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耳溪集卷十 (自动笺注)
耳溪集卷十
 序
  
中興嘉謨
士者國之元氣
賢邪之進退
國家興替繫焉。
聖人易之泰否二卦
極言君子小人消長之機。
詎不重歟。
余於己卯士類進退之際。
有感焉。
洪惟我朝承麗季崇佛右武之餘。
一變文敎
郁郁乎盛矣。
累世漸摩
至于靖陵中興
士類蔚興
良相得。
立政敷敎
一以三代爲準。
可謂千載一遇嘉會也。
當是時。
靜冲諸賢。
得君其專。
言行計用。
敎化之行。
草偃郵傳
聖人所稱期月三年之效。
未爲過也。
但恨諸君子求治太急。
作事太銳。
格君則少納約之義。
用人無容物之量。
激成萋斐之讒。
至一敗而塗地
百世之下。
令人太息流涕
然愚獨謂觀乎己卯始末
而知中廟盛德
度越前代
而我國靈長之運。
可垂千億也。
何者
自古人國亂亡
由於小人戕害君子
漢之恭,顯。
唐之杞,載。
宋之惇,卞。
網打善類
國隨而不振
至于亡。
往事班班可徵。
惟我東己卯之禍。
亦孔之憯矣。
國運不至或替者。
有以也。
中廟之斥諸賢也。
非謂其凶國之小人也。
直以
公元1459年
左腹之讒。
至危極巧
足以動人主之聽。
不得已斥之。
而及其聲罪
則不過曰詭激紛更也。
故不十年而悔端已萌。
士類踵起
卞之說漸進
褒贈之典旋擧。
道學一脉
終始不絶。
流風餘韻。
久而愈著。
啓明之治
一時擧措之失。
不害爲日月之更。
國家元氣未嘗折傷。
至于今二百年。
士大夫道學重名節。
賴以維持鞏固者。
由於己卯士類之功。
豈不偉哉。
世所傳己卯錄。
畧敍諸賢言行被禍大畧
而猶未詳該。
至若立朝贊化嘉謨美政
未有記載
後人無得以考焉。
歲壬寅
良浩猥忝舘職
參修中廟寶鑑
得閱秘史
始見當時君臣遭逢之盛。
啓告設施之美。
宛然典謨氣像
庶幾純王之治
惜乎。
中途摧敗
未及底乎成也。
大經大節
旣已謹載寶鑑
至若敷奏嘉言
宣布良猷
未能悉錄。
故斷自乙亥靜菴進用之日。
備著朝廷政敎之美。
諸賢贊襄之盛。
裒輯成書
名之曰中興嘉謨
末附己卯禍變之起。
晩年復之議。
爲下編。
以見士類退之本末焉。
或曰
己卯之禍。
不當並錄於中興之謨。
余曰。
不然
羣奸之罪。
中廟本意
而終示悔悟之志。
遂開白之路。
則尤可見聖人轉環之量。
何損盛德
哉。
此吾所以幷載始末者。
將以見治道之榮杌。
專係於士類進退
國運之常隆而不替者。
由於中廟倚任士類之功也云
賈子粹言序
三代以下
西漢之文最高。
後世莫能及焉。
西漢之文。
賈太傅最高而醇。
諸子之冠。
盖其經術本於周禮
論治於時務。
文章出入左國
辭賦伯仲屈宋
况其天才超邁
志操簡亢
未嘗退讓人主之前
其肯俯仰絳灌之曹乎。
不容當世宜也
觀其治安策之言。
全是純王之道。
其曰。
太子
正名分。
敦禮俗。
廉節
侯國
華夷
無一不出於正。
其曰。
一寸之土。
一人之衆。
天子無所利焉。
以定而已
所謂天下不與焉。
孟子以後
無言乎及此
試言其文辭
則過秦論之筆力雄放
李斯
鵩賦意匠奇奧
莊周
相如以下不足數也。
惟董江都
號稱醇儒
正誼明道一言之外。
拘牽文義
傅會災異
無濟實用
而求其才學俱優體用兼備者。
賈子一人而已
儘乎命世通儒
王佐奇才也。
及至梁王之墜馬。
憂傷致死
後人譏其量狹。
而此可見愛之篤出於至誠
眞是君子其人也。
太史公乃稱賈誼明申,韓。
何所據而可謂淺之爲知人矣。
善乎。
劉向氏之言曰。
賈生通達國體
雖古之伊管
未能遠過也。
使時見用功化必盛。
庸臣所害。
甚可悼痛
逮于孝景
七國之難。
始思言。
分割諸侯
正朔
四夷
策畧施行矣。
惜乎天不假年
遭遇明主
而未能大展其所學。
皇漢三古也。
及至後世
大儒揚雄者。
詞賦
抑置相如之下。
韓愈歷數漢代名儒
馬揚諸人
不及
賈子於是不遇矣。
朱夫子楚辭
盛稱經世之才
文章盖其餘事。
奇偉卓絶
相如輩所彷彿
千載之後
公論始定。
乃尊異其書。
賈子粹言。
以爲漢儒之首。
至若世所傳新書
繁而寡要。
散而無章
未必皆出於賈子
故刪而節之
以附篇末
然後賈子之書。
粹然歸于正。
無遺憾矣。
百世之下。
尙以余爲知音也。
六書經緯
混元判而萬有形。
聖人者作。
仰觀而俯眡
然而覆我者。
謂之天。
然而載我者。
謂之地。
而又近取諸身。
遠求諸物。
凡厥有形之族。
有事之倫。
皆從以名之。
旣名矣。
結繩而記之。
繩之不足
乃狀之於文。
文字所由興也。
萬有之衆。
父天而母地。
萬事之繁。
順吉而逆凶。
是以聖人觀象晰理
卽物而垂敎
庖犧氏畫卦
倉頡氏之造書。
所以天地之化。
生民之道。
成天下之亹亹者也。
卦者
立象示意而已
書者。
纂辭以明道
非書則卦與象隱矣。
天地設位
六書八卦
並行其中
大哉
書也。
周禮保氏
六書國子
所謂小學也。
六書明而道在是矣。
倉頡氏歿。
神聖繼創。
質文相承
至周而大備
逮于戰國
元氣鑿矣。
人事荒矣。
渾噩簡奧之文。
不足盡物變而適時用。
於是乎秦斯易大篆小篆
程邈小篆爲隷書。
