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六 (自动笺注)
硏經齋全集卷之四十六
 北邊雜議
  
東方土産
孔子論詩曰多識草木鳥獸之名。
草木鳥獸之名。
無與治心治性
則乃不急之務
聖人之訓。
若是深切者何歟。
草木鳥獸之名。
無與治心治性
然卽詩之興觀羣怨之旨而論之。
不得是則不明也。
夫興觀羣怨者。
所以治心治性者也。
然則草木鳥獸之名。
誠有助於治心治性者也。
是以博學者尙之。
博學之至。
一物之小者。
亦不遺焉。
天地之廣。
海內之衆。
飛潛動植之理。
無不森羅于中。
所居一方
凡有目見耳聞者。
其可遺之乎。
息愼我之北境也。
樂浪我之西境也。
潘與貉我之東境也。
渤海我之東北境也。
漢時四郡
此皆入版圖受法令。
故雖草木鳥獸之類。
亦皆收錄之。
古今殊名
沿革易訛。
婦工之𥿮。
女服之繜。
說文之所著也。
有稱而無其制。
罃曰瓺。
臿曰𣂁。
方言之所載也。
有號而無其法。
蟲魚走獸之族。
皆狀其形貌
往往纖悉有可考者。
余故蒐輯之。
以備博學一助云。
王會篇所載。
獸曰稷愼大麈
魚曰穢人前兒
楊州
公元前58年
禺禺
魚名隃冠
稷愼肅愼也。
說文云麈麋屬。
急就似鹿尾大一角
談說者餙其尾。
執之爲儀。
索約爾濟者。
寧古塔之境。
而古所稱肅愼也。
有獸焉曰堪達漢。
鹿類也。
蒼黑
項下有肉囊如繁纓
大者千餘斤。
其角寬扁。
以之爲决勝象骨
四蹄驅風
轉筋等症。
佩於患處
爲効甚遠。
穢人者。
今嶺東西地也。
王會篇前兒
獼猴立行
聲似小兒
注曰穢。
韓穢。
東夷別種
爾雅注鯢魚似鮎四脚
前似獼猴
後似狗。
大者長八九尺。
水經注廣志鯢魚聲似小兒
有四尺。
形如鱧。
伊水
史記謂之人魚
隃冠
說文所云鰅也。
皮有文。
樂浪東暆
神爵四年初。
捕收輸考功
東暆者。
今嶺東郡縣也。
海有水牛
皮文甚佳。
周成王時楊州獻鰅。
上林禺禺
郭璞禺禺魚皮有毛。
黃地黑文
水牛也。
竊意東南之海
皆有之。
不如東之産爲佳也。
薉諸魚曰魵曰鮸。
說文云出薉邪頭國。
邪頭者漢書所稱邪頭昧。
樂浪屬縣。
在今嶺東地
爾雅釋魚。
魵鰕䟽云魵魚一名鰕
又云鯢。
大者謂之鰕。
䟽云鯢雌鯨。
倭人鯨鱠多捕之。
往往被逐至東海上而死。
海上人獲之。
取脂甚多
不必産於邪頭。
而稱邪
頭者何也。
盖邪頭人得鯨者多。
故專之歟。
本草石首魚。
釋名鮸魚江魚黃花魚
乾者鯗魚
李時珍曰生東南海中
扁身弱骨細鱗
黃色如金。
首有白石二枚
冠鳧
卽野𩿼有冠者
中有白鰾可作膠。
田九成游覽志云每歲四月
來自海洋
綿亘數里。
其聲如雷。
下網截流取之。
今有二種
大曰民魚
小曰石魚
民卽之音轉也。
首中俱有小白石二。
民魚鰾固。
石魚鰾弱耳。
今俱不産東海
西海
豈海之氣亦有所移歟。
潘國諸魚。
亦載說文
曰魦曰䲐曰䰽曰鱳曰鯜曰䱡凡六種
樂浪潘國。
潘國不見漢書
未詳所在
然屬之樂浪則縣也。
乃以國名。
漢光武省嶺東七縣
都尉封其渠帥爲侯。
於是時。
不耐及濊。
各自爲國歟。
魦集韻。
與鯊同。
江鯊長四五寸。
海鯊絶大。
皮有珠文而堅。
可餙刀釰口。
錯治材角。
腹有兩洞
貯水養子
一腹容三四子。
朝從口出。
暮還入母腹。
名曰出入鯊。
海上人言鯊化鹿鹿化鯊。
正字通云妾魚也。
其行以三爲率
一前二後婢妾
集韻或作鰈。
爾雅謂之比目魚
南越志謂之扳魚。
又謂左介魚。
異物志謂之箬葉魚。
俗呼鞋底魚
臨海志謂之婢屣魚
風土記謂之奴屩魚。
皆言其扁也。
芝峰
說云比目魚東海
故謂我國鰈域。
俗以加佐魚爲鰈。
然如廣魚舌魚皆鰈類。
說是也。
未詳
今指海魚之類鯔者謂之鱸魚
鱸魚巨口細鱗
魚口小鱗不細。
疑卽䲐也。
東人音同故誤稱爲鱸歟。
䰽案山海經䰽䰽之魚。
食之殺人
疑卽河豚之類。
然海産比江産毒不甚
江産每桃花則不可食。
海産則通四時可食。
鱳不知爲何魚。
今咸興以北海中有明太魚者。
長身細鱗色微黑。
秋冬之際始捕之。
凍者味佳。
卵可淹醢。
其利甚博。
鐵嶺以南
聯鑣響鐸而不絶者。
皆此魚也。
又有所謂靑魚者。
羣隊羃海而至。
人能捨舟而立其上。
康煕幾暇餘編云達發哈魚。
寧古塔黑龍江諸處皆有之。
從海而來
啣尾前進
不知旋退。
充積河渠
意卽靑魚也。
樂浪諸魚皆可解。
唯鱳無訓。
明太靑魚二者。
居一于是
靑魚沿海而南。
又沿于西而止。
明太止捕於北海
此其尤近歟。
䱡。
說文云出江東
兩乳
今未見魚有兩乳者。
坤輿外記云魚之似人者也。
今人謂之人魚胎化。
能挾雛飼乳。
西南海上人或捕得。
盖鮫也。
卽上所稱鯢之屬也。
國有鮮。
說文鮮魚名。
今餘項魚。
川等峽江
之。
豈是魚也歟
春至魚隊溯流奮力而騰。
能及其不可升者。
一稱緣木
以其能緣木至末。
楚詞云罾何爲木上者。
言其不當設。
然設之者亦或待是魚歟。
駻。
說文馬突也。
字或作馯。
