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自动笺注)
頤齋遺藁卷之十一
 序
  
理藪新編
右總若干門目
是余一生精力所在也。
嗟夫豈樂爲此哉。
太極理氣之說。
天地之萬理而余莫能究之。
洪範經世之學。
河洛之妙機而余莫能透之。
以至啓蒙曆閏之法。
古人知來之學。
而顧以余之頑頓不敏
又莫得以窺測
是雖俗儒之常轍。
若或有志古者
豈可以不才自畫。
而不講乎古人緖論哉。
此余所以無樂乎此。
而強而爲之者也。
以爲不講乎此則不足以爲人
勉勉若不及。
而必欲其洞究而後吾事始爲終也。
嗟夫余之有志此者
今已四年矣。
雖或有一二謏見
而其未曉者尙居其半。
况是編也。
博援羣書
去取不精
間有傳寫之訛。
聞見未廣。
莫得讐正
書燕說
往往皆肰。
未免博物君子之譏也。
惟是酷嗜一念
到久愈深。
儻於後來廣質師友之間。
益曉其所未曉。
益究其所未究。
用酬一生之願。
則亦豈非千古一快哉。
抑余於是
竊有慨肰。
朱子有言易之象數
初甚簡易
今人不得其說。
反遂詆以爲淫巫瞽史之學。
其亦誤矣。
噫其果
矣哉
今夫是書之所載者。
莫非古人至論
光明洞白。
眞意爛漫
終無難曉之理。
苟求其所以肰之故。
古人之不我欺者。
於此可知
今之人不此之爲。
而輒以爲迂遠玄昧。
自非今人之可曉者。
甚至斥之以爲不合於時文。
噫其可慨也已
余固知愚拗滅裂
未免乎此譏。
而顧其著心已久。
有若杜當陽春秋之癖。
則其亦不奈之何矣。
彼古所謂無偏繫者。
果何人哉。
肰余有深戒者焉。
不離嬰孩而談每及於性命
寔又朱子之訓。
而余方有犯於此戒。
故每披是書。
未嘗不愧汗云。
箕城黃氏家乘
古者葢家無乘。
可以史之也。
及子長作史記
孟堅漢書
始皆述其祖先事實曁作之之意。
系於列傳
繼是二十餘史。
私家敍傳
殆悉徧焉。
而家之有乘。
或昉於此
夫閭猶史。
世家哉。
陳世德先烈
率以史例託之史筆
俾傳諸天後世
不至於泯滅者。
孝子慈孫之事。
肰其義也。
君子而後爲能知之。
亦能著于行事不失其正何也。
先祖無美而稱之。
是曰誣先。
有善而不知。
是曰不明
之而不傳
是曰不仁
有一於此
君子耻之。
肰世未有之而不傳
者。
未有有善而不知者
獨於稱美之地。
迺或貽誣。
縱令誑惑世人
適足識者一粲
先祖不昧之靈。
必將蹢躅不安
不欲肯受其諛說也。
若是猶且浮誇焜燿以自號於人曰吾祖也吾父也。
文章德行爾。
亦旣榮達功績云爾
而求諸實跡
希不相戾
其爲不義
亡譏也。
世或知自好者。
往往不惟不斥
而又從而益其傅會
自趨慫慂之域者。
曷故焉。
是以非無家乘也。
夫人能爲家乘也。
故難其爲家乘也。
由今之世。
殆其無家乘哉。
嗚呼
其惟君子乎。
先祖德善之不可以不知而不傳
亦知其不可以誣先而必期於至當之歸者。
其惟君子乎。
若胤錫頑頓孤陋
不足與論於斯義。
竊嘗承誨家庭
欲無愧於此久矣。
每念我先世幽光潛德
可傳來許
表乎衰俗
其於史家叙傳之云。
古人多遜一籌
使得秉筆於蘭臺石室之中。
脩錄乎年經月緯之際。
異時焉則吾家敍傳
未必不踵於宮故事
而曩所謂孝子慈孫之事。
庶幾在此。
肰亦非胤錫今日所得爲者。
姑且裒稡家譜及世藁諸類。
就此編。
而其發凡言例之義。
一皆折衷君子緖餘。
雖未獲附之國乘之末。
以咸於後世
亦聊以藏於一家
託於來裔
以爲
我黃氏家乘
世之君子
斯文也。
其有取乎否也。
旣而書是爲敍。
詶洪克之(樂眞)序
物于天地間葢多矣。
人亦物耳。
而謂之最貴者何哉。
心之靈明
不有知。
大而六合
小而一身
遠而八蠻
邇而一室
諸色色形形靡數可紀之理。
惟是心具焉。
心之有知博哉。
苟爲充之
可以盡其量。
不肰則心亦一肉而已
烏在其最貴。
烏在其靈且明也。
雖肰徒知其量之不可不盡
而不知反乎其約。
則是坐夫枝葉之繁。
無望一原收功也。
顔孟所以致意博約者。
有以哉。
肰而學固不可惟博之務。
而亦不可徑約是求。
葢嘗觀乎博者矣。
旁通汎覽。
非不淼瀰。
不有以察焉。
其病也雜。
又嘗觀乎約者矣。
斂華就實。
非不丁礭。
不有以察焉。
其病也陋。
雜之與陋。
尙奚間焉。
自余之少也。
竊不自揣
妄擬一究天人之際
其於易範律曆書數之說。
山川郡縣風俗之志。
以至陰陽神鬼心性情意之辨。
未始留念則不可也。
顧乃駸駸肰將流於雜。
及夫就質於師敎
始乃瞿瞿肰覺其爲可病。
嗟夫克之之言。
今亦愛我也哉
肰余之愚而輒有獻焉。
克之天姿樸實
用志不分
以聖
賢爲願學。
風雨美境
由是展拓
亡有窮也。
朋友相好之至。
雖欲過慮乎。
其如不陋焉何哉。
病之則無。
勿藥可矣。
不曰防其未肰乎。
未肰而防。
君子事也。
幸克之自勉而又以勉我。
宗簿寺壁小序
本寺以糾檢宗室則古之宗正也。
撰次譜錄則古之玉牒所也。
以藏護御製宸墨則古之龍圖天章諸閣也。
勸課宗學則古之諸王府敎授若友也。
其都提調宗親
屬尊而貴。
而一提調次之
提調則文二品次之
下僚曰正。
文兼編修官
主簿
迭用文蔭
蔭則山林重望抄選。
由是六品居多
比年純乎文曰直長
舊亦間以文。
而其純乎蔭又久。
生員進士
不在擬焉。
而如有庶流市人計仕應遷於此者。
遷必換授而之他。
告身五品以下須署經。
與各寺以職者不同
嚴公重官方故也。
嗚呼
列乎記者
可不愼哉。
耽津安氏族譜序
東表之安其別五。
曰順興最大。
竹山廣州次之
陰竹
無聞
至其曰耽津者。
族未爲盛而有三偉人焉。
稽夫忠武勳伐
文章淸顯
學問節義之烈。
何渠
公元1772年
不與廣方襄哉
高麗五百年亦多難矣。
亡論遼金蒙倭。
紅冦流自鴨西。
不旣去復至乎
不播嶺外乎。
國步民生
凜凜一髮乎。
時則平章公以天下重望
出而靖之
雖尙咸二帥
能擬焉。
不幸宵小所惎。
王亦疑忌
一時之寃。
終伸於史氏
今耽津舊治南。
有故宅基可志云。
平章忠武勳伐所以爲偉也。
朝英二陵之際。
雲蒸龍變
蔚乎多吉。
自成朴諸大忠以外
猶有文長(金鉤),文貞(魚世謙),文康(李石亨)數三名輩。
申之以佔畢四佳兩家
時則文靖公得簉其間
集賢藝文
迭踏趼。
一代鳴盛之具。
遂復宣正舊觀
况也元閔史案
足以強意乎。
文靖文章淸顯
不害爲也。
壬辰之亂。
紅冦以來一大厄會
三京淪矣。
八路刳矣。
卓卓從王事有著者
道學而趙文烈
詞翰高忠烈
弓馬李忠武爾。
肰亦皆有科名職守之可哉。
時則勿齋公一齋門生
奮自田間
協力同志
募兵以義。
旋奉康獻聖容國史避地
及赴行在
中興六策