及漢而又轉爲楷字
體屢變而六書之義不傳
世之爲字學者。
惟從諧聲焉求之。
故盈天下者。
大抵三韻四聲之譜而已
獨說一書
解字義。
而擧母遺子
畧而不備
聖人制作精義奧旨
不可見矣。
余嘗恨之。
往歲謫官北塞
閉門窮居
不與外物接。
專精默思
若有悟焉。
乃取今文恒用者千有七百餘字。
形也意也事也聲也。
各因其象。
而釋其義焉。
點畫戈趯。
俱有指歸
轉注假借
錯出互見
觸類旁通
可以天下之文矣。
分彙則本之易繫大傳
立言則倣乎爾雅釋名。
要之辭約而意明。
使夫愚夫愚婦
皆可與知
命之曰六書經緯
經緯者。
自然之文也。
然生
於數千載之後
上求聖人用心
矣邃哉。
其敢曰不悖云乎
後數年。
西遊中國
博求六書之學。
得所精蘊者。
皇明太常魏校所撰也。
字凡千有餘。
上㴑鍾鼎之蹟。
下究篆隷之變。
自謂得古人心法
庶幾乎六書之遺也。
然是專主古篆
今人不可通。
居今之世。
乃欲盡廢今文
可乎。
不可也。
試取余書。
證之其不合古者
廑十之一二。
稍加是正焉。
有因今文而自成一義。
有裨世敎者。
幷存之。
亦以見斯與損益之意也。
或曰
文之變極矣。
不盡反諸古歟。
余曰文之變。
卽時之變也。
時者天之所爲也。
宮室黼黻不可巢居皮衣也久矣。
文字乎哉
易傳曰。
隨時變易從道
不變者道也。
朱子曰。
氣以成形
理亦賦焉。
旣形矣。
理從之寓。
奚今與古之辨哉。
吾以卽象以明理而已
四部選要序
白室居士稚敬。
天下古今之書。
分而四之
家取二三。
人取一二。
名曰四部選要。
求序於余。
閱未半。
茫然自失曰。
矣哉
萬物之理。
百代之變。
盡在是矣。
客曰。
雖然
有偏正。
學有大小
言有醇雜。
徒博而不知其要。
吾見其勞而不軌於用也。
余應之曰。
子之言似
矣。
猶未知夫人用心也。
夫天之所生
地之所養
光而爲日月
崇而爲山嶽。
深而爲河海
奮之爲風雷雨雪
散之鳥獸草木魚鼈蟲豸
得天地之氣。
生化不窮而分羣異類
莫能相似也。
今夫文者。
所以造化盡物變者也。
伏羲畫卦
大禹之演書。
文王之彖。
孔子之翼。
未嘗相襲也。
書以載事。
詩以道志
春秋明法
未嘗相混也。
以至楚人之騷。
漢人之賦。
莊列放言
管商刑名
孫吳奇正
賈太傅論治
司馬氏之記實
各以其學。
形之於文。
下逮六朝,宋以降
凡操管以纂辭者。
道不能無偏正。
不能無長短。
要之皆乘一代之運。
古人學者也。
至若異敎荒詭之辭。
方技機巧之譜。
海外哤哇之音。
雖無足有補於世敎
而亦可以百工之藝。
四方之俗矣。
是皆天地之化。
無物不有
萬品之生。
不可闕一。
推往以知來
以至於無窮
猶是也。
鸞鳳鏘鏘
鷃雀啾啾
淸濁遠矣。
而其得天機一也。
麒麟不殺
豺狼之好噬。
仁暴懸矣。
而其率天賦均也。
九葉之蔘。
千歲之苓。
可以養生
治病有時不如烏頭者。
物性各異。
而用有利不利也。
鼠肝成璞。
蛇尿化金
馬通可以煎砂。
蟾酥可以切玉
有相制。
而賤無棄物也。
由是
觀之。
學術之偏正。
文章長短
不可存此而廢彼也。
稚敬之用心
可謂勤矣。
道者於經。
稽古者於史。
諸子志文章者。
各就其性之相近才之可幾。
則皆可師也。
皆可致用也。
奚其不軌云乎
孔子曰。
博學於文。
約之以禮。
然後可以言約
約則存乎其人矣。
客曰。
善哉言。
稚敬乎知所勉夫
經世正韻圖說
天地之間。
有萬其籟。
而惟人聲最得其中和
盖天之聲雷也。
地之聲風也。
無有五音節之
不能諧於律呂
若人聲則有牙舌唇齒五聲
合於角徵宮商五音
可以天地萬有之籟。
而聲者無形
假文以宣。
斯有象形諧聲六書之譜。
協之律呂
被之管絃
文字始出於中國
不能盡通於外國
外國之人。
必假方言
譯而解之。
惟我東國
最近中華
漢音不甚迂隔。
而有國以來
未有方言之翻釋者。
字音不能詳。
律呂乎哉
何幸運啓賓日
聖人有作。
世宗莊憲大王睿智天縱
開物成務
於是刱制訓民正音二十八字。
以應列宿之數。
字形則觀奎璧圓曲之象。
點畫則倣小篆分隷之體。
白簡易。
使童子婦人
可以與知
引而伸之
足以天下之文。
四方
音。
猗歟盛哉
大聖作爲
可與太皥畫卦
史皇制字
同其功矣。
從此通華音協雅樂
東方文獻之盛。
並軼於中華
而有臣若文貞公崔錫鼎
發揮奧理
敷演成書
聲則分初中終。
韻則分平上去入。
音則分開發收閉。
類以配四象八卦之數。
推以合皇極經世之書。
優優大哉
輔相參贊之功。
幾於左氏素臣矣。
然竊按其正韻圖說
支分縷析
極其變。
而獨未及象制字之意。
無乃鄭重而未敢質言歟。
不揆僭妄
謹就初聲十七字。
取牙舌唇齒五音
因方曲直之畫。
開合半之形。
以應六書象形之例。
敢附諸御製首章之下。
於以聲音之理。
出於天而不假人爲也。
聖人開物牖民之業。
精義入神之妙。
粲然昭著無復餘蘊。
至聖
其孰能形諸筆端而窮萬籟之變哉。
易曰。
于天。
近取諸身。
擬議以成其變化
其斯之謂歟。
  附訓民正音初聲象形
 ㄱ君初聲。
牙音象牙形。
 ㅋ快初聲。
牙音重聲。
 ᅌ業初聲。
喉牙間音象喉扇形
 ㄴ那初聲。
舌音象舌形。
 
斗初聲。