書序成王旣伐東夷
肅愼來賀。
王俾榮伯作賄肅愼之命。
云海東諸夷駒麗馯貊之屬。
駒麗高句麗也。
馯者韓也。
其初皆馬名。
馬韓者又混言之也。
東國鴻荒
至周而不離禽獸之名。
界洌水而畫之。
水西高句麗也。
水之東卽貊也。
水之南卽韓也。
又見陳氏三國志云狗邪韓國
狗邪者伽倻國也。
又云濊地出果下馬
濊今關東北之地。
與韓貊接壤
其多善馬固也。
夫東俗之陋。
高麗而未盡革。
及至我朝。
文物彬彬然盛矣哉
皇明錫以儀章
列聖敷以文治
烏乎休哉。
唐書渤海傳曰俗所貴者
太白山之菟。
南海昆布
柵城之豉。
扶餘之鹿。
鄚頡之豕。
率賓之馬。
顯州之布。
沃州之綿。
龍舟之紬。
位城之鐵。
盧城之
湄沱湖之鯽。
果有丸都之李。
樂郊
太白山我所白頭山也。
故饒熊豕獐鹿貛鼯之屬。
不止免爲可貴者也。
貂於其中最貴。
三國志所稱挹婁貂也。
南海卽今咸興府界也。
渤海國而界之則南也。
實我之北
界也。
咸興海中昆布
海藻之屬也。
蒸乾之甚佳。
可以案酒
柵城今鏡府界也。
賈耽郡國渤海南海鴨綠扶餘柵城四府
高句麗舊地
自新羅泉井郡至柵城府三十九驛。
案唐制三十里置一驛
計三十九驛。
當一千一百七十里。
泉井卽今德源府。
新羅渤海之界也。
德原北行一千一百七十里。
恰當城府也。
鏡城素饒豉。
故醬至今爲佳。
扶餘開原路也。
舊常高句麗所有
郡國云然
此地險隘
渤海常屯重兵
以備契丹處也。
山林幽晦多鹿。
鄚頡唐書雖云扶餘故地
實挹婁也。
三國志稱在夫餘東北千餘里。
大海
南與北沃沮接。
考今圖經
盖豆滿江外之地也。
以嘗臣屬夫餘。
故唐書云爾。
三國志言俗好養豬
食其肉衣其皮。
豬膏塗身厚數分。
率賓卽卒本之音轉也。
渤海率賓故地率賓府
金時恤品路
又改速頻路。
又稱蘇濱
三甲端吉等地也。
此地産馬
今猶稱其良。
顯州在今吉林烏喇城東南
唐書地志云自渤海神州陸行四百里至顯州
天寶中王所都。
神州卽今四郡境。
顯州渤海中京顯德府也。
地近六鎭
六鎭之布。
纖離可珍。
國中之豪。
非此不服也。
沃州
唐書渤海沃沮故地南京南海府。
領沃晴三州
南海旣定爲咸興界矣。
沃沮卽東沃沮也。
沃州在其界。
似今南關地
南關素乏綿。
土人甚貴綿布
不知渤海何以得此之美也。
龍舟疑遼史龍州
渤海扶餘府。
寧古塔南境也。
今▦▦之人▦▦▦未之聞也。
位城鐵州屬縣。
吉林境。
史云鐵州建武軍
安市縣
高句麗安市城。
不然
安市在今鴨綠江入海之口。
高句麗安市
在今建州之傍。
何得混擧也。
位城雖稱産鐵。
淸人之始起也。
鏃以鹿角
乏鐵故也。
豈古饒而今窘歟。
盧城疑盧州
渤海顯德府所領也。
在今吉林境。
北路甚寒。
霜雪早零。
皆不秀。
盧城在白頭之外。
地更暖。
宜稻歟。
湄沱湖未詳所在
疑必爾滕湖。
寧古塔西南一百里。
卽虎爾哈河之上流
新唐書渤海王城臨忽汗海。
卽是地也。
北方河中多鯽。
大者至三四觔。
雖在我境者亦然
客有從長府中食鯽。
言其佳絶
樂游樂郊
樂郊渤海瀋州
今屬承德縣
遼瀋多良。
接棃香水棃爲上。
遼陽千山
往往有羊仍馬仍等品者。
大者半斤
又有一種名酸
土人珍之
丸都今江界也。
有李爲果品之最。
東荳。
酉陽雜俎
樂浪有夾釰荳。
莢生橫斜如人帶釰。
今所稱東荳也。
弱蔓秀莢。
而熟。
畿郡峽郡用備糶糴。
櫻額者。
北路所稱杜乙粥也。
云杜棣。
考之本草
未得其狀。
康煕幾暇餘編云盛京烏喇等處皆產焉。
樹叢生。
果形如野葡萄而稍小。
味甘澁。
溫補脾止泄。
曬乾之爲末。
可以致遠。
盛京志櫻額一名稠李子
土人珍之
暑月作麵調水服之。
可止瀉。
𪓷。
說文云水蟲也。
薉貉之人食之。
今考字彙
𪓷稱水雞
中國人通食之。
不徒薉貉之人食之也。
水雞無處不在
味甚佳。
人蔘。
東國之產也。
中國絶乏也。
陶弘景上黨蔘爲佳。
關西北及廢四郡
迤至吉林一帶
遼陽寧古塔山中皆産蔘。
有神効。
聞山東人沿鴨綠江而上
以丹黃節江界境採蔘。
此乃渤海所以通朝貢道也。
我人不知。
中國人知之。
可不戒哉。
龍策。
東北海中
獨莖滑澤無傍枝。
筮家代
珊瑚之類也。
珊瑚陽海
故色赤。
龍策産陰海
故白歟。
鐘城之涪溪五龍川
皆産硯材
但文少粗厲
其最膩潤者。
端溪同品
歙坑則遜之矣。
混同江松花
玉色綠凈潑墨
土人歲貢
東珠混同江及兀喇,寧古塔河中
匀圓瑩白
大可半寸
小亦如菽顆。
可寶也。
盖陰物也。
是故産於東北方
北海
公元1258年
東海西海尤深。
多大風。
絶無島嶼
無以避風經宿。
白頭山大麓濱海而北迤南走
自慶興至平海。
險嶕相屬
濤悍波兇。
東海雖與倭接。
自古無邊虞。
高麗高宗戊午
東眞餘孽
舟師來圍高城松島
恭愍二十一年。
倭冦始自咸興轉入北靑。
萬戶趙仁壁擊破
二十三年。
江陵東界諸郡。
辛禑九年
又自江陵淮陽至洪川。
又入咸興,端川,洪原,北靑。
太祖征之。
大破於咸興之兔兒洞。
此乃平島對馬之倭。
