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芦厓集卷之七 (自动笺注)
蘆厓集卷之七
 雜著
  
大山李先生言行私箚
公元1740年
庚申夏
先生訪我先君子于瓢溪之慵窩
先君子衣冠出迎
談討移時
道源侍側
竊見先生
儀貌端嚴
擧止安詳
議論白簡當。
先生旣去。
先君子顧道源曰。
吾黨中有此等人。
嗟歎久之
先生年二十五。
中大小科。
聲價籍蔚。
帶恩時。
左權公(萬)令作七步詩
其末句云。
少年科第何須幸。
險路前頭未可知。
識者出處大致
已見於此詩云。
公元1742年
壬戌冬
道源先君子入京時。
先生以承文正字
在泮
道源頻頻往拜。
每到門外
聞讀書聲。
不敢輒入
躕躇少頃而後進。
先生掩卷笑欵。
先生讀書傳。
具書籌冊。
鎭日有程課。
道源科文程式
先生笑曰。
科文
朝變夕化
豈有一定格式
因言爲士者汨沒擧業
期於必得
得之後。
經營仕宦
宦欲殆有甚於科欲。
甚可懼也。
公元1746年
丙寅秋
道源居憂時。
先生委吊。
一宿廬次。
進酒
先生行吊固辭
(後聞雨谷葬時。
主家行酒會客
先生止之。
遂廢酒云。)
公元1753年
癸酉夏
道源陪生大人
先生新任延日。
以署經留泮。
宦遊諸公
朱書
道源朱子南康之治。
後人亦可行得否。
先生曰。
朱子力量
後人可及
若其施設規橅
當以朱子爲法
不以邑之大小耳。
又問今人出宰者例設閽禁。
以肅門舘
此意何如
曰。
守宰閽禁。
蓋出於不得已
而閉門拒客。
未知其穩當耳。
族叔宇鉉。
嘗語道源曰。
前因事至延日
一宿東軒
見其居處飮食
蕭然寒士
案上只有書冊數卷。
邑人之言。
官所需用
專藉海津
雜色征稅
皆爲蠲減
吏奴貿易民間科外徵斂
一切革罷
以故
無所入。
無以接客
衙中。
只有子弟一人
內行不率來云。
公元1755年
乙亥冬
全羅右水使許伋。
以事謫北。
歷入鏡城冊房。
問於家兄曰。
嶺南文章學識
有如李某者乎。
曰。
何以問之。
曰。
適與李某入禁府。
見其儀貌
不覺起敬
因扣其所存。
則於性命之說。
無不淹貫
觸處洞然
以吾所見
一世無此人比云。
(許甚有文識。
小科後。
勸武及第。)
公元1761年
辛巳春
大人軍資正赴京。
宿於㙮洞李丈家。
先生適入府。
聞之。
夜來叙話
大人曰。
講道林下
見老
屑屑往來
必笑之矣。
先生曰。
隨分進退
未嘗餙讓
某實欲學而未能也。
公元1772年
壬辰春
先生有海上之行。
歷臨三棣堂。
適値家忌。
先生命去肉饌。
主人行酒
先生曰。
古人忌日飮酒
今俗不然
未知其何如也。
翼日
講質西銘于枕澗亭。
星休從兄弟。
更迭侍讀
先生逐段發問
所對雖甚差謬
不加非斥
必使畢其說而後
從容開說
公元1775年
乙未丙申間。
道源洊遭死喪
有意外患難。
至於憂惱生病
先生賜書戒之曰。
此病。
菖蒲茯苓所能專治。
幸須虛心平氣
嗜欲酬酢
使心意恬愉
常在順境中看書。
取平日所熟經傳中一書。
只將一兩從容諷玩
悅其意味
世間憂患喪慽貧竆患難
一切付之度外
不以累其胷次
庶幾減得七八分病源
未知庸醫妄劑。
果可爲對證之藥耶。
道源佩服不敢忘。
公元1777年
丁酉春
國祥哭班時。
道源侍宿府邸
先生時帶諫職
而下燈燭等節。
下輩元不奉行
不問也。
夜半入哭班外位鷄鳴
鄕大夫諸公皆就府伯坐談話。
先生危坐東偏
不與同坐相語
儼然泥塑
矣。
是年夏
先生川上來臨枕澗亭。
要谷金濯以(江漢)同宿
先生朝起
前溪盥面。
主人進盥盤。
先生曰。
我自喜濯活水
常恨陋居溪水
公有此樂也。
公元1778年
戊戌夏
兄弟奉生大人行錄。
謁狀于先生
旣蒙許。
道源等欲起拜
先生起立
苦止之。
竟不得拜。
先生謹於禮貌
而每自謙退。
學子及乞文之人。
不許納拜云。
是行。
先生爲笙潭之遊。
月夜諸人潭上沙堤
諷咏久之
令人沂水舞雩意思
公元1776年
問。
道源不能舍置家事
妨奪甚矣。
先生曰。
料理田業
雖與商販不同
一向留意
則心不寧靜
不可不戒也。
又問。
家兄喪逝以來
心緖忽忽
無復世况
有意外事變。
悲傷憂惱
成心病。
雖以丙申賜書
佩作良規
而猶有打不過處矣。
先生延平說。
反復以諭之。
其後賜書戒之曰。
溪山閭巷
觸處悲凉之感。
目下光景
固應如此
隨時變易從道
君子易之方。
須寬著意思。
導迎和氣
使心意常在順境中。
時以書冊義理
澆灌胷次
悅其無味中之味。
自然四大輕安
氣象舒展
養心養病
一齊得力
想此意已在良遂
摠知中。
愛慕之深。
不覺覼縷
千萬俯察
以人廢言也。
道源至今奉置几案間。
時時跪讀焉。
公元1781年
辛丑春
進候門下
先生曰。
受氣甚薄。
而年踰七十。
極是異事
更不以久視爲念也。
