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存斋集卷之十三 (自动笺注)
存齋集卷之十三
 雜著
  
格物
  事物
朋友
他人以義合者。
如君臣之有定分也。
聖人乃與父子並列五倫
稱之曰天敍
名之曰五典
俗情觀之。
無謂
朋友五常屬信。
信屬土。
五行非土不成
五常非信無實
是以子曰友以輔德
子思乎親有道
必信朋友
曾子數文王之敬止而與仁慈並稱
盖人聞過而後能改。
而非友不得聞過。
講磨而後成德
而非友不能講磨
然則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惇敍
皆友之力也。
待友而惇四倫則並四而爲五倫者。
不其宜乎
非友之輔益成德
父子之仁。
君臣之義。
夫婦之別。
長幼之序。
不實矣。
實者信也。
豈非四行之土乎。
雖然只以知舊相好而已者。
只是朋而非友也。
也者
學業相交
通義結者也。
(缺)謂之朋友者。
總稱也。
總稱則朋卽夫子所謂泛愛衆也。
友卽夫子所謂親仁也。
泛愛無信不可
故總言有信
有所挾持而喜承奉者非友也。
有所歆羡諂附者非友也。
這兩交。
可恥甚於
穿窬
過則愎而怒者非友也。
善則忮而媢者非友也。
這兩交可畏甚於蛇虎
穿窬之友。
相棄如弊屣
蛇虎之友。
相賊下穽石。
不同拍肩執袂者。
心刃銳於吳鉤
無資甘言靦面者。
情緖薄於魯縞
古君子之友所望者。
告我過失也。
勉我以德義也。
其愛也淡如水。
而久而益覺其密。
其敬也如賓而久而愈覺其益。
故其生也孚攣如骨肉
其死也哀而如失手足。
此卽參五倫之友也。
相忘江湖
相得自在之義也。
一句最合朋友之道。
氣味相得
心會情孚。
其實无妄
畦畽無疑忮。
其好非私。
其責非虐。
盡吾心而待以恕。
讓其進而資其益。
非如勢利之交以利相望
肚裏常橫着。
是友也相忘
故久而不敗。
此義惟知道者知之。
自古賢者少而不肖者多。
只是不喜聞其過故也。
喜聞過則愚者智迷明惑者辨。
不喜過則堯舜爲父而朱均終於不肖
以逄干爲臣桀紂終於亡國
人之所以朋友
以其聞己之過咎也。
人非生知
無過哉。
小少心術之微。
動作之失。
不得詔其子。
不能警其夫。
只有朋友以閒其邪。
言以規其誤。
諷咏以淑其情性
講論以長其識趣
水漬香薰
不覺所以然而成其德性矣。
不喜過則所從遊。
下等人從諛鄙諂者也。
日益喪德日益汚。
終於不人而已
下等之友。
逢己之惡而黨己之誤。
使己重其過而文其非故也。
亦有一種姦憸猜克者。
巧言令色
面笑背讒。
伺察人過。
以爲直。
外託責善之名。
而內售害物之毒者。
此其可畏
然聞其言。
亦安而受之。
勿怒而辨之可也。
安而受之則無害於己而益吾自修之戒。
怒而辨之則有拒於人而妨吾受言之量。
聖人旣曰無友不如己。
我若愚劣
賢者必靳其友矣。
我則益惇親賢之誠。
益實聞過之喜。
使心知日開而德義漸進
麁粗仲由
終爲顔,閔之畏友矣。
凡儕友相逢
每以戲謔爲事
侵犯父母以爲戱者。
敬而遠之
世人以爲俗。
非謔則無以作好
互相酬酢
我若辱人之親。
彼亦辱吾之親。
是與自辱其親一間耳。
陋俗相謔者。
又喜以妻妾相謔
男女之別。
人之大防
朋友之妻。
卽有嫂叔之義。
安可以言侵及乎。
尤當戒之。
竭人之忠。
盡人之歡。
最害於全交
小人朋友相讎
由於此。
鍾離昧韓信
信受而舍之。
竟殺以獻之
一事朋友君臣之義兩失
來歸
舍之。
而告之以不欺君之義。
上書皇帝保明之曰。
王之臣內叛
而獨終始不貳
各爲所事
臣之於陛下
之於項王
其義一也。
今來歸於臣。
不敢私庇
幸望原其罪而待以不何如
則帝不殺季布大度
許而赦之。
未可知也。
不幸不見聽。
故舊之情雖可愍
君臣之間。
其敢有疑蔽乎。
泣諭不得已之意。
而遣之長安
自白尤幸。
不幸而見誅。
收而葬之。
恤其妻孥
君臣朋友之道。
兩全無缺
帝疑信之心。
因此有解。
而免其赤族之禍。
不異矣。
不明於義理。
而計較於利害者。
處事每每如此
奚獨哉。
