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三 (自动笺注)
頤齋遺藁卷之二十三
 傳
  
壺巖卞公傳(仁川附)
公元1530年
卞公成溫字汝潤。
草溪人。
文提學孝文後。
僉樞球。
尙州贅居茂長縣長沙山四美洞。
公生于嘉靖庚寅年間。
幼有異質
孝友備至
母沒廬墓高敞縣長淵之東。
四弟奠哭。
不脫縗絰
父沒又如之。
猛虎莫敢近者。
不以怖。
虎亦自避。
晨必謁廟
朔朢必參。
祭祀必先齋沐
滌器具饌
深衣達夜。
及灌益誠敬如在
家衆化之。
文靖子麟厚自乙巳不仕講道也。
公首就學
家貧性樸。
恒頂平凉子。
徒行不懈
小學卒業則曰作聖模範
盡在此書。
潛玩力行
何患不成
於是日用造次言動
一以小學爲律。
念念九容
一日在路天驟雨
徐行
或譏以非處變
公笑曰當此時疾行若飛。
不及避。
與其失足容。
曷若守常之爲愈也。
識者咸服。
溫厚愿愨
敦確絶人
爲學本實是務。
不以文藻自耀。
其時同門如奇錦江孝諫,梁鼓巖子澂,趙月溪希文李永膺至男,尹艮輔祁,南考槃彥紀諸公
一時之選
至於踐履操守之篤。
又莫不首稱公焉。
公元1785年
奇公尤致敬重。
每公至必倒屣出迎
諷詠數日而罷。
公早厭世紛。
已卜仁川德山間
興德高敞茂長三縣界也。
間以長淵
峙以壺巖。
水之勝。
聞於湖南
晩竟墓廬居之曰永慕亭。
自號壺巖居士
金子嘗贈六詩
有曰燈花簷外雨。
與子一時心。
又曰草綠花紅溪水碧。
點狂應發嶺頭
又曰潤也吾相許
工夫大哉
又曰仁德山川裏。
相將一笑居。
其許以同心同歸可見
乙卯公始拜文純李子
庚申正月金子卒。
公爲之築塲
又謁李子
金子一律武夷九曲歌者爲李子誦之。
李子與公遊天淵臺。
留舘寒棲庵數日。
將別贈詩八絶
有曰河西蓬觀舊同遊
歘去修文白玉樓
今日逢君門下士
話君終夕橫流
又曰佳水日徘徊
仁智吾猶未竭才。
敢叩師門有何訣。
請將餘論賁江臺
又曰風雪尋師十載前。
云何一瓣歎靡傳。
勸君莫被因循誤。
努力須撑上水船
拳拳師友而期以久大者又如此
公旣深於學。
又有木製璣衡
用晦知幾
賊臣鄭汝立自玉南歸講學
出沒方等山中
一世輻輳
公獨深藏不見
其請甚懇而終始拒之。
公素躳耘。
一日田間
立適至。
不省
公元1769年
爲公也。
卞處士在否。
漫應曰我乃隣氓。
知其出外久矣。
汝立竟悵肰空歸
己丑汝立謀逆走死
人伏其先見。
金子卒而微言漸絶。
大節又爲世所諱。
公益悲憤無已
不憚繭足
累訪奇公。
勸邊公以中刱祠院。
庚寅告成
又屬梁公狀行而編
金子百世不朽
愈久愈章者。
公之功也。
公固夙承父訓
而又得金子爲歸。
以及李子之門。
觀感所得
良已深切
文簡成子渾亦嘗答書曰。
事業遠大
工夫篤實
不望於兄而誰也。
世變浮雲
君子直道無容足之地。
惟有山林安頓處。
兄已得之。
足以明哲
又曰超肰獨立
顧影無猜
自守益堅。
操履益確。
向風羡慕
自已也。
忠朴公淳亦有書曰。
世紛綸。
吾輩但當高蹈自飭
不爲風聲所移而已
高明受氣不淺。
材料甚優。
所期於吾道者在此耳。
於此
可以得公矣。
公娶河東希說女無育。
季弟成振長子希天爲後
初葬茂長水洞
後移父墓下。
其後凌替
遺言遺事之傳者百止一二。
 肅宗丁丑湖南生員羅天樞上疏
請以公及奇,梁二公金子以享。
有 命禀處而不果
惜哉。
成振字汝玉
庚子
穎悟不羣
旣長棄
公元1750年
擧業學問
從公學。
後又同師金子
以至李子及文憲奇公大升
又莫不從游。
其於公學道同
大小二程
故世事行公同者非一。
惟其剛毅慷慨
不忘民國則微有間焉。
庚午奔哭李子喪。
見推爲執禮
文簡成子亦樂與往復
壬辰之亂。
文淸鄭公澈以體察使南下
則以書戒酒
因言萬戶匡國水使李等功罪小之狀。
鄭公謝曰微公至情
夫孰能之。
謹當奉以周旋
甲午九月上封事。
於時艱者二十餘條
觀察使不以 聞。
乙未正月上疏二千二百餘言。
首陳復讐大義
請正 坤位嚴後宮
而斥金公舞弄之可罪。
次言賜餽降倭。
起復文武
偏擧武士之失。
終請選名儒輔東宮
勿遽語及傳位
 宣祖聞有薦書
不次大用
爲當路所抑。
只 除中部參奉
非其志也。
迫於父命。
強就旋辭。
戊申光海嗣位
上疏五千五百餘言。
備論庶官將相
婣婭擇守令。
淸白嚴贓法。
御史息民力。
緩軍宥橫罹。
任賢能定君志。
得人才諸說。
而請用李公恒福李公元翼
因薦本道潭陽府使金柅高敞縣監李義傳,前全州判官金瑬,前扶安縣監尹銑,前金溝縣令金滋及茂長縣監林
又以臨海
公元1734年
獄事爲言
而終以扶安縣幼學金坡可用
光海優批。
大臣議處
甲寅卒。
壽七十五。
長沙古縣
有家禮解及壺巖別錄詩文
退溪河西往說話
丁酉俱被燹無傳
世稱仁川先生
三子希天樂天,敬天。
外史黃胤錫曰  宣之際。
東表人文郁郁綦隆矣。
惟嶺之李子湖之金子
屹肰對峙
東西兩宗
而公得出其間
與其弟偕焉。
不抑偉哉。
原公修德之篤。
固自金子小學敬身
精義之神。
亦殆金子所授周易之觀象
則不不成
何其卓也。
知微知彰
何其灼也。
嵁巖羔鴈之日。
獨無一命來逼。
而其弟同德
僅僅入流而止。
嗚呼
非夫有得金子世嫡之統。
而庶鳳凰千仞者能乎哉
或謂公伯季不肯一面汝立。
一世可及
此特其能事一耳
吾故補松巖先生挺翼所爲行狀及事實記。
爲公稍詳。
而以其弟附焉。
霞谷鄭公
公元1739年
鄭公雲龍字慶遇。
河東人
監察章孫始贅長城縣
以嘉靖寅生
幼喪母。
鞠于外氏
器度不倫
懷齋朴公光玉愛而敎之。
文辭日就
己未年十八
竝中
鄕試兩塲
會儒奴作亂幾乎踣。
遂不赴覆試曰。
身易毁志易喪。
不爲也。
乃從文憲奇公大升學。
潛心四書
參以宋儒書小學近思心經
未或釋手
而尤用力論語曰。
言近指遠
最切於日用
又自謂沈潛涵養
眞實刻苦
變化氣質而乃已。
其後以告門人吳公希吉者亦肰。
葢俛孶不懈
初不求知而名自歸焉。
旣築介川精舍
燕超自樂。
又卜縣東二十里霞谷蒙溪巖瀑之勝。
書室游息
與奇公蘆山草堂東西爲區。
文簡成子渾爲之記。
復答書謂公以靜爲主
其受許可見。
葢公嘗與邊望庵以中
訪成子坡山
文忠朴公淳,文淸鄭公澈,文孝盧公禛,忠烈高公敬命葛川林公薰。
以至文忠李公廷龜
