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耳溪集卷十八 (自动笺注)
耳溪集卷十八
 傳
  
針隱趙生光一傳
醫居九流之一。
雜流也。
吾聞上醫醫國
其次醫病。
何以稱焉。
治國治病
有醫之道焉。
然士必顯而在上
國可得醫也。
或窮而無所試。
則寓其術於陰陽虛實藥石之間。
博施濟衆之功。
亞於醫國
故古之賢而不遇者。
往往隱於醫。
余嘗陰求其人而不可得。
近余僑居湖右
不能風土
土人以醫。
皆曰無良者。
强之乃以趙生對。
生名光一。
其先泰安大姓
家貧客遊
寓居合湖之西涯
異能
以針名。
自號曰針隱
生足未嘗朱門
門亦無顯者跡。
然吾嘗過生廬。
淸晨
老嫗藍縷匍匐而扣其門曰。
某也。
某村百姓某之母也。
之子病某病殊死
敢丏其命。
生卽應曰。
諾。
第去吾往矣。
起踵其後
徒行無難色。
嘗遇諸塗。
天雨道泥。
生頂蒻跋屐而疾行
問生何之。
曰。
某鄕百姓某之父病。
嚮吾一針而未効。
是日將再往針之。
恠而問曰。
利於子而躬勞苦乃爾
生笑不應而去。
爲人大畧如此
余心異之
伺其來往
遂得狎而交焉。
其人疎坦易直
與物無忤
自喜爲醫。
其術不治
古方使湯藥
常以一小革囊
自隨
中有銅鐵針十餘。
長短圓稜異制
以是癰疽
瘡痏
通瘀隔。
風氣
起跛癃。
無不立應。
精於針。
而得其解者也。
余嘗從容問曰。
夫醫者賤技
閭巷卑處也。
以子之能。
何不貴顯聲名
乃從閭巷小民遊乎。
何其自重也。
生笑曰。
丈夫不爲宰相
寧爲醫。
宰相道濟民。
醫以術活人
窮達則懸。
功等耳。
宰相其時行其道。
有幸不幸焉。
食人食而任其責。
一有不獲咎罰隨之。
則不然。
以其術行其志。
無不獲焉。
不可治則舍而去之。
不吾尤焉。
吾故樂居是術焉。
爲是術。
非要其利。
行吾志而已
不擇貴賤焉。
疾世之醫。
挾其術以驕於人。
門外相屬
家設酒肉以待。
率三四請。
然後肯往。
又所往。
貴勢家則富家也。
若貧而無勢者。
或拒以疾。
或諱以不在。
百請而不一起
是豈仁人之情哉。
所以遊民間。
不干貴勢者。
此輩也。
貴顯者。
寧少吾輩哉。
哀憐
閭巷窮民耳。
且吾操針而遊於人。
十餘年矣。
或日療數人。
月活十數人
計所全活
不下數百千人
今年四十餘。
復數十年
可活萬人
活人至萬。
吾事畢矣。
余始聞而瞠爾。
旣而嘆曰。
今人一能
求售於世。
施人以薄惠。
操右券
而責直。
俯仰勢利之間。
無所取則唾而不顧
生術高而不干名
施博而不望報。
趍人急而必先乎窮無勢者。
其賢於人遠矣。
吾聞活千人
必食陰報
生其有後於是邦乎。
於是所聞見。
爲之傳以應太史之求。
孝子次奇傳
童子洪次奇。
忠州老隱洞人也。
方在腹。
父寅輔坐殺人繫獄
及乳數月。
母崔氏將訟寃京師
次奇養於仲父
父呼仲父
不知爲寅輔子也。
甫數歲。
羣兒戲。
忽驚啼不食
姆問其故不應
良久乃止。
如是者月三。
家人恠之。
後人從邑中來。
證其日。
州官訊囚日也。
者莫異之
家人其然
恐傷其心。
愈諱其父事
十歲
父念年老無出獄期。
一朝命盡。
不得見子面。
使家人告以實。
携至獄門。
奇抱父大哭。
居邑中不去。
負薪易米以供父。
居數年。
崔氏屢上言
不報
客歿於京。
返葬
次奇哭辭父曰。
母訟父寃。
未遂飮恨而歿。
無長成子。
兒雖幼。
非兒去。
誰復脫父死者
父憐其弱不許
次奇脫身潛行
徒步
申聞皷。
事下按使。
不報
次奇卽留不歸
明年夏。
大旱
上諭中外重囚
次奇伏闕下。
公卿赴朝者。
泣訴父寃。
凡十餘日。
觀者無不感動
往往持飯
饋之。
或梳其頭。
以去蝨。
判刑部尹東暹。
因議囚。
入對白其狀。
上爲之惻然
勅按臣詳閱以聞。
按使以獄老事眩奏。
可否間。
特命貸死
嶺南
始命按臣也。
次奇冒盛熱
走三百里詣使司
號泣丏父命。
具奏
次奇又疾行先驛。
未抵百里
疾作
從者勸少留。
次奇不可
擔到邸。
力疾伏闕
痘瘡大發四日已不省。
時爲夢語曰。
吾父活耶。
及赦下。
傍人呼告之。
次奇驚覺曰。
信耶。
豈寬我也。
乃讀示判辭
次奇卽開眼視。
擧手祝天者三。
躍然起而舞曰。
父活矣父活矣。
遂仆不能言。
是夜次奇竟死。
時年十四。
遠近聞者。
不爲之流涕。
外史氏曰。
次奇吾宗人之子也。
藐然五尺之童
挺身叫閽
繭足百里
力竭而病作。
身殞而父活。
何其壯也。
生於父入獄之年。
死於父出獄之日。
天之生之。
殆不偶然
古之殉於孝者。
未有若是其烈也。
悲夫
若其母之賢。
宜乎生是子也。
昔童汪踦死於齊難
孔子曰。
執干戈。
衛社稷。
可勿殤也。
次奇亦云。
張義士厚健傳
張義士名厚健。
其先安東人
遠祖儷。
高麗
貶官義州
仍家焉。
子思吉。
聞我太祖軍威化島。
杖策
公元1592年
轅門
擧義撥亂之策。
開國
元功
思吉子哲太宗
參定社勳。
其後有鴻壽者。
壬辰亂。
軍守猪灘。
狙擊倭多殺獲
以功拜訓鍊僉正。
是爲厚健大父也。
厚健兄弟五人
皆有膽勇
丁卯金兵陷義州
兄厚巡與三弟。
格鬭死。
厚健時年八歲
老母積屍中得免。
及長。
揮涕誓曰。
男兒不能丁卯之讎。
不瞑矣。
遂習騎射兵書
丙子林將軍慶業。
邀擊先歸敵將堯兎。
奪被虜男女
舅崔孝一。
慷慨士也。
相得
厚健與孝一謀曰。
以舅之智勇
入中朝。
以爲將。
天兵直搗瀋陽
則彼求救於我國。
我國不得不助。
發淸北兵
與同壯士
從中起則彼腹背受兵。
吾事濟矣。
一許諾。
計定。
陰結豪傑
應者數百人
爭輸以軍糧
府尹一皓微聞之。
召孝一等
屛人與語。
大奇之謂曰。
崔孝一入中朝
車禮亮入瀋陽
厚健則在此應之。
協助
密贈唐布五十端白金百兩
一將乘舟西。
與其謀者。
餞于江頭
酒酣一賦詩曰。
萬古長夜
何時日月明。
男兒一掬淚。
不獨爲今行。
厚健和之曰。
壯志沙漠
丹忱向日明。
豫州千載後。
擊楫有君行。
車禮亮和之曰。
北漠雲猶黑。
南天日尙明。
神州大事業。
都付一舟行。
崔仁一
公元1641年
和之曰。
淚灑犬羊熾。
心懸日月明。
男兒無限計。
滿載舟行
於是孝一渡海。
直抵吳三桂營。
三桂大喜
署爲把摠
金人聞之。
疑我國募漢人之降者。
遣諜之。
其人到義州
訪厚健。
自稱崔孝一義子
告之曰。
崔公方在吳將軍戲下
將與南將張某領舟師東下
