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耳溪外集卷十二 (自动笺注)
溪外集卷十二
 北塞記畧
  
孔州風土
天嶺
盤據端川吉州之間。
南北道分焉。
南謂之南關
北謂之北關
北關列郡有十。
吉州,明川,鏡城,富寧會寧,鍾城,茂山,穩城,慶源,慶興也。
鏡城以北。
謂之六鎭
六邑分列於豆滿江邊
會寧,鍾城,茂山,穩城,慶源,慶興也。
公元1731年
慶興。
古孔州之地。
有人掘得銅印
而文曰。
匡州防御使印。
一號匡州云
初設慶源府於孔州。
世宗十年
移治於會叱家之地。
以距孔州古地隔遠難守。
復修孔州舊城。
析置萬戶
兼孔州等處僉節制使
十七年。
傍近民戶三百屬之。
置孔城縣。
以僉使兼縣事。
十九年。
以穆祖肇基之地。
陞爲郡。
改稱慶興
二十五年。
更廣其城。
陞爲都護府
四鎭於境內。
在北二十六里曰撫夷堡。
在南三十五里曰造山堡。
在西三十七里曰阿吾地堡
在南六十里曰西水羅堡。
幷置萬戶
慶興緣山爲城。
城臨豆江。
南連滄海
蓋我國東北地
盡頭
府城居中
四鎭環拱
碁布星列
孔州極北。
不毛之地也。
三春無花。
八月見雪。
衣無纊絮
食惟地踔遠。
人民瘠土積聚
大與中國上郡北地相類
久爲女眞野人之所據。
多有北鄙之風。
其利樺皮麻布貂豽之皮。
面謂之社。
民謂之鄕徒。
鄕族謂之品官
南徙者謂之入居。
巫覡謂之師。
里中公事謂之風俗
私奴謂之土奴
親騎衛。
毋論品官公私賤。
騎射中格入選
自備軍服鞍馬
每月二巡。
所居邑。
將領試射
兵營賞罰
每年冬。
都試居首者出身
軍官謂之衛。
軍官品官子弟爲之。
多寡
視邑大小
二人入番。
馬兵謂之別武士
分番輪直
久次
或取才。
旗牌官
旗牌官
陞知彀官。
旗皷官。
守堞軍。
毋論儒武常賤。
凡年十三以上者。
入籍
謂之城丁軍。
每歲兵使巡操聚待。
各持炬棒。
擺立城堞
行夜操。
四門各置將領
謂之雉摠。
正兵五人
分番立待于官門。
供官役。
一曰
訓導
一曰都轄
一曰旅帥
隊正
一軍士。
內奴五人立番。
以傳官令。
名曰陪牌。
男丁別有籍。
無無役之人。
每月三聚點于本社。
生死告官
移來去告官
越境往來者。
告官受牒。
六鎭地。
北際豆滿江。
列置把守官。
皆兼衛將號。
戎服櫜鞬
上官
十月氷合月。
一鍊兵。
至三月氷解乃止。
把守設於江邊要害處。
十里相望
草屋一間
以蔽風雨
一人
二人
正兵爲之。
五日而遞。
三月氷解
則撤其半。
移設於海防
謂之海望
北路設步撥。
三十里而遞。
每番撥將一人
品官爲之。
撥軍五名
戶役輪定。
五日而遞。
江邊烽臺
監官一人
武士三人
新鄕爲之。
卜直一名
五日而遞。
午時燃柴。
烟氣相準
雨雪雲暗
則馳告于前臺
馬兵保人
自備戰馬
只除撥番。
自備甲冑者。
盡蠲戶役
俗尙騎射
業文
男子十餘歲。
便操弓馳馬
出腹
卽納水盆以洗血。
謂之去胎熱。
人多美髮
沐以稷泔以養髮
故國中用北髢。
人死四日成服卽葬。
不擇山。
卜日
百日除服
或行冠婚
儒生品官
畧用喪葬之禮。
三年之制。
山僧多在家挾妻食肉
子孫繼襲爲僧。
禁用錢。
以布緜爲貨。
路無舖店。
行旅齋粮而炊。
不用盤纏
自南而北。
自北而南者。
皆受公文於官。
以譏非常
苦寒多風。
土瘠穀貴。
地廣人少。
村無百斛之富。
專仰官糶
計口受粮
罕食粟飯
以稷耳糜粥
强力健步
地多風。
俗好氈笠
品官子弟
皆着之。
兵帥邑宰
亦用織。
氈笠形。
在途戴之以御風
邑無廛肆
野無虛市
人各以有無相易。
故物無定價。
屋制皆一宇重楹。
中設複壁
或室或堂。
廐庫皆具。
曲阿連廊
瓦屋皆設風簷
無瓦者編累重
隔以泥土御風
掣山峒。
用大石。
以代瓦。
大木
烟筒
過於甍。
防火災。
垣墻
繚以籬織杻。
編柳爲之。
不設門扉
門曰烏喇。
山峰曰嶂。
高阜曰德。
邊涯曰域。
墻壁曰築。
淺灘曰膝。
猫曰虎樣。
貰牛曰輪道里
鳥網曰彈。
挾戶曰生契。
南曰前。
北曰後。
牛馬不飼
放牧于野
公私無屠。
故畜蕃息
田宅交易
牛馬
任載用車。
故牛無鞅韉。
車制輪小輻疎。
轂軸外長
不通穿破車之轂。
燃火以代炬。
小車名曰跋高。
無輪。
兩木如弓。
後有橫輗以受物。
輕疾勝車。
尤利雪上
風帆行水
犂鎛有舌無扇。
鋤大如鍤而柄長。
不耨細草
地宜麻織細布
無緜
蠶桑
衣袴狗皮
襪用牛革
長沒脛。
名曰多路歧
不着鞋屝。
木惟檟橡
柳多赤無
屋材皆用橡。
窓牖皆用檟。
海棠實悅口
芡仁曰馬房
橡實
菓惟酸
花惟杜鵑
江邊海棠
瓣大如芍藥
實大如
香氣郁烈
野池或有蓮菱。
藥惟五味子
文廟社稷祭享果。
海棠實
之代。
或用白糖赤豆
無漆無靛。
間有紫芝紅藍可染。
宜黍大小耳牟。
早霜不種秋麰。
水田
種稻
麯用稷。
釀用秫。
故村無沽酒
官用火酒
不產楮紙
用耳麥稈擣成。
名曰黃麻紙。
公私文書
皆用之。
不產蠟燭
用麻榦蓬莖。
塗以稷穅以燃火
名曰燈。
不產荏油
麻子汁。
調羹炙。
慶興赤池。
鯽魚
長或二尺餘。
一邑皆網取。
食之不盡
山浦產秀魚黃魚
豆滿江產松魚。
四月風和始出。
巨口鱗極細。
有四
松江之鱸。
名曰魚。
以是歟。
夏有魚。
似秀魚而小。
俗名夜來
秋產鰱魚。
長數尺。
連隊泝流而上
一網得數十。
豆滿江禁行船
海口漁船
皆用全木聯合爲底
刳木如槽。