貪戀財貨者。
歆羡富貴者。
附權勢者。
妬勝己者。
自矜己能者。
徇時體者。
交結雜客者。
好爲官訟者。
文飾過失者。
不畏官長者。
言語浮誕者。
容悅甛人者。
不可友。
禍必及身
禮者。
天理自然節文
非人私意強作也。
卑高以陳。
天地之禮也。
一往一來
日月之禮也。
岸高流深。
水土之禮也。
天地失序則天翻而地覆矣。
日月失序
則並出而薄蝕矣。
岸流而失序逆行洚水矣。
鳥獸草木虫蟻器物
一物無序
序者禮也。
荀卿只知禮於擎跽拜揖辭讓
故以禮爲僞。
不識禮之本。
姑舍不論
殊不知擎跽拜揖辭讓自然之序乖而萬事不成也。
乳羊知跪。
猩猩知拜。
述蟻讓路
將雞讓啄。
是豈皆僞耶。
曲禮少儀內則等所記。
雖似瑣細煩冗
一事天理
非聖人必不能作
說者每以記爲漢儒傅會
莫之玩味體究也。
漢儒以董子爲巨擘
而董子何曾覰到此地位也。
若論作者
聖人何以說到這委曲細節常人意念之外歟。
論行者。
聰明何以記誦許多細節日用云爲之間耶。
只是小心恭遜
敬以成德
觸處自合天理
不待思索委曲三千。
可以言之矣。
不待記誦而三千節目
可以行之矣。
是以讀禮者。
勿逐節強求
理會本分義理
則可一以貫之
如讀父母唾洟不見
體認愛敬實理
許多事親節目
不待盡讀。
自合禮矣
如讀男女不共湢浴
體認別嫌實理
許多男女節目
不待盡讀。
自合禮矣
授坐不立而可以接物禮矣
服以拜賜可以盡事君之禮矣
讀禮記。
自此數篇
冠婚喪祭諸篇。
曲盡人情
全是天理
節節虛假
未嘗汗出沾背
不覺自歎我非人也。
是以小兒必令讀小學書。
然敎者只以科文之用而敎之。
學者亦只以科文之用而學。
何曾一分有益爲人道理哉。
雖然宜於物欲未擾之前令熟讀。
苟有一二分天姿近人者。
亦可自悟而稍勝於全不讀者矣。
小學一書
古人修身敬誦。
以爲父母神明者。
亶其然乎。
禮之節次
威儀見於外。
敬則全乎中。
眞一无妄
故禮之極功
可以天地萬物
若有一毫私意則僞而非禮也。
恭爲足恭
矜爲色莊
讓爲好名
遜爲柔惡
怡聲遜語。
其中必荏。
斂跪曲揖。
其中必險。
習儀修容
其中必賊。
言必稱禮。
其中必闇。
不可外飾而欺人如此
荀卿乃以禮爲僞者。
非特不知禮而已
是其心矯矜猜險者也。
今觀其書可驗。
一變而爲李斯也。
非禮視聽言動
是爲仁之目。
然不正之色不正之聲。
矯情能不視聽
淫褻之言猥雜之動。
自矜能不言動
此豈爲仁哉。
盖無克己之工則事事皆是自欺
其所以勿之者
復禮之實矣。
必克去私意
視聽言動
復於天理當然理則是爲仁矣。
洪範貌言視聽思。
爲恭從明聰睿
而恭作肅。
作乂
作哲
聰作謀。
睿作聖。
克己復禮成德也。
假如一毫私意
貌恭安能作肅。
其餘皆然。
公元1772年
樂者。
天地自然之和。
托之聲音作者也。
上古之人。
德性弘深
情志寬平
故發爲詩章
如其性情
咏爲歌曲
如其詩章
依之聲律
如其歌曲
故其樂和寬綽
人之性情
不古
而樂遂變。
興亡之音。
治亂之聲。
古人言之已詳。
私意臆說也。
其理實然
鴻鴈羣飛得意
聲和緩。
離羣驚彈。
其聲哀促。
蛺蜓逍遙自得
其舞舒遲閒適。
驚飛避網
其舞急促煩亂
禽虫之聲舞。
自然之樂。
不同有如此者
則人之樂可知也。
我國世宗樂律
其必盡善盡美
而今不可見矣。
以所傳聞想像則與民樂之屬。
應其遺譜
步虛子之類。
彷彿和平之聲矣。
壬辰亂前。
民間始有登登(音둥)曲。
煩急亂聒
其後雅俗樂漸以促急
殆無古意
然六十年前民間俗樂
不甚煩促
歌唱中大葉。
(듕한닙古有樂時調大葉中大葉已促矣。
)平調界面之類。
聽者足以忘憂養和適。
舞者亦容止舒暢
意態安閒
鼓節則有靈山會上者。
有聲無辭
而其聲曳曳平適
可以節舞
其所離別曲者作。
而人漸悅新而厭古。
然猶並行迭奏
近年以來
中大以下遂以全亡。
古老盡歿。
談者亦
無。
世俗所用
登登曲之尤甚者也。
中年樵童牧竪行商乞兒
有隨魂調。
送葬哀死之聲。
悲凉悽酸。
聽者感涕
又有鞠歌
搖頭擊扇。
促節淫細。
不忍聽者
今則擧一國上下
