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老洲集卷之二十七 (自动笺注)
老洲集卷之二十七
 附錄
  
年譜
癸未皇明毅宗皇帝崇禎紀元後一百三十七年。
朝英宗大王三十九年五月十日丙寅(酉時)
先生生于漢師慶幸文孝公賜第
申先生二歲
乙酉先生三歲
丙戌先生四歲
丁亥先生五歲
戊子先生六歲
冬。
隨往文靖公龍宮任所
 先生幼已凝靜有度
嬉戲阽危
長者皆以遠大期之。
文靖公連見夭慽。
不早施敎
至是始受書伯氏寧齋公
己丑先生七歲
 縣門外涉大川
有臨淸閣。
寧齋公愛靜僻。
讀書其中
令官隷負先生往來
庚寅先生八歲
秋。
文靖公解官
隨歸京第。
辛卯先生九歲
壬辰先生十歲
癸巳先生十一歲。
作古文辭
 先生嘗自言余年十一。
南元平(公轍)文。
有奮愧之意。
作文辭。
沛然容易
志于學
漸覺華實之分。
未免半道而廢。
甲午先生十二歲。
乙未先生十三歲。
夏。
經紅疹。
 
公元1775年
先生日錄曰。
乙未夏
經紅疹。
至秋而不蘓完。
不能刻意讀書
取退,,尤,春諸先生年譜誌狀
隨意看過。
因深覺愧憤
自語于中曰苟能充斯而去。
聖賢難及也。
遂有委身從事於斯之志。
其後不能固守是志。
依舊放縱
然唯此憤愧之心。
着在肚裏
一念至。
踖踧自安
若有所負。
至于今。
猶知願學古人。
恥爲鄕人者。
多得於此矣。
申先生十四歲。
 同從氏敎官公(叙常),季氏參判公(淵常),再從弟府使公(澈常)。
聯丌攻業。
受學寧齋公
聽雨琴書所。
卽羣
讀書之室。
先生則不敎督
立志勤勵
丁酉宗大王元年
先生十五歲。
戊戌先生十六歲。
三月
夫人權氏。
 系出安東
牧使贈吏曹判書濟應之女。
寒水文純公尙夏之玄孫
牧使公家淸風黃江
文純公舊宅
先生下去行禮
伯氏寧齋公率往。
歸路歷驪州。
 時本生內舅李公(文源)爲牧伯
暫留衙中。
伯氏止菴金公(亮行)于邑底。
中洲李公(直輔)于桂林新居
己亥先生十七歲。
七月
祖妣夫人喪。
 是歲。
文靖公出爲成川府使。
夫人下世於官寢。
先生在京聞訃。
庚子先生十八歲。
三月
出遊鍾巖別業
轉尋魚氏亭安巖洞
 鍾巖興仁門外七里
文孝公別業也。
先生兒時長者遊賞
及長。
輒與從兄弟。
眞率往還
文酒敍暢。
大學
 
先生雜識曰。
庚子辛丑年間。
志頗眞切
輪流四書
又泛看洛閩諸書
妄欲究見蘊奧
過用心官。
幾乎失寐疾作
時以所會疑者。
奉質于伯氏
伯氏稱其思索路開。
且敎涵養之說。
間討家中僻處小棲。
峙書左右
入處其中
隨意誦讀
以度朝曛
又嘗愛延平默坐澄心之語。
時時闔眼靜坐
其時雖無進益之可言。
意思則稍別矣。
公元1781年
四月
作淸風行
 取路驪州。
止菴金公
宿中洲李公宅
訪掌令閔公彝顯。
黃江
往哭外姑夫人墓。
 時留黃八日
與權公中業(權夫人季弟)講心經大學
還發京行。
 歷謁樓巖書院
又入驪州留二日
宿中洲李公宅
義金公直淳來訪
與閔掌令同行
五月還。
是行。
中洲先生凝定二字
看書之所曰竹樓
 樓在室西隅
前有烏竹千餘竿。
先生厭煩閙。
愛其幽夐
日携書上樓。
至夕而下
以爲常。
辛丑先生十九歲。
以文靖公命。
出後季父獻公
壬寅先生二十歲。
 先生進修益篤
讀書有感契悟者。
輒置小冊記錄
命曰記思
曺溪
 溪在北漢城東門外
伯氏季氏偕遊。
往留鍾巖讀書
 上書伯氏
中庸未發。
癸卯先生二十一歲。
六月
拜別文靖公出疆之行。
 
時文靖公以副行人瀋陽
伯氏季氏
送至高陽
監試初試
 先生素無進取
不赴大小科塲
是歲。
文靖公臨行赴擧
先生三經義入終塲
後不復應試
先生嘗謂諸子曰。
再入試塲
癸卯以親命也。
庚戌則以世子誕生後三七日
賜饍館學儒生
仍設試。
余忽差庠任。
不得已入去
不製而出。
知舊多譏其崖異
而旣不習對策程式
豈可苟簡呈券耶。
十月
伯氏寧齋公喪。
 先生寧齋公十七歲。
常視以師道所在
對床講討
不欲一日暫離于側。
見背
哭之甚哀曰。
伯氏而至斯。
豈止余一人之私慟。
實爲千古志士之恨。
然恐傷親意。
不敢慽容見。
祭文
後又修整文集
五常辨。
 其畧曰。
理一而已
五常者。
五行之理而一理之分稱也。
五常之外。
別有所謂五行之理也。
木之氣溫厚而其理則仁也。
火之氣宣著而其理則禮也。
金之氣嚴肅而其理則義也。
水之通明而其理則智也。
土之氣冲實而其理則信也。
人物之生。
旣得具是氣。
則必有是理。
不以人而有餘
不以物而有欠。
但人則秀而最靈。
故却能知覺此理。
推擴得去。
物則偏塞。
故旣不能知。
不能推。
人物所以殊也。
五常之名。
由人而立
非爲物設。
是乃所謂人文
因此推測
亦可以知物耳。
然而性之體。
本自渾然
無形無眹
從其愛讓宜別而還指其理。
有是之名。
故曰溯其情而逆知之者也。
今若一一尋求其愛讓宜別於僅通一路之物。
無怪乎
人之聽瑩於物亦具五常之說也。
故余常謂五常不必高看
只可做五行之理看。
程子曰。
天有五氣
凡生物。
不具五性
居其一而具其四。
朱子曰。
木水火土
雖曰各一其性。
一物又各具五行之理。
不可不知。
康節推出來。
芸芸兩間者。
無非五行以生。
而闕一便不得成物
此則人與物無以異矣。
惟其氣偏形枯者。
發見如彼之偏也。
如以發見之偏。
疑其本體不具
豈惟物哉。
人亦有萬不齊
或厚於仁者於義
周於智者短於信。
至於昏蔽之甚。
齊宣王之興甲兵士臣
不忍一牛
唐玄宗不孝不慈
而獨友於昆弟
亦可謂只得一理耶。
齊王愛牛
文王視民如傷
均是仁也。
唐皇長枕
大舜之象喜亦喜。
均是友也。
虎狼父子
蜂蟻君臣
曾子之孝。
比干之忠。
决非異理。
理惡精粗彼此也。
然則與善本體
偏與惡非本體也。
今若以人物之偏全。
禀賦本然
聖凡之善惡
亦自歸於本然
是豈理也哉
故曰天地生物
一原
人與禽獸
不具有此理。
一體之中。
卽無絲毫欠剩。
不其信乎。
齊王唐皇
可以爲舜文王
虎狼蜂蟻
不可曾子比干無他
在於知與不知推與不推而已矣。
甲辰先生二十二歲。
隨往文靖公廣州任所
 文靖公內移
還侍京第。
聞權公(中業)訃。
 權公向學遠大之志。
先生期望焉。
至是悼惜夭折
加麻有祭文
乙巳先生二十三歲。
三月
子致成生。
(後官止軍監正。)
獻公賣宅。
文靖公同居于賜第。
 文靖公自哭寧齋公
煢然孤居
先生不可離側。
獻公遂賣宅而合聚焉。
丙午先生二十四歲。
霽軒沈公(定鎭)訃。
 沈公。
文靖公執友也。
先生往來請益
祭文墓誌
丁未先生二十五歲。
 時。
文靖公銓部文衡
門闌閙熱
先生晨昏之外。
室中靜僻處。
左右簡編
漠然若不外事
象譯之類罕有識其面者。
文靖公倚重
有事
必召與議之。
囊篋之助甚多
申先生二十六歲。
七月
子厚曾生。
未晬而夭。
己酉先生二十七歲。
拜別獻公鍾城赴任之行。
庚戌先生二十八歲。
七月
遊水道峯諸勝。
遊記
 與姨弟趙公國珍(鎭球),閔公元履(致福)偕行
先生喜山水之遊。
侍側不暇
不得恣意遠出。
近京泉石
無遺勝。
不能一一記載
永平
迎拜獻公
 時定獻公自鍾城遞歸
十一月
子致翼生。
(後官止陜川郡守。)
辛亥先生二十九歲。
趙公國珍閔公元履
共讀論語
 時以課程從事
每日赫蹄相報
旬日一會
討論强半
二公有故先廢。
先生則獨卒業
聯華禊。
 每於春秋暇日
羣從昆季
花樹之會。
往遊楊州淸潭
 再從氏衛率公(敏常)及府使公偕。
壬子先生三十歲。
上命內苑賞花釣魚宴。
不進。
 時上與諸閣臣
曲宴後苑
家人禮宣閣臣子弟
韋布皆與焉。
先生獨不進曰。
士之未仕而見於君。
固無其禮。
不顧禮義而冒赴。
是踰越防範
防範一壞。
何所止届。
上亦不强
而後對筵臣敎曰。
吳提學二子。
一則讀書守志
一則踵武立朝
豈非好命數耶。
十二月
文靖公憂。
 先生朝晡號擗
哀動傍人。
每聞其哭泣
隣曲爲之感歎
咸憂其不勝喪。
猶自力求山於畿湖。
送終大事
誠必愼。
情文備至
長子成爲伯氏寧齋公嗣。
承重主喪
癸丑先生三十一歲。
二月
文靖公稷山大井里。
 新卜也。
撰小誌納壙中。
撰文靖公行狀
 先生文靖公側。
輒私識平日言行觀感者。
之曰過庭錄。
至是添入若干
則釐爲遺事一通
附於行狀之後
覲定獻公于驪州衙中。
 時定獻公出宰驪州。
先生稷山墓廬
往留旬日而歸。
甲寅先生三十二歲。
 時李夫人患候沉綿。
刀圭去手
又奉生庭饋奠
而猶循環讀經書。
有課程。
乙卯先生三十三歲。
二月
丁本母夫人李氏憂。
 