上下爲之褒歎
而竟不以一官自縻。
要之一匹夫。
自盡臣分耳。
豈有所爲而爲之。
是又勿齋學問節義
有耀乎爲也。
一家得一偉人
足以
名家
一之二之
以至於三之乎。
夫得是三偉人矣。
而其家不能以名且大則世之降久矣。
吾於彼何哉。
獨吾幸夫昇平百年
文獻漸該。
麗史而纂要提綱會綱。
以至輿地氏族諸書出矣。
平章於是益彰。
外實錄而御製御天野史文選行矣。
文靖於是
日記遺文而我默翁先生以下諸君子所表章至矣。
勿齋於是不泯
而其族之可譜者。
先後成焉。
樂夫爲政
重可書也。
若其發凡蒐博。
有裨乎觀感
區區自出後死之義耳。
樂夫從而序。
嗚呼
皓天不復。
無疆也。
千秋必反。
古之常也。
安知過此而往
不益懋家法
偉人復興而克名克大。
視順興爲甲哉。
則吾將曰斯譜之功。
勉之
張氏追遠錄引
余旣重張士禮請其先大父樂窩公事行矣。
士彬繼而曰吾大父奉先收族之篤。
子固最而言之。
惟其曲折條件
猶有待於周至
謹輯所爲譜契序四約文二遺書一。
附以窩記自狀若干
名以追遠
庶克觀視後。
幸子之終敎之也。
余蹶起謝不敢徐。
卒業歎曰。
此止公平日百之一耳
肰其慈孝無極
誠忠之有本。
猶可因是隱約盛德大業
矣哉
錄雖小。
其𠅩得而少之。
朱子嘗稱人見十世孫。
亦惜只不思量到此。
所以追感不至也。
公報本。
不翅十世而已
又及上祖
故其敦親不翅五服而已
又及疎族
朱子而在。
豈不爲公莞爾而笑也。
肰則狀中所列齊家善俗燾後之云。
擧皆追遠一物之推爾。
其利之博。
又非張氏一門所得而專者。
未知朴文穆李忠武二公亦有是否
公先僕射寒松一詩
足自千古
矧乎臨難之義。
爲政之能。
史氏俱焯。
而其裔監察季淑。
又于公旁宗也。
以端廟大臣皇甫女壻
申叔舟所殺。
百世之下。
將與金鄭成朴諸賢合傳
而趙滄江氏族源流詳焉。
有能鼓公議享貫鄕。
使夫上下四百年祖孫雙節
無泯東表
則其裨世道民彜之重。
如何哉。
惜乎公已卽世
邦又有禁。
士彬乎。
行且待時紀之。
以殿是錄可乎。
士彬唯唯
於是乎書。
溪齋遺藁
公元1735年
州于湖。
視全光爲大者
羅州已。
于州
視林丁爲古者
羅氏已。
有以南澗溪亭之別。
西郭溪齋之隱。
而偉肰乎華陽宋子高弟則又故處士羅公已。
嗚呼
公其可希也哉
宋子竄於乙卯
大禮故也。
而公奔千
公元1749年
里以勞。
宋子圽於己巳
扶聖妃故也。
而公六年以辱。
向微甲戌陽復
庚申益光
公亦止有一死焉耳
夫以親炙相從不憚千里者。
古或紀之。
餘禍相糾甚至六年者。
殆惟公一人
自非學問之力所在服勤
氣義相發
善善惡惡而渠能之乎。
是公之屈信
宋子之屈信
公其可希也明矣。
宜乎李文正閔蟾邨諸老先生相與表誌其墓而不使之泯也。
顧余獨恨公雖不壽不位乎。
而其文之藏乎家。
不一二。
則以行之一世
精神心術之寓。
言語動作之徵。
有令後之人可法。
而今不能爾何哉。
葢公自修闇肰日章
夸毗爲戒
藻繢爲耻
故不多作。
作亦不盡留藁。
藁亦太半散逸
雖以季胤新齋公玄孫學臣氏前後裒稡之勤。
猶且若是寥寥也。
試攷之。
所尊之文谷西河
宋子同德也。
所斥之若睦若柳
宗道同惡也。
一消一長
世與道交喪
而二十年屈公信公之機。
無不卽此俱焉。
雖謂之詩而史幾矣。
仁人君子上下戚嗟黨錮之傳僞學之籍者。
不爲肉飛骨驚乎。
肰則一編之存。
良亦不願人之巨袠
尙可以少之哉。
抑余尤有感焉。
昔曾祖醉隱公不面而師宋子
以心而交于公。
其爲公而步德源一絶
公元1735年
海而及禮禍一網乙卯
其命我祖偕公弟擊磬公爲宋子叫冤在丁巳
不幸更化一月而齋志在庚申
亦粤我祖曁叔祖龜巖公其永矢赴擧己巳
兩家道義之契。
所從來遠矣。
乃若擊磬之卜鄰
公孫委禽
重可想見風韻
而學臣氏又屬以讐校而序之。
嗚呼
子之袒免叔得緯氏先我矣。
奚其贅。
第惟孟子有言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况我聖上御纂朱宋二子傳心錄。
子之道。
於是如日中天
公而可作
亦與榮焉。
若翁在者。
相視太息乎斯。
不惜也。
牽連書之。
俾世之自絶宋子者。
有以知警云。
寧南氏述先錄序
南之望宜寧者。
文學科宦。
甲乙吾東矣。
而其節義之卓。
韜晦之深。
廉孝之著。
愈遠而不忍泯則沙川一派爲肰。
噫雖謂之南有三仁焉可也。
何也。
往王氏之季。
參知門下府事諱乙珍。
知天命人心
已有所歸
歸隱沙川
不肯與其從子在。
臣我太祖
革世屢召。
轉入嶽石窟中不出。
卽其地封以伯。
竟不拜以終。
而李芝湖選表于其所勝國新書
不以齒諸耘谷石灘籠巖之無稽。
不韙哉。
自是三傳而有直提
學諱褒。
其用薦而仕。
在宣陵盛際
其托靑盲不仕。
燕山昏朝
避弟袞。
自放遺命沙川稱工曹郞
在靖陵年間
或曰無亦薄毁周者歟。
疑莫能明也。
肰其潛光浪迹
安禮亦可。
伯夷亦可。
百世之下。
宜有別於二者。
不尤窈其淸哉。
旣又一傳則有掌令諱廷縉爲養而出。
猶不樂在內
嘗以淸白第一
李文元所課。
父在固遊徧山海
父圽又誓墓謹祭可繼
三公者雖或不出一家
足以赫赫名世
五世一氣相傳乎。
肰則獻納公發幽之志。
生員丈述先之於永慕則宜。
卽胤錫一二與聞
其又何至於一言之徵也。
顧竊思之。
仁體之全。
非聖莫之能盡。
三公所就。
亦各得其一端耳。
其事雖若不同。
要其歸未始不脗肰相會惻怛慈愛之理。
而非一毫私欲所爲而爲之。
夫大而江海
小而溪澗
同一水也。
奚其辨。
善學之士苟無論孫裔與否。
觀感之篤。
由小而泝大則安知聖之全體之仁。
不可造也。
以是無徒目以述先。
而與世共之。
使之有南氏三仁錄則自胤錫始。
拙齋遺藁
葢自靜菴趙文正先生寒暄餘緖以來
一枝
公元1577年
出。
浸遠而浸光者。
有曰檜山丁先生
傳于其弟游軒忠簡先生
忠簡傳于其從祖弟晩軒先生
有齒有德
卓肰萬曆中湖外一柱
而又以傳于活溪李先生
君子曰若晩軒活溪使在嶺南
豈在鄭寒岡下哉。
信斯言也。
晩軒王父之父。
活溪王母之父。
內外胚胎
有私淑之懿。
又孰京於六拙先生者乎。
先生之降。
晩軒後學五年
學于考蓮塘公
家庭因以㴑夫六代副丞公禮法梯谷之遺訓
克孝克悌克睦克婣。
衆美畢具
一節可目
大率本之小學自律
不獨天質使肰也。
及其進修專用力於大學誠意中庸愼獨
而參以心經附註
退溪李文純先生釋疑手筆補之
又參以擊蒙要訣爲之釋疑
而于李文成先生
有爲不爲佞之願焉。
以至禮鈔族約族契女訓諸文。
擧皆出於躬行心得之餘。
而要其通動靜貫始終而爲之歸者。
