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梦梧集卷之三 (自动笺注)
夢梧集卷之三
 講義
  
宮侍講日記
公元1768年
戊子六月十五日司書時。
 召對尊賢閣。
進講綱目漢順帝卷。
秋九月詔擧武猛止遣中郞將張耽擊降之
賤臣曰。
宦官王龔則不悟。
之被誣讒梁商
則乃以爲汝曺共妬。
此非由順帝前昏而後明也。
廷臣戚里
有親踈之別。
上心公私之異也。
大抵宦官外戚之禍。
歷代皆然。
西漢以外亡國
東漢又不知懲誠。
可悲也。
良賀所云。
得臣擧者。
非榮伊辱。
後人知此義者鮮矣。
宋臣所謂須得宦官宮妾
不知名者爲宰相
名言也。
宦妾與外戚雖殊。
其爲內逕則一也。
人君因宦戚之言而用人
敗亂之國也。
人臣因宦戚而進身
立身不正
雖抱管葛之才。
决不可用矣。
 令曰。
誠然矣。
漢言之。
外戚之能保全只數三家矣。
賤臣曰。
假之權柄
安得不亡。
其所愛之者。
所以害之也。
時君世主
不知家國俱全之道。
輒皆崇用外戚
畢竟至於家國俱傷。
由於其心認外戚私人故也。
無私覆。
無私載。
日月無私照。
王者三無私。
治天下。
等是臣子
寧合置親踈其間哉。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邸下春秋鼎盛
雖以閭巷匹庶言之。
正是着力勤學之時也。
古人云。
天下之命。
係於太子之學與不學
關係之重何如也。
程子云。
一日之間。
接賢士大夫之時多。
宦官宮妾之時少。
然後可以薰陶德性
一日兩筵。
雖無一或停。
對宦妾之時。
比之對宮僚之時
不啻多矣。
無故日則兩筵無或停闕好矣。
 令曰。
連有暑症腹痛
昨招醫人
診視服藥
兩筵之倂停。
心甚不安
故行召對矣。
賤臣曰。
時方劇熱。
 睿候又未寧
書筵雖難設行
召對則簡其禮貌引接好矣。
 筵對之停。
不但學業間斷可惜而已
長對宦妾。
不與宮僚相接
此最可悶。
宋臣張九成告其君曰。
陛下對宦妾之時。
與對臣僚之時
心同乎異乎。
其君不卽答。
九成又曰。
陛下商量
語。
已不誠實云。
言正點檢
人非愼獨工夫極處
幽顯如一
豈其易乎。
不卽答固非矣。
要之對宦妾之時。
不如對臣僚之時
故臣宮官進見之時甚少爲悶矣。
 令曰。
然矣。
軆念矣。
又 令曰。
順帝懦弱
國柄於宦戚。
而猶能不罪言者
有時採用
此則可尙矣。
賤臣曰。
 睿敎誠然矣。
大抵人君之德。
莫大納言容諫。
一人聦明有限
天下事變無窮
苟能容受人言
則天下之善集焉。
君道過半矣。
時君世主
每患好臣其所敎。
不好其所受敎
逆耳之言難受
遜志言易入。
所以不古若也。
 令曰。
然矣。
又 令曰。
順帝之招法眞
亦可尙。
以史所謂內外
學者見之。
固非醇儒
一代高士也。
賤臣曰。
東漢醇儒法眞
槪亦遺逸之士矣。
旌招此等人。
亦竟不至。
以外面觀之。
此似無補實政。
其實則其有關樹風礪世者多矣。
此時昏亂雖到極。
而如黃瓊李固諸賢。
自薦辟。
主張淸議
使羣邪猶有所憚。
其功可謂遠矣。
下及靈獻之際。
曹操徘徊漢鼎之傍。
而卒不敢取者。
先儒以爲淸議之力。
東漢
光武招遣逸褒德以後
其所以立規模樹風聲者。
大有助於國祚
此等處正合着眼。
淮南王之欲叛也。
以爲公孫弘輩。
發蒙振落
而所憚惟一汲黯
正人之在當時
不惟臨亂効節而已
乃能逆折奸萌如此
夫用一士朝廷
而能使逆賊之而不敢發。
則其功効何如也。
爲人君者。
不可不留意於培養名節之道矣。
 令曰。
所達好矣。
二十一日入侍 書筵尊賢閣。
進講詩傳十卷雝章。
賤臣曰。
天子穆穆
朱子釋之曰。
穆穆
天子之容。
此本禮記天子穆穆諸候皇皇之文。
大抵威儀氣象
可以一朝襲取於外也。
須是內有其德。
然後威儀氣象見於外者如此
乃其符驗也。
先儒以爲學者須是理會氣象
氣象好時。
百事是當
朱子載之小學
匹夫爲學
當理會氣象。
况處崇高之位。
四海瞻仰者乎。
苟能修之於內。
威儀氣象
自會如此
漢成帝臨朝如神。
而荒于酒色者。
矯飾也。
此則正可以爲戒者也。
 令曰。
矣。
七月初三日
 召對進講
自三年
梓潼山崩
賤臣曰。
荀淑書卒。
不但以淑之爲善士也。
東漢名流
李固李膺爲首
而此兩人皆出淑之門。
漢末淸議之潛扶國祚者。
淵源所自
不可掩。
朱子特書荀淑卒。
乃是扶世敎之意也。
而淑之孫彧。
乃附於曹操
雖名祖之孫。
不能世其家聲者多矣。
 令曰。
彧是八龍中誰之子耶
賤臣曰。
荀緄之子也。
鍾皓以招過取怨爲戒
而勸以保身全家
此於訓子姪之方則得矣。
而有國家者。
至於使臣下。
以此法門爲正。
則其國事可知
是當鑑戒處也。
 令曰。
然矣。
又 令曰。
桓帝定策功。
益封梁氏及諸宦。
此事何如耶。
賤臣曰。
帝王雖無儲嗣弟姪
宗室衆望所歸而入承大統
則雖定策大臣
豈有功勩之可論。
桓帝梁冀之捨淸河擁立
以此自德於君。
君亦以此德臣
定策論功所由始也。
 令曰。
孝崇后。
是孝崇皇之妾耶。
桓帝之尊匽貴人爲孝崇后。
此事何如
賤臣曰。
桓帝蠡吾侯
只假以皇字。
比之尊崇繼統者雖有間。
而入承大統之後
蠡吾爲皇。
已是失禮
不以蠡吾正妃爲后
而以私親妾媵爲后者。
尤爲失禮
禮記所謂失禮之中。
又爲失禮者。
此等之謂也。
 令曰。
歷代追崇
未知始於何時而皆非矣。
賤臣曰。
誠如 下令矣。
光武則異於自藩邸入繼之人。
哀平失國之後
宗室倡義復國
則雖曰中興
便同創業
而自繼西漢之統。
不別立太廟
只建四親廟南陽
此事最卓越
朱子亦甚稱之。
光武此事。
可謂難矣。
崇之失禮
漢唐諸臣則無一明言其非者。
宋濮王典禮時。
先賢之論出而禮義大明矣。
 令曰。
然矣。
桓帝之以匽貴人爲孝崇后。
下番所達失禮之中又爲失禮者。
的確之論矣。
 令曰。
陳蕃笞殺使者
可謂難矣。
賤臣曰。
畢竟樹立
於此已見其端矣。
臣曾見東平鄭載崙所著册子
則許積爲全羅監司時。
趙貴人宮奴下來
非理欲占民財
不許宮奴睨視大喝曰。
令監欲只爲全羅監司而止乎。
積卽其地撲殺
奴。
貴人聞之。
宮人曰。
此事勿令 大朝聞之。
聞之則必疑吾之縱奴作拏于外方矣。
可見 聖祖家法之正云矣。
 令曰。
此事余亦曾聞之矣。
賤臣曰。
册子中。
又記一事以爲 先王朝有夾侍受由還鄕
及其反面
自 上下沿路接待厚薄
夾侍已默揣 上意
乃以冷待者。
極力優待
厚待者謂之全不顧見
 上認以爲實狀
所謂優待者。
鄙陋不用
所謂冷待者。
爲有守而陞用云。
不特宦官而已
外廷之臣。
小人情態如是用意極巧
在上者。
雖欲不見欺難矣。
所謂賊謀難測者也。
此等處誠合着眼看破矣。
 令曰。
此事亦曾似聞之。
如此之說。
 見欺必矣。
何以則有不見欺之道耶。
賤臣曰。
以所奏之人平生心揣度之。
則似有可知之道矣。
 令曰。
此則然矣。
賤臣曰。
 睿候頻頻未寧
凡干愼攝之道。
當靡不用極。
聖人在色之戒
不可不以十分加意
臣於年少時。
長老以此事爲戒。
羞澁不知其言之切己矣。
及至三四十。
然後始覺其言之爲眞藥石矣。
 令曰。
色慾可謂易制
實則分數本淡矣。
賤臣曰。
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是臣區區之望也。
 令曰。
軆念矣。
賤臣曰。
臣等非不知 睿候之未寧
而第不勝愛之忱。
敢陳達辭矣。
 批旨優渥
旋 令召對虛受之盛。
臣實欽仰
臣曾以受言容諫。
是人第一義爲達矣。
拙訥之言。
尙蒙 採納如此
推此心以往
見天下之善皆集矣。
此臣所以喜也。
 令曰。
暑感頭疼甚緊
故欲行召對而未及爲矣。
達辭後始行之。
久坐講論文義
多聞所達之言。
痛處還似有勝矣。
賤臣曰。
人君之德。
莫大於容諫。
雖以汲黯魏徵事言之。
朝廷一直臣。
則其利益無窮
淮南王之憚汲黯不敢發。
臣前已仰達。
魏徵謁告
還告太宗曰。
人言陛下南山
裝嚴已畢而竟不行何也。
太宗曰。
畏卿嗔。
中輟耳。
朝廷直臣
則不但有必諫
令君上畏其嗔而不敢過擧
不但臨亂効節
乃令逆賊不敢發。
功效何如也。
伏乞 留意軆念
 令曰。
達誠然矣。
賤臣曰。
 邸下燕居時所披閱者。
不審在何書耶。
此亦言及于宮官爲好。
雖非經史。
若係
益之册子
則謹當論難揚扢
若係無益之册子
則當陳戒矣。
程子以爲天子居內時。
服食動靜
當使經筵官知之。
書册間事乎。
 令曰。
近因極熱且有病。
不得着實書册
行文書册尤難看而所陳好矣。
初四日 召對
進講元嘉元年
國家大事哉。
賤臣曰。
雖以梁冀事見之。
小人專權柄。
則雖同氣之親。
亦忌之。
盖慮其分奪吾之權也。
歷代奸凶
父子兄弟
各立門戶
互相猜剋者多。
蔡京事。
可謂倫理滅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昨筵。
臣敢仰問 燕居閱書籍。
則以盛暑中行文書册尤難看爲 敎。
臣於其時
欲陳區區之見。
而緣夜深退出矣。
盛暑難看行文
誠如 睿敎。
故閭巷人盛暑看讀詩歌者多矣。
帝王之學。
異於匹夫
詩律之類。
極涉不緊
偶然寓目以爲忘暑之資。
則雖似無害
此等文字寓目最易牽情
倘或一向耽着
則其害不細。
上蔡史書甚熟。
玩物喪志責之。
史書鑑戒古今國家成敗
人物賢邪。
不爲無益
責之。
况如詩律之類。
其爲玩物喪志
史書之比。
伏乞 留念焉。
 令曰。
體念矣。
八月十九日晝講
 進講孟子文王之囿及以小事二章
賤臣曰。
人命至重而殺麋鹿
乃與殺人同罪
齊王之意。
盖恐人之或傷麋鹿
峻法以防之。
後世人辟。
令之必行。
則輒以殺脅之。
然凡天下事。
理順則令自行
不順則雖嚴法
而令不行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與民同之四字
喫緊處。
好色集註
公私之說極好
與民同。
公也。
不與民同。
私也。
公私二字
天理人欲之分也。
天地萬物
本吾一軆
張子西銘
說此義甚詳。
匹夫爲學
亦當知此義。
受命司牧者乎。
不與民同。
由於己私難剋。
論語放於利而行多怨註。
欲利於己。
必害於人八字的確
爲人上者。
每患不知。
一人洽(一作治)天下
不以天下一人道理
以爲官長者言之。
皆不知設官本意
是出於爲斯民置官長。
而認以以斯民奉吾一身
民不聊生者此也。
大抵天下百事
皆被
一私字壞了。
敗家亡國
究其本則由於此。
但私是有我之稱。
則此身一生
這私字便是與生俱生。
剋去最難。
不可不着意省察
用力剋去也。
一爲私意所蔽。
能令明者昏。
剛者柔。
可不懼哉。
敢問 邸下平自省
凡於念慮事爲之際。
自覺其爲私意者多歟。
臣願聞之。
 令曰。
有自覺其爲私意之時。
而雖有私意
不能自覺之時亦多矣。
賤臣曰。
如臣者。
長在私意窠臼中。
每患不自省覺。
偶一省覺
卽此便是私意退聽之漸也。
有時自覺之 敎。
誠好矣。
不自覺之時。
想必多於自覺之時矣。
 邸下睿學夙就
一念私意之萌。
日用事爲之涉於私者。
不勝其多。
而今以或有自覺之時爲 敎。
則此非由於私意之少也。
由於不能自覺時多也。
從今以往
益加 省察之工。
須到自覺
其爲私意之時。
比前益多。
然後方可驗其長進矣。
伏乞體念
 令曰。
體念矣。
同日 召對
進講自二年春正月鮮卑幽州
賤臣曰。
國將亡。
必多制。
名言也。
季世知法不足禁奸
而或慮法有未周。
輒事更張
朝變夕改
殆同隨矢立的。
高承苛法之後
一切掃除
約法三章
何等胷次耶。
令曰。
然矣。
臨退。
 令夾侍。
取來雪花紙十六幅授。
賤臣曰。
欲作屛風
八幅
古文中格言各一篇以進好矣。
二十日畫(一作晝)講。
 進講齊宣王孟子止畜君者好君也。
賤臣曰。
有人不得則非其上。
有字下人字上。
須添若干語意看。
然後可通。
此有字。
上文賢者。
亦有此樂之有字。
謂賢者亦有此樂也。
至於不但賢者有此樂。
人皆欲有此樂之意。
則當就人不得則非其上。
裏而看得出夫憂以天下樂以天下者。
非要民之憂其憂樂其樂。
而爲之憂民之憂。
樂民之樂也。
上之人旣憂民憂樂民之樂。
則民亦自然憂其憂樂其樂。
感應之理然也。
憂樂不以一己而以天下
何等廣大心胷
民吾同胞
天理本自如此
况居君師之位者乎。
伏乞 體念
 令曰。
體念矣。
賤臣曰。
畜君何尤四字
正好看畜止其君之欲。
正出愛君
非可尤也。
而每爲時君所尤。
故曰。
畜君何尤。
後世
善治
正坐不喜臣下畜君
忠臣之意。
以爲君上有善
則不臣下讚譽而固已善矣。
不善者。
須待畜止。
然後可入於善。
乃其苦心所在
爲人君者。
承順者爲悅。
畜止者爲尤
誠足痛心
不可不戒也。
 令曰。
然矣。
二十二日 召對
進講二年大疫
止固請乃止。
賤臣曰。
知其忠而不能云者
此事最可悶。
大抵不知而爲之者
則若有知之之時。
便有改之之道。
而知而爲之者
無可改之日。
不可不戒也。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受中何如桓帝之問。
君臣問答好笑
比德唐堯之語。
意出譏諷
固未知其穩當
古人激厲其君不憚直
以其君比之於昏辟。
周昌漢高桀紂
劉毅晉武桓靈
而其君不以爲忤。
豈不賢哉。
晉武桓靈之比。
以爲何止於是
以反又不如爲言
武帝乃曰。
朕則有直言之臣。
此爲勝之。
可謂君臣皆賢矣。
桀紂矣。
雖比之堯舜何益。
苟堯舞(一作舜)矣。
雖比之桀紂何損
人君皆喜浮諛而惡規砭
所以不古若也。
聞 仁祖朝故參議安邦俊上封事。
有曰。
 殿下只廢母一事之外。
無勝於昏朝
昏朝失之。
故 殿下得之
毋使 殿下失之。
他人得之
可謂難言之言。
而未聞以此獲罪
眞可爲後世法程矣。
令曰。
然矣。