但念平生不作利益底事業。
空喫世間飯以死爲可媿也。
對曰。
丈席何爲出此言也。
愚騃道源家居不善
輒曰。
湖上丈席聞之。
以爲如何
有所憚而不爲
德化及物者也。
先生曰。
公言過矣。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相與勉之
則又幸之甚也。
易簀前日
道源入診。
先生已不能語而顔色如常
精神不亂怡然怛化之意。
先生少時
氣象豪邁
晩年渾是一團和氣
先生不躐等
遠近來學者。
必先大學
使知爲學次第
然後方授他書。
先生講道林下
不得見用於世。
每自以爲不識時務
人亦不知先生經世之具也。
嘗觀金九思(樂行)上其大人書。
有曰。
龜潭相會時。
李某所論大抵通透灑落
語間傍及目今民瘼
銖兩毫釐。
無不析言
眞可通材云。
晩年
始通淸顯
恩眷非常
而輒辭不起
上九條疏
以勉聖學
上大稱賞
批曰。
用替座右之銘。
以爲觀省之資云云
先生出處素定胷中
中年以後
東岡之志益堅。
九思翁嘗語及公。
瞿然曰。
此吾先子所畏也。
吾輩
十駕不可及耳。
翁嘗來宿澗亭。
枕上道源曰。
大山學問
當爲今日儒宗
求之古人
罕有其比云。
族兄弘源嘗爲余言
曾以孤山集校正事。
累日陪遊於湖上。
鄙吝自消。
成德四字外。
無可形容云。
  右錄若干條。
只得於閒漫酬酢間者
先生之至也。
敢以管窺之見
點綴而尾之曰。
先生以淸明純粹之資。
刻苦篤實之工。
蓋已造於正大高明之域。
用力隱微幽獨之中。
孜孜如日不足
兢兢如臨深淵
尋常平易之地。
造詣實卓。
急遽苟且之際。
操履愈堅
瀅然若氷壺貯水。
栗然良玉出璞。
使人可畏而亦可愛
可親不可狎。
爲學也。
居敬竆理爲主本。
民彝物則指歸
沉潛聖贒之書。
剖析牛蠶之微。
淵乎其識量
煥乎文章
無取必。
唯視義理之安。
道不求遠。
只在日用之常。
事親先意承志
立朝難進易退
斬斬
閨閫
怡怡兄弟
交際則雖狎而必敬。
接引則隨材而成就
出而與思翁。
朋友莫逆
入而與小山
天倫知己
不苟同於言議之間。
亦且容受論辨之際。
家人父子寒暄短紙。
不忘敎戒
遠近知舊書牘酬答
必加勉誨。
以至閒漫過訪之人。
輒賜顔色
雖在閭里庸孺之輩。
亦不輕視
所以請業踵接
覿德者心醉
所謂有體有用之學。
成己成物之功。
復續旣墜之緖。
蔚爲斯文之宗。
觀察使牛川公事行記
公元1751年
辛未秋
公拜鏡城判官
時値大凶
賑政旣訖。
卽留學校
抄選邑士
儲之養士廳。
勸課不懈
修擧軍政
築城堞。
凡所施設
皆是經遠之圖。
隣邑有效之者
關北
初無場市。
使府民約聚會
交易有無
略如南中場市。
民甚便之。
民有至親相訟者。
公輒諭以孝弟之義。
至或流涕
民亦感泣而退。
關於公法者。
則治之甚嚴。
不少饒貸矣。
北兵營在鏡城。
城內前生梗於本府
不堪命。
判官例於朝夕食上。
往監進。
食輟乃退。
時兵相李景喆深服公。
待之甚敬。
凡所責應。
一切蠲減
朝夕監供。
亦令除之。
(我生大人與公爲交承
到任
兵使語人曰。
聞前倅之言。
新倅亦贒士也。
敢不以待舊官者待新宮乎。
卽日除監供等事。)
公莅郡二年
政淸事簡
訟庭南畔
種蓮。
有時嘯咏其間
輒忘簿領之縻身。
聞代者將至。
手書東軒壁上曰。
庭中種蓮一根
嫰莖淸香
待好主人
朝昏汲灌。
以報菖蒲消息也云
北土所產。
毛物細布
一無所累。
每遇鄕便。
江瑤珠數串入書封中。
(後任寧海
有書女家
只以靑魚數尾伴簡云。)
公之泮主人
入去鏡城求乞
無以應副
只以淸差例。
毛衣一領付之。
主人呼怨而歸。
後見公歸裝蕭然
嗟服焉。
咸鏡道御史以公治行第一褒啓。
監司狀聞
朝命陞資
龜將發。
大人聞公歸槖枵然
出記付布十數贐行
公笑曰。
故人之餽。
不可辭也。
任寧海時。
刑獄嚴明
不少饒假
至於催科
則寧得罪上司
不用一杖
前此謬例有還耗作錢之弊。
監色因緣弄奸。
公痛禁之。
是年民願代錢防納。
呈訴紛紜
公終不許曰。
官利其錢。
民受其弊。
監兵營作錢。
防報畢糴後。
賤直賣之。
黃海亞使時。
與道伯李宗城蕭寺
下人失火
燒盡日傘。
隨吏奔告坐中。
徐問傷人與否。
更無所言。
道伯異之
還營後。
改造新傘而送之。
在海營時。
吏前讀文狀
公名字。
公若無聞焉。
吏不覺察
至於累犯
親友在傍戲之曰。
下吏輩偶名諱
猶或可恕。
累犯不致責。
令監無乃相望乎。
公笑而不言
吏卽投文狀請死。
竟亦不之罪。
赴召辭遞而歸。
奴子便旋落後
來自後急策馬
馬驚墜於泥中
公起拭泥汚
徐言曰。
善驚之馬。
不宜急策。
同行曰。
何不嚴呵。
公笑曰。
渠非故爲
不必深罪
嘗與尊客對食
飯中沙石堪食
子弟起出。
欲治炊婢。
公徐曰。
不須笞婢。
買給淘米木瓢子可也。