開口此外無他歌。
稱賞此外無他音。
依其聲而舞者。
如醉如狂。
雖祝氏八風
應不若是之醜也。
甚至於才人之乞調。
(諺稱德談。
)舊有靈山調。
長引緩舞。
其聲淸適堪聽。
巫女迎送神。
有解殺調。
淸婉永唱。
粗可聞。
妓女五章短唱。
猶有肖似
今則一並急數煩促
如千梃百杖。
亂碎陶肆甕盎
又皆以隨魂調終之。
粗有一分心性本分者。
非惟不堪聽。
斷是不忍聽。
然人皆媺媺稱善。
閭巷愚氓
不足責。
官長從而奬之。
不惜金錢纏頭
噫嘻甚矣。
若使古之採風謠者觀之。
其將謂之何哉。
今之詩賦
雖不被之聲歌
然其本。
樂之所由生也。
文體漸變而汚。
與樂一切相符
嗚呼
誰爲我聖朝而返之古哉。
海濱措大不勝中夜之感云。
余年十餘歲時
老人朴世節年七十餘。
爲人謹厚篤實
少時學習京譜。
能唱中大葉平羽調。
其聲寬緩遲重
聽者心夷氣暢。
每來過家君。
必命不肖聽之曰此是古調。
今人不喜
老死後。
此譜亡矣可惜
余幼
不識節族
然聽之不知倦。
嗜酒
或與之酒而請復之。
節死今五十年。
其間歌唱名者甚衆。
余求之果無能傳其彷彿者。
影像絶矣。
若以琴古譜而寫之可得矣。
見今無彈古琴者。
噫。
不可復見矣。
世節又善古調靈山會上
比近調甚遲緩安舒
五章一成
而舞者一易綴。
(音拙舞位。
)三成而舞止。
其中大葉鼔舞儀尤美云。
而余未及見也。
靈山會上今亦有依倣之者
古調促急十之三。
然可因而復古似易矣。
余每欲畫紙爲譜。
禮記魯鼓薛鼔而未暇也。
(朴家貧年老竆人
歌唱雖依本譜。
哀情發之。
聽者悽惻。
往往淚下。
飮酒然後其音和平
聽者陶心怡。
盖音近於哀則非樂也。
今人歌者必以哀酸凄凉爲主
聽者極其哀者爲尤善。
其故何也。
樂樂同字則其本可知也。)
高麗之樂。
不可徵。
佛法全盛
佛樂爲主可知也。
盖佛以廣大圓滿爲法門。
故其魚山梵樂
緩節圓暢。
最近古意
所謂靈山會上者。
卽其靈山佛事遺聲也。
若因其譜而取其義。
可以救今之哀傷短促
陶養人之情性矣。
雖然今之佛樂。
不古矣。
余兒時所觀。
五十年之內。
十失三四。
煩促嘈雜不足聽矣。
心統性情知覺
物來觸心。
便有知覺
纔知覺則性感
爲情
七情之發。
上聖下愚同也。
七者之中。
喜樂與愛順境
怒哀與懼逆境
順則易受。
逆則難禁
欲又偏於私則尤難節抑。
易受者流蕩而害其性。
難禁則乖傷而賊其性。
難抑則陷溺亡其性矣。
是以古之聖神
作樂以養其情性
抑其過而作其不及
合於中和
居則御琴瑟
行則有佩玉
乘則有和鑾
以時合樂而宴豫之舞蹈之。
無一時之無聲音
聲之感人
最切故也。
虞書敎胄子。
論語成於樂。
以是也。
今則古樂全亡。
士則琴瑟佩玉和鑾俱亡。
歌詠可以暢懷逆境
而古之詩譜亦亡。
雖諺歌。
取其辭正義直者歌之。
猶勝於不爲
古調又亡。
吾輩平居物感。
無非逆境
何以節適禁抑而不害其性哉。
獨有聖賢經傳
敬讀莊誦。
玩繹義理
透徹奧妙
自得之味。
便有手舞足蹈之興。
可以琴瑟佩玉
而又有所謂科學從而敗之。
掇句抄章。
未始知有道德仁義本分意味
如之何其免爲鄕人也。
嗚呼
獨非人哉。
顔何人也舜何人也。
嗚呼
一度生於天地間。
許住百年
而愚無所知覺
飢而食則蚓壤蠅腐。
凍而衣則貒氈豕苴。
開口鳥哢虫啼。
得意也鴉翔狙舞。
天明而視。
日曛而瞑。
雖貴爲卿相
富有千鍾
虛生則一也。
苟是虛生
可悲奚啻痛哭而已
然則吾輩三萬六千日一日十二時
無一時可樂者也。
以爲時爲可樂
而其夢又妄則一日九十六刻。
一刻可樂者也。
嗚呼
安得古琴而聽之哉。
古琴不可得。
安得歌古調而聽之哉。
吾夫子所謂關雎之亂。
洋洋乎盈耳者。
眞有千古不平之淚云爾
男子生而懸弧
射天地四方。
男子所有事也。
盖男是陽而文明
卽其本分事也。
宜懸文學之具。
女子之帨。
而乃懸弧何也。
夫德以溫恭小心爲主
然苟斂伏自守
獨善一身而已
不過一箇衰颯底物也。
亦何所用哉。
必以天地四方己任
經綸天下之務。
裁制萬物之功。
然後方是男子也。
天下善者小。
強梗者多。