舌音象掉舌形。
 ㅌ吞初聲。
舌音重聲。
 ㅂ彆初聲。
唇音半開口形
 ㅍ漂初聲。
唇音開口形。
 ㅁ彌初聲。
唇音象口形。
 ㅅ戍初聲。
齒音象齒形。
 ㅈ卽初聲。
齒舌間音象齒齦形。
 ㅊ侵初聲。
喉舌間音。
 ㅇ欲初聲。
喉音象喉形。
 ㆆ挹初聲。
喉齒間音象喉齶形。
 
ㅎ虛初聲。
喉音
 ㄹ閭初聲。
半舌音卷舌形。
 ㅿ穰初聲。
半齒音象半啓齒形。
海東名將傳序
公元1519年
天下大法二。
文與武而已
春秋傳曰。
文能附衆
武能威敵
易之繫曰。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繼之曰。
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二者。
並行不可偏廢也。
三代之盛。
皆用此道。
所以長治久安
後世莫及焉。
逮夫漢唐以下
未聞捨二者而爲國者。
惟我東方
彊域荒遠
人才寡陋
不能比侔中夏
幸賴殷師遺敎
得免
公元1532年
左袵之俗。
三韓之際。
人文未闢。
羅麗以後
始能經邦制治
大抵干戈立國
殺伐長技
摧堅御侮
出奇應變者。
代不乏人
如新羅之金角干。
句麗之乙支公
手戡大難
功盖三韓
雖古名將
無以過之。
以至王氏五百年之間。
契丹蒙古紅巾漆齒之類。
破城屠邑。
魚肉生民
殆無虛歲
而必有扞艱敵愾之才。
出而應之。
有若姜太師上洛諸人
尤其傑然者。
兵力未嘗少屈。
彊土以之不蹙。
天下憚之。
號稱强國
洎我本朝
封域猶古。
人民不加少。
兵力戰功。
不及勝國
一遭壬辰之難。
八路瓦解
不藉皇朝之力。
則將不能爲國矣。
至於丙子之縕。
鐵騎長驅
如升虛邑
奔走喘汗
乞命於數旬之間。
此其故何哉。
由於文治勝而武力不競
浸浸委靡脆弱
莫之振矣。
及至喪亂旣平。
恬然若無事。
寧不哀痛
爲是懼。
乃聚東方名將上自羅麗
下及本國
以立列傳
將以援古而警今焉。
使夫國中士大夫
咸知文武本無二致
安危注意互相輕重也。
觀我名將李忠武權元帥,郭紅衣數公。
其魁才雋功。
無遜於羅麗
則不可謂無人矣。
儲養無素
臨亂托重
幸而成功耳。
非所折衝千里之外。
國勢威遠人也。
噫。
人物之興。
可謂蔚然盛矣。
道學也。
文章也。
節義也。
上埒於唐宋。
外國之所敢擬。
則斯可以有辭天下矣。
後之秉史筆者。
無愧色
而獨於干城之才。
則反不逮三分之時。
山川生化不古若也。
無乃天之養成
於此而嗇於彼歟。
惟幸西南講好
鷄狗不警。
至數百年升平之樂。
此實祖宗積德
國家洪福也。
雖然
謀國遠猷
不可恃此而爲安也
孔子曰。
文事者。
必有武備
深哉。
聖人之訓也。
讀此書者。
尙可以知余意也。
尹忠憲公(烇)實紀序
公元1576年
人臣臨難致命
職分之常也。
孔子許以殺身成仁
孟子稱以舍生取義者。
盖以得天命之正理
萬世大綱也。
然其識足以燭於未然
其言足以救其將危而力有不及
終以身殉之。
君子尤悲其志而惜其死也。
於忠憲尹公之死江都
爲之掩卷於邑也。
噫。
丙子之事。
尙忍言哉。
當時殉國諸賢。
節義焯然
可以有辭天下後世
忠憲北使起釁也。
言于人曰。
我旣絶和。
朝野洶洶
廊廟恬然
曾無畫一籌爲備御之謨。
其先事之憂如此
及夫廟社之入江都也。
上書宰相
痛斥慶徵李敏求玩寇
備之罪。
請急進駐津口
耀兵整檝。
內鞏分都之守。
外援南漢之危。
而言終不用。
以致北兵飛渡
一島瓦解
大臣從臣相率於烈火之中。
志士勇夫騈肩死於鋒刃之下。
雖食誤國者之肉。
何補於事。
嗚呼
誠使公言
見用於絶和之初。
豈有倉卒奔播之擧。
見用於保守天塹之時。
則奚至蹈躙芟夷之禍乎。
如公可謂生而盡扶顚
死而明報國之心。
非存於中者有素養。
何以及此
盖聞公少從牛溪沙溪兩君子遊。
又與仲兄松公
並立臺端
風裁自持
沉抑而不悔。
可見其學有所本。
而非一朝慷慨捐生者比也。
公歿後。
旣贈其官。
立祠焉。
崇報之道。
有餘憾。
而今耳孫咸陽宰光碩甫
裒公死事始末遺文狀誌。
刻木而傳後。
徵辭不佞
噫。
是編之成。
可以百世爲人臣者。
非直一家文獻也。
良浩平日慕公之義。
願爲執鞭
而猶未詳當時深識鯁論若是其偉也。
故獨於此
發揮表揚之。
使後之覽者。
知公言議關國家之存亡
而不亶致命大節而已
趙氏十三錄序
者。
人臣大節
聖人謂之成仁
一國而得一人難矣。
一家乎。
一家而得一人難矣。
十餘人乎。
余於
公元1592年
咸安之趙。
不覺悚然而驚。
咨嗟永嘆也。
謹按家傳
漁溪先生諱旅
太學生
當莊陵內禪
諸生
歸隱洛東江上伯夷山下
終身復出
時人比之金悅卿
庶乎求仁而得仁者也。
其後子孫
世篤忠義
四世孫曰鵬。
以訓鍊僉正。
壬辰之難。
奮義討賊
矢盡力竭
罵賊而死。
曰垣(一作坦)。
賊掘父墓。
負柩江水權葬。
復讐
紅衣將軍郭再祐
火旺山城
斬獲甚多
體察使李公元翼
聞于朝。
訓鍊判官
賜原從勳。
其弟曰垹。
與兄同守山城
力戰却敵
五世孫曰宗道
丁酉難。
咸陽郡守
旣遞不去。
邑子固守
城陷與妻同死。
信道
