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修山集卷之十三 (自动笺注)
山集卷之十三
 東史志
  
高勾麗五行志(附新羅百濟)
嗚呼
聖人春秋
以備天人之事。
而其原已見於洪範
盖人有五事
五事之驗。
著於庶徵
雨暘寒風
推測當世治亂
往往符合而無差。
聖人爲此說。
以警時君而垂後世
盖其旨微矣。
是以孔子記當時之變。
至於蟲石草木鳥獸之微。
而猶不遺焉。
然存之而不議。
盖其愼也。
自蕫仲舒劉向父子而始爲旁引曲證。
遷就傅會之論。
其言至不可究其終始
是以父子相背戾。
前後至於矛盾
歐陽脩爲唐書諸志。
亦嘗斥其如此。
而又咎其秪取五事庶徵皇極
而遺其八政五紀三德稽疑福極之類。
至俾洪範之書失其倫理
此又不然
皇極
九疇之主。
而其用載於五事
其效著於庶徵
則自餘六條
不必牽合而言之矣。
五事本自思。
之官爲心。
皇極者。
所以發此心而應萬事者也。
乃以皇極並列五行
而五庶徵外加一條
此又固之失也。
然而祥眚禍痾之說。
推演經義
參合數術
類或精詳委曲
有以五事庶徵
相爲表裏而不可離
使人主。
動心惕懼
則不
可以凌雜米鹽
遷就繁細而遂沒之也。
倘使其言主皇極
貌言視聽一歸之思。
則固之此志。
又曷可小哉
故略存其要領
以備參考
五行之目。
出自洛書
箕子言之武王
其言曰。
初一五行
五行曰水。
火木金土
而水曰潤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從革
土爰稼穡
春秋傳曰。
田獵不宿
飮食不亨。
出入不節
民農時。
有姦謀。
則木不曲直
又曰。
棄法律。
功臣
太子
以妾爲妻。
則火不炎上
又曰。
宮室
臺榭
淫亂
親戚
父兄
稼穡不成
又曰。
宗廟
禱祠
祭祀
逆天時。
則水不潤下
又曰。
好戰攻。
輕百姓
飾城郭。
邊境
則金不從革
此言天事見於五行者也。
箕子曰。
敬用五事
五事貌言視聽思。
五事之用曰恭從明聰睿
而其效曰肅乂哲謀聖。
而爲雨暘寒風
五時反之者。
爲五咎徵
曰狂恒雨若
恒暘若。
豫恒燠若
急恒寒若
恒風若。
洪範傳曰。
貌之不恭
是謂不肅
厥咎狂。
厥罰恒雨。
極惡
時則有服妖。
時則龜孽
時則下體生上之痾。
時則靑眚靑祥
金沴木。
(沴猶害也。
)又曰。
言之不從
是謂不乂
厥咎僭。
厥罰恒暘
厥極憂。
時則有詩妖。
(童謠之類。
)時則介蟲之孽。
時則有大旤。
時則有口舌之痾。
時則白眚白祥
木沴金。
又曰。
視之不明
是謂不哲
厥咎豫。
厥罰恒燠。
厥極疾。
時則草妖
時則臝蟲之孽。
時則羊旤
時則目痾
時則赤眚赤祥
水沴火。
又曰。
聽之不聰。
是謂不謀
厥咎急。
厥罰恒寒。
厥極貧。
時則鼓妖
時則魚孽
時則豕禍
時則有耳痾。
時則黑眚黑祥
火沴水。
又曰。
思之不睿。
是謂不聖。
厥咎蒙。
厥罰恒風
厥極凶短折
時則脂夜之妖。
時則華孽
時則牛旤
時則有金木水火沴土。
此言人事發於五行者也。
箕子之東。
道與之俱。
而學之傳不傳
史記無徵
其四十一世之間。
災祥禍痾之見。
亦莫知幾何。
扶餘之時。
鯤淵有大石
相對流淚
下出金色小兒
始爲金蛙。
遂移扶餘之祚。
新羅莊王五年
蘭山縣石起立。
憲德八年
恩縣大石自移百餘步。
望德寺二㙮戰。
眞聖二年
沙梁自行
百濟巴婁王十七年。
橫岳五大石。
一時俱隕。
劉歆以爲金石同類
是爲金不從革
失其性也。
劉向以爲白色爲主
白色
京房易傳曰。
石顚而下
聖人受命
人君虜。
又曰。
石立如人。
庶士天下雄。
琉璃明王二十九年夏六月
矛川有黑蛙與赤蛙闘。
而黑者不勝死。
議臣曰。
北方之色。
扶餘破滅之徵
公元407年
也。
劉向所謂赤黑祥也。
大武神王三年
扶餘王遺以赤烏一頭二身
亦近赤祥也。
山上王二十三年。
鳥集于庭
新羅訖解王四十一年。
鶴巢月城隅。
奈勿王二十四年。
楊山有小雀生大鳥
德王十四年。
菁州池中有異鳥見。
身長五尺
色黑
頭如五歲許兒。
喙長一尺五寸
目如人。
嗉可受五升許器。
三日而死。
百濟巴婁王四十年。
鶴巢于都門上
是爲羽蟲之孽也。
易傳曰。
辟退有德
厥妖水鳥集于國中
又曰。
賊臣作國。
厥咎燕生爵。
小雀之類也。
中王二年
國東大水
慕本王元年
大水
山崩二十餘所。
太祖王七年
京都大水
漂沒民屋
新羅訖解王四十一年
大雨
平地水深三四尺。
漂沒官私屋舍
山崩三十所。
聖王十五年
含山崩。
泉水湧高三丈
此水不潤下
亦厥罰恒雨之驗也。
仲舒曰。
百姓愁怨
陰氣盛則水。
易傳曰。
小人剝廬
厥妖山崩
玆謂陰乖陽。
勝强
太祖七年
王觀魚于孤岸
得赤趐白魚
新羅阿達羅王八年
海魚出死
沾解王十年
東海大魚三。
長三丈。
高丈有二尺
聖王十五年。
東海大魚
其角盈車
百濟義慈王十九年。
泗泚河大魚死。
長三丈。
魚孽也。
極陰之象。
劉向曰。
魚陰類。
民之象也。
易傳
公元459年
曰。
海數見大魚
邪人進。
賢人疎。
大武神王二十四年八月
梅花發。
故國壤王三年冬十月
李花
此恒燠之罰也。
草妖也。
太祖十年夏
國南蝗。
二十年。
夏旱
故國壤王五年
夏旱秋蝗
蝗者。
謂小蟲有甲。
飛物之類。
陽氣所生也。
旱者。
恒陽之罰也。
易傳曰。
欲德不用
玆謂張。
災荒
荒。
旱也。
其旱陰雲不雨。
變而赤。
因而除。
師出過時
玆謂廣。
其旱不生。
上下皆蔽。
玆謂隔。
其旱天赤三月
時有雹。
飛禽
上緣求妃。
玆謂僭。
其旱三月
大溫亡雲。
高臺府
茲謂犯。
陰侵陽。
其旱萬物根死。
數有火災
庶位踰節。
玆謂僭。
其旱澤物枯。
火所傷。
中川九年
無雲。
大疫
新羅德王十三年。
夏旱
人多疾疫
此應厥極疾也。
大王八年冬
地震
西川二年冬
地震
文咨王十一年冬
地震屋倒有死者
劉向言金木水火沴土者也。
易傳曰。
臣事雖正。
專必震。
美川王元年冬
黃霧四塞
新羅善德王七年
天雨黃花
黃祥也。
易傳曰。
聞善不與
玆謂不知。
厥異黃。
厥咎聾。
厥災不嗣
故國壤王三年。
生馬
八足二尾
牛禍也。