來自嶺南寧海山島入冦者也。
倭之陸奧。
最近我國。
倭人壬辰吉之入冦也。
時未得薩摩。
不敢從一歧。
欲從陸奧以北。
而別有海路
浦泥沮洳
竹籬四百里。
欲渡兵馬
畏其陷溺未果云。
日本東北海中蝦夷國。
一名獲服
一名日高見國
又號毛人
北界寧古塔東北三千里飛牙喀地方相接
飛牙喀人衣魚皮
以犬負載
地常泥濘
一人足踏
擧地皆動。
菰蒲彌滿
居人乘橇以取鴈卵
公元前58年
倭人此地謂秀吉鋪籬欲渡
遂誇耀我人也。
蝦夷衣獸毛飮魚脂
鬚長如蝦。
無足音。
登高行險
捷於禽獸
行水底。
勇悍無比
藏頭䯻。
刀佩衣中
草烏頭藥塗鏃射人
肌膚腐爛
急剝瘡皮。
硏傅生
得不死。
侵掠日本
王子武討平之。
仍爲奴國。
壬辰之難。
淸正深入北關
前人世琉兜宇須者。
蝦夷南海也。
其人飄風留居濟州二十年。
淸正得之甚喜。
以爲嚮導
改名後次郞。
近世東萊人亦嘗漂到蝦夷而還
蝦夷之境。
與我北關相近
籌邊之臣不可以不知。
余嘗讀三國志。
王頎擊高句麗王宮
奔北沃沮
頎盡其東界
問其耆老海東有人不。
耆老國人嘗乘船捕魚。
遭風數十日。
東得一島
有人
言語不相曉。
其俗常以七月童女沈海
又言有一國
在海中。
純女無男。
說得一布衣從海中浮出。
中國人
兩袖長三丈。
得一船隨波出岸邊
一人
中復有面。
生得之。
不食而死。
沃沮關北也。
蝦夷卽在此海中
中國以其在天地之中。
故其氣全。
人之生死與夫糓絲之道。
皆得其常。
故其形貌皆類也。
是故聖人之敎行焉。
至若四海之外。
與夫極邊遐裔之土。
以其在天地之偏。
其氣駁。
如南而飛頭之國
北而穿胸之國
西而投胎奪舍之國
凡有出於常理外者
往往而有焉。
不惟情性不等
形貌恠駭不類
是故聖人之敎不行
聖人之敎不行
雜學興。
佛道興於釋迦
又有紅敎黃敎之屬。
緣附而起。
毒害彌遍。
西方之學也。
又如神仙之說。
安期生羡門徒作
而又如鄒衍五德之說。
皆眩淫惑
東方之學也。
以其地偏東西
故其學皆怪誕不經
我雖偏於東。
始也箕聖之治
有以變革之。
後則皇朝之化。
有以矯革之。
得以薉貊羅麗之俗。
儀章文物
彬彬然爲萬國之首者。
庸非幸也歟
建州勑後跋
誕膺天命
君主華夷
施惠行仁。
乃朕素志
興兵動衆
所願爲。
夫何建州女直(一作眞)。
逆天背恩
冦邊陲。
守臣交請剪滅
朕念戈鋋所至
玉石不分
彼中寧無向化爲善者乎。
爰遣大臣
撫諭再三
貸其反側之愆。
聽其來京謝罪
越常例。
陞賞宴待而歸。
未期歲。
賊酋伏當加等。
復糾醜類
侵犯我邊。
雖被官軍駈逐出境
未遭剉衂。
守臣復請加兵
廷議皆謂此賊冥頑不悛
罪在不宥。
已令監督總兵等官。
選領精兵
往彼
會合鎭守都御史
刻期搗巢征勦
惟爾國王
紹胙東藩
輸忠於我國家
有隆無替
朕深嘉悅
顧王國素稱禮義之邦。
接隣腥羶之域。
亦嘗有以厭之乎。
我兵壓境
賊有奔竄國境
諒必擒而俘獻之。
王如申遣偏師
相應援。
大奮貔貅之威。
同殲犬羊之孽。
逆虜旣除。
則王敵愾功勤愈茂。
聲名豈不有以享於無窮哉。
往年建賊背逆
朕嘗出師致討之。
尒國先王(御諱)發兵來助。
用能克捷矣。
前者賊猶稔惡不悛
朕從廷議出師討之。
發兵來助。
雖前兵因江水解難濟。
不獲與我師合勢
同成厥功。
而後兵亦抵巢攻勦
禽斬其部屬
焚毁廬舍蓄峙。
得其所掠我邊衛人口
又遣陪臣押赴來獻
王之忠誠
先世可謂能繼。
朕命可謂無負矣。
令聞寧有窮已耶。
今遣內官鄭同,姜玉至王國
王綵白金文錦西洋布。
其領兵官左議政尹弼商節度使金嶠。
亦各例有賜。
以㫌勞勩
王其欽承之。
公元1480年
詔勑二道
皇明憲宗皇帝成化十六年
令我挾勦建州者也。
是時太監汪直邊功
廵撫陳鉞遽言建州夷伏當加脩怨怙亂
不誅無以示警
乃遣撫寧侯朱寧建州夷。
且又勑諭于我。
成宗使魚有
往擊之。
鴨綠冰未堅。
不得濟而罷。
復遣尹弼商擊之。
十一月十一日建州
斬首十五級。
割二虜耳。
生俘十五。
射殺頭畜
焚蕩室廬
並獲漢女被擄者七。
上問戰於獻捷從事李堪
具言夷値天兵焚蕩之餘。
結草穴土以居者五六家。
又前可一里
有七八家。
産業稍饒。
謀欲冦我。
請隣部兵釃酒以待。
我人馬聲
意隣部兵也。
不動。
我軍迫攻之。
惟騎者得脫
餘皆斬獲
四更虜犯我。
我軍設火備之
不敢近。
於是使吏曹參魚世謙俘獲什器獻于天朝
所以有後勑也。
觀此戰功極細。
不足張。
建州小水貊也。
部落又何凋殘如此
高麗時。
太祖擊破東寧府。
至我世宗十四年
崔潤德擊破婆豬江虜。
十九年李蕆等擊破兀剌山虜。
世祖十二年
魚有沼,南怡等擊破兀彌府。
李滿住
方是時。
我朝兵威甚猛。
戰輒奏功
建州縮伏不敢抗。
及至四路師僨。
其勢遂盛。
天實爲之者也。
如之何哉。
白山之脉。
橫帶遼瀋之間。
險阻巖壑
所以限之也。
不得獲此而有之。
徒守鴨江一帶之限。
而能保終無患否。
東晉雖處江南
淮徐靑豫皆在幅員之中。
不徒有時經略中原
