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耳溪外集卷一 (自动笺注)
溪外集卷一
 講說
  
經筵講說
公元1456年
  [丙子]
英宗丙子二月初五日
副修撰徐命天,洪良漢。
詩傳大雅
入侍崇文堂。
上下番分讀生民什。
良漢讀至泂酌章。
文義曰。
豈弟君子
民之父母
此句。
正當深玩。
蓋君之於民。
有父母之道。
而有其實
然後可以稱其名。
所謂父母之實。
大學所云。
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惡惡之。
此之謂民之父母者也。
民之好惡
不一其端。
難於每人悅之
要之人情
本不相遠
好生而惡死。
人之同情則君於是乎生之。
好安而惡苦。
人之同情
則君於是乎安之。
民皆好飽而惡饑。
則君乃制產而足其食焉。
民皆好暖而惡寒
則君乃薄斂而足其衣焉。
推此而往
不以民心爲心。
然後可以父母之實矣。
顧今八路荐饑
生靈顚連
惟我聖上至誠憂民
惻怛之敎。
屢形於絲綸
欲求實惠之及民。
莫如損上而益下。
唐臣陸贄
嘗以損益二卦之義。
仰陳于德宗。
而乃曰損下益上爲損。
損上益下爲益。
其言可謂深切矣。
伏願 殿下深察民情好惡
凡係恤民之政。
專以損上益下爲務。
實惠
可及民矣。
有若之言曰。
百姓足。
孰與不足
百姓不足
孰與足。
此言尤當深省矣。
 上曰。
因文陳戒。
言甚切至
當加體念矣。
 上語近來奢侈之風曰。
士夫居處飮食
取便適。
比諸古人
不啻十倍
甚可慨也。
良漢曰。
誠如 聖敎矣。
試以飮食一事言之。
古之所謂八珍者。
若使今人嘗之。
則全無滋味
可見古今奢儉逈殊矣。
 上曰。
所謂八珍者。
名目云何
良漢曰。
載於禮經
名目則臣不能詳記矣。
 上曰。
在禮何篇。
臣曰。
在內則篇矣。
 上命注書。
取入春坊禮記內則篇以進。
 上展閱數板。
命授良漢考出。
臣考出以奏。
命每讀一條
輒加訓解
臣且讀且釋。
遍奏八條
 上笑曰。
今人則必不下箸矣。
仍敎禮判洪鳳漢曰。
近來罕見讀禮經之人。
儒臣能記某篇有某語。
而見其訓釋
亦甚練熟
可嘉也。
五月二十六日
校理洪準海。
副修撰洪良漢。
詩傳小雅
入侍于煕政堂
讀正小雅一卷訖。
良漢曰。
鹿鳴三章以下
卽君燕臣之詩。
天保以下三章
卽臣答君之辭。
君臣相悅和氣藹然之中。
猶不忘䂓勉之意。
鹿鳴章曰。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者
卽君之所望於臣者。
在於示以大道也。
天保章曰。
俾爾戩穀
無不宜者。
卽臣之所祝於君者。
在於盡善盡美也。
雖當安平燕樂之時。
君臣上下交相勉戒如此
所以受天百祿長保安也
此等處伏願深省焉。
 上曰。
所奏善矣。
爲君難爲不易
君臣若知此意。
國家豈有衰亂之理乎。
君臣主恩。
見鹿鳴篇。
上下情志之流通。
可知矣。
至於蟋蟀章。
蔀屋小民
能以太康爲戒
無荒相勉。
予甚奇之矣。
良漢曰。
可以觀者。
要在玩其氣象
傳曰。
治世之音。
和以樂。
衰世之音。
哀以思。
所以聲音之道。
與政通也。
今此所講雖皆正雅
一卷之內。
亦可見盛衰汚隆之機。
鹿鳴以下諸詩。
盛世之音也。
六月以下諸詩。
可見其德之衰。
至於鴻鴈章諸篇。
無治世之氣象
然其治亂興衰之機。
在於時君之導率。
伏願深加監戒焉。
 上曰。
六月鴻鴈
雖非盛世之音。
而民無怨上之意。
亦可見宣王之德矣。
良漢曰。
宣王厲王之後
修政事。
復文武之疆土
可謂中興令主
然其晩節不能如初
威令不行於諸侯。
終不能定魯之嗣。
此君子之所惜也。
試以姜后脫簪之諫見之。
可驗其怠豫之萌也。
治忽之機。
專係於敬怠之間。
