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弘斋全书卷百七十八 (自动笺注)
弘齋全書卷百七十八
 日得錄十八
  
訓語[五]
欲知八陣之勢。
則先曉八佾之制。
欲知八佾之制。
則先究八卦之數可也。
前八後八。
左八右八。
縱列橫列
各爲八隊
分而爲八陣
合而爲六十四隊。
八佾亦然
每佾之人。
如其佾數。
則是亦八八六十四。
而如八卦之演爲六十四卦
八陣八佾八卦
其理一也。
八陣三成之論曰。
道里遠近
以步計之。
一里爲三百六十步。
十里爲三千六百步。
百里爲三萬六千步。
一日之長程也。
以四縱五橫
計其立人開離八步之數。
少成之前後。
爲四百二十四步。
合開巷二十四步。
則爲四十八步。
左右爲三百五十二步。
合開巷二十步。
則爲三百七十二步。
前後一里而餘六十四步。
左右一里
未滿八步
中成大成
視此遞加
中成約用十里
大成約近百里
焉有百里廣野之可鋪八陣之體耶。
大抵洛書出而九宮分。
九宮分而八卦立。
八卦立而十二干支定位
天河圖之氣。
流行其中
甲庚丙壬乙辛
癸爲八干正氣
戊己二干則無定位。
握奇之法其要者。
精神分則八將分掌當部。
八曲合則一將領八部之將爲大成
此其大略也。
道里遠近
軍衆多寡
不係天地風雲龍虎鳥蛇不測無窮
神籌妙用
初學入德之門。
亦莫過道兵衆之先須領會
韓信多多益辦
漢高又能善將將
韓信漢高然後
可以展驥足。
若以一言其所以展之由。
則亦不過分數三字
分數明則奇正變化之事。
當行其所無事
分數糟粕
道里兵衆是也
八陣妙用
卽八八生生之理。
而欲曉其理則當先門路
八陣之衆。
九疇之陣。
從一而入。
二次三次
由四五次。
由六七八而出乎九。
先知此理。
然後餘可類推
洛書之義。
而引而伸之
觸類而長之。
然後智籌自開。
不勞曉然矣。
八陣奇正
剛柔相須
水火互濟
經權之兼用。
不可偏廢
象天地人則爲三才
欲倣陰陽則爲兩儀
欲效直銳曲方圓之狀則爲五行
以至六花八陣九宮也。
不有奇正之則。
所以之者
爲主而奇爲佐。
八陣之旗。
先制河魁及帥字旗。
近年舟橋
中央紅箭門。
所以竪此旗者。
蓋象風雲龍虎奇正闔闢之爲發號施令之所也。
八陣之圖多方陣。
耳目亦慣。
圓陣圖又好。
八陣奇出於正。
天地風雲正也。
龍虎鳥蛇奇也。
又合而言之。
則天風雲龍虎鳥蛇爲正。
而各於其中
又有其奇。
八陣方位
觀於河洛可知
而石陣壘圖廣圖及魚復浦沔陽有之。
沔陽石壘神奇云。
八門金鎖陣圖
詳載石壘之制。
可按而知也。
八陣圖理能解得。
則今之兵學指南五營五司三部六司
亦可爲無敵之兵。
八陣之說。
已載於握奇經。
八陣之法。
亦有金鼓螺角
見行之制言之。
二鼓一金爲天。
二鼓二金爲地
二鼓三金爲風。
三鼓四金爲雲
四鼓三金爲龍。
四鼓四金爲虎。
四鼓五金爲鳥。
五鼓四金爲蛇。
鼓之間。
各加一螺角者向東。
三角向西。
四角向南。
五角向北。
靴音不止者。
不整
金革息而角音不止者。
師竝旋。
修養以至於延年益壽
先儒格言
而漢帝所謂節
服藥
差可病者
確論也。
大抵攝生之方。
無過修鍊
程子風燭之喩。
正謂此耳。
燭微物也。
猶且寘之密室
欲其燃之拖到深更
况人之身比燭。
輕重何如乎。
節其飮食固可。
服藥餌亦可。
調氣血而專精神。
使三寶之氣不勞而不泄。
然後可責少病。
延年益壽
卽次間事
眼者神之牖。
鼻者氣之戶。
尾閭者精之路。
而精爲根柢
爲主宰。
神爲靈覺
故曰元氣實不思食。
元氣會不思睡。
元精足不思欲。
三元全。
陸地仙此語。
不但有益於醫身。
亦可以醫國
言路譬則血脈也。
士氣譬則元氣也。
血脈元氣實。
則國治而身安。
不啻如燭龜卜
國祚所以祈天永命
修養引年竝稱者也。
古人云坐多於行。
多於語。
多於文。
多於威。
多於爭。
多於泛。
閉門多於出戶。
懽喜多於嗔怒
福自無量。
所以竊常味之者
但恩多於威。
則非威克厥愛之意也。
聖人有言曰。
愛之能勿勞乎。
勞之不足
至於苦。
苦之之不足
至於困。
然後增益其所不能
自然工到極處
眞箇爲樂育之恩。
威反爲恩。
謂之盡君師之責也。
爲爾等誦之。
嘗閱漢魏古詩
見陌上三叟年各百餘歲。
相與鋤禾莠。
所以得此壽之由。
其詩曰。
上叟致辭
室內粗醜
二叟致辭
暮臥不覆首。
三叟致辭
量腹節所受。
旨哉三叟之言也。
予嘗書之壁間。
以爲常目之資。
一則遠色可以固精。
一則攝生可以引年
一則節食可以無病。
平生服膺
自可得力
人在氣中。
魚在水中
須看古鏡重磨方調息箴。
爲學主靜
心在腔子裏。
如程門敎人之且敎人靜坐是也。
調息之法。
必先用工靜坐
靜坐澄心
澄心怡神
怡神呼吸自然安穩
時氣自上而下
時氣自下而上
循環升降
少作輟。
則人固無病。
工到純亦。
然而用力太過
則反費心氣也。
故主敬之工。
亦惟曰平平存在
略略提撕
東澤李植古人修鍊之法而著成一方
大抵欲使心息相依
則熱降水升。
其言極有理
每臨臥。
兩足心相則氣自舒。
當夜輒試之。
初似用力
久有神效
嘗聞磻溪馨遠之後孫明渭。
亦行此術云。
凡人所謂有酒量者。
酒所使。
欲節不能節。
豈非可笑甚者
當節而節。
半勺近於口。
欲飮則飮。
十斗如鯨之吸。
可謂有酒量。
故曰惟酒無量
乃知無量之酒。
可謂有量之飮。
少時
人有勸日梳者。
近年始爲之。
頭目淸快
睡思自至。
攝生梳頭
常以百二十爲度。
或云梳髮千遍
其髮不白
黃庭經曰。
髮宜多櫛。
今人之罕能日梳者。
政坐於夙興不能爲也。
南草之益於人。
當暑滌暑。
自降故暑自退。
當寒御寒
