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存斋集卷之四 (自动笺注)
存齋集卷之四
 狀
  
請褒洪處士狀(代)
公元1772年
伏以昭代旌淑之典。
無幽不曁
儒林微之章。
無時不彰
湖海千里之間。
蓬蓽百年之餘。
玉沉一世
劒埋千年者。
猶可屈。
何故哉。
噫彼嚴陵古臺。
高壓當世
芳聞百世
而立祠祀之。
乃待七百年之後
山高水長之風。
不足動人而然哉。
其亦顯晦有數
而幸范文正來守是邦也。
本州錦城北涯
故有處士公命基。
仁祖朝人也。
洪氏豐山世家
始祖以下至公高祖
世襲冕紱
曾祖業以高弟
蔭仕司議贈參判號猶蒙齋
王考壬辰之亂。
倡義勤王
蔭監正號松菴。
考致以孝行屢剡道薦。
梁氏縣監斗南女。
學圃五代孫。
處士公盖繼世類而篤生者也。
生而骨相異常
聰穎邁倫
髫齔至性
母夫人篤病
色憂如成人
藥非先嘗不進。
症之劇歇。
必嘗便以試。
抑搔之敬。
請衽之誠。
觀者大悅
旣逾舞象
文學志度屹如也。
嚴師宿儒
皆屈輩行與之相見也。
牛山安先生甚奇之。
孫女妻之。
時年十四。
牛山許可曰此措大冰玉資松筠之操。
他日當爲遠器
遂授
公元1756年
春秋周禮焉。
至丙子之變。
公年十六。
慨然灑泣
有執之志。
曺參奉守誠合論倡義
公爲號召有司
趍庭以稟曰大人年老
得無難乎。
大人公蹶然起曰忠孝我家靑氈
有父守先廟。
子從王事
父卽何憾。
子又何念。
王在孤城
汝往勉旃
涕泣拜辭而出。
召募義士
裒集糧仗
皆有方略
北首死敵計。
未幾牛山安公起義旅。
投簡曺寢郞曰非洪某。
無以爲助。
願以分我。
遂取以署從事
機務參决皆委之。
文移檄諭。
出公手。
辭氣慷慨
觀者激感
遠近風動
以爲重。
進到中途
城下之議已成。
擧軍慟哭
公手劈認旗曰上無以自靖
無以反面
叩胷號慟
安先生握手曉之曰士生斯世
未必死事爲義。
讀書誠身
眞是君親大節也。
安先生泣。
公亦泣下不止
自此絶意世事
杜門讀書
以竆格踐履爲務。
城市之人。
未嘗見其面。
每値佳辰令節
設酌任醉。
擊壼悲歌
以瀉下泉之思。
疾病顧言曰。
當爲大明完人
死後無以燕市繒帛殮我。
家人從其戒。
嗚呼
尙志者也。
有志矣。
事之成不成未必論。
若以公之忠義因天者而成公之
可以履腸躡血。
雪國之恥。
小必爲陷陣蹈劒。
視死如歸矣。
當世
名垂竹帛
雖無與於
公。
而亦公分內事也。
然且無成
豈獨公之不幸而已哉。
公之孝著自幼齡
生事葬祭之以禮。
人無間言
每當喪餘。
齋居素食以終月。
兄弟娣妹十人
同爨析產沒齒
輕財好施
誼盡睦婣
此皆孝之推。
卓越人幾等者。
而至其擧義一節
盖其移孝而信於必成者也。
嗚呼
使公無成者天歟。
因其無成而使公之名。
沒世無傳者。
抑人歟。
公之始歿。
先輩李斯長發數百人
呈書州司
未得竣事
其後鄭重不再擧矣。
近年鄕士
連名請于廵相者數次。
因循到今日。
公議抑欝之歎。
曷有其極。
初載牛山安先生之授公以春秋周禮者。
知人先見之明
而終委以義旅經略者。
欲收兩書所得之效也。
罷兵而歸則春秋周禮
獨爲胷裏之日星
而臯復以大明完人
不以薊北之物。
春秋周禮之身。
九原完人
應是一人而已
方今聖明光臨
廢曠畢擧
忠孝遺佚
雖久必錄。
雖微必旌。
况如洪公懿躅偉文。
在所必達
若復埋沒於此際。
卽民等之咎也。
非特負我大明完人
亦負我鄕先輩彰善之誠也。
玆敢略擧在耳目者。
仰溷崇聽。
伏乞俯察領採。
上報州司
千萬幸甚
請褒烈婦吳氏狀(代)
公元1789年
自古殉節三綱者。
其能赴燄投水
自剄自刎則多。
不食死則少。
勇决無知瞬息痛迫之時易。
而忍惱耐困於慟遠情熸之際難。
是以信國不食一旬而不死則復食以生。
支離於燕獄。
信國必死之心。
歇後也。
而不死累日則生而守節
亦自無妨之念。
自萌於姑息聊且之地。
此正古人所謂死生大矣者也。
是以採其矣。
支捂一春
凘盡以死者
卓彼西山一人而已
千載歸來
乃有張烈婦吳氏者。
不食十朔。
以殉其夫。
爲難易。
不待多言也。
盖吳氏卽康津縣詩禮士族家女也。
幼時仁順貞靜
異常人。
己酉臘月
歸同縣士張之翰
之翰宿抱奇疴。
發於巹夕。
歸庭轉劇
庚戌三月
以至殞。
烈婦奔喪
望閭入室
別無號痛。
就臥尸傍。
氣絶便死。
家人奔走競救。
翌曉僅甦。
自此哭泣如例。
水漿入口
旣殯舅姑喩曰吾無他子。
而遭此禍變
老竆獨。
依汝爲命
汝其強食
以存汝命。
烈婦許進米飮
通計三時
未滿一溢
纔過旬日
還本家。
舅姑憐而許之。
旣還語其父母曰本欲死於柩傍。
舅姑可悲
旣爲子婦
决難自斷。
故忍辭所天之柩。
遂志父母之傍。
父母旣有子女
何悲乎一女子死於當死也。
不食
屢月
公元1790年
奄則父母絶食以勸。
強進粥飮數匙。
以勸父母食。
然自三月六月則氣自盡將絶。
父母推胷飮淚曉曰汝死則死。
極熱壞爛
化形臭惡
豈汝平生所甘也。
卽聽粥飮。
七月凉生。
不食
父母又喩曰旣不死到此。
汝夫入穴時。
慟哭贈送
豈非慰冤之道乎。
又強飮數匙。
啓期奔赴
纔行十餘里。
氣短將絶。
父又言曰途中殞命
子尙不可
婦人乎。
卽請乾一顆而咽之。
旣至葬日。
哭奠成禮
虞祔
舅姑慰喩舅姑罪大。
使汝薄命
世間亦多如汝者。
我則無他子。
只有一身
古亦有貞孝婦人終身舅姑
以成亡夫之志者。
此儘爲人妻之道也。
烈婦曰不死到此。
是亦天也。
舅姑勿慮也。
夕進飯數匙。
呼舅呼姑。
時或啓齒
舅姑慰喜忘哀。
數旬。
又請歸覲
旣還語父母舅姑之情誠可矜。
吾卽示以不死。
旬日承喜。
使知子滋味
然吾固不死何俟
不食
父母遂邀其小姑之嫁隣者勸之。
卽曰小姑有言
敢不從。
強進粥飮。
一日小姑旣去。
不食
父母絶食以勸則強受二三匙。
耐到冬十月則血盡皮枯。
頭髮朽脫無餘。
但線息不絶。
十二月以後則以被自蒙。
終不露面
歲盡兩睛怒瞋。
漸漸突出於外。
至辛亥正月初一日
公元1791年
如常
時時微開。
永訣狀。
其夜起坐
放聲大哭。
盖自變後始有此哭。
父母訝問。
卽曰不孝不孝
瞑目閉口
至初二日巳時
恬然而逝。
嗚呼哉。
夫吳氏之操心處事也。