可不懼哉。
 上曰。
不有初。
鮮克有終
此之謂也。
良漢曰。
承宣以齊景。
長生之意。
有所
云云
而臣意則人君之壽。
不在修鍊服食
苟能上享天心
下得民心
自然膺受多福
所謂求福不回也。
 聖上所引有所爲無所爲之敎。
可謂盡之矣。
有意求福
便是利心
豈有格天之理乎。
至若齊景公有馬千駟
無得以稱焉。
不但壽之過人
富又如此
而身歿之後
無可稱之善。
豈不可恥之甚乎。
 上曰。
然矣。
二十九日
校理洪準海。
副修撰洪良漢。
孟子初卷入侍
讀至雪宮章訖。
良漢曰。
孟子一生事業
在於辨義利。
七篇綱領
專在於義二字
編次者。
以此章弁首。
以此也。
戰國之時。
私意橫流
義理不明
人皆知利而不知義
梁惠王之以禮聘孟子也。
初見大賢
所問者首及於利字。
其全無見識可知
孟子之答之也。
卽曰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
梁王驟聞之。
固難領會
而末乃極言征利之弊。
仁義之效。
宜乎怳然覺悟
虛心請敎
而終無一言
可見迷塞之甚矣。
 上笑曰。
觀其意。
似不知仁義爲何物。
豈有更問之乎。
良漢曰。
利字。
元亨利貞之利也。
聖人未嘗欲利
而但先有心於求利。
則專是私意其利也。
未必不反爲害也。
仁義行。
則雖無求利之心。
仁義未嘗不利也。
故夫子係易曰。
利者。
和也
於義
然後可謂之利。
大學曰。
不以爲利
爲利
亦此意也。
日昨
 殿下詩經求福不回章。
引有所爲無所爲之語。
伏覸洞見義利之別。
臣實欽仰
而伏願隨處省察
念玆在玆。
聖人極功
不外是矣。
 上曰。
所奏是矣。
至勿毁明堂章。
 上曰。
齊亦有明堂耶。
良漢曰。
天子巡狩方岳
各建明堂於其地。
泰山卽齊地。
故齊有明堂
卽周天子明堂也。
 上曰。
觀此章。
孟子之意。
齊王之直據明堂也。
雖異於孔子之時。
不能尊周。
若使齊有天下
則將置周王於何地耶。
良漢曰。
所謂王政者。
不必謂居天子之位。
行天子之事也。
惟視其心與
合於王道與否耳。
桓文所以爲覇者。
不在於其事業
而由其假借仁義也。
文王未嘗天子
而後不稱以覇者。
以其行王道也。
誠使齊王
能行王道
則不必莅中國四夷
而不害其爲王也。
設或天命有歸。
人心自屬。
畢竟周室之道。
未知果何如也。
此乃聖賢大權
豈可淺見臆度乎。
然昔漢武帝問羣臣以湯武之事。
人各異見
終不相合
食肉不食馬肝
未爲不知味。
湯武之事。
不必强論也。
臣亦謂此等處。
固當存
不論可也。
 上笑曰。
予亦知其難處
故不復强詰也。
六月初二日
晝講于煕政堂
領事李天輔
特進李益炡。
知事洪象漢。
知事李成中。
參贊官南泰齊。
檢討官洪良漢,鄭存謙。
春秋金尙麟,趙慶澤。
假注書南碩老入侍
中庸
 上讀篇題大文
良漢曰。
節目云。
講官集註矣。
等則不讀大文
而只讀註乎。
 上曰。
唯。
上下番。
分讀集註
 上曰。
文義可也。
良漢曰。
今番異於初講。
只陳大註矣。
 上曰。
唯。
良漢曰。
中庸一篇大旨
在於首章
首章大旨
在於第一節。
性道三字
一篇綱領
蓋性字之見於經典者。
始於湯誥惟皇降衷
若有恒性一句
其後
又見於易繫之者善。
之者一句
其後
又見論語性相近。
相遠一句
而其言本然之性。
原於天命
則始自子思發之。
所以大有功於聖學
至若未發之中一節。
尤是發前聖所未發。
論其工夫
則專在於戒懼愼獨兩段
戒愼恐懼者。
雖是全體工夫
而若以動靜分言。
則主於靜一邊。
愼獨者。
指動處言之。
而立大本達道之要。
不出於此兩句
此是聖人極功
而論其功效
至於天地位而萬物育矣。
然有其德
而無其位。
則其功化所及
不能遠且大矣
惟我 聖上繼天立極
居可致之位。
有爲之時。
中和位育之責。
