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自动笺注)
下廬先生文集卷之十
 序
  
公元1787年
日用輯要序(丁未)
道之不遠於人者。
聖人日用云。
皇上帝
降于下民
有典有則
本諸身推諸家施諸鄕。
擧而措諸邦國
在邦君臣上下和敬
在鄕則齒德和順
在家父子晜弟夫婦惇敍
在身視聽言動心知百體
順正和衷哉。
故曰夫婦之愚。
可以與能焉。
然玉不琢不成器
不學知道
須臾離。
彝倫乃斁。
古之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敎之以六德六行六藝而學日用也。
余少也。
呻其佔畢。
跂焉思齊
未有獲也。
齒髮如許矣。
乃敢裒輯先儒訓蒙羣書
書凡十有八篇
言庸言也行庸行也。
易曰前言往行畜德
庶或自省日用之功云爾
公元1786年
東賢學則序(丙午)
昔者楊文公初學日記故事
必先孝悌也。
忠信也。
繼之以禮義廉耻
朱夫子迺載諸小學立敎之目。
具訓于蒙士
學則所以編也。
學而必曰東何。
世之近也。
事之詳也。
何近爾何詳爾。
近則習熟
習熟則順。
順則其入也速
詳則明明則信。
信則其從也易。
善學者。
求言必自近。
蓋取其聲氣耳目相近詳說之。
先從東始
繄我東方
殷大師肇敎之鄕。
歷二千有餘年。
八條遺俗
猶有不泯
式至昭代
羣賢輩出
微言至行
履繩蹈矩
爲後學則
幸而生是邦也。
不待豪傑之士。
而亦有聞其風而立懦者矣。
不佞嘗讀其遺文記事諸書
言行汗漫散出。
未易究觀
於是不揆僭妄
纂採其要。
敢因小學定例
彙輯之。
成名之曰東賢學則
使學者察言以求其心。
考蹟以觀其用。
欲其拳拳服膺勿失之。
由是而泝夫小學四子錄。
循循體認
無往不可
然後今日初學記誦之功。
庶或蒙養一助云爾
公元1782年
子實記序(壬寅)
聖人之學。
洙泗大備
及門之士。
其麗三千。
顔子曾子得其宗。
及再傳而子思子作。
紹述父師之敎。
三子聖人之學也。
聖人道術
三子而明。
聖人心法
三子而傳。
聖人者。
先從三子始。
三子言行三子行。
及則賢。
極則聖可希也。
然孟氏歿而大道喪。
秦火酷而微言絶。
班固藝文志所載曾子十八篇子思二十三篇
目存而書亡。
顔子之書。
亦未之聞焉。
惟學庸二編。
不泯於世。
程朱旣爲表章之。
其他一言
行。
皆爲天下後世大經大法
而百不存一。
其載諸經傳者。
間出無所統。
見之百家者。
多謬而無足徵。
簡錯傳譌
未成一家之言
劉氏之編曾子
潘氏之輯顔子
宜若可傳於後。
惜乎左海僻壤
未及槪見
文獻不足故也。
德吉自蚤歲
頗知誦法其言。
嘗病其羣書浩穰
未易領會
竊不自揆。
妄加采輯
彙爲一書
敍爲三篇
篇各分而三之
一內經傳之文。
外篇百家之語。
續篇先儒之論。
合而目曰三子實記。
庶乎希賢一助而已爾。
敢曰纂述云乎哉
公元1808年
九拙窩遺稿序(戊辰)
不佞尙論昭代先輩
每誦蓮峯李先生題壁詩。
庶覯風範
心焉仰止
及見趙文簡公
若曰先生嘗以徐孺子陶元亮自期
庸非哲人自知明之語。
擊節賞之曰古之人古之人。
囂囂然樂其道也。
不夷不惠君子哉。
其若將後之高世果忘者齊焉。
蓋寓之跡也。
先生六世之胄曰九拙公
公自少不事功令學。
禔躳自守
盤桓林墅
不以竆達易其操。
至晩嘯詠傲適。
淡然娛於意。
不求苟說於世。
世亦莫之知也。
述懷記夢慕淵明諸作
不遇於時
往往曠世之懷。
抑亦慕乎先生之緖韻而不替者
公自號曰自
知翁。
旣而其居曰九拙。
又爲自敍文以見志
以爲自知其拙。
當時知公益知謙謙之德也。
於斯公平志行
庶或槩焉。
庸識其卷端云爾
先生詩序
詩亡蓋千五百有餘年。
降而漢。
靡而六朝
變而唐。
中間作者往往接武
華麗致于曹謝無實
高大極于李杜無用
後之說詩者。
惟以格調氣音情色相上下之。
甚者非關書也。
非關理也。
彼哉彼哉
不可擬夫言詩也。
有宋洛閩諸君子出。
斯文丕變
正聲復作
康節發之以平遠閒雅之趣。
考亭彰之以純正剛大之氣。
南軒和之溫厚高明之思。
彬彬乎詩之大成矣。
帝曰言志
子曰思無邪
志心之之也。
無邪
性情之正也。
之其至焉。
粹然一出於正者。
先生是已。
學詩者省括於是
發軔於是
玉成於是
不離夫吾之日用天德物則
斐然成章
推而放諸百家而準。
溯而達之三百篇而造其閫。
庶乎其可也。
公元1784年
先生後序(甲辰)
我見之。
世之士大夫攻乎詞章
誇奇競巧。
相尙以爲能事
父敎之子
傳習弟子
不越乎五七字之榘
偶有一二神妙風流籍甚
或不閒於時好者。
相嗤訾
不齒之。
果能於是
可以邇事父乎。
可以遠事君乎。
可以德崇業廣乎。
可以刑于家正于國而範其俗乎。
吾未知其可也。
亦奚益焉。
非徒無益
又從而害之。
志業由而日蕩。
習俗由而日薄
大者梁陳之君顚厥邦。
小者謝薛之流不獲保其軀。
用詞章爲哉。
用詞章爲哉。
自知學。
學爲詞章
嘗竊病之。
及觀濂洛諸詩。
始知初學大謬
痛刮俗尙
手抄邵朱張三先生詩集
朝夕諷詠
反覆沈潛有年
略會其要領
上自天命精微
下曁吾人庸言庸行
以至山水風雲草木之彙。
起興深遠
敷事明切
皆吾格致也。
皆吾實踐也。
而今以後
大覺詞章而已者。
卑卑而陋也。
遂書之以自警。
且告同志之士。
公元1813年
韓山世稿序(癸酉)
東方稱文世家
蓋以韓山爲首云。
稼牧麟三世爲麗代文學之宗。
而牧老爲尤大。
五世西湖三世
二水竹泉公伯季
嗣而有湖隱隱潭默拙齋
白門晜季
龍川晜季諸公
或以德行
或以忠藎
或以經學文藝名。
有顯有隱。
有傳有逸。
皆有所述焉。
帶翁嘗裒輯遺蹟
