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耳溪集卷十二 (自动笺注)
耳溪集卷十二
 記
  
文憲書九齋
公元1545年
文憲崔先生海州
講學授徒。
九齋以處學者
一曰敬業
二曰進德
曰修道。
四曰率性
五曰樂性。
六曰泰和
七曰待聘
八曰誠明
九曰造道
初學者。
居敬
六藝之文。
以次升于進德
終於造道
循序而進。
不敢躐等
如周官造士之制。
於是士皆蔚然而興。
以需王國
先生生。
於濂洛諸賢之世。
獨倡聖學
東方之人。
始知儒道之重。
其功大矣
至若修道率性誠明等語。
中庸之辭也。
中庸表章
始自程子
先生乃以名齋而敎學者。
則其深得聖人傳道微言
而暗合於程朱之旨如此
所謂地之相去千有餘里。
世之相去千有餘歲。
而若合符節者也。
豈不盛哉
惜乎。
麗代文獻無徵
當時所以傳授之法。
撰述之言。
無所傳。
入我朝。
嘉靖乙巳
愼齋周公世鵬
海西節。
建院于先生舊居
諸生誦法藏修焉。
先生之道。
幸而不墜於地。
凡我諸生入此院而登此齋者。
瞻其名而思其義。
敬修德業之基。
思辨性道之微。
一遵九齋之敎。
先生之道。
可以復明於世。
而庶不負周公嘉後學之意矣。
先生高麗穆宗朝。
官至太師門下侍中
爲時儒宗
累世高官
後孫尙居海州
文行相傳
今將重修院宇
以不佞猥忝山長
來請記九齋次第
謹書此而揭之。
文會齋記
嶺之南。
山皆雄峻明秀
土厚水淸
其俗敦實好學
無外慕。
名儒碩士
磊落相望
號稱東方鄒魯
友人李季眞爲善州。
興學造士先務
旣修蓮桂堂
以待鄕士大夫之遊於學者
又建文會齋於其北。
以養諸生之肄於塾者。
供億旣贍。
勸課有方
走書千里
求文於余。
仲尼之門。
敎人之術多矣。
必曰博我以文。
又曰以文會友
所謂文者。
章句佔𠌫之謂也。
學以聚之。
問以辨之。
修辭明理
立言衛道
皆是也。
旅飮於是
獻醻揚洗之文焉。
合射於是
揖讓袒襲之文焉。
討論觀習。
無非文也。
飮食興居
無非文也。
會必以文。
則其業不二
不二則專。
專則有功
善之士其將斐然興矣。
於今
知貢擧
八路多士
而拔其英焉。
善之兩士。
中高第。
八路賢才
非不衆矣。
乃於一邑
二人焉。
可以見善之多士矣。
季眞爲政於善。
三年耳。
作興之功。
乃若是耶。
季眞少好學。
與余爲文會
今推其所學而施於一州
宜乎收功之敏也。
南師古。
古之通人也。
嘗言曰。
東國文明之氣。
聚於嶺南
嶺南文明之氣。
聚於一善
其言殆有徵矣。
於是爲善士賀。
斐然堂記
主屹之南。
洛水之東。
山川磅礴深厚
名儒大賢蔚然相望
其業詩書文行
其俗孝悌揖遜
自古鄒魯之鄕。
惟宜寧之爲邑
地近南海
京師千里
儒賢之所嘗游息
忠義氣節之士。
往往出於其間
夫何世遠而跡泯。
民俗漸訛。
士氣不振
流風餘韻。
寥寥無聞
長吏者。
簿書爲重。
催科爲能。
一切目前苟簡之政。
奚暇及於禮俗哉。
族姪樂綏。
得是邑二年
衆弊悉擧。
慨然化民正俗爲先。
鄕校舊基。
學舍十數楹。
簡邑中縫掖。
課試有法
餼廩有常
先之通經
導之以禮讓
肄之以文藝
士皆蔚然而興。
