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青庄馆全书卷之六十 (自动笺注)
靑莊館全書卷之六十(完山李德懋懋官著男光奉杲編輯德水李畹校訂)
 盎葉記[七]
  
碽妃
公元1380年
元末明初。
朝鮮入宮
元順帝第三妃奇氏。
改姓肅良哈氏
名完者忽都
高麗人
揔部散郞子敖女。
明周憲王宮詞
杏臉桃腮弱柳腰。
那知福是禍根苗。
高麗妃子初封冊
六月陰寒大雪飄。
張昱宮詞
宮衣新尙高麗樣。
方領過腰半臂裁。
連夜內家借看
爲曾看過御前來。
周憲王又云。
奇氏家居鴨綠東。
盛年得位中宮
翰林昨日裁詔
三代蒙恩爵祿崇。
白酒新蒭進玉壺
水亭處暑全無。
君王笑向奇妃問。
何似西凉打刺蘓。
昨朝進得高麗女。
太半咸稱奇氏親。
最苦女官派散
總敎送作二宮嬪
劉誠巫山高。
刺奇后也。
庚申
君寵高麗奇妃。
以爲后。
專權植黨
濁亂宮闈
故作巫山高。
諷諫焉。
其畧曰。
山中妖狐老不死
化作婦女蓮花腮
潛形譎跡托夢寐。
變幻涕淚瓊瑰
楚妃難。
亦爲奇后作
梁甫吟
外間皇甫豔妻
馬角突兀牝鷄
亦爲奇后而作。
司綵王氏。
明宣德中女官宮詞
璚花移入大明宮
一樹凝香
公元1408年
晩香
贏得君王留步輦。
玉簫吹徹月明中。
靜志詩話
(朱彜尊撰。
)元制。
歲貢高麗美女
張光弼輦下曲。
宮衣新尙高麗云云
楊廉夫宮詞
北幸和林幄殿寬。
麗女婕妤官。
君王自賦昭君曲。
勅賜琵琶馬上彈。
明初相沿未改此。
孝陵有碽妃。
長陵權妃也。
權爲高麗光祿卿永均女。
吹簫
宮中爭效之。
寧献王詩。
宮漏已沈參差到。
美人猶自吹簫
王司綵云云
皆爲權貴妃作。
攷事撮要
(魚叔權撰。
)永樂六年戊子
太監黃儼。
女子以進。
曹典書執中女。
仁寧府左司尹任添年女。
安府判官李文命女。
侍衛司中領護軍貴眞女。
中軍副司正崔得霏女。
預選
七年己丑
又遣黃儼。
令更進好女
選知宜州事鄭允女。
以送。
光祿卿永均赴京。
欽奉宣諭
再來時休海上過。
旱路上來
均權氏兄也。
十二年甲午
譯官元閔生。
椶殿內。
欽奉聖諭
皇后崩逝後。
令汝國權妃
六宮事。
汝國呂氏
請於高麗內官金得,金良
砒礵銀匠
和楜都(案卽胡桃)
以與權妃毒死
朕已殺內官銀匠。
又用烙鐵
呂氏一箇月殺了。
你說與永均知道
十五年丁酉
元閔生。
回自京師
奉聖諭。
宗簿副令黃河信女
知淳昌郡事韓永矴女。
公元1425年
與同黃儼等送進。
洪煕元年乙巳
尙寶監少監金滿
賜祭氏兄均。
宣德二年丁未
勅。
選工曹判書成達生女。
右軍同知摠制指南女。
右軍司正吳倜女。
右軍司正安復志女。
侍衛司右領護軍孝忠女。
中軍副司正崔瀰女。
左軍司直盧從得女
欽差昌盛等送進。
三年戊申
勅。
選知淳昌郡事韓永矴女。
同昌盛等送進。
宣德四年己酉
少監金滿
賜祭于崔氏父得霏。
史拾遺
(毛奇齡撰。
)權妃者。
朝鮮人
永樂七年五月
朝鮮貢女。
掖庭
隨象(一作衆)女入。
上見色白而質復穠粹
問其伎。
出所攜王吹之
窈眇多遠音。
上大悅。
驟拔
出衆女上。
逾月
賢妃
均。
光祿卿
八年十月
侍上北征
凱還而疾。
臨城曰。
不能復侍上矣。
遂薨。
哀悼
親賜登謚曰恭献
命厝其柩于澤縣。
縣官守之。
朝鮮所貢女。
其見具位號者。
復有任順妃李昭儀呂倢伃,崔美人四人
皆命其父。
京朝官
順妃父添年。
鴻臚寺卿。
昭儀
(下落命字。
)倢伃貴眞
光祿少卿
美人父得霖。
(霖得霏之譌。
)爲鴻臚少卿
其後均。
宣德(一作洪煕
)中卒
訃聞
上仰惟先澤
中官賜祭
賜其家白金二百兩。
表裡有次。
僿說(李瀷撰)名臣錄云。
(案號以
公元1428年
驪未知何意)韓氏。
淸州韓永矴之女。
矴生二女
俱膺明朝之選。
兄確。
年十九。
太宗召赴京師
寵遇殊等
光祿少卿
世宗受禪
確爲冊封正使
旨。
遂留不還。
副使劉泉復命
後又赴召
欲以仁宗之女尙之。
辭以母老。
不果
按(李瀷撰)宣德三年
選知淳昌郡事韓永矴之女。
送進。
宣宗太宗之孫。
而韓二女
爲後可異也。
確是西原府院君
其女又是我章順王妃
韓氏之尊崇如此
弇州別集云。
永樂中權貴妃,任順妃李婕妤,崔夫人
(案號。
與毛氏所錄。
互有異同
而無呂婕妤
)皆朝鮮人
權妃之父光祿卿均等
皆貴至列卿
而尙居本國云。
均乃貴妃之兄。
(案朱氏毛氏。
弇州不知均爲兄。
)弇州不及事。
則有未備。
均等不聞官光祿卿
必因西原事之誤傳也。
(案魚氏毛氏所錄。
俱言均爲光祿卿
李氏偶未之考也。
)德懋按此皆我國女子入中國大槩。
而碽氏事尤奇異
國人有知之者
今表出之。
字彙
(膺祚撰。
)碽姓
太常寺志。
明祖碽氏。
(案集韻。
音公。
石聲
)靜志詩話
南都太廟
嘉靖中雷火所焚。
尙事湛若水
重建夏言世宗意。
請罷
有旨幷入
奉先殿。
長陵
自稱曰。
高皇后四子也。
奉先廟制
高后向南。
盡東列。
西序惟碽一人
具載南京太常寺志。
公元1562年
葢高后從懷妊
豈惟長陵
懿文太子
亦非后生也。
世疑此事不宲。
沈大理詩。
明徵矣。
明詩綜。
(朱彜尊輯。
)沈玄華(字邃伯
嘉興人
嘉靖壬戌進士
大理少卿
)詩。
敬禮南都奉先殿。
紀(一作祀)事微臣承祀事。
入廟歌鳧鷖
高后配在天。
御幄神所栖。
東序
在西
成祖所生
嬪德莫敎齊。
一見千聞
宲錄安可稽。
作詩述典故
不以後人迷。
史拾遺
馬皇后懿文太子秦王樉晉王棡成祖文皇帝周王橚寧國安慶公主
初。
后生成祖
龍見于寢。
嘗夢遇賊。
成祖馬進
扶后執鞚
賊見成祖避去
以故鍾愛之。
上厭太子柔弱
后始以夢告。
其後卒有靖難之功。
德懋毛奇齡
修明史。
其所載錄
可以取信
朱彜尊
史官
其所考據的確可信
高后未嘗懷妊
必有所見
况有太常寺之志。
沈玄華之咏。
明白無疑乎。
博考萬姓統譜及我國氏族諸書
元無碽字姓。
近世羅杰燕京
博明問碽事。
明曰。
卽故元元妃
見明太常志云。
蒙古人
元世祖之後也。
主事
博學多著輯工書。
有曰。
元元妃者。
亦有所據。
庚申君與奇氏同入。
元亡後。
太祖
國史諱之。
或是貢姓而加以石旁歟。
余見僿說。