涎自溫故寒自防。
飯後賴以消食
便時能使辟臭。
欲睡而睡未至。
吸此則睡來。
以至吟詩做文與人語及靜坐時。
無不有益於人者。
古人惟張新豐稍解此趣味者。
吞津極好
而姑生疎未熟
赤龍之攪水。
渾嗽津甚未易
然吸草不唾。
便成工夫
不曾將唾器置諸左右
益甚多。
兔絲子添精益髓之藥也。
東國最佳
五夏三秋七冬十。
之如法。
地黃拌勻而服之。
卽雙補之聖藥
雖日以爲課也。
亦無妨。
酒蒸者尤好。
或曰不見火之藥。
不必作茶湯。
雖作末和酒
湯喫亦好。
近年當暑有渴證。
兔絲子
止渴
本草云消渴。
煑汁飮之。
果然矣。
公元前197年
交藤
昔有何首烏者服。
而因以人名名其藥。
將此物喫十年
多男
壽至百餘歲者有之。
而山奴,山哥,山伯山翁山精
各有其效。
嘉靖初
應節獻其方。
七寶美髥丹也。
予於年前製此丹。
連進數劑。
不覺有自然之神驗矣。
古菴心腎丸。
可謂無雙聖藥
予於少時多熱
纔能食食
日喫牛黃金銀花之屬以爲課。
自二十歲後至三十後。
喫心腎丸。
蘇合元之大者
日吞百許箇。
如是者十餘年。
間又作湯兼進。
前後所喫。
可以石計。
此首醫康命吉。
時朝不離
習知氣稟而然耳。
昔有二故相聞此。
一云不可
一云極可。
大抵藥味亦隨其氣稟而然。
予於鹿茸
年來不近口。
而又有二重臣。
一則偏嗜鄕茸。
不足
代以唐茸。
一重臣聞鹿茸二字
掉頭
性味之合與不合
如人見之各殊。
有如此。
淸心飮。
甚好於氣熱者
蓮子之爲功。
淸心補脾。
降火而然也。
逍遙散兼飮。
以爲常者。
止渴淸熱
不可但以克伐之燥劑責其功。
蓮子能潤耳。
逍遙散中芍藥當歸等種亦然
逍遙散卽醫學入門癰疽藥也。
又治婦人月經不足之證。
且不
載於醫鑑。
而康命吉素富於醫術
衆議進此藥。
得奇效。
枸杞子
夏採葉。
秋採莖實或梗皮。
久服輕身益氣云。
漬酒亦可。
有人力勸之。
近於泥滯不能喫。
近臣等曰。
今人氣血
不及古人
若將此物喫。
其效必多。
古之河西女子喫此而壽過三百九十五歲。
又有漢時使者之得此方喫者。
壽亦過於三百。
况今人氣稟乎。
命作酒分近臣
桑枝
卽領相洪樂性家用洪旭浩所命而課服者也。
予亦效而喫之。
有效
但無膈熱者不可喫。
况以石英水煎取者耶。
若以黃梅枝(俗所謂薑木)兼用。
則頗制凉味。
然有冷痰者決不可喫。
有益於膈熱實多。
大抵桑枝多在於郊外
蟲食過半
須取家園嫩枝爲可。
桑葉丸。
古人亦稱之。
醫書所謂君藥用十分
臣藥用七八分者。
之謂也。
神枕法。
醫鑑曰。
枕長一尺二寸
四寸
空中一斗二升
用藥芎藭當歸白芷辛夷杜蘅,白朮,藁本木蘭,川桂皮乾薑防風,人蔘,吉更,白茯苓荊實肉蓯蓉飛廉柏實薏苡款冬花,白薇秦椒蘼蕪凡二十四物。
以應二十四氣
加毒者八物
以應八風
烏頭附子藜蘆皁莢菵草礬石半夏細辛
凡三十二物。
一兩皆剉。
毒藥上安之滿枕中
布囊衣枕
枕之百日
面有光澤
予近始試之。
木梙子枕亦好。
其次馬皮枕亦好。
予之數十受用得力交感
其方不過曰便香附,白茯神橘皮
而時加人沉香而進之尤好。
近來水土人多滯痰。
多喫泥滯之藥。
則雖鹿茸地黃
無益焉。
兼用疏達之劑。
香附茯神勝於蔘朮。
此意不可不知。
公元1797年
年前選醫書
名之曰壽民妙詮。
而此只鈔脈理藥性
近又鈔藥方
編成一書刊行
有效利於人。
一老盛言靈仙之效。
一文盛言鐵液之效。
有一閣臣盛言蒼朮之效。
有一大臣盛言馬加木之效。
有一侍從盛言槐實之效。
各以收效技能言之。
予謂老帥曰。
靈仙雖好。
非酒痰則豈有效乎。
謂文宰曰。
鐵液雖好。
非熱腔則反有害矣。
又謂大臣閣臣曰。
馬加不足言
蒼朮勿多喫。
又謂侍從曰。
槐實欲喫。
則當試石英水之不滯。
(原任閣臣尹行恁丁巳錄)
子宮開講日。
敎曰。
先正於我家。
有四賓師之義。
予則尤以千載曠感。
有朝暮遇之心。
師傅以其家之人。
負山林之望。
首膺是命。
事有不偶然者。
予甚嘉悅焉。
楊文公家訓曰。
養其良知良能
以先入之言爲主
賈太傅之言曰。
太子之善。
在於諭敎與選左右
雖以大聖姿稟
若論始初入得。
則當以聞正言見正事爲本。
一日禮行
風動天下者。
其惟鄕飮酒乎。
公元前197年
鄕飮酒
鄕人聚會飮酒之禮也。
享于堂東北
陽氣之所始也。
賓主象天地也。
介僎陰陽也。
三賓象三陽也。
讓之三也。
象月三日而成魄也。
四面之坐。
象四時也。
天地凝之氣。
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
天地尊嚴氣也。
天地義氣也。
天地溫厚之氣。
始於東北而盛於東南
天地盛德氣也。
天地仁氣也。
主人者尊賓。
故坐賓於西北
而坐介於西南以輔賓。
賓者接人以義者也。
故坐於西北
主人者接人以仁以德厚者也。
故坐於東南
而坐僎於東北輔主人也。
南陔白華
孝子之詩也。
鄕人飮酒
必用此樂。
此之謂推本
金文正從祀聖廡之論。
自昔已然
而今決意之者
蓋亦數件大義中一事也。
畫像以祀之非禮也。
程子已論其非。
今番先正致祭
竝揭遺像而受之云。
於禮甚未安。
自古稱君民之德。
必曰聰明
仲虺曰。
天生民有欲。
無主乃亂。
天生聰明
時乂
說命曰。
知之曰明哲
明哲作則
又曰。
天聰明。
聖時憲。
泰誓曰。
亶聰明作元后
如此者非一二。
中庸亦曰聰明睿智足以有臨。
易亦曰聰明睿智神武不殺
爲人上者。
不可不以聰明爲治。
於此義。
可知也。
人心不宜頃刻少放。
然亦不可一向拘束
少放則有走失之患。
拘束則有窒礙之弊。
學者於此審察而竝用工夫也。
仁專言則包義禮智。
而其體甚大。