咸曰。
百餘年始見此事。
余聞而喜。
貽書而賀曰
善哉政也。
可謂知所本矣。
學校者。
爲治之基也。
自虞夏序
歷代不有學。
禮樂兵農。
於是出。
治道隆替
人才衆寡
視學校而衰盛焉。
惟我國州府郡縣
莫不建學。
窮鄕僻邑。
名存而實不擧
黨塾少砥
行之士。
里巷讀書之聲。
奚有補於治道哉。
幸今聖人御宇
治本敎化
儒臣鄕禮合編
又印五倫行實
頒之八路
使之家誦而人習。
三古之盛。
人皆矯首而望。
於是時。
百里之寄。
興學造士己任
使海隅蒼生
咸蒙聖人之化。
豈不美哉
余乃命其堂曰斐然
手書以贈之。
衛詩曰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者。
道學也。
孔子曰。
吾黨小子
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之者
言學之成章
必待乎裁之也。
裁者正也。
不由正。
則流於偏。
聖人之敎。
貴乎窮理擇善
正心修己
以之事君從政
以之親上死長。
皆由此推矣。
後之人咸稱嶺右學校之政。
自洪侯始。
吾宗亦有華矣。
奚獨爲宜民賀哉。
四達重修
洪於湖爲巨州
宜其官居亭觀
與地稱焉。
特以邑於野
困於財。
太守之室。
露下陋。
承陽
不通凉。
地大事繁。
每朝抱牒齊案。
署不停筆
盈庭呼噭。
耳聽詞。
口占判。
未中而汗眩煩瞀。
醺如中酒
强敏者。
已不堪矣。
古人云氣煩則慮亂
視壅則志滯。
君子必有游息之物。
高明之具。
然後理達而事成。
誠哉。
如是故。
近歲守洪者。
不能久於官。
或不半歲
公元1597年
而去。
奚暇達於治理乎。
余治洪之數月。
心懣然不樂。
步園之荒墟
得廢亭焉。
四達
問之老吏興廢之始。
對曰。
有亭
久而亡。
丁酉
故參判洪公牧此土。
舊址而楹之。
地雖舊。
功則刱也。
厥後不修棄之。
十數年矣。
踧然斂襟曰。
噫。
公我宗叔父也。
自余南來
竊聽於州人之誦論州先生之良。
必曰洪使君
大石郭門外。
屋而刻之曰洪公遺愛
夫公之在州廑九月而民稱之。
至今五十年。
不忘其德政
吏術
必有可師而述者。
惜乎。
掌故無傳焉。
於是亭也。
亦可知公之政焉。
雖余不肖
無能爲前人役。
今睨其廢而不修
有罪焉。
傾廩易材。
亟命新之
三旬而畢功。
欹者直。
毁者完。
罅者實。
汚者鮮。
於是穢壤
斬惡蔓。
疏爲淸池。
列爲疎林
窈然而幽。
奐然而明。
四月丙午朔
與客登而落之。
余謂客曰。
子知夫四達之義乎。
客曰。
是亭也。
宅夷而視曠。
高山在後
流水在前
風來西榭。
月出東霤
其謂地之四達歟。
余曰。
非也。
客曰。
辭聽則達乎事。
貌聽則達乎情。
公聽則達乎遠。
理聽則達乎隱。
其謂政之四達歟。
余曰。
幾乎猶未也。
乃扣檻而歌曰。
亭之深兮。
孩者懷之。
亭之安兮。
耇者綏之。
亭大而敞兮。
寒者是依
亭高而明兮。
憂者則夷。
客喟然而
歎曰。
遠哉志乎。
如是也。
將施於東海而達。
施於西海而達。
施於南海而達。
施於北海而達。
其所四達也夫
余笑而記其言。
非曰余能盖述前人之意也。