文咨王二十七年。
王宮南門自毁
新羅脫解王二十四年。
京都大風
城東自毁
婆娑王三十二年。
城門自毁
昭聖二年
臨海仁化
公元466年
門壞。
劉向言金沴木。
木動也。
易傳曰。
上下咸誖。
厥妖城門壞。
寶藏五年
東明塑像
泣血三日
七年
王都女子
産子一身兩頭
新羅奈解王二十七年。
南新縣人死。
歷月復活
德王十七年。
珍州産兒
二頭二身四臂。
産時天大雷。
百濟始祖十三年。
王都老媼化爲男。
東城王二十三年。
王都老媼化爲狐。
義慈王十九年。
草津有女屍浮出。
長十八尺。
劉歆言人變屬黃祥
一曰
臝蟲之孽。
一曰
天地之性。
人爲貴。
凡人爲變。
皆屬皇極
下人伐上之痾。
五行第六曰。
皇之不極
是謂不建。
厥咎眊。
厥罰恒陰。
厥極弱。
時則射妖
(蜮之類。
)時則龍蛇之孽。
時則馬禍
時則下人伐上之痾。
時則有日亂行
星辰逆行
漢儒傅會
而非洪範之說也。
天下萬事無一不本於心。
而心爲皇極之主。
則此當屬於思之不睿。
所謂人痾馬禍黃祥牛禍脂夜之妖。
同其占矣。
其所謂厥咎眊。
厥罰恒陰。
不見庶徵之中。
則其附會後儒無疑矣。
易傳曰。
女子爲丈夫。
玆謂陰昌
賤人爲王。
丈夫化爲女子
玆謂陰勝
厥咎亡。
百濟之初。
馬韓之臣而將圖其國。
媼化男。
賤人爲王之兆也。
其後十餘年。
卒滅馬韓而有其地。
易傳曰。
幹父
公元前262年
蠱。
有子。
考亡咎。
三年不改父道
思慕不皇
亦重見先人之非。
不則爲私厥妖。
人死復生
又曰。
乖剌睽孤
見豕負塗
妖人兩頭
下相攘善
妖亦同。
凡妖之作。
以譴失正
各象其類。
二首
不壹也。
足多
所任邪也。
又曰。
豐其屋。
下獨苦。
長狄生。
世主虜。
草津之屍。
長狄之類也。
烽上王八年
鬼哭于烽山。
寶藏王十三年。
人於馬嶺上見神人
若言君臣奢侈無度
敗亡無日
新羅孝成王四年
緋衣出自隷橋下。
謗訕朝政
至孝公門下而忽不見
康王五年
東方州郡
四人者不知其所從。
詣駕前歌舞。
容可駭。
衣冠詭異
人謂之山海精靈
百濟義慈王十九年
鬼哭於宮南路。
此皆近人妖也。
大武神王四年。
王伐扶餘
次利勿林。
夜聞金聲
得金壐。
兵物。
寶藏十五年夏
王都雨鐵。
新羅奈解王二十三年。
武庫兵物自出
興王二十三年。
皇龍寺丈六像。
流淚至踵。
孝昭王八年
武庫鼓角自鳴
此屬金不從革
兵象也。
大王三年
王畋于儒原。
白狐隨而鳴。
射之不中
問之巫。
曰妖獸而白其色。
修德可以禳之。
王曰。
凶則爲凶。
吉則爲吉。
禳之何益。
爾言誣矣。
遂殺之。
中川王十五年。
田獲白獐
百濟義慈王十九年。
衆狐入宮
白狐坐上
佐平書案
此近白祥
野獸入城國虗。
厲之徵也。
太祖王五十三年。
扶餘二虎
丈二
毛色明而無尾。
陽原王十一年。
虎入城擒之。
寶藏王十八年
九虎入城食人
捕之不獲
訥祗王三十七年。
羣狼入始林。
劉歆以爲天文西方參爲虎星。
故爲毛蟲之孽。
野獸入城。
敗亡之異也。
寶藏王十九年。
平壤河水
血色三日
新羅善德女主八年
東海水赤而熱。
魚鱉死。
武烈王八年
大官井水變爲血。
馬郡地流血。
五步
雨血之類也。
易傳曰。
歸獄不解
玆謂追非
厥咎天雨血。
玆謂不親
民有怨心。
不出三年
無其宗人
又曰。
佞人祿。
功臣僇。
天雨血。
又曰。
君湎于酒。
淫于色。
賢人潛。
國家危。
異流水赤也。
新羅祇摩王十二年。
城東民屋陷爲池。
芙蕖生。
奈解王三年
始祖廟前
自起。
沾解王七年
城南自起。
德王元年
歃良州櫟實變爲
草木之妖也。
易傳曰。
枯楊生稊
枯木復生
人君無子。
新羅祗摩王二十一年。
宮南門災。
聖王二十年。
宮門災。
味鄒王元年
城西門災。
延燒人家百餘區。
山集卷之十三
 高麗史志
  
天文
歷代爲史。
天文各有志。
未嘗或廢也。
日月星辰
上懸於空。
去人玄遠
聖人春秋
日食星變
輒詳記而謹書之。
引而近之於人。
使之仰觀俯察
而致其敬畏
蓋其理微矣。
黃帝畫野分州
後世天文言者
有分躔次區別
以屬九州之土。
而言春秋者。
五星凌犯
彗孛飛流之異。
輒隨其分野
而占其災祥
如火在房而宋衛陳鄭災。
歲在楚而吳師入郢不遂
往往符合而無差。
分野之說。
不可如此矣。
漢武帝時
星孛于河。
戒傳者謂東夷敗亡之兆。
是年漢滅右渠
朝鮮廢爲四郡
是故
朝鮮三韓占星
在於析木之次。
與燕同分。
而以其在海中。
故又與吳越共占於斗。
此固近似之論也。
然而高麗史官
不用分野
而凡於仰觀之際。
讁見于天者皆書之。
其爲術疎矣。
然有國於一天之下。
無論小大
有君民之分。
社稷之重。
日君月妃
小民維星
其應一也。
災祥禍福之際。
時有出此而應彼。
一兆而兩驗。
分野之說。
亦有不可囿者矣。
故凡見於前史者。
悉存而不削。
俾後有考焉。
高麗四百七十五年間
日食一百三十二。
五星凌犯及諸星變亦多。
高麗曆法
馴用唐宣明曆。
終其世不改。
日月虧食。
時有不合中國
文宗
公元前130年
十二年正月庚申
月食
六月甲寅
月食
宋使救之。
國人不之覺。
日官挈壺正崔士謙撰曆。
失於推步
不以聞奏
有司請論如法
宥之
恭愍王元年四月癸卯朔
日食
果食
二年九月乙丑朔
亦然
易推者曆法
東人疎於術如此
五緯躔度乎。
星變之占。
尤多不合於法。
非常之變獨異之。
災恒多於亂世
亦有不可誣者矣。
毅宗十三年
三日並出。
恭愍五年
三日又並出。
睿宗元年
枉矢飛行
見者驚譟
其後爭地女眞
兵連五年
區內繹騷
仁宗十二年
太初門星再晝隕。
忠烈王時
太白經天
忠穆王元年
彗見紫微垣
恭愍王時
太白經天者三。
彗見者四。
恭讓王四年
彗星竟天高麗亡。
所謂災由人興。
變不虗生者歟。
餘悉見於本志
曆志
公元1392年
史臣鄭麟趾曰。
治曆明時
歷代帝王
莫不重之。
周衰。
曆官失紀。
散在諸國。
於是國自有曆。
五季
國若蜀若唐之類。
立國崎嶇
而亦莫不各有所用之曆焉。
以先王用人時
不可一日廢也。
高麗不別治曆
承用宣明曆。
長慶壬寅
下距太祖開國
殆逾百年
其術已差
前此唐已改曆矣。
自是曆凡二十
二改。
