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泠斋集卷之十一 (自动笺注)
泠齋集卷之十一
 策
  
策(禁直諸臣比較製進)
若曰之爲物微矣。
然載於書記春秋
堯舜不常御。
三王禮義有取焉。
盖亦殷乎盛哉
於時爲秋。
羅浮之夏。
木奴之冬。
往往其時
於色爲黃。
而條陽之白。
閩山之朱。
往往別其色者何歟。
交趾橘官
南越橘籍
所取乎立制者何義。
洞庭里。
彭澤橘市
所取乎錫土者何說歟。
謀生
富比乎千戶
則因之爲利者有之。
作賓懷橘
名颺乎六歲
則因之著孝者有之。
由是人皆知之愛而表之德。
踰淮爲枳。
渡江
以言其氣質
三擊聲應
二叟象戱
以博其譎恠也。
以至壺酒之呼。
瓊醬之稱。
騷人墨客感時托物之詠。
盖無一不資焉。
之美自致歟。
抑人之好有甚歟。
夫種鶉火之墟。
氤氳之精。
璀璨芬馥
蓊茸葳蕤
陽之性也。
而乃炫煌玉案
照耀金盤
則必待九秋寒光
何其也歟
然物固有至微而寓至理者。
願與子大夫講之。
臣對臣以爲本艸之學廢。
而詩不可證。
不可考。
不可證禮不可考。
先王之道熄。
然則艸木蓏果。
詠歎
形容
辨別其性味者。
莫非詩禮之敎。
有益於世。
不可以忽之也亦明矣。
謹按詩之言果也。
周南衛風之李。
如是之類甚多
不言
禮之言果也。
曲禮內則
如是之類甚多
不言
之爲果。
不及梅李之爲果。
而遺於詩闕於禮乎。
此有說焉。
夫作詩者誰乎。
二南十三國之人。
述禮者誰乎。
門弟子
后蒼二戴
在於江淮以北。
不常有而不之道也。
楚國之産也。
楚國大夫屈原者。
敦乎詩說乎禮。
作爲離騷九歌
艸木蓏果。
詠嘆形容
辨別其性味者多矣。
至於則別作一頌。
果之有頌。
始也。
詩之六義
頌爲最尊。
有美而無刺。
古之淸聖伯夷者。
可以當之。
而加之微物
不之疑焉。
至稱后皇嘉樹
后皇大之之辭。
嘉樹嘉之之辭也。
楚之
可抵烏鵲
屈原所以大而嘉之者。
何故也。
其必有以拔乎艸木
超乎蓏果者矣。
今夫東之有耽羅。
中國之有楚也而橘生之。
楚之
屈原作頌。
人莫不稱之。
羅之
泯泯無稱
臣常恨焉。
惟我聖上
學冠百王
治挽三古
浸浸然囿一世詩禮之敎。
而士無習於本艸者。
太醫陽平君臣許浚所撰東醫寶鑑諺釋。
未免踈畧
可勝嘆哉。
臣甞從游宦耽羅者
詳問事。
欲著爲一譜。
竊自比於嵇含之狀陸璣之䟽。
以之證乎詩考乎禮。
汎濫乎離騷
歌。
不無小補於斯世。
於此耿耿焉。
今承淸問
敢不罄竭以對。
臣伏聖策之爲物至願子大夫講之。
再拜稽首而對曰。
本艸綱目果之類。
凡一百二十有七。
而橘居一焉。
又按曹叔異物志。
爲樹白華赤實
皮旣馨香
有善味。
盖果中之最珍者也。
是以淮海之貢。
必待錫命者。
稀而貴之也。
春秋之緯。
稱爲星精者。
神而異之也。
然則欲爲本艸學者
宜乎首言矣。
臣請條陳焉。
熟於夏而産羅浮
生刺之
熟於冬而名木奴。
不可四時拘者也。
條陽之色白
閩山之其色朱。
不可五色拘者也。
交趾之官
歲貢
而號曰橘官
南越之園。
歲出橘稅
而名爲橘籍
此與西錦置官
南香之有尉。
何以異哉。
里之在洞庭
橘市之在彭澤者。
不過因其産而錫之名。
此載玉隱記
又有瀟湘鄕焉。
其義可推而知也。