江南得以無缺
其他大江以守
者。
如陳後唐及宋。
皆失江北之地。
故每削弱不能支。
獨不鑑此乎哉
余嘗恨高麗恭愍時。
屛逐女眞
置泥城(今昌城)江界,陰潼。
(今碧潼)當胡元之末。
遼陽漭爲丘墟
何不一踰鴨綠江而北。
並收建州
使靑石之內。
爲我界乎。
或曰皇朝欲置鐵嶺衛于東。
置七十站。
苟得建州
天朝豈不有言乎。
鐵嶺立衛。
女眞舊界也。
朴宜中尙能引和州雙城之界而爭之。
遂寢其議。
建州卽高勾麗舊疆也。
我固不當有之乎。
太祖旣破東寧
揚威白頭山北。
不知當時廷議又何徑棄之也。
西北雖無警。
士大夫不可狃安而忘陰雨之備也。
渤海南海道說
渤海沃沮故地南京南海府。
領沃晴三州
沃沮南沃沮也。
渤海顯德府。
在今白頭之北。
顯德府而望之。
沃沮在其南。
故曰南海也。
是時新羅界止於泉井郡。
泉井德原府也。
唐書南海新羅道也。
然則沃晴三州
南關郡府也。
女眞時爲三撒曷懶甸等地
女眞入燕而並屬荒裔
太祖龍興朔方
宗室姻戚未及從者皆留本土
世宗時開拓六鎭
爲實邊計
犯罪全家
之。
士族固多參錯者。
又壬辰之亂。
避冦流落而多不得歸。
底滯焉。
細考北人之派族。
故多華閥
其宗或有顯達于朝爲卿相
彼乃仍舊沈淪
遂隔淸途
沿江鎭堡之民。
邊將之賤且卑。
而爲其駈使之故。
民亦不得于州民。
州民之視之也如奴隷
何其愈下也。
朝廷以爲文吏不能邊俗
乃選武人爲守。
夫蔘稏貂皮鹿茸
北路之所産也。
武人固以豪侈相尙
朝廷柄臣輒以爵祿鉤取之。
夫蔘稏候丹黃節入山
吉林往往潛入採之。
盈包溢帒而出。
我人反踵之。
無以多得
又鹿之解角
泉眼之竇。
自養其茸。
茸堅方出。
得之甚難。
得之
官乃逐捕之如賊盜
或囚或刑。
必奪之而後已
是故民反仇視蔘茸。
又如貂鼠巖洞幽晦之地。
竄伏便捷
秋深始肥。
捕者犯寒凉而求之雪下
塞路往往死於山谷不能歸。
其難如此
貪墨者預給䀋一斗責一貂皮
不能給。
亦以威刑督之。
還穀旣捧。
雀鼠耗矣。
又捧吏卒細瑣之用。
捧土兵除番之價。
其斂無節
民安得不重困乎。
其業於儒者
或以科第自拔
寄寓京邸
遠客酸寒
若有些畧齎持
京華之人輒欺取之。
若其富於財者。
又能交通搢紳
恣爲姧利
鄕里之害。
民生
熸於冦虐
儒士困於欺騙
土豪饜於鑽刺
國其如之何哉。
余嘗讀元魏史。
懷朔六鎭之事。
有感焉。
元魏平城
北邊爲重。
盛簡親賢
擁麾作鎭
配以高門子弟。
以死防遏
非唯不廢仕官
乃更獨得復除
故人忻慕焉。
太和中
李冲用事
厚其鄕人
凉州士族悉免廝役
帝鄕舊門。
防邊戍。
當世賤之。
莫肯爲伍。
孝文移都伊洛
邊任益輕。
唯彼凡才
出爲鎭將
專事聚斂
邊人無不切齒
李崇請改鎭爲州
銷患之計也。
非維不見用。
且罪其開鎭非冀之心。
此皆可爲今日道也。
草木之微。
皆欲達于上。
顧遏之可乎。
昆蟲之微。
不安于下。
顧欲挫之可乎。
旣遏之挫之。
復欲困苦之乎。
熱河路程
柳惠風檢書
正宗庚戌。
從賀使詣熱河山庄。
惠風旣渡鴨江。
至新站。
取熱河路
渡大淩河。
義州
朝陽建昌
長城之外。
熱河
凡九百九十里。
熱河柳城也。
營州道
中國人出東方。
輒自營州口外路而至
鴨綠而至。
取道欲捷則由開元鐵嶺建州境。
出我昌城
此隋唐故道也。
夫高勾麗之強。
以得遼故也。
東漢時
侵掠邊郡
中國旰食
之憂。
晉時鮮卑之疆。
幾據中國之半。
隋則敗於薩水。
唐又僨於安市
至顯慶時僅克之。
無幾何
渤海契丹交相闘閧。
女眞繼作
糜爛中土
而宋室僅保江南
今又淸人漢唐之舊疆。
東北之憂。
諸夏無時可忘也。
考之漢書
翼奉有言
北方情好也。
好行貪狼
東方之情怒也。
怒行陰賊
孟康北方水性觸地而行。
觸物而潤。
所好
故貪而無厭
故爲貪狼也。
東方木性
水氣而生。
貫地而出。
故爲怒。
陰氣賊害土。
故爲陰賊也。
余考之易傳
東北位艮。
艮者萬物終始也。
以其畜之深。
故發之弘。
是故生熟女眞白頭之西而主中國
以其乘水木發生之氣而値華夏運竭之會。
安得不奮而張之也。
是故突厥回紇吐蕃雖甚倔強
終不能主中國者。
不能專乎動也。
然木逢金則敗。
蒙古起于沙漠之西。
乃能㓕金。
蒙古部落布滿關外
淸主常詣避暑山庄者。
所以綏其情而扼其勢也。
然不能使中國之心帖然歸服
則彼避暑山庄適足以餌蒙古之口。
未知淸人亦有慮此者否。
建州三衛
元旣㓕金。
以其故疆廣濶
人民散離
軍民萬戶府以鎭撫之。
皇明時
都司一。
衛一百八十四所。
二十官。
酋長都督都指揮千百戶鎭撫等。
給與印信
仍舊俗。
各統其屬。
以時朝貢
夫御夷狄之道。
各使勢等力均。
而作首鼠之形。
莫敢先發而後得以制。
獨恨皇朝不多建酋長使相牽制
獨分建州海西兩種
努爾哈赤李成梁豢養
而不知其潛蓄風雲之志
又畀之重任
建州之勢旣強。
遂幷海西
廣收諸部。
浸浸然不可制矣。
使奴爾哈赤獨居建州一衛。
則固無以張其勢。
邊吏禁不得侵伐他部。
不得合幷