高麗猶馴用之。
忠宣王
改用元授時曆。
開方之術不傳
故交一節
尙循宣明舊術。
食加時。
不合於天。
日官率意先後相牽合。
而復有不效者矣。
而終麗之世。
莫能改焉。
其所傳之本。
往往脫漏附會
殆非厥初行用之眞。
然非今時所用
不必追正
而其全書未可見。
故姑著于篇而附授時其後
嗚呼
曆法微矣。
宣明授時
亦自一代之制。
東人依倣而用之。
非若春秋諸侯五季,蜀之別置曆也。
唐虞之際。
羲和日官之類。
而惟和叔宅西。
不限所至
至今西人爲曆。
推步之精。
考數之妙。
於諸方之右。
蓋傳其術而然也。
皇明以來
交通西洋
曆法益明
麗代未及出而唐元之曆。
足以自濟
山川風氣密邇中國
非如安南日本回回諸國之啓閉分至判然異候也。
以是先民人時
無損於事。
然於脁朒損益之源。
出沒虧復之理。
漫然不省
則與得人遺券料理錢糓何異
麗人之陋甚矣。
宣明授時
自具本朝史。
不必更爲之說。
五行
聖人言常而不言異。
然亦有時而言。
以其不外人事也。
昔周之時。
周公東征未歸。
天大雷電以風。
郊迎
而天又反風起禾
太史書之
孔子編之於書。
其言休咎之應。
有如影響
雖好爲洪範五行之說者。
無以過也。
仲舒劉向
因是而衍之。
祥眚禍痾之說。
凡於水火木金五行之屬。
天地大小物類而附之於此
以至於家人里巷之占。
童謠訛言之應。
莫不指事以爲符。
雖時有推之不能合者。
往往有奇中而不可廢者。
雖異聖人本意
而其爲術則勤矣。
蓋天五運
地有五材
其用不窮
人之生也。
具爲五性
著爲五事
修之則吉。
不修則凶。
吉者。
休徵之所應也。
凶者。
咎徵之所應也。
是以洪範旣言其理。
春秋又書災異
使有天下國家者。
覩物反常者。
無論巨細
致其戒懼心焉
祥眚禍痾之說。
雖出於數術家流。
之者亦可以深警而切感。
故其事占之著驗而易知者
隨而存之。
以待博雅者之考焉。
五行一曰水。
潤下
水之性也。
失其性爲沴。
時則雨水暴出
百川逆溢
鄕邑
溺人民。
時則鼓妖
時則豕禍及凡雷電霜雪雨雹之變。
是爲水不潤下
其徵恒寒。
色黑
是爲黑眚黑祥
肅宗元年六月甲戌
大雨
水湧北山
漂流木石
九龍山東六處
一時泉湧山崩
四年六月甲戌
大雨
九龍山頹。
長三百尺。
公元1361年
五十尺。
恭愍王十一年十月癸未
大雨震電
淸州城內水漲。
有死蛇漂出。
上樹梢。
氣候
恭讓王二年五月戊午
淸州忽雷大作
前川暴漲
城南門。
直衝北門
城中水深丈餘。
漂沒官舍
民居殆盡
三年秋七月辛亥
大水
明宗六年三月庚戌
東海黃濁三日
變爲血色
毅宗十九年三月辛酉
移御普賢院。
天寒雨甚。
衛卒凍死九人
恭愍王十六年六月壬申
北風甚寒。
城中着重裘。
神宗元年正月甲子
長興香爐獅子鳴如狗吠
忠惠王後三年
鍾樓鍾撞不鳴。
恭愍王十六年
漏壺有聲牛吼
煕宗二年六月
將軍朴挺謨。
爲人貪婪詐僞
辛禑二年七月
漢川君王睽及其妻朴氏。
毅宗五年
地鏡如水有影。
公元1053年
五行二曰火。
炎上
火之性也。
失其性爲沴。
陽失節則濫炎妄起。
宗廟
宮舘
時則草妖
時則羊禍
時則羽蟲之孽。
是爲火不炎上
其徵恒燠。
其色赤。
是爲赤眚赤祥
毅宗六年三月癸亥
禁苑林木間有光。
爛然火焰
外人疑爲失火
闕門外欲救。
知非火乃退。
時人謂以王好秉燭
故有此異。
忠烈王九年四月戊申
夜有物。
赤如火。
如斗
廣如席。
順昌
公元1287年
宮。
流星相繼而隕。
旣而風暴作。
火起宮中
焚蕩無餘。
明宗十四年
西部民家
有小雀生雛。
如山鵲。
占曰羽蟲之孽。
生非其類。
國家擾亂之兆。
恭愍王十五年
雌雉落于王后殿而死。
太祖元年
一吉粲能允家園
瑞芝一本
九莖三秀
獻于王。
內庫糓。
文宗十六年
朱草叢生重光殿。
王命詞臣
賦詩
肅宗六年正月壬戌朔夜
赤氣北指西。
紛布漫天
白氣間作
良久乃散。
占者曰。
遼宋有兵喪之兆。
仁宗十二年六月
靑風縣大池水
化爲血。
流至漢江
神宗二年五月
南部北井水赤沸。
聲如牛鳴
凡十餘日。
占曰。
賤人將貴。
恭讓王二年六月甲戌
碧瀾潮水赤。
己卯
禮成江水赤沸三日
忠烈王十三年十月乙丑
夜明西部
野雞皆鳴。
公元1387年
五行三曰木。
曲直
木之性也。
失其性爲沴。
故生不暢茂
及爲變怪者有之。
時則雞禍
時則鼠妖
是爲木不曲直
其徵恒雨。
其色靑。
是爲靑眚靑祥
太祖二十一年八月
大內柳院自起。
光宗二十四年二月壬寅
連理木生于京城德瑞里。
成宗二年
連理木生于忠州
顯宗七年四月
司憲臺庭栢樹枯有年
至是復生
十六年。
寶城郡獻珊瑚樹二株
十八年。
公元1391年
光郡獻珊瑚樹
八尺
枝八十一。
恭讓王三年四月
蟲食岳山松葉
發各里各領捕之。
宜州大樹
枯朽累年
是年條達敷榮
時人以爲我朝開國之兆。
四年五月丙申
蟲食松岳松葉
丙午
蟲食太廟
旣蟲之食五六年于玆。
太廟未嘗食。
至是始食之。
顯宗十一年十一月壬戌
卿雲見。
明宗十七年。
京城雞鳴鼓翅
忠烈王三年
昇平郡住內別良部曲長大冲家。
雞化爲雄。
羽毛尾距皆具。
唯冠未甚高。
大冲云。
雞生二十年
每年生雛
前歲不乳。
今忽變爲雄。
靖宗二年
神廟屋自頹。
毅宗六年四月
萬壽亭將罷。
假山頹。
牝雞鳴。
公元970年
五行四曰金。
從革
金之性也。
失其性爲沴。
時則冶鑄不成
變怪者有之。
時則訛言
時則毛蟲之孽。
時則有大禍。
其徵恒暘
色白
是爲白眚白祥
太祖十一年
原州山澗鐵佛
三日
顯宗二十年
聞喜縣
出水玉璞四萬餘枚。
仁宗二年
東海兩石進退相擊
高宗七年
耽羅郡有石百餘自行
中最大石還來而止。
餘石皆止不行
忠穆王元年
大石自涉長湍渡。
成宗十年七月旱。
敎曰。
季夏已闌。
孟秋將半。
愆時雨。
軫憂懷。
未知政化陵夷歟。
賞之
公元986年
不中歟。
牢獄囚徒
避正殿
减常鐥。
祈天禱佛
望祀山川
未觀石燕之飛。
見金烏之赫。
由予凉德
致此亢陽
欲推養老之恩。
以表憂農之念。
雍煕三年
賜給老人制。
京城庶民年八十已上者。
所司具錄姓名申聞
仁宗十三年
西部蝗。
太史奏曰。
蝗蟲四起
此乃國多邪人
朝無忠臣