有吳后事
附見女子入中國而尊貴者。
公元1427年
如奇皇后權妃,韓之類。
人皆知之。
明宣宗吳皇后
有識者。
吳氏鎭川人。
按攷事撮要
宣德二年
右軍司正吳倜女。
當是此人也。
爲後宮。
景泰
後。
景泰尊爲太后
思念本土
畫像
歸之東國
無以處也。
乃置之僧舍
樵牧侮玩
至今尙存
通攷云。
丹徒人
都督彦名女。
肰影還本國。
眞有其事。
豈可誣者耶。
意者
明史以外夷諱之耶。
或言后父官至參判。
德懋若如李氏說。
景泰誕生戊申
見於明史。
吳倜女子
丁未入選
翌年景泰
然則仁宗之喪未終。
宣宗尙在諒闇中也。
祖逖,蔣劇孟
破聞(一作閑)集。
(李仁老撰。
)學士祖逖
有貪書之癖。
高麗史。
劇孟
德宗時尙書左僕射
二人可謂的對
塵刹
今俗䟽章。
不用佛書
惟塵二字
視若茶飯
意義雖好。
而安在其弗用佛書之義也。
願今得果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象(一作衆)。
將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爲報佛恩。
出於楞嚴經要解
此等語。
用於詩及尺牘
則可也。
不可用於古文
賀瑒論性
中庸䟽。
賀瑒論性最精。
故錄之。
其言曰。
性之與情。
猶波之與水。
靜時是水。
動則是波。
靜時是性。
動則是情。
左傳云。
天有六氣
降而生五行
至於含生之類。
皆感五行生矣。
唯人猶禀秀氣。
故禮運云。
人者。
五行秀氣
被色而生。
旣有五常仁義智性
五常而有六情
性之與情。
似金與環印
環印之用非金。
亦因金而有環印
情之所用非性。
亦因性而有情
則性者靜。
情者動。
故樂記云。
人生而靜
天之性也。
感於物而動。
性之欲也。
詩序云。
情動於中是也
但感五行人爲
五常得其淸氣備者則爲聖人
得其濁氣簡者則爲愚人
降聖以下
愚人以上
所禀或多或少
不可言一。
分爲九等
孔子云
上行(一作知)與下愚不移
二者之外。
逐物移矣。
論語云。
惟(一作性)相近習相遠也。
亦據中人七等也。
羅山
行程錄。
(許亢宗撰。
)自同州四十里。
肅州
東望大山
金人云。
此新羅山
其中産人蔘白附子。
與高勾麗接界
同州肅州
已是燕越
而稱新羅山
高驪界者。
旣不孟浪
亢宗
公然見欺
沙吒忠義
唐李嶠撰封右武威衛將軍沙吒忠義郕國公制曰
三韓舊族
九種名家
夙奉戎麾
遂參文衛
昔臨鴈塞
覊縛馬之妖。
今拒狼河
更煎奔鯨之孽。
勤功允著。
誠效克宣
宜酬矢石之勞。
用廣山河之賦。
可封郕國公食邑三千戶。
此亦李懷玉王思禮之類。
不可攷其派係
學校寺廟
公元1347年
文献通攷
(王圻撰。
)元順帝至元十五年。
張立道除忠慶路摠管
先是
雲南未知尊孔子
王逸少先師
立道首建孔子廟
二十三年。
大司農諸路學校凡二萬一百六十所。
二十六年。
高麗國儒學提學司
二十八年。
司業司上諸路學校
凡二萬一千三百餘。
至正七年
韓鏞饒州路摠管
俊秀入學
耆宿五經師
朔望幅巾深衣
以謁先聖
蚓菴瑣語
(王逋撰。
)康煕六年
直隸各省廵撫造送冊。
勅建大寺廟。
共六千七十三處。
小寺廟共六千四百九處。
私建大寺廟共八千四百五十八處。
小寺廟共五萬八千六百八十二處。
僧共二十一萬二百九十二名。
道士共二萬一千二百八十六名。
尼姑共八千六百一十五名。
以上通共寺廟七萬九千六百二十二處。
僧道尼姑
共二十四萬一百九十三名。
元淸俱以外國
入中原。
元之學校若是之盛。
無救亂亡
淸之寺廟
若是之多。
而亦治平
何也。
(案唐混元六典
天下觀。
一千六百八十七所。)
榌硳
牧隱郞舍當年絶倫
魚腥銅臭却熏身。
更呼小吏書榌字。
六故無端續得新。
榌字。
字書無之
或曰
木柹(
))也。
又有詩曰。
長湍南畔城西
硳字。
字書亦關(一作闕)攷。
硳城。
似是積城。
沿江石壁
(案姓譜。
有硳城白氏。)
大遼古今
公元994年
遼史曆象志曰。
高麗所志大遼古今錄。
統和十二年
始頒正朔云。
此書今不可攷。
靑魚
我國靑魚
卽鱅魚也。
嘗見醫書
靑魚形狀
非我國靑魚
近世宋琬所記詳悉
文亦藻雅
今錄之。
安雅堂集。
(宋琬撰。
)靑魚不盈尺。
靑脊赤腮。
立春後有之。
肉香而
隨筋而脫。
磔磔蝟毛
軟不刺口
雌者。
中有子。
長濶竟體
嚼之有聲
䧺者。
最佳
初入市價頗昂。
旣而傾筐
不滿十錢
海上人。
用以代飯
謂之靑魚粥。
菜(一作萊)陽人
所居與我國西海相連
魚産亦同。
閩中
亦産靑魚
石堅
公元1424年
一統志。
石堅
絳縣人
永樂中
行人
高麗不庭抗。
䟽請往平之
上許之。
單騎往見高麗王
宣布廷威德。
王笑曰。
子未知死所
大言乎。
堅曰。
中朝問罪興師
王遂朝貢
以功擢按察僉事
永樂二十二年之間。
國事大之誠。
中朝字小之恩。
可謂隆備
使价來往
歷歷可攷。
無所謂石堅者。
不庭興師等語。
自歸於誣。
今聞改修一統志。
編選之臣。
若知此事。
其所刪正
亦不難矣。
一統忠。
又曰。
端復初
溧水人
洪武間刑部尙書
孝文孝思
先後使朝鮮
幷著淸節
朝鮮人爲雙淸館。
洪武三十一年間使价。
端復初
建文三年辛丑
(我太宗元年
)遣通政寺丞章謹文淵閣待詔端禮。
賜誥命金印。
所謂復初
卽端禮之字
親自使東。
一統志。
誤以其二子使東書之。
然則雙淸館自肰落空
一統志。
又載曾魯字得之
新淦人
洪武初
禮部主事
常遇春薨。
高麗王遣使來祭。
黃帕文不署洪武年號
讓曰。
不書正朔
君臣義安在。
使者謝易去。
常遇春薨於洪武元年
二年
高麗恭愍王成準得等入貢
此時致吊事或然也。
瑚公
國人遍遊中國者。
當以高麗僧瑚公爲巨擘
李益齋曰。
大禪師瑚公。
北觀京都
南遊京浙二廣
西遊四川甘肅雲代
謚法纂
明孫能傅。
謚法纂
備載明朝賜我國謚。
太祖以下
朝鮮國王姓諱。
於定宗。
只稱朝鮮國權署國事姓諱。
(諱曰旁敎。)
金元淸字
公元1194年
契丹國志
(葉隆禮撰。
)阿保機。
服諸小國
漢人敎以隸書之半。
增損之。
作文字數千。
以代刻木之約。
金史章宗紀。
明昌五年
以葉魯谷神
始制女眞字。