又有遠客來訪
食下
子弟呼入馬前卒驅從奴漢。
公呵之曰。
賓客奴子
何必加以者漢賤稱
但曰某處驅從下人可也。
春月
家人取鷄卵造饌曰。
發生之時。
不可毈敗其生意
作客遇之則不食。
在外遇親忌。
鷄鳴而起。
盥櫛衣服
冠而坐。
涕泣以達朝。
嘗爲白雲洞洞主時。
道伯金始炯尋院而歸。
語人曰。
雲洞主人
見甚眇小
坐語移時
漸見凝嚴厚重
充滿一室
非凡常人
先君慵窩府君
與生大人書曰。
南歸見鄭子成
嚴瑀䟽及宋相筵說示之。
無幾見於色。
但曰。
因此永見斥退
則拙者之幸。
長者之言也。
忍齋公行
公元1523年
公諱大器
字景受
號忍齋
安東人
生於嘉靖癸未
卒於萬曆丁亥
享年六十五。
子宏原從功。
追贈憲府執義
簡質淸愨
剛介有執。
孝友篤於家。
忠信著於鄕。
少習擧子業
三十。
司馬
遊國庠
通經力學見稱
旣而廢擧業。
往來陶山
專心爲己之學。
趙月川金芝山,具栢潭琴惺齋諸公
修稧立約
每以四季月聚講討
以爲常。
其學以躬行心得爲要法。
聲名利祿至戒
斂約自守
不求人知。
而人益信從
一時文雅士多出其門。
五子
長宇亦受業陶山
某某某某
皆以文行
知名當世
孝子金大用父事蹟略
公元1779年
孝子
蘭谷處士金公江漢之子也。
處士己亥月日
考終于家。
旣踰月。
卜葬水西石山
去家十餘里。
其涉大江凡四焉。
時南潦連旬
孝子臨時阻水。
前期
五日
奉柩而行。
實某月某日也。
喪車旣涉兩灘
到落淵上
孝子以瀑上渡轝危道也。
欲奉柩由遷路。
擔夫皆狃於水者。
笑而不應
又捨廣灘而直向下流。
孝子不能禁。
里人孝子登車後以渡。
陷於深險處。
擔夫跳出
喪車橫江而浮。
去瀑尙百餘步。
水深而狹。
喪車兩頭往往與岸相近
孝子再從兄金始精。
亦在車前
投岸大呼曰。
喪主投下投下
岸上人。
亦皆疾聲促下。
聲震一谷
孝子終不顧起。
而整衰絰褰帷抱柩
已入瀑口矣。
車轝一時破碎
棺柩無傷
露出
苴杖在其傍。
孝子之屍。
三日始出。
正在棺柩露出沙石之間。
顔貌如生
巾絰衰裳菅屨結束不少變移云。
孝子韶人
名始器
字大用
得年二十九。
方其十餘歲。
余過翁。
壁上有易卦圖。
意其爲主翁所作。
欲與問辨
翁笑曰。
阿兒妄作而揭壁。
不能呵禁矣。
余已大異之
及長。
文學蔚然
孝誼著聞
家貧菽水承歡
未嘗戚戚容。
爲人和順中有守。
人或以柔緩目之。
而阿範獨以爲伏節死義之士。
其言果驗矣。
嗟夫
平日
潛心性理之學。
以礪忠孝之節。
曾於英宗大王之喪。
素期年。
又嘗追行母服
以糜鹽終三年
至行有如此者
孝子蓋有所受之也夫
嗚呼可敬也已
權處士
公元1776年
處士名載運
字景厚
姓權氏
安東人
上祖高麗太師幸。
太師之孫冊。
安東府吏。
其後子孫府中者。
世襲戶長
處士少從吏役
過殿牌。
曲躬而趨。
於校門亦然
見者異之
一日
慨然曰。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
聖贒事業
吾分內事
何用刀筆吏爲哉。
决然舍去。
走謁李顧齋門下
先生嘉其志。
授以性理書。
欣然會心處。
感奮刻勵
孜孜不已
老而益力。
一時鴻儒碩士
無不樂與之交。
呼以處士不名焉。
處士事親孝。
居喪不脫絰帶
顧齋之喪。
心喪三年
每遇忌日
米肉助祭
齋衣明燭達夜。
五十年如一日。
丙申國恤
年已七十六。
病又沉綿。
猶食素過期
築室所居東。
名曰麗澤齋
與弟啓運共業其中
樂而忘飢。
官長見招不往。
學徒數百人
每日晨興
盥櫛衣冠
開戶而坐。
學徒序立庭中
唱喏以次升堂問安
受業
儼然黌舍風。
年七十八終。
葬于某山某向之原。
洪尙書銘其墓。
小山李公誌其竁。
門人權達時等。
收拾詩文爲一冊。
謁序於蔡相云
 余謂處士自拔於胥吏之徒。
遊學有道之門。
蕭然一室
讀書授徒。
觀其志。
不顧旁人是非
不計一身利害
勇往直前
毅然以吾學自期
豈不豪傑之士哉。
 
余讀其所詩文
皆出機杼
自成一家之體。
蓋其學以反躬實踐爲本。
故發之言語者。
如是沈厚質實
斯亦可傳於世也夫
烈婦崔氏旌閭
崔氏。
城居幼學鳳翔之女。
幼有至行
二十而嫁。
夫家甚貧。
而夫三年之病。
截髮藥餌
每夜沐浴
禱於北斗
及夫不起
躬自襲殮。
務從禮制
旣卒事。
婢子密語曰。
將畢命矣。
殮衣已具。
藏某所矣。
娣姒或以華服禭之。
必還之。
一日
舅迎吊客入殯
見崔氏以髮髢縊於几筵側。
其衣皆素而浣㓗。
沐浴梳髮剪爪草鞋
遂不復襲而殯云。
上之三十年癸酉。
事聞旌閭
蘆厓土室
公元1784年
故友蘭谷金濯以每謂余曰。
平生擬築一土室。
藏書數千卷
身處其中終老
顧力不及焉。
余聞而喜之。
思欲爲之。
而亦未遑也。
往在甲辰冬
村人動於卜說。
往往移居者。