厚健信之。
作諺書八幅
衣襟送之。
其畧曰。
朝延聞舅西入
恐貽本國患。
家族
洪相公此地
心知爲國
奏釋之。
又曰。
往年龍骨大(名英固爾岱)之來。
三公六卿
因索金尙憲諸公而去。
擧國騷然
恐又有東搶之擧。
願舅亟與天將領而來
車禮亮入瀋中
無聞矣。
又曰。
若因黃府尹
通中朝。
同志某某好音
莫不歡喜云。
諜者持書入瀋。
金主召被虜人解讀之。
大怒
遣使(使名楊舒阿貴)來。
急捕名在厚健書者十一人
與黃一皓俱被殺。
時辛巳十一月九日也。
厚健就逮時。
家人哭。
厚健夷然曰。
人皆有死。
得其所難耳。
今我爲家國報讎
機事先泄。
功未就可恨
無愧矣。
者莫流涕
贈官軍器寺正
崔孝一,車禮亮。
皆被執不屈死
外史論曰。
士當危難之時。
受命捍賊。
倡義勤王
鋒鏑原野者。
史傳所記班班也。
若崔,張諸義士
遐遠一匹夫耳。
奮然萬死之力。
鯨濤投虎口。
雪國家之耻。
其計雖疎。
其事奇。
其志壯矣。
崔公之名已暴於世。
獨張公隱而未彰。
故爲之傳。
淸華李公陽昭
公元1382年
陽昭字汝建
高麗代言師吉之子也。
與我太宗同年生。
洪武壬戌又同中進士
少相善。
革命
于漣陶唐谷。
太宗物色之。
嘗親至其第。
置酒道舊故。
與之聯句
上先賦曰。
秋雨半晴半醉
陽昭卽對曰。
暮雲初捲月初生。
月初生者。
卽上少時幸姬名也。
上下床握手曰。
子眞故人也。
命載後車
陽昭固辭不就
土人名其地曰王臨里。
至今稱御幕墟御水井。
陽昭與上共業於谷山靑龍寺。
愛其山水
嘗言他日願爲郡守
至是上記其言。
特授山郡事。
因此起之
陽昭又不膺命
上嘉其志。
賜名其所居山曰淸華
蓋取伯夷淸風希夷華山也。
其後屢徵終不起
命官卽其地建屋。
扁曰李華亭
陽昭不肯處焉。
移構草廬於深谷。
名曰安分堂。
庭植文杏
彈琴讀書終老
自號曰琴隱
卒自書銘旌曰。
高麗進士李某
上聞之。
嗟嘆曰。
不能屈其志。
不可汙以官。
特贈諡淸華公
國師
學。
占葬地。
得於鐵原。
陽昭之子
言其父遺命
葬我勿離川。
守臣以聞。
命割鐵原地十里屬之川。
環封地土田林壑。
悉賜之。
守塚
召其子官之。
當是時。
又有元天錫,南乙珍,徐甄。
陽昭遯世不屈
時人謂之高麗處士
外史論曰。
國家興廢有時
君臣大倫不可毁也。
故自受命之君。
必崇植勝國節義
有以也。
元耘谷諸人
皆爲王氏全節
而若淸華公。
龍潛故人
執守尤確。
難矣。
聖祖待之隆異
可以風勵萬世
古語云。
光武
不能子陵之高。
嗚呼盛哉
李處士夢鯉傳
李夢鯉者。
漢陽閭井人也。
少孤與兄居。
兄夢豹爲譯官
敎夢鯉譯。
夢鯉不肯
獨就塾師
小學書。
於是竊慕聖賢行事
言語動作
一循䂓墨。
鷄鳴
盥洗
整衣冠。
詣兄所。
夢豹睡未起
夢鯉危坐戶外
待其起問起居
日以爲常
夢豹反苦之。
一日早起攝衣
待夢鯉來。
輒出戶迎之。
夢鯉遂不敢早詣兄所。
一日嘗步出。
新雨道泥。
夢鯉張拱矩行。
道人目笑之。
時有權宰奴素橫。
遇於狹路
罵曰。
何爲者。
卽臂擠之。
仆於淖中。
夢鯉色不變
徐起拂衣
一言前去
行步如故
大慚
隨至其家。
叩頭謝罪
自是閭巷之人。
不敬憚夢鯉。
已而夢鯉歎曰。
窮居修行
止足爲善而已
大道則未也。
樗村沈先生性命之學。
徒步二百里往從之。
大學中庸心經,諸性理書。
與諸學者遊處
識解益精
操履益嚴。
先生稱其篤志力學
趙相國顯命聞其名。
書幣禮之。
因以經行
薦于上。
命官之。
未幾夢鯉病死。
年未四十。
士大夫知不知。
無不惜之。
少時見夢鯉於樗村門下
爲人短小淸苦
矜莊可畏
與之論學
昂然古人自期
及其歿也。
余往哭之。
夢鯉無子。
其妻帷而受吊。
其聲哀而有節
類知禮者。
余爲之歎息流涕
外史論曰。
國家崇儒術。
彬彬盛矣。
近世學弊。
士大夫鮮能拔於流俗
閭巷之微乎。
若李生者。
發憤嚮學
用志刻厲
可謂豪傑之士也。
苟假以年。
宋龜峰,徐孤靑。
何遽多讓。
惜哉。
公元1433年
皮載吉小傳(癸丑奉敎製)
皮載吉者。
醫家子也。
父業治瘇
合藥
旣歿
載吉尙幼。
未及傳父術。
其母以聞見
諸方
載吉未嘗醫書
但知聚材煎膏已。
一切瘡瘍
賣以自給
行于閭巷間。
不敢齒醫列。
士大夫聞而招致之。
試其藥。
頗有
驗。
癸丑夏
上患頭癤。
雜試鍼藥
久未瘳。
浸及於面頷諸部。
時當盛暑
燕寢不寧
內醫不知所爲
廷臣日成班問起居
有以載吉名白上者。
命召入問之。
載吉賤夫也。
戰汗不能對。
左右諸醫
竊笑之。
上使近前診視曰。
毋畏也。
盡爾技。
載吉曰。
臣有一方可試。
命退而劑進。
乃以熊膽和諸料。
熬成膏傅之。
上問幾日可痊。
對曰。
一日痛止。
三日收矣。
已而一如其言。
上書藥院曰。
傅藥少頃
脫然前日之痛。
不意今世
有此隱技秘笈。
可謂名醫
可謂神方
其議所以酬勞者。
院臣啓請先差內鍼醫。
六品服。
授正職。
可之
卽除羅州監牧官。
一院諸醫
驚服
斂手讓其能。
於是吉之名。
國中
熊膽膏。
遂爲千金方
傳于世。
史臣曰。
待罪藥院
始見載吉。
短小
目不識字
抽問本草藥性
不辨寒溫平毒。
詎能對証投劑耶。
其所學惟數種膏藥
用塗雜瘇。
往往偶中。
而人未之奇。
及遇聖人之疾。
一試貼而收功如神。
豈其才之所能幾耶。
所謂莫之爲而爲者也。
然其方不見醫經
豈古之賢而隱於醫者。
傳神方。
而乃爲皮氏所得
於以樹功成名
不異哉。
副元帥金將軍景瑞
公元1463年
金將軍景瑞
初名應瑞
新羅名將庾信之後也。
中世徙居龍岡
生而兩腋有異骨鳥翅
勇能超屋。
及長。
好讀孫吳書。
騎射
宣廟癸未
武科
邊職
築城防胡。
以勞陞折衝
遭父喪去。
壬辰
大擧入寇
車駕龍灣
長驅平壤
上聞景瑞名。
起復別將
龍岡江西三和甑山四邑兵。
浿水西。
倭將據城者驍勇無敵
嬖府妓月香
瑞陽稱其親屬
夜入賊營。
劒斫其將。
佩其首出帳。
妓挽衣欲隨之。
景瑞恐被覺。
揮劒斬妓。
跳城出。
賊大驚喪氣
於是天兵進薄城。
景瑞麾下
與天將駱尙志
先登奪門
遂復平壤
朝廷奬其功。
授僉知中樞府事。
尋擢爲慶尙右兵使。
進秩嘉善
時賊尙留南方
景瑞以御賊。
又遭母喪。
乞奔哭。
不許
官給葬祭需。
景瑞痛哭視事
進擊東萊溫井之賊。
屢戰輒勝。
倭酋平行長憚之。
約會咸安
景瑞聞于朝。
率數騎赴之。