在身上。
若其下手用工之要。
在於致之一字
伏願深留 聖念焉。
傳曰。
天地立心
爲生民立道。
萬世太平
聖王自任之重。
若是其大。
惟 殿下懋哉。
 上曰。
所陳誠是矣。
予於昨日孟子至當今之世。
舍我其誰之語。
不覺自愧於心矣。
今聞儒臣自任之說。
尤可警省矣。
良漢曰。
中庸極功
至於至誠無息
而其工夫惟在無間而已矣。
 上曰。
吾之心正
則天地之心亦正。
吾之氣
則天地之氣亦
此言可見天人一致之妙矣。
良漢曰。
誠如 聖敎矣。
人以眇然之身。
處於兩間
心正而致天地之心亦正者。
驟看之則似難曉矣。
然人者。
天地之心也。
參贊化育之功。
在於人。
人極不立。
則天地之化。
幾乎息。
故曰。
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
孟子曰。
以直養而無害
則塞乎天地之間。
程子曰。
浩然之氣
乃吾氣也。
非謂吾人之氣。
能塞乎天地也。
蓋天人之氣一也。
無物慾以間之。
則自與天地渾然無間矣。
 上曰。
聲和則氣和。
氣和則天地之和應矣。
此之謂也。
初五日
應敎徐命膺副修撰洪良漢。
孟子三卷
入侍于煕政堂
分讀訖。
良漢曰。
詩云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
孟子引之以勉滕公
其旨深矣。
文王上繼太王王季百年積累之業。
克受天命
維新舊邦
豈不盛哉
所謂天命之新者。
不可諶斯。
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
惟以斯民之新。
以驗天命之新也。
欲求新民之方。
其本惟在於新厥德。
大學引此詩。
係於作新民之下。
新民係於苟日新之後者。
以此也。
惟我 殿下上承四百年付畀之重。
以做三十年建極之治
功成效著。
正屬新厥命之會。
而伏覩近日
雖當倦勤之際。
愈加奮勵
頻接儒臣
日召備堂。
廟謨民事
惓惓不已
不勝欽仰
聖人之功專在於日新
如或一日間斷
功化有時乎息。
易曰。
日新之謂盛德
富有之謂大業
盛德大業
莫如日新
伏願日新又新。
以爲新民新命之圖。
不勝祈望之至。
 上曰。
三十年臨御
一事及民。
而今聞所陳。
心甚媿矣。
良漢曰。
孟子七篇
大要不出乎善養浩然之氣
蓋以志帥氣。
則其氣剛大。
故曰聖人志氣
無時而衰。
惟我 殿下平日用工
在於以志帥氣。
伏願益加振勵
毋或一毫退托
區區之望也。
二十八日。
命持孟子七卷
入侍于煕政堂
 王世
侍坐
副承旨元仁孫。
副校理趙曮
副修撰洪良漢。
假注書尹冕東。
記事官權穎,李世演。
以次進伏。
儒臣及承史分讀上下篇訖。
 上曰。
民惟邦本
無民何以爲君。
卅載臨御
非不自勉恤民
而無一惠政下究者。
心常忸怩
文王保民
由於養老
而予則無養老之實。
豈望其實效乎。
良漢曰。
上番所奏甚切實矣。
上章文王之民。
凍餒之老。
而以 聖上至誠恤民
前後發於絲綸者。
一念不在民隱
而顧今八路尙多凍餒之民。
上番所謂不知其故者。
意亦然矣。
 上曰。
上番不知其故之言。
質實矣。
良漢曰。
雖然
細究其故。
豈無其由。
 殿下恤民實心
非不懇到
而下之所奉承者。
未見某事爲實政。
可望其實惠乎。
 上曰。
所謂四境之內不治
豈可歸咎於廟堂乎。
良漢曰。
畿湖兩路農。
未免失稔
此正講究實政之時。
宋仁宗
日召輔臣天章閣
給以筆札
使之條陳時務
當時韓范諸臣。
精白一心
協贊治道
此實帝王之所可取法者也。
伏願頻召廊廟之臣。
諮訪秋成保民之策。
俾有實惠之及民。
則誠幸甚
上曰。
權爀在政院時。
終日一公事可書者。
操筆而歎曰。
此其太平時事云云
此言予每念之。
近日
官師相䂓之言。
亦甚寂寥