芙蓉堂
公元1650年
首陽舘之南數十步。
有池數百畝
池中石起樓。
種荷萬本
名之曰芙蓉堂
制作瓌奇
名於國中
余於庚寅春
海西節。
首陽舘。
暇日
登覽焉。
於是轎人進輿。
驛夫張傘。
州吏設席
武士執戟
傳呼扶擁
一府譁然皆動。
令人耳聒而心煩
未及樓。
而興已十八九損矣。
由是
欲登而止者屢。
不過一再登。
心歉焉不快
時雨降。
池水方盈。
荷葉始展。
民緣於畎畝
獄訟稀簡
州郡無事
風暖日永
無以遣懷
立約營中曰。
刺史不時芙蓉堂
將士吏卒
毋得從。
非公事。
毋敢輒入
卽使童子一人
奉印在前
侍妓數輩。
抱筆琴書躡後。
翩然曳履而出登樓
顧眄左右虛無人。
獨與淸池綠荷
蕭然相對
命觴賦詩
偃仰逍遙
甚適焉。
公事則理之。
有民牒則聽之。
事亦不廢。
而心未嘗不閒。
竟日而歸。
月明則往焉。
雨則往焉。
佳賓則往焉。
一月强半在此堂矣。
有時小艇
一張一雙
搖曳㴑洄紅藕翠葉之間。
微風
乍起
香露拂衣
水仙之操。
採蓮之詞。
神淸氣爽
飄飄然凌虛出塵之想。
可樂也。
不知前日之遊於是者。
亦有此樂否。
後之繼我而來者。
不可不知此樂也。
援筆而記之。
以備碧城故事
雙淸亭
海西無佳山水
碧城環山臨海
樓觀之勝。
觀察使居焉。
通判佐之理民事。
地近而職親。
每於公餘。
簡禮數。
從容賓僚焉。
庚寅
余以節鎭碧城
韓山大之通判
居數月。
政多暇。
政事堂之東。
小亭
鑿池種蓮。
碧梧數本
養白一雙
鳴琴揮毫其上。
余聞而奇之。
携酒而就焉。
飮少酣。
大之亭名
余命侍兒磨油煤翰林風月
象管霜毫
雙淸亭三大字。
使揭之。
大之請其義。
余曰。
環是亭者。
無非淸也。
試言其大者
龍首奇峰
睡鴨之澄湖。
山水雙淸也。
東有首陽之山。
前瞻孤竹之祠。
節義雙淸也。
架石爲臺。
環臺爲池。
是池與臺雙淸也。
水中之香。
聽月下之唳。
是花與禽雙淸也。
矣哉
亭之淸也。
大之曰。
凡此數者。
淸則淸矣
外物也。
不及於飭己治民之方。
何也。
竦然整襟曰。
善哉問也。
子可與言淸之道矣。
夫淸者。
氣之精也。
天得之而形。
得之而明。
得之而靈。
以之治心
則欲淨而理全。
以之治躬
則氣和而行潔
處乎人則嚴而信。
居乎官則愛而威。
故淸者。
德之府也。
名之寶也。
天下之人。
不敬服。
百世之下。
想其風聲
大哉淸乎。
物莫與之爭矣。
然余於大之之問。
竊有異焉
子之大父侍郞公以淸名苦節
一世
遺風至今凜然
使饕夫介而黷俗貞。
子之家庭有餘淸矣
周公曰。
文王我師也。
子能以侍郞公爲師。
律身莅官
祖武是繩。
則淸不可勝用。
而世之人。
亦將曰李氏之祖與孫雙淸矣。
今乃求益於余何也。
君子重修
鹽州之南。
大澤焉。
曰臥龍池
廣輪萬武
橫長盤屈
如龍形故名。
或曰
有神物居之。
冬耕氷而占荒穰
當池之東北
有亭君子
池大而多蓮
盖取濂溪子之說也。
庚寅春
余觀察海西
居數月。
鹽州士秀有書來曰。
南池有亭
百年矣。
辛未
相國崔公錫鼎守玆州。
大滌是池。
推餘力。
修斯亭。
至今頌之。
近者。
圮且廢。
守土之責。
經之半歲而始完。