詔依倉頡立廟
例祠於上京
書史會要
(陶宗儀撰。
)太祖契丹字。
完顔希尹本國字。
其後煕宗
亦製女眞字。
希尹所撰。
謂之女眞大字
煕宗所撰。
謂之女眞小字
史元初。
漢楷及畏吾字。
世祖中統元年
國師八思巴
蒙古新字千餘
其母凡四十有一。
諧聲爲宗。
石墨鐫華。
(趙崡撰。
)蒙古字法。
梵天迦盧之變也。
與佛眞言相類
重陽萬壽宮碑。
皆以蒙古字書
一統志。
達海姓覺爾察氏
(全韻詩注。
達海庫爾禪。
)正藍旗人
生而神穎
九歲通滿漢言
太祖使居內廷
司文翰。
使正訂國書
用以
公元1631年
譯明會典素書三略諸書
天聦五年
征大凌河。
使招摠兵祖大壽
六年卒。
年三十八。
謚文成
淸文鑑
(撰人俟考。
)太祖始制十二字頭。
共爲一千五百餘字。
對合成語
無不畢備
皇上
又加欽定諸書
擧皆翻譯
布之天下
滿洲字。
亦有篆楷行草法。
滿洲十二字頭外。
又有太宗所製叶漢之字
名曰外字
榕村韻書略例。
(李光地撰。
)國朝十二字頭之書。
但以篇首五字
使喉舌展轉相切。
萬國聲音備焉。
葢於韻部
以麻支微齊歌魚爲首
字母以影喩爲首
獨得天地元聲
可以萬籟不齊
有倫有要也。
從來爲此學者
部多首東。
等多首見。
葢失其本矣。
禾豆一斗粒數
一斗有五萬一千餘粒。
亦少此少許
大豆一斗一萬五千餘粒。
齊民要𧗱注。
依此粒數。
貯器。
推測升斗
韻會。
(黃公紹撰。
)栿音伏。
梁栿也。
正字通。
(張自烈撰。
)以小木大木上。
爲栿。
唐書裴延齡傳。
德宗謂延齡曰。
浴堂院殿。
一栿似有損蠧。
我國以廳事大樑
爲輔木。
盖栿也。
宲從華語
而今示人栿字。
茫然不省
浪姓異姓太姓
近日有浪處浩,浪世龍,異在豐。
俱登武科
邊將
太命喆。
爲司謁。
皆僻姓也。
浪氏。
野人向化者之裔。
異氏
高麗史有異膺夫。
太氏。
渤海國大氏之後
儒生課試榜。
有公榮國
亦奇姓也。
明有公鼐
謚文介
常世
公元1632年
日本紀。
(倭人所撰。
)垂仁帝九十年
命田道間守。
常世國。
令求非時香果
今謂是也
同九十九年
得非香果八竿八縵還來
或書。
(倭人所撰。
)天皇旣崩。
田道間守。
皇陵叫哭而死。
感其忠。
香果爲田道間。
名良安尙順。
常世國者。
新羅國
田道間守者。
新羅國王子天日槍之玄孫
故遣之。
新羅始稱徐耶伐。
一作徐那伐。
一作徐羅伐。
南解乙丑
鷄林
基臨王丁卯
新羅
其間或稱斯羅
或稱斯盧
知證王癸未
始定爲新羅
其曰德業日新
網羅四方之義者。
傅會之言。
何足取信
大抵方言以新爲새로와。
新羅建國
是新刱之事。
故其稱國號
許多名目
皆取諸新之義也。
至今國都
俗訓爲徐兀京者。
遵故諺也。
鷄林
取鷄鳴始林之義。
日本之稱新羅常世國者。
日本古音然歟。
抑亦新又有別自號歟。
陸詡
公元512年
陳書儒林傳。
陸詡少習崔靈恩三禮義宗
梁世百濟國
表求講禮博士
詔令行。
還除給事中
天嘉初
始興王伯茂讀。
尙書祠部郞中
梁武帝天監十一年壬辰
百濟武寧王十一年也。
是歲。
百濟遣使朝梁。
陸詡之行。
或在是歲及翌年也。
大抵百濟王號多取方言
聖王元年癸卯
始制謚法
上其父王謚爲武寧
此後連有謚號
聖王
曰威德王
惠王
法王
武王
陸詡講禮之效也。
其詳不可得而考。
可恨
仲子
仲子
趙岐以爲孟子之從昆弟
孟子譜。
(撰人俟考。
)仲子名睪。
孟子之子也。
三遷志。
(撰人俟考。
)孟子田氏
仲子
畫家顔色
輟耕錄。
(陶宗儀撰。
)凡調服餙器用顔色者。
緋紅用銀朱紫花合
桃紅用銀胭脂合。
玉(一作肉)紅用粉爲主
胭脂合。
栢枝綠枝條綠入漆綠合。
黑綠漆綠螺靑合。
柳綠枝條綠入槐花合。
官綠枝條綠。
鴨頭綠枝條綠入高漆合。
月下白用粉入京墨合。
鵝黃用粉入槐花合。
柳黃用粉入三綠標。
幷小(一作少)藤黃合。
磚褐
公元523年
粉入烟合。
荊褐用粉入槐花螺靑,土黃標合。
艾褐用粉入槐花螺靑土黃,檀子合
鷹背褐用粉入檀子烟墨土黃合。
銀褐用粉入藤黃合。
珠子褐用粉入藤黃胭脂合。
藕絲褐用粉入螺靑胭脂合。
露褐用粉入少土黃,檀子合
茶褐土黃爲主
漆綠烟墨槐花合。
麝香褐土黃檀子烟墨合。
檀褐土黃紫花合。
山谷褐用粉入土黃標合。
枯竹褐用粉土黃檀子一點合。
湖水褐用粉入三綠合。
蔥白褐用粉入三綠合。
棠梨褐用粉入黃土(土黃),銀朱合。
茶褐土黃三綠槐花合。
油裡墨用紫花土黃煙墨合。
玉色用粉入高三綠合。
駞(一作鮀)色用粉漆墨入土黃合。
氁子用粉土黃檀子入墨一點合。
藍靑三靑入高三綠合。
金黃槐花粉入胭脂粉合
鴉靑用蘓靑襯螺靑鼠尾褐用土黃粉入墨合。
不老紅用紫花銀朱合。
葡萄褐用粉入三綠紫花合。
丁香褐用玉(一作肉)紅爲主
入少槐花合。
杏花(一作子)絨用粉螺靑墨(墨螺靑)入檀子合
氁綾用紫花紫粉花樣
番皮用土黃銀朱合。
鹿胎白粉紫花樣。
水獺氊用粉土黃合。
牙笏用好粉一點土黃粉凝。
皁鞾用煙柘。
交倚用粉檀子土黃煙墨合。
金絲同上不入墨。
紫袍三靑胭脂合。
其餘。
一一不能備載
對物用色可也。
合用顔色細色。
頭靑,二靑
三靑,深中靑淺中靑,螺靑與蘓靑,二綠三綠花葉綠,枝條綠,南綠,油綠漆綠黃丹飛丹,三硃(一作朱),土硃(一作朱),銀硃(一作朱),枝紅,紫花藤黃槐花,削粉,石榴,顆綿,胭脂檀子
檀子用銀朱淺入老墨胭脂合。
芥子園畫傳(一作譜)。
(王槩撰。
)石靑只宜用所謂梅花一種
以其形似故名。
就時傾入磁盞。
略加淸水攪匀。
上面粉者撇起。
謂之油子
着人衣服
中間一層
是好靑。
畫正靑綠山水
着底一層用以嵌點夾葉及襯絹背
是謂頭靑,二靑三靑
石綠
蝦蟆背者佳。
水飛
三種
頭綠二綠三綠
亦如用石靑法。
朱砌(一作砂)用箭頭者良。
次則芙蓉塊。
硏紬(一作細)。
用極膠水淸水
入盞內。
少傾將上面黃色者。
一處朱標
着人衣服用。
中間紅者。
是好砂。
又撇一處
用畫楓葉欄楯寺觀
下色麤者。
人物家或用之。
銀朱朱砂
當以銀朱代之。
亦必用朱帶黃色者。
水飛用之。
珊瑚末。
畫中一種紅色
歷久不變
珊瑚屑也。
宣和內府印色
多用此。
䧺黃揀上號通明鷄冠黃。
水飛之法。
硃砂同。