守制盡哀
一如前喪。
四月
合葬本生妣于稷山文靖公墓右。
 撰墓誌納壙中。
趙公國珍
共讀朱子書。
 每五日一會
講討竟夕
丙辰先生三十四歲。
趙公國珍
共讀二程全書
 五日會講。
如讀朱書時。
丁巳先生三十五歲。
五月
心制
與沈公子純(文永)。
共講儀禮
八月
出鍾巖。
宿石泉精舍
(卽定獻公小築也。)
 季氏參判公,再從弟府使公,金叔道(相任),金季容(相休),李弟新老(在秀),韓子綏(景履),南文甫(周獻),李穉順(惟命)偕。
戊午先生三十六歲。
二月
稷山墓廬
轉尋溫陽溫泉
三月
往遊楓嶽。
 季氏參判公,再從弟府使公,金季容,李稺順與俱。
行歷永平,鐵原諸勝。
與金季容論人道心長安寺神仙樓。
往返凡二十日。
邂逅道實(靑),任得汝(魯)于中路
六月
賞蓮于城西天然亭。
轉尋洗劒亭
 季氏偕。
八月
行致成冠娶。
 娶典簿公能秀女
十一月
女閔致祿妻生。
(後從海寧府夫人。)
己未先生三十七歲。
正月
哭從氏敎官公。
 公長先生二歲
幼時同學寧齋公
相仗如同氣。
至是哭之甚慟。
後撰墓誌
二月
李夫人
安東府衙。
 時定獻公出宰安東
先生往侍衙中。
定省之外。
靜處一室
讀書其中
境內多佳山水
有時眞率往遊。
遍觀諸勝。
南州人士久而稱慕不衰
三月
還京第。
四月
南衙
七月
往遊禮安陶山
退溪李先生書院
 有記行小篇
八月
發京行。
 由龍宮水月樓。
取路湖左
尋俗離山諸勝。
歷拜晴川尤菴宋先生墓。
轉入華陽洞
九曲
稷山墓廬
行節祀。
留數日還第
往省廣州月谷先塋
 時有文孝公墓所致祭之命。
季氏參判公及致成從。
九月
出鍾巖。
翌日還第
 季氏及致成從。
十月
南衙
十一月
吏曹薦。
 上命政府吏薦經朱書治人
吏判徐公龍
輔以先生及前參奉宋公穉圭江西縣令趙公鎭球應薦
上臨筵問左相沈煥之曰。
吏曹薦中。
吳某果何如
對曰。
經學大爲儕流之所推重
非但經學
爲文辭矣。
上曰。
與其何如耶。
寧齋公雖以韋布早世
聲聞上徹九重
聖敎如此
十二月
李夫人
還京第。
申先生三十八歲。
正月
翊衛洗馬
旋陞侍直
 先生謂吾非生進。
亦非初仕承傳之人。
銓曹撿議。
實由薦目。
豈可冒膺自居以薦目乎。
呈狀丐免。
○政院以先生呈辭狀。
無意行公之意。
因下詢仰達。
上曰。
出身之初。
明於辭受分數
豈不可喜。
且是之子
是誰之家也。
特遂渠志。
初仕中更調用
文靖公受知特達
身歿而猶思之。
恩言及此
長陵參奉
旋換敦寧府參奉
 以有京司相換之命也。
遞敦寧參奉。
 王世子冊禮時。
差褥席執事
本職肅拜
不爲
進參
上詡以處義不苟
命改差。
仍命桂坊待窠擬入。
四月
除翊衛司副率。
謝恩
 季氏參判公以新恩入侍
上問先生謝恩遲違
先生不可一向逡廵
惶恐出肅。
○上親庭書曰。
子之去就
思之反復
終未得釋然也。
當初桂坊出仕
不獲已
擬待早晩六之後。
伸此微諒。
今若出肅。
則已非素定之志。
去就之難。
尤非曩時之比。
今若蹉跌
竊恐向後輾轉益難收拾也。
大抵士大夫出處去就
不可以官微而苟焉。
只看大義之如何。
而牢定不撓
豈可切切外至之言而前却耶。
近日勸出者有三說焉。
自重之嫌也。
親屈也。
世臣之義也。
避嫌之說。
嫌固可避。
然起嫌於未來之境。
反忽於見在之義。
已非稱當
與其避嫌而進。
無寧不避嫌而退。
爲合難進易退之義也。
親屈之說。
家貧親老。
誠可仕也。
此亦當隨時裁義。
不可一槩論也。
吾家不至甚窶。
大人旣受大夫之祿。
祿仕之計。
非所急矣。
世臣之義。
或去或就。
要潔其身。
潔身所以報國
豈皆義在必仕耶。
以此三說
反覆于中。
終不能無疑。
益恨學淺識昧。
於趍舍也。
(此書似當在漢城主簿呈遞之時。
而移入于此條者。
以有桂坊出仕之言故也。)
入直
連參書筵召對
 先生四朔供職
屢侍胄筵。
文獻規。
剴切條暢
上每隔壁臨聽。
亟稱其學識
東宮或獨命先生陳餘義。
至再至三焉。
閏四月
病狀
出仕
 先生當初出膺
專爲一謝念舊之恩敎。
因仍行公。
素志也。
將呈病覲南衙
爲圖遞之計。
獻公亟貽書止之。
先生不得直遂己志。
出仕
五月
獻公棄紱還第
六月
正宗大王昇遐
登極陪衛後。
依例罷出
九月
六品付司果。
十月
除掌樂院主簿。
 以初元新除
出肅供職
陪定獻公
往省月谷墓所
 是歲。
祖考文穆公下世之回甲。
忌日十日
因山不得行祀。
故往省于墓所
轉往陽城德峯
觀從改葬
十一月
移漢城府主簿
 先生素患痰癖
至是觸寒猝劇。
因山時。
本府
擧行
卽呈病遞。
○與季氏參判公書曰。
余之甄復以後
跡與心違
去就郞當
悒悒無以自聊也。
區區微諒。
本不欲蘄知於人。
至於家庭兄弟之間。
若終有不能相孚者。
則是余之過。
一番披心而相告耶。
吾之絶意仕進
實非高占地步。
亦非自擇便利
取義者。
竊有所在
試看伯氏遺文中答友人書。
庶可得之耳。
顧志駑劣
伯氏無能爲役
而特以厚受其爐錘
粗知有此箇道理
不幸伯氏早世
志業無傳
實有千古志士之恨。
敎誨一脉在此身。
則亦有所不敢以魯下自沮者。
年來頹惰恣肆
日漸汚下
曩昔几之比。
反躬戍然。
不暇自悼無聞
伯氏遺韻之將湮。
惟欲杜門靜守
粗述父兄緖餘。
以遺諸稺幼
縱未能光大未卒之志事
庶幾少效後死之責。
斷斷此心。
已自矢之矣。
近日私意橫流
人心潰裂
處世之難。
不啻百倍伯氏之世。
於是又有袁閎土室之想。
不意春初
猥玷薦仕。
去就之際。
是非交眩
譏訕四集
始不欲以外至者。
遽渝其內守。
畢竟不如意
操持不固。
未免出脚
中夜以思。
不覺懊悔明發
擬待早晩卸免宮啣之日。
還他本分
遂初也。
及夫今番職名
未免倒失守。
噫。
一落塵網
此身已非己有。
朱子大賢
猶以朝市膠撓。
失其本心爲懼。
况如吾者乎。
畢竟狼狽無幸。
明若觀火矣。
孟子有言曰事孰爲大。
事親爲大。
守孰爲大。
守身爲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
吾聞之。
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
吾未之聞也。
今日勸吾仕者。
率以悅親爲言
吾雖愚。
豈不知此也。
然悅親一時之事。
守身終身之事。
較量重輕
决不可以此博彼。
所以不敢一出因仍
欲及今圖遞。
以爲不遠復之計也。
嘗謂君比齒相長
出處殊塗
庶可知吾之心。
近日酬酢之際。
每有勸仕之意。
是必由於猶有不相悉者。
故聊此云云
辛酉純祖大王元年
先生三十九歲。
公元1800年
正月
金輔根妻生。
(後從貞敬夫人。)
八月
獻公副使赴燕
行至平壤辭歸
 歷賞平壤諸勝。
出鍾巖。
 季氏再從氏衛率公及致成,致愚,致翼,甥姪李胤愚從。
九月
移居昭格洞。
 
香洞賜第
大內買爲嘉順宮。
遂買二第於隔垣處。
大小依舊同居
先生休官矣。
閔公元履宅。
亦在近隣
步武往還
靡間旬日
道義砥礪者殆十餘年。
常曰吾喪師天倫後。
惟於閔元履
滋益最多。
十二月
迎拜獻公松京
 季氏參判公從。
壬戌先生四十歲。
癸亥先生四十一歲。
閔公元履書。
任鹿門心性說之非。
 
往復諸書見本集。
三月
往見季氏咸平任所
 時參判公在任所。
遘疾危谻。
先生聞報。
卽日南行
四月
還第
八月
往見妹李監司夫人于安山。
歷尋冠岳諸勝。
 李公在秀,族弟龜常偕。
甲子先生四十二歲。
三月
往遊淸潭
五月
子致翼冠。
江華
 時定獻公拜江華留守赴任
先生陪往。
翌月還。
七月
江華
八月
致翼娶婦。
 承旨李公墷女。
親迎
戒賓閔公元履冠其胤子泰鏞。
九月
往省月谷先塋
 時祇受文孝公墓所致祭
季氏參判公,再從弟府使公,致成,致愚,致翼,李胤愚從。
李夫人江華
 
季氏參判公,再從弟府使公,外從兄沈德胤(至永),致成,致愚,致翼,庶弟常從
歷賞鷰尾亭,傳燈寺,摩尼山諸勝。
十月
還第
十一月
江華
十二月
還第
 爲參文靖公忌祀也。
(忌辰晦日。)
乙丑先生四十三歲。
正月
往省江華府衙
貞純王后昇遐之報。
行哭班于府館
五月
陪定獻公
往遊淨水寺
 寺在摩尼山東麓。
致成,族弟雲卿(羽常)從。
李夫人還京第。
六月
出鍾巖。
貞純王后因山哭班于路次
 閔公元履再從弟府使公,諸子姪從。
七月
往省江華府衙
八月
往拜中洲李公于楊根郡齋
寧齋公誌文
 時李公就養于其胤子敎源任所
九月
月谷
祖考文穆公墓碣
又竪祖妣夫人墓表
丙寅先生四十四歲。
正月
江華
二月
出鍾巖。
轉往蘆原。
一宿而還
 蘆原在楊州巖山下。
鍾巖十餘里。
獻公卜築于此
八月
出鍾巖。
 任公得汝,沈公子純偕。
九月
往遊北漢
歷尋曹溪
 再從弟府使公,郡守公(徽常),族弟雲卿,致翼,謹常,閔生泰鏞從。
稷山省墓之行。
歷省陽城廣州諸處先塋
丁卯先生四十五歲。
二月
坡州會下姑母沈陽城夫人葬禮
三月
季氏永興任所
 歷賞安邊永興,咸興諸勝。
四月
還第
 歸路歷尋三釜淵。
十月
往省龍仁晩峴十二代祖司正公墓
轉往月谷省墓
戊辰先生四十六歲。
三月
先妣李夫人喪。
 李夫人己酉以後
疾患沉綿。
劇歇無常
先生長時侍湯。
秤水調饍
未嘗諸人
或躬擁藥鑪達曙
末年又廢視。
匙箸之用。
枕簟之斂。
先生輒替服其勞。
李夫人常曰。
非吾兒。
吾豈延壽至今耶。
及是自歲初
宿患沉重
先生不解衣
侍宿于側者數月。
遭艱
哀毁過制
五月
李夫人通津西明洞。
 新卜也。
年運不利
行權厝。
閏五月
校印醇菴集。
 
