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三山斋集卷之八 (自动笺注)
三山齋集卷之八
 序
  
贈洪伯能序
士不讀書
無所爲業。
讀書焉而失其所爲業者。
亦有之矣。
古之爲士者。
道德而已
今益之以事功文詞
而循以下之。
不勝名焉。
古之爲書者。
六經而已
今益之以諸史子集。
而衍以類之。
不可勝記焉。
豈古陋而今備哉
古之所以爲學者。
統于一而已
充諸己而粹然之謂道德
發諸辭而爛然之謂六經
士旣先立乎道德矣。
由是而宣著焉之事功
由是發揮焉之文詞
其於書。
先主六經矣。
參之史以證其理。
之子集以博其趣。
其如焉耳
今也分以裂之。
並以匹之。
奚徒匹之。
又從攘之。
奮袂而呼於人曰。
爲事爲文詞。
而其於書也。
亦取諸諸史子集而足矣
嗚呼
捨其本而求諸末。
竊竊然且自喜
吾不知其安所用也。
菽粟也。
魚肉也。
果蔬也。
所以養人之具也。
然必菽粟而後
魚肉果蔬附之。
今棄其菽粟
而取其魚肉果蔬。
悅乎小而忘乎大。
烏乎可也。
其亦立而見其病且死也。
余友洪君伯能。
嗜書
獨見伯能。
自年十五六時。
已喜觀史。
能道其治亂
興衰大致
及年益壯。
又益浸淫古今子集與凡野乘稗官譜牒碑版
嬉事俚說
誕妄支離
無所根據
不目閱手披。
矻矻不倦
往往出以語人。
傾倒羅列
波斯賈胡
誇說珍藏瓌詭萬狀
令人眩目
嗟乎伯能之於爲書
可謂勤矣。
而其於道。
何有哉。
豈姑欲習故採藻華。
從事世俗所謂事功文詞者歟。
亦聊以辯博淹貫
自多於時人。
則又加下矣。
雖然
伯能年尙少
志力豪健
偶一快耳
不然
士之所以爲學者。
自有準則
其道則出於天而存於人。
其性則仁義禮智信。
其情則惻隱羞惡辭讓是非
其施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文則詩書易禮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之言。
由是而推以驗之也易明。
反以求之也易獲。
行之於身安且順。
處之於人和且平。
措之天下國家
無不得其理。
聖人之道。
如此其尊且懿也。
伯能獨無於此
而乃甘心於彼。
豈其也哉
然近觀伯能議論
亦非不稍覺其然
而猶復徘徊眷顧
終不能脫然棄歸。
抑無近於無勇者歟。
讀書求道
士之所爲業也。
相規切以失。
友朋事也。
非伯能之志力足以進於道。
而其失爲可惜
余之言。
亦何爲及於此
高君講堂禊帖
陰城高君士行
嘗從家君學。
讀書石室院中
於是院有月講。
旣望
諸生晨集於院。
祠下訖。
揖讓以升。
取所習經書。
羣坐而誦質焉。
至暮。
揖讓以退。
禮勤而語詳。
諸生欠伸於坐。
士行其中
獨若無倦色
旣歸。
約其鄕中士十數人
書名於帖。
出財貨。
立草堂。
畧倣石室程䂓。
講學其中
士行同里友崔君大而。
爲余道其詳。
且曰士行之自石室歸也。
其色若溫然而恭。
居家待人
若恂然以謹。
又耻其身之獨善
而將與人共焉。
子其勖之。
又曰。
鄕僻湖右
無先生長者廬。
於是無所風勵以興。
士行之歸也。
其所聞於先生者。
而爲一鄕倡。
一鄕之人。
樂爲之應。
此吾鄕之幸。
而亦先生之餘敎也。
子且得無於斯乎。
於是
爲之斂袵太息曰。
庠塾之敎廢。
聖人之道不明。
天下之士。
不會朝則會于市。
穰穰焉而莫之返也。
幸有高才明智出於其間
考求遺經之旨以淑其身。
則世方羣起以駭之。
入焉而無與處也。
出焉而無與語也。
切磋相觀之賴。
而有寡陋無成之耻。
甚矣。
爲學於今日者
其難如是哉。
今士行以眇然後生
一朝奮乎窮鄕
從師遠游
歸以其學。
倡其鄕之人。
而其鄕之人。
信以從之。
無異辭。
士行
之志則健矣。
非陰之士樂善嗜義
不病於流俗者。
翕然若此哉。
雖然
斯擧也。
余爲諸君子懼焉。
諸君子咸能以實心相與
處於斯堂也。
不徒誦其書。
必務明其義。
不徒明其義。
必力行於身。
深明講學之效。
大服流俗人之心。
茲非其韙也歟
諸君不能實心相與
處於斯堂也。
或始勤而終不繼。
或貌美而內不稱
講學之名。
無講學之實。
人將曰。
彼設禊以招人學者。
而其人如此
彼從某人游於講堂者。
而其人如此
茲非其羞也歟
夫以士行之健於志與諸君子之樂善嗜義不病於流俗者。
必將處乎其韙。
不處乎其羞。
而猶不能已於懼者。
是余之妄也歟
其眞有可懼者歟。
贈朱季章北歸
咸興之朱。
自尤翁作贈二君序。
而益重於世。
季章至於是也
蓋余不暇問其人賢否
而惟二君之後之爲貴。
季章留止石室書院
挾策家大人請業
退則與四方朋友
揖讓講讀
四朔而後乃歸。
於是益知其所存。
不惟二君之後之爲貴。
而其人自佳士可愛也。
季章將行
謂余宜有言
嗟乎
有以益於季章者。
吾豈惜哉。
雖然
季章亦無待乎余言
而有
尤翁之序文在焉。
在熟讀而謹行之而已。
至其以講服朱子爲言
若望紹述家學之爲者。
則其屬意尤甚勤。
卽余有言
何以易之哉。
雖然
有一焉。
尤翁後朱子也。
欲學朱子
當自尤翁始。
况於季章
則又先公之所師。
是亦猶己師也。
季章之來也。
適値先生衣冠之出。
終始周旋執紼之事。
而旣又轉入華陽山中。
以訪先公游學舊蹟
得當所爲日記而讀之。
益聞其講授次第
卽其俯仰今昔
油然發其感慕之心。
而欲竭力以從之者
何如也。
詩云。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夫子贊之曰。
嚮道而行。
不知年數不足