溫陽郡守
扈從覘賊。
遇賊戰死。
敏道
巡邊使李鎰。
戰死於尙州
曰俊男。
賊發其祖墓
白刃入賊中。
掘土掩屍。
脅降不屈
拔所佩刀
自刎死。
曰凝道。
固城縣
賊猝至力戰死。
曰益道。
甲子在逆适幕下
适忌之。
出使于外。
在途聞适擧兵
馳詣行在
上命張元帥陣。
先登擊賊
适敗錄勳。
善道
甲午年甫十五。
聞天南下
請于母。
一壺酒。
天將陣曰。
兒嘗讀書
簞食壺漿
以迎王師
敢以獻足下
天將大奇之曰。
好箇忠孝兒。
甲子亂。
節度使
赴鞍峴陣策勳
亨道
丙子亂。
年踰七十
公元487年
矣。
以前郡守
獨身勤王
忠州
和議成。
北望痛哭
徑還故山
發背死。
六世孫曰繼先。
丁卯義州府尹李莞幕下
夜襲城陷
力竭死之。
漁溪之後六世
死敵七人
從軍却敵四人
勤王而病死者一人
生死雖異。
而其於國。
一也。
嗚呼盛矣。
古未聞也。
可見國朝培養節義之化。
偏萃於一門
可以書之簡策
永詔後世
余職是太史
謹敍官職名字事蹟
以備國乘之考。
湖南節義錄序
公元512年
人稱人臣之大節
見危授命
殺身成仁
危難之世。
至於捨生捐軀
臣道畢矣。
是之謂節義
自古有國之臣。
其能以節義稱者。
不過屈指數。
何其難哉。
惟我國家不幸
中世多難
粤自壬辰
至于丙子
四經大亂
一則島夷傾國也。
一則叛將之稱兵也。
一則降虜報怨也。
一則西隣潛師也。
大而八年干戈
生民魚肉
急則三日薄城。
宗社幾覆。
猛將勁卒
橫尸原野
忠臣義士
投身烈炎。
嬰城摧陷者。
有肉膊而爭死者。
有募衆而勤王者。
抗義殉身者。
往往全師俱沒。
闔門受戮
天日爲之變色
山川之流血。
當時國勢可謂岌岌殆哉。
而終至廟
公元1855年
祏光奠。
金甌無缺者。
實由祖宗積德涵濡
基命宥密
確然不拔之勢
而抑有賴於培士氣而結人心
子弟之衛父兄
効死勿去也。
豈不偉哉。
八路之中。
倡義赴難者。
湖南最盛。
鏖賊成功者。
亦多在於湖南
豈其山川雄秀
風俗豪俊
尙氣重名節而然歟。
朝廷褒奬激勵
無遺憾。
至今照耀耳目
輝暎簡策
本道人士
猶以歲月浸遠
聲光漸微
思以裒成一部
勒諸剞劂
永傳于後。
上以揚國作成之懿。
下以彰士大夫世德遺烈
而兼附斥和守正之臣。
秉義自靖之士。
與夫乙卯御倭。
丁巳防胡。
戊午徵兵
戊申勘亂之時。
立慬樹績之人。
幷以類見
九百餘人
何其盛也。
良浩少也。
嘗再受命湖南
徧觀山川之麗。
文獻之懿。
賢節行。
碑表記傳
近多撰述揚厲
而况同宗之居道內者
多有傑然樹立
名編是錄。
並將流芳垂後
吾亦與有榮焉。
凡此諸賢之後
各自努力
仰述先美。
砥礪名行
居則講忠君之誼。
出則思衛國之誠。
毋負我列聖深仁厚澤
豈不一路之光而永有聞於來世乎。
晉陽四世忠義合編
盡心事君之謂忠。
忘身殉國之謂義。
斯乃人臣之大
公元1884年
節。
國家所以維持久長者。
有賴焉。
至於小國事天朝。
其義亦猶是也。
孔子之作春秋
式嚴且謹焉。
若我東國於皇明。
有捄興滅之恩。
君臣父子也。
肆我聖上御極
首明斯義。
每歲壇享。
秉圭瓚。
三皇諱辰。
上香遙拜
顧瞻拱北之門。
以寓風泉之感。
凡厥朝臣之爲明朝盡節者。
惓惓致重焉。
褒贈之。
又錄其後
爰命宰臣李義駿與文臣成大中
纂輯尊周錄。
𨓏在丙丁之際。
甲申之後
節行言論
有關大義者。
無幽不發。
無細不擧
炳朗星斗
嵬峩嵩華
可以有辭天下萬世
我東士大夫名登是錄者。
莫不尊且榮焉。
乃有一家四世
忠直樹基義傳緖。
諡而立傳者八人
晉陽柳是已。
何其盛也。
貞敏公正色立朝
斥邪衛正
張士氣而扶國脉
傑然名臣
後承昌大
世出偉人
有若景公
壬辰之寇。
涅背效死
李忠武
同心僇力
而讓勳不居
忠壯公
丙子之難。
孤軍强敵
及至和成
强應徵兵
去鏃與丸。
義聲華夷
翊衛公。
丁巳凶論之興。
抗疏扶倫。
癸亥擧義之日。
守經不與
及至丁丑之後
陳復雪之
人比之胡銓封事
晉陽公
不就弘立之辟。
乃赴玉城之幕。
先登鞍峴。
奇功
而力辭元勳
匹美於南宜春
武愍公
李貞翼。
同受心膂之托。
將兵二十年。
不免枉死
以不埋骨燕山爲恨。
十年昭雪
忠毅公
寧陵鐵杖木馬之辰。
宋文正承受密勿之旨。
亦涅其背。
克紹乃祖之志。
嘗慕岳武穆武臣不愛死之
七公者。
皆官顯名彰。
赫赫照人耳目
而若統制星彩與聞大義
經歷星河之己巳秉執
附見于狀
亦克趾前烈者也。
至於智傑者。
以忠景側室之子
年未勝冠
赴深河之役。
抗志不屈
死於白旗之下。
其忠膽義氣。
殆過乎古之汪踦
可謂烈丈夫奇男子也。
聖上特推義起之禮。
爲立之嗣。
贈官旌閭
此盖聖朝百年培植之化。
偏萃於一門
而抑由貞敏公種德詒後之功。
爲邦家之
豈直柳氏之榮哉。
其後彌遠而益蕃。
文武蟬聯
後先蕃昌
蔚然名閥華族
可見天之報善未艾也。
於是諸孫相與謀曰。
先祖之烈之
丕彰於今日。
無遺憾焉。
可不對揚洪恩傳示久遠乎。
裒聚
編成一袠
名以四世忠義編。
方將剞劂
事聞於上。
特命內閣鑄字所印賜。
誠曠異之典也。
貞敏孫協基,憲周,鎭恒。
以良浩備官太史
求一言冠其首。
