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刚斋先生集卷之六 (自动笺注)
剛齋先生集卷之六
 記
  
盤谷書社
昔我先祖尤菴文正公門下
梅隱堂許公璜瑩叔居于陽城白雲山盤谷里。
旣沒八十有餘年。
邑之章甫
惜其芳躅蕪沒
合力鳩材。
構屋數架於其講亭遺址
講學肄業之所。
名曰書社
以寓景慕之意。
非公所存之實。
何以使人興感久遠
而其置社會講。
有以闡揚前輩徽蹟。
亦可見諸章甫所尙之正也。
性質溫雅
篤於孝友
幼而聰悟
文藝夙就
永感
廢擧業。
專意於爲己之學。
往來師門
不憚徒步
文正公嘉愛其志尙之篤。
見解之精。
手書伊尹顔淵六字勉之
其進省於謫所也。
與之講心經
而告之以直字心法
又以海東一士雄之句。
送其歸。
大賢之門。
得此期許之重。
夫豈偶然哉。
公爲近師門
搬寓於溫陽梅谷
自號梅隱
先生爲之記。
楚山禍後。
撤歸故里
杜門屛跡
溫理經籍
每於和煦
後生講習門外槐樹下
此卽人之指爲講亭者。
更化後。
不變所守。
以終其身。
貞靜之操。
晦翁所謂得于天而成于學者
而宜爲鄕黨所欽不衰也。
呼。
世之談公者。
必擧所謂木儒尼通事
蓋公尹拯有十餘年同門之誼。
其以江都俘奴。
豈合享祀之說。
傳告先生
實有所不韙於木儒者
先生亦以惡習斥之。
也反欲掩諱本事
而歸先生造言之科。
則其徒投疏誣詆
謂公無其人矣。
不勝痛惋
遣其子擊鼓對辨。
終使聖主洞察情狀
此雖所關不細。
亦可以見公事一之誠。
非公平生大致
以是知公者。
豈不爲淺之爲知也。
公之玄孫諗以余爲師門之後
來致章甫之意。
而請記之甚勤。
以不文辭
不獲
遂略敍其立社顚末
而並書所感于心者。
以告來遊於社者焉。
淸塵重建
公元1728年
淸州淸塵堂。
湖西兵馬營治務之所也。
堂之創在英宗戊申討亂後。
故以是名之云。
歲甲戌冬
節度使趙侯華錫來莅任。
戊申爲八十餘年。
時連値大歉。
流丐盈路
侯屢爲糜粥以饋之。
旣又以堂頹廢
重新之。
有以飢民爲言者。
侯曰宋之諸賢。
多以荒歲興役矣。
余雖力量才局不及古人
固欲惠之。
非敢擾之也。
乃捐俸鳩材。
翌年某月始役。
重其價。
役夫坌集
幾朔而工告訖。
民之將四方者。
多賴而
存活
而堂之間架制度
視舊稍加。
足以耳目而重威容焉。
噫。
朱子小學書。
而館傳必增飾
柳氏家法
見紀於善行矣。
然則侯之斯役
已非後世橫目自營者所暇及。
不可無述
况侯之意。
不但爲館傳之飾而已者耶。
凡爲閫帥者。
民事之非其所職。
視民捐瘠
殆若秦越者。
比比
侯者
用心可謂仁矣。
侯能由是擴充之。
管下軍民
必皆有親上死長之心。
雖或有意外之警。
其塵有不足淸者。
而庶不負朝廷寄重鎭之意也。
侯其勉之哉。
侯以書來曰。
本營樓觀記文。
皆是文正老先生手澤
敢以繼述爲請。
顧余不肖無文
無以承矦之美意
而亦所不敢辭者。
遂略識之如此云。
安東金氏㫌閭重建
余嘗爲學金公
忘其拙於遺墟碑。
其後孫光淳。
遣其從弟樂淳。
復以兩世孝閭重建記爲請。
學堂長男大憲益精
五代孫處士師俊也。
二公至行
俱載於邑誌。
而若處士公之冰池出蓮。
孟宗雪笋
豈得專美於古耶。
忠義之家。
乃復有此百載之下。
令人起欽。
所謂是父是子矣。
噫。
忠孝之㫌其閭。
不但褒其人。
所以勵俗而勸後也。
然則棹楔毁壞不修
公元1754年
他人猶足爲之嗟惜
况爲其雲仍者耶。
二公之閭。
屢經兵燹
大憲公則遺址亦無徵矣。
淳甫衋然興歎
與諸宗人竭力經營
今上庚辰
得二間而並揭二榜
縣之西十里
而距處士遺址
爲一喚地。
於是者。
必爲之式焉。
二公其肎曰。
有後昆。
而亦豈不風敎一助也哉
沃川郡滄洲書院重修
公元1817年
書院刱建殆二百年矣。
未知其間幾經重修
院中財力
自來不贍
凡有工役
所以措置者。
豈不艱辛乎。
不以艱辛而廢所當爲爲之。
劈劃而亦失宜
惟在有司之得其人而已
歲丁丑以院屋皆老。
能幹者。
任其事。
多士薦全君孝曾,琴君舜孝爲別任。
琴君嘗任本齋
羡餘別庫
斂散以待有事有年
而至是請搢紳有司于永同。
侯錫玄。
復得贍學錢一百。
且收儒錢若干
鳩聚材瓦。
全琴二君遭艱
自本齋主其事。
役未半而財先匱。
一鄕士林
懷憂慨。
荏䒣數歲。
無以經紀
二君免喪
余以與聞院事。
復使勸起。
李侯有秀。
方莅任。
以近院市廛一月所收。
歸之院。
二君遂以藉手殫心完役。
堂序門廡
一新於數月之內。
時辛巳秋也。
嗚呼
世降俗渝。
宰郡
縣者。
鮮有留意興學
任學宮者
罕見盡心於整務。
是以不但講誦之無聞。
亦難棟宇繕完
今以斯院之綿力
而能了此大役
二君誠勤
可嘉歎。
而苟非元李二侯爲之周旋
二君者又何以致其力哉。
書其事而揭諸壁。
以爲後人勸。
所不可已。
余以病昏因至今
而全君遽作泉下人。
其傷衋爲如何哉。
玆掇數行以副齋儒之懇。
而適聞今閔侯捐俸。
分俵於校院。
使備書籍
而屬之本院者。
爲三十緡。
有如全琴二君者。
實心扛夯。
終不負侯美意
豈不多士之幸也耶
侯名元鏞。
爲政可謂先務矣。
遂並記之如此云。
燕歧縣鳳巖書院入德重建
公元1821年
書院之創。
舊矣。
百餘年之間。
院之屋宇
未知幾經重修
而世級漸降。
士風不振
邑宰者。
鮮務興學之政。
任院事者。
難得能幹之人。
且院之事力
自來凋殘
是以凡有工役
患難成。
某甲
是齋也以有顚覆之慮見毁。
生財沒策。
末由改作
士論紛然。
逾年未定
今金侯上官
幾日來謁院祠。
院中諸節而曰。
是吾責也。
遂捐俸經紀
不以事專委於院。
置看役吏督成。
而是淫霖
祠宇牆垣
多見崩頹
水齧仁智堂
礎有傾陷者。
棟宇不免撓圮。
侯聞之大驚。
招工支柱而完其礎如舊
補葺其浮椽風板之朽落者。
修改塗墍丹雘之傷汙者。
旬月之間。
牆垣一新之。
增置保奴十名
以敍院力。
院之章甫
與之相慶而歎曰。
不遇我侯。
院幾無以爲院。
嗚呼
其實際語。
侯之爲政
非所謂知先務者耶。
任之爲侯所知
終始其事者。
洪君一泳也。
來謂余曰。
我侯實蹟
不可揭示
而亦當爲後來者勸。
願得數行語。
余遂不以拙辭。
而略書之如此。
侯名箕明。
文元公先生後孫。
而克守家法者也。
