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自著续集册一 (自动笺注)
自著續集册一
 [雜錄]
  
李靜汝南歸序(丁丑)
詩不云乎
愷悌君子
神所勞矣。
昔李邰善星學。
多聞博識
隱而不出。
嘗爲蜀候吏
帝遣使者微服
於邰
見星文。
使者
使者漢中守。
而邰尙爲吏。
名聞不颺
及其子固然後。
其報乃定。
故吾李靜異日大貴也。
何以異日大貴也。
以其尊大人玉泉公而知之矣。
玉泉公余未及見其人也。
然知之矣。
通博愷悌君子也。
夫旣未及見其人也。
而乃之者何也。
以其子靜汝賢也。
汝賢而有文學
在法宜顯
玉泉公五十年居鄕。
無所聞於世。
而以布衣歿。
於理必有報。
以必有之理。
宜顯之資。
而其終有不能者乎。
故曰異日汝當大貴也。
有屈有伸。
今雖不得志
不足悲也。
汝之歸者咸有詩。
而屬余爲序。
成孝東湖孝感
成公道元。
余外尊屬也。
至孝
交游科宦。
子産業。
人所日夜經營
惟恐不得者。
公皆絶意
不以爲事
一其心於父母生養死祭而已
以故所居隣里化之。
家甚貧。
中歲東湖之纛島。
初其父必濟。
以孝死㫌閭。
甲子冬。
村火大起
村人大亂
逃命
無敢出力救者。
會風急。
火以益起。
延燒數十百家。
火且逼棹楔之㫌。
公見火不可爲。
父之門不可保。
惶急披髮門號哭。
仰天而呼曰。
仁天仁天。
無火父門。
寧火我身
身自火中
其聲不忍聞。
已而西北風起。
下掃火焰
不能上乃滅。
父之門卒免焉。
於是諸在門以上數十家。
以此免火矣。
於是以下五江人。
不一嘆息以爲孝子之孝其誠能動天也。
數十家父老相與酒肉飮食以來
孝子曰。
吾等之免焉。
孝子之賜也。
公謝曰。
何有焉。
諸父老之福也。
嗚呼
非不能於天也。
卒無子。
眞孝也。
尙未蒙㫌美之典。
無異爲善者怠也。
故書其事以傳於後云。
芝洞敦信
古者鄕有約。
過失相䂓
患難相恤。
水火相救
疾病相扶
鄕之人。
兄弟叔姪之屬也。
鄕之約。
發徵會之令也。
而其相爲如此其至。
所以能民遷於善。
風俗淳美也。
廣州古多忠穆公子孫。
丹山三二十里。
烟火相望
鷄狗之聲相聞
連阡共陌。
接籬通園者。
吾宗族鄕也。
屬於吾爲大父者。
爲諸叔者。
兄弟者。
通少長幾百餘人
大抵率儉約。
不能自振
然其力耕
篤厚親戚
頎乎(禮曰。
稽顙而後拜。
頎乎其至也。
頎懇音艮也。
)有古人之風。
故其緦功之內。
有慶則助。
有急則救。
自所相爲
足以範此渝俗。
而其於余族遠矣。
謂其有親山也。
視之加厚。
吾家丘墓之事。
少者出其力。
老者殫其慮。
貧者勞其身。
富者捐其財。
大事小事咸赴焉。
難事易事無擇焉。
吾亦廣人也。
雖無力吹噓之。
施之以信。
遇之以誠
庶幾宗人心。
故吾固視踈猶親。
遠猶近。
而彼亦痛痒與共
憂樂與同
若是者。
何論於鄕之人哉。
卽塗之人。
可以兄弟
况於同姓乎。
諸宗芝洞敦信
合有識以壽其傳。
故書此說。
使揭之壁。
送金丈得初(履復)宰泰仁序(乙酉)
公元85年
泰仁縣監金公陛辭明日
所與親戚知交咸餞于家。
衆謂泰仁道遠。
公親老。
咸爲公憂。
余惟憂公者非深知天定人事之際者也。
夫泰仁去京師六百里。
公大夫春秋八十三歲。
誠宜有憂者
雖然
余獨以爲不足憂。
公王考茅洲公。
往在肅宗乙酉間。
實莅是邑。
其後六十有一年至今乙酉
而公又繼莅是邑。
夫人於茅洲公冢婦也。
公母也。
春秋二十三歲之年。
而以冢婦往。
歷六十一年至今年八十三歲。
而又以母往。
天定也。
豈非所謂事有不偶然者存邪。
公事母孝。
無以甘旨之供。
故其求邑也。
大夫人之養是急。
夫人年深
筋力彊旺。
視聽不衰
其壽將無窮。
此又人事可信者也。
人見其然也。
從而憂之。
不亦惑乎。
茅洲公爲是邑。
廉謹淸平
公能繼其道而以所以孝於其親者。
聖上意。
其於爲政何有
故於其行也。
始爲公賀而終以爲公勉
南有詩集序(已載於原集甲午)
往年謁太學士雷淵南公于榮老之堂。
學文章之道。
一日指座傍侍者曰。
是雖貌不揚
能詩矣。
余始與之語。
南有君山者也。
君山侍公。
不離晝夜
凡公作文字。
捧持筆硯
考据書籍
起草繕寫
塗抹洗補
君山無不爲之役。
夫入芝蘭之室者。
久而與之化。
君山惡得不能詩哉。
時又有麤衣大履。
放跡詩酒間。
別自樵夫者曰南有斗者。
君山弟也。
亦以能詩聞。
君山名稱遜於其弟乎。
然古所謂陳元方難爲弟兄者也。
公固文章淸德
震耀華顯人。
如君山兄弟者。
亦皆詩名自持
世稱南氏詞翰家
豈不信哉。
庸愚亡能。
樂從公遊。
故愛君山
猶其子弟也。
及公歿。
風流凋落
敎思邈遠
俯仰有無已之思。
君山不得數相見。
或遇之。
未嘗不相噓唏悽愴以悲也。
君山家居果州
嘗貧甚食官糓。
縣宰君山甚急
遺書緩之曰。
周處士安邑之隱也。
其令月猪肝
生性潔介
非其義。
一芥不以輕取
况於官糓乎。
老益喜爲詩。
數千首
警發淸新
務爲必可傳
白首無衣食。
恤恤皇皇
詩能窮人
古今一轍
良足悲也。
若南生者。
豈非公之周處士乎。
何相廹也。
余盖自以爲實記
也。
君山名其集曰苞甘。
請余爲序。
余謂苞甘俚諺也故不論
獨論其交際始終存歿之感。
以爲之序。
兪震剛私譜序(辛丑)
公元1453年
杞溪兪氏之譜。
凡列六派。
六派外增置別錄
錄凡兪氏之同出於杞溪而逸其系者。
若故莊陵忠臣揔管兪公諱應孚及其兄應信是已。
烏虖
世祖時
六臣之禍谻矣。
諸君子旣皆騈首東市
子孫噍類
是六氏者。
莫不鳥獸竄。
諱言其族。
悲夫
江處士之言曰。
兄弟同居抱川。
母老射獵以爲養。
由是觀之。
抱川者其所居也。
景泰癸酉之籍。
有曰大孫曰根孫。
實以應信爲曾祖
而貫以抱川何哉。
豈禍初揔管公無子孫
旁孫恐禍及。
畏塞隱廢。
貫以所居
遂爲抱川之兪邪。
則不可以不之辨也。
嗟乎
世之人或氏系久遠
錯易微昧
終必歸正
忠臣之家乎。
夫以景泰成籍之尙存也。
二孫祖應信。
杞溪譜錄可信也。
而公兄弟列其名。
然則其居之者抱川。
之者杞溪。
惡可混耶。
大孫五世孫震剛。
質厚人也。
文獻亡徵
修私譜編舊籍
以謁于同姓之黨。
▦余爲之說。
送成近序
行詩非古也
其始也原於歌行自爲一法
平仄高低定位
鋪項回入有恒式。
其法無所用。
用之鄕漢城進士之試。
故京外士大夫子弟求爲進士者。
咸戮力焉。
能者往往至於造化
風一曲。
竹枝詞
關山戎馬
或聲之於樂府流傳也。
往余出守羅山
羅山嶺小縣也。
嶺南號多文士
近世安金得厚,善曹鳴國,仁同申玏,大丘南星老,慈仁張昌兄弟
傑然稱行詩之䧺。
而獨羅山介數邑之衝。
未有聞。
有成近者一日其所爲行數十篇以謁。
爲人端祥雅馴
容貌靜一
南士秀也
自言學詩於金得厚。
得厚於時二文
專一能。
獨出數子中。
故近詩語氣踈宕有步驟
羅山百里之間。
行詩之士甚衆。
而近爲最能
余乃大喜以爲吾居此數年無所得。
得子。
子殆陽山之區朋也。
詩出。
輒書高等吹噓之。
於是近之名稍稍邑里間。
邑里賢豪
亦自以莫能及近也。
已而罷官北歸
未嘗不在於近。
近是歲春
千里負笈徒行
訪余于終南之下。
視其色。
若將以求益於余者。
而余顧以詞賦進士
素不習行詩。
足以益近邪。
雖然有說焉。