其所與游者。
朴公暇歸羅州縣中
明日年位騶御
直造介川
公方一竹床孤坐。
朴公責以試之曰何不入縣見我
公正色曰公爲大臣
不肯下士
反責我可乎。
朴公摧謝
終身敬服
至有書以羡。
又有詩贈別曰。
風塵多少男兒
誰免勞心逐物移。
杳杳獨尋山路去。
萬株松下茅茨
鄭公同門友也。
亦以公戒酒
待以畏友
盧公固稱公講學淵。
而復以爲天網高張
不暇雙溪靑鶴
是謂將有薦者云。
惟於文成李子
公元1763年
未始一識。
癸未尼湯介之亂。
李子許篈宋應漑朴謹元所誣。
而成洛爲之代草。
則公乃貽書成子。
世道爲憂。
其處義之至公如此
豈殆父訓故歟。
公性至孝
有繼李遇公不慈
有人所不堪。
公則起敬起孝。
克執子道
鷄初鳴正衣謁廟畢。
亟候李。
日三以爲常。
李竟感悟
恒戒其己出德龍曰。
處心行事
如爾兄可也。
德龍酒色
爲人所賤。
公顧友愛之篤。
未或一毫拂戾
鄕里嘖嘖稱伏
素慕高麗侍中徐節孝稜篤孝好學之盛。
倡立慕巖祠以享。
立石縣東舊墟而乞朴公銘之。
白玉峯光勳書之。
風聲所樹。
不獨祖母先故也。
朝論嘉其孝友參奉
且自視欿肰。
辭以學未進不起
李公𡹘時爲縣令
文忠公廷龜父也。
推公爲訓長
以敎一鄕後生
文學彬彬焉。
多出其門。
賊臣鄭汝立本李子門徒也。
壬午自玉退歸
講學出沒方等山中
衆莫不受欺。
而李潑兄弟亦爲公詑其博學
公遂一再與汝立相識。
甲申李子卒則汝立輒附潑背李子
追攻並及文簡
至丁亥戊子尤甚
公覺其心跡詭秘頗疑之。
會汝立爲赴潑所歷介川訪焉。
公避不見
立語家僮曰吾某日當復過此。
其語爾參奉待我。
及來公又不見
公元1769年
立怒而去。
公曰久欲斥絶
今則可矣。
亟邀吳公口占走書曰。
公以文學自任
人皆仰之
所與皆非正人
請與公永絶
遂並潑絶之。
李公𡹘忽得汝立書。
不答以語公曰公知汝立乎。
於我未一日有雅。
移書責祭需。
有若上司號令
使氣凌人極矣。
必不善終
因出書示之。
公曰固吾所面。
近聞事多匈慝。
得此書尤信。
不絶必有後𥚁。
肰吾已絶交
尙復何論。
相與斥其心術
後聞汝立有聚衆謀亂狀。
因從李公請託家屬及借龍仁縣小庄曰。
汝立必敗
不可不避
李公許之。
汝立下士猶恭。
反形有未盡著。
文忠亦疑其過計
歸告婦翁權克智曰鄭某南中高士也。
旣絶汝立。
又謀避借庄可恠也。
於是南北士友稍有聞知公事者。
己丑立事覺果走死
而潑等亦逮死。
人莫不賢智公
 宣祖親檢汝立文書。
得公書以問鄭文淸。
(原狀思庵
思庵己丑七月卒。
十月汝立獄事作。
則此必公家文獻之訛也。
後其裔孫鄭學魯來言此必鄭文淸也。
言信矣。
)則對曰此南中高士
學行稱者。
 下敎嘉奬
特 除 王子師傅。
是光海在潛也。
公一謝而歸。
若將終身
壬辰四月倭賊大至
 大駕西狩訛言藉藉道路
李德馨王矣。
本道觀察使李洸荐承 嚴旨
不得不勤 王。
五月一路兵七八
公元1772年
會公州。
乃恇㥘逗遛
嚴察訪姜弘秀來自京城
勸以急行。
不動。
助防將李由義已行至錦江
反令招還。
前僉使起復白光高山縣監申景禧自請赴難
光州使權慄,長城縣白守宗亦迭進爭難。
不許
鳴鑼退歸
大軍一朝奔潰
單騎全州
人心瓦裂
在在相聚爲盜。
及其再徵兵
莫有應者。
六月又自龍安諸邑
迂行後期
僅至振威縣
水原府四十里。
沮撓不進。
越三日乃進則賊已遁。
只有百餘遇于龍仁縣。
殺傷相當
及慶尙道廵察使金睟,忠淸廵察使尹先覺(後改國馨)擁精兵十五里外
自衛而莫之救。
白光彥,李之詩以前孤行
力盡而死。
本道防御使郭嶸諉日暮麾退。
翌朝蓐食將戰而嶸遽走。
先覺亦繼潰。
於是一路士大夫切齒思奮
公與進士朴公宗挺(號蘭溪),生員柳公思敬(懷齋玉女壻),首推懷朴公主謀
倡糾義兵
先告兵使崔遠都事崔鐵堅。
次諭列邑士民。
遠近爲之風動
文烈金公千鎰羅州兵數百先發
忠烈高公及懷齋諸賢募光州兵三百。
高公旣繼行。
懷齋則留本道鄕兵
保全根本計。
縶拘赴義家屬
欲其沮萬方而有不恤者。
公遂募武人希壽。
馳疏 行朝
朴公宗挺,柳公思敬又與聯名請黜僨軍之罪。
請簡文武大臣鎭撫召集
請遣廵按御使諮詢宣布
尾又請保民心。
敬德
陰陽
審賢邪。
股肱
而以朱文公所謂眞有志於恢復者。
不在撫劒抵掌間者申之
疏凡一千七百九十九言。
明白周至
嚴正痛切
旣達 宣廟始知湖南義擧
果拿鞫。
白衣充軍碧潼郡。
是冬特 授公高敞縣監。
以其旁近也。
公念時事孔棘
僶勉赴之。
癸巳五月十四日在縣衙淸節堂
有詩曰皓月天地
人間夜未央
看松竹影
蒼翠滿池塘
翌日忽感微疾以卒。
壽五十二。
葬慕巖先垗。
戊申光海嗣位
舊學恩贈左承旨致祭
 肅宗丁丑士林追享慕巖祠。
有子聖一及察訪聖兪,聖敏。
公元1767年
外史黃胤錫曰。
公當文靖金子之卒。
已十九歲。
里中子耳。
及門否乎。
疑莫能明也。
顧奇文憲所與文純李子往復四七理氣之辨。
莫不本諸金子
有如公所記。
則公之以文憲爲師者。
不亦金子淵源哉。
葢其門路之正。
故竟爲諸大賢所詡。
百世之下。
猶可想其造詣
義兵首事之功。
又實爲文烈忠烈之前後殿乎。
惜 宣廟寶鑑丁亥戊子
公元1772年
事。
微有爽者。
壬辰事。
又一切不紀。
則自有松巖先生挺翼狀行在焉。
吾得剟而著之。
鞱庵吳公傳
公元1736年
吳公希吉字吉之
羅州人
羅城自治玄孫
左贊成謙從孫也。
父彥麒始贅高敞縣。
以嘉丙辰生。
魁偉簡密。
幼戱異凡。
乙丑就傅
旣長慕文靖子麟正學大節
錄遺事。
因從其門人公孝諫受小學
是婦父孝寬同堂也。
又從卞公成溫,鄭公雲龍講論
無常師。
出入父師間。
專意六經及宋儒書
學與識俱進。
而一以孝忠信爲本。
甲戌喪父。
奉母鞠二妹
不喜交游
不㞕科業
惟以母在或赴試
母沒不復出
忌祀節薦及朝夕參謁
一遵家禮
致誠敬尤篤。
嘗於祭之日。
夙興將事
旣畢不徹
圍以屛。
假寐其外
忽夢父母汝孝可感
但飯有不潔耳。
驚起慟哭檢之
果得一髮寸餘。
乃詣廟自笞。
其後是日申誡具潔。
又夢父母至誠所在
吾實饗之。
追遠如在如此
先是賊臣鄭汝立師文成李子珥。
兼宗文簡成子渾。
而又不仕。
講學出沒方等山中
壬午公聞其學博
一往見之。
時或歷訪
甲申李子卒則汝立遽背之。
附李潑一隊
