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自动笺注)
硏經齋全集卷之五十一
 山水記[下]
  
[山水記序]
余嘗作山水記。
記所嘗遊者。
常病東國江山狹隘
屈原遠遊意而不能得。
則考五嶽條枝
四瀆源流
欲寄無窮之觀。
旣而自笑曰。
白頭之靈邃。
漢挐之奇怪
異之博厚
金剛瑰麗
皆在域中不能覩。
翹想足跡所不可及之地者。
不已慕遠而遺近乎
遂就東人所記山名水名之可資考据者。
與夫徑路遠近而詳之。
時時寓目
以助蕭灑出塵之想。
東人文章
短於記山水
許眉叟記言爲善
故多取之。
余方衰暮矣。
苟能策懶扶老
出遊名山水。
又當以此搜怪探奇
不至遺佚
斯亦奇矣。
莊生有言
大林邱山善於人也。
亦神者不勝
卑狹而托湫陋者。
初無自然之神。
可以語此哉。
京都三淸洞,道峯水落
足跡之所過也。
光明俊偉
令人可敬
畿路之白雲,彌智,逍遙晩翠寶盖,天摩,天聖名山
或覩或未覩。
皆以幽靚稱。
海西秀,石潭九月白沙汀。
秀麗可樂
而又多先賢之跡。
關西名山稱妙香。
記余幼少時。
遊至獅子菴
仰見法王峯甚奇壯。
老而猶不能忘。
佳殊窟僻甚。
恨余又不能遊也。
湖西丹陽銑潭龍淵
忠州月巖
扶餘天政臺。
皆余掠過其傍而遺之也。
至如大治俗離。
一遊之願而未能者也。
每一思至
南望悠然云。
湖南名山
金骨德裕瑞石月巖天冠達摩,漢挐。
奇偉可觀
顧余未嘗及。
湖南地無以遊賞
然每尋繹山經
馳神運思
孫興公所謂晝詠宵興
俛仰之間。
若已升者也。
嶺南之伽倻,淸凉小白陶山玉山太白錦山,智異。
有名賢之跡。
所謂高山仰止者也。
凝思幽巖
朗吟長川
不徒遊賞之趣也。
關東之聖留窟。
幼時所過。
詭異恢奇
金剛距此纔數百餘里。
華陰石泉淸平尤邇。
要當未耄而一遊
五臺雪嶽亦思速償宿債
心目寥朗
緩步從容
有時也。
關北七寶鶴浦,國島。
不意幽朔之氣。
蘊秀如此
赤城瀑布之想。
何日忘之。
京都山水
  
仁王
漢陽之山。
由覆鍾而來
王都之鎭曰拱極
穹嶐磅礴
其西曰弼雲峯
峯西之洞曰仁王
有靈泉出焉。
山東枝作三峯
下有三淸殿
祭天之所。
中宗丁丑
趙靜菴,金冲菴諸侯不可祭天
啓罷之。
天壇之石。
移築大報壇。
地爲司馬會榜所。
山東北之泉。
滙其前。
有巖削立屛巖
三淸洞門四大字。
善書者金敬文筆也。
是爲靈壽之谷。
殿基下有穹巖
巖下五柱菴之基。
靈壽道人之所結。
道人不知何許人
由基而西。
有瀑焉曰龍瀑。
泝流西上西磵
西崖最高有懸流
一邱稍夷而松林深密
蒼石交絡石林丘。
又東拖北入
水激鏘然成小泓。
其傍巖刻玉㳍洞。
又其右卽西小谷
又前深入而出西磵之右。
兄弟井。
味甚冽。
此皆谷中之可遊者也。
殿基而左。
有谷曰雲藏谷。
南白蓮峯甚佳。
雲藏遺址而至菴。
國初異僧慧澈者。
與雲壽道人同時住焉。
峯下曰東磵
東磵而上谷巖
又上數百步
盤石平鋪黃白
或平或仄。
水盤回交輸。
其東穹巖曰珉巖。
又其上得一高阜
俗稱大寺遺址
又珉巖東谷山寺基。
巖谷之東。
東別澗。
盖谷以北。
純乎蒼石也。
以南純乎白沙也。
又其北曰坎巖。
巖之南曰鷹峯。
禁苑之背。
拱極西北之麓。
武溪洞。
安平大君精舍
及其死也。
以此爲罪。
  三角山
三角山
高麗時南平壤也。
山中諸勝。
閔漬巖,懽喜嶺,山映樓,響玉最佳
雲臺徑危難陟。
露積峯亦危。
登其絶頂
通望甚豁。
記畿路山水
  道峯
道峯卓立東路
萬丈峯尤挺拔
望月菴在其傍麓。
書院在其西洞。
洞有泉石之賞。
劉希慶物也。
院享趙靜菴宋尤菴
枕流堂在院東。
泉聲淸駛
緣溪而上
昭曠亭。
東有曺溪瀑。
  水落山
水落山在道峯之東。
山南北皆有泉石
玉流金流洞甚奇。
其上有梅月堂金時習故居
有性殿,德寺兩禪寮
  龍門山
龍門山峙于漢江上流
五臺之脉也。
其峯曰迦葉曰鷹峯曰白雲
白雲高絶
臨江若削
水月僧舍
絶頂之下。
  白雲山
白雲山永平東。
幽奇秀。
山中有寺。
亦曰白雲
洞外仙遊潭
洞奧有曺溪瀑。
又前有太平洞。
潭傍桃李坪。
故洞隱處士李公義健所居
桃李坪之下曰農巖
文簡公所自號也。
又有玩漪臺,打麥巖,明月磯。
緣溪峭壁
文簡所名。
  彌智山
智山一稱龍門山
京城東百五十里。
絶頂迦葉
迦葉之北。
迷源小雪
又其北古貊國也。
迦葉下曰妙德潤筆竹杖之峯。
峭絶
竹杖南上元。
莊大王上元道塲
圖畫其事。
令太學士崔恒記之。
  逍遙山
逍遙山楊州治北四十里。
王方西枝也。
洞壑峯巒皆石也。
谷有王宮遺墟二處
山中人相永樂中
端宗世祖射獵所也。
南山石極高。
有白雲臺
下有中白雲。
下有下白雲
有縣瀑。
傍瀑而梯上元臺。
過元曉臺有逍遙寺
元曉新羅僧也。
瀑傍巖竇
石泉涓涓者元曉井
從中峯出東南
可登義相臺
義相亦新羅僧也。
其北有獅子菴
  
翠臺
翠臺
嘉平縣西南雲霞川。
楊州接境
水從北來
臺下爲潭甚淸。
世傳世宗射獵至此
御坐基。
力士浪三牌者。
足大至一尺。
愛之
多賜土田
仍塟其地墳甚大。
南挂蘿峴。
有鄭北䆫遺址
  寶蓋山
寶蓋山畿服關東之界。
上峯歡喜
兩枝曰佛肩曰三峯攢翠巖。
界于後武夷之川。
東南之枝曰圓寂詔書峴曰五峯
界于摩河川石臺在。
歡喜之腰有寺。
又其下曰聖住菴。
又其下曰深源寺。
其東曰地藏菴。
其南曰南菴。
山勢雄厚而無瑰奇之觀。
  聖居山
聖居山在松京
從牛峯大屯山。
逶迤南下
幾絶復起
爲是山之遮日巖。
俗傳古之五聖人止山上
結草廬以居。
得道
不知其名。
雙蓮西聖居。
雙蓮南聖居。
北聖居之菴是也
五聖每日巖上
國王爲張幄。
日者
幄之俗稱也。
徑甚危。
登其頂。
通豁無際
北聖居在法達峯下最幽妙
有須峯尖峭。
後二石窟
上曰法達窟。
西域法達所住也。
下有弟子窟。
法達弟子所住也。
由巖西行二十里。
復聳爲仁峯。
又東爲靈鷲山
山下玄化寺。
有周佇碑。
寺東五里
踰廣巖嶺
花藏寺。
西域僧指空所創。
山名寶鳳
九峯環列
中有高麗恭愍王圖像
貝葉經旃檀香。
珍異
東有空浮圖。
  天磨山
磨山淸凉峯最高。
靈鷲之枝也。
峯又分三枝
北走而聳曰普賢峯。
東下爲朴淵之西峯
北下帝釋峯而止。
又一枝散峙于東南
