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燕岩集卷之十七○别集 (自动笺注)
燕巖集卷之十七○別集
 課農小抄(沔川守臣朴趾源編輯)
  
糞壤
周禮草人掌土化之法。
以物地相其宜而爲之種。
(鄭玄註曰。
土化之法。
化之浸之。
以物地占形色
爲之種。
黃白宜種禾之屬。
)凡糞種
騂剛用牛。
赤緹用羊
墳壤用麋。
渴澤用鹿。
鹹潟用貆
勃壤用狐。
埴壚用豕。
疆㯺用蕡。
輕爨用犬。
(此草人職。
鄭玄註曰。
所以糞種者。
皆謂煑取汁也。
赤緹
縓色也。
渴澤
水處也。
潟。
鹵也。
貆。
貒也。
勃壤
粉解者。
埴壚
粘䟽者。
彊㯺
堅者
輕爨。
輕脆者。
故書騂爲挈。
粉作蚡。
杜子春讀爲騂。
爲地色赤而土强剛也。
鄭司農云。
用牛。
牛骨汁漬其種也。
謂之糞種
墳壤
蚡鼠也。
壤。
白色
蕡。
麻也。
墳壤潤解。)
齊民要術曰。
凡人家秋收後
治糧塲上。
所有糓穰糓𥢧等。
並須收貯一處
每日牛脚三寸厚。
每平朝收取堆積之。
依前布之。
經宿卽堆聚
經冬
一㸽牛踏成三十車糞。
(徐玄扈曰。
不止牛也。
猪羊
皆倣此制。
而以灰及堆草。
薉布之。
)至十二月正月之間。
卽載糞糞之。
計小畝大畝。
別用車計糞。
得六畝匀攤
耕盖者。
未須轉起。
自地亢後。
但所耕地隨向盖之。
一段總轉了。
卻橫盖一遍
正月二月兩箇月。
又轉一遍
然後看地納粟
先種黑地
帶下地。
卽種糙種。
然後高壤白地
白地寒食後。
楡莢盛時納種
以次大豆油麻等田。
然後轉所糞。
得所耕五六遍。
每耕一遍
兩遍
最後盖三遍。
縱橫盖之。
候昏房心中。
黍種
無問糓小畝一升下子
稀穊得所
農桑通訣曰。
田有良薄。
土有肥墝
耕農之事。
糞壤爲急。
糞壤所以變薄田爲良田
化墝土爲肥土也。
古者
分田之制。
上地百畝
歲一耕之。
中地家二百畝。
間歲耕其半。
下地家三百畝。
歲耕百畝
三歲一周
盖以中下地瘠磽确
不息地力
禾稼不蕃。
後世井田之法。
變强
弱。
多寡不均
所有之田。
歲歲種之。
土敝氣衰。
生物不遂
農者必儲糞。
朽以糞之。
則地力常新壯而收穫不減
孟子所謂百畝之糞。
上農夫九人也。
踏糞之法。
凡人家。
于秋收塲上。
所有穰𥢧等。
並須收貯一處
每日牛脚之下三寸厚經宿。
牛以踐踏
便溺成糞。
平朝收聚
除置院內堆積之。
每日亦如前法
至春可得糞三十餘車。
夏月之間。
卽載糞糞地。
地一畝用五車
計三十車。
可糞六畝。
匀攤耕盖。
地肥沃。
有苗糞草糞火糞泥糞之類。
苗糞者。
菉豆爲上。
小豆胡麻次之
(蠶豆大麥皆好。
)悉皆五六月䆊種。
七八月掩殺之。
爲春糓田則畝收十石
其美與蚕矢熟糞同。
江淮迤北。
用爲常法
草糞者。
草木茂盛時。
芟到就地內。
掩罨腐爛也。
禮記有曰。
仲夏之月。
利以殺草。
可以田疇
可以土疆
農夫不知此。
乃以其耘除之草。
棄置他處
殊不知和泥渥漉
深埋禾苗根下
漚罨旣久。
則草腐而土肥美也。
江南三月
草長則刈而踏稻田
歲歲如此
地力常盛。
(江南田者
如翹陵苕
特種之。
野草也。
恐苴蓿。
亦可壅
)農書云。
種糓必先治田
積腐藁敗葉
剗薙枯朽根荄
遍鋪而燒之。
卽土暖而爽。
初春再三耕耙而以窖罨之。
肥壤壅之。
麻籸(舒反)糓殼。
皆可與火糞。
窖罨糓殼。
朽腐最宜。
秧田必先渥漉精熟
然後踏糞入泥。
盪平田面
乃可撮種。
其火糞積土。
草木堆疊燒之。
土熱冷定。
碌軸碾細用之。
江南水地多冷。
故用火糞種種蔬尤佳。
又凡退下。
一切禽獸毛羽親肌之物。
最爲肥澤
積之爲糞。
勝于草木
(毛羽和潯湯。
積之久則潰腐
如欲速潰。
韭菜一握其中
明日爛盡矣。
)下田水冷
(不論下田
泉源處卽冷。
)亦有用石灰糞治
則土暖而苗易發
(下田不得冷。
山田泉水
未經日色則冷。
閩廣用骨及蚌蛤灰糞田。
因山田水冷故也。
爲山田者
委曲遵水。
使先經日色
然後田則苗不壞。
)然糞田之法。
其中則可。
若驟用生糞及布糞過多
糞力峻熱。
卽燒殺物。
爲害矣。
火糞力壯。
南方治田之家。
常於田頭置塼檻窖。
而後用之。
(雖熟亦不得過多
多用者。
臘月下之。
)其田甚美。
北方農家
亦宜倣此。
利可十倍
又有泥糞。
溝港內乘船。
竹夾靑泥
杴撥岸上凝定
裁成塊子擔去。
同火和用
比常糞得力甚多
或用小便
亦可燒灌。
但生者立見損壞
不可不知。
土壤氣脉
其類不一
肥沃磽确美惡不同
治之各有宜也
黑壤之地信美矣
肥沃之過。
不有生土以解之。
則苗茂而實不堅。
磽确之土信惡矣。
糞壤滋培
苗蕃秀而實堅實。
土壤雖異。
治得其宜。
皆可種植
田家謂之糞藥。
言用糞猶用藥也。
農居之側。
必置糞屋。
低爲簷楹
避風雨飄侵。
屋中必鑿深地。
甃以磚甓
掃除草薉
燒燃之灰。
𥳽揚之糠粃
斷藁落葉
積而焚之。
沃以肥液。
積久乃多。
凡欲播種
簁去瓦石
取其細者。
匂和種子
踈把撮之。
待其苗長
又撒而壅之。
何物不救
爲圃之家。
于廚棧下。
深濶鑿一池
細甃使不滲洩
(細甃有良法
宜用水庫法造之。
)每舂米則聚礱𥳽糓殼及腐草敗葉
漚漬其中
以收滌器肥水滲漉泔淀漚久。
自然腐爛
一歲三四次出以糞苧。
因以肥桑田
愈久茂而無荒廢枯摧之患矣。
又有一法
農圃之家。
欲要計置糞壤
須用一人一牛
或驢駕雙輪小車
一輛諸處
搬運積糞。
日月旣久。
積少成多
施之種藝
稼穡倍收。
桑果愈茂。
歲有增羡
此肥稼之計也。
(北土不用糞壤
作此甚有益
)夫掃除之隈。
腐朽之物。
視之輕忽
得之膏潤
務本者知之。
所謂惜糞如金也。
故變惡爲美。
種少收多。
諺云。
田勝如買田。
信斯言也。
區宇之間。
善於稼者。
相與各各地理所宜而用之。
庶得乎土化漸漬之法。
沃壤滋生之效。
俾業擅上農矣。
農事直說曰。
作尿灰法。
牛廐外作地貯尿。
以糓秸糠粃之類。
燒爲灰。
用所貯池尿拌匂。
(增補山林經濟曰。
俗方廁中埋大瓮。
前面鱗次布瓦。
使大小便流入瓮中。
待其塡滿
添水攬滾。
長木柄。
出注漬灰圍。
曝日待乾。
乾則復灌。
如是者三四度。
積置廐廁。
用苫編盖之。
布水田。
或粘秋麥及木花種甚宜。
稻秧基之糞。
尤好。)
馬糞燒灰
有火秧草。
交合人尿。
雜以火灰
積之灰基。
以苫草蓋之。
煖鬱速蒸。
胡麻殼剉之。
牛馬踐踏
積置經冬者。
木綿子和廐尿者。
皆可
以糞田。
草軟柳枝及眞櫟。
以斫刀折斷。
用廐下水
或人尿沾濕
牛馬踐踏
和溫灰及人尿積置
以苫草盖之善蒸。
白頭翁草亦可而甚毒。
多布傷秧。
須雜以芳草
(俗小兒作髢細草之類。
)如上法。
蒸而用之。
春夏間。
剉細柳枝
牛馬廐。
每五六日。
取出積之爲糞。
七月刈白蘘軟枝杻枝櫟木枝葉
以斫刀折斷。
作坎爲廐池積置之。
令廐水注濕。
或置牛馬踐踏
待蒸糞田。
則雜糓無不茂盛
而尤宜兩
纂要補曰。
秋間茄子盡摘後。
收乾莖葉藏之
明年挫入秧臺極好
增補山林經濟曰。
蘆草甚好而節晩可欠。
日日茁長
可以計日移秧。
馬糞曬乾以壅田則土肥
陳壁土破堗中灰土莎草
或蠶砂鷄屎之類。
各有宜處。
並收待用
務農之家。
家內深僻處。
多置瓦盆木槽之屬。
日夜受溺。
不可點滴空棄。
古語曰。
敗家之子
視珠玉如糞土
興家之兒。
糞土如珠玉。
忌糞日。
不宜糞田。
正月未日。
二月戌日
三月辰日。
四月寅日。
五月午日。
六月子日。
七月酉日。
八月申日。
九月巳日。
十月亥日
十一月丑日。
十二月卯日。
 臣謹按字書
糞字從釆從華。
(音畢。
)釆獸掌爪華拚除器也。
謂拚除之餘。
皆可掌匊而壅田也。
故曰。
凡爲長者糞之禮。
必加帚於箕上
以箕自向而扱之。
掃除之容也。
荀子曰。
堂上不糞。
郊草不贍
曠其耘耔
由是觀之。
掃除糞壅。
故是相因之事。
古人無作便屎字用。
後世以便屎爲除壅之尤急者。
故因以糞爲便尿之名。
孟子曰。
百畝之糞。
上農夫九人
夫畝同而食有多小者。
糞壤殊功也。
周官土化之法。
必有至理
而後世莫知其妙。
我東畜獸甚鮮。
糞穢猶難多得
安所得其骨而漬之哉。
然勤而有力者。
終歲蓄聚
則凡掃除之堆。
燔爇之餘。
簸瀝之所窮。
羽毛之所潯。
漑淅之所淀。
一物之可棄。
此皆善用之。
則化腐臭神奇也。
然其九土之性剛柔冷暖之宜。
不可不知也。
元儒王禎論草糞,苗糞,火糞,泥糞之法。
精且備矣
無以加之也。
雖非以骨漬種
亦深得土化遺意者矣。
我國牧養未廣。
農民無牛者十之二三。
上農
鮮能飼大小
六角羊彘之屬。
尤所絶罕。
自非大都負郭之地。
何以肥其田乎。
野人牛闌。
不鑿地窖
雖或鑿地。
不能以甎灰甃築。
肥沃之水。
滲漉流失
牛下𥢧薉。
全未踏爛。
鬱栖枯寒
蕭然可焚。
冬月
無列可以畜貯便尿。
一缶纔滿。
生灌雪地。
一戶內人畜之所遺穢。
本自無幾
收聚不如法而失其全功者。
十之四五。
又其種法。
非區非畝。
濶畝縵播。
以此無幾糞穢
汎布廣占之田疇
欲匀則太薄而無力
不匀養苗有差等。
而壯穉相盜。
此其糞壤之法。
全失其方者也。
臣甞經過燕薊之間。
每見居民
腰懸一籃。
手持鐵搭
傴僂於來牛去馬之後
而拾其所遺。
可謂勤苦之甚。
到處糞堆
方圓稜隅。
整整亭臺
未見其狼藉差池
莊生所謂道在糞壤者。
良覺是矣。
草糞火糞之法。
東俗固有之。
宜按此益究其妙。
至於苗糞之法。
未聞有行之者
夫捐斗區之種穀。
而收畝鍾厚利
豈不樂爲之哉。
豆與麻麥
田家之所常有。
不外求而自足者。
一日䆊種。
一日犁掩。
已能辦數十畝。
其視蓄聚之勤。
運載之勞。
不啻半之
此最宜頒示而勸行者也。
農家之有車。
其用甚博。
糞壤之際。
不可闕。
瓊山邱氏獨輪之制。
最爲簡易
亦宜倣而用之者也。
右臣所陳。
不過一老農事
張皇至此
猥屑甚大。
臣誠死罪
水利
  山鄕水利
徐獻忠山鄕水利議曰。
元儒梁寅有鑿池漑田之議。
其略曰畎畝之間。
十畝而廢一畝以爲池。
九畝可以災患
百畝而廢十畝以爲池。
則九十畝可以災患
予甞至上虞下漑湖觀之。
方知梁子議可行而永久利民矣。
有志經國者。
相視一鄕之中。
擇其最高仰者。
割爲
陂湖
先匀其稅額衆利之民。
次營別業以補失田之戶。
大展陂岸。
使廣而多受
亢旱之年。
不至耗涸
從高瀉下。
均資廣及。
沾潤一番
可以經月
雖有凶災
不能及矣。
(惟水庫爲妙。
只費大耳
山鄕措置灰石等。
費工力。
不備大錢鈔。
)况陂湖之利。
魚蝦雜產。
茭葦叢生
貧者資以養生
富者因以便利。
大雨一注
衆流復積。
前者旣瀉。
後者復畜。
山鄕水利無逾此者
至於下鄕之田。
亦有高亢不通資灌者。
莫若照依北方掘鑿大井
上置轆轤汲引之利。
亦足自辦。
 兪汝爲註曰。
海邊斥鹵地。
方恃護塘。
隔絶鹽潮。
雨水洗去鹵性。
有圍築成田者
築堤鑿河。
引內湖之水。
以資灌漑
而水遠難致。
雨澤稍稀。
便乏車救。
十年三熟。
此與山鄕
地形勢相類。
近年民間
告明官府
豁除掘損田畝之粮。
於田心中
積水溝。
夏秋車戽計。
溝漊多處。
田多熟。
或於遶宅開池。
近宅之地。
必有收成
此蘇沿海地方
試之有成效者。
但細訪老農云。
十畝之中。
二畝積水溝。
纔可救五十日不雨。
十分全旱。
年分不免枯竭
一畝乎。
大抵水田稻苗
全賴水養。
炎日消水甚易。
十日消水二寸計之。
五十日該消去田間一尺
二畝溝中
不免於消水。
總計其潤。
溝中常有五六尺之積。
足用耳。
豈可望於夏秋亢旱之日。
稻苗生長秀實
該用水浸漑一百二十日。
十畝二畝積水溝。
僅救半旱。
斯言非謬。
必於山原勢相窪下蓄水處。
築圍大澤
或環數里。
或環數十里。
上流之水。
涓涓不息
庶足救濟全旱矣。
甞與潘知縣鳳梧
熟論西北荒之要。
潘云。
計開田。
先計瀦水
眞確見也。
 臣趾源曰。
我國舊所設陂堰溝瀆外。
祗今可以穿渠引水者。
尙多其處。
域內多山少野
行水甚艱。
川源淺涸。
全野無潤者。
十之六七。
以臣所守沔川一郡言之。
土品墳壚
秔稌黏潤。
大抵灌漑無所
最畏枯旱
徐獻忠所議山鄕水利
眞我國之所當講行者也。
  旱田用水疏
徐光啓旱田用水疏曰。
土力不盡者。
水利不修也。
能用水不獨救旱。
亦可弭旱。
灌漑有法
瀸潤無方
此救旱也。
均水田間
水土相得
興雲敲霧。
致雨甚易。
此弭旱也。
能用水不獨救潦。
亦可弭潦。
疏理節宣
可蓄可洩。
此救潦也。
地氣發越
不致鬱積
有時雨。
有時晹。
此弭潦也。
不獨此也。
三夏之月。
大雨時行
農田水之候。
徧地耕墾
溝洫縱橫
播水于中。
資其灌漑
必减大川之水。
先臣周用曰。
使天下人人治田
人人治河也。
是可損决溢之患也。
一利
能違數害。
調燮陰陽
此其大者
不然神禹之功。
僅抑洪水之功而已
洪水之事則决九川距海濬畆澮距川而已
何以遽曰水火木土惟修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一擧萬事畢乎。
水之法。
不越五法
盡此五法
加以智者神而明之
變而通之。
田之不得水者寡矣。
水之不爲者。
亦寡矣。
一。
水之源。
源者。
水之本也泉也。
泉之別。
爲山下出泉。
平地仰泉
用法有六。
 其一。
來處高于田則溝引之。
溝引者。
上源開溝。
引水平行
令自入于田
諺曰。
水行百丈墻頭
高之謂也。
但須測量有法
卽數里之外。
當知其高尺寸之數。
不然溝成而水不至
虗費矣。
 其二。
溪澗傍田而卑于田
急則激之
緩則車升之。
激者。
水流湍急
龍骨翻車龍尾車筒車之屬。
水力轉器。
以器轉水
升入于田也。
車升者。
水流旣緩。
不能轉器。
則以人力畜力風力
運轉其器。
以器轉水
于田也。
 其三。
源之來甚高于田
則爲梯田
以遞受之。
梯田者。
泉在山上
山腰之間。
有土尋丈以上
卽治爲田。
節級受水。
自上而下
入于江河也。
 其四。
澗溪遠田而卑於田
緩則開河導水而車升之。
急者或激水
導引之。
開河者。
溪澗開河
引水至其田側
前車升之法。
于田也。
激水者。
用前激法。
起水于岸
開溝入田也。
 其五。
在于此。
在于彼。
中有溪澗隔焉。
則跨澗爲槽而引之。
爲槽者。
自此岸達于彼岸
令不入溪澗之中也。
 其六。
平地仰泉
盛則疏引而用之。
微則爲池塘于其側。
積而用之。
池塘而復易竭者。
築土椎泥而實之
甚則爲水庫畜之
平地仰泉
泉之瀵湧上出者也。
築土者。
杵築其底。
椎泥者。
以椎椎底作孔。
膠泥實之
皆令勿漏也。
水庫者。
以石砂瓦屑。
石灰爲劑。
池塘之底及四旁築之平之
如是者三。
涓滴不漏也。
此畜水之第一法也。
一。
水之流。
流者。
水之枝也川也。
川之別。
大者爲江爲河。
小者爲塘浦涇浜港汊沽瀝之屬也。
用法有七。
 其一。
江河田則車升之。
遠則疏導而車升之。
疏導者。
江南之法。
十里一縱浦。
五里一橫塘。
縱橫派散
勤勤疏濬
無地無水。
井田遺意
宋人有言
塘浦欲深濶謂此也。
 其二。
江河之流
自非盈涸無常者。
爲之牐與壩。
釃而分之。
渠疏而引之。
以入于田
田高則車升之。
下流爲之牐壩。
合於江河
欲盈則上開下閉而受之。
欲减則上閉下開洩之
所見寧夏之南。
靈州之北。
黃河之水。
鑿爲唐來。
漠延諸渠
依此法用之。
百里灌漑之利。
瀸潤無方
寧城絶塞
城中人家臨流水。
前賢之遺可驗矣。
因此推之。
海內大川
倣此爲之
當享其利。
濟亦孔多也。
 其三。
塘浦涇浜之屬。
近則車升之。
遠則疏導而車升之。
 其四。
江河塘浦之水。
溢入于田