畫黃與人衣。
但金上忌用。
卽燒成慘色。
石黃妮古錄。
石黃用水一碗
蓆片覆碗。
炭火煅之。
待紅如火。
地上
以碗覆之。
候冷細硏。
調柞松皮紅葉用之。
乳金。
先以素盞。
膠水
公元524年
將枯。
金箔
手指
膠粘入用
第二團團摩榻。
待乾粘碟上。
再將淸(一作膠)水滴許榻開。
屢乾屢解。
再用淸水
指上碟上一洗凈
置碟中。
火溫之。
少頃
金沈將上黑色水盡
行傾出晒乾。
碟內好金
臨用時加膠水調之。
法將肥皁核。
內剝出白肉
鎔化作膠。
似更輕淸
傅粉
古人用蛤粉。
蛤蚌殼煅。
過水飛用之。
畫家鉛粉
手指乳細醮膠水於碟心。
摩擦待乾。
又醮膠水
如此十數次。
搓成餠子
晒乾。
用時滚水洗下。
再淸(一作將)淸滴膠水數點
上面者用。
下則拭去。
調脂。
須用福建胭脂少許
滚水畧浸。
將兩筆管
染坊布法
絞出濃汁
溫水頓乾(頓乾溫水)用之。
藤黃
郭義恭廣志。
謂岳鄂等州。
崖間海藤花蕊。
敗落石上沙黃
就樹採擷蠟黃
周達觀眞臘記云。
黃乃樹脂
番人刀斫樹枝滴下。
次年收之。
其說雖與郭異
然亦皆言艸木花與汁也。
味酸有毒。
蛙牙貼之卽落。
舐之舌麻。
一種筆管者。
最妙畫樹
黃水入墨內。
枝榦
便覺蒼潤
靛花
靛花四兩乳之。
必須人力一日
始浮出光彩
再加膠水洗凈
杵鉢。
傾入巨盞澄之
上面細者。
撇起。
盞底黑者。
棄去。
將撇起者。
置烈日中
一日晒乾。
凡製他色。
四時皆可。
靛花
必俟
公元523年
三伏
畫中亦惟此色用處最多。
艸綠
靛花六分
藤黃四分
卽爲老綠。
靛花三分
藤黃七分
卽爲嫰綠
赭石水硏如泥
投以淸膠。
水飛之。
上層
底下所澄色慘者。
棄之。
赭黃藤黃
加以赭石
用染秋深樹木葉色蒼黃
自與春初之嫩葉有別。
如着秋景中。
山腰平坡
艸間細路
亦當用此色。
老紅色。
樹葉丹楓鮮明
烏桕冷艶
則當純用硃砂
諸夾葉。
須用老紅色。
當于銀硃中
赭石着之蒼綠色
初霜木葉綠欲變黃
一種蒼老黯淡之色。
艸綠赭石用之。
秋初之石。
破土逕。
亦用此色。
和墨樹木陰處
山石之凹處。
俱宜加墨。
層次分明
遠近向背矣。
若欲樹石蒼潤諸色盡。
加以墨汁
自有一層陰森之氣。
浮于丘壑間。
硃色
只宜淡着。
不宜和墨
東方活字之始
公元前1538年
活字始於太宗三年癸未
命置鑄字所。
內府銅爲字。
金祗大明律跋曰。
大明律科輕重
各有攸當。
上思頒布中外
然其使字人未易曉。
三韓時。
薛聦所製方言文字
謂之吏道
土俗習。
未能遽革。
宜將是書。
讀之以吏道
政丞平壤趙浚
公元1395年
檢校樞院高士褧。
與予囑其事。
詳究反復
逐字直解
二人草創於前。
三峯鄭先生道傳
曹典書唐誠
潤色於後。
功告訖。
書籍院。
白州知事徐贊所造刻字
印出頒行
時洪武乙亥
詳究此文。
始知活字非創於太宗朝也。
徐贊所造刻字云者
木活字。
無乃創造歟。
或自麗朝有此法。
而贊之所造。
又是新樣歟。
鑄銅之制。
始起於太宗朝歟。
大明乙亥之歲。
已先鑄字癸未之歲九年矣。
金祗尙友堂。
似是鄭道傳門生也。
乙亥
道傳被誅才六年
頒行其編閱之書。
可想當時法網之太踈也。
張旅軒出處之義
張旅軒門人。
出處之義。
旅軒曰。
學而優則仕。
有禮意則仕。
家貧親老則仕。
不仕有二耻。
欲㓗其身。
大倫一恥也。
欲假其名。
索其價。
二恥也。
造蔘
偶見或人冊葉間錄造蔘法。
下書曰。
出智異山隱方書
海防風一斤。
蘆頭去皮。
長流水三日
一日三換水。
始入下藥煎。
汁曬至乾。
而用何首烏括去麤皮。
冷水三日
一日三換水。
薄切
用䧺墨大荳一升
二升
同煎至半乾。
出曬。
地骨皮刮去麤皮。
生薑
自然汁浸一日曬。
五兩
黃茋去皮。
蜜水一日曬。
白朮酒浸三日
去皮臍。
薄切
薑汁浸湯去塩味爲度。
甘艸生去皮各一兩
六料
如右法製後。
始入水三斗瓦鼎內。
煮至六升許。
去滓。
因入海防風大者
浸而出晒。
以汁盡爲限
甚堅宲。
油紙包裹
常置之于溫煖處。
華人東事
公元1799年
藝文志
奉使高麗一卷
(亡名
)高麗風俗一卷
(裴矩撰。
)新羅國一卷
(顧愔撰。
大曆中
歸崇敬使新羅
從事
)渤海國記三卷
(張建封撰。
)通志藝文畧。
(鄭樵撰。
)載渤海行年十卷
(僧顔撰。
似是五代人。
)文献通考
(馬端臨撰。
)載鷄林類事三卷
(陳氏曰。
不知姓名
)鷄林志三十卷
(晁氏曰。
皇朝崇寧中
雲編次。
劉逵
吳拭
使高麗
雲爲書記官。
旣歸。
攟輯其會見之禮。
聘問之辭。
類分八門
陳氏曰。
元豊
刱通高麗以後事宲。
詳載之云。
)海外事程廣記三卷
(陳氏曰。
南唐如京使章僚撰。
使高麗所記。
海遊及其國山事績物産甚詳。
史虗白作序。
己未十月
本朝開國前一年也。
)高麗圖經四十卷
(陳氏曰。
奉議郞徐兢明叔撰。
宣和六年
路允廸傅墨卿
使高麗
爲之屬歸。
上此書。
圖其形事爲之說。
今所刊不復有圖矣。
之後
篆書
能畵
嘗自題保大騎省世家
宣和書學博士
又自書自信居士
)玉海
(王應麟撰。
)載鷄林志二十卷
(崇寧中
吳拭使高麗
撰載往回事跡一時詔誥
)鷄林志三十卷
(王雲撰。
其類有八。
自高麗事類。
海東備檢。
雲從吳拭
使高麗
○案宋史王雲傳。
雲字子飛。
澤州人
進士
從使高麗
撰鷄林志
以進。
中書舍人
)鷄林類事三卷
(崇寧初
孫穆撰。
叙土
公元1174年
風朝方言
口宣刻石文字
)海東三國史記五十卷
(淳煕元年五月二十九日
明州進士沈忞。
上海三國史記
賜銀帶付秘閣
○案玉海
又另載三國史記五十卷
高麗金富軾撰。
首載新羅
次高勾麗。
百濟
有紀表。
盖王氏。
不辨海東三國史記三國史記
本自一書
錯認海東三國史記
爲沈忞所撰也。
)海東三國通曆十二卷
(高麗高得相撰。
繫以中朝歷代正朔
)明藝文志
朝鮮復國經畧六卷
(宋應昌撰。
)朝鮮征倭紀略一卷
(蕭應宮撰。
)朝鮮紀事一卷
(倪謙撰。
)奉使一卷
(缺缺
)朝鮮雜志三卷
(錢溥撰。
)使朝鮮三卷
(龔用卿撰。
)寧都先賢傳。
(魏禮撰。
)載使東日錄。
(董越字尙矩
成化進士
翰林院侍讀
孝宗登極
春坊右庶子
麒麟服。