此實亡國之兆也。
仍以勤學勤政事。
多有下敎。
不能盡記。
七月初四日
晝講于煕政堂
領事(缺)。
特進李益炡。
知事洪象漢李鼎輔。
參贊官沈墢。
讀官得雨
檢討官洪良漢。
假注書尹冕東。
記事李興宗,金和澤入侍
中庸
 上先大文
君子中庸
止道不行矣夫。
上下番。
分讀集註訖。
良漢曰。
章句文義
上番與領知事
詳陳矣。
臣請陳大體矣。
中庸二字
一篇綱領
始見於此章。
而此中字首章中和之中字。
煞有異同
中和之中
專指未發而言也。
中庸之中。
實兼已發而言也。
庸者。
經常不易之理。
惟其不偏不倚過不及
所以經常不可易也。
此乃大學至善
聖人極功也。
然亦非新奇高遠之事也。
朱子曰。
中者。
恰好至當道理
事事物物
皆求恰好至當處而爲之。
便是中也。
集註
又解庸字以平常
所謂平常者。
冬裘夏葛
布帛菽粟
不過日用當行之事。
惟其平常
然後可以不易也。
此豈人人所難行者乎。
若以君道言之。
皇極中庸異名也。
 上曰。
皇極中庸同耶。
良漢曰。
儒釋皇極大中
朱子亦解以極至之義。
標準之名。
所謂
中也極至也。
便是中庸也。
惟我 殿下臨御三十餘年。
躬行建極之治
成效可謂著矣。
伏願不自滿假
亹亹不已
一以中庸二字
念玆在玆。
發號施令之間。
必求恰好至當之處。
立經陳紀之際。
必盡經常不易之道。
然後建極之治
無虧仞之歎。
中庸之講。
反躬之實矣。
伏願深留 聖念焉。
 上曰。
三十年臨御
勉受二字之號。
而未見成效
今聞所陳。
心甚愧矣。
暮年爲學
尤宜求要。
予當以中庸二字
自勉矣。
良漢曰。
道其不行矣夫此章。
有可警惕矣。
孔子聖人之德。
不得其位。
轍環天下
終不得行其道。
所以慨然興歎也。
千載之下。
令人興感
至若帝王之位者。
可以自省
惟我 聖上聖人之德。
聖人之位。
欲行聖人之道。
不過一擧手之間。
伏願一以行聖道己任
毋或一毫退托焉。
 上曰。
四境之內不治
如之何
此予之所宜加勉處也。
公元1457年
  [丁丑]
丁丑八月初七日
副校理南泰著。
修撰洪良漢。
入侍齋殿
分讀無逸篇訖。
良漢曰。
以先稼穡艱難乃逸之意觀之。
非謂先則艱難而後則處而安樂也。
如此無異始勤而終怠。
故乃逸之下。
言以小民之依而艱難之中。
未有稼穡者。
周公無逸
之訓而首及乎此也。
 上曰。
后稷亦知稼穡艱難矣。
良漢曰。
民以食爲天
四民中最艱者稼穡也。
人君處於廈氈之上。
能念此農民勤勞
則上不濫費。
無過取。
以至耽樂逸豫之事。
若不小民之勞。
而惟爲無益之費。
則妨民之事。
無所不至
如是而其可乃逸乎。
文王卑服康功田功觀之。
必先節儉而後
安養百姓
帝王崇高之位。
至於衣服車馬之美。
必欲侈好。
則其害流於百姓
文王自奉卑薄者此也。
而此所謂知艱乃逸之本也。
 上曰。
然矣。
節用愛民之本。
節用然後愛民矣。
初九日
校理得養
修撰洪良漢。
持書傳第八卷
入侍齋殿
命讀召誥訖。
良漢曰。
天命有常
則民乃自來
故作大邑之日。
庶殷丕作。
可見人心悅服
若非君德克敬
則民何以悅服乎。
臣亦以王敬作所之意。
仰勉於 聖上矣。
 上曰。
人君所爲爲之。
然後乃心服。
盛世
人君所不爲爲之。
則民豈有心服之理乎。
良漢曰。
顧畏民碞之意。
亦可以深體矣。
小民至愚而且神。
在上者。
顧畏而諴和。
然後百度乃貞。
保有天下矣。
 上曰。
有道之君。
知畏故興。
無道之君。
不知畏故亡矣。
良漢曰。
 聖敎誠好矣。
人君
能知百姓親愛
然後上下相孚
保其國家
故不愛其民。
未有不喪其國者也。
 上曰。
若但知百姓可畏而已
而不知勤恤之道。
則還無知畏之本意矣。
良漢曰。
民可近不可下也。
人君但畏而不知勤恤
則此豈諴和之道乎。
天命向背
全係於人心去就