幼齡孝順
因於性天
而及其巹夕夫病。
中心明知其必爲晝燭。
無辭色顯於父母
及其遭凶
知心則氣絶。
同歸爲幸。
號慟擗踊
不必著外。
及其死於尸傍。
傍人莫諒。
司命作讎。
不幸還甦。
則一死從夫之心。
如金如石。
本分仁孝
不忍全拋。
殯後請舅姑自靖
其三日入廚之義也。
不死柩傍。
歸于本生
以遂其死。
孟夫子所謂仁術也。
葬後慰安舅姑
還家父母絶食則聽粥。
內則婉娩聽從之義也。
小姑有言
強而卽從。
詩經宜其家人之義也。
六月悟其化壞。
卽曾氏之全歸也。
途中強其咽
卽由也之結纓也。
必死之志。
十朔如一
心知數匙之粥飮。
可生之物。
故隨境聽從
以成其孝順之心。
飢困苦惱之中。
生而無妨之意。
初不萌生
遂至頭髮朽脫。
無撓奪。
末至讎視司命
瞋目突出
隱然與天爭之意。
及至命盡則號慟以泄其孝心
瞑目安其歸化
則齗然有求仁得仁
又何怨之意。
嗚呼偉哉。
夫吳氏一死而兼此衆善也。
以是而謂萬古一死。
誠不
異矣。
無論丈夫女子。
苟能死於死所
自古皆蒙旌褒之典。
安知此吳氏之死日。
亦有所興起聖朝旌義之化也。
不可諉之於天賦之則而已
則今此烈婦旌表之擧。
不在昭代第二典。
敢此陳擧其萬一。
仰瀆崇聽。
伏乞特垂採察
狀報州司
以爲轉達天門之地幸甚
請褒烈女崔氏狀(代)
夫子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
伯夷若有些子怨尤
私意
天理間斷矣。
盡人當然之則。
得天理正大之情。
心安志定。
自靖無疚。
肆其爲萬古一人也。
於今乃有辦得萬古一死者。
靈巖烈女崔氏也。
崔氏卽孤竹八世孫。
十九歲。
歸于同鄕士人曺榮八。
端謹靜淑
入門甚宜。
今年十月
夫榮八以急疾殞。
崔氏年纔二十。
未及生育
又無舅姑
燭之情。
人皆錯愕
崔氏旣殯殮
無異於人者。
十一月十四日
定其夫葬期。
崔氏自織綿。
裁與叔叔氅衣
自具葬需極精備。
告其叔曰葬事多用灰爲上。
何不優備。
十二日家人上山築灰。
午後入殯房。
久不出。
兒婢呼之不應
就視已絶。
家人聞急報。
驚歸諦視之。
裂布作縧。
猛結其項。
麻索繫縧端繞柩底。
以手執而引之。
端坐柩傍
而逝。
手猶不伸。
親屬隣里聚觀之。
莫不慟哭哀惋
遂以再翌。
如其同穴而窆。
嗚呼
人孰無死
死死爲難
然事當卒遽
膽張血逬。
而命輕如毛於火爆電閃之際者。
中人以上
猶可容易及之也。
至若崔氏。
心天已定於其夫臯復之時。
號擗依禮
含浴殮欑之地。
叔叔之無衣則織自若裁成
永歸有期則心自盡於饋釀。
迨其築板旣載。
玄堂將飾。
從容取義
計就同槨。
觀其布縧緊結其頸。
猶嫌其緩。
手引係索。
自盡其力於移時絶息之地。
非如他投淵縊樹刺頸飮藥者之不自覺儵忽之際者也。
其時只有人彝當然之則。
天理正大之情而已
豈有一分怨尤私意哉。
此眞死萬古之一死者也。
之死國。
之死夫。
其義一也。
萬古大丈夫
辦得者僅數若而人。
猶皆竹帛棹楔之。
孰謂少弱二十歲婦人
優爲若是哉。
蓋其于歸之日。
舅姑已歿。
敬事者惟夫子而已
其夫赤手致富
常喜遠遊
每預問歸期
及其期日
乙夜不敢先食。
淨餁以待。
小小經費
不告夫子不敢也。
是其必敬必戒。
可以宜嬪宜人
推此可知也。
於是甘心夫子
歸陪舅姑泉㙜
而恥獨食庭庾之
不苟作人間之未亡人也。
若使聖人論之。
謂之婦人得仁者。
不異矣。
朗州自古多義烈。
至於近日
有若烈女金氏
年四十殉夫同歸
其爲烈固已卓卓
一年之內。
崔氏又如此
無憾於義
無愧於仁。
殆將過之。
以同得之性。
激感俗尙者。
有如是者矣。
始信崔氏將爲一世表幟
士君子古書
篤人倫者。
尤有所興起者。
亶在是矣。
生等旣有好是之彝心。
不忍懿德泯沒
敢此仰陳於觀風惇俗之下。
伏乞俯垂採察
聞天陛。
振作聖代比屋可封之俗云云
辭職狀(五度狀闕)
云云
矣身少時略有文名
而知分守拙。
自决小科。
杜門海山
息交絶遊。
甘爲經蠧書蟫。
一生未嘗一刺高門
未嘗半面官長
海巷蓬閭。
自與世違。
省內士友
亦無傾盖執袂者。
犬馬之齒
洽滿七十。
自分枯死硯北
無名塲倖望矣。
千萬意外。
天聽下究
恩數踰分。
分義所在
不敢自伸。
拜受專城
臨民社。
才幹素劣。
老昏特甚
夙夜憂懼
寢息靡寧。
黽勉坐衙
今已四十日。
而月則兩除矣。
方欲請遂初心之際。
昨見京報
館學儒生以矣身疏語之侵及。
至於捲堂。
學製兩日罷榜。
竟至重臣疏語
詆斥
小。
矣身以何等幺麽
齒論重臣章箚之間耶。
宵臥愧衾。
晝出愧影。
不敢擡顔於屋漏之下。
况可開閤對民吏乎。
仍以老病添劇。
骨節酸疼
精神茫昧
决不可束冠帶炎烈
不勝憫迫之情。
敢此仰瀆崇聽。
伏乞特賜恕察。
垂矜愍。
狀聞刊罷。
一以活百里荒年民命
一以安一箇草茅私分
此是肝膈摯言。
實非尋常例訴。
伏望參商處分
辭狀
公元1785年
矣身所謂萬言疏者。
乙巳年所草定者也。
閭閻百年
粗知民間疾苦
農樵三餘
猶有讀書伎倆
獻芹丹心
因於天性
恤緯微誠
猥認時事
信筆胡草。
徑情綴文
海山白髮
何曾有入脩門淸問念哉
是以語不裁旁觸。
不擇鄙褻
以此上達
罪當萬死
何圖聖德包荒
不許昭代棄物
特恩優渥
命付以民社重任
陛辭不得
職所待罪
爰自到任之後
夙夜憂惕
精神益耗。
應酬朱墨
政緖亂錯。
黽勉笞楚
催科𠎝拙。
尸俸癏職。
仰愧俯怍。
報恩之計益踈。
待罪之咎愈積。
安敢抗顔久居
妨賢路乎。
三十年往還京鄕。
未嘗一刺高門
三十年跧伏蓬蓽
未嘗半面勝友
負乘招尤
毛疵益彰。
榮寵溢分
淵冰愈薄。
不勝憂惶憫懼之地。
敢陳情悃
仰冀恕察。
伏乞亟賜狀罷。
俾安私分
存齋集卷之四
 書
  
久菴先生
公元1791年
比因險歲。
久闕起居
今春晩候。
尤極乖常
未審道體神相若何
梧軒季氏丈。
已來會。
年團樂。
宜益且湛。
恨不能趍拜對床之下。
承受緖論也。
伯珪兩年歉札。
將老免遣
但經荒之後
家計尤艱。
二人菽水屢絶。
雖乏誠愛。
猶有人心
而顧不得仲由負米
江革行傭
則未知古人當此。
亦何以處之也。
俯仰憂愧
百念交中
雖欲專靜用工於此事。