左右板。
彼中所謂亇尙也。
以此駕海
往來南關
堅緻罕臭載。
靑魚夻魚以網。
無泰魚以釣。
文魚以叉。
淡菜海蔘以鉤。
昆布海藿。
生於海中暗嶼。
惟明川地方及慶興之西水羅串有之。
每三四月採。
船中流。
魚膏水面
洞見水底
乃以長木掇取。
兵營先採之。
其次地方官
其次鎭將
龍鬚產於明川,鏡城海中
一莖直生
長數尺。
細如筋堅如骨。
北人用揷筆管
謂之龍鞭筆。
李白詩云。
莫捲龍鬚席
史云
高麗龍鬚草席。
蓋織此爲席也。
鹿茸五月獵取
七月進獻
惟茂山多產而良。
鐵鹽北關諸邑
用鐵盆。
煑海水成鹵。
其法鐵盆水數石。
木槽盛水
注于盆。
火煎一晝夜。
得鹽十餘斗。
色黔味濁。
不如土鹽白而淸。
不畏濕。
鐵盆重一千五百斤。
用兩跋高載
十牛曳之云。
沙鐵出於會寧,鍾城。
磁器產於明川。
會寧北地
無强鐵。
但以沙鐵。
釜鼎農器
更用破器。
鍛成斧鎌之屬。
錟利無減强鐵。
南土異。
西水海中有島。
水鳥皆入棲。
遺卵草間
如拳
色或白或靑或黃或斑斕
漁人得之剖食。
其殼可盃。
故名曰卵島。
每五六月水漲時。
人人各騎一亇尙舟。
流下豆江。
使通事問情。
則謂往瑟海。
煑鹽採藿云。
北關古蹟
公元1402年
龍堂慶源府東四十里江邊
有穆祖舊基。
基後峭峰突起
峰頂老松一株
枝柯盤屈
鱗甲奇古
世傳以爲聖祖手栽者。
太祖與佟豆較射時。
亦嘗掛弓於此
按志云。
東林城在府東四十里豆江邊
險峻
內有一大井
太宗元年
使都巡察使思德築之
俗傳祖始于此
自此移斡東。
此是龍堂也。
城址尙在
井水涓涓不竭。
東南絶壁削立
西有十餘里長谷。
村閭櫛比
東望後春部落諸地。
池在慶興府南十里
周十餘里。
是度祖射龍處。
一名射龍淵
建亭于池畔
名曰射龍臺
池上有古城。
危嶮
赤島在府南五十里。
丘山海中十里
周回七八里。
石色皆赤。
狀如伏龜
中有翼祖陶穴遺址
異草
紫葉翠莖
味辛而香。
名曰紫芝
生自茁。
甘泉巖石間。
四時不渴。
民犯薪樵
輒致風雨
草木暢茂
舊德陵。
穆祖寢園
安陵
孝妃寢園
初在斡東地角峰之陽。
陵之左山腰稍低。
鑄鐵爲龍埋
公元1370年
之。
以補地脉云。
太祖四年
移奉于慶興府南十五里。
四野下濕洳淖。
中起小阜
無來脈。
堪輿家謂之沒泥龜
二陵相望可數里。
前臨豆江。
土人謂之陵坪。
太宗十年
地隣女眞
又移奉于咸興府。
斡東(蕃音烏東)在府東北三十里。
有山曰黑角峰。
下有村曰金塘
卽穆祖舊居。
龍堂移居于此
今係江外
尹侍中女眞
收復舊疆。
地方三百里。
東至大海
西北介于馬山
南接于長二州
新置六城
一曰
鎭東咸州大都督府
兵民一千五百四十八丁戶
二曰。
安寧英州防御使
兵民一千二百三十八丁戶
三曰。
寧海雄州防御使
兵民一千四百三十六丁戶
四曰。
吉州防御使
兵民六百八十丁戶
五曰。
福州防御使
兵民六百三十二丁戶
六曰。
公嶮鎭防御使
兵民五百三十二丁戶
公元1662年
雄州瓘。
女眞於大串嶺下
築城廊九百九十二間。
寧海雄州防御使
翌年撤城。
還其地於女眞
恭愍收復
恭讓二年
倂于吉州
麗史云。
吉在北。
雄在南。
未詳其地。
英州
尹瓘於蒙羅骨嶺下
築城廊九百九十間。
安寧郡英州防御使
翌年
雄州
同時撤。
女眞
收復
倂于吉州
未詳其地。
公嶮鎭。
高嶺鎭
渡豆滿江。
踰古羅耳。
歷吾童站。
英哥站。
至蘇下江
江濱有公嶮鎭古基。
南鄰貝州探州。
北接堅州
高麗地理志。
公嶮鎭。
睿宗三年
築城置鎭。
防御使
六年
築山城。
一云孔州。
一云匡州
一云在先春嶺東南
白頭山在北。
一云在蘇下江邊。
今以慶源爲孔州。
則恐在先春嶺東南白頭山東北,蘇下江邊者爲是
未可考。
宣化通泰平戎崇寧眞陽諸鎭
九城五鎭
而今其地似在江外
未可考。
吉州古號海洋
三海洋焉。
龍飛御天歌註云。
海洋北行五十里。
至兌神。
自兌神行六十里。
山城院。
今廢。
多信山城
在州南三十一里。
號曰江城
內有十池
舊有軍倉。
積穀甚多
施愛兵敗。
之而去。
又有石城
今廢。
古稱吾布城。
斜亇洞舊堡。
在明川府西北三十里。
通衢長白山賊路。
又與鏡城鬼門關隔溪。
去彼境不過四五日
程。
藩胡在時。
出沒梗化
故設堡備御
今廢。
公元1532年
良化
在鏡城府南一百八十五里海邊。
有廢縣基。
俗傳古有長川縣監。
廢後有印藏于本府
壬辰倭亂見失云。
富居廢縣。
富寧府東六十里。
石城盡頹。
只存基址
西山
有古塚萬餘皆石槨
未知何時物也。
公元1561年
行城會寧府西北三里
府西兎山烟臺始起。
依豆滿江岸
回迂延袤
慶源府訓戎鎭而止。
在府境者。
長一萬一千七百二十尺高十五尺。
世宗辛酉春
節度使金宗瑞疏。
體察使皇甫仁黜陟使鄭甲孫。
辛未始築。
中宗己巳
新設甫乙下鎭
退築長城
凡三萬一千六百尺。
今廢。
公元1130年
五國城
會寧府西二十里。
山麓江上
有古遺址
俗稱游端
耕者往往得宋錢。
今置甫羅僉使。
按淸一統志云。
五國頭城。
寧古塔城東北
大金國志
天會八年
二帝韓州
五國城
城在金國所都之東北千里
舊傳宋徽宗於此
又按扈從錄。
寧古塔東行六百里曰羌突里噶尙。
松花黑龍二江合流於此
大土城。
云是五國城
會寧金之上京也。
五國城
在於金國所都之東北
似是二帝幽囚之處也。
皇帝塚。
在行西北二十五里花豐山山谷中。
有大墳如丘陵
傍有小塚百餘。
用雜石作壙形。