凡十一世十有三公
五七言古近體絶句詩凡二百三十有九篇
詩之序曰在心
志。
發言爲詩。
今世稿之編。
蓋取諸詩。
次其世行
蹟旣可徵。
攷其詩。
可以觀人。
可以傳諸後。
自稼牧以來四百有餘年。
奕葉接武
流風遺韻
于今不替。
李氏子孫者。
於斯諷誦永慕之。
愛敬之心。
必有藹然感發者。
先祖行。
言先祖言
無忝于厥祖。
其將世世爲文獻古家。
不止於十一世十有三公
亦翁之志也。
龍川公之子
老大好奇節。
黨人竄嶺之南。
自號竹帶翁
公元1810年
道學源流纂言後敍(庚午)
聞道大原
出於天而具於人心
其用在事物。
其法在經書
其傳必在乎人。
粤自羲皇
繼天立極
易卦肇畫。
劈初道學之源。
若農若軒
相繼而作。
化成天下
惟堯則天
重華協帝。
心學授受
在乎厥中。
典禮典樂
敷五敎而行九德
唐虞之際。
所以爲盛。
三代迭興
聖相傳。
伊傅周召
相與輔相之。
制禮作樂
思兼三王
則至周公而尤大備矣。
周公歿而道不行於世。
有若夫子大聖
不得其位。
講明斯道。
刪述六經
集羣聖之大成
繼往開來
於斯淵源
見而知之者顔曾思孟焉。
聞而知之者有周程張朱焉。
要之皆學焉而造乎道者也。
顔曾親炙而得其宗。
私淑而傳其學。
楊墨三聖之功。
較著孟子
漢唐千有五百餘年。
崛起
周子言太極
伯子言性。
叔子言學。
張子明理一而分殊
皆有以發聖人之奧。
朱子之學。
見諸四書
而其要則尤以大學入道之序。
持敬也。
上述羣聖之心。
下而統百家
遂定萬世法程
信乎其源大而其流遠矣。
周之東也。
堯舜周公之道。
孔子大明
宋之南也。
孔孟程之學。
朱子而益彰。
前聖後賢
其揆一也。
由濂閩以前
陋於漢而靡於唐。
由濂閩以降
頹於胡元
於皇明。
韓子董子拔乎其萃而未晣性命之理。
許氏吳氏志乎兼善而全昧夷夏之分。
薛胡二賢
毅然守矩。
其與聞於程朱門下主敬之工。
顧高諸子
挺然倡起。
一世講學之科。
然謂其學詳密可也。
謂其道粹如。
未知也。
至於楊氏偏於駁。
文中子儗於僭。
金谿之旨。
旣入於禪悟
姚江之說。
金谿入室
所以彌近而亂眞者也。
漢唐
鄒魯支流也。
元明
濂閩之餘波也。
荀楊陸王之學。
其猶汎濫之洪水乎。
此其源流之槪也。
道之在人者。
有時晦明
未嘗亡。
世之知道者鮮矣。
吉也蟄居荒澨。
年迫
居學其時
聞道昧其方。
猶知讀聖人賢人之書。
于今忘其
披閱
以爲聖賢雖遠。
書存則道亦存。
載籍浩穰
若無津涯
懼夫下學未易遍究而統會也。
僭不自揆。
乃敢序古昔聖賢與夫志行文學之士。
掇纂其言之關於傳道
切於爲學者。
表而出之。
惟務其得要
間亦附其儒名而旁岐者。
以辨其門路邪正焉。
使學者一覽而知其人造道高下
進學淺深
其所可法。
其所可戒。
亦可以先立乎其大矣
由是而求諸全書。
致其博而反諸約。
則溯乎濂閩。
達乎洙泗
無所往而不可
所謂傳道在乎人者。
庶幾焉。
書諸篇端
以告夫家塾小子云爾。
道學源流纂言續後
道學源流纂輯旣訖。
惟我東方文獻之可徵者。
不可以不續也。
於是肇于箕聖。
而以溯其源。
訖于昭代諸儒。
而以詳其派流
裒稡續成凡五篇
昔謝黃巖伊洛續錄。
列序朱門餘派。
而獨取杜趙諸賢而止。
公台人也。
說者猶以歸重於台而爲疑焉。
退溪李子曰若謝公鄕郡之故。
未免有私取舍
其待謝公不亦疎乎。
蓋天無公議久矣。
有竢乎百世而後庶可定也。
嗚乎
箕疇尙矣。
陶山邈矣。
聖人之學不傳
道術遂爲裂。
繼又黨議橫流
門戶旣別。
其騖
高遠者。
不循于常軌
其狃於淺陋者。
未脫于俗尙
雖有過與不及不同
而去道遠矣。
自是以降
又有借儒家之言。
以揜其佛老之眞。
吾道之名。
以售其功利之私。
得罪聖門甚矣。
亦何擬議傳道受學源流也哉
是篇之述也備焉。
覽者可以默會
抑亦以竢後之君子云爾。
公元1818年
石門集敍(戊寅)
古之人。
言詩言文
不以不以文。
惟其人。
以言志。
文於言又其精。
心之之而思慮感。
言之宣而醇疵形。
一致殊塗
與其人類
經綸之家婉而切。
經術士溫而理。
隱淪之流而靜
範規者圓。
方者矩。
其理一也。
百世之下。
使人開卷
卷中人殆隔晨焉。
挽近操觚家。
一以浮華相尙
麗而誨淫
靡而類俳。
稱以名家奇才者。
不可勝屈。
言而無實
君子耻之。
奚其爲爲詩。
奚其爲文
京兆大尹石門李公。
五峯文僖公嗣子也。
文僖公名世文學
左右我昭敬王
中興大業
爲國藎臣
公夙擩家庭敎。
雅志恬靜
服官政四十有年
在昭敬末。
朝議裂而不比于黨。
在光海時。
民彝斁而不邇于凶燄。
仁祖撥亂之世。
勳貴擅而不肯阿于世。
無惡無斁
華膴不入於心。
公元1770年
雖位躋八座
年旣耆英
歷典止散閒耳。
中身退居維楊之別墅
書史自適
日哦山水間
遂與鄭玄谷,李澤風,申樂全名流結社
文酒相戲。
不復問世間事
梧里李相國宿德大老
被斥寓東湖
樂與之遊焉。
觀於詩。
淡而不厭
語語皆眞斜川
詞及唱和諸詠。
寓之尙友
翛然不汚于塵俗
考諸文。
文從字順
優優乎不夸不肆。
桂陽民弊疏庚寅政事疏諸篇。
進憂退憂。
彌老而彌篤。
尤爲保民固國之良謨
文僖公家學有以源委也。
竊聞之。
有德者有言
後之人於斯足以知其人。
豈曰詩文云乎哉
公歿至今十有三紀
九世孫庸持公遺卷
不佞吉敍之。
吉生也晩。
先輩其敢論撰諸。
不辭
識于卷首云。
公元1819年
贈韓鏡城之任序(己卯)
公元1770年
上之十九年
君稺文。
由天曹郞出判關北之鏡。
古北沃沮界。
邦畿千有六百里而遙。
東濱海西北阻山。
勁悍俗雜昧。
圉爲治者。
苟以德則易敎。
否則拂焉。
習經訓敦文雅
固竆堅坐
旣修于家。
