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存斋集卷之十七 (自动笺注)
存齋集卷之十七
 雜著
  
公元1779年
己亥議禮
或問于余曰。
己亥議禮
宋氏定爲期年。
而駁之者逐條詆斥
引經傳。
其言亦似有理。
以爲如何
余曰此苟知禮經本意
不至聚訟
今人無論彼此
以先入撞着胷中
故雖理到之言。
莫可解紛
雖然吾且先明禮傳四種之義焉。
其所謂體而不正
長子先死
制爲斬衰
長子無嗣
以次承重
而次嫡又死則不爲斬也。
其所謂正而不體
長子死爲之斬衰
嫡孫承重
嫡孫又死則不爲斬也。
其所承重正體
承重長子死爲之斬衰
嫡孫又死。
以次長孫承重
次長孫又死則不爲斬也。
大義只是無二斬也。
已爲於長子而又爲斬於次長子。
已爲於長子而又爲斬於長孫。
已爲斬於長子長孫而又爲斬於次長孫。
是二斬而至於三斬四斬也。
傳重者皆當斬。
長孫至於曾玄孫皆當斬。
次長子皆當斬。
次長至於曾玄孫亦當斬之不已
至於八斬九斬。
果成義理乎。
駁者以八大君之說。
無理而詆之。
亦必以曾玄孫之說。
無理矣。
然制禮本意
皆止於推不去之節而已
未嘗強抑其所當爲
未嘗強推其不當爲也。
次長以下
皆推不去之地也。
是以正體廢疾不能承重而死則不爲之斬。
次長承重者死。
方可爲斬。
此正䟽家所次長亦爲三年者也。
以次長亦三年之義推之。
其已斬於長子。
死之次長子不三年
章章明矣。
註家體裁
多奇簡奧澁。
不以常言順釋。
而乃正體二字
其謂不正
非卑之也。
若曰次長子也。
其謂不體
非疏之也。
若曰長孫與次孫也。
次長吾子傳重
奚爲其卑之。
孫男亦吾血肉傳重
奚爲其疏之也。
若知不斬衰於孫。
爲非疏之也。
亦當悟不斬衰於次長
爲不卑之也。
乃若昭顯則已冊立世子
是非正體不能承重也。
其歿也安得不爲三年乎。
其所斬衰三年者。
所以宗統也。
孝宗立爲世子
承此所重之宗統
一理無間
合爲一體
孝宗昭顯
昭顯孝宗也。
誰可更論次長次嫡世子母弟與非母弟也。
是以當初之爲昭顯三年
所以孝宗也。
旣以爲之三年矣。
奚爲再制於己亥乎。
復再制而三年
並立爲二。
使大行之外。
有等尊者
是尊昭顯爲別統。
不能致孝宗於昭顯世子位也。
公元1248年
禮意不可易覰而輕論。
有如是夫。
駁者每引伯邑考武王
殊不知伯邑考不爲太子
正體不能承重
不當三年者也。
安得不三年武王乎。
乃若殷太子太丁正體長子
當爲三年矣。
仲壬外丙之歿。
安可復爲三年乎。
若我太祖聖壽無疆
旣爲定宗三年矣。
而又遭壬寅則安可復爲之三年乎。
文定王后之於仁宗
旣爲之三年矣。
苟有遐壽而又遭丁卯則安可復爲三年乎。
非薄太宗與明也。
太宗定宗仁宗故也。
若爲太宗明又爲三年
定宗仁宗二宗別統
太宗明不得進於嫡長之位也。
何以其然也。
凡物無二然後獨尊
宗統無二故爲尊。
若爲長子三年
而又爲次長三年
是二也。
烏得爲尊乎。
太子太丁不幸早歿。
莫重正統
傳於仲壬
則是仲壬太丁也。
成湯何嘗兩長子哉。
若爲仲壬又爲三年
仲壬之號。
始爲次長子。
次字固非獨尊之號。
只是成湯有次子。
仲壬承之統
非獨尊之
所立之位。
太丁之位也。
是以但服以衆子之服。
則其意若曰初無太丁則今當爲仲壬三年
旣爲仲壬三年則雖外丙更不爲三年
然後仲壬承之
方爲成湯嫡統
公元前1542年
立之位
遂爲太丁正位
外丙以下雖有十嫡弟。
不敢希覬
而方爲獨尊矣。
且若太姒之出。
只是伯邑考
不能承重
不封世子
武王以後宮所生。
封爲世子而歿。
太姒當爲三年
太姒所自出之第二子乎。
踐祚承統而崩乎。
若如駁者之說。
孝宗苟非昭顯母弟
以爲庶子而定爲期年矣。
旣已傳重承統矣。
旣已天位而父萬民矣。
何以謂之庶子而卑之也。
若然則漢之孝文
難乎爲彼之君也。
若如禮經本意
雖非母弟
當爲三年矣。
駁者但知今日立異有似尊君
而不知其心所存之眞。
歸於卑主。
其亦不思之甚也。
禮經嫡統無時而不尊。
如彼說則其或庶子承統
直視以不尊之君也。
不幾於將心乎。
其亦幸而孝宗之爲世子母弟
得售其褊見歧議也。
只是尤翁初不煩劈破制禮本意
只據援引
遂爲彼所乘也。
大妃不爲之再制三年
則是視孝宗昭顯也。
臣民昭顯以期
服孝三年
則是視孝宗宣祖仁祖也。
其爲正爲
不大而尊乎。
昭顯而主
祖考而爲君。
是爲嫡長子而已
孝宗身上豈有次子支子衆子之號乎。
踐祚爲王。
體天建極之正。
繼祖承統
之正也。
駁者每以世子母弟不正庶子擬議爲說。
苟不知禮之本義
而爲三年與不三年
只係於中宮所誕後宮所出
則不庶子之君。
百姓之服亦當降也。
豈不悖乎。
昭顯廢疾不封世子而卒。
只當服期
孝宗雖非母弟
尤翁必定三年
彼將以爲不正庶子而斥其定三年之說矣。
嗚呼殆哉。
是以議此禮者。
審知漢昭帝雖非后出
旣爲而歿則太后當服三年
不可謂體而不正也。
然後可定國是矣。
戾太子罪死不爲三年故也。
或曰若如子言。
士大夫庶子承重何如
曰始有嫡子死而妾子承重
是體而不正也。
若元無嫡子
擬以妾子傳重而子死。
私家立子之禮。
是只爲妾子而已
不得嫡子三年也。
若父死妾子已承重宗廟而死。
嫡母安得不爲三年乎。
或曰不得已傳重
其實妾子也。
爲之三年
豈非過歟。
曰旣爲傳重而付
是猶庶人而賜之及第出身也。
是爲正嫡也。
奚論其初之母賤哉。
以爲賤出而已則不爲之三年
大之祖統猶且畀之。
於義何如也。
正妻長子生而貴。
故將傳重而爲之三年
生長子。
傳重然後貴。
故亦爲之三年
若如古法公卿嫡子
天子命立其妾子爲
嗣而賜之勳蔭
雖未傳重而歿。
當爲三年
王家庶子旣立爲君者乎。
中宮第二胤乎。
然則孝宗奚爲三年耶。
已爲三年昭顯也。
昭顯伯邑考孝宗當爲三年矣。
翁主禮經而定爲期年則誠是矣。
而其獻議條卞則不釋禮本意
只爲乙者之對說。
自不害爲庶子
檀弓之免諸條。
皆未厭彼心。
至于從周一欵。
非所本色也。
(缺)
春秋大義
客以其私問於桂主人曰。
世之不服尤翁者。
皆曰當時北伐之議。
尤翁心知其不可爲。
而姑托是以爲要君固寵之計。
正權數欺人之證也。
尊尙者乃以春秋大義
爲尤翁立幟。
誠可笑也。
熟聞其言。
吾心亦不能無疑
如何
主人嗚呼嘻噫。
此正先哲所謂人心陷溺之禍。
甚於洪水者也。
尙尤翁者。
必曰朱子一人
聖人能知聖人
設使尤翁誠如朱子
更有朱子然後朱子
三色中無朱子則亦明矣。
尤翁之朱子朱子
其誰知之。
若吾非朱子而議如不如者。
非愚則妄也。
然尤翁之初。
何嘗擬議朱子之論哉。
尊尙者漸益層激。
必欲使尤翁如朱子
故益惹不朱
公元1772年
子之謗也。
伊川純正何如
而不悅者疵無餘地。
龜山造詣何如
而妄議者多有不滿
尤翁雖賢。
誠未知果爲超越於程楊兩先生哉。
尤翁言語文字
間以愚淺見。
亦或有未敢知者
至於春秋大義
可以百世師也。
此卽孔子殺身成仁
孟子舍生取義
朱子百世必報之大義
亙天通古而立人紀正人心之大節目也。
何可容妄喙於其間哉。
當時彈丸黑子之邦。
創殘脆腝之卒。
擊鼓渡江
抗螗臂於長城之下。
探虎口薊門之外。
秦人開關延敵醫閭草木
華表鶴唳
皆爲兵。
左海千里
鳥卵瞬息之頃。
宗社不血食
婦人孺子
明若觀火也。
寧陵天縱睿智臨事而懼之聖。
豈不念及於此乎。
雖然惟我小邦於皇朝。
非如句麗之於唐。
王氏之於元。
只以強弱之勢。
外託服事之名而已也。
至於壬辰之變。
民國已失矣。