采薇重修
嗚呼
植物中一凡草也。
夷齊采之故。
流芳萬世
今夫亭之以是名。
而又不忍荒廢者。
夫豈無其義歟。
亭在西山書院講堂東幾步。
院之建在肅廟癸未
而亭亦同時所刱也。
院以享端廟生六臣
漁溪趙先生卽其一。
而院與亭。
先生杖屨之墟也。
直亭之東。
有山雙峯特立干宵。
其名伯夷者古矣。
當端廟乙亥
先生浩然南歸
終老於斯
以泯其迹。
九日登高賦詩言志
音韻悲壯
與墨胎氏采其之辭。
同一腔調
嗚呼
山之得名造物者之意。
若有待焉。
詠懷之作。
今古一轍
又况雷首一種根。
在於玆山者耶。
此後人之所以因其地而懷其人。
懷其人而刱斯亭也。
亭之東有臺曰淸風
臺之北有巖曰叩馬
因是亭而次第寓名者也。
亭旣久頹剝
院之章甫
因舊而重新之。
先生後孫𪶙。
因謁記於余。
余惟六先生淸風峻節
老筆之所可揄揚
而抑前記之述已備矣
復何庸贅焉。
朗吟忽焉歿我安歸之辭。
亂以懷佳人不能忘之章。
而書此以歸之。
百世之下。
登乎斯亭者。
庶幾聞風而有所興起焉爾
寶山精舍重修
公元1831年
余嘗序草洞八賢行錄。
已聞寶山精舍
蓋當嘉靖萬曆間
運際休明
一洞之內。
名勝輩出
或立揚於朝著。
藏修丘園
風流德業
不惟矜式一時
亦足垂範來世
嘗占形勝精舍
以爲講討遊息之所。
寶山也。
良辰勝日
杖屨後先
勸業規失。
藍田鄕約
反躳務實
滄洲之諭學。
洞風於是乎彬蔚
精舍得以聞乎世。
之後輩。
遵守補葺
久而罔墜。
間以祭社之禮。
建祠於精舍之後
妥侑八賢
則事面增重
規制有未備者。
歲辛卯春
洞之諸長老
合謀經紀
仍舊址而新其屋。
置室東西
以爲齊宿
之所。
六架十六楹。
首尾五箇月而功告訖。
爽塏寬敞
溪山增顔。
君幼章。
洞中人也。
來問記於余。
余惟名園別榭。
雖擅一時之勝。
尠保百年之久。
惟此精舍
非徒保守無恙而已
春秋之講信。
冬夏課學
永久無廢。
固可驗前輩之立規。
根基深厚
而亦豈非後人紹述
致其誠勤也。
是固可尙而可書。
若其四時之異景。
朝暮之殊候。
登覽自當得之
不能一快心目
是余之所架恨也。
是爲記。
莊公禹(尙中)雙㫌閭記
公元1624年
仁祖甲子
逆适以西帥擧兵犯闕
大駕倉卒南幸
公以宣傳護從漢江
天寒流凘
舟在南岸
梢工輩觀勢逗遛
招招不應
公請往斬篙師
提船而來
上曰。
爾雖有貫日之忠。
絶人之力。
難徒涉何
對曰。
主辱臣死。
乃分之宜。
臣敢愛死乎。
脫衣袴。
手長劒。
或潛或浮而渡。
梢工擧楫迎擊
奮呼登船
斬其二人
叱令回泊。
復命
上見其皮膚受傷血流
手裂袞袍而裹之。
敎曰。
今日之事。
予不可忘。
遂從間道
全義地
背負上躳踰嶺。
上曰。
爾其無勞乎。
且暫解渴
公手掘石間
水湧出。
先以進御
上飮而甘之。
後人號其水。
殿下泉云
旣而适兵敗伏誅
自公
回鑾
上顧謂左右曰。
禹尙中貫日之忠。
危身之功。
何以褒賞
及到漢江
上顧謂公曰。
此非若效死之地乎。
還宮。
命召語之曰。
予有今日
爾之力也。
及後丁卯虜變。
公方居父喪。
赴難
辭靈几。
入訣母夫人
母夫人許之曰。
汝旣許國
國危如此
毋以老母爲念也。
公且泣且行。
到錦營。
伯以聞。
上命起復
守御大將
本州兵。
防御雙樹山城
俄而請和
辭歸廬次。
丙子。
再入
公以全州營將
與道伯李公時昉。
領兵直向廣州
遇賊力戰不利
將約日更擧
南漢和成
北望痛哭
如不欲生。
公自幼有至性
年十八。
母夫人患毒腫甚危。
虔誠祝天。
願以身代。
將訪醫于隔水地。
天大雨。
津路不通
行到水邊
扣胸仰天曰。
母病垂死
子豈愛身
冒死欲渡
漲流忽淺。
遂抵醫家
丐活母病。
醫感而許之。
背負而渡。
渡水復漲流。
醫歎其誠孝之感天。
及試鍼藥
果得神效
其遭外艱
毁幾滅性
居廬終制
少時母夫人襦衣
雖宦遊從軍之日。
未嘗暫脫。
及喪。
每手撫血泣
未及免喪而沒。
卽孝廟壬辰也。
嗚呼
公之孝旣如斯
所以移以事君者。
宜其卓偉
孝門求忠之古訓
豈不信然乎。
訃聞
震悼
命道臣厚庀其葬。
甲午
又親製文致祭
景廟癸卯。
道臣士林齊訴。
公忠實狀陳聞
上敎曰。
禹尙中之忠與孝。
炳炳卓卓
兵曹判書
當宁庚午。
大臣建白
諡忠莊
孝明代理戊子。
儒生上言
雙㫌忠孝
嗚呼
列聖朝恩褒。
至此而無餘憾矣。
七代孫昇鉉。
極力經紀
閣揭板。
家狀謁余爲記。
老病久廢筆硏
然公之實蹟
夙所飫聞而欽誦者。
不以辭。
而略書之如此云。
孝子羅公㫌閭記
余嘗聞湖南金堤郡。
羅氏三世八孝。
而甚恨無以得詳其實蹟。
一日羅君宜材袖示其先永怡堂行錄一通
而求爲㫌閭記。
永怡公
卽八孝家後承。
而亦以孝㫌閭於當宁戊子者也。
噫。
羅氏之門。
一何多孝也。
詩云。
孝子不匱
永錫爾類。
不其信矣乎
公諱漢明。
字君倬
五代建溪公諱安世
以孝著。
八代龜山處士諱應參
七代節孝公諱表。
以孝㫌閭。
考諱綜。
以孝敎官
姿性溫和
才行兼備
成童
遭母喪。
哀毁逾禮
後遭繼母喪。
亦如之。
奉養敎官公。
志物備至
病而嘗糞
瘡而吮毒。
及其惟幾
血指一日之命。
初喪
哀毁滅性
葬之日。
天大四方
所不雨。
人莫不異之。
豈非孝感所致耶。
葬後仍廬于墓側。
朝夕哀省。
雨雪不廢。
去家十餘里。
日必往來几筵
血氣旣衰。
執禮愈篤。
不至於不勝喪。
人皆謂神明之所扶持也。
赴擧夜行
遇㬥客。
不惟不見劫。
乃爲之護送曰。
此是羅孝子云。
公餘力學文。
潛究經史。
杜門守靜
樂於爲善
居家接人。
無非孝之推也。
道剡登聞
先復後㫌。
噫。
公以孝子之孫。
孝子之子
而其孝又如是卓卓
眞可不忝所生矣。
世之爲人子者。
聞其風。
可以所勸
况爲公之子孫者耶。
羅氏以孝相傳
可以期於無竆也。
余固無文且病昏。
猶竊樂夫道人之善。
矧乎公之世孝乎。
因以得八孝之所以爲孝。
爲固陋之幸。
於是乎記。
農學堂記
先王之世。
民有四焉。
士農異趣
時則經界仁政行。
爲士者。
讀書求志。
不患無所養矣。
降及季世
王政已遠。
民生已困。
士但匡坐讀書而已
則事育沒策。
衣食亂心
亦難乎爲士矣。
礪山宋君榮載。
讀書行誼士也。
少工擧業
晩暮無成
老耽經籍
家事旁落
卜築華山谷。
且耕且讀。