自不能得矣。
前日陪承人物異同之說。
率然以數語仰對。
幸蒙頷可。
豈能眞知實見
所下示答金伯剛書。
近益潛心玩繹
斷無可疑
竊謂天命理則焦螟蠛蠓寄生菌耳
與人同也。
其所以爲性則豈可與人同也。
乃若以爲不同之性。
氣質也。
一原之理不異
則豈欠五常之性哉。
說之蔽。
只此一段
蓋理本一而已
何容有五㨾理哉。
理因於木氣而爲仁。
理因於金氣而爲義。
見性中有五常
遂謂理本有五㨾則大謬也。
彼將曰然則何以愛之宜之理也。
吾卽曰是猶
花之紅白
謂紅之理白之理則可。
若謂本有五色則不可。
殊不知離理無氣。
離氣無理
雖非一物
亦非兩箇
是以木氣偏時是有木之理。
金氣偏時是有金之理。
而語其性則木軟金剛
元其理則金木二理也。
見其理一也。
遂謂木中當有金性
金中當有木性
其可乎。
無極眞則五行一理
而纔兼氣言。
五行自不能相通
况人與物乎。
氣偏則理亦偏。
氣少則理亦少。
得氣之全而夥。
故理亦全而夥。
得氣之偏而少。
故理亦偏而小。
虎狼鴻鴈
猶是物之大者
故取其倣似者。
擬於父子仁兄弟之序而爲言
若言虎狼有心之德愛之理。
鴻鴈有事宜理之節文則顧可乎。
至如物之微者。
螢火只得火氣而已
何嘗有禮之性哉。
菌耳只得生氣而已
何曾惻隱之性哉。
雖然天命之理。
與人同也。
大抵無限
皆由氣質之性本然之性二句
循枝索葉。
畢竟不覺理氣分爲兩物。
各在一邊
氣質旣形。
理乃驀入。
有如是人身。
是人性之
今彼病痛
正亦坐此也。
其意若曰禽獸形質旣成
本然之理入他形質時。
豈可分割五箇全備者而偏用一箇二箇乎。
除是五箇俱入。
殊不知羽毛鱗介成形時。
本然之理。
自包在中
而羽
底爲羽之性毛底爲毛之性。
或一或二或厚或薄。
有萬不同也。
故珪則以爲氣質性之外。
更別無性
其所本然
卽理而非性也。
且物之不齊
物之情也。
不齊者。
形質也。
而氣旣不齊則理亦不齊
若不然。
氣烏能自爲不齊哉。
若曰不齊只是氣。
理則均齊
是氣爲理外之物也。
烏乎可哉。
若見其不齊
而遂謂理不同則不可。
盖齊字與同不同
同是大同底。
齊是細較底。
天命之性。
大同底。
或健或順或偏仁或偏義。
細較則不齊者萬。
大同原則而已
朱子大可以一言剖惑者。
不止一二。
謬爲顚倒證左。
有若明儒之爲道一偏者。
未可知也。
且休人物異同
只以其
推認吾人之具五常斷然明白
且當體驗擴充
儘到工夫極處
志氣如神而能盡性知天。
性命本體
全然在我。
不待辨說自可見矣。
何必預先决定
禽獸亦具五常之性然後方是快活進學乎。
珪以末學謏聞
妄有與知性命
極涉不韙
未知如何
與黃長興(榦)
屛伏海岸
謝絶往還
閤下下車
已經時。
不敢起居之問。
溷下執事
分當如是
罪懼則深。
豈意先辱
篆札。
曲賜記存
原其怠慢
鐫敎珍重
感悚無任
區區珪早業塲屋
奔走二十年。
性本陋拙
未嘗投刺士大夫之門。
至於土主
苟非不得已之事。
未嘗姓名自通於鈴下者。
盖亦義所不敢也。
今所枉敎
乃有不至偃室之示。
可謂慙赧無知矣。
卽當趍謝。
陳此陋悰。
而八十老父
適患暑痢。
藥餌方殷
未可離舍
待其痊可
當到凉生。
逋慢兩朔。
預深惶踧。
且使伯珪聞命知感
奔趨公門
如恐不及
亦豈閤下所取之初心哉。
敢自伸。
仰冀不罪
千萬伏祝。
與黃長興
俯詢諸條。
識時務者所可裁度
不佞安敢有所預知哉。
其中黃口査頉。
聖明洞察民隱
此若癏之敎。
分憂之責者。
豈可不盡心哉。
蓋俗弊風渝。
百事無紀。
若欲隨事釐正。
非特鼠穴之難塞而已
不如靜而因之。
但示以爲民之意。
使羣下奉行者。
自畏其中心之天而不敢恣也。
只在閤下實心而已
程子一命之士。
苟存心於愛物
於人必有所濟。
以此爲獻焉。
與徐寧邊(榮輔)
海山白髮
何以仰塵繡衣騎從
雖無伯牙妙指
妙耳之俯許山水
豈無感悚之懷。
矧蒙天高謬聽
叨承縣符
七十昏耗之質。
决難仰售涓埃之報。
坐切忉歎而已
今則歲色已竆。
於分已盡。
於躬已竭。
將浩誦陶辭。
其於知我之感。
何闕一候
西塞路脩。
末由自力
只草此褫留京宅。
以爲轉達之。
崔知事(夢嵒)
再拜
昨年丕擬輿病
進拜床下
稟請身計
兼敍積戀
因病未遂
歲又遒過。
鬢霜白皚皚一層
尤想凰山老人老於我幾年。
而其老更如何
無日耿耿花前開罇之時矣。
拜惠翰委落病枕。
賜誨勤摯。
眷意起人
便覺風痲頓痊。
况承新經重巹慶宴。
坐上賀律成什。
始覺此老更少年
眞是神仙中人
决不可以凡俗白髮病者只以起居文字
投納案上
金童羣仙輩所恥笑也。
以此遲擬。
過時月。
仙翁訝嗔。
不勝悚罪也。
然示中以進秩期佇。
黃永叟爲言
仙翁只能獨仙老仙。
亦妄不揣平地上病仙心事也。
珪本海山細民
平生天知分。
歆羡攀援之心。
故但以科名爲寒措大悅親之計。
吟呻操筆
奔走京鄕三十年。
出門十里地。
當代賢俊
無非勝儔仰友。
嶺上以至畿湖乎。
私心執拗
每自䟱外。
一人
握手交款者。
赫蹄通問
苟非姻兄弟
無踰境外者
况越嶺達湖渡漢乎。
是以科塲往來
捨酒幕旅店外。
斷無知舊留宿
以衒人情面者。
入京則纔稅泮主人
才過科日。
出場屋。
則直騎馬越瓦峴。
大家秀才
初無半面之分。
高門甲第
不敢窺。
不敢入。
懷裏初無滅字之刺。
洛下焉有蟠木之譽乎。
至於場屋事。
不得不逐隊往還
本官白塲外。
鄰官戰藝
都會陞補
一不往見。
通謁官長
則土主一二等。
先自欲訪。
拘於分義
數番回謝之外。
其餘謫客所歸仰者。
過門不入
科則卿相之子
左挐右訹。
勢利壓誘。
而一不酬應
彼固請見不可得。
何况與之款接而引譽乎。
是以海上幺麽措大
怪物毒物之號於京中
泮村羣童見其麁布芒屩
指示相誚
甚至於溪上師門
只有函丈曲賜許與之外。
同門士大夫
無通書問托契分之道。
生今之世。
欲掠名發身者。
有如怪物者乎。
是以程文不苟循科體。
故鄕每每見敗。
觀科自少矢不踰四十。
兩親誠心
感迴命運
三十九始得上庠
大科則本是望外
只從親命隨例觀光
策問入格者凡七度
世間何嘗有七次錦段初試
見屈於會試者乎。
然而安分任命
故渡灞未
含淚
因以放曠蓬廬
年登七旬
塵架書籍
都是幼年筌蹄
寧有愚心猶有。
夜夜旄頭之念乎。