歌行者行詩之祖也。
歌行
法。
行其氣也。
閃乎如噓雲之龍。
平其勢也。
演乎如濬源之河。
剔其秘也。
砉乎如出腸之刃。
而其由淺而入深也。
誘乎如桔槹引水
飣餖之累器。
用是法也。
而被之以恒式
均之以定位。
則行詩高而其於應進士也。
養由基穿楊
甘蠅貫虱
不中矣。
然後吾且進之以古道有日矣。
行矣其竢之。
朔寧東軒重修
寧郡守沈侯。
旣莅郡之三年
興官耆事。
政修人得。
旣而人吏謀曰。
惟玆視事之堂。
創遠修久
上雨旁風
剝陊不章。
不足臨民御衆
聽獄出敎令。
予其新之
咸應曰諾。
乃召匠以繩以削。
易桷與瓦。
𢨪𡗝梲黝。
改更之。
見財費簡而事由不可已。
故不怨不疲。
三易月。
而郡之東軒成。
今上五十年甲午也。
漢雋頌而禱之曰。
美哉可以聽斷於斯
燕休於斯矣。
爲政
敝而不能補
廢而不能修。
則惡足以爲政
今夫人莫不知愛其闔廬
藩垣必固
牖戶必完。
至於爲官則不然。
視爲三宿逆旅之。
前者姑息
後者因循
且壞而莫之收。
是殆不能官事
猶己事故也。
使凡爲吏者皆如侯。
勤弊於何有。
或者以爲百姓困弊不能捄。
何必汲汲屋宇哉。
不然
誠有緩急大小之辨矣。
然小且不能
大何論。
緩猶不釋
其急可知
余故曰侯能補修廢者也。
官與己一視者也。
愛民捄民之困者也。
侯名鼎之。
靑松人云。
詩成樓記(已載於原集乙未)
爲室者四。
爲堂者二。
爲廂者三。
爲樓者一。
合而名之以詩成之樓。
以上之五十有一年而成。
其食縣治也。
去治可十里所而有山焉。
其名曰天柱
爲望于堅。
王考慈敎先生衣履之藏也。
王考知樞公廬墓天柱之下。
謀就一小屋。
密邇也。
卒力絀不果就
終始四十年之間。
未嘗不在於屋也。
故其在金烏也。
受記玄冠先生
自識下方曰。
詩成。
屋未就。
朱子語也。
吾老矣。
吾子庶有以成吾志也。
後王卽世
屋終弗克就。
從兄牧使公懼墜厥志。
慨然思以就之。
三年而屋始就。
所以朱子語者。
王考之所引也。
嗚呼
可以告成王考矣。
詩不云乎
昭玆來許
繩其祖武
祖武且繩之。
况於其志之所存乎。
又不云乎
築室百堵
爰居爰處。
居處築之
况於邱墓之所寄乎。
於是兩有之矣。
余旣美公之爲。
故誦二詩
以記詩成之樓。
振衣菴記(已載於原集己亥)
丹陽郡舍人巖之下有屋焉。
安東府使金侯伯愚之所築也。
名曰振衣菴。
徵余爲記。
伯愚朝廷右人也。
功名貴顯
所自有。
舍人僻奧離絶
有遊無居。
伯愚奚就之亟哉。
伯愚家世高華
文章才志
忠信汎愛衆。
通籍立朝
朝夕致高位
然意未嘗不在丘壑也。
伯愚英宗時
上䟽言事
竄逐流離
及歸。
與世益齟齬
退居楊驪二水之頭。
所與一時諸公
相繼卿相
從政委蛇
伯愚位不加崇。
沉于下邑
夫使伯愚流茂聲實
建植功能
尙不欲忘其去。
今倦矣。
其肯一日而捨丘壑思乎
則伯愚之築振衣菴。
無異也。
江山四郡
必宗丹陽
地少可居
二潭魁詭黝晦。
三巖奔放
皆不可居
可居者惟舍人一曲
地夷洞昭而土厚
巖壁又正峻嚴方。
不可犯。
故其贊銘之文曰。
繩直準平
玉色金聲
仰之彌高。
嵬乎無名
而伯愚居之。
豈經所謂處仁智者耶。
振衣者。
盖取左太冲詩云。
常窩記(辛丑)
豊墅李公以常窩名其起居之所。
命余記之。
猶言庸也。
庸常之言。
庸常之行。
豈非易能哉。
然雖孔子必致力焉然後成其大。
故必曰信必曰謹。
世不知以爲庸常也。
每賤常而貴不常
孰知所謂不常出於常哉。
國中甲族三四家。
延安世其一也。
自月沙文忠公文章功德宣祖
名在彜鼎
白洲之主三館
靜觀齋勇退
芝村學行光輝當朝
聲實宗士類。
可謂不常有矣
今夫四君子所以不常有者何哉。
始也常耳。
言出於常。
德乃從。
行原於常。
身則尊。
藝一於常。
文章以大。
四君子所以能不常也。
故苟篤於常矣。
不期不常不常
至公四君子爲之世。
故性潔高安和。
文章
有愛士風
老雖不遇時
不顯于位。
小心先。
故其於名節詞翰遺風
家傳之學。
修之業。
兢兢焉。
故君子以公爲善繼常。
公所以名之之意。
豈非以能繼不常
先自有常
非有常不足以有不常故歟。
水之性定。
及其演漾淪漣
蹙而爲紋。
噴而爲雪者。
風使之然也。
風雖大。
水之定。
安所施其能哉。
以是釋常。
四一齋記
歐陽家藏一萬卷
金石遺文一千卷
一張一壺一局
與己爲六。
自號六一
後八百有餘年。
延安李士久寘琴酒棋各一。
與己爲四。
自號四一
二人相去之絶。
不待知者
一朝高其稱。
以與脩班。
世之論者。
孰不愚士久哉。
雖然
藐姑射仙仙耳。
神堯天下
外黃兒童子。
亞父以絀。
篐桶無名氏
叔子虗己
今使脩並士久以生。
士久其猶或見羡於脩。
與脩班。
何必僭耶。
盖余嘗讀脩所自爲傳而悲其志也。
其傳曰。
脩老且病。
將休於潁水之上。
則又更號六一居士
然吾不能極吾樂於五物之中者。
世事爲吾累也。
軒裳圭組勞吾形。
憂患思慮攻吾心。
何暇五物哉。
日天子惻然
賜其骸骨
庶幾償吾願。
嘉祐治平之中
宋朝多事
脩終不能退。
內外棲遑忽忽二十年。
未嘗太息於此五物者。
故曰將。
故曰庶幾
將也庶幾也。
未然之辭也。
而乃若士久之三物也。
未然
已然之人也。
士久家貧。
不能貯書遺文
天性自放
月明
援琴自彈
流水高山之操。
而客至則或圍棋一二局。
以寓其趣。
好飮酒。
從少至老。
一日不飮酒以醉。
夫外無軒裳圭組之慕而
內空於思慮。
得以三物
樂於其中
視脩爲何如哉。
語有之。
龍肉
不如猪肉眞。
今以名位文章論士久。
不及脩遠甚。
三物守吾天。
形完而心專
累絶而願償。
若是者。
神堯足以天下
况於脩乎。
縱脩歸得與此五物者遊。
老矣年已七十矣。
孰如士久與三物一終白首哉。
此又脩足以羡士久。
士久何可少耶。
相去絶而一朝與脩班。
愚士久者乃眞愚。
不識取友千古之論者矣。
士久旣以四一名其齋。
求余爲記。
孝子金君烈女申氏㫌閭序(丁未)
公元1786年
孝子金君旣沒之三年
其妻申氏從死
里中士大夫
懼其行湮而不顯也。
論次孝烈本末爲之狀。
以告于禮曹。
禮曹上其行。
丙午十二月丙辰
命㫌其閭。
榜之曰孝子金宅淳,烈女平山申氏之門。
旣成
傍觀者莫不歎其賢美其事之盛也。
有泣下者
七世右議政文忠公
仁祖朝。
立慬江都忠臣
孫壽全年十三。
文忠公死。
孝孫
孫進士公
絶人行爲孝子
高祖也。
靑楓溪之上。
至今炳煥棹楔
過者式焉。
語云長松故有淸風
夫以二公爲祖而篤於行。
君安得不高於孝邪。
持是物刑于室家
宜其妻之烈也。
天禀絶高。
其爲孝因固有之性而無遺分。
當行之倫而無虧職。
自然其中於孝。
逌然其與孝爲一。
申氏之從也。
定計於鮮。
其爲烈不近於溝瀆
具在里狀中。
可按也。
古者敎化淳美
家連臯而戶桓孟
孝烈無㫌。
孝烈
盖敎之衰也。
故曰大道廢。
仁義
國家昏亂
忠臣
六親不和
孝子
六親不和而後孝子
孝子其可無㫌邪。
君與申氏死時。
年皆二十餘。
君子悲之。
然蹻而
不如回而殤。
蛇虺而全。
不如麟鳳而戕。
君雖無年。
能以其
身光二祖
而使聖朝借君之閭。
起衰末之俗。
則此其功其可與得年多而軒冕金朱華之
磨滅無記易之乎。
不可易也。
故爲是說。
以塞君大人之命。
三灘橋碑(此篇當在高丽鄭地碑文癸卯)
三灘者。
平海三水會之衝也。