余亦有避喧入靜之意。
基於蘆峯之下。
結社爲數棲息計。
若干書冊
亦當挾而自隨
草屋藏書
實有回祿之虞。
作土室二。
以爲書室
一以處眷口
爲法
築牆四圍
穿牆而戶之。
橫置散木牆頭而塗之以土。
不使木末見外
然後加椽。
覆以
萬一
火患
只燒而焰不及書架也。
未及問術於翁。
以意爲之
未知其果合於翁之意。
而入處以來
已再更寒暑
大抵冬溫夏凉
晝靜夜寂
允宜老人養病之坊。
而少輩讀書之所也。
噫。
各有所好
亦各有所志。
志在繁華者。
不好靜僻
志在亭舘者。
不好陋室
顧余之志。
未必不慕乎繁華
終歸靜僻
則勢所驅也。
未必不志於亭舘
卒就陋室
則貧使然也。
勢之所驅。
貧之所使
於是乎順受以安之。
則這便是安身立命之地。
其中自有一箇安宅耳。
土室美惡
居處之便否。
何足論哉。
余觀古之聖賢
其所居之位。
而樂其日用之常。
伊尹之處𤱶畒。
而所樂者堯舜之道也。
顔子在陋巷
而所樂者博約之工也。
余少業詞章
乾沒科場
無所成名
白髮已紛如。
始乃回頭轉脚。
斂華就實。
自放於荒閒寂寞之濱。
以爲收拾之計。
不敢妄議於古人之樂。
而亦不可無所事於其中也。
噫。
翁愛我者也。
常以白首場屋爲戒
不能用其言。
自取顚踣
至於老死之年。
只得築土一區
以成亡友之志。
若使翁而在者。
亦必莞爾而來
與之相處矣。
嗚呼欷矣。
 余旣作土室記。
自述其所志。
至於山中故事
物。
中闕焉。
別錄數條于下方
  蘆厓
 岐山一支
西走南顧
昂頭向東而作洞門
回抱蝸角然。
古老相傳麗末有孫姓人自東京來居。
不多年積糓盈家。
代代壽富
占先爲十餘代云云
常漢之傳世久近。
未可信。
所謂占先者。
余所熟知也。
子時
訪花尋山
間入占先家。
酌泉而飮之。
占先輒自言其傳世蓋久。
未嘗食貧云。
其中瓦家八九間。
者。
數家
家邊有千年古柟
後爲冶匠斬伐作炭。
有疾恐動之事。
移家而避之。
他人間入居之。
廢爲荒墟者未滿十年
乃爲吾有。
地之興廢
亦有數矣
東岸之側。
山村十數家。
鷄犬相聞
塵喧不及焉。
名通稱上朴谷。
樵牧者。
別稱此洞爲蘆厓谷云。
  蘆峯
 上所謂南顧昂頭者。
山上作峯。
圓尖厚重
據在谷口
山村遮藏保接者以此
而初無名稱
余以峯下洞名旣曰蘆厓。
則洞上峯名。
不可以他求。
強名之曰蘆峯
非敢援引古人美名也。
  叢巖
 
崗後脊脉。
瀜結作腦。
有巨石五六枚。
植立成列
峭拔筍束
見甚奇異
欲以叢石名之。
疑於東海仙山之名。
遂命之曰叢巖
  壽井
 叢巖之下。
有水自湧。
水旱盈縮
則有溫氣
則甚冷冽
大抵水性柔和
多飮無害
今因舊而修之
正在屋簷下。
婢輩不預汲儲之。
只臨用以瓢取之。
可謂井得一人矣。
俗傳飮是井者必得壽。
故因名之。
  南澗
 溪自中谷來。
環繞蘆厓而去。
間有層巖小瀑。
可以玩賞而樂也。
余曾築室兩亭間。
以南澗。
後値水灾
撤屋而沒其名。
卜築蘆厓。
又在南澗之濱。
故更著其名云。
  小塘
 土室之東。
有自湧井。
與壽井無異
水則過之。
氷沍之節。
浣女皆就此洗衣
汚穢廢棄者久矣。
余卽其傍隙地鑿小塘。
放魚數十尾。
過冬卵育
時時曳杖觀魚
山中職事一耳
  萬石山
 自土室東望有山。
萬石山
俗傳居蘆厓者。
以此
而富。
是則可笑也。
但其厚重磅礴席帽形。
正向蘆厓而開面
實有靜觀之趣。
故錄之。
  福地
 南望諸峯林壑深邃數疊之外。
有一麓橫亘書案者。
福地山也。
寓中所見
一奇特。
惟此山遙望。
超然有爛柯之想。
下有小刹。
年少間或棲息
往來問字
老伴亦有時招呼說話
一樂事。
故幷錄焉。
假山記(硯滴象山形。
故名。)
假山者。
素翁金定之之所藏也。
以余之愚。
移山者久矣。
今年冬
素翁委訪蘆厓。
之而贈焉。
拜受玩之
山凡五峯
而中者崒嵂而高。
兩傍漸低。
競秀者四。
四面奇巖恠石
不可數計
巖罅石竇
往往寺刹
其中容水一升
吐納之穴。
東西兩峯
時出而注之。
怳若高山懸瀑然。
苟玩而味之。
則冷山之長白
香爐飛流
可坐而見也。
余素有山水之癖。
晩景所居
絶無佳山勝水可以娛玩
幸而得此。
不出戶而二樂具焉。
不啻古人卧遊之資也。
雖然
素翁所以貽余者。
豈徒然哉。
正欲其引高岡飛瀑
老生枯腸
從事筆硯之間。
遊戲翰墨之場。
則非余之所能也。
非其能而冒受者。
非不擇人而輕與者。
亦未知其可也。
作小記。
以俟仁
公元1786年
先生者辨焉。
丙午臘月
戲書。
南澗和門
公元1829年
和門者。
南澗草屋中間小門也。
高可折腰而入。
廣可捧盤而出。
棖闑不加礱斲
陋拙如是
而得美名者何哉。
蓋有所志喜
而且示戒者也。
余有三子
取婦皆柔順淑哲
娣姒之間。
怡怡如也。
終身同居
無間言。
