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耳溪集卷十三 (自动笺注)
耳溪集卷十三
 記
  
泥窩
南山之下。
有泥厓。
地低而隘。
水積不善洩。
湫濕洳淖。
行者病焉。
故名其里以泥。
余家其顚。
命之曰泥窩
客曰泥者。
卑汚之處。
賤濁之稱也。
人方蹵而去之。
何爲其室
余應之曰。
子安知泥之德乎。
夫泥。
土與水合而成也。
萬物皆生於水養於土。
然水不能獨生依於土。
不能獨養而資乎水。
相須成功焉。
故天有五材
始於水而終於土。
城隍所以衛國
堂室所以安身
摶埴陶窰。
所以養生
皆是物之爲也。
泥之功顧不大歟。
泰山之禪。
用金泥。
尙其貴也。
璽書之章。
紫泥
昭其文也。
函谷之封
丸泥
耀其武也。
藍田之下。
有坂曰靑泥
南徼之外。
有國曰佛泥
美其名也。
何嘗汚賤之稱耶。
客曰。
泥之德誠大矣
泥之名美矣
然子之居乎泥也。
躬逢盛世
早聘高衢
亦嘗有志利物矣。
上之不能宣昭大猷
贊皇王之業。
以比黃帝有虞之隆。
是有異乎金泥也。
次之不能張鴻藻
太平之懿。
以繼典誥風雅之盛。
是有異乎紫泥也。
外之不能折衝樽俎之間。
鳴劒伊吾之北。
疆圉而壯國威
則是又無丸泥之具也。
今乃處環堵之中。
江湖之上。
土芥軒裳
泥滓名利
耽古人之糟粕
寓眞樂於麴糵
若將黜聰明外形骸。
混沌者嬉。
吾聞東海之濆有物焉。
其名曰泥。
塊然處于沙。
無思無營
無視無聽
蜿蜿圉圉
如醉人者。
今子所以托名也。
殆類於是歟。
囅然而笑。
大白土缶
而爲之歌曰。
爾居之卑兮。
載物之德。
性之潤兮。
利物之澤。
摶之成形兮。
方圓曲直
斂而返眞兮。
泯然無跡
渾渾兮其質。
汶汶兮其色。
泥哉泥哉。
君子之宅。
日涉亭
大冢宰趙公。
卜築西湖之上。
一日邀余飮。
旣酣携登園之小亭
謂余曰。
此吾日涉亭也。
願得一言以記。
余惟公遭逢明時
馳騁高衢
外而仗三藩之節。
內而踐六官之長
可謂仕宦之榮。
然而聖主之所注意
朝廷之所倚重也。
未嘗一日而捨公。
方且秉機軸。
綱紀
揖讓謨謀廊廟之上。
公則散跡江湖
寄心林園
名其亭以陶氏歸來之辭。
公之志可知已。
使公出居乎藩屛
則雖欲歲一涉是亭。
不可得矣。
入坐廟朝
則雖欲月一涉是亭。
不可得矣。
惟退
江湖
然後乃能日其涉而適吾意焉。
公殆將退矣。
君子立朝也。
非能退之難也。
全而退之爲難也。
非善乎初之難也。
善厥終之尤難也。
余觀斯亭。
有以卜之矣。
椽桷
取其貞也。
楹檻以
取其完也。
覆之以
取其儉也。
貞以全晩節
完以保令名
儉以養遐福
一亭三德具焉。
不可以無書。
於是乎記。
稽古堂記
大學士黃公
卜宅漢城之西。
題其居室稽古之堂。
屬良漢記之。
良漢作而言曰。
稽古之事非一。
太上道學也。
其次文章也。
事功也。
外之諸子百家之流
皆有以名世垂後
願聞公所稽者何事
公曰。
道學則吾不敢
事功則吾不能
乃吾所學者
古人文章也。
至於諸子百家之言。
吾有所不暇也。
良漢曰。
善乎。
公之所擇也。
文章者。
道之精華也。
道形於外。
文乃成章
如水有源而波瀾生焉。
有根榮華發焉。
卽乎文而道在。
是公之讓而不居
盖將由是而求之歟。
事功者。
特其粗跡耳。
虞夏商周之書。
春秋易繫之辭。
聖人文章
如日月之麗天
江河畫地
自然成象也。
下此而子思氏,孟軻氏之文。
道學成文章也。
劉向氏,韓愈氏,歐陽氏。
由文章而明道學也。
至若
子之歌騷。
莊叟放言
管商孫吳之奇辯。
賈太傅高識
太史公雄才
皆文之至者。
而各以其學宣之於辭。
未嘗捨道而爲空言也。
竊嘗讀公之文。
上沿詩書
以濬其源。
浸淹三禮
揚其波
紀事比物
則躡司馬氏之堂奧
修辭析理
則挈韓子,歐陽子之繩矩。
疏蕩凌厲之氣。
馴雅淡潔之音。
一滌偏方之陋。
自成一家之言。
公之得於稽古者。
如是矣。
古者
當時之今也。
今者。
後世古也
古之爲古。
年代之謂也。
盖有不可言傳者。
若夫貴古而賤今者。
知道之言也。
有志古者
慕其名而泥其迹。
譬如學音者。
追蠡而拊土皷
不知韶武之變。
好味者挹汙樽而啜大羹
不識鹽梅之和。
號於人曰
我能古也
我能古也
其可乎哉
怡然而笑曰。
可謂善言古者
然其不傳之妙。
吾亦不能言也。
姑以子言。
吾廬
一亭
壬寅冬
余奉使之燕。
徐尙書養直
時爲關西伯。
出迎於浿上。
置酒歡甚。
臨別謂余曰。
僕將解歸。
不復相見於此地矣。
還到浿。
養直已交符去矣。
余爲之悵然
心嘆其果於踐言也。
旣余反命
來訪城南之廬。
語余曰。
僕才不踰人。
而年未中身。
外仗三藩
節。
秩躋八座之尊。
可謂仕宦之榮矣。
竊慕古人知足之義。
小亭臨湍之上。
扁曰見一。
唐人林下何曾一人之句。
反其辭以見志焉。
願公爲我文之。
余美其志而不敢辭
客有聞而笑者曰。
徐公之志。
美矣
吾恐名與實不相顧也。
公以大學士冢嗣
大丞相從子
蚤歲策名
結知明主
翺翔奎章摛文之華。
周流銓衡機密之要。
朝廷之倚之也。
圭璋棟梁如。
不可一日去朝也明甚
何由見於林下乎。
余解之曰。
君子立朝也。
觀其志而已
能處巖廊而想林泉
紱冕而心韋布
富貴不移其操。
進退唯適於是
在朝在野
其志一也。
關西
國之雄藩
養直之居之也甚約。
蕭然脂腴之氣。
其去之也甚勇。