不知者只以不忍之心偏看則過矣。
中庸率性之道一句
自性而言。
萬事萬物之理。
事物而言其當然不易之理。
只是一理貫通
無內外無彼此耳。
雖是堂堂大義理。
而有毫髮計較之心。
則斯爲利而已矣。
中鵠
亦誠也。
凡人發言行事
審己而已
不必世人浮議
天下有一定之理。
而無一定之事。
恤人而不審己
則終爲無主宰之人。
士之立朝者。
尤宜深戒
一世之才。
足以一世之事。
每仰古人不可梯級
而謂今人不足有爲
此亦過矣。
蓋求之則有矣
而但慮區別未易
需用未盡耳。
君子苟欲學道
當以見識爲本。
事行次之
有人於此
力量才器
足以樹立事功
苟無見識可以明知
則於人之是非善惡
事之內外本末
時有茫然不能鑑別
如此處置何由得宜
施措何由得當
故曰學貴乎先明見識也。
善端發於氣淸明之時。
人與天地之氣。
同一淸明
於此可驗。
孟子文王望道而未之見。
謂望天下治道太平而未得見也。
予嘗三復斯言而深味之。
春秋之法。
中國而用夷道
卽夷之。
揚子所謂門墻則麾之。
夷狄則進之者
深得此義也。
春秋特書春王正月
明此義。
則知王與天同大而人道立矣。
君子小人
辨之最難。
此時君世主所通患
歷觀前史
小人道長時多。
子道長時少。
小人善中人主之所欲而急於進取
故君子每爲所陰中擠去而不自覺也。
此是陰陽進退之一大機會。
人主所當深察猛省處也。
君子未必迂闊
而常以迂闊見棄
小人未必綜核
而常以綜核見用。
君子未必皆好黨。
而常以好黨見疑。
小人未必無朋
而常以無朋見信。
予之立大一統一副規模
扶陽而抑陰。
尊中國而攘夷狄。
君子而外小人而已矣。
矯時救俗之道。
莫先於正士習。
喜事自用
游談無根之徒。
不但爲渠一身放倒而已
好言是非
妄論朝廷得失
其流之弊。
不可勝言
予不欲聞士子有此行也。
儒生替行臺閣之事。
斯文事外
凡有朝廷懲討之擧。
無論事之大小輕重
率皆封章爭辨
自許士氣士論
其實無非誠實好譁之輩。
不耐安坐讀書
必欲於無事中求有事而然。
士林羞恥
已無可言。
朝廷之不尊。
由於此。
於向日舘應製書題
有激而發者存。
欲其觀感而知所丕變
也。
士以端坐讀書拙計
宰相學問事功二致
予將何以哉。
近來山林之士。
多以廢擧仕隱求道高致
此與聖人博施兼善之義。
所不同。
而其淸名雅望
流風餘韻。
自然多士矜式
朝廷之人。
不敢放倒拘檢
輕自去就
所恃自勸
有所憚而不爲
嘗謂山林一賢士。
無異廟堂得一良輔
猛虎在山。
藜藿不採者。
此之謂也。
孝廟奮發大志治法政謨。
一洗漢唐之陋。
其所經綸謀畫者。
率皆巖穴宿德之士。
改玉以後
勳貴諸公
一向任事
規模不能如是光明正大矣。
自古天下國家者。
不以輔導儲嗣先務
賈太傅所謂正言正事者。
莫先於左右之先得其人。
大臣請擧册禮也。
雖以遲待之意下敎於筵席
妙選右之道。
不可少緩。
無論朝紳草野儒士
其中文學行誼著稱若干人。
出入講席
朝夕親近
不必立官名。
家人朋友之禮。
不知不覺之中。
自然薰陶觀感之益。
則其爲
冲年啓沃之方。
未必爲少補。
左右而聞正行正之要。
亦莫先於此矣。
公元1797年
上殿未嘗苟同
下殿未嘗失色
古君子公忘私之義也。
甲之所可。
不敢否。
乙之所是
甲不欲非。
則此晏子所謂以水濟水
誰能食之者也。
喜同而惡異。
不但學問工夫最忌。
廷言議之間。
尤宜深戒
(原任閣臣南公轍丁巳錄)
摛文宿齋日。
召諸近臣
分饋御饌
敎曰。
此處與慈殿差備只隔。
故每予出齋。
則慈殿必親備朝夕飯盛饌而賜之。
今日亦然
思與卿等共飽慈德。
有此分饋耳。
慈宮年齡逾卲而氣度逾康。
予所衣服飮食
至今多親加看檢之時。
以至侍側宮人輩服著。
亦或手自裁製。
少有閒暇。
必有筆硯之役。
未嘗一日無事度晷。
勤孜之性。
自少已然
非常人所企及也。
公元前196年
慈宮誕辰
召接大臣閣臣
敎曰。
周甲翌年
俗謂之過甲。
設宴稱慶
多如周甲之時。
事本無所據。
然以情理揆之。
亦甚近當。
蓋壽至周甲
所難期。
當年之喜。
喜其親之復逢降生初度也。
翌歲之慶。
慶其親之克享難期高齡也。
當年之喜。
中有
懼。
懼者爲吾親之自此漸老也。
翌歲之喜。
喜而愈喜。
喜者爲吾親之愈老而此喜愈可長也。
於今今日
慶忭之心。
尤倍於昨年
從今以往
維千維萬之日月
莫非彩服蹈舞之時也。
世俗之過甲稱慶
亦可謂禮緣於情也。
慈宮近來
每以册子消遣
故手謄之卷甚多
而比又取列聖御製
盡爲飜諺。
親自繕寫
三十餘卷
字樣極細。
幾如蠅頭
首尾若一。
穿珠貫璣。
精工神妙
不可喩。
視之無減
萬慶幸。
心力之少不衰倦
尤可欽仰悅服也。
元子聰明甚過人
古今一經其耳。
無遺忘。
嘗問諸臣家世
故予偶擧諸家名祖官職名號答之。
後試叩之。
逐一記識
慧性如此
然姑不以課讀之者
蓋不欲文辭之太夙就耳。
元子喜施與。
每見人。
必勸予有所賜給
其心良由泛愛而然。
開講定期
敎曰。
元子生長宮中
未與外人相接
時見卿等。
未嘗加以禮貌
就傅在邇
不可不稍習儀而後見賢者也。
開講日。
先行師傅相見禮。
次講小學書。
元子動容
旋之間。
講讀酬問之際。
睿容莊肅
英音淸和洪暢。
粹燁之儀。
儼然天成
一堂臣僚
瞻望歡忭
上於簾內望見
天笑不霽
禮畢筵退。
上攜元子手。
入謁內殿
顧敎諸臣曰。
俄者禮容中度
又勝於日昨習肄之時。
不亦奇哉。
此擧卽元良生長後初經之大役
合規如此
予心嘉悅
當復如何
今日之喜。
豈但予一人之慶。
宗社千萬年無疆之福也。
公元前197年
慈宮誕辰
敎曰。
慶忭之誠。
年年
而今適當閏月
欲於閏月是日
奉設小酌
以寓祈祝衍慶之意耳。