實亦不離大易直方爾。
嗚呼
先生之世何世也。
啓禎以降
天下腥羶
一隅東表
猶賴有沙愼尤老先生
先後講明聖賢之學。
用能使夫家洙泗而戶洛建矣。
寧陵奮發大志之會。
春秋可讀之地。
先生旣不廢擧業
矢立揚顯親
與其友澹虛齋金先
生。
磨礱道義者。
出入沙愼尤師友之列。
不益于光有耀乎。
顧先生不肰。
泯泯草亡木卒。
大明一布衣沒其世而無憾
乎次澹虛咏懷所引伯夷靈均仲連子陵元亮一絶
已可緬仰微意
許魯齋二絶尤忼烈申復
謂其仁義學而爲元臣之可耻
夫許氏爲師者也。
非爲臣者。
先生猶深抑之
使同於爲臣
藉令畢竟登科
當亦止以悅親於生死耳。
其不欲因仍抗塵走俗也必矣。
噫其眞得仁義之學。
不忝所生淵源者歟。
宜乎自視若拙。
重以自命
以附濂溪拙之賦。
而發之詩文
詩有長焉。
往往興到句警。
隱約壤翁理致
驟而閱之。
質而樸也。
舒而究之。
精而深也。
知言之士。
其庶卽此而知其人矣。
胤錫生也晩而又愚。
惟幸父師之敎。
麤能懿德之好。
先生孫弼良竝遊久矣。
昨年九月
東遊謁游軒晩軒先生墓下。
行且歸。
良氏出先生藁曰吾祖卽世已一百一十五年矣。
鄕評得配晩軒
而是藁尙秘巾衍
子所嘗慨。
寧不一言
胤錫輒不辭
滋筆而還之曰。
在後學。
烏可已乎
活溪以上
已有朴氏所編東儒師友錄在焉。
有能續之。
將取乎斯。
吾與子盍亦遲之
不憂軒集序
不憂軒丁公考終之三百有五年
而後人始克謀行遺集
以胤錫忝列彌甥
屬以校而序之。
自夫書若詩有序以來
是集也亦烏獨不肰。
而世遠跡晦。
重惟謏謭。
有未敢輕遽。
則謹依集中本編及諸所唱詶
以爲之主。
而參以不知何氏家狀掛漏
咏歸碣文破缺
與夫李容齋增勝覽,宋訥菴世琳鄕約跋,嶺南前輩豹一斑,旁孫碧梧璿述先錄。
表表可徵者。
會通是正
成行一道
朱子追爲周子事狀
而公學行事功出處
隱約可擧。
肰後乃得泚筆而弁卷。
先賢始末
一字半句
不可苟故也。
序曰誦其詩讀其書。
可知其人。
又繼以論世
古今觀言考行者所同云肰。
而於公集尤信。
公之爲人
雖若莫得而知乎。
而是一二精神心術之遺。
有詩焉淵愨鮮華
有文焉疎達當理
歌曲焉亦古淡和平而可詠。
竊試潛味之久。
居肰若復覿公於三席之侍。
其殆純而樸。
如金之在丱。
闇而章。
錦之尙絅
漢儒淳固廉直之風。
而希宋儒高正實之域者乎。
故其爲學也。
不汲汲於傳註箋疏繳繞
大原有以默見。
設敎也。
不切切於理氣象數凌躐
彜倫
以必惇。
以之御家則旣慈旣孝而子孫承其誡。
以之臨官則亦德亦威而僚寀成其契。
道明矣。
舘學閭塾。
不服其令。
鄕飮行矣。
勸規交恤。
又莫不如約。
以期天理得人心者而本立道生
體明而用適。
一言蔽之
不過曰壹乎質。
幾乎而已
若乃斥行乎請斬之疏。
炳烈礌硠。
可見仁者之勇何哉。
天啓本朝
一治伊始
人文未朗。
渾沌纔闢。
三國以還
千年痼佛之俗。
其𠅩免者。
有出入。
亦只彼善於此爾。
公則獨有大焉
一介千乘
引孟據朱。
監漢懲唐。
一進進而不已
一譴再譴而滋不挫。
斯豈一豪所爲而爲之。
故能卒之致夫天意國論定。
明宣以下孔道遂以大明
彼普雨之伏罪
休靜之助義。
未必不自一行乎流殛而導之則公之功。
其又𠅩得而少之。
宜乎文宗不次曠擧。
睿成之淸選隆諭。
或以奏于皇明。
或以書于國史
俎豆扁額
又愈久愈光也。
公所以辦此者
亦惟求仁而後爲能。
聖者無慾。
賢者寡慾
寡之又寡。
至於無而仁。
仁體至大。
非聖曷盡。
剛毅木訥不近仁乎。
箕奴微去。
不與比干同仁乎。
古之大丈夫不以富貴貧賤威武而爲動者
皆是
公元1582年
道也。
公于平日
周旋夷惠之間。
十年乃調則庶乎爲惠。
出處何常
所常者寡欲
故無疚乎內省
無慕乎外至
富貴則薄之。
貧賤則安之。
威武所施於三大六臣之殉主。
大司成徐岡之斥佛者。
不以不止
而我舒我卷。
自如而無屈。
無屈者何。
以心而非以跡也。
使其一有外慕則跡雖伸而心已屈矣。
冗官散秩不以爲病乎。
則公之自附於綺皓人之必擬於夷潛者詎無以哉。
于是不曰寡欲
不信也。
嗚呼
百世之後
有欲知公者。
請自一質字究仁。
則亦必曰有是集在。
是爲序。
孤舟集序
六籍以降
道爲天下裂矣。
稍稍希古者。
動言文者道之餘。
又文之餘。
卽四六亡譏焉可知
肰亦或者不思之過也。
夫道也者
日用倫物當行之理爾。
本諸身心性情之微。
諸家鄕邦國之廣。
有以之而勿失
之而毋遠。
典謨之與韓歐
風雅之與李杜
其文其詩。
安往而非道
義烏建安廬陵之四六。
又於道庶矣。
苟爲不肰。
人自人藝自藝而已
則雖所謂唐宋之文。
漢魏之詩。
徐庾之四六。
多見其昔道。
世之以淳儒莊士自命者。
𠅩爲之稱之。
余嘗以是求之東表
有徵焉。
明宣之交。
奎運綦隆。
爰有退溪谷諸先生
先後明朱子之道。
使三國勝國二千年陋俗
一變新之
禮樂刑政孝義烈。
駸駸三代
而道之體用
蟠際無疆
則其發育人才之盛也。
文而有蘇簡易月沙。
詩而有孤竹玉峯龜峯谷石洲者。
幷相作興光大之。
惟四六未有家數擧耳
肰其不以道爲外則一也。
當是時。
余又得一人焉。
湖南三面幷海則地之僻矣。
進士而六耋爲郞則命之畸矣。
而能承祖烈慈訓家法懿。
忠武文貞交誼篤。
𥯤原之再猘可憤也。
密檄圖剿。
陷於匈購。
浙閫之申誣可閔也。
一書鳴冤
竟感於皇華。
以至昏朝沈晦
猶寓西宮之悲。
淸時尉薦
亦辭東陵之榮。
本末始終
葢皆學問之所推。
終古之遠。
知有孤舟宜哉
竊試覆案其遺。
爲文者最少。
所謂一書是已。
爲四六者次多。
所謂密檄其一也。
嗚呼
寥寥甚矣。
而奈烈烈轟轟
旁見側出何哉。
若夫爲詩則其多爲最。
雜言五言七言具焉。
古體絶句律詩該焉。
風神之爽。
興象之曠。
音律淸圓
格調之秀姸。
率以皇明嘉隆諸子之評意。
出入開元大曆之間而宋之傑肰者。
有以方駕
則繼玉
峯餘響而與松湖伯仲。
亦惟是詩焉耳
其中又自有興觀羣怨。
雖詩實史。
而非他人可及者乎。
夫于藝如是足矣
未始不在乎茲。
雖謂之百世之師。
將誰曰不可
今是集行矣。
有能反復詠歎
參以句批行狀。
而不遽以爲丁氏一家之寶。
區區佛頭之糞。
不至無助。
余方拱手以俟。
幸州殷氏族譜序
三代之隆。
帝王有帝系。
諸矦卿大夫有世本。
姓統乎上
氏別于下。
小史所職
百世可明也。
秦漢以降
不講而族亂。
則以我東在外國
獨稱小華者亦肰。
其視日本之猶有姓若氏古制
乃反不及
寧不重可恨哉。
若夫來自中國者。
尙可由氏而溯姓則殷氏其一也。
殷之爲氏。
實古商祖契子姓之裔。