俛焉日有孶孶
而後已。
季章之志。
誠亦有如是者。
則其於得尤翁之緖而達之於朱子也。
宜必有其道焉。
特恐其未有是耳。
嗚呼
季章之與朱子同其姓也。
而又爲學於尤翁者之後
則人莫不愛之。
而其期望之厚。
由是耳。
季章獨不自愛
其所以爲其身者。
反有薄於他人爲之乎。
此於理宜必無者。
則余之言適見其過於忠也夫
尹伯常四郡山水
公元1759年
歲己卯孟春
伯常過余水樓中。
四郡之游曰。
往歲楓嶽之行。
未有以贈我也。
今復嘿然已乎
問之
期。
已有日矣。
所與偕。
曰。
無矣。
余遂告之曰。
夫遊之不可少者。
儔侶也。
朱張南嶽之事所以爲盛。
而且今日尙短。
積雪之在山者皓然也。
峽水未盛。
無花木禽鳥映蔚嚶鳴之趣。
何遽爲。
伯常曰。
嘻。
子亦爲是言乎。
疾夫之無從頌勢利
漢城之衢。
車馳以折。
馬奔以蹶。
視坐其上者。
刦刦後顧
惟恐它人之掩其肩而上之者
皆是物也。
而獨於游乎。
何其整而多須也。
彼誠有不遑繁其擧以自解爾。
今余散人也。
夫焉有所拘。
率然而想。
浩然而出。
卽一僮一驢詩卷衾囊。
不爲吾累。
何有朋曹時日
以撓吾事哉。
是以自吾獲罪來四年。
出入湖嶺千里
登沒雲之臺。
以望滄海與夫伽倻雄秀谷幽窅。
仙人之丹。
書禮先師遺宮
以放於楓嶽。
而今又有此行也。
於吾心。
以爲嗛焉。
何也。
吾旣無以競人之所競。
不能肆情於此
其於取也無亦已廉。
不有笑於背者乎。
夫事以果立。
疑難廢。
簡集
支離敗。
用心如耳
於是俛以笑。
起以揖之曰行矣。
不能止子矣。
雖然
子之丹丘
爲我李處士書屋
尙有識之者
是吾友胤永氏所棲。
其人尙志重名高士也。
使其在者。
必能以廣子之
今亡矣。
爲之
圖書
得其所以樂焉。
亦將有徘徊太息洒然自失者矣。
洪生克之南歸
公元1762年
洪君克之之自南平而從大人渼湖之上也。
持糧千里
父母
妻子
處於荒寒寂寞之地。
不得濯衣。
食或累月無肉。
而來
瘠而歸。
一至而不悔再至焉。
再至而不悔三至焉。
彼有所求之耳。
求之不甚大而急也。
何以至此
夫洪君之所求者。
亦學爲人之道而已
孟子曰。
人之有道也。
飽食煖衣
逸居而無敎。
近於禽獸
吾方求免夫禽獸不暇
何以他顧。
湖南古雖稱君子之邦。
世代遠而習尙寖乖
沃饒
粳稻魚蟹橘柚之產。
百貨塡委
猶之乎中國之荊,揚焉。
故其民惰而好利
洪君居其中
終不得自拔
决然之而來。
其所可。
苦以有求也。
若洪君者。
亦可謂審所擇。
不靡流俗者矣。
壬午季春
洪君之來適周歲矣。
大學論語
思其親。
束裝告歸
嗟乎
洪君勉之矣。
入其閭。
父兄宗族
飮食迎勞
樂其可知也。
洪君其毋以遠於師友故而忘其志也。
又曰。
雖然
君愼毋敢挾己之異。
而加於鄕黨子弟
引其信從者。
以率其餘可也。
見人多矣。
其始也銳。
少進也傲。
其終
則怠而已矣。
洪君質而確。
寧有是耶。
洪君曰。
善。
敢不加勉。
遂書以爲贈。
黃永叟赴直莊陵序
永叟除莊陵寢郞。
有爲余賀者曰。
永叟其喜乎。
余曰。
永叟雖貧。
有數區之田。
力耕可以無飢。
彼日治文詞
將由科第進。
奚以遽喜。
其人曰。
非也。
入仕者。
閥閱子弟
則必素厚於選部者也。
不然
父兄朋友爲之先後者也。
又最下則包苴乞哀
無所不爲
無公安坐得之者也。
永叟湖南布衣
自修
聲名隱然重於一方
以達有司之耳。
然後從以擧焉。
此寧不可喜
余曰。
若是滋。
非謂永叟者。
永叟學道邪。
道者
美名之先至。
謂其能文耶。
韓退之言。
一篇出。
人大譽則大慚
小譽則小慚。
永叟顧喜之邪。
卽若是。
其文與學。
可知已。
永叟乎哉
曰。
然則不就乎。
曰。
老親在。
何爲勿仕。
仕而有不樂則已之可也。
中號山水
齋居萬松間。
終日杜鵑聲。
永叟至於是。
可以讀書
可以游覽
其亦可以喜歟。
旣而永叟京師
肅命而去。
怱怱不能談。
追記之。
使之一笑
默菴遺蹟
孟子曰。
能言楊墨者。
聖人之徒也。
楊墨之道不息。
聖人之道不著。
故距之者
聖人之徒
楊墨之禍。
其流至於無父無君耳。
身親無禮君父
而其事又關於天經地義大者
坐視而莫之正耶。
惟我孝宗大王
當天翻覆之日。
痛念周京
慨然復讎雪耻己任
爰曁一二同德之臣。
訏謨密勿
將以伸大義天下
夫子春秋事業也。
乃有尹宣擧者。
江都辱人
惡聞其說。
譸張文字譏議之。
譏議不足
誣衊之。
其子又以是肆然鏤板
一世畏其徒黨之盛。
莫有能言之者
奉事申公
時爲布衣
倡率同志數十人
抗疏極論
請取文集廷議之。
於是宣擧削官。
其所文集者。
亦得毁去。
而我孝廟盛德偉烈
赫然如日月之中天
無有螮蝀之者
夫孝廟聖人也。
公爲孝廟辦此事。
不爲聖人之徒而其誰也。
雖然
由是而積被邪黨之所仇嫉。
流竄遠惡
幾不得生
宣擧文集復行於世。
噫嘻
其亦迫於氣數而然歟。
然而公之一䟽
書在史氏
百世不磨
則彼陰邪心跡
終不能自掩。
無所逃於法義之誅。
區區朽木之毁不毁。
何足道哉。
公其可以無所恨矣。
余生晩。
未及識公。
及居公鄕。
從公
後人遊。
默菴遺蹟一卷於其家。
首載公遺文數篇。
而附以誌碣挽誄。
益知公本末。
然今皆不暇而獨眷眷丙申樹立者。
以公大節之在是也
公諱球。
默菴其自號云。
崇禎紀元後百六十三年庚戌日南至
安東金履安
序。
三山齋集卷之八
 記
  
還讀齋記
所居齋。
名曰還讀。
陶淵明詩語也。
舊有扁額
今亡矣。
復書以揭之。
一夕仰臥其下。
忽自笑淵明之於讀書信癖矣。
田則荒矣。
誠勤於田
又安能讀書
若余何嘗耒耜
