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修山集卷之五 第 x 页
修山集卷之五
论
论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69H 页
书论
虞,夏,商,周之人。何其视天之近而亲天之切也。有一善于己。必曰天其恕我哉。有一失于己。亦必曰天其怒我哉。天亦不违于人。而惟其诚之是监。若父母之临其子。其行孝顺而不忤于心。则嘉悦之情。动于颜色。其行有一不逊。而于心有所不豫。则见于外者。亦必怫戾而无欢。甚则威怒以动之。叱罚以警之。其不远而迩。若在于方寸之上。而丁宁告戒。亦无异于耳提而面命。故其喜怒欢戚之情。亦往往于星云风雷雨旸之间。而见之而无或差焉。尝观之虞夏商周之书而可知矣。当周公,成王之际。其变则骨肉之间也。其时则危疑之际也。虽使佚,奭,闳,散之徒。日居其间。亦无以得之于言语机谋之际。当其时。公之诚。盖已上格于天。而人不能得之者。惟天可以容之。是以。公之不归则雷电以警之。将返则灵雨以顺之。喜怒之情。发诸物而动乎人。如桴鼓而影响。然其机缄不在天。亦不在公而在于王。夫公之罹谗。已有年所。使天即事而示警。则为之于管蔡流言之日可也。为之于
虞,夏,商,周之人。何其视天之近而亲天之切也。有一善于己。必曰天其恕我哉。有一失于己。亦必曰天其怒我哉。天亦不违于人。而惟其诚之是监。若父母之临其子。其行孝顺而不忤于心。则嘉悦之情。动于颜色。其行有一不逊。而于心有所不豫。则见于外者。亦必怫戾而无欢。甚则威怒以动之。叱罚以警之。其不远而迩。若在于方寸之上。而丁宁告戒。亦无异于耳提而面命。故其喜怒欢戚之情。亦往往于星云风雷雨旸之间。而见之而无或差焉。尝观之虞夏商周之书而可知矣。当周公,成王之际。其变则骨肉之间也。其时则危疑之际也。虽使佚,奭,闳,散之徒。日居其间。亦无以得之于言语机谋之际。当其时。公之诚。盖已上格于天。而人不能得之者。惟天可以容之。是以。公之不归则雷电以警之。将返则灵雨以顺之。喜怒之情。发诸物而动乎人。如桴鼓而影响。然其机缄不在天。亦不在公而在于王。夫公之罹谗。已有年所。使天即事而示警。则为之于管蔡流言之日可也。为之于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69L 页
东山避居之初可也。为之于鸱鸮咏志之时可也。及其年深而岁久。王之悔将发。则天于是乎雷风而致其怒。至夫金縢启而王出郊。则天又以雨反风起禾而致其喜。其所随机默运。从容以遂成之。若慈父之于爱子。此所谓机缄在王而不在公。亦不在于天也。天之仁爱人君。其不亦委曲而勤挚乎。呜呼。是雨也在虞而为歌百工。星又为解民愠风。在夏后禹而为时若风。在商而为祷桑林雨。今又为迎周公雨。德之所在而其应自至。此岂徒三代之时然哉。然三代之人。自屋漏以至于朝祭。其视天也无乎不在。而天之仁爱也。亦随所为而应。是以。善有所劝而恶有所沮。此所以为三代之民也。
春秋论
春秋者。圣人之权也。权者。圣人之所用。而非人人所可得以与也。何者。春秋之旨。莫严于乱臣贼子。夫其所在。必诛以惩之。然而二百四十年之间。列国之臣子固多有篡弑之人。而圣人不绝其为君。如鲁桓公,郑厉公之类。皆是也。则乌有所谓严且惩哉。夫子尝曰。知我者。其春秋。罪我者。其春秋。此非徒以匹夫而行天子之事。为其罪也。盖亦以一编所寓。无非权也。
春秋论
春秋者。圣人之权也。权者。圣人之所用。而非人人所可得以与也。何者。春秋之旨。莫严于乱臣贼子。夫其所在。必诛以惩之。然而二百四十年之间。列国之臣子固多有篡弑之人。而圣人不绝其为君。如鲁桓公,郑厉公之类。皆是也。则乌有所谓严且惩哉。夫子尝曰。知我者。其春秋。罪我者。其春秋。此非徒以匹夫而行天子之事。为其罪也。盖亦以一编所寓。无非权也。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0H 页
权者。唯圣人然后可知而可用也。故天下后世之人。唯圣者不恒有。则知我者。盖鲜焉。而不知我者。盖将无限矣。然则圣人作春秋。而亦知有罪我之人者。以其权之所寓也。而权者。非圣人不知也。夫后世之人。不自知其见识之不及。而好为春秋之说。有终晦而不明。自是而非人之事。则必曰春秋如是。春秋如是。甚者。往往以春秋。为自欺欺人之一助焉。呜呼。春秋之权。岂人人可与者哉。今夫春秋之篡国篡君。不绝于其称名者。是圣人之心以为彼尝为国为君。吾纪其实而已。其罪恶已详于其事。则吾虽称国称君。顾何害于诛绝之典乎。此盖圣人之心而非君子之所能与也。何以明之。夫子既见南子。又欲见公山不狃与佛肸矣。又尝仕季氏矣。此在仲由,闵子则皆不可。今夫后世之为史者。顾乃自附于春秋之说。乱臣贼子。皆从而与之为君。甚则如朱梁之恶。萧鸾之逆。皆不绝焉。煌煌竹简。抗衮冕于九五之尊。与明君哲辟。并肩而居之。其为耻岂不大哉。此与以闵子,仲由而见南子而仕季氏无以异也。尝见崔鸿十六国春秋与南北史等书。凡诸僭窃之邦。篡弑之君。皆以伪书。虽未免偏辟之见。而垂之百代。照烂耳目者。亦不失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0L 页
其惧乱臣贼子之意。则春秋之法。盖亦不出于此矣。今未得圣人之学而欲为史传。则必自附于圣人之权者。皆崔鸿辈之罪人也。呜呼。使子路,子骞之徒。执简而为春秋之书。则桓公必以伪书。厉公必以贼书。游夏之徒。不得赞一辞者。盖亦贤者之见。与圣人不敢同故也。夫春秋之法。所以惩畏乱臣贼子而后之为史者。苟能记事。不失此意。则亦圣人之徒也。何必守其未达之权。然后为春秋之法哉。使莽,操,懿,裕以下。俱以伪国。绝之于汉,唐之统。周考王齐萧鸾以下。俱以伪君降之于羿,浞之列。则世之有乱贼之心者。庶或有以凛凛知惧。笔削之间。斧钺自严矣。呜呼。从古以来。邦无不亡之邦。人无不死之人。假使其人厦毡玉食。居则享南面之乐。殁则受子孙之飨。然终于金火迭迁之后。木天雠校之时。必曰伪国某王。伪君某人。则虽其既骨之鬼。安能不为之其颡有泚乎。噫。有圣人之权。则虽鲁桓公郑厉公。不绝其为君可也。无圣人之权。则是劝也。乱臣贼子而可劝也。是春秋之罪人也。吾故曰。春秋者。圣人之权也。权者。圣人之所用。而非人人所可得而与也。呜呼。后之作史者。法春秋之意。而不敢与其权。则其亦庶乎夫子之徒也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1H 页
欤。
二妃论
书尧典曰。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釐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韩退之黄陵庙碑。曰舜死葬苍梧。二妃从之不及。溺死沅湘之间。李白远别离。曰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是又以湘竹之斑。为二妃哭帝之馀。李子曰。盖娥皇女英。圣女也。以帝女之尊。俪匹夫而周旋婉曲于顽父嚚母之间。脱夫子于涂廪浚井之危。终使正始有基。而玄德升闻。论其德之所盛。与任姒一也。然任姒。圣矣而处其常。二妃。圣矣而当其变。又难易殊也。当其陟方之际。追龙驭而莫攀。悼弓剑之无从。挥泪染竹。矢志沉江。又何烈哉。方其辅垂衣之治也。友解愠之瑟。使贞信行于比屋。风化洽于万方。又何止于江汉汝坟而已哉。丹朱傲而二妃者辅舜而继尧。为女孝矣。处顽嚚而保其终。为妇敬矣。不称未亡人而决一死以从之。为妻烈矣若是乎。任姒之前有任姒。共姜伯姬之前有共姜伯姬之人也。当与舜并称为圣。而三代圣贤置之。尚矣不论。使无能名之德。䵝昧而不明。后世浮轻悖妄之诗人。至加以污蔑之辞。侮圣慢贞。
二妃论