又 令曰。
趙苞事。
下番之意以爲如何
賤臣曰。
程子之言其秤量公私輕重者。
義理精矣。
身往降之
謂勿以土地人民降。
而只抽身往降也。
之畢章自殺見之。
其失只在於擇理不精矣。
母子天倫何如
而其可不所以活母之方而遽進力戰乎。
臣則以爲事極非矣。
 令曰。
達誠然矣。
二十四日 召對
進講自作罼圭
卽時皆降
賤臣曰。
文王之囿云云
所謂傅會經訓
文飾奸言者也。
從古小人
皆以導君爲惡爲心者非他。
人君若留心正道。
渠輩無闖隙之道。
故必百計慫惥
導之以邪惡
惟恐其君一朝爲善
渠輩無所措手足
小人情態不可不早辨而嚴斥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天下之財。
莫不生之陰陽
歸之陛下
豈有公私云者
格言也。
大抵天下事。
易私而難公。
易專而難均者。
莫如
財。
大學平天下章
專就財用上說者。
以此故也。
人主設置內帑
不過爲宦妾戚里私惠之資而已
古之哲辟。
不以內帑經費爲事
此事誠可法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或有詔用四字
亦當着眼看。
唐人不經鸞臺鳳閣
何名爲勑之語。
宋臣亦多封還內降
人君用人自有公論
自有有司
不以公論
不由有司而用之者
私意也。
邪逕也。
 令曰。
然矣。
輔德南玄老曰。
虗糾淸修
可見紀綱之先亡。
如是國安得不亡乎。
賤臣曰。
上番所達儘然矣。
紀綱之亡不亡。
又非一日之漸也。
紀綱浩然之氣
集義所生
非義襲而取之。
須是廷擧得宜
刑賞不濫。
有以悅服人心
然後紀綱可立
嚴刑峻法所能猝然撑竪而立之也。
 令曰。
然矣。
二十五日 召對
進講八月起四百尺觀。
收掠死獄中。
賤臣曰。
行行且止。
避騘馬御史
如此之時。
猶爲人所憚如此
桓典亦可謂非常人矣。
唐柳公綽京兆尹
杖殺神策將。
憲宗怒詰之。
公綽不屈
憲宗左右曰。
汝曺作意
此人吾亦畏之。
使君上畏之。
至戒左右
風采可想。
何等盛際事。
人上者。
宜以扶植此等存心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臣頃以詩律事陳戒。
承當留意之 答敎
下情不堪閟菀。
大軆 辭令簡默固好。
而此等陳戒之語。
則須 賜明白答敎。
然後上下情意方可流通
臣之本意
亦非以一切永斷爲請也。
只欲毋至耽着而已
 邸下若下答曰。
余果好之。
而戒語如此
從今節之
不然則答曰。
戒語雖如此
一時寓心。
何至有害乎。
不然則答曰。
余無好之之事。
宮官過聽矣。
此三者之中。
据實下答。
則臣之心可謂豁然
今但留念爲 敎。
未知臣之所達。
不槪於 睿心。
而姑爲是假借耶。
抑臣言果犁然有當於 睿心耶。
願聞 答敎
 令曰。
此事前日則果不無好着之事。
頻有述作矣。
不過一時事。
近日興闌自覺
無甚意味
故別無着工之事矣。
賤臣曰。
今承 答敎
臣心之從前閟菀者。
頓然爽豁矣。
又曰。
敢問 邱下平爲學
有立志之可言歟。
堯舜必可做爲志歟。
不能如此歟。
 令曰。
聖賢事業
豈無欲爲之意。
而終是悠泛。
不可以立志言矣。
賤臣曰。
過實而行不逮
爲學大病
 睿敎亶出心曲
比之虛爲大言者。
反復勝之。
大抵一時好意思
旋卽消歇者。
非所立志也。
須是卓然立志
不爲他歧所遷。
久久不撓
然後可謂立志
學問非別件事。
每事求是而已
須先立其志。
以定趍向。
然後講明義理
照見事之是非
精擇之。
旣擇之後
又必行其是者。
去其非者而已
涵養操存
省察踐履
不可闕一。
愼獨切要工夫
天德王道
其要只在愼獨
大學所云。
閒居爲不善
君子而後
揜其不善者。
驟見似屬麤過。
而細究之。
則犯此甚易。
且以臣身驗之。
畏友之時。
此心自不覺肅然警省
常時則不如其時。
須是言行相副
表裏一致
然後方可免此。
公所平生所爲
無不可對人言者。
正好把作題目
自點撿矣。
班固漢元帝贊。
備言善書畵精音律
吹簫度曲等事
而引外祖兄弟侍中爲證。
作成贊。
稱臨威儀若神。
內荒于酒色
而引姑母婕妤爲證。
宋儒援此戒其君以爲王宮中之事。
畢竟無不知之理。
班固之必引目見人爲證。
恐人不信故也。
宋儒此言眞可警省之助矣。
臣前以程子起居動靜
當使經筵官知之之語。
仰達矣。
等待講官
而入 對數時之外。
則 邸下自內所爲之事。
漠然無由知之。
設或留意不當爲之事。
直廬邈若千里
何由聞知規諫耶。
此最可悶。
敢問 邸下近燕居所觀者。
何書願聞之。
 令曰。
擊蒙要訣經筵日記
好看矣。
賤臣曰。
好矣。
監戒切近事。
勝於遠事。
我 朝事勝於前代事。
經筵日記
事實義理
具備若熟覽。
則當大有益矣。
二十六日晝講
 進講自鄒與魯閧。
止焉能使子不遇哉。
賤臣曰。
而後
得反理如此
君不愛民而欲令民愛君。
甚矣。
自反之難也。
進德之道。
凡事莫如自反
此是最當留意處。
然此是孟子對鄒君言。
且如此說。
若對鄒民言
則當以父雖不慈
不可不孝道理言之矣。
所謂與人言言慈。
與人言言孝者。
義理本自如此
公元1772年
子臣視君如仇讐之說。
亦對人君言。
且如此說。
 皇朝高皇帝之欲黜享錢唐披衿受箭。
卽此事也。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若夫成功則天
盖只爲己所當爲
不必其在天者。
君子之心也。
若有責效之心。
是有所爲而爲也。
張南軒之言曰。
無所爲而爲者。
義也。
所爲而爲者。
利也。
朱子亟稱以爲發前未發矣。
程子曰。
爲名與爲利
淸濁雖殊。
爲利心則一也。
大凡假義之類。
好名之士。
大本已非矣。
此等能爲苟難之行。
比之庸常無可稱之人。
敢問 邸下以爲孰勝耶。
 令曰。
心術言則庸常人反勝矣。
賤臣曰。
 睿敎誠然矣。
然以古人買死馬骨意言之。
則雖好名假義者。
在上者若奬用。
則人必激勸
以爲外面爲善者尙如此
况於眞個爲善者云。
競勸爲善矣。
諸葛亮之用虛名之士。
收人心。
亦有意矣。
 令曰。
激勸道言之。
果然矣。
賤臣曰。
古人避名
無爲善之路。
又云。
末世之士。
惟恐其不好名
此言亦皆有意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太王去邠。
空曠之地。
自此移彼。
自彼移此。
無所無所害。
後世播遷
明皇幸蜀之類。
不同
孟子但曰。
請擇於二者。
敢問二者之
孰爲勝之耶。
 令曰。
效死勿去勝矣。
賤臣曰。
 敎誠得之矣。
雖以我 朝事言之。
壬辰丙子
以去獲全
然亦倖耳。
壬辰
 駕到龍灣
後有內附之議。
主張其議者。
拒斥力爭者。
其時名臣也。
未知得失何如耶。
 令曰。
勿渡遼之論得之矣。
賤臣曰。
集注可謂無謀之說。
正好看。
聖賢論事。
惟以義理爲準。
未甞推移濶狹之言。
王道箇箇如此
伯道則不然。
到急滾處。
却捨義理而較利害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不遇魯候。
天也。
斷之以天。
孟子則可如是說。
平公則不如是說。
人君造命
不當言命。
衰末之世。
挽回世運
撥亂反正
惟在人君作用
不當諉之天命矣。
 令曰。
然矣。
 同日 召對
進講夏四月
止謂之米賊
賤臣曰。
左豊之譖盧植
此等處每易墮其術
如臣前日所達夾侍由歸後。
沿路接待之說。
臣退更思之。
唯初不以此等語。
問於渠。
可以不見欺矣。
 令曰。
余意亦正如此
未及言之。
下番達誠然矣。
二十七日 召對
進講八月皇甫嵩送還漢陽
上番曰。
以左昌怒蓋勳之諫觀之。
亦可見受諫之難矣。
賤臣曰。
官長僚屬之間。
受諫之難尙如此
况臣之於君乎。
進諫言之。
雖敵己之間。
尙難斥其過失
至尊嚴之地乎。
以受諫言之。
雖敵己之間。
規砭之言。
尙難不怒。
况居至尊難位。
俯臨群下乎。
唐憲宗受言容諫。
亞於太宗
白居易翰林學士
事力爭於上前
直曰陛下錯。
憲宗初甚怒之以爲小臣安得無禮
遂命出院
李絳救解
乃令寢命而優待之。
憲宗凡於李絳之言。
無不聽納
史稱爭於上前
頭面俱赤。
而帝不怒。
憲宗
亦可謂不易矣。
 令曰。
儘然矣。
三十日晝講
 進講公孫丑問曰。
止惟此時爲然
賤臣曰。
曾西未聞其賢。
而尙以管仲爲耻
帝王之學。
尤當以分別王覇爲先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孔孟之扶抑管仲不同者。
皆因時捄弊也。
所謂時措宜也
爲政之道亦然
漢高約法三章之救秦末苛法
光武崇奬名節之救西漢委靡
皆因時救弊之政也。
歷代相承之際此等捄偏矯弊之政。
合着眼看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王伯之分。
不審 邸下曾已明白勘破否。
敢問如何是王。
如何是伯。
臣願聞之。
 令曰。
一循天 之正者王道也。
雜以私意伯道也。
如是認得果是否。
賤臣曰。
 睿敎果得之矣。
諸葛亮所云成敗利鈍
非臣所能逆睹者。
庶幾王道矣。
 令曰。
董仲舒所云。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者。
乃是王道也。
賤臣曰。
三代以後
王道之不復講久矣。
洪惟我 孝宗大王招延山林之士與先正臣宋時烈宋浚吉
托以心腹
擧國以聽。
其所出治之道。
不過曰明天理正人六字而已
 孝廟甞語先正曰。
欲以六字爲治。
卿亦以此六字己任
大哉王言
眞純一出王道
雖天不假壽。
不及成。
遺風餘烈。
足以聳動百代
古人云。
欲法堯舜
法祖宗。
伏願常以此六字
軆念而服
行焉。
 令曰。
軆念矣。
又 令曰。
下番所書陳故事
語甚好矣。
賤臣曰。
人君欲逸之一念纔萌。
畢竟亡國敗家
皆源於此
誠可懼也。
以抑詩則衛武用工亦密矣。
視爾友君子一章尤好。
外面人所共見之地。
人情不修飾容儀。
至於所不見之地。
則每易放忽。
故其言如此
此等處。
合軆用工矣。
 令曰。
軆念矣。
賤臣曰。
兩日停筵固知由於 睿侯之未寧
而若只時時有眩氣。
妨於講讀而已
則乘其少間之時。
 特召宮官
或令讀書
或令陳歷代治亂民間疾苦而聽之。
論難燕居所覽册子
俱無不可
唯一日兩 筵。
進見之路。
停筵 之日。
則 邸下在內時。
所看者何書。
所做者何事
無由知之。
雖或有有害於 睿德之時。
亦無由知之。
咫尺直廬
邈若千里
豈不悶乎。
當此惜寸陰之日。
書課間斷
豈不可悶。
而臣則猶以爲餘事。
對宦妾之時多於對宮僚之時
此最可悶矣。
 令曰。
兩日頭疼
不得梳洗
不得召見矣。
同日 召對
自朱雋擊南陽止暫絶修宮錢
賤臣曰。
內倖欲殺陸康
乃以援亡國聖明
大不敬
此乃千古宵小戕殺正人話柄
人君若如執言
進諫之臣豈有一人可以得生者耶。
凡人臣之進諫於君者。
所以箴警君上過失
使之改而從善也。
以此指爲訕謗
而被以不敬之律。
則誰能免於死乎。
舜之聖而禹戒以毋若丹朱
成王之賢而周公戒以毋若商受
周昌漢高桀紂
劉毅晉武桓靈
而何以此有損於其君之賢哉。
雖比堯舜桀紂
堯舜無少損。
雖比桀紂堯舜
桀紂無少益。
小人輒以言者援古證今
捏成罪案
爲人上者。
不可不察情態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靈帝之詔發州郡木文石。
固是亡國之擧。
而雖非此等徵斂
大凡國家不得已事。
卜定一微物於外方
則自民人之納於面任。
任之納於下吏
以至州郡至監營。
自監營至京司
次次受納之際。
百弊俱生。
貨賂公行
國家所用
則不毫髮之微。
民間弊端
則不邱山之重矣。
 令曰。
誠然矣。
賤臣曰。
歷代宦官之禍無世無之
而惟我 朝家法甚正。
宦官
不許除拜官職
不許廷臣交。
故 國朝百年
得免宦官之禍。
惟尙有道事。
適値 國運不幸矣。
 令曰。
然矣。
其時作亂宦寺
只此二人耶。
宮女誰某耶。
賤臣曰。
宮女石烈,必貞矣。
尙儉有道之外。
又有孫荊佐。
巳初
被鞫沈益沈廷玉元徽沈檀李森
干連於其獄矣。
 令曰。
昭烈高祖光武
優劣何如
諸葛亮高光時名臣。
優劣如何耶。
賤臣曰。
昭烈才略
則固不及高祖
光武亦遜。
而以天資工夫
則似勝之。
昭烈不取劉琮
庶幾乎行一不義得天不爲之意。
且以臨終以善小惡小之說。
後主
嗣子不可輔。
君可自取之說。
孔明者見之。
則其天資近道
用工精細
可見矣。
孔明才畧之外。
學識志節
兩漢名臣無似此者
大抵昭烈孔明出處際遇
三代以後初有。
立志皦然
名義甚正。
風聲所及
可以聳動百代矣。
 令曰。
昭烈文帝何如
賤臣曰。
文帝賢主
而乃守文之主也。
 令曰。
宣帝賢主矣。
賤臣曰。
宣帝治法極好
宰相必於循良牧守中事靠實
不徇虗名
故食效甚速。
 令曰。
宣帝之業。
元帝時始衰。
班固元成二帝贊。
下番曾有所達矣。
賤臣曰。
二帝宮中所爲之事。
二帝想自謂人必不知而不但人皆知之。
又筆之於書。
以示後世
而又引當時目見人爲證。
則凡己有所爲而欲人不知者
可謂錯料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說者每以文帝宣帝伯道而國治。
元帝成帝好儒術而業衰。
詆訾儒術欛柄
元帝所用之儒。
眞儒也。
匡衡韋玄成杜欽谷永之類。
阿諛軟熟
氣節之人也。
漢業之衰。
由於所用之非眞儒也。
儒術之罪。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成帝臨朝
雖善自修飾。
而內荒于酒色
則凡其容儀外飾者皆僞也。
大凡假飾之事。
不能久。