曰湧巖曰五龍寶鳳曰五冠。
又一枝西趨而秀曰圓寂
又下四五里。
三峯並聳。
一差低曰天磨
又西而錯列蘿月
又南折有飛舞之勢。
蜿蜒十五里曰松岳
  天聖
天聖混然一山
淵之水界之。
東爲聖居。
西爲天磨
山之奧有石潭
溢而爲瀑。
崖峭石險
瀑奇壯。
淵幽淵靚
諺傳有朴吹笛淵上
淵中龍牽以入。
其妻亦投淵死。
上淵稱朴淵。
下淵稱姑母潭。
高麗文宗嘗登潭心石上
龍撼之。
靈幹鞭其龍。
淵水赤云
巖竇有藏音窟。
卽我太祖潛邸時願刹。
李牧隱記窟。
前有白巖太宗臺。
又妓潭,馬潭龜潭皆奇。
  花潭
花潭松嶽之北。
古處士徐先生敬德所居也。
院院後有墓。
古稱白花潭。
泉石甚佳。
海西山水
  秀山
秀山寶山館西十里
與遼東之酷類
故名之。
東壁有泉滴滴
石皆花班。
朱蘭堣之蕃橫書玉溜川。
傍刻圖章
又有玉乳靈泉四字
傍刻長白劉鴻訓
有聽泉仙榻四字
上有細磴。
水滴如雨
天使董越有賦。
  石潭
高山九曲潭。
海州
先生所居也。
一曲冠巖者始也。
且象其石也。
二曲花巖
巖罅皆花如仙榴者也。
第三曲曰翠屛
蒼崖環之。
四曲松崖
故名。
其下潭心有石如船
故稱船巖
第五曲曰隱屛
隱者先生退休之義也。
隱屛精舍
爲書院。
第六曲曰釣臺
有磯可釣。
七曲曰楓巖。
巖上楓被之。
第八曲曰琴灘。
灘聲泠然有節
九曲文山
因山舊名也。
  九月
九月山在文化之境。
由停轂寺至山城可二十里。
山城十里可登四王峯。
九月絶頂也。
三瀑
登其頂。
通望無礙
東望松嶽
西望浿江
海中島嶼
歷歷可指。
貝葉寺有檀君遺跡
又有三聖殿
  白沙
白沙汀。
長淵阿郞浦。
浦上金沙寺
前有觀音峯
皆圓而麗。
純乎沙也。
前對西海無際
隨風成峯。
遷徙不常
左有香罏毗盧
今塡而平矣。
沙上靑草海棠花
又有勝仙峯
關西山水
  佳殊窟
佳殊窟在祥原郡治北十五里。
由穴而入。
名曰獨存觀音窟。
始甚狹。
又數丈。
上通于山。
天窻窟。
挾窟數百步南下
一穴觀音窟。
爇炬從之。
狹中寬。
左右多奇石。
當中一石似人伏曰童子石
又有石。
一如蓋而有綬。
一如蓋而無綬。
名磨天蓋
過磨天蓋
左右有石。
天王者二。
天王石。
大石須彌臺。
臺下甘露泉。
又有二石塔。
下有水田區劃之形。
又有雙石
水滴其上。
號曰雙龍臺
雙龍西入一窟七寶窟。
石有瑠璃瓔珞寶幢之屬。
又有佛形可千萬軀。
左挾臺出其西有三窟
北曰龍舌
西曰地陷
曰牛脥。
地陷最深。
北小穴尤無底
云北通關北。
牛脥洞口敞豁
仰視小穴甚窄。
大藏臺。
臺甚峻。
龍舌石形也。
舌端有泉滴滴
  妙香山
妙香山在寧邊北。
其枝蟠于淸北。
入至普賢寺前三峯。
曰探密曰宏覺曰卓旗。
劒峯几峯甑峯。
以其狀名。
安心至上院。
鐵索一危磴。
有臺曰引虎。
下壁削深窈皆石也。
雙瀑甚奇。
又其前玄眞臺。
至上院之菴。
菴上有龍井菴。
菴東大石斗起曰獅子菴
其背法王峯也。
由菴越一澗
有白雲臺
又登一嶺
天仙臺。
其上有上雲菴
翠壁環之。
從其缺處望。
羣峯秀妙
下有獅子內賓鉢之菴。
菴後有窟。
中有冷泉
世傳檀君居之。
上一里有臺。
三面斗絶
鐵壁萬仞
登天窟。
踰一大嶺
窟。
僧名者居之。
最高而幽。
又其南有頭陀之菴。
菴下三瀑甚壯。
東北至靈神菴
高豁可眺。
其西香罏峯。
妙香高處
通豁無障
下有金剛窟。
懶翁所居也。
又其下內院菴也。
泉石淸奇
龍湫
傍有國秦窟。
湖中山水
  銑潭
銑潭在丹陽郡雲巖之東。
雲巖沿澗東數里。
兩壁墻立如塗丹粉
又前而得銑潭。
四圍而中凹似銑故名。
水自石上環佩聲。
至銑口爲瀑。
石錯潭上磷磷粲粲
奇怪萬變
其中一石寬平可坐數十人
  龍潭
龍潭在小白山之趾。
郡治三十里。
緣水而有盤石三級
第一級可百尺
第二高倍之。
第三級僅二級之半。
每級水成潭如甕。
靑蒼無底
左右鐵壁墻立
而上
盤石截流而入于山。
卽橋內山也。
橋而入故名。
山中空曠可居
或云自豊基境有線路可通。
  
大冶
大冶山在▣▣華陽之主也。
洞口普德菴。
過菴而陟毗盧峯。
岌嶪難登
折而南。
壁拆作門。
可望俗離。
  屛川
屛川在聞慶。
華陽四十里。
洞皆皎然石也。
如葩谷下有龍湫
  俗離山
俗離在報恩縣境
緣新川洞而入。
蒼松夾道
大寺門外
有銅檣可百仞
正統廿四年造
福泉寺創于世祖朝。
極精巧。
有信眉繡袈裟
亦世祖所賜。
有賜信眉御札諸王募緣文。
信眉卽金乖崖守溫弟也。
乖崖亦有記。
東臺甚高。
東北諸峯曰天王毗盧
毗盧尤奇。
臺頂有雙塔
福泉出寺後壁味冽。
復踰一嶺
爲中獅子菴
高敞
又西爲大藏菴。
菴在觀音峯下。
大藏中獅之間。
有曰文莊臺。
臺有三級
縛木爲梯而後始登。
中臺甘露泉。
下有石門
路出五十洞。
寺西龍華殿。
殿西溪畔有石槽石甕
世祖所捨。
其背卽水晶峯。
峯純乎也。
名曰龜巖
取其形也。
寺西大巖臨溪
呀然有竇。
入其中溪水淸冷。
山自福泉以東謂之內山
大寺以上謂之外山。
內山而少土。
山多土而少石
內山之傑曰毗盧天王
內外山之祖曰文莊也。
  天政
天政臺在扶餘白馬江西
其上有僧舍虎巖
巖有虎迹
其西卽臺也。
斷崖千尺
百濟時將拜左平。
大臣書當選者名置巖上
君臣袍笏
北岸沙渚
以俟須臾
取閱之。
印迹者拜之云。
下有自溫臺。
  月嶽
月巖忠州東。
有瀑自水門出。
門有梁欐之形。
山絶險。
白江公議築城未果
  
林池
義林池在堤川縣。
渾涵百頃
缺其傍。
注爲瀑。
是多蘋藻魚之羹。
其傍有于彈琴之址。
湖南山水
  金骨
金骨山在珍島郡治西二十里。
中岳甚峻。
四面皆石。
望之甚皎潔
三窟曰西窟,上窟,東窟。
上窟最危。
崖絶壁。
不可以仞。
由西窟而僅至。
  德裕
德裕山在▣▣其最高者曰黃峯佛影峯曰香積峯。
香積尤高。
入山渡溪者三。
香積菴。
南有石井澄碧
西有香林櫛立。
峯之名以此
菴背卽上峯也。
峯頂石有壇形。
又有鐵馬鐵牛
東有池。
南有戒祖窟。
北有七佛峯。
蓋鳥嶺之支也。
西迤爲臺峯。
又西迤爲池峯。
又西迤爲白巖峯。
又西迤爲佛影峯。
又西迤爲黃峯
白巖北轉香積峯。
西北之麓。
洞壑甚奇。
  瑞石
瑞石山在▣▣▣入洞水鏘然
漸前有寺。
寺傍翠柏樓。