謂之侍臣塚。
天陰雨濕之時。
歌哭聲。
公元1328年
巾城
在鍾城府北二十七里。
石築周六百十一尺高三尺
絶壁一千一百十餘尺。
中有大池。
四面粧以鍊石。
池底鋪磚。
池畔有石。
平博如砥。
諺傳有童巾者。
其石曰。
泰定五年
防寇七年云云故名。
亇乙亐古城。
茂山府北四里
千餘尺。
三面絶壁
一面掘土。
藥泉北邊地圖疏云。
茂山北行一百二十餘里。
丞相坡,吾達,頓,毛老,東良洞,老土部落等地
至江邊。
始有亇乙亐施培地。
亇乙亐者。
胡酋之名。
而施培者。
胡語堡城也。
至今城基古跡
其地開野數十里。
北枕大江
南帶長川
環以四山
平如鏡面
土地沃厚。
又非他處可比者。
是也
公元1374年
慶源訓戎鎭。
豆滿江上碑銘曰。
粤自闢土周甲寅
枝合元派。
水道底定
始於甲寅
防於甲寅
建標惟三
萬世爲證。
慶源府使李秞書。
平山府使洪錫龜篆。
康煕十三年甲寅三月日立。
公元1674年
南京
在鍾城府江北近地
潼關鎭。
渡豆滿江。
經甫靑浦
渡舍川。
有古城。
號南京
西北
又有山城
地名未可考。
元志開元府西南曰寧遠縣
西南南京
又南曰哈蘭府
今咸興也。
開元
古挹婁勿吉也。
開元三萬。
扶餘古國
而今寧古塔之境。
扶餘
檀君之裔。
而挹婁勿吉
皆其部落
則其地之係朝鮮無疑矣。
高麗之界。
極於先春嶺。
南京巨陽。
皆在境內。
縣城
鎭北堡
渡會叱家川。
大野有土城。
名曰縣城
龍飛御天歌。
關城
東距後春江七里
西距豆滿江五里
疑是。
先春嶺。
在今會寧府豆滿江北七百里。
古公嶮鎭及巨陽城西六十里。
白頭山東北
有蘇下江
白山
北流歷公嶮鎭先春嶺。
至巨陽。
復東流百二十里至阿敏。
入于海。
公嶮。
南隣貝州探州。
北接堅州
三州
似是渤海及遼金古邑名。
以東史考之。
三韓之際。
思王所居
曷思水者。
疑今蘇下江也。
高麗尹侍中拓地至此
城公嶮鎭。
立碑嶺上
刻曰。
高麗之境。
碑之四面有書。
皆爲胡人剝去云。
交市雜錄
每歲十一二月。
淸人交市
初設於會寧
謂之單市。
間年並設於慶源
謂之雙市。
北關列邑。
皆以牛鍫鹽海蔘等物入市
淸差領商胡而來
鹿皮靑布二物交換
評事監市御史
以守令定差員。
設宴鷄猪魚果
列邑供之。
瀋陽,烏喇,寧古塔鄯城後春商胡
持㺚馬來
多至千餘匹。
我人以牛易之
駿者或以五六頭換一匹
物產
惟以羊,貂,鼠皮靑鼠尾,黃獷尾,毛緞,石鏡剪刀,針等物。
爲貨。
市鹽,米。
牛則或還賣於後春
換銀而去。
後春產銀。
色品勝端川云
開市時。
燕京通官博氏。
關內人來。
雙市年則先設會寧
次往慶源
買其餘貨。
慶源則惟後春人來市。
寧古塔人稱章京者
後春監市云。
開市時。
通官北京到烏喇。
送箭于寧古塔
期會于割難地方
自烏喇至寧古。
七日程。
自寧古至割難爲七日程。
自割難至會寧府二日程。
自烏喇直出割難。
九日程云
通官出來時。
只率其子弟僮奴而已
所得牛頭
盡賣於後春寧等地
換銀而去。
鄯城慶源開市
則只渡豆江。
鄯城後春人。
赴會市。
會寧北京通官關內商胡
出來
北京瀋陽
會寧
北江,三漢江後春江,佟家江,伐加土江,分界江。
抵豆滿江。
彼人買我牛。
輒解其鼻環
用索掛角而驅去。
不數年或馱物而來市塲
肥大倍前。
角之曲者。
皆直而長。
不獨風氣之殊。
蓋由牧養有方也。
每年市牛爲一百十四頭。
例給兩通官各三頭
例送寧烏兩處各二十頭。
吾毛所里將俊處四十頭。
蓋其地有聖廟
出付舘僕僧。
耕屯田。
牛至老斃。
不敢用云
寧烏兩處甫古十八名處。
各給二頭
其餘牛則第一軍郁氏處。
各給一頭云。
贈給犂鐵二千二百五十口。
鹽八百五十五石。
寧烏兩處,甫古等處。
分半例給云。
交市時。
寧古塔將差一人
博氏一人
烏喇次將一人
八品通官二人
甫古十七名。
商人六十名。
將差博氏次將三人
家丁七十五名。
大通官副通官二人
內外家丁合三百九十六名。
將差馬十五匹。
博氏馬七匹
次將馬十匹。
兩通官馬七百四十三匹。
騾子九匹
人馬六百三十八匹。
騾子二匹
狗二
口。
車十五輛。
撥車六十八介出來
人馬之數。
每年或有加減云。
公市
贈給吉州鹽一百三十八石。
犂口三百七介。
川鹽一百五石。
犂口二百八介。
鏡城鹽一百三十六石。
犂口三百五十七介。
富寧鹽六十六石。
犂口一百八十二介。
茂山犂口六十二介。
十八首
會寧鹽一百三石。
犂口三百三十七介。
鍾城鹽九十八石。
犂口三百十二介。
三十首
穩城鹽八十二石。
犂口二百七十二介。
二十二首
慶源鹽九十八石。
犂口三百七介。
二十九首
慶興鹽二十九石。
犂口一百八十二介。
十五首
合鹽八百五十五石。
犂口二千六百介。
一百十四首
彼人物名
羊裘衣二十領。
三升二千四十疋。
交易時淸一石
三升一疋。
犂口五介一等一首
羊裘一領
三升二疋。
二等一首
羊裘一領
三升一疋。
三等一首
三升八疋。
四等一首
三升七疋。
五等一首
三升六疋。
元贈給將差。
五升五疋
白紙五卷
大米二石
田米三石
二石
二口
夻魚十尾
文魚二尾
南草十貼。
煙竹一箇
巡營加贈六升十疋
兵營加贈海
蔘九十斗。
大通五升布三疋。
白紙三卷
大米一石
一石
南草十貼。
煙竹一箇
巡營加贈六升布四十疋。
海蔘二十斗。
紅蛤十斗
代海蔘十斗
兵營加贈海蔘十四斗。
通官五升布三疋。
白紙三卷
大米一石
一石
南草十貼。
煙竹一箇