而爲貽後計
子姓中。
觀其才器趣向
分授其業。
以爲相資修之地。
垂戒
也深且遠矣。
性潭宋先生聞而嘉之
書贈農學二字
以扁其齋。
之後承。
詩禮
菑畬
繼志述事
肯構其堂而新之
問記於余。
余固知帶經而鋤
朝耕夜讀
古人已然
爲今之士。
固難偏廢也。
爲君子孫者。
能力穡而善修身
則人固不敢侮
而天且不能竆矣。
然於二者。
不可輕重之別。
須信吾夫子耕也餒在之訓。
而尤當致力寡尤寡悔之道矣。
遂書此歸之。
俾揭于壁。
剛齋先生集卷之六
 跋
  
菊堂遺稿
菊堂朴公早業文藝。
妙齡司馬兩試
復屢占大科解額
一時儕友。
皆推之以大乎矣。
著述富有
固有可知者。
今十餘世。
累經兵火
僅得亂草一沓
留傳箱篋
詩文若干首。
故紙殘缺
不能讀。
公後孫禧錫來謂余曰。
先祖遺蹟
只此而已
其傳與不傳
先祖無所加損
在後孫之心。
不忍任其滅沒於百年葆守之餘。
將以活字印之。
附錄行狀墓文
分之於內外裔之知其可貴者。
不可無識
願賜一言以徵諸後。
噫。
不但英敏見稱師門
亦爲牧老之所深許
可以知公者。
不在零碎之篇。
詩文
之出於公者。
此外無他
則此實全鼎之一臠
宜乎朴君用心之勤。
而非追先之有過人者。
何以如是
君之言又曰。
存拔非所可論。
校讎不得其精。
吾實負罪
而俟後人他日
余亦公之彌甥也。
嘉其誠而感其意。
遂書此于卷後以歸之。
道統千字
童子受敎
必先周興嗣千字文
擧世皆然。
蓋爲其字不疊。
而文亦可取也。
李上舍任道嫌其文少。
且謂雖幼少者。
當使之知有聖賢道統
乃取千字外之千字
上自羲軒
下至程朱
略敍其蹟。
名之曰道統千字
使讀千字者。
繼又讀此。
意可謂勤且善矣。
豈非晦翁所謂足以養正於蒙者耶。
任道袖示之謂將鋟板
略書此于其下方
相勖焉。
孺人淸風金氏行狀
孺人淸風金氏
夢梧相公之女。
徐君耆輔其所後胤也。
頃年徐君嘗訪余。
重厚謹飭
一見可知操執
蓋其得於慈敎者然也。
嗚呼
徐君今不可見
而其弟忠輔夏卿
袖示君所孺人狀。
櫽栝以爲定本
其辭質而不華
宛轉委曲
可以信於後。
奚但考徵孺人懿德始終
亦可見君之所以爲子者矣。
夢梧家法
搢紳楷範
孺人擩染固有素。
而自喪所天
志行卓絶
尤有叔季之所罕聞
至於夢梧公之見追奪
樂京居。
而其言有令人起欽者。
所謂女士者。
倘非孺人之謂耶。
嗚呼
余早孤人也。
今讀此狀。
其冬不求溫。
不就凉。
坐寢皆有常處
足武不及堂廡
不與人羣居諠笑。
親戚
未嘗與之款洽
皆余所嘗見之於吾母者。
自不覺爲之下淚。
顧何敢辭夏卿之托。
不惟文拙。
病在死域。
實有強不得者。
况其孝子之所述。
不必余言者耶。
遂略書于卷末如此云。
松齋集跋
嗚呼
人情莫不知剛直之爲貴。
氣節可尙
然非讀書竆理
取舍分素明於心。
則雖平日之稍自激昂者。
禍福之所怵誘。
鮮有能全其所守者矣。
松齋先生羅公
其重試對策。
忤權奸。
重被構陷
詔獄桁楊之酷。
邊遠荐棘之苦。
苟非燭幽之聖德
幾不保性命
而及再登朝
剛大之氣。
不以少挫。
乙巳羣凶勢焰熏天之日。
從違之間。
死生立判。
而力辭錄勳。
疏爭廟議
惟義所在
無所避忌
勁操凜然
千載之下。
令人聞風起敬
而其免於禍則天也。
惜乎。
其疏本之見
逸也。
是豈出於一時慷慨激發者哉。
今讀其遺文
其所養之厚。
槩可想見
而退溪河西諸先生
與之相善者。
有以焉。
其所立之卓偉如是也
公之文集將刊。
後孫學弼來示余。
求爲之跋。
有性先生序文
且以行狀墓表挽誄等文字
編爲附錄
則公之徽蹟始終略備。
而諸賢所以稱揚之者
無遺憾矣。
復何待於余言
余旣辭不獲
遂略推序文餘意如此
集之行。
豈不使怯懦者。
有所勃然奮勵也哉
編摩校讎之役。
終始致力者。
河西孫金章煥及公之九世孫大弼云
復姓安東氏族譜跋
金氏復姓譜牒
序文於淸陰後孫尙書金公
復屬余爲跋。
序文詳書變姓復姓顚末
欽歎侍中公之高義
嘉尙乎諸後承之誠意
仍及他日同譜之意。
而改名謁文者。
命哲爲乃鎭。
從行自家諸少
意勤而事備。
可以垂後矣。
寧容復贅他說。
竊念公生於小國
不免皮幣事大
而彼乃班乎游雪諸夷之間。
則自以箕聖衣冠遺民
不肯受汙
雖見觸忤不少挫。
非見義明而不知有死生禍福者。
如是耶。
夫以千乘之國
嘉其守義
不辱命而欲全之
所以處之。
豈無其道。
至使之變姓。
則麗王之畏約
可謂甚矣。
然姓之以秦而曰。
外雖變文
內實存舊。
復姓之意。
已寓於變姓之中。
蹉跎荏䒣
奄至百年
不有聖朝俯聽
孱孫終何以雪其幽憤耶。
嗚呼
屈伸固有時。
而其得伸於神州
再見陸沉之日。
亦似有不偶然者矣。
余實爲之感慨
陋拙而略書之如此云。
忠毅金公(文起)遺事
嗚呼
之死六臣同其節。
而其服不服不同
公之不服
有主意。
而非後人所可忖度者。
然若以是疑其出於畏死。
差殊看於六臣
則是不識當時事勢者。
何足與論於公之大節也哉
至於褒奬之典。
非公之所念及。
無所損益成仁
則其早晩不同六臣
顧何恨也。
惟其終與六臣
配食於莊陵門外之壇者。
不遇聖考特達之知。
其可得乎。
公若有知。
亦必感泣冥冥之中也。
之後孫致鉉。
公事來示
余濯手玩繹
不勝感慨
遂略書此以歸之。
思齊實記跋
嗚呼
今去己卯士禍。
餘二百年。
而譚之者爲之傷衋。
如隔晨然。
知其爲己卯名流
則不待考其實蹟。
而莫不賢之。
豈不靜菴趙先生道學大儒
而爲領袖故耶。
思齊先生安公處順
從遊靜菴者也。
乞養爲求禮縣監。
己卯靜菴自菴金公謫所
旣而棄官
大爲羣小所慍。
其免于禍。
特幸耳。
一日其後孫思訥。
思齊記來示余曰。
編成者。
族祖也。
考訂者。
渼湖金公也。
之者
廣巖朴公也。
鳩財募工
並諸賢手筆剞劂之者
吾祖也。
力綿未克印出。
藏板于先祖書院
藏之未得其善。
板多腐朽刓缺
獨手筆最完。
若有神扶者。
吾大懼吾祖先之誠。
毁于旣成
使後之人。
無所考於吾先祖徽蹟。
遂謀于諸族及院儒。
拮据財力
將改腐朽之板而印行之。
不可跋語
以爲請。
余敬受而讀之。
不勝固陋之幸。
己卯名流
而復得詳其本末
所以者。
如何哉。
竊念序文引重發揮之者
已無餘蘊。
以余荒拙。
復何敢贅一辭
嘉安紹述之美。
亦以托名爲榮。
略書此以歸之。