苟非威以制之。
不可以成其化也。
夫子所謂文事必有武備
所謂威如吉之道也。
文屬陽其體剛而其用柔。
武屬陰其體柔而其用剛。
陰陽相配
剛柔相濟
天地之理也。
偏廢則不可。
是以射爲男子之事。
而因制射禮爲之節文
制其暴厲之習。
觀其正己之容。
弛其斂束之儀。
暢其發越之氣。
義遠大矣
周家尙文
嗣君告戒之辭。
宜以文事爲首
而乃曰張
六師
曰誥爾戒兵。
意可知也。
我朝文治無愧姬周
未免偏尙。
俗習貴文而賤武。
只是麁厲剛強
鷙悍愚鈍無識者爲武弁
而俾爲閫任字牧。
是惡能御衆制勝。
恤民分憂哉。
淸濁懸殊
上下不能相制
緩急何以濟事哉。
須是文武兼用可矣。
然須大更張
可革其風。
草茅所可言也。
曩時州郡各里。
十室之聚。
皆張帿射革。
春秋會射
大小决拾從事
人蓄弓矢
無全昧射法者。
古意猶存。
至於僧寺立射臺。
冬夏習射
今則盡廢。
男子年四十以下
無解執弓者。
亦非小事也。
御者車上
六轡調四馬
不失軌範
誠難矣。
五御之中。
過君表最難。
水曲次之
逐禽左次之。
交衢次之
鳴和鑾最易。
然苟非手法習熟而敬存心者。
不可能也。
平地坦途
不疾不徐。
和鑾之聲。
合於樂族。
則信可以怡心養情
所謂在輿則見其倚於衡者也。
中國大小乘車
田單觀之。
男子不可不習御也。
我國則皆跨馬
男子而不習騎馬
欠一分於男子者也。
詩贊六轡如濡如絲
皆美其善御也。
執轡端坐
見于外。
視瞻不回
威儀可像。
人聽馬足
聽人手。
服昂
驂舞。
鳴和應。
革轡本非濡也而柔腝不澁如濡
本非絲也而疊比不亂如絲
苟非習御者不能
詩人之辭。
言近而意到皆如此
雖然射與御。
俱非氣力健壯者。
不可能也。
男子而疲殘劣。
不足與議也。
人之衰颯庸殘者。
一身堆塌在鞍上。
女人騎馬相似
健馬必憊。
鬃骨必爛。
又一種輩馳馬
顚馬不計也。
又一種人雖蹇羸將仆。
策之不已
險道不下曰寧勞馬脚
豈徒行。
此皆不能盡物之性者。
烏能盡人情哉。
是以此等人皆不能治人
不能下情故也。
又一種人纔得騎馬
點頭搖身。
旁睨遠眺
恰似晏嬰御者
何足與論。
然則御爲君子六藝之一。
宜哉
男子不可不知也。
非謂寫字點畫也。
古文字不備
作文隨意造字而用之。
故或像形會意諧聲轉注假借處事
假借最多。
會意次之
轉注次之
諧聲次之
篆籒文則像形最多。
假借者借彼字而爲此意用也。
如守令之令字。
借命令之令字。
長上之長字。
短長之長字。
盖守令出命令者也。
長上長於人者也。
變音韻而意思襯貼
古文通用字變用字。
假借也。
非是故爲苟簡也。
意致自別。
固有自然之理。
乃毋苟免苟得
直用無字則只是不字意。
必以毋通用然後義兼不勿而其意尤切。
不如諸夏之亡。
直用無字則只是無有
通用亡字則義兼虛無而其意尤深。
通用皆此例也。
之无咎。
直用無字則其義只是自無。
而變用无字則義帶悔改僅免之像。
書之欽若
直用順字則義止順字。
而變用若字則便帶修功順理之義。
方鳩孱功。
直稱方聚見功則義止聚見而已
變用鳩字則便帶拮据積聚之義。
變用孱字則便帶艱辛著見之義。
凡變用者。
皆此例也。
詩經借用尤多
敦彼行葦
借用敦字。
嫩綠抽芽之象。
敦琢其章
借用敦字。
用功攻治之義。
餘字可觸類也。
會意字細玩。
槩有此義。
然若穿鑿王荊公說。
非惟無益
反有所害。
不可不知其大意
全不知則於文理有所未達者矣。
轉注傍邊相因皆是也。
如屬頭則皆從頁。
屬膚則皆從肉。
(俗作月。
)至於綠耳
是馬名而以色稱者也。
從馬騄駬尤佳。
他可類推也。
如敎字老人抱子右邊
置文於左。
盥字興而以兩手挹水。
以皿承于下。
類會意兼處事者也。
諧聲則凡字十八九皆然。
而或可疑者。
俗用之訛也。
大凡字音二音三音四五音。
用意而小變或大變
又因俗音
不同者多。
然都不出於翻切之例。
若不通其義而一切執我而非他則未免固陋也。
且如左字用義則無異
有以音讀好處
有初聲加一聲以좌音讀好處
是亦自然之妙也。
他字皆然也。
象形
日月之類也。
而亦不是全沒義味