宗社已亡矣。
我王以單轅匹騎。
北臨一帶江岸
呼天涕泣
孔明岳飛
不能一線生路之時也。
設使明皇帝漢武唐宗之雄圖遠略
只得其內附。
寓之遼左一郡。
而初擧不克未必不厭兵而中撤也。
乃若神宗動天下之兵。
海內之財。
再擧三擧
八年焦思
期於蕩凶洗
兵。
全我金甌
錫我仙李
世間不及情之父母
救其子之水火
不能如此盡心竭力者。
滔滔是矣。
不圖天子高拱雲端
爲我邇之父母
若是之慈且勞。
誰謂旻天難諶
內虛召寇。
高皇帝堂堂三百年宗社
遽爲灰燼
神孫殉之哉。
是猶孺子爲強盜殺奪。
僵呼路傍。
父母限死救恤
擊逐強盜
活其身命而復其田宅
父母因是力疲。
爲強盜所乘。
身死覆亡
而其子以力不足
不能復讎
非惟不能復。
又從而藉其兵。
非惟藉兵。
又復吞冤忍恥於脅以尊事之令。
其將諉之於不奈何而撤其薪膽
聊且吾生乎。
目下再生之日。
猶是父母之恩也。
頂踵皆帝。
何忍自有。
惟我寧考自蒙毳幕之塵。
目見龍火之燼。
刻骨隕心之痛。
天荒地老
無時可忘。
聖諭中至痛在心日暮途遠八字
將質天地貫日月而有辭者也。
諸葛武侯豈不知漢曆之終於四百。
豈不曺丕人衆勝天。
司馬懿不可殺也。
豈不二州疲弊之力。
不可當全魏也。
鼎足之數。
已决於抱膝坐看時乎
後主之庸闇。
不得光武
已熟揣而吞聲者乎。
然且六出不已
初非逆計成敗而爲之也。
北風空山
雪片如掌。
大耳王孫
鞠躬待睡。
依依在目
斜日
玉几龍顔
流涕顧命
洋洋在耳
不欺一心
上帝臨汝
遂以子房之椎。
天討之鉞。
孫賈之袒。
市卒之心。
從事擊賊
待定於盖棺
假令因此而國徑亡於十數之前
亡亦爲幸。
因此而身徑死於立矢石之日。
死尤爲安。
只知得仁而恥義。
豈念事成與身亡乎。
朱夫子豈不知宋業之終於偏安也。
豈不知留趙汪張之不能臣靡周山甫也。
豈不江介弊民羸卒
不能北方堯舜全盛之師也。
况與蔡季通宿計天運
審察民心者乎。
况今日我斬虜使
明日虜必南屠者乎。
北漠腥風
帝駕何處
汴都羶雨。
黍離何狀。
斷然頭上一天
不可時刻共戴。
明知藝祖在天之靈
不顧歆於臨安一隅景靈宮
而寧欲見荷君臣橫戈冒刃
北首騈死古都荒陵燼廟之墟也。
萬古未有不亡之國
天不悔禍
吾亦奈何
不如天綱人倫
撐拄宇宙
萬世不泯之爲愈也。
遂以枕戈之章。
斧鉞莫避。
握冰之志。
寢淚自斑。
苟使天子之師。
問罪渡江
而格汝朱熹
予愾汝敵。
便當擊楫誓師。
執殳前驅
雖或天未祚宋。
因此促亡於慶元之年。
亦當負帝同溺於黃龍之波而無所悔矣。
是豈愛君永之誠。
不及秦檜汪伯彦而然也。
使孔明朱子
自分力弱。
晏然忘讎。
蜀錦飯閩
從容待盡
但以東周惠公
尙延文武烝嘗
幸而已。
烏足孔明朱子哉。
且若寧陵之時。
航海龍孫
消息蒼茫
其或有有仍一成
未可知也。
燕京雖強。
其運不過苻堅劉聰
未可知也。
師出有名
辭直爲壯。
苟義激仁結。
死心無生意者
鮮有不濟
少康一旅
后羿四十年之強。
謝玄四萬。
苻堅號百萬之衆
兵豈拘於小多哉。
中原大江以南
尙未忘漢。
半皆脅從
天下剃頭懷憤恥者又太半
若先使一价航趨雲,廣,浙,福。
傳布義檄。
則必有關中父老泣司馬昔年
河北豪傑願屬猪之重恢者矣。
遂伐鼉鼓而渡鴨水。
隼旟而掃鶴野
南方響應
敵勢兩分
變夷未久。
衆心懷疑
安知鄭芝龍不爲陳後之朱序
吳三桂者不思得當李陵哉。
然此萬一之幸也。
君子所不計也。
不幸而功不成
歸拜神宗皇帝
泣謝不敢負義
泣告昭敬大王迫不得已之情。
仰不愧天
俯不欺心
明不怍人。
幽不負鬼。
義聲天下
仁聞四海
朝鮮獻王之國
萬古不亡矣。
此正朱夫子當日之心也。
皇朝一統萬年寶祚
中隕於二百七十年。
子邦所以呼天叩地
噴血成海
者。
曩日壬辰之禍。
子邦之二百年也。
父母之恩。
幸延七十年。
恰得父母之年。
復讎之擧。
幸而有濟則高皇帝之靈也。
不幸不濟
自靖有獻。
亦又何求。
此我孝廟當日之心。
一介臣宋所奉以周旋者也。
若曰尤翁以此要君。
自取名利
當時亦有可托別論
無所苦心
安享富貴者矣。
何必違衆難於萬無一幸之事哉。
設令尤翁學術未到誠意關頭
自欺而外假名
猶足爲桓公之伐楚。
仲尼亦當許以如其仁也。
以此誚尤翁。
孔明不如譙周
朱子不如秦檜也。
旣曰譙周,秦
猶可爲也。
尤翁亦復何言。
苟使不悅尤翁者。
必欲拉尤翁。
拈其心術之微。
而言曰宋某學術無足可觀
春秋大義
是其一得之長。
無間然云。
所惡知美。
自近仁人
扶義理。
不害世道
尤翁而果自欺欺人生前死後。
萬無終掩之理。
畢竟狼狽
宋氏自取
春秋大義
吾乃獨擅
豈不快活兩得者哉。
顧此之不爲
而乃言曰春秋大義
宋英甫欺人之術。
國勢虛弱
天運如許
豈可復讎時哉
宗社再血。
吾君無恙
豈可膠柱春秋之瑟。
泥權於大義之衡乎。
此誠曲士固不知變者也。
必欲析四維人紀
日月天衢
使八條故國
小華
名邦
漆黑獸蹄鳥跡
可憐石頭之謠。
不復作於終古
君父秦瘠矣。
寧不懼哉。
寧不痛哉。
天地雖大。
古今雖久。
事物雖萬。
義理正路
只是一線而已
愚者不知。
他人發軔
先輩着鞭
每於一線之外。
別求雙行之歧。
厥初則天野曠
徑情亂驟。
似尤快意
豈知到頭竆處
都是滔天洚水
滿地榛棘哉。
是以楊朱見孔氏之救世而特主爲我
墨翟吾家親親而自倡兼愛
孟談性善荀卿却言性惡
主敬一則蘇軾便任放達。
尙明理則子靜反執靜悟
彼數子者亦豈不自稱豪傑之士哉
若循聖賢步武
自盡己力。
雖未至於聖賢
猶免末流之斁天常人紀也。
未必知且爲聖賢者乎。
至如今世分色之後
見沙老之以禮名家
古通變。
擧世尊尙
則反自播古禮
權殮草埋於自盡之地。
見尤翁之尊尙朱子
名正理順
不可奈何
却復貶薄朱子
欲使宋某爲亡佛之飯頭
失儡之處容。
其計則誠巧矣。
朱子終不可薄則反使尊朱子者。
坐爲亞朱子
尤翁亦何敢自謂如朱子哉。
朱子者推而上之也。
誠見其不熟劒術也。
嗚呼
聖則夫子不居
孟氏何敢望爲亞聖哉。
使孟子亞聖楊墨也。
春秋大義
設令
翁非誠心
因以非議則自陷於亂逆之科而已
客盍歸而熟讀孟子矢人函人章歟。
小殮不結絞辨
公元1779年
客曰子爲宋氏作二卞。
好辯之文。
頗似近理
至於己亥大喪小斂未結絞。
以致梓宮連板。
儘是迂儒執拗之害。
雖欲文之。
莫可奈何也。
主人愕然曰。
嗚呼噫嘻
人心陷溺之禍。
果至於是歟。
上古親死委壑之時。
天下之子
豈皆不孝忍人哉。
睨而不忍正視
不覺顙泚
是其良知不無仁親之性者也。
但染於習俗
至於委壑。
心溺之禍盖如此
聖人因天理本人情
制爲斂含埋葬祭祀之禮。
使贒者自盡
不肖者企而及之。
苟得之爲。
有財者不可毫分違忽也。
小斂不結絞。
周公之禮也。
非苟爲此煩文也。
盖有所不忍者焉。
如欲忍之。
其顙必泚。
泚之誠是也。
孝子之斂其親。
必有其道矣。
三百三千。
不有至理
百姓日用而不知。
不知故不行
請略言喪禮數節。
以證不可忽也。
人之將死。
親屬狂叫亂號。
而必安靜以竢者。
欲其親之寧其歸也。
(生順死安。
君子之終。
不敢悲慟私情
擾攘將逝者之心。
)氣纔絶而廢床。
順魂升于天魄降于地之理也。
臯復。
古註以爲冀其復生
只是一說也。
盖人之死也。
氣離體魄飛揚于外。
若因以浮散則事亡如存之情。
無可擬憑也。
吾之神氣
死者神氣
本是一氣
其時生者與死者心氣
至精至公
不容私意
只有天理
呼之一理無間之地。
便有感應冥漠之義。
庶幾眷顧無遠