季氏參判公編摩以置者有年
至是始入印。
凡十卷
八月
本生韓判官夫人喪。
(同日
又哭姪女南氏婦。)
十月
往會韓判官夫人葬于廣州
己巳先生四十七歲。
正月
練事
從姪致俊。
 致俊卽從氏敎官長子
忠貞公主鬯孫也。
哀其早孤。
且是宗孫
自數年前。
率置于家。
愛之如子。
稱其質美可敎。
至是夭折
先生哭之甚慟。
祭文
二月
往省通津新阡
三月
李夫人遷窆于同原。
 後撰墓誌
傷寒大谻。
 先生行緬禮也。
自始役。
觸冒風雨
躬自董役
細事不使人代幹。
反哭後頗示憊。
至是委頓床笫
四月
得脫危。
五月
行禫事。
出住鍾巖
旬餘而還
 携性理大全
早晏披閱
庚午先生四十八歲。
五月
出住鍾巖
六月
心制
八月
孫弘善生
 致成子也。
九月
往省月谷先塋
 時祗承文孝公墓所致祭之命。
諸子姪皆從。
辛未先生四十九歲。
八月
除敦寧主簿
公元1809年
 先生不仕。
已過十年
而定獻公壽躋耆秩。
急親養勉就。
謝恩就直。
海西行。
 時參判公爲養乞外
寧邊府使。
先已赴任
先生陪從叔母行。
平山而還
九月
復就直。
十月
遭定獻公喪。
 定獻公康健
是以微𧏮數日而卒。
先生已不毁。
而盡易戚如初
後撰行狀墓誌
十二月
葬定獻公通津西明洞。
李夫人合窆
申先生五十歲。
正月
子婦沈氏。
 後有祭文
二月
稷山
子婦沈氏于文靖公墓側。
三月
几筵
寓居于蘆原。
 挈渾眷出居
宗族三家
亦爲來接於比隣
癸酉先生五十一歲。
二月
稷山
子婦沈氏遷窆
四月
講會書室
 諸子姪及族弟龜常,駿常參會。
甲戌先生五十二歲。
正月
闋制。
四月
閔公(致福)。
 加麻有祭文
後撰墓誌
六月
除黃海道都事
呈狀遞。
三月
郡守權公(中緝)訃。
爲位而哭。
 公。
夫人仲兄也。
先生情好甚篤。
常推爲畏友
祭文
後撰墓碣
乙亥先生五十三歲。
華泉李公()書。
全書編目
 全書
始以活字印行
至是士林諸議。
刊板
而壽其傳。
李公實管其事。
李度中者。
倡言當用宋子大全例。
改編目曰李子全書
公歷詢於士友
先生答書曰。
全書改稱之議
始從石潭李生聞之。
而其精義所在
竊所未喩。
自惟眇末淺弊
不可刺口攙論。
前後俯詢。
不敢遽爲披露供對之計矣。
曩承面諭
極其諄切
導之使言於可否之間若是
而又一向依違而不直之
孤負至意也。
敢不僭妄私布執事者。
敢自己見
取必見採也。
聊效此誠意耳。
竊嘗謂是書之編摩裒稡。
旣出於文正老先生之手。
體裁嚴重
義例精允。
歷選國朝先生文集
未有此者
信乎大賢之爲。
而非後人之所可幾也。
至於題目之改集爲全書
古人作事
專務實底道理
恐非以集卑而全書尊。
切切計較於斯
有意於躋而尊之也。
盖取倣於二程全書
二程全書
不過記實之稱。
則斯可以反隅矣。
到今重刊之義無他耳。
秖爲廣布壽傳之計。
則但當飜刻先輩見成之本。
不犯後人手勢
事面得矣。
而况執事適任此事。
尤宜謹守舊貫
不愆不忘。
莫之或忒。
實爲紹述之美。
而人誰間然乎。
若曰李子之稱。
文正之所未遑
今焉追稱
妨爲繼志之道云爾
則此言似矣。
翁之爲翁。
不在區區稱謂之間。
雖以子稱。
分上
毫末不得
不以子稱。
在後尊師之誠。
亦非有所殺了也
大抵尊師衛道
自有名實本末之殊。
體其道契其心。
實也本也。
尊其人慕其聲。
名也末也。
本則末存。
實則名隨。
然苟不講於先後輕重之分。
其不駸駸至於末之勝本
名之蔑實者鮮矣。
矧今賢澤漸遠。
習俗靡靡
質亡矣僞滋矣。
翁之道不熄者幾希
吁其殆哉。
吾人有志於此事者。
政宜惟是之懼。
交修胥訓。
不以閒氣間之。
聚精會神敦本務實之地。
以爲維持扶接得一脉。
不墜於地可矣。
烏可先從彌文之末。
看得太重。
不思所以矯偏補弊
而反取流俗之所譏哉。
假曰子是儒家尊師殊絶之稱。
不容但已云爾
則是亦有合商量者。
殊稱之加。
豈可苟焉已矣乎。
必待後世文正者出。
纘承遺緖
弘闡
於是擧而加之。
可謂質而無疑
俟而不惑
今夫以一二後學一時意見
卒然之而不少鄭重
不亦輕褻之甚也耶
噫。
濟濟後生
均受罔極之恩。
至于今不沫。
所以闢揚崇報之
孰不思
有以盡分
難齊者人見耳。
議論參差
無怪其如人面不同
然旣非一家之私。
係是公共道理
則不必立彼我畦畛
衆論極致
尋是而就之。
縱使愚言不效
實深與幸。
是乃區區之望也。
昏弱蔑識。
戒在守口
下問之勤。
肝膈所蘊。
掀露不裁。
皇愧皇愧。
中見之大恚。
先生書辨。
驅勒抉摘
肆意醜詆
又有創五條說。
謂出於先生
架虛鑿空
所不至。
所謂第一條。
傳襲篈,漑,稷振之凶論也。
先生夷然曰。
息謗莫如無辨。
流言止於知者
吾汚不至上下爭辨矣。
於是度中自知窮遁。
先生益急。
嗾人投書
必欲陷害
先生惟守無辨之戒。
有問者。
畧擧顚末
而亦平心易氣
忿懥不見色辭
戒子弟毋出惡言
及其手脚盡露。
黨類告絶
先生受誣。
不期辨而自辨矣。
三月
翊衛司司御。
謝恩
 先生孤露後。
尤無宦情
而爲瞻睿表。
出仕
再度持被。
書筵日記
後以家有憂故呈辭單。
五月
遞司御。
六月
往龍仁會下從叔母徐夫人葬。
七月
族弟進士龜常。
 
進士君於先生
從學有年
晩又挈家相就
倚仗焉。
至是極爲悼惜
祭文
六月
姨弟趙公(鎭球)。
 先生弱冠
道義切磋
親愛如同氣。
及卒。
哭之甚慟。
祭文
丙子先生五十四歲。
五月
撤還京第。
六月
遊永美洞。
 永美洞在東郭東望峯下。
泉石之勝。
與穎西任公得汝,沈公子純,洪伯應(直弼)會。
仍講太極圖說。
丁丑先生五十五歲。
九月
再遊貞陵。
轉尋淸修洞之在澗亭。
 任公得汝,洪伯應金公(基豐),沈公(能定),金公(基叙)俱會焉。
戊寅先生五十六歲。
正月
往果川。
操文哭亡姝(一作妹)韓判官夫人遷葬
三月
賞春南山
 訪洪伯應
因偕登蠶頭峰。
華泉李公來會
四月
高陽
觀沈公(文永)葬。
 後有祭文
十月
經行抄選。
經筵官書筵官。
 