久必綻露而後已。
不可不戒也。
威儀假飾者。
雖所當戒。
要之威儀之節。
不可放過
爲人上者。
人所瞻仰
不可不謹
威儀
是德之符驗而制於外。
所以其中也。
內外當交致其功。
不可云吾德姑未修而不自點檢於威儀之際也。
玉藻九容常常留念好矣。
 令曰。
體念矣。
九月初三日 召對
進講黑山賊。
起第河間
賤臣曰。
保母所云。
崔司徙(一作徒)名士
豈是以錢得官正好笑。
保母得官
比之以錢得官
有何優劣
不徒此也。
士大夫邪徑得官
與以面諂得官者。
亦何於以得官者耶。
此等處正深察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崔烈名族而以錢得官
可見風俗移人
風俗潔汙。
專係人君導率之如何。
大抵世間上智下愚
是千百之一。
其餘盡是中人
中人善惡向背
惟在導率。
封德彝裴矩
佞於隋而忠於唐。
可見爲人上者導率之方。
不可不愼
上好諂。
諂爲進身之方。
則下之人雖稍欲自好者。
無不屈志爲諂。
上好直。
直爲結知之道。
則下之人雖庸常之類。
無不竭力爲直。
其效害果何如也。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劉陶剝蝕
不有損於聖體之說。
鯁直至於目不視。
鳴條之事等語。
直以桀紂比之。
可謂難言也。
天下之惡。
莫大於殺諫官
東漢已亡於靈帝劉陶之日矣。
令曰。
然矣。
初十日晝講
 進講孟子天時
不爲管仲者乎。
上番曰。
大舜大焉
大舜所以大者
何故歟。
 令曰。
以其公天下之善。
無人己之別也。
賤臣曰。
 睿敎誠然矣。
子路之聞過而喜。
固淺矣。
雖禹之拜昌言
猶滯於跡。
且看舜之舍己從人
不分人己。
惟善是取。
何等心胷
大抵此理。
原是公共底物
只緣形氣我所獨得
一墮形氣
人與己便有間隔
所以易於私己也。
聖人則不然。
形氣上面看得
此理原是公共
初無人己之別。
故能善與人同。
不被人己所隔斷
然以學者用工序言之。
上番所達工夫
須從喜聞過始者儘切緊
不審 邸下曾體驗過否。
且以小小過失
婉曲箴規
則不怒而喜。
不至甚難。
至於大段過失
或係不欲人知之事。
乃以迫切之辭。
硬直面斥
於此不怒而喜極難。
 邸下雖當如此事。
能不怒而喜之否乎。
 令曰。
何至於怒乎。
旋又 敎曰。
設令猝乍之頃。
有些難受之意。
而亦無因此憎其人之意矣。
賤臣曰。
下欵 敎意。
可揣是實際
甚好甚好矣。
如臣不學
敢與論於此
而若聞如此
驟聞之時。
不無如何之意。
霎時之須。
翻然回思
覺得可喜不可怒。
初間如何之意。
自不覺其當下消釋
能不初間如何之意所主張。
而旋悟其可喜不可怒者。
正是人鬼關頭也。
苦口逆耳
十分難堪
若能皆以義理揆之。
而覺其可喜不可怒。
善不可勝用矣。
賓客曰。
人君之短於納諫
其失皆由於自尊而自矣。
賤臣曰。
由於自尊
人君崇高之位。
天下無敢抗己者。
遂有自尊之心。
羣下見其順之有利
逆之則有害
不敢一言斥其失。
而惟美是頌。
上之人見羣下之有頌美而無斥過。
遂認以吾已矣。
不欲聞人
畢竟亡國敗家
皆源於此
此等事情
明察而痛戒之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諫諍之臣。
人欲謗之則輒曰。
邀己之名。
彰君之過。
人君往往爲此狂惑
夫人納諫改過
美名歸於上。
過自消而善益彰。
人臣愛君
根於秉彜
寧有邀己名彰君過之意。
假令一種無狀之人。
眞有此意。
在上聽言道言之。
但見其所有益於我。
則便從之。
不必更究言者本意如何
然後方可盡納諫之道矣。
且如人君未甞不善之意。
言者不知上意
過計
則以其不知我而怒之者多。
有改無勉。
均之爲有益於我而已
彼之不知。
於我何損
人君生殺之柄。
以臨于上。
明知其順有福逆有禍。
猶且進言者。
其勢豈不極難。
而其情豈不可悲哉。
苟非在上之人一意優容
進言誠難矣。
 令曰。
然矣。
上番曰。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
不得已三字
每易錯看矣。
賤臣曰。
若無仲子使者之語。
則只出吊東郭
可見托疾本意
斯可已矣
仲子不會孟子之意。
權辭以對使者
若不一番說出托疾本意
有若仲子爲實際語。
不得已往景丑家。
道破本意
要令轉聞於王也。
令曰。
然矣。
又 令曰。
固將朝矣。
王命而遂不果
此因與孟子酬酢
孟子而知之耶。
抑問其出吊之時。
已揣得托疾之意耶。
賤臣曰。
此章所載之外。
安知不先言托疾顚末耶。
又曰。
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
我以吾義四句
此時君臣之分
未定
故固如此說。
在上者。
要當知此意。
知吾之富貴
不可與賢者之道德相抗
然後方可盡尊賢之道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賓師
不以趨走承順爲恭。
不但賓師如此
大凡人臣事君之道。
皆當如此
此箇義理
爲人上者。
儘合精察矣。
 令曰。
然矣。
十二日晝講
 進講孟子自齊。
何爲勸之哉。
賤臣曰。
不以天下儉其親一句
稍似難曉。
大凡財是天下公共底物
己若厚葬其親。
則便爲費天下之財。
不待天下之人皆厚葬
然後方爲費天下之財。
不以天下儉其親。
不爲天下惜此費而薄於其親也。
 令曰。
分曉矣。
賤臣曰。
臣於前日所寫進屛書
無逸抑戒二篇
窃有耿耿餘懷
請更陳之。
無逸言之。
則逸不但聲色遊衍而已
心下但有一毫求欲自便之心。
卽此是逸。
此心一萌。
其害於政令間者
自不可掩。
不待聲色喜遊衍。
然後是爲逸也。
周公遂以無逸陳戒於冲王嗣服之初。
而末又以享國長短爲言者。
苦心可見
以抑詩言之。
則內而愼獨之工。
外而威儀之節。
無不自點檢。
衛武學問儘細密矣。
愼獨最是喫緊地頭
所不知。
己所獨知之地。
旣非他人提撕警咳之力所可及
惟在自覺自用力。
君子則以其己所獨知而尤加意焉。
小人則以其人所不知而尤放忽焉
此聖狂所由判也。
威儀者。
德之符也。
內外交養之道。
不可斯須放過
正衣冠尊瞻視九容之說。
臣前已屢陳矣。
 邸下臨筵對臣等之時。
威儀之間。
固亦有未盡善之時。
而 睿學夙就
未可遽以成德之事仰責。
故雖未敢隨事進戒。
而亦可不 加意致愼。
若怠於燕居
而莊於臨筵。
則此有欠於誠實之道。
固非可喜之事。
然 臨筵之時。
尙有未盡善如此
燕居之時。
若有甚焉。
則此不可不慮。
燕居之時。
宦官宮妾衆目之所瞻仰
不可放倒威儀
凡於動作步趨言語之際。
皆合逐一省察
毋或放過
凡事拘束則難久。
臣亦非敢欲一朝盡合規繩也。
先去其泰甚
漸次用工
易於爲力
伏乞 軆念
 令曰。
所達甚好。
各別軆念矣。
同日
召對進講
九月袁紹止聽其起兵
賤臣曰。
袁隗四世五公之家。
乃是人望所在
而於董卓廢立之議。
報如議者。
專出於免死計。
畢竟袁紹之族。
闔門見殺。
果何益哉。
趍避利害之類。
見此庶幾知戒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蔡邕之仕
楊雄之仕莽。
彷彿
皆出於畏死。
國之所以爲國
人之所以爲人
以其有廉耻也。
人無廉耻無所不爲
在上位者。
留意培養廉恥之道。
然後緩急可以得力
張南軒所謂伏節死義之士。
當於犯顔敢諫中求之者
名言也。
如前受音。
中由省內
致富貴之類。
目下只知富貴可眈。
不復知廉恥之爲何物。
且旣一汚其身。
自處以不能復爲盛德事。
故尤放恣無忌憚矣。
 令曰。
然矣。
又 令曰。
蔡邕明帝朝陵
爲不非胡氏斥之是矣。
郡國上計
吏之上陵奏事
豈不虗乎。
賤臣曰。
 睿敎得之
孔子生養葬祭之不違於禮爲孝。
大抵以道理事親方是孝。
至於違禮越禮之事。
乃是以不是底道理
處其親也。
此豈爲孝乎。
 令曰。
然矣。
或者以爲旣經朱子之後
不當復以墓祭爲非云。
此言如何
賤臣曰。
其言固然矣。
然以義理推之。
則人之死也。
升魄降。
軆魄入地
終歸凘盡。
魂則無不之。
故栖神於主。
享祀之。
以是之故。
古人重廟。
不重墓。
儀禮墓祭
後世因人情以起之
朱子載之家禮
南軒不當祭墓之論是矣。
古禮只有四時祭。
無忌祭。
忌祭亦與墓祭同矣。
十七日晝講
 進講滕文公爲國
止是王者師也。
上番曰。
爲仁不富
爲富不仁之說。
合思量。
人君聚斂之意。
則澤無以及民矣。
賤臣曰。
聚斂之害。
終至亡國而後已。
名曰不直取於民。
而陰奪民利
使公家之事。
無一不病。
而民之膏血耗竭暗中者。
莫如料利。
王安石不加賦而國用足之說。
眞是掩耳偸鈴之術也。
公所天下之財。
只有此數。
不在民則在官
譬如澇而旱云者。
名言也。
今且錢貨一事言之。
通計國中所有錢貨
只有幾許定數
就此數中在上之數。
比前增了一分
則在民之數。
前减一分
此豈難曉之事。
聚斂之臣。
欲以不加賦而國用
足之說。
遍誑一世耳目
國家失民心。
未有甚於聚斂料理之害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井田之法。
後世亦可復行耶。
否耶。
願承 睿見
 令曰。
似難猝行矣。
賤臣曰。
古人論此。
以爲不復井田
先王之治不可復。
以爲古今異宜
井田終不可復。
臣之愚意
井田固難猝復。
而限民名田之法。
井田遺意
漢唐之世。
一再之而中輟此法。
則臣以爲卽今猶可行矣。
 令曰。
似然矣。
賤臣曰。
井田廢而貧富之不均
無限節。
雖以卽今言之。
八道田畓。
盡入富豪之家。
一家所占。
或占千家萬家所受之地。
如是而民何而生乎。
天之立君
使之養斯民也。
人君視之
等是吾之赤子
而貧富之相懸乃至於此
豈非仁人之所當惻然動念處乎。
 令曰。
然矣。
上番曰。
道一而已矣。
上以性言。
而此以道言。
性與道有同異耶。
 令曰。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則性與道只有所從言之別而已
豈有異耶。
賤臣曰。
此則就所當行處言之。
不言性而言道
然正以其性本一
故道亦一也。
大抵性命理道心情許多目。
皆須於同中見異。
中見同矣。
區區辨析此等名目
而行有不逮
則固爲可羞之甚。
而此名理大目
亦須槩知之。
然後道方可有嚮望矣。
近思錄皆是初學切緊工夫
篇首先之太極圖者。
亦此意也。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丈夫我丈夫。
舜何人予何人之說。
一念之。
自不覺使人激昂此等語。
常常在心頭而不忘。
可以有助於立志工夫矣。
 令曰。
軆念矣。
賤臣曰。
先君莫之行之說及喪祭從先祖之說。
最合商量
凡事之大害於理者。
先代所行。
一朝斷然改革
義理無可疑。
至於小小害理之事。
一倂改之爲是耶。
抑姑置之爲是耶。
 令曰。
三年無改云者
何謂耶。
賤臣曰。
論語註見之。
盖謂其可以可以毋改者耳。
不可不改者。
則不在此例矣。
 令曰。
害於理者。
則何可不改乎。
賤臣曰。
害於理者。
則雖小不可不改。
而事之不至於害理者。
則不必改。
程子曰。
之無於義者。
從俗可也。
從俗尙然
况遵先乎。
大抵改作重難
雖非遵先之事。
一向更張爲主
則亦有弊。
變通者。
則雖舊典
之當守者。
每欲一切紛更
仍舊者。
則雖害理之事。
亦欲持重
此兩者。
膠柱皷瑟也。
變通仍舊之間。
正合酌中
不可使有倚於一邊之弊矣。
 令曰。
然矣。
事之不可不改者。
則何可以變通爲難而不之改乎。
賤臣曰。
變通一事
不可容易言。
利不百不變法
又安知所改之勝於舊乎。
 令曰。
此則誠然矣。
同日 召對
進講自二年春正月止遂自殺
賤臣曰。
曺操我自西向之說。
是其機警揣事情處。
諸將各爲身家計
一向互相觀望
操之爲人最黠。
覷得藉王室爲重。
最可爲服人心壓諸將之道。
故雖內懷簒漢之心。
而能外爲是言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劉虞之辭僭號
辭意嚴正
昭烈之外。
此時諸將。
終始不失臣節
誠可尙矣。
此時諸將初起兵時。
雖皆以討賊臣淸王室爲名。
而揣得此時頭勢
漢室已無興復之望。
天下紛紛莫知所定。
故旋皆陰懷觀望
先以吞倂爲事
不復以王室爲念。
時淸議之在下者。
尙未泯名義至嚴
故雖不敢先人下手
倡爲移祚之計。
而其心所在。
則殆無臣節
劉虞者。
豈不誠賢乎。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虞之節儉裕財。
誠是可法之事也。
前後幽州也。
前之移隣賦二不足者。
至於添得避難民口百餘萬而有餘
節儉之效。
何如耶。
理財之法。
節儉是裕財之道。
聚斂非裕財之道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蔡邕之省孝和以下廟號
未必出於貶降祖宗
迎合董卓之意。
而此理會此等儀節之時耶。
可謂非時矣。
且禮有有其擧之
莫敢廢之之文。
廟號雖曰在所當省
而猶當更入商量
東漢末葉。
以藩支承統。
故於尊事祖宗之禮。
皆有未盡矣。
 令曰。
爲人後者爲之子
旁支承統之主。
祖先不若血屬者。
皆非矣。
 令曰。
放心
與不動心異乎。
賤臣曰。
所從言者不同矣。
 令曰。
放心工夫如何
賤臣曰。
纔覺此心之放失
便是心存。
但存得此心。
勿令放失而已
此非猛用力之地。
只當敬以守之而已。
大抵人心操舍無常
而每患不自覺
才覺便存。
覺時多則乃是存時多也。
以此驗之爲要道矣。