以 御製龜鑑見之。
可知矣。
十二日
承命持書傳。
入侍齋殿
 上曰。
書傳七卷持來耶。
良漢曰。
持來矣。
 命臣讀康誥訖。
 上曰。
敷奏文義
良漢曰。
成王末年
年高德卲
一念兢惕
故有訓誥
明德愼罰
一篇中宗旨。
可見其導之以德。
制之以禮。
自致刑期無刑之意矣。
 上曰。
嗚呼
小子封此句語
尤切懇惻矣。
良漢曰。
古之爲治者。
心和則形和。
形和則氣和。
氣和則天地之和應之。
以至於羣品庶物
擧皆欣欣
無物不和
而後世則不然
自然之和。
只以禮樂刑政行之。
故鮮克如古者矣。
上曰。
和氣得之自然
而非强做者也。
良漢曰。
宣王時尹吉甫仲山甫輩。
左右協贊
故能成中興之治
以此觀之。
人才何時無之乎。
 上曰。
不借異代
此則專在於人君矣。
良漢曰。
周時以公卿大夫之子
宿衛
漢時亦然
至於我朝。
古亦有此法。
而今盡廢。
是誠欠典也。
 上曰。
以此之故。
有正兵宅甲士宅之說。
若使今有正兵甲士
則文能爲翰林玉堂
能爲宣傳都摠都事乎。
良漢曰。
今若罷門閥
而專取人才之高下而用之。
安有不如古之歎乎。
只在朝家待之之如何耳。
 上曰。
周初則文與質俱彬彬矣。
良漢曰。
周公制禮。
無非質也。
末世徒尙其文。
以至於反勝其質矣。
公元1458年
  [戊寅]
戊寅四月初五日
校理李錫祥。
副修撰洪良漢。
夙興夜寐箴。
入侍恭默閤。
分讀訖。
良漢曰。
明命赫然
常目在之一句
最切於持敬之工。
太甲曰。
顧諟天之明命
聖人之學。
不外是。
所謂常目者。
不但對越上帝也。
命。
卽理也。
一動一靜一政一事
無不一聽於理。
不容一毫私意
然後可以繼天而立極矣。
 上曰。
所奏甚善矣。
予於崇文堂。
日監在玆四字
以爲常目之資。
爲人君者。
常知日監在玆之理。
然後免放奢侈之患矣。
良漢曰。
誠如 聖敎矣。
人主億兆之上。
可畏者。
惟天而已
一念之差
一事之失。
天命去就
人心向背
判焉。
可不懼哉。
 上曰。
然矣。
初六日
晝講于涵仁亭。
領事申晩。
特進金聖應。
知事致仁
參贊官洪名漢。
讀官李錫祥。
檢討官
洪良漢。
假注書權師彥。
記事鄭昌順,柳敍五入侍。
中庸
 上先中庸序文
講官分讀訖。
良漢曰。
夫庸學二書
相爲表裏
大學一篇
則專言心
中庸一篇
則專言性。
朱子之序大學也。
却言性。
中庸也。
言心
以見心性之無二致
其旨深矣。
今此中庸序。
發揮心學
其曰虛靈知覺四字
最善形容心體
而發前聖所未發也。
蓋心之本體
虛靈知覺而已
及其感物而動也。
覺於義理
則謂之道心
覺於形氣
則謂之人心
初非兩心也。
亦無聖狂智愚之別。
能精之一之者。
爲聖爲賢。
不能精之一之者。
衆人也。
然其精一之道。
不在多言
惟在反躬用力而已
今我 聖上聖人之位。
聖人之學。
望七之齡。
重講中庸
用工之道。
貴在反約而已
每於一念之發。
自省曰。
此是道心耶。
人心耶。
精之一之
常使道心爲主
人心聽命
每於政令之間。
自省曰。
得無過乎。
得無不及乎。
常使大中至正
無或偏係。
堯舜相傳要道
不外乎是。
道統之傳。
無讓於古聖王矣。
今此中庸之講。
乃是重講。
而前已屢講。
章句訓詁之間。
無可疑難討論
讀書之功。
貴乎沉潛玩繹
故知新者非謂溫故而又知新也。
溫故之中。
有知新之功也。
故朱
子釋之曰。
溫繹舊聞
每有新得。
能於已知已學處。
沉潛思繹
前日之未解者。
今日解之。
今日之未解者。
明日解之。
方可有自得之效也。
張橫渠弱冠時。
有志功名
以平元昊策。
范文正
范文正責之曰。
吾儒自有聖人之學。
此非少年急先務也。
橫渠請聖人之學。
文正曰。
歸讀中庸可也。
橫渠如其言。
潛心中庸
遂成大儒
中庸一篇
爲作聖之要。
於此亦可見矣。
惟 殿下懋哉。