千戶捋富。
馬遷之述史也。
六歲颺名。
陸績之著孝也。
踰淮渡江
未免風土所遷。
晏子之言。
可謂善喩矣。
以至毅之擊樹。
仙翁對局
幽恠而恐不可盡信也。
呼以壺酒
稱爲瓊醬。
騷人墨客托比之辭。
不一而足
此皆本艸之外記。
而爲詩禮羽翼者也。
大抵楚之南。
果之府也。
龍眼似蜜。
椰子如酒。
荔芰比於瑤柱
橄欖謂之忠果
新之珍奇之品。
不可殫記。
爲之長。
之類。
盖亦甚多
孔安國尙書傳曰小曰橘大曰柚。
然則小大雖殊。
而元非二物也。
橘柚之外。
又有焉。
李時珍曰三者相類
盖或以香勝。
或以味勝。
宜諸果之下風也。
之美如此
人之好。
烏可已也。
其所氤氳鶉火之墟。
炫煌九秋之節者。
不敢傅會其說。
而記九月令曰鞠有黃華
之者秋令金。
金有五色而黃爲貴。
故鞠色以黃爲正。
以爲鞠者秋花也。
秋果也。
秋花非一而鞠爲佳。
秋果非一而爲美。
則金之貴色
鞠與得之矣。
旣以本艸之學。
仰對淸問
復有區區餘說。
敢此尾陳焉。
欲明乎本艸學者
不可不先讀爾雅
爾雅近乎正也。
是書也周公作之。
子夏傳之。
列乎十三之經。
東國之士。
或未之致意焉。
艸木蓏果。
形容性味。
欲望詠嘆辨別之。
不亦難乎。
伏願聖上爾雅之書。
立之學官
肄習國子
講究本艸之學。
使詩禮之敎。
煥然大明於世。
謹對
六書策(奎章全韻校正臣製進)
若曰書居六藝之一焉。
自昔周之訓國子也。
敎之六書
先王重文字也。
如是矣。
春秋以上
言文不言字。
左傳於文。
止戈爲武
論語史之闕文
中庸書同
文。
皆其證也。
然則與字幷稱
於何代何書何人何說。
爾等可溯擧而歷對之否。
字之古義
近育不近文。
易之貞不字
詩之牛羊腓字之。
春秋之使字敬叔
皆其驗也。
然則之訓文之由。
爾等亦可言歟。
文象立而結繩移。
鳥跡明而書契作。
獨軆爲文
合軆爲字。
文有八象
字有六類。
制造精義
詳確歟。
指事之視識察見。
上下是也
象形之晝物隨軆。
日月是也
諧聲之以事爲名。
江河是也
會意比類合誼
武信是也
轉注同意相受
老是也。
假借依聲托事
令長是也
其究解之妙旨
極言歟。
四象爲經。
假借轉注爲緯。
同一六書。
而或爲經或爲緯歟。
四象有限
假借轉注無竆
同一六書。
而或有限無竆歟。
六書之中。
假借轉注偏多歧論。
假借言之則或曰借聲。
或曰因其聲借其義。
或曰借義不借音
轉注言之則或曰轉聲。
或曰轉其聲注其義。
或曰有因其義而轉者。
有但轉其聲而無意義者。
有三轉四轉至八九轉者。
有轉同聲者。
有轉旁聲者。
有雙音並義不爲轉注者。
有旁音叶音不在轉注例者。
此其論果皆有據歟。
八卦爲忠。
古文爲質
籀文爲文
則忠質文
何與文字
如此分屬歟。
依類象形謂之文。
形聲相益謂之字
著於竹帛謂之書。
文字書。
固各
有專義而不容通釋歟。
秦漢之更用八軆。
今可悉數
甄豊之刊定六軆
亦可歷擧歟。
梵也伽盧也季頡也。
竺典幷稱三人
華也花艸雲霞也。
後來變化三軆
皆可指其得失歟。
橫則如長舟之截小渚。
直則如春筍之抽寒谷
何所取象歟。
河洛開而圖書兆。
嘉禾生而穗書始。
何所取徵歟。
大抵文字者。
墳籍根本
詞章宅宇
言語軆貌也。
展卷古則千載共朝。
削簡論今則萬里對面
以之傳道述事。