少尹公事蹟後
端廟遜位
六臣死之。
司僕少尹趙公淸老
與子英緖。
同其節焉。
高麗忠臣松山諱狷之孫也。
靈芝
醴泉
豈可無根源哉。
噫。
世莫不知六臣之爲六臣
一時同死諸人
則多不能詳。
豈不以謀復上王。
六臣者爲之主耶。
以其主事
則其人固有彼此
論其舍生
則其義實無異同
公父子姓名。
俱載於鶴寺招魂記。
年代寖遠
實蹟幾晦。
正宗辛亥
特命從祀於莊陵門外之壇。
然後乃與六臣齊光並耀。
闡揚無憾
足以百世勸。
大聖人所作爲
尋常萬萬。
九地之下。
公亦豈不感泣耶。
今上辛未
又命㫌閭。
則朝家令典。
無不擧。
士林猶以爵諡之請未獲登徹爲恨。
尊尙人心可見者。
而顧於公何加損
獨惜其家乘無傳
無以考其平生
然旣不忝祖武
匹休六臣
蒙聖朝恩褒於累百年之後
其他亦有不必詳者矣。
公後孫嶈。
殉節事實及褒典首末來示之。
求一言。
奉閱再三
不勝感慨
忘其拙而謹書之如此云。
四事堂李公家所藏尤菴𥳑牘帖跋
嗚呼
此吾先祖文正公
四事堂李公。
往復手筆也。
先子於公。
非但聯袂之義。
重以遊從之好。
寒暄存訊。
源源相續
尋常掌蹏
可見情素藹然
及夫北謫南遷瀛海間關之際。
平生知舊之自謂親厚者。
擧皆趑趄懾㥘。
鮮不靳一字之問
而惟公眷眷情訊
有加於平時
先子酬答不倦
前後累紙
若是鄭重
於此非徒可以兩家事契
而亦可想先輩風誼之篤矣。
之後承不遺隻字
收拾粧貼。
因成巨篇。
以爲傳家寶藏
公之六代孫學修甫
袖以示余曰。
間嘗奉請跋語於性潭先生矣。
諾而未果
此子之責也。
余敬玩摩挲
不勝桑梓之感。
噫。
先子遺墨
今後學。
孰不敬慕
而况爲其子孫者耶。
於君之請。
不可以荒拙辭。
老病因循
已有年矣。
今又送其胤。
以書見督甚勤。
余今隔死如紙
終無一言
則不但孤君之勤意。
其於慕先之道。
豈不有歉也耶
遂強病略書于下方如此以歸之。
孺人全氏家狀
公元1809年
坡平尹光演早孤。
能有志於學
嘗自漢師
徒步訪余而曰。
使從賢師友。
慈敎也。
余之淺陋
實無可及人者。
則於尹君之言。
甚有愧焉。
而敎以義方
深服其母儀之賢。
歲己巳
尹君遭艱
及葬
伻人告期
余遂爲之挽矣。
翌年冬
尹君具家狀來。
泣請墓銘
涉獵書史
略通大義
奉尊姑。
無違夫子
持家喜施與。
益知所未知。
不覺爲之欽歎
顧余非不朽人者。
且拙
文辭
無以闡揚閨範之懿。
再三不敢
只略書于卷末如此
尹君每誦程子髭髮不似。
便非其人之語。
而歎記行之尤不可不審
則今此敍述
豈有溢美哉。
是宜爲銘之者所知也。
全州崔氏先世誌狀
余嘗聞。
麗末有晩六堂崔公瀁。
圃隱鄭先生姊子。
從學先生
深蒙奬與。
先生死於國。
卽日棄官南下
屛居全州
我朝受命
召以相。
不膺。
太祖大王幸浴溫陽
諭之以故舊之誼。
然後乃以布衣進見
而終不稱臣
偉其人高其節。
無以詳其本末
又未知其後裔之見在何地。
則殊爲之慨恨
一日生達光岳
湖南金溝來訪
袖示其先誌狀
卽晩六及其曾孫梅村湜,梅村愛日堂應參也。
蹶然而起。
斂袵而讀。
六公先生十五歲。
先生不名而字之曰。
年雖後我
道則前我。
欲知公者。
宜觀於此
盡心所事
不避艱險
奉使上國
天子優禮
畢竟遜荒而罔僕。
卓卓如彼。
先生
生死雖異。
忠節實同。
猗歟休哉
無以尙矣。
梅村公
名祖之孫。
篤孝根天。
年未成童。
內外艱。
割指於病劇。
幸得少延。
盡誠於送終
能無憾悔
而其闋制以後
至于終身
絲竹
近於耳。
諧謔不出於口。
過人之行。
求之於古。
亦罕其倫。
愛日趾美家庭
能養雙親
而其堂扁
實出深誠。
暘谷世讓。
旣爲之記。
又以詩美之
一時名勝和次者。
三四人
兩世俱蒙朝家爵賞㫌褒之典。
梅村公狀。
稱其沉潛經傳
講明義理
爲時人之宗師
則其晩來成就
不但而已
嗚呼
六公其肯曰。
有後哉。
崔生求余爲跋。
實無文。
而於晩六公
景仰有素
不敢終辭。
年代已遠。
文獻無徵
梅村父子褒㫌之在於何時
亦無以考證。
則又可得其事行之詳耶。
可歎也已
斗南公所師門𥳑牘跋
斗南朴公世經
先祖尤菴文正公門人也。
之後孫仁休。
公所得師簡牘大字數紙。
湖南之古阜。
來尋舊誼。
其意甚勤。
延見寒暄訖。
盥手奉閱。
其所齎者。
片言隻字間。
固有感發人者。
而公爲人
與其爲學
因亦可以想得矣。
蓋因材而篤。
聖門敎人之法。
程朱以來
諸賢每以躐等
爲戒學者
非公篤志自修
先生何以勉其精熟心經
而仍有得於此
爲聖爲賢。
何所不可之云耶。
公旣承此敎。
其所奮發
尤當如何也。
大字固有
不能全者。
而惟安貧守志四字
亦可見期許之不草草矣。
豈非後人所不可不知者耶。
余方讀心經
衰頹已甚
無復精熟得力之望。
玩繹此帖。
益愧其虛度壯年也。
感歎之餘。
遂略書此。
而仍爲朴君戒勖焉。
書朴氏世蹟後
密陽朴氏。
東方大族
訥齋江叟父子最顯。
訥齋公中朝學士
歎賞文章
江叟先生
趙靜菴諸賢推重德行
休巖公世美
江叟五世孫也。
先祖尤菴文正公
稱爲江叟一人
大書休巖精舍四字以與之。
休巖之男北溪公守約
師事尤菴同春先生
尤菴曰。
某有是子。
同春則許以飭躳修行
允迪前徽
兩世得此奬與於大賢門者
榮耀極矣。
而勉翁致民及明源堂致濟。
又以北溪二子。
克趾其美。
孝悌之行。
鄕黨所誦慕。
嗚呼偉哉。
視世之位極其顯。
沒而無可稱者。
何如耶。
休巖,北溪
再從叔性潭先生曁廣巖朴公銘其墓。
勉翁則滄洲申公狀其行。
明源之狀。
又性潭文也。
與朴氏。
世好
戚誼
固已稔知世德之美。
而今讀銘與狀。
更得休巖以來事親奉先敦宗睦族之詳。
則尤不覺自幸。
而重爲
起敬矣。
明源公曾孫載實。
裒稡其實蹟。
而將剞劂之。
屬余爲之跋。
余以陋拙辭。
不獲
謹書之如此。
而載實甫
亦以居喪盡禮
享先以誠
見重士友
則厥緖之綿延昌大
不可涯涘也哉
書宋氏家藏岳武穆精忠錄後
公元1584年
精忠錄。
萬曆甲申宣廟芸閣刊印
而牧使宋公純禮以阿山萬戶
受賜者也。
上下卷。
而惜乎兵火之餘。
失其半矣。
公端舊臣忠剛公諱侃之玄孫
而屢立戰功
獲此恩頒
雖其世遠。
無以得實蹟之詳。
盡忠報國
不沫前徽
固有可知者矣。
公行錄。
兒時
以孝聞。
及居親喪
一遵禮法
晨昏哭墓於數里餘。