則彼安敢動哉。
夫夷狄爲中國患者
以其逐水草以爲居。
禽獸衣食之。
飢寒勞苦不畏死。
以是故凶奴能與漢終始
回紇吐蕃亦能久享其國者。
以其不染中國俗也。
戎狄中國俗則毳軟不可用
夫金元之際。
宗室侯王翩翩都雅
無復猛鷙之性。
當其覆敗也。
相隨糜爛矣。
淸人部落鮮少
內外官司與夫統理權要
非其種類不用也。
紀綱壞則爭奪之禍作。
爭奪之禍作。
必於骨肉之親。
戎狄尤然。
前史所著。
可悉考也。
今聞隣我境者。
鳳凰城將。
以及兀剌總管黑龍江將軍
皆其親也。
中國若有變。
彼果忠也歟
必赴其急。
其邪也歟
必爭其位。
闘閧不止
如是焉。
則彼何足爲我
乎。
崔簡易北邊攻守議後
宣廟時。
野人冦虐北邊
朝議欲討之。
朝臣具陳計策
簡易之議深中機宜
曰實兵曰治田
卽是也。
簡易非唯精於文。
盖亦深於計也。
六鎭
源之所以起也。
當時謀臣猛將多産焉。
阿踈黃摑敵古等是也。
女眞滿萬天下無敵者。
盖亦此輩也。
積陰之地。
其人密理
能耐忍寒
行遠而寡齎糗。
涉凍而薄被褐
今比女眞之始。
雖揉悍斂勁。
尙能如此
每見淸人吉林精兵索倫健卒
中原用兵
輒調是而推鋒
顧我有之而徒漫棄之。
又從而虐之。
不亦異乎。
畿服之民聞彼之強。
縮朒慴畏
六鎭之人習於蕃情。
詳其長短
故能角技程能而不之憚也。
當其議討也。
何故調發內地兵也。
緣邊之民遷徙無常
鳥獸聚合
不有聯屬之。
何由奠安而保里落之聚乎。
觀乎鼂錯陸贄之議。
可悉矣。
又如屯田之爲裕者。
古者邊地荒廢
地力故蓄而不泄。
故得穀最多。
然耕不過十年地力薄。
則利輕而民復散亡
長津之設邑。
今纔四十餘年而已不能支。
轉移于別害者。
可知也。
北路素饒厚宜穀
白山之頂。
寒凉
霜。
若其岡麓平衍者。
原隰膏沃者。
不乏也。
爲官吏者。
苟能相度土宜
別其腴瘠。
正其疆域
優其粮種
給其耕具
不至齟齬猥雜
千耦布野
廬舍相望
不匱于餉。
民不窘于稼。
夫彼邊境之患。
不期除而除矣。
觀今之邊吏
不以兵民之食爲意
反以剝割爲務。
夫還穀卽靑苗遺法也。
斂散得宜
誠亦救民之一道也。
乃以官之日用胥吏之潛穿奸竇者。
並斂于民。
民不受一粒而空納之。
故名曰不受還。
一戶可折米五六石。
折米者。
以米計稃穀之精粗而準之。
射利之具也。
邊上發卒各守境
五日一閱
防其離伍。
民苦之。
納蔘布以免點閱
墨守利之。
終歲無所閱。
徒責蔘布。
漸倍簁之徵而恬然以爲常。
假率者營邑之親兵也。
邊上有警。
自將以御之。
宜存撫恤
乃以百錢防其番。
且兵校之名雜錯不一
猾胥又從而或疊其役。
或換其號以索貨。
其貨必以貂。
此其甚者
其他多端不可擧也。
北民輒言朝廷忘我
孟子言爲治。
今時則易。
苟得廉辨吏治
北民必戴之如父母
見今昇平無事之時。
不可厚結民心哉。
記厚州事
厚州。
白頭之西鴨綠江上。
卽漢之西盖馬縣
渤海
率賓故地也。
率賓府
金時恤品路
又改速頻路。
又改蘇濱
後隷曷懶路。
我朝開拓六鎭時。
藩胡之在鴨綠江內者
安於土著
不可逬逐而挑仇怨
不可任其雜處無統紀。
故沿長津江遵長白之麓而限其境。
且設烽燧而防之。
淸人捲其部衆西據瀋陽
藩胡亦從之甌脫
一空膏沃之地。
往往荒廢
三甲白頭之岡。
地甚寒凉
厚州距白頭稍遠。
原野之勝。
夫粟麻之利。
宜于聚落
高勾麗之以強稱者何也。
以其地多太山深谷
民皆射獵爲生
趫健耐苦之故。
能爲中國患。
其都丸都則今江界也。
江界與廢四郡及厚州。
險阻一風俗。
有是之勁而漫置之可乎。
且夫率賓之馬。
國中之産無是敵。
三國志高勾麗傳所稱馬皆小。
便登山是也
夫國之險以山川
國之富以馬畜
國之疆以卒乘
渤海雄長之迹。
金源倔疆之枿。
雖其氣過之地。
亦異乎畿服湖嶺柔脆者矣。
孝宗時
公啓遠請開斥
肅宗時南公九萬請設郡。
正宗時始置厚州僉節制使
以嚴把守
流亡勸農作。
然厚州北界
烏喇地方也。
穆克登東出定界時。
路由九頭溝。
從厚州獐項嶺六頭溝。
卽厚州之江北境也。
盖由江北而至則厚州爲衝
阨。
固宜深塹重溝而設重鎭以待之
不宜委之於區區一僉節制使也。
薙髮
胡虜入據中國
鮮不脆軟無用
然常慕中華文物之盛。
輒欲倣之。
魏孝文卽其尤者。
雖以夷變華。
中國之士所讚。
終不如在漠北射獵爲生
如漢之頭曼老上之爲也。
金主雍亦以賢主稱。
達政事。
好賢納諫
尙文抑武。
南北講和
與民休息
其國宜號稱堯舜也。
然其末年禁女眞人不得改稱漢姓南人衣餙
蓋亦慮其弱也。
古之胡虜入據中國
各用其服餙
不與中國亂。
淸人自入燕。
已令薙天下髮。
其心以爲吾之法。
旣加天下
皆夷之則彼何敢與我抗哉。
是以行之不疑。
卒能得天下者
以是也。
中國特慴死而憚戮。
不敢不從
怨毒愁恨
至數百年之積。
若能猝發
則不知彼何以敵之哉。
白頭山
白頭山之名多異稱。
不咸太白曰徒曰盖馬曰長白曰歌爾民商堅阿鄰白山
在東北大荒之中。
禹跡所阻。
方所佚也。