书尧典曰。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釐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韩退之黄陵庙碑。曰舜死葬苍梧。二妃从之不及。溺死沅湘之间。李白远别离。曰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是又以湘竹之斑。为二妃哭帝之馀。李子曰。盖娥皇女英。圣女也。以帝女之尊。俪匹夫而周旋婉曲于顽父嚚母之间。脱夫子于涂廪浚井之危。终使正始有基。而玄德升闻。论其德之所盛。与任姒一也。然任姒。圣矣而处其常。二妃。圣矣而当其变。又难易殊也。当其陟方之际。追龙驭而莫攀。悼弓剑之无从。挥泪染竹。矢志沉江。又何烈哉。方其辅垂衣之治也。友解愠之瑟。使贞信行于比屋。风化洽于万方。又何止于江汉汝坟而已哉。丹朱傲而二妃者辅舜而继尧。为女孝矣。处顽嚚而保其终。为妇敬矣。不称未亡人而决一死以从之。为妻烈矣若是乎。任姒之前有任姒。共姜伯姬之前有共姜伯姬之人也。当与舜并称为圣。而三代圣贤置之。尚矣不论。使无能名之德。䵝昧而不明。后世浮轻悖妄之诗人。至加以污蔑之辞。侮圣慢贞。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1L 页
无复顾忌。而至今湖湘之间。淫祀不绝。与蒋帝枭妇而同科。而中国士大夫莫之卞正。呜呼痛哉。然惟李太白诗。独悽恻恳切。颇得二妃意中事。如杜草堂之诗。所以正先主君臣之义者。世称李,杜。岂虚也哉。
西周论
礼乐刑政。治天下之具也。简则失于疏。烦则失于细。失于疏则虽遗其小。而不失于大。失于细则虽小不漏。而大者或失。夫殷大纲立而其目未备。其失在简。至于周则纲目大备。而礼乐刑政灿灿井井。故其流之失在于烦。苟至于烦。则遗于大而不胜其细矣。礼乐刑政。又文之具也。文之弊。又流于苟且姑息。夫苟且姑息。治天下之大忌也。史称成康之际。刑措不用四十馀年。康王之后。一传而为昭王。昭王南巡狩。至楚以胶舟载之。遂溺不返。其子穆王在位百年。得八骏马。西游瑶池之上。与西王母饮。乐而不返。而又观兵犬戎。未闻兴六师饰斧钺之怒。诛不道贼芉氏。其后徐君偃王作乱。而命楚讨之。遂平其乱。是不徒不能讨其弑君之罪。而又付之方伯连帅之职。而秬鬯彤弓之赐。又将侈其功矣。阖庐将死。语其子夫差曰。尔无忘越人之杀尔父。而夫差遂忘之。天下至今罪
西周论
礼乐刑政。治天下之具也。简则失于疏。烦则失于细。失于疏则虽遗其小。而不失于大。失于细则虽小不漏。而大者或失。夫殷大纲立而其目未备。其失在简。至于周则纲目大备。而礼乐刑政灿灿井井。故其流之失在于烦。苟至于烦。则遗于大而不胜其细矣。礼乐刑政。又文之具也。文之弊。又流于苟且姑息。夫苟且姑息。治天下之大忌也。史称成康之际。刑措不用四十馀年。康王之后。一传而为昭王。昭王南巡狩。至楚以胶舟载之。遂溺不返。其子穆王在位百年。得八骏马。西游瑶池之上。与西王母饮。乐而不返。而又观兵犬戎。未闻兴六师饰斧钺之怒。诛不道贼芉氏。其后徐君偃王作乱。而命楚讨之。遂平其乱。是不徒不能讨其弑君之罪。而又付之方伯连帅之职。而秬鬯彤弓之赐。又将侈其功矣。阖庐将死。语其子夫差曰。尔无忘越人之杀尔父。而夫差遂忘之。天下至今罪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2H 页
夫差。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义之。而穆王不能报楚。而又宠之。无父忘雠。未有若穆王。而君子之论。独不及者。何也。以余观之。穆王。秦皇汉武之流耳。当其昭王不返。王或冲年未及知。而大臣不忠。未能声其罪而掩置之乎。伯禽至鲁三年而报政。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周公曰。后世其北面事齐乎。夫政不简易。则苟且姑息之政生矣。此所以昭王弑于外而贼不得讨也。
秦论
圣人之为天下。事事停当。虽心细眼明者。求其丝毫之罅而不可见。暴君反是。事事皆误。虽有善谋者。救其一事之失。而终至于不胜其救。烂漫横溃而至于亡。昔秦之末。李斯当国。而不能止赵高之谋。卒以毙秦。世皆过斯。罗衮以为斯不奔蒙恬以图赵高。苏子瞻以为斯不陈六师以斩高。皆不度时势。不揣人情之论也。当始皇之时。六国已灭。天下已定。虽其力政非德。然其势难以猝亡。故始皇末年。其所以为必亡之道。无所不用其极。然长子扶苏不去。则其亡犹不易。是以。出之于外。以北监蒙恬军。于是亡之势成矣。及始皇之死。从行诸臣无知之者。惟亥,高数人居其
秦论
圣人之为天下。事事停当。虽心细眼明者。求其丝毫之罅而不可见。暴君反是。事事皆误。虽有善谋者。救其一事之失。而终至于不胜其救。烂漫横溃而至于亡。昔秦之末。李斯当国。而不能止赵高之谋。卒以毙秦。世皆过斯。罗衮以为斯不奔蒙恬以图赵高。苏子瞻以为斯不陈六师以斩高。皆不度时势。不揣人情之论也。当始皇之时。六国已灭。天下已定。虽其力政非德。然其势难以猝亡。故始皇末年。其所以为必亡之道。无所不用其极。然长子扶苏不去。则其亡犹不易。是以。出之于外。以北监蒙恬军。于是亡之势成矣。及始皇之死。从行诸臣无知之者。惟亥,高数人居其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2L 页
中。而高则手握天权。口含天宪。斯虽欲贰于高。而势不能得。方其一言不合。而匕首狙于其侧。斯安能陈六师而斩之乎。且沙丘至于上郡。馀数千里。斯虽欲单骑跳难。而虎豹脱于林薮。田父可以难之。其不为商鞅阻于关内。则必死郭门之外而为袁丝。又何以奔于蒙恬乎。故扶苏一出而始皇死。赵高用事而胡亥立。此必然之势也。使斯能竭忠始皇。奋不顾私。则惟有自刎于前。明其不可。不然则抗辞而出。谋之于众。侥倖一得。以身为殉而已。此岂斯之所办哉。且使斯幸而至于恬军。兄弟相战。而四方豪杰。得以乘其间。胜,广之乱。不待其明年矣。故秦之亡在始皇之去扶苏。不在斯之听立胡亥也。当扶苏之出。不能力争以回始皇之怒。此犹可以过斯。然始皇之欲亡其国。如渴者求饮。中燥而不能止。虽救其一事。亦安得事事皆救乎。况父子之际。人所难言。言出于口。而雷霆震薄。偕与之糜而已。又何益哉。嗟夫。亡国之君。类皆自误其事。如不遗其馀力。然后乃克以亡。桀纣虽凶残。不杀龙逄,比干。殷周猝不可乘。桓,灵虽乱。不锢党人。卓,操无以起。晋武帝虽好女色。不立惠帝。五胡不能乱。唐明皇虽宠杨贵妃。不用李林甫,杨国忠。不必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3H 页
播迁。宋徽宗虽用童贯蔡京。不与金合攻契丹。亦不必青衣北庭。而桀,纣,桓,灵,晋武帝,唐玄宗,宋徽宗。其为人如不至于乱亡。是无天道也。故必为此事。以亡其国。如天诱其衷而不可解。可不畏哉。余观罗衮,苏子瞻所以过斯。皆得其一偏。所谓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故特卞之。且以为后戒。
过汉论
自三代世衰。圣王之道分裂。而诸子百氏往往窃其一端。以自为名家。如墨翟为神禹之教。而杨朱,老聃之学。出于黄帝。是皆瑰奇超脱之人。高世远举。矫时悯俗。以其区区之仁义道德。自见于天下。当其世也。皆足以济其私。而细利小惠。亦或以及于物。是其初心。固未必不善。然而孔,孟之徒。视之如洪水猛兽。而不欲使其一日行于天地之间。其所以疾之。不几于已甚欤。及夫孟子之殁百馀年。而为秦,汉之际。申,韩,李斯之徒起。而坑儒焚书。天下不胜其乱。则圣人之言。岂过也哉。后之论者。知秦受异端之害。而不知汉之受害也为尤毒。盖秦之受害也浅而易知。汉之受害也深而难见。何者。王道之兴。本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间。而礼乐刑政之行。原于慈爱恻怛文理密
过汉论