強取其象也。
如鳥如鳥馬馬飛如飛笑如笑懼如懼畏如畏。
其中六書之義並具。
自然之理。
神妙符合
非人私意安排也。
二字語亦有六書義。
彷彿象形
嬋媛繾綣
會意
綿蠻鳥聲
假借
晛晥是會意
月出懮受夭紹
諧聲而得者也。
詩中疊字語。
亦有此六義
關關假借
穆穆會意
几几假借象形
牂牂假借諧聲
祁祁(采蘩)會意處事
佗可類推
讀詩尤不可不知此。
有無意味得於言外者。
語音與字音同一音也。
盖初聲十四中聲十二終聲八。
天下之音皆同。
非特人聲
風雷水土金石草木禽虫凡有聲者。
不外於此數。
類分淸濁七音
遂有萬不同
所謂漢音
中原音也。
其中原故爲貴。
而自天地內總論。
則正莊周所謂孰知眞是者也。
是以中原九州之音。
大同而各異也。
西戎北狄南蠻
各於其中諸國。
大同而各異。
我東八道
亦大
同而各異。
盖音生於聲。
聲生於質。
各其土性風氣而千萬不同
不可人力一而通之者也。
是以徐市童男女倭國
而其語變爲倭音。
不得不然者也。
京語漢陽本音。
未必京師得正音也。
舊時新羅嶺南音爲京音。
百濟湖南爲京音。
高句麗關西爲京音。
檀君海西爲京音。
獩貊則關東爲京音。
沃沮關北爲京音。
何嘗以京而變其土俗哉。
今以京音而譏笑鄕音
鄕人遊京者必欲效京音。
固陋者也。
中原笑我國之入聲極用終聲。
亦異矣。
兩木相擊
極ᄀ之終聲。
水之下瀨
極ㄹ之終聲。
兩掌拍合
極ᄇ之終聲。
燄硝起火
極ㅅ之終聲。
何必人語不極用哉。
鳥聲蛙聲
極ᄀ之終聲。
胡鷰極ㄹ之終聲。
魚鳥之類。
極ᄇㅅ終聲者多。
中原禽虫
亦異東土之聲歟。
然以韓文水汩㶁循階鳴推之。
汩㶁必極用ㄹᄀ終聲。
然後方爲水聲
若如漢音則非水聲也。
未知何故哉。
以後中風氣漸入中原。
故胡入中原。
南氣不到伊洛
杜鵑安能至天津哉。
是以風俗言語
用夷變易。
用夏變夷難。
元魏文帝胡語
未久而還舊俗
非必戀故而然。
其勢亦自然而然耳。
五胡時猶有
南朝中州之半。
唐興而用
其俗猶是雜夷。
元時百年中原
華風掃地盡矣。
明興雖用
其俗則太半雜夷。
語音之用象音者幾十之二三。
堯舜三代語音
不可復聞。
况其治化哉。
或曰方今山店浦村。
皆能京服京音。
幾革鄙俚之俗。
可喜也。
曰非可喜也。
凡物有質然後可以可以遠。
今俗京音京服。
民志不定
外馳繁文
其質都喪。
擧世大小
忠厚信實之人。
皮之不存
毛將焉付。
不可也。
退翁之不改嶺音。
古意也。
易曰上天下澤履。
君子以。
上下民志
斯其至矣。
九數之目。
不可一者也。
精敏有心計者。
不可盡能
然皆九九行數爲本。
不熟於九九。
諸數不可爲也。
雖然其實不過因與乘除而已
學者但當熟九九而通。
推變不可勝用。
若專治勞心而竆其術。
亦妨於實學矣。
然其稊京億萬毫微絲忽之率及互相乘除之法。
至理存焉。
可以觸類而旁用。
學者不知則不得爲全材矣。
太乙數乘。
試數推往知來之法。
理則妙矣。
然知之無益。
亦無所用
知來之術。
非特而已
若盡究其法。
知來無差。
之死生。
世之治亂
國之興亡
若指
諸掌。
君子無所勸。
小人無所懲。
人世大亂彝倫絶矣。
小人不可知也。
節欲數學明道
明道不肯受。
私試計之曰堯夫之數。
只是一倍法。
堯夫稱歎不已
其後或問明道其法。
明道曰吾已忘之矣。
優爲之才。
初不留意如此
意好矣。
是眞爲盡心知性知天之學者也。
邢恕請其術於堯夫。
夫不肯授。
意亦好矣。
邵子可謂能用其數矣
士之通儒全材誠難矣。
苟心無惡而恥爲不善
有偏適用
皆爲聖人不棄
孔門諸子顔曾之外。
無全備者矣。
然而身通六藝七十二人云者
盖有說焉。
三千人中。
豈無雍容好善而能讀書者。
冠服章甫博帶矣。
但邵子所謂聰明男子
男子有用者也。
是以古史稱舜曰堯聞之聰明
(以舜之大德而堯之擧者以聰明
)苟非聰明
何事可做。
夫子所謂不以三隅反者也。
然則七十子以外
雖讀盡八索九丘
不以三隅反者也。
如是則雖曰本心無惡
其終陷於極惡大罪。
亦無異矣。
且以萬物之靈。
不以三隅反則至愚者也。