頒朔朝鮮
餽贈一無所受。
朝鮮歲使至。
必問起居
南京工部尙書卒。
謚文僖
圭峯文集
使東日錄。
)列朝詩輯
(錢謙益撰。
)載高麗世紀一卷
(會稽明濟子魚
朝鮮詩選云云
明濟又撰高麗世紀一卷
朝鮮事最詳。)
僿說。
(李瀷撰。
)士虞禮四籩四豆之外。
有胾四豆
鄭註云。
異味也。
胾切肉也。
此類今俗設肝炙之南。
謂之肝南。
案炙有魚肉許多名色
何必拈出肝炙
而曰肝南也。
齊民要術
腩字註。
脯炙也。
肝南或是腩字之偶同而譌。
而爲南耶。
紫檀
丹鉛錄。
(楊愼撰。
)引嵇含艸木狀云。
蒟緣子。
浸以蠭蜜
點以燕檀。
所謂燕檀。
盖以燕脂檀木也。
紫檀木。
出交
趾。
性堅。
新者色紅。
水濕浸之。
色能染物
画家合色。
檀子用銀朱淺。
入老黑燕脂合之。
故曰燕檀。
俗曰紫檀色。
訛爲紫棠也。
紫檀似是蘓木
俗名丹木
不必單指色赤。
而名曰丹木
亦應檀與丹同音
而非香木紫檀也。
袁陳格言
世範(袁采撰)曰。
人之性行
雖有所短。
必有所長
與人交遊
常見其短。
不見其長。
時日不可同處
常念其長。
不顧其短。
終身與之交遊可也。
長者言(陳繼儒撰。
)曰。
一味見人不是
兄弟朋友妻子
以及僮僕鷄犬
到處可憎
日落火坑塹中
如何出頭地
故云。
每事自反
眞一淸凉散也。
此二則不欲其阿其所好
溺愛不明也。
可爲醫俗之良劑。
護身之靈符
予聖者。
可以書紳
自好者。
可以銘座
高麗榜眼
公元1197年
近世李厚菴萬運。
高麗榜眼一卷
有曰。
光宗九年戊午
恭讓王四年壬申
凡四百三十五年之間。
得全榜十七。
五百四十四人
散榜二百五十。
四百六十五人
補榜共一百五十一。
應擧試十榜。
三十二人
文臣重試三榜
十人
侍學選侍(一作試)五榜。
七人
進士一百三十五人
十韻六十五人
生員三十七人
都合一千四百四十六人
內疊入凡七十九人
以計則宲一千三百六十七人
假廝兒
金史后妃傳。
陵時
凡諸妃位。
皆以侍女
男子衣冠
號假廝兒
我國方言
男子爲斯那海。
盖斯者。
猶新也。
新羅
稱斯盧也。
陽城李氏祖先
有以那海爲名者。
慶尙道稱女人
爲假斯那海。
金人與我國接界
方言
有相同者。
假廝兒
與假斯那海。
其爲音訓
相近也。
食戒
余食貧且食量甚窄。
又性本寒儉
禀質脆薄
每欲知足而惜福
節食攝生
嘗愛涪翁食時五觀
星湖僿說所論。
今錄之。
五觀曰。
一曰
計功多少
量彼來處
此食。
墾植收獲
舂磨陶汰
炊煮乃成。
用功甚多
何况殺害生靈
爲己滋味
一人之食。
十人作勞
家居卽食父母心力
所營縱是己財。
亦承餘蔭。
仕䆠則食民之膏血
不可言
二曰。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始于事親
中于事君。
終于立身
全此三者。
應受供養
無愧缺則已。
否當愧恥
不敢盡味。
三曰。
防心謂(一作離)過貪等謂(一作爲)宗。
上味食務遠物而求難得
是之爲貪
於下味。
恚怒
口腹之故。
鞭扑人。
是之謂嗔。
不過充飢
而求食前方丈
是之謂痴。
君子食無求飽
離此過也。
四曰。
正事良藥
爲療形苦。
五糓五䟽養人
魚肉養老
形苦者。
飢渴爲主病。
四百四病爲客病。
故須食爲醫藥
以自扶持
是故知足者。
擧著常如服藥
五日(一作曰)。
成道德。
方受此食。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結欵狀。
然後受食。
旣食。
不可怠于道業
僿說曰。
財莫(莫下似有脫字)於穀(一作)。
一日兩盂飯。
有口皆吃。
禾必皆其勤力所出
故財常患乎乏絶
不勤而口無饜
蟲獸何別。
古之君子
坐而論道
作而行之。
是則勤力者。
均其功。
余性喜書
終日呻吟
省其粮。
不多食。
第一良策
一盂而省其一合之米。
一日兩盂
二合矣。
一家十口
二升矣。
一郡萬家。
則積有二千斗之多。
一口之費。
不止一合之少耶。
又况一人終歲之食。
積至許多
其所龠合
可惜也。
國人務多食。
天下爲最。
近有漂有(有字似于)琉球者。
其民笑之曰。
爾俗常用大椀鍮匙。
抄飯健食。
如何不貧。
盖前已漂到。
諳悉者也。
余嘗觀邊海人。
一口之食。
可食三人而無飢。
國守(一作安)得不窶。
幼而習飽。
膓肚漸寬。
不克(一作充)則覺飢。
漸習漸飢。
有餓死者矣。
習而有
寬。
則必有習而窄者。
於是
絶穀不食者。
山野禽獸
氷凍雪積
能不死。
習之所致也。
不能恒飢
豈無减其太過之理。
飢而難忍
心也。
非特腹爲之也。
山僧䟽菜而不瘠。
孝子斷肉
多病者。
嗜欲病之也。
由是觀之。
今人不忍飢。
心之未定也。
兵戈旣遠。
安逸成習故也。
國俗午飯點心
點心字出於禮書
晨羞之稱。
注謂。
小食點心也。
今人早起白粥
謂之早飯
當午頓食
謂之點心
富貴之家。
日日七食。
酒肉淋漓
珍異相高。
一人之費。
可食百人
何曾驕逸
家家皆然。
民安得不困。
余謂事之效速。
有如忍飢不食
一飢二飢。
未必生疾
一升二升
隨飢米羡也。
與未忍少飢。
而米絶先病者
知愚何如也。
(案言言切宲。
一飢二飢云云
雖出節食美意
不可責之人人
恐或纖吝之弊啓。)
不預太子
淸制
不預太子
密書諸子屬意名字
藏于乾淸宮
臨崩顧命大臣
視之而立之。
此法盖與波斯國俗同。
周書異城(一作域)傳。
波斯國。
條支國也。
卽位以後
諸子內賢者。
密書其名。
封之於庫。
諸子大臣
皆莫之知也。
王死。
衆共發書視之
封內有名者。
卽立以爲王。
餘子各出就邊任
兄弟不相見也。
黃幹
一統志。
黃幹字尙質
長溪人。
朱子
著術(一作述)甚富。
饒魯幼從遊。
官至直學士
三山黃幹
別爲一人
李言俗弊
磻溪柳氏曰。
祖宗家法最正。
前代
深仁厚澤
在人者深。
大典定時
未免有因
成法者。
制地則稅輕而貢重。
制人則先門閥而後材局。
取人則先詞藝而後宲德。
用人循資格而略功績
加以促官任之遷。
兵政之寄。
庶出之子
奴婢之門。
大體如此
故其條理排置。
從此推去。
法成旣久。
則俗因而習。
所以中間
雖有願治之賢。
建白之議。
不得有爲也。