不以寒暑風雨而或廢。
所謂忠臣孝子門者
豈不信然乎。
且公之孫府使弘淵。
樹勳壬辰
弘賢。
倡義丙子
則公之爲忠。
可謂有所來有所往。
足以無愧於岳氏父子矣。
明主之賜。
夫豈偶然也哉
之後孫壽祿。
持示余而請識之。
謹書之如此。
更求板之所藏印。
得下一卷
俾成完本
所不可已。
遂以相勉焉。
雲谷朴公遺事
世之知有尙州朴氏者。
豈不貞肅公剛直之節。
公元1810年
源齋學行之懿耶。
雲谷公諱曾孫
字太而
貞肅之傍裔。
摳衣於道源之門。
而爲靜菴趙先生稱賞
則不待考其實蹟。
可以知其人矣。
噫。
公以世家子弟
早中司馬
文行著稱
遭時不幸
賢師有訓。
則不復就公車
及其師之沒于謫所
屛跡遐鄕。
新居揭以舊扁。
經史自娛
忠孝設敎
終身怨悔
非所養之厚。
所守之確。
何以如是
惜乎。
文獻無徵
無以詳其爲學本末
山名雲谷
洞號自京之皆出於公。
時人尊尙愛慕於公者。
固可想矣。
且公之孫主簿大鵬
嘗以進士
宣廟己丑丁巖壽疏。
壬辰倡義勤王
錄原從勳。
雖其忠義根於秉彝
家傳之有所自
不可誣矣。
之後孫禎一。
從我遊。
一日持示公遺事
奉閱感慨之餘。
遂書此于後。
以謝其勤意焉。
權護軍所受尤翁大字帖後
安東吏權思度賷示其所尤菴先生筆蹟
其先護軍後重所受十六大字
君子存心當如靑天白日之語也。
玩興感。
不忍釋手
而仍可以想見護軍爲人矣。
護軍嘗陳己見先生去就
而爲先生稱揚
先生書贈以此十六字。
則其非求之士大夫中。
而亦不易得者耶。
其後謹守至今
重新褙粧。
思永其傳。
亦甚可尙
思度之父聖範
聞其爲子而孝。
爲吏而廉。
朝家㫌之。
鄕邑誦之。
可謂于祖有光。
護軍遺韻之及遠。
不可誣也。
爲之歎嗟
遂並以識之。
書語字義辨後
日本人維禎
作語孟字義
維禎蓋其國之業儒學者
而其說多譏評朱子者矣。
其書流到我國。
或有取見而惑志者。
宣城李上舍遠重任道
爲著說以辨之。
朱子
孔子一人也。
日月所照。
凡有血氣者。
莫不尊親
維禎乃有此妄作
可駭也。
然其臆說類多差謬
而出於遠方蠻夷之手。
則其妄不須辨。
旣有取見而惑志者。
則在防微之道。
亦有不可恝然者。
任道之意也。
但其可辨。
只在於妄評朱子而已
何足費說也。
任道持示余。
留之已久。
今將還之。
遂書此于卷末
以識之。
磻溪松巖二韓公實蹟後。
淸州韓氏。
木川族。
磻溪公應箕。
松巖公南兄弟。
始居于縣東二十里之田。
至今八九世。
蕃衍焉。
二公俱學于剡溪先生公潛之門。
伯公壁立千仞大人氣像八字書贈
公見稱以德性渾厚
學識
淹博
可以二公者。
不在於斯耶。
壬辰倭亂。
伯公乘輿播遷
灑涕而起曰。
吾雖一介書生
豈可安坐於此時。
偏親在堂
奉養幸有吾弟。
杖劒西行
追及大駕於永柔。
上甚嘉之曰。
當此板蕩
朝臣職責者。
亦多蒼黃逃竄
汝以白衣
奮不顧身
千里勤扈。
苟非一腔忠義
詎能如是
命除參奉職
未幾公遽沒。
悼惜之。
特給斂殯之具。
年僅四十三矣。
季公經學薦。
官至奉事
伯氏西赴
歸養親。
親沒斂跡林泉
敎授後進
寒岡鄭先生逑歷訪公。
與之談論而曰。
君子人矣。
斯人
吾誰與歸
且愛其溪山淸絶
結茅松巖北一喚地。
相從講磨有年
先祖尤菴文正公
嘗與郭師傅始徵。
磻溪有曰。
古人淸標
亦可想於山水之間。
削成倒影巖之題刻
至今宛然云。
公年七十三而終。
剡溪之胤西溪得胤
銘其墓曰。
兄能盡忠
弟當竭孝。
一門赫業。
百世可師。
嗚呼斯言。
豈非約而盡者耶。
公嘗營講舍磻溪之南。
得一石鍾開基時。
竹林二字
異之曰。
晦翁精舍之號也。
獲此於今日。
非偶然。
因與一鄕章甫
朱子祠
配以濯纓先生金公
今之道東書院是也
公爲院長
實多啓發多士之功。
追配鄭寒岡
及朽淺黃公宗海
士論以不並擧兄弟爲歉焉。
公後孫奎采。
從我遊。
一日與其大父五相三從洛。
持示二公遺事
而求爲碣文
久淹床席
辭以未能。
而其請甚力。
遂撮其略。
而名之曰實蹟
二公超凡之姿。
篤向道之志。
早有師門令譽
畢竟成就
聖主褒奬之卓。
名賢推許之重乃如彼。
自可不朽千載之下矣。
顧余陋拙之言。
豈不爲贅而已哉。
尙志崔公遺事
扶安士人崔君觀錫。
久與相識
余甚愛其詳雅
而意其有家庭訓飭。
一日與其仲季聯袂而至。
持示其先遺事一通遺稿一冊。
求爲之狀。
蓋崔氏全州人
高麗門下侍郞平章事諡文成阿之後
國初有諱霮。
集賢提學
號月塘
厚德淸福
一時名勝稱述焉。
孫殿直生明
始家于扶安。
今十餘世。
文行相傳
禀質淸秀
性度安詳
早業功令
自期甚不草草
一見屈於省試
輒歎數奇
慨然聲利誘人
遂不復應擧
而扁其齋曰尙志
守拙養靜
課子孫。
嘗曰。
士之立身揚名
在於文學
科目成功
乃在天。
豈可以功之未成而廢其學也。
有餘力。
聖人之訓。
科文卽餘事耳。
汝曹勉之哉。
嗚呼
此卽所謂身敎者。
而非明於內外輕重之分。
如是乎。
自是家門
村先生諱德之。
又其旁先。
則其有所受。
不可誣也。
余生一世
相距落落
未獲遊從平日而叩其所存。
是爲可恨
今於文字之托。
所不宜辭。
顧余久患風痰
全失精神
無以自力筆硯之役。
只略書欽尙之意于遺事後。
以謝崔君昆弟
其仲季名鼎錫謙錫。
難兄難弟者。
於是乎益知前日所以之者果不謬也。
木瓜實蹟
嗚呼
此贈掌隷院判决事公種實蹟也。
宣廟丁酉
倭寇再逞。
所過殘酷
甚於壬辰
寇入扶餘
時爲校任。
奮曰。
吾以儒爲名。
使聖廟位版
汚衊賊手
何以爲儒
遂奔入校宮。
位版埋安潔地。
收藏祭器
已還奉。
列邑之復設校者。
位版祭器
皆來取式。
人謂公有衛聖之功焉。
公以下邑一校任。
能不死生
盡分於所當爲
蓋其資質過人
而亦豈非養之有素耶。
苟使當時之守官任職者。
皆如公之用心
倭寇何足憂也。
宜乎鄕鄰之欽誦。
久而不衰
狀于營邑。
以之上聞
朝家特加褒贈
振發士氣
卓絶
據實陳請者。
疎齋李公及玉吾宋公
歌詩以銘公墓者。
巍巖先生李公也。
噫。
其盛矣。
可以垂耀永世
而後幾年。
欲報爭訟之憾於公之後孫者。
誣謂丁酉衛聖非公
而乃張應起也。
終至收公贈牒。
而移賞於張
爲此者。
實向之盡心於闡顯公者之後人。
世變誠有不可測者矣。
公諸後孫多年呈辨於營邑。