自三代世衰。圣王之道分裂。而诸子百氏往往窃其一端。以自为名家。如墨翟为神禹之教。而杨朱,老聃之学。出于黄帝。是皆瑰奇超脱之人。高世远举。矫时悯俗。以其区区之仁义道德。自见于天下。当其世也。皆足以济其私。而细利小惠。亦或以及于物。是其初心。固未必不善。然而孔,孟之徒。视之如洪水猛兽。而不欲使其一日行于天地之间。其所以疾之。不几于已甚欤。及夫孟子之殁百馀年。而为秦,汉之际。申,韩,李斯之徒起。而坑儒焚书。天下不胜其乱。则圣人之言。岂过也哉。后之论者。知秦受异端之害。而不知汉之受害也为尤毒。盖秦之受害也浅而易知。汉之受害也深而难见。何者。王道之兴。本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间。而礼乐刑政之行。原于慈爱恻怛文理密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3L 页
察之中。非心无所思。身无所事而可为者也。忧勤惕厉。劳苦而得之。故圣人未尝为易而言之。尝曰。元首丛脞哉。百工惰哉。万事堕哉。又曰。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其恐惧修省。临事戒谨之意。自见乎其间。今为老庄之学者曰。清净无为民自化。其视天下国家。区区乎若烹小鲜而不欲搅也。夫是以身不足修而政不足勤。不修其身。不勤其政。则先王之仁义不足法。先王之礼乐不足述。仁义礼乐皆不足以当吾心。而欲置天下于虚无清净。夫虚无清净。岂诚足以治天下哉。张良,曹参。当汉之初。不知务修三代之政。而出于黄石,盖公之术。其辅汉之业。不过清净而无为。其后文帝用之。而号称小康。自是汉治不复古而王道遂绝。则张良,曹参之过也。贾谊,蕫仲舒者。亦尝以圣人之道。陈于君矣。夫三代之教。时人谓之文胜。而视之如水火之不可向迩。是以。至于太息痛哭而不能入也。若是者何哉。庄周,老聃之说先入而不可解也。商君,苏季。天下之小人也。当其初说秦君也。其言先及于三王五帝之道。盖以名教之所驱。亦不敢显然而自外。是则小人犹有所忌惮也。当汉之时。自公卿大夫。上及乎天子皇后太子诸王。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4H 页
明言黄老之术而不羞也。是商鞅,苏秦之所欲讳。而张良,曹参为之而无顾忌。则陷溺之害也。尧舜禹汤文武成康八君子者。天下之所尊也。闻其名则讳之。论其世则尚之。天下之情所同然者。而彼老,庄者。以匹夫之微。而肆然而贬薄之。后之人习熟见闻。乃曰。古之君子亦尚云尔。夫如是则尚安所畏惮而不之慢哉。是以。三王为不足法而五帝为不足述也。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使吾心虚无清净而无所为。使吾民居居于于而无所事而已。又何用仁义礼乐为哉。安于苟安。逸于少康。居之似忠质。行之似仁厚。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此汉氏之流弊。而譬之吾道之乡愿者也。后之人君。盖常欲学古矣。坐而尧言。起而舜趍。俭衣节食而为大禹矣。问孤恤寡而为文王矣。格致诚正之学。未必有于其中。则是亦貌焉而已。其心常以为我何敢也。汉吾前代而犹不能也。则吾为文,景足矣。我何敢也。此则后世之所以无善治也。古之圣王。知尧舜禹汤之可尊。而每事必欲学。其心惴惴焉。犹恐得罪于圣人。则其所学无不一出于诚意。诚意之所至。何事不得哉。以之正心而心正矣。以之修身而身修矣。以之治国平天下而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4L 页
无所处而不当焉。则又安有所谓虚无清净之道也哉。夫清净虚无者。何也。盖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也。是以。敢为高论而无忌惮。今夫贬薄三王而不足以为罪。而行其道亦不足以治民。则是尊慕圣人不足以为贤。而坏隳其法亦不足以乱天下。如此则举天下而唯吾之所为。机权诈力。何施而不可。昔周公思兼三王。坐以待朝。孔子学文武之道。未尝一日离于心。今其视三王。眇然若不足学者。此其所以甘于自弃而轻自足欤。常以谓秦之乱不过数十年。而害之贻人者。但可以及其身而已。犹未能并与其心而陷溺之。是以。其乱犹可以易治。而汉之四百年。更数十世。凡先王之教潜销暗铄而无复存。一转而为清谈于魏晋。再转而胡夷乱华。今又几转而为陆,王之禅学。其弊无所不有。而未知其所终。则吾不过汉。而谁为过哉。
张子房论
天地之生久矣。洪荒一变而为唐虞。唐虞一变而为三代。三代一变而为秦汉。当其一变之时。天必生一大男子。以了其一世事。若皋,夔,稷,契。伊尹,周公之类是也。至周之末。当汉之初。此天地变化气数迁易之
张子房论
天地之生久矣。洪荒一变而为唐虞。唐虞一变而为三代。三代一变而为秦汉。当其一变之时。天必生一大男子。以了其一世事。若皋,夔,稷,契。伊尹,周公之类是也。至周之末。当汉之初。此天地变化气数迁易之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5H 页
时也。使于其时有人焉。善变之则唐虞可也。三代可也。虽不幸而无尧,舜,禹,汤,文,武之君。以运其于变熙皞之术。若有一二臣。明其学善辅之。则三代之流风善政。未必遽变而为秦,汉矣。当其时。有若萧,曹。刀笔吏也。随,陆。腐儒也。绛,灌,韩,彭。武夫也。独一张子房。以间世之士。当了世之责。其气足以盖天下。其志足以济万姓。其忠义足以耸万世。其智略足以经四海。以此之才。若济以帝王之学。则何遽不若皋,夔,伊,傅者哉。当其从博浪而归。彷徨牢落于淮楚之郊。少年习气。方除未除。正当矫揉变化之际也。于斯时也。遇佛则佛也。遇聃则聃也。遇周公则周公也。乃邂逅而遇圯上翁。则其毕竟成就。不过黄老中人耳。是以。前后之出处。平生之事业。知雄守雌而已。卑刚贵柔而已。其流之弊。遂使汉氏治黄老。而三代之风遂亡。此圯上翁之过也。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又曰。其为气也至大。塞于天地之间。以子房之气。养浩然而不已。则其为人也岂徒能忍而止哉。观其以眇然之匹夫。起而椎万乘之天子。何其壮也。及其纳履之时。从容逊顺。油然而不怪。则此其气质度量。何事不可办乎。况当其时。有鲁两生之徒。则吾固知洙泗稷下之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5L 页
间。有伏而自修之君子。使子房而未遇者。先遇老人之故也。呜呼。天之生才也甚吝。或千百年而一有焉。当周,秦之际。子房之生也。天未必无意于三代之治。而乃折阏于老人袖中之书。酬韩报汉。徒了自家之债。岂不惜哉。夫高帝之欲易太子。汉家之大事也。以子房之知遇。居大臣之位。借箸一言。足以自解。而乃超然自居。若无相关。至有吕氏之请。而卒复假手于商山之翁。此皆老氏自私之术也。律之以子房少时忠义。则不瑕有歉于臣节乎。此亦圯上翁之使之也。苏子瞻作留侯论。以子房之能忍。为老人之功。而不知能忍之过。遂至于汉治之不古。吾故表以论之。以著子瞻之好怪而叹其言之过也。
霍光论
古之所谓社稷之臣有二。事至而应之有道。使国家当危而不至于乱。又或有先事而虑。未乱而谋。使国家虽有危兆。终能赖之以销灭。是二者。皆贤而亦有难易之分。苟无平素之节忠谠果敢。有以使人主畏惮。则不能为后者之事。至于前者之事。则士之惇厚详慎。自任以不惑者。庶几为之而有馀。然使人主初无过举而害不及于天下国家。此其优劣。不待说而
霍光论
古之所谓社稷之臣有二。事至而应之有道。使国家当危而不至于乱。又或有先事而虑。未乱而谋。使国家虽有危兆。终能赖之以销灭。是二者。皆贤而亦有难易之分。苟无平素之节忠谠果敢。有以使人主畏惮。则不能为后者之事。至于前者之事。则士之惇厚详慎。自任以不惑者。庶几为之而有馀。然使人主初无过举而害不及于天下国家。此其优劣。不待说而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6H 页