乞封貢于天朝
景瑞據義斥之。
諸酋慚謝
贈以寶劒駿馬
不受而還
倭將沙也可
服其威名
投書來附
景瑞請于朝。
賜姓金忠善
屢立戰功
丁酉倭再寇嶺左
體察使柳成龍
景瑞爲左兵使。
慶州賊。
已而請和兵罷。
公元1483年
召爲副摠管
復出全羅忠淸兵使。
入爲捕盜大將
癸卯
聲言復入寇。
朝廷遣僧將惟政奉國書。
景瑞副之。
往探其情。
素聞景瑞名。
敬禮
還我被俘人。
上嘉之。
進秩嘉義
宣武一等勳。
光海君三年
起拜忠淸水使。
轉移咸鏡南北道兵使。
景瑞受任創殘之餘。
士卒
城壕
常若對賊者。
南北俱有成績
進階崇政
平安兵使。
戊午
建州强盛
攻陷遼陽
天子楊鎬劉綎等討之。
徵我兵夾攻
光海以姜弘立都元帥
景瑞爲副。
而不授敎書節鉞
景瑞臨發。
屢請而不報
弘立貪於專制
從中沮遏也。
壬辰兵興。
天朝夙聞景瑞名。
至是聞其爲將。
特賜旗劒箚牌。
稱以金元帥
景瑞感激願效死。
而乃弘立鉗制
束手軍中而已
己未二月
兵渡鴨水。
弘立下令曰。
一營不可有兩帥。
副帥移次左營
景瑞不肯曰。
寧有副元帥而反爲先鋒者乎。
弘立杖殺景瑞裨將
至深河。
弘立陰遣舌人通和
景瑞不知也。
行至夫車嶺。
伏兵山谷間。
掩擊天兵
劉提督敗死
乘勝攻我左營急。
營將金應力戰死之。
元帥相距四里餘。
弘立望見氣奪
無相救意。
景瑞奮曰。
天兵我師
相繼敗沒
何忍獨生
策馬將出
弘立
曰。
我有密旨耳。
軍官
景瑞下馬
奪所乘。
並奪皇朝旗劒。
景瑞大呼曰。
敵兵入百步內。
不可徒死。
挽我何也。
弘立不答。
修和書。
直塡景瑞名。
誘之曰。
敵願見我貴將議事
將軍莫可往。
景瑞大聲叱曰。
弘立爾何官。
國家掃境內。
屬汝爲皇朝討賊
汝甘爲降虜
反紿脅我耶。
弘立勃然曰。
違令師律
遂迫致之敵營。
明日弘立擧衆降。
景瑞旣被執。
敵將多爾衮脅使降。
景瑞厲聲曰。
吾有死而已
豈降於汝乎。
多爾衮下椅執手曰。
忠臣也。
送至建州
帥從容謂曰。
兩國素無怨。
何助南朝攻我。
景瑞曰。
天朝父母
我邦再造
我邦寧可負耶。
素聞景瑞勇武
必欲生降
一日置酒
會諸部將
美女寶器於前。
擧杯屬之曰。
人生世間
貴以義氣相許
豈意今日戎馬相逢
請與將軍一日之歡。
弘立拜謝獻詩
景瑞拊膺大哭曰。
男兒死當皇朝忠臣
豈作降奴耶。
誘脅百端
終不屈。
敵囚之新城柵。
是時荊州康世爵。
楊鎬赴戰
兵敗逃入我國。
備傳目見如此
景瑞幽囚六年
悲憤欲死。
而自念身陷異域
不一本心
則將與弘立同歸
密記被虜本末
中事情。
日記
草疏
所親信藩胡奏本朝。
光海不之省。
後因東差入瀋。
家人
公元1624年
送貨購還。
景瑞付書曰。
行賂苟還。
不爲也。
作歌一闋書簡尾。
其歌曰。
死已死已。
吾爲君死已。
向君心去而愈新。
何許佞人死也未也。
又作一絶曰。
風驅雪夜何深。
寒透將軍病臥衾。
朝來强起彈弓坐。
猶有天山大獵心。
敵旣與我修好
景瑞終不爲己用。
乃曰。
此人崫强
弘立類也。
送還意。
弘立恐其生還本國
益彰其罪。
遂潛告於敵。
搜其橐。
密疏日記草。
敵帥大怒
出東門外殺之。
奴同伊亦從死
時天啓甲子四月十八日也。
敵義之。
收其屍葬太子河邊。
丙寅
東人被俘者歸傳訃。
子得振發追服
遺衣冠。
旂纛
招魂於鴨水之上。
忽有風雨驟起。
雲霧蔽空。
隱隱鐃鼓之響。
者莫不驚異灑涕
丁卯
弘立導敵東搶。
朝廷起復得振。
爲助防將。
得振上疏訟父寃。
進疏草及家書
特命雪其寃。
贈官右相
關西多士上言
旌其閭賜諡
景瑞陷於敵。
所乘駿馬逸歸。
烏石山下。
踡跼悲號而死。
得振後守慈山。
見淸使。
憤惋嘔血死。
公元1772年
太史氏曰。
余嘗按浿西節。
得見金將軍遺事
壬辰三大功。
始也半夜提劒
斬梟將。
以破賊膽。
遂成復城之績。
中焉單騎咸安之會。
折黠謀而張皇威。
末乃涉重溟蹈虎口。
約束狡蠻。
宣揚王命
想其膽勇
雖古名將
無以過之。
及至遼河之役。
誠使臨陣當敵
雖未獲全勝。
猶可柳下將軍
協力一戰
顯名上國
而乃爲叛虜所詐。
不得措其手足
可勝痛哉。
六年雪窖
危辱萬端
矢心不渝
視死如歸
全節蘇子卿
殺身顔淸臣
何其壯也。
至若子死於孝。
奴死於義
馬死於主。
精忠所感。
何其奇且烈耶。
高麗遺臣先生
高麗之亡。
身殉國者。
圃隱鄭先生也。
見幾而作者。
冶隱吉先生也。
其餘全節者。
元耘谷天錫李淸陽昭最著。
至若松山先生
其跡奇。
其志悲。
國人誦之。
百世之下。
可以爲人臣者。
作三先生傳。
上比殷之三仁焉。
松山趙先生初諱胤。
高麗貞肅公仁䂓四世孫。
本朝開國元勳浚之弟也。
勤學問。
圃隱鄭公友善
及長。
公薦經幄
至知申事。
季政衰。
知兄浚有翊戴我朝志。
泣謂曰。
我家國之喬木
與國存亡
達可國之柱石
不可與之貳。
知公不可動。
乃遣按廉嶺南
三年不召
未還而國革。
痛哭入山
改名曰狷。
字曰從犬
自貶其身。
而謂犬有戀主之誠也。
太祖高其志。
擢拜曹典書
附奏曰。
願採首陽
不爲聖人氓。
移居淸溪
蓋有貞肅公影堂也。
時或臨流登高
西望痛哭
土人名之曰望京臺。
太祖定鼎漢陽
與浚從十數騎。
淸溪影堂
命浚召之。
鞱面牢臥。
浚撫衾言曰。
兄弟不見已數年矣。
能無孔懷之情乎。
公從衾裏答曰。
國破家亡
無父無君
焉知兄弟
浚曰。
君名在勳券。
何謂無君。
公答曰。
勳券名下
簽署否。
憮然曰。
吾兄六人
在世相依者。
吾與爾。
不忍見汝取禍。
聞汝改名。
書諸追勳矣。
因出告太祖曰。
臣弟堅隘不變
臣亦無奈何矣。
太祖曰。
今不見我
意在不臣
然與我有舊
不可賓主見乎。
承命復入
挽手而起。
進見也。
太祖命浚避于帳後
乃降揖而成禮
謂之曰。
誠能佐寡躬致治
豈非生靈之福耶。
熟視良久曰。
頗記北面同事王氏時否
太祖笑而容之曰。
狷志操堅如金石
不可奪也。
遂揮鞭而起。
環封其山以賜狷。
命築石室
以表其節。
圓通里。
尙有遺址
不肯居。
移住楊州松山
自號松山
蓋取後凋之義。
而亦示不忘松京也。
臨歿。
戒子孫。
題其墓曰高麗廉使
勿書勳號典書銜。
爾曹無業科以自靖
太祖命葬于遁村李集墓之
傍。
之子不敢遺命
書碑以我朝官
無何
碑忽中折
只餘趙公之墓四字
者莫驚異
雪壑齋鄭先生諱矩
良度公良生之子也。
高麗
諫大夫
値我朝興。