居位食祿如蟲。
宜擧有道之人置之列位
以弭其災。
明宗十三年二月
京西州縣達于京城
訛言國家禁畜白犬
不從令者誅。
凡畜白犬者。
皆殺之。
或投之江中。
其不欲殺者。
涅其毛。
下詔禁之乃止。
八月癸巳朔夜
城中大譟
聲震都下
十五年。
妖言江南婦女美艶無夫壻者皆死。
良家女聞之曰。
吾屬當死。
何所惜。
至有淫奔街巷者。
王聞之。
有司
設佛事以禳之。
高宗十年三月
京城妖言
今月初八日
出門外則輒死。
是日市肆爲空。
十八年十月
東京馳奏。
有木郞言我已到敵營。
元帥某某人也。
我等五人欲與交戰
期以十月十八日
若送兵仗鞍馬
我等便當報捷
因以詩寄崔瑀曰。
壽夭災祥
一貫
人人居此未曾知。
除災致福難事
天上人間
捨我誰。
傾信私。
備畵韂鞍馬內侍金之蓆送之。
其後無驗
木郞卽木魅
三十六年十一月
有童
公元1293年
謠云。
木枝
切之一水鐥。
陋台木枝
切之一水鐥。
去兮遠而去兮。
彼山之嶺遠而去兮。
霜之不來
磨鎌刈麻去兮。
三十七年五月
京城訛言用人五十祭天狗。
男女惶怖
姦猾因之。
昏淫
盜者甚衆。
御史臺牓諭不能禁。
月餘乃息。
忠烈王二十年正月
童謠云。
萬壽山煙霧蔽。
未幾
世祖皇帝訃至。
恭愍王十年十一月
王避紅賊幸福州
乙未
幸映湖樓
乘舟遊賞
觀者如堵
或有誦讖而歎曰。
忽有一南寇
深入卧牛峰。
天云牛犬吼。
離海
淺水淸波
古聞其言。
今見其驗。
十二年六月甲子
闕內驚。
十六年
民間訛言五六月人當盡死
人各美衣食待之
憲司禁之益譁。
十八年二月丙辰寅時
訛言唐船已入西江
城中洶洶
流離失所者頗衆。
二十一年六月庚辰
訛言唐人食人於京內外
二十二年四月
義城庫洞有巫女
夜夢蝦蟆無數聚於一處
一靑衣女。
承命黃衣女。
傳於巫女曰。
汝言於上。
作大家九。
不居之。
速罷影殿役。
翌日午。
有神降于巫女曰。
今國多妖孽。
亡徵見矣。
吾受國恩
陰隲
國尙不亡。
盍告王吾還王陵矣。
辛禑十四年童謠
木子得國之語。
軍民老少
皆歌之。
恭讓王三年十一月
民間訛言
帝使求童女而來
公元944年
疑懼
嫁女之家。
燈燭相連
輝映街里
不備禮而婚娶者。
不可勝計
元宗二年正月
虎聚固城縣石泉寺洞。
擊鼓而舞。
忠烈王十三年四月
有狐晝入大殿
恭讓王二年九月
虎入新都門下府。
搏人而去。
時遷漢陽纔數日。
虎多害人畜。
人皆畏懼
遣使白岳,木覓,城隍以禳之。
定宗七年
臨津縣
白雉
高宗四十三年
雨水銀。
公元1059年
五行五曰土。
土居中央
萬物者也。
而莫重稼穡
土氣不養。
稼穡不成
木水火沴之而爲異。
爲地震爲土雨
時則夜妖
時則臝蟲之孽。
時則牛禍
其徵恒風
其色黃。
是爲黃眚黃祥
毅宗十二年十月乙卯
白州
丙辰
入御重興闕。
丁巳
受賀于大化殿。
是日天地昏黑
大風拔木
王頗疑之。
多方祈禳
十一月丙子
天暗如夜。
溫如三月
辛禑十一年七月戊寅
地震
如陣馬之奔。
墻屋頹圮
人皆出避。
松岳西嶺石崩。
禑曰。
此地震。
無乃天欲陷遼東耶。
穆宗十年
耽羅瑞山湧出海中。
高可百餘丈。
周圍可四十餘里。
之如石硫黃
恭愍王八年
赤黑羣蟻相戰。
司天監奏。
兵志曰。
螻蟻戰。
大興
九年四月壬辰
赤黑羣蟻相戰。
前年初六日也。
明宗九年三月
南原民家
公元1367年
有牛生犢。
兩頭兩耳
十七年八月
淸州民家牛生犢。
一身兩頭
忠烈王五年
慶尙道牛疫
屠者爛手而死。
文宗二十三年三月丁亥
貞州海中
沙土堆積島嶼
舟船阻碍
有司禳之。
乃滅。
仁宗四年四月庚子
興王寺三層殿主佛頭
無故自落。
明宗十七年四月癸酉
智異山神頭忽亡失
王遣中使索之。
數月乃得。
成宗十一年九月
登州稻穗七寸
黍穗一尺四寸
肅宗三年十月
靈光郡及管內郡縣
一種再熟
睿宗十一年六月丙子
尙州獻瑞一莖四穗
十二年六月
尙州獻瑞兩歧三穗
上表以賀。
恭愍王十五年十月
全羅道都廵問使金
十節
辛禑九年五月
慶尙道晉州
大麥一莖一穗三四歧。
嗚呼
物於天地之間。
其數有萬。
而其生也莫能逃於五行之氣。
惟人獨禀其全。
故於物爲最靈。
其餘動植之類。
各得其偏。
然其發爲英華美實
氣臭滋味
羽毛鱗介
文彩强柔。
亦皆得其一氣之盛。
至治之世。
聖人順天地治人
取材萬物足用
政能得其道。
而取不過道
則天地以位。
萬物以育。
而民以安樂
後世政亂
民有愁苦之情。
則天地之氣沴。
三光錯行
陰陽寒暑失節
以爲水旱蝗螟
風雹雷火
山崩水溢
渴。
霜雪不時
雨非其物。
或發爲氛霧虹蜺光怪之類。
天地災異中大者。
至於動植之類。
亦失其本性而爲變怪非常
下至細微生民日用服食器物
歌謠疾病之間。
推以事類
其所發。
盖亦有不得逃其人事得失
所以自漢以來數術家。
皆傳守爲學
其說雖爲委曲繁密
中有不中
要之不可廢也。
傳曰。
也者
天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達道也。
一人中和而爲天下之本。
至於天地而育萬物
劉向,歆父子之論。
雖不及此
而後世爲災異學者
不可不知此義焉爾
麗史本志
其書災祥甚悉
而特撮其大者
著于篇。
考其多寡
以時代。
亦可以觀盛衰理亂所由也歟
選擧
三代道衰。
私常掩公。
漢之孝廉諸科
魏晉以來
九品中正
進人之道。
非不多也。
至其弊也。
恒患於不公
孤寒抱才
伏於丘壑者。
與凡泛駕跅弛
不受覊絡者。
攀援路絶
陶鎔無術
不爲遺珠則終成棄材
,唐科擧之制所由興。
要以存公道於世間者也。
然擧天下士英雄俊庸愚闒茸
而納之於曰彀之內。
得失於數塲之試一夫之目。
而幸不幸居其間
亦何
公元1197年
以盡天下人才乎。
然而議者謂之後多私
不可廢者科擧也。
豈不悲哉。
三國以來
初無科擧
高麗光宗用雙冀言。
始以科擧選士
科擧之法。
行於中國三百有餘載
至西宋時
始入我東。
其法祖述唐制。
學校國子太學四門
又有九齋學堂
而律書筭學
皆隷國子
科擧
有製明經二業
而醫,卜,地理,律書,筭,三禮三傳何論雜業
各以其業試之。
而賜出身
國子進士
陞補生員試。
又間設焉。