不得泰華衡之山。
載之秩祀之典。
天子所尊。
且學士大夫鮮能得遊。
無以歌詠記其狀。
徒以土人所稱者而稱之。
故其名不一
峯巒林壑無名
有名者。
亦荒雜不雅云。
山蟠千餘里。
女眞據其東北
後號曰金。
㓕遼入宋而都燕京
女眞據其西。
後稱滿洲
後金又改淸。
皇明而亦燕京
自稱愛新覺羅氏
愛新者金也。
覺羅宗室也。
盖金宗云爾
山雖不得五嶽在中國。
帝王國都之鎭。
元氣渟滀千餘年。
乃鍾之於夷虜雜種
僭號天子而主中國
山亦靈矣哉
混同鴨綠,豆滿。
皆源於其頂。
豆滿。
明志阿也苦河
又曰徒門
金史曰統門。
淸人曰愛滹。
茂山而入白頭則挾江而行。
委蛇屈曲
山羊巖。
巖如人立
肩項九折
平地
沿江百步
八折而上小山羊。
從西迤南。
捨江踰嶺而西望
稍南渺茫而尖者寶多山。
稍北而雙尖白頭山也。
南轉西下
渡下朴川。
北下又折而西。
南歷江口村。
西渡一川
轉而北。
南過大蘆坪烏渴巖西大川
西南行轉而上三山德。
平夷接長坡。
山坡迤高而上平者。
北人謂之德。
折而西而南過豊坡。
被其阜。
至紅湍水石齒
灘聲甚聒。
是爲土門上流
茂山治至山頂
二百九十九里十八步。
鴨綠水
漢書馬訾
盛京通志益州
或呼靉
肅宗壬辰。
淸遣烏喇摠管穆克登往觀白頭山
六道溝出九道溝
入厚州獐項路。
四月辛巳
譯官慶門會于三水之蓮囦。
五月乙酉
長嶺北望
白山天際
然如㹊卧草邊。
克登以千里鏡覘之曰約距三百里。
丙戌渡虗川惠山鎭。
土民愛順嘗潛入胡境採葠。
慣知山路故導之。
己丑挂弓亭沿而上五時川。
出自鏡城之長白山
鴨綠水合。
川外皆荒磧。
北渡德路七十里抵釰川。
又行二十五里。
庚寅到昆長隅。
行十五里西渡
辛卯緣㟁行五六里路斷。
復從樺皮德行八十餘里。
一小澤。
壬辰東渡
由我㟁二里
又由彼㟁行三十餘里。
間凡九渡川。
以上一百四十餘里。
檜柏樺之木。
參天而密。
大幾五六抱。
熊豕鹿獐貂貛鼬䶅鼪鼯之屬。
出沒其間
前登長坂
愛順曰此韓德立支當也。
支當北俗冰崖之稱。
羣鹿聚而避蝱。
德立守其口而得鹿故名。
上坂行可二十里。
山始蒼白
東望一峯
嵂兀干霄
愛順曰此小白山也。
迤過是山西十餘里。
卽山之趾。
自趾至頂尙二三十里。
稍東一嶺
小白之支也。
陟其脊望見白山
雄厚博大
由嶺而北。
平地
數里。
過此則山皆童矣。
癸巳行五六里。
道益峻不可以騎。
西下百步
是爲鴨綠之源
泉眼山穴中出
不數十百步。
大壑中注之。
行東一短岡。
得一西流三四十步。
別出二派
一與西泉合。
一東流甚細。
又東踰一岡
有泉東流百餘步。
中泉之歧而東者來合焉。
公元1766年
分水嶺
卽穆克登所名也。
克登旣至鴨綠上流
坐中泉汊水之間曰此可名分水嶺
立碑以定界。
小巖伏虎
克登曰是可趺也。
又曰土門之源地中行。
疆界不明
乃令其屬二人同愛順往尋水道
行六十餘里。
二人還白
水果東流
克登乃立碑於山之東南岡下。
歸到茂山
接伴使朴權,咸鏡觀察使李善溥。
土門源斷處。
築墩接下流以表之。
英宗丙戌
濟菴趙尙書,恬溪徐尙書登山頂。
聞甲山軍校元尙泰傳愛順之言曰克登旣至白頭
山谷坼裂雨潦所經者。
輒曰此土門之源也。
鴨綠之源也。
愛順爭曰鴨綠上流當西趍義州
今不西趍而南趍者非也。
土門之外。
有豆滿。
從古傳爲我界。
且今所稱鴨綠上流之外。
有保恩水出白頭之西。
西流過西㙜山
鴨綠上流合。
義州入于海。
此實鴨綠之源也。
克登
叱曰趣取刀剜彼目。
愛順懼不敢言
趙公曰然。
吾以御史茂山
有土人尹命三者年十八。
隨其父於定界
相難如是
江口村民蔡樹言老校韓致益傳克登之竪碑也。
李善溥,朴權不能從。
只裨譯隨之往
克登旣竪碑。
有甲山府忘其名拔之。
走分江之界。
誚訶裨譯曰公等奉國命而忍背爲。
與克登力爭旣定界。
何不江源分界而竪之山下也。
三竪三拔。
克登將從之。
竟爲裨譯及府民所撓而止。
時山路未開。
斬木尋源
人苦之。
不肯更前而尋分界之源也。
豆滿土門實一也。
而人見分界
亦自天池發源東流
遂以土門滿分之爲二。
指分界爲豆滿。
分水嶺土墩訖于杉谷分界
之源幾六七十里。
赤巖豆滿江之源可八十里。
平麓迤行。
兩水爲眞長山
訖於海闌。
長山又北爲北甑山
又北爲帿竹峰
混同江分界江會海闌。
諸谷水至穩城件加堆合豆滿江。
至慶興入于海。
女眞語謂萬爲豆滿。
以衆水至合流故名。
高麗侍中尹瓘有定界碑於先春𡽹。
分界江繞其下。
爲我無疑
苟能援而爭之。
可以高麗之舊。
因循縮朒
坐失地七百里。
祖宗發祥之地及八池之勝。
並爲胡地
惜哉。
穆克登碑數尺。
不磨不雕。
前後刻曰大淸烏喇捴管穆克登奉旨査邊
至此審視
西爲鴨綠
東爲土門
故於分水嶺勒石爲記。
碑後刻曰筆帖式,蘇爾昌通官二哥
朝鮮軍官李義復,趙台相差使許樑,朴道常通官金應瀗,金慶門
時淸人將修一統志。
克登所以來也。
然余見淸一統志。
朝鮮北界鴻濛不明
豈克登亦未能詳歟。