追斥李子
以及成子。
處心
公元1767年
事。
不可測。
丁亥春公覘知
與鄭公商議
長書告絶曰。
自此以後
吉之跡。
不復到於門下
反覆曉斥幾千餘言。
己丑汝立謀逆走死大獄作。
羅監司洪汝諄以公名在汝立門徒錄。
先囚全州獄以 啓。
庚寅五月 宣廟檢汝立文書。
得公丁亥書 特釋。
因令驛 召。
旣詣 闕。
亟下備忘記曰予觀爾書。
不覺嘉歎
如許學術之正所見之高。
緣何出入於汝立之門。
平日某人讀何書。
初試幾度。
父母兄弟俱在耶。
詳悉以對。
公 啓以實。
又 下備忘長書于政院曰。
忠順衛吳希吉言平正的確
朝廷亦無此論。
其斥汝立詭慝。
極其形容
有非俗儒所及
予以南中有人出入汝立之門。
而其論如此
可尙也。
此必奇士
予欲授職
其令議 啓。
議政李山海左議政鄭公澈,領府沈公守慶無異議。
又 下備忘記曰。
丁亥奸黨充斥
邪說肆行
李珥成渾其所制。
朝廷之上無一人斥汝立者。
吳希吉乃能貽書逆魁。
推尊
逆賊心術
良用可嘉
不可不褒。
成子亦答書曰有此傾葢
以爲幸。
又曰篤學趣操
可謂不移僞學
又曰高邁秀偉
固足自拔橫流
見重如此
六月六日 授 厚陵
公元1771年
參奉
公上疏辭。
 批曰方逆賊欺世盜名
孰不推許
爾之出入其門。
葢亦非恠。
惟其出入不肯比附
獨守是非之正。
此予所以特恕爾跡。
深取爾心者也。
古人取士
其道不一。
可勿辭盡職
辛卯四月十六日換 授 慶基殿參奉全州府。
壬辰四月倭賊大至
五月官滿當去。
大小渙散
莫有固志
乃日赴府舘
本道巡察使李洸都事崔鐵堅,本府尹權燧,本府提督官洪麒祥,參禮察訪尹趌及僚官柳訒等。
共議兵事
又與府人都事李廷鸞俱習遠射。
遂有糾義計。
因募呈才人驍勇者百餘名以屬燧。
時 本殿及列朝實錄竝在府中
等初欲就史閣中板下埋安實錄。
俄聞本道防御使郭嶸所捕倭賊於慶尙道金山縣者。
中有所掠星州史閣實錄二張
咸愕肰覺埋安非計
公曰我乃眞殿官。
 御容一本正當負抱跋涉
死生以之。
實錄非職
肰今以此推之。
他處所藏必已被燹。
不可不移深山
亦安可無所處置
况我曾蒙 聖褒。
報効無地
願幷奉實錄
死則死耳。
幸而獲全庶報萬一也。
因曰古人藏書有名山古複壁三策
處事密矣。
我東史家檀君三國無存。
此必兵火所滅。
不可不念也。
以爲
公元1772年
肰。
屬公遍求一深山險絶處。
公以訪武人弘武
弘武驍勇膽畧
乃與公及守僕韓等。
日夜奔走
得一山於井邑縣南三十里內藏山中
絶頂則隱寂庵也。
(亦曰隱峯庵。
)公歸語鐵堅曰海濱則扶安邊山爲可。
請姑移安。
急則當以舟避。
陸地則隱寂棧路斷續
尤足爲久計。
乃與鐵堅,訒,麒祥,趌往審之。
龍窟臺。
(亦曰龍窟庵。
)可望不可上。
惟趌超上視之。
議乃定。
六月賊入錦山郡。
晦日官軍遇于熊峙。
大敗報至。
先鋒浸薄府城下。
士女軍兵鳥獸竄。
等又議擇儒士學行智慮二人
參奉周旋
安義孫弘祿自泰仁應募赴之。
公及訒乃與弘武義弘錄及等。
先移實錄
將袱袋樻各去之。
七月九日
又移 御容
將軸端玉飾流蘇袱樻。
以至軸上尺許兩傍寸許各去之。
裹以油芚。
俱務輕約
幷 祭用銀器及史閣中高麗史形止案諸帙五十餘駄以行。
實錄安龍窟。
而 御容以次偕安。
實錄尋移隱寂。
相尤險絶處。
移飛來庵。
九月龍窟移 御容
復偕實錄安焉
武義弘祿等三人
僧煕默等四五名。
近邑呈才人百餘名則日夜衛庵臺不離
公及訒自鄰寺輪直
而公子以精亦從。
旣以及都體察使鄭公澈。
以新觀察
使李公廷馣
亦以申 啓。
幸而賊不深。
 御容實錄獲俱完。
十一月公則過期已久。
十二月仇貞禮(一云廷呂)自 行朝來代
公乃遞歸
而李道吉先後代訒矣。
癸巳六月九日
公再授 厚陵參奉
有以初實錄 御容有從輕約爲言
上言待罪
陳當時圖保。
斷無他膓
是月賊陷晉州
 命自井邑俱移西北
 御容行次牙山權安
 宣廟在行慟哭
命官祭告
實錄海州權藏。
丙申 御容江華府。
丁酉又幷實錄海道安州
至寧邊府香山普賢寺
葢義弘錄陪至牙山
轉赴江西行朝而歸。
始終六年
勤勞居多
有守僕姜守朴也金金順卜自全州赴守普賢亦五六年可紀。
自公之遞。
雖非公所與。
亦莫非公功所曁也。
先是乙未七月公卒
爲文祭之。
甲辰上疏三千三百餘言。
革弊得民心爲綱。
海溢水旱
徭役煩重
量田不均
軍民侵漁
節義不褒五者爲目。
而請用李公元翼尹公根壽李公恒福三人
上嘉之。
 特除沙斤道察訪
是時錄扈 聖宣武二勳
 上敎錄勳廳曰吳希吉,洪汝則保 太祖御容
爾瞻則保 世祖御容
當亂保 影幀。
反重於護予之功。
可錄正勳。
公元1788年
慶州 集慶殿參奉
爾瞻以 光陵奉先殿參奉
公同時同功。
故有是 命。
柳永當國元勳
爾瞻分黨相惡
遂幷公沮之。
戊申光海嗣位
庚戌公又上疏五千餘言
首陳傳心之法。
以及治體
次陳進學之要。
以及用人
次請輔導東宮
以延國祚
終請崇奬道學
正士習。
而謂金公淨,奇公遵不及五賢從享文廟者爲可恨
又謂馬融杜預王弼何休崔致遠可黜。
又謂箕子廟宜復額。
其後以祀。
其言尤明白剴切
識者韙之。
是年平陵道察訪
壬子六月聞脩 宣祖實錄
廣求逸事
乃隨疏進庚寅所被 褒敎及壬辰奉 御容實錄時事
請下實錄資考
七月曹啓六品
癸丑九月東部主簿
甲寅十月訢禮曹請錄公壬辰功。
禮曹請公及俱褒則光海可之
希奮亦惡爾瞻同功不行
先是戊戌 慶基本殿火。
至是十一月
全羅觀察使李慶全重建告成
中官崔彥左副承旨李好義,禮曹參議金闓自寧邊奉 太祖御容還安而祭之。
時爲監察
特命初獻官。
畫像賜之。
因除泰仁縣監。
所以公功也。
公亦感激 兩朝恩典。
一心奉公
淸白自厲
丁巳三月訒子景纘言公旣蒙
公元1737年
恩。
而其父獨否。
又有南原生員崔尙業爲崔鐵堅上疏
請與公同錄。
弘武軍功訓鍊正。
㬥與公同事狀
八月從子乞依汝爾瞻錄公
乙卯有誣者。
子以精先被拿囚刑曹
公又遞赴漢城
戊午七月以精又繼之。
竟只錄衛聖功臣從一等。
贈父承旨
(衛聖者
海錄壬辰世子監國時衛從諸臣者也。
癸亥反正幷削。
惟贈父者否。
)時希奮李爾瞻承宗幷稱昌元勳。
迭相傾妒。
許筠又甚
至謀害 西宮
用事
公遂見忤。
己未巨濟
瘴毒痢。
癸亥三月 仁祖靖社。
七月二十九日公卒