吉冶隱
遯于晉陽
冶隱止于烏山下。
公轉三陟
太祖屢徵不起
太宗諭以龍潛舊誼。
賜之劒。
决去就。
其兄留後䂓。
判書符。
隨劒往三陟
公將伏劒
兄弟挽之曰。
箕子武王洪範
並稱三仁
何嘗囚奴之生。
不及刳心之死乎。
遂携公行松山
終不入城。
平日善鼓琴。
每奏一曲
掩抑嗚咽
太宗聞其在松山
招以賓師之禮。
不至
車駕幸新陵。
駐蹕忘憂嶺下待之
不得已赴召
命授議政府左贊成,寶文閣提學
終不膺。
賜第於南山下。
固辭不居
乃錫以葬地。
名曰分土
公不受。
復歸松山
與趙,元二先生
分岡結茅終身
太常諡曰靖節
以比陶元亮
嶺南人建祠于安義縣
高麗判三司事元先生諱宣
成安府院君之子
講義理之學。
趙先生爲知心友
當王氏運訖。
携手同歸
隱於松山
太祖屢徵不起
與趙公居比隣
每夜吹簫相應
其聲甚悲。
遺命墓不立碑
戒子三世
赴擧
以畢不事二姓之義。
贊曰。
國之有廢有興
夜晝之常。
君臣大義
萬世不可易也。
三古以降
人臣之能全節者蓋尠。
殷之亡。
只有三仁焉。
及周之衰。
委靡削弱
一人立節者。
逮夫漢唐以後
亦不多見。
在我東則新羅之亡。
拱手以獻圖籍
一王子外。
相率而臣於麗。
麗朝之革。
矢心不屈者。
何其多也。
蓋統三爲一。
生民干戈
功在萬世
休養生息
至於五百年之久。
其澤入人者深也。
苟非我聖祖優容
而樹其風聲
曷能各遂其志。
大綱後世乎。
松山之人。
就三先生畢命之地。
書社
以寓瞻依之誠。
以爲藏修之所。
可見我朝培養之盛。
之無窮矣。
楓林申義士虬年傳
公元1592年
萬曆壬辰
島夷蔽海而來
義士申公赴防東萊
當賊路之衝。
釜山僉使鄭撥。
並力守御
衆寡不敵
城陷而撥死。
公轉兵營
屬兵使李珏麾下
已而兵營又陷。
士卒盡潰。
公被瘡幾殊。
間道歸鄕里。
泣謂家人曰。
賊兵充斥
直向京城
正臣子一死報國也。
因以手筆分田產於子女
家僮
義旅
鄕中願從數百人
自爲兵將
斬木爲兵。
裂裳爲旗。
馳赴
海。
與丑山萬戶權詮。
結爲聲援
詮益與公卒數百。
公爲奇兵
伏於葦長山下。
以遏逾嶺之賊。
大兵猝至。
驟如風雨
孤軍不能支。
鳥獸散
公猶厲氣鼓勇
終日轉戰
斬獲屢級。
而賊來益衆。
馬奴銀九。
泣謂公曰。
事急矣。
盍少避。
公厲聲叱曰。
將死鼓御死綏
今日决死報國
彎弓射賊。
竟死於亂鋒之下。
七月二十四日也。
賊退數日。
白氏公屍積骸之中。
顔貌如生
歸葬本縣登之原。
行人指點
尙稱義士塚。
體察使柳公成龍
戰功
遺孤
白氏年過八十。
呈狀府。
道內多士
聯名請旌贈。
而竟不報。
人皆寃之。
噫。
盈德東海僻邑也。
京師千里
王化未及
義士奮身草莽
獨倡義擧
孤軍而抗勁虜。
身冒白刃
血膏原野
可謂奇偉不羣烈丈夫也。
至今百年
無人表章
湮滅不彰
伯有司之過也。
不惜哉。
義士名虬年。
膽勇絶人
慷慨好大
時年四十九。
睢陽之張,許云。
家在楓林里。
嶺外士大夫
爭著殉節事蹟
稱以楓林義士
義士龜年
十二歲。
並喪父母
義士共居廬。
兄歿後。
終身不與宴飮
以孝友稱。
孫英男登武科
西邊
値賊适之變。
張元帥晩。
力戰有功
振武勳。
並載縣誌
義士守門文紀房傳
公元1651年
文紀房字仲律
高麗名臣江城君益之後
世居長興
父炯。
屋上大星飛下。
光燭地。
傍人言是房星也。
驚覺汗沾背。
夜生子。
名以紀房。
兒戲
剪紙爲旗。
自稱爲將。
羣兒無不從令。
十五讀史
張巡許遠傳。
慷慨擊節
掩卷流涕
膂力絶人
善騎射
與從祖弟明會。
同登辛卯武科
選爲守門將。
壬辰
島夷大擧入寇
紀房與明會。
倡義鄕兵
全羅兵使李福男。
丁酉八月
賊踰宿星嶺。
兵使自順天
轉到南原
士卒盡散。
只餘褊裨五十餘人
賊鋒城下
紀房與明會。
張目唾手曰。
今日决死報國
皷行南門入。
圍城數重。
彎弓亂射。
殺賊無數
右手指盡脫落
更以左手射賊。
左手又脫。
紀房口呼一句曰。
平生殉國志。
腰下玉龍知。
明會繼之曰。
力盡皷聲裏。
誰扶社稷危。
血書衫袖
遂與兵使。
同時搏戰而死。
丁酉八月十六日也。
奴甘金持血衫。
僵屍中。
脫身還家
備陳殉節狀。
以血衫葬於高山
並錄於宣武原從二等
本道多士二百餘人
上言褒贈
禮曹下本道久不報。
嗚呼
壬辰之難。
倡義殉國者。
湖南最多。
全城覆沒者。
南原尤酷。
李公男。
名達于朝。
褒贈備至
從戰殉義之士。
文紀房兄弟。
同時並命
尤爲卓絶
不負少日遠之志。
可謂烈丈夫也已
獨以地僻人微。
尙今泯翳而不章。
何以爲人臣者乎。
方今聖人在上
褒揚節義
無遠不彰
謹敍死事始末
以俟朝延之搜採焉。
耳溪集卷十八
 自序
  
太史氏自序
公元1724年
朝鮮太史洪良浩
初名良漢
有所避。
改今名。
字漢師
其先出於安東豐山
至六世祖大憲公諱履祥
德望大顯
世名族。
祖諱重聖。
文章名世
父諱鎭輔。
不幸短年。
良浩於景甲辰
十歲而孤。
養於外氏
師伯樗村沈先生
先生謂其質美可敎。
敎之古人爲己之學。
良浩悅之
專心服事
以家貧親老。
勉就擧子業
十七八歲。
大鳴國庠
二十四。
中生員試。
二十九。
中庭試文科。
選補翰林
宗大王特器之。
多所顧問
每稱其博學
同列頗忌之。
良浩益自斂晦。
數月特陞六品階。
直除侍講司書
掌試湖南
得人最盛。
禮部會圍。
魁元皆出湖南
至今稱之。
選入玉堂
良浩不樂在朝
求外知江東縣
縣有水患
民幾墊溺
大築堤而拒之。
植柳而護之。
於是水患乃去。
公元1759年
邑以殷盛
號曰萬柳堤
至聞於中國
周年召還。
自此浮沉散銜。
己卯
以正宗大王儲都廳勞。
通政
常在喉院。
出爲月城尹,洪州
月城東京故都
專以作成人材爲務。
士多興起
洪州合德大池。
三郡仰漑。
久湮廢。
申報方伯
發萬餘丁。
疏鑿而增堤。
至今賴之。
立石紀功
庚寅
黃海道觀察使
海西椎魯
不重文學
各於院宇
訓長
敎以詩書六藝
士多讀書績文者。
翌年解歸。
間拜國子長。
奬拔才士
經筵官
屢侍講筵
正宗初年
權兇洪國榮。
親屬心害之。
斥補慶興府使。
慶興極北不毛之地也。
良浩居之晏然
閉門讀書自娛
六書經緯大象解,萬物原始朔方風土記等書。
三年
國榮敗。
始召還。
上惜其沉屈。
卽授英廟實錄堂上
與聞纂修
將以文學晉庸。
選拜弘文館提學
自此官益顯。
旋授冢宰之任