足以使人興於學也。
又有武學
暫置而旋罷。
此外又有遺逸之薦。
門蔭之叙。
成衆愛馬選補
南班雜路之升轉
所進之道非一。
至於淸要崇高之職。
未嘗不由科目之路。
可謂盛矣。
大抵麗興四十一年。
光宗九年
而以雙冀獻議
試以詩賦頌及時務策
進士
兼取明經醫卜等業。
景宗二年
親試進士
成宗臨軒覆試
穆宗改定科擧法。
三月開塲鎖闈
禮經十條
明日試詩賦。
明日時務策
至十日
定奏科第
乃開鎖其明經以下諸業。
上年十一月畢選。
進士同日放榜
顯宗二年
始定糊名試式。
十五年
判諸州縣千丁以上歲貢三人五百丁以上二人
以下一人
界首試選
製述業則試以五言六韻詩一首
明經
公元841年
則試五經一机
依例送京國子監更試。
入格者許赴擧
餘並任還本學習
界首官貢非其人。
國子監考覈科罪
文宗十六年
始行封彌之法。
睿宗十四年
東堂始用經義
仁宗判凡諸州貢士
依前定額數。
若有才堪貢選
不限其數。
所貢之人。
申送日。
鄕飮酒禮
牲用一牢
官物充。
忠穆王改定
初塲六經義,四書疑。
中塲古賦
終塲策問
恭愍王十四年
李仁復李穡建議
擧子挾冊
易書試卷
以防假濫。
十六年
林樸上書科擧一依中朝
搜撿通考之法。
辛禑十二年。
李穡知貢擧
擧子年未滿二十。
不許赴擧
恭讓王元年
大司憲趙浚上書曰。
今之學者
雕篆之學。
幸中科第
取榮一身
以爲足。
從仕之後
盡棄所業
昧於施措
負國崇儒重道之意。
願自今。
聚各年及四品以下
對策殿庭
中者使掌製敎。
不中左遷
以振儒風
學校之法。
亦有條理
睿宗四年
國學置七齋。
以待專經之士。
周易曰麗澤
尙書待聘
毛詩曰經德。
周禮曰求仁。
戴禮服膺
春秋曰其一。
武學講藝
試取大學崔敏庸等七十人
武學韓自純等八人
分處之。
十四年。
國學始立養賢之庫以養士
仁宗之時
詳定學式。
國子學生。
文武官三
以上子孫勳官二品縣公以上
京官四品三品以上勳封者之子爲之。
太學生文武五品以上子孫
若正從三品曾孫勳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爲之。
四門學生
勳官三品以上無封
四品有封文武七品以上之子爲之。
學生
三百人在學
齒序
凡係雜路及工商樂名賤事者。
大小功親犯嫁者。
家道不正者。
犯惡歸鄕者。
鄕部人等子孫及身犯私罪者。
不許入學
律學書學筭學
皆肄國子學
書筭及州縣學生
並以八品以上子及庶人爲之七品以上情願者聽。
國子大學四門
皆置博士助敎
必擇經學優長
行修謹。
堪爲師範者。
分經敎授諸生
授一經
令終講。
未終講者。
不得改業
年終
講授大小
以爲博士助敎
考課等第
律書筭學
只置博士
律學博士
掌敎律令
書學掌敎八書
筭學掌敎筭術
周易,尙書,周禮記毛傳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糓梁傳。
各爲一經
論語
必令兼通
學生課業論語
共限一年
尙書公羊糓梁傳各限二年半。
周易,毛詩,周儀禮二年
禮記左傳三年
皆先讀孝論語
次讀諸
幷筭習時務策
有暇兼須習書。
一紙
幷讀國語,說
公元1389年
文字林,三倉爾雅
恭讓王元年
大司憲趙浚上書曰。
願自今以勤敏博學者。
敎授官。
分遣五道一人
周行郡縣
馬疋供億
並委鄕校主之。
以外方閑居業儒者
本官敎導
令子弟常讀四書五經
不許詞章
敎授循環周行
嚴立課程
身自論難
考其通否
登名書籍
誘掖奬勸
以成實材。
有得人才之多者。
以不次。
若不敎誨無成効者。
亦將論罰。
此議雖未及施行
原其立法定制之初。
養育之方。
選取之制。
銓注之法。
累世子孫憑藉維持之。
東方文物之盛。
諸中華。
權臣私置政房。
政以賄成
銓法大壞
科目取士
從而汎濫。
於是黑冊之謗。
粉紅之誚。
傳播一時
高麗之業。
遂衰矣。
當其盛時
主司公道以行之。
應擧者磨勵以須之。
上無謬擧
無遺才。
君人以是柄欛
鼓舞一國之人。
樂於成俗
恩門座主
放榜榮親之儀。
掌試者若座主
在。
放榜
必具公服往謁。
門生綴行隨之。
學士於前。
門生於後。
衆賓尊長
下堂庭立。
禮畢
揖讓而升。
以次拜賀
於是學士邀至其第。
奉觴稱壽
及第無兩親者。
榮親代以侍養父母,妻父母
皆無則代以伯叔父母
遊街日。
入其坊廂
父老士庶
笙歌
盛服
隨從以寵之。
自上又特賜藍袍犀帶戴花張蓋榮之
而又進士十擧不第醫卜業生在學滿二十年。
年踰五十者。
特許釋褐
文宗時
十上不第者。
元長五人
恩賜出身
又賜明二人及第
使枯項黃馘鉛槧老死之人。
得以無寃其心。
可謂厚矣。
自是士愈彬彬焉。
至有登於中朝制科者。
七人八人
而金濤又中皇明制科。
其盛如此
高麗光宗以後四百三十餘年之間。
及第者。
爲二百五十三榜。
而其數爲六千五百二十二人
國子監試。
進士試。
而德宗世。
始置陞補試。
生員試。
毅宗世始置。
或試賦及十韻詩。
試詩經義訖。
麗末而進士試凡一百三十九榜。
生員試凡三十三榜。
入格前後凡一萬一千六百一人
醫卜地理雜科
不在其中
辛禑十一年。
尹就爲掌試。
所取皆勢家乳臭之童。
時人譏之爲粉紅榜。
以其兒童好着粉紅衣也。
公道不行科塲
而國隨以隕。
科試關於世運
識者覘之。
盛衰治亂之候。
往往不逃於此
可不愼歟。
銓注之法。
國初吏部主之。
明宗以後權臣當局
置政房於私第
選法淆亂
無復紀極
或使翰林密直主之。
或使承宣政色主之。
其後又有典理軍符分掌
文武選法。
而吏兵部虗位
賄賂公行
廉耻道喪
以至于白銀圖點之風。
隱批賣弄之習而極矣。
至於守令之官
成宗以前
不置之。
使鄕豪主民。
三重大匡重大匡之職及堂大等,大等事審官之號戶長
安逸戶長之屬是也
每假公務
侵暴百姓
民不堪命
成宗因崔承老之言。
始改州府郡縣吏職
顯宗時
定諸外官
奉行六條
而自朝廷差遣令之法。
其中葉矣。
其末也不任士人
而監務縣令之職。
乃以府吏胥吏爲之。
權臣又差其私人
奪人田民。
賣弄威勢
貪殘之禍無異盜賊
而按廉之職。
亦多位卑望輕
不能彈壓州府
朝廷雖欲矯救。
終莫之能焉。
大抵麗代外官之制。