 上曰。
所奏皆好。
予有愧於中矣。
一二同志誰也。
良漢曰。
張南軒呂伯恭也。
五月初九日
晝講于涵仁亭。
領事申晩。
知事李鼎輔。
特進官魚錫胤
參贊官李奎采。
讀官李錫祥。
檢討官洪良漢。
假注書鄭彥暹。
記事鄭昌順,柳敍五入侍。
中庸
 上先大文
上下番。
分讀集註訖。
良漢曰。
遵道而行。
半塗而廢一句
此指學者而言。
雖以聖人工夫言之。
若有一毫間斷
便是半塗而廢也。
所謂半塗者。
爲山九仞
功虧一簣
不能成山。
古語云。
百里者。
半九十里。
雖行九十里。
而未到百里
便是半塗
學問言之。
則做得九分
未做一分
亦是半塗也。
此非力不足也。
工夫不到也。
 殿下暮年典學之誠。
雖已日躋
今若有一分退托之念。
卽是
半塗而廢也。
伏願加勉焉。
 上曰。
所奏善矣。
九仞一簣之喩。
猶爲做得九仞者言也。
予則初無九仞之功。
豈可一簣之虧乎。
良漢曰。
此則 殿下執謙之敎。
而殆近於退托
殊非臣等之所望矣。
其下吾不能一句
尤可玩味
半塗而廢者。
初未眞知
不能力行也。
苟能眞知
欲罷不能
所謂不能已也。
費隱章。
 上曰。
鳶魚飛躍
是說費處。
則鳶之坐。
魚之潛。
時謂之隱乎。
良漢曰。
坐與潛。
可說鳶魚靜時
未可謂隱也。
其所飛躍坐潛。
乃隱也。
所以然者。
不可見聞
而鳶則天而不淵。
魚則淵而不天
此乃一定之理。
率性之道而不可見
故謂之隱也。
鳶魚則只就目所見而取喩而已
猶是遠取諸物也。
若近取諸身。
日用事物之間。
不有費隱
故結之以造端夫婦
夫婦者。
人道之至近處
故君子之學。
必先用力於此
修身齊家
推諸治平
故云察乎天地矣。
 上曰。
程子所謂有關麟趾之意。
然後可行官法度者。
亦此意也。
十三日
周禮
入侍崇文堂。
承史分讀訖。
良漢曰。
周禮一書
朱子謂之周公運用天理爛熟之書。
以此章言之。
蟈氏之去鼃黽
壺涿氏之除水蟲
雖至
公元784年
微至細之事。
亦可見裁成輔相一端矣。
 上命詳陳其法。
良漢引註語以對。
 上曰。
非聖人。
不能作也。
仍語及天象星曆之事。
 上曰。
東有啓明
西有長庚
一金星。
而朝見于東。
見于西。
何也。
良漢曰。
二十八宿
與他恒星
經星也。
日月五星
緯星也。
經星則不其所
緯星周行不住
然其行亦有常度
曆家得以預推。
五星聚奎之期。
古人預言者。
如日月蝕之變。
亦能預知矣。
 上曰。
天皇地皇人皇之稱。
何謂也。
記事柳敍五曰。
此以天地三會
分言之矣。
 上曰。
天開於子。
地闢於丑。
人生於寅。
人物始生於寅會。
則天皇之生於子會。
何也。
良漢曰。
此非眞有其人也。
設爲三皇之號。
以當三會數矣
故曰。
兄弟十二人
各一萬八千歲。
千字百字之誤。
一萬八百歲。
一會之數也。
豈有一人而壽至萬餘歲者哉。
 上曰。
然矣。
公元1458年
十九日
晝講于涵仁亭。
領事申晩。
特進官洪鳳漢。
知事吳彥儒。
參贊官趙明鼎
講官李錫祥。
檢討官洪良漢。
假注書李昌燮。
記事鄭昌順,柳敍五入侍。
中庸
 上讀第十三章
上下番。
分讀集註訖。
良漢曰。
施諸己而不欲。
亦勿施於人。
此句。
學者推恕
事。
求仁之功。
而在帝王尤爲切要
人君崇高之位。
若不推己而體下。
無以盡人情而服民心
常以民心爲己心。
則爲君止仁之道。
無以加此。
伏願深加留意焉。
十四章
 上曰。
在上位不陵下一句
甚難。
人君處。
崇高之位。
能謙而下人者尠矣。
常勉乎此而未能也。
良漢曰。
 聖敎及此
不勝欽仰
常存未能之心。
文王望道而未之見之意也。
豈不休哉。
然在人君以不陵下爲難
人臣以不援上爲難
上下交相焉。
則是各盡其道之義也。
 上曰。
上不怨天。
不尤人。
此句。
尤難矣。
卽易所謂遯世不見知而無悶之義。