上番曰。
 邸下以堯舜之治
爲必可復耶。
 令曰。
非敢曰能之。
亦何
可謂無此意耶。
賤臣曰。
不必治言
但以聖賢必可學爲心。
其中
先須卓然立得此心。
不爲他歧所撓奪。
然後知行工夫始當齊頭倂做。
而知之然後可行
則知固先於行。
然知而不行
則知之何爲
譬之道路
先知得自此知彼之路徑
然後躬往脚踏實履其地可也。
若但知其徑路不曾躬到其地。
則與不知者何異耶。
爲學之道。
以誠爲本。
苟無誠心
所謂立志
所謂知行
皆虗物也。
所以有主忠信之訓也。
立志最初事。
臣請言立志之道。
一時感奮之志。
易得銷歇
人於夜朝淸明之時及讀好書好言之時。
非無好箇意思發見者。
而乍發旋消。
不濟事
不可此以爲吾志已立。
須是當其好意思發見之際。
提掇扶竪。
此箇意思
使之常常存在
不被搨倒而又須實下工夫
結裹成就之。
然後有益
伏乞 軆念
 令曰。
軆念矣。
 令曰。
綱目連日進講
卷帙甚多
不及十之二三。
了當無期矣。
賤臣曰。
不必先懷汲汲之心。
冀望其速爲了當也。
凡事莫如不息之工。
則不覺其有目下之效。
積久則其效自見
綱目卷帙浩汗
但得日講四五板。
毋或間斷
一年三百六十日
了得千餘板。
幾何而不訖工耶。
毋生欲速之念。
而但毋廢日課則好矣。
 令曰。
所達好矣。
十九日晝講
 進講自有爲神農
止而暇耕乎。
賤臣曰。
於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於人。
此箇義理正合細究。
程子以食耕夫
織女之布。
甲士暴露守邊之力。
以免患害
無功澤及人。
天地一蠧
匹夫立心尙當如此
帝王之尊乎。
萬民耕織
以奉其上。
甲士守邊
以衛其上者。
以天之立君
使之治斯民故也。
人君若不盡敎養之道。
使斯民不獲其所
則固已負上天斯民立之君之本意
而雖以報施道言之。
其於食斯民所耕之
斯民所織之布。
當有愧色矣。
何異於受人之直而怠其事。
取物於市而不償其直者乎。
雖以今之爲官長者言之。
其能知爲民立官意者鮮矣。
知民之供我爲當然之事。
而不復念民之所以供我者。
以我之
能養斯民
人君億兆之上。
但以民之供我爲當然。
而不復顧思民之所以供我之故。
甚則又窮竭斯民之力。
以充一己之慾。
所以亂亡相隨續也。
在上者。
恒念民旣以是事我。
我亦以是報民之道則好矣。
 令曰。
所陳好矣。
桂坊曰。
厲民陶冶農夫等厲字。
玩味矣。
賤臣曰。
械器者。
只是以物易物。
所易有些虧欠
則尙謂之厲。
人君使民養我。
不念養民之道。
豈不厲民乎。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或勞心至食於人。
合爲六句
集註訓釋
食於人下。
乃曰此四句
古語
不曰六句而曰四句者。
有未敢知。
諺解所釋則以古語爲止於人。
集註意。
似異矣。
 令曰。
果然矣。
然以或勞或勞力。
勞心治人
勞力人爲古語
而以於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於人。
孟子所覆解古語之語者。
諺解似好矣。
二十日晝講
進講自堯以不得舜。
止惡能國家
賤臣曰。
堯舜以不得人爲己憂。
農夫百畝不易爲己憂。
 邸下之所當以爲憂者
亦有之。
入而 問寢
出而講學
恐或有一毫未盡。
是 邸下之當作憂者也。
伏乞體念
 令曰。
軆念矣。
賤臣曰。
有若之似聖人
欲以所事孔子之者
雖似鄙野
要之有若必有恰似聖人處。
論語中所載有子之言。
箇箇愨實渾厚
尙質懋本之意。
以孝弟爲爲人之本。
極好
孝是百行之源。
人若於事親之道。
毫髮虧欠
則其餘雖百善皆備。
都無足觀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出幽遷喬
孟子斷章取義處。
滄浪淸濁之歌。
只是小兒尋常言語
聖賢胷中都是道理
故雖此等俚語
觸着便是道理
如是輾轉取義
義理無窮盡
且如一念之發。
公私相戰。
畢竟義勝慾則這便是出幽遷喬意象也。
勝義則這便是下喬入幽意象也。
伏願 默察此箇意象
以施剋之工焉。
古人所云。
克己從性難克克將去者。
儘是知得用工要道之語也。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相率而爲僞。
僞字
上文物之情之情字相對
不以眞字僞字
而以情字對僞字
卽此便可知人情本無僞
僞者。
非人本情也。
若有絲髮之僞。
何以
天下耶。
惟誠能動物。
則不感人
民雖至愚。
實則至神上之人。
政令之間。
毫髮不誠。
則便已知得儘。
聲音笑貌所能感動得也
大凡義理有精有粗。
以僞之粗者言。
則如造虗言以誑人之僞則苟非無狀小人
何至有是。
而以僞之精者言。
表裏之間。
只有毫髮同處
卽此便是僞。
爲善之事。
若有一毫要人道好之意。
卽此便是僞。
以此言之。
無僞豈是容易事。
正合精察而痛戒之。
雖以愛民容諫等美德言之。
誠僞之分。
不可精察
聞 邸下甞以唐太宗吞蝗爲非云。
臣聞而喜之矣。
吞蝗與縱囚兩事
令人心甚不悅。
囚之自歸
歐陽以爲知歸則必赦而自歸者固得之
至於不爲災之說。
臣則以爲此必當時史官曲筆
心內有一毫之僞。
動人不得
况於動天乎。
 令曰。
吞蝗終覺不近人情
吞蝗縱囚兩事
似如何矣。
賤臣曰。
不近人情之 敎。
甚好。
一蝗天下之蝗自祛。
若本有此理。
則吞之猶可也。
無此理而吞之。
何意思。
縱囚言之。
知歸則必赦而歸。
則此非罪囚墮太宗術中也。
乃是太宗墮罪囚術中也。
私智小慧馭下
則下亦以此應之。
在下者測吾之淺深
則是吾之術已被人覷破也。
以誠臨下
然後下之人方心服
太宗平生行事矯飾
此固可戒。
而容諫一事
實有大過人處。
太宗之意。
雖出於勉強矯飾
以後取法道言之。
則勿問其心之所從來。
而且學其好處可矣。
 令曰。
然矣。
二十一日召 對。
進講李傕郭汜
止皓之曾孫也。
賤臣曰。
王允之驕以取禍。
誠爲可戒。
上有驕心
則下之言不能入矣。
朝廷幼少
恃我而已之說。
令人惻然爲我謝。
關東諸公
勤以國家爲念之說。
可見雖死不忘國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燕居披覽册子
臣每願承聞。
切己有益
莫如近思錄,朱書節要矣。
薛敬軒所撰讀書錄。
質愨有味
皆是經歷後說語。
故讀之。
令人警發處。
元册卷帙固少。
而又有抄節要語之册子
不過數十板。
無時披閱
亦似有警省之益矣。
 令曰。
入之。
公元1769年
己丑二月十二日
以兼文學入 對晝講
 下令曰。
講官大學入對
入 對于尊賢閣。
 令曰。
朝筵講大學序。
而因侍坐期迫。
匆匆未暇商確文義
故令更持入矣。
賤臣曰。
大學軆用備之書。
序中推說義理處甚好。
君師二字
宜細究。
皇天君立師之本意
不能自遂其生。
養之然後方遂其生。
不能自遂其性。
敎之然後方遂其性。
養之斯謂之君。
敎之斯謂之師。
三代以後
師道則亡。
雖以君道言之。
亦有多少不盡
兩盡君師之道。
然後可謂之君矣。
 令曰。
然矣。
又 令曰。
仁義禮智之性。
仁義禮智。
是性中物乎。
賤臣曰。
性是太極全軆純粹至善之物。
此固萬善根柢
而亦不可一善名。
四德所以立名者。
盖亦沿流溯源
人見惻隱之發。
推原
惻隱由於仁。
羞惡三端
皆然。
以此觀之。
則仁義禮智。
乃是性之分立名目者也。
合而言之。
則一太極也。
分而言之。
則仁義禮也。
如是看則雖謂之仁義是性中物。
不爲名言之病。
而若認以性是一物
四德別是性中所在之物。
有分二之之病矣。
 下詢理氣先後
有爲無形之說。
賤臣曰。
天地間者
皆氣也。
理則是其所以然者。
元非氣之外。
別有物對待而立矣。
講畢
 令曰。
上番侍講
今幾月乎。
賤臣對曰。
居然半年
伏未知其間 睿學將就何如
而以講書言。
前秋侍講時。
孟子已講至四卷矣。
今始畢帙。
而始講大學書課
可謂太不着實
其間雖有 睿候未寧之日。
朝家有事時而殊異始料矣。
 令曰。
果然如所達矣。
賤臣曰。
臣於昨年侍講時。
傾竭愚衷
悉蒙 開納
之前後所陳勉
不外乎剋祛私意
容受人言
審愼威儀動作之節。
大抵私意患難除。
一有未盡剋祛者。
符驗見於外者
不可掩。
一人聦明有限
天下義理無窮
匹夫爲學
修身之道莫大取人爲善
帝王家乎。
至於威儀之節。
臣甞以漸次用工
先祛泰甚仰達。
伏想 睿衷必記有之矣。
臣窃瞯 邸下於義看得處。
皆已卓然
不但文義之間而已
此亦固不勝欽嘆
而但臣之所慮。
則非知之艱。
行之惟艱。
做時不似說時。
干事理。
常時固已知得。
及到行處
不能然。
知而不能踐。
則安用知爲耶。
 睿學知得理處已煞好。
無容
但於躬行上益加之意。
則方爲盡善矣。
 令曰。
所達好矣。
軆念焉。
同日夜 對。
進講秋七月丞相亮。
削爵土。
 令曰。
卞太后賢矣。
操切外戚處。
不偶然矣。
賤臣曰。
犯禁者加罪一等之說。
有識見。
理言之。
毋論外戚他人
有罪同罰。
有功同賞可矣。
外戚之罪。
他人加等。
驟看之則義理似欠平正
而外戚之奢僭犯禁
他人其勢尤易。
勘罪若僅比他人
未足禁止之道。
須是勘罪。
他人加等。
然後禁戢之道。
始可與他人同。
然則一等
非所以爲峻也。
所以爲平也。
 令曰。
然矣。
又 令曰。
昭烈顧命諸葛亮君可自取之說。
上番以爲如何
賤臣對曰。
昨日宮僚同會時。
語及講筵文義
獲聞此言。
而臣意則與弼(洪龍漢)之見異矣。
 令曰。
試達之。
對曰。
臣則常以此語。
昭烈苦心眞情語。
以此語。
昭烈卓然不可及處。
盖以官天下故事論之。
則此語元非大驚小恠說話
特緣後世眼目小。
故看不破。
而此時則又與一統時及平常無事時異矣。
昭烈一隅之蜀。
猶欲爲除漢賊中原之圖者。
只恃孔明自家運用而已
中途崩殂
灼知嗣子之才不足有爲
雖有孔明
未必展布四軆
自家在位時。
早晩爲曺家所倂。
不待智者而知之矣。
與其畀之不克負荷之子
竟爲仇賊之所吞倂
毋寧付之孔明
以爲掃除仇賊
興復漢室之圖也。
昭烈此語。
揆以義理
參以事情
則不見其有可疑矣。
 令曰。
然矣。
余見亦正如此
講官所見亦與弼不同矣。
賤臣曰。
昨年侍講時。
承以綱目了當無期爲 敎。
故臣以毋廢日課
則雖日講四五板。
一年當了千餘板仰達矣。
今來見之。
始到二十卷
若每如是間斷
了當無期矣。
 令曰。
誠然矣。
又 令曰。
冬間故事答語見之否。
對曰。
見之矣。
 令曰。
何如耶。
無可議否。
對曰。
義理文字皆好。
無疵病可議。
但欠文字過繁尒。
大凡辭令毋論言語文字
固以簡嚴爲貴。
至於揚扢文義
講論道理之際。
則貴在輸寫心曲
流通情志
不必
簡嚴爲主
至於文字
則恐傷過多矣。
文字體製機軸甚熟。
似曾 用力製述之工。
臣於昨年
詩律不當好着之意。
仰達矣。
文則異於詩。
是日用之。
不可廢者。
雖難全然不習。
而此過於好着。
至於溺情役心
則亦豈不玩物喪志乎。
 邸下若欲於暇時習文。
則不必作無用文字
凡於讀經讀史之際。
是非得失之有默悟於心者。
輒以文字錄出。
則此甚有益
不比作閒文字矣。
 令曰。
余有所作史論
欲一示之。
令夾侍傳一大軸賤臣
賤臣展讀
 令曰。
輕輕讀過好矣。
軸中史論
二十篇大抵東西漢事
天子不與布衣同論
自起撞郞論。
臨朝如神論。
叔孫通禮樂論。
三顧草廬論。
如魚有水論等題名
可記也。
其中有以小宗大宗論。
歷論漢宣追贈掉考之過。
哀帝追崇定陶之非。
大旨以爲入承大統之後
不當隆私親。
以犯貳統之嫌。
而引孔子孟懿子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之語。
以爲非禮事親
則自以爲孝者。
所以不孝云云
讀諸篇訖。
賤臣起伏曰。
義理極好矣。
若以文字言之。
間或小小做病處。
大軆皆好。
往往絶好處。
 邸下似頗留意作家文字
此則雖可喜而亦是當陳戒處也。
要之識見高明
義理嚴正
無復餘憾。
下情不可言
前後侍講之時。
 睿學所就。
已臻高明
於義大處
皆已見得到者。
固已稔知
而今奉玩此文字
不勝欽仰
更無着言語達者
只以晝筵所達非知之艱。
行之惟艱八字
奉獻之外。
無他可達之語矣。
大凡人情平常時。
知得事理
雖已自謂明白
及夫到手頭。
不免蹉却。
且如册子
置之東邊則是。
置之西邊則非者。
常時知得自謂十分已明。
及夫擧册將置之際。
或牽於私意之有蔽。
由於事機之急滾。
迫於不獲已
或動於利害切身
以致不能東邊而却置之西邊者多。
說時易而做時難
大抵類此
其所以知而不能行。
說而不能做者。
其故不過由於上項所陳數端。
凡於處事之際。
勿恃平日吾知之已明。
而必更猛省用力
然後方可免不能踐言之患矣。
 令曰。
所達儘好
軆念矣。
退出
夜已三更五點矣。
二十二日晝講
 進講三章
賤臣曰。
五止章句究其精微之蘊云者
正好着眼勘破
凡事理皆有精粗
精粗不止一項
且以止於孝一事言之。
定省溫凊
孝之粗者也。
養志諫過
使不陷於不善
方是孝之精者。
而就其中有過而後諫者。
精中之粗也。
相機斡旋
使親之過不露而潛消者。
精中之精也。
所謂義理無窮
一重又有一重者。
推此可見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昨年在色之戒陳時
 下答至今藏之胷中矣。
然 睿候每多未寧
且以神觀色澤論之。
正當血氣旺盛
而每有黃羸枯燥之意。
殊次敷腴鮮潤之色。
雖緣癖氣之常多礙滯。
而終覺可悶矣。
前承分數不至太過之 敎。
分數不可一槪論。
凡人氣禀强弱許多般。
氣禀弱者分數
不及强者十之一二。
受傷則倍之。