居銓三年
公道
選人才。
無訾議。
辛亥
平安道觀察使
是時居西藩者。
連以罪敗。
上曰。
移風變俗
非此人莫可。
面諭而遣之。
良浩感激知遇
節財用充府藏
武藝戰馬
大修戎務
象胥輩。
以我國錢荒
中國價廉。
請換來唐錢。
朝廷許之。
良浩聞而驚曰。
民國自此受病矣。
大事也。
雖在藩任。
不可無
一言
亞尹,幕裨力諫曰。
朝廷已有定算
之無益。
反受出位之責矣。
良浩不聽
馳驛上疏曰。
伏以臣卽聞節使之行。
以貿來唐錢事。
將有咨請之擧。
臣竊以爲不可也。
夫錢者。
有國之寶源
生民命脉
上操其權而下受其利。
不可假人
不可求假於人也。
蓋自黃帝肇創錢幣
太公乃造九府
權輕重。
三代同制
漢唐以來
開國改號。
輒鑄新幣。
以變一代耳目
以收四方利權
其爲有國之所重如此
域外諸國。
各用其國之貨。
龜貝刀皮之類。
用作國信
以便民俗
不相通用也。
惟我東方
則箕氏之世。
已有古錢
而其制不傳
麗朝則貨用銀甁。
鑄鐵錢。
蓋由地無銅產故也。
而夫麗之與元。
衣服官職
事同一家
未嘗借用唐錢。
可見形格而勢拘也。
逮我聖祖朝。
稽古定制
鑄銅錢。
國用以裕。
民受其利。
行之百餘年。
上下便之。
而第以倭銅價高。
鼓鑄費多。
錢荒比甚。
銀產又縮。
以致商譯之失業
有此通變之策。
然唐錢一事
蓋自先朝晩年已有此議。
朝論不咸
誠有所據。
夫我國所用通寶
自是一王之制。
衣冠物采
各有典章
不可與他國相混也。
議者。
雖云地近燕遼
便同內服。
錢幣通用
無不可。
而第念疆
域旣分。
名制各殊。
防限一壞。
奸弊百出矣。
此其不可一也。
我國雖曰褊壤。
地方千里
負山環海
號稱强國
水陸之饒。
擅銀鐵之利。
雖使不通他國。
苟得理財之方。
國用不患不足
何必借貨於中國乎。
今若請錢以資國用
則旣示人貧弱
將窺我之淺深
此其不可二也。
試以利害言之。
今之譯舌輩。
慣見唐錢之徧滿街巷
便同瓦石
交易之價。
輒售倍簁。
故謂以持小易大。
可博什五之利。
彼若覺其然也。
漸減其估。
俾與相當
利權歸於異域
操縱在於他手。
不出數年。
將無所利矣。
西邊之民。
見其目前厚利
將以銀蔘紬布之類。
冒禁潛越。
換來唐錢。
譬如川决駟奔。
莫可防遏
域中百需
皆渡鴨水。
民用日乏。
國計日耗矣。
何以其後耶。
此其不可三也。
以此不可
而只爲使行充包之利。
遽創前代未有之擧。
寧不重且難哉。
然臣嘗見大淸會典
銅鐵不許外國之文。
則况以寶局鑄成之幣。
輕開尾閭之洩。
一任有出無入耶。
區區愚見
今雖咨請
恐致見格。
則其於國體
何如也。
不可不愼也。
臣職是外藩
不宜與論朝議
而地居西門
事關邊政
目見民國利害
不敢不言
伏乞聖明恕其愚妄
留神裁處焉。
上答曰。
唐錢通用
公元1832年
事。
不待卿三不可之說。
而旣料其未必十分無弊。
貨泉云者
周通無停碍之謂也。
通其路。
物情也。
救其弊。
適時宜也
許之欲其試可
已之。
亦當在一號間事
而卿之有懷卽陳。
可嘉也。
及使還。
果見格於中國
一如所論。
人稱以先見
西海有椵島。
漁利
中國人多竊居之。
幾至千戶
積粟百石
有船百餘艘。
前後方伯
不能禁。
至以兵器相抗
朝廷置之度外
良浩聞而憂之曰。
今雖姑息
蔓難圖也。
陳聞于朝。
卽遣裨將龍川守。
諭以兩國約條至嚴
終若執迷不變
移咨鳳城
彼人大懼。
叩頭謝罪
自撤其居而散去。
不敢復東漁。
城西武烈祠。
皇明尙書石星提督李如松崇報之所也。
地形隘陋
棟宇頹圮
一新其制。
拓而大之
參將尙志
壬辰之役。
先登陷城之功。
故乃啓請追配而酬其功。
上亟可之
遣官諭祭
命與列邑守。
以甲冑將事
聞風觀光七千餘人
二年報政
年滿七十。
入耆社。
嘗於筵席
請頒御製縢書
上心是之。
時議不行
薦拜典文衡
八載三入
撰進興王肇乘四編。
上優批答之。
之國琬琰
內閣刊行
甲寅
子樂浚登科
良浩夫人曰。
門戶過盈。
不可居也。
唱名之日。
公元1902年
闕陳疏請致仕
上雖不許
識者多之。
時有蜚語陰中之。
不安于朝。
屛居江上
自此不復從宦
秩視貳公
遊西樞
决意求退
自少喜古文
不舍卷。
力追古作者
自視欿然。
嘗謂西漢文章
賈太傅爲冠。
太史公所及
賈子粹言。
詩則以盛唐爲軌。
往往有自得之趣。
而未知後人視之何如也。
先是壬寅
皇帝壽滿七十。
朝廷特使進表賀。
難其人。
廟議屬於良浩
於是副使
進表咨。
及還。
上疏六條
曰車制。
曰甓法。
曰牧驢羊。
禁銅器。
曰罷氈帽
曰肄華語
上下廟堂禀處。
後竟不行。
甲寅
皇帝將設年終宴。
命我使進參
時良年過七十。
上意欲遣良浩
卿老矣。
能作萬里之行乎。
對曰。
臣雖老矣。
猶堪一行
臣子樂浚。
名係朝籍
乞命護行焉。
上問文臣
曾有請暇赴燕者否。
對曰。
相臣鄭太和爲上使。
子載嵩以兵郞特許陪行。
引例也。
上許之。
人多憫其老而獨賢
良浩曰。
老來再遊中國
一快事。
逌然而往
曩時初入燕京
翰林修撰戴衢亨聞名
求見詩筆
乃書示紀行二篇
衢亨大加推詡曰。
詩則淸遒老健
筆則大類李北海
贈以古詩長篇
乃以文房爲贄。
是行衢亨適以學政出外
中朝無知面者。
及領賞于
午門
禮部尙書紀勻。
頒賞來。
相去稍遠。
無以交話。
以時注目
退出
象胥致欵曰。
久仰高名
交臂而失之。
有數焉。
令郞學士隨來。
求與相見
乃遣樂浚造門
紀公步出中門而迎之。
延置上座曰。
夙慕尊大人盛名
今也望見不得接語可恨
求見詩文
以宿稿二㢧贈之。
紀公大賞之。
著詩文序
使其門人蔣詩
書而遺之。
文則比之李翺劉蛻間。
出入眉山父子
,明文人所及
則全學盛唐
而參以香山風韻
不料今世
乃見如此氣格
又以長書
請與定交
可謂海內知音也。
歸時。
贐以宣德御硯一部
蓋明訖後流落民間者也。
良浩作長箋以謝之。
是後節使之行。
輒有書。
贈以文房奇品。
皆東方所未見者也。
其中威斗
乃是西京舊制
可作傳家之寶。
僻遠之邦。
無物可償。
文房諸品
各成銘贊以報之。
紀公文章盛名
掌禮部十餘年。
士林以爲標準
良浩同年也。
中歲一區牛耳之洞。
水石之勝。
解官
騎驢出遊
自號曰耳溪居士
中國人
東使
輒問耳溪安否
耳溪集卷十八
 雜著
  
原則
詩曰。
天生烝民
有物有則
物爲類爲事
爲理爲法
自其類而言之。