樓西舍人巖。
石骨揷雲。
由中嶺而至冷泉亭
泉在石間甚佳。
前至石菴
十六峯環列之。
四削磨瑩
如施繩墨
自菴東路夷至念佛菴。
菴東積甃彌望
號爲指空礫
其中嵌空無底
人誤墮樵斧。
鏗然久而始絶。
山中以礫名者二。
在證覺寺東北曰德山礫。
山當久雨蟲蛇
獨此礫無之
上峯之最高者三。
東曰天王
中曰毗盧
西曰般若
般若毗盧相對甚邇。
般若之西頗夷曠
峯勢陡絶。
有䕺石櫛立。
高可百尺
所謂瑞石者此也。
下有三日月臺
有立石甚奇。
菴東金塔
又其東隱跡
金塔之西石門
又其東南錦石
禪寮也。
大慈寺廢址在金塔下
古井澄澈
苔暈不翳。
路傍石室小隱窟。
錦石山麓而東。
圭峯
一名紫巖
西有廣石臺
石面如削者曰三尊
石臺西有石門
其中文殊菴。
菴東石泉石菖蒲斜生。
西北石磴至慈月菴
東有風穴臺。
菴西立石如屛
卽藏秋臺也。
其南曰隱身臺。
臺西石方整。
人言道詵所居
其北曰靑鶴法華諸臺。
穿巖穴腹背而後至。
臺南曰送下臺
自此東循山谷
靈神洞。
細路如線而村落翳然
  金鎖
金鎖洞在海南縣南三十里。
大屯山之枝也。
北繞水晶洞而西爲上峯
石勢似摩蒼穹
又降而西過成鳳
山。
又折而東過聞簫洞。
金鎖洞。
幽窈高峻
石門石臺俱奇。
西北玉女洞。
東有屛瀑。
  月出山
月出山在靈巖山
有道岬。
新羅僧道詵所居
佛珠袈裟蒲團鐵鶴之屬。
又有龍巖寺
寺有九層浮屠
九井峯其頂也。
四隅皆峻崖。
西崖下小穴徑僅尺許。
其中匍匐蛇行而出。
又絶崖其徑僅容一足
過此始通豁
俯臨大海
九龍井
過雲霧峯
有巨石如鍾。
一人搖之則有情
十人搖之亦不過
邑名靈巖以此
山石如此者三。
一在道岬下。
一在龍巖下。
少年臺上雲霧之後
天星峯尤神秀
下有九折瀑布
水積爲潭者七。
上有七池精舍
九井南有雙石峯。
其高者曰靑靑臺。
其南佛頂峯
下白雲社。
九井之陰元曉臺。
甘泉
龍巖下有三石車。
雲車少年臺東
馬車雲車北。
鹿車在最下。
異蹟也。
東北別峯曰孤山
下有孤山寺
南對九井峯。
月巖之陰。
草盛芬馥
氷雪上皆靑。
海上諸山多有之。
或云也。
道岬下立石刻國長生。
其下皇山。
立石刻皇長生
山人傳云道銑爲之。
其他林西湖右浦。
立石刻某年某月埋香
年月漫滅可見
  
冠山
天冠山在長興府治南四十里。
其北岬有天冠寺。
又曰支提山
支提者。
塔廟之名也。
絶頂下有塔山寺
側有廢刹。
謂之義相菴也。
其背曰九龍峯
水旱輒祀之。
西有通靈臺
東嶺有神井。
塔山前曰佛影峯。
峯上時有紫氣
或聞鍾鼓聲
金剛窟,般若臺,神浦,石峯
山中之奧也。
峯有三石圩。
蒲泉
九節蒲
東嶺有神井。
從其東麓鍾峯下窺水窟
窟有泉。
金氣浮滿
石大藏在塔山上峯疊石。
石皆有方函形。
有文皆梵字
其側峯曰石帆
又其側曰石幢
下有石舟。
舟上有凝石北岬裳。
九精社。
毗盧峯在九龍峯後。
其側差卑者爲石舍那。
大藏之北石文殊
又其北石普賢。
又其北最下有九精峯。
香罏峯在石毗盧
又其下石神象
石地藏在九龍西通靈臺側。
  達摩
達摩山在朗州之屬縣松陽
北接頭輪。
三面際海。
然石也。
上嶺之東。
峻壁彌陁穴。
前有層臺
自穴南行
復得高巖
小方池。
海通
味鹹
兜率菴。
菴北有窟。
羅義和尙所棲。
其西有美黃寺通敎寺
北有文殊觀音窟。
爽塏窈窕
又有水精窟。
水精出焉。
元時華人泊于山東
居民曰吾聞東國達摩山。
卽此耶。
是也
圖寫而歸。
  漢挐山
漢挐山在濟州南二十里。
山麓行四十里。
尊者菴。
千佛峯過修行窟。
窟可容數十人
又過七星臺禪菴而至其絶頂
値春秋分
天地開霽
老人星
東西轉裁尋丈
頂上陷下如釜。
有兩潭。
淺處沒脛
深處沒膝。
名白鹿
旱輒祈雨
上峯南轉頭陁寺
一名雙溪
洞壑幽邃
臺前溪水淸冷
嶺上南麓凹而陷。
石峯四繞城郭狀。
峯腰有小竅。
南海
號穴望峯
夫漢挐者。
雲漢可拏引也。
一云頭無岳。
峯峯皆平也。
一云豆毛岳。
山形連絡峯頂皆有池。
似貯水器也。
一云圓山
山形穹窿而圓也。
雄據百里
五月積雪猶在。
八月襲裘
無惡獸。
豬鹿千百爲羣。
又其南枝斗入海。
爲山房。
樵者甞入焉。
見石窪腐水積中
物如凝涕。
明日往凝益厚。
自外涸。
久而水毋也蠐螬四軆分也。
頭足形而蠢也。
耳目漸開而似人也。
已而女子矣。
取而歸乳之。
呱呱然啼也。
長而壻。
生二子。
年九十餘。
  智異山
智異山一名頭流
雄據嶺湖南二路之交。
其東晉州丹城
其南昆陽河東,薩川,赤良,花開岳陽
西南原,求禮,光陽。
其北咸陽山陰
峯之最高者。
東曰天王
西曰般若
相距百餘里。
常有雲氣蔽之
天王稍下
而西有香積寺
又西五十里許
迦葉臺。
臺南有靈神祠
西下洞虗曠。
平衍而沃。
宜黍
南下沿溪有義神,新興雙溪
東踰一嶺
佛日菴。
天王東有小窟臨大海
號巖法主窟
水自香積前至薩川。
法戒水合而入召南津
薩川以內謂之內山
以外謂之外山。
天王之頂。
聖母祠。
聖母石像而塗粉墨
俗稱釋迦之母摩耶夫人
李承休帝王韻記云高麗太祖威肅王妃也。
曰嚴川曰花巖歡喜臺曰獨女巖曰議論臺曰九壠曰永郞岾曰少年臺曰蠏踰嶺曰船巖曰中峯者。
天王之徑也。
由是而可上。
曰唱佛臺曰坐高臺曰直旨。
獅子峯
靈神菴曰毗盧峯曰義神寺。
天王之徑也。
由是而可下坐高臺之下。
有法堂。
蒙山之幘。
有贊云頭第一
是爲抖擻
外已遠塵。
內已離垢
得道居先
入滅於後。
雪衣雞山
千秋不朽
傍印淸之。
安平大君之筆也。
砌下靈溪
西砌下玉泉味甘冽。
天王之谷。
氷雪經夏不消
六月
始霜。
八月氷合
初雪甚。
林壑皆平。
居山者而入。
明年春乃下。
山下大雷雨
山上淸明無點雲。
山趾
稍上皆
盡又半枯死。
靑白相錯
最上只躑躅不滿尺。
雙溪寺之洞有石門
蒼崖闢可丈餘。
右題雙溪
左題石門
畫大如鹿脛。
崔孤雲筆也。
西溪神凝擬神洞之水。
東溪佛日靑鶴洞之水。
寺在兩崖間故名。
寺門孤雲碑。
前有樓曰八詠
又有讀書臺
今圮矣。
般若峯之北。
昏黑月落之洞。
北中鳳山
又其北金鳳山
峯西有方丈山。
山頭萬福臺
臺東有妙峯菴。
菴北有普門菴。
一名黃嶺菴
南有姑母堂。
南有翻臺
牛翻禪師道場也。
東有仙人臺
臺卽雙溪也。
由坐高臺至賓鉢。