意外繡衣謬聽人言
至以鄙名上溷天聽
天恩不鄙。
命以副奉事
初六日肅謝入侍
其夜封進萬言疏。
其所謂疏。
此前癸卯年潛居無聊
妄以草野橫議
胡草構置者。
豈有一分愚念欲以唐突嚴閽。
近天光之意乎。
入侍時旣承弊條陳之敎。
使政院給紙筆
故暮出旅客主招致館下人。
分付明朝印札來待矣。
人定時戶曹下人持疏本紙二軸。
能書書吏十三。
來傳上敎通宵依疏例正寫。
明朝上達云云
故憊病老物
鄕曲不辨東西之人。
入禁庭。
肅拜
入侍榻前
終日而出。
氣力昏昏
呻吟欲死。
不問可知
雖欲抖擻自厲
惶惕之心。
又從而蹙速。
隕越戰兢
莫知所爲
子姪輩適有癸卯所草休紙帶去者。
仍與書吏
計字分書
通宵卒墨。
平明上達
初七日夕夕食後。
又承入侍之命。
顚蹶到闕外。
則仍令留待政院。
戌時賜下批答
而其末仍有明日政除一邑之敎。
使之退去待令
故惶蹙出舍
朝政來示機張之望。
午時又有七十老人
何以遠赴之敎。
政吏又以泰仁相換望來示
高舂時又以
玉果相換。
促出城。
日給馬下送。
初八日午後治裝馬牌出門
無論官職高下厚薄
平生奔走經營
一命者百之一二。
况僕之拙劣乎。
文武及第筮仕者。
分符外方
十無一二。
况如僕之畸陋乎。
所謂夢裏何曾有此事者也。
鄕友留京知事五六人
競來賀且慰曰。
此是特恩
子道理。
初頭出脚
未爲允當
若呈吏曹所志辭遞。
其後恩命不知至於何境。
二品可得。
幸圖之也。
珪自念我本是塲屋進取之物。
本非山林養德之士。
遭此意外罔極之恩。
固有尊者所賜。
鄙者不敢辭之義。
專城之官
曾祖以後未有
得之爲幸。
原無天與不取之理。
何敢自欺欺人
以爲辭卑圖尊之計乎。
上官則專以不欺國不剝民爲心。
一要利己之念。
平居家貧誠薄。
祭祀不能備餠麵魚肉
以爲恨。
耐過一年
四時正祭節日忌祀。
粗以成㨾。
尤知天恩罔極
五月望旣過親忌。
則大二十日前還歸。
荊布時年七十有四
以毒痢楚瘧。
幾死還生
决不冒暑作行。
不得已坐待秋凉
豈有毫分戀官之念哉
身病又復痿痺
不得新伯延命。
朔望望闕謁聖諸禮。
廢閣數月。
豈有餘意尸居民社之職。
猥當朱墨之劇哉。
內顧夙心
愧恧不堪
殿
不饒
實是甘心
不以公事見責則還爲不幸之幸也。
歸臥蓬廬
百事不關心頭
尤覺古人以是浩然之樂者。
誠非虛語也。
豈意天眷不遐。
卽爲陞敍
賜以四品之資。
尤深隕懼
圖報罔涯。
有過分外之望乎。
况如尊示淸顯爵秩則病未趨進臚謁之班。
豈有七十年讀書者。
不能盡爲上爲德之職。
而冒忝官名。
暗喜他日戶籍侈麗乎。
誠然則寧不愧且死乎。
見今朝奉大夫題名則已是分外過福。
自知
寧不知止乎。
但近自族黨
遠至親舊姻婭
而皆以作官不能成家
誚嗤之爲愚呆。
誠是着己題目
自甘無悔而已
所俯囑慶宴韻語
詩思本拙。
病力兼耗。
僅集五十六字
而短序精神昏促。
不能摛章
到今遲延
伏想崇責。
無任愧罪。
今始書呈
舍弟兒子輩因有濫瀆之請。
玆並錄呈。
幸望俯哂而抵之也。
進士弟想已歷拜座下
其或口達渠之拙構耶。
與兪參奉(孟煥)別紙
伯珪海岸寒民
每以三僻自分
草亡木卒於荒山野水
其所也。
豈意虛名上溷天恩
謬被縣符之分。
已踰涯分
承恩命。
當直眞殿。
猥以微賤
有此淸除
惶感趍奔之不暇
敢自速辜
顧此陋劣
十四五歲時至四十。
從事塲屋
奔走京鄕。
豈有守分安素之心乎。
但業專箕裘
獲升國庠
陋物悅親。
飮河已滿。
倖望遂絶。
伎倆有售。
對策見取七度入格
終屈覆試
大科之望。
已矣如天。
賤夫之心。
安得淡然
幸添一命
生光閭里之念。
滿頂踵。
夙宵忘想
然而姓運缺嗇。
四百年迄無三品顯官
自知數奇
望絶進取
躬耕讀書
杜門自廢。
來往漢師三十年。
未嘗一刺高門
半面官長
鞍馬往還
不過姻婭知舊
交遊追隨
不過山野耕樵
省內士類
無執袂拭眼者。
華聞藻譽。
出席門之外哉。
楚南坐肆。
中州大賈目見絶少
臆料其必有明珠文犀。
遂以薏實麑角。
喚價於東華紫陌
彼楚賈寧不顔發騂於屋漏也乎。
化翁乘幾於自欺神苶之際。
投以風祟。
瘓其半體
右邊手脚
全然委棄
食飮倩人
筆墨拋地。
必待兩人扶坐移寸地
三人扶足移跬步
到今寒威頓嚴。
風雪交攻
七十一歲編祟百脉
四百四病乘勢五臟
咳嗽泄瀉
耳瞶目眊
偕作並侵。
委枕之人。
以此精力
何以作寒程北鞭。
何以當肅瞻拜乎。
布政宣化之邸。
都殿淸齋之房。
夫豈賤夫養病之坊。
雖然分義所在
不敢自寧。
去月之十四。
奉營飭兼領守僕輩告
目。
剋告登程日子
而緩定以去晦。
庶幾一望之間。
藥餌有靈。
症祟無添。
或可舁到本府
使土主目擊
小紓臨門星火之促。
又冀用三四日力
轉進百六十里。
越境羅州
呈辭狀矣。
是日病勢如此
故月之初吉
不得已實狀告于本官
登程日子及病之實狀
兩度府狀。
想已報營。
執事發日
偶未照及矣。
自古矜名難進退者
每事稱病退伏
珪何人虛名叨恩。
已是惶恐
敢冒前人弋取崇譽也。
煬者爭席之物。
驀得大都五品官耶。
常情之外。
敢爲自欺欺人之辭。
天與不取
反受之誡。
古語不可懼乎。
實情如右
無任悚懼
忝擬僚契。
曲賜範誨。
無異知己
敢此自伸。
伏乞垂覽。
領此私悃。
縷縷及此
恐鑑謹止。
三僻卽地僻姓僻人僻也。
平日有自二律
敢溷崇案。
以供一粲
知罪知罪。
與兪參奉
伯珪再拜
曩日仰溷。
唐突之甚。
病伏紙窓
待譴方深。
豈謂不罪
賜覆慇懃。
誨諄諄。
謝荷無任區區之至。
伏問嚴沍。
履一神相
大享陪祝之行。
實是大事
寒程往還
不可緩鞭。
不審何以自量
若非實然
敢自退。
委勞於下執事耶。
但纔過一朔
便是
十二歲。
病退癃殘
固其分也。
况風痲濕痱。
種種如法耶。
來示所謂林下讀書
操執踐履等語。
古人高處
賤子何敢當也。
海濱草茅
一肅脩門
如陞赫戱
采薪之憂
豈可言病。
若不東山掩口之笑。
自托不俟駕行之義。
千里凍程。
扶曳殘軀
日就途。
中路添劇。
遂至臯復旅店
不得畢命榟丘。
竟是反忝恩命
地下之目。
不得瞑。
所失輕重大小
自量甚熟。
未知善恕處分如何
銓曹啓稟
營門狀達。
宜有前例
寧忍以海濱魏生。
獨被恩譴耶。
所恃者命也。
何可容私於其間哉。