與李公友信同薦。
出住蘆原舊第。
轉往月谷墓廬留焉。
除司憲府持平
敦諭
 傳曰。
士之讀書修行
將以有用
人君急於求賢
以爲治。
我朝列聖相承
菁莪柞棫之化。
旣洽于上。
而弘儒宿學
興作於下。
或進以科目
或起自林樊
堯舜君民之業。
衛道扶世之功。
磊落相望
指不勝屈
豈不盛哉
爾以忠貞世祿之裔。
學究賢聖
推士友。
至登大臣之薦選部之剡。
予雖未及見爾。
已知其爲當世之賢者。
賢重士。
卽予家法
予安得不側席翹佇
所以必致朝端乎。
玆授以風憲之職,經筵書筵之啣。
此亦我朝待賢之禮也。
爾其可不出而輔予。
自任堯舜君民。
古昔諸賢之輔我列聖
况今元良年方就傅
正宜端方正直之人朝夕左右
勤勵學問
成就德性
今日此事。
不望爾等而將責於誰乎。
予不多誥。
爾其幡然造朝
毋孤予如渴之望。
(遣史官傳諭。)
史官附奏
(不載。)
 敦諭祇受後。
不敢循例附奏
情踪危迫之狀。
史官
勿爲馳啓。
而賷納于政院。
以爲詮禀。
十一月
縣道上疏召命
 疏曰。
伏以臣無實竊名
厚誣當世
終致上欺天聰
誤恩驟降
曾不旬日
兩筵之啣。
持憲之擢。
除書相續
臣誠驚霣震剝。
五情失守
罔知置躬之所也。
夫以布衣之賤。
一朝膺是格外非常之命。
雖古之宏儒碩德
猶且逡廵却顧
臣是何人。
敢叨斯寵。
譬如鶢鶋之聞鍾皷。
立見其駭且死也。
噫。
世祿遺裔也。
先臣兄弟相繼顯敭
深存履盛之戒。
不願子弟科名
臣亦自知才不足以需世集事
不能砥行立名
惟蘄隨分見在
優遊大化滚轉之中。
自遂其性命已矣
非敢妄希高尙也。
𨓏在殿下陞儲之日。
廷臣失薦。
猥玷桂坊之官
出入雷肆。
昵侍龍光
醜陋無用之狀。
日月之明。
庶幾燭照矣。
其後十數年之間。
獲霑祿仕
志切反哺
風樹不待
至痛遽纏。
遂爲天下鮮民
自是身世悽廓。
疾疴侵陵
放廢暴棄
無當世之念。
臣之自待
人之見處
直一冗散下流耳。
經術文學
初不近似
朝廷奚故擸掇推引
至於此也。
臣恐從此儒選益輕。
僞冒日滋
一脉儒學
緣臣而殄絶乃爾
也。
敎養儲嗣
爲當第一先務
程子嘗論輔導之術曰。
以豫爲先。
又曰。
所急在先入。
惟我春宮邸下。
玉質幼彰。
智方開。
善端之發。
藹然如春噓物茁。
政宜迨此之時。
親近有道
使格言至論
日陳於前。
盈耳充腹
薰蒸浸漬
與知長。
化與心成
以基異日堯舜之化。
不可一日少緩。
迺以如臣無似
苟充於講職。
徒爲備故事而應文具
天下萬事
未有不誠而有濟者。
至於敎胄一事
不容一毫虛僞也。
臣愚死罪
未敢知今斯擧
誠乎僞乎。
微臣狼狽
無足道
而其於國家億萬斯年之計何哉。
臣竊爲之慨然興歎也。
臣自謬被隆恩
賤微之踪。
不可猥有陳辭
泥首田廬
顒俟物議
不意此際
史官遠臨
宣傳聖諭
奬借隆重
禮意曠絶
臣雙擎九頓
一倍隕越
而有不敢循常襲例。
唐突附啓。
臣之情事
可謂窮且隘矣。
然臣旣萬無起召命之望。
一向泯默
亦豈義分之所安哉
玆從縣道
瀝血控籲。
伏乞聖慈諒臣言之非出矯飾
名器不可久褻。
亟賜鞶裭臣新授本兼之任。
爰命永刊選籍
獲安隴畝
以畢餘生。
天地父母曲成不遺之仁也。
無任戰懼屛營祈懇之至。
批曰。
省疏具悉爾懇。
予之至意
已悉於前諭。
今豈更煩。
巖穴草莽之士。
苟有盛名
人君必慕而致之。
矧爾生於世祿之家。
亦旣身在朝籍。
豈可反效高尙遺世之踪。
不念君臣大義乎。
啓沃予心。
成就元良
如爾修身正學之人。
自謂不能
誰復能之。
之如凂凂
不覺忸怩于中。
爾其亟回難進之心。
卽日幡然
毋謂予誠意之淺。
(地方官傳諭。)
十二月
還京第。
 爲參文靖公忌祀也。
己卯先生五十七歲。
正月
月谷
二月
陞拜司憲府掌令。
縣道上辭疏。
(疏不載。)
 批曰。
云云
予聞有本而醴有源。
惟爾家忠貞世篤。
詩禮相承
爾以爾家之人。
劬經澡躬。
講道育德
孚尹旁達
有聞日章
登廟剡。
喜得賢。
縻爾以爵。
招爾以禮。
期挽遐心
朝夕左右
啓沃德性
輔迪元良
每聞銅龍講聲。
輒詠塲駒而凝佇
再接來章
巽而不居
寔予誠淺。
悵與愧並。
顧今尺衣漸
長。
元服將加。
筮日戒賓
物采粲然
筦磬在序。
繢綉成章
升著揖阼。
前師後傅。
禮之縟也。
文之蔚也
若得林樊脩潔之士。
緇衣博帶
采肆中節
羽儀於尊醴醮祝之間。
其爲光賓席而賁慶禮
何如哉。
昔我列聖朝。
斯禮也。
招徠儒賢
遹相厥事。
玉帛纔賁於丘園
干旄在於城都
周旋殿陛
光儀鴻朗
夫以昔賢審出處精義
每當慶會
有命卽膺者。
誠參情質禮。
以時則可出也。
列朝致賢之禮。
今予所當遵。
昔賢造朝之義。
今爾所當法。
予豈庸多誥。
爾其惟肯來。
(地方官傳諭。)
侍講進善
三月
上遣史官敦諭
 傳曰。
自爾等在旌招之列。
何嘗一日必致之意哉。
况今元良三加之禮。
不遠伊邇
八方普慶。
爾等俱以喬木忠貞之裔。
在草野之中。
獨豈無延頸之心。
在昔宋文正
亦嘗羽儀聖朝冠席。
而粤我小子之冠也。
先王延致宋李儒賢
賁飾盛禮
豈非予所繼述於今
爾等之倣式於前輩者乎。
玆遣珥筆之臣。
諭予側席之意。
爾等望卽幡然登途
毋俾古人專美於我朝也。
縣道上進善辭疏。
 疏畧曰。
竊念是官也。
循名思義
盖欲閉其邪而進其善。
匡正輔導
成就睿德
遴嚴而責丕矣。
苟非一代賢雋
莫宜居之。
正臣趙光祖嘗言于朝曰。
古人欲使正人太子處者。
其欲長太子親賢愛士之心也。
三代以下
不能輔養太子
亂亡相繼
善治無見焉。
又曰。
古人尙有胎敎
况已有知覺時乎
異質不可恃。
才氣過人者。
爲善固易矣。
爲惡亦不難。
不可不慮也。
臣每讀至此
未嘗不撫卷激仰。
幾乎隕涕
使臣學有一班之窺。
可效襪線之長。
何所憚而逡巡前却
以廢世臣之義哉。
顧臣鹵疎無實之狀。
旣殫於前後辭本。
不敢復事煩述。
而以若伎倆
苟然充擬於儲君侍講之列。
則是奚異加袍帽於猿狙之身。
而將啓冲年輕士之心也。
其視光祖之言。
不其舛乎。
書曰。
不在初生
自貽哲命
顧今春宮邸下。
睿質天挺
令聞夙彰。
齒學冠首
思日開。
目下早諭之術。
時不可失
忽以如臣不肖
儹那備員
以此反隅
所以保傅之具。
將無往而不疎脫
臣竊爲朝廷惜之也。
批曰。
云云
欲求今日正士
爾其誰乎。
昨於敦諭
罄予懷。
不復煩複
爾其勿辭。
卽速上來
(地方官傳諭。)
禮郞以王世子冠禮
出房服色
承命來詢。
不對
史官回。
進書啓。
(啓不載。)
往省稷山先墓。
行節祀。
因轉省陽城先塋
同月。
上又遣史官敦諭
 傳曰。
仄席之餘。
見爾附奏
不覺失圖
予所勉爾者
列聖朝已行之事。
則爾之如凂凂
豈不有違於昔日諸賢之義乎。
不復多誥。
爾其卽爲上來
更令史官馳諭。
衹受敦諭陽城退全堂。
(堂卽五代祖天坡公舊築也。)
史官回。
進書啓。
(啓不載。)
又下別諭。
 傳曰。
翹佇之中。
卽見附奏
辭巽旣過。
又審有病。
不勝悵然
慶禮之日已迫。
今雖不及
求賢豈但爲此
少間上來
以盡啓沃輔導之責。
(地方官傳諭。)
祇受兒馬賜給
 王世子冠禮後賞典也。
四月
移住鍾巖別業數旬。
 洪伯應李子岡(鳳秀)來會講學
月谷
閏四月
遞掌令。
除司憲府執義
縣道上辭疏。
(疏不載。)
 批曰。
云云
向者批諭。
罄悉予意。
冀爾幡然
巽牘又至。
遐心莫回。
所愧誠淺。
尤增悵失。
今此亞憲之任
可以補予遺失
振勵頹綱
苟求其人。
爾其誰。
且况尺衣漸長。
胄筵日開。
宜林讀書之士出入講席
蒙養以正。
其所薰陶輔翼之方。
不容少緩。
何不念壯行之道。
徒守肥遯之志。
邁邁若是乎。
勿復辭巽。
卽爲登途
庸副予如渴之望。
(地方官傳諭。)
五月
執義
以前望又除。
六月
縣道上辭疏。
 疏畧曰。
臣猥膺旌招
辭本之徹。
非止一再
意已窮矣。
辭亦殫矣。
顧其無用之實。
難進之義。
爲淵鑑之所燭悉。
而洊辱誤恩
至於如此何哉。
殿下謂臣名在選籍
姑且因謬。
臺閣一啣。
不妨野外虛假耶。
如是則其褻官玩人。
天工而玷聖化也。
已非細故
而况天心未豫。
灾沴疊見
閱月亢旱
星文告警
天人感應之際。
雖未敢知。
要之不虛
生而必有召矣。
然臣聞灾不是灾。
遇灾而不知懼。
是眞灾耳。
云天之方蹶。
無然泄泄
政君上下汲汲遑遑
恐懼修省之辰也。
固宜掄採鯁直忠慮之人。
布列耳目之官
不使一員而曠一日
言路洞開
血脉流通
衮闕官邪
國憂民隱
日達於黈纊之下。
翕受敷施
講究通變
以爲應天弭灾之道而不容少緩也。
跧伏窮廬
仄聽多時
公車之間。
寥寥無聞
卽此一事
甚於灾也。
無他
如臣無似
苟然竊寵。
備數其間
跨歲癏曠
遂令賢智解體
終於無言。
臣恐四方有識
竊歎於今日也。
批曰。
云云
自宣馹召。
惟日凝佇
卽見巽章。
又違所圖
自不禁愕然而如失。
爲學者。
將以有用也。
爾乃讀書明理
踐履旣篤。
自揀旌招之列。
固守林樊之志。
若將長往而不返。
豈以予切求治之心。
而欠奮勵之象。
有好學之名。
而無自修之實。
不足有爲歟。
然爾則有世祿之義。
休戚宜同。
進退皆憂。
豈可甘於賁遯。
獨善自潔之士。
比而自况也哉
日者星異。
天心仁愛
臨之在上
予雖否德
敢不夙夜祇懼。
所以弭灾之方。
而惕民命之至艱。
讜言之無聞。
今爾言皚切。
若醫審病。
導之以救
藥。
爾眞不我遐矣。
爾須克推斯心。
劃卽造朝
左右啓沃予。
輔導元良
薰陶德性
將就睿學
朝廷致得賢之美。
于爾亦有光。
豈不休哉。
所辭亞憲。
非所好爵以縻之。
國家待士之禮。
不得不然也。
其勿辭。
(地方官傳諭。)
移住鍾巖
 時季氏參判公有宿患
欲爲看護便近也。
七月
伯應李子岡復來會
八月
月谷
九月
還京第。
與洪伯應李子遊道峰。
 謁靜菴尤菴先生祠。
朱書
止宿枕流堂。
翌日往賞西溪水石
尋淸節祠
先生每與諸賢折簡約會亭樓寺院之間。
講論理義
至信宿。
雖曾所經過處。
不嫌其再三往尋。
至于末年猶不廢。
而年條不能盡記。
十月
還京第。
執義
衹受大鹿賜給
(地方官賷傳。)
 王世子嘉禮後賞典也。
月谷
十一月
縣道上疏賞典
(疏不載。)
 批曰。
云云
日吉辰良。
世子嘉聘禮成
奚但予一人有喜
實與一國同慶
爾之未克上來
賁然羽儀玉帛醮戒之筵。
由予誠淺。
予實多媿。
見來章。
以識喜之錫。
辭巽備至
過矣過矣。
爾其安心領受
見今一陽將復。
書筵頻開。
爾須亟回遐心
幡然登途
出入雷肆之席。
以副予至意
(地方官傳諭。)
十二月
操文往哭妹婿韓子綏墓。
還京第。
庚辰先生五十八歲。
正月
以前望除執義
二月
月谷
四月
忠州之行。
 時任忠州
約遊四郡也。
庚寅
忠州
伯應寧越親衙來會
辛卯
任公及其胤子翼常。
發向丹丘
歷尋黃岡書院
尤菴遂菴先生眞像于寒水齋中。
壬辰
遊舍人巖。
李昌平章英亦來會
癸巳
遊三仙巖諸勝。
甲午
泛舟島潭。
歷賞諸勝。
乙未
舟下長淮
丙申
上降仙臺
龜潭,船潭,玉筍
峰。
止宿風寒碧樓
丁酉
送任公還忠州
與洪伯應,李昌平
轉向中。
歷訪尹洗馬善用於川上
轉賞義林池。
戊戌
與府伯洪公(履簡)遊錦江亭。
泛舟前江
己亥
子規樓,觀風軒。
仍遊紫烟巖。
庚子
謁莊陵。
歷拜彰節書院
仍賞鶴棲巖,淸泠浦。
先生每經端廟所御。
嗚咽吞聲
悲不自勝
傍觀爲之感服
辛丑
發向忠原。
歷謁樓巖書院
是行。
咸鎭嵩陪往。
還京第。
旋歸月谷
縣道上辭疏。
 