堤岸以衛之。
堤岸之田而積水其中
則車升出之。
堤岸者。
御水使不入也。
大則爲黃河之帚。
小者爲江南之圩。
宋人有言
堤岸高厚謂此也。
車升出之者
去水而藝
或已藝而去其水。
使不沒也。
 其五。
江河塘浦
源高而流卑。
易涸也。
則于下流之處。
多爲牐以節宣之。
旱則盡閉以留之。
潦則盡開以洩之
旱潦斟酌開闔之。
水則以準之。
水則者。
水平之碑置之水中
刻識其上。
田間深淺之數。
因知牐門啓閉宜也
浙之寧波紹興
此法爲詳。
他山所宜則倣也。
 其六。
江河中洲渚而可田者
堤以固之。
渠而引之。
牐壩以節宣之。
 其七。
流水之入于海而迎得潮汐者。
淡水
迎而用之。
鹹水牐壩遏之。
以留上源淡水
所見淡水而用之者
江南盡然
遇鹹而留淡者。
獨寧,紹有之也。
一。
水之瀦。
瀦者。
水之積也。
其名爲湖爲蕩爲澤爲𣵦爲海爲波爲泊也。
用瀦之法有六。
 
其一。
湖蕩之傍田者
田高則車升之。
田低則堤岸以固之。
水車升而出之。
欲得水。
決堤引之湖蕩
而遠于田者
疏導而車升之。
此數者。
與用流之法。
相似也。
 其二。
湖蕩有源而易盈易涸。
可爲害可爲利者。
爛導以洩之
牐壩以節宣之。
疏導者。
懼盈而溢也。
節宣者。
損益隨時灌漑也。
宋人有言
牐竇欲多廣。
謂此也。
 其三。
湖蕩之上不能來者
而來之。
不能去者。
疏而去之。
之者
上流之害。
之者
下流之害。
且資其利也。
震澤受歙之水。
又從三江百瀆之海
故曰三江旣入。
震澤底定是也
 其四。
湖蕩洲渚田者
堤以固之。
 其五。
湖蕩之瀦。
太廣而害于下流者。
從其上源分之。
江南五壩分震澤以入江是也。
 
其六。
湖蕩之易盈易涸者。
當其涸時。
際水而藝之
以秋。
秋必涸也。
不涸于秋。
必涸于冬。
則藝春麥
春旱引水灌之。
所以然者。
以前
大水
大蝗
苦旱耳。
故用水者。
必稔也。
一。
水之委。
委者。
水之末也。
海也。
海之用。
爲潮汐。
島嶼
沙洲也。
用法有四
 其一。
海潮之淡可灌者。
迎而車升之。
易涸則池塘畜之
閘壩隄堰以留之。
海潮不淡也。
入海之水。
迎而返之則淡。
禹貢所謂逆河也。
 其二。
海潮入而泥沙淤墊
屢煩濬治者。
則爲牐爲壩爲竇。
以遏渾潮而節宣之。
江南舊法
宋元人治所用
百年來盡廢矣。
近並濬治亦廢矣。
田賦十倍
宋元民貧財盡。
以此故也。
濬治之法。
宋人之言曰。
急流搔乘。
緩流撈剪。
淤泥盤吊。
平陸開挑
今之治水者。
宜兼用之也。
 
其三。
島嶼而可田。
有泉者。
䟽引之。
無泉者。
池塘井庫之屬以灌之。
 其四。
海中洲渚多可田。
又多近于江河而迎得淡水也。
則爲渠以引之。
池塘畜之
一。
原作瀦以用水。
作原者。
井也。
作瀦者。
池塘水庫也。
高山平原
與水違行。
所不至。
開濬無施其力。
故以人力作之。
鑿井及泉
猶夫泉也。
池塘水庫
雨雪之水而瀦焉。
猶夫瀦也。
高山平原
水利之所窮也。
惟井可以救之。
池塘水庫
皆井之屬。
故易井之彖。
井養不窮也。
作之之法有五。
 其一。
實地高無水。
掘深數尺而得水者爲池塘
以畜雨雪之水而車升之。
山原通用
江南海壖數十畝。
一環池深以上
圩小而水多者。
良田也。
 其二。
池塘水派而易乾者。
築底椎泥以實之
 
其三。
土深以上得水者。
爲井而汲之。
此法北土甚多
持以灌畦種菜
河南眞定諸府
大作井以灌田。
旱年甚獲其利。
宜廣推行之也。
井有石井甎井木井柳井葦井竹井土井
則視土脈虛實縱橫地產所有也。
其起法有桔槹
轆轤
龍骨木斗。
有恒升筒。
用人用畜。
高山廣野
或用風輪也。
 其四。
井深數丈以上
難汲而易竭者。
水庫以畜雨雪之水。
他方井深不過一二丈。
秦晉厥土上
上則有深數十丈者。
亦有掘深而得鹹水者。
其爲池塘
爲淺井。
築土椎泥。
水留不久
不若水庫涓滴不漏。
千百年不漏也。
 其五。
實地之曠者。
與其不能多。
爲井爲水庫者。
望幸于雨。
則歉多而稔少。
宜令其人多種木。
木者
用水不多。
灌漑爲易
水旱蝗。
不能全傷之。
旣成之後
或取果。
或取葉。
取材
或取藥。
不得已擇取落葉根皮
聊可延朝夕之命。
雖復荒歲
民猶戀此。
不忍遽去也。
語曰。
木奴千無凶年
 臣趾源曰。
徐光啓旱田用水䟽。
可謂究極水土性情矣。
其曰用水不能捄旱。
亦可弭旱。
不獨捄潦。
亦可弭潦者。
莫不皆有至理
而至引周用之言曰。
天下人人治田
是人人治河。
何其言之明快易曉也。
凡其水之法。
其綱有五。
其目有二十八。
至於地曠與力不能爲井爲水庫者。
令其人多種樹以爲生。
水食土之術。
可謂至盡無遺矣。
故以此五綱廿八目。
參之以水器諸譜。
軆用具備
經緯皆通。
世間無不可用之水。
亦無不可漑之土。
雖古之白公鄭國
未必若是精深周博矣。
嗚呼
東國之士。
盍亦留心講究哉。
  看泉法
徐光啓看泉法曰。
取過泉。
過泉者。
山泉遠來。
大旱不絶。
其流橫來。
下流作壩。
水隨壩長。
無限之水。
又看水之緩急
緩者源小。
急者源大
又看嚴冬不凍。
其氣如霧。
春夏水之時。
無竭涸之患。
此過泉之當取也。
仰泉
仰泉者。
地泉也。
其泉卽從本地而起。
水來有限
不能隨壩長。
有限之水。
卽有鉅河。
其流必緩。
嚴冬必凍。
水之時。
必有乾涸之患矣。
仰泉之當棄也。
看地勢。
水田
可畜可洩。
卽可田矣。
水之處。
地勢宜高。
洩水之處。
地勢宜低。
水能行動
看其下稍
愈低愈妙
可無淹沒之患矣。
北邊夏至後。
時發泓波。
地勢平坦廣濶
則無衝擊之患矣。
土色不拘黃黑
堅則爲佳。
土鬆總是漏水地。
土作圍。
注水于內。
水不漏去。
此土卽可田矣。
(土鬆別有用處
何必水田
)地內稍有石子
不妨農事
如是純沙。
則不可用也。
王禎灌漑圖譜曰。
灌漑之利大矣
江淮河漢所在川澤
皆可引而及田。
以爲沃饒
人情拘於常見
不能通變
有知其利者。
莫得其用之具。
今特多方搜摘
述舊而增新。
隨宜制物
設機械而就假其力。
或用挑浚而永賴其功。
大可下潤千頃
高可飛流百尺
架之則遠達
穴之則潛通
世間無不救之田。
地上有可興之雨。
其用水有法槪可見。
故輯諸篇。
庶資農事云。
  水柵
水柵
排木障水也。
若溪岸稍深。
田在高處
不能及。
則於溪上流。
作柵遏水
使之旁出下漑
以及田所
其制當流列植椿
椿上枕以伏牛。
擗以柆木。
仍用塊石高壘衆楗。
斜以邀水勢
此柵之小者。
秦雍之地。
所拒川水
率用巨柵。
其蒙利之家。
歲例量力
匂辦所需工物。
乃深植椿木
列置石囤
長或百步
高可尋丈。
橫截中流
使旁入溝港
凡所漑田畝。
計千萬。
號爲陸海
今特列于圖譜
示大規制
庶彼方效之。
俾水爲有用之水。
田爲不旱之田。
由此柵也。
  水閘
水閘
開閉水門也。
間有地形高下
水路不均
則必跨據津要
高築堤壩
匯水前立斗門
甃石爲壁。
木作障。
備啓閉。
如遇旱涸則撒水灌田。
民賴其利。
得通濟舟楫。
轉激輾磑。
水利總揆也。
 臣趾源曰。
水閘之制。
我國都城
東水五空橋及漢北城傍水門近是
而其啓閉蓄洩之法未備。
故水爲無用之水。
盖平時則轉機輪。
遇旱則撒灌田疇
無非利用
至於通濟舟楫
尤其大者
倉庾之置於城外
非計得也
誠能五里一閘
滀水尋丈以上
則三南之漕可以直達城內
小可以蠲惠廳運納之費。
大可以無江倉踈虞之慮矣。
燕京運河
元時郭守敬所營而壩牐鞏壯檣湊簇。
至今民國永賴云。
小艇載運
臣所目擊也。
  陂塘
陂塘
說文曰。
野塘也。
塘。
猶堰也。
陂必有塘。
故曰陂塘
周禮潴蓄水。
防止水。
說者謂潴者。
流水之陂也。
防者。
潴旁之堤也。
今之陂塘
旣與上同
攷之書傳
盧江有芍陂
穎川有鴻隙陂
黃陵雷陂
愛敬陂。
陽平沛郡有鉗廬陂。
其各漑田
大則數千頃
後世故跡猶存。
以爲利。
今人有能別度地形。
亦效此制。
漑田畝千萬。
比作田園
特省工費。
又可畜育魚鼇
栽種菱藕之類。
其利可勝言哉。
水塘洿池
因地坳下
用之潴蓄水潦
修築圳堰。
以備灌漑田畝
兼可畜育魚鼈
栽種蓮芡
俱各獲利累倍。
 臣趾源曰。
凡水用之則爲利
不用則其害有難言者。
今夫一盂水置之堂室之間。
可以盥濯
可以沾硯墨。
可以灑塵埃。
若誤致翻覆
淋漓漬汙
莫可收拾
行潦下泉在於地。
何以異此。
臣請枚擧陂塘所以爲利者。
水田所收。
常倍旱田
滀水廣漑。
其利一也。
錮陰沮濕之地。
非但不爲水田
欲爲旱田
不得漉彼潴此。
燥潤得所
則雖不被灌漑者。
亦可以食
其利二也。
窮陸之民。
終歲不能腥。
其口未下鹽豉。
池羹常沸則老病者。
得有所養
其利三也。
海人不知食牛者。
以其有魚也。
陂澤於牣。
以贖耕牛宰殺
其利四也。
剝芡
織蒲編葦。
可以補糓。
可以資貧。
其利亦五六也。
至於盛暑
原陸焦烘。
上無凉樾。
下絶淸渠
於是乎民病夏畦矣。
此焉有長堤堰月樹木陰翳。
相與撤耕朋休。
渺然江湖之想。
非但瀉其煩毒
令人濡泳心志
樂其業而忘其倦。
此之爲利
又其無迹不可數計者也。
然則不爲陂塘之害。
從可反隅歟。
  翻車
翻車
今人龍骨車也。
魏略曰。
焉匀居京都
城內田地可爲園。
無水以灌之。
乃作翻車
兒童之而灌水自覆
漢靈帝使畢嵐翻車
設機引之。
南北郊路。
翻車之制。
又起于畢嵐矣。
農家用之灌田。
其車之制。
除壓欄木及列檻。
椿車身
用板作槽。
長可二丈
則不等。
四寸七寸
高約一尺
槽中架行道一條
隨槽濶狹
比槽板兩頭
俱短一尺
用置大小輪軸
同行道板上下通週。
龍骨板。
繫其在上大軸
兩端各帶枴木四莖
置於岸上木架之間。
人憑架上踏動枴木。
龍骨板隨轉循環
行道刮水上岸
翻車之制。
關楗頗多
必用木匠
易成造。
起水之法。
岸高三丈有餘
可用三車
中間小池水上之。
足救三丈以上高旱之田。
臨水地段。
皆可置用。
但田高則多費人力
如數家相博。
計日趨工。
俱可濟旱
水具中機械功捷
惟此爲最。
  筒車
筒車
流水筒輪
凡制此車。
先視岸之高下可用輪之大小
須要輪高於岸
筒貯於槽。
方爲得法
其車之所在
上流排作石倉斜擗。
水勢急湊筒輪
其輪就軸作轂。
軸之兩旁閣於椿柱。
山口之內。
輪軸之間。
除受水板外。
又作木圈。
縛繞輪上。
就繫竹筒
或木筒。
(謂小輪則用竹筒
大輪則用木筒。
)於輪之一週
水激轉輪
衆筒兜水。
次第傾於岸上
橫木槽。
謂之天池
以灌田稻
日夜不息
絶勝人力
若水力稍緩。
亦有木石制如陂柵
橫約溪流
旁出激輪。
又省工費。
或遇流水狹處。
但疊石斂水湊之。
亦爲便易
筒車大小體用也。
流水處。
俱可置此。
但恐他境之民。
未始經見
不知制
度。
今列爲圖譜
使倣傚通用
則人無灌漑之勞。
田有常熟之利。
輪之功也。
徐光啓曰。
取水之術有四
一曰括。
二曰過。
三曰盤。
四曰吸。
括之道有二。
一曰獨括。
急流水中加逼脫。
可括上數丈也。
二曰遞括。
不論急緩
但有流水
三輪遞括。
可利出入也。
過之道有二。
一曰全過。
今之過山龍
上水高於下水則可爲之
至平則止。
二曰二過
人力節宣
隨氣呼吸
上流高於下流一二尺。
便可激至百丈以上也。
盤之法至多
此書所載。
凡有輪軸者皆是。
妙絶遞互輸瀉
交輪疊盤。
至數里山頂。
但括法。
必須流水
過法
不論行止
必須上流高於下流
盤法。
流水水力
止水必須風及人畜之力。
獨吸法。
不論行止緩急
不拘泉池河井
不須風水人畜。
用機法。
自然而上
但所取不能多。
止可供飮。
倘用漑田
必須多作。
顧亦易辦。
  
水轉翻車
水轉翻車
其制與人翻車俱同。
但於流水岸邊
掘一狹塹。
置車於內。
車之踏軸外端。
作一竪輪。
竪輪之傍。
架木立軸
置二臥輪。
其上輪。
與車頭竪輪。
輻支相間
乃擗水傍激。
下輪旣轉則上輪隨撥車頭竪輪而翻車隨轉。
水上岸。
此是臥輪之制。
若作立軸
別置水激立輪。
輪輻之末。
復作小輪
頭稍濶。
撥車頭竪輪。
此立輪之法也。
然亦當視其水勢
隨宜用之。
其日夜不止
絶勝踏車
徐光啓曰。
此郤未便
水勢太猛。
龍骨板一受齟齬
决裂不堪
與今風水同病
長流水中。
不如筒車爲穩。
平流用風。
不佞別有一法
  牛轉翻車
牛轉翻車
如無流水處。
用之其車。
水轉翻車臥輪之制。
但去下輪。
置於車傍岸上
用牛拽轉輪軸。
翻車隨轉。
比人踏功將倍之。
前水翻車
出新制。
遠近傚之。
俱省工力
  驢轉筒車
驢轉筒車
前水筒車
但於轉軸外端。
別造竪輪。
竪輪之側岸上。
置臥輪。
前牛翻車之制無異
凡置坎井
積水淵潭。
澆灌園圃
勝於人力汲引
徐光啓曰。
此郤太拙筒車之妙。
妙在用水。
用人畜之力。
水行迂道
比于翻車
枉費十分之三。
  高轉筒車
高轉筒車
其高十丈爲準。
上下架木
各竪一輪
下輪半在水內
各輪徑可四尺
輪之一周
兩傍高起。
其中若槽以受筒索。
索用匀。
三股通穿爲一。
隨車長短
如環無端
上相五寸
俱置竹筒
筒長一尺
筒索之底托以木牌
長亦如之。
通線鐵線縛定。
隨索列次
絡於上下二輪
復於二輪筒索之間。
刳木平底行槽一連
上與二輪相平。
以承筒索之重。
或人踏。
或牛拽轉上輪。
則筒索自下兜水。
循糟至上輪。
輪首覆水
空筒復下
如此循環不已
所得水。
不减平地車戽
若積爲池沼
再起一車
計及二百餘尺。
如田高岸深。
或田在山上
可及也。
(所轉上輪。
形如軭制。
易激筒索。
用人則如輪軸
一端作掉技。
用牛則制作竪輪。
如牛轉翻車之法。
或於輪軸兩端
造作枴木。
如人踏翻車之制。
若筒索稍慢。
量移上輪。
其餘措置
自恃度。
不能悉成。)
徐光啓曰。
此制卻可用急流
挈水雖少。
行地頗高。
若在平地
須用畜之力。
然猶勝挈甁也。
但凡車戽之制。
平水爲難耳。
若果迅流
卽數里可激而上
區區何足以云。
別有水轉筒車
與高轉筒車之制頗同。
故著其書於後。
(圖不載。)
  水轉筒車
水轉筒車
遇有流水岸側
欲用高水可立此車。
其車亦高轉筒輪之制。
但於下輪軸端。
別作竪輪。
傍用臥輪撥之。
水轉翻車無異
水輪旣轉則筒索兜水。
循槽而上
餘如前例
須水相稱
如打輾磨之重。
然後可行
日夜不息
絶勝人牛所轉。
此誠秘術
表暴之。
以諭來者
 臣趾源曰。
輪軸運水之法。
中國所制有翻車轉筒數法。
徐玄扈所稱括過盤吸四法中。
盤之法是也
其激轉之術。
所用人畜風水之力。
各自不同
而巧拙省費。
相懸絶。
後出愈巧。
愈巧愈省。
天下之水
利盡矣。
此言翻車刱自漢畢嵐
自漢以前
其法不少槪見
子贛漢陰丈人
勸用桔槹
此其巧譬諸後世諸法。
堇如鑽木之於陽燧
漆簡之於鏤板矣。
然而孟子曰。
今夫水激而行之。
可使在山。
其所以激而行之。
當有其具意者
倕般之徒。
或先刱機智
作爲此器。
用之於張戱灌軍之際耶。
不然
聖人神睿
無所不照
已知後世生出許多作用
必將所謂龍骨龍尾之制耶。
以爲機智太鑿。
非有道者所用
則作舟車濟不通
亦且已乎
聖人利用厚生之道。
唯恐其巧之未盡也。
軒帝之指車。
大舜璣衡
何甞用機哉。
  連筒
連筒
通水也。
所居相離
水泉頗遠。
不便汲用。
乃取大竹內通其節。
本末相續
連延不斷
閣之平地
或架越澗谷引水而至。
又能激而高起數尺。
注之池沼及庖湢之間。
藥畦蔬圃
亦可供用。
杜詩所謂連筒小園
徐光啓曰。
豈有激而高起之理。
能高起。
必是上流受處。
高於下流洩處故也。
果高則百丈亦可。
不高則分寸不能
但是上流高於下流一二尺。
卽能取水百丈之上。
此則制作之巧耳。
  架槽
架槽