 邸下氣禀甚弱。
不可自恃分數不甚過。
不加之意也。
臣則每以爲帝王家愼攝之道。
尤極難。
若非留意自護。
則失攝易矣。
 令曰。
各別軆念矣。
賤臣曰。
節飮食愼生冷之道。
不可不念矣。
 令曰。
軆念矣。
賤臣曰。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之說。
臣前已屢陳
大抵顧行顧言
極是不易事。
凡人言常失於有餘
行常失於不足
故以孔子所謂不足不敢不勉。
有餘不敢盡者見之。
聖人亦以言直斷之以有餘底物事。
行直斷之以不足底物事
聖人以下尤何敢不極力節其有餘
以補其不足乎。
 睿學於義大頭腦
識解卓然
雖以向日所奉玩之文字言之。
義理高明
非不欽喜。
而所慮者。
行處之或不及知處也。
凡事裁之以義理
已經定之後。
則雖有大利當前者。
不少撓奪而行吾之所知
然後方可免言行不相副之患矣。
常時知得如此
及其臨事
反或撓奪。
無以踐言矣。
朱子知得善之當好。
惡之當惡。
而又有不如此也。
不妨之意。
挽之於中爲自欺矣。
 令曰。
顧行顧言之說。
甚好。
余亦知此事最難。
有自省而用力之意。
故曾以此名言矣。
賤臣曰。
未詳 睿敎矣。
 令曰。
圖書中以顧庵爲名矣。
賤臣曰。
名言自省之意固好。
須是每每顧念名言之意。
然後方有實效
若只名
言而止。
名言亦無益。
以顧字名言之意。
每每顧念好矣。
 令曰。
所達好矣。
賤臣曰。
人每患所知不能踐。
 邸下自覺處事之際。
不能如常所知者有是乎。
不審如是自驗否乎。
 令曰。
余亦自覺不能踐言
亦有之矣。
賤臣曰。
不能顧言
日用之間。
也自難免
此是尋常易有之事。
時或有之。
亦甚不易
若非天質之高。
則恐是欠於點檢有之。
不能自覺亦多矣。
 令曰。
欠點云者
誠然矣。
 令曰。
文學昨年所書進者。
已作屛風
又欲書古人格言
付之壁上
以爲觀省之資。
爲書進宜矣。
二十三日晝講
 進講傳之四五章
賤臣曰。
四章
或疑本末不當別爲一傳
而雖以經文先列三綱
而卽以物有本末結之。
次列八目
而卽以修身爲本。
本亂末治之者見之。
主張本末忒重之意可知。
朱子之確置此章於綱與目之間而斷以爲釋本末之傳者。
卓然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間甞窃取上文而今亡矣之下。
合爲一篇文字
奎璧如此
本一段。
本是雙註
大全混作大字
攙入於亡矣之下間甞之上。
隔斷上下
文勢誤矣。
 令曰。
果然矣。
賤臣曰。
自非聖人陰陽全德
則人皆有氣質之偏。
 邸下氣質偏處。
不審曾有自驗而自悟者否。
 令曰。
余之氣質全欠剛克
故每以此自勉矣。
賤臣曰。
以賤見所蠡測者言之。
則 睿質雖非當勉以柔克者。
而亦不必專用力於剛克
雖以洪範本文見之。
高明柔克
沉潛剛克
剛克二字
未知其爲對症之藥。
剛字與强字異。
强則似是 邸下之所不足處也。
堅確有力
始終如一
卽强也。
 睿質於此
恐有所不足矣
曾子曰。
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朱子强忍釋毅字。
是有耐久之意也。
弘則無所不容
毅則有始有終
弘毅二字
合軆認。
雖有善念之發。
一時感奮之意。
易得銷歇
須是堅確不撓
然後能有成。
臣頃以言顧行顧言六字奉獻矣。
今又以愼終如始四字奉獻
伏望 軆念
 令曰。
所達好矣。
體念焉。
賤臣曰。
變化氣質
爲難事。
下聖
一等
不免帶些氣質
用工之道。
救偏爲貴。
 邸下亦常常認得此意。
以爲着力之地甚好。
氣質之病。
我能自認故也。
雖於看書之際。
聖賢格言
亦各有所從言之異須自擇其最切於自己病痛者。
留神玩繹
反躬軆認
然後有效矣。
 令曰。
軆念矣。
二十六日
古今格言十六則。
畢書以進。
一。
書傳
好問
自用則小。
一。
愼終于始
一念終始
典于學。
德修
罔覺
一。
慮善以動。
動惟厥時
一。
中庸
庸德之行。
庸言之謹。
所不足。
不敢不勉。
有餘不敢盡。
顧行
顧言
君子胡不慥慥尒。
一。
論語
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
一。
程子說。
天德王道
其要只在謹獨
一。
舍己從人
爲難事。
己者我之所固有
雖痛捨之。
猶懼守己者固。
從人者輕。
一。
朱子說。
九容九思
便是涵養
一。
懲忿摧山
窒慾塡壑
一。
苟欲聞過。
只當不計虗實
一。
虗受
則人皆樂告無隱情矣。
一。
薛文淸公語。
誠心奮發
要做好人
一切舊習
定須截斷
一。
不言躬行
不露而潛修
一。
不可一毫偏向
有則人必窺而知之。
一。
工夫切要
只在夙夜
男女飮食衣服
動靜語默
應事接物之間。
合天則。
則道在是矣。
一。
私無大小
卽剋去。
公元1770年
庚寅正月初五日
輔德 召對
進講晉孝武帝紀。
冬十月秦會羣臣。
止詔許之。
賤臣曰。
苻堅違衆伐晉。
卒至敗亡
可謂後戒
大抵衆心
不可咈也。
公議
不可拒也。
徇衆論則興。
違衆論則亡。
歷代之迹昭昭
人君崇高之位。
所畏者惟公議
若咈公議而自行己意。
雖能服臣民之口。
不能臣民之心。
雖能强服一世
不能後世
此可戒也。
爲治無他道。
但因民心之所欲。
徇公議之所在
則不勞而治。
刑賞
有國大事
而刑一人一人
皆惟公議是徇。
則斯可以爲治矣。
然上之人心中一有偏係。
則雖欲徇公議。
公議不能入。
遇事懸空商量
毋以己私或參。
毋以先入爲主
是非一付之公議
然後治道方成矣。
 令曰。
儘然矣。
賤臣曰。
國之興亡
賢人用舍
公元1798年
說及晉雖微弱
謝安桓冲未可圖之說。
正好賢人爲國輕重如此矣。
 令曰。
淮南王反而汲黯者。
亦然矣。
賤臣曰。
雖以我 朝事言之。
弘立降虜之後
將爲鄕導伐我國。
戊午伺釁
至癸亥 仁廟反正
弘立將執此爲言興兵
及聞先正臣金長生造朝
乃曰。
賢人立朝
可知 新王之爲義擧
遂停入寇之計。
此亦可見矣。
 令曰。
然矣。
又 令曰。
上番今番外邑
以 恩數見留矣。
前年何時相見耶。
對曰。
進宴時上來。
數日出入 書筵
今已爲十二朔矣。
 令曰。
今番則當久留否。
對曰。
臣之私情不堪離親從宦之狀。
前已承下問累陳。
實無久留之勢矣。
周年之間。
瞻望 睿色。
比前顯勝。
頗有紅潤之意。
下情不勝喜幸
在色之戒飮食動作
加意愼護之意。
前已累貢愚誠
而今睹 睿色之少勝。
可以仰度其不放過
乞益 愼攝。
毋以少愈而忽之焉。
 令曰。
色戒姑不至甚難。
凡百皆當留意愼攝矣。
公元1743年
初六日晝講
 進講中庸序。
賤臣曰。
人心道心
非有兩箇心。
處正要着勘破
且如欲食。
人心也。
因欲食之心而遂食不當食之食。
則流於惡。
雖非不當食之食。
若有求美與求飽之心。
則亦流於慾。
所以曰惟危也。
危之一字
要人警省之辭。
雖有欲食之心。
不可食之食。
知其爲不可食而不食
則此羞惡之心也。
是乃人心爲道心所制。
人心爲道心者也。
序文所云道心一身之主。
人心聽命者。
如此
 令曰。
朱子語類有以人心爲人慾者。
此則未定之論耶。
賤臣曰。
然矣。
四書言之。
論孟段段記錄言行者。
故猶易看。
學是一篇有首有尾之文字
難看
大學爲學工程
故猶易看。
中庸論道軆。
故尤難看
合明辨析軆認也。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以此序見之。
三代以上道統在上
三代以下道統在下
 邸下若有以道統自任之意則誠卓然
其所以朮道之
必自崇儒學始。
在下道學之士。
未必皆可擬於道統
欲求道則捨此等人。
何以哉。
崇儒重道。
乃我朝 列聖家法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曾氏之再傳。
思親受業曾子
而此云再傳者。
似以孔子
之傳於曾子一傳
曾子之傳於子思爲再傳矣。
賓客有異解。
賤臣曰。
等之何如耶。
 令曰。
上番之言。
得之矣。
旋 令曰。
賓客之言則以備一說好矣。
賤臣曰。
小註胡氏。
大學言心不言性。
序言性。
中庸言性不言心
序言心之說。
大學一欵則臣春坊故事 下答中。
已仰覩 卞破之說矣。
中庸一欵則於 睿意何如耶。
 邸下沈未卽 下答。
賤臣曰。
大凡義理要當徐究而得之
從容入思而 下答。
好矣。
 令曰。
徐更思之。
日書筵。
當言之矣。
賤臣曰。
臣伏院中故事 下答。
則皆極好
其中明德之爲本心
及格物則致知一事
物格與知至爲兩項之辨。
及論物理極處無不三條
尤爲卓然
物理極處無不一段
從古儒賢
以爲物到。
以爲心到。
爭端紛然。
而 下答中論超詣的確
閭巷老師宿儒
未易及此
不勝欽歎
第臣之愚見一邊仰喜之中。
又有一邊仰悶之意。
盖人之行處
每患不及於知處。
 睿學高明
前已稔知
每恐實踐之工。
或有不足
故以非知之艱。
行之惟艱。
顧行
顧言等語。
前後仰陳。
不厭申複矣。
今 睿學見解處。
漸益超絶
如此踐行之工。
着實用力
决無齊頭幷進之理。
以此推之。
則知處之偏進。
還涉可悶。
伏乞更 加猛省
 令曰。
所達好矣。
軆念焉。
賤臣曰。
前受音中。
論語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八字
朱子於敬齋箴首句載之。
盖以檢於外。
所以其中也。
先儒云。
未有箕踞而心不慢者。
威儀之際。
不可不愼
此意臣前已累達矣。
所謂威儀者。
起居動作言笑皆是也。
燕居對宦妾之時。
固亦不可不愼
開筵對宮僚之時
不可不愼
至於大朝會如 大庭行禮之時及 動駕隨駕萬目皆瞻之地。
不可不無不點檢矣。
下番曰。
上番所達甚好。
深意矣。
 令曰。
軆念矣。
賤臣曰。
尹氏老而不知一言可用
不幾於侮聖言之說。
極有警發人處。
讀之。
每覺可愧
此等留意看好矣。
 令曰。
然矣。
 同日 召對
進講秋八月秦王堅止融而後入。
賤臣曰。
進德之道。
最以改過爲貴。
改過之道。
旣知其爲過失
必勇割快斷。
然後可以
德。
刻印銷印
可見快活果敢處。
無顚倒之嫌。
若或改過之際。
一毫彌縫之意。
則便成護短
係心術之病甚大。
而第人情於覺過欲改之際。
每易有彌縫意思
不審 邸下曾有自驗之時。
而或有似此之患否。
 令曰。
奚但或有而已
每患如此之時多矣。
賤臣曰。
每患如此之 敎。
甚好甚好。
從今乞益 猛省焉。
 令曰。
好矣。
賤臣曰。
今日晝講前受音中。
不知人無以爲君子云者甚好。
知人最難。
邪正之際。
每易錯認
不審果無 錯認之慮否。
 令曰。
知人果最難矣。
賤臣曰。
言貌敏妙慧悟者見之可愛
類多懷詐
鈍訥冲朴者。
之無味。
而或有可仗。
若以其無味而踈之。
可愛而近之。
則情之後
不覺自然漸染
如水漬紙
此等之類。
未必一時盡聽其言。
而其勢自不得不然。
誠可懼。
雖以目下言之。
外而宮僚
內而宦妾與宗室駙馬外戚
亦皆當有邪正分與可近不可近之別。
伏望深留 睿意
 令曰。
如水漬紙之說。
誠切當當軆念矣。
賤臣曰。
敏慧者。
必進悅耳之言。
期於投合鈍朴者。
必進咈志之言。
以取觸忤
在下之人。
欲進悅耳之言。
人情大抵同。
能有不進悅耳之言。
而頻進咈志之言者
則此已難矣。
以此 俯察可以知人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先儒克己
從性難克克將去。
凡人氣質
各有偏處。
須是察病加藥。
然後有益
不審 邸下。
亦果有自省而用工者否。
 令曰。
自量氣質剛克足矣
賤臣曰。
臣曾以氣質之病仰問。
則以剛克不足爲 敎。
故臣其時
以剛與强少異。
强則固似不足
而剛則未必不足之意仰對。
此則盖以人之氣質分數不明者。
柔懦之病。
分數明則不至於柔懦故也。
然而退更思之。
 邸下之自以爲剛克不足者。
亦自好。
堅固剛確。
固 邸下所宜加勉處也。
臣之妄度則窃以爲 邸下於莊重沉凝四字
下工夫則甚好。
莊重沉凝則自能漸漸堅固
堅固則自能漸漸剛確矣。
 令曰。
切實矣。
向來宮官有引朱子張敬夫書。
而以莊重勉余者。
意亦如上番。
軆念矣。
又 令曰。
先正經筵日記甚好。
聖學輯要頃甞講讀
此書亦甚好。
要。
經也。
日記
史也。
賤臣曰。
 睿敎誠然
觀此兩書文集
可以想見爲人矣。
正臣宋時烈宋浚吉
 孝廟朝遭逢之盛。
臣曾仰達。
而其遺集中。
亦多人所難言之言。
宮禁中事
亦有聞皆言。
宗室駙馬留連禁中遊衍之事。
奉事 慈殿之際。
譖間乘等說。
亦皆言之。
其時氣象可見
經筵日記以外
此等文集 下覽
則必有益矣。
 令曰。
然矣。
別集疏箚多矣。
賤臣曰。
同春則氣溫厚和平
而其言事中言人所難言處。
令人凜然
其所以爲賢也。
 令曰。
經筵日記中。
黃蠟事好矣。
對曰。
畢竟還下。
尤爲 盛德事矣。
 令曰。
其時屢爭而不罪之矣。
又 令曰。
今之時則崇佛之弊不至特甚
如願等事
可謂恠事矣。
賤臣曰。
 睿見甚好矣。
如供齋祈等事
閭巷士夫家。
亦或有之。
而 禁中似稍有加矣。
 令曰。
然矣。
又 令曰。
上番曾戒余毋作詩。
其後絶無所作矣。
頃於宮官賜柑日。
有所作。
此 祖宗朝故事也。
無害否。
對曰。
此事臣在院中聞之。
而臣所進戒。
盖慮其溺情於此
而有玩物喪志之患也。
偶一爲之。
無所害。
追踵故事可見 睿意者乎。
 令曰。
欲裝册。
當出示。
小序之屬。
製進似好矣。
對曰。
當如 下令矣。
初八日 召對
進講自以謝石
敢不盡死
賤臣曰。
謝安之際遇功業
孝武一聞道子之讒便疎忌之。
君臣之際。
豈不難哉。
此固由於帝之嗜酒狎道子。