則生者之心。
焄蒿而有倚賴
死者之氣。
連卷而有依泊。
用所嘗經衣。
丁寧于逝者之戀舊也。
升屋
其高遠聞也。
(復戰歿升車轂。
亦取其高也。
)衣受以篚。
疑乎必復而不敢褻也。
升自阼階
主人之所嘗由也。
侍者自後西榮
不敢溷魂復之路也。
三呼
致其丁寧申復也。
(說者曰一呼於天。
二呼於地。
三呼四方云似矣。
而非深於理者。
)楔齒
人之生。
口食飮。
若永噤則食理絶矣。
故必楔以呀之。
綴足。
古用毁竈之甓。
非無木塊石子而必用是者。
爲其火餘之物。
猶有可溫之義。
易服。
不直喪服
不忍以爲死而變其服也。
(與免喪時。
練禫之漸同義
)沐浴而設床。
象生時也。
象生道也。
而用熟食則近褻而爲欺死。
故只取其義而用生米
有行火熟之義。
亦取反本不火食之義。
用金玉錢貝。
古人必有大義理。
而今不敢臆說
襲而奠。
人生以食。
神氣亦非食無依
故卽設奠而必用餘閣者。
以其口澤尙留。
導引魂氣無斁也。
古者設重以依魂。
用飯餘米作粥于鬲。
設架于庭西而懸之。
用飯餘米者。
用餘閣之義也。
不以食而以粥者。
病時所經嘗也。
于庭者。
遊魂爲變。
不敢遽邀于堂也。
及代以魂帛則布帛平日親身之物。
庶幾無斁於斯也。
生人之心。
瞻慕於是
則魂亦聽之而依於是。
理自昭然
及其離體魄依於物。
合理無違
久而不疑。
則離帛而依木主
丁寧可必
古禮虞主
其義尤妙。
豈不梓人家世木。
死者平日敬愛則來依之際。
便不生踈歟。
及其練而始用堅久栗主
此皆思成以合漠。
儀象以有漸。
至微而顯。
至精而著。
都是無僞也。
卒襲則宛其死矣。
宜卽小殮不忍遽以死治之。
故且待明日
不忍遽爲大斂
且待明日
不忍遽爲成服
且待明日
不忍遽殯於外。
殯之於堂。
不忍遽葬於野
必待三月五月七月
初終至葬。
自葬至虞練祥禫。
自喪畢至祭薦
皆成之於迫不得已之節。
存之以庶幾復見之情。
聖人所以盡心達天德。
而無一毫虛假
故可使民歸厚
而極效至於治天下如運之掌者也。
苟深體此義。
硏究禮義
小斂不結絞。
不待言而可自悟也。
昨日生存父母
不忍今日遽謂之死
昨日襲而如生體魄
不忍遽掩其面。
若結其絞則面不得
不掩。
故旣裹以厚衣
斂以衾。
冒布其絞矣。
不忍遽結。
將結而不忍結。
將掩而不忍掩。
無寧遲之明日
到不得已然後結之。
聖人豈苟爲此哉。
父兮母兮。
顧我復我。
出入復我。
欲報之德。
昊天罔極
而遽到此境。
報德無地
其寧無顧之復之之情乎。
是以時時見其面。
不忍遽掩。
天理人情切摯懇慟處也。
仲尼遲遲吾行。
孝子掩親面之道也。
孟子王庶改之
日望之。
孝子復生之道也。
詩云我送舅氏。
曰至渭陽
孝子遠送其親。
寧無此心乎。
杜詩曰未忍便永訣
孝子永訣其親。
寧無此義乎。
是以遲之
三日無可奈何而後掩而結之。
苟無此不忍之心。
纊息旣絶。
衣衾旣具。
何難乎卽日畢斂。
王家壽椑已具。
難於卽日大斂
有司畢具
廞衛卽辦。
何難乎如元世祖九日而葬也。
聖人猶是不忍則其義可知也。
閭巷貧竆之人。
衣衾不備
當襲而不能襲。
當斂而不能斂。
蹉過時日
化體腐傷。
子女鮮有免厭惡者。
且助斂之人。
不欲遲淹
故襲斂同時而畢。
或斂畢卽成服
房室陋隘。
無以蠅虫風埃則尤不免急急而畢殮。
傷哉貧也。
無以爲養。
無以爲喪。
人子終天之慟。
九死未瞑者也。
苟在黽勉爲之地
不能喪之
以禮。
卒迫斂殯恝然無終天之慟。
漸以成習
天理遂亡
幾何不爲上古之委壑也。
至若己亥大喪
百事無苟。
何拘而不用周公之禮。
降同閭巷貧庶不得已者乎。
衣衾珍厚。
壽梓恢濶
正大聖人自盡之地也。
奉玉斂以周公
望聖孤以周公者。
果是迂儒執拗乎。
吾恐莫如我敬王
孟子也。
執拗於用閭者。
不幾於謂吾君不能歟。
夫子古禮返魂防墓崩。
雨雨者天耳
夫子
不亦宜乎
古註引趙簡子七日而甦。
以爲冀其復生
此但喩而萬一之理。
以長孝子恩愛而已
未必全是本意也。
自古復甦者。
非止趙簡子
抱寃復甦
往往尤多
乃若寧王日暮途遠之至痛。
有叫天質神之大冤。
安知仙御直羾天門
獲聽廣樂之音。
面稽帝醒之顔。
玉馬不復路也。
同德含冤之臣。
豈不忉怛抑塞
不忍於遽斂哉。
出意念之外。
遂至附梓之地。
誰謂閭之禮。
反有勝於周公哉。
用周公因此得罪則坐周公伏辜
爲君父而受惡。
抑又誰怨乎。
但世之君子以是藉口
遂以死之明日卒斂。
馴致薄俗不仁風則幸矣。
盖不深體不結絞之義。
則自臯復以至葬埋祭奠許多義理
不覺察矣。
旣不知其
則仁愛之至理漸晦。
徑便私意漸長。
擧而委壑之變。
勢所必至
豈不凜然寒心哉。
抑又論之。
五禮名目
莫非天理節文
吉禮祭享爲主
凶禮專是送死
喪祭之禮二於五。
儀禮禮記二書
喪禮十七八。
仲尼論孝以禮事
喪祭二於三。
聖人重喪祭。
若是大矣
死者所易忽。
苟以私意毫末於是則仁孝之道不明而人倫斁。
人倫則天晦塞
萬物消閉矣。
是以易言萃天下而主。
王假有廟。
詩之雅頌
主於祭享
夫子論治道而極言郊禘
中庸道統而特稱大孝葬祭。
所以曉人仁親之道。
長人不忍之心。
以爲天地悠久之基也。
是以古之君子
以爲重。
而至洛閩老先生
各有著書
盡其節文之詳。
天人之情備矣
夷狄豈非父母之者
愚悍之性。
不知禮意
不學不究
故纂弑淫瀆
無所不至
其或不奈豺獺之天。
欲祭其先者。
私意妄作
只如凶奴龍城之祭而已
何以仁心善風俗。
以救頭曼之死哉。
肆我聖朝大興文敎
敦尙禮說。
至於文元金先生而其說大備
然亦非文元公私意杜撰
微文細節
莫非聖賢定之規也。
文元公博攷詳證而裒輯之耳。
然或欲以私意不用文元公禮者。
惜乎。
公雖可憎
周公其可棄乎。
今之喪禮備要
全是朱子本文
而補入皆周公之禮也。
過於是與不及於是
皆非周公也。
世之君子欲疾金沙溪
遂以棄周公
周公人倫之至也。
周公棄人倫。
盍亦反求焉。
客曰殮不結絞。
以爲萬無分疏之理。
今聞主人之言。
於我心似不無戚戚者矣。
主人愀然不答。
良久復進曰宋氏之不滿人心者。
盖此三大節
主人節分疏。
可謂癖於色論矣。
雖然君子言行
出於誠心
則必有成效。
中庸則明之理也。
宋氏言行
本無誠心
故終無成效
惹起爭端
使國是三分四裂。
身爲浮薄領袖而已
此果君子之事乎。
主人大噱誠然哉。
子之言也。
苟如客之言。
人間事不難知也。
昔者仲尼墨翟楊朱
孟氏從荀卿張儀
程子王安石蘇軾
子從陸子靜
是非定于一
天下無貳論。
聖賢豈不天下定于一
故爲立異耶。
終身困苦坎坷
放逐廢錮
而終不自回。
必欲闢之而後已
後世不以爲不可者
豈不楊墨秦陸之害。
至於天下聖贒闢之之功。
久而自也乎。
今以其成效而言則孔不從彼爲過歟。
楊墨秦陸之不從可惜歟。
從于一則不貳一也。
吾子何不念賊鑴之
不從尤翁而獨咎尤翁之立異歟。
通古今而一言之。
孔子不得位而歿。
未及百年
雜儒朋起。
類爲異論。
而其歸皆在徇時富貴
必誣聖贒滅裂之。
若貪君汙吏之毁井田濟私也。
是以謂舜囚堯禹逐舜啓殺益。
文王王季
舜臣瞽瞍放象
此則大者
而其餘不一而足
必欲滅絶綱常
以資亂逆
其次共工天柱
黃帝昇天
玄女降符
老子
荒唐奇詭之談。
神其說而惑愚民
孟子爲是懼。
折之雄辯
驅之以大踢。
血力排蕩
使堯舜爲亂魁。
孔曾免爲優藪。
昔贒以爲不在下者
不易之論也。
孟子歿千年
空言成燼。
性道晦堙。
遂以孟軻並數於荀况揚雄
陵夷至於非孟之說興。