以至今日百弊俱極。
民理竭矣。
國家必欲更張宿弊
必須從本變通
乃可救此。
星湖李氏曰。
艸鬱則腐。
木鬱則蟲。
人鬱則病。
國鬱則百慝並起。
古今詩人閨情宮㤪極多。
居室之樂。
人皆有之。
獨守空房
幽閉終身
㤪恨如何哉。
此皆士不遇標準也。
今世之人鬱可數。
其俗賤才
賢能必退。
風尙閥。
庶孽中路之別。
百世不通名䆠
西北三道枳塞。
已三百餘年。
奴婢法嚴
子孫不齒平人域中
愁鬱十分居九。
至今日。
黨論公行
三朋五儔。
各成部
曲。
苟一得志
餘悉屛逐
天地何以變化
艸木所以不蕃也。
野人云。
艸宲漸减。
木圍不大
是固其證也。
但恨無决其鬱者。
武會試
公元1371年
谷朝天錄(許筬撰)曰。
登科錄三卷洪武四年吳伯宗丙科四人金濤名下注。
高麗延安縣人
魏叔子集。
(魏禧撰。
)洪武四年會試錄記曰。
嗚呼
洪武四年會試錄。
國家養士三百年所自始也。
四十年
遜國之變。
忠臣義士
趨死如歸。
其後雖以靖難芟夷
議禮誅斥
逆奄摧折
甲申以還
天下搢紳之士。
窮岩艸衣
捐身立節
以自献於先王者。
不可勝數
謂非聖祖養士之報。
其能然哉。
考試官四人
詹同宋濂原本
一則貢士鮑恂也。
元貢士
儼然本朝學士
幷列考官
兵部主事許方僅。
彌封
翰林編修唐肅
主對讀。
當時
文名
徵授學士
不就
特命主試事。
不可以加於郞官
史臣爲嫌耶。
其題先五經
四書疑。
二首第一塲。
詔表各一爲第二塲。
策一爲第三塲。
是科中式者。
一百二十人
九十七名金濤。
高麗人也。
聖祖用人之無方。
取士之法。
見於此。
攷事撮要
(魚叔權撰。
)洪武三年
帝遣
侍議舍人卜謙。
科擧程式
中書省移咨
本國
鄕試中選擧人出給公據赴京會試
鄕試擧人朴宲,金濤,伯儒等。
赴京會試
四年
金濤中第三甲
同進士出身
除授東昌府丘縣
以不中國語。
願回本國
朴宲伯儒下第
亦願回國。
禮部奉聖旨。
盤纏
俱著回去
(案金濤字長源
號蘿葍山人
恭愍王壬寅登科
辛禑己未
楊伯淵被害
密直提學
)六年
鄕試擧人金潛,宋文中,曹信等。
赴京會試
在海値風。
金潛,曹信,賀正倍臣周英贊等。
俱渰死。
再遣宋文中
赴會試。
七年
禮部以宋文中不及試期奏。
奉聖旨免他再試。
發回本國
擢用
(案洪武七年
金義明使蔡斌
奔于北元
後因朝鮮赴試。)
西淸古鑑
皇帝古董
西淸古鑑。
商祖辛盉。
最古
收藏古書
天祿琳琅
宋槧前漢書。
爲冠。
初爲趙孟頫所藏。
明則自陸,顧兩家
輾轉流傳
歸之王世貞
趙與王。
皆於卷前。
自畫其像。
王幷跋。
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門額
天下第一關
東國人。
稱爲秦李斯筆。
此齊東之見也。
不惟李斯不習楷字
山海關
明初。
中山王徐達所拓而改築者也。
門額所書者于中
公元1374年
原人
以爲蕭顯所書。
不識何許人
嘗攷徐四佳集。
有曰。
蕭進士山海關登樓詩韻註曰。
廣寧道中
遇遼東丘生。
信宿同行
間以進士蕭顯秋日登樓見示
又求余見和。
有客乘軺望闕
何人衣錦還鄕
(此四佳句也。
注曰。
蕭進士
有榮還衣錦之句。
)此天順庚辰
公使中原時所作。
蕭顯係是遼東人
則書山海關額。
斷然無疑
三韻通攷
公元1264年
今世所行三韵通攷
以平上去三格
作橫看。
年表世譜
入聲于後。
分註二字
無過三字
總九千七百三十二字。
金承旨濟謙。
增千七百九十八字。
通用科場
爲便要切近之書。
不能的知爲何人所撰。
芝峯類說。
(李晬光撰。
)三韻通攷
出於倭國
便於攷閱
故今用之。
僿說。
(李瀷撰。
)日本雖居海島
典籍皆具。
北海字義三韻通攷
我國從倭得之
(案芝峯則似以爲倭人所撰。
而僿說所論。
有若國本有者。
中間失之。
復從倭得之
然盖未詳來曆也。
)磻溪雜識
今之三韻通攷
江左沈約所定。
失正音。
故洪武正韻
所不從。
(案此說則通攷之行。
正韻之先。
抑或有考而言歟所。
)案此書。
不見中國書目
無由知其緣起
國朝寶鑑
世祖五年
曹啓曰。
訓民正音
先王御製之書。
東國正韻
洪武正韻
先王定之書。
吏文又切於事大
請自今文科初塲試。
三書
四書五經例給分。
終場
試吏文。
對策例給分。
從之。
筆苑雜記
(徐居正撰。
)我英廟(世宗朝)。
儒臣
分局撰次高麗史,治平要覽兵要韻書五禮儀,經書音解。
同時撰修
皆經睿裁
書成。
一日御覽數十卷
德懋以爲寶鑑雜記所載二。
似是三韻通攷
日本亦得刊行
又轉至于我國歟。
以俟更考。
招安梁山濼榜文
居易錄。
(王士禎著。
)載宋忠文公叔夜招安梁山濼榜文云。
赤心爲國
不避凶鋒
拏獲宋江者。
賞錢萬萬貫雙執花紅
拏獲李進義者。
賞錢百萬貫。
雙花紅。
拏獲關勝,呼延綽(一作灼),柴武松,張淸等者。
賞錢十萬貫。
花紅
拏獲蕫平,李進者。
賞錢五萬貫。
有差
今葉鬬戱
有萬萬貫千萬貫百萬貫。
花紅遞降降等
采用叔夜榜文中語也。
傳中
方臘賊黨呂師囊
台州仙居人
亦非杜選。
但賊所陷。
乃杭,睦,歙,處,衢,㜈六州耳。
詳泊宅編。
又七修類稿言錄鬼簿。
汴梁鍾繼先作。
載宋元傳記之名。
於此傳之事尤多
癸辛雜識
(周密撰
)載龔聖與宋江等三十六贊幷序曰。
宋江事。
見於街談巷語
不足采著。
雖有高如,李嵩傳寫
士大夫不見
黜。
余年少時
壯其人。
欲存之畫贊
以未見信。
書載事宲。
不敢輕爲。
異時
東都事略中。
侍郞矦蒙傳。
有書一篇
陳制賊之計云。
宋江三十六人
橫行河朔
京東官軍數萬。
無敢抗者。
其材必有過人。
不若赦過招降
使討方臘
以此自贖
或可平東南之亂。
然後輩眞有聞於時者。
於是三十六人
人爲一贊。
而箴體在焉。
葢其本撥矣。
將使一歸於正。
義勇相戾
詩人忠厚之心也。
余嘗以所爲
不得自齒。
然其識性超卓有過人者。
立號旣不僭侈
名稱儼然
循軌轍。
雖托之記載
可也。
古稱盜跖
盜賊之聖。
以其守壹至於極處
出類拔萃
者。
其殆庶幾乎
雖然
彼跖與
與之盜名不辭
躬履盜跡無諱者也。
豈若世之亂臣賊子
畏影而自走。
所爲近在一身
而其禍未嘗不流四海
嗚呼
與其聖公之徒。