不能反隅則不是非
不辨是非則不能處一事治一民。
何有於最靈哉。
十哲尙矣。
夫子以憲爲宰。
柴也爲季氏宰。
使漆雕開仕。
西華優於小相
其人皆可知也。
通禮樂。
士之職也。
射御
男子事也。
通書數。
男子藝也。
聰穎敏達英氣邁人者也。
(以靬臂,公孫龍等推之。
可知庸碌衰颯者也。
)若使唐虞之世。
皆入九德之科矣。
後世之儒則其所聰敏
只是能尋摘而已
退之張籍李浙東而只言其能古詩
古詩何處用之哉。
塞下征婦詞。
日日百篇
費紙筆。
被之聲律
只是桑間濮上遺音
夫子之無餘矣。
是正所謂握數不知縱橫
可以束之高閣者也。
其所謂詩。
又下於此者哉。
是以迂儒曲儒腐儒之名。
終不得免。
至于元世祖
以八娼九儒十丐
計爲次第
嗚呼
可勝痛哉。
(究其實才藝可用
不如優娼者多矣。
由是而忝天下男子
可勝痛哉。)
七情
人之固有
而上聖與下愚無異
喜則父母壽考安樂可喜
得賢益友可喜
賢妻賢子可喜
內省吾心。
無不可對人言者。
撿吾事。
無大乖於義可喜
此喜之正者也。
然喜加于心而有我獨之意則所喜雖正。
便是私意
喜反溢而流於不正矣。
若無實之名。
無才之貴。
無德之富。
人之承奉
利之倘來
不可喜也。
以爲喜則其憂立至。
忿與慍。
皆怒之類也。
然物觸吾私而躁發者忿也。
含憾於中而不釋者慍也。
躁發則過於暴。
含憾則傷於
和。
忿與慍。
最當深戒而克去之也。
忿慍之道。
惟恕乎。
哀則主於死喪而發者也。
父母之喪。
子孫之死
其哀卽天理至正之慟。
若以私情而哀則大舜滅性瞽瞍之喪。
夫子喪明伯魚之死矣。
聖人全天理。
臨死喪則至誠惻怛
不期哀而自哀。
不期盡哀而哀自盡
是以雖不滅性喪明
非不及於哀也。
禮曰哀至則哭。
盖心不忘哀。
故感積而誠極則哀至矣。
誠於中而發於外故哭。
天理之正也。
不肖心德不全而誠不極
夫然者必企而及之。
企而及之者
思哀則哀亦至。
此則中庸思誠
孟子反之也。
彈琴而成聲不成聲者。
夫子皆稱以君子是也
夫以私意加於哀者。
私重滅性喪明
是猶似矣。
乃有梏於私而亡其天者。
爲人而哀。
自欺而欺天也。
五服之哀。
哀則一也。
常人之情。
天理當然之哀者鮮矣。
亦當思哀。
思哀則感集。
感集者天理本然也。
感集哀至而哭。
若哀不至而哭則是僞也。
夫子曰惡夫涕之無從也。
聖人造次至微之事無僞
所以爲聖也。
夫子舊館人之喪甚哀。
脫驂以贈之。
夫子歷騁列國
館人殆遍天下
未必皆哭而賻之也。
聖人一時
信宿
必擇其人而館焉。
館人贒則其死烏得不哀。
一宿之情。
不可忘者乎。
若館之無可哀之實。
聖人豈僞哀哉
且若子路反見而丈人死則子路之哭。
奚啻親戚
反告夫子仲尼之哀淚。
奚啻如哭。
樂有君子小人
君子樂樂其理。
故其爲樂也公而溥。
小人樂樂其事。
其所樂也一己之私而已
庸作歌之樂。
臯陶賡歌之樂。
文王淑女之樂。
鐘辟雍之樂。
孔顔不改之樂。
朋來之樂。
孟子三樂之樂。
天理公溥之樂。
故其樂際天蟠地而盡乎人。
乃若小人之樂則僥倖得富貴而樂。
飮食而樂。
聲色而樂。
恣肆驕惰淫佚流蕩
一己之歡而逆天地咈人情
其流爲桀紂牛飮炮烙之樂。
甚至朱粲秦宗權食人之樂。
天下之禍。
莫大於樂一己
小而亡身
大而亡國
皆是物也。
愛者
天地本心也。
人受之以生。
故爲心德本體
五性屬仁。
五倫父子
是以父子之親主愛。
爲仁自孝始
推而爲友悌
推而爲睦婣
以至鄕黨國家仁民
又推而爲愛物。
其本愛之而已
極論仁之體用愛一字雖不足以當之。
舍愛字而別求所謂仁則又不可
然則愛之大矣
雖然以愛而加
諸心則爲煦煦之愛。
全是私意
若是者反喪天地人之本心而爲禍大矣
若乃狎愛妻妾
溺愛子女
愛小人。
亡身亡家亡天下矣。
大抵蔽於愛。
皆由愛而不知惡也。
愛而知其惡。
所以眞愛也。
愛父母而不諫其過。
不孝也。
日用三牲之養。
猶爲賊親者也。
愛子孫而不知其過。
雖舐抱飽煖。
是賊其子而已
况愛妻妾而蔽其惡者。
妹妲褒姒室中者也。
人心之蔽。
惟愛爲甚
愛父母。
以爲我之父母愛之私心非孝也。