苟且甚矣。
薦擧之制。
則列朝惟成宗勞來巖穴
搜訪丘園
其意甚盛。
是以當世得人最盛。
如姜邯贊,蔡忠順皇甫愈義,姜民瞻等。
其所養。
崔承老,崔亮等。
亦皆一時名臣
下求賢之敎曰。
殷宗之於傅巖
徵用胥靡
周王之於渭水
登庸漁師
任之耳目之司
或授以台衡之職。
故能匡扶社稷
經濟邦家
朕自摠萬機
思齊七政
積學
無以知善。
非任
無以成功
是用內開庠序
置學校。
較藝之塲。
取士之路。
猶未致懷寶出衆之士。
安知無蔽
妨能之人。
凡有文才武略者。
詣闕自擧
其他敎辭
醇深鴻遠
庶幾兩漢制詔焉。
其後嗣王雖有明暗
而猶能遵而行之。
世有賢良孝廉之薦。
外方敦遣之制。
其外雜調用人
有成衆,愛馬叙親叙功添設職及役官其人之法。
用意委曲
立條纖悉
頗可爲法於後代
所謂衆官者。
選補之法。
內侍院,茶房,司楯,司衣,司彝等官。
宿衛近侍之任
必考其世籍才藝容貌
乃許入屬。
仕滿者。
或拜朝官
除守令。
而其人者。
國初鄕吏子弟
爲質於京。
且備顧問其鄕之事。
謂之其人。
役滿亦加職焉。
愛馬無所考矣。
輿服
不可躶而行。
上古皮卉以爲衣。
聖人惡其無制也。
上衣下裳
取則乾坤
使民上下之分。
而知尊卑之序。
儀章粲然
民志以定
是故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劉向洪範五行傳。
民有先王法服
製㨾不經者。
謂之服妖
禹服之外。
不沾先王之化者。
衣冠制度
得無服妖之歎也。
鮮之人。
蓋多白衣
君子以爲殷家尙素遺風
而新羅太宗王。
請襲唐儀。
是後冠服之制。
稍擬中華
高麗之世。
因用羅舊。
公元1356年
宗始定百官公服
以明等威
毅宗時
平章事崔允儀裒集祖宗憲章
雜采唐制。
詳定古今禮。
上而王之冕服輿輅
以及儀衛鹵簿
下而百官冠服
不具載。
一代制備矣。
然而元之世。
亦有大國所賜冠服輿輅印章之屬。
而又因前後國人建議
上下衣冠服色
隨時沿革
不常制度矣。
視朝之服。
忠烈以前
皆用柘黃袍
文宗仁宗因遼金之賜。
象輅
圓丘
無異天子之制。
至於出入儀衛
黃傘在前
舞蹈警蹕
受賀呼萬歲
忠烈朝元之後始除之。
而猶不去黃傘
朝臣紫緋皁綠之衣。
金銀玉之帶。
皆視上國
而第其尊卑之等。
恭愍王六年
司天少監于必興上書
玉龍記云。
我國始于白頭
終于智異。
其勢水根木幹之地。
以黑爲父母
以靑爲身
風俗順土則昌。
逆土則灾。
風俗者。
君臣百姓衣服冠盖是也
今後文武百官
黑衣靑笠
僧服黑巾大冠
女服黑羅
以順土風
從之。
十六年
敎曰。
我國羣臣冠服
旣以土風所宜制定
俾有上下之辨。
不可易也。
近來輕改趍便。
尊卑混淆
今後諸君,宰樞,代言判書上大護軍,判通禮門,三司左右尹,知通禮門
黑笠白玉頂子
三親從諸摠郞,三司副使,八備身前陪,後殿護軍
黑笠靑玉
公元1371年
子。
諸正佐郞
黑笠水精頂子
省臺成均典校,知製敎員及外方官員
黑笠隨品頂子
縣令,監務。
黑笠無臺水精頂子
是歲百官始着笠朝謁
二十一年
命代班主以上
皆戴黑草方笠。
二十三年
宰相臺省重房閣門着笠。
辛禑元年
始令各司胥吏着白方笠。
八年
憲府書雲觀啓。
我國木性
不宜黃白赤色衣。
靑黃赤黑白五者。
水火木土不可偏廢也。
白者。
凡人在服
無父母而其心哀素者。
不可禁令不服也。
黃赤者。
將士戎裝婦女常飾通行而共須者。
又何可以立制而防之乎。
天地大勢
方外別國
高麗最近中州
山川風氣
燕齊無間
服色靑黑
何可自別於中國乎。
其爲水根木幹之論者。
蔽累甚矣。
忠烈以後
開剃辮髮
胡服從元俗。
殆將百年
大明太祖高皇帝恭愍王冕服
王妃羣臣。
亦皆有賜。
自是衣冠文物煥然復新。
彬彬乎古矣。
百官
東方文物之治
肇自箕聖。
設官分職
所以代天而理民
一代之制。
宜有可觀
而今無所考。
一二可見遺史者。
大夫博士名目
衛滿朝鮮時。
大臣
公元691年
則有相國
外官則有尼豀長稱號
其倣中國官制
可知矣。
羅麗三國
官勳爵階。
參以方言
冗雜猥瑣
莫可稱述
高麗之初。
遵用封新定之制
而亦荒陋鄙俚
多沿羅代之舊。
太祖天授二年
猶立三省六尙書九寺六衛
略倣唐制。
洎于成宗
大新制作
內外之官
省,部,臺,院,寺,司,舘局
外有牧,府,州,縣。
有常守。
位有定員
盖自箕子以來初有。
亦可謂一代文治矣。
時當五代,西宋之初。
中國限。
,金雜虜迭興
幽,燕,,瀋之路不通
所以自帝其國。
官名爵號
自大以下
皆擬上國
其間亦有可笑者。
平章事本非官名
唐太宗尙書令陞儲位。
故臣下避。
不敢居其職。
宰相者。
常知中書門下平章軍國重事
而遂有平章事之名。
高麗以爲國相之號。
開府儀同三司
本周隋間假借冒濫之號。
亦非藩國之所可有。
而以散階入銜
其餘官號亦多此類。
事元以後
雖悉改之
而麗代宰相名最不正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雖有其官。
而無其人則闕。
國相之號則景宗以上
稱內議令。
成宗內史令。
文宗以後
始謂中書令
而秩則從一品。
而又有門下侍郞中書侍郞
皆兼平章事之銜。
又於中書門下
平章事
並秩正二品
盖是宰相之職。
忠烈王事元以後
中書門下之稱。
變而爲僉議府。
曰都僉議使,僉議中贊僉議贊成事。
宰相之號。
遂失其舊。
漫然不可紀矣。
大抵麗之盛時
不過五。
樞不過七
宰相之職擧。
庶司百僚各供其職。
及其衰也。
省宰增至七八。
事元以來
事多倉卒
僉議密直
於都評議司商議。
商議之名又起。
與聞國政者。
六七十人
於是六部徒爲虗設
百司渙散無統政事不復修擧矣。
唐朝學士文集賢。
分隷中書門下省。
而麗制則寶文閣崇文,弘文,集賢殿
自爲一官無所統屬
至於政堂門下常侍諫議大夫給事中起居注,左右補闕
則不別設司而皆隷門下府。
此又異於唐制矣。
直司者。
宋樞密院
成宗時
稱中樞院
顯宗改爲臺省
獻宗時直稱樞密院
崔忠獻當明神之際。
權盖一國
而其官則不過爲樞密院奏事
奏事者。
今都承旨之職也。
其弟忠粹又居之。
爲當世要任。