故曰三灘
灘在海州淸湍
凡西沿諸郡縣公私貢獻賦稅之路。
由於灘。
灘旣綰三州之水。
水之袤。
廣遠濶大
濤瀧悍猛。
人皆病涉
潮汐夏潦澌。
不能通。
行旅徑由之。
往往溺死者。
朝廷命令委於道路
邊報不能一日而達大明宮
於是旁近民人
號爲越川軍
四時立待於灘之上。
農事以餓其父母妻子
諸凡不便
甚爲民患。
淸湍有張聖台者。
性汎愛。
濟人利物之心。
喟然曰。
患極矣。
可以橋是灘矣。
誠發而力微。
乃腁其足。
周行京邑
躬自化主
財物頗有焉。
選日興工役。
未及始。
而聖台病且死。
囑其子虎翼曰。
三灘之橋。
至願也。
今死矣。
豈天不欲成三灘之橋耶。
汝其卒之。
吾死猶不死矣。
虎翼受命
旣葬其父。
卽曳縗行四方
益致貨物四破舶。
泊于灘。
舶絶大。
灘淺不得上。
雨潦水生
湍激而成坎。
舶入坎數丈。
萬人之力不可動。
虎翼拊膺曰。
胡不佑我父子之志也。
呼天哭不絶。
旣又沐浴
祭于三灘之神。
其誠甚懇。
祭之曉。
坎中之舶。
忽離土自浮。
游於水上
虎翼取此四舶。
卒以成橋。
人皆以爲神橋。
十丈
長百五十步。
廣二十尺。
費數萬。
用夫數百餘人
歲而訖。
牙凾鱗密。
虹拖龍矯一江
橫包逈衝。
屹然西方大功施。
去來行人
如履平地
公私利涉
四時流通
灘上人始川軍故而散而之他者。
悉亦還集。
夫以一人之力。
而捍奔流
散亡之患。
利及無窮
可謂大矣
夫佛以慈悲利物之心福田八。
橋梁居其一。
宋之滕甫爲隄于岳陽
而歐公以三宜書書于偃虹。
三灘之橋。
非聖父子之誠。
其可成邪。
夫二張有佛氏之心。
官府無偃虹之書。
非所以慰灘人也。
故因邑人之請。
爲之記。
使刻于石。
潁尾山庄記(辛亥)
漢師駞駱山。
東起南馳
一支爲商山巖紫芝之峯。
興仁門。
東距可里所。
有亥負紫芝峯而爲一區
岡麓彎環
沙水白淨
敞之爲名園者曰永美之洞。
友人西河任得汝愛其地深僻。
築室焉。
墾田種木以爲庄。
其居曰潁尾山庄
求余記。
余惟潁尾者。
在昔歐陽公所求數頃田。
寤寐思歸
而爲軒裳圭組纏縛
不能歸。
思潁之詩。
以寓未歸之思之地也。
夫眞潁尾。
歐公且不能歸。
今永美之洞去穎尾。
不下萬有餘里。
特其音同耳。
而得汝乃忽穎尾之棄世紛。
歸隱於此
此歐公之所不能得。
而得汝得之
然則何傷乎名是洞爲眞潁尾也。
公嘗自言吾學道三十年。
所得平心怨惡
學而至於平心怨惡則幾矣。
然而後之論者。
論歐公必先文章者何哉。
主客焉耳
得汝爲人
心平而不怨尤
從事性理之學。
立志方制行篤。
苟能於已用力中益用力
以達極功
則吾不知得汝與公所爭。
孰爲多少也。
夫慕其地。
不如慕其人而審其所趍。
得汝賢。
必知所處矣。
三寅刀銘(丁丑)
三寅刀者。
寅年寅月日作
刀者斬截割斷之用也。
寅在一日中則昧爽也。
人之心湛然
伊尹曰。
昧爽丕顯
平明也。
人之氣浩然
孟子曰。
朝之氣。
及至辰卯之朝午未之晝。
而始梏矣。
心與事接。
氣爲物疲。
於斯時也不敬
何以淸之。
帝典曰。
夙夜惟寅
直哉惟淸。
寅者敬也。
夫不淸由不直
不直由不寅。
故寅者所以斬截邪心
割斷浮氣者也。
浮氣去邪心退。
而始有以復乎昧爽朝之寅矣。
刀之有警乎余也大矣
銘曰。
嗟刀乎嗟刀乎。
爾光燁然而破膠也。
爾響砉然而剜也。
湛湛也。
常惺惺也。
字之曰操。
刀乎刀乎。
惟爾之勞。
宗大王賜尤菴宋文正公御札跋(甲午)
惟我孝宗大王盛德大業
卓冠百王
時則有若尤菴宋文正公賓師進。
君明臣直。
上應下合
其所嘗手賜公御札印本也。
余得此本於族祖參贊公所
盥手再拜而後敢讀。
旣又覩辭理虗下
禮意謙恭
遑遑求助延訪之誠。
未嘗不爲之流涕也。
嗚呼
何其盛矣。
世稱文正公大賢得君
文正公固賢矣。
然非孝宗實有堯舜禹湯聖德
文正公雖賢。
豈能相得如此哉。
故曰文正之遇孝宗之聖也。
嗚呼其盛矣。
文正公所受賜御札
前後甚多
己巳禍作。
以爲先王寶墨
又其書秘。
不可以褻。
悉以授子弟
乘間以上
其後六年
朝著更化
於是乃上。
上以付史閣
今此本或其中一本耶。
史閣本外。
別有此本流傳歟。
未敢知也。
烏號之弓。
鼎湖之舃。
物之微者也。
爲其君之所御也。
猶尙寶藏焉。
况此書字字爲聖祖心畫之所寓。
而又足以君臣相與之際哉。
猗歟休哉
猗歟休哉
崇禎三庚辰冬
兪漢雋拜手稽首謹跋。
公元1760年
尤菴宋先生所書四勿箴帖跋(乙卯)
老先生一生篤信朱子
故其全體朱子同
道德同。
學問同。
義理同。
所値之時同
一動一靜
一語一默無不同。
書法不同朱子
豈以書藝也雖不同
無損大同全體哉。
書列於六藝
六藝無非所以正吾心者。
而書爲尤
豈徒趯勒波撇之謂哉。
在心正耳
朱子堅凝牢緻。
先生之正大方嚴。
其以心爲畫
是則同。
然則書亦不可不同矣。
先生爲人程子四勿箴。
字大如椀。
毅然大冬蒼松之氣。
千仞老壁之勢。
眞寶玩也。
南陽伯應二夫子之徒也。
得此書。
抱若拱壁(一作璧)。
裝池爲貼。
傳家寶
令余題其下方
寫影自贊(此篇下當寒泉觀記庚申)
非此翁而誰歟
似乎處靜氣像而性則汎。
隱若有望遠思慮而心也踈。
其所平生之攸廬。
非古非今。
非實非虗。
非道非禪。
非隱非放也。
於(缺。
更商)
華泉眞贊(壬戌)
峩冠博帶
周旋禮法之場。
皓髮魁儀。
覿彷彿山野之容。
不自以爲高。
而高出於凡。
不自以爲淸。
而淸在其中
盖世類攸好也。
不可誣者。
有自之泉
家訓所受也。
爲學相傳之箕弓。
若是者吾不知誰歟
其人其惟吾友五十九歲之華泉翁乎。
五老會帖序(癸亥)
公元1630年
上之三年癸亥秋七月旣望後二日
五老會于淸楓溪池閣之上。
杜祁公睢陽故事也。
會者前行僉知中樞府咸安趙重瞻士尊七十四。
前行敦寧府都正全義李樂培仲善七十三。
龍驤衛副司果杞溪兪漢雋曼倩七十二。
前行僉知中樞府安東金在淳仲寬七十一。
司僕判官達城徐簡修聖可七十。
是會也初發意。
實自仲寬
寬之言曰。
吾儕同志中。
庚戌甲寅
遞减一歲
比齒以老者
凡有五人
吾欲效祁公。
延此諸老。
飮酒賦詩
一日娛。
公等以爲何如
咸曰善哉
其孰敢辭
於是卜日以書請。
至日畢集
時維流火
凉氣早生。
楓杉
泉聲山影
蔭映三池古亭間者
秋色也。
五老者。
相與解衣
盤礴其間
鬚眉皓白
冠珮濟楚
愛地之勝。
適時之宜。
喜趣之合。
美事之殊。
相顧甚驩也。
於是詩用睢陽韻。
饌用溫公眞率會法。
味止五器
下酒菜羹
畫用洛社事。
招洪必遇繪其事。
粧爲五帖。
家置一帖
俾傳眎悠久
盖惟德業名位
文章標望
古人相懸天淵
其餘無一事不古如也。
白香山東都之會。
其老九。
文潞公西雒之會。
其老十二。
五焉者。
前有睢陽
後有今日
而比齒一事
以上會之所無也。
以是求多乎前人哉。
特古今人有同不同耳。
旣成
諸公漢雋爲序。
李永詩稿序(癸亥)
公元1667年
余之與韓山李永友善
四十年
久要也。
爲人
蒼偉磊落
鬚髯
能詩文章
英宗己丑庚寅間。
余家蒼下。
里中君子六七人
徵逐詩酒爲事
而其一也。
而少余十一歲。
壯年
相與磨礲詩文
以爲古人戾契致也。
余卒愚鈍能詩
而於詩有奇傑思
甚爲余所服。
然詩在而。
其餘事也。
余謂抱負王奇男。
氣岸淮海
終非屈首潦倒必彰
落拓不偶
又甚貧。