未及釋。
壽六十八。
遠近士大夫莫不傷之。
歸葬淳昌郡新垗。
有二子以粹以精。
不事辭章
有道淵源三卷日記私藁若干藏于家。
(按吳譜公無从子。
本文以子疑卽再從子以武娶公舅女者。)
公元1772年
外史黃胤錫曰。
世稱公壬辰之功非細也。
肰特其餘事耳。
何者
吾東大儒道學文章節義之備如金子者。
無幾焉。
湖南師法之尤切乎。
公之少日私淑有得
而又游於其高弟奇氏及卞氏。
淵源固正矣。
鄭氏亦後學逮聞而有起者歟。
公之從之。
非偶肰。
今據庚寅 召對之辭尤信。
抑其發諸前後二大疏。
所以拳拳君德時政
而必以正學爲歸者。
𠅩非本諸師友身心之際乎。
誦其詩讀其書。
可知其人。
玆且挈其大者
以補 宣廟寶鑑云。
樂齋趙公小傳
公元1389年
公瑛號樂齋
淳昌郡人。
元吉高麗恭愍王檢校門下侍中
洪武己巳鄭公夢周偰公長壽
共立恭讓王有功
重大玉川君。
時我 太祖大王威德日盛
天命人心
已有所歸
退居郡之金掘里。
自號農隱
與圃牧陶冶四隱追逐切磋
累徵不就
有四子。
公其長也。
將生。
母金氏忽夢一老嫗手白璧一雙白華一枝
自天來歸
故名曰瑛。
及長容貌氣度
允叶厥祥。
大人君子之風。
性尤儒雅謹儉
父訓師古道。
又游於一世諸贒。
通經篤行
不求聞達
惟以善父母兄弟自勉
嘖嘖稱之。
有以薦者授書雲觀副正。
時事已非。
不仕南歸
山水之樂。
 聖朝革命
無世念。
 太宗王徵以工曹參判 世子師傅
 召命前後狎至
不起
時其弟虔谷瑜亦爲麗氏守節
居廬
 世宗大王漢城判尹不出。
終身前朝副正。
 太宗下敎美之曰。
父子三賢
月白風淸
自悼身世
一童子琴榼。
陟家後最高峰頂。
一彈一酌自慰
有時鼓琴間歇
北望松京
歌曰白雲知我
心。
靑山如故人。
欲說亡國恨。
雲山默似顰。
後人因名其峯曰停琴山
又有近體二律
夷齊田橫故事示意者。
一傳一逸。
淸風大節
可見矣。
有二子龜山司正,斐生員
外史黃胤錫曰昔史遷夷齊
稱其得夫子而名益彰。
豈不信哉。
葢當勝國之季。
卓卓不貳之節。
古已記之矣。
若公一家忠賢
庶乎三仁
玉川公紀在徐氏勝覽
谷公亦肰。
况近自我雲樓先生爲虔谷表章以來
雷淵南文淸有容又從而徵之。
則虔谷聲名。
昉得與日月爭光矣。
公子孫文獻之傳。
一綫比耳。
年代旣遠。
丘墓亦失蕝。
巾衍所記。
無以早告于大賢門者
墨陳紙故。
明滅於殘螢老蠧之間。
吁其悲矣。
公評在人。
人心不死。
有若余者。
秉彝所同。
猶能以雲樓門生
喜談四百年放失舊聞
爰始摭郡誌家譜
先師書之。
以補其漏。
熊熊白虹黃壤動人也。
梅堂,慕亭二楊公小傳
楊公墩字亨叔
改君厚。
南原人。
始祖敬文
高麗寧越事。
八傳至以時
生員狀元文科
集賢殿提學知申事。
牧隱李文靖公稱其愿而愨。
可信
載徐
公元1777年
居正勝覽
能詩稻花豆葉一絶
亦載徐氏東文選及 明萬曆中會稽明濟朝鮮詩選
其子首生文科集賢殿提學
早卒。
李氏遺腹守節
我 世祖大王旌閭封墓
晉州判官淵。
縣令子瞻
有四子。
長培號龜巖
次卽公也。
縣令弟子由。
進士文科
 成宗朝藝文館奉敎 經筵講官製敎持平掌令執義
以公爲後
丁酉進士
與兄俱有俊聲
秋江孝溫爲金榮叔鑑亭記。
二公才士而賀其得友云
燕山戊午甲子士禍大作
絶意仕進
遯世自娛
所居淳昌郡龜尾里西有散人洞。
洞西東西二石臨江
一曰培巖
一曰墩巖。
兄弟分占。
釣游其間
混名樵牧
漁子爭隈也。
里俗至今傳道不衰
晩居南原府之阿山坊。
梅盛植。
自號梅堂
其後因號世梅
河西金文靖先生麟厚爲賦詩以此
卜東數里菉荳梁上
光霽亭。
以寓濂溪之慕。
移南數里甘隱山下。
沒而葬焉。
三子
長公健。
次公信。
季公佅。
四山監役號伴仙亭
白雲居士夢辰爲賦赤城詩。
河西和之聞說江邊好事翁。
白雲題詠船中
只今爛卻沙頭月。
夢裏滄波擧眼空。
自註翁指伴仙也。
公健子泗。
子希迪。
公元1592年
楊公希迪號慕亭。
梅堂曾孫也。
阿山又稍移城南坊寒沙峴。
英明剛毅
自幼已志忠孝
萬曆壬辰四月
倭賊大至
 宣祖西狩
晝夜號泣
幾忘寢食
五月與同成均學諭月波柳公老吏文學官靑溪梁公大樸
光州霽峯高忠烈公敬命曰。
主辱如此
吾輩鄕兵
北首勤 王何如。
高公欣肰曰子實先獲。
馳檄遠近
約會潭陽府。
建旗皷。
時右道則健齋文烈公千鎰羅州義兵大將
左道則高公爲義兵大將
柳公梁公爲從事官
正郞公大正字未能齋崔公尙重前直長漁隱楊公士衡及公爲募糧有司
漁隱卽公三從兄弟也。
無幾公與進士公大挺(光州人卽蘭溪宗挺兄)爲赴戰運糧將。
李公崔公爲在鄕運糧將。
公在義陳。
回文遍諭一路曰。
義兵來月十一日將發。
諸具旣備。
軍糧獨無出處
大將已收議。
令近邑隨辦。
食土地有餘積者。
皆可任多少
以助樵爨
此乃一軍之望也。
所得軍糧
歸輸送之費。
人馬日用
皆已出此故也。
精兵戰馬服馬
各自所有出助。
千萬幸甚
六月文烈先發
高忠烈繼之。
義聲四馳
兵糧輻輳
或在鄕接濟
赴戰奔走
高金二軍先後死敵
而又有忠壯
公德齡亦得次第而起。
於是湖南左右三義將之名。
聞于天下矣。
卽公一身
偶不至死
要之其始之倡議
其後督運
三將何間焉。
是歲十一月有 命設軍功廳。
義士以職。
自僉正正主簿以下有差
而公授奉訓郞內瞻(一作贍)寺判官
卒葬本坊甑山木瓜山
過者尙嘖嘖指點云。
外史黃胤錫曰。
余習楊氏文獻
上下五百年。
人物亦嬪肰盛矣。
試擧梅堂慕亭二公之遺。
不亦美一門哉。
夫以秋江高亢少許可。
猶亟稱才士。
梅堂難弟
已可略約想見
况其用晦自明
超肰乎濯纓寒暄一網之外。
而慕林氏周子之餘韻者。
令人遙聳而無已乎。
慕亭亦一布衣耳。
湖左大義倡。
能令高忠烈一言傾動
非夫素畜之厚未施而信則能乎哉
年運以往
聲光䵝昧。
巾衍回文一紙與夫趙孤山慶男野錄寂寥以外
未易詳者何也。
世之秉 朝論者。
徒以跡不以心。
其褒所到。
金高諸公尙矣。
柳公猶 贈司諫
梁公猶 贈參議
楊公猶 贈承旨
崔公在世
亦猶出入玉堂
惟公一判官
曷足爲百世勸哉。
噫其義擧
初非有所爲而爲之。
則死不死湣不湣。
爛熳同歸靖獻地耳
公其何恨之有。
肰今 聖明在上
大擧闕典
前朝土事苟可徵。
不爲表章
老臣病不死。
吃吃談古如此