而苦無閑隙
居是齋而讀書者。
六年之間。
廑以月計
彼且弄無絃琴
且爲北窓睡。
且以其間讀書
而田又何暇治哉。
傍有老農
啞然笑曰。
若子未始勞逸之辨也。
且子亦嘗夫八珍歟。
王公貴人
朝暮以饗之。
無異蔬筍藿食者。
得其一臠
遂爲無上之味。
故逸者常逸。
而不自知其逸。
惟勞者得之
則能專其樂。
故愈勞而愈逸。
愈逸而愈不逸。
方吾之治田也。
赫日炙背
汗流滴地草深泥滑
牛倦人疲。
是亦勞之至也。
已而日暮田間
歸來
稚子擧火
山妻供飯
偃息蓬廬
心閑體舒。
於是時也。
以爲天下
逸。
盡在我矣。
可嘯可歌。
可觴可缶。
凡日之所未遑
於此得之
然則淵明田益治。
而其讀書之暇多也。
今子晡眠午起。
四體委地
盥沐茶飯
爲事矣。
尙安得餘暇而讀子之書乎。
君子惡不耕而食。
子殆不免一蠧哉。
於是怳然自失
起而謝曰。
善哉
余未之聞也。
雖然
開吾戶而望。
平衍紆直者。
非吾田則隣人之田也。
得以蓑衣竹杖
日往來其間。
觀其耕耘之艱。
而課其勤慢。
然後歸以讀吾書。
其亦庶乎淵明故事矣乎
海州妥忠閣記(代人作)
公元1351年
不佞忝守海州之幾年。
府吏某等
相帥告曰。
自故牧使崔公永濡。
紅巾之難。
而食於州城之祠。
蓋三百有餘年矣。
惟是一邑民吏。
懷風慕烈。
歲時享祀
罔或不愨。
以爲褻焉。
而廟於學宮之側。
而使多士尸之也。
則自李侯喜朝始。
小人終不忍承事之久。
而遽撤之也。
輒更私奉神版以祭之。
閭舍湫汙。
非所以致隆尊神。
今請得新之
敢以聞。
仍言公以高麗忠定王三年
本州
紅賊之亂。
首陽山城
城陷公義不辱
卽馳至城西鵂巖。
血指所爲死狀。
解印投巖下潭。
遂溺焉。
從公者。
貢生公所畜狗。
皆死之。
蓋據邑志所載者如此
余惟公以死勤事應祀法。
然非吏屬所得主。
而李公釐之善矣。
且公旣有廟矣。
又焉疊。
宜勿許。
旣而某等請益懇。
余又益攷古之州縣吏死而食其土。
朱邑之於桐鄕
柳宗元之於羅池
不必皆列在祀典
而出於氓庶之私相報事者多矣。
若公之爲一州
大難立死較然
一時氣義之感。
至使隷人畜物爭斃於前。
豈直區區遺惠
而卽海之一境
尸祝之可也。
君子之祀公也以禮。
小人之祀公也以誠
以致尊。
以致愛。
亦各有謂焉耳
乃許之。
仍資以俸餘。
以相其役。
數月而工告訖。
遂移安神版。
而名之曰妥忠之閣。
俾以每歲殉節之日。
之如初。
嗚呼
自此州來。
長吏不一二數。
無稱
公倉效死
非有却敵完城之功。
而今世代遼敻
崇奉不衰
雖欲禁之使已。
不能得焉。
此果何爲而然也。
可不熟思其故哉。
忠義者。
非公之所獨性也。
有繼公而莅玆土。
百世之遠。
誰或不感奮太息
期與之齊。
而彼吏民等。
亦毋徒以傴僂涕洟
足以事公。
必思如當日貢生之爲。
無或爲畜狗之罪人
則又今日所以建祠之意也歟
默窩記
李君聖通
其所居屋曰默窩。
使余爲之記。
旣累辭而不可已。
則請試問之曰。
子奚默之爲哉。
子惡能默。
子有是屋。
賓友相逐。
子有是形。
與物交營。
朝晝之間。
醻酢百爲
其交乎耳目
而動乎心而發諸口者。
沛然奔流之水。
底柱呂梁東下也。
其孰能閉焉。
卽閉之於其口矣。
喜怒悲感憂悔
畜於中而形於外。
動乎顔色而施乎行事者。
又孰能御焉。
如是者。
命之曰啞默
卽閉之於其口。
而御之於其顔色與行事矣。
擾擾胷中者。
卒莫能息焉。
如是者。
命之曰睡默。
夫啞者。
其口嗒然而其色勃然。
可以口過不能無身過。
夫睡者。
其形隤然而其夢棼然
可以無身過而不能無心過。
然則吾金其口土其形而灰其心可乎。
如是者。
命之曰尸默。
老佛所以叛於道也。
君子之爲默者。
於是
定者其言簡。
其言簡則其心益以定
定則明。
明則通。
天下之理。
庶幾矣。
孔子曰。
仁者
其言也訒。
爲之難。
言之得無訒乎。
內外之道也。
故不求乎心。
而惟口之爲默者。
睡與啞是也
求乎心而失其所以爲心者。
是也
制於口。
所以養其心。
養其心。
所以主乎身。
此則君子所以貴乎默也。
吾懼聖通之眩於是也。
故言昔徐穉
申屠蟠之徒。
漢末黨錮
口不設臧否
以免世禍
聖通倘有慕於是者歟。
卽奚以之。
自名而從以記之。
不已嘵嘵歟。
詠歸亭
公元1762年
姜君季昇
大人學。
一日袖小圖以示曰。
此吾漆原之所謂沂村者也。
鼎煥之祖慵齋公
師事文純先生
歸卽卜居於此
樂以終身
於是
有玩舞雩之臺。
鳳翔之巖。
濯纓之潭。
旣築亭而據其中
以臨諸勝曰風浴之亭。
而我先生
又改以詠歸
手書二大字而賜之。
鼎煥則歸耳。
歸而讀書於斯亭。
子有以敎我。
俾揭諸壁間而朝夕焉。
余遂告之曰。
學莫先於見道
夫苟見道
朝而起。
起而食。
夜而寢。
寢而復起
皆學也。
不然而惟勉强勤苦以爲學。
一日之間。
其廢也多矣。
誦詩讀書則學存。
掩卷則學亡。
師友講說則學存。
獨居則學亡。
整冠束帶
瞑目拱手則學存。
疲以休也則學亡。
無他不見道之過也。
嗚呼
道其終不可以見歟。
蓋嘗讀曾氏捨瑟之對。
聖人何許之深。
而終乃躍然以喜也。
方諸言志
子路云云
冉有公西華云
其事皆愨。
所謂學也。
若點之言。
何其放曠無當歟。
見道寓於尋常
而塞於天地之間。
一擧
不可以拒也。
一動不可以離也者
三子拘拘治國則固矣。
者。
時之和也
沂雩者。
地之勝也。
冠童者。
人之不齊也。
水而浴。
波暖而體適。
壇而憩。
風淸而氣夷。
夫風焉浴焉而樂者。
吾與人同。
所以風焉浴焉而樂者。
吾與人異。
人之樂。
樂其風浴。
而吾之樂。
由乎道而樂也。