佞嘗撰貞敏易名之狀。
雅慕世德
不辭而敍之。
且告于柳氏曰。
人臣志節
莫大忠義
君上褒奬
莫重於節惠
惟爾柳氏忠義諡者
至於五公之多。
發於絲綸
耀諸簡策
聖主所以臣節垂世敎。
噫其至矣。
凡爲其子孫者。
曷不銘鏤肝肺
如涅在背。
世篤忠貞
赤心報國
兢兢乎勿墜。
無愧爲名祖之後
與國同休矣。
詩曰。
周之士
不顯亦世
世濟其美之謂也。
敎誨爾子。
式穀似之。
垂裕後昆之謂也。
柳氏乎。
曷不勉旃
文華進學編序
天降時雨
大化流行
草木待之甲坼
蟲鳥於是乎飛躍
君子以比聖人作人之妙。
惟我聖上文明之運。
任君師之責。
仰繼列祖之志。
首建奎章之閣。
一代才俊儲養焉。
有課月有試。
歲計而品其高下。
十數年之間。
文風蔚然而振。
斐然而章。
盖自東方有國以來
盛於斯矣。
吾宗弟仁浩義浩兄弟
次第登高科。
妙選
操觚吮墨
硏精角藝
譬如南山之毛。
遇霧而成斑。
丹穴之羽。
應律和聲
炳炳兮其文。
鏘鏘兮其音。
衮褒輝映
華錫聯翩
首尾五載
變級超階
銀其鞓而玉其珥。
當時諸彥
未之或先。
之江左之機雲
可謂國家之盛。
而耀門戶之光也。
今義也聯次前後篇章。
敬載御批賞賚
以識遭逢之榮。
成就之恩。
自淨寫。
編成三㢧
求余一言
以冠其顚。
開卷而視。
爛然百花之肆。
羣玉之林。
嗅之而有香。
之而有聲
甚可珍也。
聖主所以培養作成之者
豈亶在於詞藻而已
士大夫所以贊皇猷而賁文敎者。
抑有大於此者。
子其勉乎哉
筆跡類彙序
楊子雲曰。
心畫也。
心畫形而君子小人見矣。
故賢者未必善書
善書者。
率多文雅豪俊之士
盖其精神寓於點畫
氣象見於結構
不可揜也。
至若片簡尺牘
乃是尋常揮灑
而其發於天機者。
不容矯飾
善觀書者。
於簡牘焉驗之。
不獨其人之邪正賢愚
貴賤壽殀
亦可覘也。
故古之書法
淳化以下
大抵多聚歷代名人簡牘焉。
我東則素不嫺模刻書帖
好事往往古人手牘。
作爲書廚之珍。
惟其聚之也務博。
擇之不精
者病焉。
趙學士寬甫
志古嗜書
蒐羅東方名人手跡
上下百年之間。
儒賢士達高人
無不備載
而各立部家。
羣分類聚
翰墨之林。
儼有史法
人物盛衰
感世級之升降
用心可謂勤且精矣。
使後之覽者。
指點而論之曰某道學可尊也。
勳業可傳也。
文章美矣
名節誠偉矣。
又曰。
彼官尊祿厚
不稱德者耶。
抑無毁無譽
處於淸濁間者耶。
惟其自擇取捨焉爾
風謠選序
風者。
東南和氣也。
行地上。
於易爲觀。
其鼓萬物
人爲詩。
故古之聖王
觀民風。
必於詩焉觀之。
唐堯之聖。
微服而聽於民。
康衢擊壤之歌是已。
逮于成周
遂有陳詩觀風之法。
三百篇之國風是已。
列國之風。
皆出於村謳巷謠。
敍其情志
發於天機
於以四方之俗。
治亂之本。
孔子曰。
可以觀。
此之謂也。
降至後世
詩體屢變。
人工勝而天機淺。
失其自然之眞。
風俗異同
治道升降
不可揜者。
惟我國。
地近榑桑
星分箕尾
最占文明之區。
封域荒遠
未脫哤哇之音。
曁我朝大闡文治
一洗前代之陋。
名儒才士
彬彬揚聲振彩。
可以並驅中原
委巷繩樞之中。
從事翰墨
謳吟山水
以鳴太平之盛者。
蔚然而興。
譬如雷發聲。
百蟄齊振。
陽春布澤
萬卉爭榮
雖有高下殊響
濃淡異色
得天機一也。
秦箏趙瑟
可以辨方俗。
瓦缶土皷
足以廣樂
君子
是乎觀焉。
故國盛際
主文柄者採而輯之。
名之曰昭代風謠
傳于世者。
歲甲且一周矣。
况今聖人在上
皷舞振作
萬品煕煕
風動而物茁。
無遠不暢。
無幽不揚
鏘鏘和鳴
洋洋乎盈耳者。
於斯爲盛。
當世詞林
又採而輯之。
續成三㢧
代級雖降。
人才接踵焉。
崑邱片石
可以綴容佩。
桂林散材
猶足飾華屋
信乎天機未嘗間斷
王化之愈久彌彰也。
余觀音調淸婉
文藻華雅。
可驗東方之氣獨得溫柔敦厚之風。
正如江沱游女
能解比興
洙泗童子
無不通章句。
此豈聲音之所襲取哉。
知風之自。
猗歟遠乎。
此以往。
至於無窮矣。
以余舊官太史
來求弁首之辭。
三嘆而敍之。
庸備東韓四始之列云爾
慶壽宴稧帖序
昔我昭敬大王三十六年癸卯。
參議李公蘧母夫人蔡氏。
壽滿百歲
上聞異之
進蘧爵一級
封蔡氏爲貞夫人。
是秋
李公拜京畿觀察使
設宴上壽
公卿畢集
於是韓公浚謙
唱于衆曰。
凡我卿大夫老母者。
欲孝其親。
豈後於李大夫乎。
願以蔡夫人之壽。
祝吾親而同其慶何如
當時搢紳之奉壽母者。
十三家
僉曰。
善哉
先祖慕堂先生
亦與焉。
乃以乙
夏四月
大合宴于城南之第。
八路助其需。
上錫樂舞以侈之。
夫人會坐一堂
諸子若孫。
以次致詞獻觴
秩秩如也。
融融如也。
軺車九人
冠笏而執事十六人
矣哉
太史旣書諸策。
善畫者又繪其形。
當世鉅匠如白軒李公眉叟許公
並述其事。
以張之。
諸家各藏一本
今易六七世幾二百年。
中經兵火
散佚壞破。
存者無幾
李公後孫昉彬。
慨然遍搜故家
得一弊本
描寫成帖。
又求歌詩於諸家後孫。
以壽其傳。
屬良浩敍其後
義不敢辭
謹識大畧以歸之。
嗚呼
可見中興盛際
元氣鴻厖
而我聖上錫類降福。
一世仁壽之域。
當時士大夫無不孝於親。