固知其治要
仕學一也。
家國一也。
吾聞之。
古人淸愼勤居官三字符。
淸則制心公。
愼則持身正。
勤則庶事
立。
在官家居
爲政家務
視民如家衆
則其爲己也公而正。
何有乎昧俗之立敎
君子贈人以言
言必勉。
稺文乎哉
公元1819年
鄭稺永性理字訓序(己卯)
學而至知性。
至于物之理。
可與幾也。
在下學似未容驟語。
惟斅必有本有要。
何本爾何要爾。
惟曰性理
惟曰名義
人受天地之中。
萬物皆備。
分則殊。
各具其極。
罔不統體一本
天人之理。
考乎文。
形以象意以會。
會諸六義撮要
惟本可以先立。
惟要可以守約
知所先焉。
反之約焉。
君子以之。
吾夫子贊易。
四德之名劈初頭詔後。
子思子憂道學失傳
首揭以三字綱。
孟子又於四端
界分詳說之。
聖人門下相傳之旨訣。
朱夫子較著也。
嘗云理會義理
須先剖析名義
蓋曰學在知其要。
要在立其本也。
苟能學性理名。
習夫小者近者。
性理義。
進夫大者遠者。
循循向上
則理可竆也性可知也。
與共也已
鄭君稺永文學士也。
讀書
纂經謨述前言
標題性理三十字。
分爲節。
演釋凡十章
目曰性理字訓。
一字而其綱擧。
一節而其旨詳。
分章而條例
統一編則始終備。
不曰簡而該乎。
將以貽諸胄。
如韋氏一經
抑亦吾黨
小子共之。
漢唐不識字之誚。
庶其免夫
程正思訓蒙字義
質諸朱子
子曰言語雖不多。
卻是一部爾雅
於斯亦然云。
公元1820年
南明南歸序(庚辰)
君明彥。
始訪余于斗湖。
再宿而歸請益
余迺言曰。
尙志
惡乎尙。
裘者於裘。
輪者於輪。
惟士志於學
志學而后其志可入於矩。
知至至之於止。
知止則志可定
儼若安定辭則志可持。
戒愼恐懼
必謹於獨則志可存。
直內義方外則志可立
不變于塞。
不忘在溝壑則志可以守。
故曰至焉。
然而或拘于記誦
流於詞章
或轉而之名利
又或半塗而廢
有時間斷
雖不廢不間斷
第一讓與別人
則惡在乎可尙也。
彥古詩禮世家
其先公。
講學順菴先生之門。
彥將以繼其
今又問於余。
余曷不以受於師者。
以勖乎明彥
明彥識哉。
公元1819年
李紀東歸序(己卯)
道之浩浩載于書。
聖賢千言萬語
罔非至訓
何從而入焉。
學者所以讀。
讀而知所以用。
則必貴乎知要。
何要爾。
先務也。
故曰堯舜之知。
不徧急先務也。
此者
與共學。
可與適道
鄒志完先生有言
公元1770年
中庸一部
其要在於愼獨
但於十二時
自家一念何處起。
點檢不放。
便見著力。
一念之萌。
差之毫釐。
聖狂分。
原諸性命則存之。
出諸形氣則遏之。
一瞬暫弛
一息少間
其幾焉微。
人鮮能知之。
惟省乎內。
故君子愼其獨。
愼獨敬之工也。
主一
一則誠。
於敬立於誠則近道矣。
子曰古之學者爲己。
今之學者爲人
人己之辨。
徵諸獨。
惟眞體而實踐者以之。
李君紀瑞自壽徒行二百里。
訪斗湖老人竆巷
請問業留三閱月
歲云暮。
告歸覲。
惜別以言
不敢自信而信古人
勖之。
古人之言。
時紀瑞讀中庸纔訖。
其識之。
公元1823年
山齋遺稿序(癸未)
公元1800年
士患不知學。
學而知所擇爲難
擇而勇足以行之。
不顧於私。
不牽於俗。
此又難。
朱夫子于時去周程不遠。
四方從學之士。
咸萃于門下
與共學。
可與適道
可與立者。
濟濟焉乾淳鄒魯也。
夫子惟曰難又難。
而况庚申旣三千七百有甲子
俗尙壞人欲肆。
道術遂爲裂。
可謂士者於斯世焉。
不其尤難乎。
維楊之南。
君稺厚。
早謝貢擧
志爲己學。
非聖賢書不讀。
非古之言行
不言不行
不以得喪欣戚貳之。
以求造闇
然而章。
在古猶謂難者。
稺厚其殆庶幾焉。
稺厚早登拱白堂先生門。
始授李子粹語
知道於是在。
三復曾子弘毅章。
又學以是進。
重爲之告心閒二字
則乃恍然以爲主敬之符。
非體自得
其孰能以之。
不相吾黨
斯人不幸短命死殆二紀矣。
廣陵安公美惜其久而泯。
裒輯遺稿
上下編。
請余書其弁。
竊惟稺厚任道重。
可以大用
力專可以踐奧。
使得其年究其業。
庶可富於修辭
以廣斯道之傳。
奚止於斯而已
然觀於詩攷諸文。
典而實。
淡而不厭
梔而蠟不屑也。
如對若人
夫言而粹。
約取之。
言而駁。
雖饒廢之。
君子觀人。
不以其饒約而加損
覩片鱗而知其爲蛟。
一斑而知其爲豹。
是編也不翅乎鱗與斑。
則使之壽其傳。
以竢後之知者
知其人所存七分也。
稺厚嘗扁其起居所曰友山
蓋寓仁者樂云。
公元1824年
金陵鄕約案序(甲申)
公元1800年
上之二十四年甲申
金陵郡事金侯。
令境內士民鄕約法。
寔正廟朝下列邑之鄕禮合編也。
蓋自虞司徒敷敎以來
大備周禮
尤詳於朱夫子增損藍田之約。
燦然可述。
大而爲邦
莫先於立約
小而莅邑。
善於設約。
朝家以之頒命。
命吏以之
設敎也。
若我東諸賢。
雖在修藏之所。
爲之修約。
先倡陶山
繼起石潭
於是乎紫陽遺範
猶有不泯
今我侯遵述古制
對揚休命
使八面二十四里士民。
咸率于約敎。
不曰于前有光乎。
不曰四鄰師師乎。
夫人恒情
因舊易維新難。
不振不作
不導不行
使之振作之導行之。
則惟曰我侯之賜也。
約之綱凡四。
四者擧則衆目易易耳。
勸乎德。
德可進而行篤。
勸乎業。
業可修而學優。
規乎過則寡過
規乎失則鮮失。
一人禮交
一鄕興讓
一家恤難
一鄕興仁
無胥不勸也。
無胥不規也。
無胥不禮也。
無胥不恤也。
罔或違于約。
約之道備焉。
庶民猶然爲。
士者尤重。
庶民之所表準者士也。
凡玆四者。
先從士始。
民乃從而化。
士修於家敕於鄕。
進可王朝吉士
退可爲鄕黨長德
至若衆庶
亦莫不謹愼而各盡其業。
自底于無惡籍之可記。