但以家舍狹窄
人口數多。
不得已爲分廚計。
與恭人相議。
欲立十餘間屋子
使仲季子同居
區畫已成。
恭人不幸
獨余苦心勞力
稍能營立
五間仲家
西四間爲季家。
前二間爲兩廐。
廐上爲庫直。
東西之中爲小門。
所謂和門也。
余意使兩子往來是門。
和煦相樂。
終不失和氣。
不失和氣之道無他焉。
疾病相救
有無相資
貧富不同不相羡。
才能各異而不相猜
如是焉。
不相能之事乎。
此集和之所以名也。
余見分廚之日。
三子婦以器皿相讓
至於三四往復不止
斯亦末俗不易得也
余豈浪名是門哉。
雖然
古語曰。
不有初。
鮮克有終
不敢以有初而遂信其有終也。
諸子諸婦
勉之勉之哉。
茲爲記揭之門上云。
屠維赤奮若季夏下澣
南澗病翁
記。
送金汝通歸覲
父兄之憂子弟者。
必曰魯鈍
余謂魯鈍
非病也。
其不嗜學
大病也。
今有二人焉。
一人穎敏而不嗜學
一人魯鈍嗜學
畢竟穎敏無成
魯鈍得就
奚擇乎才不才魯與穎哉。
余胥順天金性徹汝通。
以其大人之命。
從余請學。
余之粗淺無識
不足以應其所須。
然竊愛其爲人端正雅㓗
絶無浮躁態。
留與處數月。
授以小學書。
益見其志意堅固
喫苦淡。
但於書冊義理
未甚曉解
又欠記誦之才。
此家庭之所以憂者
而余則曰。
才鈍者。
例嗜讀。
讀者
有成
吾知汝通之魯。
可喜不足憂也。
雖然
嗜亦有淺深
方汝通之讀小學
往往有感發興起之處。
似若之而得其味。
旣而隨少輩入山寺。
時文數十首
又得其味。
不肯老拙復理舊讀。
余恐汝通之嗜。
深於彼而淺於此也。
居今之世。
科業不可廢。
而只用心於組綴之工。
非眞嗜學者也。
汝通念之哉。
於其歸也。
遂書以爲贈。
枕澗亭同約帖序
先君子晩年
築亭于溪上
名曰枕澗。
以爲優遊終老之計。
後生小子
多有挾冊請業者。
誨誘不倦
幾於有成
先君子下世
從學之人。
將無以究其業。
不肖不忍任其散而歸也。
留其幼而蒙者。
授以句讀
課以灑掃
所以追舊好而成遺志爾。
其後舍弟長源移家相就
與之日處亭中
詩論舊業
舍弟所授童蒙若而人。
於是童蒙相與收合財糓
營置學田
以爲永久講業之資。
門內有一二願附之人。
亦許之。
合之爲數十人
興源竊自念先君子德業行誼
爲後生之所矜式
而是亭乃先君子平日棲息之所也。
諸君倘能興起於斯
勉力不怠
以至有成
則是無異受敎先君子也。
吾兄弟亦將與諸君上下其論。
樂而忘憂
諸君勉之哉。
書數語于條約之首。
斂灰說
公元1786年
商君之法。
棄灰於途者棄市
其法誠酷矣。
大抵棄灰惰農
斂灰者勤農。
勤農則得糓。
惰農則不得糓。
一年飢飽。
在於棄與斂。
則農爲生民之本。
而灰又農之本也。
家奴鮮少
只有一樵靑。
而或終歲不一斂灰。
旣不斂灰。
便是棄灰
使生商君之世。
其罪當死。
而余不得箠楚者。
單僕之故也。
乙已
結社於上瓢山中而居之。
晨起
輒手鍤取灰於竈間
曰計雖少。
月計有餘
余旣老而無力
閒居而無外事。
朝朝而斂灰。
糞田而得糓。
使眷口無飢。
則余豈多讓於伐檀君子乎。
雖然
斂灰之役。
一日間斷
灰死成土必也。
日日斂之。
又日斂
公元1785年
之。
少間斷。
然後可以預蓄。
收功農節也。
噫。
田舍翁鄙賤之事。
尙且如此
而况學者工夫
其不接續而可幾於有成乎。
聊書此以自警。
又以示少輩云。
乙巳長至日
斂灰翁。
戲書于蘆厓之土室
病窩說
平生善過而善悔。
尋常一事則悔一事
一言則悔一言
自朝至暮。
自少至老。
不勝其悔。
嘗以悔窩二字
揭之于先廬澗亭之子舍。
以自觀省
旣而又悔之。
更以病窩二字易之
有問之者曰。
子嘗以悔名窩。
今易以病者奚哉。
余應之曰。
余素多疾病
而余不以爲病焉。
惟是七情之病。
根蔕已痼。
焦火而熱。
凝氷而寒。
危機敗證。
緣境而生。
前日許多可悔之事。
都從這病中出來
此吾所以易之病者也。
客曰。
悔者善端之萌而向吉之幾也。
子之以悔名窩。
庶幾焉。
而卒易之以病。
不幾於先而後病者乎。
余曰然。
有過而能悔。
旣悔而能改。
則一悔可以一病
百,悔可以百病
悔之於人。
大矣
余志躁擾
工夫疎鹵
雖則知悔。
曾不知改。
悔於昨者於今
懲於前者錯於後。
徒自煎熬
積下一團私意
而吾之病日益甚矣。
噫。
墨守一箇悔字。
只成無用題目
不能用工夫以去其病。
不得不藉手
於人而有以治之也。
於是乎不敢諱疾而忌醫。
乃以病名窩。
而揭之壁間。
使人得以見之。
則世必有良醫者。
憐其不能自治也。
庶幾頂門之鍼。
投對證之劑。
使桑楡晩景
或免大病
無行所悔。
則此區區所望幸焉。
病以改悔
豈無意義哉。
唯唯而去。
仍次其問答之語。
以求藥於當世兪扁云爾
榾柮翁說
余老而竆居
無所營爲
惟日拾短木於庭除
養火爐中以爲常。
一日
偶閱唐人詩。