睦於朋友
風流敦厚
共成太平榮觀
使後世感發興起焉。
豈獨吾與子之所得私也。
至若夫人氏族年甲
大夫名字官秩與夫禮儀之美。
聲容之盛。
二公之序詳焉。
今不復載。
麻疹彙成序
天地大德曰生。
惟人之生也。
六氣其外
七情其內
不能無害生者。
聖人有作。
乃有醫藥濟之
於是乎神農氏百草
軒轅氏素問
自是以降
名醫代出。
救世而傳其法。
天地之生久矣。
人之受
病。
有萬其種。
不止四百有四
則不可只按前人已驗之方治之也。
至若麻疹者。
與痘同族異名
上古未有者。
故其治方
未本於古之神醫
而惟視形症與運氣
世之以醫名世者。
先觀其形症。
爰有不治難治易治之目。
所謂不治者。
盖以斑粒之多寡
毒氣深淺卞之。
然人之生質有堅脆。
時之運氣有制克。
寧有得病之初。
已判治不治之理哉。
余則謂是病也。
不幸而不出於軒皇之時春秋之前
未經岐伯越人之手。
故論症投劑。
終未得不易之妙詮也。
李君元豐
善治小兒
名於世。
嘗恨麻疹之方。
無全書。
無以按法而治症。
遂博證古醫。
提挈要旨
參之以近世已驗之方。
裒輯成書
名之曰麻疹彙成。
先論運氣
次及形症。
列凡分目。
瞭然如掌。
使世之看病者。
不眩於執症。
而辨其難易
治有條貫
大有功於普濟衆生之術。
用心誠勤矣。
嘗聞宋嘉定間
太醫院小兒衛生二十卷
必有痘疹方。
與此書暗合者。
君其求而證之。
拙齋家訓
道寓乎日用
而學先乎卑近
孔子曰。
庸言之信。
庸行之謹。
孟子曰。
道在邇而求諸遠。
庸者。
日用平常之謂也。
余嘗病世之學者卑近而騖高遠
終無以入
道。
今見守拙齋公所家訓
知公爲學知所先矣。
其曰八當者。
起居言動之常。
其曰八必者。
持身接物之方。
兢兢日用之間。
纖微周悉
可以攝心而制欲矣。
公之胤進士公。
敷演發揮之。
皆可爲後學模式
及見公自述拙齋記。
尤見自得於中而無慕於外。
信乎古所稱隱居求志君子也。
又見進士公所慈孝錄。
有以傳家實行之篤。
淵源之有所自矣。
嗚呼懿哉。
公之五世孫承旨靑松宰。
裒成一袠
入梓而廣其傳。
徵余一言
余觀是編也。
不出乎日用平常之間。
而得切問近思之義。
子弟者誦而守之。
不失謹飭之士
推而進之。
治心求道之方。
不外是。
斯可與顔呂家訓相表裏
奚直爲姜氏一家令範也哉
承旨名游
余友也。
孝友而有文識。
能守其祖訓而大其家聲
於是樂爲之敍。
花溪集序
公元1220年
余於庚辰秋
東都
首訪邑中賢士。
聞有花溪柳處士宜健
白首窮經
歿已月餘日矣。
爲之惜焉。
恨公歸之遽。
而嘆吾行之晩也。
與其女婿南進士龍萬
交善
得詳公本末。
盖深於易者。
平日常言生年
鄭康成丁卯
康成年七十四。
終於庚辰
吾之賦命
公元1760年
得無似乎
及至庚辰歲
作詩曰。
高密先生化去
庚辰六月炎威爍。
花溪處士同一命。
井上梧桐葉落。
是秋公果歿。
歿之日。
家人治喪
具發筆硯
硯函自破。
中有書曰。
庚辰七月與人亡。
乃公手筆也。
者莫驚異
精於如此
及余西還
外孫南君景羲
登科京師
賷來花溪集畧二卷以示余。
柳公遺稿也。
詩則閒澹而不事彫飾。
文則辯博而各有理趣
足見胷中所蘊。
至若易說諸篇。
剖析之精。
發揮之奧。
往往獨見自得之妙。
可敬也。
余於晩年
用功於易。
無所發悱而辨惑
今於公卦變
先後天二說。
竊有所默契者。
於是乎益恨當日未及相見
而直爲此曠世之感也。
遂序其首而歸之。
旅菴集序
曷之謂文。
理寓象也。
圖書出而天地象形
書契作而人之文肇。
文生於象。
理顯於文。
孔門敎人
文居其先
爰有文學之科。
其所謂文。
合理與道。
而名之也。
下至春秋
異端始起。
九流並騖
而各以其學文焉。
未嘗無實空言也。
洎夫楚之辭漢之賦興。
夸大靡曼
不根於理。
文與道遂二。
中國之人。
各師其師。
各學其學。
有偏粹。
辭有巧拙。
而皆能自立
公元1761年
戶焉。
惟我東壤地褊而見聞寡。
世之學者
直取古人糟粕皮膚影像焉。
罕有自得成家者。
譬如人之衣食也。
於塲。
販繒於市。
以御饑寒而已
未能自種而自織。
窺其廩。
枵然空耳。
故其爲文無本
無本則竭矣。
惟旅申公
雄才博識
加之以探頤鉤深之功。
遠而甘石之經。
章亥之誌。
近而州鳩之譜。
司馬之法。
無不掊其扃而抉其奧。
旁羅百氏折衷吾道
其發之言也。
汪汪不窮
鑿鑿有徵
其形於文也。
不襲前人之口。
自出肺腑
不拘攣於繩尺
而自中窾會。
卓然一家之言
可謂絶類宏才
希世通儒也。
良浩少日
掌試湖南
公以南士居高第。
王京
遂與定交焉。
其中
瞠然不可跂也。
每與談古今析名理
窮日不輟
聚散升沉
殆三十年而終始如一
信乎古所稱知音之交也。
公老而南歸
旣歿
公之女婿李君永甲。
遺藁來徵序。
覽其全卷。
可傳者十七八。
至若素沙問答東音解,疆界志諸篇。
盖天下奇文。
前人所未道也。
後世有知者矣。
噫。
於是竊有所大恨焉。
常語余曰。
吾輩生於海隅
不見中華之大。
古人書。
紙上懸揣耳。
吾與子倘有奉使西遊者。
庶驗平日之所講乎。
公歿之明年
赴燕
覽其山河之大。
風俗之變。