可知也。
忠烈王時
始稱密直司
而藝文舘掌制撰詞命之職也。
與弘文集寶文舘殿
一例極選
而以文學言語
顧問
出入侍從
因得參謀議。
納諫諍。
其禮尤寵。
翰院亦然矣。
中葉以後
官名多有
公元前205年
變更
庶司不常廢置
其詳不可得而言。
三省者。
門下府,尙書省,密直司也。
六部者。
吏,兵,戶,刑,禮,工曹也。
宰相六府
六府統府,寺,監,署,倉庫
以制繁。
卑以承尊。
令出於一而百職應之。
此其經常之制。
見於史者。
寺十八。
署二十四。
倉庫十五。
局三。
又有宮院宮觀院,部。
宮諸王子諸妃主府僚屬。
又有宮內之職。
宮主,宅主,公翁主之號。
都監各色
因事以置。
事已則罷。
或遂置而不廢。
其類繁多
莫能徧擧
至於西班武職
太祖二年
六衛
穆宗時
備職員。
後又置鷹揚龍虎二軍
六衛之上。
設重房。
使二軍衛上大將軍皆會。
毅明以降
武臣用事
重房之權益重。
忠宣罷而旋復
高麗之世。
不能廢焉。
各軍各衛。
上將軍大將軍中郞將郞將等官。
其詳繁不可紀。
至於外職
則有掌戎政者。
兵馬使
專制方面
則初曰節度使
後曰按廉使
東西兩京則有留守官。
此其大體也。
勳爵散階則始倣中國
以後改之
大抵勳有上柱國
柱國爵有公侯伯子男。
食邑幾戶。
當世宗親公卿者。
生而官銜照爛
死而墓道輝炳。
不異華人矣。
藩王帝制
其可乎。
然而忠烈以來
官名旣改。
代有紛更
大小臣工
往往有四五改而不
已者。
恭愍之世。
則二十年之間。
改官制。
而新舊錯亂
不勝其煩複。
自當居官者。
猶不自信官號爵稱。
譜閥碑碣
何以考徵後世乎。
故自成宗以後
官制員額之數。
具列于譜。
忠烈以下
姑闕之。
門下府則有判門下中書令侍中贊成事,內史侍郞,平章門下侍郞平章事評理政堂文學,知門下府事,常侍直門下,左右司大夫給事中起居郞起居舍人獻納左右司諫,左右正言門下錄事,注書。
尙書省則有尙書令左右僕射,知省事左右承,左右司郞中,左右司員外郞都事
司則有判事,知司事副使判官
密直司則判院事院使知院事同知院事副使簽書院事直學士,知奏事,左右承宣左右副承宣堂後官
諸曹有判事,尙書,知部事侍郞郞中員外郞
考功司則郞中員外郞
都官則有郞中員外郞
憲府則有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
舘閣則有學士承旨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直院,權務知制誥修撰官,翰林院直學士直閣校勘提學提學,直提學
成均舘則有大司成博士助敎學諭祭酒等官。
諸寺有判事,監少,監承郞,校書郞正字校勘太常卿少卿博士司議齋郞內給事,注簿,
直長小尹,副令,太醫監,監少監丞博士醫正
通禮門則有閣門使,副使祗候
諸署則有令,丞,直長副直長
倉庫則有使,副使,丞,注簿,直長
五部則有使,副使錄事,權務。
東宮官則有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賓客左右庶子左右諭德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左右贊善中舍人洗馬文學司議郞知府,事丞,司直
諸妃主府則有左右詹事少詹事,注簿,錄事令史書,令史書藝,記官,通事舍人給事
諸王府子則有典籤錄事
至於諸司都監各色
亦有官屬而置罷紛紜
且其名號多出於明神後
一切武臣任意撰定
率皆鄙俚
不足採錄
而諸宮殿官。
諸眞殿直
諸舘直。
諸壇直。
神廟直。
諸牧監直。
諸窰直。
亭院直。
亦皆有使,副使判官,雜權務,權務,丙科權務等職名
大略文武蔭官七百五十餘人
西班七百三十五人
外官五道兩界四京八牧十五府一百二十九郡三百三十五縣二十九鎭。
京曰留守
道曰按廉,轉運勸農都統等使。
兩界兵馬使
宰相在京。
遙領者曰行營兵馬使
牧曰制使
府曰大都護大都督中都護使,副使防御鎭使。
州郡知事
縣曰令尉監務。
諸鎭曰將副將
舘驛曰使丞。
津渡句當
掖庭局六十七人
侍府一百二十一人
諸省府司掾屬西京土官大都護府判官法曹等官。
無慮千餘人
中世以後
北事胡元
南與倭戰。
別抄紅巾之亂。
而乍置旋罷。
都廵問使,安撫使廵軍萬戶名色
不可勝數
摠之內外官食祿於王家者。
殆近三千員。
視諸唐虞五十。
商官百。
其濫已甚矣。
以數千里山河
百許萬編戶
三千人共治之而不足
及其衰也。
官愈冗而政愈亂。
至於亂亡不救
何者
大官高位
君子居之則官愈重而位愈貴。
小人居之則民之視之不見其高且貴焉。
而與微官末職無異也。
而國遂與之輕焉。
雖有千官布位。
百僚無闕。
適足蠧國耗財一端而已
竟何益哉。
嗚呼
後之爲國家者。
可以鑑矣。
禮志
史臣鄭麟趾曰。
夫人天地陰陽之氣。
喜怒哀樂之情。
於是聖人制禮以立人紀。
節其驕淫
防其暴亂
所以使民遷善遠罪成美俗也。
高麗太祖立國經始
規模宏遠
草創未遑議禮
至于成宗
恢弘先業
圓丘
耕籍田。
宗廟
立社稷。
睿宗始立
局定禮儀
載籍無傳
至毅宗時
平章事崔允儀撰詳定古今五十卷
闕遺尙多。
餘文籍。
再經兵火
十存
公元629年
二。
今披史編詳定禮。
旁采周官,六翼式目編錄,蕃國禮儀等書。
分纂吉凶軍賓嘉五禮
作禮志。
嗚呼
古者以禮爲治。
周衰禮喪。
漢興
禮稍出。
然不過儀章度數之間。
所謂禮之末節而已
何禮之可云哉。
,宋士大夫已常太息乎斯。
東國乎。
箕子東來
大革九夷之俗。
而爲八條之敎。
其中矣。
箕子世衰而四郡二府之際。
猶有仁賢之化。
人稱之爲君子國
此豈無而然哉。
三韓三國所以
不可考。
而考諸高麗
可以知其一二矣。
大抵東國所謂
出於唐貞觀開元者爲多。
參用國禮
所謂蕃國
羅麗濟之屬也。
然諸國相沿。
不過有司紀事物名數。
登降揖讓俛伏興之節。
若爾而已
豈有所謂士大夫相與講究
定爲一代也哉
高麗之興。
五王六十五年。
成宗有制作之意。
顯宗繼之於文度數之間。
頗遵華制。
至於所謂樂之本則蔑如也。
婚姻男女之際。
喪葬祭祀之間。
人之大倫大節所係。