末乃鳴金訴寃於駕前。
始獲快伸。
更蒙刑曹參議之贈。
事之終極
歸於正。
豈非理也。
今持示余而願得一言者。
七代孫基源。
余病繙閱
不覺斂袵
遂略書此以歸之。
始公之入校宮也。
賊以劒擊之。
受刃處結贅如木瓜
自號木瓜翁云
眉谷朴公遺事
昔吾先子尤菴文正公書故寺正公諱承健之碣曰。
家行淳篤
無愧古人
世之有斯人
豈非風敎之所關耶。
余爲寺正公彌甥
稔聞朴氏家法之懿。
今得公曾孫谷公遺事而讀之。
益信其然矣。
公諱溥源。
錫類之孝。
天禀尤篤。
自幼及長。
所以父母者。
承順之節。
奉養之誠。
孝子之行。
無一不備
若割指刲股於親癠。
乃其疏節也。
平生喜讀聖賢書。
嘗曰。
盡好文字
看盡名山水。
以終吾生至願
志尙之高
古。
可見也。
而其憂慨甲辰朝家處分者。
夫豈是放情物外遺落世事者耶。
蓋其爲孝。
多得之於讀書
不但禀賦之美而已矣。
惜乎。
天閼其年。
未得究竟志業也。
紫陽夫子嘗言。
求知而爲之割股廬墓
爲人耳。
公之至行
只自盡分
則人之知不知。
何損益於公。
而其在扶樹世敎
不可揄揚褒顯
嗚呼
誰有能任此責者。
公之玄孫羲鎭袖示。
余強病一閱
不覺起欽。
忘其拙。
謹書于卷後如此
五倫事實帖跋
嗚呼
此帖吾先子文正公題跋
詳其顚末
極其發揮矣。
復何以贅焉。
流落他人之手。
而本孫之不知其有者。
李氏不幸也。
容齋公十代孫壽煕。
容齋墓祭事。
遍訪遠近諸宗
往來之際。
偶得於人家
售其價而還取之。
事甚奇矣。
豈其先之誠。
有以感於冥冥耶。
此帖雖使他人有之。
猶且愛翫寶藏之。
在後承。
尤當如何
煕甫以余爲文正公之後
袖示之而一言
余奉翫摩挲
不覺起欽於先輩之篤於人倫善於裕後矣。
遂書此以勉其善守而永傳。
不沫先徽於無竆也。
菊圃公行錄後
余嘗爲愛勤趙公。
碑陰居廬遺墟
今其子榮敎。
又以其所生考菊圃公行錄來示曰。
願得一言以信後。
公卽愛勤之季。
難兄難弟者也。
有淳姿篤志
從遊三山齋金公之門。
其所講質。
多蒙奬與。
孝友行義卓絶
又當求之於古人中矣。
嗚呼
世級旣降。
民鮮興行
公之兄弟
其實蹟。
甚爲鄕鄰之所愛慕欽誦。
猗歟休哉
若公其得之於學。
不可誣者。
奚但禀賦邁倫而已也。
余固非不朽人者。
又不嫺於文辭
不得辭之於前。
玆復強病。
略書于卷後。
以致歎尙之意焉。
書玉村世稿後
李生涵。
刀筆族而志學修行者也。
余甚愛其拔出卑微
一日持示其累世行蹟
其先慶州世家
而居于尙州
寢郞三壽主簿睦。
其十二十一兩世
俱有學行
十世曰起鍊。
請益河師傅洛之門。
見愛重。
言議峻正。
黨人所深嫉。
有子曰景南
慷慨有志節。
事親以不曾閔爲恥
壬辰倭亂。
忠義激勵鄕人
約爲敢死隊
而從於通判權公吉。
通判之立殣也。
運糧山城
不得同其死。
鄭統制起龍之爲
判官
率衆往屬焉。
異趣不相悅者。
謂不死於權通判
而請用軍律甚力。
鄭公召問之。
異其言貌
減死付吏。
使掌軍務
至今其後孫在鴈鶩行。
然觀於其昏朝扶倫之疏。
丙子送子之言。
豈其貪生而失義者耶。
自是篤孝友。
而其爲孝也。
多得之於讀書明理
不但質美而暗合於而已
嘉善時發晬日同於異顔。
而及先沒。
不忍諸子稱觴
則又可知子母而其平日不須其如何矣。
且尊周一念
炳炳傳世
監正枝元。
參議根生
其所行所處
尤爲卓然
而非可以掾吏視者。
惜乎其未獲揄揚於任世敎大筆也。
僉樞三億。
陳說南樓揭額。
宛轉感慨
戚戚動人者。
亦可謂明於義不忝祖也。
繙閱再三
不覺斂袵
而病昏文拙。
不能盡書者。
在官忠勤廉潔
何必屑屑言之。
其世旣如此
而涵之父復運。
才行志操超卓
庶乎復其家。
而未弱冠而沒。
可悲也已
臨沒父母之養於其婦。
其婦之竭其誠力
不負所托
無異於陳孝婦故事
州之人士
方狀于營邑。
而請褒顯
嗚呼
涵也其果有所受矣。
思欲爲能子
惟在加勉而已
涵乎其盡心哉。
書道谷趙公行錄後
道谷趙公益忠孝古家之偉人。
早年登科
壽逾七旬
而官止於宣傳
何其蹭蹬也。
豈非朱子所謂生於竆荒下邑
無以自振
而又知自貴重
不肎希世取寵
遂以陸沉下僚
不及其所有者耶。
适之啓請幕僚
蓋聞公之有膽略
而及與同處。
知非振落者。
則乃深憚之。
故令幹事遠邑
而趁其未返。
擧兵犯闕
大駕播遷于公州。
公聞變始覺其遠出。
賊姦計。
痛憤欲死。
遂馳詣行在
嚼指血訴情實請罪
仁廟大奇之。
承命元帥張晩陣而討賊
冒刃衝突
以身先之曰。
當國板蕩之際。
爲臣子者。
敢不竭力
惟吾誤留賊幕。
見欺出外
亂初未能手斬賊頭
今不如此
何以報我聖上矜察微情之恩。
嗚呼
此非其秉心之貞。
能盡其忠義之性者耶。
平亂定功行賞也。
上敎曰。
錄勳封爵
一依等列
至於表忠。
豈可特典
臨亂一死易。
去就明白難。
向者趙某之嚼指。
無異岳王之涅背。
賜以岳武穆精忠錄。
世遂稱公爲海東岳飛
公乃以微末之官
殊異之褒。
則顧不可不遇矣。
無復進取之念。
而退而致養兩親
可見其爲孝。
而其意。
蓋亦深自咎於無知人之鑑而誤就賊幕也。
尤豈是人所可及也。
後幾年英廟己丑
上思精忠錄。
廣覓中外
無所藏。
道臣取進公所受賜件。
僅保於回祿之餘者。
宸衷曠感。
贈公下大夫職。
收用其祀孫。
此實朱子所謂慇懃褒錄
以爲臣子之勸者。
而銓官奉行
不能盡其將順
祀孫竟未恩澤
深可慨惜也。
公後孫𪶙從我遊。
一日持示公行錄。
而求爲之狀。
實無文。
病又有強不得者。
遂略書此于卷末
以致欽尙之意焉。
靜一堂集跋
嗚呼
靜一堂遺稿者。
坡平尹光演直內孺人姜氏所著也。
自古固多有女士之稱。
女紅之暇。
潛心根究聖賢經傳
論說操心修身之要。
處事接物之方。
不失儒家正路
孺人者。
蓋所未聞。
况其貧病平生
有人不能堪者耶。
苟非靜一之至。
何以有是。
所謂尺牘
所以勸勉戒勖於其夫子者。
溫柔之中。
又甚正直
使讀之者
自不覺其肅然
直之明師畏友
豈待他求。
此明直所以叩盆已有年。
悲慟不能已者也。
明直袖示余曰。
不忍使之泯沒
活字印出。
願得一言以爲重顧。
余非其人。
老病濱死久廢筆硏
洪洗馬直弼
爲作墓誌
敍述甚詳。
而編爲
附錄
余又何以贅焉。
第念孺人山大姓。
其內世德
宜其有孺人
閨閤希聖之工。