榾柮爐火之句。
(韻書
榾柮
音骨拙。
短木也。
)輒欣然曰。
余之老洫龍鍾
無物可比
榾柮近之。
自號曰榾柮翁
榾柮或出於斧斤之餘。
而漂轉乎泥沙
或出於枯落之根而遺棄巖壑
炊爨不顧
樵蘇無取
惟余依山臨水而居。
榾柮爲多。
時取而觀之。
則有禿頭而去肢者。
剝膚而留骨者。
野火穿胷不得居士
水潦齧食而不得桃梗
大抵皆短澀無用
又名之曰榾柮
則其聲響不雅
宜乎衆棄而不取
無用見遺也。
雖然
天之生物
莫非有用。
而物不能自用
有用物者焉。
古之善用物者。
必取於衆棄之中。
有用無用之地。
今夫榾柮棄物也。
而余乃取之。
以爲養火之具。
榾柮亦有用。
而余
公元1844年
則用榾柮者也。
然而有用之中。
可用不可用者。
用物之中。
有善不善用者。
可用可用
榾柮
善用不善用。
在余。
余見榾柮
心朽而皮存者。
不能半日而死。
外削而內堅者
三日而壽。
於此
亦可以知所用也夫
閼逢執徐伏日
榾柮翁。
戲書。
捕蝎說
公元1785年
乙巳春
築室於上瓢山中
有古千卷
挾以自隨
錯列庋架
而身處其間
所謂主夫虫隱藏卵育於亂帙中。
夜則出而嘬人。
曙則還隱書冊
有同城狐社鼠
得以去之。
逢人輒問去之之術。
村巷間辟蝎之法。
百無其力。
或勸其蒸書冊釜甑以曝之。
而此則寧死於蝎。
所不敢也。
每於夏秋間。
不能安寢
而待朝者數年矣。
今年夏末發作
不至前年之甚。
七月二十七日夜
乍寐旋覺。
左右槍掠。
蟻附蝟集
不勝其糜紛。
忿然起坐
吹火爐中
明而燭之
有若千兵萬馬敗䘐奔北
漫山蔽野而去。
於是要及其未入之前
急手捕捉
火灼而攻之。
或手鏖而殄之。
大約獲醜千餘級。
兵家所謂擣其巢穴則未也。
火忽熄矣。
鷄旣鳴矣。
擁衾却坐於䘐血亂臭之中。
餘憤未已
仍細思而得之
大抵捕蝎之法。
莫如中夜擧烽而誅之也。
凡物有形
者有盡。
而人之用智無竆
吾以無竆之智。
應有盡之物。
今夜如是
明夜如是
至於十數如是
則其醜類雖多。
亦可以殄滅盡之
然後高枕鼾睡
夢華胥而俯蠛蠓矣。
豈非山間一快事耶。
是爲說。
以諗諸隣里捫蝎之翁云。
丁未孟秋廿八朝
戲草。
 余旣作捕蝎說。
書之壁間。
有見而笑之者曰。
蝎雖微物
是亦含生之類。
吾子欲盡殺乃已。
其亦不仁者矣。
余應之曰。
傳不云乎
仁者愛人
惡人
仁者
無所不愛。
而必曰惡人者。
惡人害人也。
愛之欲其益之。
惡之欲其去之。
大舜之罪四凶
孔子之誅少正卯
爲此也。
噫。
以人害人
不可赦。
而况於以害人乎。
虫蛇惡物
藥籠不可闕者。
而以其有螫毒
先王網繩擉刃。
驅而去之。
蝎虫不列於三百之類。
無關有用之物。
而其爲害不啻毒人虫蛇
則擧而誅之。
誅之盡之者。
何害於愛之理心之德乎。
客曰。
子之言則然矣。
明道先生作放蝎頌。
吾子乃著捕蝎說。
何其相反之甚也。
余謝曰。
吾子鄙人
鄙人實無以對。
抑亦有說焉。
明道放蝎頌。
本闕其文。
見於游氏拾遺者。
只有二句云。
殺之則傷仁。
放之則害義
以此二句觀之。
先生之意。
可知
也。
夫仁與義相爲體用
傷仁則害義
害義則傷仁。
先生旣以殺之則傷仁發語
而卽以放之則害義結之。
則安知當日必放而不殺也。
朱子曰。
使某餧啗虎狼。
保養蛇蝎
平生素心所不爲也。
以爲明道之意。
猶是也。
默然不答而去。
公元1787年
  廿七之次夜。
指授僮奴
松枝脂腴者而細析之。
硫黃起火之具。
無不畢備
乃展衾而卧。
以俟蝎至而擧火
終夜一箇來侵者。
穩眠而達朝。
後夜亦然
無事於捕蝎矣。
實恠夫數年繁育之物。
一夜屛跡
莫是一番震蕩
窠窟幾空。
譬如吏用法。
姦猾自熄歟。
秋氣欲勁。
百虫將蟄。
前宵亂咬。
有若殘城竆卒背城一戰
而遂就廝滅歟。
當問于人耳。
晦日又書。
敎兒說
少時
村裏羣兒
授以史略。
至於通經書。
人以余善訓蒙
多以鈍根小兒強之。
其實余之訓蒙
非有別法。
朝朝喚起
授以日課而已
實未得其敎術也。
中年以後
則知厭之矣。
人亦不以訓蒙相強
甚是老境省事
今年春
挈家來寓上瓢山中
兒子宦遊千里
家裏小孫等。
不可任其浪過
乃以七十之年。
復作學長
貌樣。
授課時。
端坐執冊
手引而口授之。
一字
心在一字
一句
心在一句
心口相應
儼然如對神明
則兒輒學而退。
或於俄頃之間。
忽爲外物引惹
口授文字
而心在事物。
往來起滅
不過霎時之頃。
而兒已錯了。
句讀失其音吐
一讀可了者。
必至於三四讀而後已。
甚矣。
此心之難誣也。
善惡之幾。
纔動於此
而卽應於彼。
影響然。
可畏也。
余素患思慮
至於白首紛如。
而未得其病源所在
今因敎兒。
得心不在之病焉。
旣得其病。
獨無其藥乎。
傳曰。
心不在焉