士大夫庶有梅堂慕亭二公上 聞者乎。
搦管遲之
處士龜巖楊公進士梅堂楊公合傳
公元1773年
龜巖楊公諱培字而厚。
南原人。
高麗知郡敬文
八傳至集賢殿提學知申事以時
恭愍癸巳生員
乙未文科
爲人愨信。
牧隱李公穡游。
許可甚重。
徐氏居正勝覽
稻花豆葉一詩
徐氏東文選及 會稽明濟征倭時所編朝鮮詩選
是生集賢殿提學首生。
丙辰中生文科
松京早卒。
李氏年幼遺腹
父母奪志
生子思輔。
從一婢負而逃。
幷夫舅紅牌自隨
南原夫家鄕庄
上飛鴻峙。
西望擇地
得淳昌龜尾里居焉。
子中進士官縣監。
盛年苦節
與同時恩津宋進士克己柳氏
光山金檢閱問妻許氏。
幷稱烈婦
用能羅麗二之醜。
啓 祖宗五之盛。
而 惠莊王旌封墓
繼以李文正縡立傳。
矣哉
又傳判官淵。
生員縣令子瞻
以孝友淸白著
府尹興安知歸女。
亦有閨範
公父母也。
公自幼與弟墩。
庭訓崇孝
公元1738年
悌。
曾子溫公爲法
推之睦婣任恤
不用極。
力學文。
蔚有重望
秋江孝溫爲金榮叔鑑亭
昆季才士
以賀其得友
燕山戊午甲子士禍再作。
絶意科宦。
及時事。
慷慨烏邑。
卽里西鍾湖上得一洞。
消搖沈冥
若將終身
昆季自號散人
則洞之名散人始此。
東西二石屹立江心
摠名釣臺
而兄東弟西。
各占其一。
刻東曰培巖
西曰墩巖。
混名樵牧
漁子爭隈。
不慍於不知也。
是于家乘郡誌尙可徵者。
惟公生卒無紀。
惜哉。
直長密陽仲愚女。
 憲王作樂名臣判書堧孫也。
公上下葬于礪山新陽洞。
一子公俊丁卯生員
庚辰文科佐郞
孫洪庚子生員
文科府使。
曾孫士選
有庶裔。
世傳恭謹
士敏將仕郞號雙梅堂
孝友自律
文節希文孝學問
獻進士。
其後移益山。
士衡稍移龜南里築暎霞亭。
亦號漁隱
早游二門
己卯生員
戊子文科佐郞知製 敎體察從事官。
郡守
壬辰之亂。
柳學諭彭老,梁學官大樸李正郞大胤,崔正字尙重及三從判官迪。
募兵粮。
共推高忠烈敬命左道義將
貽書方伯李洸
責以大義
丁酉又與丁牧使焰邊參奉士貞糾義再擧
宣武從勳。
 贈
公元1787年
承旨
 當宁丁未
追享于郡東華山祠
公子孫今百餘人
鄕人公里龜巖
故因以號之。
非公所自稱也。
 當宁戊申
士林並享公昆季瑞龍祠。
公元前696年
梅堂楊公諱墩字叔亨
改君厚。
龜巖之弟也。
叔父子由 惠莊王乙酉進士
戊子文科
 康靖王辛卯以藝文館檢閱
奉敎正言持平掌令執義
記注講官知製 敎。
郡守有聲績。
無子以公爲後
公自幼從伯氏服庭訓
孝弟旣篤。
百行咸備。
餘力爲學
爲南秋江孝溫所推。
燕山政亂
絶意名塗。
自放湖山
如鐘湖散人洞。
昆季俱遯之所。
江心二釣臺東培巖西曰墩巖。
各自斥名。
甘混樵牧者。
微旨可見也。
 恭僖王改玉。
公乃以丁卯就試進士
若將乘運彙征
猶且囂囂肰不改其初。
其殆先見己卯歟。
晩歲自淳昌移南阿山防。
爲近執義公衣履之藏也。
素慕林君復風韻
植萬梅實庭。
呼以梅兄
以寓長枕之戀。
因號梅堂
就下流數里許菉豆梁上
光霽亭。
濂溪之朝暮遇也。
日消觴咏
爰有金文靖麟厚,張沙村經世諸賢記以詩。
一世高之
惜公生年失傳
壬辰卒。
葬于本坊甘隱山南。
通德光州承順女。
婦德母儀
三子長公次公
公元1772年
佅。
四山監役不仕。
季公信。
公健孫希迪。
壬辰倭亂募義官判官
公佅還居淳昌卜華山之西赤城江上
築伴仙亭
扁其軒曰世
如晉山姜故事
白雲居士爲賦赤城詩。
金文靖和之聞說江邊好事翁。
白雲題咏船中
只今爛卻沙頭月。
夢裏滄波擧眼空。
自註翁指伴仙主人也。
先後有蘇陽谷世讓,林石川億齡白岐峯光弘鄭郡守希濂,林觀海並爲之有詩。
子沆文行重望
廢公車。
餐霞亭于赤城下流
亦伴仙遺趣也。
士秀號華隱
簡亢少許可。
不一公門
只誦邵子四不出故語
修先亭揭諸賢詩。
至今不衰
多其力也。
 當宁戊申
公與伯氏幷享于瑞龍祠。
外史黃胤錫曰。
余自童時。
已聞二楊公名德之懿。
稍長又得家乘郡誌
講服之熟。
重信一門之多賢。
何其偉也。
二公志節見識
不以遇昏而無傳
不以際 明而有耀。
使夫百世之下。
猶知有楊氏二難
斯已難矣。
况觀人之法。
必於所與
秋江翁東國所謂六臣之一也。
得其一言
不亦尤難。
而公昆季居肰得之
俾其友亦得得友之賀。
只此一言
其爲重也何啻尺蔡拱璧
宜其子孫之承士林之仰。
愈久愈光
以若余之亡能爲役。
猶得有所據而申之
嗚呼
石室金匱修隱逸之傳者。
其尙曰夫夫也非誣者乎。
四山監役伴仙亭楊公
公元1747年
楊公諱公佅字彦衡
南原人。
譜自高麗知郡敬文
八傳至大提學以時
生員文科
愨信能詩
牧隱李公穡徐居正東文輿地勝覽及 會稽明濟萬曆東征所輯朝鮮詩選
是生直提學首生。
生員文科
松京早卒。
李氏盛年守志
負閔腹子思輔。
幷夫舅紅牌
南走南原鄕庄
卜淳昌龜尾里止焉。
子成進士縣監。
 世祖旌閭封丘
李文正縡銘之。
判官淵有執義子由
進士文科檢閱執義
取兄縣令子瞻次子墩子之。
孝悌文學名于世。
爲南秋江孝溫所重。
燕山政亂
本生龜巖培。
遯世游鍾湖散人洞。
江心釣臺
刻東曰培巖西曰墩巖。
各自斥名。
若將終身
 中宗反正
丁卯進士而終不改初服
先見己卯云。
晩居南原阿山里。
爲邇所後父墓。
植梅樹滿庭。
自號梅堂
孤山風致
又慕周元公胷襟
光霽亭。
將仕郞光州承順女。
三子
其仲卽公也。
燕山壬戌生。
溫厚端莊
簡默喜怒
尤孝剛明
父母養志無方
叱咜不
狗馬
閨門斬斬如也。
推諸睦婣任卹
各以其道。
燕笑歡治。
威儀棣棣
鄕里有訟。
一言折之
不爽豪芒
訟者自服
不就官。
或乃望其門徑去。
公旣夙謝功令
小學自律
以訓子姪不倦
常曰士之立身
先行而後文可也。
晩歸淳昌卜郡東華山稍西赤城重淵之上。
築伴仙亭
漁釣自放
侑以觴詠
白雲居士者爲賦赤城一絶
金文靖麟厚和之曰。
聞說江邊好事翁。
白雲題詠船中
只今爛郤沙頭月。
夢裏滄波擧眼空。
自註好事翁指伴仙主人也。
于是一世高之
稱公曰伴仙亭
又慕先梅堂家風
梅林繞屋。
用韓氏世姜氏世故事
自號世梅堂
先後金文靖及林石川億齡贊成世讓白歧峯光弘持平希濂林觀海諸公幷賦詩記之。
有以隱德尉薦者。
四山監役不就
郡守以 朝令採鄕議
將復擧以賢良
公力辭曰。
一命已是分外