疏畧曰。
惟我王世子
睿質純粹
令聞藹然
東土跂踵啄息之倫。
不以爲堯爲舜。
延頸攢手。
然臣聞美質易得。
至道難聞
不敢知我邸下朝晝所與居處出入
左右前後者。
有以正言正事
浸灌心地
薰陶德性否乎。
從古論敎胄之術。
莫備於賈誼保傅傳。
然要其歸不出於早喩敎與選左石(一作右)。
而選左右
又爲喩敎之本。
盖以其習與正人居。
講論誦讀之外。
納誨嚴密
觀感親切
所以邪僻之防。
安義理之習者。
自不能已。
太平萬歲
基於玆。
故曰敎得而左右正。
則太子正天下
定也。
伏惟聖上燕翼宏謨
不待羣下之言。
其必有以深念乎此矣。
然而竊伏草莽
側聽有年
所以養正之方。
輔翼之具。
未聞其克遵先王之法。
大慰臣民之望者何哉。
臣於年前。
忝叨桂坊
亦嘗數遭登雷肆之筵矣。
竊覸開講之日。
二三宮僚
逐隊而進。
晏朝旋退。
凌遽草率
徒歸備例之文具
而外乎此則深宮幽獨
入對無路。
間又頻數
作輟靡常
已不足以開發聰明
而燕閒之所與游居者。
不過紫袖黃門近習便嬖
此輩所知所行。
只是利慾機巧之私。
諂諛迎合之態。
其蠱心害性
不可勝言也。
然在其時猶可謂之冲年
勸學姑從簡易
而今睿齡已過就傅
德業如日方升
惟此時不可失也。
苟於講讀之際。
一循故常
改前規。
欲望其養溫文之質
帝王之學。
則殆類却步而求前。
炊沙而成飯也。
朱夫子所謂明月之珠。
夜光之璧。
委之衢路之側者。
不幸近之矣。
臣是世祿遺裔也。
身在韋布
心懸王室
每念敎胄疎畧
未嘗不中興歎
寸忱如結
以不肖之身。
猥玷匪據。
妨賢路者。
卽其疎畧之一大端
則其爲愧懼悶灼。
如何哉。
伏願殿下念哉念哉
臣本兼之任。
並行刊汰。
簡端方直諒法拂之士。
于离僚屬
仍命另講條制
勿拘常䂓
俾於問寢侍膳之暇。
恒臨外堂
雖非法講召對
而頻許不時晉接
簡其禮貌
從容諮訪
得以朝夕親比
尊賢愛士。
情意流通
遜志問學
漸見理趣
自無寒曝扞格之患。
乃有涵泳成就之功。
此誠宗社生靈無疆之福也。
臣愚忠所激。
言實僭妄
死罪死罪
批曰。
云云
企予之餘。
巽牘又至。
不勝悵歎。
陳東宮講學輔導之方。
言言切當
深庸嘉尙
但今欲求正人君子
孰有賢於如爾林下讀書諸人
况爾言之如此。
孰如身親出入於离筵雷肆之間。
以行其言乎。
爾雖不言
予將望之。
爾旣言之。
予又安得不如渴見飮乎。
毋徒辭巽。
卽爲上來
以副予側席之心。
(地方官傳諭。)
七月
定居鷺江之少波亭
 亭在路傍太淺露
幽夐之趣。
不愜先生雅意
而以季氏參判公有貞痼之祟。
不忍遠離
奠居焉。
先生不以師道自居
未嘗束脩之禮。
深憂文之將墜。
思欲汲引後來之秀
遠近來學者。
敎誨程式
一小齋。
扁曰觀善
諸生
書之所。
九月
入城哭從子致愈。
 致愈有雋才
先生愛之
至是夭折
先生極爲悼惜
祭文
後撰墓誌
十月
楊州觀致愈葬。
與洪伯應遊鳳川。
十一月
執義
掌樂院正。
十二月
執義旋遞。
辛巳先生五十九歲。
三月
孝懿王昇遐
縣庭擧哀
季氏參判公。
 參判公齒差二歲
相須如一體。
自數年患風眩
遂至廢明。
先生不堪分灸之憂。
鷺江卜居
欲以便往來看病也。
及歿。
寢食俱損。
神采瘦削
年始復初
再度祭文
四月
大行王大妃輓章製述官。
縣道上疏奉慰
兼辭輓章製述官。
(疏不載。)
 批曰。
云云
皇天降割
奄罹巨創。
恤焉在疚
攀號靡逮。
爾疏際至。
益增哀隕。
輓章所以闡徽揚美
盡於終事之地者也。
何以舍爾。
而爾亦豈過辭乎。
此時奔問。
日夕企佇
亦須從近上來。
以副至意
(地方官傳諭。)
五月
通津下參公葬
 
 宮官國恤卒哭前書筵開停當否。
承命來詢。
對曰。
臣虛帶講啣。
積逋召命
日夕惕息
惟俟威罰之加。
千萬匪意。
因山前胄筵開停當博訪之擧。
混及於臣。
臣旣蔑學識
不以見職自居
則何敢攙論於其間
而顧臣於睿學一事
寸衷耿耿
自有終默不能者。
玆敢妄獻瞽說
以備財幸
臣謹見故事
開停之間。
先輩議論
雖有參差
臣愚以爲目下書筵切急
不可守故常。
見今睿齡漸近志學
輔養之具。
萬萬不侔祖宗盛際
有日流邁若不云來之歎。
如又拘於事例
並與宮僚隻日之對而停閣
其間六七朔好箇光陰虛過了。
深宮燕閒之中。
所親比者
不過䆠侍近習
濟濟賓僚
尸厥位而日與之疎。
其爲可憂。
不專在於誦讀之撤課而已
大凡禮義讀書出。
故禮有居喪讀禮之訓。
至如檀弓大功廢業
註家以業謂身所習。
如學舞學射琴瑟之類。
朱夫子亦曰。
居喪初無不讀書之文。
古人居喪廢業
業是簨簴板子
又嘗請開經筵壽皇山陵未卜之前
昔賢之急講學
有如斯矣。
且以國朝例言之。
大喪在殯之日。
不廢經筵
班班可考。
誠以君德成就
專係講學
不可一日虛徐
哀疚淡泊之中。
善端發見
愈益親切
于以御講。
則攝其威儀
壹其思慮
所接者賢士大夫
所講者聖謨賢訓。
非特易以見效進學
兼亦有裨於盡禮矣。
又况朞制異乎齊斬
冲年尤宜懋學
臣意則恐不可因哀廢講。
久致間斷也。
詢蕘之盛。
私心激切
言不知裁
不勝惶愧之至。
禮郞以健陵遷奉時緬服。
承命來詢。
不對
與洪伯應
黑石里黎湖朴公遺墟
登賞尹尙書堦舊亭。
 黑石里在鷺湖上流
隔岡而近。
六月
差健陵遷陵輓章製述官。
孫敬善生
 致翼子也。
七月
呈狀吏曹
輓章製述官。
八月
聞沈公(能定)訃。
 
後有祭文
九月
健陵出玄宮
不能縣庭
擧哀於家後。
 
 孝懿王發引
出路擧哀
 
 健陵合窆玄宮
不能縣庭
擧哀於家後。
十月
與洪伯應紫霞洞
 洞在冠岳山中。
泉石之勝。
十二月
前望執義
旋遞。
壬午先生六十歲。
三月
廣州
妹壻李新老葬。
 李公於先生
本生從弟也。
自少情好如同氣。
及卒。
深惜其未究用焉。
祭文
七月
司諫
旋還收。
 兩司前望司諫蒙點。
政院以儒賢之爲諫職
無古例微禀。
還收。
送任公得汝謫行于氷湖
 時任公以忠原宰。
橫罹行譴。
先生期會伯應
送別氷湖江上
九月
鍾巖
 金公(基豐),洪伯應李子岡偕。
三日而還
十月
與洪伯應遊狎鷗亭
 
臨江賞月
止宿亭中
十二月
未赴賀班。
縣道自引疏。
 疏畧曰。
臣所叨之職。
其爲任何如。
左右輔翼。
成就睿德
决不可人人而濫授。
不可一日癏曠也。
臣旣非其人。
野外虛帶。
今幾年矣。
從前哀懇
盖無一毫虛假
而未蒙矜諒
徒歸飾讓
寧不欲連章控乞。
以其必遞乃已。
草莽疎賤
懼深僭越
因仍喑默
恬若固有
以汔于玆者。
亦臣之罪。
在昔宣廟違豫之時。
正臣李珥以爲大病之餘。
善端開發
敷陳筵席
藹然乎其言。
懇懇惓惓
足以孚格宸心
想來當日先正苦衷熱血
令人感激而涕下也。
迺今睿候復常
胄筵將開。
率土羣生
莫不洋洋延頸
其所保養擴充一念之善。
繼續光明時敏之學。
泉達火燃。
自有難形之妙者。
不可失。
而時不可緩也。
尤豈容蔑裂如臣者一任虛縻也哉
伏惟殿下念哉在玆。
亟命斥罷臣講啣。
改授賢德
用究啓迪實效
仍治臣闕禮之罪。
以昭法紀
不勝至願也。
批曰。
云云
陳病餘善端之說好矣。
其理如此
而如爾讀書明理之士。
合朝左右
輔導德性
豈可
循辭巽之義。
不念期望之深乎。
爾其勿復逡廵
從速上來
(地方官傳諭。)
癸未先生六十一歲。
正月
差顯穆綏嬪葬禮輓章製述官。
二月
呈狀吏曹
輓章製述官。
禮郞以綏嬪喪大殿除服後燕服色
承命來詢。
不對
三月
訪任得汝于水谷
 時任蒙宥
水谷別業
先生期會伯應往訪。
仍偕尋奉恩寺
還宿水谷
四月
講會鷺江祠。
 祠在家後。
諸生大學
任公及洪伯應會焉。
五月
歷省廣州陽城稷山先塋
 壬申
月谷行宿丙舍
翌日轉向陽城
宗會于退全堂。
講會德峰書院
講生百餘人
序齒行禮訖。
長者大學
童子小學
地主朴侯肯源亦來聽講
丁丑
稷山墓舍
戊寅
先生周甲生朝也。
夙興拜墓盡哀
巡視
因留明發齋。
(齋卽墓舍
)己卯
復還陽鄕
庚辰
月谷湖上
是行。
致翼及二三門人隨之。
謹常追到于陽城
書院
先生
祖考忠貞公專享之所也。
先生戊寅始管院事。
學校模範
爲學講儀諸生
俾月一會講。
使兩直月主之。
先生至陽鄕。
則必親臨敎席
是月
眞像成。
六月
執義
七月
挹淸樓
 金公(基豐),洪伯應李子岡偕。
竟夕而罷。
八月
承政院同副承旨
旋以在外遞。
除敦寧府都正。
九月
縣道上辭疏。
 