浩然顧戀之色。
亦可以覘其志矣。
何必李愿所稱坐茂樹濯淸泉
然後林下之士耶。
尊公大學士
已嘗不待年至
乞身於朝。
急流勇退之風。
公於他日
功成名立。
安知不繼其志而踵其美乎。
所以樂爲之道者
庶幾成其志也。
抑有一說焉。
一者
易之太極也。
萬象原於一圈
萬數起於一畫
萬事出於一心
故夫子曰。
吾道一以貫之
學而能見乎一。
則大本立達道行。
出處當其可。
夷險不二節矣。
家庭
得乎先天之學。
今玆命名
豈亦有見於是而姑託唐人之辭耶。
吾將反以質焉。
追遠堂記
余旣述湖叟先生易名之狀。
鄭君來休又跽而請曰。
先祖兩世樹立
如是卓然
曩歲鄕人俎豆之。
方伯以聞。
事垂就。
朝禁輟焉。
諸孫不忍泯沒
宋朝陳徐家故事。
世德祠於郡北環丘之上。
牌子以享。
諸賢旣有述矣。
祠前舊有書齋
因名之曰追遠堂。
後生居業焉。
敢徼一言之惠。
斂袵而作曰。
先生忠孝大節
焜耀耳目
不惟鄕黨慕之。
一國皆慕之。
而况子孫乎。
孝子之心。
常懼日遠日忘
日之遠猶然。
况世之遠乎。
追遠堂之所由名也。
諸君之聚族於斯堂。
講學於斯堂也。
忠君愛親之心。
油然而生矣。
朝夕焉觀感
游息充養
交相告勉。
一以二先生爲師。
則將見鄭氏之門。
代有忠孝矣。
不然而徒倚名祖之烈。
求取重於世。
夷考其實
無異於凡門常族。
甚或有墜家風忝祖訓者。
則寧不靦然於登斯堂乎。
惟其期之也重。
故責之也嚴。
吁可懼也。
詩云無念爾祖。
聿修厥德。
諸君誦之。
忍窩記
李述賢。
嶺之莊士也。
從余遊。
言訥
若不能出諸口。
一日謁于余曰。
小子奉先大父遺敎
其居曰忍窩。
未有以張之。
待公一言
余問其說。
述賢曰。
大父拙齋公
年八十二疾殆。
諸孫床下
目述欲有言
不遂
引述手展掌索筆。
一忍字。
述跪而請曰。
是謂忍乎慾耶。
掉頭
又問忍乎忿耶。
掉頭
又問豈謂忍乎言語耶。
乃頷之。
不省
痛哉。
述也旣鐫諸心。
退而榜諸室。
出入以瞻
開口轉舌。
必兢必持。
于今十年餘。
惟恐日遠或墜。
是以有請
矍然歎曰。
至哉訓也。
小可以遠恥辱
可以成德矣。
孔子觀乎周廟
金人焉。
緘其口三。
門人曰。
小子識之。
此古之愼言人也。
聖人之因物設戒如此
又曰。
仁者
其言也訒。
訒忍之成功也。
能訒則無待乎愼矣。
欲求乎訒。
必先從事乎忍。
忍者。
心加刃也。
言者
心之聲也。
心之將宣乎口也。
必察焉曰。
臧耶不臧耶。
不臧矣。
利刃之斷焉。
出乎口者皆臧矣。
雖臧矣。
又抑焉曰。
時乎時乎
不時矣。
利刃之斷焉。
則發諸人者皆時矣。
旣臧發皆時。
幾於道矣。
奚直恥辱而已
故吾以爲公之一忍
勝張氏百忍遠矣。
子能身其訓。
又詔諸孫
李氏之後
世昌矣乎
爾雅軒記
曩余西聘燕。
士大夫皆以詩文送之。
大抵感慨之辭。
慰行之語。
唯艮翁李夢瑞爲之言曰。
近世西方
天主學者
入中國。
其人善步天曆
家用其法。
於是
倡爲奉天之說。
以號於人。
好奇者。
頗深中云。
異端之尤也。
其禍將甚於釋老
子見中國之士。
必昌言以闢之。
不能天下之迷。
可使知東方之學之正也。
余笑曰。
吾嘗見西人之書。
其辭淺。
其理僻。
無足動人者。
子之慮過矣。
及到燕。
所謂天主堂者。
繪像崇虔。
特一梵宇耳。
與其人語
不過侏離之慧者也。
無事乎伸吾辯。
東還數歲。
天主之書。
大行于世。
愚者競誦慕之。
識者往往漸染焉。
其歸也。
將背倫而陷俗。
於是始服夢瑞之先見
已而夢瑞遺余書曰。
吾新構書室
名之曰爾雅
爾者邇也。
雅者正也。
願子爲我書扁。
且以發其旨焉。
余嘆曰。
此中庸之義也。
夫邇而易行者
豈非庸乎。
正而不偏者。
豈非中乎。
然爾而不雅
則流於俗。
雅而不爾
則病於迂。
有能兼之中庸
可幾矣。
今夢瑞有見乎是。
宜其明於審幾。
而嚴於衛正也。
西方之學。
人爲善。
而訹之以福禍。
托以尊天。
自絶于倫彝。
是合佛老而眩吾道者
此余所
謂辭淺而理僻。
爾雅遠矣。
誠使子之說行。
何患不闢
不令中國之人聞之也。
夢瑞爲文章。
亦主乎爾雅。
可以見其學矣。
聽波樓記
友人士深謂余曰。
吾有先人之廬在公山之陽。
其名曰聽波。
爲我發其指焉。
余曰。
僕嘗訪子居矣。
山繚而野寬。
林木翳然
未見有江湖澗壑之勝焉。
何波之可聽
士深曰。
是波也非水云爾。
風松之聲水波如也。
余笑曰。
本無聲。
待風而鳴。
鳴出於
非波之眞也。
有待於外之謂假。
非其眞之謂幻。
假與幻君子所不道也。
無何
罷官東出
華山之下。
于時也。
夜聞有聲自遠而近。
瀟颯驟雨
廻薄飛瀑
汪汪瀁瀁層濤相盪焉。
肅然而驚。
開窓而視之
山月中天
衆籟皆息。
聲在萬松之間。
余乃攝衣而坐。
凝神靜聽
胷中浩浩然若傾沆瀣而濯腸肺。
不覺塵慮廓淨。
天機呈露者。
何也。
者。
植物正氣
風者。
大塊和聲也。
和與正相遇。
大樂之奏。
渢渢洋洋乎
人神淸而氣盈。
滌蕩邪慢
消融滓穢
若是乎聽波之妙也。
記曰。
聲和則氣和。
天地和應之。
其斯之謂歟。
雖然
方其入乎耳而灌於心也。
惺然
而自悟。
冥然而俱化。
言之不可傳
况於文乎。
是在之者
自得之耳。
愚坡記
氏族洪州之愚坡。
韓學士季明
家于漢京
其室曰愚坡。
請余扁之。
余問曰。
吾子城市居而丘樊名。
冠簪身而野人志。
是何名與實背而跡與心遠也。