孰若跖與也。
保義宋江
(案贊詞無甚奇異故今闕。
)智多星學究
玉麒麟盧俊
大刀關勝。
閻羅阮小七。
尺八腿(赤髮鬼)劉唐。
沒羽箭張淸。
浪子燕靑。
尉遅孫立。
浪裡白跳張順
船火兒張橫。
短命二郞小二
和尙智深
行者武松
鐵鞭呼延綽(一作灼)。
混江龍李俊
九紋龍史
小李廣花榮。
霹靂火秦明。
黑旋風李逵。
旋風
揷翅虎雷橫。
神行太保戴宗。
急先鋒索超。
立地太歲阮小五。
靑面楊志
關索楊䧺
一直董平
兩頭蛇解珍。
美髥公朱仝。
沒遮攔穆橫。
拚命三郞石秀。
雙尾蝎解寶。
鐵塔天王晁盖。
金槍班徐寧
撲天李應
此皆羣盜之靡耳。
聖與旣各爲之贊。
又從而序論之。
何哉。
太史公遊俠
姦䧺
不免異世之譏。
然其首著勝,廣於列傳
且爲項籍作本紀。
意亦深矣。
識者
當自能辨之云。
華不注山人
戱書。
湖壖雜記
(陸次雲撰。
)載武林六和㙮下。
舊有魯智(智下脫深字)像云云
(案此段
前已錄之。
)三才圖會。
(王圻撰。
)載徐寧鉤鎌槍云云
(案此段
前已錄之。
)案宋史矦蒙張叔夜傳。
俱載宋江事。
又有諸家所記。
若是明白
榜文贊序所載。
水滸姓名稱號
互有不同
所謂三十六天罡眞有之。
七十二地煞
作者傅會耳。
作者當時討盜文字
敷衍撰次
其詳見於莊岳委譚。
邊國
公元1306年
國朝寶鑑
成宗十三年閏八月
邊國主李獲。
遣使献土宜。
久邊。
前因日本州人
通聘問。
至是復遣使
燒香胡椒,鑞,銀,絹,瀹具,素等物。
上書願得大藏佛經曰。
貴國廣大
聖德之無窮量。
天地
不肖
吾民卽陛下之民也。
遠近
莫恪生民之殖福。
俯賜一藏
以契佛之遺漏
百拜頓首云云
優禮送之。
佛經
無有不遣
案歷攷東南海外諸國。
無所謂邊國者。
此時倭人狡獪
杜撰國名及王姓名土貢名。
打扮一使人。
乃敢誑我國嘗試之。
以求大藏佛經
當時謀國見欺
不能明辨痛斥之。
李氏
我國姓
外視附托
自稱李氏
而我國大藏
所以津津垂涎不得
故設此此(此衍字)詐謀要之
終未覺得。
惜哉。
其所字。
攷之倭字無有也。
謀國者。
不可不詳知。
海外諸國。
西北沿革年代方域道里風俗物産
以應不測之變也。
郭震
公元1772年
兵將郭震卿。
卽僧而還俗者也。
仁祖大王
都摠攝義嚴和尙詩曰。
直將忠義明主
莫向烟霞碧山
原註
壬辰兵將
還俗
郭震卿。
官至同樞。
震卿與明末申甫事同
震卿削髮時爲將。
加帽後登壇
則不同。
流鬼儋羅
新唐書
流鬼黑水靺鞨東北
傳中
儋羅達末婁達姤
有曰。
龍朔初
儋羅者。
其王儒李都
遣使
公元723年
入朝
國居新羅武州島上
朴陋
大豕皮。
夏居革(革似草)屋。
窟室
地生五穀
耕不知用牛。
鐵齒杷上。
(上字似譌。
)初附百濟
麟德中
酋長來朝
從帝至太山
後附新羅
開元十一年
又有達末婁達姤二部首領
朝貢
達末婁自言。
扶餘之裔。
高麗滅其國。
遺人度那河。
因居之。
或曰
他漏河東北
流入黑水
達姤
室韋種也。
在那河陰凍末河之東。
西接東頭室韋
東北達末婁云。
儋羅
卽耽羅也。
其曰。
羅武州
卽今全州
當時九州之一也。
達末婁達姤二部
室韋之種。
而與儋羅同傳。
失其類從也。
鳥獸
宛委餘編。
(王世貞撰。
)解獸語者。
介葛盧
(見左傳
)解鳥語者。
公冶長
(見衝波傳。
)矦瑾字子瑜
(見燉煌宲錄。
)又廣漢翁仲
解馬語。
(見論衡。
)李南解馬語。
(見抱朴子
)詹何得牛鳴。
知牛黑而白在角。
(見韓非子
)廷尉僧照
南山彪嘯云。
國有邊事
當選人丁
(見梁典
)王氏亦未盡錄。
錄今補記
唐僧多羅,白龜年
俱通鳥獸語。
成子,楊宣
皆通雀語
太原王氏祭廁神。
聞蟻言。
(見五雜組。
)成武丁。
漢時臨武人
爲縣小吏
長沙
異人
授以藥。
遂通鳥獸言語
後乘白騾仙去
元時麥宗雲南通安州人
吐蕃白蠻諸種
書契
無不通曉
旁及鳴禽
亦解其語。
(見淸一統志。
)遼太祖鐸骨札。
以本帳下蛇鳴
命知蛇語人。
神速姑解之。
言蛇謂穴旁有金。
得金以帶。
(見遼史。)
兄主
國俗
尊者稱主。
雪寃記註
(申叔舟等撰。
)河崙
矯傳恭定大王令旨撫安兄弟
期會後苑
撫安兄弟出外垣。
問曰。
兄主何在
因而國初已有兄主之言。
則亦應勝國時言也。
各省北極高度
京師三十九度五十五分。
盛京四十一度五十一分。
山西三十七度五十四分。
朝鮮三十七度三十九分。
山東三十六度四十五分。
河南三十四度五十二分。
陝西三十四度十有六分
江南三十二度四分
四川三十度四十一分。
湖廣三十度三十五分。
浙江三十度十有八分
江西二十八度三十七分。
貴州二十六度三十分。
福建二十六度二分
廣西二十五度十有三分
雲南二十五度六分
廣東二十三度十分
○四裔志。
(鄭厚祚撰。
)白頭山
在甲山府北三百八十里。
北極出地四十二度弱。
城府編。
西一度強。
量地之法。
以南北極出入地。
定南北。
月蝕節紀之差。
定東西。
地面直線行二百里。
在天差一度
南北定所
東西無定位。
故以繪地者之所居
中線
東從西。
測天而計地之差度
假如北京中線
則漢城府在偏東十二度
城府中線
北京偏西十二度之類是也
金石今始現
近世陽湖洪亮吉石記後序曰。
尙書弇山先生
關中石記
奉命調撫河南
復有中州金石之著。
近者。
石出洛陽
而知王伯輿祔葬
殘本太廟
而知宲谿典字伯幷
馮戶部敏昌
王屋之山。
懷縣
司馬墓志銘
武進士億
鞏洛之野。
于蕫家村。
得姜纂造像記
求之昔人
未著錄。
五衛從元
元史兵志。
世祖時
內立五衛
以摠宿衛諸軍
衛設親軍都指揮使
外則萬戶之下。
捴管
千戶之下。
摠把
百戶之下。
彈壓
樞密院摠之
方面有警。
則置行樞密院
事已則廢。
而(缺)都鎭撫司。
屬行省。
萬戶千戶百戶
分上中下
萬戶金虎符
高麗軍制
槩從胡元
而我朝五衛鎭撫所之名。
亦元之舊制也。
軺軒
中宗三十九年。
正言起文曰。
宰相乘軒
皆張黑傘。
遠望之。
東宮靑繖
殊未安。
上曰。
古制年老
然後乘軒
今也雖年少者。
二品則便乘軒
不可
領事尹殷輔曰。
中朝騎馬者。
皆立靑盖
知事成世昌曰。
世宗朝。
軺軒制度
一依梁制。
軒上立靑盖
以遮日。