见矣。汉武帝虽好杀。然其雅志求贤如渴。其初晚所进。仅得二人。皆社稷之臣者矣。武帝亦知之。故尝称汲黯曰。古有社稷臣。至如汲黯近之矣。其后又以幼子托霍光。光能辅昭。废贺立宣。能安汉室。果如所期。然光之时。盖主上官之变。汉氏几乱。使无一霍光。则武帝之业殆哉。盖尝论之。武帝之失。在亡太子。长子既死而立幼子。此其所为乱本也。当其时。使汲黯尚在。必能力争。争而不得。则必以死继之。田千秋以高寝鬼神荒忽之言。而尚能得之于其后。况以素所见惮之臣。而以帝之英武。岂有不翻然觉悟于其言也哉。惜其多病而先死也。盖帝之此举。出于无忌惮。虽有霍光。特年少后生。帝素自豢养自洗拔。不能为其所惮。况其惇厚详慎。本不宜面折廷争者耶。嗟夫。从是以还。钩弋死。燕王盖主戮。上官族。昭帝夭。昌邑废。汉室多故。使有一汲黯。都无此矣。盖事有难易。才有浅深。观霍光功大。益知汲黯之贤。亦可见武帝得人。于斯为盛。书曰。知人则哲。帝其近之欤。
武后论
尝读汉,唐史。天下戴吕,武而听。其以女主制其死命。英雄豪杰之士交臂屈首。而不敢动。何其劣哉。且李
武后论
尝读汉,唐史。天下戴吕,武而听。其以女主制其死命。英雄豪杰之士交臂屈首。而不敢动。何其劣哉。且李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6L 页
敬业等。一呼而起。唐之宗室。亦所在布列。宜其天下响应。朝廷之士。为之倒戈而从之。然不旋踵而亡。使女主乘势而宗室夷灭。豪俊见害。天下至于被其毒。何其痛哉。虽其位尊权重。臣下无所奈何。然亦必有其故矣。及观东史。新罗金阳。擅自立。神武王与张保皋等。起于海中。旬月而事集。盖神武当立之人。而保皋名著华东。臣民足以保且信矣。彼敬业者。志气豪逸。事多颠倒。自其祖世绩时。恐其败家。使纵之猎而烧其林木。敬业剖马腹以逃生。盖其行如此。人谁肯信之。彼蕫卓。借诛宦官以起兵。尔朱荣亦以讨胡武灵为名。萧衍诛东昏之暴。而曹操亦以讨蕫卓起兵。因之以济其私。卒成移国之凶。彼唐室之人。亦安知无此虑哉。况其党骆宾王等。皆轻脱浮诡之人。彼大臣狄仁杰辈。虽怀忠义之心。安肯为一浮悖之敬业。轻决其向背哉。故宁为隐忍苟且。以待其恶稔祸极徐图之。而不为此也。天下率多中人耳。为非常可惊可愕之事者。恒不出于持重老成天下所信服之人。而必先出于轻锐果敢侥倖之士。故天下之人。巽耎观望。不能决起而从之。虽如敬业之举兵。义正辞严。而孤立无应。终至于败也。故一人轻举不集。而忠臣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7H 页
贤士可畏惮之人。遽为其先图而死。恐惧震动。天下不敢复萌乱。则如敬业之起义。适足以坚武氏之基耳。何能以为倡乎。呜呼。当其时也。使有一张保皋。则可以一朝而无武氏。何则。其所信服而应之者众矣。故凡为起大事者。苟无其信义服人之行。虽义正名顺如李敬业之讨武氏。事亦不得成。呜呼。士其可不慎行哉。
观厥刑于二女论
圣人心细。故其观人亦细。夫惟细也。故能得人心术之微。然其隐也。固不可以言语而得之。事为而察之。而亦不出于日用动静之外。然不可造次而得焉。惟优游渐渍。辗转反复而可知。夫是以君父之所不及知者。朋友或得以知之矣。朋友之所不及知者。兄弟或得而知之矣。其道可以不失于朋友兄弟。而朋友兄弟之所以为贤者。其出而有所为。往往暴露于其终而颠倒而变易者。此其隐微。终有所不现于朋友兄弟父子之际。而天下国家遂从以受其害。此圣人之所大忧也。夫男女之际。有至隐存焉。故父子兄弟朋友之所不及知。而毫釐丝粟之存。毕露而无掩。则惟夫妇之间为然。况二妇同居而家以齐。尤人之所
观厥刑于二女论
圣人心细。故其观人亦细。夫惟细也。故能得人心术之微。然其隐也。固不可以言语而得之。事为而察之。而亦不出于日用动静之外。然不可造次而得焉。惟优游渐渍。辗转反复而可知。夫是以君父之所不及知者。朋友或得以知之矣。朋友之所不及知者。兄弟或得而知之矣。其道可以不失于朋友兄弟。而朋友兄弟之所以为贤者。其出而有所为。往往暴露于其终而颠倒而变易者。此其隐微。终有所不现于朋友兄弟父子之际。而天下国家遂从以受其害。此圣人之所大忧也。夫男女之际。有至隐存焉。故父子兄弟朋友之所不及知。而毫釐丝粟之存。毕露而无掩。则惟夫妇之间为然。况二妇同居而家以齐。尤人之所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7L 页
难。此尧之所以釐降二女于舜也。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察其心之所安。无出于夫妇之际。此岂非圣人观人之细者耶。夫以舜之圣而岳牧咸荐。此其得于朋友兄弟父子之间者亦岂不足。而尧独疑之。至于二女之降而后已。则是以妇人之所得。殆反胜于岳牧诸贤之所知也。盖岳牧诸贤之所得于舜者。其可见之行也。而二女之所得。则幽独隐微之中。凡人所不及知。而优游反复而察之者也。是以。君子修身之密。必在于夫妇之际。而诗先二南。书首釐降。皆圣人之深意也。
四罪而天下服论
古之圣王。以仁智御天下之士。是以。先赏而后罚。先陟而后黜。以驯天下之心焉。当其欲有所诛罚于朝廷。必先陟一人。以为吾之股肱耳目。使吾之见。必参合于人。而人之明识。亦可以助我之断。然后将其素所默察之小人。徐起而去之。而天下之人。无不心折于我之所为。此古圣王仁智之发于政者也。后之王者不然。心有所憎恶于人。则不待贤臣之协赞。而疑之于仓卒之间。而杀之于俄顷之际。往往颠倒于公私是非之分。而天下之人。常有异议于其后。而刑政
四罪而天下服论
古之圣王。以仁智御天下之士。是以。先赏而后罚。先陟而后黜。以驯天下之心焉。当其欲有所诛罚于朝廷。必先陟一人。以为吾之股肱耳目。使吾之见。必参合于人。而人之明识。亦可以助我之断。然后将其素所默察之小人。徐起而去之。而天下之人。无不心折于我之所为。此古圣王仁智之发于政者也。后之王者不然。心有所憎恶于人。则不待贤臣之协赞。而疑之于仓卒之间。而杀之于俄顷之际。往往颠倒于公私是非之分。而天下之人。常有异议于其后。而刑政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8H 页
以之不明。德化以之不行。是皆先黜罚而后。陟赏之过也。昔尧之治天下。盖有四臣矣。共工方鸠僝功。而尧知其惟象貌之恭而已。鲧有才谞而尧知其有方命圮族之德矣。驩兜党于共工。而三苗亦又反覆。尧皆知之。其起而斥之。不过一反手之易。而尧必隐忍而不发。必待舜之手者何哉。盖尧一举舜而吾之聪明益广。志虑益清。前日所欲为而未能者。舜皆行之而无复疑矣。故凡举舜所以退四凶也。舜一举而天下已服。则凡舜之一刑一政一云一为。无不合于天下之心。况四子者之罪哉。当舜之未举也。四子之奸。犹未暴著于天下矣。虽以四岳之贤。尚不知鲧之不可用。至登于佥朝之荐。而工兜亦皆闻人也。使其一朝而去之。则天下或有不服者也。夫惟天下。有一人焉。以为不可。则无亦累帝之哲乎。而舜者以天下之心为心。舜以为奸而罪之。则是天下之心。皆以为可罪也。尧以天下之心。卜之于舜。而舜亦应之而无异辞。故凡尧之举舜。则退四凶之本也。其后汉欲去曹节,王甫而不得人则败。唐欲废仇士良,陈弘志而不得人则乱。至于宋。又用元祐诸贤不终。而反坏于熙丰之党。明又用东林君子不终。而遽废于厂臣之朋。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8L 页
则其举措之际。不能服天下之心焉故也。吾故表而出之。以为世戒。
物不可以苟合论