豈慕周子之不忘濂溪歟。
抑效柳州自托愚溪歟。
季明唯唯否否
我病于視。
拙于隨。
足不出門而身不縻官。
闔目而淸坐
寄心曠遠
蕭然環堵之廬。
寂若幽人之棲。
雖處城市
如在愚坡。
愚坡吾室。
不亦宜乎
余乃歎曰。
古人有居巖廊而志江湖
鼎鼐而思藜藿者。
賢矣。
不免二之也。
今子一視兩忘
身之所寓。
無往而皆愚坡也。
心之所樂。
無時而不愚坡也。
其又高於人乎。
然我之所聞於是
君子素其位而行。
在朝則行乎朝。
在野則行乎野。
時乎出耶。
萬鍾不爲泰。
時乎處耶。
一簞不爲約。
不以異爲高。
不以潔爲名。
今子之名愚坡。
豈惟病哉。
是心有一愚坡也。
所謂素其位者。
吾恐愚坡之累子矣。
雖然
有時良已
不可以恒處。
愚坡乎爲子累也。
殆不久矣。
且俟之。
井菴記
殷師東來
平壤外城
至今井田遺址
有古井仰出。
甘冽不竭。
甃而碑。
書曰箕子井。
處士康逵居其傍。
治經禮。
固窮自修
喜易
年迫八十不懈
方伯薦授殿郞。
不就
歲辛亥。
余以節鎭平壤
朝廷命諸道薦經行士。
乃以處士膺選
兼進其所著易禮說。
一路咸聳。
余觀近世學者
鮮有治易者。
處士專心於此
有自得者。
示余所述卦象翼數編。
處士辨析精博
犂然相契
往往發余不逮
關西地近塞尙弓馬
縫掖者稍聰明
惟業功令
科擧而已
處士可謂篤志好學之士也。
處士不能出門
使其孫寅持書往來講質。
一日
請余題其室
余問所居地何名。
對曰井田也。
斂袵而歎曰。
美哉居乎。
可以名。
遂書井菴以贈之曰。
夫井者。
天地大用
聖人大業
流泉出焉。
所以養民
九區畫焉。
所以治國
丘乘之賦。
龍蛇之陣。
皆自井焉出。
推以廣之。
天下能事畢矣。
處士箕子舊墟
伏羲文王之書。
易與範。
其理一也。
以是名室。
不亦可乎。
於是竊有所感焉。
井之九三曰。
井渫不食
爲我心惻。
盖傷賢者之在下
不爲時用也。
余於處士
亦云。
雙湖亭記
龍山之江
處漢水之下流
西湖上游
西負盤龍,臥牛之岡。
南對冠岳,淸溪之山。
水匯其前。
歧成兩湖
右爲挹淸之樓
左爲月波之亭。
華使之所眺賞
形於歌詩
以故公子王孫名卿韻士
爭建亭榭治園塢。
以衒奇而鬭勝焉。
余嘗宦遊四方
國中大江名湖。
無不遍。
東則黃驪昭陽龜島之潭。
南則洛東錦水江景之湖。
北渡龍興
土門之源。
西泛浿薩。
馬訾之河。
環數千里
觀其奇壯浩淼。
無與漢水龍湖敵者。
浿江秀麗
稍可伯仲
而第其源派之遠。
體勢之雄。
莫之與伉。
余又再遊中國
涉遼瀋濟灤水
直抵通河
大陸洪流
非不茫然無際
獨其以江山稱者。
無如我漢水之大。
北方之水。
皆是九河之支。
行于曠野
峻岸淸湍
不並江淮故也。
然則可以褊邦而自小哉。
近余不安于朝。
僑居龍山之涯。
地直兩湖之交。
長江浩浩
奔流數十里。
放于楊花之渡。
孔巖之津。
西注于海。
奇峰削壁
左右列峙。
明沙嫩嶼。
環抱點綴
貢舶商船
帆楫相連
高樓巨屋。
甍桷如櫛。
車馬之往來不絶。
鷗鷺鳴聲相聞
一擧目而盡得之
國中之江山。
漢水爲大。
而漢水上下。
繁華蘊藉
龍湖
爲冠。
然緣江內外。
歌樓舞臺
大抵空鎖於雲烟竹樹之中。
無人管領
信乎廊廟江湖
不可兩兼也。
今余解簪紱被野服
偃息嘯咏於風楹月榭
有時黃頭小艇
沿洄搖曳兩湖之間。
翛然如蛻埃壒而吸沆瀣
人間樂事
無可以易此者
行將乞身於朝。
致事懸車
永作江湖逸民
與夫蓑翁釣叟
混跡爭席
太平之詞。
誦美人之曲。
以終餘年。
則雖未及急流勇退
亦可謂知止知足者歟。
天雷齋記
天下動者
皆有求焉。
之朝者求祿
之市者求貨。
乘馬者。
人於求。
操舟者。
水於求。
持網者。
魚之求。
挾彈者。
禽之求。
奚獨人。
亦然
鳥降於田
獸趍於山。
蟲竅于壤。
鼠鑽于壁。
所以求食也。
求而得則喜。
不得則憂。
喜與憂幷。
爭奪生。
禍患興焉。
甚矣。
求之爲害也。
趙學士寬甫謝官
西湖之上。
書史自娛
無求於世者也。
余嘗造其廬。
與之憑檻而觀。
欹枕而聽。
終日交乎耳目者。
皆動而有求者也。
夫物不能無動。
不能無求
不能無爭
其孰能息之哉。
善處動者
惟周子乎。
其論太極動靜曰。
定之中正仁義主靜
自釋曰。
無欲故靜。
無欲則無求
無求則其動也
常靜。
可以一天下之動。
天下之爭矣。
易之天雷之辭曰。
動以健。
大亨以正。
程子曰。
動以天則无妄
无妄者。
無欲之謂也。
寬甫喜讀易。
有見乎斯理。
於是乎手題其室天雷
以贈之。
牛耳洞庄記
牛。
角蟲也。
其精在角。
祭天之牛。
繭栗
宗廟之牛。
用握。
重其角也
春秋之盟。
挈牲登壇
不以其角。
而乃耳之執。
何哉。
夫角性剛。
耳性柔。
豈以剛者折而柔者久耶。
角形上銳。
形下垂。
以上者抗而下者順耶。
角之職觸。
耳之職聽。
豈以觸者任力聽者任智耶。
於是
桓文之業。
在於柔以睦衆。
順以事尊
智以慮勝也。
東海之上。
有山曰三角
三角之下。
有洞曰牛耳
山稱角。
洞稱耳。
有角者不可無耳歟。
山在上。
在下
角從上而耳從下歟。
山峻而聳角如。
威也。
洞虛而藏耳如。
受也。
威以服遠
受以容物
君子之象歟。
於是
又有所感焉。
今天下無周久矣。
諸侯之盟。
未聞有執牛耳者。
獨於東海之上。
有是名焉。
魯連之所慕歟。
子房之所遊歟。
然則居是洞者。
亦其魯連子房之徒也。