敢乞一言之記。
余聞而喜。
報書以賀。
且曰。
記者
其實也。
未嘗登斯亭。
第俟之。
未幾特旨南池
余卽發
檄海,延,白,平,金五邑守。
日會南池
行近池七八里。
忽聞異香
自南而來
往往觸人鼻口。
余恠而問之。
從者對曰。
南池之香也。
神精爽然矣。
及到池。
登高周視
指畫分授。
使各調民趍役已。
置酒君子之亭。
荷花盛開
彌滿十餘里。
深紅淺白
掩暎交加
爛如鋪錦
明若蒸霞
令人目眩心醉
少頃
渾覺衣衫酒食
皆有香氣
浸浸然與之俱化。
始信濂溪之所愛。
異乎人之愛也。
余乃擧觴而屬主人曰。
是池之陻。
今幾年。
亭亦隨廢。
得賢太守而重理濬池之命。
適在此時
殆若相感者然。
物之廢興
庸詎非數歟。
濂溪之說曰。
中通外直
香遠益淸
中通者。
心之虛也。
外直者。
聽之公也。
香遠者。
化之行也。
心虛故聽自公
聽公故化自行
君子之道。
如是而已
今子之爲政
無乃有味於斯歟。
宜乎作是亭之主。
無愧於是花矣。
蘧伯玉耻獨爲君子
吾將坐芙蓉之堂。
周子之辭。
君侯之政。
施之一路
則於記斯亭也。
可以無愧矣。
太虛重修
黃州之舘。
太虛樓。
架虛爲梯。
不設窓闥。
弘敞高明
雄於西路
舊名廣遠樓。
皇明詔使朱之蕃
易之以太
虛。
手書以揭之。
庚寅
余仗西海節行屬部
二年之間。
三到黃。
到輒登太虛樓。
置酒賦詩
江山猶夫昔日
皇華舊跡
邈然浮雲之過太虛
俯仰感慨
徘徊不能去。
但見頹簷敗檻。
荒落欹危
又懼夫樓之不能久也
余解歸之明年
知州李久之割俸而新之
稍拓而廣之。
徵文於余。
余聞而喜曰。
太虛
國之名樓也。
華使之所眺賞
形於歌詩
聞於中國
其成毁存亡
足以覘國力之虛實
治象之豐凋。
久之之功。
不可以無志。
客有笑之者曰。
久之用心
誠勤矣。
盈虛者理也。
廢興者數也。
自有是樓以來
或燼于火。
或毁于兵。
或騫于風雨鳥鼠
曾不能數百年長存
從今以往
可知已。
淹速有時
同歸於盡
何事於文爲。
余應之曰。
子知夫太虛乎。
萬物皆出於虛而入於虛。
虛者。
實之根。
物之終始
老氏以虛爲無。
佛氏以虛爲滅。
皆非知虛之妙者也。
天虛雲行焉。
谷虛風生焉。
淵虛而水湊焉。
地虛而樓興焉。
樓虛而人遊焉。
虛以受之。
實以形之。
一虛一實
變化生焉。
是樓也本起於虛。
其毁也卽返於虛。
樓雖毁。
而虛未嘗變。
譬如樓之閱人
人去而樓在也。
然因樓而地益彰。
因名而樓益顯。
因文而名益傳。
文亦不可無也。
余覽地誌
壬午黃岡火。
樓盡灰。
扁額飛落池中
若有護之者然。
矣哉
今余之文。
未知孰與朱之筆。
其托於太虛一也。
太虛者。
不與存亡也。
映波樓重修
海之西。
墳衍廣斥
而獨瑞之爲州
環山而臨水。
映波之樓。
客舘之前
有淸曠之觀。
然州居直西之衝。
往來車盖相摩也。
爲吏者。
疲於送迎
困於消餼。
未知有山水樓臺之樂焉。
故是樓也頹之久。
無或修者。
德水士秀
鹽州移是邑。
半歲而樓已新。
翼然而高。
奐然而明矣。
夫映者。
明之交於物也。
水之內明
故受物之映。
天之映以虛。
山之映以翠。
日月之映以光。
樓臺之映以麗。
草木之菁蔚。