只以生我劬勞之恩
天理當然之則而愛之
敬生於愛。
養生於敬
順生於養。
孝成於順
若以私而愛之
有終其孝者也。
私重者恒敗。
理勢必然故也。
愛子孫。
以爲之子孫而愛之則其害尤大。
子孫不肖
只以天地生生之理。
長育成就之。
使無忝其生。
然後方爲眞愛矣。
妻妾則以衽席之私。
其愛尤昵。
而思之以爲天下更無我妻妾也。
其爲禍。
庸有極乎。
學者愛之中節
尤當去我。
懼有不當懼而懼者。
有當懼而不懼者。
橫逆讒毁外災威武鬼怪
不當懼而懼者也。
不懼身不修有過學不進理有窒。
六親不和
心意有不誠者。
當懼而不懼者也。
苟身修行醇。
學進理明。
六親和心意誠
矣。
橫逆讒毁威武
在人者也。
何勞代人懼哉。
外災有命焉。
順受其正而已
鬼怪則理明意誠。
不當懼也。
非惟不當懼。
本無畏者也。
道者有終身之懼。
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亡其亡死而後知免者也。
知命者有懼。
國禁懼官令。
無故福至
懼無才而官高。
懼立乎巖墻之下。
暴虎憑河
盡己而竢天者也。
欲之爲情
可惡(去聲)者也。
莫大聖賢
欲與天地合其德。
欲與日月合其明。
欲與鬼神合其吉凶
欲使萬物各得其所
欲使六合之內咸被吾澤。
欲使身名宇宙不墜
有是欲而成之者
受堯之天下不與焉。
水曲肱而不憂焉。
白刃當前而不懼焉。
無是欲者。
下愚而已
不善下愚之欲。
飽食煖衣美色逸豫
欲莫我非也。
欲權在我也。
欲人莫我勝也。
不勞富貴幸至也。
萬福皆備於我也。
竆心志悉耳目長生也。
古今其或有如其欲而得之者歟。
苟欲其半。
亡身喪家
苟竆其全。
亡國天下
首領牖下者鮮矣。
萬一幸免
萬古僇辱之物。
牛豕不若
將焉
用彼福哉。
是欲。
欲禍者也。
無他也。
以欲加諸心而徇形氣之私也。
是以欲字。
可以可以惡。
從心而爲慾則無所往而可者也。
無所處而不敗者也。
書曰人心惟危
危之爲言
纔失則陷於壑。
而敬以操之則復於安者也。
盖言發於形氣之心。
不敬陷於慾也。
慾之可醜。
甚於糞穢泥塗
可畏甚於萬丈坑坎
一汚則不可洗。
一陷則不可生
天地人之所以悠久而不壞。
以其有當然之則也。
當然之則。
所謂道也。
維道無形
聖人之而載之書。
大而天地日月山河海
細而禽虫草木泥塗沙塵
無外經書之旨者。
其在人則大治國平天三綱五常
細而飮食言笑動止便尿唾洟
無外經書之旨。
盖書以載道
天下無道外之物故也。
是以讀者
硏索而達其旨。
可以識道而達於行矣。
雖然孟子以後
無善讀者千五百載。
濂洛諸賢。
始得孟子讀法
朱夫子而大闡焉。
聖人微辭奧旨
昭然如日星。
自此學者世守其說。
能知讀書者多矣。
聖經尙存
程朱之說俱在。
學者誰禁而不求善讀耶。
嗚呼異哉。
湯誥上帝降衷下民
若有恒性
其言性。
豈不明白
荀卿以下漢唐
一人識性
不善讀湯
誥也。
(漢以下俱讀孔曾思孟之書。
而猶不知。
不善尤甚矣。)
論孟言道矣。
丁寧切至
中庸盡之矣。
董子但能言大原出於天。
韓子但能言堯以是傳之舜。
皆未能究詳體用
宗元以下三蘇輩。
全然不知。
而認之以一物事。
塊然恁麽處。
名之曰道。
我卽驀越而取之。
以爲玩弄自好之物。
渠輩豈不讀書者。
隔靴爬癢
不能硏竆到底
且其心爲文章小技所擡動。
充然自滿
便以爲聖人之文亦如是
更不着疑求賾。
其所爲文
奇澁詭譎
蔓延曖昧
一篇一段理達之言。
不善讀書之害也。
士而不知道
文章不能盡美
今文家
退之文爲美。
詩家子美詩爲美。
子美自是天姿近道故也。
其餘詩文作者
一切無之可也。
至如揚雄
文才豈非卓越者哉。
不善尤甚
夫周易論語
苟着念讀一百遍。
豈是可擬之文哉。
乃欲擬之。
不善讀故也。
其所謂大玄尤無理
專以易爲葫蘆
水墨糢糊畫出
畫章畫句而獨不能畫字
聖經只用平易
一字包含多少妙義者。
理明于心。
吐辭便如此
強意求索而用之也。
則略窺理之有無
霧中看花。
欲下常字則恐人輕覰
極意摸索曚曨影裏。
不得
不用艱澁字。