成湯代夏
因舊以爲天下之號。
盤庚之遷。
始改曰殷。
殷之亡也。
其後因氏以殷。
至漢有汝南郡則又以之望焉。
肰其東來年代
莫之詳何也。
東古夷也。
謠俗椎陋
新羅王族昔金三姓聖骨眞骨之分。
六部伊思琴李崔孫鄭裵薛六姓之賜。
與夫高句麗之高。
百濟之同乎高句麗而終改扶餘
以至駕洛之金許
羅之高夫梁。
渤海之大以外
更無土姓可紀。
間有之。
僅僅一二。
公元1278年
六部之孫乃猶有謂出春秋之魯。
卽其餘豈亦非盡土姓歟。
大約子之東。
繼以三韓
而地相比相通
宜乎中國人續至之不一
則凡不與土姓者。
葢皆多是東來
其中來歷之明。
又自有不可誣者。
文獻不足徵何哉。
今且以殷氏故實言之。
近者黃尙書景源序于譜也。
則曰唐德宗時學士浮海而來
殷公洪淳其一也。
仍留不返。
吉氏魏氏奇氏洪氏睦氏奉氏房氏亦從之。
是殷氏所示家乘歟。
抑黃氏別有廣聞歟。
中國志元只有奇伯顯一人
而古孝子伯奇之後
東之幸州奇氏稱以箕子之後者。
睦氏亦有南唐胡元一人
而或疑以古眭氏之謬也。
奉氏則初未聞有一人
無乎中國
烏有東來
其爲八姓之目。
已自難礭。
而殷公洪淳舊譜。
又謂卽高麗世家忠烈王五年己卯三月
郞將殷弘淳如元獻花文大席者。
則是元世祖至元十六年
而上唐德宗建中之初已五百年矣。
意者洪弘聲近。
以致譜誤。
實則以洪者其先而以弘者其裔。
不可以倂二而爲一。
又安知非自唐來。
而乃始自元來乎。
漢唐享國之久。
周後爲最。
古今中外中國
不以漢則以唐。
則元入主中國
謂之以唐。
何不可之有。
矧所
公元28年
謂八學士
亦自相訛。
其始海東輿覽于南陽府唐城
有云唐遣才士八人
往敎高麗
則世以府姓洪房齒于八之二焉。
高麗立國
竝乎五代
其爲唐也。
德宗之唐耶。
沙陀江南之唐爾。
又于沔川郡有云新羅末有稱卜學士者。
自唐來居。
高麗開國功臣謙之先。
葢或八才士之一乎。
而曩又有嚴侍郞璘修其寧越本譜。
乃曰唐天寶間
遣坡樂使東來
而嚴氏爲上价
辛氏爲副。
仍居寧越不返。
其稱坡樂使
果何名義
必是八學士三聲之轉。
而抑有一說
以爲唐遣八學士
來敎東土
平海之黃丘。
南陽之洪房。
豐川之任盧。
寧越之嚴辛。
各自上价及副者是已。
而殷則反漏。
使其同一唐也。
果是天寶之於德宗
又先三十八年矣。
平海之黃。
卽胤錫及長水昌原諸黃之祖。
而謂於東漢建武四年
儒臣奉使交趾者漂居。
今其郡松之崖。
遺墟在焉。
則亦大相牴牾
而餘可槩也。
嗚呼
衆言淆亂折諸聖。
胤錫請試一掃
而質之理準之史可乎。
東之大姓爲譜者。
遠則其世過乎三十。
則不及二十。
是自金李已肰。
卽殷氏不盛而孤者可知已。
則其譜世之不能遠固也。
肰自夫初起尙衣直長同正允保。
今二十三四世。
不抑
公元1766年
不甚近而遠乎。
况彼大姓之譜。
有以逃役而羣投則人往往鮮信。
而是譜也不肰故可信
見于史而佚于譜者。
宜亦必其或先或旁之祖。
以殷氏保無別姓耳。
試考高麗世家有得焉。
文宗丙戌
有殷質擒賊授中尹
己亥顯陵室侍衛大將軍殷貞以盜入受罪
肅宗癸未詔徵無等處士殷忠而。
忠烈己卯郞將殷弘淳次之
又其選擧志凡私學有十二徒。
而其曰文忠公徒。
侍中殷鼎所立者。
文憲公崔冲弘文公鄭倍傑諸徒相伯仲著稱
夫中尹大將軍亦足重殷氏矣。
處士文忠不尤光大矣乎
惜也。
世無肉譜
昭穆靡稽。
郞將卽譜初同正之子也。
官至平章事
上護軍判兵部事傳。
民部議郞門下侍郞毅。
門下書麟好。
直長致。
寶文閣提學莘尹則嘗寓古阜郡。
忠定己丑
稼亭李文孝公糓之遊關東也。
西南迤過。
有與殷學士唱和
其詩曰滿頰春光滿鬢霜
風流晩歲張蒼
世間那得先生樂。
更有靑山畫堂
又曰猗猗高節風霜
枝葉扶疎水蒼
墨戱敢煩揮妙手
稼亭中作此君堂。
學士卽直提學也。
詩畫二絶
此詩可證。
稼亭所與公亦賢矣哉
公生參議長孫
亦名宗
生本朝右獻納汝霖居泰仁
公元1396年
縣。
太祖丙子丙科六人
歷慶尙道經歷。
都事登科錄
卒贈吏曹判書
嘗爲晉州判官客舘
河議政崙爲之記。
稱其以循良著者
亦見輿覽。
葢其葬參議於星州。
而遂移大丘府歟。
自先至是八世
始有三子
長曰通憲大夫顯。
嶺南軍威之始也。
仲曰海州判官輔。
湖南泰仁古阜之始也。
季曰進士翊亦嶺南大丘慶山之始也。
以下其譜其世。
始克以信傳信
無復可疑
而自幸州移湖嶺則亦無
肰居泰仁者中世貫古阜。
則以直提學所寓也。
居古阜世鄕役中世或貫大丘則以右獻納所移也。
合族而復乎幸州之本貫京圻高陽郡也。
族旣合矣。
譜可案矣。
嶺南之以文行鄕邦者。
歷歷睹記
而古阜則海州判官長子軍器監仲宣後也。
夫以士大夫子孫而降鄕役
或謂以高麗不服之臣則非也。
豈我端宗世祖之際耶。
泰仁則仲宣之弟龍潭縣仲玟後也。
縣令自大復歸乎此。
亦以右獻納所居科宦之鄕。
而其子司正悅墓有表甚明。
於是乎卓肰故家之聲矣。
卽科宦多小姑亡論
親表婣㜕
猶亦必於右族
而以胤錫所採輿誦先生鼎和尤有大焉
篤孝崇禮
博學
力行
上以繼乎父師
下以啓乎雲仍
其生也一路於焉山斗
其歿也多士以之俎豆
不幸不試而窮。
而彼一時千駟萬鍾
烏足道哉。
則向也處士之受徵。
文忠之立徒。
提學獻納風流文采
未必遠賢
本朝四百年殷氏之華。
正惟斯在。
噫其盛矣。
念昔我晩隱先子獲及先生晩歲三席所尊。
終身有慕。
雖以胤錫之愚。
亦嘗拜祠墓
先生曾孫修德謂若可與語先生道者
頃旣屬以狀行矣。
茲譜之新。
又以序禮請曰。
黃尙書先之吾宗
無以貢夫謏見
其所表章亦止於參議自出
夫以申夷簡黃岡輝之賢也。
仁敬端懿二聖妃之尊也。
豈不爀爀吾譜。
而詳外略內。
不能無憾
子其圖之。
斯亦尙書所遲乎子也。
胤錫義不敢三辭
輒辨證蒐補而歸之。
殷氏乎。
其尙不以余鄙而念念世德
上以追乎契之敬敷湯之敬躋
旁以乎箕子之敬事子之敬身
一氣同源
家法之述何如也。
而遠自邇又當以溪爲階梯
殷氏勉乎哉
陽洞遺藁
嗚呼
此吾故同門畏友朴泂玉精神心術之寓也。
玉生少余七歲
去余三百餘里。
不及相交
交之自
公元1764年
甲申游太學始。
葢非不相得
而猶未之深也。
及同避荊舒特享。
倂出靑郊
則介余一言雲樓三席爲歸。
於是乎晝夜石室
朅來渼湖
而魚川泳雲飛
未足喩其驩如也。
然後昉幸以朋友古處
稍又不敢一日自居曰。
吾兄也。
不可以弟畜也。
先生講誨之際。
往往稱其懇切乎仁而惻怛
誠而眞實
而後能有懇懇切切氣味
先生之許之也以此
則泂玉所造可知
惜乎。
一別十年
壽止二章
何其短也。
頃聞其將終得正