胎呈二律
初豈自處以詩士。
只以三僻無求之意。
仰瀆冲照。
幸冀瓊琚末光
加以分外之辭。
不屑木爪之投。
分也奈何
李大來
長弟承書。
兼以詩什
披讀再三
知有竆討自得之味。
慰喜不可量。
至如敬義詩。
說到義理究竟處。
觸處如此
可謂讀書也。
前此非不吾人講說
而亦不敢盡吐愚胷中瞽說者。
盖恐其不入而還穿鑿之病也。
今見書中有手舞足蹈之語。
是已越覰實境
有所眞得也。
此後殊是不可量者。
課讀論語
兼觀周易甚善。
聖人書。
所該甚大。
若但就見句釋讀
而已
猶滯淺境。
假如學而首章則不學而時習之悅矣。
而必着不亦二字者。
倒語而激撼之。
欲使學者警聽而感悟
便有大學新民作字之意。
悅者其中自得之初也。
不曰敎人不亦樂。
而必曰有朋自遠方來。
君子之心。
必欲敎人
然彼不來學
而我就敎則敎不入。
不入則材不成
從而督之則以爲虐我。
其害反大矣
故曰有朋。
這有字極好
來學安可必也。
苟有與我趣同者。
便同類相求矣。
自字有慇懃辛苦之意。
孟子所謂德樂道不如是
不足有爲之義也。
凡學之大病
在於爲人
有善而人不知則必悲。
其次其次怒。
悲則善不進。
怨則變所守。
怒則無所不至
上者雖免於三科
不能不平。
不平者慍也。
成德者。
方能無慍
此易所謂無憫。
中庸所謂素位而行。
大舜所謂若將終身
是爲己極致天德在躬者也。
朋來而樂則人不知。
朋來之反也。
然而君子之樂。
初不待人
所謂朋來之樂。
其樂不在朋而在吾。
是以不慍時節
其樂亦自在此。
孔顔所以不改也。
苟使見知而達於行。
所以袗衣鼓琴
固有之。
卿相不動心者也。
至若易之乾卦初九
不曰潛龍不用
而乃勿用
夫不用之德在我。
而直曰不用全是
逆境
不能無憫。
但曰勿用安分守素
時至而動。
便是論語不慍君子也。
九二在田則龍德已著。
知者知之。
然非遇同德大人
不可進而行矣。
是以利見大人
這利字其義甚廣。
便有澤及斯民萬國咸寧意思
九三君子日乾乾。
堯舜兢兢業業
禹湯孜孜慄慄
文王不已
周公之待朝也。
如常人之位已著則倦於善也。
及其嚮晦宴息
此心猶不懈
高宗之貞寐。
仲尼寢不尸及夜寐夙興
夕惕之道也。
然若復憂惶恐懼則反有害
若字甚有義。
然而不直曰吉而但曰无咎
君子之心。
何曾有極吉無憾之意乎。
以爲庶無大咎乎。
戰戰兢兢
死而後已
進德修業
以至與天同德也。
堯舜之病諸。
夫子之無大過
曾子之知免是也
九四已離下體
可躍之時也。
君子之道難進
故或之。
旣曰或躍則又當曰或淵。
而躍則變常
可以或也。
淵則所常也。
豈可或也。
故曰在淵。
其義若曰苟時不可躍則因其常而在於淵可也。
然躍而行於世則萬物咸被其化。
不然守常則只爲自家之無而已
九五飛而在天。
絶乎人與地矣。
自高絶下則德不下降
造化不成
下見同德大人
可謂天道下濟光明也。
上九
極而在上
豈不高且大哉
萬物之理。
極則必凶。
此當曰亢龍凶。
然而當其必凶之地。
知其有悔自悔則轉禍爲吉之機也。
但曰有悔
示人改過之路也。
物理極進則還退爲吉。
天高日月下照
草木高而實皆下垂
山高川谷下流
頭高毛髮下覆
其餘觸類可驗也。
用九這用字。
體認看。
與君子以之以字大義同。
而用字較小。
以見字推之。
朱子五字爲句似恰好
然剛不可過之意。
程傳大槩同矣。
不可過。
日用靜云爲。
無時不然
無事不然
無物不然
這吉字正對上九有悔得來
玩味也。
大抵聖賢經傳話頭雖殊。
義理一貫
凡看讀。
必設以身處其地。
切己審思之。
方始曲照旁通
理順冰釋
自然浹洽於中。
可以變化吾之氣質
庶免虛過百年
古人所謂讀書也。
程子富貴不淫貧賤樂。
男兒到此始豪雄者。
正在此也。
雖然讀書不可就生句上強求意味
是鑿也。
但當立志不卑。
注神高眼
平心諷詠
如雨花綻
風吹柳搖
大小隱顯
次第自見
然後方爲實得。
到此則奚啻手舞足蹈而已
王逸少筆法
當時名於天下
隣嫗市童皆知可寶
其筆陣圖藏之石室
千金勿傳非人
自愛意可知也。
如僕
讀書之法。
未知與逸少筆聖何如
行年六十五。
始爲大來一番擧似
只此一二章
起例而已
此餘六經奧旨美義
觸處敷繹。
决江河而排星斗
其樂何如也。
而但藏在肚笥。
家內子弟輩。
尙未窺其寶而發之。
雖欲移藏石室
無物可藏。
奈何
靜言思之。
不得不慍。
不免虛讀論語
誠可愧也。
到今大來可以知之。
豈非解吾之風耶。
方喜而不寐也。
李大來
頃枉一夜話。
節節警發身心工夫
其如柳條說。
尤是緊切
垂垂三字若寫成文字。
雖是駭人
然其安閒自在
無所偏倚氣像
非體自得於心者。
不能恁地索性說出。
是卽中庸未發之中。
易翼寂然不動之體也。
引諭工夫則初垂字是大學知止有定也。
次垂字是能靜能安也。
末垂便是能慮能得時候也。
風一分動一分
十分十分
中庸發皆中節
易翼感而遂通之用也。
證嚮於工夫則顔氏之不遷怒也。
推極體驗
實用其工。
則是中庸篤恭天下平之道也。
天下無理外之物。
尺蠖之屈。
夫子取以贊易。
鳶飛魚躍
子思引以證道。
若觀物之際。
着己近思
何物非吾師也。
大來又已離却口耳分上
近裏做工夫
恰得向上程課
他日所到。
何可量也。
珪自聞其言。
欣然如得拱璧
六日晝夜思惟
怳然深悟。
始知前日許多
皆是上蔡鸚鵡也。
若朝夕講劘如此
雖甚魯劣。
庶免虛度光陰也。
古人所以朋友
如是矣。
李大來
連得抵舍弟書。
且憑小奚口陳
敬悉省下近甚慰
早知大來不欲爲此事外人
世故多端
惱人剝削人。
自古苟非大力量。
終不得拔出定向焉。
今見盛作數什。
可認自得之味不淺淺
奉喜萬萬。
稟賦雖魯劣。
决不虛生一世之意。
自十餘歲耿耿于中。
俗累撓奪。
志氣低殘。
迄今自暴自棄
中夜悔悟
恨淚盈腮
明日又復依舊
規以古賢訓語
專由知之不眞而志不立故也。
富貴利達
雖非人道極則
得之亦有命。
苟得之者
快活意氣
自覺其爲醉夢哉。
蟪蛄斥鷃
足以了得一生
不得者。
亦不知有命
妄以人力奔競
畢竟不得一夢
但失吾人本分良貴
其虛住百年好箇天宇地堂。
草木同歸朽壤
寧不悲哉。
吾夫子所以朝聞夕死之訓者也。
僕早有見於此
行年六十五歲。
動靜語默
一合義。
程朱遺訓
欲熟着工夫
耳聞目覩