天地亦物也。
莫大天地
則必有當然之則。
天之則。
高以覆。
地之則。
厚以載。
日月之則。
光以華。
星辰之則。
秩以著。
風雨霜露之則。
以時
山峙而澤融。
鳥飛獸走
火炎水潤
木植金革
此之謂當然之則。
兩間者。
不有其則。
而况於人乎。
人生天地之中。
介乎草木鳥獸之間。
卓然並立三才者。
其則曰仁與義
物得其則。
謂之常。
物失其則。
謂之變。
然則人而不仁
乎哉
人而不義
乎哉
不得其則。
猶謂之變。
而况於人乎。
人莫不有是身。
百體備焉。
人莫不有是心。
萬事出焉。
頭之則直。
口之則止。
氣之則肅。
言之則忠。
耳之則聰。
目之則明
手之則恭。
足之則重。
坐之則尸。
立之則齊。
頭之不直
謂之邪。
口之不止
謂之狂。
耳之不聰。
謂之聾。
目之不明
謂之瞽。
手之不恭
謂之躁。
足之不重。
謂之跛。
氣之不肅
謂之惰。
言之不忠。
謂之僭。
此之謂身體之變也。
爲事親之則。
爲事君之則。
兄弟友爲則。
朋友信爲則。
夫婦和爲則。
長幼序爲則。
事親不孝
謂之悖。
事君不忠。
謂之逆。
兄弟不友
謂之賊。
夫婦不和
謂之亂。
朋友不信
謂之妄。
長幼不序
謂之犯。
此之謂行爲之變也。
至於一動一靜一語一默
不有其則。
一體不得其則。
非仁也。
一事不得其則。
非義也。
不仁不義
心之不得其則也。
心得其則。
萬事之則皆立。
心失其則。
萬事之則皆廢。
何謂心之則。
孔子曰。
操則存。
舍則亡。
出入無時
莫知其鄕者。
其惟心之謂與。
操存則守之爲仁。
發之爲義。
以之治身
百體皆得其則矣。
以之修行
萬事皆得其則矣。
措之家而盡家之則。
之國盡國之則。
治人盡人之則。
理物盡物之則。
上而天地日月霜露風雨不失其常。
下而山澤禽獸水火金木不失其性矣。
以是爲堯。
以是爲舜。
禹湯文武以是禹湯文武
周公孔子孟子以是周公孔子孟子
所謂爲人之則者也。
今人見天拆而地裂
山崩而澤翻。
日月薄蝕
星辰錯雜
冬雷夏霜
烈風驟雨
必將愕然相顧
謂之變恠不祥
而於人則不然。
視人之不能居仁由義
擧皆恬然不以爲異。
乃反曰。
是固人之常也。
是何明於物而暗於人也。
知其則而不思所以之者
不明也。
行而不能造其極者。
非勇也。
盡己之則。
不能盡人之則者。
非仁之至也。
盡人之則。
不能盡物之則者。
非義之盡也。
故曰惟聖人
爲能踐形
原象
氣本於理。
形成於氣。
象生於形。
而理反寓於象。
君子見物而知其象。
卽象而思其理。
反以求諸身。
故易乾之象曰。
天行健
君子以。
自强不息
坤之象曰。
地勢坤。
君子以。
厚德載物
莫健於天。
故君見天之象。
則必自强不息也。
物莫厚於地。
故君見地之象。
則必厚德載物也。
以至天之所覆。
地之所生
凡諸含氣寓形者。
莫不各有其象。
君子日月則以其明。
見星辰則以其文。
見風雷則以其迅。
雨露則以其潤。
見山嶽則以其止。
江海則以其涵。
火然泉達
金剛石堅
至於麟鳳隱見
龍虎神變
牛馬之致遠。
鷄犬之信。
蜂蟻之羣。
鳥獸之象也。
貞直
蘭蕙芳馨
之幽。
蓮之潔。
之勁。
草木之象也。
物莫不有象。
於人獨無象乎。
圓象天。
足方象地
目象日月
口鼻象山海。
毛髮草木
呼吸風雷
近而取諸身。
遠而取諸物。
耳目之所寓。
思慮所及
無不有自然之象。
何往而非道
何往而非學哉。
然而見物而不知其象。
知其象而不能以者何。
曰不思之故也。
孟子曰。
思則得之
不思則失之。
思之深則知之精。
知之精則以之必。
以之必則天萬物之象備。
一人之身。
是乎撫吾形而無愧矣。
有其形而無其象者。
未之有也。
有其象而無其理者。
亦未之有也。
君子以之。
百姓日用而不知。
明文
公元1957年
丁酉之歲。
月貞于坤。
兼山單車一劒
北乘塞垣
鐵山
穿鬼門
肅愼之墟。
薄瑟海之濱。
于時層氷裂肌
剛風伐骨。
榮衛外逆。
神魄內奪。
兩眼凝翳。
荒於矚物。
恧縮煩欝
乃於八月之望。
雲斂霜潔
薄遊海上
言觀出日
已而東方欲曙。
大明初昇。
光氣皬爍。
宇昭澄。
萬象皆形。
百蟄齊興。
不敢正視
擧睫微睨。
心醒氣豁。
如痾脫體
於是竦肩抑首
端肅矢辭曰。
煌煌太陽
照臨寰域
其德孔明
旁燭无極
靡幽不暘。
靡遠不晰。
句萌之微。
資焉而榮。
昆蟲之蠢。
待之跂躍
代天之視。
錫地之光。
微我曜靈
萬物其盲。
有臣在下
受氣憑生。
假形人羣
稱物之靈。
亦具五官
恃目而行。
仰天俯地。
陰知晴。
能辨衆色
黑白丹靑
云胡近日
失常職。
花似霧。
有物來隔。
向陽則羞。
久視則惑。
捎風撲寒。
淚不悲滴。
一矢之遠。
不分蹄角
數指之近。
莫捫蚤虱
昔未知人。
自取顚蹶
今不辨物
有目無目
明窓旭朝。
難尋細畫。
夜燭如月
憚窺簡策
平生
嗜書
甚於粱肉
猶可去。
不忍擲。
自少及老。
相守爲命
凡百翫好
可謝可屛。
惟書載道
道豈暫離。
人而離道。
死之不如
忽忽墨墨
走尸居。
中身始過。
已非故予。
若又數年。
殆其瞽歟。
於赫日君
爲明之主。
胡奪予視。
不比凡類
伏願矜臣迷瞀
哀臣狂攘
剔厥內障
賜以餘光。
洗曈易晴。
炯若曙星
遠辨匹練
讀兼十行
一反三。
察粗透精。
莫逃姸醜
洞劈僞誠。
於以燭理
於以衛身
俾卒恒業
頤臣餘年。
仰籲伏禱。
從卯盡辰。
蒼茫惚慌
若有覿然。
玄衣三趾
羽蓋翩蹮
口啣丹書
近臨頂顚
日君有詔。
入耳傳。
輝芒下射
如徹腑肝。
聆爾之辭。
悉爾之情。
汝誠予感。
予訓汝聽。
曰明爲明。
在德非形。
無私畀。
人得而靈。
其性甚睿。
其氣至淸
不盈寸。
神明攸入。
上貫三極
旁通六合
幽抉鬼膽
鉤月窟。
百代損益
千歲至日
不假目。
龜徵决。
汝則固有
旣全無缺。
爾目雖眯。
爾知本慧。
學不迷方
有猷有藝。
天不汝嗇。
惟汝自乂。
冥行窘步
非目之罪。
知人帝猶病。
聽言孔亦改。
有利窒。
路有平隘。
勞汝之形。
拂汝之慮。
益智忍性
天其篤汝
如彼良玉
琢乃成器
如彼寶鏡
磨爰發彩
視之不良
無害耆壽
以吾之大。
亦有夜晝
棼棼品庶
孰不懸目
外拭
明珠
中塗黝堊
離婁巧睇。
何補於德。
左卜失明
名輝竹帛
收視反照
獨觀昭曠
不以己蔽。
不與物往。
知微知彰
可哲可聖。
吾無汝助。
盍反求之。
不勝用。
汝有良師
於焉專精默聽
蹶然拜稽。