疏畧曰。
之前後拜官。
積違敦召。
未嘗一日立乎其位。
何試之有。
忽然進秩
布衣之賤。
廁緋玉之列。
若是之無難。
昧昧以思。
莫究其說。
語云不有人非。
有鬼責。
此殆臣命卒之秋也。
竊念本朝立國
上儒術。
粤在中廟
正臣趙光祖諸賢。
爲時秉用
倡明表準。
化民禮義
導俗以名檢
公道利源
克做一代之治
廩廩三古
不幸用有未究。
遺風餘烈。
久而不沫。
振於明宣之間。
于顯肅之際。
宏儒碩學
磊落相望
廊廟山野
氣脉互貫。
治敎休明
民國永賴。
功有不可誣也。
降玆以往
儒化寖微
不足以勝夫聲利之學。
禮義名檢
無復髣髴曩昔盛際
逮至近日
世愈遠而澤已斬。
讀書種子
亦隨而殄絶矣。
於是友道喪。
名敎墜地
擧世殉利
邦本受弊。
當此之時。
政宜亟用朱夫子所謂丹田氣海之術。
廣羅一世儒學之士。
于以扶植正道
激厲頹俗
俾厥言議標致
苟有可以經正而民興。
無日計之功。
庶覩歲計之益也。
顧迺如臣悾悾一賤品。
始緣相臣之失薦。
猥玷選籍
及其伎倆畢露
理應罷休
漢廷故事
猶且因仍虛縻
節次推遷
類古之充隱
蔑些補於當時
貽厚譏於後世
端居永念
不遑悼己。
而竊爲聖朝殷憂也。
批曰。
云云
爾以喬木世家
山林宿德
又異巖穴果忘之迹。
一何凂凂
凡幾年所
以予謂不足有爲而然歟。
予雖不德
思致養德丘園
硏磨經濟之策。
讀書林樊
講究乎致澤之才。
朝夕左右
出入啓沃焉。
惟其緇衣之好賢雖切。
其奈白駒遐心莫回。
試看今日朝野
苟求其人。
非爾伊誰
陞秩云晩矣。
巽章又何至也。
惟予心之惄焉如飢。
冀爾蹤之幡然改圖
須不日造朝。
賁我法筵
以副予懇懇
如渴之望焉。
(地方官傳諭。)
除刑曹參議
十月
禮郞以栗先生嗣系事。
承命來詢。
不對
遞刑曹參議
申先生六十二歲。
三月
往省稷山先塋
轉至陽城
 行講會德峰書院
致翼,朴鼎祿從。
四月
松京
 己亥
偕洪伯應從姪致秀,林孝憲啓行
歷拜聽松牛溪先生墓。
花石亭。
辛丑
謁崧陽書院
仍設講會
諸生會者屢十人
爲文用述其事。
先生爲作講會小序
登滿月臺
壬寅
謁花谷書院
轉尋朴淵諸勝。
甲辰
謁麗太祖顯陵
歸路歷拜豐溪祠。
忠貞公腏享之所也。
丙午
湖上
五月
乘舟溯往石室
 致成,致秀,謹常,族姪致琦及金煥亨從焉。
夜宿鷗亭
轉尋夙夢亭。
翌日渼湖
金德叟邁淳。
向夕書院
翌日講會
楊州廣州衿紳會者五十餘人
翌日
又以水路還第
○是院。
卽農巖,渼湖講道之所也。
先生管院事。
修擧舊䂓。
至是又親往設
講焉。
六月
挹淸樓
 金公(基豐),任公(魯),洪公(履簡),李子岡,洪伯應皆會。
夕溯到鷺梁而罷。
閏七月
大宗會于崇禮門外
 時。
族譜也。
八月
哭妹李監司夫人
 有祭文
十月
廣州
觀妹李監司夫人葬。
十一月
陽城
五世祖天坡公祧主埋安。
乙酉先生六十三歲。
四月
講會鷺江祠。
 率諸生大學
伯應會焉。
九月
南漢山城
 致愚,致翼,謹常及洪鍾遠,閔泰鏞,李正夏,李頤在,李伯孝皆從。
觀城諸寺刹。
謁顯節祠
先生管院事。
院儒請設講會
仍留二日講席
十月
淸凉寺
 與任公得汝,洪伯應李子卜夜于寺中。
翌日訪永渡寺。
歷尋任公第而歸。
丙戌先生六十四歲。
正月
除同副承旨
 時大司諫翰源疏請招延在野儒賢
右議政沈象奎又繼陳於賓筵
上曰。
儒賢之來。
予亦望之久矣。
卿言又如此
當益加意敦勉矣。
史官敦諭
 傳曰。
崇儒重道。
禮致賢者。
卽我列祖家法也。
歷數前賢
亦莫不出爲世用
誠以世臣之義。
無間朝野故也。
顧予寤寐一念
先志是承是述。
而由予誠淺。
不能致一賢士
儀我朝端
每一思惟
增我厚顔
今日國事
爾果以爲何如也。
上而朝廷百度懈弛
振刷無望
下而八域之民生困瘁
拯濟沒策。
賢者之用心
不當坐視不救
若不憚。
幡然相助爲理
國事猶幸庶幾
而予雖否德
資問學之力。
得以有爲
豈非臣主俱榮者乎。
况今胄筵日開之時。
敎導成就之責。
捨爾伊誰
玆將敷心之諭。
庸示側席之意。
爾其亟回遐心
以副延佇之望。
二月
史官回。
進書啓。
(啓不載。)
再遣史官敦諭
 
傳曰。
日昨之諭。
亶出至意
謂爾幡然
不俟終日
及見附奏
不惟不我肯顧。
乃反拒予太甚
如渴之餘。
以悵以慚。
高尙其事。
不事王侯
古列國之士。
所以行於列國之君。
非比今日君臣之謂也。
爾以忠貞之裔。
高明之學。
足以有爲當世
而便若高蹈遠擧
長往不返者。
無乃予誠有所不足。
而禮有所未盡歟。
不然
君臣之義。
無所逃焉。
爾將捨予而安往也
爾雖堅邁(一作薖)軸之操。
予益勉干旄之義。
不能則不敢止也。
玆遣史官
申罄底蘊
爾其亟勉遁思
卽日賁然
史官回。
進書啓。
(啓不載。)
縣道上疏召命
 疏畧曰。
臣於曩日聖諭中高尙其事。
不事王侯
古列國之士。
所以行於列國之君。
非比今日君臣之謂也。
竊有區區愚忱。
冒昧仰復焉。
在易蠱之上九曰。
不事王侯
高尙其事。
程子傳之曰。
賢人君子不遇於時
高潔自守
不累於世務也。
古人有行之者
伊尹太公望之始。
曾子子思之徒是也
卽斯義也。
宇宙之間。
自有此箇道理
與達則兼善天下者。
並行不悖
諒非專指隱淪果忘者流
則竊
不可列國之士當之也。
今世降而俗漓
賢遠而澤斬。
爲士者弁髦經傳
擺脫法拂。
只知有科宦利祿
而不復知民物則之重。
滔滔者煕來穰往。
若海决而河移
由今之道。
不變今之俗。
將見三綱墜而九法斁。
吁可懼矣。
臣固知殿下斯敎出於一時斷章取義
王言一出
爲謨爲訓。
將以世爲天下則。
倘或後生新學
不能深究聖意
錯認以爲高尙之事。
莫宜行於今朝廷
則逝益其炎劫犇蹶。
進而不知退也。
豈不憫哉。
使臣得至前席
極論時事
不過崇正端士趨。
第一急務
而臣旣蔑高尙之志。
僞冒竊寵。
見棄君子
出臣口。
焉足聽聞
有懷無隱
僭妄
尤增死罪
批曰。
云云
仄席之中。
巽牘又至。
一則由予誠淺。
二則由予誠淺。
不勝愧悵交中
聖人之學。
終於成物
君子之心。
恥於獨善
孟子輔世長民莫如德。
又曰。
當今之世。
舍我其誰
夫子云乎
焉得繫而不食
今爾之所學。
孔孟之事。
一代之推以爲輔長民之德者。
卽惟如爾林下數賢而已
予安得不望之如渴。
爾又安得不以斯世斯人之責自任
凂凂然惟以謙牧爲事而已乎。
予不多誥。
爾其諒之諒之。
卽日幡然
以副予懷。
至於前諭中高云云
爾之陳勉
誠可感。
然予之本意
盖指如由光夷齊之至高。
異於孔孟中行
而泛之而已。
豈有他哉
並須諒之。
(遣史官來宣。)
承旨
侍講贊善
 傳曰。
賢者之來與不來
不係職名有無
儒賢所帶承宣之啣許遞。
仍此思之。
職名不關於賢者。
當處而處之。
所以爲禮也。
贊善一窠加設。
令該曹單付以入。
(先是宋公穉圭
已拜是職。
故有此加設之敎。
當日政單付。
仍下馹召。)
縣道上疏贊善召命
 疏畧曰。
竊念我春宮邸下。
皇天祖宗之所眷降。
羣黎百姓之所係望
臣於頃年
亦嘗以桂坊
登雷肆之筵。
仰瞻睿表岐嶷
動止祥和
臨文講誦
聲韻弘暢。
臣退而攢祝以爲國家萬斯年无疆之休
未嘗一日忘其喜也。
於今居然十數年之久矣。
睿齡漸富。
育德旣久。
庶幾時敏之學。
日就月將
朱夫子嘗告于時君曰。
近世帝王敎子之法疎畧矣。
其所以敎者。
不過記誦書札之工。
未嘗開以仁孝禮義之習。
至於容貌詞氣衣服
用。
則雖極於邪侈
未嘗有以裁之。
寮屬具員而無保傅之嚴。
講讀備禮而無箴規之益。
至於朝夕所與出入居處親密無間者。
則不宦官近習掃除趍走之流而已也。
旨哉言乎。
誠可今日輔儲之龜鑑矣。
若夫保傅箴規之益。
政須宮僚之得其人。
乃以如臣癃殘枯朽
空疎湔劣。
居人下者
苟然充數
責之以至重之任
是奚異乎負九鼎僬僥
立見其摧碎而無幸也。
嗚呼
以臣家世願忠。
遭逢盛際
苟有可以尺寸之能而補宗國之萬一者。
隕首糜身。
將無所辭。
殿下不知臣不肖
禮遇之隆。
誨諭之勤。
逈越尋常
又處之以侍講之啣。
使其昵侍胄筵。
陳說納牖
與睹德業之盛。
豈不誠至大幸
其奈有法義之嚴。
虞人之守。
不可渝也。
後有痼疾之嬰。
萬適之死
爲可戒也。
此臣所以奉持恩言
徊徨踧踖
如酲如癡
終不敢爲呈身之計。
主恩如天。
報答無地
瞻望宸極
有淚自零。
敢不嚴誅
更申哀懇
伏乞殿下亟鐫臣新授講啣。
以開賢路
明詔有司
勘臣辜犯。
以厲臣分。
千萬幸甚
批曰。
云云
虛佇屢日。
予懷如渴。
不意巽牘又至。
自謙太過
素操愈堅
心莫回。
愧悵交切
不省爲喩。
噫。
是職之設。
孝廟所以先賢者。
則予之今日之縻爾。
所以繼述祖宗盛德也。
爾安得不以先賢之事我孝廟者事予
而徒爲此辭巽乎。
旣以虞人之守爲引。
予亦當以虞人事奉復也。
虞人之不往。
招之不以其物。
虞人往也
若招之以皮冠
虞人亦將不往乎。
然則今日之賢者。
非爾伊誰
而予之必欲禮致者。
近於非其招之義乎。
爾若見此。
亦當幡然矣。
陳勉之語。
非但切實春宮迪之方。
寡躬亦當服膺不暇
愛之誠。
感歎感歎
爾其諒予至意
卽日賁然
(地方官傳諭。)
往住月谷
 上率世子幸健陵。
輦路出家相望處。
先生以爲未安。
移寓墳菴
進院洞川。
過時祗迎。
上遣承旨口諭
承旨回。
進書啓。
(啓不載。)
同日
東宮宮官存問
宮官回。
進達辭。
 達曰。
積逋嚴召
泥首俟譴。
不意玆者。
邸下耑遣宮僚
俯賜存問
恩禮逈隆。
此乃列聖在儲時所以施於當時賢者。
臣伏祗承
感激震越
不知所達。
惟是延頸一念
炳然如丹
玆將先正臣宋時烈于肅廟者。
敬誦以聞。
其言曰。
惟願邸下毋昵匪人
毋聽莠言
愼其游處
飮食
親賢愛士。
勤學好問
克成聖德
以副我宗社生靈之望焉。
豈非今日邸下所當勉哉。
臣身旣不出。
不可出。
愚衷所激。
妄有陳獻
伏乞以人廢言
回鑾時。
進院川祇送。
史官承命來宣口諭
史官回。
進書啓。
(啓不載。)
同日
宮官來宣東宮存問
宮官回。
進達辭。
 