春秋大義
與辛壬義理正大光明
可以有辭天地之間。
予所闡發講明者。
炳烺如彼。
公嚴如彼。
萬世在後
無惑也。
聖人復起
無易也。
先朝明陵展禮之幸。
多從行。
而出宮常在夜半
故至黔巖晝停所。
常侍寢於幕次
而予幼時睡性不帖。
披撥衾具。
廻輾露臥
先朝必隨予所臥而覆之。
及明常笑敎曰。
予納冲子於懷。
不得接目。
慈愛撫恤之恩。
何敢一息或忘。
每當侵夜動駕
輒思此敎而感慕冞增也。
不能悠泛送日
酬務之暇讀書
否則射的
有事焉耳
予法予自用之。
不可以受諸人
不可以與諸人
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聖。
不敢希。
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心。
不敢失也。
朱子嘗以自家太陽證。
倒是病痛處爲說。
然人有太陽證。
然後方能做得英雄事業
古人遇事
便大膽擔負去。
今人遇事
却著許多計較在肚子裏。
道理非別般難知之事。
且如喫飯打睡等時
求箇恰好適當
便是道理
士夫風氣衰懦
未有近日之甚。
予實懼之。
危言危行
未必爲身之災。
榮辱禍福
不在命乎。
士大夫但當正身勵操
其所欲言。
其所欲行。
務去碌碌態爾。
苟幸無事。
是今人大病痛
予所深憎者。
卽蔭仕之人。
蓋均是家世
是人物。
不肯勤力業以功名
纔得一初仕。
便把科擧
置之度外
惟欲博得守令。
閒坐溫飽
立志卑下
不亦甚乎。
所御之室。
牽架補漏。
新舊齟齬
每歲輒加修理。
計其費過之物力
足以新建一殿宇。
人多以此勸之。
葺理志在苟完
營事興工
至今仍舊耳。
筋力強之愈固。
聰明養之愈新。
凡人夜分而寐。
淸早而起。
然後精神凝聚澄淑。
覺得身輕氣暢。
若只耽睡嗜臥。
筋骨便軟懦
志氣便昏滯
公元1541年
內廏
有自御極後所乘之馬。
二十年
老且瞎。
不堪復乘。
每當行幸
不忍廢棄
必以仗馬自隨
年前竟故。
至今常思馳驅盡力之功。
爲之惻然
用夏變夷難。
用夷變易。
人情如水
喜趨汙下故耳。
所不爲然後。
能有所爲
所不然後
方有所欲。
故曰居視其所安。
又曰觀過而知仁。
予雖深處九重
不遑自暇於萬幾
然其心未嘗不遡攬千古
周遊八表也。
予視朝紳
實無偏倚處。
世人偏倚之心測予。
嘗誦杜甫良工心獨苦之句。
敎曰。
予於朝廷之人。
其所長。
俾各遂性
而世罕有知予心者爾。
人徒知雨露之能生物
而不知霜雪爲生物之本
也。
治心之要。
當以寡慾爲先。
原情衆毁之中。
垂德於不報之地。
予竊樂爲爾
未嘗食言於人。
虹貫後。
或者以爲去歲嘗有此異。
民國一事
百穀大熟
上聞之敎曰。
邪淫之氣。
每干太陽
雖曰無所驗。
其敢慢弛于心。
人之患。
不耐煩
月離于畢。
滂沱矣。
離畢則有雨。
自古謂然。
向來太陰躔于畢度。
依舊惜乾。
天象不可如此
有信人如己之癖。
一與之交。
便自傾倒無蘊。
往往生弊端。
然旣曰相好云爾
則何可不推赤心也。
今人有自守其心者。
每每舍己主見去。
學別人樣子
邯鄲之步。
東家之嚬。
安得不取笑於識者乎。
一者無二之稱。
可彼可此。
可耦可對
一之體也。
仁者見之。
謂之仁。
知者見之。
謂之知。
不偏不倚之謂中。
兩在之謂神。
一貫之謂道。
中人以上
可以語此。
自鄶而下無譏也。
堯舜率天下以仁。
天下從之。
善則人斯服焉。
豈將
順之謂也。
閏月十八日進饌後。
整理諸臣曰。
今日慶忭之心。
實與前月是日一般
如此盛熱
肴羞珍潔。
色味新鮮
自進觴之時。
以至撤床。
器皿之屬。
亦無所損。
此皆卿等誠意所致
予實與榮也。
日前召見漂海還歸人前衛將李邦翼。
則漂到臺灣中。
處人聞是朝鮮人物
接待之節。
甚是恭敬
欽慕我國。
不啻外夷向中國。
其所以。
則彼處亦知朝鮮之能講春秋之義而然云。
以此觀之。
春秋大義
雖似空言
其爲光鮮於天下。
如何也。
感應之理。
無不存。
而况於人乎。
昔人百病皆可醫。
病俗不可醫。
大抵士子者。
不得不進取科宦。
亦須高著眼目
潔持心身。
不墮塵臼中
而竊觀今人鮮不入醉夢之關者。
政坐狃染俗習
病根深著故耳。
聖人曰。
人而無恒
不可以爲醫巫
夫恒者誠之道也。
誠者心之主宰也。
吾心一有不誠。
萬事萬物
從而墮於虛僞眩惑之中。
故曰不誠無物
吾心一於誠而無少間斷。
則見理自明應物自順。
以至於金石可透。
豚魚可孚。
故曰誠者天之道也。
彼欲
醫巫之技者。
不可不恒其心。
士大夫之事君處世乎。
賤臣曰。
爾輩毋自輕其身。
常宜矜式
古人詩云藉曰未知。
亦旣抱子
方今爾輩年齒漸多。
官位漸顯。
豈容自遜志趣。
滾度平生耶。
賤臣曰。
杜子美詩云四鄰耒耜出。
何必吾家操。
朱子嘗愛誦其語。
而予亦愛之云爾
凡人芬華利欲之際。
若能覰得此旨。
庶乎寡過矣。
猶豫未決
囁嚅而不發。
予所大不取者。
於此長於彼。
古人佩韋佩弦
取彼之短。
爲我之長。
由是言之。
不可自矜其長。
忽人之短也。
公元1797年
人固不可以無才。
然只知才之爲貴。
不知所以擴而修之
則其才適足以自誤。
不如無他技能之爲無害也。
試以近日言之。
浮薄放縱
流入於背經干常之科者。
皆坐於挾薄藝無實學之致。
可不戒哉。
(原任閣臣金祖淳丁巳錄)
則卽理也。
言各有一定自然之法。
不可得而過。
不可得而不及也。
如耳目口鼻。
耳目口鼻之理。
君臣父子
君臣父子之理。
推之萬事萬物
莫不皆然。
此乃所當然不可易者。
道理合當如此
故曰所當然也。
非人力所強。
人於有生之初。
卽稟此理。
此乃天之所與也。