治官察民。
而凡天地萬物造化不竆之跡。
不有待而資取焉。
大矣文字功用也。
古文首出
大篆次之
秦李斯三家倉頡七章爰歷六章博學七章
所謂小篆也又次之
自是而爲程邈隷書
西京艸書
藁書楷書懸針飛白皆名小學
許叔重
史籀以下諸書
又作說文解字
後世小學僅存者。
賴有此一部而已
然以朱夫子地負海涵
不免別求小學曲禮內則支流
洒掃應對習事居敬之說。
漢唐以上不傳之旨訣也。
可謂發前未發。
有功後學歟。
唯是一種從事六藝者。
往往考古證昔。
文字小學
異見崖論。
至今如何哉。
朱子之猶有未講歟。
抑諸儒之務奇姤新歟。
夫學莫大於格致。
格致莫要於文字
予於文字
學。
未甞專心用力
而其於音義沿革之間。
不無粗窺端倪者。
子大夫平居讀書
多識古文奇字
而又當承命編釐韻書
安得不發策求助
補予格致
悉意敷陳
毋拘程式
予將親覽焉。
臣對。
天地之間。
聲象而已
審聲取象
爲文字。
萬國悉然。
臣甞游燕都。
偶過其中書朝堂
滿洲中書十餘人據案滿洲文書
意者爾達海所滿洲字歟。
茫然不可解。
又見蒙古中書十餘人據案蒙古文書
意者八思巴所製蒙古字歟。
茫然不可解。
又過回回邸。
回回伯克聆音疾書
交語輒翻。
疑卽畏吾字。
又過緬甸館。
問其使者曰亦有文字否乎。
使者卽出石筆鐵筆一。
石筆畫於煤帖。
鐵筆刻諸㯶卷。
繚繞如雲雷之紋。
不可解。
臣又甞見倭本書籍
所謂假之文。
番器欵識
所謂數目之字
奇形殊態
殆非思議所到。
若是天下萬國之各有其字也。
因此思之。
非特天下萬國
各有其字而已
凡物之有象者有畫。
有質者有文。
風水漣漪
星辰錯落
春花旖旎
露艸交偃者。
豈非自然之文乎。
且夫隼羽生卦。
鴷咮銜符。
蝌蚪至微物也而爲古篆之本。
異哉。
主張是也
物亦有之。
何况於人乎。
天下萬國
各有其字。
約束期會
何况於古聖人所制窮神妙而參造
化者乎。
宜乎講明微旨
如臣者僅辨豕亥
猥廁編韻之列。
奉問字之命。
惶恐震越
敢不綴拾舊聞
對揚其萬一乎。
臣伏聖策自書居六藝一至何所取徵歟。
臣雙擎百拜而對曰。
謹按書之爲言
著也。
著者述也。
六藝雖居第五
萬化寔爲大本
熠爍
動息云爲
不述不顯
不顯不傳
不傳天地之道幾乎熄矣。
云爾乎哉
是以周之有天下也。
保氏以掌之。
用訓國子
漢興亦置尉律
學童十七已上。
試諷九千字。
乃得爲吏。
豈不重歟。
然而繁簡異制
譌俗競作。
若曰一變至於古則惟在明立科條而已
臣請條陳焉。
春秋以上
言文不言字。
誠如聖問
左傳論語中庸所引皆是也。
郊特牲。
冠而字之。
儀禮冠禮
賓字之。
近於文字之義。
而未見其以文爲字也。
史記琅瑘臺石刻曰同書文字。
字之名
其殆始於秦乎。
字之古義
近育不近文。
有易春秋之證。
說文亦曰乳也。
曷甞有文之義乎。
古者事簡文簡
後益滋繁
稱文爲字。
猶言生生不已也。
結繩移而書契作。
仰觀俯察
盖取諸夬。
其在包犠氏之世乎。
原其制字之始。
獨軆先定。
是謂之文。
文者錯畫也。
再合三合
合軆爲字。
部首部屬
燦然備矣
文有八象者。
一曰象貌
八入之屬是也
二曰象數
一二之屬是也
三曰象位。
上下之屬是也
四曰象氣。
于兮之屬是也
五曰象聲
牟芈之屬是也
六曰象屬。
巳亥之屬是也