達曰。
臣伏回鑾在卽
出伏路左。
迺者宮官又臨宣睿旨
溫若春陽之噓物。
祗承隕越
感極涕零
噫。
臣之大昨引先正之語。
陳勉之悃者。
跡雖僭妄
顧其願忠畢義之苦衷熱腔。
實惟在玆。
願邸下深留睿念焉。
四月
上遣史官敦諭
仍命偕來
 傳曰。
向來路次勞問之後
宜卽更有敦勉
姑且徐遲者。
以前後諭批。
寔罄至意
謂爾必有相幡然之喜。
一日二日
不見其動。
則今而後始知爾之意欲邁邁也。
顧予誠禮淺薄
不足以動賢者之
心。
然究其欲致之意。
則卽出於好賢。
非有私於爾也。
古之人君
鄰國之賢者。
不遠千里而至者。
相感而已
况爾出於世臣
居近京輦
與彼鄰國之賢者。
萬不相侔
則其獨無相感油然者乎。
齊宣不能於是
孟子以爲爲善
予雖寡昧
不可堯舜君民爲心乎。
况我元良天質仁聰明
可以有爲
迨此方將之日。
日與正人君子相處觀感
德性成就
其必有人一己百之效。
爾又無意於此乎。
此又予招延諸賢之本意
湖西儒賢
一則見方居憂
一則卲齡難强。
觖望已深。
而爾又堅守如此
使予安得無繞壁之歎乎。
玆復申諭衷曲
爾須卽日賁然
毋孤予如渴之懷。
進書啓。
(啓不載。)
再下敦諭偕來
史官傳諭
 傳曰。
自遣史官
仄席之懷。
愈覺耿耿
卽見附奏
依舊聽我凂凂
何爾之恝予遐予如是哉。
非所望於爾者也。
爾之德性粹美
學術醇正
朝野推服
欲求當世第一人
捨爾伊誰
而爾不自居乎。
偕來之擧不如是
何以見予之誠禮。
而冀爾之庶幾也。
爾須諒予之苦心
亟回遐志
不日幡然
進書啓。
(啓不載。)
縣道上疏請還收偕來
(疏不載。)
 批曰。
云云
日前附奏
擬有更諭。
而因目下事故未果
爾章又至矣。
多少自謙之言。
爾言愈往愈過矣。
何其凂凂至此
慨歎慨歎
疾病之難强如此。
一㨾敦迫
亦非所以優禮之道。
偕來姑且召還。
爾其安心調理
俟間上來
(偕來史官傳諭。)
是月
富平
拜本生外晉菴公墓
轉至陽川
縣宰金德叟(邁淳)。
留宿
九月
舟遊前江
 
會任得汝,洪伯應獅子菴四忠書院
夜溯月前江。
月波亭
止宿院齋。
丁亥先生六十五歲。
正月
縣道上疏辭講啣。
兼陳所懷
 疏畧曰。
際伏見春宮邸下諭兩坊者。
深軫典學之重。
年華之易邁。
旣往虛度
自强之象奮如風雷之迅。
求助之意藹如春陽之噓。
睿音一播。
四方黎獻
莫不歡欣鼔舞
况臣名忝講官之列者。
尤當如何哉。
時易往而難追。
難得而易失。
今日卽我邸下一初撥轉振作之時與機也。
政宜
濟濟宮僚
朝夕左右
眞切啓沃
對揚睿旨
不可一日虛徐
而如臣庸陋最下。
冒竊匪據。
跨歲尸素
殿下以臣久玷選籍
不欲一朝斥退
爲是虛假
然在臣之義。
豈容徒懷嚴畏
不思控辭
妨賢路而損國事乎。
不得不薰沐具疏
仰暴血懇
伏乞殿下將臣所帶講啣。
亟行刊汰。
仍令選部博訪端方法拂之士。
充列胄筵。
用究輔翼實效
不勝大幸也。
且臣竊有區區愚悃
敢此牽連附陳焉。
向來睿令日三晉對。
俱用綱目爲程。
臣聞經理史事
經純而史雜。
古人讀書之法。
必也先經後史。
使理義宏綱大目
浹洽融貫
爲主於中而後
輔之以史。
本末相資
理事一致
以之權衡古今人物邪正
事變得失
王覇公私善惡之分。
正見斯立
毫釐不差
而若緩經而急史。
先後失序
譬如無星之秤。
無寸之尺。
其將喚鐵爲金。
認賊爲子
畢竟成就功利窠臼
無所補於天德王道之學矣。
朱夫子嘗歎學者舍經而治史。
心術之害。
誠至訓也。
謹稽國朝故事
法講御經書
召對史書
賓主重之意。
可見矣。
伏願殿下東宮侍坐之餘。
從容誨諭
祖宗徽䂓。
日開書筵
兼行召對
經緯史。
克盡繼述之道。
是臣葵藿之望也。
批曰。
云云
所陳是矣。
不可不知。
而經不可不先。
爾疏令東宮見之。
而益勉經傳之工。
爾其諒之。
顧今法言邃論。
本乎聖賢
不離天德王道者
林下讀書之士爲然
今日左右導迪。
成就良德問學者。
非爾之責而將誰之任
反辭巽。
更使予舍爾而他求者。
不亦遐予之甚乎。
正人拂士
固所留念
爾肯賁然
八方賢儒之倡。
豈不誠時不可捨。
機不可失乎。
爾其亟回遐心
近上來。
以輔寡昧
出入胄筵。
(地方官傳諭。)
縣道上書王世子代理賀班闕禮之罪。
兼附陳勉
 書畧曰。
臣以世祿遺裔
偏沐殊渥
今老垂死
實有少須臾之願。
其奈株守有素
癃病難强。
跡自阻於陪班。
誠未伸於呼嵩。
臣之寸衷缺然
姑舍無論
揆以常憲
合被重何。
而况竊念典學允爲出治之本。
則邸下一初攝理
尤宜念釋在玆。
日開書筵
遜志時敏
涵融乎聖謨賢訓。
講貫天德王道
以之端本淸源
天理正人心。
崇儒化而求善良
一代休明之治
仰副我大朝付托之重。
俯循羣下蘄向之切。
而顧其要則在乎愼簡賓僚
玆迺如臣無似
虛縻輔導之職。
妨賢癏事。
而不賜罷斥。
其爲累邸下綜核新化
細故也哉
於此一倍兢懼
玆敢猥從縣道
露章自列
伏乞睿慈俯賜財察
先治臣闕禮之罪。
以振頹綱
仍令削臣之職。
刊臣之籍。
以淸官方矯僞俗。
千萬幸甚
答曰。
云云
顧以匪才。
承此付托之重。
夙夜戰兢
小心翼翼
小子凉德薄學。
何以堪此至大之任。
古人有言正言正道
左右正人者。
平日所慕也。
今日初政之時。
誠淺於徵辟
未見林下正士
心實赧然
邇來大朝答爾之疏。
列聖崇儒之謨。
憧憧一念
尤勤於緇衣
爾其小子非飾誠意
幡然造朝
以輔匪躬
(遣史官來宣。)
三月
稷山先塋
轉往陽城
 設講會德峰書院
翌日鄕飮酒禮
咸鎭嵩從。
除吏曹參議
是月遞。
閏五月
除刑曹參議
六月
遞刑曹參議
七月
祗受鹿皮賜給
(地方官賷傳。)
 元孫誕降陳賀後賞典也。
八月
縣道上書賞典
兼引班闕禮之罪。
(書不載。)
 答曰。
云云
爾其辭領受。
(遣史官來宣。)
九月
祇受大鹿賜給
(地方官賫傳。)
 大朝尊號陳賀後賞典也
翌日
祗受鹿皮賜給
(地方官賫傳。)
 大朝進爵後賞典也。
縣道上書賞典
(書不載。)
 答曰。
云云
爾其毋復固辭
安心領受
(遣史官來宣。)
訪洪伯應南谷
 時伯應居憂
先生往訪廬次。
任公得汝亦來卜夜
再宿而還
戊子先生六十六歲。
二月
就養于致成尙州任所
 前年
致成出宰南原府。
奉先廟于府衙
夫人亦隨往。
其臘
移官于尙州
先生久曠拜廟。
至是趁先忌下往。
留數月而還
歷尋鳥嶺漱玉亭
 有小記。
三月
講會于興巖書院
 乃同春堂宋先生專享之院也。
又設講會西山書院
 乃仙源淸陰先生腏享之院也。
金山
 時宗人慶元宰是邑。
約同遊伽倻。
金山歷探雙溪海印玉流紅流諸勝。
歸路拜星州寒岡書院
尋百梅園
金山
直指寺。
還住尙州衙中。
四月
往遊龍游洞。
 