木架水槽也。
各家共力造木爲槽。
遞相嵌接。
不限高下
引水而至。
泉源頗高。
水性趨下則易引也。
或在窪下則當車水上槽。
亦可遠達
  戽斗
戽斗
水器也。
廣韻云。
戽抒也。
(上與切)挹水器也。
徐光啓曰。
此是岸下不必置車。
所用水少權作此耳。
若以漑田
卽岸下亦是置車爲妙。
  刮車
刮車
上水輪也。
輪高五尺
輻頭濶至六寸
如水下田可用其先岸側
掘成峻槽。
與車輻同濶。
然後立架安輪。
輪軸半在槽內。
輪軸一端
擐以鐵鉤木枴
一人執而掉之。
車輪隨轉。
則衆輻循槽。
刮水上岸
漑田便於車戽
徐光啓曰。
此必水與岸相去
止一二尺。
可用
若歲潦。
用以出水圩外。
尤便。
並流水。
便可激輪茁入。
不煩人畜。
其利甚博也。
  桔槹
桔槹
挈水械也。
通俗文曰。
桔槹
汲水也。
說文曰。
桔。
結也。
所以固屬槹皐也。
所以利轉。
又曰。
臯。
綬也。
一俯一仰
有數存焉。
不可速也。
然則桔其植者。
而槹其俯仰者歟。
今瀕水灌園之家多置之。
古今通用之器。
用力少而見功多者。
  轆轤
轆轤
纏綆械也。
廣韻云。
圓轉木也。
集韻。
作犢轆。
汲引木也。
井上立架置軸。
貫以長轂
其項嵌以曲木。
人乃用手。
掉轉纏綆於轂。
引取汲器。
或用雙綆而逆順交轉
所懸之器虗者下。
盈者上。
更相上下
次第不綴。
見功甚速。
凡汲於井上
取其俯仰桔槹
取其圓轉則轤轆。
皆挈水械也。
桔槹綆短而汲淺。
獨轤轆深淺俱適其宜也
徐光啓曰。
太拙
不如吸法爲妙。
吸法有二。
一用人力
費力省。
不用人力
作之少費工料。
用之卻甚利益
  瓦竇
瓦竇
泄水器也。
又名函管
瓦筒兩端
牙鍔相接
置於塘堰之中。
時於田水
須預於塘前堰內。
疊作石檻
以護筒口。
令於啓閉
不然則水湊其處。
非惟難於窒塞
抑亦衝渲滲漏
不能久穩。
必立此檻。
其竇乃成。
唐韋丹江南西道觀察使
築堤扞江。
竇以疏漲
此雖竇之大者
亦其類也。
  石籠
石籠
又謂之臥牛判
或用藤蘿
木條
編作圈眼大籠。
可三二丈。
高約四五尺。
以籤椿止之。
就置田頭內貯塊石。
以擗暴水
相接連延
遠至百步
若水勢稍高。
則壘作重籠。
亦可遏止
如遇隈岸盤曲
尤宜周折御奔浪。
倂作洄流
不致衝蕩埂岸。
農家瀕溪護田。
多習此法。
比於起疊堤障
甚省工力
又有石𥫱擗水。
與此相類
  浚渠
浚渠
川澤之水。
必開渠引用
可及於田
攷之古有溝洫畎澮
治田水。
書曰。
畎澮距川是也
逮夫疏鑿已遠。
井田變古。
世則川水
渠。
以資沃灌
或至漑田千百餘頃。
利澤一方
永無旱嘆。
所謂人能勝天。
豈不信哉。
後之人有能因地利水勢
繼此而作。
益國富民
可見速效
長民者。
審行之。
  陰溝
陰溝
行水暗渠也。
水陸之地。
如遇高阜形勢
或隔田園聚落
不能相通
當於穿岸之傍。
溪流之曲。
穿地成穴。
磚石爲圈。
引水而至。
 臣趾源曰。
溝洫廢而浚渠興。
史起鄭國皆此術也。
我國之人得以飯稻秔。
亦此術也。
然則水之間。
不曰渠而曰洑。
(本音伏。
與複同。
伏流也。
俗讀作保
)其亦畝爲負頃爲結之類乎
  水篣
水篣。
(薄庚切)集韻云。
竹箕也。
又籠也。
山田利於水源在上
間有流泉飛下。
多經嶝級。
不無混雜泥沙淤壅畦埂。
農人編竹爲籠。
木條爲棬芭。
承水透溜。
乃不壞田。
江河之水。
爲器一種
  
龍尾
龍尾者。
水象也。
象水宛委而上升也。
龍尾之物有六。
一曰
軸。
軸者。
轉之主也。
所由以下而爲上也。
二曰。
墻。
墻者。
束水也。
所由上也。
三曰。
圍。
圍者。
外體也。
所以爲固抱也。
四曰。
樞。
樞者。
所以爲利轉也。
五曰。
輪。
輪者。
以受轉也。
六曰。
架。
架者。
所以高下也。
承樞而轉輪也。
六物者。
具斯成器矣。
或人焉。
或水焉。
風馬牛焉。
巧者運之。
不可勝用也。
(圖說並不載。)
井泉之水。
爲器二種
  玉衡
玉衡者。
以衡挈柱。
其平如衡。
一升一降
井水上出
趵突焉。
玉衡之物有七。
一曰
雙筩。
雙筩者。
所由代入也。
二曰。
雙提。
雙提者。
所由代升也。
三曰。
壺。
壺者。
水之總也。
所由續而不絶也。
四曰。
中筩
中筩者。
壺水所由上也。
五曰。
盤。
盤者。
中筩之水所由出也。
六曰。
衡軸
衡軸所以挈雙提下上之也。
七曰。
架。
架者。
所以庶物也。
七物者備。
成器矣。
爲之機輪焉。
巧者運之。
不可勝用也。
(圖說並不載。)
  
恒升
恒升者。
下入而不出也。
上出不息也。
恒升之物有四
一曰
筩。
筩者。
所由入也。
所以束水而上也。
二曰。
提柱。
提柱者。
所由恒升也。
三曰。
衡軸
衡軸者。
所以挈提柱上下之也。
四曰。
架。
架者。
所以庶物也。
四物者備。
成器矣。
爲之機輪焉。
巧者運之。
不可勝用也。
(圖說並不載。)
雨雪之水爲法一種
  水庫
水庫者。
水池也。
曰庫者。
固其下使無受渫也。
其事有九。
一曰具。
二曰齊。
三曰墨。
四曰築。
五曰塗。
六曰盖。
七曰注。
八曰挹。
曰修
其物有六。
築與盖之物三。
方石
瓴甋
石卵
塗之物三。
石灰
曰砂。
曰瓦屑。
(圖說並不載。)
 臣趾源曰。
今之言水車者。
往往有其人。
或主龍尾
或主龍骨
或主筒輪
龍尾者曰。
龍骨凹凸相啣
鐵木簪合
隨軸屈折之際。
易致缺裂。
不可用也。
主轉筒者。
以爲然。
龍骨者曰。
筒輪之制。
若水力猛駛。
轉輪太急。
則筒水相持。
未及傾瀉
若水無力
則又不勝其輪筒之重。
可慮也。
龍尾者。
亦云如此
又二者同攻龍尾曰。
其法至精
國匠手。
不能不差其分數
一也。
塗牆之劑。
終難如法
水解散。
不能無滲洩。
二也。
外圍薄板
雖以鐵箍一燥一濕。
翻張攣縮
牆圍之間。
罅隙百出
三也。
野農鈍樸
用舍運動之際。
失手抶撲
內重外脆。
容易破碎
四也。
沙水渾入。
窒其螺道。
不可用也。
三說者。
不知其長短所在
然臣謂衆法皆可用
彼皆已試而策效者。
何獨在我而不可哉。
譬如珍羞
食焉而知其味。
懸論美惡
則雖得其情。
無救於饑。
不如令衆工。
各爲其所學。
而各盡其精。
功之大小
法之得失
自然立判。
而利在其中矣。
 又曰。
學古方。
不可不精摹放
毫髮無差。
而亦可以推移
法異而用同者。
或言龍尾車之患。
在於牆圍之間者
以其編累塗墍
爲難也。
今爲八楞軸。
以木爲牆
則可無諸病而工易成
此亦可試之法也。
 臣竊觀近世士大夫不肯留心經濟
其言水利者。
每出一種鄙賤之夫。
冒利濫分之計。
猥以白公鄭國自命
術旣膚淺
言或誇誕。
不及泉而壞人田產者。
往往而是。
於是乎世之有力者。
厭聞水利
以其厭聞也。
言者恥之。
以其諱言也。
故世無講之者
吾儕小人
朝不謀夕
編戶之氓也。
可與樂成
不可慮始
經國之謨也。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聖王之政也。
夫旣民國之利在於水。
豈可一任奔放乾涸而不之講乎。
謹按周禮匠人
溝洫
一耦之伐。
謂之甽。
田首倍之謂之遂。
井間謂之溝。
成間謂之洫。
同間謂之澮。
孔氏以爲甽縱遂橫。
溝縱洫橫
澮縱自然川橫。
自甽而遂。
遂注溝。
溝注洫。
洫注澮。
澮注川。
此惟遞受傳瀉。
以備雨潦
不見其爲渟滀浸灌之意。
稻人
掌稼下地
以潴滀水
防止水。
溝蕩水。
以遂均水
列舍水。
以澮瀉水。
鄭司農以舍爲舍去之舍。
康成不從
以爲止舍之舍。
若然則潴與列。
若今之陂塘
溝與遂。
若今之渠洑。
澮則專於瀉而防。
所以內備疏洩。
外御衝溢
以節其嘆澇者。
若今之堤堰圩牐之等是也。
於是
漑灌水種之法。
始見於經。
周時近古
其法似猶未廣。
儀禮公食大夫
宰人黍稷六簋
僅各一簠。
古稱食之美者粱肉
語曰。
食夫
衣夫錦。
以爲華美之極。
則想不如今人之必飯稻秔。
以此視之
三代以前
治水之功。
瀉居八九而灌沃之用。
僅一二矣。
先秦以來
史起之引漳灌鄴。
鄭國之開涇注落。
李氷文翁之於蜀。
白公信臣之於谷口
鉗盧功利之在民。
宏且遠矣。
其歌曰。
漳水兮灌鄴旁。
終古舃鹵生稻
又曰。
擧鍤爲雲
渠成雨。
涇水一石
其泥數斗
且漑且糞。
長我禾黍
衣食京師
億萬之口。
此其民國
富樂
從可知矣。
繼此而言水利者。
不勝書。
而如徐伯表莊熊羆之屬。
發卒數萬。
閱歲十餘。
未得其利而止者有之。
翟方進奏。
鴻隙之地。
杜預請决馬膓之陂。
滀水反爲民害不得不决瀝宣瀉者有之。
此其或喜事要功
不免窮黷之歸。
高下異勢
各有廢修之宜。
終古以來
生民之事。
未甞一日而忘水也。
天作吾邦幅員旣長。
墮山喬嶽
允惟翕河。
憎其式廓
乃荒乃康。
不盡滄海
西不盡馬訾
不盡耽羅。
不盡長白
方千里三之
井地之法。
開方積實
無慮三萬萬井。
名山碁布
川源條達
紆餘潏汪。
衍沃浸灌
不煩䟽鑿
往往渟滙。
如碧骨,恭儉南大黃池等澤。
宛是具區
雲夢之於荊吳
弦滿楊紆之於雍冀
其中不無風氣不並
土性異宜
而視諸周之職方
可謂具體者矣。
其外海堰江堤山渠野塘
良吏之所營築
先民之所引鑿。
殆不知爲幾千百所。
沛澤潛周。
功利浸廣。
宜其野有終身之飽。
國有泰之盛。
奈何邇年以來
歲數不登
一有枯旱
公私遑汲。
意者兼幷惰遊之害。
固居五六。
大抵興利未廣。
漑沃之功未盡修也。
恭惟列聖重農務本
必以溝洫爲急。
旣爲設置堤堰之司。
領之以宰執之重。
承之以幹能之士。
外至方伯守宰
咸思興修
罔或怠廢
所以飭修擧。
饒利民國者。
寶典煌煌
至今昭垂
治平日久
不能不解弛
有司之臣。
恬於故常
事目雖存。
文報徒繁。
築之塡淤日積
新堤之成毁無常
親民之吏。
學術未周於明農
食土之氓。
知力俱短於任土
由是平地蒿萊未除。
百年之湫洳終棄。
嗚呼
此皆士大夫不講民事之過也。
臣謂堤堰司之職。
不可申明
先從諸路所在舊曾所設公私陂池溝渠塡淤壞缺者。
監司守令。
巡審看詳
次第開濬修築
如是而澤有未究。
利猶未廣。
然後可以益求增設
相其流泉
驗其土脈
懸之以水地
測之以句股
雖有畚鍤之費。
木石之勞。
而其利什百。
可期經遠尙可爲之
至於車戽之術。
中國千餘年來
所已茶飯之者
而我國尙未開刱。
藉謂匠手鈍拙
不能便盡其玅。
誠能按法制造
務盡其精。
初或未成。
益究其竗。
此猶未盡。
更募他工。
所費不過數百千金。
而終必有一得焉者。
此豈傾危不可試之事哉。
粤我孝廟朝
內下其制於朝堂
令審其便否。
傳布諸路。
以爲務農一助
猗歟盛哉
聖祖牖民利用之意。
深切
當時有司之臣。
無能對揚而承行之者
臣愚不勝慨恨
不敢當時遺制
今或有在歟。
雖然
法不徒行
必待其人。
利之所在
弊亦隨之。
如宋之王安石
多信小人之言。
數出高奇之策。
淤田之擧。
涸泊之計。
徒貽煩擾
無成效。
蘇軾所謂天下久平。
四方遺利略盡
而今鑿空尋訪水利
如卽鹿而無虞
不知朝廷本無一事
何苦爲此者。
是誠不可不慮矣。
然以今言之。
四方遺利
恐亦未可畧盡
聖明在上
苟措之有術
施之有序
豈有如煕豊之弊乎。
然欲行水利。
誠有二難
得人也。
費財也。
畏事者。
因循不理
喜事者。
輕率罔功
勸農而興水利
牧養斯民首務
若於藩臬守宰之外。
別設勸農水利之官
則其喜事邀功之心。
反掩其爲民興利本意
不能無煩牽掣之患。
所謂牧養斯民者。
又將拱手而何所事乎。
當於藩臬令之中。
愼擇其人。
使之殫心講究
久任以責其成。
隨之以慶讓殿最之法。
則利興而民不煩矣。
近歲國家經用不敷
今欲發諸公帑而從事原野之間。
使不知計者視之
誠似不急矣。
然捐數萬金之費于春。
收數萬石之穫于秋。
費於帑而償于田
庸人操十一之利者。
甘心焉。
而况善于理賦而顧憚其費乎。
繼是
有興
又以所穫者爲資。
所興漸廣而不再費矣。
士民中。
亦有曉解水利。
鳩財出力
漑人之田而獲其貰者。
乃公私之所便而典憲之所許也。
近世民俗不淳。
往往渠成水到
蒙其利而孤其約者。
以此多不興行
此宜申設條法
益加勸導者也。
至於軍將衙門
欲自設莊屯者。
須買作公田
營度於荒閒之地。
不與郡邑相關
別置幹當
遊手而佃之。
無撓斂怨之端矣。
擇種
農桑通訣曰。
書稱黎民阻饑
后稷
播是百糓
詩言降之穜稑
稙穉菽麥
奄有下國
俾民稼穡
盖言天相后稷之功也。
後之農家者流
祖述之。
以至於今。
其法悉備
周禮司稼。
掌巡邦野之稼。
而辨其穜稑之種。
周知其名所宜之地。
以爲法而縣於邑閭。
農書曰。
種蒔之事。
各有攸序。
能知時宜
不違先後之序。
相繼生成
相資利用
種無虗日
收無虗月。
匱乏之足患。
凍餓之足憂哉。
正月
種麻
二月
種粟脂麻
早晩二種
三月
種早麻。
四月
種豆。
五月中旬。
種晩麻。
七夕以後
萊菔
八月社前。
卽可種麥
兩社
堅好而倍收。
如此則種之有次序
所謂順天之時也。
地勢有良薄。
山澤異宜
良田宜種晩。
薄田宜種早。
良田非獨宜晩
早亦無害。
薄田種晩。
不成實。
山田宜種强苗。
避風霜。
澤田宜弱苗。
以求華實
孝經援神契曰。
黃白宜禾
黑墳宜麥
赤土宜菽
汚泉宜稻
所謂因地之利也。
南方水稻
其名不一
大槩爲類有三。
早熟而緊細者曰秈。
晩熟而香潤者曰稉。
早晩適中
米白而粘者曰稬。
二者布種同時
齊民要術曰。
五糓種子
鬱浥則不生。
生者亦尋死
種雜者禾。
早晩不均
復减而難熟。
糴賈以雜糅見疵。
炊爨生熟之節。
所以宜存意。
不可徒然
穄秫
常歲歲別收選好穗純色者。
劁刈高懸之。
(徐玄
扈曰。
收種持宜密藏
晉人曰。
亟封多不生謬也。
)取別種。
以擬明年種子
(耬耩秫種一斗。
種一畝。
量其家田所種子
多少種之。
)別其種。
種子常須加鉏。
(鉏多則無秕也。
)先治而別埋。
(先治場淨不雜窖埋又勝器盛。
)還以所治。
穰艸蔽窖。
(徐玄扈曰。
窖藏爲佳者。
土中受生氣故。
)將種前二十許日。
開出水洮。
(浮秕去則無莠。
)卽曬令燥種之。
依周官相地所宜糞種之。
又曰。
氾勝之書曰種傷濕鬱熱
生蟲也。
種候熟。
可獲擇穗大强者
束立場中高燥處。
曝使極燥。
無令白魚
有輒揚治之。
取乾艾雜藏之
石艾一把
藏以瓦器竹器
順時種之。
則收常倍取。
禾種擇高大者。
斬一節下把。
高燥處。
則不敗。
農桑輯要曰。
氾勝之書曰牽馬。
就糓堆食數口。
以馬踐過爲種。
虸蚄等蟲。
力薄不能糞者。
原蠶矢。
雜禾種種之。
則禾不蟲。
又取馬骨一石
以水三石
煑之三沸
漉去滓。
以汁漬附子五枚
(徐玄扈曰。
如此農家宜種附子
成都彰明縣民間
多種之。
不營他業也。
)三四日去附子
以汁和蠶矢羊矢等分
撓令洞洞如稠粥。
先種二十日。
時以溶種。
麥飯狀。
天旱燥時。
溲之立乾。
薄布數澆令乾。
明日復溲。
天陰雨則勿溲。
六七溲而止。
輒曝謹藏。
勿令復濕。
至可種時。
餘汁溲而種之。
禾稼蝗蟲
馬骨
亦可用雪汁
雪者。
五糓之精也。
使稼耐旱
常以冬藏雪汁器盛。
埋於地中
治糓如此則收常倍。
(徐玄扈曰。
北方斥鹵之地。
最宜積雪
春旱故也。)
農桑通訣曰。
歲收種。
取其熟好堅無秕不雜糓子
曬乾蔀藏。
高爽處。
至淸明節取出。
盆盎別貯。
浸之三日
漉出。
納艸篅中。
晴則暴煖。
浥以水。
三數
陰寒則浥以溫湯
候芽白齊透。
然後下種
直說曰。
凡種
鬱浥則不生。
雖生。
不實
雜種者。
禾生早晩不齊
春復减而炊難熟。
宜揀純色堅實不雜不浥者。
𥳽揚去秕後。
沈水去浮者。
漉出乾曝。
十分濕氣爲度。