崇禎後。
有洪氏家於是
三世云。
兼山樓記
豐山築室於耳溪之上。
戴天冠之崇。
面水落之秀。
萬丈之峰。
在其北。
三角之山。
在其西。
於是五楹
磬折而樓其右。
其高可立
其方可展足。
自地上過顙。
名之曰兼山
兼之言。
幷也重也。
衆山之勝而幷有之也。
析薪於山者過而哂之曰。
此地之爲兼山久矣。
惡得而名之。
豐山子問曰。
何謂也。
析薪者曰。
兼山者。
重艮也。
三角之山。
形如鼎足
豐腹而下殺。
一名曰覆鼎
是覆椀之象也。
天冠之峰。
特立於前。
平如冠頂。
而後二峰
呀然中坼。
一奇二耦之畫也。
地居漢城東北
終始萬物之位也。
彼乃自然而然耳。
何待乎樓之成。
何假乎子之名之也。
然其數七。
七者少陽
老變而少不變
君子不易操也。
德止
時止則止。
止於所當止也。
惟有是德者。
可以居之。
豐山洒然異之
前揖曰。
子非明易者耶。
願聞其休咎
析薪者曰。
吉凶悔吝
皆生於動。
止而不動。
何悔何吝。
貞者。
所以立命也。
變者。
所以從道也。
過此以往
未之或知。
負薪而去。
行且歌曰。
樓上有天。
愚者伏兮。
下有澤。
居以約兮。
風行其上。
德日新兮。
雷過其下。
安身兮。
豐山憮然良久曰。
是知之矣。
君子遯以求志。
損以寡過
漸以進德
頤以養性
無咎矣。
何筮之有。
可以是樓也。
遂以書諸樓。
小歸堂記
公元前554年
兼山子旣謝官
卜居牛耳之溪。
名其堂曰小歸。
釀秫酒。
具山殽。
野老而落之。
酒始行。
兼山子言曰。
凡仕於朝者。
休於家曰歸。
古之老致事長往
如祈奚之請老
二疏乞骸
謂之大歸
今余之歸。
病耳
非老也。
休於郊耳。
長往也。
故謂之小歸。
然仕之禮。
四十而始進。
六十而命爲大夫
七十而致事
盖以三十年爲防
以余不才
未三十而名朝籍
未四十而從大夫後。
今年五十有餘矣。
距三十年之防。
廑數歲耳。
年雖未至。
亦可以告休矣。
小歸者。
大歸之漸也。
擧觴而稱曰。
美矣名乎。
可以見子之志。
吾且喩諸道可乎。
天下有形者。
不由小而就大。
天下動者
莫不始往而終歸
士之志於道者
細行然後大業
所止然後至善
百尺之臺。
一簣之築。
而成之者力也。
萬里之塗。
一日之適
而達之者志也。
故小者。
大之始也。
歸者。
動之止也。
成始成終之道也。
以是文子之室。
兼山子拜而受曰。
善哉
子之頌也。
張老不如
又有擧觴言者曰。
小歸者。
小者歸也。
陰曰小。
陽曰大。
小者歸則大者來。
易之泰曰。
小往大來
亨。
往亦歸也。
於時天地交而萬物通。
人爲天理勝而人欲退。
子將善惡消長之幾歟。
旨哉言乎。
夫二子之撰。
各一其義。
足以發余者。
故並志而省焉。
牛耳九曲
三角之東。
萬景之臺。
高並白雲仁壽之峰。
列嶂如屛
橫絶天半
軒張圍抱
衆水爭門
前有巨壁當其喉。
高可十丈
濶過高半强
全石如削。
鼯猱不可攀。
水由其頂。
飛下如練
聲震數里。
名曰萬景瀑。
是爲第一曲。
其下十餘武。
大石縱臥。
平博如床。
可坐數十百人
名曰醒石。
遊人到此必飮。
飮必易醒也。
自此山漸低。
復合
左右翠壁
參差對峙
束流倒瀉
人從壁面斜行
不可並足。
急水橫駛舂撞
名曰積翠屛。
是爲第二曲
於是緣崖順流而下
石色斑斕磷錯。
水行其上。
如鋪紋縠
左岸層巖成峰。
嶄嶻竦擢
可以行雲眺遠野。
名曰攢雲峰
是爲第三曲。
環山而轉里許
有巨石數丈。
當流屹立
磅礴平寬
攀抱而登。
衆壑畢呈。
風水聲。
肅然盈耳。
名曰振衣崗。
前有圓石。
形如大鐘
水擊而鳴。
淸遠可聽
是爲第四曲
又循溪而下百弓
大石成臺。
橫塞洞口
白如屯雲
瑩如拭玉
淸流淪漣四下
名曰玉鏡臺
膩滑砥平
可書大字
中坼
成嵌。
如仰大槽。
謂之洗墨池
是爲第五曲。
自此稍北。
伏流不見
至數里許
白石盤陀四布
明淨可鑑
中成圓泓。
濶可半畝
羣峰環擁
洞天褰敞。
前望水落道峰諸山。
排空獻秀。
列畫障。
宜月下觀影。
使人神淸
名曰月影潭。
是爲第六曲。
又轉數百步
恠石谽谺
激成小瀑。
右有巨巖壓流。
穹窿如屋。
可以列坐行觴
名曰濯纓巖。
西望天冠之峰。
高出天半
偃蹇尊嚴
如嵬冠道人
披雲端坐
是爲第七曲
又循溪而下百步
洞益寬水益大。
紆徐繚曲
慢流無聲
忽見亂石磊落
如羣羊散野。
陣馬飮水
中爲層臺
斲琢天成
飛湍跳躑
琮琤淸越
名曰鳴玉灘。
其西有小磵。
發于天冠之下。
迤邐彎回。
並岸而東趍。
名曰燕尾之川。
其上有小築曰小歸之堂。
是余三世丙舍
其北起小樓兼山
松花菓
欝然交翳。
其東數十步。
六面之閣。
大石臨絶壁。
名曰水哉亭。
玉灘之水。
燕尾之溪。
合流于亭下。
匯爲澄潭
是爲第八曲。
至此兩岸明豁
水淸沙白
有數楹架石臨流曰在澗亭。
三世相國徐公舊墅也。
是爲第九曲
合而名之曰牛耳之洞。
由是折而東出
放于大野
盖自萬景在磵
不過五里
强而水底大抵皆石。
巖層瀑。
間步錯出
不勝摟。
擧其大者爲九。
何其富也。
夫九者。
陽之盛數之極。
故乾之策用九
而範有九疇
貢有九州
洞之有九曲
亦自然之數也。
自夫朱夫子武夷之奧。
東人之占名區者。
率多九數焉。
惟嶺之陶山
海之石潭
尤著焉。
豈惟地之勝歟。
殆由人而顯也。
牛耳之曲。
萬景雄奇
月影淸絶
未知孰與武夷
而卽陶山石潭之所未有也。