大抵內逕之讒。
可畏
道子則是宗室
不但宗室而已
凡戚連王室之人。
與宦妾之言。
內逕也。
內徑之讒。
非必一朝顯然彰言毁之也。
乘間過去說話
有若外間公言
微入君上之聽。
以爲漸次動撓計者。
不信聽最難。
無私覆。
無私載。
日月無私照。
王者三無私。
自古人辟。
以外廷之臣。
視若齟齬
戚里宦妾。
視若吾之私人
且緣爲人上者。
外間所聞無由入耳
故每易從此等人
求聞外間消息
此誠慨然
均是臣子
寧有內外之別。
親踈之分耶。
故凡於人之賢不肖
須是目覩經歷任使
然後可得其眞。
至於內徑入聞之言。
則雖稱以公議輿論者。
以爲以爲
邪者。
皆不可信
臣曾以夾侍由還後。
守令毁譽事仰陳以爲欲免見欺
須是初勿問此等於此等人云。
則 邸下以余意正亦如此爲 敎。
不但宦寺而已
凡係內徑之言。
皆初勿問及初勿採聽
然後治道光明矣。
 令曰。
儘然矣。
初十日晝講
 進講自道也者
首章之義。
賤臣曰。
戒懼
專言則兼動靜
偏言則與愼獨對而屬靜矣。
 令曰。
然矣。
賤臣曰。
未發是至靜地頭。
若夫思慮猶未顯萌。
而此心之軆未復乎。
不偏之中者。
由於紛撓昏昧
動之餘氣。
未盡帖伏而然也。
則不可謂之未發矣。
又曰。
天地位。
萬物育。
中和之極效。
匹夫之學。
先儒以爲位育。
各隨其分。
一家一家之位育。
帝王之學。
天地位。
萬物育。
分內事。
伏望 高着眼大着心焉
章句所云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
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者。
驟看雖似遼遠
實理自如此矣。
下番曰。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敎。
此道字。
以道用言
也者
不可須臾離。
此道字。
軆用言。
率性之謂道之道字
猶情字矣。
賤臣曰。
率性之謂道。
與天命之謂性對看。
則固可謂性爲軆道爲用矣。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敎。
也者
不可須臾離十餘字。
三箇道字
一氣呵來。
恐難分裂看。
若以修道之敎。
爲只指道之用。
聖人立敎不成
修道一半矣。
下番曰。
臣則素踈於經學
上番則熟於經學
而此則臣之言是矣。
 令曰。
桂坊之見何如
桂坊所對不分明而略如下番言。
 令曰。
余意如上番之言矣。
 令曰。
昨夜所進頒跋文見之矣。
賤臣曰。
跋文中掉了本事
別貢區區愚衷
不審 睿意以爲若何
 令曰。
儘好矣。
自寫耶。
對曰。
然矣。
夢梧集卷之三
 故事
  
經筵故事
  立志第一
程子曰。
君志定而天下之治成矣。
 
謹按
爲學治一係乎志。
帝所有志者事竟成是也
其或有志而事不成者。
以志之不定耳。
程子論治
所以先要君志之定。
而我 朝文成公李珥聖學輯要
以立爲首
亦此意也。
臣自 胄筵侍講之日。
竊覵我 殿下大有爲之志。
逮夫 嗣服之初。
於義理頭腦。
民國大事
果能實踐舊知
克酬聖志
朝野聳動
謂將見三代之治
及今三歲于玆。
茫然不見成事之效。
 殿下中夜點檢
亦必有慨然而絫歎者矣。
此豈 殿下未甞有志而然哉。
所患者。
欠一定字耳。
夫 聖志一定
利害不能奪。
俗論不能沮。
諸事爲。
譬如峽决而河流矣。
苟爲不然
善念之發。
非不頻矣。
悠悠汎汎。
乍存乍亡。
當其奮發之際。
幾若透金石摧山岳。
忽然之頃。
便已衰落萎薾
於是乎計較利害之私。
得以奪之矣。
習熟聞見之陋。
得以沮之矣。
尙何據以爲發政做事之地乎。
然而志之定也。
亦無他術。
先見得天萬事無有義理者。
隨時隨事
一視義理如何
見得義理
則雖人情之所大欲者。
得以尙之
人情之所甚惡者。
得以變之。
然後志可得以定矣
爲學至於聖人
爲治而躋於三代
皆由此其肇矣。
嗚呼
聖人之不復作
三代不可復也久矣。
雖學聖人三代者。
亦無聞焉。
今逢 殿下明聖而又不能焉。
豈不千古遺恨也哉
  進學第二
張子曰。
書以維持
此心一時放下一時德性有懈。
 臣謹按
書之爲用也大矣
殷宗之治也。
而有勉以遜志典學
孔子之聖也。
而自道其好學不厭
則其或以已治已聖。
而謂無事讀書者誣也。
讀書節度功效
見於先民之訓者何限
特擧橫渠一言者。
取其有助於養德之方耳。
竊惟 殿下自在東宮
性愛典籍
以致 聖學夙茂。
記臣侍講之初。
 殿下猶在冲齡
見解論說
有非老師宿儒所易及者。
居潛多年
所事惟在講讀
則其緝煕將就之盛。
固有不可量者。
及今 進陟寶位
一日萬機
則苟非至誠強力
固難抽隙着工。
萬一有閒漫駁雜之事以間之。
則又奚暇及於書哉。
且就其些少時隙
日日外御經筵
內事看閱。
尙難望其有浸灌厭飫之效。
以內則臣不敢知 殿下何等文字
何等課程
以外經筵之講。
每多間斷
如是則舊之難繹。
况論知新。
其於所謂維持德性者。
不已踈乎。
 殿下之於書。
深味之矣。
其有書無書之爲損益者。
目下便可自驗。
人心至虗
不有所寓。
則把捉不住
是故
聖人最畏夫無所用心
况在人君
可以悅耳適心意者
交蔽於前。
無求不獲
則此心將何所不入哉。
然則書之於人。
毋論其他
卽此收攝一心
不使走作者。
豈不爲易見之明效也哉
宋高宗趙鼎曰。
居常自有日課
早朝退閱臣上殿章䟽
食後讀春秋史記
晩食後閱內外章奏
夜讀尙書
率以二鼓罷。
夫以宋高之不及中主
而其日不自暇如此
故臣輒以附見焉。
  
克己第三
孔子顔淵曰。
克己復禮爲仁。
謝氏曰。
克己
從性難克克將去。
 臣謹按
己者。
身之謂也。
不能無身
而必欲克之者
以我之所有易私而難公也。
用力之方。
則謝氏之言。
至爲親切
所謂經歷後說話也。
今考上蔡語錄
謝子答游子外物放得下之問。
有曰。
凡事有根
如人要富貴
要他做甚
必須有用處。
尋討用處
病根將來斬斷
便沒事
又曰。
謝子當初做工夫
難捨底棄却。
後來漸漸輕。
至今日於器物之類。
置之只爲合要
幷無健羡底心。
又考朱子語類
有曰。
上蔡始初有好玩。
後來克己學。
盡捨之。
一好硯。
把與人。
據此可見用力至到也。
後之學者
其所謂要他做甚
將來斬斷之語。
怳然警悟
試看外物之可慕好者。
何與於我。
想見得一硯。
把與人時意思氣象
何等快活超脫
則亦可謂便沒事矣。
竊甞聞 殿下昔年臣僚
命出舊藏圖章石刻
棄去之。
而敎以恐近於玩物喪志
大哉
 聖人之所作爲
恰與謝上蔡把硯與人相符
臣自聞此語。
不勝抃頌。
中心藏之
第以程子道德
而有暮歸觀獵之喜。
人心之惟危。
熟處之難忘
有如是者。
不敢知 殿下自信無此好。
果有能於程子所不能者耶。
臣又按朱子張敬夫書曰。
近日一種向外走作
心悅之而不能自已者。
皆準止酒例。
戒而絶之。
似覺省事
朱子所心悅。
必非大害義者。
而以其有害學道
故嚴絶之如此。
不敢知 殿下之於凡事
無心不能已者歟。
若有之則果在何處歟。
又果皆準棄去圖章例絶之歟。
此惟在 殿下自省而自斷之耳。
凡人之有萌於心者。
便被人知。
况見諸事者乎。
九重嚴邃
廷臣䏊昧
閭巷民則先知之。
 殿下萬一有如程子之喜獵。
朱子之心悅者。
而爲閭巷小民窺議
則不徒爲累於 聖德
當此國勢危綴。
逆黨伺釁之時。
苟見絲毛事有礙瞻聆者。
凶徒雀躍相賀
小民蚩蠢。
不識 大德
徒執小節
其爲憂畏
何所紀極哉。
嗚呼
程朱大賢
匹夫耳。
匹夫之有不克己
其害止於一身
若人君有不克己
則其害之所及
如何哉。
善乎蘇軾之言。
南面之君。
淸遠閒放如鶴者。
不得好。
好之則亡其國。
卽此其他類推也。
噫。
程子曰。
內重則勝外之輕。
得深則見誘之小。
苟斷得如此
則於克己也。
何有
  納諫第四
易曰。
山上有澤咸。
君子以。
虛受人。
 臣謹按
人心本虗。
何物不受。
而其有不能受者。
己私蔽之也。
聞人規己。
易忤而難悅。
貴賤通情也。
故人於敵己。
猶慮其觸怒不敢盡。
况於君上
古人所謂雷霆之所摧。
萬匀之所壓者乎。
然而人於敵己則親愛之間。
不肯盡言
而於君上則雖踈遠者。
不敢言者
君臣之義至重也。
抑亦家國相關
休戚與同
人臣之欲善其君。
亦自爲謀耳。
使君上而察此意。
則亦可以諒言者苦心矣。
或於
公元1768年
其間
沽名而諫者。
有要利而諫者。
甚至有懷挾怨而諫者。
自爲人心術之病耳
人君用之。
則皆有益也。
田文之許得寶止過。
秦君之聽韓工濬渠
臣甞屢引以陳者。
爲是也。
惟我 孝宗大王甞謂筵臣曰。
所貴乎虛受者。
能容其所難容。
然後可以大開言路矣。
筵臣有言
敢諫者或出於沽名
則 敎以彼之沽名
於我何有
觀其言之是非而已
大哉言乎。
眞可永世法也。
記臣於戊子秋間。
因 侍講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過章。
臣敢仰問人於大過失。
不欲人知之事。
面斥迫切者。
則不爲難
 邸下能不怒否。
 殿下答曰。
何至於怒乎。
旋又 敎曰。
設令乍有難受之意。
亦無憎其人之意矣。
欽承 德音
喜不能忘。
居然已踰十年矣。
不敢知 殿下今日之心。
當年同異進退何如耶。
夫聞迫切之言而能忍住其怒。
不遽摧折已難矣。
至於初無怒且無憎意。
可謂難之難者。
豈非 聖度之出尋常萬萬者耶。
第臣妄意 殿下天資樂易
於此
不以爲難
而若至事端層多拂逆漸劇之後
固有未可知者
過失大而無可諱飾者。
雖言之甚峻者。
不能不服而其怒爲之輕矣。
若其過失小而攻之近苛。
至言出情外。
事有爽實者。
則其怒必有甚焉。
且其怒也或能勉抑。
於始特示優容。
不免潛蓄
於終因事攄洩。
則其爲性情之害滋大
古今人臣所畏慮者。
在於此。
不審殿下於此數段。
亦果無少滯如戊子所 敎之意否。
先正李文成公之言曰。
人情責之以所不能。
則猶能勉從。
若責之以所已能。
則必懣然尤其不相知也。
誠眞切之言也。
是故
諫明主者
難於諫暗主。
此尤不可不察也。
臣請終言之。
夫諫之難行
觸激摧折以外
旣有沽名要利挾怨許多疑案矣。
自後抉摘文字引喩之間。
傅會文致
則得免於大不敬幾希
此最杜言之銕關也。
如禹以丹朱戒舜。
周公以商受戒成王
昌之漢高桀紂
劉毅之比晉武桓靈
臣曾屢擧似於 講席矣。
有得道路傳聞而入陳之。
被迫問言根。
則或
實無指告處或有之。
而義不可對則加之以造言之罪。
所以退則憂嘆
則不敢言者也。
堯舜之世進善之旌。
誹謗之木
尙矣。
周公之戒成王曰。
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
則皇自敬德厥愆曰。
朕之愆。
允若玆。
不啻不敢含怒
朱子與人書。
有曰。
苟欲聞過。
但當一一容受
不當復計其虗實
切切計較。
必與辨爭
恐非告以有過則喜之意也。
聖賢之訓如此
而捨此則衛巫監謗
周厲所以亡國也。
爲人上者。
何所擇乎。
嗚呼
今日廷臣上自輔弼
下至三司以及艸野之士。
未聞有一言磨切 聖躬者。
臣壹恠夫 殿下無諱言之意。
朝廷有諱言之象。
何故也。
臣竊計 殿下嗣服以來
未甞罪一言者
亦屢下求言之 敎。
風習一切如此
殿下求言之心。
不如求言之令。
在下者從其心。
不從其令歟。
此殆由於 殿下聖智首出
芵(一作英)氣太過
俯視羣下
無足以當 聖心者。
故其於集衆慮廣忠益之道。
不曾深留 聖意
以致言者之過懷疑懼。
自作齟齬耳。
苟 殿下至誠求助如病思藥則丕應如響之效。
便可責驗於目下
齊威王下令
面刺過者受上賞
上書諫者受中賞。
謗議市朝
轉聞于耳者受下賞
卽日進諫者。
門庭如市可見也。
  事天第五
詩曰。
維此文王
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
聿懷多福
 臣謹按
天之於人。
本則父母也。
以嚴則君上也。
匹夫尙然
人君天命天位治天民。
而身處至尊
在其上者。
惟天者乎。
虞三代之間。
上下所以訓戒者。
一則曰天。
一則曰帝。
若有物臨之在上有所作爲者然。
孔孟始以理言天。
而繼以程朱之論。
益精微矣。
然而善觀者。
或將天作窈冥不可知之物。
則惕畏之情不幾於弛乎。
臣愚以爲天者。
須合道器說。
崇高廣大形軆
而理在其中者也。
其德須主於好生
而其用則有栽培傾覆之殊。
其神則又有以燭人毛髮
洞人肺腑無不在焉。
所謂上帝臨汝
無貳爾心。
所謂昊天曰明。
及爾出王是已。
苟使眞知天之於我。
一念之發一事之作。
皆臨且及焉。
則自不得不盡事之之道矣。
惟其無聲臭之可見也。
故人人日與天旋而不自覺焉。
日用言動之間。
獲罪於天者多矣。
可不懼哉。
臣敢願 殿下一念一動作之際。
却顧夫天以爲如何
昭事上帝
聿懷多福
豈使文王專美也哉
抑臣於春坊侍講之日。
以 殿下方在冲齡也。
時進愼重威儀之戒矣。
其後傳聞
已有大哉居乎之頌。
及至 登極以來
益仰皇皇之盛。
而臣之愚忠
不敢遽忘宿昔之憂。
臣未敢知 殿下之於威儀動止
其在淸燕之地。
對宦妾近習之時
無間大廷法筵引接僚之時否乎。
此則有非外臣所得與知者。
惟在 殿下加密察之工。
以毋忽乎造次顚沛之頃而已
  子民第六
康誥曰。
保赤子。
 張子答范巽之書曰。
君上父母天下王道
設使四海之內皆如己之子
講治之術。
不爲秦漢之小恩。
不爲五覇假名
巽之爲朝廷言
不足與適。
不足與間。
能使吾君愛天下之人如赤子
治德日新
人之進者必良士矣。
 臣謹按
愛民如子之義。
人孰不知。
而其不能然者。
在於不能祛其害於民者也。
孔子節用愛人
使民以時
先儒解之曰。
侈用則傷財。
傷財必至害民
盖以財非天降地出
是出於民者也。
雖有愛民之心。
用度不節