盛於藁篅(俗名空石
)之類。
高爽處。
高懸屋楹。
以防鼠耗
種或傷濕鬱浥則蟲生。
雪汁漬之。
雪者。
五糓之精。
月。
以大瓮埋置地中溫處。
要令不凍。
至臘月(至月亦可)收雪盛貯。
盖苫薦。
(俗名飛蓋
)勿令雨水流入。
至種時。
漬種其中
漉出曬乾。
如此三度
禾稼能耐寒而肥。
所收必倍。
木槽牛馬尿。
漬種其中
漉出曬乾。
如此三度
纂要曰。
牛尿煑繭蛹。
(蛹。
繭裡死蠶也。
)以其汁漬種
亦妙。
閒情錄曰。
種。
宜與剉碎蒼耳或艾。
日曬乾。
帶熱收。
(三伏日。
蒼耳辣蓼同收。
)藏以瓦器
先將稻艸灰鋪缸底。
復以灰盖之則不蛀。
山林經濟曰。
俗方。
稷及蕎麥
不實
種之善生
大麥鬱浥
亦無妨。
有不儲種。
剉其藁而種之者
年年豊熟。
小豆木綿瓜甘瓜。
愈陳愈好。
 臣竊惟種之於糓。
云重矣。
一粒之微。
而莫不有天命之性焉。
不有率性之道焉。
亦莫不有修道之敎焉。
誕降嘉糓
受形氣。
實凾斯活踵踵生生
今以五糓種子同器而藏。
同畦而播。
雖千百歲。
不能其所禀之不同
非所謂命與性者乎。
於陸者。
不能生於水。
熟於夏者。
不可登於秋。
得其宜得其時
又無水旱稂莠之害。
以至於日至時而獲焉。
味甘氣香。
養人軆性
非所謂率性之道者乎。
今夫荑稗不擇
秕稃多雜。
藏而鬱裛
苗而抶撲
鹵莽而種之。
蔑裂而收之。
如此而曰種粟
種稻
農之道如斯而已
則此乃聖人所謂罔之生也。
幸而免。
而梏之反復
終亦有種而不食者矣。
是卽所謂修道之敎。
未得其方也。
書曰。
邁種德。
乃降
孔子曰。
人道敏政。
地道敏樹
夫不純於德而能敏於政者。
未之有也。
故曰種之於糓。
爲重也。
夫使百糓
各盡其性而終其稼穡道者
此編盡矣。
顧安能人提而戶喩之哉。
惟在勸農之官
熟講而深體之也。
播糓
  (早稻
晩稻
旱稻
乾播。
苗種。
乾秧。
反種
火耨。)
周禮稻人
掌稼下地
瀦畜水。
防止水。
溝蕩水。
以遂均水
列舍水。
(鄭司農以爲舍去之舍。
而後不從
以爲止舍之舍。
)以澮寫水。
澤草所生
種之芒種
(鄭註
芒種
也。)
氾勝之書曰。
春凍解耕。
反其土。
種稻區不欲大。
大則水深不適
冬至後一百一十日。
種稻
始種欲溫。
溫者。
缺其塍。
水道相直
夏至後大熟。
水道相錯
齊民要術曰。
無所緣。
惟歲易爲良。
選地欲近上流。
水淸美。
三月種者爲上時
四月上旬爲中時
中旬爲下時。
放水十日後。
陸軸十遍
(遍多爲良。
)地旣熟。
淨淘種子
(浮者不去。
秋則生稗。
)漬經三宿漉出。
納艸篅中裛之。
復經三宿
生長二分
一畝三升
三日之中驅雀。
苗長七八寸。
陳艸復起
以鎌浸水芟之草悉膿死。
稻苗漸長。
復須薅。
薅訖。
去水曝根令堅。
時水旱而漑之
將熟又去水
霜降穫之。
早刈水淸而不堅。
晩刈零落而損收。
北土高原
本無陂澤
隨逐隈曲田者
二月氷解
地乾燒而耕之。
仍卽下水十日
塊旣散液。
木斫平之
納種前法
旣生七八寸。
拔而栽之。
漑灌耘穫並同
稻田畦㽟。
大小無定。
量地宜。
取水而已
西溪穡經曰。
早種。
淸明節浸種
晩稻
糓雨浸種
三四日。
徵見白芽針芒
然後取出。
陰處乾。
密撒田內。
候七八日秧靑。
放水浸之。
稻種
塘水浸。
不宜流水浸。
難生。
或於缸瓮內用水浸
數日撈出。
以草盦生芽。
種生芽遲。
可浸七八口。
農事直說曰。
種稻有早有晩。
耕有水耕乾耕。
又有𥞁種除草之法。
大抵皆同。
早稻
直說曰。
收後
擇連水源高肥田耕之。
月入糞。
正月解氷。
耕之入糞。
(或新土河泥塘泥
麻餠豆餠
每畝下三百斤和灰糞。
緜子餠。
每畝二百斤。
)或二月上旬。
又耕之。
木斫(俗名鉏戱乃。
)縱橫摩平。
復以鐵齒耙。
(俗名小屎郞。
)打破土塊令熟。
浸種生芽二分者。
均撒水田中。
(撒時必晴明則苗易堅。
)以板撈。
(俗名飜的
)或耙撈。
(俗名推介
)覆
灌水
(撒二三日後。
稻草灰于上則易生。
)限苗生驅雀。
生三葉則去水
以手耘去苗間細草訖。
灌水
每耘去水
耘訖復灌。
而苗弱時宜淺。
苗强時宜深。
川水連通
雖旱不竭處。
則每耘訖决去水。
曝根二日後還灌。
則耐風與旱。
苗長半尺許。
又耘以鉏。
挼軟苗間土面
禾糓長成
唯賴鋤功
可耘三四度。
早稻性速。
不可緩也。
晩稻
直說曰。
水耕
正月氷解
耕之入糞。
入土早稻同法。
而今入土明年入糞。
或入雜草爲之
泥濘
浮虛
水冷則專入新土。
沙土瘠薄
則布牛馬糞及連枝杼葉(俗名)人糞蠶沙亦佳。
三月上旬。
至芒種又耕之。
(晩稻
穀雨前後種。
)大抵節晩耕種不實
漬種下種覆種灌水耘法。
皆與早稻同。
六月望前三耘者爲上。
六月內三耘者次之
不及此者爲下
齊民要術早稻法曰。
早稻下田
白土黑土
非言下土高原
下亭水者。
不得種。
禾豆諸糓
旱稻
雖澇亦收。
所謂彼此俱穫。
不失地利故也。
下田種者。
用功多。
高原種者。
與禾同等
凡下停水處。
燥則堅垎
濕則汚泥
難治而易荒。
墝埆而殺種。
春耕者。
殺種尤甚
故宜五六月暵之。
擬𪍿
時水澇。
不得納種者。
九月中復一轉
春種早稻
萬不失一
凡種下田
不問秋夏
候水地白背時
速耕耙勞。
頻煩令熟。
乾則堅。
過雨則泥。
所以宜速耕。
二月半種稻上時
三月中時
四月初及半下時。
漬種如法
裛令開口
耬耩䅖種之。
䅖種者。
省種而生科。
又勝擲者。
歲寒早種及慮時晩
恐芽焦者。
卽不漬種
苗長三寸
耙勞而鉏之。
鉏唯欲速。
苗性弱。
不能扇草。
故宜數鋤之。
每經一雨
輒欲耙勞。
高尺許則鋒大雨無所爲。
冐雨薅之。
科大而穊者。
五六月霖雨時。
拔而栽之。
其高田種不求極良。
惟廢地過良則苗折。
地則無草故也。
秋耕耙勞令熟。
春黃納種
悉與下田同。
徐獻
忠曰。
宋時有江翺者。
汝州魯山
邑多苦旱
乃從建安旱稻種。
耐旱而繁實。
且可久蓄。
高原種之。
歲足食。
種法大率種麥
治地畢預浸一宿
然後打潭下子
稻草灰和水澆之。
鉏草一次
澆糞水一次
至于三。
卽秀矣。
農事直說種山法曰。
稻種甚多
大抵皆同。
而別有一種
旱稻偏宜高地水冷處。
然土太燥則不成。
二月上旬耕之。
三月上旬至中旬
又耕之。
作畝足種訖。
踏畝背令堅。
耘時去苗間土勿擁。
地若瘠薄
和熟糞或尿灰種之。
旱稻三分二分一分
相和而種。
葢以歲有水旱
九糓隨歲異宜
故交則不至全失也。
乾播法。
直說曰。
春旱不可水耕
宜乾耕。
(惟種晩稻
)其法。
耕訖檑木(鄕名波古音
)打破土塊
又以木斫縱橫摩平。
熟治後。
種一和熟糞。
或尿灰一石爲度。
足種限苗生驅鳥。
苗未長成
不可灌水
雜草生則雖旱苗槁
不可停鉏。
古語曰。
鉏頭自有百本禾。
老農亦曰。
知人功。
方乾播後。
土鬆不密。
種子或腐傷。
蟲食
須以土莫翻地
(以木塊爲之
)曳其上。
使土堅密。
待立苗。
以柴扇翻地曳其上。
則苗立而草死。
愈頻愈好。
苗盛則止。
一次後。
灌其上則苗盛
苗種法。
農桑通訣曰。
種稻
須先擇美田
治令熟。
泥沃而水淸
以旣芽之糓漫擺。
稀稠得所
秧生旣長。
小滿芒種之間。
分而蒔之。
旬日高下皆遍。
農桑輯要曰。
秧田
殘年開墾
氷凍過則土酥
來春易平。
且不生草
平後必曬
水澄淸。
方可撒種。
則種不陷土中易出。
(徐玄扈曰。
落秧宜淸易拔。
落散宜濁易生根
)農事直說曰。
苗種(卽移秧也。
)擇水田遇旱不
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可耕。
水田十分
一分養苗
餘九分以擬栽苗。
(拔苗後並栽養苗處。
)先耕養苗如法
熟治去水
柳枝軟梢厚布訖。
足踏之。
曝土令灌水
先漬稻種
三日漉出。
入藁篅經一日
下種後以撈覆種
苗長一握以上
可以栽之。
此法便於除草
而萬一大旱失手
農家危事也。
 秧基以灰和人糞布之。
假如五斗落種處。
多年秧基則和糞灰三石
若初作處。
則和糞灰四石適中
和糞時極調均
若糞塊不破。
糓著其上。
反致浮釀。
胡麻糓水綿子和廐尿者。
亦可。
直說補曰。
秧基犂耙三四遍。
揷秧亦然
直說曰。
沙田秧基。
不待曝土。
水下種。
不然
秧不著根。
凡土不强
或因雨水
不得如法土處
有秧種浮釀之狀則去水
如根未著土。
以沙量宜壓之。
根著後貯水。
秧法。
直說補曰。
春旱秧基無水。
熟耕田。
治令無塊。
作小畦。
稻種
和灰如乾播法。
一斗地可種七斗
得雨移秧則勝於水秧。
揷秧法。
直說曰。
先耕移苗處。
布杼葉。
牛馬糞。
(芦草甚好。
而所欠節晩。
日日茁長
可以計日移秧。
)臨移栽時。
又耕之如法。
治令土極軟。
在小滿芒種前後
(南方多在夏至前後
)輕手拔秧
水洗根去泥。
有稗草則揀去。
作一小束。
郤於犁熟水田內栽揷
一窠栽。
不過三四苗。
(四五根爲一叢
移五六寸揷一叢
)務要正行直。
以便耘。
未著土。
灌水不可令深。
曝土時以人足暫印爲度。
移秧處水將乾涸
移栽甚急
秧苗尙弱而長。
移秧不無傷折之患矣。
苗移或不卽移揷。
有過蠅點處。
(俗稱蠅屎。
)厚布乾草於苗上焚之後
灌水
待其葉間新芽抽出寸許。
或量宜長短移秧。
則與趁時揷秧無異
 臣趾源曰。
秧苗國典有禁。
盖以雨澤不時
移種易愆故危之也。
水田三等
灌漑大旱不竭者。
雖無雨澤
自可如期蒔種。
則不須禁也。
高燥望天之地。
雖欲直播
春無大水
不得不別處注秧。
以待大雨時行之節。
如此者雖欲禁之。
不可得也
至於洞畓略有水根者。
宜趁冬春雨雪之澤。
播以早秈。
不然一例待秧。
以致夏旱全荒。
則此爲人謀之不臧
誠宜有禁。
然苗種之法。
非但極省。
耘鉏之力。
亦有推陳致新
交倂二氣之功。
爲後世之玅法
可勸而不可禁也。
故臣謂當益修水利。
以爲枯旱之備。
若其穿渠不至
車戽莫及
之地。
則禁民無得作畓。
令境內初無無水之水田
水旱各宜秧付兩便矣。
待罪安義時。
每春邑民齊力踏田。
以爲秧基。
謂之踏秧之役。
此不知磟碡用故也。
反種法。
直說曰。
水田無水。
雜草荒蕪
未易除郤處。
待水拔取禾苗
不至損傷束之。
反耕更種。
一如苗種法。
鉏功甚省。
雖有水處
人力不足
難於除草
則亦行此法。
禾甚盛於苗種。
或云以其禾反種其地。
恐患不足
老農累經之人皆曰。
足以種之云矣。
火耨法。
直說曰。
禾苗兩三葉則先放水
乾草量宜均布
火焚之。
卽爲灌水
雜草盡死
長日茁。
雖不鉏耨
收倍多。
中國南京
一人至種五六石之多者。
用此法也。
然非燥濕宜之地。
則决難行之。
(小灌水焚之。
無傷
根之患。
)直說補曰。
過時草盛難鉏之田。
木斫駕牛。
摩治如初種時。
旋卽鉏之則易耨而苗盛
衿陽錄曰。
耕種之法。
不厭太早。
早則風旱
先秋而實。
當及氷泮土融時。
播以乾種。
水深半尺許。
春初類多頑寒。
水深冰霜水面
不及傷種。
乾則在土久而發苗遲。
可免春寒
生水中。
眼明者。
直視不能見。
每於朝暾夕照
仄腦邪視
則排芽水中
狀若金針
於此洩水
逢霜枯矣。
須愼防護
待成兩葉
天氣漸暖。
又多終風
若不洩水
則苗爲波浪所撼。
根不著土。
浮生水面
須審天候
洩水曝日。
土面堅凝
苗根得定
上水
如此苗先長。
故莠不侵。
入土深。
故旱不爲災。
受實早。
故風不能損也。
地多濕而腴者。
宜種早。
多燥而强者
宜種晩。
濕腴者。
地力生物早。
種晩則糓不及地力而反損。
燥剛者。
地力生物遲。
早則不及糓性而不秀。
於此者。
上農
於此者。
爲下農。
其間只爭分毫收利倍萬
知要故也。
直說曰。
北地寒氣晩解。
凡糓麻綿之耕種
隨時適宜
貧民惜糓。
播種
甚踈。
旁莖餘櫱。
受氣不全。
得米少而不完。
所以密播爲當
田腴一粒所滋。
三十餘莖。
公元1804年
山林經濟增補曰。
大抵糓種。
受土氣之先後
實有早晩損益
凡糓初發秀實
莩甲時。
則秪是水而已
東風能燥萬物
且多起於秀時。
中之水遇風而燥。
早得堅實
何爲災。
種田吉日
甲子乙丑丁卯己巳癸酉乙亥丙子己卯庚辰癸未甲申乙酉己丑辛卯壬辰癸巳乙未丙申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丙午戊申己酉癸丑丙辰戊午己未庚申辛酉癸亥及成收日。
又開日。
丁巳
公元1767年
下種
丁亥
枯焦日不生芽。
又忌田痕日。
(五穀種同)
直說補曰。
博物志云。
枯焦日種不生芽。
正月辰。
二月丑。
三戌四未。
五卯六子
七酉八午。
九寅十亥。
十一申十二巳。
謂之枯焦日。
甲寅田祖死。
丁亥田父死。
丁未田母死。
乙巳田主死。
癸巳后稷葬。
右日最忌耕犁播種揷秧
又云。
正戌二亥
三子四丑。
五寅六卯。
七辰八巳。
九午十未。
播種無所收。
  (西溪穡經曰。
中國人謂禾爲
禾者。
也。
五糓爲長。
獨稱
黍稷穄秫。
並附。)
公元1773年
漢書食貨志曰。
必雜五種
備災害。
力耕數耘。
收穫如寇盜之至。
氾勝之書曰。
無期
因地爲時
三月雨膏地强。
可種禾。
黃白宜禾
齊民要術曰。
凡糓成熟早晩
苗稈有高下
收實有多小。
質性强弱
米味有美惡
粒實有息耗
地勢有良薄。
山澤異宜
早熟苗短而收多。
晩熟苗長而收少。
强苗者短。
(黃穀之屬是也
)弱苗者長。
(靑白黑者是也
)收小者美而耗。
收多者惡而息。
良田宜種晩而欲稠。
薄田宜種早而欲稀。
良田非獨宜晩
早亦無妨。
薄田宜早。
晩必不實
山田種强苗以避風霜。
澤田種弱苗以求華實
順天量地利。
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反道
勞而無穫。
糓田菉豆小豆底爲上。
麻黍胡麻次之
蕪菁大豆爲下
又瓜底
不减菉豆
地一畝用子五升
地三升。
糓田必須歲易。
二月三月種者爲稙禾
四月五月種者爲穉禾
二月上旬及麻菩楊生種者爲上時
三月上旬淸明節始華爲中時
四月上旬棗葉桑花爲下時。
歲道宜晩者。
五月六月初亦得。
春種欲深。
宜曳重撻。
夏種欲淺。
直置
(風冷遲。
不曳撻根虛。
輒死。
夏氣熱而生速
曳撻遇雨堅垎
其澤多。
不須撻。
須撻者宜待白背
濕撻令地堅硬故也。
)凡種者。
雨後爲佳。
小雨接濕種。
大雨待薉
(小雨不接濕。
無以禾苗
大雨不待白背
濕碾則令苗瘦。
若薉盛則亦鉏一遍
然後納種乃佳。
)又遇旱。
秋耕之地得仰壟待雨。
夏若仰壟匪直盪汰
不生兼與草薉俱出。
凡田早晩相雜防。
歲有所宜
歲節序近後。
宜晩田。
大率欲早。
早田倍收於晩。
(早田凈而易治。
田蕪薉雜出。
其收多小。
從歲所宜
非關早晩
然早皮薄米實而多。
皮厚米虛而少。)
直說曰。
間種
或因雨澤
莖節過爲茂盛則穗而不實
牛口耕兩畝間。
掩土於莖節則更生新根。
發穗長而實。
又有晩種早熟
靑粱(鄕名動粘
)占(鄕名占勿
)之類。
土厚久陳地種之。
(芟除林木陳田陳田次之
麥根爲下
)五月伐草待乾火之
灰未冷時。
撒擲粟種
(灰冷蜘蛛遍網地面
不至地。
)以鐵齒起土覆種
鉏草省力
收倍常。
纂要曰。
淸明早黍
攷事新書曰。
漢人種粟法。
預聚灰邊所置燒木。
(灰五石則木四五駄。
)聚石於木上燃火
其石紅如火。
石上以其灰周匝覆之。
上周空石
覆土於其上。
作大陷。
水灌之。
(灰五石則水五筩。
)如埋麻法。
一兩日後
與土。
則其灰倍重於前。
耕田作畦。
布灰兩畦之間。
覆去均之。
以踵作竅。
粟種於瓢。
瓢作細孔。
使粟種從其孔下。
盖欲其均也。
種後以胡犂耕畦則草埋長。
如是者數次。