巡營加贈六升布三十疋。
海蔘十五斗。
紅蛤十斗
代海蔘十斗
兵營加贈海蔘十四斗。
次將五升布二疋。
白紙二卷
大米十斗
十斗
南草十貼。
煙竹一箇
巡營加贈六升十疋
兵營加贈海蔘九十斗。
博氏五升布二疋。
白紙二卷
大米十斗
十斗
南草十貼。
煙竹一箇
巡營加贈六升十疋
兵營加贈海蔘九十斗。
江外記聞
寧古塔
土門江北六百里。
虎爾哈河北岸。
東濱大海
西接烏喇。
南控土門
北踰黑水
土地曠遠
山川環絡。
民俗勤儉畏法
長於騎射
以獵爲業。
地無市井
公元1653年
寧古塔
肅愼國地。
漢晉爲挹婁國地。
後魏謂之勿吉
隋曰靺鞨
唐時靺鞨
大氏於此
上京龍泉府
國號渤海
東北黑水靺鞨
遼時女直諸部地。
建國曰金。
故地
上京會寧府,及合,懶恤品胡里改等路。
元設軍民萬戶府五。
溫。
曰呼里改。
曰斡朶憐。
曰脫斡憐。
曰孛苦江。
皆隷合蘭府水達達等路。
明初屬建州毛憐等衛。
後屬淸地
寧古塔
順治十年
設昂邦,章京
康煕元年
鎭守寧古塔等處將軍
十五年
將軍移鎭吉林烏喇城。
副都統等官。
鎭守於此
寧古塔
盛京東北一千三百五十餘里。
吉林烏喇東北五百四十餘里。
所轄地方
東西三千二百五十餘里。
南北一千二百里。
西南三百三十里。
勒福河西岸。
有俄多里城。
遠祖三姓之亂。
肇居於此
國號滿洲者也。
公元1676年
寧古塔東南春河左右
其南與朝鮮接界
皆庫雅拉等所居
康煕五十三年
編置佐領協領
防御管轄
東至海二百八十里。
西至土門江二十里。
南至海一百十里。
北至佛思恒山一百二十里。
吉林烏喇。
寧古塔西南五百四十餘里。
將軍副都統協領佐領等官。
寧古塔將軍
鎭守於此
公元1714年
部落
慶源江北十餘里。
俗呼爲後
未辨室屋
望見炊煙
皆作煙筒
六鎭之俗。
官府稱曰鄯城
後春一嶺
慶源七十里。
協領佐領防御等官。
鄯城後春等地
野廣而土沃
人物輻集
畜牧牛馬犬豕驢騾羔羊
一如遼瀋
數十年前。
交易往來者。
不過千輛。
不過四五百。
近年則車至四五千輛。
騎亦如之。
以此推之。
人戶大約五六千矣。
自後部落
至興開湖。
路出黑龍江西邊
其間多巨邑。
而程站道里
未詳
鄯城
西距豆江五里
東距後春江七里
北距後春部落十二里。
城則土築。
內有六井
亦稱奚關城
北距陽城九十里。
山上石城
是爲於羅孫站。
其北
三十里。
有虛乙孫站。
其北六十里。
有留善站。
西距六十里。
先春嶺。
公元1648年
興京
盛京東南二百七十里。
吉林烏喇界。
西三十五里。
東西二百二十五里。
南北二百九十里。
明初置建州衛
淸初始祖肇祖
始居於此
名曰黑圖阿喇。
三傳至興祖景祖顯祖
皆居於此
太祖建盛京
世祖順治五年
以黑圖阿喇。
興業之地。
尊爲興京
城守
章京守之。
瀋陽以北。
有新烏喇,吾毛所里,三姓七姓柳川後春等邑。
黑龍江內。
自愎介至烏喇。
爲十三日程。
自後春至烏喇。
爲一千三百里。
寧古塔五百里。
至吾毛所里八百里
會寧
江西八十五里。
有廢城址。
或是古蕃胡所住也。
自此至分界江。
五里許云。
會寧渡江
西行一百八十五里。
至伐加土里江。
江邊西南行四百餘里至烏喇。
西北行三百里寧古塔
西行一百六十里至吾毛所里。
皆捷路也。
北京山海關
爲七百里。
山海關瀋陽
爲七百里。
瀋陽至烏喇爲七百里。
自烏喇至吾毛所里。
爲五百里。
自吾毛所里至寧古塔
爲三百里。
寧古塔後春
爲五百里。
合爲三千四百里。
騎馬往來
則行四十日。
倍道則二十日云。
鄯城往烏喇寧古。
路出穩城越邊。
由鍾城界深北之地。
鄯城距烏喇七日程。
涉三漢水
寧古塔九日程。
烏龍江云
  自會寧寧古塔路程
鍋底溝六十里。
光庇股嶺一百二十里。
生格甸子一百二十里。
西嶺一百十里。
寓集口子一百十里。
馬連卡路八十里。
合六百里。
  自寧古至烏喇路程
沙嶺站八十里。
必爾漢站六十里。
搭拉站六十里。
蛾眉所站八十里。
伊西站四十里。
推通站八十里。
拉法站七十里。
厄阿木站八十里。
烏喇九十里。
合六百四十里。
會寧北京三千四百餘里。
寧古塔三姓七日程。
自後春至紅旗浦十五日程。
水行二十日程。
寓率里,登登磯。
寧古塔之後
三姓至寓率里,登登磯。
陸行十五里。
水行二十日。
皆極險云。
黃山
撫夷東望江外
廑十餘里。
圓峰立野中
黃故名。
春夏之交。
山忽騰上半空
樓臺人馬旗幟之形。
風起而滅。
俗謂之山遊
蓋其下有大池。
明珠
卽八池之一也。
八池。
撫夷江外
登西烽臺
望見野中
八池連亘數十里。
入豆滿江。
五色蓮。
明珠
名於北方
第三池上有山。
黑角峰。
下有村。
金塘
祖舊墅。
卽斡東(蕃音烏東)地。
距慶興府東北三十里也。
德林石
寧古塔城西九十里。
通志自俄漠惠池。
東遶沙闌站之南。
抵虎爾哈河。
大石廣二十餘里。
袤百餘里。
孔洞大小不可數計
或圓或方。
或六隅八隅
如井如盆如池。
或口如盂
而中如洞深
或丈許或數尺。
中有泉澄凝碧
潛鱗游泳
中生等木。
蚊蝱
麋鹿羣聚於中。
名曰德林石。
名義不可解。
金人有言曰。
白頭山下。
石有德林
寶有東珠
人有我太祖
地靈所鍾云。
白頭山
白頭山
茂山府西三百六里。
古名不咸山
中國之人謂之長白
東方之人。
謂之白頭
蓋山極高。
四時氷雪故名。
 山海經大荒中有山。
不咸
肅愼之國
 晉書肅愼氏。
不咸山北
  按不咸山
據東史。
沃沮靺鞨
云在不咸山北