非聖人。
孰與於此
良漢曰。
然矣。
 上曰。
予於怨字。
有所疑焉。
舜之號泣旻天
孟子謂之怨慕
聖人亦有怨乎。
良漢曰。
孟子云。
小弁之怨。
親親也。
親之過大而不怨。
愈疏也。
此怨字。
非怨懟之意也。
自怨自艾之義也。
 上曰。
自怨二字
可謂得其旨矣。
然則所謂父母之不我愛。
於我何者
何謂也。
良漢曰。
蓋謂我雖竭力耕田恭爲子職
父母猶不我愛。
於我又有何罪而然歟云矣。
若解之以何有於我云爾
則便非自責之意矣。
明鼎曰。
孔子罕言命
而此居易俟命者。
何也。
以此質難儒臣何如
 
上曰。
問好矣。
儒臣各陳之。
上番曰。
云云
良漢曰。
命字有兩般
有純以理言者。
天命之性。
惟天之命之命。
是也
有指乘氣者而言者
卽命不易哉。
非命也之命。
是也
今此所言。
卽乘氣之命也。
孟子曰。
夭壽不貳
修身以俟之。
君子所以立命也。
居易以俟之義也。
聖人之罕言者
欲人修身務義。
不常常言之也。
非全不言也。
六月十六日
晝講于涵仁亭。
知事鄭翬良。
特進官(缺)。
參贊官洪名漢。
讀官李錫祥。
檢討官洪良漢。
假注書尹景祖
記事柳敍五。
春秋秉德
武臣李景入侍
中庸
 上讀新受音訖。
良漢曰。
天下達道五。
所以之者三也。
天下達德三。
所以之者一也。
五倫譬則當行之路也。
仁勇譬則行此路之車也。
無此車則無以行此路也。
譬則乘此車之人也。
無此人則無以致此車於此路也。
聖人之學。
不外乎此三者。
惟此三德
極其至。
不可論其輕重
而若求其徹始終而成其功。
勇之德也。
易曰。
天行健
君子以。
自强不息
此乃聖人體天之勇也。
然勇有血氣志氣之別。
若爲血氣所雜。
則不免乎進銳而退速。
故此下章
高明博厚悠久三者。
以贊知仁勇
者之德。
而勇則必言悠久者。
蓋謂悠久無疆
然後方可爲徹終始之功矣。
惟我 聖上望七之齡。
復月三之講。
雖當盛暑
未嘗停。
此誠聖人大勇
區區愚忱。
請以悠久不息四字
敢此仰勉矣。
翬良曰。
講官所陳甚好矣。
勇之一字
誠爲聖學切要矣。
 上曰。
甚善矣。
二十二日
晝講于涵仁亭。
知事李鼎輔。
特進李得宗。
參贊官洪名漢。
讀官李錫祥。
檢討官洪良漢。
假注書李復慶。
記事柳敍五。
春秋姜必履。
武臣兪胄基入侍
中庸
 上曰。
天下至誠一章
可見聖道之大。
故予曾書揭壁上矣。
良漢曰。
誠如 聖敎而誠字之上。
又加至字。
甚有精神
與下諸盡字相應
至字。
大學至善之至字也。
惟其極至
然後能無無息
而能盡己性與人物之性矣。
此乃聖人極功能事
惟有有位聖人
然後方能盡人物之性。
此則惟帝王之學。
可以盡之矣。
 上曰。
孔子雖不得位
垂敎萬世
豈不盡人物之性耶。
良漢曰。
則誠如 聖敎
古人亦言一家之位育。
惟有位之聖人
然後可以盡其責矣。
知事曰。
儒臣之必欲屬於帝王者。
亦出於陳勉之義。
其意美矣
 上曰。
然矣。
漢曰。
與天地參者。
雖似極言其大。
實則道本自如此。
所以並立三才也。
凡人猶然
帝王乎。
惟我聖上
聖人之姿。
聖人之位。
其於盡人物之性贊化育之道。
若不與天地參
豈不大有歉愧乎。
 上曰。
歉愧二字
可謂切至
而予則初無參贊之可言矣。
良漢曰。
此實出於 聖上撝謙之意。
而此高遠難行之事。
所以此者
不過一誠字。
誠之工夫
其要惟在謹獨
謹獨而推之。
以至於天德王道矣。
豈可謂之高遠乎。
 上曰。
謹獨之功甚好。
儒臣則勉我甚善。
而予則謂朝紳若能用力於謹獨。
則必無躁浮囂之事矣。
良漢曰。
此實出於交勉之 聖意
欽仰
而但抑躁競鎭浮囂之道。
在乎 聖上之導率矣。
 上笑曰。
此則無可奈何矣。
公元822年
  [壬寅]
正宗壬寅五月二十五日
晝講于煕政堂
特進洪良浩
知事蔡弘履。
參贊官李亨元。