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食而不知其味。
(缺)
老農
谷里中。
老農五元者。
年近八十。
務農益力。
手執田器
躬自負糞。
未嘗一日安處
少時心笑之以爲彼旣富饒
衣食有餘
何乃自苦如此
一日
招而坐之樹下
心所笑者詰之。
對曰。
小人兒時
傭耕糊口
頭蓬而衣鶉。
口健而力壯。
隣里之有田事者。
輒呼而使之。
蓋以一口之食。
得兼人之力也。
年至四五十。
生理稍饒。
不敢安坐而食。
甘於野饁。
手習於田事
自知厭倦也。
農夫之貪農。
儒士之貪書。
儒士不以老衰廢書冊。
農夫亦豈以老衰而捨耒耜哉。
余聞而一
公元1786年
笑。
亦不知其言之爲有味也。
歲丙午春
余寓上瓢山中
伯子宦遊千里
末豚移家豐川
仲兒以一身
數家之事。
出入多時
農土稍間
耕治失時
余乃不得已鎭日出山
出輒終日田野間。
忽記昔年老農之對。
始覺其言之有味
而又有所深愧於老農者。
余以脆弱之身。
年近七旬
可當農夫
八十老農
則以農夫務農
旣富而益力。
余則以儒士歸農
徒勞無得
若使老農而在者。
得不竊笑於吾所爲乎。
天生斯人
各有其業。
農有農業
士有士業
農而爲士業
固非其職。
而士而爲農業
又其失職大者
此余所以深愧者也。
雖然
今之時與古之時異
古之爲農者
所以養士
今之爲農者
不能自糊其口。
古之爲士者。
舌耕而食。
今之爲士者。
無所聊賴於人。
使我靜坐書牕
繙閱書冊
乃欲食於人。
八口不免塡於溝壑矣。
我所不得不執耒耜。
自食其力田畒中也。
若夫耕也餒在其中
聖人已言之。
何遽戚戚於斯乎。
丙午二月十三日
蘆厓田舍翁
戲書。
書新譜後
公元1788年
謹按大族譜。
檜軒公官銜當考之語。
世代已遠。
無可考證。
戊申秋
道源明陵參奉
省墓所。
短碣剝落
而書以禮曹參判。
國初士大夫尙質
例於葬
日。
小石碑於壙南。
書其末職
表墓所。
後雖有贈職。
不能改竪碑碣
舊譜所記。
官至判贈吏曹判書云者
似爲明的。
但京外同宗多言檜軒公
世宗判。
世祖判書
墓表書以判。
遺命也。
此說出於流傳
不可準信
然公在光廟朝
三等勳。
固辭退居全州
築笑卧亭。
(出家乘。
)後謫旌義
卒於謫所
(柳正言翼之。
古蹟中考出見示。
)據此流傳之說。
疑亦有所本矣。
姑識之。
以俟後考。
書從高祖拙庵先生文集
公元1756年
百拙庵先生遺稿
中經喪亂
散帙不全。
曾孫樸齋公
收拾爛脫之餘。
藏之巾笥者久矣。
五代孫鳳來昌來等。
所以壽其傳。
屬從玄孫長源其魚魯。
就正大山李先生
二百八首
書與雜著四十四篇
四卷二冊
旣又以卷末一言道源
噫。
先生德業之盛。
抱負之重。
孜孜問學之功。
狀誌及序文備矣
何贅乎愚言
雖然
道源竊有所感於心者。
先生詩文見存者。
殆是九鼎一臠
而今玩而昧之。
遺風餘韻。
足以想見百世之下。
先生所養
可推而知也。
至若丙子以後之作。
則尤有大焉
其所謂感吟詩及次金泰叔贈金淸陰諸篇與夫祭林皋文,自叙之言。
無非出於激
悲憤
以寓匪風下泉之思。
嗚呼
先生當日隱德志節
有如此者
而惜其遺集晩出
家狀不備
使平生心事
未盡表見於世。
則此區區所以不敢終默。
而略叙其纂輯顚末
妄以數語繼之。
後之讀是集者。
宜亦有感於斯云
公元1780年
泉亭庚子小會後識
公元1745年
往在乙丑春
先君子命駕至石泉亭
旁近長德皆來會。
相與談討屢日。
聯句詩。
臨罷。
先君子手書會帖。
訥隱先生其後
至今以爲勝蹟
道源偶到亭中
與鄭寢郞敬修及酉嶺諸益奉玩遺帖
不勝感懷
因各次聯句中先韻。
族君薇垣而亦適至。
同押合爲八韻
諸人又屬道源題名于帖末。
以繼先人之跡。
道源不敢以筆拙辭。
書會姓名
因略識其事云。
 酉嶺諸友
爲主人。
而寢郞君伯審有緬禮。
孟燁居憂
汝三,勉夫聖若
乙丑陪遊之人。
而亦有故俱未參會
缺界事信乎難圓矣。
茲屬諸人
更謀異日一會又書。
書李來甫(寅泰)人物通攷
故友眞城李來甫。
早登國庠
靜居林下
書史自娛
於是裒集古今人物
中國則自三代皇明
東方則自羅
代至國朝
名公巨卿碩德瑰材與夫隱遯節義表表可稱者。
無不摭實詳錄之。
八十餘卷
數年前。
從其胤子某。
得數匣而觀之。
規模濶大
記載該備
蓋其用心之勤。
有功後人大矣
顧余固陋寡聞
矇然於故事
往往讀其書而昧其人。
得其名而失其世。
恨不能及公之在而一扣衡門
與聞尙論之末也。
今讀其所纂書。
不勝幽明之感。
望洋之歎。
書數語于卷後以歸之。
書家雜錄後示兒輩
吾家世業淸寒
先君子屢典州郡
無所增益
有時朝晡不繼。
晏如也。
晩年
家事道源
終老于枕澗亭。
道源年方弱冠
書冊奔走農畒
母氏勤於女紅
僅能繼菽水
八口常有飢色
大人每於罄乏之時。
計口而給糓。
又爲之營立產業