故曰所以然不容已者。
公元1541年
延平靜中體認未發之旨曰。
體認之時。
便是思也。
思則侵已發界至
而人之一心
平居湛然虛靜
無少偏倚
然後應事之際。
方無差錯
靜時若先紛擾
發何能中節
天地造化
十月純坤。
陽氣斂藏
霜雪凝沍
草木凋落
陽雖生於下。
而隱而未露。
春來發生之功。
專資於斂藏凝固
濂翁之言靜。
程子之說敬。
皆此理。
二氣良能曰。
造化之迹。
只是陰陽兩端而已
二氣流行天地之間。
萬物賴之以生成
所謂鬼神也。
凡盈於天地者。
死生屈伸
消息闔闢
無非鬼神
山川流峙。
日月盈虛
雷霆風雨
分明有迹之鬼神
所謂良能也。
此乃借孟子良能之名。
形容此理之本然
幾者動之微也。
動則著矣。
善惡之幾。
固其大者
每事各有其幾。
所不見。
所不覺之中。
其幾已萌。
故善爲學者。
先察其微而存遏之。
論誠與仁字之義曰。
仁是心之全德
誠是行之實處。
所從言者雖異。
而仁則無不誠矣。
誠則無不仁矣。
蓋人之生也。
天地之理。
腔子裏所蘊。
無非生意
生意發出
則自赤子入井
以至於仁民愛物
覆冒四海
無不自此推擴之。
這裏曷嘗一毫私意利欲
無私利欲以間之則一矣。
一則便是誠。
仁與誠無二致。
知行二字
車輪鳥翼
不可偏廢
諸儒說得已盡。
所謂眞知者。
知善之可爲。
惡之不可爲。
飢食渴飮。
不可蹈。
不可狎。
如此方爲眞知
知得一分
得一分。
知得十分
行得十分
若知有所未眞。
則行有所未逮
今之學者
只將名目度數
較絜辨論
言明德與性。
同乎異乎。
太極統體乎。
五行是各具乎。
說得一場好話而已
古人所謂知行兩進
決不如此
古之人君
頻接賢士大夫
或論古詩高下得失
仍及時政闕遺
民生疾苦
所以無遺照。
無滯情。
今時一有燕閒引接
外間輒有妄度。
成辭說。
甚至於興訛造虛。
人皆疑懼
今日之俗。
誠末如也已
儒生輩。
一技藝之超出儕流中者。
望其決
登庸
甚於之者之待榜。
士於出身之初。
當以爲期
而今也則不然
晝夜揣摩
只在淸官美銜。
安有所謂名節
近日風習
義理二字
作爲鉗人之欛柄
一有不槪於人意者。
抉摘吹覓。
驅之以背馳義理
所以人莫敢言
義理之名。
制事合宜
燦有條理之謂也。
此自有一副不易之則。
具於人心
在於事物
與天地而長存
苟或眞箇違畔大義
背棄天則者。
得以誅之。
豈可以此容易加人
不可不察
不能善待戚臣。
故積被其忤。
自在邸。
備經艱險
至如近日五條謗書
必有所指使
而予則一於包含而已
君臣之際。
貴無相隱。
廷臣盡言於予者。
雖其言涉於危妄。
終無後災。
予之本性然也。
近日廷風之較計揣度
轉入巧奇。
甚者幾至仇士良之密相傳授
世道習尙
至如此。
人當有一副執守
不隨時變易。
若朝東暮西者。
何事不可爲。
至於先病後瘳。
昨非今是之類。
不可責之以一例
名實假之間。
但當隨所處而觀之。
公元1776年
懷尼之事。
邪正淑慝
自不可逃於公議
丙申以後
或有小屈伸。
而觀於予所以兩家者。
可知也。
然而先正所以處尹者。
不無過中
句踐延廣之說。
彼或不心服也。
宋文正致祭時。
欲暫奉祠版於宋洞云
連岡之地。
尹鑴所居浦洞也。
先正一生所深惡而痛斥也。
先正之靈。
其肯安於是乎
飭令往者此也。
先正致祭文中子朱子後復有朱子一句
可見平日尊仰之心。
人主之職。
於敬恤民
其次尊賢也。
予於宋文正出處之正。
樹立之大。
深有曠感者存。
所以尊尙之者備至
世人所以尊之也。
徒尙浮夸
往往駭瞻。
非但大有違於予意。
亦非先正平日規範。
此是世人無識見之致也。
今人不如古之人。
而亦無非士大夫也。
出言或恐有稜。
處己或恐有方
務在圓轉
打成一俗。
以此取容
以此竊祿
言論風裁
尙矣無論
立朝幾年。
初無一言一事之可稱。
予不知其人他日行狀諡狀
何所記也。
經術文章
錢穀甲兵
豈可人人求備
卽與尋常簿書
芻牧之才。
難得見。
人皆言才難
未有如今之甚焉云。
而予則以爲不然
卽今士大夫風氣
實多寒心
經義則不句讀
文章則耽看小品。
制行出言
初不近似於謹飭。
持身放倒
了不知改。
開口鄙悖
恬不知恥
遂成莫可矯之俗。
是固由於導率之失其方。
予甚愧之。
雖然
其終不可矯乎。
先自爾等近臣
交相勉勵
痛祛此習。
遠臣觀感
其必有歲計之效矣。
燈夕適値廟享。
其翌日夜。
召諸臣宣饌。
敎曰。
年年此會
故事也。
節日蹉過
而終不可全廢。
故今夜所以特召。
諸君但知予心可矣。
閣臣中一人家未及到。
臨筵屢發悵戀之意。
又令諸僚傳之。
公元1795年
慈宮誕辰
乙卯以後
每設酌而進之。
今年有私祥事
慈心愴惻
不欲受酌。
予情雖無窮。
人子之道。
順志爲上。
不敢強拂。
近臣新進而驟承恩遇者。
恒敎戒之曰。
其進銳者其退速。
是人鬼關
切宜謹毖。
又恐其慮害全身
隨俗套。
則曰士當以名節二字
恒著胷中
閱世漸熟。
當初志氣
易就消磨
此又不可不戒
師傅舊僚之子在邇列者。
待之優異
以故人之
子稱之。
凡有不逮處。
敎戒諄諄如也。
或加之以罪罰譴斥
冀其玉成
燕服恒戴幅巾
敎曰。
幅巾禮服
近日廷臣此者絶罕。
至於一種風氣
斥以服妖
互相禁戒云。
尤可驚恠
自今其洞諭之。
毋令如前。
予對廷臣
未嘗相法好否。
予於飮食
無偏嗜之物。
亦無不能食者。
隨所遇而進之。
予性本疏闊
自己事。
全不致意
當食之時。
下箸一味
往往忘其有他器。
而自謂於民國事。
盡心勞神
未嘗少忽。
予本無內寵
此則庶不愧古先哲辟。
外廷亦或知之矣。
古之士夫
砥礪名檢
尤於財利
視之若浼。
今則上自朝紳
下至布韋
所競在刀錐之利。