嚇得傍人。
有如小兒迷藏
戰馬曳柴
其實乾枯單味
更無餘義。
假如以罔直蒙酋。
冥擬乾元亨利貞支離訓釋
元亨利貞
便包春夏秋冬仁義禮智之義。
旁通事物
觸處皆合。
不待註釋而人皆可知
直蒙酋冥四字
是甚麽模㨾。
贊辭必立測曰。
擬象曰。
殊不知易之象曰。
夫子註文王周公之文。
而編易者稱象曰以別經文也。
文王周公
故爲簡之辭。
略略說出。
而又別爲象曰彖曰。
方始盡說來也。
若有妙意
何不平敍白於贊辭
而必爲測曰然後方盡吐出。
有如丐兒貳橐。
別裏小米耶。
論語之文。
易而嚴簡而密。
言近如地。
旨遠如天。
聖人言之聖門記之。
不可爲也。
同是夫子之言。
而散出他書者。
純粹精深不如也。
論語可知矣。
欲以長揚羽獵之餘料。
擬而爲之。
不善論語故也。
且善讀者
取其義不擬其文。
取義則活。
文則死。
之文全是死文。
字句句。
抵掌孫叔
靦然無恥
其所以爲莾大夫歟。
不善讀書
古今無異也。
作詩書序者。
豈不是自謂讀書者。
然而其書稱寡兄朕弟而猶以爲成王之書。
其詩有武王之諡而猶以爲武王之詩。
如此淺近明白
猶如此。
深辭奧旨哉。
陸象山所謂豪傑之士也。
乃擧一陰一陽之謂道曰。
陰陽已是形而上者也。
若易言一陰一陽謂之道。
是指陰陽爲道也。
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則是指所以一陰一陽者謂道也。
綴文語助法。
不能硏其異同
妙諦乎。
不能得於無極太極之義。
無足怪也。
黃山谷不解無極太極
詩客不足責也。
至如弇州
自負何如
而乃無極太極
不敢從。
其靜而生陰動而生陽。
不敢從。
其生儘可笑
以其無方體而謂無極
以其爲頭顱而謂太極
非是太極之上別有一圈子爲無極
無極之下別有一圈子爲太極
只是無極所以太極
所謂太極只是無極
無極不足太極
太極無以無極
故曰無極太極
這而字天造神斡。
文章妙處
弇州不善讀而不能悟。
惜哉。
假如周公者曰元聖冢宰
不知者曰只稱冢宰足矣
何必疊以元聖
又不知者曰自元聖而爲冢宰
未足與議周公者也。
周公冢宰而非元聖
不足以均邦國百官
元聖而非冢宰
不能以統百官邦國
維是元聖冢宰
故爲周公
非是冢宰之上別有元聖
元聖之下別有冢宰
公元784年
固不難知矣。
而皆讀不硏竆不悟也。
至如生字
太極一箇混淪物事而生兩儀
若不曰生。
更用何字。
大凡推極太極本則靜爲其根。
靜極而動則分明是生陽。
怎生道不合言生。
但念最初靜。
靜時斷自何處可消道生陰。
生字雖似無頭
然此事雖更推上無無始處。
便是動靜相生
非是元來只是箇靜。
斷自天皇初載
忽然動了生陽也。
然則可對動而言靜而生陰。
所謂陰生陽。
生天生地也。
生天生地
不言生而更用何字。
如此輩不求善讀通理自得
而每欲早立門戶
以先生眼爲主
而更不疑思
故終無入道之日矣。
名勝母。
曾子不入。
或者疑之。
固有實然之理。
勝母之名。
言之可痛
聞之可駭
以是名里而居之者
無人可知
非特吾之一宿猶爲未安。
居是里者豈有可爲君子主人者哉。
不正不坐
須臾不可離之理亦在此。
深體此義。
可免因仍苟且之弊。
凡歎貧而欲富者。
人之仰事俯育待人接物
皆無財不足爲悅故欲富。
然謀富而得富則剖身藏珠。
身殉富。
惡賤而欲貴者。
人之出身試才
治事臨民
君陳道。
爲世樹業。
虛生於世而垂盛名於後。
非貴不
得故欲貴
然圖貴而得貴則忘身乞墦
身殉貴。
以是而謂之不失本心可乎。
苟有丈夫志氣者。
出身九品官。
處置得一事。
措施得一能。
庶幾不虛食爲心。
來頭民國之事。
自有所濟。
自初只以何以利吾爲心。
靦然對人言曰國恩罔極云者
不畏于天不愧于人。
漢高祖豈不長者也。
後世恔恔輩。
不啻三代一人
大風歌威加海內故鄕
是其心以貴爲天子
大樂者也。
旣有樂乎天子之心。
其他無復可觀
大哉堯之爲君。
天下不與焉。
噫。
斯人
吾誰與歸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