仍又略除其草。
莖雖不長。
其穗極長大
一日耕可收三十
小可二十
 臣趾源曰。
此卽一畝三甽
棄壟用甽之驗。
而其曰種後耕畦草埋長者
所謂耬鉏
始知中國人尙不廢趙過之法。
而其用耬。
又益便
趙過矣。
一日耕可收三十石。
則如遠所記我田百畝
人可耕六日者。
當收一百八十石矣。
豈非耕種宜之明效歟。
直說曰。
治田之法。
秋耕爲上而尤甚
早黍早粟
三月上旬
(待霜氣頓無。
)晩
三月中旬
至四月上旬
種黍
性宜高燥
不宜下濕地。
細沙黑土相半者爲良田
瘠薄則用熟糞或尿水種之。
而每一二升。
和糞灰一石爲度。
先用小豆稀稠播撒後耕之。
以水荏子與相和
(水荏子一分三分
)逐畝左右足種交踏。
(左右交運
已成覆土。
)及苗長
間生雜草與科密處
鉏而去之。
以土擁根。
三度
勿以無草停鉏。
(黍苗弱時鉏之。
則十入苗間。
不成
)待禾成長
兩畝間雜草茂盛
一牛網其口徐驅耕之。
使畝間無穢
土擁禾根
齊民要術曰。
穄(之粘者。
)田。
新開荒爲上。
大豆底爲次。
糓底爲下
地必欲熟。
(再轉爲佳。
春夏耕者下種後。
再勞爲良。
)一畝用子四升
三月上旬種者爲上。
四月上旬種者爲中。
五月上旬種者爲下時。
種黍,穄與稙糓同時非。
者。
大率以椹赤爲候。
燥濕黃場種訖。
不曳撻。
常記十月十一十二月凍樹日。
(似謂木稼
)種之萬無一失
(凍樹者。
凝霜封著木也。
令月三日
凍樹
還以月三日種黍
他條皆倣此。
又云十月凍樹
早黍
十一月凍樹
中黍
十二月凍樹
宜晩
若從十月正月
凍樹者。
早晩失宜也。
)苗生壟平。
卽宜耙勞鉏三遍乃止。
鋒而不耬。
(苗晩耬則多折也。
)則又粘者。
薄收
穄味美者
亦收薄難舂。
孝經援神契曰。
黑墳宜黍
氾勝之書曰。
夏至二十日
此時有雨剛土種黍一畝三升
心未生。
雨灌其心。
心傷無實
凡種覆土鋤治
皆如禾法。
欲疎於禾。
崔氏曰。
四月蠶入簇時雨降可種黍禾。
夏至前後二日
種黍
又曰。
虫食者。
貴也。
又曰。
種秫(稷之黏者。
)並欲薄地而稀。
一畝用子三升半。
(地良雉尾
苗穊穗不成
)種與稙稷同時
(晩則全不收。
)燥濕之宜耙勞之法一同。
神隱曰。
心未生。
雨澤其心則傷。
心旣生。
畏霜露。
夏至後八九十日。
天有霜。
白露下。
每早用檾麻散絟長繩上。
兩人對持。
牽拽上。
抹去其露則不傷。
禾稼五糓皆然。
公元1778年
增補山林經濟曰。
種黍戊戌己亥庚子庚申壬申
又宜己酉戌日
己卯辛卯乙卯乙巳乙未
公元1775年
居家必用曰。
種粟三月上卯爲上。
種黍忌寅卯日。
種粟忌未寅日。
齊民要術曰。
宜下地。
春月早種者。
省功收多。
人食之餘。
擸破多拌麩糠。
以飼五牸外。
稭稈織箔夾。
籬寨作燒柴。
公元366年
晉海西公太和元年七月
燕兵過代地。
犯其穄田。
注云。
南人爲穄。
項安世云。
兩種
而大。
五月熟。
荊人專謂之
又謂之是也
又一種尤高大稈之狀。
至如實之狀。
至如薏苡
荊人謂之討
又曰。
蘆穄
然以而熟。
非正也。
直說曰。
宜下濕。
不宜高燥
二月早種。
不至再而收多。
增補曰。
北方水土深。
窖藏之。
可留數十年不壞。
之粘者。
宜酒而已
則不實於人。
少有益氣補中之功。
然多食。
令人昏煩
不必多耕。
稷亦有小補
不足於人。
而米少不關
不須多耕矣。
直說曰。
性宜下濕地。
二月中旬耕地
木斫熟治。
三月上旬四月上旬
皆可種。
種法與種黍同。
或撒種亦得田。
瘠薄則用糞灰。
(熟糞與尿灰也。
)或布雜草於畝間後。
耕種
鉏至二度
稷亦有晩種早熟者。
(俗名羌稷
)兩六月上旬可稷。
  
氾勝之書曰。
田有六道
爲首種。
種麥得時
無不善。
夏至後七十日
可種宿麥
早種則蟲而有節
晩種則穗小而少實。
種麥
天旱雨澤則薄漬種以酢醬。
(醉同。
)並蠶矢
夜半漬。
向晨速投之。
令與白露俱下。
酢醬令耐旱
蠶矢忍寒
麥生黃色
傷于太稠者。
鉏而稀之。
秋鉏棘柴耬之。
以壅麥根
故諺曰。
子欲富黃金覆。
黃金覆者。
秋鉏曳柴麥根也。
解。
又以棘柴曳之。
突絶其乾葉。
麥生復鉏之。
楡莢注雨止。
土白背復鉏。
如此則收必倍。
雨雪止。
以物輒躙上。
掩其雪。
令勿從風飛去。
雪復如此
耐旱多實。
(徐玄扈曰。
無雪。
潤雨
並宜車水灌之。)
齊民要術曰。
大小皆須五月六月暵地
(不暵地而種。
其牧倍薄。
崔寔曰。
五月六月麥田
)種大小
先㽟逐犂䅖種者佳。
(再倍種子而料大逐犂壞之。
亦得。
不如作䅖耐旱
)其山田剛强地則耬下之。
(其種子宜加五省下田
)凡耬種非直淺易生。
于鋒鉏亦便。
穬麥非良地則不須種。
(別種
薄地徒勞
種而必不收。
凡種穬麥
高下皆得。
必須良熟。
高田借擬禾豆。
自可專用下田也。
崔寔曰。
穬麥早晩無常
)八月中戊社前種者。
上時
(擲者。
畝子二升半。
)下戊前爲中時
(用子三升
)八月九月爲下時。
(用子三升半或四升
)小麥宜下種。
(徐玄扈曰。
北方水處
高地
亦可灌也。
南方下地種之。
又畏濕也。
)八月上戊社前爲上時
(用子一升半。
)中戊前爲中時
(用子二升
)下戊前爲下時。
(用子二升半。
)正月二月勞而鉏之。
三月四月鋒而更鉏。
(鉏倍收。
薄麪多而鋒勞各得再遍爲良也。
)多種久居供食者。
宜作劁蒿艾薄布。
順風放火
火旣著。
以箒撲滅仍打之。
(如此者。
夏蟲不生。
然惟中作及麪
用窖埋者。
必須日曝令乾。
及熱埋之。
蒿艾閉窖口。)
兪貞木種樹書曰。
苗盛時。
令人縱牧其間
踏令稍實。
則其收倍多。
屬陽故宜乾原。
屬陰故宜水澤
(諺曰。
無雪。
無結。
徐玄扈曰。
可必乎。
秋冬灌水
保澤可也。
)種麥之法。
土欲細。
溝欲深。
耙欲輕。
撒欲均。
農桑通訣曰。
種欲收時。
打旋揚。
蠶沙相和
蟲傷資地力。
苗又耐旱
凡種須用耬犂下之。
又用砘車碾過。
日種數畝。
盖成壟易於鉏治
又有漫種一法
左手挾器盛種。
右手握而均擲。
旣遍則用耙勞覆之。
又頗省力
北方種麥之法。
南方惟用撮種。
故用種不多。
然糞而鉏之。
人功旣到。
所收亦厚。
大麥旱稻收割畢。
將田鉏成行壟。
四畔溝洫通水
下種灰糞盖之。
諺云。
無灰不種麥
灰糞均調爲上。
小麥
須揀去雀麥草子
簸去粃粒。
種法與大麥同。
若太遲。
寒鴉至食之則稀出。
公元367年
徐玄扈曰。
耕種麥地
俱須晴天
雨中耕種
土堅垎。
不易長。
明年秋種
不易生。
南方大小
最忌水濕
人日六分
要極細作壟如龜背
小麥早種畝七升
晩種九升
大麥種一斗。
種一一升
麥溝口種之蠶豆
亦忌水畏寒。
臘月用灰糞盖之。
冬月淸理麥溝
令深直瀉水。
春雨易洩不侵麥根
理溝時。
一人先運鉏。
溝中土。
耙墾細。
一人隨後持鍬。
土均布畦上。
溝泥卽肥。
益深矣。
公元366年
農政全書區種法。
凡種一畝
用子二升
覆土二寸厚。
以足踐之。
令種土相親
麥生根成。
區間秋草
緣以棘柴律土。
麥根
旱則以桑落時澆之。
凍解又以棘柴律之。
突絶去其枯葉
區間草生鉏之。
大男大女十畝
至五月收區。
一畝百石以上
(徐玄扈曰。
北土苦春旱。
區種尤便灌水
令作畦種法。
便宜倍勝區也。)
齊民要術曰。
瞿麥
以伏爲時
(良地畝用子五升
地三四升。
)畝收十石
蒸曝乾。
舂去皮。
米全不粹。
炊作飯甚滑。
細磨下絹簁作餠。
亦滑美。
爲性多穢。
一種此物。
數年不絶。
耘鉏之法。
更益劬勞
神隱曰。
大小白露節後逢上戊
每畝三升
中戊五升
下戊七升
灰糞均拌密種。
謂曰無灰不種麥
居家必用曰。
八月三卯上時
又曰。
小麥八月上戊上時
(下戊爲中時
九月爲下時。
)大小兩經社日爲佳。
又曰。
早種則根深耐寒
晩種則穗小。
直說曰。
先於五六月間
耕田曝陽
木斫摩平。
(六月初旬四五。
更乘露水未乾。
陽氣在下時。
耕之。
)下種時。
又耕之以鐵齒耙。
木斫熟治。
作小畝。
和糞灰撒種。
(一云密種之)布熟糞覆種宜厚。
明年二月間。
一鉏之。
(十月畝間有草。
鉏去爲良。
)豆綿根田。
預於收穀前。
用長柄大鎌。
及草未黃時刈之。
積在田畔
收穀訖。
以其
公元367年
草布田中火焚擲種。
及灰未散耕之。
薄田倍加布草
未及刈草。
用糞灰如大小豆法。
或於其田。
先種菉豆
胡麻
五六月間掩耕。
草爛後。
又耕下種
(六月
耕過稀種菉豆
七月間。
犂翻豆秧之地。
勝於用糞。)
俗方曰。
種一斗。
和鹽一升
勝於糞灰。
神隱曰。
四月間。
有沙霧。
檾麻散絟於長繩上
侵晨兩人對持於上。
牽拖去其沙霧。
則不傷麥
語云
後種爭回耬。
又云。
爭回牛。
言奪時之急。
一回牛之頃也。
靑顆大麥同時熟。
麪甚美。
之無麩。
攷事新書水田種麥法。
預收草糞於水田邊。
成熟後。
卽刈旋耕。
以種。
和糞深種。
土覆之。
則其牟卽生。
且茂。
秧於有水處
待刈牟。
盛水揷秧
亦甚盛。
直說曰。
麥收時。
農務正急。
作束。
田畔高處
長木交構如土宇狀。
鱗次密積。
穗向內根向外
一面作穴。
風通而雨不漏。
農訖後打入。
但塲畔則雖如右積之。
必生飛蛾
忌之。
  蕎麥
齊民要術曰。
蕎麥
五月耕。
二十五日
草爛得轉。
並種耕三遍。
立秋前後十日內種之。
假如耕地三遍。
三重著子。
農桑通訣曰。
蕎麥立秋前後漫撤種。
卽以灰糞盖之。
稠密結實多。
稀則結實少。
若種遲。
花經不結
直說曰。
蕎麥荒地
立秋六月則節前或後三日。
立秋七月則節後或前三日內。
乃其時也。
(早霜之歲。
宜早耕。
不必立秋也。
)田雖瘠。
多則可。
種子一斗
一石爲度。
灰小則漬種亦可。
其法燒牛馬糞爲灰。
以廐池水木槽
蕎麥半日
漉出投灰中
令灰粘著種之。
山林肥厚之地。
米耕撒種。
所收常倍。
纂要曰。
蕎麥雜蘿葍。
種之兩得
  豆(小豆
菉豆
豌豆
稨豆並附。)
孝經援神契曰。
赤土宜豆。
氾勝之書曰。
大豆
保歲易爲宜。
古之所以凶年
謹計家口
大豆
率人五畝
此田之本也。
三月楡莢時有雨。
高田可種。
不和則添種。
大豆
夏至後二十日尙可種。
戴甲而生。
不用深耕
下種須均而稀。
豆花
憎見日。
見日則黃爛根焦。
崔寔曰。
二月可種大豆
二月昏參夕。
杏花桑葚赤。
可種大豆
四月時雨降。
可種大小豆。
美田欲稀。
薄田欲稠。
齊民要術曰。
小豆
大率底。
然恐小晩。
有地者。
常須兼留去歲穀下以擬之。
夏至後十日種者。
上時
(二畝用子八升
)初伏斷手中時
(一畝用子一斗
)中伏斷手爲下時。
(一畝用子一斗二升
)中伏以後則晩矣。
熟耕耬下以爲良。
澤多者耬漫擲
勞之種麻法。
(禾生白勞之極勞)漫擲犂㽟。
次之𥡦種。
爲下鋒而不耩。
不過再。
葉落盡則刈之。
(葉未盡者。
難治而易濕也。
)豆角三靑兩黃。
拔而倒竪
籠從之生者均熟。
不畏嚴霜
從本至末。
全無粃减
乃勝刈者牛力
若小得待春耕
亦得𥡦種。
大小豆生旣布葉皆得。
用鐵齒𨫒楱。
縱橫耙而勞之
氾勝之書曰。
小豆不保難久藏
葚黑時注雨
種畝一升
豆生布葉
鉏之。
生五六葉。
又鉏之。
大豆小豆
不可治也
所不盡治者。
豆生布葉
盡治之則傷槀。
則不成。
而民盡治。
故其收耗折也。
養著田畝十石
薄田尙可五石
(諺曰。
與他作豆田
斯言良美。
可惜也。)
直說曰。
大豆小豆種。
皆有早有晩。
(早種俗稱春耕
晩種俗稱根耕。
)早種三月中旬四月中旬可種。
(三月種。
四月可食。
名曰梅豆
餘皆三四月種。
)治田不可過熟
下種每窠不過三四箇。
吐花時。
不可鉏。
葉盡收之。
收訖耕之。
以擬明年
不耕無澤
根耕與
早種同。
小豆根耕與大豆同。
但散種於麥根訖。
覆耕之。
一鉏而止。
田少者。
未收時。
淺耕兩畝聞。
種以大豆
收麥後。
又耕麥根
以覆豆根。
大豆田間
秋麥
田間種粟
皆網牛口
耕兩畝間。
雜草則再耕之。
神隱曰。
黑豆
三月耙地
握豆半抄。
行一一撒
苗旺便鉏。
凈草爲畦。
四月亦可種。
直說曰。
菉豆
薄田荒地
皆可種。
散亦可。
兪貞木種樹書曰。
菉豆地宜瘦。
四月種。
六月收。
子再種。
八月又收。
務本新書曰。
豌豆二三月種。
諸豆中最爲耐陳。
又收多熟早。
如城郭處。
豆角賣。
可變舊時
莊農往往獻送此豆。
以爲嘗新
一歲之中。
其先也。
又熟時。
小有人馬傷踐。
以此較之。
甚宜多種。
神隱曰。
豌豆社前。
大麥根耕之。
灰糞匀盖。
頻鉏。
至五月收之。
閒情錄曰。
豌豆八月間。
或挾麻同種
同收。
徐玄扈曰。
豌豆蠶豆
各種
蠶豆之利。
倍于豌豆十一。
其耐陳則一也。
蠶豆種花田中
(謂綿田也)冬天不拔花秸。
用以拒霜
至淸明後拔之。
又曰。
蠶豆
八月初種。
臘月宜厚壅之。
此種極救農家之急。
且蝗所不食。
豆。
淸明日下種
以灰盖之。
不宜土覆
芽長分栽。
搭棚引上。
直說曰。
稨豆。
五月間種薄田
一熟隨熟摘之。
  胡麻(葉名靑蘘)
崔寔曰。
二月三月四月五月時雨降。
可種之。
李時珍曰。
服食家。
有種靑蘘法。
胡麻子種畦中。
如生菜之法。
候苗出採食
滑美如
徐玄扈曰。
胡麻油査。
可壅田。
齊民要術曰。
胡麻白地種。
二三月爲上時
四月上旬中時
五月
爲下時。
(月半前種者。
實多而成。
月半後種者。
子小而多稗。
)種欲截雨脚
(不緣濕前不生。
)一畝用子二升
漫種者先以耬耩。
然後散子
空曳勞。
(勞上人土厚加不生)耬耩者。
燥。
中和半之
(不知沙下不均
壅種若荒。
得用耬耩。
)鉏不過三遍。
四時類要曰。
胡麻
每科相去一尺爲法
閒情錄曰。
芝麻黑白三種
白者多油。
(八稜者多油)
必用曰。
以白胡麻三分
小豆一分
相和種之。
或以菉豆二分
胡麻一分亦得。
直說曰。
油麻
路邊田畔宜種。
一云四月上旬
苗種兩麥根耕。
乘雨移種於兩畝間。
密則無枝小實。
每科相去一尺
 臣謹按孝經曰。
用天之道。
因地之利。
謹身節用
養父母。
庶人之孝也。
夫天道者
寒暑晏之時也。
地利者。
燥濕肥瘠宜也
雖有佳種
不以其時則不生。
雖得其時
非其土宜則不成。
故二言者
爲農法之大綱
若其節目之詳。
卽有司存
如此編所輯是也
苟能得其時得其利。
盜跖之所樹與伯夷之所樹。
何以異也。
然而齊景公之言曰。
父不父子不子
雖有
得以食諸。
若是者。
雖盡得李悝趙過之術。
眞獲甌婁汚邪之祝。
亦無益也。
故又繼之以二言曰。
謹身節用
養父母。
所以禹叙六府
無非利用厚生之資。
利用厚生
又必以正德爲本也。
故舜之命棄曰。
黎民阻饑
后稷
播時百糓
其命契曰。
百姓不親
五品不遜
汝作司徒
敷五敎
天下蒼蒼然求食者。
皆黎也。
而存其五品
然後始可言姓矣。
由是言之。
后稷之功。
母道歟。
司徒
父道歟。
古者農與士非別人
食與二道
管子曰。
之子
恒爲農。
野處而不昵。
則其秀民之爲士者必足賴也。
漢有孝悌力田之科。
必並言而不相離者。
以是也。
後世澆漓
士不出於農。
農者無學
牧民者。
純實可用之材。
而耕播之法。
亦從以莽蔑。
有神農之說。
末如之何也。
記曰。
人情聖人之田。
易曰。
不耕穫未富也。
明君在上
苟能播國中
則載穫濟濟
烝我髦士萬斯年
將致登平之休。
萬箱千倉
何足道哉。
諸穀名品
糓名攷。
五谷
禾,麻,,豆也。
周禮注。
又以麻,,稷,,豆爲五谷
六糓者。
,稷,,蓏。
八谷者。
,稷,,禾,蓏,菽,
九谷者。
糓黍,稷,秫,,麻,大小豆,大小
鄭玄註又云。
九谷
無秋大麥
而有蓏。
爾雅曰耜。
黑黍
一稃二米
(郭璞曰。
黑黍
說文曰。
可爲酒。