老病宰相
難曝酷炎也。
靑盖立軒之制。
未知何時廢之。
而軒無屋
則不可無盖。
自古有車必有盖
今之乘軒者。
復舊制可也。
古者乘軒者。
往往嚼舌
自點
於長轅上
立短柱。
疾驅晏如也。
弓箭之制
會典
弓箭之制。
弓胎用楡木
或欇木。
南方或削巨爲之。
取材之法。
竹木之理平正端直
張而不跛
長三七寸
其面傅以牛角
加以筋膠。
外飭(飭似飾)樺皮
胎一而角兩接
接處用鹿角一塊
固以筋膠。
加煖木皮於外曰弓靶
雨(一作兩)弰以桑木爲之。
各長六寸三分
瓖以牛角
刻鍥其末。
以受弦彄。
弰與胎闘筍相接處。
光削一面
鹿角爲方釘於角端曰蟄弦。
弓弦有二。
一曰纏弦
蠶絲二十餘莖爲骨。
外用絲線橫纏。
以末之纏絲。
三節
七寸許。
空一二分不纏。
則不
公元1768年
張弓時。
摺疊收之。
一曰
皮弦。
鹿皮爲之。
用於戰陣
弓力強弱
視胎面厚薄
筋膠輕重
爲斷。
一力三力
用筋八兩五兩
四力至六力。
用筋十四兩膠七兩。
七力至九力。
用筋十八兩膠九兩
十力至十二力。
用筋一斤十兩十兩
十三力至十五力。
用筋二斤膠十二兩。
十六力至十八力。
用筋二斤六兩膠十四兩。
箭笴楊木柳木樺木爲質
取圓直之杆。
削成之。
別用數寸之木。
刻槽一道箭端
箭笴必取範於端。
均停首尾
刻銜口以駕弦曰括。
其端受鏃。
凡鏃冶鐵爲之。
鈚箭
針。
皆戰箭。
施於敎閱者曰骲箭
以寸木空中。
錐眼爲竅。
矢發則受風而鳴。
又謂之響箭
鉄鏃上加骨角小哨者曰鳴鏑
羽翎箭括箭羽
靑鶴翎,蟬鵝翎鸕鷀翎,鸛翎,鴇翎,芝麻翎,鴈翎
箭羽也。
我國六鎭交市時。
角弓
沈於水二十日。
始解
葢我弓短。
弓長
故取其角改制
而其製作堅緻
可推而知也。
我弓。
天陰則角與膠不親
何用之。
且彼之弓之幹弦。
箭之笴羽。
取料甚廣。
皆可法也。
乾隆三十三年
奉旨
步射大矦
以八十步爲則。
太遠。
善射之人。
多致遺棄
嗣後改爲五十步。
二矢合式
葢步近則矢力專而發必中。
我國尙遠射。
計之得也
大覺國師
公元1737年
高麗史宗室傳。
文宗四子大覺國師字義天。
宋哲宗諱以字行。
文宗一日諸子曰。
能爲僧。
作福田利益。
起曰。
有出世志。
王曰。
善。
出居靈通寺。
性聦慧。
嗜學
始業華嚴
便通五敎
旁涉儒術
號祐世僧統
欲入宋求法。
不許
至宣宗時
數請。
宰臣極言不可
二年四月
潛與弟子二人
隨宋商林寧船而去。
王命御史魏繼廷等。
分道乘船追之。
不及
禮賓鄭僅
問過海安否。
至宋。
引見垂拱殿
待以客禮
寵數渥縟。
遊方問法
詔以主客員外郞楊傑
館伴
吳中諸寺。
迎餞王臣
上表乞令還國
詔許東還
至禮成江
王奉太后奉恩寺以迎。
釋典經書一千卷
又於興王寺
奏置敎藏都監
購書於遼宋。
多至四千卷
悉皆刊行
始創天台宗
置于國淸寺
已而南遊
遍歷名山
後退海印寺
肅宗卽位
遣使迎還。
住持興王寺
遼使王萼。
興王小鍾
歎美曰。
我朝所未有
謂萼曰。
吾聞皇帝崇信佛法
以此獻。
萼曰。
可。
鑄金鍾二簴。
將獻于遼帝。
遂屬回謝使李復
先奏其意。
遼帝以萼妄有求索
公元1426年
峻刑令勿献。
復還
刑部奏治其罪。
卒。
冊贈大覺國師
義天
宣宗宗之弟。
宣宗二年乙丑
宋神宗元豊八年
遼道宗大安元年也。
海印寺藏經版。
古志以爲新羅莊王丁卯造云
而哀莊王在位十年
元無丁卯歲
高麗宣宗四年丁卯
義天雕造經版。
譌傳爲哀莊丁卯歟。
義天退居海印寺
則藏版于寺中。
未爲不可
余遊海印寺
試拈世祖朝所印經二冊
下方一刻癸卯歲
大藏都監奉勅雕造。
一刻甲辰歲
寺僧別有所記曰。
戊申年
高麗國大藏都監奉勑雕造。
義天刊行五千餘卷
今藏元數。
六千五百二十九卷
厥數不同者。
癸卯以來
連歲補刻。
義天未刻一千五百餘卷歟。
但未知癸卯等歲。
的指爲何朝。
若使余盡閱經版。
可知緣起
不可得也
○湖壖雜記
(陸次雲著。
)高麗寺者。
宋神宗時國王
嘗祈嗣於佛。
得一子。
晝夜啼。
惟聞木魚聲。
則暫止。
有聲空中來。
或遠或邇。
王命尋聲所自起。
愈尋愈遙。
渡海而南。
得之武林鏡湖之畔一僧
端坐招提
靜宣貝葉
擊魚按節
使者
請涉朝鮮
以療世子
且曰。
其臂間。
湛然有佛無靈字。
佛之所賜。
題識之無靈。
此何說歟。
僧曰。
異哉。
爲爾往視
渡海見王
公元1784年
合掌作禮
世子笑而受之
僧曰。
世子吾師也。
吾師僧爲比丘。
其先輿夫也。
肩輿得金
建刹湖上
遂爲釋。
吾欽其德爲之徒。
乃師一年跛。
明年盲。
三年雷聲以死。
吾深不平
濡筆
題無靈字於其臂。
孰意其生於此歟。
王曰。
佛有靈矣。
因爲建寺於其舊地
顔曰高麗
且進金塔以表奇。
因誌失載
不存矣。
余記其畧。
以貽主僧
今寺惟無樑(一作量)殿尙在
豈有尋聲而越重溟之理。
高麗寺傅會之也。
趙孟頫所書。
觀音院記。
有曰。
元祐五年
高麗王義天僧統
渡海問法
提刑楊傑館伴
其所以不險遠而來者。
佛法也。
靖康兵火
澒洞知殿道言
以像匿井中
兵退。
衆尋大士不見
瓦礫間。
劃然有聲
發井得像。
靈異如此
至於曰雨。
曰暘。
隨禱輒應。
或現或夢。
代不絶書。
曩朝賜賚
具有記錄
聖朝重建補陁道塲
備極莊嚴
高麗相去差遠。
里巷間。
惟能東坡詩曰。
蠶欲老半黃
前山後山雨浪浪。
農夫輟耒女廢筐。
白衣仙人高堂
知有詩而未知有佛。
故國人莫之信奉也。
三膺朝命
來莅江浙
因得詣天笠禮大士
凡有懇祈
應如響答
近叨聖恩
備員右轄
致禱焉。
天竺事畧觀之。
知觀菩薩神通廣大
無畏衆生
公元1304年
弘深
有情於一切。
現三十二應。
月印千江
化千百億身。
水行大地
無遠不届
有感必通。
世其歸依
人知信向
高麗未有殿宇
尙缺修崇
謂宜刻木範金塑像作繪。
捐金幣以建造
出珠玉以莊嚴
似望利益群生
福歸聖上
次及國土咸臻安樂
述事本末
告于高麗相公
願乞啓白國王
特與建殿造像
致嚴崇奉
庶幾佛法流通人知(缺)幸甚
大德八年六月日。
案大德元成宗䄵號。
高麗忠烈王三十年甲辰歲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