言之足可羞。
近來風俗
一以慳嗇要道
凡今之居於藩邑者。
無知舊間贈遺之禮。
古人所戒。
在於貨賄及門苞苴入都。
何嘗與問贐常禮而廢之。
可見迫隘一端也。
予性不能含忍
見人依阿孌卷之態。
必痛說而劈
之。
故多取怨於人。
御極以來
酷受訾毁
至有不堪聞者此也。
事親之禮。
不及古昔聖王
而自謂於情文之間。
第一義理。
所以嚴守典禮
牢不變改
前後敲撼慫慂
多有不可說者。
而予之所秉。
終始如一
向來一隊人所秉執果好矣。
予之進用者亦此也。
世人謂予之嚴於義理者。
多賴金奉朝賀之贊襄云。
其實朝賀
特將順其美而已
諸臣雖或有過失。
輕重示警而已
未嘗對人抉摘言之。
有善亟奬。
猶恐不彰著
惡則掩覆
公元1797年
嘗以華城修治事。
近臣喟然敎曰。
有志者事竟成
今予築斯之本意
大小臣庶
幾知予爲所重。
(原任閣臣李始丁巳錄)
今人每事不如古人
只是道理
都無見得耳。
我國之閥閱世族
予則曰有似春秋列國
齊魯晉宋。
不得其政。
迭相侵伐
邾莒滕薛。
寖以削弱
胥爲吞幷
周室隨以陵夷
然則世祿之裔。
簪纓之族。
或替令聞
隳其家聲
或遭詿誤
自取僇戾。
豈惟其人之不幸
實亦朝廷之大不幸
顧予所以惓惓全保二字
以此也。
此箇苦心
在廷臣隣
能有感孚丕應意思
自當自愛自好
慥慥惟善之是圖矣。
人惟內不足避嫌
今俗嫌路太廣。
官師薄規。
輒託引咎自畫
緦免疎戚。
亦諉竝庸之盛滿
內旣不誠。
外又無據
今人廉恥磊磊落落
居然較勝古人而然也。
特其工於自謀
占箇方便
一切以掠其名而逃其實
能事活計
誰復直前做去之人哉。
嘻亦可嘆也已矣。
小人行險徼幸
罔之生也。
幸而免。
雖或幸矣。
倒有大不幸者在。
(檢校待敎沈象奎丁巳錄)
漢制靈星
舞用童男十六人
象敎田。
所謂煩奏之舞是也
朱載堉律呂精義
載其譜甚詳。
童男十六人
兩兩相對
手執農器以舞。
第一對敎芟除
手執鎌。
第二對敎開墾
手執钁。
第三對敎栽種
手執鍫。
四對耘耨
手執鋤。
第五對敎驅爵
執竿
第六對敎收穫。
手執杈。
第七對敎舂拂。
手執連耞
第八對敎簸揚
手執木杴。
敎田旣畢。
農事已成。
謳歌舞蹈
答謝神明
右遶一周
致詞八句
大禹聖人
謨訓有云。
德惟善政
政在養民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春祈田祖
秋報靈星
重農務本之義。
公元1795年
豳風一篇
竝行而不相悖
又有天下太平之舞。
亦用童男十六人
舞者將就位。
持帗者先入致詞
五穀收成
倉廩豐盈
風調雨順
天下太平
鼓桐第四十一拍而成天字。
又十拍而成下字
又十拍而成太字。
又十拍而成平字。
遂唱靑天歌而退。
此又豳風篇末萬壽無疆之義也。
或以其制之始見於後漢
謂之俗樂
周禮祈年田祖
龡豳雅擊土鼓
樂田畯。
樂師云凡舞有帗舞
鄭司農社稷以帗。
鄭康成云帗析五綵繒。
靈星子持是也
據此則漢之靈星祠。
卽周之里社。
其舞卽周之帗舞
安得謂之俗樂
國初靈星之祭。
列在小祀
五禮儀。
具載儀式
而以其沿襲開元禮。
帗舞之制。
闕而不著。
後寖因循
幷與祀典不擧者久矣。
今年夏
予以敦本敎修曠禮之義。
內閣玉署之臣博考已行之禮。
廣詢大臣儒臣
行且修明之。
而獨其用樂之節。
或謂腔譜未詳
或謂唐宋亦不用樂。
不必舍近而泥古
予將先以太平舞制。
倣用於軍樂
以試其可用否也。
做事
必先盤錯處開將去。
私家宴會之用油蜜果。
本係禁條
近日嫁娶壽宴
公元1797年
之會。
往往有高排數尺者。
侈靡如是
財安得不匱
(檢校待敎徐有榘丁巳錄)
公元1795年
仁智而無勇。
則竟做仁智不得
譬之四時
秋冬雖管收斂之功。
春夏未嘗不包箇收斂底意。
自芒而芽。
蓓蕾而千紫萬紅。
收斂也。
嫩葉柔枝
參差茂遂
極其條達之致者。
收斂也。
是故木火之交。
水之會。
風雨振盪之。
霜雪凝聚之。
一步進一步
一節深一節。
四時之象。
變化推敓
飛潛動息
正性命。
而最是三陽之機。
藹乎萬物之始。
善長之說者。
其惟聖人乎。
唐太宗
世所稱假仁借義之主。
而如吞蝗一事
非爲苦心
豈強而爲之者乎。
可謂出世主也。
五六月旱。
晩始得雨
謂筵臣曰。
從玆至
無非用心之日。
而亦不敢發之聲色
惟有暗積其誠。
默爲之禱而已
冬雷無歲不然
上天玄遠
雖未知其所召在何。
一言之善。
熒惑猶徙。
苟予力行
不能消弭一歲冬雷乎。
無他
對越之誠。
有時間斷也。
一息之頃。
雖似毫忽之微。
間斷
便屬得肆境界
可不懼歟。
許以風聞
始自武后
今之臺閣
亦用此例。
而其弊則
先儒言之詳矣。
且論事自有體段
論人亦有淺深
非關係甚重。
不可不斷平生者。
何必得一筆句斷之語然後爲可也。
時有臺臣論啓一守貪鄙狀。
賦性云云語也。
公元1798年
善將。
漢祖難及處。
解衣奪符。
惟其掌握
要使收放之柄。
不在我。
不然
韓彭絳灌
非不淵。
非不鷙。
安能受覊靮轅駒乎。
武臣一資半級
文選
不惟嚬笑之愛。
如是
衣解而不知感
符奪而不知畏。
其憂豈擊柱喧呼而止乎。
(原任提學李秉戊午錄)
公元1795年
歲首
大臣禮堂請上慈殿徽號
綸音頒示
他日敎曰。
欲說慈德。
彤管莫狀。
大義湮晦之餘。
國勢艱危之際。
一部春秋
賴有慈功。
協和綏靖
周益公贊明宣之語。
而我慈聖。
以此四字助我先王
保佑扶持
歐陽公贊宣仁之語。
而我慈聖。
以此四字衛我寡躬。
宜其歌詠
播于聲詩
尊名光于典册
慈衷謙挹
不敢自有。
今予順承慈志。
昭慈德。
豈不百倍勝於渙鴻號彝章
徒賁物采
徒侈瞻聆耶。
嘗侍淸燕
賤臣曰。