此又奚爲
郡守爲之改容
恒語門族吾家自勝國汔今科宦。
莫非先李妣苦節餘慶
如我謏謭。
自視欿肰。
爲人笑。
平生高厲多此類。
自是雖累擧不一擧
而終若不也者
用能不慍不懼不易不拔
羔鴈鍾駟。
一切付諸浮雲
區區家人作業
鄕里之閒言。
安有
公元1740年
義而干者乎。
 明宗庚申考終于家。
壽五十九。
葬祔父墓。
子沆 中宗戊子生。
世濟文行
有志見識
廢擧業。
餐霞亭于華山下妓巖之側。
詩酒自娛
諸賢亦多與酬唱者。
 宣祖癸巳卒。
葬亭後。
士秀忠順衛。
 明宗卯生
號華隱
簡亢少許可。
咸敬畏。
亦謝科不一公門
常誦邵子四不出故語
修伴仙亭復揭諸公詩。
 仁祖庚辰卒。
葬郡東昌新驛後。
有四子。
伯時幹 宣祖丁丑生。
孤潔寡合
文行備焉。
茶酒時事
忼慨突兀
其言大而密。
高而切。
觀聽竦肰。
惜累擧不中
光海辛酉一赴京中覆試
大北三昌一隊囑賂曲徑
試卷復出
自以世守世梅軒
自號梅隱
時茂
時泰
時復
詵詵無忝
累世可紀。
今公八代孫堉。
亦有文無
梅隱玄孫而肖者也。
公元1759年
外史黃胤錫曰。
楊氏之門。
何其文獻之多也。
又何交游淵源之盛也。
若公者。
使得益廣所與
己卯而從乎趙文正
乙巳而從乎金文敬
則公之聲光事業
不亦㬥著當世乎。
而乃斂肰退肰。
山焉水焉。
不以一名博者
嗚呼
己卯乙巳之際。
宏儒碩彦
豈不項背相望
其實未及而禍已隨者。
已不貲。
則公
終身不出。
有以也。
不肰何以君子
余嘗一再華山赤城間。
見巖秀壑流。
俯仰遺躅
而今復得諸家乘若郡誌
恍肰曠世謦欬
而後三世
亦灼乎可書。
高山仰止
嘻其遠矣。
豈易與不知者道哉。
公所以爲公。
又不專在幽貞。
有欲知公。
其試求諸小學則幾矣。
頤齋遺藁卷之二十三
 雜著
  
公元1787年
吳生在浩松下獅子畫幅
孫希柱。
(丁未)
一奮迅。
驚天怖地。
虎象熊。
腦裂而殪。
陸圖蘇贊。
已足千祀
嵬嵬紫陽
重以孟比。
旣又撤遺于勉齋子。
諸獸王。
剛爾健爾。
匪私外孫
我亦睎是。
爾希勖哉。
毋曰迂止。
金姪宅煥字說
公元1785年
元秊丁酉十月十七日己酉
水樓翁冠其子宅煥。
有拘不克備禮
乃依宿賓遺儀
前期屬余。
仍其少名而祝以仁而字之則已盡之矣。
余止配伯仲若甫。
古者且字耳。
其何辭之贅。
肰竊聞之。
孟子之稱仁也。
首曰天之尊爵
末曰人之安宅
夫不天地生物之心。
惟仁也得最先
而遂兼義與禮智而統之。
譬之利貞之有元。
仲叔季之有伯乎。
在於人。
本心
體之德也。
天理自肰之安。
無人陷溺之危。
人當常住其中
不須臾離。
譬之行者之卽其家。
居者之處其室
回視道塗棲遑
風雨凌震
不尤泰肰康寧矣乎
是則尊而安。
安而尊。
其勢動必相須
天下廣居得矣。
仁顧可不勉耶。
葢惟聖之盡倫
不失全體
初學復性之道。
自善父子而始。
推以之乎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皆是物也。
故曰親親仁民
仁民愛物
而尤庵宋子之河西子。
亦曰先生之義。
旣盡乎君臣則其盡仁乎父子可知
意者先生盛德
雖固本諸天賦之仁。
正體表德
有得家庭師友期待者。
隱約有徵
目今 朝野一辭崇奉
門戶十葉昌熾
曷嘗外於仁體範圍哉。
矧爾先曾考先王兩世敦孝。
不幸不章。
稍稍發之科蔭。
信乎仁孝之必有報也。
肰亦自外至者耳。
烏足有無於爲仁。
默翁先師麟孫字說。
拳拳欲其仁而進乎聖贒
又欲其惡不仁而盡夫仁。
如是
自己私有不克乎。
天理公有不純乎。
五倫不盡乎。
五性有不復乎。
一動一靜一語一默
無往非仁。
而以其安則妥帖
以其尊則光榮
吾與若翁所共受於函席
而若翁所以自勉而勉爾者也。
若余亡狀
獨惟于爾之降。
先子晩隱老人實取魏氏宅相之說名爾宅煥。
而要其指歸
未始不與大訓相會
請試參而衍之。
字爾曰仁伯。
爾其上以服乎贒聖
下以念乎父祖
一心敬畏
惟仁是求。
安且尊惟爾。
危且辱惟爾。
宅乎勉乎哉
伯舅永叟書于頤齋
公元1787年
自叙說(丁未)
公元1765年
少時讀書寫字
候星占月
登高望遠
明燈達夜。
勞心費力
其於經書史心性理氣聲音篆肄圖畫醫藥象數
一切九流百家
無非思索之地。
已嘗苦頭目眩暈矣。
乙酉丙戌間。
先世行狀
數月而畢。
則始有看一成二之病。
自是見月則月成數三片。
見星則星成一字㨾
見人一人二人
至辛卯草土三年。
辛丑又草土三年
前後頭風大發
喪巾大熱汗。
丙午七月赴官全義
因漸目昏。
難於署押
葢本病以外添以朱墨政事之勞故也。
今夏罷歸
日增月加。
十一月初一日間。
左目始覺全瞖。
望後右目次第不明
自念此是四十餘年積傷所祟。
少時靈光叟明象評余大紫微命格曰。
晩必失明
天命使肰。
尙復何恨。
先子行狀壬辰遺藁以來
非不念念結轖
古人歐陽永叔其先瀧岡阡表
猶待晩
公元1786年
年。
葢必年進識進肰後方可有辨於遺言遺事可書不可書之際。
而示後世無譏也。
小子窃有此意。
不免遲留
丙午冬後則目益昏心益懼。
旣封致遺稿官齋
一留念。
多拘未及下筆
而卒雙昏如此
不惟是也
古學經心
亂草盈架。
不住脩改
月添年增。
苦無書手
未及裒理。
而病乃沮之。
此又吾子千古一恨也。
奈何
公元1766年
記嚴戶長事略(丙戌)
公元1277年
世祖丁丑
 端宗寧越昇遐
人皆畏禍不敢視。
本郡戶長興道具棺負至北五里鉢山。
將葬于其族葬處。
乍憇山脊路傍。
棺因傅地不可動。
卽而葬焉。
此雖俚傳。
忠義所感。
不可誣者。
 顯宗己酉
尤齋宋文正公領 經筵
啓曰臣待罪銓曹
錄用興道子孫
而不知其有無
今聞或在本郡或在槐山
其在扶奬節義之道。
加收訪。
 上允之
 肅宗乙丑士林立祠于今 莊陵側
六臣興道配。
己卯復 端宗位號
 贈興道承訓郞工曹佐郞
因 命訪其子孫
則淸州人嚴信武守漢。
先代戶籍族譜
歷謁公卿
左議政崔錫鼎書答東平鄭載崙。
以爲興道墓。
信武云在淸州
守漢云在義興
戶籍無及
公元1780年
道也。
不以信。
庚子本府使任舜元搜 宣祖辛卯戶籍
展力副尉嚴漢呂者。
父希齡啓功郞。
祖和將仕郞
曾祖好賢將仕郞
又有嚴承軫者。
其妻父和。
祖好贒。
曾祖興道
兩籍幷而考之。