圣人之所以为礼。将欲传之久远而不为之斯须苟且之计。是以。所投而无所乖。昔者。有所为易而行之矣。喣妪慈覆。酒食杖屦。以为父子。而狃慢威侮。或至于怨。庄临趍承。刀锯爵禄。以为君臣。而亵昵陵躐。或至于乱。爱悦欢慕。机组井臼。以为夫妇。而猥渎虐侮。或至于离。拍肩执袂。尔汝过从。以为朋友。而谑浪狎数。或至于绝。终不可以为终日之计。于是乎为之文章制度分数等级。详明繁缛。其为事辛勤劳苦。甚难而可惮。然而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赖之而无事。夫父子偏于爱。而定省趍走以为恭。君臣偏于严。而延访起居以为和。夫妇偏于昵。而昼外夜内以为别。朋友偏于狎。而揖让进退以为敬。此世人之以为迂阔。而先王之政。圣人之教。必惓惓而不敢易。何哉。盖以物不可以苟合也。呜呼。君臣朋友之际。尤难言矣。当伊尹畎亩之际。其志固已任天下之重。然必待汤之三聘。然后幡然。以是为防。而人或至于因景监以进。孔子在卫。固欲得君。而王孙贾以媚灶为说。则辞
物不可以苟合论
圣人之所以为礼。将欲传之久远而不为之斯须苟且之计。是以。所投而无所乖。昔者。有所为易而行之矣。喣妪慈覆。酒食杖屦。以为父子。而狃慢威侮。或至于怨。庄临趍承。刀锯爵禄。以为君臣。而亵昵陵躐。或至于乱。爱悦欢慕。机组井臼。以为夫妇。而猥渎虐侮。或至于离。拍肩执袂。尔汝过从。以为朋友。而谑浪狎数。或至于绝。终不可以为终日之计。于是乎为之文章制度分数等级。详明繁缛。其为事辛勤劳苦。甚难而可惮。然而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赖之而无事。夫父子偏于爱。而定省趍走以为恭。君臣偏于严。而延访起居以为和。夫妇偏于昵。而昼外夜内以为别。朋友偏于狎。而揖让进退以为敬。此世人之以为迂阔。而先王之政。圣人之教。必惓惓而不敢易。何哉。盖以物不可以苟合也。呜呼。君臣朋友之际。尤难言矣。当伊尹畎亩之际。其志固已任天下之重。然必待汤之三聘。然后幡然。以是为防。而人或至于因景监以进。孔子在卫。固欲得君。而王孙贾以媚灶为说。则辞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9H 页
之以得罪于天无所逃。以是为防。而人或至于光范三书。此不知苟合之为可耻也。然善其礼际矣。而其心一不出于诚。则君子往往不与之合。况无是礼以求其交者乎。是以。君子相求。贵在玉帛羔雁之外。而亦不可无玉帛羔雁以为交。故易曰。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故受之以贲。贲之上六曰。白贲无咎。此岂非诚与礼并行而不可偏废者哉。是以。其交也。至于久远而无所乖。呜呼。君子为礼。苟至于无所乖则可矣。
君使臣以礼论
尝观秦汉之际。其尊君卑臣之道极矣。君有所欲为。其臣奔走颠倒。犹恐或后。及其一事不如意。而刀钜鼎镬以随其后。是以。下惮其威而事无不成。以为君臣之际。如是足矣。及观虞夏商周之际。君有所命而臣有所受。都俞吁咈而要归于至当之际。至其辞受进退之间。又为之节文。一有所不备。则君不敢以命其臣。臣亦不敢以事其君。往往至于宽缓纡曲。而事或以不立。然其朝廷之间。恭逊揖让。而多君子长者之人。下不敢以轻卑苟贱自待其身。而上亦得以优游于其忠厚之报。是以。君臣相安。而终不至于凌虐
君使臣以礼论
尝观秦汉之际。其尊君卑臣之道极矣。君有所欲为。其臣奔走颠倒。犹恐或后。及其一事不如意。而刀钜鼎镬以随其后。是以。下惮其威而事无不成。以为君臣之际。如是足矣。及观虞夏商周之际。君有所命而臣有所受。都俞吁咈而要归于至当之际。至其辞受进退之间。又为之节文。一有所不备。则君不敢以命其臣。臣亦不敢以事其君。往往至于宽缓纡曲。而事或以不立。然其朝廷之间。恭逊揖让。而多君子长者之人。下不敢以轻卑苟贱自待其身。而上亦得以优游于其忠厚之报。是以。君臣相安。而终不至于凌虐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79L 页
冒越。此则先王之意也。故常以为君居尊位。俨然高拱而曰。天何言哉。其云为动静之下。而三公震越。百僚动色。惟知其奉承而莫之违。当此之时。解其冠而溲之可也。见诸厕而踞之可也。凭几据杖。眄视而指使亦可也。及夫存亡判于一朝。利害关于锥刀。轻则发蒙而振落。重则倒戈而卖国。皆平日惟予欲而莫予违者也。语曰。诎身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趍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厮役徒隶之人至。夫厮役徒隶之人在其位。而天下无一朝之患。无是理也。是以。先王不欲以此而易彼。贽币几杖。拜揖劳问。区区于节目之间而不敢弛。招贤可以使价而枉屈车骑者有之。命将可以传檄而亲推阙下者有之。去者可以已而先之于所之。亡者可以忘而存之于赠恤。以为不如是。朝廷之上。皆苟冒卑屑之人。而君子不可得用。是以至于劳苦反复。而不以为恤也。此岂非先王之深意欤。若夫秦汉之君则不然。以为要使汝苟蒙我爵禄耳。而何恤乎吾之所为。故其利足以御鄙夫之心。而亦无以动得天下之君子。然其人亦足以奉令承教如我意而有馀。是以。宁为此而不为彼。放意肆志。尊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0H 页
荣而无苦。然不知此其所以为辱也。夫三代之礼。尊君而卑臣。与后世无以异。然其温恭之心。惟不忍以其尊而加之于民。至于鳏寡而不敢侮。况吾同事之百执事哉。是以。其诚愈勤。其礼愈下。而人主之势益尊。呜呼。此岂后世之所及哉。
形势不如德论
圣人为天下。不能去形势。犹刑法之辅治。去之则不能政耳。昔者。尧舜之为国。亦尝因形势矣。其平阳蒲坂之都。据河之上游龙门太行以为固。不惟此也。五服之内。诸侯错居。而以藩屏冀州。夏殷周之国。亦出入于河山之际。而功臣宗戚。棋布环列于九州之中。以至于数十百国之多。然先王未尝恃刑法而为政。亦未尝恃形势而为国。盖其为至安而不可动。常在于无形之势。此尧舜以至于禹汤文武。其道一也。后世不知此。则秦以山河为形势。而汉以封建为形势。至于西晋。惩曹氏之孤立。大封宗室。不旋踵。因之而亡。当其据金汤之势。宗子维城以临天下。其形势之难动。固无以异于唐虞三代之制。然而关门不守。强宗猘藩。寻戈而内向。则向之所恃以为安者。适足以速其祸。此其无无形之势。以默持之于平日之故也。
形势不如德论
圣人为天下。不能去形势。犹刑法之辅治。去之则不能政耳。昔者。尧舜之为国。亦尝因形势矣。其平阳蒲坂之都。据河之上游龙门太行以为固。不惟此也。五服之内。诸侯错居。而以藩屏冀州。夏殷周之国。亦出入于河山之际。而功臣宗戚。棋布环列于九州之中。以至于数十百国之多。然先王未尝恃刑法而为政。亦未尝恃形势而为国。盖其为至安而不可动。常在于无形之势。此尧舜以至于禹汤文武。其道一也。后世不知此。则秦以山河为形势。而汉以封建为形势。至于西晋。惩曹氏之孤立。大封宗室。不旋踵。因之而亡。当其据金汤之势。宗子维城以临天下。其形势之难动。固无以异于唐虞三代之制。然而关门不守。强宗猘藩。寻戈而内向。则向之所恃以为安者。适足以速其祸。此其无无形之势。以默持之于平日之故也。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0L 页
周太王避狄而逾梁山。可谓至弱之国矣。然至其孙而为中国四夷之主。殷纣其徒七十万人。与武王战于牧野。可谓至盛矣。然倒戈而自奔。无救于亡。此其为势。岂非在此而不在彼欤。汉高祖之于项籍。其不敌犹筳与楹也。然宽者胜。而剽者亡。袁绍擅四州之地。以河山之势临许洛。然为曹氏所灭。愚智之别也。至若人臣之依倚城社。呼吸变霜露。举动回山海。其形势之盛。莫敢谁何。然汉之许,史,梁,窦。不数世而亡。唐之李林甫,杨国忠。终亦败灭。张彖曰。人倚国忠如泰山。以吾观之。冰山耳见日则消。此其所恃。不过有形之势。与秦晋何异哉。盖无形之势。圣人常持之于心。以驭有形之势。而天下不敢动。所操至约而其施甚远。此尧舜禹汤文武之所恃以为安也。善夫。苏氏之言曰。人存则德存。德存则无诸侯而安。无障塞而固矣。可谓尽之矣。