從禾入水爲黍
汜勝之曰。
暑也。
當暑而生。
暑後乃成也。
陰陽書曰。
生于
六十日秀。
秀六十日成
王禎曰。
今有赤黍
米黃而粘。
蒸食
白黍釀酒
亞於糯秫。
北地遠處
可生
其莖穗低。
少可釀酒
亦可作饌粥。
黏滑而甘。
祭祀以爲上盛
貴其色味之美也。
廣志。
赤黍白黍黃黍,大黑黍,牛燕額馬革,驢皮,稻尾,濕屯。
黃田塸云鸎頷之名。)
稷。
爾雅曰。
粢稷也。
(禮器宗廟
稷曰明粢
南人北音
呼稷爲穄。
謂其米可供祭也。
陶弘景曰。
稷與相似
許愼曰。
五谷之長田正也。
比乃官名
谷號
先儒又以稷爲粟類也。
賈思勰曰。
穀者摠名
非止爲也。
今人專以稷爲糓。
俗名之耳
郭璞曰。
江東
呼稷爲粢。
孫炎曰。
▣也。
陰陽書曰。
稷生于
或楊九十日秀。
秀六十日成
廣志曰。
赤粟白莖
黑格雀粟
有張公班
含黃
蒼背稷。
有雪白粟
亦名白粟
又有白藍,下,頭靑,白遝,擢石精,狗踏之各種云。
賈思勰曰。
米殼高居黃,劉猪猪道愍黃,聒穀黃,雀煥黃,續命黃,百日粮,有起婦,黃辱,稻粮奴子場,音加支糓,焦金黃,䳺鳴,合履今一名麥爭場
十四種。
早熟耐旱
免蟲聒穀。
黃辱,稻粮二種
味美。
今墮車下馬看,白群羊,懸蛇,赤尾龍虎黃雀,民湊,馬洩韁,劉猪赤,李谷黃,河摩粮,東海黃,石䮑歲靑莖靑黑好黃,陌南木,隈隄黃,宋黃癡,指張黃,免胠靑,惠曰黃,寫風赤,一睍黃,山鹺黃,頓黨黃此二十四種。
穗皆有毛。
耐風免雀暴。
一睍黃一種
易舂。
珠黃,俗得白,張鄰黃,白鹺,銁于黃,張蟻白,耿虎黃,都奴赤,茄芦黃,熏猪赤,魏莢黃,白莖靑,竹根靑,調母梁,磊碨黃,劉沙白,憎延黃,赤梁,靈忽黃,獺尾靑,續得黃,得客靑,孫延黃,猪矢靑,烟熏黃,樂妃靑,平壽黃,鹿撅,白鹺,折作黃,𥢏穇,阿居黃,赤巴梁鹿蹄黃,鉞狗蒼,可憐黃,米谷,鹿撅,靑阿返此三十八種中。
麤大
白鹺,調母梁二種
味美。
靑。
阿居黃,猪矢靑有二種
味惡。
黃𥢏穇,樂婢靑二種
易舂。
竹葉靑石柳閱,竹根一名水黑,忽汜靑,衝天棒,雉子靑,鴟鴈鵛靑,攬堆黃,靑子規。
十種
晩熟虫災則盡矣。
徐玄扈曰。
此古所謂
今亦稱
或稱黃米
䅂則別種也。
今人以音近誤稱爲稷。
所謂通稱
或稱
與秫則稷之別種也。
今人亦槩稱爲
物之廣生利用者。
皆以其公名名之。
古今皆稱稷爲也。
又曰。
穄之苗葉莖穗與不異
經典不及穄。
後世農書輒以並稱
故穄者。
別種也。
郭璞爾雅虋。
白粱粟皆好也。
又言
者稷之別種也。
廣志曰。
秫黏
說文曰。
秫稷之黏者。
故秫亦稷之別種也。
凡黏皆可爲酒。
陶潛種五十畝秫。
非今之薥秫也。)
爾雅(郭璞注曰。
沛國今呼
郭璞恭廣志云。
虎掌紫芒赤芒白米
南方蟬鳴稻
七月熟。
有蓋下白
正月種。
五月穫。
穫其莖根復生
九月復熟。
靑芋
六月熟。
累子
白漠
七月熟。
此三而且長稉。
烏稉黑穬幽白之名。
說文曰。
紫莖不黏者。
稉稻屬。
周處風土記曰。
紫莖靑穗米。
皆靑白也
字林曰
𥞺𣦺
今年死。
來年自生曰𥞺。
今世黃稻黃陸,靑稗豫章靑稻,尾紫稻,靑杖飛靑赤甲,烏陵稻大香,小香稻白地,孤灰稻
一年再熟
秫稻秫稻一名糯米
云亂米。
非也。
九格秫,雉木秫,大黃秫,常秫,馬身秫,長江秫,惠成秫,黃滿秫,方滿秫,虎皮秫,薈皆米也。
楊泉物理論曰。
者漑種之總名
李時珍曰。
水旱二種
南方土下
塗泥多宜水稻
北方地平。
唯澤土宜早稻
古者下種成畦。
祭祀謂之嘉蔬
今皆拔秧栽種矣。
其種近百。
其糓之光芒長短大細。
與米之赤白紫烏堅鬆香否。
亦百不同也。
陰陽書曰。
生于
或于楊。
八十日秀。
秀後七十日成。
黃省曾理生玉鏡曰。
之粒。
如霜
其性如水
說文謂之
沛國謂之稉。
以黏者謂之糯。
亦謂之秫。
以不黏者謂之秔。
亦謂之稉。
故汜勝之云。
三月而種秔。
四月而種秫。
然皆謂之
魯論之食夫稻稉也。
月令秫稻糯也。
無芒
稉有芒。
秫之小者謂之秈。
秈之熟也早。
故曰早稻
稉之熟也晩。
故曰晩稻
京口謂之稉。
謂之秈。
其粒細長
味甘而香。
九月而熟。
是謂上品箭子
其粒大而芒紅皮赤。
五月而種。
九月而熟。
謂之紅蓮
其粒尖。
色紅而性硬。
四月而種。
七月而熟曰金城
是惟高仰之所種。
松江謂之赤米
乃糓之下品
其粒長而色斑
五月而種。
九月而熟。
松江謂之勝紅蓮
性硬而皮莖俱
謂之䆉種稻
其粒大色白
稈軟而有芒。
謂之雪裏梀。
其粒無芒而稈矮。
五月而種。
九月而熟。
謂之師姑秔。
湖州錄云。
言其無芒也。
四明謂之矮
其粒靑而稃芒
四月初而種。
八月而熟。
謂之早白稻
松江謂之小白
四明謂之細
九月而熟。
謂之晩
又謂芦花
松江謂之犬白
其三月而種。
六月而熟。
謂之麥爭場
其再蒔而晩熟者。
謂之烏口
松江色黑能水與寒。
又謂之冷水結。
是爲下品
其粒而大。
四月而種。
八月而熟。
謂之中秋
松江八月望而熟者。
謂之早中秋
又謂之閃西風
其粒而殼紫。
五月種種
九月而熟。
謂之紫芒
其秀最易。
謂之下馬看。
又謂之三朝齊。
湖州錄云。
言其齊熟也。
其在松江粒小而性柔
紅芒芒之等。
七月而熟曰香秔
其粒小色斑。
以三五十粒。
入他米數升炊之。
芬芳美者
謂之香子
又謂之香儡。
其粒長而釀酒倍多者。
謂之金釵糯。
色白而性軟。
五月而種。
六月而熟。
羊脂糯。
其芒長而白班
五月而種。
九月而熟。
謂之臙脂糯。
太平謂之硃砂糯。
色斑
五月而種。
十月而熟。
謂之虎皮糯。
太平又云。
厚稃紅黑斑而芒。
其粒最長。
稃而有芒。
四月而種。
七月而熟。
謂之趕陳糯。
太平謂之趕不著。
亦謂之秈糯
其粒長而色白
四月種種
九月而熟。
謂之矮糯
其稃黃而色赤。
已熟而稈微靑布
宜良田。
四月而種。
九月而熟。
謂之靑稈糯。
其粒大而色白
芒長而熟最早。
其色易變。
釀酒最佳
謂之芦黃糯
湖州謂之泥裡變。
言其不待日之曬也。
其粒圓而稃熟。
大暑可刈。
其色難變。
不宜釀酒
謂之秋風糯。
可以代稉而輸租
謂之瞞官糯。
松江謂之泠粒糯。
不耐風水
四月而種。
八月而熟。
謂之小娘糯。
閨女然也。
其在湖州色烏而香者。
謂之烏
香糯
其稈挺而什者。
謂之鐵稉糯
芒如馬鬃而色赤者。
謂之馬赤鬃糯。
其粒小而色白
四月而種。
八月而熟。
謂之六十日
又遲者。
謂之八十日
又遲者。
謂之百日赤。
毘陵
之種。
亦有六十日秈。
八十日秈。
百日秈之品。
而皆自占城來。
寔賴水旱而成實。
作飯則差硬。
宋氏使占城珍寶易之
以給於民者。
太平六十日秈。
謂之施犂歸。
赤紅秈。
百日秈。
稃而無芒
七月
八月而熟。
其味淡而紅甘
在閩無芒而粒細。
有六十日可穫者。
百日可穫者。
皆曰占城
其已刈而根復發再實者。
謂之再熟
亦謂之再撩。
其在湖中一穗而三百餘粒者。
謂之三秀子。)
稗。
爾雅曰。
稊苵。
(按稗禾之卑者。
最能難苗。
其莖葉相似。
釋曰。
一名苵
似稗穢艸
布生稊於地。
而稗則生於澤中
羅願爾雅翼曰。
稊與稗。
二物也。
皆有米而細。
徐玄扈曰。
稗亦有多。
水種曰稗。
稈曰稊。
水旱皆有稹有穉。)
大豆
爾雅曰。
戎菽
謂之荏菽
(孫炎注曰。
戎菽大菽也。
廣雅曰。
大豆菽也。
黃落豆。
有御豆。
豆角長。
有場豆。
葉可食。
有靑有黃者
大豆黑白二種
及長。
牛踐之名。
又有黑高生豆,燕豆豍豆大豆類也。
豆角曰莢。
葉曰藿。
莖曰秀。
宗奭曰。
有綠,褐,黑三種。
陰陽書曰。
大豆生于
九十日秀。
秀後七十日熟。)
小豆
廣雅曰。
小豆荅也。
(賈思勰曰。
小豆有菉赤白三種
蹕豆,豌豆豇豆蠶豆留豆
亦其類也。
豆花曰腐婢。
陰陽書曰。
小豆生于李。
六十日秀。
秀後六十日成。)
菉豆(菉豆
本作綠。
以其色名也。
粒大而色鮮者。
爲官綠。
薄粉多。
粒細而色深者。
油綠
皮厚粉小早種者。
呼爲摘綠。
遲種呼爲狀綠。
水浸濕生白芽
爲菜中佳品。)
赤豆(小而色赤。
心之穀也。
或云。
共工氏有不才子
冬至死。
爲疫魂而畏赤豆
於是日。
作粥以厭之。)
蠶豆(王禎謂。
蠶時始熟。
故名。
李時珍曰。
莢狀如蠶。
亦通。
張蹇使外國
胡豆種。
卽此
南土多種之。
人收其子而備荒歉。)
豌豆(遼志。
回鶻國豆
唐史。
作畢豆。
崔寔作蹕豆。
靑斑豆也。
田野禾中往往有之。
俗名小寒是也。)
豇豆(一名蜂躩
莢必雙生
紅色居多
故名。
李時珍曰。
開花結莢。
兩兩相對
習坎之義。
其子微曲如腎形。
所謂豆爲腎穀。
以此當之。)
稨豆(古名蛾看。
俗名沿籬
黑白二種
黑者名鳴豆。
其莢狀。
凡十餘色。
時可蔬食科。
老則收子煮食。
白者食入藥品。)
刀豆(酉陽雜俎云。
樂浪有挾釖豆。
卽此三月下種
蔓生。)
黎豆(古食貍豆
又名虎豆
有點如虎貍之斑。
故名。
爾雅所謂攝櫐。
三月下種
蔓生
江南多。
炒食之。)
爾雅曰。
大麥麰,小麥䅘。
(廣志曰。
慮水
其實大麥形。
稅麥
大麥
凉州
旋麥
三月種。
八月熟。
西方
赤小
赤而肥。
出鄭懸語曰。
猪肉
鄭稀熟山。
小麥至。
黏弱以貢御
半夏小麥
有禿芒大麥
有黑積
陶隱居本艸云。
大麥五穀長。
卽今
也。
一名麰麥
穬麥
惟無皮耳。
穬麥
是今馬食者。
然則大穬二麥
別名異
世人以爲一物
謬矣。
按世有落者。
禿芒是也
又有春種穬麥也。
徐玄扈曰。
今人皆指穬爲大麥也。
又有雀麥
燕麥也。
細長
子亦小。
去皮作麪。
可救饑。
蕎麥
一作荍麥
又作烏麥
烈日曝。
開口去皮取米。
作飯蒸食之。
鄭玄曰。
者。
接絶續乏之穀。
尤宜種之。
陰陽書曰。
二大麥生
百日秀。
秀後五十日成。
蟲食
價貴。)
胡麻
廣雅曰胡麻
一名藤弘
(一名巨勝
以其角巨如方勝也。
一名方莖
以莖名。
一名狗蝨
形名
脂麻油麻
以其多油也。
葉名靑蘘
莖名麻䕸
亦作麻稭
中國只有大麻
漢使張蹇于大宛
得其種。
名胡麻
所以別于大麻也。
有遲二種
黑白三色
俗傳胡麻
夫婦同種
茂盛
久服之。
休粮
賈思勰曰。
俗人呼爲烏麻者。
非也。
今世有白胡麻
八稜胡麻
白者油多。
本草注云。
角作八稜者。
巨勝
四稜者爲胡麻
皆以烏者良。
白者良。)
衿陽錄糓品。
早稻類。
救荒되오려(一名어름색기),自蔡,著光,次早類。
에우지,倭子,쇠노되오려,黃金子,晩稻類。
沙老里,되오려,黑沙老里,靑沙老里,크새沙老里,쇠老里,晩倭子東阿老里,牛得山(亦名두이라),白검부기,黑검부기,동솟가리,靈山되오려,크새눈거미,다다기(一名御飯米),黏類。
구렁찰,쇠소찰,다다기찰,黏山,보리山
大豆類。
黑太,오해파지콩,黃太,온되콩,불콩,잘외콩,왁대콩,六月太,小豆類。
小豆,그르팟,山達이小豆,져배보채小豆,멋팟,올팟,싕동팟,沒衣菉豆,靑菉豆,동뷔광졍이。
類。
잘으리기쟝,주비기쟝,달이기쟝,漆,薥類。
뭉애수수,米唐
粟類
三葉,瓜花,猪啼,동롱고리조,沙參버모레조,와여모기조,므프레조,져모이리조,새코이조,경자미치조,黏粟類
져므리차조,생동차조,누역차조,거믄더기조,가랏조。
稷類。
아해사라피,五十日稷長子稷,中早稷,강피。
麰麥類。
秘麰,麰,兩節麰,米麰,眞麰,막지밀。
 臣謹按禮稱薌合
稷曰明粢
嘉蔬
取其名義芳潔
足以享上帝鬼神也。
生民之詩曰。
藝之荏菽
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
麻麥幪幪
維穈維芑。
自爾雅釋糓。
凡雜出於群書者。
品類形性
皆可區別
而其珠顆玉粒
叟叟浮浮
令人目飽而耳甘者。
名使之然耳。
我東農家者流
姜希孟衿陽錄五穀名品
已與近世野人所稱。
多不諧合
大抵哇俚不典
不可以字名而氏呼也。
假如輶軒釆風之際。
東國禾譜。
以增翼爾雅之䟽。
本草之目。
則將何以應之哉。
誕降嘉種
此疆爾界
而其雅俚之分。
至於如此者。
方言陋之也。
嗚呼
名之於物。
不可以不顧也。
臣以一豆之微。
不勝千古感憤者。
昔我列聖重煕累洽
文物鼎新
思革羅麗之陋。
是有方言之禁。
令公正衙
先設禁牌
士大夫出入中朝
咸知嚮慕華夏
言語聲律
駸駸一變
至今章服器物之名。
往往華語合者。
皆先獻之遺也。
若使皇朝歷服
至今不墜
則吾邦之進於華。
亦已久矣。
不幸神州陸沈
太陽明夷
士大夫忍痛含怨之義。
直數百年不欲西向而坐。
遂致疆塲頓隔
風氣曠絶
而自不覺其日就固陋
後生婦孺
至不知有古所謂中華
而擧天下鄙夷
竹紙古槧。
雖經史訓典
一切罵之爲胡地物。
至或有問
彼人亦有文字乎。
亦有菽粟稉乎。
或以中國好處
擧似於人。
有識者輒疑其不嚴春秋
春秋之義。
尊攘爲大。
若不分別夷夏
有攘而無尊
則惡在其能春秋也。
所謂尊中國者。
爲其名正而義當也。
尊之斯慕之。
慕之斯從之。
孔子曰。
從周
中華數千百年語言文字
彼非能汙衊至於盡。
則周亦有未甞亡者存焉
耳。
從古未聞憤夷狄猾夏
並與中華可尊之實而攘之也。
臣謂東國糓品。
亟宜廣攷博雅
證其名狀
其或彼有而此無者。
益求其種而殖之。
其外凡草禽魚未有定名者。
亦皆參詳證正。
菀然爲埤雅本草之續。
方言不可頓革。
文字始正。
庶無紕繆俚俗之病。
至於荏菽之爲太。
秫薥之爲唐。
綿布之爲木。
如此等類
决知不典之甚。
而遵襲已久。
至登於奏御
臣亦謂不煩攷證。
可改正者此也。
鋤治
農桑通訣曰。
傳曰農夫之務去草也。
芟夷崇之
絶其本根
使能則善者信矣。
稂莠不除。
禾稼不茂。
種苗者。
不可鋤耘之功也。
說文云。
鋤言助也。
助苗也。
故字從金從助。
凡穀須鋤。
乃可滋茂
詩曰。
其鎛斯趙。
以薅荼蓼
齊民要術云。
苗出如馬耳
則鏃鋤(利耳鋤也)鋤之。
稀豁之處。
鋤而補之
五糓惟小鋤爲良。
(小鋤者。
非直省功
穀亦倍勝。
大鉏者。
草根蕃茂
用功多而收益少。
)苗出壟則深鋤。
不厭數周而復治。
勿以無草爲暫停
(鉏者。
非止除草
乃地熟而穀多糠薄而息。
鉏得十遍
便得入米也。
)春鋤起地
鋤草
春鋤不用觸濕。
六月已後
雖濕亦無嫌。
(旣淺陰。
覆地
濕鉏則地堅。
陰厚
不見日。
故雖濕亦無害矣。
管子曰。
爲國者。
使民寒耕熱耘
耘。
除草也。
)又云。
苗未與壟齊。
卽鋤一遍
經五七日。
更報鋤第二遍。
候蠶未老。
畢報鋤第三遍。
無力則止。
如有餘力。
秀後更鋤第四遍。
脂麻大豆
並鋤兩遍止。
不厭鋤糓
第一遍更科定。
每科只留兩三莖。
更不得留多。
每科相去一尺
兩壟頭空。
務欲深細。
第一遍鋤未可全深。
第二惟深是求。
第三遍較淺於第二遍。
第四遍又淺于第三遍。
盖穀科大則根浮故也。
諺云。
穀鋤八遍。
餓殺狗爲無穅也。
其穀苗得十石
米得八斗
此鋤多之效也。
其所用之器。
自撮苗得可用以待耰鋤者。
名曰耬鋤
(見農器譜。
)其功過鋤功數倍。
所辦之田。
不啻二十畝。
或用劐子。
其制頗用耬鋤
過苗間。
有所豁眼到處
及壟間草薉未除者。
須用鋤。
理撥一遍爲佳。
別有一器曰鏟。
營州以東用之。
又異於此
凡耘苗之法。
亦有可鋤不可鋤者。
早耕塊撥。
苗薉同孔出。
不可鋤治
此耕者之失。
難責鋤也。
曾氏農書篇。
禮記有曰仲夏之月。
利以殺草。
可以田疇
可以土疆
盖芸除之草。
和泥渥漉
深埋禾苗根中。
漚罨旣久。
則草腐爛泥土肥美
嘉穀蕃茂矣。
大抵耘治水田之法。
必先審度形勢
先于最上處潴水
勿致走失
然後自下旋取旋芸之。
其法須用芸瓜。
不問草之有無
必遍以手排摝。
務令稻根之傍液液然而後已
荊揚土塗泥。
農家皆用此法。