凡我同約。
勉之勉之哉。
公元1824年
窩集序(甲申)
古左蘇老山之下。
近世隱君子
蓋斧窩權公云。
星湖先生講道於剡南。
從學萃止
德行邵南
文學愼遯窩。
蔚然爲人矜式
于時奮起頹俗
兩賢之門。
聞道早立志介行方
恭以基之。
貞以居
之。
非其道也不苟合
非其義也不詭隨
不悔不悶。
阨竆而不降。
囂囂然也。
志學
俯而讀仰而思。
不得不措。
上究羲文混源。
參之王嗣韓伯諸家
三禮儀文
春秋筆削。
禹貢山川
詩三百叶音輔韻同異之類。
靡不探賾
論心論性論禮。
亦必師心自得之。
往往前人未到之言。
抑其獨造之工也。
旣蓄德多而立於言。
奧而理簡而文。
其高出唐宋氏。
浸浸西京
又發爲吟諷
典而古。
不淫不肆。
槪乎性情之正。
不刊之文也已
惜乎。
公平精力
盡在斧易意春秋括例諸書
旣歿
家後替。
已入於燹。
嗚乎
世有楊子雲然後能知子雲書。
後之子雲未嘗無。
太玄亡。
從而徵之。
若干詩文
在亂稿。
獲漏於塵煤者。
十不能一二存。
不幾於片鱗一斑乎。
世之尙論者。
誦其詩讀其書。
可以知其人。
古語見功深者收功遠。
若公之自序說原雜卦折中敍等篇。
豈肯與僥倖一言幾於道者比哉。
以竢太史氏敍列儒林隱逸之蹟。
合于一傳云。
公諱龜彥。
字洛瑞
又曰离甫。
其先永嘉人
孝子東興君常七世孫。
早謝功令業。
竆居著書
不遇於世。
旣老以壽階拜僉中樞
嘗居環堵室。
構以斧。
不以繩斲。
自號曰斧窩翁
公元1825年
芙江書院錄序(乙酉)
院之設。
於古肇白鹿
在我東刱於白雲洞
先賢後範
古之瞽宗也。
法施民則祀。
以勞定國則祀。
祀典之族蓋禮云。
越若李灘翁,李二憂堂,蔡樊菴三先生精忠偉然
播諸口碑
之國乘。
百世師
廟食百世也固宜。
芙江二憂舊址
影位腏享凡七紀
追配樊菴。
中經變故
樊菴影幀。
還奉本第
越二十三載。
特命爵諡
復享之議起焉。
芙江一舍而遙。
荊江洄之。
灘翁杖屨之鄕。
往自先輩
營立院宇未遑也。
至是五州人士僉曰二憂堂。
是灘翁曾孫
樊菴是灘翁外裔
是祖是孫。
幷享爲盛典
前後朝紳之議。
遠近尙德之論。
尊賢則一也。
祀享影曰堂。
板位曰院。
板重於影。
陞堂爲院。
院旣
爲吾儒厥德盍自新乎。
朱夫子白鹿五敎之目。
竆理學問思辨
處事則正其義不謀利。
明其道不計功。
進學篤行
循序幷造。
果能於是
日新於德。
則三先生遺風
不泯
院宇設之意。
亦無媿。
於是錄。
竊爲僉君子欽賞之。
重爲之勖。
公元1826年
岳陽遺稿序(丙戌)
也者
吾不知其所慕。
也者
吾不知其所惡。
生而
不淑
孰謂其壽。
死而不朽
誰謂之夭。
昌黎氏云人生人間世
上壽百中壽八十。
往往有之。
不免鄕人
死之日。
無德而稱
奚其慕。
長殤十九。
中殤十六。
較諸上中壽。
不滿五之一。
而其才也高。
其學也敦。
可則於世。
可傳於後。
奚其惡。
李氏子孝植字行源。
自號岳陽子
血氣之始。
慧竅闢。
文以解語
三歲受孝經。
以孝自名
四歲文義
七八歲通四書三經
史子集辨疑難。
十三四遍觀濂閩義理文。
至十有五。
日益肆。
不幸短折
詩文稿在。
可以觀人。
可以攷蹟
古體近體短調長什曁文雜著。
賁然而章。
近而學問進修
而立經濟
遠而古聖人賢人
春秋名碩之臣。
可效可慕。
皆寓諸懷而發之詩。
童烏與玄士穎補學殆上方
實地則蓋優。
斯人歿世而名可稱。
到期頤。
醉生而夢死者
不知晦朔爾。
竊聞之。
天與其才不與其壽。
二五迭運
稟之氣也。
過於則不耐久歟。
生物之理。
早榮者必先謝歟。
聖人蓋曰才難
後之人覽此卷。
不爲之惜。
噫。
公元1800年
衍義序(丙戌)
公元1567年
在昔隆慶元年
翰林院檢討許國詔使來。
東方有能知箕子疇數者。
退溪李子答以朱蔡說
闡明
公元1800年
義理
爲數九峯內篇苑洛子發明
在吾東未聞有能明之者云。
若稽洪範
乃錫之。
禹乃則之
武王乃訪之。
箕子乃言之。
三聖相傳天人大法也。
惟吾東尙白畫壃。
箕聖過化之域。
九疇設敎
八條以爲治。
有名世之人。
可以傳其道。
歷三千餘祀。
文獻莫之徵。
李子所以未聞而歎惜之也。
近世左明菴鄭公探賾龜文
講究疇義。
積年精力
在於學。
稽諸經傳之訓。
參以史子之言。
推廣厥旨。
裒輯成書
目曰衍義
擧綱領之大。
復列條目之細。
統該於五皇極。
章分五十。
大衍數也。
編成于九。
應乎疇也。
合于五。
在天之行。
在人之事也。
各章下附之己意。
敷釋經旨之奧也。
至若龜卜儀。
妙契自得
前人所未也。
蓋曰發揮朱蔡之蘊也。
豈止內篇明之數而已也。
夫記天地之撰者數。
數原於理。
一分殊。
分殊而後語數
數之用。
妙乎理。
一一九九。
縱橫十五乘。
乘六千五百六十一。
自然之數。
在乎其中
凡卜五。
其龜三。
其兆三。
其體百有二十。
其頌千有二百。
方焉功焉義焉弓焉。
屬之天屬地屬之人。
變化而行鬼神
九章妙用也。
附編
庶幾焉。
眞文忠大學衍義
丘文莊補之
得獻諸君
俾補于治敎
公旣不
翰林祭酒位。
于今藏諸巾笥
君子惜之。
吉也讀遺編
恨不得在世時。
難疑繹如也。
竊誦李子題花潭集詩云當時相見
勝讀十年書
乃識之。
公元1827年
尹聖圭移居汾津序(丁亥)
公元1800年
尹君聖圭僑居于巴。
巴旣非吾土
不可久。
又徙于汾。
有日
告歸於斗湖老人曰。
昔吾先祖歧川公。
宿學懋德
上卿大年
爲國耆英
卜居紺岳之白雲洞鳳巖以寓之志。
後之述先。
不敢忘于懷。
以是請益
於是迺言曰二大中。
奇而靈曰雲。
奇而瑞曰鳳。
泰山觸石
膚寸同上天。
廣大精微
惟雲以之。
丹穴毓精
六象五音
時顯時晦