整衣席屛婦人如禮。
近覩其遺戒三子
屬纊絶筆不亂。
定力所徵
何其賢也。
嗚呼
世之降矣。
以泂玉泯泯於湖南窮海之鄕。
而莫有過而聞者。
其或得一命如吾水樓士謙則百一爾
肰其住世僅僅七七。
視泂玉不甚相懸
二公未及識面
以講同門之好。
而以余觀兩間
其先甚至於不年而可悲者。
俱亦幾乎程門之思叔
朱門伯豐
肰泂玉諸子次第嶄肰。
水樓不翅過之。
九原有知
其必有以少慰矣。
而余冥肰不死。
髮宣眼晦。
行墨已成潮退
有時南望
未始俯仰低佪也。
其賢季華玉袖從氏舜玉書
以此藁。
則泂玉大郞所手自編寫者。
筆畫纖悉
依依有父風。
一再
披繙。
令人愴涕。
卽泂玉平日美則先生胤老贊善一文盡之矣。
余又何述焉。
嗚呼
南竹川之家法
巖雲樓之道脈
旣孝旣友。
而睦而慈。
要其會極歸極。
不越乎直內方外大訓
由是而心公。
由是而理明。
於諸老先生
亦殆願忠而毋佞。
則非念念仁若誠之域者而能乎哉
千秋在後
不以同門一路無人
而是藁之傳。
先生遺敎之傳耳。
有賞乎茲。
毋曰余諛。
河東氏族譜序
雞林三姓王則六姓之錫。
而李鄭于六爲大。
今攷氏族書。
不及李之最大。
分封別籍
僂指非一。
矣哉
河東一貫
非非一之一乎。
史文多闕。
年系多疑
吾小友學明恒以是病之。
三派各成一小譜。
而其歸極於贈密直副使諱國龍同爾。
未及究夫大全
而猶足以明世本攝人心
一開卷而油肰有孝悌之心矣。
何者
祭酒(晏)沈死之實。
文獻(汝昌)道學之傳。
風聲淵源
雖不姓鄭。
宜莫不聳
况於同祖之旁尊者乎。
又况孝洞(文孫)之流廬墓
忠節(遠)之一死葦冦。
霞谷(雲龍)之首倡義旅
而本之正學
炳烈礌硠於百世者乎。
是譜雖小。
可以不讓大全
彼徒
旂常彜鼎舃奕
無以重輕三綱五典之敎者。
曷足道也。
吾友霞谷肖孫也。
歸而求之有餘師。
嗚呼
高山仰止
無忝所生哉。
錦西世藁序
公元1779年
嗚呼
黨人之禍。
何代無之
惟我朝爲甚
未有明宣以後餘二百年益糾者也。
其中邦禮士林
豈有己亥己巳漣海尼之爲者哉。
儀禮一經
周公之文。
鄭氏之注賈氏疏。
朱子黃氏之通續備矣
而其喪服所特傳者。
尤見其致謹。
斬衰首乎五服
而父之爲長子也。
出入經緯輕重正變之間。
而要其歸不越乎主四種無二統之義。
自公明眼者思之。
當了肰無惑
歷代帝王家多爲一時紙所誤。
國初亦襲明麗
令長衆子同一朞制
於是乎四種無復別。
而二統有可憾矣。
今姑以類例言之。
德宗東宮早薨。
睿宗自次嫡承大統以薨也。
貞熹大妃爲之朞而不以三年
又姑以爭辨言之。
明宗之薨。
仁聖大妃位皇嫂無𧏮。
則奇文憲謂宜三年
文純李子初雖汎擧無服
畢竟定擬朞年
乃貞熹之世。
一人禮官以薄睿宗何也。
仁聖之世。
文憲異見
亦不
文純以薄明宗何也。
是皆平心故也。
肰則己亥之禮。
以朞爲主亦等耳。
黨人之於文正宋子
獨驅以薄君。
非禍心故耶。
文正所遭
由是轉而栫棘。
又轉而請告廟。
終而至於藥者
矣乎黨人積怨孝宗
而後反之文正耳。
非文正實誤禮可罪也。
嗚呼
天不祚宋。
乃有此事。
百世之下。
不爲流涕而悲者乎。
肰竊聞之。
厚齋嘗謂己亥三年者出於文憲
是其主朞者出於文純矣。
二者初未必苟循。
文正文純源流之俱正也。
黨人文憲末梢之全差也。
若金公獨見
亦發前人所未發者矣。
抑吾東諸老先生世尊信。
無黨論敢到者。
非文一人乎。
在黨人亦云。
而徒知文正主朞之可斥。
不知文純主朞之幷入於所斥。
所謂逐鹿不見泰山
文正不暇悲。
黨人可哀也。
又曷足道哉。
當時士氣所在
不可以知陽而不扶。
知陰而不抑者。
如是
何以見諸廟三百年培養盛哉
斯當丁巳七月告廟之論之再發也。
文正在長鬐。
朝夕有後命。
惴惴無人色。
而吾湖南亦多附黨人。
雖以高忠烈名家之孫。
猶被尼婣所唆。
以疏首卻走
爰有松澗羅公慨肰禀大庭
公元1740年
多士
光州叫闕。
疏雖還出。
黨人已不膽寒矣。
無幾丁外艱
庚申薦授英陵參奉
丙寅出盈德。
己巳文正翊壼位以殉。
則公亦有歸而已
甲戌壼位光復文正得伸矣。
公又起。
先後徧於憲府三曹之選。
時反有不樂。
海亭名以擊磬。
高敞槐山,淳昌。
至乙酉金川以後
則公竟不復出矣。
原公自少得王父南澗風韻
伯氏溪齋氣節
而重之以出入文正之門。
始終成就
可以動人如此
而其孫進士公卓犖祖風
當景廟辛丑建儲也。
金忠獻四大臣爲鳳輝,泰耉所毒。
東宮至於辭位
通諭一路
癸卯將請討。
旋以金弘錫誣文正罔極
羽翼坡尼。
則亦輝耉鷹犬也。
遂合湖南海西二路儒生
八月投疏竄端川。
英宗乙巳宥還。
趙公尙絅參奉洗馬
自謝不才
松澗舊亭。
觴詠自誤。
申請文正從享
封章西上
旅臯于果僧坊店。
丁卯五月也。
京鄕士大夫幷挽祭致惜。
今其詩文附公藁以行。
文正所撰松澗亭記一篇亦俱附焉。
嗚呼
二藁不泯
二公如在
士林傳誦
豈獨專於一家哉。
記我曾王父醉隱府君
未及文正三席
乙卯溪齋九十餘人
求伸文正
禮論幾乎及。
公之救
公元1747年
文正也。
長子山邨府君參疏。
而又躬餞井邑
叔祖龜巖府君逍遙山北永矢也。
山邨隣擊磬而于松澗驩如。
先子晩隱府君亦早及二公從遊
進士丁卯之行。
過我家。
小子胤錫之幼不肖
亦幸隅坐而一覿。
二公邈矣何及。
先子諸孤忽忽二十年矣。
溪齋玄孫學愼旣徵余序溪齋藁。
不敢辭矣。
進士遺腹子得紳又以是二藁繼之。
嗚呼
錫老且瞖。
無以言。
不忍無言。
謹掇禮禍所嘗私議與夫建儲時事
以章二公大節
我私文正諸君子。
其尙有以一歎也。
靈光金氏史序
先祖無美而稱之。
是誣也。
有善而不知。
不明也。
知而不傳
不仁也。
君子于是
兢兢焉。
肰世之降久矣。
文日彌質日喪則誄而爲狀傳也。
鍾鼎爲碑碣表誌也。
非不炳烺礌硠。
而辭有據者無多
識者病諸。
余棄棄且死。
猶喜談古名德
顧亦竊有懲焉。
不敢復治筆硯
乃今靈光二君光𪹯必鐸來示家史一通
謁余一言
而必鐸至再徵良勤。
余試呼兒讀而聽之。
其中偉人
不覺聳神竦而左瞖右蹇。
忽乎痊也何也。
高麗成顯之際。
平章文安公諱審上封
公元1779年
二條
一曰漢劉向說苑新序六正六邪觀人之術與夫十三刺史六條按部之法。
俱可爲中外官吏省覽者也。
其二曰平壤留守司宜用唐東部分司故事司憲一員
以糾文武百官者也。
太祖統三。
制度草創
成宗始稍備焉。
而公之言。
實與有助。
則隆褒之典。
持筆之傳。
與夫輿地人物之紀。
其誰曰不信
自是百歲
當本太宗世宗之交。
侍衛司護軍諱該德全孝友
才兼文武
己亥五月對馬島倭冦江浙掠我境也。