時撼刻惱。
惹起生心肺生血性
工夫無時可熟。
依舊儱侗措大
看看一朔之後
又添一齒
設令自今作好人。
其不虛生
可復幾歲。
思之可爲於邑
每念若有一二會心人。
日夕從容
諷誦養德性。
規箴變氣質。
應不止於吳下阿蒙
其如無有何。
雖行之則未能。
言之則粗能。
古人深處
大來聞吾言。
不以不可
故每欲源源
而又不可得。
此生有命
亦與富貴之命不異也。
今因吾人詩什
激感于中。
略吐蘊菀如此
大來亦見僕與人書札吟咏間。
發吾一等語者否。
斂藏七尺皮帒中。
共燼於風頭膏燭
因以終古
則宜有可認於牛斗之墟者。
張茂先亦無之。
其亦終古而已矣。
只有酒盃可滌千古
非惟性耐。
亦自喜飮。
到今心氣漸弱。
不能與渠作主
每每鬨起。
不仁宿心
言語過中
忿怒成習
又復矯之以諧笑
則遂爲流蕩不謹
故斷自今月。
盟心止之。
人謂旬月之間。
容色已有瘦枯之漸。
不可云。
然雖瘦枯到骨。
豈可身心而易彼哉。
邵氏以酒爲太和湯
則是其心亦自有己所獨知不平者。
必待酒以和之也。
則元無邵氏之學。
而並去太和湯
亦將何如也。
雖然若使僕有韓富二程
司馬及二十四家行窩。
則初不須太和湯
亦不絶太和矣。
但願大來從今益着工於古人實事
隨得投示也。
吾卽以是太和湯也。
李大來
昨日呻頓內房
語兒輩曰秋登釀酒
須以酒糟白牧丹
伯珪之妻應聲白牧丹豪茂已過。
有壓侮紫叢之勢。
殊爲可憎
况又加培乎。
凡世是非如此
苟有高人一等力量
何可關心
恨不及吾人留我。
與之對噱也。
聊此奉聞
李大來(問目)
 
卦辭之下。
直繫爻辭
坤彖象之下。
繫爻辭。
而且乾則爻辭小象各以彙分。
坤則各以類從
敢問何義。
羲之易。
只是六十四卦
周易只是卦辭爻辭
孔子之易。
彖傳大小以下十篇
各自爲書
後人便於看讀。
以類錯入而一之
故乾卦全其卦爻辭。
系以彖象傳
存其本色
坤卦以下
系彖於卦辭
以彖釋卦辭故也。
大象彖傳
大象統一卦也。
分系小象於各爻。
遂爲全例。
非有別義也。
 元亨利貞
一是乾坤四德
其所申釋
似無異同
乾則彖傳文言
臚列條釋。
而乃若坤之彖則亦如乾
至於文言則只言利貞而不拈說元亨二字
其義何居
結句曰含萬物化光
又曰承天時行
萬物化光四字上。
似見元亨影像
而最難勘定
承天時行四字
見得乾坤一理
無所條分之意。
而苟如是也。
利貞而後元亨
敢問何義。
乾爲萬物之首而元爲首德。
元者天地萬物之首也。
坤雖配乾不能主元之大德
譬如太姒聖女
安敢齊文王之德乎。
然亦不可謂無文王之德。
坤卦四德猶是也。
地以歸藏至德
歸藏者。
貞之事也。
乾以元而始之。
以貞而終之。
乾以元始
故自而順釋。
以貞終。
故自而逆解。
便是天覆地載
陽順陰逆之義也。
如乾之自元順列則是陰陽相抗
造化不成矣。
非夫子強安排也。
自如此。
乾元成功於坤
效法乾元
夫男女生產。
男以而施之。
以貞而成之。
生子以承父則復元
生生不竆
易理不外乾坤二卦
乾坤之理。
體驗夫婦居室
觸類旁通修齊治平
不外是矣。
坤之
其義甚大。
近取諸身。
女之居內而主靜
出外掩面
言不踰閾。
事無專制
都是也。
成物
妓女不能
子。
亦由失故也。
然坤之
如乾
則是不可也。
稱牝馬。
牝者受陽也。
馬者乾物也。
能受而然後得坤之
其義至賾而妙。
六十四卦
須如此讀。
非特達於文義
有益身心
若不益於身心
只是口業而已
何貴於讀書也。
 乾之彖傳
統釋四德
亨之下。
不以利貞二字直貼釋之。
以時六龍以御天等句間之。
其義何取
乾道變化
正性命。
似是亨之家計
而旣釋元之後
何不孤釋利貞之義。
必以乾道變化二句復爲起句
而說及利
其義何據。
四德雖似分齊
而重在元亨
而亨則末抄收殺便自然如此
農事旣種而生。
生而長之則實自成。
旣成則便收而藏。
其功豈不易於春生夏長乎。
是以聖人學主於仁。
而爲仁必復禮
心德旣全而節文斯得則用於外者自爲義。
存乎中者自爲智。
天德元亨
於斯爲大。
故旣釋元亨。
不可贊辭
所以有時乘御之句也。
亨之結裹底是利貞
利貞胎骨底是元亨
若孤釋利貞
便沒意思
管照元亨
說出始得。
大抵聖人文章
只喫管義理
不必鋪章對句
把做齊整
如今程文貌㨾。
與金燮之
吾輩看書做文。
自古視之
甚是緊關事。
今世遐荒措大
所以慰悅老親者。
惟此一事
其所以不落莫朋知間者
只是一事
此正兄我輩所以夙宵矻矻
如有所不得已者。
雖然見今爲此業者。
往往於時尙。
不究其本而專事其末。
波奔風靡
不成㨾。
古人有譏其嘲風弄月
而今風月嘲弄
不足譏也。
古人有刺其鬪靡競巧。
而今則靡巧之鬪競
不足刺也。
其所爲文
有如浮花落葉
無所定着
有如枯根朽株
無有生氣
糊血滾毛。
不成一味
拌沙撩灰。
不具一格
只以之乎者也
胡亂緝綴
遂謂之科文時體
噫。
近日誰果爲此體者也。
誰果以此得之也歟
唐初四傑
首唱唐詩。
始音其淡雅幽麗
自成一則
而猶以人品浮躁
不得令終
况今如此之人。
如此之文。
或一得於無眼主司
不能終享榮祿
福履沒世
亦明矣。
出世間
幸而爲人
不能服堯之服行堯之行。
自歸聖賢下風
已是可憂。
而况尋摘之學。
不能造其深。
又遂使四傑笑人。
其如醉如夢。
聯翩世間者。
不至於愧死也耶
此類受病之源。
在於人志浮輕
識趣卑庸
不能
遠大自期
讀書之際。
不能深究意趣
苟以句讀音釋
涉躐口耳。
終不得融會一貫
左右逢原
故其發而爲文者。
亦自如此而已
讀書之法。
以文讀文而已者。
終不能造其妙。
夫不知心精微之蘊者。
不能聖賢精義之書。
不知天人理氣之奧者。
不能聖神鉤深之書。
不能體認古人言意
毫分縷析者。
不能洛閩訓誥之文。
不能體想古人風流飄灑頓挫者。
不能班馬傳紀之文。
不通俚言鄙語委折精當者。
無以古人之歌騷。
不達仙風道敎淸虛雅遠者。
無以古人詩律
不察從橫捭闔之術則無以古人出沒機權
不遍於禪佛靜悟之旨則無以古詩言外餘意。
不昧陰陽象數然後可以易經啓蒙
不昧於律呂筭學然後可以樂書星曆
有見經綸刑政具然可以讀史官紀律之書。
有諳於財貨流布之道然後可以鹽鐵貨殖之傳。
苟匪經意禮儀度數者。
不能儀禮經傳
苟非留意井地經界者。
不能王制