然其顯不顯
亦待乎人焉爾
牛耳山記
公元1830年
昔我曾王考判决事府君
以肅廟庚寅下世
壽藏預卜麻田地。
至是多異議
將改近畿
醉村李相公
府君長婿也。
爲言其先墓隣麓。
多養山置標之地。
盍試求諸。
於是
地師
占得於牛耳洞天冠峰之東圭巖之下坐庚之原。
遂奉襄焉。
未幾有毁之者
移窆於東麓矣。
英宗辛亥
曾王下世
將合封也。
水患
復還奉於舊壙之下。
見者咸稱名穴。
信乎物自有主也。
當醉村公時。
未及成券劃送。
故局內寸土一木
屬於李氏
而守墓奴無所措手
不惟事勢不便
抑恐後屬漸遠。
或有爭端
余於壬申
登科榮掃。
仍往拜從祖姑貞敬夫人墓。
于時醉村冢孫李相國溵。
來住墓下。
爲言山事
請歸直而立券。
李公曰。
吾祖
公元1582年
獻葬地。
先人判决公如外祖
吾家自處以外裔。
何事乎券。
余曰。
百世之遠。
寧可保耶。
固請之。
李公諾焉。
荏苒歲月
至壬午
余自月城歸。
復申前言
李公書報曰。
一山全局
當盡歸之。
而但有二殤葬。
在右岡外及墓舍後。
雖是瓦棺堲周
骨肉所托
不忍他人有。
請環墓兆一岡而爲界。
余復曰。
先祖衣冠之藏。
今歸諸我。
敢不拜而敬受。
一山之內。
分割其半。
將無養松村落焉。
所難持者。
特以殤葬而兩家義同至親
守護之道。
寧殊彼我
立石以表之。
至若內山栗園
不可空受。
子不欲貨之。
則以土易土。
名正理順
吾家栗園在猪洞。
去此數里之近。
以是易焉。
李公從之。
作分山說見贈
以猪洞園林
一山內外
於是小石
分立於兩殤葬前。
刻曰此德水李氏殤葬也。
局內本李氏地。
今屬洪氏。
惟我子孫
永世守護
毋替兩家篤好
下書丁亥三月李溵識。
洪良漢書
嗚呼
庚寅丁亥
爲五十八年。
三世萬世幽宅
始免於客土
豈非大幸歟。
自是得以種樹栽果。
墓奴亦治山菑藝園蔬
賴以奠居焉。
丙舍舊有瓦屋八楹
居守奴。
祭器
歲丁酉
不安于朝。
謝官郊居
外舍七楹。
臨溪而起小樓
扁曰兼
公元1668年
山。
石磵發源天冠峰。
抱墓山而南。
繞右岡合流牛耳大川
是爲燕尾之溪。
樓前成小瀑。
淸泠可悅。
命曰醒心淙。
於是刜莽翳。
沙礫疏導
益淸以廣。
方池於樓左。
種荷養魚
池面花影池。
環以雜花
交映水中
戊申
居憂
又構茅屋四楹於舍北。
以障內外
廐庫門廊
將携眷而來
瞻依
遠塵囂。
於以殘編兒孫
終吾餘年。
庶幾大過也。
凡我後人
念經始之艱。
成立之勞。
克敬克勤
保守罔缺。
遊耳溪記
耳溪之堂旣成
九月旣望
疋馬小僮
一簏
一榼
飄然出東郭。
迤邐松林栗園之間。
不一息而至焉。
荊扉
土階
岸楓始丹。
籬菊已黃。
於是簟床
整硯几。
罏有香。
案有書。
日讀周易一卦
河洛之數。
先天之圖。
每朝食已
携杖出前溪
觀游鯈。
歸鴻
四無行人
時有樵歌
自山谷來。
水聲上下
樹影稍移。
悠然而返。
及夕月上東峰
天宇淨而羣動息。
復曳杖至溪上
白石淸流
月華交映
星斗下垂
可俯而掇。
遂據大石
引數酌。
蒹葭白露之詩。
林鳥皆振翼而翻。
魚從石底昂首若聽。
螢出葉間。
往往點衣
袖。
燦如流星
于斯時也。
毁譽不入於耳。
歡戚不動於心。
如月之明也。
湛如水之澄也。
皚如石之潔也。
寂如衆籟之收。
廓如太虛之空也。
翛然獨立氛埃之表。
窅然神遊鴻濛之先。
孟子嘗稱夜氣
屈子亦云壹氣孔神於中夜存。
其謂是歟。
盖擧天下之樂而無足以易此。
然猶有待於外。
未若顔氏之子饑亦樂巷亦樂也。
且余於是堂也。
不過一至焉。
自堂之溪。
又日一再至焉。
其樂也所謂日月至焉者也。
誠使余。
遂初服。
終老於斯
居之久而養之深。
習之安而覺之眞。
則其樂於是乎全。
遂以進於顔氏之樂不難矣。
顔氏之樂何也。
不遠復而無悔者歟。
咸興本宮御物
公元1597年
丁酉冬十月
咸州本宮
冠袍
肅拜內庭
祠官金飾髹漆函二。
前楹
盥手升啓視。
一盛黑絲笠一。
銀飾具銀日月頂各一。
孔雀羽四。
一盛角弓一。
七尺
絲弦
黑漆皮帒
羽箭十三。
六尺
鐵鏃
黃漆皮帒
皆我太祖康獻大王征伐四方時所御也。
跪伏擎玩。
退而歎曰。
周之赤刀弘璧。
陳於西序者。
所以先王手澤也。
漢之斬蛇劒。
藏諸武庫者。
所以受命之符也。
今此御笠弓矢
以此而沐
公元1592年
風雨鋒鏑
以此而摧勁敵四方
百世之下。
於以見開刱之艱。
功烈之盛。
不啻周漢舊物
而必藏於王跡肇基之地者。
盖示不忘本也。
豈不可寶重歟。
殿北有古三株
大皆十餘圍。
相傳太祖掛弓處。
萬曆壬辰
倭奴一株
逬射
風雷大作
驚走不敢復近。
舊藏遂獲全
嗚呼異哉。
樹背尙有斧痕
裹以銅。
龍臺
孔州南十里咸林山之下。
有水匯焉。
是爲赤池。
周二十里。
深處不可入。
東北連豆滿江。
其上有射龍舊墟
州誌曰。
昔我度祖王居望德山下
夜夢衣白敲門曰。
南池之龍也。
有寇來攘。
將失厥所。
聞公善射
公助我。
後世有慶矣。
度祖許諾
翌朝帶弓矢
南峰望見
池上風雨驟至
晦冥
黑龍東北起。
白龍鬭。
盪擊糾蟠。
迭相進退
度祖未能辨客主
斂矢而還
是夜神翁復見曰。
公何爲不射。
度祖告之故。
翁曰。
白者我。
黑者寇。
公其惟黑之射。
度祖旣覺。
復至池上
二龍合戰
乃射其黑者。
一發中其腰。
泉湧
池盡赤。
於是黑龍曳尾抉岸而走。
池下尙有深溝
縱橫屈折七八里。