刘恺,丁鸿孰贤论
君子之为让。自箪食以上。至于天下国家而极矣。其间亦或不无动于名者。然大率由其资近而力勉焉。故有终身布素乐而无悔者焉。可谓贤矣。苟或私意间发。往往有忍饥于壶餐。而毁节于万钟。能辞乎谏
刘恺,丁鸿孰贤论
君子之为让。自箪食以上。至于天下国家而极矣。其间亦或不无动于名者。然大率由其资近而力勉焉。故有终身布素乐而无悔者焉。可谓贤矣。苟或私意间发。往往有忍饥于壶餐。而毁节于万钟。能辞乎谏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1H 页
官。而终起于制诰。然此皆非其本分而身自树立。要名以求之。侥倖而得之者之为也。若夫据有父祖之业而通侯茅土之荣。非苟以要名者之可致。而能一朝而去之。视之如弊屣者。是其性有所恬泊而行有所孤洁。不可以但已也。司马迁作史记。表伯夷而出之列传之首。至其兄弟辞国。未尝有一言。及其是非。引夫子之言而直为之断曰。求仁得仁。又何怨。古人之褒扬高士之节。若是其公且直也。且其意缠绵宛转。于由光卞随之际。犹恐其泯没而无称。盖其欲风厉天下之士。以自立于富贵利禄之外者。其心若是其切矣。而范晔之作史也。论刘恺丁鸿之让而曰。刘徒让其弟。使弟受非服。而丁则因友人之责。能知其非而就其封。以是贤鸿而下恺。恺遂以此得矫情之诮。而苏氏兄弟。又极言诋之。恺为小人。而无辞于千古。呜呼。恺之为人。今虽不可考。然论其大体。则辞爵禄之人耳。爵禄可辞。圣人至拟于蹈白刃。盖其难如此。而恺能为之。其人可知矣。当汉之东京。宦戚用事。而士之贪冒苟荣。委靡而卑浊者。亦多矣。晔之议。曾不及此。而乃反讥恺不遗力。何其与太史迁异哉。士之制行。不患不圆而患不方。不患不通而患不固。良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1L 页
史者所贵。激浊而扬清。晔之为人。贪饕荣利。其患得失之心。至于失行亡身。则其见之不及此。盖无足怪也。而苏子瞻述其馀论。诮恺不已何也。恺之初心。虽或出于要名。终身贫素。乐而无悔。则虽夷齐臧札。亦无以加矣。丁鸿虽贤。既辞而复就。苟究其情。亦安知不出于利。而不胜其私心耶。且汉之世。公侯之封亦多。彼子袭父爵。孙继祖业。以长而受之者。天下皆是也。而西京独有韦元成。东京有邓彪及此刘恺二子。则其介性绝行。不易得如此。呜呼。君子欲新其说。而求过于无过之人。非忠厚之心也。余特贤恺而下鸿。以附史迁之后。而叹二苏之陋也。
先主取刘璋论
就天下之大事者。未尝为百全之计。计苟出于百全。则事或有所格而不行。时或有所缓而不及。故英雄豪杰之士。苟见可乘之机。飙发电驰而就其计。而不必为全安便适之术。是以所为而成也。若夫诸葛孔明之为汉谋。惟见百全而后举。故虽未尝败北。而其不能成大功。则亦往往坐于此方。魏延之请间道出也。此固取长安之一奇。而竟迟疑而不决。委荆州于劲吴。从先主以归身于蜀。使要冲坐失。而壮士偷安
先主取刘璋论
就天下之大事者。未尝为百全之计。计苟出于百全。则事或有所格而不行。时或有所缓而不及。故英雄豪杰之士。苟见可乘之机。飙发电驰而就其计。而不必为全安便适之术。是以所为而成也。若夫诸葛孔明之为汉谋。惟见百全而后举。故虽未尝败北。而其不能成大功。则亦往往坐于此方。魏延之请间道出也。此固取长安之一奇。而竟迟疑而不决。委荆州于劲吴。从先主以归身于蜀。使要冲坐失。而壮士偷安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2H 页
于一隅。是皆求百全之过也。余尝以先主取刘璋有三失。盖先主之声。出孙曹右者。区区之信义。有足以感服天下之心焉耳。不然则家而无袁氏父子兄弟之望。地而无刘虞,公孙瓒幽并之众。名而无刘表王朗厨俊之品。特遥遥刘氏之一苗裔耳。其实与刘璋何异。及其请援而入蜀。遂扼其吭而夺之国。以失天下义士之心。此其失一也。方关公顺流而取襄阳。擒于禁。走曹洪。威振华夏。曹操议徙许都。此其得天下之一时。而根本既虚。吴人跃入而猛将遂覆。此其失二也。据巴蜀穷险之地。内而将士无汲汲必死之志。外而失中国士民依归之望。此其失三也。夫荆州。天下之要冲也。虽小。足以有为于天下。东则据吴之上游而可以觇孙权之便。北则扼方城新息之阨而可以闯曹操之隙。西有刘璋。足以为吾之声势。蜀不必夺而后可用也。吕蒙虽多智。必不能乘先主,孔明之在而入其江陵。曹操亦必不能及关公之生而夺之襄阳。此其势先主与操一日百战。而一雄一雌。不出于十年而定。要之张辽,许褚,夏侯渊不敢当关,张,赵云。而曹操亦不能当孔明之节制。使曹操又复为赤壁之一衄。则英雄去就之机决矣。天下其将谁归。孔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2L 页
明之智岂不料此。而其所以为荆,益之计者。出于百全之利。苟且纡徐而为之。不知才得益而荆遽失之。使关公横亡。士元阵殁。而束张飞,赵云熊虎之手于深山幽谷之中。数年而又有秭归之失。先主之功堕。此皆去荆州之害也。虽遗绪仅存。而数十年之后。终亦必亡于曹氏。其得蜀竟何益哉。汉高帝久劳于兵间。将守鸿沟之约。张良一言而卒毙项氏。晋元帝将迁会稽。王导以其僻远不可。遂都建康。而李纲劝宋高宗居襄阳。以持中原之心。夫欲就天下之大计。而舍天下冲要之地。惟百全之利是求。则事有所格而不行。时有所缓而不及。终于无成而已。此先主取刘璋之失也。
常遇春论
智与勇相遇。而智者必胜。理之常也。然而智有时而不能谋。勇有时而断之明。非勇之愈于智。智者以久胜。而勇者以急决。盖亦在乎用之当其可耳。今夫两军相当。天下之存亡。决于一战。进退俱难。胜负莫定。当此时也。谋臣沉吟而不发。智士犹豫而未决。而制胜之略。必资于勇将。此兵之微机。英明雄杰之主。所以默察而用之。而非人人之所能测也。当 明太祖
常遇春论
智与勇相遇。而智者必胜。理之常也。然而智有时而不能谋。勇有时而断之明。非勇之愈于智。智者以久胜。而勇者以急决。盖亦在乎用之当其可耳。今夫两军相当。天下之存亡。决于一战。进退俱难。胜负莫定。当此时也。谋臣沉吟而不发。智士犹豫而未决。而制胜之略。必资于勇将。此兵之微机。英明雄杰之主。所以默察而用之。而非人人之所能测也。当 明太祖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3H 页
之遇陈友谅于鄱阳也。非 太祖之擒友谅。友谅必胜 太祖。夫友谅雄鸷。汉祖之项籍也。康郎之战。诸将佐气夺。欲纵友谅去。上咨常遇春。遇春不言。上悟乃移舟扼上流。凡旬有五日而友谅败死。明之帝业遂成。遇春之力也。遇春起于群盗椎埋劫冢之徒。非有奇谋异略。以喑呜跳荡之技。从事于前茅之间。此其为智。盖不足与虑于危急存亡之际亦明矣。当其时。况不乏智谋之臣乎。刘基为军师。陶安备幕客。而太祖不用。乃卒定于勇夫之一嘿。于此可以见 帝之明智。非人之所及也。何者。言议于庙堂。折冲于樽俎。智士徐为之谋。而使勇者。行之于境外。其事未尝败。此兵家之常也。及其前遇勍敌。久而相持。吾之智力已穷。当此时。惟有解而去耳。彼将益振而乘吾之后。虽其不然。天下之势自此分。其得失之几。间不容发。于是时也。惟有决之乎气而已。夫勇者。必有气。气之所乘。志动而明生焉。得之于翻然之顷。断之于猝然之间。而其为智也出人之所不能虑。行人之所不能及。是以刘基,陶安之拱手而无策者。常遇春为之而有馀。而 高皇帝用之而不疑。卒以成功。此不亦帝之明智。非人之所及也耶。汉高帝问韩信曰。朕将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3L 页