恤恤衣食
一日妻子
南下錦江之坪。
而鄕也。
余時悲之。
爲作歸田詩百餘言。
以送其行。
其後所謂六七人歲年間。
相繼零落
其存者獨余與而。
而余旣不得意
奔走四方
而又窮不能復至京師
數十年來
存歿休戚
邈若山河
殆兩相忘也。
悵然思蒼下時事。
已爲前塵
何可復得。
年前余自海上歸。
因人聞而買屋南山下以居。
大喜
亟往訪之相看
俱老白首
非復舊時之余。
當日而也。
余已纍垂如坏虫。
俯而難仰。
而雖老。
眉間隱隱少時氣。
談辯鋒出
諧笑錯落
宛然下時也。
於是出其篋中所爲幾篇以眎余。
余讀之。
蓄厚而材瞻。
而軆鍊。
往往
短長相形
而終不掩全軆圓美
可知坪上數十用工深。
至於此富也。
余自哭子後。
廢不復作詩。
今老矣益銷亡
惡能知而詩。
而不知猶以爲故我也。
令之序評。
夫論詩余何敢。
其中歲從遊之樂。
衰年離合之故。
所宜言。
故今詳畧之。
以記其事。
以道其感。
以副而屢索之勤。
李伊中畫帖跋
公元1803年
之而爲山
之而爲水。
之而草樹
翼之蹄之而鳥獸者。
童子易知。
至於神造幻化
非深於畫者
可知
韓山李伊中於畫有深嗜。
古今名畫十二幅爲一帖
筆皆靈玅
森乎若生氣流動也。
余矇於畫。
知易知。
不知不可知
於是帖。
特意之而爲此說。
伊中其試以問深於畫者
癸亥孟冬下澣
東膠老人書。
李季亮歸寒泉序(乙丑)
陶菴李先生
肅景三朝
道學文章名節言議
士類宗主
歿已近六十年矣。
而其書未出。
先生之孫季亮黃州
捐廩鳩財
始行剞劂
於是先生之書出。
而余得以窺其大全矣。
矣哉
勇退遐遯風高
經旨禮疑其知崇。
成己成物其功大。
抑邪扶正其辭嚴。
尤菴老先生曰。
爲士者不可一日案上無語類。
敢於是書亦云。
季亮先日告余以歸。
余曰何歸之遽。
曰吾所居寒泉
吾祖攸居。
所以數年於城中者。
爲其欲廣吾祖書也。
書旣出矣。
奚爲於留也。
故去
竭心力。
告成先祖
以壽其傳。
非孝乎。
事已。
棄世紛。
退守先人之廬。
可謂賢矣。
季亮不可但恃此二者而爲賢孝
往矣讀先生書。
繼志述事
益劬爲學
光大先生緖業
不曰季亮無媿先生孫哉。
則其爲賢孝也綦大矣
季亮之歸者咸有詩。
而余爲序。
烈士
語云士爲知己者死。
豈可易言哉。
忠臣節士爲國臨難捐軀
固尙矣。
至若往往出於一時感憤而徇其所慕。
以身易義。
若是者。
豈非所謂所以不同同歸於烈者與。
余讀羅州烈士狀。
未嘗擊節也。
烈士其先陽城人
名東赫
世居羅州
爲人孝友質愨
恥爲不義
出入尙書李公最中門下
南至
必館於其家。
公甚視之以爲南土人物也。
英宗末。
致仕家居
正宗初。
逆竪洪國榮與徐命善,鄭民始等。
謀傾壼位。
已而國榮死。
命善等遂撤候坤殿。
言者曹參議李澤徵,前持李有白。
又以安知不三字
搆公爲案。
流于海島
嗾押去都事韓大裕,全羅監司朴祐源鉤其隱。
且欲幷殺公而因以及士類焉。
於是其謫路出羅州
烈士聞之驚。
間行入見問公謝事久。
今何爲此行。
此行何罪也。
勞之曰。
不須問。
烈士曰。
不忍公獨就死地
願從公入島中
死生以之。
公曰毋。
其亟歸。
亡益徒相染耳。
烈士泣而出。
大裕業詗之。
竢其出卽縛去。
刑具
何爲見罪人。
罪人亦何語。
無隱
烈士曰。
吾與公交數十
年。
公賢大夫
今不知所坐何事
路出此。
不見非人情。
且公宰相
其肯與遐鄕賤生相爲喃呢乎。
是也
大裕遂移送廵察營。
源又盤問甚急
如初
溫辭而誘之曰。
汝顧何罪。
但言罪人國語
汝則生矣。
否者死。
烈士張目抗聲曰。
此言豈廵察先自發問者。
未已
大怒
撞折其脇。
幽之獄。
夜潛遣人。
恐之以禍福
無所不至
烈士正色曰。
吾寧死。
其忍誣賢大夫
而怵於禍福以求活乎。
爲我語朴廵察
無罪人。
能無天殃乎。
源益怒。
又撞問再三
軆無完膚
終不屈。
死獄中也。
死生之於人。
大矣
使烈士動於禍福而惜其死。
片言以亂其對。
二人者必雀躍以獻於兇徒
士類殲。
豈不殆哉。
毅然壁立
視死如歸
不變其所守。
嗚呼何其哉。
余懼烈士之義湮而不章。
李公胤子某所爲狀。
得具著焉。
訥齋野錄
非有功名富貴力勢資地
足以走人東西
惟瞻我馬首者。
能羣鷄而獨鶴
衆楚而一齊
使楚與鷄瞠然以爲異者。
此其人必傑出特立獨行之士也。
國俗貴文而賤武。
士豈在文武哉。
惟其人耳。
尤菴老先生門下有士焉。
金公斗䧺號訥齋
嶺人
武家子
少學射。
射者類皆棄禮法。
麁豪浮雜
公在衆中
整襟危坐妄語
射畢輒夜誦洛閩書。
李先生爲人
之如父母神明
言必稱東方聖人
老先生實得其傳。
委身師事之。
所之必從。
左右服勤
先生亦以公爲狂簡可裁也。
己巳禍作。
先生後命
慟哭折所佩弓。
遺書
杜門自靖者三十年。
嶺南古稱鄒魯之鄕。
蔡振後,稷等毁李先生
風俗一變互鄕
公族知舊多染者。
公獨不變
抗言痛辨其邪正
洞肝擢髓靡有餘力。
雖衆訕羣譏而弗恤也。
長於禮。
引古證今
穿穴玲瓏
歸於家禮備要
而執其說甚嚴。
人多不悅。
然亦莫能難也。
晩年
靜菴以下名賢厖臣碩輔事實大畧其所自爲說士論爲一編
名之曰野錄
遺其子。
戒勿替尊仰遵守之誠。
盖其天性好賢嗜禮。
不爲物遷如此
豈非所謂特立獨行傑出之士邪。
士果不在乎文武也。
公之玄孫志和
繼武出身爲縣監。
然少出入渼湖,櫟泉之間。
畧聞其緖餘。
又其子鳳周讀心經近思錄力治向上事。
天下不可誣者。
淵源哉。
鳳周嘗眎余此錄而求一言以爲之叙。
余不敢辭
立石文(壬戌)
公元1802年
歲次壬戌十月己亥朔▣▣日。
▣▣第二子龍驤衛副司漢雋未省
使子晦柱。
敢替告于顯考奉正大夫行宣陵直長府君顯妣令人昌寧成氏之墓。
衣履奉安
五十六𥜥。
幽誌雖有。
刻尙未。
甲辰石具。
辛亥文備
文是族父
忠文攸記。
宜卽鐫揭。
以賁泉隧。
不肖不孝
遅此大事
遂及老耄
遂荒墜。
以是歲。
鳩財殫費。
從弟漢芝
書以隷字
庶幾千億
府君懿。
今當竪立
增感愾。
敢以酒果告事謹告
告埋誌文(甲子)
公元1804年
歲次甲子二月辛酉朔二十六日丙戌
第二通訓大夫前行淸州使淸州鎭兵馬僉節制使漢雋未省
使宗人彦績。
敢替告于顯考奉正大夫行宣陵直長府君顯妣令人昌寧成氏之墓。
文翼族祖
府君阡。
燔而埋之。
垂五十年。
竊聞誌事
實係經遠
不厭多。
多亦益善。
今玆得石。
復以刻之。
文仍文翼
隷倩漢芝
爰趁冷節
藏于泉道。
敢將事由
用伸虔告謹告
大叔字序(乙丑)
千尋之木。
自於寸萌。
九級之㙜。
始於一簣
天下之事。
未有一超而入海。
一蹴而登泰山之高者也。
書曰克明峻德。
大也
德所以至於者。
一朝無所爲而自至哉。
堯亦不過執中而明其德耳。
方此中之執也。
曷嘗見中之軆象
豈有執之形容哉。
微眇甚矣。
極其所至
至於萬邦之至
黎民之至衆。
而德於是
盖德明德
德心也。
不過一片方寸之小也。
而明之則道自其無內之細。
而極之以爲無外之大。
故古之聖賢
灑掃應對先其敎。
暗處細事戒其獨。
凡皆以明是德也。
灑掃應對
何足以爲治國平天下之本。
暗處細事
又惡能爲天地萬物位育之根。
而推而廣之。
其理必達
猶自根而爲支。
逌本而至末也。
大孰治平位育之功。
而此至小者。
力能成之。
所謂操約而施博者與。
雖堯不能毫末於此矣。