行三十里抵義神菴
又穿柿林中
涉三大川內堂岾。
南下草莾中行三十里抵七佛寺。
本名雲浣
新羅平王時
沙飧金茶之子玉寶高者彈琴處也。
玉寶號稱仙人
又過靑窟泝一川
一大岾。
到伐草幕。
由是而上三十里。
可登般若峯。
神興洞。
雙溪寺出石門
武陵而入其洞。
寬敞白石離列
湍激瀉。
洞口立石三神洞。
川上
木杠紅流橋。
由是出華開洞。
靑鶴洞。
雙溪石門
玉簫東壑
皆深水大石。
人跡不通
雙溪北崖山曲而上
攀傳巖壁
佛日臺前石壁南向立。
俯臨之。
石洞嶄巖
西南石峯
舊有鶴巢
山中人相傳鶴玄翅丹頂紫脛。
日色下見
翅羽皆靑。
朝上杳冥
歸于巢。
不至者幾百年云。
故峯曰靑鶴峯
洞曰靑鶴洞。
南對香罏峯。
東爲三石峯。
東壑皆層石奇巖。
臺上刻玩瀑臺。
嶺南山水
  伽倻山
伽倻山在陜川。
一名牛頭一名伽倻一名飛鳳
又號象骨
遠而望之。
特虵然一堆
山頭有石如苞筍
名爲遠暮臺。
山下北望
上頭三峯隱現
又有峯如卓筆拄空者曰捨身臺。
洞口渡小溪。
穿林百步
小寺下見菴。
佛殿後有大圓巒。
積土成高。
葱蒨
澗流琤然
磨巒底殿脚而過。
循澗百餘步。
積石湛碧名藍淵。
從亂而上
連岡絡繹橫鎖。
忽有悍瀑對峙
懸瀑十餘丈奔瀉者曰飛流洞。
東峯覆盂曰甑巖。
西望有石突起
如怪雲起立六七丈者名元曉臺。
又少行西北
有小菴曰古見菴。
降生院負大
石。
臺前有小臯名曰盤龜。
仰見上峯
全身石也。
緫名七星峯。
絶頂曰義相臺
綿竹簌簌被之。
山內靑紫黃白
雜錯成文
紅流洞。
卽山洞口也。
七星臺曰武陵橋。
皆洞之下流也。
洞傍巖面大紅流洞。
世傳文昌筆。
二里許。
有峯曰吹笛峯。
有巖曰泚筆巖。
水中盤石
刻有光風瀨,霽月潭,宛在巖,噴玉瀑,落花潭,吟風瀨。
文昌遊處也。
吟風泚筆
姜希孟筆。
又刻狂奔疊石吼重巒
人語難分咫尺間。
常恐是非到耳
故敎流水籠山二十八字。
文昌詩而尤翁書也。
所謂石臺
形如壘麴。
自紅流行六七里至一拄門。
一名紅霞
海印寺門也。
寺卽釋希郞所創。
希郞或云穿國人
唐貞元中海東來者也。
寺左有學士臺。
文昌盤桓也。
天將李如松一笠
後火于窮玄堂。
又普眼堂。
藏八萬大藏經
  淸凉山
淸凉山
安東治北九十五里才山縣
太白東南枝也。
愼齋世鵬名之曰峯外。
峯之長曰丈人
泰山之丈岳也。
其西曰仙鶴
東曰紫鸞
其內峯之宗名曰紫霄
蒼巖千尺
秀出空外
東峯名擎日
賓旭之義
也。
南峯祝融
有倣於衡山
紫霄西行未五十步而最穎者名卓筆
卓筆西行十步突立者名硯滴
硯滴之西有峯擢出如芙蓉者名蓮花
蓮臺寺西峯
僧家所謂義相峯者也。
蓮花之前有峯絶類香罏者。
名曰香罏。
塔峯在擎日之下。
卓立峯在擎日之外。
內外之峯凡十二。
仙鶴之下。
蓮臺寺
寺傍有義相窟。
路絶不可攀。
蓮臺東隅石壁上眞佛。
上元曉
東普賢迴而西。
直由巖隙百仞
窺元曉井
又直從巖間滿月
西臺奇絶
祝融絶頂相對
視他峯獨鬱然
積翠巃嵸
陰崖石蓮
五月白花始秀。
北麓與外丈人相對
塔石壁立三層
有洞竇巖房
望之蒼蒼
最在衆峯之中。
北崖開徑
上有般若臺
其側泉出石窟淸冽
其南十許步曰瑤草臺。
又其南有致遠菴。
又其南有一菴
從北隅迴而東入
巖穴數仞。
上曰孤雲窟。
炎夏生凉
故或云風穴臺。
又其南少下安仲菴。
前階壁上彩霞臺。
又其東少下靈山殿。
壁上轉而東數十步曰上淸凉。
又其東少下曰下淸凉
或曰淸凉
識其最久云。
又轉而少北曰擎日菴
一壑又北逾擎日西麓。
橫木爲橋。
過此有金生窟。
上有瀑布落窟前石上
從窟北至穹林盤石上曰驂鸞臺
其側有上下大乘
又小北文殊石壁瀑布
其西普賢西巖曰喚仙臺
衆峯環立巖石
上下蘭若十六。
煙霞始收。
望之縹緲
洛川之水。
發源黃池
南流丈人峯下。
洄流谷口
嵁嵒白礫
湍瀨溘溘
祝融峯西。
兩峯壁立
相對爲門曰孤山
水至此益漫。
其外平蕪白沙
折而西流
五里丹砂峽。
西流三屈折而至陶山尙德祠下濯纓潭。
或云地誌國史崔致遠淸凉寺
卽陜川伽倻山之月留峯下也。
若此山雖載地誌。
未有及於孤雲金生者。
後人欲尊是山而引之也。
  陶山
陶山
靈芝東枝也。
或云以山之再成而命之曰陶山也。
云山中舊有陶竈故名之。
山之左曰東翠屛。
右曰西翠屛
兩屛相望
南迤八九里而復合勢於南野莾蒼之外。
水在山後退溪
山南洛川
川西趍于山趾
淸瑩紺寒
濯纓潭。
山南小洞。
臨江郊。
幽夐遼廓
文純李先生居之。
扁以陶山書屋
東楹巖棲軒。
其中楹曰玩樂齋。
又有隴雲精舍
時習止宿觀瀾
皆齋寮及軒名。
其門曰幽貞
其洞曰
谷口巖。
自此東轉數步。
山麓斗斷。
正控濯纓潭。
潭上大石削立
其上有臺曰天淵
西麓之臺曰天光雲影
先生所名。
盤陁石在潭中
可以繫舟
潦漲則沒。
潦捲則見。
後建先生書院
宣賜陶山書院院額。
卽韓石峯上前奉敎書者也。
書屋先生所服杖席硯壺及儀器之屬。
  小白山
白山
在榮川豊基之間。
竹溪而上十餘里。
洞府幽邃
安平橋
得白雲臺
淸流激湍
迤爲渟泓
愼齋世鵬所名也。
由胎峯之西越一澗而前。
有哲菴石崙寺。
哲菴最蕭灑
泉出後巖石間
味極甘冽
石崙之北。
巖石甚奇。
大鳥昂頭欲擧。
故舊鳳頭巖。
其西有石特立
而後可登曰光風臺。
亦愼齋所名。
由此路益峻。
極力躋攀而至絶頂
又循山脊而東數里。
石廩峯。
又東數里得紫蓋峯
又其東數里得國望峯。
國望最高。
天晴日皦
可望王城
山上氣甚寒。
烈風不止
木皆東偃。
枝榦矮禿。
三峯之間。
躑躅花甚盛。
由峯而進。
有霽月臺
地勢孤絶
神𢥠鬼惕。
又由石崙寺可登歡喜峯。
西林壑尤美。
經數十百步。
石城故址
西石峯峭聳。
可坐數十人
文純先生名其
臺曰紫霞
呼其城曰赤城
臺北兩峯
皎潔對峙
先生名其東曰白鶴
其西曰白蓮
自是又穿深林下瞰而得雲泉
巖壑之最勝者。
卽上伽陁也。
西北金剛華巖二臺
  四佛山
四佛山在尙州
東連竹嶺
南挹華藏
或曰功德山。
石方一丈許。
四面四方佛。
安於別峯。
新羅平王遊焉。
乃創寺其側。
號曰大乘
山之坤維
有寺名白蓮
左右有米𥸴井。
又有義相說法臺
椶笠錫杖在焉。
門外五十步許。
一石三尺
相傳虎石
下有泉瀉出巖縫。
盤石可坐。
是名冷泉亭
下橋神淸