七曰象形
日月之屬是也
八曰象形而兼聲兼意。
齒箕寸耒之屬是也
字有六類者。
象形之類十九。
指事之類四。
會意之類二。
諧聲之類七。
轉註之類八。
假借之類十三。
鄭樵之說旣詳。
不敢贅陳
制造精義於此可究矣。
周官六書
一曰指事
二曰象形
三曰諧聲
四曰會意
五曰轉註
六曰假借
以上日月江河武信考老令長等字。
排定取喩。
撮之則爲六。
散之則爲萬。
如裘挈領
似網提綱
字學源頭
其在是乎。
劉歆班固皆以指事會意諧聲
象事象意象聲
象形四象
楊愼遂言假借者。
借此四者也。
轉註者。
註此四者也。
四象經也。
假借轉註緯也。
四象有限
假借轉註無窮
此猶二十八宿爲經。
五星爲緯。
不移不易
或往或來之妙。
其說亦是矣。
六書
假借轉註
爲難明。
立說者紛如聚訟
臣未能悉擧。
而以假借言之。
曰借聲者。
王端禮也。
曰因其聲而借其義者。
張謙中也。
曰借義不借音者。
楊愼也。
轉註言之。
曰轉聲者。
蕭楚也。
曰轉其聲註其義者。
張謙中也。
有因其義而轉者。
但轉其聲而無意義者。
有三轉四轉至八九轉者。
同聲者。
轉旁聲者。
雙音並義。
不爲轉註者。
叶音不在轉註云者
趙古則也。
或證聲而遺義
證義遺聲
或牽聲帶義俱所據。
而竟歸於穿鑿
其論假借者。
張謙中之說爲長。
而其論轉註者。
莫晦於趙古則之說。
近世休寧戴震深於字義
聲韻考。
其言曰假借者。
依聲托事
更不制字
同聲或轉聲或聲義相倚之謂也。
轉註者。
今人互訓也。
說文于考字訓之曰老也。
于老字訓之曰考也者是已。
烏得破壞諧聲而求轉註也哉
說寔原於趙宦灮而簡而明約而盡。
深得說文之旨。
務齊周伯琦輩考從丂老從匕。
左回右轉矛盾之說。
俱可廢也。
八卦生於三皇之世。
古文刱於五帝之世。
籒起於三王世則以忠質文屬於八卦
古文籀者。
鄭寅之說亦可通矣。
也者象也。
也者孶也。
統而稱之曰書。
則始專義而後通釋矣。
秦漢八軆
一曰大篆
二曰小篆
三曰刻符
四曰蟲書
五曰摹印
六曰署書
七曰殳書
八曰隸書是也
甄豊所定六軆
一曰古文
二曰奇字
三曰篆書
四曰佐書
五曰繆篆
六曰鳥蟲書是也
梵書右行
伽盧書左行
其季倉頡其書下行云者
載於釋典
無足徵信
又如佉盧虱吒書富沙迦羅書之類。
皆屬緇流幻妄之談。
齊武之瑞華。
胤之花艸
所謂雲霞書者。
不特三軆而已
張懷瓘
十軆
懷英十八軆。
玄度一百二十軆。
皆是書家異觀
橫則如長舟之截小渚。
直則如春筍之抽寒谷者。
美其軆勢也。
河洛圖書之本。
神農嘉禾作穗書者。
亦紀瑞取象之義也。
臣伏讀。
聖策自大抵至姤新歟。
臣雙擎百拜而對曰。
以爲文字者。
經藝之源。
王政之始。
前人所以垂後
後人所以鑑古
天下至賾者。
故曰聖人之道六經
六經之道文言
文言之本在六書
六書不可以不明也亦審矣。
且夫摛藻述事
折簡按簿。
治官理民
大而彌綸宇宙
細而寄托毫忽
非審於六書者。
其孰能與於是
在昔鳥跡顯而古文興。
史籀佐周。
厥有大篆
李斯相秦。
乃撰小篆
程邈刱隸。
有分楷之異。
史游作艸。
有章藳之別。
至於曹喜懸針
蔡邕飛白
亦可謂屢變矣。
諸家之說。
各自不同
或曰黃帝刀布
已作小篆
葛天金幣
又見今隸
胡公石槨
八分
艸起於六國
望烽走驛之書也。