以此推之。
似在我國界內。
而不知何山爲古之不咸也。
今以白頭山稱之不咸者。
何所據歟。
 魏書。
吉國南。
有徒太山
魏言太白
虎豹羆狼。
害人
不得山上溲汚。
逕山者。
皆以物盛去。
 遼志。
長白山
在冷山東千餘里。
其內禽獸皆白。
不敢入。
恐穢其間
以致蛇虺之害。
公元1172年
 金史世紀
其在北者。
混同江長白山
混同江
亦號黑龍江
所謂白山黑水是也
大定十二年
長白山神。
興國靈應王。
卽其山北
廟宇
明昌間
復冊爲開天聖帝
 大明一統志。
長白山三萬衛東北千餘里。
會寧府南六十里。
橫亘千里
高二百里。
其巓有潭。
周八十里。
淵深莫測。
南流鴨綠江
北流混同江
東流阿也苦河
通志云。
長白山
卽歌爾民商堅阿隣
船廠東南一千三百餘里。
通志
東流阿也苦河
今考西南流入海者。
鴨綠江
南流入海者。
土門江。
北流入海者。
混同江
並無阿也苦河之名。
古今稱呼之異也。
公元1678年
 淸一統志。
長白山吉林烏喇城東南
橫亘千餘里。
東自寧古塔
西至奉天府
諸山皆發脈於此
山巓有潭。
鴨綠混同土門三江之源。
金時廟毁。
本朝尊爲長白山之神。
城西溫德恒山望祭
康煕十七年
大臣覺羅木訥等。
登山相視
見山一所
四周密林叢翳
其中圜平。
草木不生。
出林里許
香樹行列
黃花紛郁
山半雲垂霧羃。
不可仰睇。
大臣宣旨畢。
雲霧倏廓。
山形瞭然
有徑可登。
其半有石砌臺。
坦平四望
山巓作圜形。
積雪皚然。
及陟其上。
五峰環峙如府。
一峰稍下如門。
中潭窈杳
距崖五十丈許。
周可四十餘里。
山之四周
百泉奔注
卽三大江所由發源也。
二十三年
復遣駐防協領出等
周圍相山
形勢廣袤緜亘
畧如明統志所云。
其巓不生他樹。
草多白花
南麓蜿蜒磅礴
分爲兩幹。
一西南指者。
東界鴨綠江
西界通加江。
麓盡處兩江會焉。
一遶山之西而北。
亘數百里
以其爲衆水所分。
舊志總謂之爲分水嶺
今則西至興京
樹深林。
幕天日者
土人呼爲納綠窩集
從此西入興京門。
遂爲開運山。
自納綠窩集北一岡袤四十餘里者。
土人呼爲歌爾民朱敦。
西指入英額邊門
遂爲天柱隆業二山
廻旋盤曲
因地立名爲山爲嶺者不一
要皆此山之支裔也。
通志謂在船廠東南一千三百餘里。
 今考此山。
實在東南六百里。
 或云盖大山
今之白頭山
  
白頭山
삽화새창열기
白頭山雄峙東北
盤據夷夏之間。
峻極于天。
千里一蒼
遠而望之。
頂如覆白甕于高俎
大澤東有石獅
色黃而尾鬣欲動。
中國之人。
謂望天犼云。
山勢來自庚兌。
山體背南而面北。
其北肅愼
其南遼曁瀋。
東南平衍微微有脉。
三蹲成麓。
巽巳落來分水嶺者。
三韓山川之祖也。
白頭山頂。
中陷爲澤。
周四五十里。
深百餘丈。
雨不溢。
不雨不縮。
碧波滔滔
不敢迫視
頂之四角峰。
特立
正午一枝斗入澤中
直衝水口
循澤而度。
周爲一萬二千步。
自底而計頂。
爲一千八百步。
水口
東西廣可爲一百五十步。
南枝斗入長可爲三百餘步。
上頂通計四角之周。
恰爲八九十里。
坼其北。
西流鴨綠江
北流混同江
一派隱流於層峰巖石之間。
始爲土門江。
卽豆滿江上流也。
大澤之水。
卽靈英元氣之所鍾。
水口北缺。
注于鏡泊。
四角大脉。
皆爲彼有。
山背小麓緜緜而來
方爲我有。
彼得其專。
我得其偏。
自完顔氏以來
無不發跡黑水白山之間。
迭主中土者。
以是歟。
甑峰缶峰思母峰。
距烏喇七百里。
而虎扇洞。
大村
卽胡將李大才所居也。
白頭山三百里。
靑峰之傍有兩峰
一名方命
一名雪嶺
未知孰是。
而皆之田也。
黃土星兎洞。
拓開廣濶
未知幾百里
平原之中突起
七星峰。
蒼松老檜
參天而立
其下則平濶無際
而亦皆蔘貂之田也。
大澤下未十餘里。
臙脂峰。
下有白山
小白之下。
有三小池
又其下有枕山
山形如枕故名。
傍有虛頂嶺路
而卽通惠山,雲化諸鎭
三甲之路。
崎嶇險絶
不敢行。
大澤西北十里之下。
有九項淵。
大水也。
彼名賽音
訥河
淵傍有鶴城
未知其何時建築
平原廣野
爲人蔘之田。
貂鼠之窟也。
枕山之下。
有抱慕山
山之南。
有一大川
雖是重峰萬嶂之中。
開濶平布
而荒蘆蓿草最深之地。
此地疑是茂山府初刱之處也。
抱慕山下
有蓮花巖
巖下有劒德山。
下有文塞峰。
鏡,,吉諸邑及各鎭堡。
羅絡碁布其間矣。
大編峰下。
黃山
下有甑山
下有尼丘山。
會,鍾,穩諸邑及各鎭堡。
羅列其外云。
天上水。
黑龍江之源。
而流出大野
左右削立兩峰
名曰帿竹峰
未知幾千丈。
盡是胡人採獵之所也。
白頭山平野
兩條立巖。
狀如帿
色白如玉
高不知幾丈。
黑龍江源流
其中云。
白頭山
向寅卯間二百餘里。
茂山社地村。
始入我境。
甑山
白頭下坤方四十餘里。
石城
周回廣大
門樓廨舍基址
至今宛然
不知何時設。
而廢不過數十年云。
黑石山
在佟家江北邊。
嶺上紅石黑石故名。
兵使峰前
有鐵碑。
西出嶺上
亦有鐵碑。
昔年分界時所建云。
公元1712年
山有乾溝。
南岸累累石塊
或十武一堆
或二十武一堆
此謂定界標石
循溝而西數十武。
平地折而北上五六十武。
溝盡而碑在焉。
碑云。
烏喇總管穆克登奉旨査邊至此
審視東爲土門之水。
西爲鴨綠江
於此定界
康煕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也。
自碑後轉上數十武。