白蓮社江南
功德山在江東
故呼東白蓮而別之。
  玉山
玉山
慶州安康縣
晦齋李先生居之。
入洞有水泓渟曰下龍湫
又緣溪行數十步到院門
少西有盤石可坐數百人洗心臺。
退溪先生筆也。
刻在石間
有小瀑落臺下爲澄潭
潭上亦刻退溪所書龍湫字。
北行數十步。
獨樂堂。
先生燕居之所。
堂北有溪亭
下有觀魚臺
石色尤瀅膩。
詠歸臺相對。
又北
數十步卽凈慧寺
相傳元順帝時所創。
塔前佛畫奇妙可觀
先生讀書處。
  氷山
氷山
在聞韶南四十七里。
積石磊磈
竅穴
若霤若扉若圭戶若竈若房。
不可數。
立春寒氣始生。
立夏氷始凝。
至夏至之極。
氷益壯氣益寒。
大暑地凍
草木不生。
立秋氷始消。
立冬寒氣盡。
至冬至之極。
竅穴皆虛。
故山謂之氷山
溪謂之氷溪
  太白山
太白山
盤據東暆新羅之界。
南支奉化界有史閣
順興界有浮石寺。
東北三陟界饒松木
其北支爲永春境。
湖西四郡所始奇也。
山之最高者。
天衣曰上帶曰壯山曰含朴。
含朴者俗稱牧丹也。
其水曰黃池孔淵曰五十川。
上帶最高。
風氣甚冽。
草木不生。
壯山純土。
於北純石。
南有寶産焉。
牧丹絢爛刻雕花姸妙。
黃池一山之中。
平野十里而池滙焉。
廣纔半畒
形如匏。
穿穴中寬而外縮。
地動三丈周池
冬月無敢履而近者。
泉色如漆而冽如氷
苟有動其水者。
風怪一歲
不得寧。
泛濫于南。
濤于孔淵
孔淵下有石壁立十餘丈。
碧巉削。
間以赭色。
中開
巨穴如城門。
滚滚湧出
洛東之源。
山出紫檀
桑實三寸
誌言東海三寸椹此也。
五十川。
從虞甫而下三陟之海
  錦山
錦山
南海縣
臨海上。
絶頂謂之蓮帶峯。
上築圓臺以候望
臺西石面大刻由虹門上錦山
愼齋所遊而吳顯男所書。
山轉數曲。
有暮提菴。
菴後有金水窟
窟中泉水色如金箔
吹之則去。
旋又平鋪
北望智異。
東南指對馬。
西南指耽羅。
石立海中
中開大穴。
䆗窱如城門曰世尊島。
截崗行里許
九井峯。
峯頂若窪釜者八九而無湧泉
石勢漸高
不可俯視
石門而北。
三峯羅列
神秀晶瑩
曰日月臺華嚴臺曰大藏峯
普齊菴在峯下。
數十步有小石塔。
敲之鏗然作聲
下臨不測
名曰塔臺
又西有悍石特立
若鎖斷海色而忽開。
東西二穴
虹蜺門。
塔臺下有二石窟。
高者曰卧龍
下者音聲窟。
石中空洞
敲之又鏗然作聲
錦山不過十餘里。
通望無際
石之奇變在數里。
回復東西
斯爲奇矣。
冬月雀舌茶花盛開
關東山水
  
金剛
金剛山在東海上。
其名有六。
曰皆骨曰楓嶽曰涅槃曰枳怛曰金剛衆香
皆骨言其石白也
楓嶽言其産也。
涅槃,枳怛,金剛衆香者。
禪家語也。
斷髮嶺。
內山之門。
金剛全面
於是乎可見
皓潔偉麗
玉雪如也。
舊傳新羅王子登此而望之。
斷髮爲僧故名。
江云高麗太祖登此。
望見毗盧峯而禮之。
斷髮樹枝
示欲入沙門故名。
毗盧峯。
內外山之宗也。
高峻難登
峯頂通望無礙
蓋其形隆以圓。
色白
望之若霰
大明中貴人鄭同嘗奉使入楓嶽。
及其歸也。
千佛於燕中之洪光寺
以象毗盧
長安寺
入山而始得之
下溪
卽萬瀑之下流也。
亂石槎牙
奔川逬瀉
宏麗
大雄寶殿四大字。
李白軒義昌君筆。
鄭守夢云石峯筆也。
寺前大虹橋跨川上
渡橋山影樓。
後大水壞橋與樓。
中有銀絲鐵香三枚
至正號。
元順帝捨施也。
寺左數百步有極樂菴
公元1347年
拜站。
寺之鎭也。
入山者登此必稽首故名。
元至正丁亥大鐘
閣而懸之。
川洞
大虹橋緣溪而入。
左右峯壁峭立
高百餘丈。
純乎石也。
行三四里得一潭。
潭上石廣。
可坐數十百人
玉鏡臺
潭右大石玉鏡潭
東峯尤秀者名明鏡臺。
石城
新羅王子國亡後隱居之所也。
僧人誤稱地獄
遊人改以極樂
金沙窟。
宮闕遺址
又六七里至溫塔洞。
又前有靈源洞。
水益淸山益潔。
溪北沃焦臺,拜石臺。
復迤下五六里。
折而北。
有顯佛菴地。
左有七星臺
臺臨不測
復從菴後踰數嶺。
繞而北。
攀削路至蘿菴
有井淸冽
謂之甘露水。
表訓寺。
在萬瀑洞口
諺稱新羅僧能仁神林,表訓等創寺。
右石刻元人梁載所撰常住分糧記。
高麗侍中權漢功所書古碑。
又有元英宗及其太后錢帛之文。
寺制壯麗
長安寺等。
萬瀑洞。
由表訓寺而左可十許步。
石竇呀然
金剛門。
又有大巖刻萬瀑洞。
行一里廣巖刻楊蓬萊所書蓬萊楓嶽元化洞天大字
其上有石如盆。
刻文洗頭盆。
其傍鶴巢臺。
舊有鶴養子
今無矣。
又前而有靑龍潭白龍
又上可一里黑龍潭
又其上長而淺曰琵琶潭。
又其上深廣而瀑曰碧霞潭。
潭前白石平而有紋如錦曰采雲石
又其大石覆屋瀑落其
上曰凝碧潭,噴雪潭
又其上且百步眞珠潭,龜潭,船巖,火龍潭
其北爲獅子石。
又其北則大小香罏。
前則鶴臺
南則五賢峯。
後望衆香城。
皚皚然石也。
石白無如龜潭
深廣無如火龍
瀑布無如凝碧
珠潭兼有諸勝。
而鳴韻潭其下流也。
一名鬱淵
是爲新淵江之上流
普德窟。
凝碧潭之上。
石磴甚危。
一間屋于窟中
出其半於外。
外豎銅柱
左右以承之。
凡十九節。
拘以鐵鎖
人上則搖。
俯視之甚慄。
諺傳高麗普德所創。
中有小玉佛。
雪潭滙于其下。
衆香城。
毗盧中枝也。
城皆刻鏤以爲雉。
皎潔
不可凌。
日出爍爍有光。
層巖衆峯
簇立重複
下有萬灰菴。
淸幽孤絶
過此登白雲臺
高臺
蘿菴東山上。
側柏歷數嶺。
仰見白石削立
不知其幾千丈。
往往鐵鎖垂下。
因緣以登。
僧床鷹巖兩峯之間。
行十餘里而始至臺上
峯之爲臺。
三角離立
乃成一峯
所歷諸峯並丘垤也。
獨眞見性峯當其北。
後有毗盧揷天
峯西萬景臺,白雲臺衆香城。
香罏峯雙立天中
羣峀削壁
矗雲外。
有石如拭。
凈礱滑。
周幾千尺。
摩訶衍菴。
華言大乘也。
萬川之上。
一山之中也。
幽深
前臺曇無竭石像
麗僧懶翁嘗住此參拜之。
僧人不敢踐其地。
石築爲臺。
異草
又有大木
號曰
淮陽趙倅者伐之爲棺材
東歷般若菴。
東北有巨彬窟。
鐵壁擁簷
淸流繞砌
緣崖至佛知菴。
正陽寺。
在表訓寺之後
放光臺之下。
壁上畫。
稱爲吳道子畫也。
天逸臺在寺東南
可見內山諸峯之全面
稍東爲三藏菴。
地勢淸幽
北有開心臺。
臺下天德菴。
歇惺樓。
正其東樓也。
所見與天逸同。
正陽金剛正脉
歇惺又正陽快閣也。
八角殿極奇麗