同姓之婚不避
朞功三年之喪。
擧世不行
此與夷狄何異哉。
然自春秋之世。
齊魯之俗。
而有姑姊妹不嫁。
孟子之類。
不勝記。
魯人有行三年者。
孔子歎其知
禮敎之衰。
中國
然。
豈獨東國而夷之哉。
不足爲累於文武箕子之治也。
睿宗時所定禮
失所傳。
而崔允等所定禮吉禮
大祀則有圜丘大廟禘祫時。
功臣配享靈殿,諸陵。
中祀則有籍田先蠶文宣王廟
小祀則風師雨師雷神靈星馬祖先牧馬社馬步
州縣文宣王廟大夫士庶祭禮
雜祀凡十四條。
凶禮則有國恤,陳慰,祔太廟上國使祭奠贈賻弔慰先王諱辰,眞殿酌獻上國喪,隣國喪,諸臣喪。
五服制度
百官忌暇。
凡十一條。
軍禮則有遣將出征,師還救日月食季冬大儺四條
賓禮則闕。
嘉禮則有冊王子王姬公主下嫁,進大明表箋元正冬至上國聖壽節望闕賀儀元正冬至節日朝賀儀元會王太子元正冬至受羣臣賀儀王太子節日宮官賀幷會立春賀儀新雪賀儀,宥旨賀儀一月三朝親祀圓丘後齋宮受賀儀大觀殿宴羣臣老人設儀宣麻東堂監試放榜儀鳳門宣赦書儀朝野通行,宰樞謁諸王兩府宰樞合坐六官諸曹官相謁,諸都監各色相會,參上參外人掌故謁宰樞及人吏掌故謁參上參外儀文武員將人吏起居監獄日臺省內
侍坐按察使別御及外官行幸外官本國詔書外官聖儀,新及第進士榮親外官出官三品使臣按察使相會,按廉諸別御相會兵馬使軍官拜坐北界營主副使幕下相會兩界兵馬使行禮,諸道計點使中護評理尹使相平壤府尹觀察使,牧都護知州同坐外官兵馬使兵馬使外官銜命宰樞外官遙謝改銜西京官寮加職遙謝防御員將謁按廉及參上官儀上元燈會
仲冬八關凡四十四條。
以爲吉凶軍賓嘉五禮
用之郊廟朝廷鄕黨士庶之間。
不足與論於風敎化理之盛。
足以自成一代定制矣。
若乃名目度數
器物服色
儀注節次
凡彌末之節文
皆有司之事。
自具舊志
不可以悉記。
記其節目大者
廢置得失沿建異同之跡。
以爲後考焉。
圜丘之祭。
始於成宗
成宗二年正月辛未
王親圜丘祈糓
配以太祖
名雖祈糓雩祀
實則郊社天地也。
高麗臣元以前
紀元稱朕
其臣稱陛下
儀制多倣天子無異
安南日本之自帝其國。
圜丘方澤
亦其一也。
社稷宗廟靈殿諸陵之祭。
與凡中祀籍田先蠶文宣王廟釋奠之祭及小祀
雲雷先牧馬社山川諸雜祀之祭。
取具陳設
工歌祝號
薦祼興俯之節。
皆視圜丘之制。
而隨其大小增减損益
其詳具於本志
迨及本朝
亦多遵用者。
載於掌故可知矣。
至於國恤
高麗多忌諱。
國有大故
臨時采掇附比從事
事已則不傳。
故其見於史者。
特梗槩而已
嗚呼
漢文爲易月之制。
堯舜以來
如喪之哀。
遏密之痛。
臣子不得行其
民間三年之喪。
亦從以廢。
其間雖有晉武帝魏孝文周武帝力行三年之喪。
終不能回漢文一日遺詔
,宋以來
非無賢君懿辟。
釐正不得者。
何也。
天下人樂其便已。
一人之賢。
不能以矯之也。
嗟夫
秦始皇焚滅六經
坑殺諸生
盡先王之
而猶不能革。
死子三年之服。
則是秦皇猶有所忌而然也。
文學黃老
而忍於决行。
遂爲萬世滅棄天經戎首
世以漢文爲賢。
至論也。
嗚呼
禮敎旣衰於中國
外國隨之。
至於高麗諸王而極矣。
明宗之燃燈大會
忠宣紅鞓聽樂。
或在祥期之內。
或在山陵之前
居人上而無禮至此
雖其爲人狂昏無所顧忌
斯亦易月之制誤之也。
漢文得辭其罪哉。
其後忠烈因山與其祔墓也。
忠宣
頗有可觀
斯其從
公元1304年
上國名士
長進文識之後歟。
士庶五服之制。
皆遵唐宋之制。
成宗十一年
六品以下不入常參官
父母百日後。
所司勸令出仕
起復銜。
以黲服耎角。
遙謝行公。
十五年七月
朝官遭喪給暇式。
忌暇各三日
月朔望祭
暇各一日
大小祥祭
暇各七日
大祥之後
經六十日行禫祭
五日
明宗十四年七月
制文八流以上者。
妻之父母
依親伯叔之妻。
齊衰周年
給暇二十日
忠烈王三年
中贊方慶持妻母服
權宜後行
宰相服制後行
古無其例。
軍國務繁。
始有是命。
恭讓王三年五月庚子
更定服制
一遵大明律服制式。
外祖父母妻父母服。
與親伯叔同。
無後人。
三歲遺棄小兒冒姓付籍者。
卽同己子。
其以同宗之子親近爲先繼後者。
亦許行服三年之喪。
天下通喪
自今許終其制。
其中關係國家要務
必合起復者。
啓聞取旨。
奪情起復
由是觀之。
高麗雖有五服之制。
所謂士大夫
解官
束帶從仕
無異平日
外祖父母妻父母服制
同於親伯叔
此自高麗之制也。
君臣上下
三年之制。
而重於母妻。
可知其先母後父之蠻風也。
恭讓王時
一遵華制。
高麗也。
太祖當國
興禮樂之治。
此其前茅
公元97年
也歟
若其嘉禮諸儀。
如冊王子王姬
公主下嫁之節。
雜采漢唐天子諸侯之制用之。
無可記焉。
老人設儀
頗有先王尊養高年遺意焉。
穆宗十年七月
御毬庭。
集民男女年八十以上及篤廢疾六百三十五人
賜酒布帛茶藥有差
肅宗六年
親饗國老閣門
七年
王幸西京
召年八十以上男女
賜設于闕庭
太子侑酒食。
賜物有差
煕宗四年
國老庶老孝順節義
王親侑之。
丙子。
大酺鱞寡孤獨廢疾
賜物有差
州府郡縣
亦倣此例。
王之親賜設也。
輒於同樂亭左右設席
視秩高下
酒盞則自十至四。
果區則自十五至五。
味器則自十三至四。
幞紗,紋羅,厚羅衣,綾卿大絹,練綿,腰帶,銀金佩刀紅鞓,人蔘,花枝蠟燭
皆具孝子順孫
鱞寡孤獨廢疾耆老者。
亦與焉。
仁恩厚德
自行其間
斯亦庶幾王者也歟
至若仲冬八關之會。
則此自高麗一代
而其儀衛之盛。
酒饌之侈。
香燈綵棚之觀。
龍鳳象馬車船之戱。
極其盛。
仙樂四奏
萬舞前陳。
御花壽尊
藥奩果盒
詞臣致辭
刺牧獻表。
華夷商客
東西藩使。
羅國主
班列坐。
其賀語有一人有慶
八表來庭
天下太平
聖壽萬年之句。
山呼萬歲
聲出雲表
沙墀
門。
唱動千官
威鳳樓。
觀者傾都。
繁華盛麗之容。
豪侈奇壯之觀。
三韓以來未有
太祖始之。
成宗暫停
顯宗復之。
以至于恭愍
其本起於新羅,泰封事祈福之意。
高麗太祖作爲典禮
著之訓要。
傳于子孫
永敬依。
不經甚矣。
儀文委曲
品物華美
前史所記詳矣。
以其不雅馴而闕之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