至於宋而極。
司馬公亦未免焉。
吾夫子學的曾思傳心法。
賴孟氏而不墜者。
不行於世而人道亂矣。
朱子爲是懼。
力辨孟子而主其說。
旣以淑其身而心得之。
尊尙六經四書
玩繹義理
發明言詮
掃滌秦漢以來荒說誣辭
使堯舜以下孔孟之道
煥然復明於世。
太陽中天
爝火熸光。
蚌胎照乘
魚目埋礫。
至今吾家嫡統
雖如皇明雜儒大肆邪氣者。
不敢干而奪之。
陸沉之後
人心日星猶明。
父子君臣之倫。
不全滅
絶者。
朱子大一統之功也。
是其功果不在孟子下者也。
尤翁東土五百年之後
恐其遠而微也。
專主尊尙之。
雖周程張呂之說。
少有出入子義理。
不敢兩信也。
豈意薄朱子者出於讀書之類。
卑薄朱子而大張妄喙。
非惟言之於口。
乃至筆之於書。
昌黎尙有所憂。
朱子尊攘者哉。
若使鑴說行。
崔家之類編
朴家之亂藁。
並起而吹篪矣。
中庸禮經
不用訓。
愚妄萃淵者。
豈欲低首論孟集註尊信之哉。
大學已有開其端者乎。
孟子義理
不主朱子
則非孟之議。
將朝一而夕百。
豈無借司馬公爲重。
明太祖爲證。
而請黜聖廟者乎。
尤翁雖爲朱子死。
將無所辭。
絶交於鑴乎。
爲君父復讎
子平大義理。
旣貶四書訓誥得售其說。
則豈無以子復讎議爲迂儒者哉。
宗法朱子家禮所主
而乃欲服孝宗三年
使昭顯並立
貳宗不二斬。
朱子儀禮經傳所取。
而乃欲成言不正庶子
使漢文昭二帝爲臣民所卑之主。
誰知貶朱子之禍。
至於若是烈哉。
喪禮備要是因子本文。
而上達於周公所制者也。
旣貶朱子斥尤翁。
而述備要者。
是尤翁之師沙溪
則鑴說大行之後
寧不毁其板焚其
書乎。
沙溪則是焚朱子而並焚周公也。
誰知差仁義一念之禍。
至於無父無君也。
堙絶爲君父復讎之義。
滅棄喪禮
則是豈非楊墨之末禍乎。
尤翁之不能從彼。
正懼是禍也。
色論之分三裂四。
何暇恤乎。
吾恐不相從之咎。
在彼而不在此也。
且賊鑴旣貶朱子
而爲子上頭人
又主己亥三年之說。
勝宋氏曲學拗見。
是當一人也。
少尹何不以碣銘請於當世一人
而必區區小人儒哉。
鑴雖狼狽
雪鑴之意。
素定于中。
不出十餘年。
公論自我而定。
昭洗黑水壓蝕紫陽
酉峯片石
豈不輝暎萬古乎。
或者偶未之思歟。
嗚呼
春秋
夫子空言也。
何効於當世哉。
向使春秋無作
九鼎之入
已久於赧王之前
王莽曺操
接跡萬古矣。
經書集註
朱子空言也。
何救於當時哉。
然苟使集註無述
六經四書
千瘡萬裂。
而十二聖心法。
風埃土苴矣。
吾子旣患是非定于一
我日斯征。
爾月斯邁。
各求其心天。
則如魚飮水
冷煖自知
客遂去。
不復與言。
絶鑴辨
居數月。
有客語主人曰。
昔者某以尤翁事問吾子
吾子作三辨而答之。
其辨之果是也。
尤翁誠得矣。
但惜
不能以絶鑴一事爲問也。
鑴之凶終
更無可說。
尤菴之爲銓長也。
以鑴擬進善
尤翁未是絶鑴也。
西之羇縻鑴。
一般也。
及禮訟後。
尤菴始以鑴爲讎。
是其絶鑴。
不爲朱子而專爲毁己也。
然則尤菴好惡人。
專爲私己
君子至公之心乎。
其於魯西事
前後兩節
果是尤翁本來心事
是其大病痛也。
主人笑曰有是哉。
子之言也。
鑴之貶薄朱子
以爲如何
客曰是講明義理過於自是
不覺至此也。
不過爲言語之過。
厚德君子
何必深詆也。
則誠當時名士也。
當恕其細而推其大可也。
尤庵之初不絶鑴。
誠是矣。
議禮過於嚴絶。
激成鑴禍。
此則尤庵之大不滿人意者也。
主人曰若如子之言。
鑴誠無過矣。
吾復何言。
雖然吾且言之。
司馬厚德
無間然。
至於非孟之說則朱子爲之辨析有餘地
若與司馬公同時而面言往復
司馬公終不覺悟
朱子其寧爲馬公而絶孟子乎。
其寧爲孟子而絶馬公乎。
孟子則禍及萬世
馬公則謗止一時
其將任一時之謗者乎。
彼賊鑴無馬公之德。
而有貶朱之惡。
若使朱子當此。
其絶鑴奚啻分明
當鑴之初
心術未盡暴。
虛譽播於黨。
其爲世禍
未及的見也。
尤翁當銓之時。
魯西論薦不已
若使尤翁獨見將然之禍。
不與試可之擬。
彼黨將以猜能蔽贒
斥尤翁而敗國事矣。
及魯西必欲其擬賓師之職。
則尤翁終不許矣。
豈可以此一擬。
爲尤翁不絶鑴之證乎。
吾夫子之於原壤也。
至斥之謂老而不死曰賊。
則其惡之也切矣。
若使夫子當國
不擬閑官乎。
苟使包藏禍心
構誣夫子司寇之日。
欲逞凶。
則壤私仇也。
便是國賊也。
夫子安得不直斥而嚴絶之也。
朱子之於子靜也。
直斥之謂眞胡種子
則其闢之切矣。
若使朱子當國
不擬陸以一散官乎。
苟使陸氏構誣朱子廟議之日。
必欲戕殺
則陸非私仇也。
便是國賊也。
朱子安得不直斥而嚴絶之也。
鑴之凶未著
黨引爭附。
進善之擬。
只是調停之道。
亦有人無不可化之義。
便是大易見惡无咎之旨也。
及其誣亂邦禮
至于卑主貳宗而禍萬世
以此樹黨織讒。
必殺尤翁後已
則鑴非私仇也。
便是國賊也。
尤翁安得不直斥而嚴絶之也。
到此魯西雖欲聚精會神
終不可原敍也。
然則辭闢於謗朱子之日。
調停於擬進善之時。
嚴斥於議禮之後
而猛絶其逞凶之萌。
則此眞所謂仁人好惡也。
子則以爲尤翁欲使鑴聚精會神
而許
服其改易朱子章句乎。
聽從其卑主貳宗之禮乎。
若不爾則鑴亦不與尤翁聚精會神矣。
若尤翁而恕鑴。
則尤翁其爲毁朱子
而尤翁眞爲卑主貳宗之人矣。
心知不可而苟與之同。
則是小人甚者也。
與知尤翁本原心術
而外師事者之類也。
尤翁則不爲此
以是尤尤翁。
尤翁亦又何言。
且子以爲激鑴成禍者。
當時一邊話欛也。
尤翁與鑴黨誠有不兩立之勢。
尤翁則何不激於鑴。
而鑴何獨激於尤翁也。
若曰曺節王甫之禍。
三君八俊激而成之。
章惇蔡京之禍。
元祐君子激而成之。
侂胄,彌遠之禍。
紫陽諸子激而成之云爾
季氏陽貨亂逆
其將曰吾夫子激而成之乎。
鑴之貶薄朱子
無上之心。
終歸亂逆而後止者也。
始則貶朱子終於亂逆
文章才器
只是小人之一藝也。
揚雄談理君子絶之以莽大夫
王通立言君子斥之以孔門王莽
何獨愛於鑴而節節回護若是之甚也。
鑴之凶。
盖嘗一雪矣。
逆獄翻案
世或有之。
其果以此白鑴乎。
改易朱子章句
終不可雪也。
則鑴之爲斯文亂賊
孝子慈孫
决不可伸也。
若如客之言則其將躋鑴於聖廡而黜朱子乎。
設使尤翁不得全德君子
只此
一節
可以百世以俟而不惑者矣。
客曰主人常自言無黨
爲尤節節卞解若是
尤翁自此無尤矣。
人果不可無黨也。
但卑主貳宗四字
是尤翁之罪名
而子反以是罪鑴。
不可若是恢詭也。
主人欲伸尤菴
自陷詭譎之過。
爲主不取也。
主人大笑曰世固有伸鑴而自陷於朱子者矣。
朱子大惡也。
人亦甘心
我則伸尤翁而但得詭譎之名。
其寧此勝於彼耶。
雖然又復論之。
夫禮者。
將以傳萬世無乖
立人紀而不忒者也。
鑴之論以體而不正
爲妾生庶子
妾生庶子則雖承統不可三年者。
若然則漢文昭唐宋後宮所生諸帝。
不得承統三年矣。
其爲卑主莫爲甚
是果爲傳萬世之禮乎。
鑴之說若行則罪不容誅矣。
己亥大喪若復三年
則與昭顯三年
並爲二嫡
昭顯便有承統之義。
麟坪亦將有希覬仲壬外丙之位之意矣。
以不二斬而期之。
一統始尊。
昭顯三年
寧陵合爲一體
昭顯之子不敢昭顯
麟坪以下不敢干其統。
嫡統始嚴。
方爲一嫡相承
若鑴之說行則將爲二宗三宗無將之心不道之窺。
無所不至矣。
鑴之罪又不容誅矣。
卑主貳宗四字
適是鑴之自甘結也。
其安得有辭乎。
苟爲朱子
徒而周公學者
彼賊鑴將人得以誅之。
客獨不冠儒乎。
無知妄言若是之甚也。