無學臺。
由佛池菴而東踰一嶺而至。
臺居峭峯之頂。
臺下有無學菴。
由菴東下五六里。
元菴幽窈
內圓相似
前庭蒼石如龜。
有異香樹虬盤
吉祥菴
歷萬灰菴又四里而至。
菴在溪東
水石淸曠
南有峯四。
北有石壁削立者一。
西壁彌勒大像。
是爲彌勒臺。
過此五里許。
懸瀑澄潭
潭上石刻李許臺。
李命俊江陵府使。
啓爲高城郡守
同遊于此而名之。
須彌峯。
熊虎峯下。
其形孑然銳以高。
博山
自此
可抵永郞臺
霞氣自生。
如聞笙簫聲甚縹緲
內山此菴靈源禪菴幽絶
人跡罕至
從菴左望見淸川
由此可抵須彌塔
穴望峯。
摩訶衍之南。
由菴前楹而望之。
有穴如甕口
通見無礙
木蓮赤木冬靑側柏松之屬。
開心臺。
正陽西北
臺北土山甚高。
彌勒東西相對
名曰西水精峯。
峯後有水精菴。
毗盧峯北水所注之洞也。
又由臺後而可抵斷髮嶺。
船巖在須彌臺之南。
下有石窟
僧徒菴居之。
下有三級水簾
眞佛菴。
熊虎峯之下。
東有石如立佛故名。
世祖朝願刹也。
須彌峯右數三小石峯窺人。
甚峭妙巧絶。
從菴左山麓。
須彌半面甚奇。
下有淸凉臺峭絶
由此行四五里度二溪
西轉能仁菴。
南有小臺。
前卽內圓通。
百塔洞。
天燈峯下。
石窟之前
石勢層出如縫塔也。
百塔屈曲而下爲地藏峯。
下有靈源菴。
洞中水合白馬峯之水爲百川洞
證明塔多寶塔皆在洞中
石形如塔。
沿川三四里。
旁有一塔形寄絶壁上。
兩小金佛立石間。
白華菴。
在鳴韻潭之上。
潭左蒼壁削立數十丈。
潭右崖懸棧危仄。
又渡溪行千餘步。
白華菴。
地寬敞。
亦佳菴也。
前有二大對立
一面畫五十三佛。
雲臺
摩訶衍五里許。
上白雲中白雲下白雲
中臺最奇。
歷萬灰菴而至。
其峻處挽鐵索而上
岡脊甚狹。
容人足。
前後皆臨不測
又幾十步而至中臺
可見金剛全面
不比正陽寺之從傍斜睨也。
直北行五六里。
兜率菴。
又東二里許有般若菴。
水岾卽外山高城界也。
李許臺沿溪而上二十里而得之
鴈門峯之枝也。
南岾有上見性菴。
菴前石臺百丈
東下一小嶺。
下見性菴。
東南而至岾寺。
又自李許臺可四里而東。
大藏菴洞。
白石疊如積書帙
胡僧不空曰此石中大藏經云。
因而名洞。
巖石皓白
川流淸曠
仙臺一稱隱身
內水東南行可二十里。
又捨大路
北折可五里
陟峻千餘步。
其上有巖穴起。
東南攀緣而升。
其頂稍平。
長可數十步。
卽隱仙臺也。
勢甚孤危
令人懔懔自持
東北大石壁。
磅礴甚壯。
望十二瀑布
長可數十丈。
短亦十丈
其下爲大壑
所謂聲聞川洞
壁上平衍
森然
寂滅兩菴舊地
臺東暢豁無礙
蒼海接天。
岾寺地勢寬敞
前臨大溪。
舊稱山映樓跨其上。
今但溪流樓下。
磁石多産于此
俗傳此寺乃九龍之宅也。
淵上一老
新羅時五十三佛浮到海上
高城守椿逐龍塡其湫。
建寺以安之。
世祖幸山中。
命僧營之。
遂爲巨刹。
後燬于火。
僧聖俊應祥改建宏麗
法堂之扁能仁寶殿四大字。
大明給事中周祚所書。
昏朝柳氏百金求之施舍云。
堂傍有烏啄井。
相傳此地井泉
有羣烏集東北隅而啄地。
靈泉涌出
名烏啄
寺東建堂。
名曰大權
椿大像。
船潭在岾寺西北三里
溪多有潭瀑之勝。
至船潭。
潭大如火龍潭
天成如槽。
水由槽而爲瀑。
又緣危崖上十餘步得雙瀑。
又上十步許。
西石上刻萬景洞。
由此可達萬景臺。
臺卽外山最高峯也。
東臨滄海
其下南洞有上內院
東有靈隱菴。
一名紫月
九井峯。
由水岾過大藏北上峯頂
九石臼如井。
常滿故名。
雄爽峭拔
亞於毗盧
其下爲歡喜嶺。
佛頂臺。
萬景臺之南。
斷崖臨絶壑。
巖石斗起當崖間。
濶數步。
橫木以過。
巖上可坐數十人
下臨不測
喧豗其底。
東視海色澄明
下數里得一窟名風穴
有鶴巢臺。
又下一里
五松臺。
回視蒼壁
勝於佛頂。
自佛頂以下
通稱朴撻串。
五松臺。
踰朴撻串。
盡下嶺而得之
由此仰見。
石峯峭峻
松林後峴。
路傍多白石澄潭
少上數百步
松林菴。
前有石窟
左窟小而水生其間
右窟差大而中有佛像
孝養峙。
不見於古。
意南秋江所稱小人串者是也
歡喜嶺之南十里
山脊東西杳冥絶壑
西有圓通串。
圓通涉十二瀑川。
川西有成佛,佛頂等菴。
歡喜嶺。
有憇房,文殊,村尼,遊巖,狗嶺,盧椿井,獐項等名。
諺傳釋氏像盛鐘泛于海。
高城郡浦。
椿泥上鐘迹。
踰嶺入洞門
松林中有一
鐘掛其枝。
新羅南解王聞而異之
駕幸其地而建寺。
樹楡以揭其號。
椿方跡鐘而來也。
見鐘憇。
故名其所憇菴
文殊比邱身。
或化爲尼指去處
故曰文殊,村尼,遊菴。
或狗見或獐出引椿去。
故曰狗嶺曰獐嶺。
椿渴甚穿地得泉。
故曰盧椿井。
椿困而少息
聞鐘聲喜躍少進
故曰歡喜嶺。
皆誕也。
閔漬記云瀑布菴由孝養串而至。
溪水石甚奇。
彩雲峯。
右靑鶴峯
溪傍石刻
蓬萊蓬萊島三字
瀑布可觀
鉢淵寺在瀑布菴之下。
溪瀑落菴上下
爲凹石潭
第二潭最大而圓故名。
石滑潭淸
僧人於此水嬉
桂樹臺。
卽潭後峯石勢連亘甚奇。
九龍淵。
毗盧之東。
九井之峯。
穿石壁爲淵源。
瀸瀸發自峯。
鴈門嶺。
鴈門者石如鴈塔高百餘尺。
東西相對
千丈
之如癯仙
或伏行或懸流者三十里。
東爲初淵。
二畒
石成缶貯其水。
磨如玄鑑
百步二曲淵。
高懸之形。
淵上可三尋。
又東百七十步有大谷
多䕺林。
林中靑壁若圍黼屛。
可二十仞而爲三曲淵。
廣七畒。
又東而爲四曲淵。
廣可方小舟。
其深可徹竹竿六七尺。
又其下爲五曲淵。
三畒
回流峻急
又其東爲六曲淵。
廣可四五畒。
外圓內方
又其東三里
隆然而屋者回屛也。
泉從屛上散流七曲淵。
淵甚小。
東行五百步爲八曲淵。
不能五尺
魚游可數。
又東四十餘步爲九曲淵。
其廣倍初淵。
龍各據其一。
山中人言岾之龍移此。
其下又有雙鳳瀑。
二瀑東南流爲舟淵。
南流爲里淵。
轉而北流爲箭灘。
高城南爲南江
東流高城浦。
入于海。
玉流洞。
九龍下流也。
由鉢淵寺西行三里許。
渡溪入谷
由亂石密林中又渡溪而至。
又由洞深入。
有九歧淵,坎壑淵,金藏洞,萬物草,衆香瀑。
皆外山秘境。
人跡罕至
溪洞九龍淵之下。
峯巒秀麗
鷹子巖最奇。
水石琤琮琴瑟響。
下有石菴
楊蓬萊結屋
有基存焉。
由是而達玉流洞。
舊有新溪寺
方伯謹中所創。
今燬。
或云傍近驛人。