府庫傾竭
畢竟無中生有之道。
罔非害於民者也。
向在權奸柄國也。
中外之財。
惟意幻弄。
生民膏血竭矣。
可鑑矣。
噫。
今日人心世道
有餘地
士大夫率喪其本心
國家無一可特。
所可特者。
惟民不忘 先王之澤耳。
使斯民毫髮之傷。
則其亡也可立而待矣。
傳曰。
國無三年之蓄。
國非其國。
以是而觀今日 國家經費
則尙
可曰國乎哉
平常無事之時。
不可以爲國。
脫有緩急
國將如何
思之及此
凜然心寒
伏惟 殿下嗣服之初。
卽有罷宮房减免稅等盛節
然而 大恤以來
連有許多巨費無奈何
而外此日用百須。
其果無一分已而不已者耶。
其他如過用民力。
則害於子民也。
不擇監司守令。
則害於子民也。
不戢近習貴勢
則害於子民也。
凡此又皆本之 殿下一心
內主簡約
達視聽。
常慮一時一事毫髮爲害子民而已
  親賢第七
孟子曰。
堯舜之仁不徧
愛人親賢也。
 臣謹按
子夏之言賢賢。
先於事親事君。
中庸九經之言尊賢
次於修身
先儒固謂是要講學明理在先也。
臣愚則敢謂不惟是也
人須有爲善之志。
方能好賢。
苟志不篤於爲善
則其勢自不得不與賢者遠矣。
尊賢大矣
而親之尤難。
人之於賢者。
亦或有尊尙禮貌之者
是出於秉彜好德本心
而至欲親之。
則吾之所爲固多羞。
彼之見而從以規責違拂
有不可堪
此在匹夫猶然
况於人主
此患最甚
且凡吾之厚利嚴威
無人不可制服
惟賢爲難處耳。
所以從古以來
鮮有尊賢者而尤鮮有親賢者也。
夫君之於臣。
不取可畏而取其可愛
不求其正己而求其適己
天下通患也。
本領如此
則雖有賢將日踈月遠而後已。
尙安得而親之哉。
顧今凶邪屛退
賢良登庸
可謂子道長矣。
然而堯舜之爲君得有一二。
贊襄足矣
而猶必曰野無遺賢
豈不政務須得衆助。
人才不可閒棄也耶
臣竊願 殿下加意焉。
  遠佞第八
孔子顔淵爲邦曰。
佞人
 臣謹按
佞人不可近。
人孰不知。
能不佞人者。
史所罕覩。
此尤明主所宜
省者也。
然而欲察人之邪。
則須先正乎己。
宋太宗語其臣曰。
人君勿使嗜好見外姦佞無自入。
善哉
其能得爲君之道也。
夫以 聖明之朝而爲此慮則妄矣。
第臣非敢憂 殿下不能遠佞而敢憂 殿下或有嗜好
爲佞之招耳。
唐宦者仇士良傳法於其徒也。
有曰。
天子常宜以奢靡
娛其耳目
愼勿使之讀書
親近儒生
見前代興亡。
心知憂懼
吾輩踈斥矣。
後世人辟。
得不陷於士良之術中者鮮矣。
寧不悲哉。
噫。
士良不足道也。
士大夫捐廉耻毁名節
徼幸一朝富貴者。
亦何限。
今人心之陷溺
習之汚下
浸淫漸漬
殆至靡哲不愚。
欲矯此弊。
莫如 殿下躬導率以先之。
又必開賢路而杜倖門。
恬靜而抑躁競
然後可以得一半。
而此聲音笑貌之所感格
又非一朝一夕之可責效
則今之廷臣求欲曲中 殿下嗜好
陰賭 殿下恩寵者。
安保其必無也。
且佞非獨君上荒淫侈靡
蠱惑心志
然後謂之佞也。
凡有承順無違咈者。
皆佞也。
嗚呼
國家培養所不從之臣。
然後可以得力緩急之際。
無所不從之臣則烏可恃哉。
惟 殿下察焉。
  崇儉第九
書曰。
愼乃儉德
惟懷永圖
 臣謹按
帝王所處高而所有富。
故以儉爲盛節必要其愼。
以是永圖也。
其旨微哉。
盖財者。
天生地成
養人者也。
造物之所惡於人者。
莫過於奢侈
盖以奢侈耗財
其所天生地成養人者故也。
可畏如此
而其源特起於人之一心
乍有牽於耳目之私。
要好要好聽。
則寸滋尺長。
輾轉浸染
遂忘財之可惜奢之可畏矣。
苟於介然之須忽自覺
好看何爲
好聽何爲
無益不可
况有害乎。
因是心鐵定。
隨事擴充
何患乎不儉也。
竊惟我 朝 列聖盛德
孰非可法。
而惟儉爲最。
且以臣與 殿下目覩者言之。
惟我 先大王享國五十有
餘年。
而自膳衣什器以至宮室車服之間。
何甞有致飾而觀美者乎。
卽此一節
亦其爲歷變履險
德音不瑕
終至膺壽祿於無疆者也。
然而風氣旣淆。
民頑不化
世祿之家。
閭巷之人。
侈習日盛
識者憂歎久矣。
今當 殿下始初之政。
德敎洋溢
百度惟貞
四方拭目
庶幾 躬先儉約
一正頹俗
竊聽道路
有謂 聖德固盛。
而惟於儉之一事
不甚屑意
使此言者
萬一有些近似
則其於萬姓期望
何哉。
且夫富而不儉。
尙云累德
貧而不儉。
患將何極
若今國計哀痛
上下之所公誦。
雖使大布大帛
猶懼其未也。
禮記曰。
國家靡敝
則車不雕幾
甲不組縢。
又曰。
國奢示之以儉。
國力凋敝之時。
車服兵甲之重。
猶不嫌其沽陋。
示儉矯奢。
尤爲今日當務之急者乎。
孔子言禹之菲飮食。
惡衣服。
卑宮室。
楊龜山釋之曰。
所謂天下而不與也
苟存得有天下不與之心。
則彼飮食衣服宮室之屬。
何足以動吾之心哉。
漢文
覇主耳。
罷露臺也曰。
奉先帝宮室。
常恐羞之。
何其言之有味也。
可謂萬世帝王柯則也。
臣伏向來堂䟽論及土木之役。
 聖批至擧慈慶之堂。
奉謨之閣爲 敎。
大哉言乎。
玆事之軆重
不獲已雖微 聖敎
臣等亦豈不知。
借令過些分數
猶屬觀過知仁
抑臣過計之憂。
或恐因此而 聖念或忽於土木之役。
耗財病民大端也。
願從以往
凡係土木之役。
一功斷置
以至於小小費用之事。
賜與之節。
無不隨處减損
十分撙節
而又就日調度
凡係膳食衣襨 進御服用之物。
止以適可爲主
深存暴殄之戒。
以昭日新之德。
以收歲計之效焉。
  持謙第十
益告于禹曰。
滿招損。
謙受益
 臣謹按
滿而不謙。
天地鬼神之所同惡也。
易彖備矣
謙之難。
難於有才藝有勢力者。
人君盛德而處至尊者乎。
顔子之問寡問不能
若無若虛
尙矣。
謝上
蔡與程子一年
刻苦做工夫
不出去一箇矜字。
其難如此
然昔賢有云。
堯舜事業
浮雲之過太空
見得義理如此
則雖有盛德大業
不足加損於己。
何患不能謙乎。
臣伏覩前冬雷異時 傳敎
自咎責。
至以多自是爲辭。
此雖 聖人自謙之言。
而臣敢意 殿下見理克明
處事多中。
不能自是之慮矣。
長者自是
則少者難得矯其非。
尊者自是
則卑者難得矯其非。
况以君父自是
則孰敢有矯其非者。
駸駸歸於子思之論衛國君臣矣。
願 殿下加意於謙虗冲挹之道。
以爲持盈成保太平基本焉。
  恢公第十一
書曰。
無偏無陂
遵王之義。
無有作好
遵王之道。
無有作惡
遵王之路。
無偏無黨
王道蕩蕩
無黨無偏
王道平平
無反無側。
王道正直。
會其有極。
歸其有極。
 臣謹按
人君億兆之上。
所應者萬務
所接者萬品
小大高下
酸醎甘苦之間。
所以裁度劑量之者
在乎一箇平。
若其平與不平
則又係乎上之好惡
公與不公而已
雖然
人情之易偏而難公者。
莫如好惡
苟非見理旣明。
私意退聽者。
得以公也。
世之人辟。
未甞有明理治心之工。
好惡之作。
惟其意焉。
則極之不立。
天下尙安會歸哉。
夫以匹夫言之。
好惡苟得正焉。
則弱可以折強。
可以挫勇。
况以人君之尊而好惡得其正焉。
則夫豈有一夫不服哉。
苟以同異好惡
而其偏或至於加膝墜淵
則雖嚴刑震之
繁辭以文之。
可以天下之口。
未足以服天下之心矣。
孔子之對哀公有曰。
擧直錯諸枉則民服
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孟子有曰。
爲政不難。
不得罪於巨室
集註裴度之言。
處置得宜
能服其心。
聖賢豈欺我哉。
臣願 殿下益加勉於明理治心之工。
凡於好惡之發。
反思此。
可以服人耶否耶。
然後行之。
務令八方見聞翕然心服焉。
伏念我 聖上以公滅私之政。
其於大者無不一刀兩斷
庶幾無遺憾矣。
而 殿下精察細檢
本來氣質之偏未能剋化者。
從前習俗之陋未能擺脫者。
與夫目下小小情面牽掣者。
無非私也。
苟非隨處猛省
和根痛割
則弄來弄去。
畢竟好惡發於心而害於政者。
何所不至也。
常人之情於私意大者
或能痛加剋斷。
而反被小小私意纏繞者。
正與大段惡念易除。
而往來浮念難除者相似
古諺云。
人能碎千金之璧。
不能無失聲於破缶。
無他
所勉與所忽之異也。
此言雖小。
可以喩大倂願 殿下留神焉。
  好生第十二
易曰。
天地大德曰生。
 臣謹按
生之爲德。
無容贊述
天地之於物。
不徒生之。
亦殺之而生其本心也。
臯陶之贊舜以爲與其不辜
寧失不經者此也。
然而爲人上者。
必有威然後可以臨下
故易稱聖人
不止聦明睿知
又必曰神武
而所貴者
又繼之曰不殺也。
歷代以來
好生好殺得失
不可枚擧
而最是宋之仁厚立國
度越前代
若我 列朝盛德
則有大焉
所以克享天心
永垂億萬無彊統緖者也。
臣竊覩 殿下天資慈諒。
雖有始加威怒者。
終必曲賜原宥
甚至鞫治惡逆之際。
猶務從平反
惟恐失入一人
擧國臣民之所共欣戴感祝者也。
其於好生之德。
若無可以加勉者。
而事來無竆
觸感多端
尙願 殿下毋以仁心之已足而忽之。
一箇生字
安身立命之地。
則天祐之吉
拱手而俟。
  
灈(一作濯)陋第十三
程子告其君曰。
不狃滯於近規。
 臣謹按
程子一言
爲後世人君對證之良藥
而臣俗儒也。
豈敢大言觀美
以欺我 殿下哉。
程子甞論十事於朝而曰。
苟或徒知泥古不能施之於今
陋儒之見。
何足論治道哉。
然儻謂今人之情。
皆已異於古。
先王之迹。
不可復於
今。
趣便目前不務高遠
則亦恐非大有爲之論。
未足以濟當今極弊也。
言者最是斟酌通變
端的可行者也。
臣之愚意
竊甞謂古之法。
不可遽復。
而古之意。
不可遂忘。
所謂不師其迹而師其心者也。
何謂古之意。
凡事一視義理不計利害
務尙大軆而無徇細節是也
且其以古法爲難行者
亦謂其更張制作之大。
古今異宜者耳。
其中不至高遠無所妨礙者。
猶以其有違時義。
憚於擺脫
一切不得擬議
則亦已過矣。
至於立心發論
規模意象
不得後世風習
其所作爲漸就卑下
雖僅得架漏牽補
而卒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臣愚死罪竊瞯。
 聖姿天縱而於其高明發越之中。
亦有些徇襲時俗意思
嗚呼
能轉了習俗風氣
不爲習俗風氣所轉。
英雄豪傑之主不能也。
非 殿下之望而尙誰望。
此惟在 殿下自點如何是後世風習。
如何不是後世風習
常存得所謂古之意者
一洗時俗之陋耳。
立得如是
然後講求古道可行不可行而去就之。
自當朱子所謂恰好處者。
源源而見矣。
豈不休哉。
  矜細第十四
書曰。
不矜細行
終累大德
爲山九仞
功虧一簣
 臣謹按
爲山而但少一簣
則山之大軆成矣。
特以欠一簣而不成山之全焉。
君子之行有小觖失。
豈得以成其德哉。
歷觀古今賢人君子有德聞望者。
往往細行以爲無害而忽之。
又或志量淺狹
苟立得大軆
足以自喜
則便以爲小處雖有放過
何損大處
而不復屑屑點檢
殊不知事有雖小。
而所係則大者
又有積小成大。
小亦有時而大者
豈不惜哉。
臣竊以 殿下於義大處
多已卓然有立
或恐於小處。
一有放過
則其流之害。
將有不可勝言者。
敢陳此說。
惟在 殿下隨事自省焉。
  戒察第十五
家語曰。
水至淸則無魚
至察無徒
 臣謹按
人君臨御萬民
統理萬事
所處則在深宮之中。
環視其下。
易於欺蔽
此其勢自不得不察矣。
然察之或過而至於無所措手足
則其害有甚不察矣。
不察則漏奸釀亂
而猶不害爲過於仁矣。
察之過則傷人害物而易陷於不仁
可不知所擇哉。
按易明夷之象曰。
君子以。
莅衆用晦而明。
程子傳之曰。
用明之過。
則傷於察。
太察則盡事而無含弘之度。
故君子必極其明察用晦
然後能容物和衆
象衆親而安是用晦
所以爲明也。
夫以 殿下睿明而又有意於振頹綱
則察固今日之所當戒也。
然以一二已往之事言之。
初頭 處分
不無明之過而近於察者。
須臾之頃。
張弛合宜
終底於泯然痕迹
此 大聖作爲也。
第願 殿下守其終。
益愼其初焉。
人君欲察下之微隱
非有爲之耳目則不能也。
耳目者非卿士大夫所可爲。
則須近習賤流而後爲之。
自夫風俗之下也。
雖卿士大夫
或有未可信者。
况以卿士大夫之不可信
而欲信夫近習賤流
不亦殆哉。
臣竊覩 殿下於禁暬御之輩。
加嚴戢。
實爲曠代盛節
則宜必無近習賤流之敢干其間者。
而第進先事之戒焉。
臣甞謂爲治之道。
含垢藏疾
發奸摘。
伏須幷行而不相悖
以是擧似於 前席者亦屢矣。
噫。
網踈濶。
風流篤厚
西漢所以亞於三代也。
如是然後意味深雋。
氣像悠遠
而國享其福矣。
豈不休哉。
  矯急第十六
小學張觀參政一後生曰。
且道世間甚事。
不因忙後錯了。
 臣謹按
凡事緩急之間。
自有箇中道。
古人必以忙錯爲計者。
盖以凡人氣質之病。
多在乎急。
而急之爲害
足以誤了大事也。
臣每承 聖敎
自以傷急爲病。
至引呂東萊所擧躬自一句語爲 敎。
臣實欽仰 殿下自省明切
從以竊驗
政令擧措之間。
往往有如 殿下所自言者
而所幸不久而回改耳。
然若以此爲恃而不早痛下克治
藉令頻失頻復。
尙屬危厲
因循之際。
習慣滋長
安知不至於有失而無復耶。
嗚呼
沉蓄而弗露。
優遊而勿迫。
不但爲養德性之道。
抑亦爲養壽命一助
願 殿下之深留 聖意焉。
  懋實第十七
子思子曰。
誠者。
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
 臣謹按
誠之爲義。
見於聖賢之訓。
而惟無物二字
使人憮然自失處。
假令有人費盡智力
做得百行萬善
却而顧之
欠一
則都成空蕩蕩地。
不亦哀哉
然此言之甚易而行之實難。
君子爲善也。
豈有飾外循人之心。
而毫釐之頃。
有姑且如此。
要人道好之意。
則皆不也。
况世級旣下。
文縟而質漓。
言夸而行窘者。
滔滔皆是。
盖亦風氣使然也。
懋實二字
眞可今日救偏補敝第一義諦也。
故臣雖於 殿下聖德之隆。
聖學之明。
而亦不敢不進此說焉。
惟在 殿下密切體察
毋以一時之暫。
一事之微。
而少忽之則幸甚
臣伏覩前冬雷異時 傳敎
自引以欠懋實