漢呂之爲興道四世孫明矣。
漢呂有三子
曰應垣應平應一。
辛卯丙午
應平身故
己酉應垣應一。
俱以騎兵
逃役去。
籍遂絶。
任公後日有考。
封藏官櫃。
私錄一本以歸。
 當宁丙午
因後孫淸州人從漢等上言
 命㫌興道閭。
丁未 莊陵參奉李搢屬甥姪屛溪尹公鳳九
興道立傳。
幷錄故判書朴忠元祭 端宗時事。
本府使尹陽來所撰興道八溪墓碑
用續陵志。
甲寅從漢與槐山人世昌
醴泉人嚴聖和一等族譜
而從漢則以其先舜爲好賢之弟。
世昌則以其先順爲和之弟。
聖和則以其先漢義爲漢呂之弟。
若求可證明文
無有也。
但從漢之祖海立
免役官案。
興道四世孫。
海立以上三世
又載義興戶籍
舜之爲興道子似有據。
世昌一派宋文正公已稱其居槐山
亦似非希 恩妄認者。
至於聖和一則嚴翊泰序譜謂醴泉舊譜。
漢義果係希齡之子
漢禮還歸故土
義仍醴泉
聖和重一爲置八溪墓田
年年
公元1739年
省掃。
漢禮卽漢呂音轉而異也。
己未參判朴師正奉審 莊陵 啓曰。
興道子孫移寓嶺南者。
往來修墓。
亦能儒業
擇其尤者授以相當幸甚
 上允之
癸亥曹參李周鎭還自奉審。
又 啓興道義烈六臣無間
而所成就則過之。
正臣宋時烈已經建白 贈職守塚。
因有子孫錄用之 命。
散落無存。
不得擧行
臣於奉審後。
卽問興道墓所
一抔之土。
蕪沒原野
邑人知愛慕。
每年春秋
香火不絶
遐氓亦肰。
在 朝家樹風聲之道。
豈無加 贈。
其祭需。
請幷令官給。
 上曰賞典不可濫。
興道之前旣無興道
興道之後
豈有興道乎。
况在 先朝已推 恩。
於今日。
可不繼述
令超 贈下大夫
本道給祭需。
是年十月果 贈通政大夫曹參議
戊寅又加判。
丙寅中人嚴瑗自言舊傳興道後孫。
不能詳其世也。
近以曾祖起生戶籍
歸準本貫
始得詳焉。
起生當 仁祖丁丑
都監砲手
南漢受圍。
矢石守堞。
晝夜風雪不少懈。
 上勞之曰他日不汝忘。
起生感泣益勵。
昭顯 孝宗瀋陽
則又慷慨請從
 國制從軍三月而遞。
起生留不去。
十年㬥露。
保守功。
軍中忠之樂。
至今傳 世。
公元87年
廷記其勞。
通政嘉善
至 肅宗丁亥
年九十二而沒。
文學李瑋校理申靖夏爲之立傳。
洪世泰其後
起生父卽應垣。
云應坦。
云應元。
本官逃役。
高陽自稱嚴居士
沒而葬焉。
祖卽漢呂。
曾祖知名
此於任公所搜。
鑿鑿相契
名字訛誤
無恠乎不文者之爲也。
泝而數之。
起生之爲興道六世孫甚明。
百年求之不得者。
今乃得之奇哉。
嗚呼
起生前之丁丑
乃祖効忠
後之丁丑
其孫効誠
甲子三周
而祖孫偉肰。
當 肅宗追褒興道
追罪貢生之日。
有能擧起生以 聞者。
其所記勞。
豈止南漢瀋陽而已
進士任選宗人嚴璘,尹公陽來,李公搢,府使曹夏望旣皆記之。
來世可徵。
又按起生子信嘉善
其子後安後善後延。
而後之子卽瑗。
改名啓祖者也。
興道以後其裔有散居洪川金城地者。
相傳興道子孫
而考其久遠戶籍則洪川嚴尙寬祖命仁者
泰運祖應鶴曾祖漢補。
二世名。
與應垣漢呂同一行字。
亦非妄稱
洪川縣李均以述於譜序。
承軫則子天一定一。
天一子海守。
一子德守
海守子三上亦曰三尙
子悌漢。
以世居本府興道之故。
 當宁戊申判呂必容 啓請
永免軍役
 莊陵
假官
子虎錫又差五臺山史庫參奉
戶長下邑一首吏耳。
不煩士大夫掛齒
而惟嚴公愈久愈光
 列朝之褒崇
諸賢之表章
至矣盡矣
雖以余之無似。
猶且筆之於其內外微裔。
亦一一討譜。
欲歸示士友而廣其傳也。
世之以嚴公無後者。
尙亦鑑玆。
公元1769年
允吉()疏事(己丑)
公元1788年
允吉赴謫。
余在持被聞晩。
不及往別助贐。
每念三水極北二千里。
未知幾時能無恙得達否。
未嘗忘也。
昨日季達卿偶來相慰。
因言已送伯氏行矣。
雖余亦爲之太息
且曰伯氏此擧。
令一生色
令一聳聽
不可無傳於後。
子其一一言之。
吾當筆之。
達卿曰肰。
今年二月二十日
始會多士光州魚登寺。
通告一路
三月十七日更會于羅州雙溪寺。
吳上舍時裕爲疏頭
四月初二日移疏廳入羅州養士齋。
五月州人李璣投文詆吳。
引退
多士更復通告大會
伯氏爲所推。
見致三幣
不可得。
出行疏頭事。
初九日又移于光州喜慶堂。
十七日陪疏發行
二十四日與參諸人都會全州
六月二十六日京城
先是甲申 中批從享以來
朝論承順
公議拂鬱
申以 御製裕昆頒降
一時士林愁沮極矣。
間有
一二搢紳一開口。
得罪
京儒李鼎沈儀之嶺儒成岱柱等。
相繼疏請釐正裕昆
而伸儒賢罪名
竄逐
甚或爲民。
已成一大時諱。
禍福相戒。
太學諸生希望北路金淑鳴無言得官故事
不言有年
比則廟堂嚴飭五部旅店接客者。
至於捶刑。
意葢在疏儒也。
時又 上候未寧
衆議不敢投疏瀆擾
旅店不容寄住
七月初三日入泮邨。
復被逐出峴。
十五日轉出靑坡。
二十日再移敦義門圯橋
大抵務得免逐
權示隱諱
待機而已
奈人多食乏。
不可爲久計。
而嚇喝且四至
諸人往往徑歸。
伯氏獨不動因留。
八月初二日
乃始奉疏伏慶煕宮外
晝夜不離跬步
初六日聞有 命詣 明陵
姑退寓 闕下路旁小屋。
累日露處
泄利作矣。
初十日 駕還。
十一日曉又伏 闕。
而政院終不捧入。
因斥壅蔽
侵夜乃退。
十二日又伏 闕斥政院。
政院相率避出。
適値有 命詣 仁顯王后誕生遺墟追慕洞碑閣。
又復姑退。
天且雨 寢命。
十三日 駕還。
又伏 闕。
政院以疏有違格
更令改寫
未及完。
遽 命袖疏入侍
葢此疏本大意
先請裕昆刊滅
次請崇儒如 祖宗家法
次請亟撤朴世采文廟從享
次請優容
前後言者
尾又以正言金致九請毁祠院一節
請 命加罪。
而因斥政院以結之矣。
入侍
 上曰進前近伏。
乃就伏小閾外。
 上曰入于房內
入伏
 上曰汝居何處
對曰小臣全羅道
 上曰何邑。
對曰光州也。
 上曰汝是何許家人
對曰臣故敎官臣世翊之曾孫也。
 上曰何乃獨疏。
對曰初非獨疏。
三月大會本道多士二千人
由羅而光。
大議疏事。
而臣忝帶疏頭
終不敢固辭
臣若固辭多士必謂臣怵懾時諱
况此事大係名義
又是一世公共之論。
故臣出頭治疏。
多士
則 玉候違豫
不敢投進。
退伏有日
而糧已乏矣。
乃與疏色諸人商議送歸。
臣若亦歸。
是欺 國而欺世也。
以此獨留
旣得伏 闕四日