遊客馳馹涉險火之
草木荒翳。
路塞不可通。
稤庫村。
百川下流
四塞樹林葱鬱
金剛乞粮村家于此
僧人守之。
設碓以舂之。
公元1309年
三日浦。
在外山之脚。
湖水平圓
三十六峯環之。
松石離離
小島蒼石盤陁
有四仙亭
仙者新羅時永郞述郞南石行安四人
不仕遊山水間
以爲仙云
湖南丹壁四人名。
俗傳四人遊此三日不返故名。
南有碑。
元至大二年己酉
江陵道存撫使金天皓等。
與山僧志埋香木于沿海諸邑之。
湖西南有獅子石。
水中類負雛而伏。
瓮遷在南崖
亦外山之枝。
枕于海。
隆而圓。
蓋窿然石也。
細路緣其腹。
不能
海濤洶于下。
臨之甚慄。
官軍倭寇于此
盡淪之海
金幱窟。
通川東。
外山之餘勢。
臨海爲壁如屛障。
壘疊蒼白
大抵皆窟也。
金幱最深。
其中鴻汩幽昧
僅容小舟。
風靜浪恬始得入。
隩石高三尺許。
石紋黃而珥欄如浮。
臺下石微靑。
浮屠人謂觀音眞身住處
石亭
通川北二十里許
金幱窟之傍。
亦外山之枝裔也。
橫峯㟮然臨海
石櫛立如方柱。
六面
方各尺許。
高可五六丈。
皆如加繩削
又去岸十餘尺。
有四石柱離立水中
稱四仙峯
峯上矮松
四峯之北石狀又變。
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欹或橫。
奇怪偉觀
  聖留窟
聖留窟。
在蔚珍縣南幾里。
川上崖石壁立
底有窟幽晦
執炬始通路
口狹膝行四五步稍濶。
數十步。
地平可數畒。
左右石甚異。
十許步有穴。
北竇甚隘。
蒲伏其下。
地濕鋪席而行七八步稍濶。
石形殊異
幡幢浮屠之形。
又行數十步。
奇怪幡幢浮屠之形。
又長且大。
又行四五步。
有若僧佛之軀者。
下有池水甚淸濶可數畒。
中有二石甚奇。
四面石皆五色煥爛
扣之隨其長短發音
編磬
人言深入奇怪
路兩
傍多穴。
人誤入則不可出。
或云可達平海郡。
距窟可二十餘里。
  五臺山
五臺山
江陵府西一百二十里。
雪嶽之南。
高大深邃
五峯環列
故謂之五臺
象王地爐兩峯
麒麟峯。
東滿月峯
西長嶺峯。
勢相敵。
莫肯下。
象王之臺最高峻
絶頂毗盧
其次北臺
毗盧南地爐。
地爐之上爲中臺
山深氣淸
鳥獸跡。
山之極也。
下有獅子菴
太祖願刹也。
北臺東南滿月
其頂爲東臺
東望滄海
北對雪嶽
象王西南長嶺
其上西臺
東南麒麟
其上南臺
靈鑑寺在南麓
以藏國史
上院在地爐之東麓
窈窕稱。
其東大木枝榦赤葉
霜隕則葉凋。
謂之老
或曰枇也。
上院中臺五里
又登北臺五里
西登長嶺十里
靑溪十五里。
南臺十里
又南十里月精
月精上觀音
西對鐘峯。
鐘峯在長嶺西南
多土少石
木多
其泉之發於西臺者曰于筒之水。
寒松仙井幷稱靈泉
漢江之源。
發於東臺者爲淸溪
發於北臺者爲甘露
發於南臺者爲聦明
發於中臺者爲玉溪
山中衆谷之水。
合爲般若淵。
月井下爲金剛淵。
  
寒溪
寒溪雪嶽之西。
藍溪下流過古圓通
寒溪寺
沙路松林似楓嶽之長安洞口
出洞循溪而東。
北望諸峯瓌奇
又前四五里。
北有山川瀑。
緣崖刻玉流泉三字
水窮處有故城址。
平衍可棲。
又有石門
其北曰支離谷。
數十里有三龍湫
甚奇壯。
寒溪寺舊基。
其北諸峯矗立森羅可畏
獅子峯危絶
由是可抵大乘菴。
又其上爲上乘菴。
下爲望瀑臺。
瀑自峯巓落幾三百餘丈。
十里至眞木田
後峯高處爛若玉雪
土岡三支自北蜿蜒而來
中支最窿然。
左右岡巒若扶之。
前山不甚岌嶪
積翠葱籠
其東可五里
有阿次莫之洞。
沿溪北入。
懸瀑數處。
循川可達上雪嶽白雲菴
又自眞木田洞口十里
沿溪北上。
水石淸幽
行五得一基而可菴
絶壁而面東南
諸峯環列皓潔
南有上筆如峯。
西有笠帽峯。
登之可望東海
王維楨寒溪山記
備言奇奧
見稱中國如此
曲淵。
寒溪雪嶽之間。
藍橋驛涉寒溪下流
一寺址。
險絶
攀崖緣壁
下臨危壑。
至一岡。
望見瀑布北來甚壯。
大乘菴復行二十里。
松林大溪。
乃曲百淵洞府也。
淵深二丈
廣袤百步
淸澈見底
色如綠玉
又過熊井洞。
緣崖數百步
得一奧區可耕。
其東數十里。
可至五歲菴。
過吉洞黃膓瀨。
山脚遮水口曰千春嶺。
雲翁命名
行可一里
俗稱負轉巖抱轉巖。
過此歷虛空橋而出洞口
潭上有四五峯。
卽三淵所名五老峯
  雪嶽
雪嶽高峻
八月始雪。
消。
名雪嶽
其陰則襄陽
其陽則麟蹄。
襄之勝稱食堂瀑繼祖窟。
麟之勝稱曲百潭,深源寺,三淵精舍,十二瀑,鳳頂菴,閉門菴。
兪泓窟在龜潭之傍。
永矢東渡澗。
穿穹林中。
縹緲磴數里而至雲母潭。
石淺瀨淸。
多産雲母故名。
又穿穹林至龜潭雲松
頗饒幽趣
前至兪泓窟。
江原道觀察使
遊此山避雨之所。
溪水兩道
合于窟側。
南向十二瀑。
東向閉門巖。
閉門巖。
兪泓窟傍。
兩崖撑霄
豎爲石扇
爲盤陁。
整爲階級
湍與瀑相承
上潭淪漣
下二潭澄澈。
東西又有大巖可坐。
鳳頂卽嶽之極處
由閉門巖行五里。
氷壺洞口。
舍溪而南。
卽鳳頂徑也。
曖然易失。
僧徒累石而標之。
大藏巖。
巖石層疊
積藏經者也。
登數百步
大海滿前。
羣山皆在脚下
緣崖而南。
有塔突兀
仍巖爲趺。
三級
其北隙地稍夷。
是名塔臺
東下百步爲菴。
背負羣巖。
儼若神衛
一峯特臨菴如鳳垂觜。
危乎欲墮。
菴名以此
十二瀑布
自鳳頂而至幾二十里。
巖路斗絶
披險而至。
雙瀑垂焉。
同落于一潭
東短南長。
南瀑之上。
復有三瀑
飛流空濛
紫翠無際
緣磴而西。
始抵潭側
汪然可百間。
爲下潭。
廣亦如之。
上方下圭。
下潭又溢爲亂瀑。
所見不止爲十二也。
雙瀑可十五里而爲上水簾
石面瑩滑
南望一石撑空隱約
雙瀑之源也。
再行五里
至下水簾
洞府宏敞
復有潭瀑之勝。
深源寺。
由曲百潭屢過危棧
得一峻嶺
又循溪行五里而至。
前峯奇峻
溪流激激
淸夜尤有聲
淵精舍。
永矢菴也。
寺東數里。
直書樓有峯。
一帶橫開
禽獸形。
其狀百千。
色又皎潔
高明峯也。
五歲菴。
梅月堂所居
自閉門巖之右踰一峻嶺萬景臺。
由此而至。
峯巒秀異
萬景臺。
一石峯也。
最前石崖斗斷。
下臨無地
上更巉削
僅容一人坐。
靑峯卽嶽之最高處
鳳頂乃遜之
其高穹蒼
遠見縹緲而靑。
故指其絶頂而名曰靑峯
圓而不峭。
高而不削。
亭亭植立巨人然。