入于江。
土人謂其池曰
公元1657年
赤池。
謂其浦曰屈伸浦。
今上元年丁酉冬
臣良浩守孔州。
暇日詣赤池。
尋射龍之址。
榛亂磧。
蓊薉欹陊。
老無知者。
嘅然歎曰。
惟我聖祖之射龍。
正如大澤斬蛇
實爲受命之符。
興王之迹。
而于今四百年。
荒翳不修
無所表識
守臣之罪也。
伐木石燒瓦甓
明年秋
建亭於其上。
張之以辭。
辭曰。
赤池兮汪汪
雲英英兮在上
銀甲玉爪
靈之游兮水浩蕩
神人降兮赤島。
乘白麟兮蒼鳥
何爲遷次
恍惚兮奔告。
珧弓兮寶戈
獨立兮陽之阿。
陾陾兮日冥冥
雲合兮水揚波
弦開兮電飛
怒鬣摧兮血淋漓
靈矯矯兮上騰舞。
龜螭葳蕤
鞠祥兮報功
剡剡兮薄上穹
金尺瑤鏡
導予之兮箕封。
靈有九子兮孫千億
據左溟兮爲鱗宗。
穀我民兮壽我邦。
靈雨兮呵烈風
公元1592年
 卜日築臺
前役一夜
董事望見臺基
有物臥焉。
大如棟。
長數丈。
身具五彩光照地。
役人驚懾却走
已而翻身
乃夢也。
厥明。
官具酒糈。
讀辭以祈神。
卷其紙銜石投之池。
忽有飄風起自沉紙處。
驚波掀湧數晌乃止。
觀者皆愕。
北塞早寒。
八月已下雪。
竟是十數日。
無風雪。
十月八日
臺旣
成。
將覆瓦。
終日暄暢如
役夫不呵寒。
役訖人散。
大霧彌漫
竟夕不辨臺池
土人咸言是池盖有異焉
人或以腥臭不潔物入水。
輒致風雨
耕者薄池畔
風起捲沙以塡之。
故耒鎛不敢近。
今玆之役。
殆有冥助云。
二陵
公元1619年
穆祖王寢園曰德陵。
在孔州南十里赤池之東。
孝妃寢園安陵
舊在州東北二十里豆滿江外角峰之陽。
傳言鐵龍
山背地脉云。
太祖四年
移奉于江內
四野下濕洳淖中起小阜
無來脉。
堪輿家謂之沒泥龜
二陵相望可數里。
前臨豆江。
土人謂之陵坪。
太宗十年
地隣女眞
又移奉于咸興府。
舊碑沒野草
歲久失所
崇禎元年
府使崔震立得德陵碑於赤池傍。
移立舊陵前
英宗己巳
府使洪重一將建閣以衛之
遍求安陵不得
掌事者夢。
老翁指其處。
掘土而獲焉。
遂移豎而並覆以屋。
繚之垣。
德陵碑。
前刻曰穆祖德陵。
後刻曰洪武二十八年二月日立。
安陵碑。
前刻曰孝妃安陵
後刻年月日
與德陵同。
皆磨鑿滅其畫。
隱泐微辨某字。
邑人傳言野人剽掠所爲
噫。
孔州卽聖
發迹之地。
衣舃舊藏。
至今宛然
守土之臣。
義當謹守而嚴護。
奈之何百年埋翳不章。
樵倩牧隷。
蹈躙而剪毁。
莫知敬畏
崔公始之於前。
洪公成之於後。
表而護之。
旣嚴旣備。
二公可謂能職矣。
於是謹載二陵區域及移遷始末
以備國史之考。
又錄二公先後經營之勞。
以爲守土觀法
崔公殉國難立大名
洪公臣族祖也。
精誠所感。
徵於下夢
不可無識
赤島記
赤島。
在孔州南四十里大海中。
八月旣望
蘆山倉乘小耳船入島。
距岸可十里
石脉入水。
磊落伏出。
至百餘步。
大石屹立出水數仞。
其外脉斷不見
島若湧出
遠望大龜泛水
尾背隱約
微有紅暈
近而卽之。
石皆赤瑩。
滑如銅。
日光下射
徹水朱殷
巖角峭悍礧砢
矗若列戟
句若懸磬
砑成門。
橫成矼。
奇形詭狀
錯出互峙。
近東石勢稍低可泊。
維舟下岸
躐危跨空
攀騰而上
四面石壁嶄削。
中峰圓秀。
東嚮而立
迤邐右旋
褰張繚抱。
地舒壤膩。
氣色明潤
中有陶穴遺址
世傳翼祖在斡東。
威德漸盛。
千戶憚之。
詭言獵狙甲於奚關。
城有野嫗密告
翼祖覺之。
使家人。
乘舟下豆滿江期赤島。
孫夫人白馬到海。
舟未至。
追騎已躡後。
會水忽退亂流而渡。
從者畢涉。
水復至。
不得渡。
翼祖作土宇而居之。
北方人聞而異之
歸心焉。
島中有草羅生
紫莖翠葉
名曰紫芝
香辢可菜。
又有甘泉
石間不竭。
民犯樵蘇則風雨
草木峻茂
敢系以頌曰。
何島之赤。
何馬之白。
如日光。
赤是陽德
天作神區
啓王跡。
地獻其靈。
洪波中坼。
臨流却立
千騎振落
龍躍龜蟠
眞人爰宅。
徵祥慕德
如水歸壑。
茁于山。
泉涌于石。
有穴如豳。
基我東域
山高水濶
於千萬億。
卵島記
赤島之東渤海之中。
有島焉。
春夏之交。
鳥集而孶焉。
棲卵於草間
或白或靑或黃。
斑斕有文。
其大如拳
漁人往往得而剖之。
堅厚可杯。
瑩潔如玉
故名之曰卵島。
稗史云。
北海瀚海者。
禽鳥卵育於此故。
字從翰
燕雀鷇於屋。
童子探焉。
烏鳶鸛鵲
窠於樹。
蛇虺齕焉。
惟是鳥超然遠跡於滄海絶島無人之墟。
以能避害而蕃生。
黠者。
或縛茅成棚。
泛卵於水。
漁者亦莫能求焉。
慮患也尤深。
孰謂羽蟲之智。
若是其工也。
孔子嘗稱色斯擧矣。
而後集。
又曰。
善驚故
遠害
盖歎飛鳥有見幾之明也。
若是鳥者。
又能離羣出塵
物莫之攖。
奚直見幾而已乎。
其高慧識
有足愧斯人者。
爲之識。
西水羅記
自孔州東行三十里。
爲造山堡山。
始入海。
夾水而東二十餘里。
山盡而水束。
細欲斷。
突如湧。
石城負山抱海。
垂若懸膽
濶如張翼
是爲西水羅。
右翼海望臺。
左翼曰烏曷巖。
石峰相對角峙。
兩端有叢離立水中
簇如束竹
名曰箭巖。
水洄其內
形如半璧
缺其東。
可觀日出
居民可百竈。
皆業漁。
船皆全木釘合。
不過人身
其魚比目大口八梢
其蟲淡菜泥皆無鱗。
其菜水藿昆布
絡石麗生
互物白蛤,翠螺紫蟹大者
甲如盆。
日光初舒。
長魚羣游於水。
半露如屋。
口噴白浪如雨
問之鯨云。
烏曷巖記
西水羅循左行欹屈縈折十里