名以士流者。
爲其識義理也。
義理精微之關。
醉於彌近之亂。
惑於似是之非。
如操一小艇。
出沒風濤澒洞之中。
所謂梢工莫辨東西
有載胥及溺之憂。
人涉卬否之意。
則誠不滿岸上人之拍手一呵
如是者曷足稱士流哉。
賤臣嘗奏以奉朝賀金鍾秀於景宮上號時改竹册玉册
人或謂鍾秀以是獻諂
自爲免死之計云。
敎曰。
宮儀一遵太廟一等之典。
一以示不貳本之大義
一以寓固所盡之至理
中庸所謂祭以大夫之禮是也
上號時竹册改爲玉册
四字改爲六字
卽若宮享時三牲六佾
奉時羽儀石物之酌量稱停
不敢汰其制。
不忍儉其事。
今以夢相之承奉於換爲玉。
而歸之於納諂自占免死之計云。
則此非公言也。
與玉之間。
要欲參錯身計
則大於此難言之緬服一事
何以挺身獨言於滿朝搢紳所不言耶。
敎曰。
緬服果差違禮制
而吾則特以義起之禮。
決意斷行
蓋於某年。
諸臣不得應行之制。
則略倣世俗追服之例。
正其謬而伸其哀。
此正無於禮而合於禮。
是爲禮之微旨也。
吾之所執如此
夢相之
異同於將服之前
爛漫於已服之後
誠可貫金石
其跡可作柯則
其勇不愧賁育
其心不知身家
如許之人。
乃於玉界限。
寧或昧然
須與講明此箇事理
無爲無識者從以和之也。
敎曰。
風凉
空有陵駕之思。
不已迂乎。
日益壞。
日益晦。
道日益遠。
日益渝。
洋學亂眞悖正。
涓涓至於滔滔
今之在朝者。
殆若醉生夢死
爵祿而已
賤名而已
無人說得眞箇辭闢之義。
人與鬼。
中國夷狄
如一線。
中夜以思。
何夜不然而寒心
今人不能飮月支掃大漠
伐石紀功燕然山上。
竝與陳腐束閣空談
未曾留意點檢溫繹之方。
較看數十年前。
反爲落下幾層耶。
及今講明之道。
決不可放忽。
矯時正俗四箇字。
亦當兼著在胷中耳。
(原任提學沈煥戊午錄)
公元1798年
夜對。
儒臣曰。
自古人君
庸主昏辟。
非不知用君子則興。
小人則亡。
君子必退。
小人必進
終底于亂亡者。
由於不明故也。
(原任提學金載瓚戊午錄)
予之一念洞屬。
惟在祀典
太廟景慕大享
歲一親祼之外。
爲軫百官軍兵之勞。
不得不命攝。
而顧予忱誠。
有如不祭之歎。
每於享事之夕。
別遣
宣。
自享官入就位
至于籩豆望燎
必令傳語入稟。
禮畢然後
始乃就寢
筵臣有言帝王之孝。
匹庶有異。
節宣之方。
不可不念
敎曰。
如此然後心安
心安然後體安。
公元1795年
予在邸時。
扁于燕寢弘齋
蓋取君子弘毅之義。
十數年前。
揭于門楣蕩蕩平平室。
近又書壁萬川月主人。
臣庶幾知予微意否。
每於佳辰名節
頒賜貴近
自昔伊然。
立春有綵勝。
人日銀幡
冷節蠟燭
端陽宮袍紈扇
伏日有肉。
重陽茱萸
嘉平有羊。
所謂歲饌。
古所未聞。
而東俗最重是節
故亦不能不循俗
(直提學臣徐龍輔戊午錄)
園至華城。
有欠安節
諸臣求對曰。
此時展拜
聖懷增愴。
易有添損。
請卽回鑾
上曰。
予以陟降之心爲心。
苟有添損之慮。
一番曠禮
何可顧也。
慈宮書敎若曰
至尊動駕
事體莫重。
咫尺園寢
不爲展省
八方瞻聆。
必多驚動
且以平日孝思
不得拜園。
駕還之後
又當過用聖心
就行宮。
靜攝一兩日。
行拜園禮回鑾爲宜。
慈敎之出尋常萬萬。
非予所及也。
翼日聖候快復。
詣園行禮
周諗岡麓
乃還宮。
慈宮寶齡漸高
未嘗一日暇逸
予之衣服饌膳。
躬自照檢。
至於宮人侍御針線之具。
莫不曲施軫念
燈下親寫蠅頭細字
列聖御製
歷代女史等大編帙
手加編謄。
排日課書
不以爲勞。
顧予酬接機務
何敢言疲也。
士大夫留心被服
便無足觀。
而惟子路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
不亦難乎。
予於朝夕兩時外。
未嘗御膳羞。
機務之暇。
朝膳過午
夕膳侵夜
園幸回鑾路中停蹕。
夕至始興
晩食當肉之喜。
聞諸臣一日四五食。
猶患飢乏云。
如此而甚事可做。
今日明日雨。
今之臺史
渠何能知。
占法六親
文書爲雨兆。
子孫爲晴徵。
子孫者。
福德喜氣
祈晴祈雨
祈則一也。
人情所在
喜氣先見
此等處政合反看。
人臣難進易退
所以朝廷世敎
不獨一身去就也。
古則雖位至卿相
無官則以鄕爲歸。
入而仕者。
亦皆散處山厓郊坰
近來則未聞有鄕居宰相
問舍卜居
必求近於朝市
此豈疏附奔奏
誠。
賢於古人哉。
四維日壞而然也。
歷代年號
當以唐太宗貞觀第一
觀者。
觀乎天文
觀乎人文也。
貞者。
貞則復元
循環不窮之意。
公元1798年
義理極至處。
下此一等
則便非義理。
(直提學李晩秀戊午錄)
文章富貴後世之名此數者。
人之大願存焉。
歷觀古來
患難兼。
此皆物理然也。
今人不及古人福力
而妄欲兼而有之
此亦人欲勝耳。
無其德而兼之
則吾知爲盈也。
盈者天必欲虧之。
而地必欲變之。
鬼神之所害。
人道之所惡也。
公元1795年
十二月三日
召見閣臣
敎曰。
每年是日
召見卿等者。
以不忘先王慈覆之恩也。
下以欲使後生新進聞而知之也。
又敎曰。
乙丙姦凶醞釀排布
乃是天理人情之外。
戚里之害。
自來如此
不及見者。
又烏知當時安危迫在呼吸之狀乎。
(原任閣臣南公轍戊午錄)
晝之所事
宵而自檢
尙多不能自慊處。
則豈望一世之盡厭其心哉。
公元1798年
諺云旣乘馬
思牽轡。
此謂人欲漸滋之長也。
試觀近來仕宦之人。
始雖疎逖
纔一假借
便欲突過他人
豈非乘馬思牽之類乎
(原任閣臣金祖淳戊午錄)
天下不可知者
宋徽宗事也。
花石供奉
流江浙。
民不聊生
至於亡國而終未悟。
讀史至此
爲之一駭也。
內閣圖書淸府
而以錢穀間事
登諸關文
印行會。
豈不可恥之甚。