又有足芸。
木杖枴子
兩手倚之以用力
以趾塌撥泥上
草薉擁之苗根之下。
則泥沃而苗興
其功與芸瓜大類
亦各有其便也。
(徐玄扈曰。
不如手耘之細。
)今創有一器
耘盪
代手足。
功過數倍。
普敎之。
(芸盪二事
不可已。
)纂文曰。
養苗之道。
不如耨。
耨今小鋤也。
鋤後復有薅拔之法。
繼成其鋤之功也。
稂莠荑稗雜其稼出。
盖鋤後莖葉漸長。
使可分別
非薅不可
(薅卽芸也)故有薅鼓薅馬之說。
北方邨落之間。
多結爲鋤社
十家爲率
先鋤一家之田。
本家供其飮食
其餘次之
旬日之間。
各家田皆鋤治
自相率領
樂事趨功。
無有偸惰
間有病患之家則共力助之。
故田無荒穢。
皆豐熟。
秋成之後
豚蹄盂酒。
遞相犒勞
名爲鋤社
甚可效也。
採摭南北耘耨之法。
備載於篇。
庶善稼者。
相其土宜
擇而用之。
以盡鋤治之功也。
種蒔直說曰。
耘苗之法。
凡有四。
第一次曰撮苗。
第二次曰布。
第三次曰擁。
第四次曰復。
(俗謂添功)一次不至
稂莠之害。
秕穅雜入之。
營州之內以鋤。
營州之東以鏟。
爰有一器
出於鋤者。
名曰耬鋤
撮苗後。
一驢
帶籠觜挽之。
初用一人牽。
慣熟用人
止一人輕扶。
入土二三寸。
其深痛過鋤力三倍
所辦之田。
不啻二十畝。
燕趙多用之。
名曰劐子。
子之制。
又少異於此
(劐子第一遍。
卽成溝子
穀根未成。
耐旱
耬鋤子在土中
不成溝子
第二遍。
加擗土木鴈翅
方成溝子
其土分壅穀根
)擗土(用木厚三寸三寸六寸
取成三角樣。
前爲尖。
一竅一寸半寸
穿于鐵柄上。
壓鋤刃上。
)韓氏直說曰。
耬鋤過苗間。
有小豁不到處
鋤理一遍
種黍大豆等田。
當用一尺三寸寬脚種蒔下種
(易使鋤耬故也。
)如種麻
用狹脚種蒔則可。
陸桴亭曰。
象山先生
甞述其家治田之法。
用長大钁。
深至二尺許。
一尺半植一禾
大旱時。
以田肉半隙。
獨得不旱。
每穗數至二百粒。
他處不及百粒。
故所收常倍。
古人云。
深耕易耨
觀此信耕之深也。
但云廣一尺半立一禾
又古有云苗二尺者。
恐太稀。
八寸之說。
相遠
當試之。
亢倉呂覽皆曰。
容足
耨容耰。
耘容手。
又曰。
其種勿使數
亦無使踈。
則苗方二尺尺半之說。
恐太稀。
八寸說是
衿陽錄曰。
穀胎則只可信輕輕拔除
不宜入鋤用。
鋤用則根傷而損穗。
閑情錄曰。
耘時。
稻根則易旺。
揚斷橫根則頂根直生向下
神隱曰。
稻苗旺時。
去水耘草。
用灰麻籸相和散入。
曬四五日。
土乾裂時。
灌水浸稻秧。
謂之戽田。
山林經濟田法
禾苗兩三葉。
則先放水
乾草量宜均布
火焚之。
卽爲灌水
雜草盡死
苗長自茁。
雖不鋤耨
收倍多。
中國南京
一人至種五六石之多者。
用此法也。
然非燥濕任意之處則決難行之。
(少灌水焚之。
無傷根之患。)
直說補曰。
過時草盛
難鋤之田。
則以木斫駕牛磨治
如初種時。
旋卽鋤之。
則易耨而苗盛
 臣謹稽耘薅之器見於經者曰。
其鎛斯趙鎛者。
鋤也。
齊民要術作於魏晉之間。
有鏃鋤小鋤大鋤之文。
則鋤之制駸駸然向備矣
其後繼而耬鋤
耬之制。
又有寬脚狹脚之異。
又有曰芸瓜芸盪。
曰薅鼓薅
馬。
營州之鏟。
曰陸家之大钁。
此者
固非强鑿私智
故爲多方也。
誠以其用有益便而其功爲益備故耳。
夫其器如此則其用之之術。
亦當有舊而今密。
前難而後易者矣。
或曰
得其制不難也。
倣造於吾邦而用之於農必利。
臣曰。
不可也。
無變今之種法。
而欲用中國之鋤者。
是暴其苗者也。
中國之田。
一畝三畎
故爲長柄
立而刮其壟。
使土左右分而壅於苗。
草無所著其根。
又耬之脚間。
與畎之間合
非但車同軌也。
鋤亦同軌也。
故功倍而人不勞
我國之種者。
廣畝漫種
苗生無行列。
不得不爲小鋤短柄。
終日坐而遷延
根根而培之
勞倍而功半。
雖有長柄兩脚之制。
無所用之
何爲不變其種法也。
曰歲歲入中國者。
役夫車徒
西路農家子也。
遼瀋之間。
日閱萬畝
想必有見其法而便之者
然其心以爲禮義之邦。
彼則胡也。
豈可禮義之邦。
學胡之法乎。
象譯者。
又生不知農。
旣不知我國播耘之法。
又安知彼法之與我不同也。
况其志不出於貨利者乎。
士大夫皆鄙功利
不肯留心經濟
而其不知農與不肯學胡之義。
未始不同二人
究其弊則皆驕與吝爲之祟也。
臣故曰。
農政全書
固非一人刱其私智
是後如有新方玅法
雖或眞出於胡狄之中。
士大夫去個矜字遜志願學焉。
然後農之道始得。
而公行於國中矣。
  備蝗雜法附
王禛農書言。
不食水中菱芡
或言不食菉豆豌豆豇豆大麻檾麻芝麻薯蕷
凡此諸種
農家宜兼種。
以備不虞
飛蝗樹木成行
多翔而不下
旌旗森列
亦翔而不下
農家多用長竿
掛衣裙之紅白色光暎日者。
群逐之。
不下也。
又畏金聲砲聲
聞之遠擧
總不如鳥銃
入鐵砂或稻米
擊其前行
前行驚奮。
後者隨之
去矣。
除蝗方。
稈草石灰
等分爲細末。
簁羅禾穀之上。
蝗卽不食
傅子曰。
陸田命懸于天。
人力雖修。
水旱不時
一年之功棄矣。
水田之制。
人力
人力苟修。
則地利可盡也。
蟲災之害又小于陸
水田旣熟。
其利兼倍
陸田不侔矣。
公元1313年
元仁宗皇慶二年
復申秋畊之令。
秋耕之利。
陽氣地中
蝗蝻遺種
翻覆壞盡。
次年所種。
必盛于常年也。
 臣趾源曰。
農家冬雪
螟螣入地
如雪深不能出也。
踏雪在田。
不欲令從風飛散
則地保澤
能耐旱而不屈
又多畜臘雪
以其汁漬種則不蟲。
雪在天。
可必乎。
亦修其在人者而已
元代秋耕之令。
可謂得其要者矣。
但恐民力不贍
難於從令。
益知廣占田疇
實爲民俗之苦弊歟。
收穫
公元1314年
農桑通訣曰。
孔氏書傳云。
種曰稼。
斂曰穡。
種斂者。
歲事終始也。
食貨志云。
力耕數耘。
收穫如寇盜之至。
盖謂收之欲速也。
故物理論曰。
稼。
農之本。
穡。
農之末。
本輕而末重。
前緩而後急。
稼欲熟。
收欲速。
良農之務也。
記曰。
種而不耨。
耨而不穫。
饑其不能圖功收終也。
是故
收穫者。
農事之終。
農者
可不趨時致力
以成其終而自廢其前功乎。
月令仲秋之月。
有司趣民收斂
季秋之月。
農事備收
孟冬之月。
循行積聚
無有不斂。
至于仲冬
農有不收藏積聚者。
取之不詰。
所以督民收斂
使無失時也。
禹貢二百里納秷。
三百里納秸服。
盖納秷者。
禾穗而納之。
納秸者。
去穗而刈其藁納之也。
詩言刈穫之事最多。
臣工詩曰。
命我衆人
庤乃錢鎛
奄觀銍艾
(銍艾二器
農器譜。
)七月云。
九月築墻圃。
十月禾稼
農工之備也。
載芟之詩云。
載穫濟濟
有實其積。
萬億及秭。
良耟之詩云。
之秷秷。
積之
崇如墉
比如櫛。
以開百室
皆言收穫之富也。
農家所種宿麥早熟
最宜早收。
故韓氏直說曰。
五六月麥熟
帶靑收一半
全熟一半
若候齊熟。
恐被暴風惡雨。
所收必致拋費
每日至晩。
卽便上塲堆積
用苫密覆。
以防雨作。
如搬載不及
卽於地內苫積。
天晴乘夜載上場
卽攤一二車。
薄則易乾。
輾過一遍
翻過又輾。
一遍起稭下塲
揚子收起雖未淨。
直待收麥都輾盡。
然後將未淨稭稗。
再輾如此
一日一場
比至麥收盡。
已輾訖三之一矣。
大抵農家忙。
無似蠶麥
古語云。
麥收救火
小遲慢。
一値陰雨
卽爲災傷
遷延過時
秋田亦誤鋤治
北方收多肝釤。
(去聲)用綽釤。
覆于腰後籠內。
籠滿則載而積於塲。
一日可收十餘畝。
南方以鎌刈者。
其速十倍
(南方梅天多雨
雨時連秸刈。
竪著屋下
候乾。
若只釤收穗。
積之必腐。
)凡北方種粟
秋熟當速積。
齊民要術云。
收穀而熟速刈
乾速積。
(刈早則鎌傷。
刈晩則穗折。
遇風則收减。
濕積則藁爛。
積晩則耗損
連雨則生耳。
)南方
鋻摘穗。
北方
用鎌並藁刈之。
田家刈畢。
稇而束之。
以十束爲𥡜。
然後車載上場
大積積之。
農功稍隙。
解束旋旋鑱穗撻之。
南方水地多。
種稻秫。
早禾則宜早收。
六月七月則收早禾
其餘則至八月九月
詩云。
十月穫稻
齊民要術曰。
霜降穫之。
此皆言晩禾也。
早晩大小之別。
江南地多雨
上霖下潦
劖刈之際。
必須假之喬杆。
多則置之笐架。
待晴乾曝之。
可無耗損之失。
齊民要術云。
收禾之法。
過半斷之。
刈穄欲早。
欲晩。
皆卽濕踐穄踐訖。
卽蒸而挹之。
宜曝之令燥。
凡麻有黃𡋯則刈。
刈畢則漚之。
刈熟欲晩。
葉落盡然後刈脂麻
欲小束。
(束大則難燥。
打手不勝
)以五六束爲叢。
斜倚之。
(不爾風吹倒損收也。
)候口開。
乘早詣早抖擻
(倒竪
小杖微打之。
)還叢之。
三日一打
四五遍。
乃盡耳。
(若乘濕橫積蒸熟令乾。
鬱浥無風吹。
虧損之。
慮浥者。
不爲種子于油無損也。
)粱秫收刈欲晩。
早刈損實。
大抵北方禾黍
其收頗晩。
稻熟亦欲宜早。
南方稻秫
其收多遲。
而陸米亦或宜早。
通變
道。
審行之。
齊民要術曰。
刈穄欲早。
刈黍欲晩。
皆卽濕踐之。
久積浥鬱
燥踐多兜。
牟穄踐訖。
卽蒸而浥之。
宜曬之令燥。
(穄晩多零落
不蒸難舂米碎。
至春又土臭蒸。
則易舂。
堅香氣。
經夏不歇
早米不成
濕蒸則鬱。
)又曰。
稷苗收刈欲早。
(性不零落
早刈損實。
)又曰。
蕎麥三重子。
兩重者黑。
上一重者白。
卽須刈之。
對梢答銷之。
其白者日漸變黑。
如此乃爲得所
若待上頭總黑。
以下黑者。
落矣
氾勝之書曰。
大豆
莢赤而莖蒼輒取。
其實將落反失之。
故曰豆熟於塲。
四時纂要曰。
大小
今年收者。
六月掃庭除。
候地毒熱
衆手出薄攤
蒼耳碎剉。
拌曬之。
至未時。
及熱而收。
可以二年不蛀。
若有陳
亦須依此法。
更曬須在立秋前則已有蟲。
三伏日曬極乾。
帶熱收。
先以稻草灰鋪瓮底。
復以灰盖之。
不蛀。
直說曰。
水則熟遲。
將熟去水
早稻善零。
隨熟隨刈。
麥收時。
農務正急。
作束。
田畔高處
長木如土宇狀交搆。
束積之。
穗向內。
向外
鱗次密積。
作穴一面
則風不朽而雨不漏。
農訖後打入。
但塲畔則雖或如右積之。
必生飛蛾
忌之。
又曰。
半熟卽刈。
(遇風失收
)十分黃熟可刈。
(乾則速收。
不然
恐致拋散。)
農桑通訣曰。
北方芟麥用釤。
綽腰籠。
人日收數畝。
南方鎌割手𢆞。
種麥小故也。
若力省而功倍。
當以北方爲法
神隱曰。
麻稭收於米倉內則米不蛀。
 臣謹稽秋穫曰。
穡穡之言。
嗇也。
洪範疏曰。
穡。
惜也。
聚畜可惜也。
臧文仲曰。
務穡勸分
註穡爲儉。
穆叔曰。
大國省穡而用之。
註穡爲愛。
古人命字之義。
大可思也。
故載芟之詩曰。
載穫濟濟
有實其積。
萬億及秭。
良耟之詩曰。
穫之秷秷。
積之
崇如墉。
比如櫛。
言衆
力齊作。
及時收斂
積之淨密。
無有零散耗失也。
先王之制。
稼之過時不斂者。
令取之不詰。
其詩曰。
彼有不穫穉。
此有不斂穧。
彼有遺秉
此有滯穗
寡婦之利。
豊成有餘不盡取。
又與窮民共之也。
故傳曰。
五糓惡其棄於地也。
不必藏於己。
此之謂也。
夫民終歲勤作。
逮其熟而可食也。
豈欲輕其一粒慢棄之哉。
誠力所不給。
無柰風雨霜雹奄至也。
農家殷之際。
自畝而塲。
自稇而稃。
蹂之耞之。
舂之𥳽之。
婦子忙滾。
未有甚於此時
而粒狼戾
鷄雀餘厭。
若不知其愛惜然者。
以至於輸納官倉
引至漕所而石篅麤踈
槪量不平
漏落損折已不少。
至若舟楫
不利風濤
莫戒致有臭載拯劣之弊。
則此乃不幸大者
不暇言。
而及其船泊倉開。
臨當斛量之際。
船綱吏目
奸竇百出
每以堊粉。
假其顔色
斗水息其偸縮。
謂如此。
然後米粒晶潤。
又不生蛀。
以此入倉峙積
鬱浥腐壞
不經而已不可食。
嗚呼近世畜積
誠可寒心矣。
藉使國有九年之畜。
國中之民。
又皆殷實
家有畜藏
不仰官糶
則惟此九年之畜。
何所逐歲飜動而去陳致新乎。
若是九年之中。
其六年者。
久已爲朽土矣。
此豈保嗇民天之意乎。
敖倉洛口倉
未知其建置之始於何年。
而未聞其時有糶糴改色之法。
所以經久不敗者。
必有其術矣。
倉廒之法。
莫要於下無濕浥。
上通鬱熱
堅完淨密。
屛絶蟲鼠而已
京外倉制。
雖設氣牕
而不揷穀盅。
又不築地鋪甎。
而例以木石排騈。
拉雜虧踈。
蟲鼠得以穿破
其所腐壞耗縮而莫之禁也。
臣甞見中國漕河陸地運穀者。
船板庫箱。
皆直受粒穀。
不用藁篅。
驢負駝載者。
乃用布囊
而其在倉宇。
則又以棟宇爲器。
直寫其中
一倉所積。
可以從外推測不差斗斛
又有窖藏之法。
最善耐久
至數十年不敗。
昔凶奴所置蘇武大窖
之者以爲舊時糓處是也
洛口倉
凡三十窖。
每窖八千石
則倉廨之內。
有用此法者。
臣謂勸民務農
使其生之者衆。
而又當益修其收藏之法。
以致保嗇之道。
然後稼穡始終之義。
可以兩盡
畜積多少
始可論矣。
養牛(附治病諸藥)
 臣趾源曰。
牧養之方。
六畜五字備矣
稼穡之用牛。
兵家之有馬。
不可分二。
故今特以養牛一方
編于稼穡之末云爾
寗戚相牛經曰。
小腦大。
長身短。
角方眼圓。
脊高臀低。
不分
齊足
方可爲耕牛
前脚欲直而濶。
後脚欲曲而開。
蹄欲大。
靑黑鐵蹄
屎如螺旋
用力如雷。
耕牛方。
眼要去角近。
眼欲大。
白眼貫瞳。
角欲細。
兩根著近。
軆欲粗麁
毛欲短密。
頸骨稍長大
後脚股門(謂兩脚間)並快則吉。
毛踈長者耐寒
尾稍亂毛轉卷則命短。
農桑通訣曰。
牛之爲物。
切於農用
畜養者。
勿犯寒暑
勿使太勞。
節之以勞。
順之凉燠
時其饑飽。
以適其性情
節其作息
以養其血氣
若然皮毛潤澤
肌體肥腯
有餘而老不衰
其何困苦羸瘠之有。
之初。
必去牢欄中積滯蓐糞。
自此以後
旬日一除
穢氣蒸鬱爲患
且使浸漬蹄甲生疾
又當以時祓除不祥
淨爽乃善。
方舊草凋朽
新草未生之時。
宜取潔淨藁草細剉之。
麥麩糓糖碎豆之類。
使之微溫。
槽盛而飽飼之。
春秋草茂
放牧飮水
然後與草則腹不脹。
天氣積陰
風雪嚴凜。
卽宜處之煖燠之地。
糜粥以啖之。
又當預收豆稭之葉。
舂碎而積貯之。
米泔剉草糖麩以飼之。
(徐玄扈冬月棉餠飼之。
)又每遇耕作之月。
除以放牧
夜復飽飼。
至五更初。
乘日未出天氣凉而用之。
則力倍于常。
半日可勝一日之功。
日高熱喘
便令休息
勿竭其力以致困乏
以助其力。
至明耕畢則放去
所謂節其作息
以養其血氣也。
農桑直說曰。
牛具三隻
每日前後餉。
飼草三束
豆料八升
或用蠶沙
桑葉
水三桶浸之。
牛下飼噍。
透刷飽飯辰巳時間。
上槽一頓
可分三和皆水拌。
第一和草多料小。
第二减半加料
第三草又减半所有料全繳拌食盡。
卽往使耕。
夜喂牛各帶一鈴
草盡慣耕。
老牛同負犁耙。
使其純熟
自然耕道矣。
牛之爲病不一
用藥與人相似
大爲劑以飮之。
無不愈者。
溺其血傷於熱也。
以血藥治之。
冷結則鼻乾不喘。
發散藥治之。
熱結則鼻寒而喘。
淸利藥投之。
其或天行疫多。
薰蒸相染則牽避他所。
祓除沴氣救藥
或可偸生也。
患氣脹病。
冷熱相衝。
傷重損脾。
用功胃散。
白芷一兩茴香一兩一錢桔梗一兩二錢
蒼朮一兩三錢
細辛一兩一錢
芍藥一兩三錢
橘皮九錢半。
官桂一兩一錢
右爲末。
每服一兩
生薑一兩
鹽水一升
煎服灌之。
脾愈鐵烙最良。
牛或肚脹。
狂走觸人。
用大黃連五錢
鷄子一箇
一椀和匀。
灌之。
牛喫雜蟲腹脹。
用燕子屎一合
水調(一云酒調。
)灌之。
屎血。
當歸紅花爲末。
酒煎一椀灌之。
尾焦不食水草
用大黃白黃連五錢
爲末。
鷄子一箇
酒調灌之。
立效
鼻脹(鼻浮。
高也。
)用嚴醋一盞
灌耳中立差。
白膜遮眼
用沙鹽並竹節燒存性。
細硏一錢
點膜上。
身上生蟲
當歸𢶑爛。