然則所謂道者
窅茫而難知哉。
人病有蔽耳。
嗚呼
此慵齋公之有契於斯人歟。
雖然
也得夫子爲師。
所就如此
彼猶以爲未也。
故曰詠而歸
詠而歸夫子之室也。
其善也。
夫子與之。
其失也。
夫子必裁之。
嗟乎
何其樂也。
季昇之去。
吾知其悒悒爾也。
然不千里一堂乎。
其所聞而謹行之。
又謹以思繹之。
覺其有所本焉。
雖曰日侍洙泗講席
亦可也。
以是而處斯亭。
安有不樂也。
水閣
余少讀虞書璣衡之文。
則心悅之
嘗採註家言。
爲器。
轉之旋旋紡車
淺陋可笑
然遇朋友可語。
輒出而辨質焉。
洪君德保一人耳。
一日德保湖南來曰。
吾今行得奇士。
羅景績。
行年七十餘。
談此制甚悉
已約與共成矣。
余喜而亟勸之。
蓋三閱年而器成。
則閣以藏之
曰籠水云
余嘗登籠水之閣。
爲之
肅容而後
得一覩焉。
其制因渾天之舊而損益之。
爲儀者二。
爲環者十。
爲軸者二。
爲盤若機者皆一。
爲丸者二。
爲輪若鐘者若干
其圍可坐一人
機牙自擊
日夜轉而不息
大畧如斯
其詳靡得以紀焉。
余惟古者聖人
神智而設此器。
于以天運順逆
人事得失
其爲用重矣。
而其法象奧妙
河洛圖書
相爲出入
儒者盡心焉。
世顧忽焉而不講何也。
豈以稽諸形者已詳。
而闡乎道者爲微歟。
歷代沿襲
非盡出於古也
无論乎此。
一擧目之頃。
天之運也。
地之載也。
與夫日月五星疾徐贏縮之度。
晝夜晦朔寒暑陰陽之變
大放乎六合
遠極乎窮宙
靡不森然以具。
躍然以動。
以效於几席之前
斯已快矣。
嗚呼
孰謂人巧至此
而余得以與聞終始
以觀其成。
豈非數歟。
顧余有感於此
開闢以來
帝王之所禪代
英雄之所割據
謀臣談士勇將之所馳騁
公卿貴戚勢利氣燄之所爭奪
事業文章百家之所流名
皆在此中耳。
今束以寘之數楹之屋。
但聞鐘聲以時錚錚然。
何如也。
况士生偏邦
欲以營爲於世。
有得失。
爲之勃然欣戚
可不爲大哀乎。
德保早以文學名。
一日謝公車。
退居田間
彈琴讀書自娛
吾知其不偶然也。
棣萼齋記
吾友洪伯能。
小齋所居之東若干武。
爲其子姪肄業之所。
旣成
未有以名之也。
一日家藏故器
得一板刻曰棣萼齋。
乃其曾祖某官公與其弟某官公。
同居之室之號也。
伯能喜曰。
可以名斯齋矣。
旣又聞尤菴宋先生爲之作記。
而文逸不傳
偶於人家
先生遺集草稿
一閱棣萼記者
應手而出。
伯能益喜。
手寫而歸。
與其板刻。
同揭於新齋之楣。
而使余識其事。
余惟伯能之爲此
豈徒賁飾屋壁
一時觀美而止哉。
蓋將朝夕省覽。
寓其羹墻之慕。
而以宋先生之所稱乎二公者。
自勵焉耳
余少往來伯能家。
時伯能纔勝冠
諸弟皆幼。
日夜撫敎甚摯。
有令感歎者。
今伯能年且六旬
仲任蒼然大官
皆經令長而各有子有婦矣。
怡愉一室
相爲無異於曩。
所見爲其幼少時。
不愧二公之後人。
而猶不敢自以有餘也。
方且觸物興思
勤勤繼述爲心。
苟循是以往。
宋先生所言樹連理鳥哺鷇者。
不易致。
其於保族宜家
內而光先人文獻之傳。
外而爲聖世風化之助。
豈謂其不可能哉。
諸子之居是齋者。
又必讀書講學
古人所戒所勸
益發孝友之天。
相與慥慥焉。
以毋墜乃祖乃父之攸訓。
所謂棣萼齋者。
世世常存可也。
嗟乎
諸君亦可以勉之矣。
今來軒記
惟我英宗大王臨御五十有二載。
深仁厚澤
浹于萬類
至今臣民皆有於戲不忘之思。
今騎曹郞姜翰季鷹甫爲余言
嘗以兼史入侍
上特稱藝業之能。
以爲文武全才
口號二句曰。
昔之張翰江東去。
今之姜嶺南來。
而曰此於汝貴矣。
不能書賜。
出請承旨書之。
汝遂以今來名軒可也。
蒙此異數
旣定龍宮山中
則謹以今來軒者。
刻板而揭于壁。
而寓沒身銘鏤之忱。
子其識之。
余病謝筆硯久矣。
聞君之言。
蹶然而興曰。
大王之所命也。
余敢無述
古人云。
聖人一字之褒
踰於華衮
今君之所得非特一字
而其不遺遐遠
眷眷去來間者
藹然春陽煦物
先王盛德
何以至此
噫。
士生於世。
惟時爲難
張季鷹
飄然遠引
以免亂代
高則高矣
豈其所願也。
若君遭遇休明
得以嶠外末官
昵陪淸燕
沐恩波。
至此之渥。
以爲子孫
窮之榮。
古今人幸不幸何如哉。
不以也歟
嗟乎
後之讀余文者。
亦將有感於斯矣夫。
門巖游記
公元1746年
國都而可游者。
三角道峰水落諸山。
水落少遜。
水落之可游者。
金流玉流,門巖之水石
而門巖最奧。
以最奧處少遜。
宜其隱矣。
居東半年
所謂水落者。
固嘗嶙峋戶牖間。
未有言門巖者。
旣聞矣。
顧畏荒絶
未遽訪也。
丙寅四月初七日
雨始霽。
天氣朗潤
始陪家君及內舅洪公。
金流玉流之游。
先其易也。
一路淸川茂樹。
村莊隱映
東挾佛巖。
西眺三角道峰
離奇錯互
渙若崩濤。
行十五六里。
至德寺少憩
又五六里。
乃至玉流洞口
淸泉碧石
縈紆韻折。
令人蕭然
已而重崗環抱
不見野。
有偃石焉白色
廣可五丈
長三之。
中有微罅。
水被其面而下
淪漣演漾
布素練。
至其罅。
琮琤環珮聲。
所謂玉流瀑也。
下成淺潭。
淸鑑毛髮
而上
層巖廣石。
據其上。
俯以視之
呀然而笑。
前之罅者。
二石相疊耳。
始人游此洞。
以爲奇。
及其沿洄流泳。
觀其暮朝之變。
未有不滿自得也。
泝流而上
路絶峻。
可三里。
金流瀑。
層壁高各八九丈。
兩壁盤陀
可坐數十人
壁上如之。
一勢渾成
絶無斧鑿痕
瑩潤不如玉流
而水亦少淙淙而已
止菴叔父余言
金流之瀑。
懸流十丈
大雨之後也。
僧輩之言亦然
如是
亦壯矣。
有頃日暮
松間纖月散彩
風泉互叫。
響震崖谷
星芒爲之動搖
是夜聖殿而宿。