故爲必先自其小者而盡力推致之。
然後乃成其大。
而其要則讀書
鹵莾
烏足以知學。
然其理恐似如此。
故於沈大叔之冠而字之也。
以是說勉。
大叔模云。
李時松都詩幅
儒學家常文詞不屑
詩亦道說而已
不肯水月鏡花語以求衒焉。
故治漢魏三唐者或少之。
然詩出於性情
性情得其正。
則詩不失敦厚溫柔本軆
而內動天機。
如程伯子天際輕陰
豈治漢唐者所能及哉。
以此見詩亦從涵養省察中出
乃爲至也。
李時中(一作仲)始以能詩聞。
近歲以來
乃更折節爲學
四書治性情之德。
故其近所爲詩。
類皆趣深而意遠
優優言句外。
有餘地
今其松都十餘篇如此
不失詩之爲敎。
神行其中
可誦也。
仲毋安於此
益勉爲學
中其性而正其情。
進而達乎天際輕陰也。
庶幾焉矣。
東膠老人書。
李季亮
下札自令胤傳至。
喜審有處讀書之趣。
吾輩老矣。
未死安身立命
惟此一事
而如區區者。
全無本領
又廹衰死。
雖欲從之。
末由也已
承敎示。
還自一笑也。
不耻下問
盛德
不念所施匪其人乎。
有恰相似者。
請博一粲
昔有𥌒愚甚。
不能誦經。
有生夜誦大學序。
𥌒旁聽耳熟焉。
時適里中婆哭其童女
略具餠果
延此𥌒。
出泥不淨
𥌒無經可誦。
誦嘗所耳熟大學序。
洞下一回
至宋德隆盛。
婆越悲傷啼泣曰。
靈哉𥌒。
吾女果宋德也。
厚遺之。
有事必問。
人皆笑之。
愚於經𥌒也。
又惡能知七聖皆迷之中庸哉。
雖曰讀之。
亦諺所謂風經耳。
口順
故話間或擧一二句字。
則眞乃宋德也。
尊兄不之察。
以爲眞箇甚麽
遂有是敎。
此又何異於曰靈必問之彼婆哉。
不待人笑之。
自檢面發騂。
幾於渾身通紅也。
然有敎而無反
簡也。
其所不知。
僭也。
愚謂於尊兄
寧僭毋簡。
故犯聖人誨女是知之戒。
回賜駁敎。
發蒙蔀也。
不備
大明詩跋
語云愛其人愛屋上之烏。
烏惡鳥。
愛之
物有眞可愛者
則其爲所愛之推。
何如矣。
三帝之壇。
大明紅。
華陽之洞。
大明
與紅。
非必奇珍異品也。
而人至今愛之者。
匪女之爲美。
美其爲大明之物也。
明亡後華陽宋先生出。
一生聖人尊攘
朱子含忍己任
大夫賴先生
猶知有大明矣。
先生沒百十有餘年而其義晦。
顯皇帝所嘗肉骨東人
東人雖億世終不可忘者。
幾於忘。
故近以來
漢面胡腸。
千奇百恠
所不有。
當此之時。
如李公士大明
可愛也。
何異壇之紅。
華陽哉。
聞之是也。
丹巖閔文忠公得之於燕中。
種之於華陽
後李公宰淸安
又分其種▦歸植於其家。
築㙜護養之。
爲詩而愾嘆之。
嗚呼
此曺檜人匪風下泉之烈思也。
物雖微。
不曰窮泉之昭。
不食之碩哉。
公其善護之矣。
孟子曰。
能言楊墨者。
聖人之徒也。
有繼此而愛是者。
則是亦先生之徒也。
四棣堂記(甲子)
豊山洪聖一日來謂余曰。
吾兄凡有四人
列侍親側。
退則對案而食。
連床而讀。
常棣詩。
以四棣堂爲室之扁。
長者之爲之文以發其意也。
常棣曰。
兄弟旣翕
和樂且湛。
孔子誦此詩。
以爲父母順矣乎。
天下至樂
孰有大於兄弟相宜
父母安樂之者
聖見固已得詩人之旨。
聖人之訓矣。
使余能言
無說可贅。
况其老不文
無能爲役者乎。
無已則有一焉。
尤菴老先生爲故牧使洪公。
棣萼亭記。
其文曰。
洪某作亭南山下。
余名之以棣萼亭。
日夕湛樂
順親心。
君子三樂
兄弟無故得與焉。
不惟無故而已
大衾長枕
連枝交葉。
其樂何如也。
世敎衰。
有分門割戶。
䦧墻田者
吾將見某之庭畔。
其樹連理而生。
禽鳥翔集于其上者。
不爭巢而相哺其鷇者矣。
牧使公。
聖見族祖也。
而四棣堂。
又在南山之下。
夫是棣也者
不曰洪氏家物不可
老先生所云。
不可不曰洪氏家一門相守之懿則也。
吾且早晩登斯堂。
見聖見之庭。
連理者爲幾樹。
相哺者爲幾羣。
然後擧觴而爲之賦常棣
姑書此以塞其請。
龍溪臨浦兩世合稿跋(乙丑)
龍溪臨浦兩世遺稿合刊之編也。
公父宣仁間人
今二百年。
歲久遠。
散落
其存者龍溪公詩八十二首二首
臨浦公詩百五十二首二首
斷爛甚矣。
龍溪公詩。
蒼欝沉鍊。
老杜意。
臨浦公詩。
不甚繩削
隨意抒情
可行也。
而獨龍溪公稿。
其初故郡守公宣素服公。
故卽剞劂之。
板本踳駁
刊而不行
臨浦公未刊之稿。
並在巾衍
世顧莫知也。
今其六世孫徽運流湖海
年七十。
窮空微弱
然於先世事。
誠孝篤至
二祖遺唾。
終於沉晦
積思蓄力。
始克合二公稿。
刊爲一卷
而其書乃出。
作述相承
音躅不孤
傳後無疑也。
徽運固克世。
豈亦遅速有時哉。
文章之傳有二焉。
文在人下。
以人傳文。
人在文下。
以文傳人
吾未知傳二公
將以文與。
將以人與。
韓子云觀人。
觀於其所與。
其人賢不肖可知
漢雋生晩。
烏能風二公聲徽哉。
惟稽之於先輩老先生稱述二公得其所與。
矣哉
夫以宋龜峯沙溪先生道德崇深
淸陰先生節義動天下。
尤菴老先生亞於朱子大賢
玄石朴公禮學博大
如權石洲任踈菴,李東岳諸公
名滿一世文章
無不
一辭龍溪公高。
可謂一代偉人矣。
臨浦公亦以文學才器
游於老先生
先生甚與之一。
斯文事。
多與公區劃措置
仁祖初。
擧義諸公公有將相才。
與同事。
交薦公待以不次。
公同堂有耻菴公名德文章極高。
而於公仰與爲知己者。
非出阿好
臨浦公又可知也。
盖雖龍溪公以處士終。
臨浦公仕於蔭。
位未卿相乎。
其高峻標
通才偉器
震耀當世
其所與。
若此煥爛也。
豈非所謂所與知賢者乎。
殘篇短簡零碎
不盈編帙者。
足以二公重。
惟其出於二公也。
隻字可寶
此又以人傳文者然也。
漢雋先祖妣。
二公高曾祖。
以故王考知樞公對子孫。
誦說二公及公從弟九畹族孫耻菴公遺風故事
以詔敎之。
漢雋幼少時。
每從傍耳剽焉。
以爲此三四公相先後並出於一室同爨之間。
雖其志尙高邁
位皆不能顯。
名家莫出也。
其後子孫窮微
二公無傳
今徽運乃能成此事。
以壽其傳。
豈非幸與。
余與徽運同祖公
故於跋文
不敢辭其托。
謹叙二公大畧
刊事之始末
使附焉。
梧阡上位誌文(甲子)
歲次甲子八月丁巳朔十五日辛未
漢雋未省
使從孫敦煥。
替告于伯氏通德府君之墓。
伯氏辭世
五十七年。
音徽已邈。
行美莫傳。
伊時族祖守齋公
伯氏阡。
藏在篋中
有弟不敏
事遅耄及。
懼此遂已。
乃始完刻。
先自禰墓。
下至兒隧。
三世畢具
庶幾傳久。
願固幸遂。
愴亦彌切。
告事由。
因此享節謹告
梧阡下位誌文
歲次甲子八月丁巳朔十五日辛未
本生父老人使從孫敦煥。
替告于從子通德郞,從子首陽吳氏之墓。
始吾喪汝。
謂若朝暮。
悲不自支。
死隨汝後。
孰禁不死。
生到今玆。
置汝于忘。
伈若無知。
命固至頑。
理亦難測。
尙草汝誌。
記汝才學
久事滯。
甚爲我疚。
今完諸刻。
遂及汝墓。
與梧。
三世之隧。
吾實自幸。
汝亦應慰。
汝兒今大。
繼父之緖。
送使節薦。
告由陳臆。
汝聞不聞。
老淚橫落
答洪伯應
僕於學下愚也。
下愚自暴而自棄
之而不信
之而不爲
聖人所謂不移也。
以故少時中年
爲僕而惜之者
憂僕而提之者
左有密翁
右有近老而皆不聽
原伯魯爲人也。
暴棄者凡五十餘年。
五十年光陰
非不富矣。
而擲之於方洋浮淫
無形影沒把捉
半上落下
七顚八倒之中。
兩鬢雪霜矣。
直到如今
不成爲人
四十而無聞
聖人難之。
僕且將兩四十而無聞焉。