國家奉皇勅東擣。
欲絶歸路
則公與都體察李從茂及朴弘信朴茂陽金熹等九節分道焚捕。
捷聞褒下。
而公不幸先殉。
奴雖請生路而竟甘於復矢。
國家之隱卒。
金畢齋之遺集以至世宗實錄
日月不刊矣。
自是七世當光海廢母。
處士諱䃫以姜睡隱高弟
幷二子不染於三昌。
甲子丙子二亂作矣則又大募義擧
雲樓金先生先後序以美之
是其三偉之間。
亦豈無科宦可稱。
記事之體。
宜以三偉爲急也。
况其或於史家
或於集家。
又無一之無據乎。
嗚呼
有美而稱之非誣也。
有善而知之明也。
知而傳之仁也。
旣仁且明。
重以非誣。
金氏之於祭義。
得之深矣。
余知
今與後。
不以子孫之私也。
一鄕所以祭社處士他日之躋亦宜。
余安敢終默而息乎。
目今考課大紊而所先者稅糴而已
升平已久而所便者恬嬉而已
隄防不嚴而所尙者黨比而已
能因余言而與三偉爲歸者乎。
余是尤有遲焉。
頤齋遺藁卷之十一
 記
  
守分堂記
象山之西可十里
有曰龍淵洞者。
帶溪澗負林麓
總之以小堂。
永嘉公直寔其人焉。
記余與公直始遘於橫舍
吶吶粥粥
可知敦樸也。
過從甚洽。
意者奉持其必有自
公直不言
余亦不及以爲問。
一日色愀肰語余曰。
子視吾堂。
不侈不陋。
昔吾先大人所刱而貽之者
堂之成。
小子以爲人莫安於守分
亦莫患於不守分
是堂也雖小。
於分足矣
小子識之。
當是時大人將且以守分顔堂。
庶幾子之思義
而今不幸久矣。
固有天下美號以耀世者非一。
而吾不忍遺志之忘也。
夙夜心目
無忝是矢。
子旣視吾堂矣。
一言勖諸。
余作而曰懿哉。
尊公之訓也。
曏子所奉持
其殆是歟。
雖肰一代能言之士未或乏焉。
從而謁文
安所不可
余則辭。
于茲五六
歲而不敢文矣。
公直愈往而責之勤。
嗟夫分之名。
何爲而立也。
一分之分。
十分之分。
是以上。
或百或千。
不有分限
而世所稱貧富貴大小尊卑之分。
又莫不一定不易
故貧不可慕富也。
不可希貴也。
不可大也
不可援尊也。
其視一十之於百千。
分限之截何異哉。
人事所以有分之名者也。
肰而分之有定。
主張是。
天之生物
其氣不齊
故所命於物者。
亦爲之不齊
則捨天命論人事。
吾未知夫可也。
曷嘗觀於古人所謂命分者乎。
一則寔命不同
一則分定故也。
彼其尺榱丈食。
孰非固有之分。
有人焉餓若凍之爲耻
則是不惟不受命不知分而已
小焉而吮舐
大焉亂賊
無所忌憚
而人之理滅矣。
苟使守分之義。
有以明之一國安
下有以明之一家一身
守分之効可驗已。
如是則先尊公用是拳拳者。
何渠不若鹿門遺安乎。
子之是堂
亦幾兢兢肰知所守矣。
打頭之矮。
當之以穹崇
容膝之隘。
處之以弘敞
以至於凌震溫凉
而祀焉賓焉。
歌焉哭焉。
要之分之所在
咸謹而守之。
則堂之得是名。
不亦宜乎
乃若產業而毋求其必贏。
科擧而毋欲其必驟。
邇而遠表而裏。
果能此
矣卽不待堂名
所以守分者。
在於其心矣。
先訓所托
可謂于堂而不于心乎。
則堂不名焉可也。
又奚文之爲。
肰余因此而竊有感焉。
夫不美號自居
亦不於能言而是徵。
其事也不張大
其意也不浮華
斯其守分一端
而表而出之。
足以父子也。
嗟夫亦何可以已哉。
不終辭而爲之說如此
公直幸有以加勉。
而重爲不守分者告焉。
名書厨記
公元1770年
龜陽書厨者。
黃氏晩隱齋之西塾也。
湖寓六世以來文獻
於是藏。
大人命之曰書不出門
可不謹歟。
右顔頤何。
小子自三十歲已多病。
往往失於樞機
山雷大象之以表親訓也。
左顔實何。
賤臣寡聞
庚寅夏屢蒙賜對
詢及備考
敎以淹博榮矣。
而又繼以質實二字
是尤烏敢當。
姑以表聖奬而自勉爾。
噫頤中有物。
實之義存焉。
勉之勉之
斗巖草堂重修
易名平庵記。
葢自朱子之道之東。
東之儒盛矣。
其能首倡眞知
文靖金子者。
文純李子以外無幾焉。
金子嘗有詩曰。
天地中間二人
仲尼元氣紫陽眞。
非夫資近生知聞知之最眞則乎哉
宜乎李子相許之深。
公元1779年
而後之三淵金文康與我雲叟先師
尙論而動稱之無已。
金子門下一世諸賢之有得心傳者。
又可泯而無紀耶。
方是也。
爰有草溪二卞先生
實幷游于金子
伯號壺巖。
友奇錦江,梁鼓巖而又嘗千里李子
見贈八絶
事在東儒師友錄。
季官參奉不起
牛溪思庵松江
蚤斥賊汝立。
上三疏。
所列皆民國大計
要之先生文學德業之隆。
魯衛也。
金子於是其肯曰余有所傳。
不亦韙哉。
惜乎伯先生後裔累繼累絶不復存。
季先生幸有若干
五世東彬間造余太息
以爲今牟陽治北三十里吳城長沙兩界之交。
有自屈峙西北而迤。
是日斗絡之巖。
其頂則方方正正而魁如也。
其趾則委委宛宛而杓如也。
古以斗呼。
有以哉。
斗之腰有大嵌可屋。
始吾參奉先祖藏修也。
面仁川德山而爲其延挹
長淵壺巖而爲其環衛
江山之勝。
固已聞於全湖。
而壺祖所廬先墓。
又西可八十步則吾祖杖屨之跡絃誦之澤。
隱約可想。
而百餘年間。
鞠而莾焉。
甚至爲人橫占
直于官而還之。
文獻若存若亡者僅一綫比耳。
吾是懼。
爰復經紀
用中告成
未有以名也。
試圖之。
余作而曰是境也。
吾從祖龜巖公所表出者。
其何
說之辭哉。
竊嘗思之。
斗有權衡二星
正中魁杓
猶之是屋之中乎是巖。
權與衡又所以爲平也。
物固肰。
心亦有之。
惟應物而得平者。
天下至平
朱子論人一心
其如衡之平。
此乃聖凡本心全體大用之所同肰。
亦必也敬以存省
後方不失其爲平。
孔朱金李大訓覆視也。
季先生所得師生兄弟者。
何獨不肰。
從茲以往
爲卞氏似續而世是屋也。
有能念念博約
終始衡平之旨。
則不天地賦物之形。
古昔命物之號。
幷佳相發無窮
家庭淵源將亦永有光焉耳
請名之平庵以勖之何姬
唯唯
於是書以歸之。
撫孤亭記
天地之化。
二氣而已
象則陽必單而陰必坼。
以數則陽必奇而陰必耦。
是於橫竪有萬之殊。
不一一可類而求。
其爲淑爲大爲尊貴爲君子所宅則其惟陽乎。
肰亦剛而多折。
獨而鮮合。
恒情可病矣。
而宅夫是者寧孑孑踽踽
塊且窮以終而不以易。
誠以其心所安。
在此而不在彼爾。
於以發之。
有取諸物。
于琴于劒于鶴于山。
以至雲與月之遠者而引而自托
擧必無離乎孤。
孤哉孤哉。
單若奇之云乎
茅山許公札
屬胤錫記其所撫孤之亭。
有味孤松盤桓也。
公之孤。
我知之矣。
奔競之崇而不或攝。
紛華之耽而不或覘。
家於處惟四壁立焉。
野於放惟一筇從焉。
世之以孤自命者。
殆視公有遜矣。
若夫寬閒寂寞之境。
耕漁樵牧之社。
尙可遯而爲歸。
則亭之所由卜也。
靑蔥鬱蒨之色。
高堅貞直之質。
尙可撫而有契則亭之所由字也。