赧然不辭而退。
四端七情
理與氣雖非一物
亦非兩箇
言氣便有理。
纔言理便有氣。
無離氣之理。
亦無離理之氣。
所謂氣以成形
理亦賦焉者。
非是成形之氣孤行自成。
而理乃驀入其中
有如蘇氏是人身月是人性之說也。
氣之所以成形者。
元是與理偕在。
自如此。
故自成形如此而性亦如此
旣有是性。
隨感而動。
動者氣也。
所以動者理也。
若理不動也。
氣烏能自動哉。
理之本體
雖無聲臭
元是與氣偕在。
故有物來觸。
自有感動者。
氣不動也。
理烏能自動哉。
纔感纔動。
卽感卽動。
是號爲情
情非性外之物也。
譬則鍾是性聲是情。
當其不撞時。
鍾雖無聲。
然不可謂鍾裏無聲
當其未發時。
性雖無情。
然不可謂性裏無情
及其椎擊而鍾乃有聲
其聲者氣也。
其所以聲理也。
何暇理發氣發哉。
及其擊有大小平峻。
器有厚薄完缺。
而聲有善惡之殊。
然後善惡而論之則其善者本然一元理氣也。
其惡者氣之不齊而理亦萬殊者也。
人之四端七情猶是矣。
中元喜怒哀樂之理。
隨感
發。
喜怒哀樂
徒理不能感。
徒氣無以發。
惟其兩在而偕發。
故遂有七般之情。
七情初非性外之物也。
若性中元七般之理。
氣安能自動哉。
是以七情元非惡事
但感有深淺緩急
心有粹雜淸濁
而情有善惡之殊。
若就善惡而論之則其善者。
仁義之端也。
非是七情之外。
別有四端也。
孟子愍世人昧其本性中有此四常。
特就七情中拈出反己而易曉者四條
不稱爲四情而稱爲四端
盖曰情中之有端緖可驗者也。
惻隱非仁也而原其本則發於仁之理。
曰仁之端。
其下三端猶是也。
若言四端純善
七情善惡雜。
遂分而貳之則是爲十一情也。
烏乎可哉。
况分言理發氣發則尤爲不可不待多言以辨也。
先輩辨此說者。
不免理氣爲二。
四七各發。
誠未知何故也。
惻隱本原
惻隱極至於哀。
羞惡之實屬於惡。
辭讓之根推於惡。
見是而知是。
便喜而
見非而知非
便怒而惡。
四端果是於七情者乎。
喜親壽怒不孝哀死喪樂善父母不善善道
亦皆可謂四端非理發乎。
楊妃病齒
唐皇惻隱
楚人珠履
趙客羞惡
介甫辭讓官爵
子瞻非笑伊川
烏在四端爲理發而純善也。
孟子但指孺子
入井
以曉人心原有仁。
而名之曰惻隱
指不受嘑來。
以曉人心原有義而名之曰羞惡也。
何嘗七情之外。
創說出四端也。
末流支離之弊。
盖與性善之說同。
談論不覺理氣分爲二物
惜哉。
理乘氣行之乘字。
實爲痴前之夢。
理氣原是偕行
謂二無二
一非一。
但單理無形
不能自行
以氣而行。
故借乘字以喩人。
誠如太極圖說生陽生陰之生字
後人無限矣。
古人水母蝦目爲善喩。
而亦非也。
水母與蝦。
別物相乘
水母之視。
誠待蝦目矣。
而蝦之目。
非待水母者也。
乃若理氣離理無氣。
離氣無理
豈可水母比哉。
吾夫子罕言。
有以也。
及其言之則曰性相近也。
又曰形而上者理也。
形而下者氣也。
而上而下則非一物可知也。
形而形而則非兩箇可知也。
學者之初躐等而好鑿。
終則執己角勝
終於晦而不自悟。
亦末之何也已
雜術解(俗降人漓。
雜術並興。
擧世波奔。
不得不爲之卞焉。)
余觀伎術諸家
衍步陰陽
競爲攷往推來之法。
盖陰運行之數。
皆原於伏羲先天之學。
先天之卦
起一乾於南方
終於東北四震
中函离之陰者爲陽運。
起五巽於西南
終於北方之八坤。
中函
艮之陽者爲陰運
二運循環
四時成序。
氣左以旋。
理亦因之。
(人身之氣起於左足湧泉
止於右足湧泉
應天也。
)坤與震交於北爲冬至之卦
而(卽地雷復也)自東而南。
止於夏至
與乾交於南。
夏至之卦
而(卽天風姤也)自西而北。
止於冬至
北東而南者。
由震而得离。
由离而得兌得乾。
得已之卦
故順而易知。
其南西而北者。
由巽而得坎
由坎而得艮得坤。
皆得未生之卦
故逆而難知。
(順者謂自四得三
自三得二得一
是數往也
逆者謂自五得六。
自六得七得八。
知來也。
)是以其數往也順。
知來也逆。
凡事之已動而往者屬乎陽。
方來靜者屬乎陰。
(已往則復靜矣。
是陽函陰也。
方來則爲動矣。
是陰函陽也。
)一順一逆
理之常也。
揲蓍家察於旣往而逆於方來
命家明於已然而暗於未然
長於舊墳而短於新域者。
堪輿之術也。
密於過去而䟱於前至者。
說相之法也。
以至於三要觸物
六脉診病
類皆然矣。
順逆雖殊。
理則而已
擧彼證此。
宜無逕庭
而但陰陽相摩
吉凶互盪。
數往之順者。
因常而盡變。
故雖愚夫能言之。
知來之逆者。
推變而合常。
故苟非神聖
不能於此也。
(見韓信於旣老。
知其曾有胯下之辱。
人皆可能
曺操幼齡
而知其足爲治世能臣
許劭不能
是猶論旣往之命則因其見今而互推。
吉凶之星盡其變故易。
未來之命則六害三刑
反爲吉星之護神。
非人人所能矣。
)且使庸人凡夫
纔知握筭
縱橫輒得
天圍地。
逆知成敗之數。
有若對案拈碁。
人之類滅久矣。
是以知來之必賾而難狀。
有若鬼慳神秘者。
此皆理之所必然也。
若夫粗通術者
見五而知其必有六必有七八者有之矣。
見乾父長男之爲陽。
而知必有母女之作對者有之矣。
若其當爲某卦。
以至巽坎艮坤之用也。
則惟皇羲達之。
而堯夫盖推之矣。
其餘以術名家者。
特知母女而止耳。
如今世則知其五六者亦鮮矣。
(甚。
者亦不知五六之後
復有七八。
)何况合八而衍之。
復得九與十也乎。
然而世之人。
見其數往也
遂溺而不悟
欲使竪子竊符於玉皇臥內
而試其婺婦之纑於星經辰緯
吁亦惷矣。
堯舜以前
一元之陽。
而自上禪天下於已定之人。
(如得已之卦
)故順而易。
三代以後
一元之陰。
而以未定之人。
(如未生之卦
)取天下於上。
故逆而難。
觸類而引之。
無物不然
五荒解
有色禽荒
迷溺一事
荒癈不悟
皆荒也。
今之世有五荒。
一曰葬荒。
夫生居吉宅
富貴雙全者。
孝子不能爲親得。
慈父不能爲子致。
有命也。
獨葬地則人力圖之。
生年日時壽夭竆達係焉。
慈父慈母不能避凶擇吉
有運也。
獨葬日則以人力圖之。
珠玉帛。
壯士不能以力致。
智士不能如意得。
有數也。
獨名穴則以人力圖之。
生死一理
命運在天。
而但見死者易欺。
枯骨虛輕。
玩弄計料。
埋掘遷改
有若匠人之用木石
拉富攫貴。
有若韓盧之逐雉兎
寧以身殉之而無悔也。
二曰班荒。
我國所謂兩班
中國士大夫也。
士大夫世德心行
道義志操
識見文章
事業官爵之稱也。
八者無其二。
不足士大夫
無其四五。
士大夫亡矣。
今之人雖京洛仕宦家。
皆喪其五六。
冒稱士大夫
鄕曲寒族
元無其一。
妄意暴求。
貿易子女
修飾譜系
凡其言語咳笑聲音
拜揖行步
衣服什物
一切棄其天眞
粉作兩班
目鼻掀翻
骨柔腝。
言動如癲。
往還若狂也。
三曰時荒。
天道變嬗。
風氣殊化。
聖贒亦有從時之訓。
時尙安可忽也。
大抵時體三十年而小變。
六十年而大變
若曲守古制。
駭俗不可用矣。
京華市井浮薄
朝夕變改者。
一時風習
不可謂之時體也。
鄕曲夸毗者。
專慕時輩
言語冠服容止步履
輒效其朝夕變改者。
朝見京客。
晝改其步。
今日入城。
明日更揖。
一年舊衣。
三年宿語
每具時冠時衣。
以時出門
以時語接人。
顧眄所自
偃仰皆有妙理
訑訑自喜
而不知傍觀之貧者欲
越境
富者欲杜門也。
四曰交荒。
友道之亡久矣。
擧世務外
專尙締交
所以爲交。
非道義非知己情誼非世契。
但求勝己
其所勝己
卽居地門官爵
三科中亦或有道學問正人則不知交也。