羽毛文章
各以其形交焉。
然波定則其映也專。
波撓則其映也散。
專則眞。
散則變。
眞與變而盡物之情矣。
心猶水也。
政猶映也。
正則政平。
心煩則政厖。
孟子曰。
觀水有術
必觀其瀾。
其斯之謂歟。
士秀鹽州
嘗濬南池
湖亭
余時按是道。
爲文美之
今又走書而告樓成
非有得於觀水者。
何其好之篤如是也。
爲邑者。
其志在興利修弊。
其樂在山水樓臺
可以知其政焉。
可以知其人矣。
聽鶯亭記
公元1662年
余於曩歲
江東
大堤邑之南。
以距水患
植柳以固之。
名曰萬柳堤。
後十二年庚寅
尹學士賓卿
乞養得是邑。
三年而政成。
寓書於余曰。
邑有萬柳以來
江之東無水害
居民日以繁。
室屋相比
堤上
連抱垂陰
居者遊焉。
行者休焉。
洴澼者往焉。
漁釣者往焉。
踏靑於是
鞦韆於是
蔚然富庶繁華之區。
邑之操弓之士。
設射塲於堤下
張侯樹革。
分曹角藝
武技浸浸乎競矣。
不佞莅玆邑。
增築外堤近五百武。
益聚石種柳以衛堤。
今春又建小亭於其傍。
作爲鍊武之所。
課能否。
賞罰以勸之。
名之曰聽鶯。
鶯性喜
鶯聲而知其爲柳堤也。
邑人皆驩然頌太守功。
不佞曰。
亭之成雖在今日
堤之築實自洪侯。
吾安得專其美。
將書其事。
以永詔邑人
惟子言是徵。
余執書而歎曰。
善哉
子之政也。
牧民之術。
莫大興利除害
子旣增堤栽樹而水患除矣。
作亭肄射而武力興矣。
江東地西塞
自古用武之邦。
治宜上武。
余嘗有志未遂
今子之爲可謂得其要矣。
又善乎名其亭也。
夫鶯者。
黃鳥也。
詩云。
緜蠻黃鳥
止于丘隅
言安其所止也。
又曰。
嚶其鳴矣。
求其友聲
言和族類也。
又曰。
出自幽谷
遷于喬木
言能擇其居也。
使州人之登是亭者。
丘隅之止。
思安其分焉。
嚶嚶之音。
思和其羣焉。
喬木之遷。
則思處仁徙義焉。
三善得而民風淑。
化民成俗之道。
自此基矣。
奚但興利除害而已
子路稱爲邦曰。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
知方也。
殆庶乎。
以是記。
奮武重修
平壤國之西京
觀察使節度使
統四十二州六十四鎭。
水陸軍民皆屬焉。
地則西接遼薊
北隣靺鞨
舟車之所會。
財帛之所湊。
於諸路。
屹然雄藩大都
城中五營
中營大將臺。
居中央據高阜
俯臨城內十里
得地利焉。
臺上八角重楹。
穹窿軒豁
元戎建牙發號之所。
余於辛亥
仗節西來
登臺而覽焉。
棟桷騫欹。
門垣崩摧
左右支拄
不可久坐
余爲之慨然曰。
豈可軍民耶。
亟謀修之
年荒財詘。
未果
明年四月
乃鳩材貿瓦。
卜日始事
幕僚前府使尹壽民
董其役。
三旬而功訖。
翼然而華。
然而壯。
邑之父老
扶杖垂白而來胥。
噎噫咨嗟而稱曰。
箕城之有此臺。
舟之有帆。
車之有旂。
萬人所屬目者。
百年以來
廢而不顧
今焉復舊觀而增其麗。
公元684年
民不知役而樂其成。
公之功。
其與此城終始乎。
余曰。
若曹之言。
只爲觀瞻耳。
我則謂箕城者。
直路要衝
四方綰轂
山帶河。
三面阻水。
城高土厚
多而民衆
天險不拔之勢
地形爲必爭之所。
檀箕開國傳世千年