曲通榟匠之事。
之而讀明堂殿廈之書。
傍燭於農賈之業。
之而稼穡舟車之書。
孫吳之韜而必究其戰陣奇正之法。
然後可以文章之變。
軒岐之訣而必究其修
鍊汞鉛之妙。
然後可以達易學之支。
天地人事物理之蚕絲牛毛
皆載之於心而得之於文。
必竆其義而達其趣。
然後其所讀者
不至於書自書我自我。
至如六經則先得其氣像尊嚴正大
天子端拱明堂九陛之上。
衣冠劒佩肅雍趍蹌。
重門洞闢
四海顒仰
至如四書則先得其規模縝密嚴正
大匠構架太室九層之屋。
規矩準繩
各中其度。
門戶不差
堂有序。
至若古詩必得朱絃疏越
三歎而有遺音者。
古騷則必得月明滄海
鼓瑟回鴈羣者。
文則必得其發自天津
分流萬里
浩漫淼茫
沸潏
三門砥柱
溢爲滎別爲沱。
東流爲漢。
又東爲滄浪之水
同入于海者。
無論史詩文。
必觀其脉絡貫通
人身榮衛骨節
皆本於臟腑
而寸關互莊。
井腧相資
首尾之互應。
天道二曜五緯
皆包於元氣
弦望不差
躔宿有常
下字之不輕。
如逄門彎千斤之弩。
一箭而殪吼象。
其作句之有法
巧婦雲錦之幅。
短長合體度。
其字意之相承
章法之互轉。
天梯石棧
鉤連高標回川而通秦塞人烟
語助點綴斡旋
如斜柱虛樑
支吾連綿
以成千架大廈
不可多一而減一。
大法
大槩如此
其讀而誦之。
不知手舞而足蹈。
默而思之。
自然心和而體舒。
然後發而爲文
則奇簡大小高低
與時推移
隨意所欲。
一本分殊
各臻其妙。
譬如上農夫糞其甫田
深耕易耨
十月滌塲
百嘉滿舍。
飮食之用。
衣服之需。
無不隨具。
反是者如丐兒。
今年薙得山角火田
種粟得粟
明年又墾水隈沙壠
種豆得豆。
雖不遽至於飢死。
得食無衣
有餠則失飰
及其筋力旣衰之後
不能薙山墾水。
則賣耜糊朝。
典鋤饔夕。
歲律將竆。
不擧火十五日
家家歲除
酒肉狼藉
乃持甁乞湯餠
豈非可哀也乎。
且苟知讀書之妙而極其至。
科第得不得
任彼造物者如何
得之樂之極者。
亦自有富貴不淫貧賤樂底意思
徑過百年
涵泳自得者。
豈非好人間事耶。
若爲談時所娛
每曰爲文雖高。
不可後世
爲文雖低。
不過中科第。
第一等事
讓與別人
我且爲第二等事
種種自慰
沾沾自好
纔得七郡則便黃屋左纛
仰而笑之曰彼九萬里而南爲何物也。
此誠古人所謂自棄者也。
雖或得科第
器局本漏淺。
終不能致遠。
小則行汚名堙。
大則敗身亡家。
豈非可畏也。
此言非知我者不可道
尋常蘊此。
不以告人。
玆因修
公元1792年
候短帖。
筆舌便不覺縷縷
斲堊之斧。
自然成風
殆將拔木揚沙
將命者幸留意一顧
誤拂之絃則知感知感
明年國家有慶科云。
左右出力之日。
其能加勵己百之工否乎。
團會之思。
因此愈切。
歲事掣人。
不能使我移近於仙庄。
山窓靜榻。
披對古文
恨不得與賢共討。
一心耿結
依依如見君耳。
頃者一枉之約。
迨今不能無望
中朝夕。
殆同希文之煮
二斗米可供一月
雪月晴窓
可幸留坐席三十日也耶
兄若竟嫌海上之臭則吾亦何言。
與金燮之
伯珪曾以讀書爲文大綱奉告者。
草草矣。
其或不以人廢其言。
而亦自留用力也否。
今且小學書論其讀之之法。
書題一章
愛親長隆親友之道。
不及忠君敬兄應事接物者。
是意法也。
治國平天下。
不及正心誠意者。
語法也。
其曰而必使其講而習之於幼稚之時者。
句法也。
其曰習與智長
化與心成者。
是字法也。
今略之曰必使講習幼時云則句法不圓
今若易之曰化與智長習與心成云則字法不襯矣。
其意法語法亦如此
而其深處尤有至妙者。
只能熟讀而玩味自可見矣。
若欲爲文則先能善讀古文
然後方可言之也。
大抵文章語意之外。
淋漓餘韻者爲貴。
言句之外。
含蓄意者爲高。
古人詩有曰竹根逬地龍腰曲。
蕉葉當窓鳳尾長。
形像之模似。
語意之軟白。
作句之精巧
豈不美矣哉。
竹根竹根而止耳。
蕉葉蕉葉而止耳。
更無餘意神采
如龍鳳尾則龍如而曲焉而已
鳳如而長焉而已
更無餘韻氣格
若善作者則不是也
如咏富貴詩曰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風云者。
其所言則祇是梨花柳絮而已
梧桐藥欄花塢奇花異草
皆已帶來。
蔥蒨芬郁語意之外。
所言則只是風月而已
暖日雨晴凉炎熱朝暮四時景趣
酣宴之樂。
酒肉之臭。
管絲粉黛喧轟艶麗
賓客車馬奔走棼華。
皆已帶來。
而薰凝喧爀語句之裏
潛心細究。
可知絶妙之妙者矣。
是以古人詩有曰上天燒下豆稭灰
形似亦至矣。
東坡因以潤色之曰江雲欲下豆稭灰
光彩倍增矣。
鄭谷詩有曰江上晩來堪畫處。
漁翁得一蓑歸。
語意誠亦好矣。
子厚竊以鍛鍊之曰孤舟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曠遠蕭散之趣。
豈不超勝萬萬也哉
大略如此
只在自家觸類得之
公元1791年
如何耳。
盖觀今之爲文藝者。
若爬食未熟子然
其剝破生殼。
搯取軟實。
旋刮旋食。
其先人得早之快意與其齒牙數咬之聲。
舌端細甘之味。
豈不少兒快樂勝事也。
盡則食盡心怠而口淡
還訝其我曾食也未。
豈如待九月中旬
取三十斗黃金
或煨或蒸。
三其䇺九其棬。
堆積滿前。
而與盈堂賓客
隨意亂喫。
不覺其有輕輕之味頓頓之飽。
旣食之後
有餘
有餘味。
淡甘之氣。
淫溢唇舌
厭飫之情。
充適於肢體
便自能三日不飢。
豈不眞箇之道也。
是以欲爲文者。
先知讀書之法。
如掘井人先掘三尺土
見其濕濕之氣。
進到六尺深。
酌取其濁水。
又穿到九尺泉。
汲出其甘淡。
又遂引而飮之。
細認其自然之味。
在於水之外者
又復飮而飫之。
體得其精氣浹洽臟腑腠理者。
然後發而爲文則汲取此水。
之而𩝼饎。
之而烹牲瀹魚。
之而洗濯沉沃。
無所往而不得其用。
幸必無只取其三尺下濕土。
走墁其破竈額。
以爲掘井之效也。
世之人其才局見識
非無可以此者
而往往爲楚人咻之。
必曰文高者試官不能知。
語深者主司不能察。
吾未知世果有曾以高文深語。
干之於主司者乎。
且如韓柳
之文。
李杜之詩。
非不高也。
非不深也。
吾輩見之。
皆能知其美。
可以忘肉。
至於近時才子所爲文。
一讀不知其味。
再讀遂見其非。
三讀遂以覆醬瓿