竹簡印幡符署彜器之文。
又從而雜出。
莫能混一
太尉祭酒許愼
乃採史籀以下諸書
說文解字
一終亥。
凡十五卷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小學家奉爲金科玉條
取正焉。
朱夫子之別撰小學
非不知有六書小學也。
六書自是小學
洒掃應對習事居敬
自是小學
可謂並行
而不相悖
一種厓論。
適足見其乖謬而已
古人特重六書
石郞中馬逸畫。
干大何。
馬伏波印文誤。
辨正不已
敬謹文雅如是矣。
漢唐立石經。
考定字軆
爲學者之表準。
豈不美哉
今俗多不致於斯
擧筆則象茫昧
揮翰訛誤雜陳
田爲畓。
大豆爲太。
奉若三倉
船蟲曰螦。
牛胃曰羘。
如出爾雅
不復知其爲俗字
至於切令表箋
何圖作何啚。
不如是者爲違式
啚者鄙也。
何鄙是何等語耶。
又或習爲半字者。
半字者未成字也。
安有未成字而謂之字也。
臣故曰爲分隸艸書於篆籀之世者。
必大駭。
訛字俗字半字於今之時者。
不可不禁
以爲不急之務不足察。
則天萬事
曷甞不以不急至於急也。
聖人仰觀俯察
開物成務微旨遂晦。
六經不明
非細故也。
聖上右文稽古
制禮作樂
道隆百王
治軼三代
韻書率多謬誤
御定奎章全韻一部
命臣分校
將以建諸學官
此誠考文定制之一大機會也。
于以發揮六經
究古聖人微旨
則曷不休哉曷不休哉。
臣謂揀曉解說文者幾人。
繕寫旣成全韻
一遵六義
毋或差誤
刊印廣布。
凡章奏表功令試券抄寫書籍
取爲柯則
然後習爲譌字俗字半字者。
一切禁之爲便。
臣伏聖策自夫
莫大於格至親覽焉。
臣雙擎百拜而對曰。
詩云菁菁者莪
彼中阿。
說者曰樂育才也。
又云周王壽考
遐不作人
說者曰作成人也。
聖上萬幾之暇。
凝思游藝
格物致知
明德新民
雖至愚下者。
皆將感奮興起
何况聰明俊乂之士乎。
樂育作成之化。
於斯爲盛。
臣又竊以爲發於中而綴之以字。
謂之文。
爲文而務習尖新者。
猶作字而樂犯譌謬
惡乎可哉。
誠以正正之字
正正之文。
黼黻笙鏞
國家之盛。
文敎可以益彰。
人才可以倍興。
此在鑑別取捨風勵丕變之如何爾。
願降明旨
知貢擧之臣焉。
謹對
七夕策(禁直臣製進)
若曰一歲之中。
奇月之三五七九。
重其日以爲名節
生數則三三爲首
成數則七七爲首
予甞問三三矣。
於七七也。
可無問乎。
大衍揲蓍
盖取諸重
洪範稽謀
亦言其凡
夷則屬申。
申是焉。
月令流火
火爲焉。
其應皆在是日歟。
承華虹節。
史稱七枚呈祥
汾陽夜祝。
靈著七襄與齡。
七月七夕七枚七襄
若是符合者何歟。
作飯百斛者蔡子。
獻寶一囊於唐帝。
仙家之會。
於七夕而然歟。
蜘蛛合成網。
何謂得巧之兆。
烏鵲塡河爲橋。
可驗如期之會耶。
類族出游
池魚亦知節序
隷拜稽。
文人本自善謔耶。
一雨昨日今日異名
雙星而南俗北俗殊號者何也。
井梧飄而天下記秋。
野黍熟而農人爲珍。
授時重農之意。
亦寓於是節歟。
七夕者。
秋孟初節也。
在我朝重是日
並列於三九良辰
靑衿泮水之宮。
命題試之。
賁飾太平
甚盛矣哉
然數之始中終
以一五九爲歸。
三七之在奇數
特若戶之有樞而已
歲時伏臘
斗酒自勞
元朝重午
撰進帖子
盖亦歷代之流風。
古人重一五也如此
使荊楚舊史