句驪建都
虎視三韓
隋唐百萬之師。
曳甲而風靡
渤海肅愼之國
稽首聽命
未嘗平壤一步地。
豈盡兵强而將勇歟。
盖地使然也。
逮夫勝國
建爲西京
以時巡幸
妖賊妙淸,趙匡之徒。
恃險稱亂
金富軾。
宿將重望
提十萬之衆。
聲罪伐叛
不能薄城一戰
迤邐西下
其後援。
周年而始下。
險固之難犯如此
我朝龍興
天啓文明
偃武崇文
將相之臣。
狃於昇平
不嫺戎事
壬丙之搶。
棄城而逃難
致一瓦解
兵長驅。
國之存者幸耳。
寧不痛哉。
自吾來此。
城隍
廨宇
練射砲。
連弩
聚石植木
防水濬池
以示緩急必守之計。
今築此臺。
豈直爲壯一時之觀哉。
凡我軍民
尙知余意
相與效死勿去
爲國障蔽
以鞏萬年之基可也。
舊名集勝。
不過江山之勝而已
今易以奮武臺。
手書以揭之。
書曰。
五百里綏服
文敎奮武衛。
此去王京
亦五百里有奇
鏡波樓記
公元1663年
平壤觀察使治。
城中五營兵馬
辛亥
余持節西來
問軍營處將士
對曰。
五營分峙五方
而惟左營毁而墟矣。
慨然曰。
箕城
國之西都
左營
人身之有左臂
其可一日無耶。
亟令伐木燔瓦。
因其址而拓其䂓。
危欄彩閣。
翼然而新。
不數旬而告成
余乃便輿往視
營在浿水之西絶壁之上。
右隣練光。
左瞰浮碧
大江橫其前。
明沙繞其外
斜瞻酒巖之奇秀
下眺羊角姸媚
櫓聲相傳
漁歌互答。
此則練光,浮碧之所共有也。
顧其背則十畝方塘
瀲灧於堦底。
萬家閭井
環圍於眼前
一城樓閣烟花羅列拱抱
此則練光浮碧之所未盡得也
至若登城閱武之時。
左營建牙旗。
鳴金皷。
據胡床而臨譙樓
指揮號令
鷗鷺振飛。
魚龍奔躍。
於以助軍聲而張兵威
宛然臨江射潮背水出陣之象。
城郭增其壯麗
江山動其精彩
是者斯樓之所獨專也。
夫練光浮碧。
國中之名樓也。
各擅其勝。
能爲上下
乃斯樓介於兩間
三分浿江
鼎足而立
若將爭雄而競長。
品題甲乙
識者自當辨之矣。
噫。
自有是城。
已有是營。
無人表章
廢而不顧
造物者有待而然歟。
余於
是。
手書其扁曰鏡波樓。
浿水之流至此渟洄瀅澈。
越州鏡湖故名。
得月樓重修
得月樓者。
永明寺之前樓也。
永明寺。
牧丹峰之下。
浮碧樓之左。
浿江上游
抱乙密之高臺
俯臨城中
搤喉拊背
欲守箕城者。
宜守此地
所謂先據北山者勝也。
肅廟甲午
閔相國鎭遠方伯
牧丹峰而別築一城
名曰北城
募僧作隊
軍餉肄射砲。
以江東縣監。
北城將以領之。
英廟己卯
余知江東縣
平壤城
操具櫜鞬
建旗皷。
馳詣信地
卽永明寺也。
發號點兵
一負戟之士。
惟有數十緇徒羅拜于前。
不覺呀然自笑曰。
天下昇平
宜與爾曹
念佛却敵矣。
不幸而有嬰城之事。
雖使墨翟守之。
不亦難乎。
噫。
北城者。
箕城之喉嗌。
不守此城。
則是無箕城也。
前人設築。
厥有遠慮
制度未備。
徒擁虛名
寧不慨然
於是指陳形便
申牒方伯
設守堞軍。
方伯閔右相百祥
卽故相國之孫也。
犂然相契
陳聞于朝。
設置守堞軍二百。
使之赴操嬰城
於是乎北城始可守。
箕城爲完城矣。
後三十三年辛亥
余忝爲方伯
首訪故事
北城軍雖存其號。
城操久廢
闕額未充
當時文牒與狀奏。