以此言之。
高語深。
方見美於人人之眼也。
且夫决科有命在焉。
固非主司一日之眼。
爲能侯雍齒而廢李廣也。
爲文只當其所當爲者。
以俟彼朱衣點頭之如何耳。
彼蒼蒼之意。
不可預知
先自斲小齊王之木。
取媚於寶燕石之眼。
而其或造物者不見許則將奈何
不爲斜陽荻港邊。
失筌失蟹底癡呆漢者幾希矣。
夫豈如以得失責之於造物
工夫責之於吾身。
高其眼肆其力。
詩書膏腴
體語孟之胎髓。
遂御莊列冷風
前秦戰國高帆巨艦。
韓愈馬遷之長江煙波
而使屈宋輩鼓湘瑟而舞馮夷
兩頭玉簫金管李杜蘇黃騷壇鼔吹
衝波疊浪之出沒閃霍。
燕齊迂怪之海上靈槎。
若遇砥柱天塹則命龍驤撐篙
若遇奔鰌毒龍則詔迦葉誦唄
任其去來溟渤杳暝之間。
而遂刷涪江髭髮
玉溪瑤琴
歸泊於洙泗之津。
學海渡頭
本自淸灞之淚。
急流他日
亦可作勇退之仙。
豈不快活了事漢哉。
然而本則只是發源
讀書深思活潑潑地。
世之高明君子
幸勿安於小成
丐者風花自好也。
雖然此滿紙張皇。
只是相切以剽竊伎倆而已
反以思之。
寧不知可愧也乎。
然則所讀小學書。
更勿專爲科業之地。
而爲之更思上上人用心處也。
與鄭斯文
瀛洲之館。
有枉無謝
悤悤之失。
至今爲罪。
又此先施辱問。
旣悚且豁。
仍審學履有愆候
不勝貢慮之私。
僕本以蔑劣。
近又懶廢。
有何知識敢承賢者之講討
然問於寡。
顔氏事也。
於今忽見古人
僕雖無似。
安可自踈於騏尾于斯也耶
河洛之理甚奧微。
非此謏見所可容喙。
有來無復
古人以爲罪。
不敢默已。
先天圖。
乾南坤北。
天地定位之義也。
天贏於南。
日月星辰皆就之。
天道可見者。
皆徵於南。
南爲乾之位。
坤之位亦然矣。
然此是天地自在之體也。
無以見其行變化之用。
後天卦圖因其見行之用換易其卦。
夫离象爲太陽
其爲火爲赤爲羽爲熱爲附麗長養
南方之義也。
且离爲日。
日之體始於東。
先天居東
而日之盛於午。
其位宜於南。
中函一陰爲陰之胞。
正是南方之事也。
天之色玄。
之色赤。
坎离之交。
玄黃之雜。
天地之泰也。
离爲中女
字養萬物成就之者
又是長夏之事也。
皆是乾之也。
乃若河圖天地之體。
五行居所生之方。
二七之居南。
固其宜矣。
洛書天地
故陽正陰隅而示天地定位
六是老陰位於北。
九卽老陽位於南。
然六退于隅而九進于正者。
陰輸而陽贏。
陰靜陽動也。
東北以陽而靜。
西南以陰而動之義也。
生成之數。
順逆相對
自合先天卦氣
皆是自然之妙也。
大抵先後天。
本非彼一局一局
前後交換
如乾南坤北則离南坎北之理。
自在其中
六北九南則陰生陽生陰之理。
合於先天之體。
潛心默玩。
觸類究驗。
自可追認
且凡陰陽之理。
驗之人身
最近而著。
人身頭上足下
先天乾南坤北之體也。
目在頭陰在下
离南坎北之也。
五臟之腎居下。
圖書一六之居北也。
肺爲金臟而乃五臟之上。
其葉則九也。
卽九以金數處於上之理也。
若知先後天本非相離
迭爲體用實理
而引以伸之則近而吾身支體榮衛寤寐言笑
細而草木昆蟲生息動靜
莫非圖書之明證也。
理氣之說。
活看則通。
滯看則罔。
只在平心自得之如何耳。
若終理
會不透。
食馬肝之說而捨之。
亦無妨矣。
圖書之說。
纔會得一節。
餘自迎刃而達了。
一端全無下手
而來書但拈出圖南一邊
則未知盛意所在之果何如也。
竊想先儒註說
應已融繹。
故敢附會心得之說。
猥妄及此
伏乞賜觀而鐫誨之。
如何如何
早晩丕擬進拜
未間保嗇
惟簡兩字
何其枉戱之甚也。
僕亦因而戲之。
賢兄潛心鉤闡。
見伏羲眞面。
則吾有鴛鴦綉線。
歲久色渝
早當持獻於棐几之下。
更染出藍之靑矣。
好笑好笑
舍弟(進士伯純)
頃書二紙。
備悉甚慰
官况去益難聊。
凶年物色去益慘酷
牟還督捧。
何以堪耐。
初一日呈辭狀。
眞是實情
而上司還投。
念間擬再呈。
未知畢竟如何也。
嘵嘵說話
不足撓心。
鄭子產之政。
初民欲殺之。
况今人乎。
客煩小減而邑小無餘地。
又値連荒。
百事苟艱。
來者以爲官家有活虎鬚有錢山米
原其言。
不勝絶倒也。
客來寒暄外。
必先問一年幾千兩口角流涎
世事從此可知
誠可慨也。
若使我爲桂坊兩司
歆羡不如六面縣監也。
誠可哂也。
大凡守宰千兩萬兩云者
皆是不義弄姦。
若吾則雖一分
錢。
豈可措意哉。
多少月俸之外。
一分餘地。
月俸之餘。
只數三石
豈有容手處乎。
擧世無知此義者。
眞可歎。
民生之困。
無足怪也。
初頭得此。
已是夢外。
只有天在而已
何容私意其間
汝完不可一日離傍。
勿促招也。
人言雖多。
只是未定驚心
怳惚無頭緖。
忮心又乘之也。
我則盡吾心以聽天而已
更何動心哉。
時氣四起
初七日躬行雪山祭矣。
萬萬不可筆旣。
只此照之。
與次子(道及)
汝不讀論語父母惟疾之憂之言乎。
不謹調攝
添病以貽父母憂。
是豈體父母心之道乎。
病旣輕痊旣速。
喜幸方極
而汝自添之。
何道理。
汝常自稱大丈夫
丈夫之道雖久處患難
其心益泰。
氣血耗精神不亂。
汝則心燥意煩。
有若小兒庸夫焉。
何如謬妄也。
血屬心肝
心火起則血燥。
恚怒盛則肝張。
故血不得歸元
失其常道
爲衂爲吐爲血便爲血尿
血若秏盡
雖欲生得乎。
幸得血止。
此後善攝一望
必然全復。
愼之愼之
勿更添以貽憂也。
當風勿冷體。
過飮冷水過飮酒。
勿生煩欝之念。
心欝則氣滯。
滯則血蓄。
甚可懼也。
愼之愼之
與愼直長(師俊)
省禮言。
頃於旅燈。
草伸數字
想已入照矣。
比日風和
謹問服履支相。
寬抑有道
西忌盡淨
寓旆早旋。
令孤孫善眠食
使老人忘哀耶。
傾想情地
每欲亟進奉敍。
而跨率不齊
所聞時祲。
亦足可怖
坐切忉歎而已
珪眼昏神弊。
筆硏䟱而久矣。
辱命允賢作傳。
不敢當
不忍辭。
謹爲泚筆
一家孝蹟極韙。
所遭反常之甚。
若依㨾敍事而已
則不足以千古不平之冤。
不足揄揚三孝一烈稀世至行
以供靈均天問一節
玆敢依古文議挾敍事體。
構成若干言。
未知逝者之頷可。
以爲斯人不負吾耶。
不勝罪恐。
幸望領察刊削而還之如何。
望深自慰抑。
以副遠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