東西又各有乾溝。
西曰逃灘。
而入於鴨江。
東曰土門
而與豆江會宣城者。
克登歸後移文曰。
立碑後。
土門源。
審視至數十里
不見水痕
石縫暗流百里
方現巨水。
此無水之處。
如何使人知有邊界
不敢相犯
我國以土門源斷處。
築土或聚石樹柵。
以接下流之意。
申復云。
自立碑處。
東距三十里。
木柵土墩至天坪。
是豆滿江湧出處也。
自長坡至分水嶺
地勢平夷
通謂之天坪。
而天坪之上。
已見高山大嶽
皆在膝下
自分水至絶頂
直上八九里。
其高也旣如此
天坪之在我地者。
無慮百里
且豆江土門之北。
鴨綠波瀦之西。
混同右之地。
無非天坪。
而天坪無非白山
其廣也又如
此。
往往大池散布於天坪四面臨望
燦燦星宿羅列
茂山府有一條路。
臨江臺。
三山德倉及瓦可倉。
大編峰下。
有古舘。
舘傍有一池
登大編峰眺望
一帶長山
屈曲逶迤如屛障。
分界之內。
豆江之外。
平陸廣野
杳無際涯
叢林之地。
大於六鎭之廣矣。
思母峰西迤數百里
爲納秦窩集
統志云。
吉林烏喇城南七百三十里。
長白山之北。
崇崗疊嶂
樹深林。
諸河多發於此
山多林木者曰窩集
幾暇格編云。
窩集東至海邊
接連烏喇黑龍江一帶
西至鄂羅斯。
或寬或窄。
叢林密樹
鱗次櫛比
陽景罕曜。
各種大樹
以類相從
不雜他木。
林中落葉
積數尺許。
泉水雨水
至此不能流。
盡爲泥滓
人行甚難。
有熊野豕貂鼠黑白灰鼠等物。
皆資松子橡實以爲食。
又產人蔘及各種藥料
人多不能辨識者。
南方湖廣四川相類
帿竹峰後。
又有一峰
北迤百餘里。
爲勒富善窩集
納綠窩集
分水嶺林木叢密處。
周圍數十里。
瀋陽城南及興京界內諸河。
多發於此
山北寧古塔六百餘里云。
白頭山元脉。
東南走三十里爲臙脂峰。
分開爲小白山
又向西南爲枕峰。
自峰之南。
平坂三十餘里。
爲虛項嶺。
南橫四脉
仍作四洞
一曰臨連水川。
二曰自開水川。
三曰飛飛水川。
四曰劒川
洞水南流
入于鴨綠江
乃是無人之境
又自寶多會山落脉。
南爲吳氏川洞
惠山堡於洞口川邊。
寶多山正脉東走爲加里峰,緩項嶺。
自加里,緩項之間一脉
又向南落止于虛川江虛峰。
而山之東洞
設雲寵堡。
西洞設同仁堡。
自緩項東南走又起嶺。
自嶺又向南落一脉止于甲山。
爲邑鎭山
雪嶺仍走東南
起頭里山
南爲甲山。
東爲吉州
自是山分開。
左落爲吉州斬頭。
右落爲甲山甘坪。
兩嶺正幹南走爲端川黃土嶺
自斬頭嶺左一脉
逶迤數十里。
東起鷹峰。
自峰之上頂
一脉北走數十里爲西北鎭
鎭之上數十里許
陽坡關。
李陽基。
鎭之北。
將軍坡舊堡。
鎭之西北
玉泉西大等兩洞
自鎭北距長白山嶺。
爲一百三十餘里。
北距玉泉洞四十餘里。
西距西大洞三十餘里。
將軍坡十餘里。
距邑四十里。
長白山嶺及西大,玉
泉,將軍坡等路。
並皆管轄吉州
白頭山南條
由甲山之東。
爲豆里山
至端川府北三百餘里。
分爲兩條
一條東北長白山
特爲北道諸山之祖。
一條西南折爲端川府北慶土嶺,天秀厚峙,黃草諸嶺。
南爲鎭嶺。
南道衆山之根。
兩條中抽爲吐羅山
俗稱檢義德
山勢高峻
咸鏡一道之最。
登其絶頂
南至安邊
東北至會寧慶興。
西至薛列罕嶺諸
森在眼前
深巷背陰處。
盛夏積雪不消
半腹銀穴
東北條餘支。
爲磨天嶺
西南條過北靑之北。
一枝轉折迤東。
到端川府西。
爲磨雲嶺里山
左右峰頂高平
皆爲大坂
北人平坂爲德。
北路
多以德爲名者。
以此也。
白頭山大澤四面壁立如門。
水由此而出。
北流於彼地帿竹峰之間。
甑山之後
黑龍江源。
自白辰巳方數許開壑。
水泉湧出
西南流
此是鴨綠上流也。
分水嶺下定界碑
下立木柵數十里。
柵下築土墩。
東抵大角峰。
自立碑。
角峰爲四十里。
峰之下。
水泉湧出
東注于彼地鎭長山及我地南甑山之間。
乃豆滿江上流。
而過三山德。
與西北川合流後。
水勢頗大稍深。
白山以東。
長坡以西。
虛項以北。
角峰以南
廣開大野
一望無際
所謂天坪。
坪之北角峰之下。
有甘土,笠帽,南甑,蘆隱
峰巒突起地上
而來勢自臙脂
若存若無。
山脉于長坡。
虛項嶺北下有三池
池下十餘里。
川又湧出北流
三山德。
流入于江。
自嶺距茂山府爲二百五十里。
二夜露宿而乃抵。
自寶多會山後嶂。
北走逶迤百里
爲眞長城及蓮巖等地
稍向東回抱。
正脉直走止于江邊三山德。
自緩項嶺加里峰之間。
東南立錐峰。
長白山玉泉洞後嶂。
又一脉西北落行百餘里止于三峰
與蓮巖結口。
其間所謂女眞坪。
多寶緩項以下
加里錐峰以上
未知里數。
三山之脉。
橫落野甚廣。
大澤之水。
南流鴨綠江
伏流百里
南出惠山江。
折而西北流。
三水,甲,厚州。
右過塞外十二道溝。
(彼地。
)西折南流
平安道四郡之江界渭原境。
禿魯江合。
楚山山羊會。
塞外之佟家江。
(彼地。
)左會童巾江。
經碧昌城
義州於赤島。
東分三派
南流匯爲九龍淵。
西流西江
一從中流
名曰小西江
至黔同島。
復合爲一。
水靑梁。
分爲二派
西流與狄江合。
南流大江
威化島。
暗林串。
西流彌勒堂。
復與狄江合爲大總江。
入于西海
東國界也。
在中國界
則江屬永吉州。
而州之東南一千三百餘里。
西南流入于海者。
鴨綠也。
西與鹽難水合
西南會佟家江。
行五百餘里。
鳳凰城東南
入于海。
江之東南
朝鮮義州界也。
朱子曰。
女眞起處
鴨綠江
皇輿攷云。
天下三大水。
黃河長江鴨綠江