古今因革
多有犂然而合。
豁然而悟者。
而公不可作矣。
將誰言而誰聽之耶。
嗚呼悕矣。
公元1760年
菴集序
公元1742年
湖之南多名山大澤
瑰奇俊異之士往往出焉。
余於少時
得見蘇處士赤壁賦
壬戌
處士泛舟遊於同福赤壁
擬古而作也。
其文汪洋豪肆
子瞻之風。
膾炙人口
爲之擊節諷誦
恨未得見其人也。
處士歿三十餘年。
其從子叔行。
公言行及所著詩文。
來求墓石之刻。
且請弁卷之辭。
余旣述其銘。
又讀其稿。
天才特異
學語
開口成章
詩則發於天機
疎宕不靡於俗。
溫雅而自中於軌。
文則出胷中。
浩浩不竭。
譬如太湖之水。
風定浪平
萬象俱形。
淇園
烟收雨斂。
千竿自茁。
不待組織之工。
文采爛然
可見性情之正。
才格之高。
本源之深也。
至若論學諸書
一循於洛閩門路
見道大原
惜乎。
經說放失無傳
不得窺其造詣精微也。
然余嘗考其言行
觀其出處
操履純篤粹然
繩墨中人
氣像豪邁超然
隱逸者倫。
後之秉史筆者。
未知置公於何科也。
奚獨文章乎哉
山集
公元1760年
鷄林
羅氏故都也。
混一三韓。
享國千年
山川雄秀
靈華亭毒
東方之宗。
名臣鉅儒
蔚然輩出
近世以來
浸浸然不振。
論者慨焉。
歲庚辰
余尹東都
有志興學造士
聞有進士南鵬路。
一邑之望。
嶺以左皆傾。
於是禮聘之。
置學宮。
爲多士師
課之以文藝
講之以經術
期年斐然有成材矣。
學者乃就明活山之下。
德谿之上。
書堂
羣聚肄業焉。
余乃題其扁而贈以序。
及余還朝
鵬路亦膺道薦。
以寢郞徵。
不就
彈琴著書終老
每有詩文得意者。
千里投示余。
余亦如之。
相與之深如此
君之中子景羲
少年登高科。
京師訪余。
未幾鵬路歿。
余寄詩以哀之。
羲旣除服
賷來活山遺稿四卷
余言
余讀之盡袠。
渾渾乎不竭。
鏘鏘乎有響。
質而不隣於俗。
深而不傷於巧。
學博而氣厚。
季世之音也。
惜乎。
老於遐陲。
不能爲時用也。
幸其嗣子克紹家學
大有聲。
從遊之士
亦多自奮成名
東都文風
從此復振矣。
今其集中
多有與余唱酬者。
宛然昨日事。
白首獨存。
不覺撫卷而愴恨也。
山集
士之爲學
本於經術
經術有體有用
性理者。
體也。
政事者。
用也。
體旣明矣。
苟非通乎古今
達乎典章
不足以推諸政事
東國之儒明於性理者。
非不蔚然盛矣。
而獨於史典之學。
往往畧而不治
故其致用政事也。
或遜於中國大儒者。
盖由山川限之也。
至於東方幅員疆域典章故實
尤當致意
漫然不之省焉。
余嘗病之。
今見修山李公遺藁
學以經術爲宗。
而發爲文章。
兼治史學
尤明於東方地誌
上自檀箕三韓之遠。
下逮新羅,麗,濟之間其山川險易
疆界沿革
無異手撫而足躡。
至如肅愼沃沮濊貊渤海窮絶荒昧
載籍難稽。
離合無常者。
率皆旁引曲證。
縷分絲絡
如合璋而知珪。
連袂成衣
粲然羅列於目中。
用功之專且博。
何其偉也。
余嘗爲官於西北兩界
畧聞江外地形
四郡之空棄。
厚州之久廢
先春碑之未尋。
爲國家之缺典
亦有仰徹於黈纊者。
近幸四郡
漸入疆理
厚州已設鎭戍
而惟先春之嶺。
邈然秦山楚水
置之度外
聞者皆以爲迂。
公擬三篇
志意犂然相契
胷中爽然如有得也
識慮之遠。
力量之大。
近世士大夫所及
白首沉屈。
棲棲下邑以終。
不惜哉。
百世之後
必有曠感而喜東方
有人矣。
至若文章
議論正而地步高
不數數八家軌範
而經世濟物之意。
觸類不可揜。
可見其學有體用而施於爲政也。
紀傳表志諸篇。
質而不俚。
詳而不繁。
史漢之體。
詩賦雜著。
乃其餘事。
今不具論
不佞少從士友間。
熟聞高名
而猶未及其所存。
今公嗣子大諫君。
遺集來。
弁首之語。
讀其書。
不覺芒然自失
益恨其並世未遇知音也。
芝溪集序
周室旣衰。
樂崩而詩亡。
雅頌變爲辭賦
夸大靡曼之語勝。
天機之眞。
性情之正。
不可見矣。
逮夫漢興
沛宮大風之歌。
汾水秋風之辭。
氣像雄渾
音節瀏亮
復振大雅之聲。
魏晉以下
歌行迭起
承之以盛唐
詩運於是乎大昌
一自近體之作。
偶儷以爲工。
聲病以爲格。
士大夫精神氣力
局促而劘刓。
天機活潑之妙。
無處響像
詩人溫柔之風。
由是揫索
間有豪傑之才自出機杼
而終不能合於雅頌之古。
至若東人之詩。
專尙近體
稱名大手
不過短長聲律
鬭巧拙於態色
古人冲和悠永之音。
漠然難見。
可勝惜哉。
友人宋德文
隱居紫芝之溪。
志古行簡
脫畧流俗
好歌詩。
慨然以古作者爲準。
不數數繩尺
音調曠逸
自中軌律
咀嚼盛唐精髓
浸淫乎晉魏風骨
其味腴而長。
其色蒼而幽。
昂然高視濶步
一洗近世繁音短節。
于時小瀛洪聖幾,屛樵洪載汝。
紫閣之厓。
倡爲古詩
德文詩社
鼓吹風雅
佚宕棋酒
當世文士申文初,羅子晦輩。
聞風而競趍。
花秋葉。
唱酬聯翩
文彩風流
照映京洛
余常騎驢往就焉。
德文善草書。
聖幾鼓琴
酒後興酣。
醉毫淋漓
豪絃低昂
松風爲之助韻。
山花往往落席。
四座屬目
擊節稱奇。
謂之詞苑勝觀。
如是者四五年。
聖幾西河之慽。
盡室下東峽。
社中諸彥
自此星散
歲壬子。
余按西藩