翌日早食。
來路而下
遙見林木間。
隱隱有人立狀。
或曰是石也。
已而咳笑之聲相聞
止菴叔父與其從弟叔輔及徐士毅朴士混輩。
追至也。
相與玉流壁上
飮酒懽甚。
旣而言歸
仰視日色尙早。
二三子相顧惜發。
未始知門巖之近也。
有名致一
聖殿僧也。
試問之。
曰。
是有瀑泉之勝。
北距此不五里
於是遂幷馬馳去。
致一導焉。
洞口
馬前進。
所過亂石𡵌岈。
平者人臥。
駭者獸立。
水由其中行。
瀉爲飛湍
匯爲澄潭
有若槽者。
若缸者。
拖紳者。
若噴珠璣者。
不一狀而類可樂也。
得一佳處
以爲觀止是矣。
而輒復捨去。
如是者四五而後
眞門巖者出矣。
其爲狀三面阻壁。
而惟左右二壁壯偉
金流之二層而加數丈焉。
上戴危巖
下限穹石
有簷有閾。
屹然王侯之門。
洞之所以得名也。
後焉者。
雖其勢稍低於二壁
然亦一氣相互
不肯却立
惟互也故。
其中而深。
嚴若鬼府。
惟低也故。
瀑水所從墮。
天光所由透漏焉者也。
水方盛氣
直瀉三分壁。
而及其一而狠石觸焉。
於是狼狽失勢
巖罅而下注。
罅峻且狹。
無以自容
欝怒回旋
中作霹靂
會夕日廻照。
斜光穿入
凡瀉者噴者。
玲瓏悉見。
光氣相射。
不可注視
噴薄之勢少息
而爲一小潭。
窪之外。
穹石之限也。
水滲其底而出爲一小潭。
又爲一短瀑。
潭上下多磐石可坐。
左右諸山。
大抵懸崖累石。
潭北之壁。
蒼潤磅礴可愛
然遠無峰巒暎帶
少林木之掩翳
於是罷歸
在道上相咨嗟
以其特絶瓌偉之觀。
京城數十里之內。
而猶坐於荒僻
人之知者或寡。
知亦不肯來。
况於窮山絶壑人跡所不及。
終於堙沒者。
可勝道哉。
又况巖穴之士
懷抱道德
斂其奇偉驚人之實。
而不求知於當世者乎。
是行也。
凡得三瀑
而門巖非其始計。
然余獨愛其不謀而成。
有若陰相之者
且冀其因余文而爲好游者得焉。
爲之記最詳。
而遂名之曰門巖游記
上元踏橋記
上元踏橋。
不知其所始。
意者
禳除災患
重陽登高之類歟。
壬午上元
余客泉。
月旣升。
携諸客。
步出
公元1762年
前街。
游者已如海矣。
直西趨銅峴。
折以北至鍾街。
鍾聲
人益衆。
不可穿過
一城都會處也。
又折以西而北。
景福宮前街。
至是而遊者稍稀。
月益明。
大路如洗。
廨宇離立
位置嚴整
徘徊少頃而且歸。
或言復稍進
宮墻以後
出於三淸洞口
多可觀。
從之。
森然
積雪滿徑
不見一人
墻窮而得人家。
有欬而立於庭曰。
是踏橋者耶。
大慚
促步從苑署前路
左挾延齡古宮以東。
又得大路焉。
是爲昌德宮前街。
數遇踐更卒。
附火擊皷
三更四點耳。
少坐把子橋上
西至鐵冒橋。
望鍾街上
人聲尙鬧鬧也。
然已倦甚。
不可復前。
還東轉。
由布廛小巷而歸。
凡歷大橋六。
曰小廣通橋。
曰大廣通橋。
惠政橋。
把子橋。
曰鐵冒橋。
曰水標橋。
小者不可記。
同遊者。
洪紳漢垂之金斗顯晦叔垂之從子樂顯君佑樂莘仲任顔子童子李道曾君佑弟鐵孫子始曾也。
識其事。
以爲後日笑。
記游
公元1766年
病臥斗室
只賴書帙耳。
忽復悁欝。
前時游歷事
爲一爽然
追記一二。
以存往跡
丙戌杪秋也。
京城東可游者。
水落山之金流玉流道峰書院
公元1746年
曹溪瀑布
余家石郊時皆一至
玉流東數里。
所謂門巖。
雙壁對立四五丈。
上戴橫石若門而簷者。
水從其間噴瀉
陰森可怕
一觀也。
地僻鮮至者。
丙寅春
大人舅氏從叔義公及徐士毅朴士混。
玉流來游。
聯句
公元1752年
壬申九月
兪興之。
南漢看楓。
滿城黃葉
如雲錦。
佛宇官廨
處處暎帶
開元寺
斷壑鳴泉
令人翛然
日暮西將臺。
俯觀江流
酒酣談亂時事
如在目前
到江岸。
三更矣。
呼舟泛月而歸。
是歲孟冬
以事至松京
遂入天磨
觀瀑布。
人言水縮觀時
余令壅其上流
翌朝至焉。
方據眞娘刻詩石。
水驟跨壁巓直下
聲震一洞
望之若决銀漢而來也。
潭中氷片
糜碎
黑白相盪如舂。
狂喜
引盃失口處。
僧輩竊相笑。
已而寖衰
附壁遇觸焉。
噴起作白雪漫空狀。
又一奇耳。
今十五年。
魂夢往來其間
終當更費筇屐也。
嘗與諸友
北漢普光寺。
時文
甲子歲事
西距淸潭二十五里。
獨携一僧步尋。
誤迂十餘里而至焉。
洞中春寒
氷雪未開。
坐石上。
仰見仁壽峰而歸。
西門
夜黑如漆。
脚痛甚。
十步九跌。
使僧前曳而行。
平生無此狼狽也。
某年
與尹勉升體健勉敬勝怠相度儀之李麟祥元靈。
再訪焉。
驟雨入谷
水聲洶洶
石梁以望。
噴瀉之勢益奇。
層崖疊石。
曲有態狀
仁壽半入霧中耳。
顧元靈曰。
君謂孰與道峰
靈曰止語。
一曲亦楓嶽所無。
䂓模不如道峰之大。
余爲罰一觥
欣然受飮。
意亦不伏也。
暮歸
山溪大漲。
儀之幾溺焉。
余後思靈言有見
惜已故不及一謝耳。
公元1764年
甲申九月
大人會櫟泉宋叔于俗離山中
爲此山主
數月矣。
下車一游
至是又從焉。
驅馬入洞。
落木淸泉
已作深秋聲。
大人方與宋公
法住寺。
見余至。
遂命前進
佳處
輒停輿。
地坐談笑
官僮有善吹鐵篴者。
令遙作三兩弄。
聲盡則起。
暮至臺登焉。
重岡複嶂
四顧環合
山多楓。
濃丹淺黃。
白石靑松
相爲映發
會日色欲盡。
嵐烟驟集。
倏明倏暗。
光氣浮動
人言此山宜秋遊。
信哉。
夜宿福泉寺
筧水達曉如雨
至中獅子菴
余以事先歸。
公元1765年
華陽洞
報恩縣東七十里。
乙酉季春
大人又約宋叔同游
余苦官事
後二日而入謁
院祠出二僧
導余去。
仰見。
大人方坐巖棲齋。
諸生十餘人侍焉。
澄潭
翠壁
暎帶衣裾
蕭然非世中也。