登烏曷巖。
全石黑色
跨海竦拔
左右削壁千仞
尖如劒脊
容人足。
及頂。
石面稍寬。
鋪席而坐。
一席外皆大海
拍天無際
巖之北數里。
豆滿江入焉。
女眞謂之瑟海。
其濱皆白礫黃茅
無樹木。
極望不見人烟
有老漁子
嘗以
朝廷命。
海寇入瑟海。
自烏曷巖。
放船二十餘里。
過鏘子島,吐羅山鞍子巖,雙鼎山,大愁齟居,小愁齟居。
登高高峰
紅旗浦。
皆無土田廬舍
遇獵胡。
問情有生口萬餘逋島中
淸人悉捕以歸。
空其地云。
又言紅旗之北。
登登磯。
水極險。
不可到。
自紅南行十五日
後春江。
自後東北五日
寧古塔
寧古之北。
又有三姓七姓八姓部落
黑龍江環之北流
入于瑟海。
撫夷日月出記
七月哉生魄
自孔州北行三十里。
撫夷堡。
臨豆滿江。
望黃山眺八池。
向夕東峰
候月出。
旣曛。
峰頭尙暗。
白氣騰上東南之麓。
右顧視之
月出之光也。
呀然驚曰。
日月之出。
常在人目之左。
盖人之望日月者。
必面乎東。
日月起自角亢
從天左旋故也。
是月
乃出於人目之右。
若在巽巳之間何也。
因仰見。
北斗直垂頂上
近地
光倍大。
始悟此身正當北斗之下。
無或月出自我右也。
將曙復候日出
乃以子午針揆之。
日之出。
寅之尾也。
月之出。
卯之半也。
身則在亥子之間焉。
由是觀之。
未嘗易方。
地實異形
自北而視東。
固疑於南也。
噫。
自此而益北。
當出日月之背。
南見北斗矣。
山海經所稱燭龍代照之墟。
幾何遠也。
吾聞大西洋有閣龍者。
嘗舟到南極之下。
視日月之出。
何如也。
吳都賦曰。
北戶向日
南極乎。
惜乎。
未得問之。
安市城記
公元1422年
安市城。
鳳凰山東三十里去柵門五里而近。
唐文皇帝高麗兵敗處也。
高麗人也。
少時安市城之名。
而恨無由見之。
壬寅奉使燕。
柵門
望見野中高山特秀如龍鳳翥
曰翔龍山
張爲千峰
拔地竦立
環抱如屛
缺其西以洩水
通一車。
兩岸石城遺址
問諸野人
乃安市古城也。
鞭馬緣崖而入焉。
其中豁然開敞
可容萬衆
四面石壁戍削。
高入雲際
仰視坐大甕。
眞天設之金城也。
中有高阜
戴石突起
頂平可張幄。
俯眺城外數十里。
盖古之將臺也。
登臺而望。
不覺愾然興感也。
夫以太宗神武大畧
親統六師
席捲而來
鉦皷震天。
旗旄蔽日
意氣聲威之壯。
直欲超東海而躪三韓矣。
况此彈丸一小城乎。
然而徘徊二年
終不能得志
師老氣竭。
救死扶傷
捲甲而疾歸
何其衰也。
豈以地利之足憑歟。
抑由人謀不臧耶。
余觀安市之城。
險固如此
又得楊
萬春以守之。
則地利固不可輕拔矣。
又見唐史。
江夏王道宗言于帝。
請假精兵
直搗平壤
則蓋蘇文之頭可致帳下
帝初不之省。
及聞李靖言。
乃悟人謀未可盡善也。
然余則以爲唐師之無功。
識者已先知之矣。
何待頓兵堅城之下乎。
春秋傳曰。
師直爲壯
曲爲老兵
志曰。
驕卒惰者敗。
不以衆寡勝負也。
夫蘇文之罪。
固可誅矣。
外國之事。
不足以煩中國
勿問可也。
不可已。
則命一偏將壓境問罪
尺二之詔。
責其自新
則麗之君臣
固將頓首請命不暇
何至萬乘之尊。
動天下之力乎。
褚遂良極言不可
李大亮遺疏以力諫。
勝敗之數。
已决於此矣。
噫。
太宗少日用兵如神
戰勝攻取
所向無敵
及至身致太平
四夷賓服
無所用其能。
則乃以馮婦搏虎之習。
一試外國
兵出無名
志驕而輕敵
不知大國不可測。
海外亦有人焉。
卒至喪師損威
天下笑。
豈不惜哉。
然余於是役。
見夫太宗君人之度二焉。
方其班師也。
不以守將逆命爲罪。
而乃百縑賞其爲國固守
及至還都也。
明示悔悟曰。
魏徵若在。
豈使朕有此行也。
馳驛祀之。
英傑之主。
如是乎。
余故備載其事。
以爲帝王遠畧之戒。
以爲人臣
心所事之法。
又以彰明王之公於勸善
勇於改過也。
山海關
山海關者。
長城東門也。
朝鮮洪良浩聘于燕。
穿山海關
臨長城。
英雄遺跡
感興之無常。
慨然而歎曰。
於長城。
秦皇之功在萬世
山海關
高皇帝明燭後代也。
客有從行者問曰。
秦之亡。
由於勞民築怨。
內不知胡亥
而外事凶奴。
所以爲愚。
何謂功也。
余應之曰。
亡秦者。
趙高也。
使始皇不死於沙丘
胡亥未必立。
蒙恬未必殺。
扶蘇蒙恬將。
則雖有勝,廣輩百數
何敢動哉。
此非長城之罪也。
可以成敗論乎。
天下之患。
莫大戎狄
商周以來
獯鬻玁狁之屬。
世世猾夏
至於弑王驪山
而其禍極矣。
秦皇其然也。
北逐凶奴二千里。
大築長城
限內外。
自是之後
楚漢之際。
天下雲擾波盪
胡人不敢南下飮馬
雖以臧荼盧綰庸才
猶能保有封疆
秦皇之餘威也。
下逮漢唐以後
中國至今爲藩籬。
關外遼薊之地。
亦入版圖者。
是誰之功也。
至若拓拔耶律氏之割據
始於五胡內亂也。
完顔奇渥氏之擅中國
自取於其類耳。
中國有主
則輒捲甲而避之。
長城之限自如也。
豈不萬世之利耶。
客曰。
是則然矣。
山海關之設。
無救於明之亡。
何以高皇帝之明耶。
余曰。
噫嘻
皇明之亡。
由於李自成也。
淸人之入。
由於吳三桂也。
淸人之始起也。
百戰百勝
奄有遼瀋
耽耽雄視
將有吞四海六合之志。
而終不能窺關內一步地。
三桂開關而迎也。
逡巡却立
不敢遽入。
至於毁城而納之。
可見長城不可犯也。
長城西北之界。
爲關者十數
而獨於山海一關。
千仞之壁。
不測之谿。