如夢大寤
如瞽復視
跪告靈臺
敬保罔墜。
李樹滋字說
月城李上舍學祖。
名其子曰樹滋
問字於耳溪翁
翁曰善哉名乎。
請字以德秀
學祖請其義。
翁曰。
今子命名
豈非取周書樹德務滋之言乎。
其義則先儒已釋之矣。
吾將因其文而喩之以學焉。
夫滋之爲文
草從絲。
蓋謂草之始生如絲也。
草之始生也。
得水潤之
然後枝葉乃滋。
人之畜德也。
學以聚之。
然後其德乃大。
秀之爲文
從禾從孕。
蓋謂禾之發穎
如物之懷子也。
能秀則斯有實矣。
草生也。
必求其滋。
旣滋矣。
必至於秀。
滋者。
秀之基也。
秀者。
滋之功也。
人之爲學
猶是矣。
然草之秀也
由水以滋之。
人之秀也
惟德養之
以是表德
不亦可乎。
遂書其說以贈之。
渾儀
上古之世。
司天之官
司地司人
並立分職
聖人玉衡之器。
正日五星之運。
治曆明時
羲和
之官
位居四岳之上。
以來
漸失其職。
胤侯之征。
羲和謂之尸厥官。
是也
璣衡之制。
不傳
秦漢之間。
洛下閎鮮于妄人之徒。
乃以渾天蓋天之法。
璣衡之器。
聖人測象授時之妙。
已不可見
漢儒渾天近古
傳之歷代
用作曆象型範
天日進退之度。
月星盈虛之晷。
分置之數。
歲久則不能無差。
差之積而失日
日之積而易月
推步之數。
與天運不相合
是以考時正曆
代各異法。
由於專任推步
而疎於測象故也。
近世泰西之人。
始造儀器
極精且巧。
多發前人未及
中國翕然信之。
而獨未及傳於我東。
雲觀所用
只倣久遠之死法。
不解運用妙鍵
宗人藎榮。
博聞而多藝。
有志司天之學。
手造運天之器。
斟酌古今
間寓己巧。
天日月星進退盈虛
各循其軌。
機緘自運。
躔度不差
四時中星
隨節立見。
牙輪依天而轉。
候鐘應時而鳴。
不階師承
獨闡其奧。
周禮所稱智者創物
巧者述焉者。
殆近之矣。
余聞而奇之。
恨未致之座右
目見旋斡之妙也。
藎也錄其大畧
走書千里
求一言以發揮之。
余喜天學之有傳。
爲此說以贈。
少尹洪公(載)遺事
公元1369年
公姓洪氏諱載。
字德輶
安東豐山縣人也。
受業牧隱李先生
恭愍王己酉科。
少尹郡事。
正言李存吾司議鄭樞
抗言斥辛旽。
被譴去。
公憤然欲爭之。
牧隱義之誡曰。
面折廷爭
自有其時
何爲死地乎。
及旽敗而時事日非
公歎曰。
殷之將亡。
比干死。
微子去。
各遂其志可也。
决意歸田
牧隱圃隱陶隱陽村諸公
皆餞于都門。
貞齋朴宜中
在外
未及送。
書贈詩曰。
節序忽已暮。
客行何所之。
一身長作梗。
雙鬢已成絲。
短帽風聲急。
疎燈夜影遲。
昨非今始覺。
事事如期
公南歸。
路入三嘉。
愛其山水
卜居焉。
名曰杜心洞。
自號以晩隱
冶隱吉公退居烏山下。
一往訪焉。
足不復出門
咸陽(一作安)人趙悅,李午。
杖屨相從
終老
遺命歸葬豐山先隴
子孫散居嶺南
公我先祖郞將公之從父兄子也。
郞將公當麗衰。
棄官歸鄕
有見不貳之節。
公又與圃,冶諸公爲友。
潔身全節
當時家庭之間。
必有所講明者。
文獻無徵
惜哉。
今其遠孫霖浩得遺事咸陽(一作安)趙氏之後來示
良浩於是謹掇其出處大畧
以章吾家世名節之懿。
博奕供
博奕者。
天下賤技也。
古人謂之牧豬奴戲
之江水。
聖人稱猶賢乎已者何也。
蓋天生人
各有其職。
有事四方也。
飽食煖衣
終日無所用心
則心之所之有萬其變。
不有以操之。
或上而天。
或下而淵。
目之所見
耳之所聞
然而來誘。
何以應之耶。
是以必有所寓。
然後神不離舍
一身主。
彼博奕者。
雖曰小技。
譬如臨陣對敵
决死於呼吸。
輸贏纖忽
不可須臾放也。
此乃聖人卽物垂敎
以示存心之要法。
夫豈以博奕爲可從事哉。
然則士之所可用心
賢於博奕者亦多矣。
曷不反隅推廣焉。
乾坤策(庭試擬作)
若曰
乾坤開判之前
其體若何
盤古之後
果有三皇乎。
邵子十二會。
計之其幾會乎。
臣對天地果有始乎。
曰有。
惡乎始。
曰始於無始
天地有終乎。
曰有。
惡乎終。
終於無終
然則天地無始終乎。
曰人知有始之爲始。
而不知無始之始也。
人知有終之爲終。
而不知無終之終也。
惟其無始也。
所以天地之始也。
惟其無終也。
所以天地之終也。
故古之論天地者。
莫詳於易。
未嘗言其始終焉。
日天玄而地黃者。
言其色也。
日乾健而坤順
者。
言其德也。
然而上。
隤然而下者。
言其形體也。
雲行雨施
萬物資生者。
言其妙用也。
至於動靜消長闔闢變化之機。
無不備言
未嘗言夫始終也。
然則天地無始終也。
何謂無始之始。
何謂無終之終。
從而有之。
萬物不有始終
何獨天地乎。
從而無之
萬物無有始終
而况天地乎。
蓋嘗論之。
凡物有形者。
始而有終
無形者。
無始無終
今夫天地
一物也。
可得而始終者。
有形天地也。
不可得而始終者。
無形天地也。
有形天地
人之所共見者也。
無形天地
人之所不可見者也。
人之所共見者。
聖人詳言之矣。
易之所論是也
人之所不得見者。
聖人存而不論
非故不言也。
之而人不知耳。
今我殿下昕庭發策
乃以天地未判之前爲問
大哉王言
此實千聖所未發之旨。
六經所不論之理也。
草莽愚臣
何敢開口辨論
仰塞垂問盛意乎。
然臣不敢知。
殿下所以下問者。
是有形之天地耶。
無形天地耶。
無形者。
無始無終
不可言其開判之先後也。
臣請以有形天地仰對焉。
臣伏聖策
乾坤開判。
止其體若何
拜手稽首曰。
乾坤開判之前
天地未闢之時也。
乾坤者。
天地性情而陰
陽之定位也。
當其未判之時。
積氣紛綸
混混沌沌
有形象。
莫見涯涘
及其輕而淸者。
升而在上
其形圓。
其色玄。
其性動。
是謂之天也。
重而濁者
降而在下
形方
其色黃。
其性靜。
是謂之地也。
天非自名曰天。
人仰觀而强名之也。
地非自名曰地。
俯視强名之也。
然則天地開判之象。
可得而推也。
噫。
天地之生久矣。
夫人物始起書契可之後
曆家推之。
史氏記之。
尙不知其幾億萬載則。
而况於始生之初乎。
而况於未判之前乎。
試以傳紀所聞之。
三統之說曰。
天開於子。
地闢於丑。
此其爲天地開判之候乎。
至若形如鳥卵者。
渾天家之說也。
自相依附者。
邵雍氏之論也。
然此皆懸空意度
瞽者之揣日耳。
果孰見而孰傳之耶。
孟子曰。
千歲日至
坐致者。
以數推之也。
孔子曰。
十世可知也者
以理占之也。
至於數之所窮。
理之所窒。
聖人蓋闕如也。