宋公不至
一流悵。
是日宿煥章菴。
早起至巴串。
朝暉滿谷。
磐石晶瑩如礱。
水至是。
流離四出
豁然無礙
得少罅。
噴薄洄漩以去
光影搖蕩
令人起舞
同春先生至此
謂尤翁曰。
此中固佳。
水聲喧聒耳。
尤翁笑曰。
我亦病黔潭寂寥
先輩趣尙
不妨其各異歟。
又前爲仙游洞。
水石奇峻可喜
自此大人轉入仙游洞。
而余又徑歸。
洪君弘之
嘗言華陽仙游間。
有村曰晩田
地奧可避世
渠嘗往來其中
誅茅墾荒
卜居計。
令余一訪。
怱怱未果也。
大人畫像時事
公元1763年
癸未秋
大人畫像成。
門人李奎緯等。
使畫者韓宗爲之也。
始卞尙璧。
號爲國手畫
七易草而不就
謂余曰。
吾畫諸公像以百數
凡像有異則可畫也。
雖百美必有一缺焉。
不然有最焉。
渾然完且厚。
所以難也。
且吾驟見
嚴毅不可犯也。
坐談笑。
見其盎然和也
旣徐察。
其坐如山嶽以重。
偶一顧眄
奕奕英氣
此四容者。
殆非畫之所兼乎。
尙璧去。
宗裕代之。
方小本成
李公翼鎭馳至。
呼其僕認之。
僕遽應曰。
渼湖令公耶。
遂移摹爲野服深衣二本
野服
神采勝而視太露。
下唇微垂。
大抵典刑可議。
深衣近之矣。
面若以小而設色未厚。
眉目黯然不舒
見者言人人殊
莫能定一二。
或反以小本爲最。
當移摹時。
亦病顴頰高深勢而改之
卽未爲盡善也。
卞又言十餘年而貌益衰。
或者可畫乎。
姑記藏之
三山齋集卷之八
 題跋
  
楚楚聯句
公元1745年
歲乙丑孟冬之月。
徐友士毅從弟存吾。
過我石華村中
相與一室讀書
歸思有以留其迹。
乃作聯句三十韻
夜旣深。
存吾困睡
二人足成之。
蓋聞古之學者
存心篤。
立意遠。
存心篤。
故其操行力。
立意遠。
故有游泳不厭也。
聖人旣曰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
又必爲之彈琴詠詩投壺習射之法。
而曰游於藝。
見二者。
不可偏重也。
吾輩平時
固惰以失之者
今日之會。
首尾一月之久矣。
方其讀也。
蓋口不停聲。
目不停視。
殆若有人。
執杖箠而從之。
每朝相視
燈烟滿鼻。
面無人色
天下之書。
旬月所盡讀。
聖人之道。
卒然所能到也。
善學者。
但當持久不怠
死而後已
欲以一時意氣
筋力而求之。
而不知其力疲。
意闌而將
無以其後
吾輩之過。
而是詩之作爲
有意宣暢之耳。
或者一歸之無益。
未然也。
詩雖末藝
人之性情寓焉。
君子之讀是篇者。
士毅
歎其無抑愼敦厚之風。
吾與存吾。
歎其無奮勵向上之意。
而抑存吾之不能終其篇。
乃爲少氣甚者
俱可戒也。
禮書
恠石詩跋
何有老翁
嘗立於散襟軒之南庭
杖之所觸鏗如也。
掘之得二小石
玲瓏譎詭
綺文繚繞
土剔而骨露。
泉灌而色發。
絡以紛披之卉。
乃擎文漆之几。
主人賦詩
屬客和之
且使爲之說。
以賀其遭。
余獨恠是石。
賦形瓌奇
爲人玩久矣。
其所托。
不于窮崖絶廢墟荒林。
朝夕之步武是庭者。
履以過之。
發於何有翁之手。
所謂待其人而出者歟。
方其沉埋於厚土之底。
閱歷歲年而人不知。
自意一朝披豁呈露
自見其奇耶。
蓋天下之物。
未有蘊而不發。
遲速有時焉耳
是年
何有翁歿。
余又悲是石其遭遇之難如此
且得好奇如翁爲之主而遽失之。
使其有知當與望諸君諸葛武侯
相吊千古矣。
庸窩遺稿
庸窩遺稿二卷
若干首。
若干首。
此余故人靑松沈景洛之所著也。
洛少治文詞
京師
有聲塲屋間。
一時號才擧子
及余識面
退居吾鄕之蒲川
頹然野老矣。
獨見眉宇隱隱奇氣
其中必有所蘊。
而亦未及深扣也。
後十餘年。
罷官閒住。
洛又自蒲川
移于石室院下。
則與余家隔一麓以近。
時時杖策相過
歡言飮酒
吐露肝肺
嘗自言吾少時
讀書最多。
窮晝矻矻積三十年之久而後
古人之情可見也。
是以論說經史。
精識妙解
出人意表
尤喜談天下大古今英雄成敗得失
往往指畫事情
如在掌中
慨然凌厲一代之意。
於是
方知洛所蘊果有如是者。
而惜其無所試於世。
卒以六十布衣
埋沒艸澤
非命也耶
爲人夷曠
不以事物累其心。
其於爲文
不肯刻意求工。
有作多棄不收。
故其得於箱篋之餘者。
若是寥寥也。
然其文廉悍高潔
絶無東人靡曼之態。
詩亦多可誦者。
具眼者當自識之。
何必乎哉
洛嘗與閔丹室百順金鳳麓履坤
交最深。
相許知己
使二子尙存。
於此稿。
必有能發揮者。
而余之陋筆。
何足爲有無也。
亦可悲也已
洛諱淳希。
當宁丁酉司馬
庸窩其自號也。
崇禎紀元後百六十二年己酉
安東金履安
書。
安東氏族譜跋
公元1790年
安東氏族譜。
自我高祖文先生
實草刱之。
而從祖竹醉公。
畢其修補
積六十餘年之勤而後
始行於世。
事大故爲之如是其愼重也。
自茲以往
按而修之
宜若無所難。
而又歷六十餘年。
新譜乃成。
豈亦有所待而然歟。
族祖嘐嘐齋公
有志於此
爲之艸定凡例
未及就而卒。
從弟判書履素
慨然繼述前功爲任。
其爲西伯
俸錢十萬。
以相剞劂之費。
收聚諸派所藏私譜。
分定有司
各掌其役。
周年而工告訖。
新舊本通爲一帙
總幾卷。
規模條例
則悉遵舊本。
而參以嘐嘐齋公所定。
不厭益備也。
履安田間
未獲與聞始終
大體如此
庶幾無憾
累世未遑之事。
於是乎擧。
可謂吾宗之幸也。
宗中命履安
識其事。
謹書之如此。
若其述祖勸戒同人之意。
則三淵竹醉序跋在焉。
不敢復贅云爾
崇禎紀元後百六十三年庚戌季夏
二十一世孫履安
謹跋。
紫陽衮鉞
余祖文簡先生綱目浩汗
欲止取其綱爲一通
余嘗有意未及也。
間告伯能爲樂成之
一展卷。