了辦賦稅
三十年稍能支吾者。
皆生大人之賜也。
嗚呼
至今孤露之餘。
母氏棄逝
家計剝落難支。
念余年厭事
內外不備
决不料理賓祭
今欲依昔年事
亦以家事大兒
退守先廬。
但汝年少自知讀書
而使任俗務
如余之初年
則此甚大可憂者
然見汝立志堅固
不如余之當家廢學
且念家兄賙救
汝輩遵生大人遺意
汝輩豈轉於溝壑哉。
自今願與汝輩課農勉學。
以附古人晝耕夜讀之義云。
退溪先生文集攷證凡例
道源竊伏老先生遺集
實吾東方地負海涵之書。
學者當朝誦讀
以爲飮食裘葛
其中故事名言東方文獻
有非初學之所能曉解者。
一開卷。
疑晦滿目
始知抄錄注解之事。
未必無益讀書也。
乃敢考之傳記
訪於朋友
不拘詳略
隨得隨錄。
及其亂稿成軸
無甚頭緖
不得已發凡起例
略加整頓
以便考閱
書名則久未定
偶得見金蘭谷家藏故曆中有題曰溪集攷證。
始自書札起注。
未半而止。
道源不勝九原難作之感。
旣以略採附見
因取其書名而存之。
以成亡友之志云。
外孫聃慶(李輔小字)小帖子後
余外孫聃慶甫
成童余學
一日
粧得小空帖。
題曰片璧。
請余書訓戒之辭。
余實空踈蔑學。
無以爲訓於村秀輩。
筆法又甚拙。
不可以涴墨。
然顧其意有可嘉者。
遂取朱先生與子從學帖及與魏應仲書。
書以與之。
旣又諗之曰。
朱先生嘗答黃直卿書曰。
輅孫不知記外翁否。
渠愛壁間獅子
畫一本與之。
可背起與看。
勿令揉壞却也。
此是陸探微畫。
東坡集中有贊。
願他似獅子奮迅
公元1060年
哮吼
百獸腦裂也。
蓋輅。
勉齋之子
先生外孫也。
先生乃以獅子奮迅哮吼願之。
今慶也自髫齓頭角峭拔
性氣傑驁
同類畏伏
李氏獅子子也。
不喜讀書
音讀句語之間。
殊欠精明
不能安坐耐久
此最汝之患也。
余故特取從學帖及與魏書以勖焉。
汝以奮迅咆哮之氣。
加深縝密之工。
則其庶幾矣。
慶乎勉之哉。
上章困敦天中節
枕澗病翁
書。
東巖書齋上樑文
老人養閒
宜取靜僻之界。
少輩攻業。
可無藏修之區。
深山百源
闢數椽之書室
河汾幾曲。
一時英材
蓋地及人而相宜
所以斅與學而俱進。
吾弟東巖居士
少而知學。
老而篤工。
沈潛性理之書。
爬櫛儀文之變。
老友丈席
歲寒相期
先進後生
蒙求必告。
家貧計拙。
素無策於資身
年老病攻。
徒有慕於養靜
而况學子止宿之靡所。
重以路傍應酬之爲煩。
迺者旁近同志之人。
相與議立書齋
仍爲卜得善地
實先躅之攸在
形家有言
地界稍寬。
正合齋房之設。
陵岸陡絶。
允爲棲遯之居。
挺生
已有干雲之意。
巖石錯置
摠爲供玩之資。
平川西流
弓彎體勢
晴峯左聳。
市廛喧囂
山下出泉。
易著果育之象。
考槃在陸。
詩咏薖軸
之章。
舊爲桑麻之村。
以資財而易。
十里丘壑
盡是百代情親
數間室堂
正當一社中半
童蒙來往
不煩驪箱。
朋友過從
可成簪盍
一則講學之樂。
二則養病之便。
時屈擧贏。
制度草創
寡事簡。
經營之無難。
七旬殘齡。
辦好事於林壑
一隅蒙學
得我所於攻磨
陳善禱之詞。
以助欐梁之擧。
兒郞偉拋梁東。
曉日初升若衷。
做得舞雩意思
相攜六七冠童。
兒郞偉拋梁西。
家居數里幽棲
山頭反照開戶
阿子釣魚手攜。
兒郞偉拋梁南。
近東咫尺伽藍
宵宵聽取鍾磬
點撿此心二三。
兒郞偉拋梁北。
桂叢中夜黑。
正好此時喚醒
肯敎山逕茅塞
兒郞偉拋梁上。
仰看天宇高曠
須知一片靈臺
不與太虛隔障。
兒郞偉拋梁下。
半畒池塘水瀉
道體無時或停。
源頭晝夜寧舍。
伏願上梁之後
白首康寧
靑衿彬郁
天慳地秘
始聞絃誦之聲。
山高水深
永作名勝之地。
棣堂已古。
切斷鴈之悲。
澗亭相望
時有聯床之樂。
不墜一脉文雅
好保半面靑山
焚黃儀節
神位
(堂西東向
)題主位。
(堂東西向。
)宣制位。
(堂北南向。
)主人以下拜位
(在神位北向
)陳魚果
主人祠堂跪。
焚香告辭云云
俯伏平身
遂奉神主就正寢。
祝奉
敎旨
立於堂北正中南向。
主人以下序立拜跪。
祝展敎旨
立讀。
俯伏興。
主人進。
奉主置於東卓上
執事者。
洗去舊字
別塗以粉。
善書者改題所贈官封。
主人奉主就位復位
降神再拜
復位
參神。
(主人以下再拜
)主人神位前。
祭酒奠酒再拜
主人以下皆跪。
讀祝云云
俯伏興。
祝奉所錄制黃紙
香案前。
祝文焚之。
辭神。
(在位者皆再拜。)
 丘氏儀節
載於備要
世皆遵用
然是廟中行禮者也。
出主正寢而行之。
則其儀亦未必盡從丘氏。
參取禮輯。
成此儀節
蓋以禮輯是出主焚黃之儀。
宣制而後改題。
於禮爲順故也。
○以酒果焚黃
主後
合行時祭於廟內諸位
焚黃適當仲月
因此喜慶
兼伸報本之誠。
合情禮。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