設重門者五。
大書天下第一關者。
何也。
此殆高皇帝神謨
遠覽他日之憂。
在於東方故也。
當是時。
蒙古新敗。
走入沙漠
尙有餘憂。
惟彼女眞之居長白者。
蕞爾一部落耳。
乃於關以東數千里
建衛置鎭。
棊布角峙。
恩撫威折之。
如備大敵焉。
夫豈無所爲而然哉。
若夫毁關而縱入則天也。
非人謀之所及也。
吾故曰於山海關
高皇帝明燭後代也。
循關而南數百步
尙有毁城處。
淸人不復補完
但障以鐵網而已
其志盖以長城以內逆旅
不欲爲中國鎖鑰也。
幷與關東烽戍而盡撤之。
是亦英雄遠見也歟
於是幷識之。
以俟後之識者
望海臺
秦之長城
東薄渤海
水數十里
用銅鐵液灌其底。
以捍巨浪。
秦皇驅石駕海處也。
至今千年
拳石不動。
非人所爲
城盡而爲臺。
高十餘丈。
名曰望海臺
其北又起層樓
名曰澄海樓
中國之人。
稱爲天下大觀
三韓洪良浩
自遼之燕。
長城而下
望海之臺。
顧謂從者曰。
此遼左之一溝瀆耳。
何足以稱海乎。
登臺而望焉。
其西則碣石也。
橫截幽靑之間。
其南則瑯琊諸山。
隱見雲際
東向而視。
不見涯岸
而度其面勢
正當我國之西界
水行不過千里
目力未到耳。
碣石而下
于登萊皆然。
萊之船。
漁採於我境者。
風利則數日而至。
其視我國之東海
不啻江河之於行潦也。
故余嘗謂中國之人。
未嘗見海。
雖以莊叟之博。
其說海也。
乃曰鳥有鵬而魚有鯤。
自古至今
未聞有目見鯤鵬者。
則豈眞有是物耶。
盖以中國無人見海。
特爲大言誑世
以騁其雄辯耳。
至若秦皇漢武
則又見欺於海者也。
是嘗東封泰山
始見渤海之大。
意其有神奇瓌詭之物。
欣然慕之。
於是乎神仙之說進焉。
舟檣犯風濤。
以求不死之人長生之藥。
乃於我國之西海
指點雲水之間曰。
蓬萊方丈在彼也。
珠宮貝闕可到也。
齋戒致誠
庶幾
見之。
或終其身而不悟
或屢不驗而始悔。
不可笑乎。
噫。
彼皆英雄之主也。
豈爲妄男子所賣。
而特以心有所大欲
目有所未見。
故其說易入也。
聖人無欲而明於理。
限於不見也。
孟子曰。
觀於海者。
難爲水
遊於聖人門者
難爲言。
所見大也
公元1619年
遼野日出
東海人也。
屢見日出海上
嘗謂天下之觀日出者。
莫我若也。
今年使事如燕。
涉遼野七百里。
每背日西行。
不得見其出也。
及到瀋陽
路折而南。
晨起野行
微覺曙色自東而來
顧而視之
忽見紅日湧出地中
廣輪之大。
光芒之盛。
海上尤近而明焉。
始知觀日出者無定所無常形。
海居者謂之出於海。
野居者謂之出於野
山居者謂之出於山。
隨人目而異其境耳。
然余獨謂日者麗乎天。
何嘗有出入哉。
特以晝夜而有是名。
晝則行於地上
夜則行於地下而已
豈有入海之理。
古之爲咸池扶桑之說者。
皆妄耳。
近世泰西之人。
始作坤輿之圖。
明言在地中。
彼嘗乘舟窮海者也。
其言誠有據矣。
世之談天地者。
奇其說。
乃謂前人所未道。
余則謂聖人已先知之矣。
中庸之論地體曰。
華嶽而不重。
河海而不洩。
地力
之能載山海也。
孟子亦言禹之治水曰。
水由地中行者
順水之性也。
盖水者依土而行。
乃其性也。
豈有行於地外之理哉。
易曰。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水生於天而成於地。
地者。
盛水之器也。
水止地中
於卦爲兌。
象爲澤。
海卽澤也。
以此觀之。
四海之水。
皆在大地之內。
日月之行。
未嘗出於海也明矣。
中土之人。
在海內。
故疑其出於海也。
安能知麗天之日。
常出於地上耶。
然則前日之觀於海者。
日出之所也。
今日之觀於地者。
日出之正也。
而後
始謂天下之觀日出者。
莫我若可也。
灤河節祠
余嘗觀察西海
開府海州
州之東。
有山曰首陽
下有廟。
以祠夷齊
余心恠之。
常笑東人好古無稽也。
後十餘年。
持節赴燕
永平府
卽古孤竹國也。
灤河之上。
有淸節祠
奉墨胎二子之像。
亟往尋焉。
水淸山秀
高人之棲。
其傍有孤竹君祠。
南有山稱以首陽
則其爲二子之舊居
誠有據矣。
然余嘗有疑焉。
二子旣讓國而逃。
則當如泰伯仲雍之之荊蠻
不宜仍居於本國也。
孟子伯夷北海之濱。
孤竹之地。
去海甚遠。
不當海濱也。
安知不遵
海而東入我國也。
子初旣辟
後就西伯之養。
及至牧野之諫。
扶而去之。
還歸本國
未爲不可
當時孤竹中子
必已臣服于周矣。
二子之跡。
乎否乎。
採薇之詩曰。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適歸
殆將復尋海濱舊隱乎。
箕子於釋囚之後
卽之朝鮮
而其行也當過孤竹之國矣。
以二子望望欲去之志。
顧瞻四方
所托身。
見罔僕之遺老
因與携手東來
理勢所不異也。
由是觀之。
二子畢命之所。
安知不在東國乎。
余觀灤河
所謂首陽者。
不過野中一丘陵耳。
無足隱身而採茹。
海州首陽
山高谷邃
甚美。
心竊疑之。
及見唐李渤所記云。
高麗海州首陽山
伯夷叔齊隱處
箕子往來之跡。
博雅
言必有據矣。
以此之。
海州之祠
未可無稽矣。
且於山之西十餘里。
大連小連古墟。
孔子所稱東夷之子
而與並列逸民者。
豈非,齊之風者歟。
耳溪集卷十三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