雖然
天地一天地也。
有形之質。
有無形之體。
有形者。
有時而壞。
無形者。
無時而壞。
壞者。
成之反也。
自其成者而觀之。
則壞者之形可得而推也。
自其已判者而見之。
則其未判者之體。
可得而想也。
至於成壞判合相禪不窮
而有不變者存焉。
此則所謂無形之體也。
無形之體。
有形
公元1424年
質。
有形復歸無形
無形復生有形
有無相生
茫無涯極。
玄玄玅玅。
不可名狀
易曰。
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兩儀者。
有形天地也。
太極者。
無形天地也。
又曰。
形而下者。
謂之器。
形而上者。
謂之道。
有形天地者。
器也。
無形天地者。
道也。
又曰。
原始反終
故知死生之說。
何嘗不言天地始終乎。
臣伏聖策
盤古之後幾會乎。
拜手稽首曰。
盤古之說。
作於外史
三皇之名。
見於稗官
此皆六經所不載。
聖人所不
其有其無。
靡所考據
仲尼刪書
斷自唐堯
馬遷記史
包犧是首。
前此以往
非臣攸聞。
然厥初生民。
始有君長
所謂盤古也。
三皇也。
其名則未必是。
而其人則不可謂無也。
元會運世
以象年月日時。
于以宇宙終始
造化功用
此邵氏之數學
朱子之所推。
可謂經世至論也。
試以其十二會推之。
曆家之說。
唐堯元年甲辰十一月夜半子時
曆元而謂之正當午會。
未嘗握算推之。
不敢質言其必是。
天地氣數
極盛唐虞之際。
譬如太陽中天
萬象亭午
其理殆近之矣。
聖人之學。
貴乎切問近思
帝王之道。
貴乎隨時致治
若夫盤古三皇之辨。
有亦可也。
無亦可也。
無益於思辨之工也。
氣數
運。
與道升降
苟有唐堯之德。
則雖不當午會之運。
亦可致之治
試以一會一萬八百之數計之。
則自堯以來
至于今日
尙未過午會。
三代以降
治理日卑。
運之盛衰
不在人歟。
臣請舍是而極言天地之道可乎。
夫今之天地
卽古之天地也。
日月麗焉。
星辰係焉者。
人之所謂天也。
山嶽峙焉。
河海載焉者。
人之所謂地也。
然此所謂有形天地也。
無形者。
不可而見也。
所謂無形者。
太極是也
太極者。
立乎天地之先而不見其始。
行乎天地之後
不見其終。
無定位無常名。
在物爲理
人爲性。
帝王則皇極
有時而壞而此極不滅焉。
有時而毁而此常存焉。
堯舜禹湯文武相傳
傳此極也。
孟子以後
失其傳。
失此極也。
惟我聖上繼箕聖之統。
皇極之治
功成效著。
三十年于玆矣。
誠願執此之極。
堅如金石
行此之極。
信如四時
無事不建。
無物不體
所謂無形天地者。
不外殿下方寸之內矣。
何必求之於穹然隤然之間耶。
殿下懋哉。
臣伏聖策
自子諸生止悉著于篇。
拜手稽首曰。
旣以皇極之道。
仰獻於黈纊
而復有所進焉。
夫極之爲名。
如屋之有極。
不植則僵。
不建則壞。
植之建之之道。
惟在
不息
易乾之象曰。
君子以。
自强不息
詩云。
惟天之命。
於穆不已
不已不息也。
不息不已
然後無始無終
天地之道於斯備矣
竊爲殿下誦之。
謹對
增廣文科初試策題
問。
惟海有四
最鉅于東。
日月所出
江漢之所宗。
積水來匯。
何氣使成。
萬族攸藏。
何物最靈。
扶桑之根。
於何巓。
幼海之波。
發於何源
三神有山。
孰履其域。
六鰲並峙。
誰斷其足。
渤海之東。
實惟歸虛無底之谷。
于何倪。
三溟之水。
月虧盈。
出日之方。
何不生。
精衛何怨。
木石以塡。
麻姑何壽
三見揚塵
長臂之衣。
於何涘。
毛人之舶。
見於何代。
黑齒玄股
紅夷朝陽
貌詭種別
疇克殫名。
至若羲仲分命
東宅何界。
虞化四曁。
東漸何海。
渭叟避地
宣聖乘桴
君子攸居。
慕斯遊。
魯連耻秦。
田橫逃劉。
義士抗節
何擇是求。
鞭石之威。
將駕奚之。
狙擊之勇。
厥奮爲誰。
斯皆左海勝蹟
前代之遺乘。
時移跡遠。
可考而徵歟。
惟此箕邦。
臨東洋。
辰分析木
波連嵎暘。
禮有小華之稱。
敎本殷師之封
逮我聖朝
文彩煥炳
跨羅掩麗。
於斯爲盛。
地居寅賓
化理昭朗歟。
氣乘陽木
俗尙敦讓歟。
環水爲壤。
險莫競也。
按海爲利
富莫並也。
夫何世級之
降。
豐極而弊生。
不振歟。
士罕博古通經
俗未淳歟。
民多趍末而好爭
至於客船東漁
海氓多困於輟耡。
浦戶日詘。
都人每艱於食魚
凡此數者。
不古若。
地非改舊
事或有錯。
靜究厥由。
何術能復。
可使鯨波不聳
浪舶遠跡
魚鼈於牣。
輕車就食
國有湯池之固。
民擅陸海之沃耶。
濟濟髦乂。
游泳學海
胷吞夢澤
舌决長河
窮源㴑流
一振頹波
增廣文科覆試策題
問。
禮曰。
君子比德於玉。
德之可此者固多。
而必取於玉者。
其故何歟。
詩言文王玉相
傳稱孔聖玉振
皆是比德之意。
而曰相曰振之義。
可得條陳歟。
衛武之學。
讚其琢磨
子貢之器。
許以瑚璉
學之欲其琢磨
器之必稱瑚璉
何意歟。
或曰
容觀玉聲
或曰
山立玉色
聲與色之必貴乎玉者。
由於比德而然歟。
白圭可磨。
戒存愼言
尺璧非寶
意在惜陰
其說皆可得聞歟。
席上之珍。
可見吾儒重聲價之稱。
櫝中之韞。
實出聖門質行藏之意。
亦可以一一推言歟。
他山之可攻。
固是進厥德之工。
匹夫之爲罪。
胡異不去身之訓歟。
磻溪之釣。
雖爲聖人受命之符。
秦庭之抱。
反致弱國被兵之災何歟。
洪範之稱玉食
箕子之歎玉杯
同是玉也。
而義之不同何歟。
君子之不寶金玉。
古有其說。
稱比德。
而又曰。
不寶者。
何歟。
大抵玉之爲物。
溫潤以澤之仁。
縝密以栗之智。
其義焉廉而不劌
其禮焉垂之如墜。
之忠也之信也。
無不畢具
六德咸著。
一疵不存
是以古之君子
有取於斯
和順積中
華發外。
有若山之含輝。
澤之自媚
佩飾焉在此。
奉執焉惟是。
如其姿。
粹然其容。
蔚有顒昂圭璋之譽。
璀璨琬琰之光。
可見玉藻比德之效。
奈之何挽近以來
士大夫或多衒以求售
恬不自守
不免燕石之混珍。
尠有荊璞待價
子罕不食
未聞其風。
空谷生芻
莫覩其人。
有識寒心
惟久矣。
何以則使懷瑾握瑜之士。
砥名礪行之實。
克保不磷之操。
勿貽無脛之譏。
一世於玉無瑕之域歟。
今幸如玉之士。
于于盈庭
須展切磋之學。
毋或金玉爾音。
耳溪集卷十八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