兵几何。信曰。陛下不过将十万。臣多多益办耳。帝曰。多多益办。卒为我擒。何也。信曰。陛下善将将。夫善于将将者。此汉祖所以得天下也。然而韩信之所云。盖谓善于驾御而已。若 高皇帝之将将。盖善于用将之智。何者。事当持重则徐达为之谋。事当轻发则廖永忠俞通海等决其计。至于天下至难处之得失而顾亦断之于一勇将而不疑。是故。虽以刘基之智。不能出其范围。而惟知感服之不已也。虽然。其讨张士诚也。遇春请以轻兵直捣其都。而 帝持重不用。及夫中原之北定也。遇春又请径走幽燕。执孱主以临天下。 上曰。壮哉。而昔所画下平江策也。吾欲先取山东掩河南。而拔潼关而守之。天下形势。入我掌握。不待鏖牧野而元都下矣。顾谓徐达曰。兵法以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卿其识之。由是观之。翻然之顷。卒然之间。智者所不及谋者。勇夫得以为计。而若夫长策以坐胜则非其事也。是以遇春之智。而行于鄱阳而不行于庙堂也。故曰。 帝之将将。善于用将之智。呜呼。此其所以得天下欤。
张中论
古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得失。而审乎事之吉凶。如
张中论
古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得失。而审乎事之吉凶。如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4H 页
斯而已矣。此其为智不待物而有馀。及夫巧伪生而天下多故。于是乎为卜筮。而资其智之所不能及。唯见其兆之吉而为之。唯其凶而不为。而其法有中有不中。则亦不能尽天下之亹亹。风角鸟占,奇门,太乙,七曜,六壬,谶纬不经之法。又相继而出。皆自托于易之支流。而以文其新奇之说。自汉魏之际。其教始盛。真玄菟管辂之属。天下莫不奔走焉。然而时君世主。亦未有推上于朝廷而用之。至唐李淳风等而出入于叩问之列。然不过如东方朔射覆之流。未尝及以军国大事。皇明之兴。刘基,张中以其术。佐 高皇定天下。而中之十事皆奇验。明业赖以成。中真异人哉。盖尝论之。高皇帝之得天下。唯分数明耳。鄱阳之战。帝之兴亡。在其一举。而谋臣无策。将士已困。当此时也。虽刘基陶安。不过曰有退而已。顾乃取断于一勇将者。何也。友谅以新造之国。扫境而来。其势固已危矣。而又不知顺流而下。直捣建康。出于敌之不意。而乃深入湖口。顿兵于坚城之下。此必有扼其吭而拊其背者矣。饩粮绝于后。将士罢于前。其不败何待。至于江南才定。元主未遁。山东陕西。尚为其有。而李思齐,扩廓,帖木儿等。皆忠勇善战之士。虽其已败之势。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4L 页
若可以摧枯拉朽。而深入轻战。又是友谅之覆辙。则帝之持重不听。盖以此也。凡此数事。其制胜之明智。有如烛照而数计。何术者之与其间哉。非唯此也。自在郭王军中。以至于为帝。其长策取胜。无非此类。此不亦分数明之故欤。夫蓍龟者。天下之明智也。然而不能自灵。因人而灵。惟聪明正直与神合德者。与其能焉。是以。如史苏,蔡墨者。在春秋。不能多得。而其占之验于后者若神。不然则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顾何能神。夫刘基,张中之术。亦犹是耳。中之策陈友谅必败。常遇春必出围。已而果然者。友谅本非 太祖之敌。而遇春亦非陷败之将。当其时也。友谅之出兵。其军中之术者。亦必以 太祖为必败。遇春为必擒矣。友谅之术者不验。而 太祖之术者必验。譬之灵蓍大龟。得史苏蔡墨而神。而不能神于众人也。晋末。张遇贤获神巫为师。能聚徒起兵。据有岭南。行到循州。而遇官兵。问神巫。神巫不应。遇贤遂败。吕用之为高骈客。占事奇中。骈惑之。竟为其所误。此其分数不明。而唯术之是听。是以终至于败亡而不悟。嗟夫。使中而不遇 高帝。则循州巫。 高帝而无术。则亦一张遇贤。后人安知不以中为讥而谓 帝为惑也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5H 页
哉。夫古之英雄豪杰。明于天下之利害。审乎计之得失。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其所以明于吉凶之故也。如斯而已矣。彼举事之际。往往托之于异术之人。而见其神。此不过惊动人耳目。而坚其从我之心也。如虬髯客输局于唐太宗。陈抟遇宋祖而请华山。皆豪杰丛祠夜嗥之意。世不察。以为真有。亦已过矣。夫以 太祖之智。可谓知天下之得失。而审乎事之吉凶。不待物而有馀者矣。然而亲疏中之十事。命宋濂作传。其事甚奇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殆若以圣武神功。为皆出于天定。要将使天下奸雄。不敢侥倖于智力。若是者。其本于唐宋之遗智欤。其后 建文之袈裟。 崇祯之被发。谓皆为刘基之前知。诚如此者。是国之兴丧。家之盛衰。人主之存亡。皆系于天。区区德业。不足以为得失。则亦祸天下之论也。吾不可以不言。以待后世之君子。
明季论[一](朋党)
甚矣。朋党之祸也。自古败亡之端非一。而朋党为先。朋党之生。由人主启之也。夫人主岂欲启朋党之祸也哉。然而朋党之祸。未尝不由于人主之所启者。何也。盖国之将衰。公道必先丧。公道之丧。必由人主之
明季论[一](朋党)
甚矣。朋党之祸也。自古败亡之端非一。而朋党为先。朋党之生。由人主启之也。夫人主岂欲启朋党之祸也哉。然而朋党之祸。未尝不由于人主之所启者。何也。盖国之将衰。公道必先丧。公道之丧。必由人主之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5L 页
私意。今有一人焉。因缘人主之私意而进焉。则同朝之人。必有不悦。而清议于是焉生。清议之生。朋党之始也。然而清议之人久而私生。私意一萌。而邪人亦或以其言论之相似。乘之以入。其终也。清议之党。未必皆君子。而其言行之不美者。适中于谗人之伺隙。往往启人主之疑。以至于举一党而外之。此人主之所以惑也。大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彼自托于清议之人。其初以义进。则朋友之所期待。交游之所责望。虽有不善者。亦不能肆然而为恶。其小人者。其进也见利而已。始以权戚妇寺之间。而终自结于人主之肺腑。其恶至于滔天。而天下欲杀之。人主之所倚而恃之者自如也。虽一朝觉悟而决去之。其势已不能胜。而虽去之。其党之智深奸熟者。又能百计而复之。与国家偕毙而后已。自汉而唐而宋而 明。其道如出一辙。呜呼悲哉。当 明之万历初年。国家鸿朗。人心未始或离。朝议未始或歧。而顾宪成辈以天下名流。讲道东林。人材蔚兴。士林风趍。可谓盛矣。殊不知一线之阴。潜伏于宫闱之间。人主枕席之际。履霜坚冰。遂成五十年之乱。始于争国本。而终于移宫。一二宵人。遂至于与客魏。而亡 明之天下。虽以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6H 页
崇祯帝之贤。宵旰图治。而孤立于厦毡之上。公卿大夫无足与计事。今日诛吴昌时。明日杀周延儒。亦何补哉。呜呼。其始也。未立太子。清议所以激发。其本则人主之私意辗转固蔽。有以致之。其端至微而其害亡国而乃已。譬之两叶斧柯。涓涓江河。其终无可如何矣。且夫朋党之弊。人材先亡。非必清流白马之祸而已也。背公死党之习。苟有言论之相似。则小人亦有以容其不肖。掊击横行。而贤人君子不安于朝。惴惴焉拱手而无所事。及其亡也。虽刲肠刎首。如范景文,倪元璐之烈烈。无所救于国家矣。夫人主亡天下之本。莫大于私。而私之所以亡天下。又莫大于朝廷之有朋党。朋党既成。而汉唐以来。无复有善其后者。呜呼。其亦可畏也哉。
明季论[二](财用)
夫为天下。未尝无君子。而亦未尝无财而为天下。是故。平天下之法。不出于用人理财。而曾子所以传之于大学者也。自古为国者。其始也。必裕于财。而其衰也。未尝不以财为急。其终至于财穷民竭。而国以之亡。则财之不可不理也。固无异于用人矣。昔 明之兴。 太祖之国。不过三吴之二。当其受命之初。四方