此 殿下自道也。
我 殿下豈有是哉。
然而 殿下反省及此
當下便是實心
因是心而充之無不周
之無或失。
可謂而益矣。
萬一是心忽然有間斷處。
卽此懋實之 敎。
歸於不實矣。
嗚呼
宮庭燕閒之地。
心術隱微之際。
若有不可得以窺者。
而其符驗之著於外。
則常若十目所視
十手所指而不可掩矣。
此非臣之說。
朱子之說也。
惟 殿下留神焉。
  愼終第十八
詩曰。
不有初。
鮮克有終
 臣謹按
愼終之說。
是臣自在春坊至于今。
反復陳勉者也。
臣竊謂 殿下始初之政。
不勝振耀聳動
在下者猶或有不能深恃者。
其故何也。
歷觀前史
苟非
無道之君。
其在初政
鮮有不勵精銳意
以新一時觀聽者。
而及其歲月稍久。
則上者意闌氣退。
下者志爲物遷。
以至於百病層生。
終歸昏亂者。
滔滔焉。
若臣之於 殿下
管窺蠡測
有年所。
豈敢隨衆爲過計之慮。
而猶不無一端杞人之憂焉。
竊覩 殿下敏於見理。
勇於爲善
有是德必有是病。
其所宜加在於剛確耳。
臣昔甞仰承 聖敎
亦自以剛克爲難能矣。
夫剛。
嚴猛暴厲之謂也。
須是看得是執得正
然後愈久愈固。
萬變不能撼其毫髮
終身無少異於始初者。
此方是剛克也。
不審 殿下亦甞以此用力而有獨知之效否。
邇來政令之間。
往往有始銳而終弛者。
在於銳則其勢固不得不弛之。
而終不如預慮其弛於銳之時也。
其事雖小。
其漸則大
不可不戒也。
且就治逆一事言之。
不治脅從與嚴其堤防之道。
並行不悖者。
臣旣屢陳於 筵前矣。
君子常失之
小人志不忘逞羸豕堅氷
尤爲今日隱憂
此亦在 殿下之愼其終而已
嗚呼
百行萬善
惟在一箇誠。
而其歸則在乎有終
故臣敢以懋實愼終終焉。
惟 殿下留意焉。
奎章故事[一]
 名臣奏議臣方承 命編次矣。
中格言之可作 箴規者。
條列于左。
用備閣中故事
冀垂 聖照。
魏徵謁告上冢
還言太宗曰。
人言陛下南山
裝嚴已畢。
而竟不行何也。
上笑曰。
初實有此心。
畏卿嗔故中輟耳。
 臣謹按
唐宗不過是假仁之主。
惟其好名之念。
甚於徇欲。
又知逆耳之言
實則利行。
故煞用氣力納諫一事
激成臣下敢言之風。
以至一過動之事。
亦以畏嗔而中輟
則是魏徵之功。
不但過於已然而已
貞觀之治所以爲後世冠也。
不敢知 殿下有過過動
而畏其嗔而中輟者。
 殿下之廷。
亦有其人否
乎。
有則可以宿昔之憂。
目今言路閉塞久矣。
藉令 殿下大過擧。
一言枝梧其間者。
尙未易得。
况使 殿下畏其嗔而不敢爲者耶。
竊瞯 殿下聖姿非不英睿
氣質之偏。
未盡矯揉
 聖學非不高明
人欲之私。
未盡剋祛。
又以其 英睿高明之故。
自恃之意。
獨運之想。
每多闖發於不知不覺之中。
夫以偏私之發而濟之自恃獨運
則其害之所及如何
毋論大過小過
已然未然
可擬以畏憚挽止者。
未有其人。
豈不殆哉。
來諫之道。
須是虛心抑節。
不見有餘在己。
不足在人。
然後方可使下上通
羣策畢擧
 殿下嗣服以來
未甞摧折言者
羣下懾怯退縮
逾往逾甚
是必由於 殿下傲然自聖
輕視羣下之意。
有以潛消敢言之氣也。
况今言路崎嶇不幸多端
則 殿下之廷。
只有讚頌之言。
不聞規警之聲。
固也。
倘 殿下力求所以一反之道。
常使實心朮益。
樂聞己過之意。
潛孚羣下者。
在於聲音笑貌之外。
而其受言也。
則不計其言之虗實
其心之公私
一一翕受
如恐不及
非徒納其言。
又必見諸行
語默遜逆之間。
又以黜陟隨之。
中人之性。
係上所化
今之讚頌者
安知不盡變爲規警
感發之心聳動之久。
畢竟有其嗔之眞箇可畏者出矣。
乞 留聖念。
宋神宗元豊七年
資政殿學士呂公著上奏曰。
絲毫之僞。
一萌於心。
如人有病。
先見於脉。
如人飮酒
先見於色。
聲色動於幾微之間。
猜阻行於千里之外。
 臣謹按
僞固惡德
而僞亦有許多般。
如閒居爲不善
君子而揜其不善者。
固是顯然易見之僞。
而細言之。
則如朱子所謂勉强去做善。
只自心裏
有些不消如此做也。
不妨意思者。
亦僞也。
夫僞者。
誠之反也。
充類而言。
則只誠之未盡分者皆僞也。
須是表裏無間
始終如一
然後方可免於此一字矣
可不懼哉。
 殿下敏於見理。
而常小密切體驗之工。
則裏或不如表矣。
銳於謀事
而每欠悠久持守之力。
則終漸不如始矣。
 殿下試於淸燕之暇。
自點檢。
表裏始終之際。
其必
有多小餘憾。
自覺不可揜者矣。
果有是也
以言則人不信
令則不從
懷之以而人不感。
懼之以罪而人不服
德之所以不修
治之所以不成
皆由此爲其病根也。
覺得如此是病。
便不如此是藥者
惟在 殿下密察而自加工焉耳
乞留聖念。
蘇軾奏曰。
詳於小。
必略於大。
其文密。
其實必踈。
 臣謹按
天下之理。
此重則彼輕。
其勢然也。
嗚呼
大擧而小自隨
實茂而文亦傳者尙矣。
下此則與其不能兩盡而俱美。
毋寧專力於大且實者。
爲得其本耳。
况在風氣旣淆。
彌文日增之後
其所矯弊而救偏者。
可知也。
以 殿下聖學高明
其於本末輕重之分。
非不講之詳矣。
風氣之所漸染
習俗之所慣熟
自不免察小遺大。
文過其實之歸。
進德修業之實。
治法政謨之大。
未有卓然可述。
所致飾者儀文之末。
所曲察者細微之事。
則此兩句者。
今日藥石也。
雖以本閣事言之。
振作文風
潤色皇猷
豈不誠 昭代一美事。
而 殿下之於政治之大且實者。
皆能誠心飭勵
成立規模如此閣之爲。
卽此本閣一事
亦可以光 殿下之治矣。
不能然則卽此本閣一事
適足以病 殿下之德矣。
不審 殿下何處焉。
臣於本閣 侍講之日。
略貢愚忠餘懷耿耿
又此附陳
乞 留聖念。
奎章故事[二]
 臣嚮就所編次名臣奏議中。
出格言。
附以賤見。
庸備閣中故事
意雖出於忠愛。
懼實深於狂妄
乃蒙 聖上卽賜批旨兩幅千有二百餘言。
義理淵微
文章典雅
已是史籍所未覩。
而最是反躬自咎
開示心腹
其樂聞翕受之 聖意
藹然可掬行墨之外。
此千古帝王盛節
而乃得之於 殿下
十回拜讀
聳動欽嘆之餘。
中心感格
之流涕而不能已。
噫。
 主恩未報。
臣身已退矣。
惟其愛君一念之根於天性者。
不忍進退有間
區區畢忠之願。
盖欲自附山石
攻。
妄擬螢爝之補。
倘 殿下特與留神
有採擇於其中
則臣小須毋死
快睹 殿下德化之成。
卽此千餘言 批旨。
永作億萬法程
臣亦與有榮矣。
不然而臣言歸於 覽過卽輟。
 聖批不過說道便休。
不見行事之實。
則是臣片片肝血之言。
不免閣中彌文而止。
非臣所以報答 國恩本意也。
聖學輯要七卷
臣旣承 命鈔節以進矣。
臣又謹就其中數條敷演爲說。
以備 淸燕之覽。
程子曰。
學問之道。
無他
知其不善
則速改以從善而已
 臣謹按
聖賢千言萬語
所以指示人背不善嚮善路逕
而其單提而廣包。
緊操而確判。
未有若此語之十分道破者也。
倘 殿下於夜氣淸明之時。
反己自省
自身心動靜之間。
宮闈恩義之際。
以至於朝廷政刑所以黜陟勸懲駕馭一世者。
不善凡有幾。
如知其不善
則其於改以從善也。
能如風雷之迅。
日月之更。
了無遮攔文飾之意。
遷延等待之患。
如是
省來省去。
隨覺隨改。
其實所及
非若講討紙上義理之比矣。
程子曰。
二包荒。
馮河
含容之量。
剛果之用。
 臣謹按
人之氣質不齊
長短互見
含容者。
每欠於剛果
剛果不足含容
含容之量。
而施剛果之用則全德也。
其於處泰寧也。
何有
臣竊瞯 殿下汎愛衆生
幷包垢疾。
默運神用不露聲色
則有含容之量矣。
見得不憚以公滅私
斷置便說昨非今是。
則有剛果之用矣。
含容之過而賢邪欠彰癉之政。
積弊矯革之望。
剛果之過而振紀綱近於督責
名實或傷於苛察
輾轉蹉跌
安知不當剛果而反含容
含容而反剛果
以致理逾舛而事逾不成乎。
顧今方內寧謐
邊陲無警
不可謂非泰寧之世。
世道壞敗
人心陷溺
一日之積也。
安不忘危
其時矣。
倘 殿下淵然遠覽
惕然反顧
含容也。
化龍蛇爲赤子
剛果也。
堅氷履霜
則有繫之吉。
無復隍之憂矣。
薛氏曰。
私無大小
覺則剋去。
 臣謹按
私有大小
而其爲滅天理人心蟊賊
一也。
况小而不戒
未有馴致大者乎。
克己工於其私之大者
須是死力抵敵他。
故或無難於剋去。
至於小小私意
最易瞞過。
此所勉與所忽之異也。
人心至靈
不可誣。
私意之發。
無不自覺之理。
設令不能覺於方萌之初。
及夫費心計較。
臨事施措之後
焉有不覺之理。
文淸發此。
大小與覺字之義。
令人警省處。
素知 聖上於剋去私意處。
一刀割斷之工。
而猶恐於瑣瑣情面
不免有未盡打疊者。
卽此病根
畢竟生枝生葉。
安知不弄得多小事出來乎。
願 精察而痛戒焉。
程子曰。
雖公天下事。
若用私意爲之。
便是私。
又曰。
所欲不必沉溺
只有所向
便是欲。
兩言者。
說得精細
克己之功至此無遺憾矣。
嗚呼
橫渠所謂心大則百物皆通。
心小則百物皆病者
無私有私之分也。
人能於私意凈盡時節
認取此心全軆
無有限量
隱然天地萬物皆我一軆意思
則氣象却自別矣。
正臣李珥曰。
朱子有言曰。
光明正大
踈暢洞達
磊磊落落
纖芥可疑者。
君子也。
依阿淟涊
回互隱伏
糾結蚯蚓
瑣細蟣虱者。
小人也。
大要愛君君子
爵祿小人
小人惟以爵祿爲心。
可以利身。
則雖罔君父國脉
不顧也。
君子則不然。
可以正君。
則他無所戀。
義在守職
君命不從
義在盡言
則天威有不避
如其不得官守
不得言責
食祿無所裨益
奉身而退。
末俗滔滔
人臣無正君之志。
人君悅人順己。
以愛爵祿者爲愛君。
愛君者爲怨君。
嗚呼
可勝嘆哉。
 臣謹按
君子小人之分。
自古之者多矣。
未有若是詳核者。
嗚呼
衰世之意也。
朱子之說。
其於摹寫貌象
劈析其界分
無復餘蘊。
先正推說精神
意態所在
末又慨然興嘆末俗之弊。
則其言有足感動人者。
 殿下於觀人之際。
但能操此尺度而勿之有失。
則以 殿下睿聖
於諸臣之邪正淑慝
不啻洞見肝肺矣。
夫旣見得審斷得定
用舍之際。
雖有己私之妨奪。
人言眩惑
確然不復撓改。
然後方可免善善不用
惡惡不去。
郭公所以亡矣。
君子而有病者多矣。
小人而有才者亦多矣。
以有病而棄君子
以有才而進小人
此賢邪之所以倒置
國家所以亂亡也。
君子之有病。
愛惜庇護
惟恐其或露。
見小人之有才。
駕馭隄防
惟恐其或肆。
君子之道旣長。
小人之備一官之用。
不過如刖者之守門
瞽者之治音。
而不害爲不棄寸長大度矣。
嗚呼
名義所以維持國家大防也。
君子之所藉手小人背焉者也。
噫。
時有平陂
須於平時
扶竪此個大防
收拾此個人物
然後可以奸萌於未露。
危機方張
奈之何叔季之主。
費了許多爵祿
使人人者各飽其慾。
一朝變生。
坐見掉臂而去。
殺身殉國
往往出於不識何狀之人。
後之人辟讀史
至此亦無不窃笑而爲之代憤。
及其自爲
乃復如之者
抑獨何心哉。
倘 殿下深懲乎此而一反之。
則吾東其庶幾乎
正臣李珥曰。
一日萬幾
每遇一事
必求至當之理。
去其非而行其是者。
人君窮理之事也。
如或尋章摘句
採英掇華。
付諸空言而已
不施修己治人之實功。
眼目雖高。
議論雖精。
亦何益哉。
黃氏曰。
正躬行者
正性理。
正性理。
正躬行設也。
反置躬行不問何爲耶。
此言深切
 臣謹按
學以致用
用之不能致。
安用學爲。
韋布尙然
帝王之學乎。
先正當 宣廟盛際
以此言進。
則此可見知有餘而行不足
聖賢容有不免
古君子愛君之誠。
不敢君上之保無是理。
而弛其或然之慮也。
臣之侍 殿下東宮
今已十有四年矣。
于時 殿下春秋富。
問學識解高明
度越耆宿
不勝
滿心歡喜
而若臣過計之憂。
則窃以 聖上天資過於明睿
故凡於性命源頭
義理大軆
不目擊心悟。
不甚費力得之
而萬一省察之工未熟
踐履之力不厚。
心中所已曉然者。
未易一一軆貼身上
以爲發揮事業根基
故臣敢以邸下知處已無餘憾。
以此而知 邸下行處。
不能與知處齊到之意。
仰效規勉
仍以言顧行顧言六字爲獻。
則 殿下大加奬納。
至以曾以此名言爲答。
伏想 聖明必記有之矣。
逮 聖明臨御以後
見於政令施措間者
臣雖狂妄
不敢謂 殿下徒知不能行。
而臣雖巽懦
亦不敢謂 殿下行處與知處準也。
殿下於此
逐一細勘。
從前認得自謂已分明而事到手頭。
容易蹉過何故
先從其所以然之故。
隨病發藥
沛然莫之御矣。
洪惟我 殿下以芵(一作英)雄豪傑之姿。
樂善嗜義之志。
講學所得
知亦富矣。
 嗣服之初。
凡於大義大政令。
所以立經陳紀
淸朝廷而惠生民者。
赫然動盪耳目
自薦韋布
以至八方黎庶
莫不拭目側耳
以侯治化日隆
而曾未數歲。
已有不克終之漸。
馴致世道日下
國事日非
於是乎曩之踊躍跂佇者。
往往憮然窃議者。
是以往。
有退無進。
駸駸然日趍於危亡之域。
反復手間耳。
嗚呼
 祖宗全付四百年基業
三千里封彊。
 殿下將欲置之於何地耶。
 殿下一念及乎此。
則其必有撫初心自傷者矣。
嗚呼
姿美不充
則與鹵姿何殊
志高而不繼。
則與無志奚間。
知明而不行
則與不知無異
其所以堅竪此志。
實踐其知。
以充其本然美質者。
惟在殿下自致其力焉耳
 殿下何憚而不爲耶。
至若先正所云尋摘採掇之習。
臣固知 殿下聖學詞章
曾不足以備一藝之數。
則本不至玩物喪志之慮。
而熟處難忘
恒情所不免。
願 殿下深戒觀獵之喜。
斷結髦之好。
毋令國家經遠之圖。
有志奪力分之歎焉。
 臣之治成此本久矣。
間因閣銜之丐免。
母病之添劇。
遷延至今銜。
耿耿伏奉 
諭旨
以臣久未進故事
有如會意處。
續卽登聞之 敎。
念臣鹵莽
有何一知半解可以備啓沃之益。
而乃 聖上導之使言如此
嗚呼
古人買死馬骨之意也。
凡在聽聞
莫不感歎
臣謹將原本
齋沐投進。
久孤 虗佇之 聖意
竟蔑對揚之新效。
臣尤惶恐死罪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