千數百年治亂興亡大致
如在掌上
而其文皆夫子手筆誅褒予奪
義例森然
宜其別爲一書
尊異之。
不得抄錄言也。
伯能好讀史
尤熟綱目
今又有此編。
以提其要。
所謂先博而后約者耶。
寒松沈公(師周)旌門帖後
沈一之
余友以善焉。
示其故叔父寒松公旌門帖。
具載公事母孝。
其致生鴞及感夢事甚異。
爲之三復太息
而抑有可恠焉。
方公之存也。
其一二儕友。
余及知之。
皆稱公善文詞
爲邑多美治。
而獨未有言其孝者。
一之氏今而後
以此帖。
何也。
嗟乎
誠使公有一毫自喜其孝之心。
人其有不識哉。
不惟不使人識之耳。
子弟不忍言其孝。
至身沒旣久而猶然
於是乎眞孝矣。
學道有得者。
能然乎。
一之氏又言公喜讀小學書。
蓋老而愈喜也。
信哉。
書盂翁(洪公鳳祚)墨妙卷後
外從祖知中樞洪公。
世皆稱厚德君子
筆法一時
時諸名公碑碣
陶菴李公文。
朝賀兪公篆。
而書輒出公手。
嘗書孝純嬪銘旌禁中
觀者如林
公老皓鬚
雍容揮染
神氣偉然
上爲目屬嗟賞云。
帖乃八十後書。
婉麗工篤
不減少年
作眞異事也。
貞夫金氏遺事
公元1780年
庚子季夏
李善長
對校先集于水軒中。
一日善長其所
先夫遺事
泣且言曰。
昔者廷仁。
以是進之先師
先師幸敎以余有一言
當爲題于卷尾而還之也。
未及人事遽變。
子其識之。
以彰余不孝
余亦泣而謹受。
卒業而歎曰。
甚矣。
夫人之言與行
何其讀書君子相類也。
豈古所謂女士者歟。
宜書之彤管
以爲世範
而顧先君當日之所欲言者
不可得以復求。
小子何述焉。
竊獨觀先君嘗撰先祖行狀
有曰。
母有賢如此
不肖
不能如程叔子之闡侯夫人
然則人子之欲顯其親者。
莫先於自修
文字記述次之
善長其亦益篤舊學
克自成立。
卓然今日叔子
則將不恨其不得一言當日
而其於承師旨而闡先徽。
可以無憾矣。
嗚呼
吾輩俱老。
久失父師之訓。
猶有相與提警
庶毋墜舊聞
吾與善長之所當勉者。
故僭告之如此。
不知善長以爲如何也。
九月晦日。
金履安
謹書
李善長家藏千字
李上舍善長氏。
以篆千字一冊示余。
其先參贊
公元1608年
公。
受賜於宣廟者。
中經亡失
偶得於人家亂帙中。
補綴而藏于家云。
公以王室懿親
有功於汝立之難。
策名麟閣
與國同休
卽此尋常錫予之寵。
而其一時恩遇之盛。
亦可槩見。
宜子孫之永以爲寶。
惟恐復失。
而余又見其卷面所題。
萬曆三十六年宣賜
今百有五十餘年之久矣。
其間天下之變有不勝言。
中州東土典章圖籍之懿。
已皆蕩爲灰燼
鮮有存者。
惟此寂寥短卷
揭天紀元
爛然爲刦前舊物
豈不可貴乎。
爲之摩挲太息
遂書此以歸之。
題愼君楗所藏文谷先生簡牘
朗城愼君楗啓叟甫。
過余渼上。
示此帖。
乃余高祖文先生謫朗城時。
與啓叟之高祖參奉往復簡牘
而附以別詩一篇北歸後數書。
卽見吾祖患難窮厄之際。
猶得賢士爲主
問訊贈遺
情好綢繆
殆若平生之親。
一時德義相感
有足艶歎。
而尋其歲月
今已百有十年
閱歷滄桑
墨蹟如新
非愼氏愛護之勤。
何以及此
嗚呼
於是
而吾兩家有不油然相愛以講其世好者耶。
千里之遠。
視之如同室可也。
中有慰疏一度
吾祖上相
年已五十八矣。
公元1784年
蠅頭細字
一畫潦率。
非徒精力絶人
平日誠敬之功。
不遺細物如此
擎玩累回。
不勝感惕于中。
謹書此以歸之。
崇禎三甲辰十月上澣
不肖玄孫履安
敬識。
書明菴處士譜狀
明菴處士鄭公栻譜狀一卷
得於舊篋中
譜不書作者名。
狀則出於其子相鼎氏之手。
相鼎氏嘗以是
乞文于先君
跋涉千里
十數年之勤而未已
今觀題面六字
先君筆。
則蓋有所徵信。
而將以許之也。
不幸未及就而相鼎氏。
亦已作古人
庶弟相寅。
乃以屬於余。
顧余後生輕微
不敢爲人作銘。
况今老病無以自力
俛仰人事
良足悲惋
獨念公以海外布衣
生於天朝運訖四十年之後
冠屨倒置
謝迹公車
浮遊海嶽
以終其身。
斯已奇矣。
至其晩入頭深處
得所武夷洞者。
手畫晦翁夫子諸葛忠武侯遺像
揭之屋壁
朝夕吟哦其下。
以寓高山景行之慕。
其所感之深。
所學之正。
又非一時方外之士所能及者。
有如朱夫子表章南渡後人物。
公名不患无傳
不能遇。
而只以片石
大書大明處士鄭公之墓。
千載之下。
有過不式者。
余旣無以
公元1785年
寅甫之意。
傷今不肯春秋
而如公者不可以復見也。
爲之慨然太息
書此於卷尾以還之。
崇禎紀元後三乙巳孟秋之望。
安東金履安
謹跋。
書朴君燦瑛陽洞遺稿
陽朴上舍玉甫
與其從兄舜玉甫。
從學于余先人
其人慈良雅潔
一見可知修士也。
不幸遇奇疾而夭。
每思之愴然
舜玉甫。
以其遺稿二冊示余。
詞藝之所就又已如此
而其一吟一詠
纏緜惻怛父兄師友之際者。
尤見平日仁孝之實。
惜乎。
斯人而止於斯也。
舜玉哀其終泯。
願余有一言
爲題此於卷末
俾歸而貽其後人。
徐弼孝行錄後
公元1786年
余讀星州孝子徐弼事蹟
純誠卓行
往往令人出涕
至於傷其母一粥之不甘
自施箠撻
感其妻而爲孝婦
雖載之小學書。
何愧焉。
弼元閭閻卑人
未必讀書
徒以天賦彝性。
未曾牿喪。
無所爲而自能乎。
此昔呂滎公論京兆民讓金事。
知人可以堯舜
余於弼元亦云。
噫。
誰能以此轉聞于朝。
以勸一世之爲子者。
丙午仲春
渼上病夫
書。
道峰享事實後
公元1723年
景宗癸卯
拯黨金范甲等投疏。
醜誣尤菴先生
請黜道峰院享。
故牧使洪公允輔。
時爲諸生
倡率同志二百餘人
郭公鎭緯爲疏首。
伏闕抗辨。
其辭甚烈。
至以司馬門
三日斥其黨之居中壅蔽者。
旣而尤菴竟不免黜享。