鴨綠江
在外夷。
史云
高麗此水最大。
波瀾淸澈
其國恃此。
以爲天塹
水濶三百步者。
卽是也。
大澤之水。
北流混同江
今名松花江
源出長白山
北流會諾尼黑龍等江。
入海。
卽古粟末水也。
魏書勿吉國
大水
三里餘。
粟末水是也
江有東西二源
東源
長白山巓之潭。
激湍奔注
瀑布千尋
俗名土拉庫。
二派分流
東曰大土拉庫。
西曰小土拉庫。
數十里會流。
其東又有娘木娘庫河,合克通吉河。
自山發源
北流入焉。
西源
亦有二派
東曰額黑訥音河。
西曰賽音訥音河。
皆自長白山西發源
北流與東派及諸泉會爲一。
北流匯諸河。
州城東南
北流出邊
折而西北
白都訥城西。
北流會諾尼江之水。
復轉東北
南來
之虎爾哈河。
東北六百餘里。
黑龍江西北來會
又二百餘里。
南來烏蘇哩江。
又稍折北流遶乞勒兒黑眞飛牙喀諸部地。
東海
自發源至入海處。
凡三千五百餘里。
自遼金以來
名號不一
記載多舛。
如金史云
黑水
契丹目爲混同江
是誤以混同江
黑龍江也。
大澤之水。
東流土門江。
源出長白山
北流繞北。
東南折。
諸水入於海。
公元1715年
土門江。
源出白頭山卯方。
流至坤方甑山前。
流爲豆滿江。
南流入海。
康煕五十四年
以渾之庫爾喀齊等處。
朝鮮止隔土門江。
居人往來生事
令將安都立他木弩
房屋窩舖
卽行拆毁
寧古塔那去官兵屯莊
俱令離江稍遠居住
嗣後沿江近處
蓋屋種地
嚴行禁止云。
佟家江。
源出長白山南分水嶺
三泉
谷中出會爲一。
西南流
受哈爾民等諸河。
鴨綠江
東來會南。
入於海。
淸統志云。
江在吉林烏喇城南八百二里。
亦名通加江
南流鴨綠江
卽古鹽難水也。
佟家江。
一支流入黑龍江
水土皆丹。
故名曰朱溫川。
似是黑石山流出者。
公元1769年
佟家江。
多產眞珠
每年北京
使烏喇,寧古塔
軍人採納矣。
己丑以後
鄯城將有軍功
割與佟家以北地
產於鄯城云。
分界江。
源出白頭山戌亥間。
流至北甑山後割難地。
南海
一支至穩城界。
達于豆江云
土門分界之間。
爲一百十餘里。
自分界江至伐加土江。
爲七十餘里。
自伐加土江至佟家江。
一百四十餘里。
自佟家江至朱溫川。
十五里許
朱溫川至黑龍江
三百五里許云。
公元1683年
黑龍江
黑龍江城東。
古名黑水
亦曰完水。
又名室建河
亦名斡難河
源出喀爾喀北界肯特山。
土人謂之敖嫩河。
會諸小水北流
經尼布楚城
南入內地
東有枯淪湖。
流出之額爾古納河
西南來會
流至雅克薩城南。
折而東南流
黑龍江城北九十里。
有淨溪里江之水。
北流入。
黑龍江城東南流。
又南受北來之牛滿河。
東流混同江會。
自此合流
又東烏蘇哩江。
南流入。
又折東北
受革林亨滚諸河。
入海。
康煕二十二年
設將軍副都統
築城鎭守
黑龍江
出自白頭山北。
由愎介地。
混同江入海。
左右
有許全人居之。
全人食烏肉。
鹿身牛足
介人
食肉
狗子車。
擔曳使喚云。
豆滿江。
源出白頭山陽甲山天坪。
爲魚潤江。
環流六鎭及彼地。
虛項北東之水。
後春南山之水。
皆會焉。
南北數三百里。
東西六七百里。
至慶興鹿屯島入海。
江南屬我。
北屬寧古塔
江入海處
是稱瑟海。
撫夷堡西烽臺望之。
靑黑之色。
與天相接
自豆江至黑龍江
南海之間。
爲五百七十餘里。
南海
卽彼所稱南海也。
海路
東海之岸。
自慶興造山之南。
西南斜迤至鏡城。
自鏡城南
漁郞浦。
自漁郞東折。
至加乙亇山盡處。
(山北係鏡城。
山南係明川。
)自加乙亇山之南。
西南折轉吉州之門嚴。
自城津向南。
至胡打烽臺之東。
自端川向西南斜迤至定平
永興向南乍西。
至德源之北。
慶興西水羅。
至蘆丘山(十五里),赤島(五里),雄尙津(十里),慶源屈項(十里),琵琶項(五里),倉仇味(五里),愁裏端(十里),督串(十里),穩城廣古介(十五里),彌造仇味(五里),新津(十里),鍾城新無於仇味(十里),津(十里),方下串(三里),被仇味(五里),草島境(十里),會寧新房基(十五里),船仇味(二十里),茂山坂判仇味(二十五里),可憐端(十五里),寶東洞(十里),富寧新叱洞津(二十五里),龍臍浦(十里),床浦津(十五里),連川(十五里),碁道仇味(五里),靑津(二十里),鏡城鹽盆仇味(三十里),獨仇味(四十里),朱乙溫(四十里),魚大津(六十里),船津(二十里),梁花津(二十五里),津(二十里),明川黃津(十五里),上古津(三十五里),木津(四十里),無水巖(二十五里),露積仇味(三十五里),兩島(三十里),黃巖津(十五里),倉仇味(二十里),射乙浦(十五里),五叱浦(二十五里),吉州羅治端(三十五里),三斤伊(十五里),夢尙端(十五里),床浦津(三十五里),城津(十五里),獐