編我歲時之記。
未必不以固陋爲譏
元日午日所不試。
只擧三七。
此必有奧旨存焉者。
欲與子大夫七之義。
能考該洽
援古而證今
則其視玉匣之詠金風之辭。
不猶爲有用之策耶。
悉意條陳
毋雜浮詞
予將親覽焉。
臣對。
以爲豳風之旨而明大易之象。
然後之義可知已。
周公之作詩也。
自首章至三章
先言七月
文王演易也。
自一乾至八坤。
輒加三畫者何也。
誠以天之示象。
莫炳乎
而數之相乘
必待其重也。
日月五星
謂之七政
龍鳥虎武。
各有七宿
爲經爲緯。
以麗乎天。
而又有北斗之星。
三四錯落
凡十有二建而成一歲
非所謂天之示象。
莫炳乎七者歟。
如是
故述稼穡蠶桑
公元前141年
務。
昆蟲艸木之化。
反復詠歎者。
不擧三正之元一春之孟
必以初秋之月爲首
少陽
奇而不耦
引伸增益
磨盪疊習。
成重衍數
一歲令節
非所謂數之相乘必待其重者歟。
洪惟聖上體天理物
財成輔相
四時順矣
五行序矣。
乃於重之日。
特垂重之問。
猗歟盛哉
敢不罄竭其一二以對。
臣伏聖策一歲之中至予將親覽焉。
拜手稽首而對曰。
盖一三五七九者陽數也。
二四六八十者陰數也。
扶陽抑陰。
聖人微意斯在。
月正元日
號爲三元
而三三五五七七九九。
皆置令節
至於春秋仲月四六十之重日。
莫之或稱焉。
矧玆七月
庚暑旣退。
風始至。
夏之繁縟
秋之寥
一年佳辰
無過於是日矣。
臣請條陳焉。
揲蓍布卦
只用衍
五卜二占。
乃言凡
夷則戒律
在建申之月。
大火始流。
亦係天成之數。
詩書禮易四經之所稱述者。
不外七月矣。
漢武帝猗蘭之誕。
王母
郭令公銀州之祝。
天孫乘雲
七枚七襄之數。
果有所符合者矣。
蔡經百斛飯。
靜俟王仙之駕。
李尼五色寶。
恭進唐宗之世。
則乃知仙家符錄
帝王禎祥。
咸萃於是日矣。
蜘蛛鎖盒。
自是天寶雅戱
烏鵲成橋。
乃出齊諧雜記
羣分類聚
武陵之游
鱗。
若有所知
去拙學巧。
柳州之寓筆。
亦自可觀
此皆千載遺俗
七夕故事也。
至於六七日之間。
凉雨飄瀟則認以爲仙家聚散名稱隨別。
武丁志恠之說久矣。
無人辨之也。
河鼓在東。
織女在西
是爲雙星
河鼔謂之牽牛
織女謂之天女
雜出於爾雅漢志者。
盖亦不一矣。
井欄墜梧。
天下
野盤
大農占豊。
斯爲月令羽翼
董勛問俗之篇。
又有可證者。
若是七之爲一年佳辰也。
大抵八蜡報功
昉乎伊祈氏之世。
三伏侍宴
見於東方朔之傳。
長至閉關
大易垂象
暮春禁火
官布令。
是皆節氣相推
遲疾無定。
至於重三重五重九
不易令節
故我朝特重是日
然而端陽則頒扇賜符
命韻製帖。
盛事美俗
不可殫述
而特不設科試士
三七及九。
皆有泮試。
至於元日所不試者。
移之於人日
人日者。
正月之第七日也。
然則七數取義
尤重於三九矣。
而臣誠謏學
不敢窺見奧旨也。
臣於七日之對。
敢以區區餘說尾陳焉。
是月望日。
謂之中元
而東俗名百種
盖緣新羅故俗百種以爲樂也。
至今都下之民。
每逢是日
歌管相聞
可以賁飾升平
鄕曲小民
于斯時也。
纔畢
伊始
未見百種之爲可樂
伏願飭諭諸道良二千石
勿擾農隙
使中外之民。
咸囿於至化之中焉。
謹對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