僕將何以夕死哉。
擧僕之平生
不過如此
高明者。
鄙夷之。
耻與爲友。
而乃尊者俯賜一書
所以假借而慰寵之者
廣引前哲
至爲鄭重
有若僕眞有甚麽謂可與上下此事者然。
噫。
郢書燕說也。
豈僕之謂哉。
是僕又內實不善
而外莊色
以欺高明
此罪當如何贖。
然使僕因高明此書。
所以惕然自省
無拒無絶
萬一有尺寸之收。
擧燭未必不爲擧賢。
而僕自朝暮人。
無以不死。
受用於餘日。
只自躬悼也。
俚諺乞人憐天。
亦願高明老僕勤於爲學
卓然立於精粹誠明之域。
則僕雖死。
使後來者指以爲彼猶不爲伯應所棄也云爾
則其在僕。
斯爲榮矣。
斯言也莫無僭否。
老先生眞記。
僕雖愚。
願爲役也。
但未知如何爲說。
可略示解題也。
僕近看論語垂畢。
而亦程子所謂全無事者。
亦何益哉。
聖人之言。
平正切實
難解者。
老誖
往往有窒處。
思欲就叩。
老牛不起
若蒙高明一賜左顧
庶攀明誨也。
新齋記(乙丑)
大學新民章。
湯銘周誥文王之篇而終之以極。
朱子釋之曰。
自新新民
皆欲止於至善至極也。
結起上下
該貫三綱領。
此章尤明。
延安李時仲愛此章。
三復焉。
仲賢好學
志篤而行方
務爲自新者也。
一日城市塵囂
買屋龍山之江上。
携書載妻子往。
仲於身之所居
舍舊啚新。
其决甚勇。
况於心之所在乎。
新之也。
當益鏡磨而衣濯矣。
水之不舍晝夜
往者過而徠者續。
徠者續非新也乎。
仲居江湖
且朝夕觀於水。
自新其德。
如水之續。
不已不息
終必到極。
以至微之一心而極之而治國平天下者
自新何以致此哉。
今時仲窮而在蓬蓽
無以廣其新。
然新豈有大小哉。
先自然後推此新。
新吾妻孥
新吾僮僕
新吾族親
新吾鄕黨州閭
猶可謂小治平
而大治平未甞不自此始。
此章之指。
朱子之釋。
其又或此意也與
仲曰。
吾欲取此章。
以新齋名吾江上所居之室。
以是爲記。
迷菴集序
景宗元年
凶黨起誣獄。
盡誅先朝將相大臣公卿朝士
下至韋布魚肉之。
且將上及儲位
諸位幾危
嗚呼
所謂辛壬士禍者也。
去辛壬今八十有餘年矣。
而人猶欲臠食其肉。
况於當時乎。
况於當時禍家之子弟乎。
英宗卽位
謙讓不大薙獮。
啚安反側
進忠逆。
兩用賢邪。
號爲蕩平
蕩平出而士大夫氣節言論
稍稍有出入者。
雖禍家人出處去就
往往有同異者。
始終一節
終身自廢。
矢死靡渝。
卓爲完人
無可訾議者。
吾於禍家。
一人焉。
其惟我迷菴金公乎。
漢雋少時先輩言。
凶黨忠貞公。
流公于海島
乙巳改紀。
忠貞公伸。
公亦歸。
當是時。
明聖
朝野少靖。
可以出。
雖不出。
亦可以重。
故里
田園矣。
顧乃晦其跡。
遵海而處。
朝廷除官不起
五十年不復乘漢江之舡。
何其高也。
漢雋生平慕之。
恨生晩。
不及擧公之籃輿也。
幸得遺集
盥而讀之。
益知公理名論
沉深正大
冠乎群倫
不獨文辭爲可誦也。
少好學。
禍故時其海謫。
丈岩鄭文敬公同一島。
公遂從學焉。
文敬公嘆曰。
故家有如此人。
世道有賴乎。
夫辛壬義理
公家事。
至如
斯文事。
剖判是非
卞別黑白
河决刀斷。
非深於學而浸灌磨礲文敬公
何以致此。
故統逸其序則甚斥之。
稱易其號則明辨之。
以謂有善惡則深憂之。
其所撰鄭醉石狀。
其穪甚盛。
而公之論。
無一不同醉石
欲知公。
於此狀。
而其餘文字明忠逆輿衛斯文
可以旁資据依者。
皆在集中
語有之義理好處文章好。
公雖不自名爲文章。
惡能諱美哉
後必有三復此集。
噓唏感慨於時運之平陂
士趨之燕粤。
而悲公之世者矣。
晩年
成道尊。
遠近知不知。
不一辭誦公賢。
有子曰斗默號過齋。
克紹先業
守志篤學
蔚然近時名儒
惜乎其不在在者。
公之文章益大以彰也。
大司憲公墓碣銘(幷序○甲子)
宋氏出恩津。
上祖高麗判院事大原
大原孫進士克己蚤死
一子在幼。
柳氏時年二十餘。
父母奪志
背負兒。
徒行五百里至懷德
手足繭瘃。
舅姑嗔曰。
不聽父母
不識三從
今何爲來。
柳氏泣對曰。
從在背上兒。
尙安歸。
三日不去。
卒感舅姑
所負兒旣長。
世所穪雙淸堂也。
諱愉
高風峻節
爲宋氏名祖。
今居懷德諸宋。
其後也。
自是又不絶冠冕八世
至禮判書贊成文僖公霽月堂諱奎濂。
勇退節。
吏曹判書提學文貞公玉吾齋諱相琦。
辛壬士禍。
謫沒南荒
兩世名卿顯。
是生諱必煥牧使贈吏曹參判。
觀察使李寅炳女。
有二子。
其季曰載禧字永受。
肅宗辛卯生。
英宗丙申卒。
大司憲
卜公州三美川坐某而葬。
葬三十年。
墓無顯刻。
今上四年。
公之孫一啓公事行。
請爲銘刻墓石於杞溪兪漢雋
漢雋曰。
凡銘人墓。
必賢而有文章名位高。
其言乃重。
漢雋亡一焉。
何敢銘公之墓邪。
一啓請猶力。
不可以終辭。
漢雋未甞客習於公。
少與公兄子頤鼎,養鼎游。
夤緣一再公堂
又從里中諸老丈。
公事詳。
性度坦厚。
風調弘暢。
待人去畦
公元1771年
畛。
踈財好行仁義
人樂爲交。
內行孝友
先世事。
畢知殫力
有恔無憾
公人地高華。
且有藝能範圍
大燭幾運知。
事鮮不中
少時功名
若可朝夕指取
有喜賓客
交游滿國。
故相金公致仁知公
恒言矻矻字公不離口。
其先相國淸沙公曰。
爾友宋某何如人。
乃爾也。
對曰。
廊廟具也。
其他一時卿大夫位高諸公
莫不虗己座以待公至。
而公竟不偶。
四十一從蔭塗出。
初仕繕工監役。
內侍敎官
監造勞。
陞付司果。
翊衛司爲翊贊
爲郞于禮賓京兆,樂院,惠廳諸司
而外前後凡五佩符
南平,加平,南原,星,黃二州也。
南原也。
所親作言與錢千。
當爲公賣膏腴田。
以待公歸。
及歸亡有
所親慚自阻。
人或爲言
公曰。
以故人故千金
千金故失故人
兩失也。
金可失。
故人不可失。
請來視之如初
終身不言田事
甞有盜盜公藏中錢三百。
詗之。
乃侍傔也。
不問曰。
吾又安忍微少物。
棄其平生乎。
臨財處物如此
而於爲邑
亦用此道。
所至以績著。
英宗四十八年
公之年六十有二歲矣。
始中耆老科。
國典直陞通政
拜同副承旨
左承旨
貳兵二曹
除大司諫
時上大成號。
命復辛壬三逆魁官
公元1772年
爵。
大司憲趙公榮順上䟽爭。
告退
震怒
流于絶塞
下令三司發加律啓。
少遅禍立至。
公喟曰。
趙都憲何罪。
竟不發啓。
被黜去。
士大夫以爲所守確。
不可及也。
其明年
擢登俊試。
嘉善
低佪於都承旨漢城右尹,兵曹參判。
而至其爲大司憲
則公已六十六歲。
卒之年也。
懷抱利器
落度
上文譜。
年又已老。
才未展而施卒不能大。
無知不知。
皆爲公惜。
貞夫韓山李氏
其考觀察使潗。
婦德
配公無違
亡子
子從弟載緯之子久鼎。
一啓父也。
三女婿洪龍漢同敦寧,徐有隣判書,閔養顯承旨
側出子錫鼎。
洪二子一女
繼子
閔二子一女
一啓之子幼。
公甞謂洪婿曰。
君家太盛。
危甚矣。
且亟營一菟裘
毋蹈也。
已而洪氏敗。
甞見洪相簡,閔恒烈。
語人曰。
彼不吉人
毋相邇也。
二人後果以逆誅。
嗚呼公之沒。
已近三紀
游先輩零落盡。
今無在者。
漢雋當時少年
猶幸及公在。
得其一二於覩聞
而今亦老白首
死亡無日
闡公幽光雖僭矣。
於義其或可。
是以銘。
銘曰。
宋分恩礪。
肇自二翊。
恩系㝡名。
天篤生哲。
老春翁。
出二先生
國朝以來
懷有三宋。
咸祖雙淸