明季论[二](财用)
夫为天下。未尝无君子。而亦未尝无财而为天下。是故。平天下之法。不出于用人理财。而曾子所以传之于大学者也。自古为国者。其始也。必裕于财。而其衰也。未尝不以财为急。其终至于财穷民竭。而国以之亡。则财之不可不理也。固无异于用人矣。昔 明之兴。 太祖之国。不过三吴之二。当其受命之初。四方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6L 页
之豪杰。江淮荆楚慕义之士。坌集于其军。以之平狡吴。躏强汉。渡江而北。与胡元争中土。而未尝患无财。至于 成祖宣宗。年年征伐。北逐遗元。南平滇黔。而方此之时。官有馀财而民有馀粮。天下富乐。以成小康之治。及其季年。搜及天下之矿。穴酒茗之末。而不足于用。户部之长。有至于自刎者。由此观之。财岂有多少哉。然而尝观 皇朝之列宗。非有穷奢极侈。以尽一己之欲。如汉唐之君。而天下之财日穷而不裕者。何也。大抵无益之费。不急之用。常自于国家升平之时。而吏蠹官奸。因之以发。一费一用。苟有加于 祖宗之世。则所入至于倍蓰而无节。向时百金之费。今为千万。千万之用。今为巨亿。此其为费未可以知其所终也。岂惟 皇朝然哉。三代以来。衰世之君。无不若是。当是时。君臣上下所以汲汲于理财。无所不用其极。而终不知罪其用之不节。而以为求之未至也。是以赋而愈赋。求愈多而财愈不供。以至于驱其赤子于盗贼而后已。呜呼。其亦可异也已。盍亦反其始而思之。夫向者。岂能有兵而无饷。有水旱而无经费乎。盖理财有三节。有国初之可行。有中叶之可行。有末世之可行。国初则明君贤臣。自有一代之定制。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7H 页
而中叶之君。惟在视其初而撙节之耳。至于末世。苟且之政。亶系乎其君之独断而更之。不必群臣之与议。何者。天下之财。必有所归。至治之世。归于民。兴隆之国。归于度支。而衰亡之朝。太半归其君之私用。凡汉灵之宝库。唐德之琼林。与夫亲王公主妃嫔累世之折给。皆是也。度支之官。徒拥虚簿而已。甚则一岁之入。不足以为一岁之出。天下之产。不足以供天下之用。其平居。折长补短。虽不至于椎剥生灵。而一朝有急则虐毒之政。又无所不至矣。此未必其君贪于货色。而其臣惟知聚敛之为急。势所必至而无如何矣。是故。当世之良臣。忧其如是也。有朝请蠲损而夕斥之矣。夕请裁节而朝逐之者。无他。人主之所恶闻而左右近习之所不欲故耳。今夫人主自断于中。任左右之怨。而惟以天下社稷为恤。必自最难去最难夺之数事而先正之。则其他无益之费。不急之用。自在于矫革之中而无难为矣。苟如是则祖宗之富。可复也。天下之患。可纾也。不然。浣衣浣裳。如汉文帝。不索烧羊。如宋仁宗。量腹而食。度体而衣。寒士之节用而已。何补于天下国家哉。
明季论[三](科目之弊)
明季论[三](科目之弊)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7L 页
呜呼。国之将衰。百弊俱生而科目为先。夫科目者。用人之本也。科目之弊一生。而朝廷之上无正人。天下之人材。亦随而丧。是以论用人者。未尝不以科目为忧。而隋,唐以来。为治之不及汉。良由是也。贤良方正孝廉之目。未必皆贤良方正孝廉之人。而苟究其实。则未或逊于工诗赋习论策之士。非谓诗赋论策之士。不能为贤良方正。而贤良方正。不能皆工于诗赋论策。则诗赋论策。不能尽贤良方正之士。居可知也。是以野有遗贤。而人材不能上达。恬静雅饬之人。往往伏而不见。而英雄豪杰之士。无所发泄其志气。则世治而博酒号呶于肆市之间。世乱则裂缝掖之衣而为盗贼耳。 皇朝盛时。科目之外。亦有振拔遗隐。不拘资格。冯坚以典史授佥都御史。彭友信以贡生拜布政使。而秀才曾太直擢尚书。至于嘉靖时。犹三途并用。故人材不至于沉滞。而科举之不公。则又有刀锯以随之。科目之法。亦未见其弊之甚。万历以后。遂复荡然。贡士官止于贡。举人官止于举。若进士则不问贤愚。天下之爵禄。视之为砧几间物。于是乎人材索然而国家多事。虏讧流氛并起。而亡天下。则科目之弊为多。善夫。陈启新之论曰。朝廷有三大病根。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8H 页
以科目取人。一病根也。以资格取人。一病根也。以知推行取科道。一病根也。国家受此三大病根。由是经济无闻。党羽日盛。惟利是好。非情不行。竟成一迷局。举世尽醉梦于其中而不醒矣。若病根不除。皇上之天下。不断送于章句腐儒之手不止也。又曰。治病之药有四。一。当速停科目。以黜虚文。一。当速举孝廉。以崇实行。一。当罢知推行取科道。以除积年横恣之陋习。一。当速蠲灾伤钱粮。以苏积年无告之穷民。由此真才自出。风俗还淳矣。呜呼。即此可以见 皇明之所以亡矣。
明季论[四](严法)
昔圣王之用人也。栋梁桷杙椳臬扂楔皆得其当。一受其任。复不得更之。故以四海为家而至于数十百年之久。而无倾颓圮坏之患。如皋陶为士师。契为司徒。弃为后稷之流。是也。其委任责成之意。无所不至。虽如伯鲧之匪才。犹复置之治水之任。至于九年之多。而其技既穷。绩用终不成。然后复以其子禹代之。终底于平成之治。圣人爱惜人才。温厚周详之心。不如是。无以感服天下之贤人。而收其功效。盖秦穆之用孟明。亦此术矣。惟 皇明不然。当虏讧流氛之际。
明季论[四](严法)
昔圣王之用人也。栋梁桷杙椳臬扂楔皆得其当。一受其任。复不得更之。故以四海为家而至于数十百年之久。而无倾颓圮坏之患。如皋陶为士师。契为司徒。弃为后稷之流。是也。其委任责成之意。无所不至。虽如伯鲧之匪才。犹复置之治水之任。至于九年之多。而其技既穷。绩用终不成。然后复以其子禹代之。终底于平成之治。圣人爱惜人才。温厚周详之心。不如是。无以感服天下之贤人。而收其功效。盖秦穆之用孟明。亦此术矣。惟 皇明不然。当虏讧流氛之际。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8L 页
而相臣将臣之以法杀死者无算。夫法者。所以预防人于未然。而及其罪之既成。圣主亦有以低仰弛张于其间。经权并用。而要之不失其人材。而使威惠两行耳。夫杨镐,熊廷弼,袁崇焕,毛文龙。皆一时之将材。而杨嗣昌,陈新甲。亦才谞之臣也。或以败军陷城。或以纳贿要赏。或以陷亲藩。前后以罪死。而虏人相贺。流贼愈横。朝廷之失着。未有大于此者也。李光弼,郭子仪等。九节度之师。溃于相州。李晟,马燧。亦数败于贼。而唐之朝廷。未尝以此替四帅。卒收两京。皆其力也。 明独不然。何哉。大抵 皇朝规模有前代所无之二弊。曰。主位太尊。用法太严。则横罹之患及于才良。此国势之所以不牢固也。当其盛世。天子甚尊。大夫士甚贱。以至于民。愈卑微也。奔走供役。无敢后先。惴惴焉惟恐有罪。则在上者恃其有可畏之资而已。无可爱之实。恃其有不可拔之势而已。无不忍叛之心。其平居无事。犹有以相制。一朝有急。是不掉臂而去者几希。又况刑诛威罚。加其后乎。古之圣王。知其然也。一堂之上。都俞吁咈。惟恐一言之有所畏而不陈。惟恐一事之有所忌而不闻。至其任人则惟恐薄材小技之或有所未尽试也。是以其臣得以殚智竭
修山集卷之五 第 389H 页
力。效其区区之劳。惟恐怠惰疏忽。以负其君之意。此固刑法之外。所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而国家牢固不可拔之势。莫过于是也。范淑泰时政疏曰。自臣下不能副君上之求。致君上渐有疑臣下之意。疑则厌。厌则疏。不得不以寄托诸臣之心。转寄于他人也。天下事。惟宰相可行。谏官可言。自督责过严。人情疑畏。宰相不能施回天之力。谏官不能效批鳞之诚。终无以结主知而职业愈隳。又曰。法以惩顽。法行而顽不惩。非法也。呜呼。可谓切中时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