可以愧世之爲丈夫而無立志者矣。
然則斯稿之刊。
固知非孺人之意。
而其可終已耶。
孺人多擧而不育
紹述無人
可悲也。
明直倘能不衰耗自沮
而務進德學。
毋負其平日期望
所以泉下之心。
豈不有大於刊斯稿耶。
幸須勉之也。
書學生公行狀後
固有資性眞淳
行誼篤厚
生長僻鄕。
身名埋沒者。
昔賢之以無好人三字
爲非有道之言。
不以是耶。
今讀此梁公家狀。
益驗其然矣。
公名翼天。
自號鋤隱
南原人。
成廟名臣齋文公諱誠之
遠祖也。
禀賦過人
孝友因心
事親從兄
克盡誠敬
至於峽俗觀感
變其貿貿
而方在童幼之年。
愉色幾諫
不使有過擧者。
豈非古所罕聞者耶。
經義難解
禮文可疑
必思講質。
不以衰老自已
開塾購書
訓誨諸子
鄕鄰亦有賴而有成者。
用心之勤。
有人所不可及者。
先壠禁護
賢祖之俎豆
竭力周章
靡有遺憾
揭示諸子二十條。
卽范益謙座右銘意而身敎也。
若公者。
非子夏氏所謂吾必謂之
者耶。
惜乎。
使公早得周旋於先生長之後
奚但止於斯而已
之子涵。
抱狀而來
求爲不朽之圖。
累返不置
余固非其人。
老病謝筆硯已久。
感其勤意。
遂略書此於狀後而歸之。
後之尙德者。
庶有考信焉。
晉州姜氏世稿後
沔川士人姜君泰錫。
持示其先稿曰。
願得一言以爲重。
東湖逍遙堂新安三世也。
東湖勳績之著。
逍遙公志節之高。
安公德業之茂。
見重當世
起欽於後人
詩文之出於其手者。
不可不傳誦讀者。
自知愛翫
固無待於稱述
况余陋拙無文乎。
考閱詩什
所與唱酬者。
靜菴退溪圭菴谷諸先生
而餘皆一時名勝
此眞所謂不見其山。
願見其木者也。
開卷已不斂袵
誰復有更以重之者哉。
逍遙稿有敬次宋禮正一絶
遺事中一段。
又有可以得禮正公實蹟者。
余禮正公之後裔也。
所以撫卷興感
實有異於人者。
不敢論及詩文
不可終無一言
遂強病。
書此于卷末以歸之。
活溪集跋
活溪先生公大詩文若干篇。
附以公狀碣挽誄諸文字寧川書院上樑文及宣額時賜祭文
爲一冊者。
刊印已有年所
而華菴李公爲之序矣。
公後孫集馨。
復得公之文散逸者數篇而添入。
兼付公胤子東林公以恂詩幾首卷末
重刊之。
來謂余曰。
願得一言以重之。
余之荒拙。
顧非其人。
况舊序稱之以鳳凰一毛
並論其世。
淵源靜菴贊歎之。
余又何以贅焉。
但讀其狀而詳其徽蹟。
則殊不勝固陋之幸。
仍知其嘉言多可傳。
而今寂寥如是
則又不覺慨惜之深。
後之閱是卷者。
亦必有同余懷者矣。
東林詩什聲病華實
非余所敢知。
而其擩染家庭
而深得乎性情之正者。
其將舍是而他求哉。
李君合編
甚得其宜。
誠勤之意。
可謂無忝
可嘉也。
忠壯公諸將軍家乘後
余嘗讀野史
知諸將軍殉國壬辰倭難。
而所記甚略。
又聞其嘗顯靈星山
而所誦傳一絶句。
幽鬱煩寃
有可想者。
亦無以得其顚末
常切固陋之歎。
向者
西土潢池之變。
挺身赴難
力戰致命者。
諸僉使景彧。
其後云爾
則又知忠義不失其傳。
將軍有孫矣。
欽歎之外。
甚恨生並一世
不得一面於僉使。
而仍詳將軍實蹟
歲癸未夏
僉使之胤安國
赴任南海
迂路見訪
亟與延接而語。
及則曰非造次所可
公元1823年
旣。
家乘略備。
他日當以奉覽而請爲之狀。
余以無文且病昏謝之。
越三年
以其官守無以離次
遣其男未冠者。
以幣至。
意可謂勤矣。
余取其家乘
先朝賜祭文及壬子七月傳敎
將軍始終本末
盡在是焉。
嗚呼
記述事行
可以示後。
則雖得之尋常人。
亦云幸矣。
闡發褒贈宸翰
垂耀無竆者耶。
嗚呼
將軍微末散官
倡義討賊
屢立奇功
遂膺州牧之擢。
聲名出於一時諸人之右。
而及大寇繼至
孤城絶援。
决知不得保守
則乃北望痛哭
挺槍突戰而死之。
成敗之數。
實係於天。
而其雄勇之姿。
忠烈之性。
可謂邁倫矣。
苟不如是
何以曠感宸衷
獲蒙崇報之典。
於數百年沈晦之餘也。
將軍殺賊未盡。
賷恨九原
英魂毅魄
宜其久而不散。
其所顯靈者。
夫豈欲攄其幽鬱而已
顯晦屈伸
自有其時
久屈者將伸。
故先有此特異事而爲之兆。
觀於其誦傳絶句
而曰幽幽深之幽也。
又曰。
當後有可知之時。
可知其然歟。
若僉使。
禀賦異凡。
幼少
已能孝於親。
出身移以忠於國。
其爲邊將虞侯
不以官卑而自小
專意奉公
隨事殫誠。
用心固有可知者。
而其以土俗貿貿
書堂訓長
以訓羣蒙
尤豈
公元1792年
可以尋常一邊視之者哉。
杖劒西下也。
其所相識
索酒痛飮
喟然長歎曰。
吾受國厚恩
非死何以報。
仍與訣別
送者不覺下淚。
其死於王事
乃其素所蓄積
而非一時慷慨激發之比也。
賈勇先登
不知有身
不必爲之屑屑言者矣。
凡孫有名祖而謂其克繩武
則於孫爲榮矣。
祖有賢孫而謂其有所授。
則于祖增光矣。
然則將軍與僉使之爲祖爲孫。
何如哉。
聖朝褒錄於僉使者
有餘憾。
而以其事力不逮
未及諡於將軍
命助需而亟行之於其葬前。
又是特恩也。
瞻聆攸及。
其孰不聳然
朱子所謂以爲臣子之勸。
使興起忠義良心者。
將軍祖孫
應感泣於冥冥之中矣。
諸氏漆原人
其先蓋自中國來。
而系出於漢之諸葛武侯
諸氏忠孝
不但將軍祖孫而已
將軍從子武科弘祿。
將軍倡義旅。
而立慬於丁酉晉陽之戰。
錄勳贈兵曹參判。
曾孫命哲。
至行升聞
司憲持平
實蹟載於固城邑誌。
靈芝醴泉未嘗無根源。
豈不信然哉。
南海登科調用
進塗方闢
砥礪圖報
觀法近。
自勉之。
所以闡揚先徽。
可徵於久遠者。
不在他矣。
余病不能其所懇。
而撫卷感慨
不可終無一言
書此于後以歸之。
全生正所尤菴筆蹟
沃川全生錫正汝方。
久從我遊。
一日持示吾先子尤菴文正公筆蹟一帖
而曰此吾外先受學老先生之門。
獲蒙書贈
寶藏傳世
而渼湖金文元公嘗爲之識之者也。
外家後承。
不幸殘替
嗣守者方在冲齡
而已不免於傷汙。
則恐遂至於遺失
故錫正請得於外王母補弊謹藏。
有年矣。
願得一言以詳其顚末
盥手奉翫。
手澤如新
不勝感慕
竊念此所書者。
蓋出於期勉之意。
則其得此於大賢之門。
人人之所可能者耶。
然則其所寶藏
傳世者。
不但先生心畫貴重而已也。
此等寶藏終始一家
自古罕然。
此實爲之慨惜者。
而能葆守翫繹以毋墜乎。
祖先所以尊奉之意。
則顧何間內外孫也。
全生勉之哉。
副摠管公實蹟後