但取浮薄好利佻巧者而從之。
脅肩諂笑
浮遊往還
苞苴贈遺
或一顔色
百年之榮。
數封書帖
平生之恩。
對人言。
不暇寒暄
歷數某甫之居某郡。
某人之字某甫
某處歸來屬耳
某處消息俄聞。
搖搖揚揚
本心都亡。
幻形徒存。
一生勞心鄙夫
百年高門之下友。
欲爲附尾之蠅。
竟作投地之鷃。
至親懿戚
總角舊交
絶情斷。
久已楚越
白首竆廬
空抱庾令之問書
丹旌祖道
亦無巨卿之來哭矣。
五曰鄕荒。
校院爲揖讓輔仁之地。
尙矣難望。
旣以儒冠儒服
優閒遊息
勸善警過。
敬老崇德
世契相愛
樹立淳風
豈特吾心之自慊
爲後昆之遠慮
此之不思。
以爲餔餟之藪。
以爲傾軋之塲。
睚眦一飯按劒父執
含舌於血仇
忮長問色而穽石於騎竹
汲綆於臥薪。
得意奏凱蠻觸之角。
失勢相吊濡須之湯。
或僇家於通章
亡身桎梏
言笑款洽而如有人情
出入揮霍而似有權力
畢竟所得不過掌議之名。
千古難洗之辱。
已及於三世白骨
倐忽光陰
纊息奄絶。
害物餘殃。
神目已瞋。
凡此五荒。
爲世大禍。
陷溺人心
氣豪志大者
尤爲迷惑
有一於身。
未或不亡。
况纔有其一。
四荒相仍者乎。
苟不喪心者。
可以知畏矣。
去病題辭
去病幼多病。
以去病。
欲病之去也。
病果去而善健。
年今志學
行且巨人
古之祝人於名。
偶然哉。
雖然去病所去之病。
特醫方所列四百四種而已
自古聖賢不病是病。
心病大病而務去之。
十二聖經傳訓謨。
濂洛關閩諸君遺書
去心病之方也。
風痰冷濕癰瘍痺癃。
只病血肉之軀而已
所以爲人固自若也。
乃若心病則受於天之性命已絶。
血肉之軀雖肥健安逸
不足謂之生也。
甚者君子不忍聞其腐臭
奚啻病重而已
嗚呼
孔孟程朱
心病神醫也。
隨診命症。
隨症制藥。
妙劑神訣
布在方策
世人非不讀而誦之也。
鮮有能取試以療其大病焉。
豈不哀哉
夫人不甚相遠
苟非下愚至陋。
其孰自甘病人哉。
但坐不善方書耳。
由其不善讀。
故不知何事爲某祟。
何祟爲某症。
不審病。
故亦不察藥。
不知何方爲補。
何方爲瀉。
何以爲下劑。
何以爲汗劑。
何以鎭心
何以爲添精塡髓。
雖欲反求吾病而試藥。
烏可得也
職由俗習
十歲前。
心病已痼於爲我
長益自暴。
讀書傳。
只求尋摘。
不硏義趣
以吾身心與書爲二物
不相關涉
日益深。
日益眛。
至乎醉生於名利
夢死於富貴
甚至於吮舐人之病痔者而極焉。
以是大病者。
虛言哉。
去病旣去血軀之病矣。
吾遂望去其大病
拈出聖贒訓訣。
症劑數十條。
授爲去病私方
祝名之意遠而大。
豈特幼時比哉。
佛者諭弟子曰吾非佛菩薩
而吾所說法皆佛菩薩妙詮也。
見吾非佛菩薩
而慢聽吾言。
是猶半夜中衢
見惡執燭前去
以其人惡而不取其光。
寧免墮坑落塹乎。
去病亦當但取其光。
太陽之精而燧皇所鑽也。
不當更嫌執以前之者存齋翁也。
孟子不恥若人
何若人有。
 匀是人也。
未免鄕人者。
不恥不若人故也。
孟子無名指屈而不伸則惡之。
不若則不知惡。
此謂不知類也。
(惡猶恥也。)
 凡人衣服飮食嗜酒耽色博奕角觝諧謔機詐詭譎奔競干謁
不如人則惡之。
不勝愧忸。
盡力效學
至於父母兄弟
德義知識
局量才業之不若人
不知惡也。
人或告之則自諉曰吾之性質如此
豈可學而爲哉。
自甘小人雜人妄人愚人凶人而不之恥也。
正孟所謂不知類也。
  右無恥之病。
所以異於禽獸者。
以其有廉恥也。
五常之德。
五倫之典者。
所以免恥而已
故以爲首
孟子無恥之恥。
無恥矣。
 人所以剽刦穿窬
男女瀆亂
貪冒財利
悖言語。
饕餮飮食
脅肩諂笑
吮癰舐痔
無恥故也。
自悔悟。
無恥深恥
方爲知類
不爲可恥之事。
遂爲無恥之人矣。
心意無疚。
俯仰無怍。
行義無玷
聽聞無愧
到此則弊縕袍無恥
陋巷屢空猶樂。
浩然之氣
塞乎天地之間。
知恥極功也。
  右去恥之藥。
孟子曰如恥之。
莫如爲仁。
服藥之方也。
書曰丹朱嚚訟
 心不和順安靜者。
發言不悖於人。
不傷於物則不快
作事不與物乖。
不與人爭則不樂。
此如蝮蛇秋來毒盛。
不得齧人則必噬草木有生氣之物。
以瀉其毒。
然後方能潛蟄
(必噬生物
則猜心爲毒之本也。)
書曰鯀方命圮族
 心有傲慢
不服上命
自負賢智
故乖陵朋類
書曰三苗侮慢自贒。
 心無警恭遜意者
不畏天命
不畏聖人之言。
凌侮萬事
傲慢萬物
自謂吾已聖知
自信人莫己若。
衆叛親離
亡國亡身不悟
書曰有扈氏威侮五行
怠棄三正
 有扈頑傲悖逆者也。
后啓數其罪。
而欲明其並得罪於天人
庶政萬事
無一不亂。
故必稱五行三正
五行三正則天人之理都喪矣。
只以心性奰慝。
每事逆理故也。
書曰夏桀滅德作威
 心不寬和居人上者。
必務威虐以快其心。
所謂剛戾暴猛者也。
書曰商紂荒怠不敬
 怠者百惡之本。
敬者萬善之長。
荒怠不敬匹夫不能保其身。
况其上焉者乎。
詩曰厲王強御多懟。
炰烋中國
 強御則心無寬仁
炰烋則氣暴厲
強御行事
言。
炰烋氣象言。
專是凶人習尙
  右傲慢之病。
傲慢
人之凶德也。
慢則存乎中。
傲則見乎事。
傲則成於性。
慢則發於情。
傲慢極則濟之暴厲
遂之以自聖
人言不入。
專擅自恣
在身亡身
在家亡家。
在國亡國
萬無一免
丹朱以下凶人傲德。
合以觀之。
合符契。
可怖哉。
吁可懼哉。
書曰帝堯允恭克讓
 允恭則非聲音笑貌之恭。
克讓非爲勉強之讓。
天人一理
物我同原。
草木禽獸
不可忽侮。
况人乎。
不可忽則係於人之庶事
不可忽也。
聖人安得不允恭乎。
與人執事敬遂庶物
皆是恭也。
天下之物。
非我有之則人當有之。
天下之事。
非我處之則人當處之。
豈有可私者乎。
語其位則天子。
天下天子也。
何與焉。
語其富則萬乘
天下萬乘也。
何與焉。
不與無我矣。
夫子所謂天下不與
程子所謂浮雲太虛也。
本無我矣。
奚復有讓乎。
聖人本無讓者也。
然謂之無則不可。
故以克字當之。
克則達乎讓矣。
聖人之心皆如此
量如天地不盈無驕
化如天地
無爲故無惰。
德如鬼神無妄無傲
智周萬物無私故不自聖
曲成萬物而不遺故存敬畏
希聖則亦學如此而已矣。
書曰帝舜溫恭允塞
書曰大禹不自滿假
書曰成湯懋敬厥德。
書曰文王徽柔懿恭
詩曰武王無貳爾心。
(不泄邇不忘遠。)
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
 莫盛乎聖人
贊其德者。
必有異常之語。
七聖贊辭不過如此
大旨只是敬畏而已
存乎人者。
無大於此
可知也。
存乎中者不偏不倚
發於外者自然中節
然後可以與此。
子思傳道之書。
而特說中和二字者。
豈無以乎。
學者從事於此
則聖不及則贒。
有志而已
亦足爲聖人徒也。
知而不爲
學而中廢
與不知者均。
幸而爲人
聖人有道
而立聖人路頭
望聖人之門墻
欣喜感幸。
曷有其極。
不能勇往直前
其室而親見聖人
則此心之悲。
曷又其極。
噫。
使我悲者。
果我耶人耶。
抑天耶。
  
右去傲之藥。
七凶之德旣如彼。
七聖之德又如此
讀書者苟體察深究
寧不灑然覺悟而有所勉哉。
書曰無恥過作非。
 無心之失。
不知之誤。
所謂過也。
有心則必不失
有知則必不誤。
何與焉。
纔覺卽服曰是我過也。
旣服卽改曰不敢貳也。
不爲心病
人亦不相誚
豈非快活美事哉。
乃若愚人反恥服其過。
因以遂之曰此豈失誤哉。
誠當然也。
我豈無心而爲之哉。
十分思量而爲之也。
我豈無知而爲之哉。
我熟度事理而爲之也。