則又率同志。
馳詣道峰
正色明言
使先生神版
不辱醜類之手。
相向慟哭而歸。
讀此錄。
其時如在目前
令人憤痛裂眦
而當大禍斬伐之際。
一時士類
惴惴脅息
甚或回面汙行
以附於兇黨有矣
若公之爲。
所謂大冬
而其凜然不可屈之氣。
至今顯顯紙墨間。
吁其可敬也哉
余又聞公自此退居南陽之海上。
其室抱膝
歌吟其中
不復問世間事
英宗初服
還入太學
又與鄭公楺。
上䟽討耈輝光恒億五賊
直聲一世
志節言論
有始有終如此
附識于此
以見公當日所立。
一時慷慨之發云。
崇禎三丙午季秋下澣
安東金履安
書。
書洪氏妹所藏先考墨蹟
公元1655年
噫。
先君子五十九歲筆也。
今二十八年
墨光如新
而其詩皆萬世婦女師法所存
當時以此書與吾妹者。
偶然乎哉
吾妹終身寶藏
老將以爲屛。
公元1787年
寓晨夕羹墻之慕。
仍欲留余筆跡
使識其下。
丁未孟秋
不肖履安謹書
枕肱堂李公(夢賚)年譜
公元1788年
余讀枕肱李公年譜。
其述孝感異蹟
髣髴古之王祥
此等事。
古人蓋罕言之。
不可必致也。
若公髫年喪父。
已能自致情文
及母年高
憂其一日之離側。
斷棄公車
專以奉養爲事
躬親漁獵
務盡滋味
三十年如一日。
又推此心。
凡於報本追遠之圖。
不憚勤劬
多人所難能者。
實行如此
可敬也已
余又得公自責之文及所爲禮辨諸書
益知志業所存
而其爲孝蓋亦得之於此
夏氏所謂吾必謂之學矣者。
其然歟。
之子鳳興興叔甫。
嘗受業於余先人
余善
跋涉千里
請爲記述之文。
恨余老病無以副其意。
則姑識此卷末
俾覽者有所徵焉。
崇禎三戊申正月下澣
安東金履安書。
書大芚酬唱錄後
右大芚酬唱錄。
藏于淳昌白君師健家。
君之先祖松湖公。
與我先祖文正公相善
同遊海南之大芚山。
而有此作。
逮我伯曾祖獻公兄弟
又與松湖之孫遊此地
兩世詩文
合爲一卷
其筆則皆文正,忠
手蹟也。
卷中。
又有我高祖文忠公先君所爲題跋
白君來示余。
盥手敬玩。
怳如躬陪杖屨長春洞裏。
仰覩先輩風流文雅之盛。
而吾兩家世好之篤。
於此亦可徵矣。
惟是歲月悠邈
人事屢變。
孤生僅存
自不勝俯仰傷感
白君亦已棄其筆硯。
赳然爲跗注君子
噫。
一盛一衰。
亦理之常耳。
百世無相忘之義。
先君跋語存焉。
此則吾後人之所共勉也。
旣以告白君。
仍題卷尾
風來者。
崇禎三周戊申季春下澣
文正公六世履安
謹書
書金君泰善言行錄
龍岡金震季賢
嘗學於吾先人
跋涉千里
以其兄復氏所爲先考言行錄一通
示余曰。
吾父之孝也。
不能顯聞于朝。
不肖輩之罪也。
願得一言
尙賁其墓隧
余敬受而卒業焉。
噫。
公之事親
何其小學所載古孝子相類
而其純誠至愛。
老而彌篤。
至以祭時誤墜一器
自笞廟庭
以謝其不謹
則又古人之所未有
一念洞屬事死如生者。
能然乎。
生長遐陬
無師聞見之素。
少日香山所讀。
小學二卷耳。
一生受用如此
視世之淹貫經籍
談道義而實行內歉者。
何如也。
闡發潛德
以垂諸後。
君子之所樂爲也。
惜乎。
余非其人。
老病瀕死
莫能自力
只書此卷末
以塞季賢甫之意。
可歎也已
崇禎三周戊申孟夏上澣
安東金履安
題于三山閣中
長川金公(仁俊)行狀
公元1790年
余觀近世言孝者。
類多氷魚雪笋之異。
今讀此狀。
平常耳。
然其純誠篤愛
自致居養喪祭之際。
至於臨死諄諄不能已者。
令人感歎流涕
而又能推廣此心。
和于兄弟
惠于宗族
一門之內雍睦成風
至今猶有餘敎焉。
何待氷魚雪笋而徵其孝哉。
吁其可敬也。
余又愛公訓子數語。
髣髴公明宣所學。
深有警於後世虛矯務外之習。
公之訓子如此
自爲也可知。
卽其爲孝。
蓋亦有得於斯也歟
之子默甫
師事先人
以此狀。
爲之銘。
旣受諾而未及成。
乃復屬之於余。
顧余何敢。
老病瀕死
無以自力爲之
相視泫然
畧書此于卷端
以俟知德者考焉。
崇禎三庚戌仲冬
安東金履安
跋。
畸菴鄭公(相琦)行狀
斯文仲烈
其先畸菴公行狀示余。
文質無華
兢兢乎如有所畏
孫爲祖狀。
宜然也。
然卽此而
觀之。
公之孝友實行
已自卓然範世
又能莊以持己
遜以遇人
大抵不合小學矩度者爲寡。
貨利榮達
灑然留情
時人比之玉壺淸氷。
亦可以想見人品高矣
仲烈族孫
爲嗣於公。
則公之沒已久。
其於平生言行
蓋多未詳
而申勤採訪古老之逮見者如是
又懼家內記述不能以傳遠。
欲求當世公言
以銘其墓。
孝孫用心也。
惜乎。
所托不得其人。
而乃及於余。
何足以不朽公哉。
雖然
仲烈所善也。
知其言爲不妄。
世或有知余者。
則亦知仲烈
而公德美不患其終泯矣。
故辭其銘。
爲書其狀尾如此云。
崇禎三庚戌冬至前三日
安東金履安
跋。
李衡先考家狀
嗚呼
此吾故人李某所爲其先考生公家狀也。
以是謁銘於吾先人不及成。
則又請余爲跋語
老病因循
久未能副。
已作土中之人。
悲夫
雖然
公雖不幸不得先人之銘。
亦旣得之當世秉筆者。
無事余言之贅矣。
獨念先人嘗爲漢上遺廬孝友家風大字以貽之。
直題其廬。
與銘其墓不同耳。
其所稱許
足以垂之久遠
狀中宜附此事而今闕焉
恨余不及在時。
與之商定
第錄之。
使觀者有考焉。
受業于吾先人
終身誦慕不衰
嘗欲作事一堂
藏其家先器物與吾先人杖屨筆札之屬而處其中
以晨夕瞻依
爲之贈遺筆焉。
不知此堂果成否乎。
而其用情篤厚
亦可以徵公之餘敎矣。
偶檢塵篋得此文。
不可已諾於逝者。
亟題此。
俾陳於其靈筵
噫。
九原可作
其猶足爲慰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