雙淸之生。
妣著苦節
于後遺嬴。
八世而大。
霽颺玉蜚。
繼爲名
卿。
公是肖孫
而蚤有譽。
載美世聲。
帶性負氣
施爲時。
重金輕。
弘之以。
賓客市歸。
座溢簪纓
晩而不偶
名昇跡屈。
托于南行
內自諸司
出爲五邑
其政廉平
逮闢亨衢
年耆世隘。
尊老成。
暫長院。
秉直不撓
士誦其勍。
縱官二品
用舍間。
功施莫宏。
三美之川。
土厚岡環。
其蓄必盈。
我作銘詩。
後人知。
宋大夫塋。
學士䨓淵南公實記
公元1773年
經曰毋求備
求備則難。
德行矣。
而歉於名節
名節矣
而遜於文章
文章矣。
而其輔導儲位
功在社稷罕有焉。
近世學士䨓淵南公
兼有此四者。
蔚然爲英考五十年名臣
孝友爲德。
名義爲節。
韓歐爲文
廣受爲功。
若是者。
論者至今以爲非溢評云。
公將降夜。
赤氣覆屋上。
其光煇然。
已而公生。
十四五。
盡讀詩書孟大學
尤喜讀太史公先秦古文
卽已下筆爲文辭。
作者風。
伯氏太華公淸修潔
文章
公與爲兄弟知己
相磨礲爲詩。
詩出其警者往往
人皆口相傳以誦。
英宗庚申
公年四十三歲。
以永春監擧謁聖丙科
廷中動色相告曰。
文衡出矣。
上微聞其語。
翌日命選湖堂
學士吳公瑗曰。
是選惟南某,李天輔二人
二人切友也。
人必謂私。
遂不選。
黎湖朴公長
將擧公爲藝文應敎
有惎者曰。
李五峯後無此官。
山野人
何必乃爾
朴公乃止。
明年
公爲持平
時上以不不惡
擢前副提學金公鎭商大司憲
公䟽鎭商行誼恬潔。
早辭名塗。
絶意世事
今舍此而以
公元1742年
不染於此不惡於彼。
鎭商不襯。
不當以染於彼此者分是非
不內。
時上新頒大訓
公以正言上䟽大訓降。
國論粗定
朝象少靖。
然勿以粗定少靖。
而遂忽於無窮義理難回之世道也。
仍又極言名節掃地
躁競軟熟成風
一二人狎昵權門
啚占榮塗
不言李宗城事者。
䟽入。
上以示大宋寅明,趙顯命
顯命等讒之於上。
以爲南某不滿大訓
故曰粗定
激上怒。
命竄濟州之㫌義。
旋改海南
明年歸。
上意猶未解。
久不給牒
而瀛錄之命適下。
議政金公在魯引歐陽修請退試期
以待蘓軾病瘳事。
請退館錄。
待南某給牒
上始給牒
館堂二錄
公俱準點
上因言者忤旨
謂黨習名類實釀成之。
御筆公名錄中曰。
自犯大訓
其赦倖矣。
三年而復有儒生上䟽大訓事。
震怒儒生
刑鞫其父。
切責臺諫請罪
待命
明日上䟽曰。
殿下怒其子而刑其父。
傷倫害法。
爲莫甚焉。
臣固待命不能爭。
誠恐救人之父。
累臣父。
不如隋之趙綽諫主止刑。
卒成殿下過。
罪當墨。
上亦不之問也。
公甞以應敎
議宋明謚。
剛柔相濟應事有功二法
謚以文敏議上
上問筵臣謚何如
元景夏
曰。
相盡國事
不得忠字。
不可也。
上卽以御筆下忠憲。
公之議不用
故事生進壯元考試訖。
別擇峻望
第一名。
丁卯覆試
試官爭可否。
日中不决。
上促之榜出
御筆高等降生員壯元。
第三名。
公以參試官奏曰。
生進壯元。
一儒冠爲百人首。
而始升於太學
凡流不敢與者。
所以聳動士林
儲養人材也。
累朝無變。
今不可改
不聽
公爭之強。
命罷公職
魁選之廢自此始。
李喆輔癸卯僞科人也。
擢爲亞銓。
公箚言喆輔出身不正
不宜淸顯
士大夫雖無恥。
孰肯屈首進退於其手哉。
必辭
亟允毋持也。
且臣聞上問大臣誰可任長銓。
大臣廟議掣肘
上宜自簡。
古之大臣
封還中批
今之大臣
令上自簡。
古之大臣
權衡人物以給上須。
今之大臣
委責於上而苟避外議
臣竊悶之。
上不悅。
乞養忠州使。
趙顯命奏曰。
東宮書筵頗勤。
講官宜極擇。
上曰誰可者。
顯命前以大訓事讒公於上者也。
猶曰南某可矣。
上命爲輔德。
仍令久任
公善講說
引經傳。
反覆開陳
辭理俱到
論者謂講官第一云。
肅廟御眞成
公以都廳勞陞通政
右副承旨
三司請逆李光佐,趙泰億
追奪官爵
大司憲李宗城上䟽救。
公啓曰。
兩逆罪宗社
合辭至嚴
宗城雖其黨。
何敢方長臺憲
肆爲營護
放恣若此
何所不至
明降處分
以嚴隄防
上下責批。
然心記之。
聞其居憂
謂筵臣曰。
南某得無疾恙乎。
此人恬簡
李秉常類乎
一日上幸彰義宮。
忽下小紙。
傳禪事。
公以揔管侍衛
進曰。
殿下上奉慈殿。
下有聖子神孫
邦內乂安
國勢磐石
方將恭己南面
安享太平
而忽有此非常之敎。
臣下雖無狀。
孰敢奉承
願亟收還
毋令傳播
驚動一國焉。
作色曰。
卿予甞難之。
今日雖卿。
不能回予心矣。
今授卿同春秋。
其亟考江都實錄以來
不敢行。
上屢促之。
終不承命
已而殿下諺札。
上還宮事乃已。
甞以試官
侍親臨殿講。
一生入。
試官榮國遽奏曰。
關西䧺經。
寃屈矣。
上曰然乎。
及誦。
上爲之拍案
誦已。
試官出上牲。
獨出略。
上厲聲曰。
何獨立異也。
公對曰。
殿講亦國試。
儒生方臨講。
試官何敢以講藝工拙達天聽。
且此儒講聲微
無滯而已
臣故降之
上遆公職
給純通牲。
公將退。
復奏曰。
主臣
臣雖退。
純牲不可
通雖多。
有一略非純也。
及較關西生屈。
他日上親試士
公元1743年
令公執筆
群議取舍未决
上必曰須卿一言
盖賢公講試時事也。
元孫三歲
公與貞菴文純公
同被薦輔養官。
明年
又特設元師傅以授公。
一日立元孫榻下。
命公前敎曰。
元孫氣度視前若二人
卿之功也。
文章人或能之。
端粹如卿者。
豈易得乎。
今賜虎皮
以爲臯比之師。
且欲令元孫師道尊重也。
卿雖乞郡不可出。
元孫宗社計也。
流涕
顧謂元孫曰。
吾爲汝留師傅
汝其勤學
毋違師傅之訓也。
因命公從子公弼調守令。
公養親。
初公以三品
入承文院爲副提調
朝議將以畀文柄也。
至是前大提學尹公鳳朝老未赴朝房
上䟽薦公文衡
未幾
上又促公薦文衡
時鄭翬良挾主勢。
啚爲文衡
事在禍福而公不動。
卒薦李公存中
上削李公名
黜補公蔚山府使。
尋赦還。
其明年
又以試官
違召配鐵原。
一日燕居
元孫侍。
上曰。
汝思師傅乎。
對曰思之。
上曰。
師傅何以敎汝
對曰。
臣甞在講席
頭容少偏。
師傅曰。
頭容直。
統一身。
不直頭容不直
君子戒之。
上笑曰。
善哉言乎。
未幾赦命下。
至乙酉
上以公敎世孫有功
十年文衡
陞資憲。
其明年
上命
公元1766年
臣讀小學
至呂滎公德成就事。
敎曰。
世孫成就
南某朴聖源敎導之力也。
又加一資正憲
公甞述進德箴。
以敬祖訓,謹子職,勤講讀,納箴䂓愼言動,養志氣,去玩戱,遠柔佞爲八箴。
獻于世孫曰。
臣甞承聖敎
欲邸下知列聖傳授心法
故臣以敬祖訓爲首
願邸下講筵之餘。
寶鑑經筵故事
常目焉。
故例師傅三日一進見。
公每進見日。
宮隷於閤門外。
輒先宣盤饍。
公白曰。
亡謂也。
以爲師傅也。
欲有所饗。
講已畧具小品
通情志。
其或可矣。
而亦不宜數數
今三日一盤以爲常。
饋與受儀節無所據。
一盤之需。
費亦不訾
非所仰承聖上節約盛意也。
孫從之
不復設。
英宗丙戌
公六十九歲。
其十二月
朱子六十九歲之年十二月告老故事
上䟽致仕
不許
明年丁亥入耆社。
三上䟽請。
上始許之。
致仕朝賀
念其貧。
賜米帛。
又賜御詩以慰寵之。
時諭善朴公聖源公同退。
上命公書其事爲文。
印藏五史庫。
以壽其傳。
世孫賜對與朴公
禮而遣之。
將退。
二公立志進德之方。