烏喇在白頭北四百七十里。
海闌者。
金史所稱孩懶也。
石顯者。
孩懶水烏林部人
金昭祖死於逼剌紀村
歸至孩懶水。
石顯完顔部窩忽窩要諸路。
攻而奪之。
孩懶水亦土門一派也。
紅湍。
西北川上
由豊坡之倉掠江而行。
南卽中江湍。
北卽下紅湍。
又行十里
小紅湍。
其果多
谷中西南皆薄江。
穿杉林可七八里。
始捨江循川
渡橋西轉
川源發自三池龍潭大紅湍。
橋西長坡境也。
紅湍之水。
南谷來。
豆滿之源
北谷來。
合爲長坡之水口
自橋至三池淵。
四十四里一百九十步。
三池
過虗項嶺行五里而至。
三池白頭泉二十三里九十步。
自泉至臙脂峯二十七里。
自峯至穆克
登碑十八里二百步。
自碑至大澤八里一百十步。
池圓左池方中池廣而圓。
周可十五里。
島嶼如圓萍。
樹木如簀。
水淸見底
游魚可數。
鳧鴨成羣驚人
白頭西北
小白東北
枕峯虗項在西南。
寶多在東南
佳境也。
談者以爲鏡浦永郞之勝。
無以過之。
池傍多草棚
胡人挖蔘路也。
池有蘋藻
飢歲採食之。
白頭泉者泉眼湧出地上故名。
山中無泉。
是谷及臙脂下有之。
臙脂峯。
形尖而色紅故名。
杜棣之叢被之而紅。
土石之色也。
三池而行。
峰漸近。
小白諸峯甚低。
出人䯻上。
及至峰谷山出
北望三峯
𡸕隆圓崇。
色皆皚皚
如偃瓮而參差者。
白頭東南面也。
行者必祭而後登覽
往往爲雲風雨所亂。
長坡廣輪可累百里
由紅湍豆滿之汊口。
國師堂峙。
穿杉林行三十里始出。
杉林寶多諸山繞其南。
山在其北。
點綴如畫
白頭之支也。
長坡介其間
田野稍闢。
稀不成林
直連臙脂峯。
白頭大角之峰落于平地
大小鵲峯。
(俗稱可察峯)一枝南轉爲綠雲山
一枝東轉爲南甑山
相對成門。
又轉爲三峰
綠雲以東爲長坡。
以西爲天坪。
長坡開拓
正宗壬寅始。
山民益孝李晉豊等入焉。
其土多黑埴
舖白壤。
癸卯監賑使李在學請設邑。
咸鏡道節度使閔義焃往審之。
義焃言江口坪可設鎭。
朝廷令益募民
至三十戶則設鎭。
百戶則設邑。
今爲一百餘戶。
江口村三十七戶。
農事洞二十三戶。
石榴憇十一戶。
移轉坪二十二戶。
中紅湍二十三戶。
有杜棣,馬乳,地盆子地豆粥之屬。
地豆紅圓而小如羊矢棗
味酸不及杜棣。
馬乳色如杜棣而稍細長
味酸與杜棣同時熟。
盆子蔓生着地
色紅如覆盆子
味甘而香。
但軟甚。
擿過一日化爲水。
自長坡至紅湍甚盛。
天坪接白頭山
地勢夷曠
西至于小白山
南至于寶多山。
東至于長坡之南甑山綠雲之東。
山北胡地
自虗項嶺至赤巖可百里
分水嶺至綠雲洞亦可百里
開方計之。
設方十里者百。
矍圃明淵外補端川之梨洞萬戶
歸言自本鎭山行百餘里。
爲隱龍德峯。
登峯北望
漭濶無際
是爲女眞坪云。
此似長坡天坪之地也。
鴨綠西胡往寧古後則必由白頭之南。
路天坪而出海獨梁江南等地
石洞
由白頭泉踰一小岡。
西折行五里而至長谷窪凹。
左右水泡石。
兩岸石斷土封處而行。
甚雨
飛泉百道
澎湃奔馳
注而爲瀑。
激而爲浪。
旋而爲渦。
噌吰嗑嗙。
東北注四十里。
通于赤巖。
爲豆滿之源
泉谷十五里有土巖九。
聯次離立
中稍屈如蜂腰
卽鹿醎石也。
醎華上浮
之如雪。
春夏之際。
群鹿舐焉。
以養其茸。
行十餘里。
臙脂峯下谷口
從右麓西北行。
谷峙直向白頭之頂。
石成沙者高低相因有界域若田疇然。
其色蒼黝。
間以網石錯落磊砢。
不利跋涉
雜草被之。
不甚繁茂
居人每誇山靈異狀昨年登山
今年覔之。
不辨其路。
桃源然。
水泡石爲風雪飄揚
金沙鶴浦之峰。
因風遷徙也。
大澤稱神湓。
由泡石洞十里
過穆克登定界石堆
直向高峰中麓
愈上愈峻。
及至淸漪平滿潾潾
綠色蕉葉
窈窕姸媚
四面環而繞者十二峯
若城于澤。
狀類仙人戴盤者。
又類大鵬擧嘴者。
有拄而繫者。
有聳而拔者。
裏皆剷削壁。
丹黃粉碧。
爛然文木
上濶而下微殺
辰巳橫出一枝
斗入揭柄。
三峯聯綿黃石也。
其外偃蹇蒼白
渾然大塊
水泡凝結也。
俯其凹深五十丈。
周幾四十里。
峰多烏石
山人得之
磨礱纓絡
乾方天闕呀然
門。
池溢而下
混同之源
飛瀑注下。
如從霄漢
壁下有巖如广。
可容百人
右有溫泉
左有湯泉
熱可燖鹿。
三峰之下峯。
子午針察面勢
江源所出
正當戌亥
寶多山由東南而障其後
長山其外
雪嶺長白又障之。
三重中峯
峯負巳。
堪輿家以爲東地勢坐亥向巳者。
實以白頭爲準也。
穆克登定界測候山巓
北極
出地爲四十度。
此與代北蔚州測候相埒
世祖時漢陽測候三十八度小弱
準以道里
山距漢陽可一千六七百里。
一度差二百五十里。
徑尺量之。
不過五百餘里。
徐尙書以爲四十二度三分
未知孰是。
山之東西北皆天坪。
惟三水甲山勢蟠欝
江界西遼瀋之境。
羣山迷茫
西峰乃山之最高處
俗稱甁師峯。
絶頂大角峯。
西峯窪然之谷。
泉脉微細
如開小鏡。
鴨綠之源
而愛順所稱報恩水者也。
白山
白頭之支也。
白頭之支。
自辛戌行至分水嶺爲三圓峯。
一峯從乾亥入爲小白山