惟鳳以之。
雲而知學。
鳳而知德
蓋古之人云仁者樂山
何山非雲
隱者處巖。
何巖非鳳。
雲旣自隨
鳳亦自在
文峀之出而油然亦靈也。
維石之積而栖止亦瑞也。
象乎學而爛如。
比于德而斐然
捲而在谷。
舒而彌天
其猶君子體用乎。
道隆則儀。
道汚則閟。
抑亦君子行藏乎。
體用學之全也。
行藏德之備也。
淵乎微哉。
然雲固靈而物之無心也。
鳳固瑞而禽乎不離也。
况乎家其學世其德。
于有光焉。
則爲靈爲瑞。
豈止雲鳳云乎哉
懋哉聖圭
聖圭曰諾。
遂書而贐之。
下廬先生文集卷之十
 記
  
公元1769年
谷草重修記(己丑)
公元1800年
漢江下流
折而西注
海門五十里爲巴江
江之南曰巴山
山勢逶迤少南
岡繚而谷深
林邃而野益拓。
中有五六家。
緣岡列居。
古稱魯谷。
蓋黃氏三世別業云。
故有堂。
喪敗以後
壞不復治。
上之四十五年
家兄乃構小屋於古址。
椔翳崖岸
頹垣而塡之。
依攲石而砌之。
三旬克成
於是其弟德吉揚觶而祝曰。
美哉堂。
吾有薄田數頃。
歲不歉。
足以菽水
有詩書數籤。
足以家業而傳子孫
於是於是偃息於是
囂囂然樂其樂而不知老之將至也。
家兄曰諾。
屬以記之。
遂繼爲歌。
歌曰。
魯之谷兮。
宋之陶之
牆高于肩兮。
室大於斗。
中有人兮。
左圖右書
山有田兮。
田有秫而圃有蔬。
山之中兮。
歲將暮而優遊
盍歸乎來
聊可淹留
公元1777年
僑居記(丁酉)
終南之西。
水發源。
西流過崔氏之園。
至蟾巖爲數仞之瀑。
滔滔直下
北折而爲蔓川之左支
是謂桃渚
俗傳古者桃花夾渚故名之。
北距城市不能百步
而地甚湫。
閭落荒廢
渚之上下居人只數十。
無甚
公元1800年
赫赫聲利者。
野人可攸居也。
上之元年
散人巴江來僑於渚之北原
弊廬八九間。
石田數畝。
緣渚而下
種柳十許株。
越二年
菀然成林
隱隱溪曲
散人乃改名桃渚柳渚
言古而今有也。
其圃曰柳圃
灌其渚而治其圃也。
其村曰北。
在渚之陰也。
納凉之牖曰風來
依睡之壁曰枕流
牖言其灑。
壁言其聽也。
合而名其居曰室。
言其依棲息之所也。
於是散人散步庭陰
寄傲長嘯
對酒放歌
旣而還坐牖下
先生傳。
每過一遍
輒引一觴
至數廵。
陶然而樂。
適以自樂。
不足外人道也。
公元1783年
巴上舟行記(癸卯)
公元1800年
七年秋九月晦
散人漢京南郭寓所
歸于巴上。
散人騎一欵段
瘦妻稺女一角
發行天大雨。
平地水沒馬牛膝。
薄暮抵玄湖小店。
家兄自巴徑到湖上
待我來也。
二鼓雨少弛。
津奴以潮退白。
乘舟解纜
風益利水益駛。
中流而下
雲陰始解山出
往往遠見
汀樹迷茫
漁火明滅其間
兄顧而樂之
謂曰江湖之趣。
得者鮮矣。
於是鼓枻而歌漁父一章
兄曰季也其寓跡江湖
眷顧京國者歟。
奚以楚騷爲也。
將閔世之濁而醉。
潔己之淸而醒耶。
抑將掘其
泥而揚其波
餔其糟而歠其醨耶。
無寧世非我服。
超然遠擧。
將往觀于四荒耶。
寧人不予聽。
從吾所好
知音異代耶。
願聞何居
弟曰否。
乃復詠漁父之亂滄浪之水一闋曰。
在斯歟。
在斯歟。
淸斯濯纓
濁斯濯足
聖人取之。
願學焉。
曰深則厲。
淺則揭。
近之矣。
欣然曰知斯者。
可與江湖之樂也。
語未罷。
舟泊巖石下。
乃巴上山也。
公元1783年
一檜堂記(癸卯)
君達儉卜寓於巴山西麓下。
麓之頂有一檜
直如引繩
倍尋而上
枝葉始附。
亭亭特立
日夕盤桓其下。
欣然樂之
扁其堂曰一檜
記其意以示余。
余曰請衍其說而勖之。
木之類。
生於肥衍
蓊如翳如
叢然後茁。
然後茂。
或有巖石軋之。
斧斤摧之。
不免擁腫騈枿屈曲不齊
及其風霜振壑。
無不凄慘而悴慄。
變其柯葉
雖以豫章杞梓桐櫚橄之美且勁。
不患於此者鮮有聞。
不倚叢林傑然中立
不爲巖石斧斤之摧軋而挺而直。
不爲風霜所振而厲其節。
中立正也。
挺而直義也。
厲其節信也。
正而直而信而能成其材智也。
一檜四德具。
植物之尤者也。
(木德主仁故不言仁仁四德之中)然德得於心者也。
檜果有心乎。
曰有。
雅曰柏葉松身
記曰如有心
之質則有其心也。
君子論心
必曰主一
故一於正而無偏
於義無邪
一於信而無悖
一於智而無譎。
四德合而爲一心。
心一而德亦止於一。
物之塞乎性者猶然
而况靈於萬物者乎。
毋曰走樗散而廢其言。
公元1788年
愼菴記(戊申)
德吉不天
生世
先君子諸孤
先夫人嘗撫敎之。
每道先君子遺事以爲式。
命閱家中舊篋。
出示先君子手帖
帖有愼獨二大字。
題其傍曰以自警戒云。
先夫人因謂之曰汝父有志爲己之學。
以此揭之座。
從事於斯
汝其識之。
德吉泣而對曰。
德吉雖不敏
請不敢忘。
遂奉襡之。
今二有年
德吉旣經喪威。
視息兩間
不能仰體先君子之志。
不能奉承先夫人之訓。
問其齒則加矣。
問其業則莽矣。
不肖無狀
無所逃焉。
於是揭其寢處之所曰愼菴
以寓其永慕
竊惟爲學之要。
莫先於愼其獨。
曾子論格致誠意之序必於是
子思子述率性修道之功必於是
思誠之始也。
持敬之本也。
下學而上達也。
實無以易此。
嗚呼
德吉其敢不起居出入
常常仰止
怵然如將見之。
愾然如有聞乎其聲。
一出言而不敢忘。
一擧足而
公元1800年
不敢忘。
不敢於是則不敢忘父母也。
詩曰明發不寐。
有懷二人
又曰夙興夜寐
無忝所生
嗚呼
德吉勉乎哉
竊恐其力莫能與也已
公元1807年
六餘齋記(丁卯)
牝于六。
用貞也。
介于六。
藏知也。
君子貞以居之。
知以存之。
至之終之。
綽綽然裕哉。
塞焉勿用
無待外也。
舍之斯藏。
無彊也。
榮辱不攣於心。
得喪不牿於迹。
攸往而不跲焉。
其惟君子乎。
君子履之