李義駿之詆詈
無非滄浪之取也。
事神之道。
以至用孚
則不可。
湖西道祈雨至於六七次。
不幾瀆乎。
以此而求感通
神其肯惠我。
御朝饍。
盤中葵菜而敎近臣曰。
汪信民咬菜根做事之本。
而予則謂咬菜非難事。
予所御羹亦菜根
而其味政佳。
何至於可堪
先朝儉德
高出百王
宮中故事
雖揮巾等屬。
以紋緞爲之。
予則固不敢也。
慈宮寶齡漸高
每當慶辰。
喜懼之心。
逐年益深。
愈恐日月之易邁。
恨不能以繩繫也。
天道無私
惟善是輔
王者無親
惟德是諶。
王者之道。
只是體天
假令十分之中。
九分是公。
一分是私。
當以私邊看。
九分是王。
一分是霸。
當以霸邊論
公私王霸之分。
不嚴歟。
推之百千萬事。
無不皆然。
雖以十分爲準。
猶懼一分之未盡。
不以十分爲準。
則何望其純不已
申若樞事。
雖曰蠢愚不足責。
而自有丙丁以來
閭巷童穉
猶知有尊攘之義。
今於臺閣之上。
有此等語。
莫非正學不明
大義晦而然。
豈非惕然處乎。
戚倖之禍人家國多矣。
未有甲乙年間
予之所處
亦異於先朝辛壬。
而幾爲凶焰所逼。
予之痛嫉深懲。
非爲一身之私也。
嗣服以來
親近士大夫
以易戚畹之勢者。
亶出苦心
(原任閣臣李始戊午錄)
公元1799年
歲且暮矣。
自計一歲功過
無可紀。
過有未改。
蘧瑗覺非
豈必眞有其非。
亦豈到五十以後始覺其非也。
日進則心不自滿
惟其不滿
是以覺非
旣覺其非。
無可悔。
以予今日歲計之心。
一一點檢
不覺爲之瞿然爾。
(原任提學李秉己未錄)
淸燕之暇。
仰聆聖敎
若曰天下義理至精
世上事端無窮
譬之如子莫之執中
近於固執
以其不能擇善
終歸尾生之守柱浪死
胡廣中庸
不偏於一隅
以其不識時措。
竟若馮道之長樂老
君子之時中。
致吾之知。
必到十分地步
然後辨㫼至精義理
酬應無窮事端
勇往急於破竹
剖判沛若決河。
其所無事
無往自得耳。
(原任提學沈煥己未錄)
公元1795年
每當慈宮誕辰
顧予喜懼之心。
深一歲。
而况於今睿候康復之後
歡祝之忱。
尤當如何
仰述乎國朝故事
俯循乎中外羣情
飾喜稱慶之擧。
何待廷臣陳請
事親之道。
順志爲大。
慈宮謙抑之敎。
每以豫大爲戒。
急於承順
大臣禮堂按例之請。
不能從。
誕辰應行之禮。
不敢擧。
以不腆饌品。
略寓年年祝慶之誠。
整理諸臣。
庶幾知予心也。
乙卯駕幸園之禮。
臣庶幾知予本意矣。
甲子是擧。
不可已。
凡事豫則立。
凡厥儀衛之備。
供億之需。
不煩經費
用民力。
善爲措劃之方。
有司之臣。
不可以不豫加商度
(原任提學臣徐龍輔己未錄)
暮春
駕詣慶煕宮。
近臣曰。
予於丙申後。
未嘗多日臨此闕。
回憶問寢侍湯時事
窓軒欄陛
觸目無非追慕處。
况今諱辰隔日
於焉之頃。
已二十四年。
瞻望元寢。
愴懷無以自抑矣。
公元1772年
壬辰後時無所
還都之初。
駐蹕閭舍
慶煕仁壽諸宮。
癸亥前所建。
其後一無土木經營之役。
列聖崇儉盛德
可以仰見。
此闕。
不甚宏麗
位置整齊
制作堅固
今過百餘年。
無異新構。
工匠之類。
昔勝於今如是矣。
君臣相與之際。
而已
不誠無物
苟有這箇誠字。
萬變交於前。
自有一心相照處。
九分一分伯。
足以沮王。
九分一分利。
利足害義
所貴乎純一無雜也。
王伯竝用
義利雙行乎。
公元1799年
擎拳曲跽。
小節也。
而經禮三千。
曲禮三百。
皆是物也。
所謂防範也。
人無防範
蕩然無所不至
豈不折柳樊圃
狂夫瞿瞿乎。
(直提學李晩秀己未錄)
明道言常思天下君臣父子多少不盡分處
有味
在廷諸臣。
無違明道此訓。
則其於爲忠爲孝。
庶幾大過
汝亦常以此意思存心
無爲明道罪人也。
飮酒
亦是時體中一端。
蓋縱之則實近於狂藥
節之則有助於和氣
微醺半醉
眞態可見
古來名碩
有以酒名者。
近來齷齪成習
此亦可見
世變也。
整齊嚴肅
雖是外面工夫
而欲爲持敬
舍此難求
持敬先從不臥始。
東坡每事
必反程子
故程靜坐
東坡喜臥。
可見東坡心術之病也。
嘗於筵中。
承旨書傳敎。
仍敎曰。
此是予無心拈出。
信口呼寫者。
在下抉摘字句而觀之。
因此而爲窺覘之梯。
此亦近來痼弊。
科出試製
一付之命官主文
差等高下之際。
未嘗一言可否
曰欲觀造化
入侍
對讀儒券至夜深
元子侍坐
無少倦色
靜聽讀音
玉手爲之低昂
自非心誠好之。
如是哉。
元子時方七歲也。
予於經義講論
自有欲罷不能痼癖苦心
機務有暇。
引接臣僚
雅言詩書也。
講討義理也。
言之不足
必講確之。
講確之不足
必箚錄之。
樂與賢士大夫
孶孶爲事
接見則言皆出入經傳
接見之時。
則亦必往復論難
有暇則必爲。
旣始則不輟。
所成者積有卷數。
一以之故而知新。
一以之牖蒙而發愚。
然此只是自娛而已
姑不編入
公元1772年
內閣所編御製中。
會當有編示諸僚之日。
汝亦有意爲此事否。
予雖未之學。
汝師則自以爲優優
汝須退以某卷經書起疑質問也。
賤臣承命以退。
時方孟子
乃敢逐日箚納。
每奏一紙
不住下答。
七篇若干日編成。
命名鄒書記。
親製小序而弁之。
斯榮也古未之聞也。
公元1799年
曾聞汝讀書
以多行略讀爲法。
多或至百有餘行。
而讀不過二三十遍。
此非讀法
萬行十讀
不如十行書萬讀。
以後
切須精思細究。
必務多。
無求廣。
以爲將來需用
經學非別件物事。
看得中庸大學詳熟
熟看朱子書。
以求其端。
以立其本。
則他經自可類推
此予所經歷過。
爲言於爾。
爾須另念。
(檢校閣臣金近己未錄)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