讀官彝正
檢討官沈樂洙。
假注書馬思人。
春秋健修金鳳顯。
宗臣西君爗。
武臣鄭觀入侍
孟子
良浩曰。
孟子言必稱堯舜者。
直言性之本善
人皆可以堯舜之理。
上下而言也。
下手用工之方。
先儒之說備矣
不敢倉卒敷陳
大抵雖有堯舜之德。
苟不
公元1458年
得其位。
無以行其道。
今 殿下旣得其位。
堯舜之德。
堯舜之道。
不容謙讓退托矣。
三代以下人辟。
終不能就善治者。
蓋謂堯舜之道。
高遠難行
當時諸臣罕有能開切實者。
昔先正臣李珥
陳於經筵曰。
堯舜事業
非謂一蹵可到也。
今日行一善事
明日行一善政
漸磨歲月
爲之不怠
不知不覺
自臻於至善之治
此言最爲明白切實
人主所當深體也。
方當遇旱修省之日。
尤宜惕然奮發
立志堅確
期於不得不措。
是臣區區之望也。
 上曰。
集註
程子曰性卽理也。
其下又曰。
先善而後惡。
有若性中兼有善惡。
何也。
良浩曰。
其上段曰。
發不中節
然後不善
蓋人之有不善
由於過不及
程子亦嘗曰。
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
八月十九日
晝講于煕政堂
知事李𡊠。
特進洪良浩
參贊官洪履健。
讀官沈樂洙。
檢討官金履鏞,假注書趙衍德。
春秋孫碩周金鳳顯。
宗臣花陽君榷。
武臣徐有和入侍
孟子三卷
良浩曰。
爲國之道不過敎養二端
而其序則養先於敎。
孟子之告滕文公
必先經界而後學校
蓋與舜命九官
先命棄。
次命契。
洪範八政
食貨
司徒
同一揆也。
朝重
累洽
可謂旣富且庶。
近來彝倫不明
亂逆層生。
由於敎化之未得其方而然也。
伏願加意焉。
 上曰。
所陳好矣。
 上曰。
五十而貢。
乃是聖人之政。
何謂不善也。
良浩曰。
貢者。
禹貢之貢也。
禹分九州
九等之田。
上下其稅。
可謂至平至密。
而後世則法久弊生而然矣。
 上曰。
較數歲之中云者
歸之不豐不歉而云耶。
以上中下中字分之耶。
良浩曰。
此是上中下之中字矣。
 上曰。
五十七十。
法雖有異。
而貢則一也。
以我國稅法論之。
幾至四分矣。
良浩曰。
大同出後
又有三手粮,結錢。
賦稅稍重矣。
  
公元823年
[癸卯]
癸卯四月十八日
晝講于煕政堂
特進洪良浩
知事時俊
參贊官林錫喆。
讀官趙興鎭。
檢討官李鼎運。
假注書李翼晉。
史官李崑秀尹行恁
宗臣西淸君煜。
武臣宋載岳入侍
孟子三卷
 上曰。
百工之事。
不可兼行
至於農事
自古聖帝明王
不以重農爲務。
天子躬耕萬民先。
以此觀之。
饔飧而治。
則誠爲過矣。
並耕而治。
亦無妨矣。
不但天子躬耕
下至公侯卿士
莫不助耕
不必自耕自耘。
以食其力。
躬耕並耕無異
許行之說。
其於重本之道。
不無可取者矣。
聖人敎人
必因其勢而利
導之。
許其務本重農之意。
而斥其厲民自養之說。
則似或得中
而並與其重農意而斥之。
至於勞心不勞力之訓。
多疑惑處。
孔聖俛焉孜孜
文王日昗不遑
從古聖人
不以勤字爲務。
至於讀書之士。
莫不仰思俯讀。
幼學
勤之一字
勞力之謂也。
勞心不可勞力
而今勞力二字
置之相忘之域。
後世人君
名以勞心
而不思勞力。
至於逸豫之極者有之。
聖人之言。
必也均齊方正
萬世無弊。
而此章之訓。
若是者何也。
良浩曰。
 聖敎至當矣。
聖人之治道。
必分四民
農爲農。
士爲士。
爲士者。
只學爲治之道。
不暇於耕
祿以代耕
故有勞心勞力之分。
躬耕一時勸課之意。
自食其力之類。
大學曰。
畜馬乘。
不察鷄豚
卿大夫猶然
人君乎。
且兼治則不精。
小節則害大事
治道必分四民
目今中國制度
四民分職
各治其職矣。
溪外集卷一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