朝斯暮斯。
游斯息斯。
嘐嘐肰古之孤。
公志已。
葢以靖節氏友三隱五男非甚孤也。
顧且於拳拳
况如公目下之孤之甚者乎。
又况不諱其爲孤而思不失乎處孤。
自非喩於物。
尙夫陽而用意雪霜間者乎哉
肰竊聞之。
有曰敬義立而德不孤
又曰德不孤必有鄰。
夫有孤者於斯則有不孤因而至何哉。
二氣之運。
本一氣也。
而陽其流行而爲孤。
陰其對待而爲不孤
孤者未必竟孤。
不孤者乃孤之生也。
是以以立則義自形。
有德則鄰必從。
交須互藏。
不能相無。
試以譬之
公之與
豈非各一孤乎。
而於其相遇相得
成之爲不孤
不亦理之自肰而肰者歟。
不寧惟是。
昔先東湘公思庵朴文忠之酷似也。
牛二先正幷世也。
今其家庭所傳。
大約𠅩非敬義德隣之遺。
而公於我默翁先師曁先
在世
頃嘗臭味與同矣。
天得之美。
端介肅括
若不拘拘二之翼。
而心之所存
不合者葢寡。
則未知三隱追逐之日。
其能眞有多於公之不孤耶。
盍亦徵之所撫者乎。
一童童耳。
而根枝華實
相禪不已
不止萬松
安知公亭不遂拓爲萬子孫不孤之所。
五男以下六世之無聞。
無足道矣。
夫孤而竟孤者。
天下小孤也。
孤而有不孤者。
天下大孤也。
伸之長之。
古人反於公羡。
以是落亭之成而敬遲之可乎。
公曰子之期我周矣。
終始無射吾孤。
重製乾坤籌記
上古圖書作。
而自一至十。
有數可紀。
葢必記以字耳。
及其揲蓍求卦則以數謂之策。
策亦作筴從
或作
筮亦從
而漢志遂以製籌。
故籌之器純乎
而其爲字本從從具。
或從弄。
弄俗或作卡。
卡轉卞。
故亦作笇。
爲數
漢志則二百七十一枚。
隋志則載祖冲之所定三百六十枚。
三廉者二百一十六。
乾之策也。
其四廉者一百四十四。
坤之策也。
至唐志始稱西域婆羅門寫字爲籌者。
開元中擯其緐瑣不用
歷宋元至明
始有珠盤籌及鋪地錦
(所謂文籌。
)萬曆末爰有大西洋人傳同文籌指。
亦用寫
字橫行
婆羅門之遺也
崇禎中又有西洋楮籌。
以楮製之而寫字于其面。
縱橫列之。
鋪地錦無異
淸康煕中宣城梅文鼎撰筆籌。
亦用寫字竪行。
淸聖祖所撰數理精蘊
竟用同文橫行之法。
大抵世愈下而愈尙奇。
或筆或珠或楮或橫或竪。
而其數理則一也。
顧余獨念祖氏測圓密法。
古今獨步
雖以西人不能外其範圍
况所定正籌之象乾策
負籌之象坤策。
尤有本乎易繫
安可惟奇是尙。
而捨正而不由乎。
則用製之宜亦可也。
爲物易傷
古人往往代以象牙
故今輒命工用牛脛骨製之。
三月乃畢。
歸而弆之。
以時玩適則不猶賢於博奕乎。
噫此余精神心術之所寓。
不獨手澤而已
余子孫者。
尙傳之勿失
烈婦柳氏㫌門重修板記
嗚呼
此故學生趙公應斗妻烈婦柳氏㫌門也。
直長古縣西南五里
今府北二十里。
面曰北一
里曰檟谷。
洞曰黃鹿
稷山世家
百濟開國伯大將成後。
自高祖茂朱縣監召同始葬本面樓台里。
曾祖奉訓郞福訥。
祖宣參奉彥琳及父惺。
以族而祔。
至公別宅于茲而氏從焉。
從墓西可四十步。
烏頭
公元1597年
闕之舊云。
氏出文化
高麗大丞車達後。
本朝右議政忠景公亮九代
府使大丞五代
副司大器女。
世稱內外華宗
氏旣生質之美傳習之遠。
而孝舅姑夫子
女士風。
萬曆丁酉九月
倭賊平行長爲天兵所熸。
稷山南走
所過血道。
十七日踰蘆嶺入府北界
氏偕公伏林間。
公先遇賊被逐且迫。
冐死踵之。
乞身代。
賊欲因而汚之。
矢死不從
抽刃劫之。
厲聲大罵曰速殺速殺我。
賊又倒曳一嶺
草木盡靡。
肌膚遍傷。
不屈罵不絶。
賊竟害之。
二婢亦追至。
一曰介春
翼蔽爭死
兩屍相枕
一被擄逃還。
告以死所實狀
公(缺缺)往視之。
時已一旬
顔色尙宛肰不變
鄕里聞之。
莫不嘖嘖
聞命㫌。
有人贊曰百年軀命一毫輕。
石貞日月明。
山谷至今斑血處。
無情草木亦知名。
五年壬辰四月
三從英奎守梁山東萊
共府使泉谷宋忠烈象賢死。
其子處士廷老戴天
土室以終。
松巖先生挺翼幷鄕賢告于尤庵宋子
父子幷載東萊南門碑文
而父贈戶曹參判。
先後宋公忠烈祠本府徐節孝慕巖祠。
子亦贈冰庫別檢。
從配慕巖。
幷㫌之。
盛之哉。
父而忠子而孝。
已有以軒天地煜日月
公元1786年
總麻之親。
又有婦人焉。
知有夫而不知有身
知有死而不知有生
用克爲聖朝名閥之光。
一趙氏耳。
三綱備。
於是一何篤哉。
鄕評士論
雖不知出自誰氏
而意其與忠孝二公同之。
又申邑史乎。
惜夫世遠裔微。
墓則失刻。
不修無存。
其地亦爲人有。
行路傷之。
始公從氏曾孫時珩始終二公事甚勤。
而其曾孫命國又拳拳烈㫌之復。
未之就也。
今其子慶武以丙午七月訟于府。
丁未四月厎于克而地還。
繄烈魄冥庥。
憑夢是賴
而府使柳矦曾養亦有力爾。
爰立四楹
雖舊維新
祖宗朝樹風聲之典。
煥焉可徵。
朱奉使少章雪窖大節
猶得三從退翁孫文公夫子發揮無憾
而後尤延之
李季章長弟致力太史氏終有採焉。
慶武三世旁親三綱之重。
何如也。
胤錫白首歸田
不敢以昏眵辭。
輒記大都
百世過此門者必軾。
烈婦學生慶復妻蔚山金氏㫌門板
高興
自勝國始大。
恭愍昏亂
誠齋忠正公濯死于直。
爲我太祖追褒。
則尤赫赫厥家。
同堂之親又有恩津宋克己妻。
雙淸堂愉之母者。
一齊不二
丕革夷俗。
孝廟之特㫌。
文正篤慶
不亦
公元1756年
終古相發乎。
忠正十五世茲慶復其人。
而其妻金氏河西文靖子麟八世也。
文靖道學文章節義
東表岱魁。
家法之懿有自來矣。
氏又生于丙子
英宗盛際也。
幼而哭父。
慰偏母友同氣
無異成人
人已以其孝嘖嘖
甲午正月而嫁。
僅六朔夫有疾
湯藥先嘗。
晝夜願代。
九月二十六日夫竟不救。
壽甫十六。
自是勺水不進。
殮具必親。
齚指誓書弆于棺紼。
是志同穴也。
泣血屢殊而不絶。
老姑強以米飮
勉嚥旋嘔。
乙未五月五日
壽二十無育而終。
嗚呼何其悲哉。
遺音告姑曰。
夫死必擇一家年長爲後
庶奉姑有道
其移孝之至又如此
信乎不忝忠正文靖之烈也。
於是一鄕告于官。
以致本道儒生李敏鐸等上言駕前。
下禮曹監營申啓。
則我聖上傳曰道臣之言旣如此
可見實蹟之信肰。
依請爲之。
不至太濫。
特爲許施可也。
大哉王言
綜而核。
表而勸。
死而有知
榮如之。
丙午十月
克樹烏頭雙闕柳氏所居城北之里
南距高敞縣治五里
西距官路一里而遙。
千秋在後
萬世在前
人之過之。
𠅩不軾焉。
胤錫白首病眼
猶喜談綱大節
况氏于吾先世亦系自出乎。
不揆呼書以歸之。
族侄羽漢寅齋
公元1786年
堯之欽而命諸賓餞。
舜之恭而咨於直淸
千古寅之始也。
者何。
敬也畏也。