水簾洞獅子項。
般若臺琵琶臺。
自此山頭石城列。
其最高處
飛鳥不能過。
石面準平
丹書迹。
相傳永郞諸仙題石處。
由此可抵峯上
然以其險絶也。
三淵僅一二陟。
陶菴一上云。
皎潔如雪。
雪嶽之所稱也。
靑峯東南
連亘五色嶺者。
是上雪嶽
自上嶽而南。
將爲寒溪
中間特起仙掌諸峯者。
是中雪嶽
又自北而來
幾及鳳頂。
崛起高明諸峯之祖者。
是下雪嶽
普門菴在雪嶽之東。
襄陽登嶽菴。
五分之四而高焉。
菴前近地香爐臺
巖層積。
坐其上可指羣峯。
東臨大海
可觀日出
下有萬丈簾瀑。
食堂泉石普賢下流十里
巖泉灑落
洞府宏暢
丹崖翠壁夾之。
雪嶽遠峯。
映帶雲外
土王瀑布
食堂下十餘里。
巨壁參雲。
瀑流中劈而下甚奇壯。
東距海可二十里。
  華陰山
谷雲華嶽之陰。
其西永平白雲山也。
舊稱史吞。
谷雲金公
改稱谷雲
自稱云。
川境而入。
涉灘
岐之川。
又踰峴。
第一曲。
洞府幽窈
激湍層巖
巖花無數曰傍花溪
緣溪穿石。
林中徑盡復通。
又行十餘里。
石磯臨水稍寬豁
卽第二曲靑玉峽也。
行一里許
第三神女峽
一名貞女峽
松崖高爽
俯觀水石淸曠
梅月堂所遊之處。
上一里許
至靑嵐山
東南潭形深凹。
左右大石嶐然錯列
龜龍飮水
水勢激烈
水底白石皎然
盤陁凈滑。
延袤可數百步
鄕人設笱或張網。
以取餘項魚者。
卽第四曲雲潭也。
其傍巖崖斗起。
由此上數百餘步。
得一平穩可坐者。
第五鳴玉瀨也。
一巖崖。
積水澄泓而深不測者。
第六卧龍潭也。
又其上山水廻
夷曠可耕。
華嶽積翠
如對几案
南涯松林葱鬱
又出西北隅
盤石可坐者。
卽第七曲明月溪也。
又其上第八曲義淵也。
又迤西稍進
奇巖錯列
水寫其中者。
卽第九曲石臺也。
其溪総稱白雲溪
北峯曰䕺
下有大石
谷雲搆三一亭於其上。
又刻河圖洛書八卦太極圖而名之曰人文石
又其上置屋三間
諸葛武侯梅月堂之像。
後又置三淵之像。
北至永平之龜汀可三十里。
  石泉谷
石泉谷。
永平龍華之西。
窈然而深。
有寺曰石泉
西齋谷而入。
東行數十步。
水淸潔。
白礫齒齒
北沙石底如丹砂。
水卽而成潭。
左右石菖蒲被之。
名曰菖蒲潭。
行幾四五轉。
又一脩潭。
狀類大槽。
旁有老木。
盤于石上
隨波動搖
名曰流珠潭。
自是以往
屢得潭瀑。
可鑑可濯。
最後得一巨潭。
長五十步。
半之
綠凈
東受峻湍。
有石如鼓者壓之。
一石北峙如山獸之飮者正俯潭心曰金碧潭
巖轉路絶
有一欹石接之。
補以橫木通玄橋。
稍北有大石
盤陁淸流
峯勢環之。
花間雜。
蓊翳紛披
異香焉。
曰迷花石
北望大石壁立數十仞。
石罅千章之木。
負勢競上。
之如棲空曰九疊屛。
屛盡而南折。
石磴屢轉。
瀑布出焉。
石上布曳逶迤
風肅然。
流沫飄灑素雲瀑。
從瀑上而至所謂石泉寺
寺左有谷。
南曰小
北曰大
從大榛翳絡石
若無前路
得一水簾曰下水簾
其傍立石曰門菴。
又上有二淺潭。
淸駛可弄曰上水簾
寺中石泉甚冽。
甘露泉。
南峯南向翔下。
登之可以遠望曰紫雲臺
皆三淵金先生所名。
其山蓋稱鳴城。
高麗所築遺堞云。
  平山
平山川。
高麗李資玄隱居之所也。
玄一稱眞樂。
退溪李先生嘗有詩曰三韓隱逸誰修傳。
莫把微瑕白珩
蓋言眞樂雖招貨利之譏。
逃世遐擧之風。
卓然不可沒也。
起落棧入洞。
得九松臺
臺下白水潔。
雙瀑
復得龍潭,鞍潭而至影池。
水甚澄綠
小石數四離立其中
山腰見性菴瀉影其中
名影池
環池赤木四五株連抱。
麗僧懶翁所植云。
淸平寺本慶雲山普賢院。
資玄更名淸平寺。
寺前西碑。
宋建炎四年金富軾紀資玄事而僧坦然書之。
其東碑。
元泰定皇后爲太子藏經于此祈福
李益齋譔。
李杏村書。
南洞中有細香院。
淸寒子所棲。
今廢。
寺西數百步
西川盤石
凝滑淸流
映帶其上。
仰見芙蓉慶雲之峯甚奇。
由川右轉六七里入仙洞
有小菴。
菴後石壁上刻淸平息四大字。
或云資玄筆也。
舊誌息菴圓如鵠卵
只得兩膝默坐其中
數月不出者卽此也。
今之小菴。
後人建極孤絶
後蒼削立
其上爲壇。
關北山水
  七寶山
七寶山在明川之東六十里。
由門巖十五里。
有金藏
寺在深谷中。
開心寺在淸溪之上。
過此登下馬臺
北峯巉巗如彫鎪者萬獅峯。
迤東一峯嶄削千仞千佛峯也。
峯下壁間一巖峭如博山者香罏峯。
又其下一峯前遮如俯高牀卓子峯。
又下一小峯尖峭。
石形鍾鼓
其底窟。
下列羅漢者鍾閣峯也。
東峯環列羅漢峯也。
又其下諸峯上峻下濶者露積峯。
又其東峯首峭尾大雨傘峯。
其傍巖橫立偃蹇交椅峯。
又其上近一峯上峻下廣如張帟者遮日峯。
又傍一岡屈曲如卧牛者板臺峯。
由遮日峯東一巖磔卓宮殿者寺巖。
北一巖橫長。
有別峯尖殺如檣柁之形者舟巖。
南有大石廉角方整如書秩者冊巖。
又其北一巉絶
上戴一小如屛帷者觀音峯
下馬臺至海望臺。
環視山中巖石峯巒
其狀萬千。
山外海色無際
卽瑟海也。
由臺而至金剛窟。
其峯嵁巖
兀立雲表
詭奇壯。
窟傍小巖削立
上有一卷石若玉蟾蜍硯滴峯。
西南石勢峻峭壁立者曰會象臺
卽錦湖林亨秀所登而名者也。
登其上東望
一巖岹嶢
上有三石屹立曰三浮屠峯。
峯北一峯岋嶫崷崪阿里王塔。
東北五里許有兜率菴。
俗傳七山並峙。
故山七寶
後乃六山沈海
獨此山尙存
山田多有蚌螺之甲。
又蘿葍滿山。
無種生云
  鶴浦
鶴浦安邊府東六十里海上。
浦東北有鳴沙數十里。
風成紋。
或大或細。
爛如素錦
東沙峯斗起如堆雪
有時風起
飛沙如流。
峯高自如也。
浦周二十里。
平圓如鏡。
峯西小靑峯臨水。
藤蘿覆之。
爲元帥臺
浦心又有一孤島名栗島。
亭亭獨立
影蘸水中
四方水淺
蒼翠玲瓏如彩屛環之。
浦水通海之口甚狹。
僅容一船
  
國島
鶴浦沙峯之東。
乘船入海可十里
始泊島。
三面一面低。
水際白沙如練
海棠如織。
又稍上翠竹䕺被之。
移舟繞壁而東。
石崖束立
數十丈。
或百餘丈。
四面如繩整。
稍南小窟。
深黑不可測。
撑舟而入。
窄不能容。
仰視窟上。
丹砂石罅可摘。
自窟又轉南。
石勢尤高。
四隅石皆削成
窟中亦如之。
島近金剛
淸淑之氣融結如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