嗚呼
此故副摠管公諱忠範記實之蹟也。
公之考忠壯公壬辰亂。
趙重峯高霽峯諸賢。
先後立殣於錦山
先祖文正公表其墓。
公以忠義後人
冲年遭難
父子隔絶
親骸未收
至痛竆天
抱持訣書。
銜恤
於是乎孝子矣。
出身立朝
典郡邑。
治民訓兵
無不周便。
繡褒道啓。
遂至陞秩
於是乎良吏矣。
昏朝斁倫之日。
白沙李相公獻議遠竄
痛哭國事
斂退江湖
漁釣爲徒。
於是乎正人矣。
仁廟改玉
復廁朝行
丁卯亂後。
恥深朝家之與虜講和
歲壬申
上備八條疏。
而繼以斥和之義。
縷縷陳白
秦檜誤國
趙宋覆轍
指陳利害
痛辨義理
凜凜乎尊周却秦之風。
於是乎烈士矣。
嗚呼
當時居官任職者。
皆能如公之志。
則豈復有丁丑南漢之辱也哉
之後孫處復齎示余。
闡發幽潛
老病因循
幽明遽隔。
遂撫卷愴涕。
而略書之如此。
剛齋先生集卷之六
 雜著
  
百千齋說
君公翰。
請名其讀書之室。
取中庸己百己千之意。
以百千副之。
而韓君復求勉戒語。
余病昏甚。
不得長語
遂書言顧行顧言兩句以貽之。
噫。
百千其功。
至於言行相顧
工夫可謂成矣。
但以余慵懦空疎
以此勉人。
則寧不內愧耶。
幸君勿以勉之者非其人而盡心焉。
循齋
咸安趙君𪶙秀而。
與其族姪周植來留。
一日謂余曰。
里中一書齋。
一里之所共者。
而居是里者。
皆吾趙也。
諸父兄以督率後進
攻業于是
責之于𪶙。
所不敢辭者。
而齋未有扁。
願得一字揭之
以爲警省之地。
余取朱夫子勤謹二字
之而上。
有無好事之語。
循齋二字以貽之。
秀而又曰。
誠好矣。
然苟不爲之說。
則人之見之者
或未能知其義矣。
以爲請。
噫。
朱子之於受之。
猶有吾雖未敢言之云。
則余之爲秀而而誦之者
已不免不知有躳不逮之恥矣。
又安得爲之說乎。
然誦前言
有異於創己說。
且旣不能躳行
而又不以道之於朋儕
則其流恐將至於講討
不但負秀而勤求之意也。
其可乎。
嗚呼
舍此二字
百事無可做得成者。
讀經傳而求進益乎。
秀而其勉之哉。
歸而質諸里中長老
亦必不以不可也。
申相名字說
風山國老
七旬之年。
越數舍。
積雪
訪余於病伏中
因謂余曰。
某之子將冠。
以䄷爲名而字道山
所居稍遠。
不敢奉邀於冠席。
而幸賜一言以敎之。
區區之願也。
余於國老世戚兩切。
念昔吾先子文正公
嘗爲君高祖村公
往戒其胤之冠矣。
余今老且病。
雖未得強赴西階之末。
其於名字之說
可以陋拙辭。
字書
曰䄷。
重百二十斤。
所以之者
主於厚重而兼取積累之意。
於思一卷石之多也。
竊惟申氏世德之懿。
有重且大焉者。
若舟村公純孝大義
晦谷公學行文章
爲後學之所取重景行
矧乎爲其後承者耶。
苟欲任其重而造其高
則非有積累之功。
何以能之。
朱夫子語學者曰。
百十斤擔相似
須着筋骨擔。
召公之勉大德
有爲九仞
功虧一簣之語。
䄷乎今有成人之責矣。
須服朱子之訓。
召公之戒。
無少退托
無忝二祖
則庶不負乃翁命名之意。
勉之哉。
勉之哉。
乃翁之自號。
蓋有取於舟村公賜諡時恩敎
而實關乎世德之重。
山之一字
豈非䄷也之所可銘心者耶。
遂書此以歸之。
用代祝辭焉。
栗圃精舍
成君忠兼。
其先華隱公遺址
而扁其精舍栗圃
要余寫之。
豈以華隱公避地于斯
其節有似陶靖節
取栗里之字耶。
抑以華隱公王考公。
學于先生之門。
故特揭字。
以寓尊慕之意耶。
未知忠兼之意。
果安在。
節義
道學中一事。
而非別件也。
出入寓目
常思所以無忝
則修乎身者。
不得不勉。
可以垂裕後昆矣。
余忘拙強副。
仍書此以識之。
讀書
琴生錫老永叟
以贄來請學。
余之陋劣
傳道解惑者。
則於人固不敢聽其執贄
而若相從講討
亦有所不能辭者矣。
况有世分如生者乎。
遂留而讀大學
求聞讀書之要。
余應之曰。
此書有讀法
詳且備。
更何他求。
生曰。
是則專論大學而已
且今之爲士者。
汩沒科臼
未嘗讀書
罕見讀書之效。
以是病之。
願得一言以自警省焉。
余曰。
然。
讀書
將以修身也。
而治擧業者。
急於榮利
專事記誦剽竊
不究聖賢所以立言之旨。
故書自書我自我。
無得身心
其弊不但程子所謂買櫝還珠而已
子能以是爲病。
可謂知所趨向矣。
程子曰。
凡看文字
先須曉其文義
然後可求其意。
未有文義不曉而見其意者也。
此又豈非初學之所當知者耶。
文義之曉不曉。
在於讀之之如何。
今此讀法
固是專論大學
其曰暗誦默思
反覆硏究
上口時須上口
未通透時須通透
通透後。
便要純熟
又曰。
豈在看他言語
正欲驗之
於心云者
推之他書。
莫不皆然。
舍此而別求其要。
則非余之所敢知也。
朱子敎人讀書
使之正其音讀
舒緩不迫。
令字字分明
而以貪多務廣。
涉獵鹵莽
爲戒
從事於斯
乃可得力
可不勉哉。
生曰。
唯唯
於其歸。
書其說以貽之。
仍勸先讀擊蒙要訣
以及他書。
爲其切近而易知也。
他日重會。
當見其進益
余將刮目而待焉。
二墨贈琴家二童子說
琴君永叟來與相守屢日。
聞其男吉者。
課讀
而年近吾兩孫。
問其才分之如何。
共業之爲誰。
則曰共業者。
庶從祖少子名晳吉也。
齒先一歲
敏悟不及
同時入學
所業晳也居前。
吉之意。
似以其齒先而業後爲恥
余曰。
然。
敏悟者固可愛
知恥者又可喜
學業之成與不成
由於勤與不勤
知恥則能發憤
發憤必致勤。
勤而有成
敏悟不若
時適有饋余墨者。
以二笏。
使歸以賞敏悟知恥
而仍呼兩孫兒
語之曰。
琴家二童
年與汝相若
而學非汝可及
汝亦知恥乎。
二童子曁吾兩孫。
皆能成立相從
世好他日
豈非可喜甚者
但恨余老無以見之也。
勤謹二字說。
贈族孫翊兄弟
朱子曰。
勤謹二字
之而上。
有無好事
反之而下
有無限不好事
噫。
凡事好不好
其所欲惡。
人之常情
而非發於私者也。
一事之微。
莫不然
所謂無限者耶。
所謂無限者。
其機只在勤謹二字反之間。
所以循之反之者。
心也。
維持此心。
不使放逸
莫如讀書
讀書多識前言往行
所以之者
何以得其宜。
然則讀書
實爲勤謹根本也。
孫翊兄弟
專意讀書
而要余一言相勉。
勤謹二字
實余所未敢言者
而亦不得不爲之奉誦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