於是朝之士大夫莫不榮其去而嘆其賢。
相傳美事也。
公甞於十歲丁亥
見人朝賀
公元1645年
官啣
心艶之。
卽書其傍曰此吾官也。
至是果然
盖天定也。
明史多踳駁
上命改撰
召公問。
對曰。
明史恐永絶於今世。
特命改撰
萬世之幸也。
春秋大一統
宋末帝昺
盡失其天下
寄身於崖海舟中。
而史不敢不予正統
明雖亡。
弘光隆武永曆三皇
相繼爲帝。
胡淸以爲僭國。
三帝高皇遺裔
神宗之親孫。
立國江南
傳序至三。
正統不歸
非夫子正名之義也。
上不答。
公甞有所著明史正綱十五編。
編輯諸臣謂此書紀載簡而書法謹。
以此行。
上令取入命讀。
太祖紀至殺大理寺卿李仕魯
上曰。
南某亦皇朝臣子
何敢直書殺。
弘光紀至帝在南都
上曰。
書法若此
爲國家患。
命公洗草。
以書殺事被譴。
尋叙。
公立三十年
見上有闕失及事可言必言。
其言不磯不骫。
忠懇惻怛
故雖或有匪怒之敎不虞之何。
而上未甞不信有守而心賢之
其在講筵
循循善誘
誠意至到
不以應文。
務盡衷曲
故雖身後典型䆮邈。
聲響已絶。
而正廟未甞不恒言稱師而追念之。
其於論人
不以機心
嚴猶易氣。
峻亦循理
故雖有時不饒無良
莫容難化。
而人亦未甞以悖辭
公元1766年
惡言而反詬之。
嗚呼
是皆何修而臻此哉。
姿性溫粹
儀度端勑。
和而不流。
恭而有制
儼乎有儒者氣象
侍坐如在風中
以靜制動
未甞聲氣而事以理。
簡御煩。
未甞標揭而望益重。
宇定故波浪伏。
心空榛莾平。
識遠神淸
得喪榮辱毁譽欣戚
委之於上蒼
經營計較。
勢求力得。
斷之以一刀
人市我水。
衆裘吾褐。
與時寡合
在群如獨。
名高位華而不居
流竄困阨而不憂。
文章當世不以自夸
望實壓一時而不以爲泰。
卒能履明哲而全其晩節
君子無適無莫
義之與比。
公有焉。
嗚呼
其所在邦無怨。
在家無惡也與
公素家貧。
亦甞爲三四邑矣。
室中無官一物
宰相矣。
食或不能時朝夕。
▣▣▣▣▣▣▣▣▣▣▣▣▣▣▣▣▣▣▣▣▣▣▣▣▣▣▣▣▣▣▣▣▣盖其貧如此
而於辭受
不苟一芥
洪鳳漢弄勢。
權傾中外
知公貧。
輦米薪以送。
公不受。
又求公爲婚姻
不應
鳳漢怒。
不恤也。
交游
門無雜客
窓外山鳥時鳴上下而已
然性喜酒
晩更圓濶。
後生少輩高其風。
多刺謁者
公亦不之麾。
引與之語。
話間必設酒。
抽牋授簡
賦詩爲娛。
風調弘長
襟韻和暢
甞曰。
世衰無此事久矣。
所以
爲此者。
欲其留一脉。
不泯世間耳。
公之爲文章。
志高取材博。
潔淨精微自於易。
敦厚溫柔出於詩。
典則渾雅得於書。
自經以下
莊騷蹈厲之。
秦漢以氣力之。
韓歐䂓矩之。
愼其術。
不騖於雜。
正其道。
不入於詖。
先理質而後藻華。
進本實而退虛浮
不爲無稽不根之言。
盖雖公平昔罕言天人命道心性理氣
而及其爲文辭。
文道相參
表裏俱實。
儒者之文也。
以故當時大雅鉅公
一時輩出
競莫不携琬琰
沾沾自喜
而至其理致儒雅
軆裁醇厚
無先公屈者。
少時所與友。
文章意氣相上下。
爲雲爲龍。
如吳月谷瑗,李晉天輔黃江景源
今皆後先零謝
而獨公巋然爲元完人
故其文章
至今士大夫皆尊而誦之不衰也。
公元1773年
英宗癸巳
公寢疾疾革。
怛化色。
親戚故舊訣。
豫若平昔
口呼絶筆三絶
一曰
有生孰無還。
君子不愧
請將一箇安。
了我今日事。
其明日乃終。
嗚呼若公者。
西銘所謂存吾順事
沒吾寧者與。
漢雋遊門下。
承敎十年矣。
慕悅服事
無異自幼。
公亦不我鄙夷
哂之與之。
假借之。
漢雋何敢忘此意。
顧身下流
不文無學
於公終事。
無所用情
老耄遂及之矣。
常恐死爲無窮恨。
今因公之孫牧使獜耉之言。
強策衰氣
公事實。
以遺牧使。
副藏巾衍
所以不殺繁者。
鋪張事行
發揮微顯
宜詳毋略云。
公元1805年
令人李氏墓表(乙丑)
公元1772年
令人牛峯李氏
文正公陶菴先生諱縡之女。
先生元配海州吳氏。
忠貞公斗寅女。
無育。
繼配南陽洪氏。
僉正禹賢女
令人肅宗壬辰生。
年十六。
歸于參奉公彦欽。
爲領議政文翼公諱拓基之冢婦
英宗癸亥
參奉公沒。
葬于鐵原芝蕙洞坐某之原。
明年
令人傷於毁。
下從而祔。
無子。
侄子漢容爲子。
又無子蚤死
從孫柱爲其後
柱謂余曰。
祖妣下世
今六十餘年。
墓無刻。
叔父之啚之也。
余曰諾。
余言何足令人
陶菴先生文翼公二老之言。
非蔽愛而溢於辭者。
据而書之。
庶信來世
先生錄其遺事曰。
吾女自幼至長。
未甞一言一事違咈長者意。
容儀修潔
一點塵俗之氣。
女士也。
先妣稱是顔貌
酷類外祖同春先生
惜其非男子子也。
文翼公誌其墓曰。
禮稱德言容功四者爲女行。
班氏女誡。
其四者下。
又各有四目
子婦無所不及
無所不能
然世之婦女容或有能是者。
至若韻度高潔
識致迢邁。
翛然高士出塵風標
而其於論事。
剖斷是非
▣▣取舍
往往鬚眉丈夫呿其舌。
若是者。
歷選閨閤
吾子婦殆一人而已
嗚呼
二老之言。
人孰有間
公元1744年
其間哉。
余惟先生以道學文名節言論
一世儒宗
文翼公巍偉厚重
德崇名大
江湖廊廟
爲元老。
士類歸仰
夫以先生爲父。
而以公爲舅。
使令人凡猶可擩染視傚以底於賢。
况其天姿至淸粹。
性行純潔
中於不勉。
宜其賢在簪珥獨出等夷也。
然而天獨不佑。
自其稱未亡人則已矢心
而猶宛轉父母舅姑之側。
從容不迫
致命遂志
何其賢矣。
盖其行美如此而卒無年
身後又無一塊肉
天理其可問邪。
令人旣沒。
京外士林以爲其行不可泯。
將欲聞於朝。
棹楔之典。
先生止之曰。
此其行皆婦人職分內事
又其意雖死。
常欲泯其跡。
如此非吾女意。
所不願也。
乃止。
先生沒。
復起
以是格。
進士吏曹判書諱晩昌。
右議政忠憲公諱䎘
曹參議贈領議政晩悔堂諱有謙。
先生以上三世
而其爲文翼公三世者。
牧使贈領議政諱命岳。
大司憲左贊成諱撤。
江原道觀察使左贊成諱省曾。
柱有一子二女
是爲表。
祭成近文
成君仲思以是四月某日病不起
老人猝聞之。
大驚失聲
千里落落
無以往哭。
遂乃爲文一通
兼寄香一枚錢百文于仲思之兄。
使畧備酒果
讀此文祭告靈筵曰。
嗚呼
我昔南游
赤羅山下
初見仲思
士之秀也
容端性靜。
氣淸神妥。
能爲詩。
語氣蒼灑。
師子容。
所畏者。
容言此子。
天荒開破。
於是乎
於君心可。
子羽偃得。
區冊愈迓。
以吹以噓。
以假以借。
南詩衆中
君聲藉藉
君亦自後。
相與或過。
不遠千里
歲一洛社
君言脩束。
我慚爐冶
凡吾所之
趕以一馬
何遠何邇。
誓不公捨
吾旣倦游
君亦歸卧
跡雖歲阻。
或時墮。
井臼完潔
妻兒右左。
其傍曉夜。
耕讀雙課。
人生此足。
老夫遙賀。
人昨至。
我適獨坐
急疾問君。
安否春夏
謂已維
死葬于野
放杖失聲
眞是假。
病是何病。
何日觀化
想其死時。
悲不見我
我思及此
有淚泉瀉
地旣落落
吾又益挫。
莫爲賻贈
存孤寡。
幽明愧負
此恨難卸。
邦家慶大。
大比行且
君而在者。
其足必裹。
亦曾巍解。
其手必唾
嗚呼已矣
已矣何奈
聞君之訃。
我忍無話。
老草此。
雖暑自寫。
寄君之伯。
替招以些。
魂兮降之
庶幾顧乍。
嗚呼痛矣
尙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