德文疋馬來遊浿上。
東明舊蹟
箕子遺像
泛舟朝天之石。
題詩鏡波之樓。
留連數旬。
興盡而返。
及至乙卯
余奉使如燕。
歸到鳳柵。
德文長逝
未幾
聖幾與文初次化去
回眄往事
如經一劫
白首獨存。
倀倀無與語。
德文之胤賢鼎。
收輯遺稿
來請弁卷之語。
展讀未半。
老淚盈眶。
不忍盡帙。
付載汝編次部家。
務以傳後。
遂敍其門路之正。
興寄之高。
與夫一時風流之盛。
平日相與之深。
俾冠其首。
噫嘻
胷次曠爽
志趣豪邁
讀其詩。
可想其爲人
後之覽者。
尙知余有布衣知音也夫
帶方世稿序
東人才之盛。
必稱二南
盖其地靈亭毒
殊異於他路也。
余嘗遵湖而南。
瑞石月出之山。
涉鳩林之野。
放于耽羅之津。
觀其峰巒秀拔
地氣明麗
宜乎瓌偉奇俊之士也。
本朝金河西柳眉巖奇高峰
道學尊。
高苔軒趙重峰金健齋梁佐郞
節義顯。
朴訥齋,鄭松江林石川崔孤竹白玉峰
文章鳴。
其外名儒才士
蔚然相望
今見帶方崔氏世稿。
曰未能齋。
曰星灣。
曰砭齋。
鰲洲
曰艮湖。
三世五公
節行經術
卓然有立
足以名世
而惜乎經亂放佚。
不能各備一家之體。
後孫蒐輯殘缺
編成五㢧
以圖印傳。
噫其少矣。
然未能齋則以眉巖門人
學問純正
見識超詣
常以布衣抗章
李文成之誣。
豫識汝立,仁弘之奸。
名論一世
星灣則値昏朝
謝官歸鄕
屛居田畝
仁廟改紀。
擢用之。
丙丁以後
不樂榮塗
屢召不起
進退一於正。
砭齋則隱居求志
養德林下
甲丙之亂。
倡義旅。
當孝廟潛邸時。
遺逸
徵爲大君師傅
嗣位
甘盤之舊。
授以師儒之任
謙讓不居
終老丘樊
鰲洲則以星灣之子
世襲家學
砥行講道
固守東崗
漂海漢人
中州消息
慷慨泣下。
作詩曰。
中州舊有十三省
聞說朱皇保一隅
四省全勝三戶楚
孰爲江左管夷吾
其志可見也。
艮湖則以砭齋之子
學主窮理
才足經世
爲儒宗所推。
惟此五公
並興一家
名德出處
可以後人而激頹俗
文章高下
不足輕重
而况論議醇精
風調雅馴
絶無浮華靡麗之音。
則亦可想見其人而論其世也。
艮湖五世孫翊孝。
帶方
跋涉千里
遺稿來。
弁首之語。
浩生晩而學淺。
何足發揮潛光
傳信後世
見今湖南故家凋零
文風不振
爲之慨然永歎
玆乃不讓爲之序。
俾示南中學者
庶有聞風而興起者矣。
完山崔氏族重刊
大易家人之象曰。
自火出家人
風象其和。
火象其明。
處家人之道也。
同人之象曰。
君子以。
類族辨物
譜牒之攸源也。
堯典曰。
平章百姓
盖謂百官得姓者。
族姓之肇起也。
逮于成周
始立族師之官
以掌其戒令
下至春秋
晉有欒郤。
齊有高國
楚有昭屈。
皆以氏族爲重。
而漢晉以降
貴姓名宗者。
可摟指數也。
惟我東尤重氏族
自新羅六部大人
共立西干
建邦設都
得姓宗臣
崔氏其一也。
崔有衆派。
公元1680年
而貫完山者最盛。
三韓甲族
隆慶中
有譜牒。
而世遠則難稽。
人衆則易漏。
本支益繁。
編簡隨增。
爰有萬曆崇禎庚申乙丑之譜焉。
皆因後承之賢者。
裒輯而辨證。
當世名公
鋪張記述
亦旣詳且備矣
乙丑之後
諸派又盛。
咸曰時可續成
盖於羅麗之間。
文章名節
磊落相望
皆以完州伯爲祖。
而洎本朝有若判敦寧襄度公,左贊成敬節公
忠孝淸白
兄弟聯武。
顯名一代
有若遲川文忠公
勳業盖世
明谷文貞公
經術贊襄
祖孫相繼
傑然名相
觀察使弘僩,大冢宰天健左參贊寬。
亦皆高官聞人也。
東方之望。
罕與爲比
而惜其後裔寢微。
不能改修
遲川公孫郡守在修氏。
慨然發憤
與其宗長守忱氏。
通告諸族。
合謀登梓。
未及就緖
郡守嗣子文顯。
克紹先志
銳意經始
求序於良浩。
禮曰。
尊祖敬宗
敬宗收族
收族之道。
不外乎和與明
和以通其志。
明以辨其類。
家人之卦盡之矣。
崔君勉乎哉
月潭崔公(滉)年譜
東方儒學
始倡於文憲崔公
而傳於世者。
九齋之名而已
其後有名德。
而麗代文獻無稽
逮我朝有月潭公。
官至二相
爲國藎臣
而亦無論著之傳後
公元1712年
者。
只有年譜一卷藏于家。
今其遠孫永寬。
入梓
賷到漢京
示良浩請弁首之辭。
謹按
公生于穆陵盛際
登高科。
躋峻班。
言論事功
必多表顯者。
而試就年譜中所載考之。
則其奉使皇朝也。
緇徒之序右班
却立不就
闢異守正之論。
見稱中國
及入諫省也。
預言汝立之奸。
必至凶國。
不容於僚席。
壬辰
扈駕興義驛。
事出蒼黃
將有埋置廟社主之擧。
公大折之
遂寢其議。
至丙申
通信倭國也。
抗言倭與我不可戴天也。
今玆通使
雖出黽勉權宜
而號以通信
斷然不可
無已則寧稱以跟隨冊使也。
讜言正氣
至今凜然
觀此數事。
可見公平操守之正。
識見之高。
若夫會典請來之咨。
庚寅按獄之勞。
至於策名鐵券
在公猶爲疏節也。
至於龍灣書啓
多有嘉謨遠猷
而惜乎未盡施行
良浩嘗述九齋碑。
若記雅慕文憲公倡學之功。
而嘆後承之寢微矣。
今於月潭公立朝之蹟。
亦可見文憲遺風餘韻焉。
凡爲崔氏後者
欲法文憲
盍先以月潭爲師乎。
耳溪集卷十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