小人違之。
履斯坦坦
違斯嵲嵲。
原思季次
久乎約也慊如
晉孟魯季。
致乎豐也餂如。
是故木朽則荒飆入之。
坎盈則行潦莫之溗。
故曰滿盈在物。
在物爲制也。
六餘子隱於召忽海上
盤桓山澨。
大寐旣醒
命侶展書。
菓蔌侑之觴。
以此頤性。
貞用也。
以此忘情
其知藏也。
人之所謂有餘
非我也外也。
雖曰匪曰有餘
走必曰不然
乃銘之曰。
言也愼其餘。
行也愼其餘。
竆而獨善
不以爲不有餘
達而兼善
不以爲有餘。
吁嗟乎。
克述先民之緖餘。
以補其遺餘
公元1809年
八當藏小記(己巳)
尤延之於書靡不觀。
觀書靡不記。
嘗謂飢讀之以
當肉
寒讀之以當裘。
孤寂而讀之以當朋友
幽憂而讀之以當琴瑟
余爲廣其說曰。
渴者當酒醴。
病者當蔘苓。
好遊者當山水
後者籝金
然裘久則弊。
肉飫則噎。
朋友數則踈。
琴瑟繁則淫。
酒醴或及於亂。
蔘苓少愈而止。
山水遠而致勞。
籝金多而招怨。
惟書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斂之藏於密
施之彌天下。
置之左右
日享其淸福
得之心身。
不知老之將至
不亦多之云乎哉
余家古有一藏
恰受略干書帙
遂題曰八當
公元1802年
庸齋記(壬戌)
吾夫子贊易。
至乾之九二。
中正之德。
蓋庸言庸行云。
聖人之經。
庸言也。
聖人之道。
庸行也。
經以載道
道不遠人
可以爲之塞天地亘古今。
無有不具
無有乎或變。
故曰天下定理
自夫微言大義乖。
賢者過之。
愚者不及
蔽於棄知見性者或有之。
汩於書淫文俳者亦有之。
尤其卑卑則梏之以名利
靡靡乎民鮮能久矣。
天覆無外不差常度
地載無疆而不改其常體
惟人也塞吾體帥吾志。
夫不易之庸德
德者得也
性之德中也。
情之德和也
性情之心。
其德也仁。
經禮三百曲禮三千。
言行之庸也。
一事不體乎仁。
思學以明之。
定靜以守之。
愼其獨以察之。
可言不可不言
忠信也。
可行不可言不行
篤敬也。
忠信其庸也。
篤敬其庸也。
差以一毫則非庸也。
間以一息則非庸也。
君子樞機
惟庸乎。
此者庶乎可與共學。
可與適道
走願學焉而不能也。
李君大別墅在召忽海之陽竹所
其居曰庸。
徵言於余。
余謂君知慕君子之德。
寓諸楹席
可知其志之所存也。
古之贈言
以實不以文。
又知其所勖者愈大也
銘曰。
顧行顧言
君子謂之庸。
修之吉悖之凶。
奚其不爲爲君子之庸。
公元1804年
圭玉芝溪幽居記(甲子)
溪子卜居于溪之陽。
乃徵諸走。
樂爲之告曰竊聞之。
朱夫子篔簹舖。
壁上題云煌煌靈芝
一年三秀
予獨何爲
有志未就。
於是三復而歎。
以爲與予意會也。
子蓋追夫子之志而願學之乎否。
古之隱君子
比德
嘗論其衆卉穢而不移操。
信也。
風霜悴而不沫芬。
強也。
高山邃林
不見採於人而不怨。
廉也。
左徒敍列芷蕙之類。
竊悲其變爲蕭艾無可恃者。
不言
不恒於世。
耻列於衆芳
保德之全。
宜匹美乎高尙之人。
人苟有入子望子宇。
則固亦三嗅而識其臭。
子庸識哉。
公元1807年
拙齋記(丁卯)
金陵李君仲直其居曰繼拙。
請言於余。
余問意惡乎在。
先君子嘗號曰九拙。
不敢自以居拙而繼于拙。
余曰善乎繼其志也。
朱夫子君子之拙。
蓋曰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是亦拙而已矣。
天下事物萬殊
而其理未嘗不一
知其一則守固其居寬。
慧智謀之私。
無所施爲
惟其理之從。
故近於拙。
拙則一於道誼
不爲外物所移淫。
故曰拙者逸。
旣以拙爲傳家法。
世其行誼
式克勿替。
一出言而不敢忘于拙。
一擧足而不敢忘于拙。
起居眠食
思猷事爲
敢不于拙。
觀于其行。
諸有懷。
抑亦可以先業可以賁其趾可以裕後之人。
君其晩而聞道
以拙自修者。
與余鄙樸頑鈍老於拙者。
不可以語此。
然竊誦所聞
于以勖其觀省焉。
公元1819年
己齋記(己卯)
大圜大方
藐然處乎中。
參爲三才
蓋已云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
之者善。
之者性。
故曰性善
存乎中則天德
著乎外則王道
命之所以本然
性之所以
當然
敎之所以自然
無適而非己也。
人莫不有己。
知者鮮矣。
世之學者
俳于文癖于訓詁
牿于功利之說。
紛如以夸耀於世。
爲己功爲己任者。
非吾所謂己也。
何異於舍其田不芸。
芸人田也。
自家寶藏
走査礦撥零金也。
嘗聞諸夫子曰古之學者爲己。
子思子述之曰衣錦尙絅
惡其文之著。
志於學也。
曰知遠之近。
知風之自。
知微之顯。
進于學也。
曰潛雖伏矣。
亦孔之昭。
人之所不見也。
所以學之。
致其功也。
爲己之學備矣
故君子反諸己而已
苟能盡其己則德可大業可久。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達則兼善
於己乎何加。
竆則獨善
於己乎何損
惟爲己者。
可以盡其性。
而庶無媿俯仰矣。
濟南李君稺圭嘗志於古。
其室曰己。
余言
余曰子旣知其爲己。
將以踐其實至乎成己者歟。
迺闡厥義以勖之。
妥菴記(己卯)
君子無攸往不妥
惡乎妥。
妥則學可聚業可居
可與適道
經曰惟幾惟康
曰志以道寧
曰靜而后能安。
文殊
其義一也。
爾雅云妥止也。
安以止。
中正也。
一言蔽之曰妥。
子輿知言
形容妥者氣象
廣居
止於仁也心妥。
立正位。
止於禮也體妥。
大道
於義也行妥。
行妥則坦。
體妥則胖。
心妥則通而溥。
以至不移不淫不屈則於止知止
素其位而妥。
舍斯如斯