項(十五里),端川(二十五里),射浦津(三十五里),甘湯仇味(四十里),情石(二十五里),塲津(三十里),利城曲耳(二十五里),運船仇味(二十五里),煑友(三十五里),黃瑞(四十里),物安伊(十五里),梁萬春(八里),北靑薪津(二十五里),赤津(五里),塲津(十里),羅安島(三十五里),楊花津(十五里),洪原馬良島(三十五里),永無塘(七里),沉菜仇味(二十五里),梁道城(十里),細浦(十五里),漆浦(十五里),衫船津(二十五里),古浦(十五里),節巖(三十里),兩巖津(十五里),色仇味(三里),穿巖(五里),全津(四里),門巖(三里),蟹巖(十里),揮伊峴(五里),咸興武溪津(二十五里),全椒島(十五里),塲洞(三十五里),馬仇味(二十五里),大仇味(二十五里),松島(十五里),良人歧(二十五里),鵲島(十里),雄造仇味(二十五里),定平串島津(三十里),道安津(二十五里),金串(二十五里),白鴈津(十里),彼仇味(二十里),永興加津(三十里),松島津(三十五里),大江端(三十五里),高原石島(四十里),人仇味(十五里),屈島(十五里),文川於銀仇味津(十五里),沙島(十里),女島(十里),北島(十五里),月老島(五里),德源長峴島(五里),豆島伊(十里),薪島(十五里),邊國島(二十五里),鶴浦津(十里)。
合二千一百七十五里。
嶺路
北關會寧等地
本是凡察舊居
鏡城,穩城,慶源
並在江邊
而鏡城有龍城之阨。
利原有磨天嶺
端川有磨雲嶺
山斗西北隅
咸興有咸關嶺
一道根本
爲最緊。
吉州連東良北。
北靑亦甲山之衝。
洪原有大門嶺。
定平有古關門
永興龍興江。
德源鐵關
安邊鐵嶺
次之
若夫鬼門天磨雲之諸險。
不但爲我關隘之要。
諸中國之二崤六盤
亦當無以過此。
北路六鎭之外。
明川北接鬼門
吉州南界磨天。
而居山一驛
橫跨南北兩道之間。
吉州稱雄府。
進則直與明川。
共阨鬼門
退則可領端川。
協守磨天矣。
慶源關嶺
(穩城路。)
穩城黃耇嶺,松亭峴。
(幷南路。)
茂山西峴
(會寧路。
)車踰嶺。
(以白頭山之東條。
轉而南。
自鏡長白山
北峙于茂,富,會三邑境。
)蘆田項嶺。
(以車踰嶺北條。
峙茂會兩境
大路
○幷東路。)
鍾城,柳城,洞峴,中嶺
(東路
)鹿野峴。
(南路
)獨徵峴,嚴中洞峴。
(幷東南路。
)尙峴,八郞峴。
(穩城路。
)禾洞嶺建峙。
(幷東路。)
會寧蘆田項嶺。
(南路
)葛坡嶺。
(以嚴明山北條。
東落于鍾會兩界
崛曲東去
慶興地。
)細谷嶺。
(以嚴明山北條。
落爲鍾,穩,源三邑地。
○幷東路
)全以尙嶺。
(東路
)亐羅漢嶺。
(甲山路
西南路
)上門嶺,下門嶺(幷西路
)錢掛峴。
(富寧路。
)車踰嶺。
(茂山富寧路。
)茂山嶺。
(以車踰嶺東條。
橫于富兩邑境。
南北大路
會寧,鍾城,穩城,慶源,慶興五邑山脉
皆由此。
○幷南路
)加應石嶺
(以茂山嶺東條。
峙于茂,富,三邑海邊
東南路。)
富寧車踰嶺。
(會寧茂山路。
)茂山嶺。
(會寧路。
)加應石嶺
(會寧路。
○幷東北路
)柴嶺,廣朝嶺
(幷南路
)鞍峴,峴。
(幷北路
)葛麻德嶺。
(東北路
)偵探嶺。
(西路。)
鏡城馬踰嶺。
(西北路
)巨門嶺。
(北路
)虛水羅嶺。
(西路
)甁項坂(一名鬼門關
南路。)
川起雲嶺
(吉州界。
)古多寶嶺。
(西路
)永平嶺。
(北路
)斜亇洞。
(東路。)
吉州葛坡嶺。
(西路
)昭美嶺。
(西南路
)板幕嶺,坡嶺。
(幷西路
)蛇角嶺,防阿嶺。
(幷西南路
)磨天嶺,長防嶺,牛指嶺,籠德嶺,沙器嶺。
(幷南路。)
公元1449年
  右十一嶺阨
盡是吉州,端川接界之地。
而昔則只有九阨。
端川之陞設獨鎭營。
由於嶺阨防守之意也。
然而吉州防營
表裏相守。
英宗己巳看審九阨時。
板幕,下嶺,坡嶺及牛指嶺,下籠德嶺。
始爲加出。
而今則合爲十一阨矣。
以後
因朝令。
官路通行
只是天一嶺阨
此外諸十阨。
並植木塞路。
 雪嶺
(甲山路
)將軍坡嶺。
(北路
)西大洞嶺
(西北路。)
端川馬騰嶺,檢義德嶺,鷹峰嶺
(甲山路
)驅雲嶺,箭項嶺。
(幷北路
)黃土嶺,趙哥嶺,金昌嶺。
(幷西北路
)凡朔嶺。
(西路
)福貴嶺,磨雲嶺
(利原界。
○幷南路
)掛山嶺
(西北野人往來路。
)天秀嶺,城古介嶺,佐驛嶺
(幷西路
)磨天嶺葛坡嶺,昭美嶺,板幕嶺,坡嶺,蛇角嶺,牛指嶺,防阿嶺,長防嶺,籠德嶺,沙器嶺。
(幷吉州路北路。)
利原佐翼嶺。
(端川路
)磨雲嶺
(端川路
北路
)蔓嶺。
(北靑路
)坡嶺。
(北靑路
西路
)火項嶺。
(南路。)
靑香嶺。
(北路
)蔓嶺。
(利原路
)坡嶺。
(利原路
東路
)厚峙嶺。
(甲山路
北路。)
原大門嶺。
(西路
)車踰嶺,咸關嶺
(咸興路。
北路。)
咸興赴戰嶺。
(北路
)車踰嶺。
(東北路
)咸關嶺
(西北路
)黃草嶺
(北路
)雪寒嶺,倉嶺。
(幷江界路。
)石乙塲嶺。
(通于北關
東北咽喉
)倉嶺。
(沿海通于北關
東南咽喉。)
永興馬踰嶺。
(寧邊寧遠路。
西北路
)雲嶺
(西南路
)巨次嶺。
(幷陽德路。
)艾田嶺,長坪嶺。
(幷孟山路。
)烏嶺
(西路
)光城嶺。
(東北路
)月項嶺。
(西北路
)竹田嶺。
(高原路。
西路。)
高原串餘嶺。
(陽德路。
)土嶺,壯佐嶺,大峨峙,竹田嶺。
(永興路。
)麒麟嶺。
(孟山路。
)留雲嶺,馬踰嶺。
(幷西路。)
文川洞嶺
(安邊路。
○西南路。)
德源馬息嶺。
(西路。)
安邊洞嶺
(文川路
)朴達嶺。
(伊川路。
)洩雲嶺。
(平康路。
)九典嶺。
(陽德路。
)車踰嶺。
(谷山路
)烽燧嶺。
(伊川路。
)板機嶺。
(淮陽路。
)平浦嶺。
(南路
)頓合嶺。
(淮陽路。
)旗竹嶺
(東南路。
)飛雲嶺。
(東路
)老人峙。
(西路。)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