人能隨事存心
主乎一而無他適。
正衣冠尊瞻視
足容重手容恭
出門而如賓。
承事而如祭。
守口如甁
意而如城
旣靡往非敬非畏。
寅可得而言矣。
矧乎年之少歲之春日之晨。
俱一寅之所在
始終死生
修則吉悖則匈。
嗚呼
明發有懷
勉哉勉哉。
孝子學生田公
孝女孺人李氏夫婦雙㫌記。
公元1647年
田公諱時孝字(缺缺)小字國
潭陽人
十四代祖諱祿生號壄隱。
麗末有大名
著于史。
十二代祖諱漢老孝行㫌閭。
三綱行實
其後有諱有秋
儒行俎豆
有諱子壽江原道觀察使
文行亦著于世。
寔公七代祖也。
六代祖始金堤郡之竹山里。
公以仁祖丁亥生。
天性至孝
自幼定省如成人。
隱隱動人
方伯郡守擧以小字存問
素貧
行乞養親
一鄕相續助供。
其志物之養。
無不備。
嘗刈手自輸致則有狗亦從而銜來。
顯宗乙巳正月
父病思生鴨。
日且暮。
廣求不得
出門哭。
忽有鴨來墜。
人莫不異之。
病谻血指
父甦一月乃歿。
五月母又歿。
血指
公元1644年
數日。
母喪畢。
追服心喪三年
每値親忌。
織席備羞。
一鄕哀之。
至爲之各記忌日助祭
拜墓風雨不廢。
臨歿向墓再拜
長慟而逝。
李氏系龍仁。
太師吉卷之後
父諱廷瑊。
始自京落南。
寓同郡息止別業
卽扶安境上也。
仁祖甲申李氏
孝宗庚子秋火賊突至。
曳父出于庭
大釰長鎌
亂下如疾雷
李氏冐死自蔽
疾聲大哭。
乞以身代死。
賊斫一肩幾斷。
終蔽父不捨
審視賊貌以告官
竟捕賊復讐
郡守閔燾告方伯
轉聞㫌門。
越五年乙巳方伯閔文貞公維重巡到本郡
田公李氏事。
感歎不已
又惻其兩窮無家室也。
扶安縣李煦亦適至。
閔公以屬二倅曰。
未娶未嫁。
王政所急也。
孝子孝女兩美之可合乎
因令金堤孝子幣物
扶安爲孝女奩具
卜吉成禮
一路聳肰。
肅宗丁亥李氏先卒。
有二子。
明年戊子田公繼卒。
惜久未㫌表。
英宗壬戌有命成之。
一楔雙㫌。
赫赫耳目
今四十有九年矣。
風雨攸萃。
瓦木有圮。
孫敬奎老且窶。
乃能竭力重修
謁余記屢至愈勤。
嗚呼
人有五倫
惟孝爲本。
世敎之衰而鮮克擧
肰男子之身而以孝著者
不一二。
乃若一處婉婉其質耳。
臨急忘死。
知有父而不
知有賊。
李氏者能幾人哉。
田公孚及異類
亦惟天知使肰。
不其韙歟。
列聖崇倫之化。
孝顯有大。
而逮肅英靡極。
前後褒美之如彼。
閔文貞致其爲夫婦者。
古今尤罕。
一門一孝。
尙可艶也。
一室二孝
復何如也。
烏頭在是。
靑史在後
萬歲千秋
庶有以好懿而毋廢者乎。
歸樂堂記
承乘比應。
二炁相須也。
往來進退
六虛周流也。
吉匈悔吝
萬變不能齊也。
易之貫天無二者信矣。
而其要所在。
不越乎中正時義
人能於其相須之際而知往進退之宜。
則匈可以轉吉。
可以轉悔。
中正時義
人亦天爾。
天下理與事無窮
非夫大聖精義入神
以致于用者。
則莫能循理處事
以究乎中正時義
而人與天於是乎二矣。
一有希古之徒出乎其間
自量甚審。
與其往而無爲
無寧來之爲愈。
與其進而無益
無寧退之爲可。
遂乃浩肰歸悠肰樂。
而雖由是沒齒不辭
其中必亦有一二不得已者存焉。
未可知也。
肰以視夫包羞之承。
履險之乘。
以至見金朶頤之比且應。
則竟𠅩安而𠅩否哉。
其自有知者知之。
仙遊朱矦彥實近牛峯李公晩成二氏
公元1778年
之俱以歸樂名堂
以是歟。
顧朱之晩始登王官
憊矣而猶幸得遂其志。
紫陽夫子僚友記而美之
李之老而殉儲議。
偉矣而不幸未遂其志。
寒泉先生從子文而慟之。
歸樂也。
慶殃相反
慷慨
李以忠毅
不可殊觀
屑屑占便宜而諉歸樂者。
曷足道哉。
吾友瑞寧君弼夙以文進
不佞旅宦京頖。
甚至同一舍久矣。
則曰吾贅玉川之北二十年。
官不進屋無庇。
戚戚歸志而莫之歸也。
爰賦歸樂五十六字
早晩卜築而顔而揭之。
是吾志也。
子其識之。
戊戌相遇
重申之。
乃交違十餘年。
汔今復徵之無已曰。
吾旣出入臺垣。
回翔倅馹。
滄海土門浿水鴨江幷朴瀑一百一十有九尺歸矣
秊雖未至。
奈吾髮種種
四方之志。
安得不倦
畢老之里
適新是居。
環視楣壁。
使子而終無言可乎。
余惟君弼之于二氏
初非蹈襲
邂逅有同耳。
豈殆同於其志而天有以加錣耶。
人天無二
不容輕議。
希古之徒希之則是。
君弼用意之如何爾。
請以所得紫陽者敷之。
夫幼而學強而仕老而歸歸而樂。
此固凡物大情
而君子之所同也。
肰或仕矣而怵勢利軒冕
雖老而不能歸。
則推不去者有
之。
致仕者有之。
其或歸矣戀舊寵圖復起
雖歸而不能樂。
厭苦淡成幽鬱而終無所不爲
烏在其知樂乎。
其或自謂知之矣。
而回省平素需世從官之爲。
不免追愧
則欲其樂之久安而無暫。
不可能也。
肰則仕而能歸。
歸而能樂。
古今所難
獨無難何也。
不有所謂慷慨者乎。
氣節之發。
隨事激昂
昉可稱以慷慨
而其心所存。
亦可推也。
安有不歸
歸安有不樂。
藉曰未歸。
已先以歸爲樂
藉曰旣歸。
必將緩急禍福
視一死如歸之可樂
而若李公殉國忠毅
又𠅩不在同歸乎。
吾知君他日之歸。
於斯言而有味矣。
方今聖明在上
萬物咸覩。
君弼亦嘗三言事受褒。
他日其果徑情而歸乎。
余則病矣。
賴天之靈。
倘少無死
尙當深有得於易及紫陽之書。
爲君遲有進之。
玉山精舍
瑞石之金。
布濩東韓。
而其宅于牟陽則有睦齋蘆溪二賢
仍世文行
儼肰古者三別之一。
不佞頃嘗爲其肖裔彥承氏性玉氏紀其遺跡
玉氏從弟性溵氏又辱示家史之附者。
不佞申之
金氏之門。
信乎其多賢哉。
試攷之。
義邨蘆溪曾孫也。
市隱
公元1757年
之子也。
義邨生于明餘。
丁丑下城
則自牟而瀛。
遯治南二十里玉山之陰。
遂自廢不出。
因心之孝。
及人之化。
故老後學猶一二有述。
邨而曰慕義
廬而曰君子
是亦瀛之睦蘆也。
市隱己巳自靖
與繼胤溪之的源。
有以光大矣乎
顧義邨匶歸首邱而斗巖之遷。
玉山則墟。
樵童牧竪相與彳亍而悲之。
而性溵氏卒克偕性玉氏縛屋其下曰。
高王魂炁無不之也。
高王一抔土尙在是可展。
凡我諸從父晜弟其有不肯曰監茲乎。
噫性溵氏一家之政。
亦知所當先矣。
古今先之道。
不曰惟孝
而孝之盡善
又自有綱領節目
未可一言盡之
必也由小學大學格物竆理
而終之以篤行
肰後孝之德乃完。
聖若賢可希則義邨燾後之盛。
溪開來之美。
求厥所本。
又安可之它哉。
不佞於義邨。
義存後死
溪願在私淑
已不得無言。
重愛朱夫子玉山講義
顔以玉山
性溵氏能更講諸。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