其初則我實不與焉。
而今爲我之眞失誤
我之心病遂深。
而人亦棄我矣。
豈不哀哉
子曰過而不改。
是爲過矣。
 王安石釣餌
其初則是無心之過也。
纔一二粒。
便當覺悟矣。
而因以遂之。
識者皆疑之。
則是爲過矣。
畢竟毒害生靈
戕賊忠良
至於亡宋。
奚啻爲過而已
至今貽笑小人之魁。
釣餌一二粒時。
自服其過者。
得失何如哉。
近世一士自修飭。
一日大醉迷歸。
留宿娼家
翌日朋友怪問。
士諱
醉迷
因以遂之曰吾素眄此女。
今欲率畜。
一妾士之常也。
妓之俠夫聞之。
要於路。
敺之幾死。
人皆知笑彼。
不能自反三隅
惜哉。
  右恥過之病。
罪己
其興也勃焉。
人若審知罪己可以興。
不恥服其過矣。
非特不當而已
孟子曰古之君子
其過也如日月之食。
民皆見之。
及其更也
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
豈徒順之
又從而爲之辭。
 人之有過
不知民皆見之。
而必欲掩之。
故恥而文之。
不知民皆仰之
而不內自訟
故憚於更改
及至爲之辭則爲棄人而已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使我知過而將爲無過
幸之大矣
不喜乎。
其視聞過而怒者。
奚啻鳳凰之於蒿雀
程子以爲子路百世師者。
誠然乎哉
誠然乎哉
  右去過之藥。
我若恥過
人不告過。
人不告則我自聖。
纔自聖則終於匪人而已
雖然待人然後方覺其過。
豈不䟱哉。
自治夙夜反思
兢兢業業
恒如大過之已作。
大事之已誤。
然後人亦
樂告其過。
若有一毫無過之念。
眉宇之色。
已拒人於千里矣。
君子之過。
不必悖義傷身大段誤着。
而方以爲過也。
一言半辭之失。
一動一靜之違。
一念萌起之誤。
皆是過也。
子路比之今人
豈是有過者哉。
隣國千乘盟誓而信子路一言
君子可想也。
其所謂過。
只是日月至仁之頃。
天理未全之時。
毫忽差誤
大而見於行步進退視瞻應對之間。
微而露於瑟聲之類。
今人以此爲過而告之。
寧不按劒相對乎。
子路不勝其喜。
豪士哉。
下視吾輩
奚啻野馬塵埃也。
嗚呼盛哉
詩抑篇曰維彼哲人
告之話言
順德之行。
其維愚人
覆謂我僭。
民各有心。
 惡聽箴諫言者
雖敏穎有才。
只是愚人而已
商紂足以拒諫
然謂之智則不可。
眞是下愚不移者也。
覆謂我僭。
形容拒諫之愚。
甚得其眞矣。
民各有心一句
發歎末如何之意。
辭雖不迫。
其實視之意。
又曰誨爾諄諄
聽我藐藐
匪用爲敎。
覆用爲虐。
借曰未知。
亦聿旣耄。
 
箴戒者。
愍其不見聽。
庶幾一悟
再諫三諫愚人匪維不聽
以爲惡我而暴虐之。
不勝忿怒
朋友則絶爲仇讎
君臣至於刳視七竅
可痛哉。
借曰未知一句
苟欲極言其至愚之罪。
非言可盡。
故反緩其辭。
言外長歌
甚於哭之意。
  右惡聽言之病。
中人以上之姿。
其或情熾私蔽之際。
惡聽一言而不受。
遂致亡身亡家亡國天下者必矣。
一生拒諫者乎。
堯舜以下諸聖每言戰兢恐懼
如履薄冰者。
儘非苟假之辭也。
(東海生
或有其理。
去聲言不亡。
萬無一免。)
易曰其亡其亡。
繫于苞桑
 天地之理。
無常盈者。
纔盈則虧矣。
夏日之長而只是夏至一日而已
陽氣之長而只是夏至午時四刻而已
冬夜之長而只是冬至一日而已
陰氣之極而只是冬至子時四刻而已
日之熭容光必照而午正初刻
東崖已陰。
月之望至圓無欠。
正望一刻
西規已薄。
聖人於此理。
堯舜猶有病諸。
夫子猶有未能。
或者以爲聖人謙辭非也。
堯舜以爲吾無病諸。
夫子以爲盡能焉。
則是夏至午時之陽也。
瞬息而向虧矣。
焉得爲大聖哉。
此所
常存敬畏
而其亡其亡之心。
自不能小弛者也。
其亡之心。
卽日新之本也。
是以一息未泯之前
德業日進而無退。
所謂死而後已者也。
大禹戒舜曰無若丹朱傲。
臯陶戒舜曰無敎逸欲有邦
召公武王狎侮君子
罔以盡人心。
狎侮小人
罔以盡其力。
玩物喪志
玩人喪德
不矜細行
終累大德
 舜是時年七十。
武王時年已九十。
三臣訓辭有若提耳命之於孺子者。
兩聖若有一分不至此之念。
必怒矣。
三臣若有一分吾君必不至此之心。
亦不故爲恐動過言也。
舜元無吾實贒丹朱之心。
武王元無大德已成之意。
故臣實心深戒之。
君以實心虛受之。
此其聖德不可及者也。
今人雖稍有知者。
旣冠則已恥受人訓戒
纔踰四十則必曰爾且看吾白髮不動心之年。
豈受人訓戒
此皆入於吾夫子如何之科者也。
惜哉。
  右去惡聽之藥。
心中有吾已知吾已聖之意。
而只以訓辭之善。
強受之。
其終必敗
唐太宗欲殺魏徵不能十漸也。
常存敬畏
聞善言。
心虛意合。
不覺起拜大禹
然後可以
聖域矣。
雖唐宗之強受。
賢於桀紂則遠矣。
今人又爲唐宗之罪人
而具曰予聖
謂之何哉。
秦誓曰人之有技。
媢嫉以惡之。
人之彦聖
而違之。
不達
寔不能容。
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
亦曰殆哉。
 媢嫉者。
百惡之根也。
媢嫉之心則不與人爲善
不能與善則不能集衆善而學之。
志意日固而爲惡日熟。
德性日消智慧日昏
李斯才藝
張說之文章
王安石之撿飭。
蘇子瞻英才
張浚忠義
皆未爲完人
其餘萬古小人
皆一猜字爲病根也。
苟有猜心。
在家不得保家
(猜之至微處。
是吾獨知三字也。
甚者父子夫妻兄弟間。
亦有此意。
不得家長
)在村不得保村。
鄕黨乎。
朝廷乎。
東漢黨人
兩宋黨錮
皆始於一二人一念猜忌
可不懼哉。
  右百惡之病。
惡之名。
大小千百。
而究其根則皆猜一字也
是以不忮不求四字
聖門貴之
盖求又忮之本也。
忮與求。
相爲表裏
求之一名歆羡
無然歆羡
是爲文王
忮之一名矜伐
不矜不伐
是爲大禹
孟子大舜大焉
樂取於人以爲善。
諸人以爲善。
與人爲善者也。
 
此乃仁者事也。
仁者之心。
大中公明
天理純全
物我無間
見人一善
嘉悅歆喜。
眞有吾不如之意。
故彼善便爲己善。
取字猶是剩。
故更曰取人爲善
與人爲善者也。
伊尹曰德無常師。
主善爲師。
善無常主
協于克一
其揆一也。
用工
自與人不求備始。
  右萬善之藥。
世人以不好問不好師。
終於細人
不好
盖恥其不如也。
假如孔門者。
師德行於顔閔
師言語於子貢
政事於求路。
師文學游夏
方其師之也。
有似不如
及其合而有成
則同於兼之夫子矣。
豈不大哉
三千人中獨回也有見於此
故有若無。
若虛
以多問於寡。
以能問於不能
若壽而化之。
其亦舜而已
假使今之俗人
學農於甲。
學工於乙。
學賈於丙。
學醫於丁。
學筮於戊。
學之不已而兼有之。
則爲大過人者矣。
假使今之文士
學詩於甲。
學書於乙。
學詞於丙。
近體於丁。
學古體於戊。
不已而兼有之。
豈非成章者乎。
得一藝則沾沾自喜
恥問於人。
豈非可哀哉。
以此審思切己則聖可學而能者。
誠非虛言也。
衛武公詩曰人
之靡盈。
夙知而暮成。
靡盈卽學舜之二字符也。
大學誠意
中庸愼獨
 意者
心之所發。
事物觸於形則性動而爲情
情之成緖
有如如此料會者。
卽意也。
發於吾胷裏。
未形言語動作
傍人之所未及知。
父子夫婦
莫之相知
故曰獨也。
衆人以其獨。
無所謹畏
凶惡不善之念萌起
只諉以不爲則無害
而不猛省祛絶也。
殊不知此是翻天覆海之根也。
是故君子戒懼於不萌意之前
(戒懼所不睹。
恐懼所不聞。