白頭山可三十里。
過峽而起如川字狀。
爲烟遠峰。
而上層疊爲羣峰。
其支落爲枕峰。
平地爲虗項嶺。
寶多山。
亦自白頭來。
三圓峯之一。
從庚兌入。
轉爲寶
多山。
白頭相對
白頭在亥而犯乾。
寶多在巳而犯巽。
西南諸峰
如屋如轎者。
卽小寶多山。
寶多之枝爲三台峯。
東南靑山
北轉爲笠帽峰。
而臨紅湍上流。
往往巖壁峭拔
有瓦礎縱橫
寺刹閭里之址。
長白山白頭並稱長白
然實白頭三圓峯之枝也。
橫亘明吉鏡茂四郡之間。
西南行。
上端坪通于白頭
自白頭至三池淵八十七里。
自淵至上端坪九十里。
自坪至長白山十里
廣輪各四十里。
地沃可居
老土部落所嘗據也。
公元1599年
虗項嶺。
在枕峯寶多之間。
雖名𡽹阨。
平地
虗項之稱以此
虗項以北並大野
重關複嶺之阻。
嶺當其口。
南北咽喉
處茂甲之交界
厥土多沙宜糓
風氣凄寒
自虗項嶺至甫乙下鎭幾三百里。
老土部落據之。
由白以南則必由虗項散入於明川端川吉州之地。
出沒北關患者
形便故也。
乃設堡數十於賊路以御之。
宣祖己亥
北兵使李守一蕩其巢。
餘種猶窃發不息
淸人起自建州
群胡從之去。
肅宗甲子
茂山豊山梁永二堡於其地。
然虗項長坡無防守不置燧。
胡人鼓行而至。
誰復知者
森森坡等諸鎭堡。
內地
無謂也。
緩項嶺。
卽虗項之枝也。
虗項東走二十餘里。
山高入雲霄。
頂有一澤
胞胎山也。
東南走四五十里。
卽緩項嶺也。
南走二十里爲加里峯。
一名火焰嶺
盤據明吉端甲之界。
一麓北走
橫于三十餘里。
是爲雪嶺
爲甘坪之脉。
中有馬乳之峯。
東爲長白山
釰川岐在虗項之南。
土沃可耕。
水合處有突起可設堡。
距甘坪三十里。
甘坪者。
麋鹿之甘其草也。
在緩項之南。
土肥可設堡。
自烏喇寧古塔至虗項緩項可六七百里。
旣過甘坪則南爲甲山同仁堡。
東踰雪嶺陽春
從坪之嶺南行則一可出端川斗里之峯。
一可雙靑黃土坡之境。
一可出厚峙鷹德之嶺。
以達于北靑境。
甘坪而無兵備
與吉端相應則彼六鎭之加坡嶺。
茂山之車踰嶺。
磨天之九阨。
富寧之廣朝院石幕諸防。
無用也。
女眞城在沃沮洞。
長白之北。
白頭之南。
雪𡽹之西也。
茂山而入南行六十里。
至上倉二十五里。
而至延昌三十里。
而至延社倉六十里。
而至烏碣巖二十里。
而至坪三十里。
而至五十里坪十里
而至延坪二十里。
而至沃沮洞。
上端坪而入捷可二十里。
申汝哲爲北兵使。
森森坡。
土兵徐莫金者得其路。
管吳大任入見之。
戒子孫曰野曠豁如咸興。
土肥如鐘城雙峰峙。
其口不見所出
西山其後三疊而開其南。
誠樂土也。
朝廷若許之入則若曺卽宜居之。
有會寧人南正溟者往見之。
雙峯所謂帿竹峯也。
寶多山之泉流西溪水。
東南之溪爲西坮水。
入豆滿江。
城在其洞口
築以土甚廣而今圮。
蓬蒿翳然
樹多楡草春薤
自五十里坪始見
山水明秀
三水
金史所稱三潺水
金太宗吳乞買徒門水以西渾疃,星顯,僝三水以北閑田
給曷懶路諸謀克
三水郡境有三大水。
一曰虗川江。
出北靑厚峙嶺之觀音窟。
北流經泥穀社爲黃水坡川。
經甲山府西至雲寵入惠山江。
一曰惠山江。
白頭山下。
鴨綠上流
惠山鎭曁仁遮外。
三水府境。
一曰魚面江。
長津下流也。
源出咸興黃草嶺
北流長津柵過赴戰嶺之川。
經魚面自作至茄坡。
北入鴨綠江
金太宗所給閑田
似在今三甲之地。
渾疃等三水不出此三大水。
而其名不可得而詳矣。
長白山北走爲玉蓮山。
北走大嶺爲車踰𡽹峴。
西北爲五國山城
會寧之南甫乙下鎭
宋徽
宗所葬。
其傍有三十餘小塚。
相傳侍臣所埋。
往往崇寧錢。
慶興有蔓生牧丹
世傳花石綱物也。
慶興去五國城亦不遠。
天地之德。
生物爲先。
父子君臣天叙之秩。
聖人所定也。
海外殊俗
斷髮文身之族。
穹廬氊裘之民。
聖人豈不設敎
而治有所不及。
順之而不拂其來。
之而不距其去。
但峻其防限
俾不汩亂中國
舜之時。
文明之治雖極。
然曰蠻夷猾夏
盖慮其漸也。
孔子之作春秋
重尊攘之義。
吳越秦楚。
聖人之後
而在禹貢之內。
然區而別之。
不得如齊晉魯衛齒者。
以其屯結山林
忿驁魁健
壞亂王紀
不可冠帶之治治之也。
近者如此
况遠者乎。
中華氣萎
不能夷狄
則其始爀然干戈車甲而力拒之。
終亦不免於陸沈。
五胡跖拔契丹金虜之種。
交跡中國
然不能一四海。
蒙古則一四海而不能久。
滿州則旣一四海。
亦能過百年
幾乎漢唐之盛。
海內晦盲否塞
文明之運。
獨萃於吾東。
萬國之首者。
寔由我太祖大王用華變夷故也。
天子撫綏視內服。
涵仁揉義。
此恩雖百世悠久
寧可忘耶。
白頭之支。
荒遠僻陋
亦皆置官闢土地。
其民得以
革挹婁沃沮之鄙。
苟得仁者而益振之
豈不能進之三代之治乎。
苟然白頭之靈。
不徒雄悍豪鷙醜類
必能鍾毓胚胎
多生英偉秀之賢。
使輔我朝無疆之治
豈不偉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