達斯如斯
妥哉妥哉。
近道矣。
夫夫夏屋而妥於心。
五鼎而妥於體。
乘高軒而妥於行。
岸上人觀之。
亦曰殆哉。
高明鬼瞰
孰與約居之寬。
豢養禍階
孰與水樂其中
出以駕入以人則招蹷
孰與舍車而賁其趾。
彼哉見小遺大
亦異乎君子之妥也。
君子所貴乎妥者。
蓋曰妥然不動心地位
在下學雖未容驟語。
學之不能不措也。
慥慥爾。
亦何不造乎妥。
李氏子景謝秀而藝。
文學
昔在冠松園
金尙書見而奇之。
錫以號曰妥菴。
扁諸起居之所。
徵言於走。
庸識于寓警。
庶其免乎哉
公元1821年
順窩記(辛巳)
生之理。
性命也。
性命之正。
順也
說文順理也云
理本順道也。
本立道生
之者善理也。
率性之謂道順也。
君子之道。
惟曰順。
知崇順乎天也。
卑順乎地也。
聖人萬事與天地合。
純乎順聖也。
造乎順賢也。
志乎順。
學者事也。
學而至則幾乎純也。
學問思辨
知斯順也
誠正修齊
履斯順也
竆不失義
不離道。
體斯順也
廣居正路立正位。
能盡天下之大
順也
故易曰順性命之理。
理在宇宙內。
而已矣。
後之人。
形氣爲理
理微而氣顯。
眞箇順字。
識者幾希
徇己私曰順。
從流俗曰順。
逐圓者爲中行
偭榘者爲時措。
靡靡習俗
如水就下
所謂順者己也。
豈其性命之本也。
毫釐差天壤易。
幾乎微哉。
學者精察焉。
安上舍公美從吾遊者稔。
嘗扁其居曰順。
其知夫道之本乎。
旣知之。
斯行之。
知匪艱。
行惟艱。
毋畫毋歧毋躐等間斷半塗廢也。
慥慥爾一於順
則言不跲行不疚道不遠矣。
公美
懋哉懋哉。
斗湖精舍
斗湖在古平陽
西湖之北曰巴山
長江大野
秀而麗。
陡然中立
山之北曰巴江
一曰投金
漢之下流西迤。
橫經一縣界。
入于海。
江之南崖
纍纍層巖疊起。
小者人立
大者獸伏
不可攀躋曰屈慕隅。
山之一麓橫抽西北
利劒脫鞘。
之前孝寧大君草亭古址。
址之下大石盤據麓趾。
上可坐數十人
如渴駒吸川曰仙逗巖。
巖之下曰斗湖。
湖之發源
東南諸峯中劃十里野。
過漢橋之浦。
會于江。
長虹橫亘天半
自麓數十武而南。
宅里表五烈。
乃吾黃氏世傳別墅
居人戶數十。
瘠田數頃。
城邑一岡
囂閙
公元1800年
到。
巷僻其居敝。
俯臨西郊
自作一區焉。
昔我先兄嘗謂德吉曰近日洛下大閙。
靜莫如鄕。
鄕有弊廬秖數椽。
吾將增修容膝。
所以偕隱之志。
未幾先兄寢疾浹歲
正廟季年
吉陪先兄舊廬
是年冬先兄歿。
其後二十年間。
喪禍荐疊未遑也。
至己卯春
營構三間
命淵孫董其事。
旣月而訖。
中爲起居之所曰斗菴
大于斗。
又濱于斗也。
穿其北壁
書軸攸藏曰八當。
識吾好也。
西一間築土爲軒曰瞻
之陰先壠也。
東簷下開三槅牖曰向陽
取其明也。
合而名之曰斗湖精舍
舍之北古有
其大蔽牛。
其方十弓。
有時風乎蔭曰槐亭
亭之側偃松倚壁如傾蓋
築小塲。
村學講誦壇。
東籬下列植菊九畹
培築三等菊塢
環一麓手植以橡。
十年成林曰橡園。
園中種以
宅前種以
岸曰柳堤
寓之物也。
若夫萬古只麽不厭不負者。
惟曰山。
洪福屹乎北流
龍鎭西維
立容焉重爲桂陽
秀色焉奇爲蘇來。
列爲吾精舍重重屛幛
於是主人翁
休焉息焉優焉游焉。
終老焉。
斗湖古蹟
巴陵守居之北數百步巴江渡。
高麗恭愍王時
兄弟偕行
弟得黃金二錠
以其一與兄。
同舟濟江
弟忽投金於水。
兄恠之問。
弟曰吾平生愛兄篤。
今分金而忌心萌。
此乃不祥之物。
不如諸水以忘之。
兄曰汝言是。
亦投之。
因名投金灘
不傳姓名
星州李氏家乘
兆年,億年兄弟云。
昔呂滎公聞京兆民讓金曰古人言人皆可爲堯舜
於此而知之。
斯人亦然
後之人過此則彷徨想像
必有其秉彝之性。
油然感發者。
何患乎人不爲堯舜
世之鬩牆爭財者。
聞其風亦安得不忸怩
公元1819年
巴山西麓
孝寧大君草亭古址。
下有仙逗巖。
大君嘗來住。
至淸朝月夕
露坐石頂
叉手誦佛若入禪僧
後人因舊而號之。
亭曰春草
巖曰禪逗。
孔子虞仲逸民
孝寧殆庶幾焉。
逃禪近於隱居放言
誦禪幾於中淸中權
吾夫子
其孰能虞仲心道得來
公元1823年
巴江西北隅
層巖陡起。
江濤激于下。
宣廟癸未
谷許公以言事竄北塞七年
放還時。
先祖參判公住江亭
歷訪之。
遂與登山臨流。
酒酣巖石
爲歌屈慕詞一闋楚江漁父
愼莫釣楚江魚。
三閭忠魂
魚腹至今儲。
雖欲烹。
烹復烹。
一片寧可烹也。
且許公歸而卽歿。
因識其處。
謂之屈慕隅。
蓋其詞
形容屈子精忠
于今凜凜猶有生氣
見其跡誦其詞。
世或有如賈太傅者。
安得不投書而吊之。
公元1816年
草亭之南環一區
孝寧大君別墅
先祖府院君大君外孫
遂傳于黃氏世守之。
丙子建虜之變。
巴麓公隨廟社入沁都。
義旅津口
及虜渡海。
城已陷。
遂赴海死之。
沈淑人佐郞兪櫄妻縣監趙見素妻同殉。
許淑人是日周晬子。
適往母寓所
遂入喬桐島得免。
虜退搜夫姑遺屍返葬
孤子門戶
事聞特旌五閭。
大學士霞溪權公題于石曰黃氏五烈遺墟
記其陰曰天地正氣萃于一門三綱備。
可與皇朝淸苑家五烈幷武云。
五然齋記
天數五地數五。
五五其數。
理氣之本。
然人在天地間。
受之中而參爲三。
惡乎不然
許君戴日揭其齋曰五然。
其曰環堵蕭然
處之晏然
類乎嘐嘐然。
其曰養吾浩然。
聽彼自然
幾乎囂囂然。
吾之分則然。
豈其偶然
其將與天地數同然
然數生於氣。
氣生於理。
參伍錯綜然。
泝其所以然則原乎一然。
其所當然則分乎萬然。
不爲寡。
不爲夥。
奚其爲爲五然。
槩之大數
五亦宜然
觀夫在天成象。
五紀燦然
地成形。
五行錯然
立人之道。
五品秩秩然。
言乎其身則內而五藏淵然。
外而五官形然。