皆不載掌故
後人無復知者
幾何不廢壞渙散也。
爰搜家藏舊篋。
得報草本
鐫揭于得月樓
是樓也亦欹朽頹剝
不可久。
捐廩而亟修之
奐然復舊觀焉。
從今以往
方伯者庶知北城不可不守。
前人設施之功。
可按而遵也。
况斯樓。
宗兄判敦寧公實刱建而題其扁。
今於四十年後。
重修於余手。
其亦不偶也歟
大衍亭記
上之十六年陽月晦日
親臨北苑
觀射宿衛將士
上御彤弓玉肥。
發五十矢。
連中四十九矢。
又再發五矢中大革。
小革無遺鏃
摠五十九矢。
貫紅者過半
將士歡踊千歲
上用宿衛故事
賞賜有差
于時
軍職臣金爔任肅川府使。
特下御射畫紙。
賜亥囊一具以寵之。
臣爔載頌載榮。
馳詣布政司
示臣良浩。
記述而詔後。
盥手擎覽。
竦然欽歎
不圖聖人能事一至於此也。
夫射者六藝之一。
於以觀德而威衆。
聖王之所重。
而亦未暇從事焉。
歷觀前代非刱業之主。
鮮有臻其妙者。
惟我聖上
摠攬萬機
貫穿羣書
孜孜業業
夜以繼日
而乃於燕閒之暇。
旁通五射
今此命中之多。
無異穿楊百中
此豈待
習而能哉。
重瞳一轉
赫日之燭。
纖末莫逃。
玉手乍指。
迅雷之奮。
芽甲自坼。
不假注擬
弦開鵠迎。
於戲盛哉
然五十之遺一籌
非有過與不及也。
有以焉。
易之大傳曰。
大衍之數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
虛一歸餘
造化生焉。
天地自然之數也。
今御射之數。
沕然暗合。
夫豈偶然哉。
此殆聖人一動一運
與天地造化同其功也。
可以藝言。
况臣職守西門
奉承明旨
興觀靺韋之君子
思見兎罝干城之才。
而御射之紙。
適降於此地。
從此以外千里超距
射疏之羣。
風動雲興
翹足而俟之。
爔聞而大喜將建閣而揭諸壁。
良浩手書以贈曰大衍亭。
竊比河龍洛龜之圖云。
萬弩門記
公元1695年
弩者天下利器
守城據險
莫上於此
老弱婦女可坐而彈。
長兵之最良者也。
余於去年秋
關西節。
巡視列郡
曾無一弩之儲。
夫以邊門用武之地
戎器疎畧如此
可慨也。
及還營。
廣搜武庫舊藏。
十矢連弩數十具。
可見古人陰雨之備。
良不偶爾
於是分送節度營及列郡之有城處。
使之按式造成
今春巡察
擧皆製置
惟寧邊守柳令孝源
最多造而
益其巧。
一機
銜二十矢。
一彈連發
遠或及二百步。
以此嬰城
何敵不摧。
余爲之嘆賞焉。
夫寧爲州
列嶂四環
壁立千仞
天險保障
甲於吾東。
號稱鐵甕城
惟缺南北二隅
廑容一軌
而設門建樓以防之。
余登南樓
其扁曰翫月
名實不稱
易之萬弩門。
手書以揭之。
他日敵兵之來覘者。
可使逡巡却走矣。
余嘗聞新羅
萬弩郡。
大角干金庾信
實生其地。
新羅三國地最小。
而兵最强。
終能混一驪濟。
金角于爲之將焉。
名聞中國
豈直將得其人。
由於善用弩矢歟。
所以此者
竊願地靈之鍾。
復生如角干者。
干城而壯國威
奚啻弩矢之利而已哉。
凡後之守此城者。
庶幾顧是名。
而知所勉。
且爲邦人祝焉。
耳溪集卷十二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