又値 陵幸。
因仍遲滯
今纔上徹矣。
 上曰汝於先正臣有骨㤪乎。
未及仰對。
 上又曰有疏錄乎。
對曰有之矣。
 上曰疏錄中人幾何
對曰未及二千。
恰成一千九百餘人矣。
 上微語曰甚多甚多
如是者三。
又 問承旨光國曰。
嶺儒則疏錄幾何
光國曰其時臣在外
未及聞知矣。
 上曰知入。
光國卽出攷 啓曰。
一千六百人矣。
 上曰湖南多於嶺南矣。
是時疏本在 御榻咫尺
而 不賜省覽
又 微語疏語不見可知可知
又 曰疏錄入送。
汝則退去可也。
乃從開陽退出
俄而 命爲三水鄕民
三倍押送
遂出敦義門外。
將星奔馳
無資無騎。
躊躇街上
曹書吏五六人驛夫促行甚急
夜深不得已待曉。
十四日朝 國舅府院君漢耉贐以三兩錢。
麻田相戊以五兩
鄭都事日煥一兩
君儀之以二兩
判書實以五兩
除償靑坡圯橋兩主宿債外。
只餘五六兩。
成君道欽又撥力出債二十兩助費。
秉彝之心。
世猶有其人乎。
圯橋主人李姓又嶺儒主人也。
義氣相感
前後疏儒雖乏食
誠善餽。
嶺儒赴謫六鎭
從行六百里而還
彼微猶肰。
太學廩養獨何爲者。
抑我湖南亦非無異議。
或沮戱或觀望
或先諾後悔
而參疏猶若不鮮
畢竟 嚴旨爲民。
而其視千駟萬鍾何如也。
噫。
吾家溫叟幸也。
吾於爲民乎。
羡之何得
允吉擧事
有自南來者報余。
余未之甚熟。
而宋仲建獨熟。
謂余曰夫夫也。
雖死不撓
余曰信乎。
仲建曰信。
外議初皆謂其必死。
乃我 聖上雖以調停之策。
不能不降罰。
入侍之日。
 天語溫諄。
老父少子
庶幾改之
日望之。
嗚呼
仲建之言果信矣。
允吉眞不忝
先世沙溪淵源哉。
謹私識如此
冀余之文。
允吉不滅云。
白雲秘笈
公元721年
自高麗史新羅僧道詵入唐傳一行地理以還之說。
至今九百餘年。
不曰肰。
而世又有一種說。
以爲一行望氣知道詵生于今靈巖鳩林崔氏女家
海舶誘以珍玩
至鳩林西十里海上
舶載以西。
俾傳其風水
其舶載之地。
俗猶呼阿伊川
阿伊者方言見奪也。
謂其母有子而見奪也。
上下今古擧謂道詵之於一行
親面師受。
試攷諸唐書及輿覽則一行凌烟十八學士張公謹孫也。
異僧天台山國淸寺
九數
通易大衍法。
嵩山
玄宗開元九年辛酉
奉詔大衍曆
十三年乙丑水運渾天儀
十六年戊辰八月大衍曆
曆成而一行卒。
是卽新羅德王二十七年
下距唐文宗太和元年丁未
新羅興德二年
積一百年矣。
道詵生于丁未
安得親受於一百年以前一行哉。
葢其入唐。
崔致遠故事
得一以後再三遞傳之地術耳。
麗史非誤。
而後人自不免誤認爾。
乃今所謂師傳道書者。
亦沿其誤。
以爲一行先知道詵之自至。
而因又親授
輾轉稱托尤明矣。
其所九星一法
如元劉秉忠地書又已言之。
豈此或出一行
而在東國爲道所用
重爲 國初無學所用
在中國爲劉秉忠諸人所見
而自秉忠不以可用
東人中間百年不用
而今始出於積廢。
使夫寡聞驟見者。
相詫以新奇歟。
未可詳也。
若其一行道詵親授受之誤則不可以不辨
故辨之。
而其法之中不中則世必有經驗者。
吾何強顔其間哉。
公元1784年
外集鄭季涵書後(甲辰)
   云云中前日下詢事。
商議浩原
則渠見與珥無異
三年之喪。
二十五月而畢。
聖人中制也。
厥後註釋之誤。
引之於二十七月。
行之已久。
從厚無妨
朱子因而不改。
但禫後卽同平人
無復拘忌
朱子因俗而亦不欲過於聖人中制也。
今者二十七月畢喪。
而又待逾月吉祭
從仕
是三年之喪二十八九朔。
而乃(缺缺缺缺缺)。
是非禮之禮。
思(以下缺)。
按此書辭則其曰下詢者。
葢鄭公以禫後又逾月吉祭從仕可否爲問也。
牛溪之意則以爲二十
公元1787年
五月大祥
古禮中制也。
於是月畢喪而便禫。
不待更逾一月
通典所載王肅說以中月而禫。
月中
是謂就大祥本月之中而禫。
猶今俗言內者也。
夫肰後三年問本說與檀弓是月徙月樂之說。
相合不悖
朱子已謂當如王說
鄭玄註士虞禮云中猶間也。
喪服小記中一而祔。
漢書不一歲者。
自喪至禫凡二十七月。
故歷多從鄭註
杜佑通典亦從之。
而宋制亦定以二十七月。
肰與古禮中制不合
朱子又謂禮宜從厚
肰未爲當。
家禮因溫公書儀
一從時王律勅。
不敢違爾。
以爲未爲當之義則亦昭可見
肰奈禮時爲大。
非大害義理者。
不可自用而有違。
故二十七月遂爲不易之制矣。
但禫者大祥以後吉祭以前
過接關梁
澹澹平安之義也。
不過爲喪餘之祭。
而或過時有不禫者焉。
故禫後卽同平人
復寢從政等事
無復拘忌
亦已成俗。
朱子遂因之爲禮。
不欲更過於中制
今鄭公旣二十七月畢喪矣。
而又欲待逾月吉祭肰後乃始從仕
肰則禫月適當四時仲月
應行吉祭之限者。
固是二十七月而畢喪矣。
若當四孟則下距四仲一月
是二十八月而畢喪矣。
若當四季則下距四仲二月
是二十九月而畢喪矣。
其視中制二十五月者。
豈不延之又延。
一再踰越而反成非禮之禮乎。
牛之意。
大約如此
雖其末端有缺。
大義所在
無可疑者。
由是推之。
林象德之以本生家禫月內發行。
以次月入登科者。
尙亦不爲無據
胤錫之今春樂簿 陵令之 除也。
以其在禫月內不行
或反歸於太過耶。
近世大臣名官喪畢。
銓曹及其月內爲之付職。
得之者。
以次月出仕。
已成鐵定之式。
意者沙溪備要移家大祥章。
飮酒食肉復寢一條
歸諸禫祭章。
如丘儀以來出仕一節
亦因在吉祭以後
不可獨異
退溪亦守朱子所是王肅之
而謂以非誤。
牛之見。
無乃得朱子本旨。
而爲不易中制歟。
(下距四仲
姑以解二十八九月之耳。
其實當以踰月吉祭者爲正。
無二十八九月矣。
况三十月乎。
○後考閔老峯鼎重李竹西敏廸崔相錫鼎並以禫月出仕。
自南判書二星獨不仕。
以後一世至今遵行云。)
外集鄭季涵書後[又題]
又云用牲。
若依禮用羊猪則當於禫用一牲
又於祫。
別具一牲
若用家鹿只是從俗雖分肩支先藏。
亦無妨。
今按家鹿豈鹿而家畜者乎。
或言東俗方言呼狗爲家鹿
故凡字旁伏犬作猪。
呼曰狗鹿。
又呼狗
皮爲狗鹿皮
曲禮凡祭宗廟之禮。
牛曰一元大武
豕曰剛鬣
豚曰腯肥
羊曰柔毛
鷄曰翰音
犬曰羹獻
葢犬肥則可爲羹以獻。
凡煮肉皆謂之羹。
古煑用犬以祭。
近世不肰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