耳而五聲皦然
目而五色炳然
口而五味之得其齊然。
事事物物
無攸往不然
至若天命五性本然
隱而見然。
微而顯然
上智惟然。
下愚亦然
君子其然
率其本然
寬裕溫柔
仁之本然
發強剛毅
義之本然
齊莊中正
禮之本然
文理密察
智之本然
仁義禮智之實然
信之本然
性之用氣。
氣之本然浩然
養吾性。
養吾氣則反乎吾之本然
然則學問思辨循循然。
剛健篤實慥慥然。
知之致也豁然
心之存也泰然
氣之剛大充然
光風霽月灑然
泰山壁立屹然
達則兼善裕然
竆則獨善毅然
天地中和
自在一身綽綽然。
究其源則惟曰一本然
本然者理之自然
自然則天然。
戴日其曰然。
曰不然然
公元1824年
而立齋記(甲申)
聖門敎人
蓋立云。
吾人一身
天造地設
大圜大方
盡人之道。
不媿俯不怍。
立乎兩間
參三其一而無忝
天道陰陽立。
地道剛柔立。
人奚獨不然
曰仁惟曰義。
仁人廣居
義人正位
知乎斯則智。
履乎斯則禮。
故曰知崇禮卑。
崇效天卑法地
於是乎人之道立
君子先立乎大志
於學也。
中立不倚。
有恒也。
不易方。
止於善也。
存心養性
事天德立
經綸天下大經則功立。
先王之法以待後學則言立。
三者備而始可以立其身。
衆人蚩蚩
鮮矣自立
文詞志行淫。
名利德業壞。
鄙瑣其口。
侈然以爲善。
秖坐在窣窣地。
惡乎可與立。
姜君景八別墅在西湖上
扁諸起居所曰而立
顧名而思。
寓之觀省
其將特立於斯世。
徵言于余。
余迺述舊聞以勖之。
愼毋以載諸空言
學堂
牛首南江之涯。
李君瑞世別墅在。
扁其講學之堂曰慕學。
徵言於余曰。
先人之壠。
南距十里而遙。
里號舊稱大學堂
小子縞制旣訖。
竊寓之追慕云。
余聞之。
人子事親
事生孺子慕。
事亡終身慕。
孺子成性也。
終身存存也。
存存之純也。
明發不寐。
夙夜慕也。
霜露悽愴
時序慕也。
一出言。
慕其敬對也。
一擧足。
慕其揖遊也。
身體髮膚
慕吾之所受也。
心志嗜欲
慕吾之不敢專也。
遠之事君。
邇之立身
無有乎不慕也。
孝哉。
惟孝奚其不爲慕。
吾夫子孝經。
蔽之一言曰時以思之。
孝子永慕也。
曾子旣授而傳習
大學
夫子之言而推廣之。
三綱八條
本諸十四章
聖門七十子之徒。
曾子獨得斯學之宗。
今也紀瑞先兆
厥名旣符于曾傳堂之額。
蓋取諸喪紀遺意可以語學
學而后知
而后履之
孝經而立其基。
大學而入其門。
語孟而踐其閫。
中庸而造其奧。
詩而得性情之正。
書而契聖聖心法。
禮而明天理節文
春秋而定天下義理
易而致乎極。
濂閩諸先生格言發揮之。
繹于心體于身。
不能不措也。
庶其無忝生我之性。
使人謂之君子之子
令名大孝
心之慕。
莫學若也。
勖哉紀瑞。
金陵掾廳重修
古之曰府曰史曰胥。
惟曰掾。
掾之設。
鄕大夫行令
致之一鄕民。
大夫曰惇政敎
惟掾敷之。
民乃興。
曰薄賦斂
惟掾承之。
民乃阜。
平獄訟。
惟掾當之。
民乃乂。
俾各有藝極
負版衍猶輔車相須
若邑務曠村業匱。
掾靡得。
獨享其樂。
儆于三典
彼哉奚其爲爲掾。
掾古有廳。
年旣深。
屋且老。
相地者運亦替云。
改卜郡之東。
經始首掾某。
勖成者其次某。
斯役某某
厥功也大。
於是木人攻木。
石人攻石。
繼焉土人攻其圬。
未幾工役就。
落成
諸父老庶徒發焉。
宿掾某乃揚
觶而告曰。
完焉美焉。
休焉息焉。
小心供公於斯焉。
十室同樂於斯焉。
聖代昇平
謳歌恩澤
於斯焉。
豈徒榮施焉。
君子曰古之善頌善禱
庶幾焉。
巴陵掾廳重修題名
縣置掾掾置廳。
六任備。
庶屬具。
右鄕大夫
夙夜供公之所。
粤某年易桷瓦新之
列書任人名氏梓扁者幾三紀
熒臺灾。
重修一涉故迹
又刻名氏傳諸後。
後之人見之。
必曰某也廉某也公某也韙。
又必曰某也貪某也私某也猾。
官可暪(一作瞞)也。
不可誣也。
一時之目可揜也。
公議不可諱也。
曰廉曰公曰韙則于輪奐有光。
曰貪曰私曰猾則於塗墍反凂。
廳之修。
不在乎廳而在乎人。
不曰善頌。
不曰善禱。
同列識之。
公元1814年
延城遮路圖記(甲戌)
延古占蟬界。
右蘇西帶山海
膏壤百里
宜稻散粒。
海平饒材桼綿魚蝦鹽之貨。
其中五民
西圉雜。
勁悍
機利
挽近世賦不節不時
惟相漁劫民。
惟曰怨咨
官人率以失職
世號以難釐。
知州事公歷治魯金潭三郡
績旣著。
曁莅于玆土。
幾而濟恕而制。
剖煩剸刻。
不必于用。
一之歲其瘼祛。
二之歲其
政乂
三之歲民乃懷。
未幾謝紱歸。
出城未數里。
州民聞之駭。
老者傴壯者趨。
前者後者追。
冠帶襏襫者。
莫不竭蹶赴騈塗攟。
至攬靽鞅攀鐙舃。
言明府舍延去。
民將何恃。
願爲民少留。
不得辟。
馬不得前
公知其不得發。
遂返。
民乃大懽喜。
如得新賢守
遂繪其蹟。
以比侯臨淮云。
古者鄕大夫有德政。
或載諸縣譜。
或薦諸貌祀。
或銘名姓于石。
志不忘也。
豈如作之繪事
播之十百副本
炳然耀人耳目
爲師正楷式。
於古有之否。
惟延以之。
自延東之畿。
北適關西靑河之界。
爲牧爲守爲令爲尉若丞者幾。
凡民之有飢有寒有疾疫有寃鬱有鱞寡惸獨顚連者亦幾。
匹夫匹婦一休一戚
不繫鄕大夫
爲此圖者。
將以列土鄕大夫
人人如公之在延。
庶乎懦者不隳於眊。
核者不僨於苛。
墨節者不至敗於利。
不然奚其爲爲圖。
昌原始祖古蹟
昌原古辰韓界。
新羅置骨浦屈自二縣
高麗沿爲義昌原。
今隷一府
黃之貫昌原。
肇夫高麗
鼻祖侍中諱忠俊之墓在熊川縣赤峴山負卯之岡。
岡有八塚。
不知某墳爲某葬。
立石銘之曰黃氏始祖八世之墓。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