)尤加謹愼於意發獨知之地。
祛絶不善之念。
一絶二絶
絶之又絶。
愼之又愼。
及其熟也則好善好色而心誠好之。
發於意者實有是善。
其惡不善
惡臭而誠惡之。
發於意者實無不善
所謂誠意也。
到此則上帝在我靈臺
鬼神昭森在傍。
六尺之軀。
虛明廣大
宇宙萬物
皇王失其貴。
晉楚失其富。
湯鑊失其威。
西施南威失其美。
程明道所謂豪雄者也。
或者強絶一二意。
以爲吾已誠意
鮮不敗事矣。
(工未至而自負者是自欺
每每狼狽。)
  
右人分判之藥。
誠意則人。
誠意則鬼。
人鬼之分。
只是一念之差而已
世人不信此言。
未曾試工誠意
工於誠意者。
都是現形鬼物也。
請試言其一二也。
唐高宗之入父宮。
意悅武才人。
孰知之。
高宗以人不知而不絶其意。
竟至妻父之妾而亡國
隋楊廣讒其兄而奪太子也。
意其早卽大位而蒸陳夫人
孰知之。
楊廣以人不知而不絶其意。
竟至敺殺其父而蒸於其夜。
華歆出觀官行之時。
意有健羡
孰知之。
以人不知而不絶其意。
竟至曺操而手捽皇后頭髮
曺丕而手解天子璽綬
至如一鉤而成東陵大盜者跖也。
一飯作東墦之賤乞者齊人也。
意之可怕
有如是夫。
獨之可懼。
如是乎。
不能誠意者則每事自欺也。
自欺之熟則意與意續起。
心爲獨所惑。
肚皮自慰之幛。
妄想無傷之迷兒。
忽遇白晝眼昏之境。
遽出枉尺直尋之心。
萬古小人極惡大罪。
萬古贒豪中途落坑。
皆由此一闋
豈非吾人生死路頭乎。
世人孰不知弑逆之爲大凶
不畏楊廣華歆之伏於腔子
豈不哀哉
詩曰相在爾室。
不愧屋漏
噫。
斯人
吾誰與歸
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勿助長
  右做事之藥。
孟子爲養氣之方。
而發前聖之所未發。
凡做世間萬事
無所往而不當
士之治心修身
文人之做文求科。
文武發身求官。
田家治農求富。
工匠學藝
商賈貿販
行旅趲程
病人之治久病
牧人養牛馬。
以此然後可成。
有事則心勿忘也。
正則助長矣。
無所事而忘之則不成。
正而助長則反害。
苟能體驗有得
飮食言語動靜步履之間。
非是理。
若欲眞知其實理。
試之噴嚔可知矣。
人之欲嚔也。
眼眩鼻癢。
氣欲上之際。
忘之則嚔不遂
是舍田不耘者也。
盱目蹙鼻
引噏而助之則嚔反窒。
揠苗者也。
試之萬事
一理也。
欲治心而落外道
做文而致身病。
求科而尋曲逕
求官而附權門。
求富而趨急利。
助長之害也。
孟子有人於此
其待我以橫逆君子自反也。
自反而仁矣。
自反有禮矣。
橫逆由是也。
君子自反也。
我必不忠也。
自反而忠矣。
橫逆由是也。
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
禽獸
又何難焉。
  右處世之藥。
人每憂橫逆之來。
不勝憤惱
因此自反
勉仁禮。
於我益矣。
如其不然
自爲禽獸
何損焉。
若彼禽獸不待我以橫逆
我與彼同類矣。
豈非眞可憂乎。
夫子所謂鄕人之善者好之。
不善者惡之也。
人能識此則處世豈不綽綽有裕哉。
曲禮君子不竭人之忠。
不盡人之歡。
  右待人之藥。
見人奉我而責之無已。
是竭其忠也。
人將不堪而敗其終矣。
見人愛我而望之無已。
是盡其歡也。
人將不給而離其情矣。
君子以己所不能。
不責於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故人之從之也易。
始終全矣。
書曰臨下以簡。
御衆以寬。
  右御下之藥。
近而御子弟
大而治庶民
小而使奴僕
失此道則皆敗。
甚者亡身喪家
蘧伯玉使人孔子
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
夫子何爲
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使者出。
子曰使乎使乎
  
公元1778年
右一佩服之方。
人之病。
莫大於吾無病。
甚至於諱疾忌醫
亡身不悟
每思寡過德日新而業大矣
伯玉行年六十。
知五十九年之非。
伯玉自少豈作非者乎。
年年點檢
己所獨知處。
昨年不如今年者。
一語一默之微。
苟欠十分亭當者。
所謂非也。
是以行年六十。
六十化。
化謂今年去年也。
六十年年年變化
六十番變化也。
今之人。
百年不能一番化。
奈何哉。
右三十六條。
爲人大法可知也。
學者讀書
句句體認
切己審思
經傳千言萬語
莫非診病之方。
對症之藥也。
嗚呼
四經足矣
四書又作。
四書足矣
而周程張朱。
訓釋推演之。
以爲不足
小學近思心經又述焉。
皇明至我東方諸儒。
訓蒙節要之編。
又復百數
而讀不切己則同是無益也。
節之又節。
亦何益哉。
此三十六條。
可謂節取至要
然泛看於詩書論孟全書
已爲筌蹄之語。
孰能改心易觀於此節取者乎。
吾知其决無益也。
推演言外餘意。
旁通曲據。
極其旨趣
而附之各條。
以爲讀書起例
庶幾去病因此自省
以此例讀古書
所得以淑其身心者。
其可量乎。
吾自八九歲時
已知經書做人
公元1779年
神方
抄取要語
列之座右
佩之紳帶。
書之墻壁門溷者不止一二。
而二十歲以後
意分志惰。
三十以後
望斷世俗
不覺自棄
四十以後
尤復憤激放浪
遂誤平生
今年六十三。
竆而反本
追思凜悼。
中夜獨寤。
悔淚如傾。
十二會間一番生世
爲人爲男。
其幸何如
白髮斜暉
未免禽視獸息。
冤恨罪懊。
曷有其極。
一息尙存之前
誓不復辜負此生
神志已耗。
不能帥氣。
筋力已憊。
不能奮作。
只是聖贒訓訣。
載之在心
不敢忽忘
造次之頃。
纔經言動則旋覺其非。
晝覺朝非。
夕覺晝非。
曉覺衽席之非。
纔覺復思則皆由知之未眞也。
譬如火熱殺人
非不知。
而猶不如烘炭灼肌之眞知
故終不能猛掉快斷。
譬如熊掌旨味
非不知。
而猶不如大嚼甘咽之眞知
故終不能勇必得
大學之敎。
必先致知者也。
若乃不善讀者
譬如口道火非冷物。
熊掌可食而已
如此知見
做甚事。
程子未讀論語時是此等人。
讀了論語後。
只是此等人。
便是讀書也。
如今之人。
盡讀十二聖書
依舊東家措大
其亦謂之何哉。
或者以爲深究經義
無益科文
殊不知不深經義文章不能做也。
大抵世人聞人有言君子修身則聽若不聞。
甚則就睡。
有言某人飭行從而摘疵。
甚則發怒
有言文章之事則略爲酬對不甚喜。
有言近來科體則亹亹忘食
何不反思萬古聖賢君子
未有無文章者。
萬古能文章者。
未有登科者。
何必不君子不文章
而只學近體然後方是决科乎。
善讀古書
以美吾身心
則發爲文章。
不求美而自美
文章旣成
不求科而自科。
况深於文章者。
如畫素質
隨時受采。
無往而不宜時
不深於文章者。
如拙工冬學畫𪂏。
但畜淡墨。
非久化鸎則無處雌黃
閣筆歎時。
猶不知悔也。
衛武公所謂人各有心者。
正謂此也。
吾因諭去病爲此編。
而名之曰去病書。
其實易子敎之意也。
吾子姪因其名而諉之曰此去病書。
非我輩書。
中夜之淚。
不如泉而益不禁乎。
汝輩旣不稼不賈。
坐讀古書
誰御而不善讀。
何害而不切己以思乎
爲善讀。
自成文章
便是腰纏十萬錢。
自成君子
便是上騎靑田鶴
畢竟科擧自至。
汝輩豈不楊州歟。
苟非至愚。
應不待勉而自知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