醋浸一宿塗之。
爛肩。
用舊絮燒存性。
麻油(卽眞油)調傅。
忌水。
漏蹄
用柴礦(木脂液結成形若石。
爛與血竭同調
)爲末猪脂和。
漏蹄中。
燒鐵烙之。
咳嗽
用鹽一兩
豉汁一升
相和灌之。
(豉見飮食
)牛以鬼氣戰汗出。
鼻冷
用鹽一升
切葱白同煎。
三五沸灌之。
不差
更灌。
轉胞者。
(以血轉胞
溺塞者也。
)難活
牛患熱病
黃黑
色似靑泥
四脚不收。
用白朮散。
白朮二兩半。
蒼朮四兩二錢
紫菀三兩三錢
牛膝二兩二錢
麻黃去節三兩
厚朴三兩一錢
當歸三兩半。
藁本三兩三錢
右爲末。
每服二兩
用酒二升煎。
放溫草後灌之。
卽差。
一云胡麻葉𢶑汁
灌之。
立差。
牛疫近處
先用小便
使未病牛飮之。
日三四次。
則牛不傳染
常時喜人小便
男子直放注其口。
則自能吞飼。
最爲神效
土塗牛角上。
辟惡
未發時吐涎者。
瘟疫也。
黃栢硏汁白石燒灰二種
以酒調和灌之。
吐涎不止者。
取香墨硏汁及鹽汁三合
石灰一合
酒半升。
相和灌之。
未發時。
預以羊蹄汁二三升灌口
始發亦灌。
病氣
千金木斫取擁廐。
水煑千金木與葉。
待灌。
千金木葉和草飼之。
牛欄中燒蒼朮。
以鼻吸之。
牛得急卒之疫。
以頭打脅者。
巴豆七介
去殼𢶑攔。
麻油和灌之。
(一云巴豆兩介
如無
大黃五錢作末。
和生一兩
醬水半升
灌之。
)仍用皁角一撮
吹入鼻中。
更用鞋底於尾停骨下拍(打也)之。
牛疫
芭蕉根。
爛𢶑絞取汁
灌口
每灌一椀
雖毒疫。
連灌三日百無一失
此草不常有。
鄕村預種以備。
可防牛疫
臘月糟一大升
赤茯苓四兩
石菖蒲末大黃末各二兩
地黃一升
半升
小便大升
調和灌之。
隔日一灌。
五度卽止
鍼鼻毛際一分許。
出差
大黃柴胡一兩
剉水煎灌之。
立差。
如無柴胡
只角大黃二兩
水煎。
分兩次灌之。
以泄爲限
黃栢剉水煎。
無量灌口
地龍取納口中。
拗其吭使下
以差爲度。
牛馬時疫
用白朮藜蘆芎藭細辛鬼臼石菖蒲等分麁末。
燒熏兩鼻
令烟入腹。
卽差。
牛馬疫初發時。
身軆中有小腫。
仔細審之。
以燒鐵條烙其腫處。
冷水浸腎。
令體寒爲度。
又以艾炷如小脂大。
灸神關穴(卽臍中)三壯
又酒和麝香灌之。
(幷治六畜疫)牛病不食水草者。
舌根病故也。
先於舌根鍼三度後。
舌尖下一鍼
水洗去血。
監揩過差
病牛發豆斑。
以靑薦作粥啖之。
立差。
牛馬百病
柳葉牛乳同搗。
令爛丸如彈子
曬乾。
用時搗爲細末。
和生牛乳灌之。
神效
牛病後膓結不得放糞。
白米二升一宿
取汁
生油半升相和灌之。
差。
牛疥癩。
藜蘆爲末。
水調塗之妙。
蕎麥燒灰
淋洗之。
牛疾秘方
不食
一日二日
文魚一條
先代穿鼻貫之。
黃土泥作陶罐
人糞小許地龍
從多小入土中。
其大如升
火煨投沸。
水澄取灌之。
灌時以長木橫鼻。
外縛文魚兩端
兩手擧而開口
卽灌之。
掘坑深限牛胸腹
長使牛身爇火。
使熱極後。
編生艾布坑內一周
又布空石一周於艾上。
灑水一匝
使發熱氣。
極熱歇後
納牛其中
若不勝煩痛。
踊躍不安
用力執其長木兩邊按之。
使不得以爲發汗
或注大主便。
作木麥粥一瓢飮之。
數時後。
麰粥一瓢許飮之。
一日後水五合
作末飼之。
黃熟一箇
去外皮。
內黃軟者。
爛舂和男子屎。
如稠粥。
一小瓢飮之。
卽用䀋三匊。
其翌日常食粥飮之。
將納坑時。
鼻上正中毛際。
小刺出血
兩角間後頂中凹處。
小刺通氣後。
自尾戶。
上背脊第四脽節後中五脽下。
小刺通氣
出坑後以鎖。
穿鼻之木。
(此方出於胡人
而試之輒神驗
胡人云。
牛之始痛。
人皆不知。
以不食時爲始。
而不知其病之已深也。
若趁牛之不食一日二日而試。
神效
過則難治。)
 
臣謹稽牛耕之法。
始於趙過
史記仲尼弟子傳。
司馬耕字子牛
冉耕字伯牛
然則周時已有其法。
山海經曰。
后稷之孫叔均
始作牛耕
然則其所由來亦已久矣。
牛之於農大矣
凡食者。
莫非食其力也。
君子含生之物。
不忍妄殺
而况食其力者乎。
禮。
天子無故不殺牛。
爲是也。
昔者
程子與客語爲政曰。
甚矣。
小人之無行也。
牛壯食其力。
老則屠之。
客曰。
不得不然也。
牛老可用
屠之猶得半牛之價。
稱貸以買壯者。
不爾則廢矣。
且安得蒭粟無用之牛乎。
程子曰。
爾之言。
知計利而不知義者也。
爲政
莫大使民興行
民俗善而衣食不足者。
未之有也。
水旱螟蟲之災。
不善之致也。
朱夫子甞莅南康
揭榜諭民曰。
耘犂之功。
全藉牛力
切須照管
及時餧飼
不得輒行宰殺
致妨農務
如有違戾準勅。
科决脊杖二十。
每頭追償五十貫文。
錮身監納
的無輕恕。
正臣李文成公
平生不食牛肉
人之用心
有如是矣。
我國牧畜未廣。
非牛則民終歲不能肉。
而其餧飼之方。
醫病之術。
民間不甚留意者。
以其有宰殺一路
可以朝夕轉買。
如嚮客所謂屠之猶得半牛之價故也。
窃念之。
不禁則不忍其觳觫無罪
禁之則於民誠有大不堪者。
又始存其禁。
而不嚴易犯。
則上下相冒。
紀綱爲之虧損矣。
孟子曰。
鷄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五十者可以食肉
漢之循吏
勸民畜字。
以爲養生送死之備者。
以此也。
誠宜立爲科條
務使閭里之間。
衆畜繁殖
屠牛之禁。
加申嚴。
則其犉維群之詩。
復作於今日。
仁民愛物之澤。
永究於將來矣。
若此篇所輯餧飼醫病之方。
卽一田舍翁事耳。
復何足多云哉。
燕巖集卷之十七○別集
 議
  
限民名田議
公元1780年
 臣趾源誠惶誠恐因進農書獻議曰。
臣今所守郡境。
東接洪州
南界德山。
西距唐津。
濱海
南北五十里。
東西三十里。
元帳田摠五千八百九十六結四負三束
此其境內原量地都數也。
有戶四千一百三十有九。
摠口一萬三千五百有八。
男爲六千八百五口。
女爲六千七百三口。
此其境內戶入籍都數也。
境內無名山大川
海伐斥鹵
原野浮燥。
溪磵常涸。
所在聚落
井泉稀小。
此其土壤脆弱
體不津潤之驗也。
樊阜麓。
赭脫不毛
是爲孤虛受風之地。
此其水土風氣大略也。
種宜五穀
尤善稻秔
樹宜柹漆。
不宜苧綿桑楮
此其境內樹藝土宜也。
謹按粤在肅廟庚子
改量郡田。
山林藪澤邱陵溪壑地道路不耕之地。
得時起實摠二千八百二十四結九十二負。
田爲一千一百二十一結零。
田爲一千三百三結零。
此其常耕恒稅之土也。
郡中所藏銅尺
取準訓鍊院射塲石標圖式
以此五尺爲步。
百步
是爲一等一結之地。
實積萬步。
以尺計之。
實積爲二十五萬尺。
田等漸下而度地
濶。
止于六等
六等一結
方四百步。
實積一百萬尺。
其廣三倍一等之地。
此其爲一易再易之土。
而或二倍其地。
三倍其地。
使其肥瘠互當。
出糓多寡相配
非獨此郡爲然
通國量地之式也。
然境內一結常賦
通同六等
擧出第九。
此其本郡作賦之法。
而田雖無六等以下
六等之內。
瘠多肥少。
所以常賦獨出下下也。
水田間有第七第八
出稅者所以下之上等
僅爲十五結。
下之中等
一百四十五結六負。
此其境內田賦大槪也。
臣以境內田結
排比中戶口。
假令齊民
盡是農家
農家一夫
以上父母下妻爲率
以定男女一萬三千五百八口。
排比千一百三十九戶。
每戶以五口爲率
五口之家。
不過二千七百一戶。
盖戶非五口無以糞田力作
不能力作無以相養以生。
所以戶必五口
然後始責其爲農也。
故每戶以結分排。
一戶所得旱田十二負五束
水田六十負三束
一夫所耕合田不過一結二負八束。
此臣之所以默計農土民口
以驗古之均田任地之制也。
臣之待罪本郡
已經二秋
値一豐一歉。
雖未能逐田踏量。
隨土相宜
然其耕穫之功。
實之數。
亦有所領略矣。
大抵比摠一境之內而折中於最高最低之等。
則土之好否。
地之廣狹
足以參互矣。
較數歲之中而取平不穰不歉之年。
下種多寡
出糓都數
足以相準矣。
若爲截長補短
按此較彼。
則不相違於拳籌掌紋之中矣。
假令旱田下種三千八百二十石十斗
出穀爲二萬七千三百十二石。
水田下種二千九百三十七石十六斗。
收稻七萬九千七百八十五石。
合下種六千七百五十八石六斗
出糓十萬七千九十七石。
一夫一日所耕旱田二十八斗二升下種
而得糓十石二斗五升
水田所耕三日秧苗二十一斗五升
收稻二十九石十二斗五升
一戶收合糓三十九石十二斗五升
賦租爲七十二斗。
除置各糓種子十九斗七升
餘三十三石十斗八升
此其一戶五口一年之食也。
然而薪蘇䀋醬之費。
夏葛冬綿之資。
安所出乎
婚嫁喪制之具。
是固生民莫可已之事也。
又有鄕社講信醵錢賽神之需。
重以當身保之役。
勢將皆辦於一結之內。
則向之所排三十三石之糓。
所餘者已無幾矣。
又况農家一牛之飯。
兼人兩口之食者乎。
若値置閏之年。
本自不足一朔之糧矣。
况其水旱之外。
又有風霜螟雹不虞之患乎。
農人諺云。
終年勤作。
不賸鹽價
而况見戶之中。
有田自耕者十無一二。
而公什一
私稅分半。
並計公私已爲十六。
雖使斯民者。
深曉農理。
勤而不惰。
盡治其一結二負之田。
其所實餘自食
又减太半於三十三石之數。
何以仰事俯育
不終底於流離轉殍乎。
千古志士之恨。
未甞不先在於豪富兼幷也。
豪富兼幷者。
亦非能勒賣貧人之田而一朝盡有之也。
自藉其富强之資。
安坐無爲
四隣之願鬻者。
自持其券而日朝富室之門矣。
何則
夫人衣食之外。
不無吉凶大事焉。
迫於債督。
牟利逋欠
窘渴逼塞
無處著手則如干農地有之。
無足以繼富。
無之未必加貧於此
遂乃不覺其以彼富室逋藪淵叢。
而爭自折納焉。
富室者。
勉强厚其價而益來之。
旣有之矣。
仍令佃作而姑慰其心。
貧戶則旣利其一時之厚價。
又德舊土之猶食其半。
由是而土價日增
附近之寸畦尺塍。
盡歸富室矣。
誠以法制不立。
故是擧國而聽於兼幷之家。
郡邑徒擁量田之虛簿矣。
兼幷者。
亦豈苟欲貧民而賊治道耶。
欲爲治本者。
亦非可深罪豪富
而當患法制之不立。
故向臣之所假令排比者。
欲以先立乎其大本
而要見先王至均至公之制。
可行不可行於當世也。
以今一結之田。
律之以周制百步爲畝。
一夫百畝之法。
則誠爲過之。
而若以後世二百四十步爲畝。
夫受一頃
公元2年
者言之。
則未見其有餘也。
一境之內。
不能士大夫焉。
不能無世嫡及有親蔭之在所當厚者。
平民所均。
又將不滿一結
臣未知通國而言之。
則如臣所守爲寬鄕乎。
狹鄕乎。
然終亦無虞乎地不足矣
漢之極盛
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
元始二年
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
則每戶合得田六十七畝十二步有奇
可謂人多地少
不敷矣。
然董生言於武帝曰。
井田雖難猝行。
宜少近古
限民名田
建平初
史丹建議限田
孔光何武覆其議。
請令諸王公主吏民名田
無過三十頃。
期盡三年
犯者沒入官。
是必當時之田。
與民較絜而得其分也。
非苟厚王公而薄於齊民也。
隋開皇中墾田千九百四十萬四千二百六十七頃。
戶總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
每戶合得田二頃餘。
然而稱文帝發使四出
天下田。
狹鄕
每丁纔至二十畝。
老少少焉
何故也。
是必豪富占田不以實。
吏法有所擁蔽也。
至唐天寶中
戶計田。
得一頃六十餘畝。
武德定制
天下丁男給田一頃
廢疾寡妻
口分有差
其所鉅室防閑無過
則未聞其有定數也。
大抵歷世以來
未有人多地少之患。
而惟患法制未盡與法不必行也。
夫三十頃之限。
可謂已厚矣。
三年之期。
可謂不迫矣。
然而丁傅,董賢輩。
以爲不便
則貴戚近習
何代無之
蹊壑之欲。
亦何厭之有哉。
東京以後
有以王莽已試之事。
脅其君相者。
嗚呼
是焉可誣也。
何曾實心行之乎。
彼乃貴戚之雄而兼幷之魁耳。
始兼其四父之資而幷其權。
阿衡冢宰而幷其號。
末乃兼天下之亂臣賊子而幷其國。
此之謂不奪不饜也。
雖時假先王
以文其奸言
然彼袒左爲劉之民。
寧肯冒其田以大盜之姓耶。
橫渠張子甞慨然有志井田
猶嫌其亟奪富人
則不無曠小子之惑。
夫奪之爲言
非其有而刦取之謂也。
夫帝
王者
率土之主也。
究其本則所有而孰能專之。
苟無利民澤物之志則已。
如有是志。
均之云乎
刦取之有也。
然則如董生鉅儒
且將預憂其貴戚沮格以爲難行歟。
曰非然也。
貴戚之所惡者。
井田與限占一也。
儒者之爲天下國家
當論其術之與聖王不合
不當復卹其行與不行
而姑爲此苟且之說也。
盖自秦毁其百畝之區。
天下之畛涂溝洫
穿鑿陵夷
經界悖亂
歲月之功。
所能就焉。
所謂難行者。
量功度勢而言。
井田不可行也。
故曰宜少近古者。
猶言易於井田
不失均分齊差之義。
則雖未能遄復其畛涂溝洫之舊。
比閭卒乘之制。
學校選擧之法。
次第可行而不遠乎先王之意也。
然則何術而能使豪右者。
自捐其世傳富有之資而不怨其有司乎。
昔漢之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賈生固已痛哭流涕矣。
主父偃推恩之策。
天下諸侯莫不斂手就削。
以今之事勢言之。
所謂豪富兼幷
傑然可畏不可制者。
豈有其人哉。
以臣犬馬之齒
亦甞觀人數世矣。
其能保守父祖田業而不賣與人者。
十居其五。
其歲歲割土者。
十常七八。
則其畜嬴餘以益占者
可知矣。
誠立爲限制曰
自某年某月以後
多此限者。
無得有加。
其在令前者
連阡跨陌不問也。
子孫支庶而分之者聽。
其或隱不以實及令後加占過限者。
民發之與民。
官發之沒官
如此
不數十年國中之田可均。
蘇老泉所謂端坐朝廷
下令天下
不驚民不動衆
不用井田之制。
而獲井田之利。
雖周之井田
無以遠過於此者。
誠篤論也。
噫。
天下之百弊痼疾在於兵。
而究其本則兵不寓農故耳。
然而有國之愛兵。
恒加於赤子之上。
而亦其畏之也反有甚毒虺猛獸
則傾天下之半以奉之。
自漢至皇明之世。
上下千年間。
非無願治之君。
石畫之臣。
而其日夜謨訏。
迄無善策
然亦不能一日
忘兵也。
若此
至於失土無賴之民。
寘之度外
漠然若忘者。
何也。
盖其身離壟畝
類非一朝一夕之故。
而無簿籍錄其數。
所以浸浸半天下。
而又不覺若是其多也。
勒此民將安所歸乎。
何以知其半天下也。
此易知耳。
漢之黃巾赤眉
唐之龐勛黃巢
使其徒果皆土著專業之民。
則亦惡能一朝嘯聚其百萬之衆耶。
兼幷之害。
不必在大。
匹夫匹婦
兼兩盂。
則猶爲折天下一日之食而逋其半。
而况什百其田者乎。
故自秦漢以來
百世善治者。
豈有他哉
大本旣壞而使民不定
莫不出於僥倖之途。
上之所以出治者。
日不暇給
而卒未免因循姑息之歸。
下之所以者。
朝不慮夕
而亦不過苟且彌縫而止。
此固天下通患
歷代得失可知矣。
然則戚近習
不須深罪
豪富兼幷
不可痛惡
而惟在求治之志。
制治之本。
立不立如何耳。
於皇我東。
提封千里
未甞與於井地區畫
而亦不被阡陌開之烈。
幸値大有之世。
自爲一王之制。
則其精一平蕩之法。
疆理均民之術。
古昔聖王
未始不同也。
故曰限田而後
兼幷者息。
兼幷者息。
然後產業均。
產業均。
然後民皆土著
各耕其地而勒惰著矣。
勒惰著而後
農可勸而民可訓矣。
臣於農務之策。
不當更贅他說。
譬如畵者
丹靑雖具。
摹畫雖工。
不有紙絹之質爲之本焉。
毫墨無可施之地。
不避僭越
爲之說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