洞在州西六十里。
泉石之勝。
卽櫟泉宋文元公杖屨之所也。
金山宰。
舟遊洛東江。
 歷登自天臺,觀水樓
致成,致翼從
時致翼中進士
應榜後來覲也。
遠路道南書院
是月
尙州還第
六月
致翼以特令除洗馬
 令曰。
朝家之待山林
大臣無異
贊善某子致翼。
今日政。
洗馬擬入。
八月
哭潁西任公(魯)。
 
祭文
後撰墓誌
己丑先生六十七歲。
十月
本生從弟李左相存秀。
 李公於先生
慕仰甚篤。
隱顯殊塗
參尋頻繁
先生悼惜之。
祭文
十一月
孫定號爲王世孫
以特令除世孫傅
 令曰。
山林與他自別。
勿拘常格
師傅宋祭酒吳贊善爲之。
(宋公穉圭世孫師。)
庚寅先生六十八歲。
正月
縣道上書辭世孫傅
(書不載。)
 答曰。
云云
蒙養之方。
必先左右正人
則其非山林宿德之士而誰。
余之特簡
在於此。
而春晷漸長。
政宜開筵延賢之時。
前後徵招
非止一再
邈然無膺。
其或誠禮未孚耶。
余甚愧焉。
顧今慶禮莫重於冊儲。
冲齡尤要於贊翼
豈可凂凂乎。
爾其勿辭。
從近登對
以輔余德
益贊余工
仍參慶禮
副余望。
(遣史官傳諭。)
三月
禮郞以皇壇祝文中初字當刪與否。
來詢。
 
對曰。
邸下躬將壇享。
興感風泉之思。
祝文紀日之式。
一遵皇朝統曆之舊。
斯擧也尊周之義耳。
可謂不疑不悖
而特以愼重之意。
博詢在廷草萊
寸衷激仰。
豈無對揚之思。
第臣欺謾竊寵。
逋命待勘。
不以儒臣自居
則又焉敢唐突攙論於諸之後
重速無忌之誅哉。
臣旣無以仰承睿旨
虛辱王人
不勝悸恐之至。
閏四月
除吏曹參議
五月
聞睿候不豫
進到城外而還
王世子薨逝
縣庭擧哀
禮郞以王世子大殿服制
承命來詢。
 對曰。
臣於千萬匪意。
伏奉俯詢以王世子殿下服制
臣誠聞命抑塞
竊念斯禮也。
宗大王
深契古禮
定爲三年
特載補編之書。
一洗千古之謬。
可以永垂來世
則凡我後王後賢
固當據而行之。
至若先朝丙午期制
自有精義其間
今日正體之地。
無容更議
而顧臣素蔑學術
不足備數儒臣之列。
近又淹病垂死
神識昏耗
其何敢與聞王朝喪禮重之大節乎。
惟願博詢而財處焉。
縣庭成服
六月
縣道上疏陳慰。
辭吏曹參議
(疏不載。)
 批曰。
云云
皇天不吊
寡躬否德
遽遭罔涯之慟。
言念國事
寧欲無言。
爾以胄筵舊僚
當此哀遑時。
有情禮之一伸
而况以元孫調之任
其所愛戴之心。
必倍他時
虛佇之心。
政爾憧憧
巽牘際至。
遐心莫回。
予懷不覺悵然
爾其勿辭。
卽爲幡然
以副予如渴之望。
(地方官傳諭。)
王世子葬禮時。
輓章製述官。
七月
呈狀吏曹
輓章製述官。
禮郞以王世子卒哭後廟宮陵園動駕時服色。
承命來詢。
不對
八月
鍾巖
 洪伯應李子岡,李正夏,趙秉悳來會
迎哭孝明世子廞衛于路次
翌日參下玄室哭班于延慶墓。
暮還鍾巖
迎哭返虞。
縣道上疏陳慰火灾
辭吏曹參議
(疏不載。)
 批曰。
云云
向來火變。
尙何言哉。
方其危急罔措之際。
君臣上下
只有悲號頓足而已
及其完全之後
又出始望之外。
禮節無憾
克趁定期
雖謂之罔極
中慶幸。
不是過語也。
今見爾章
旣慰予悲慽
又勉予修省
眷眷之誠。
三復感謝
所辭銓啣。
病情旣然
今姑許解。
以便爾心。
顧今儲位空虛
國勢孤危
孫升冊。
方將有命
爾於其間
調攝天和
爰曁諸賢。
相將而至。
以賁盛禮
以輔寡躬。
區區之望也。
爾其諒之。
(地方官傳諭。)
贊善減下。
 侍講院權罷也。
除工曹參議
九月
上遣史官敦諭
 
傳曰。
招徠求助
何時不願。
而在今日國勢
企望尤當如何
爾等諸賢。
皆是喬木世臣
則雖曰讀書林下
自與獨行果往。
絶棄斯世者。
逈然不同
其於國家哀樂休戚
其誠忱當與在朝一般
而每見其固守不出。
不見幡然而起。
此予所嘗慨歎者也。
今玆世孫封冊
雖是有國之常事
在予此日情理
其爲慶喜慶祝
與天無疆
此時豈不見於爾等
爾等亦豈無延竚之心乎。
况予冠首之日。
先王延致宋李儒賢於朝。
卽又予所當繼述者也。
敷心之諭。
至及於此
爾等幸諒予懇曲之意。
與告勉。
趁期造朝
一以賁飾晠典。
使幼孫早有觀感
一以輔迪予躬。
使治道允升大猷
(宋公穉圭,李公友信同被召。)
史官回。
進書啓。
(啓不載。)
辛卯先生六十九歲。
四月
往省廣州稷山先塋
轉至陽城
 時孫男弘善中生員
率往榮掃。
五月
縣庭
孝明世子小祥哭班。
九月
鍾巖
 洪伯應李子來會
趙秉悳,洪一純及致箕從。
講論大學
三日而罷。
壬辰先生七十歲。
正月
夫人權氏喪。
 有再度祭文
墓誌銘
二月
縣道上疏辭工曹參議
(疏不載。)
 批曰。
云云
所辭閒職也。
豈有所妨。
過矣。
爾其勿辭。
近上來。
(地方官傳諭。)
三月
廣州梨湖村。
夫人權氏。
 新卜也。
月谷十里而近。
四月
通津省墓
 
先生稷山通津兩處親山。
歲春秋。
輪回展省
至是歲而止。
九月
除世孫贊善
 十五日賓對。
議政南公轍所啓世孫書筵開之時。
在朝賓僚
雖皆濟濟
德行薰陶
善於儒士
習性濡染
甚捷於幼年
我朝文敎
多賴於山林讀書之士。
而於輔導儲嗣
效尤大。
昔我肅廟朝東宮
正臣宋時烈宋浚吉
輔養賓師之位。
輔導之功。
於斯爲盛。
人到今稱之。
其時宮中人至謂之言曰。
宋處士來。
世子讀書多。
宋處士去。
世子讀書不多。
安得此老。
長留在朝也。
又聞先輩長老之言。
以爲明陵在宥四十年。
終始崇儒重道爲治法
無他
冲幼之年。
常在大賢膝上
口授指劃及其久。
化成有需不盡者存。
當世級之漸降。
兩賢者。
何處得來
而顧今在野儒臣
經明行修
宿德重望
久爲士林矜式
其中又有兩先正後孫。
尤爲貴矣。
於此時。
自上盡其誠禮而招延
則故家世祿之臣。
延頸之忱。
豈可長爲隱遯固守東岡哉。
伏願別下敦諭
使皆乘此秋凉之時。
咸造在
廷。
出入离筵
睿學成就
而兼以爲繼述之道焉。
上曰。
予亦有此意。
有卿奏。
當卽別下敦諭
務盡誠禮矣
又所啓在前儒賢中時贊善者外。
如有當品應爲之人。
則加設單付。
多有已例矣。
見今儒臣宋穉圭
時帶贊善
而宋啓榦,吳煕常
亦宜依已例。
一體單付。
敢此仰達矣。
上曰。
依爲之。
上遣史官敦諭
 傳曰。
年前講書院之初設也。
首以爾爲傅。
欲以養蒙之責。
專畀於爾矣。
復授爾以贊善之官者。
豈亶爾也。
以予心懷
今見冲孫之開講
不待予言之。
而想爾亦有感于中者。
前後招徠
緣予誠淺。
不能致爾于朝。
而當此胄筵方開之時。
導迪成就之道。
爾其任之
悠悠萬事
只在於此
爾若一向固守
予邁邁。
則其可曰世祿休戚之義乎。
江郊十里
不遠伊邇
開講日。
先爲賁然
則兩儒賢亦當次第彙進
望須卽回遐心
副余至意
史官回。
進書啓。
(啓不載。)
祇受大鹿賜給
(地方官賷傳。)
 以世孫初開書筵也。
縣道上疏賞典及工曹參議
附陳戒。
 
疏畧曰。
菲才謏學
無所肖似
而徒爲遊辭虛聲所誤。
玷汚儒選。
居然爲十五年之久矣。
其間所歷之華貫
所被之殊渥
罔非踰溢涯分
居常怵惕
如集于木。
而又別有自悼于中者。
人生斯世
各有定品。
獨臣置身虛實眞贋之間而剖判無期
此殆臣立心不誠。
色取行違
有以厚誣當世
犬馬之齒
已滿七旬
疾病困谻。
鬼事日促。
行將包羞入地矣。
惟願殿下垂哀憐。
漢延年老癃罷遣故事
刊臣選籍
永斷召旨。
俾獲究竟未殊之前
臣含恩戴德
雖死之日。
猶生之
至若工部佐貳三載虛帶。
格外恩賷一體混施。
非所宜於常調賤品
幷賜處分
以免癏官僭賞之譏。
不勝區區之望也。
抑臣於輔導一事
竊有苦衷血腔。
欲泯不得者。
鄒聖有言曰入則無法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國恒亡。
顧今法拂掃地
名敎斁絶。
世道交喪
不待敵國外患
有朝岌岌之象。
人心民命
得有維繫
不至於土崩瓦解者。
亶以一人元良
有以基億萬年無疆之休耳。
玉質岐嶷
令聞夙暢。
可占三代有道之長。
朱子曰。
美質易得。
至道難聞
正臣趙光祖亦嘗
建言于朝曰。
古人尙有胎敎
况已有知覺時乎
異質不可恃。
才氣過人者。
爲善固易矣。
爲惡亦不難。
不可不慮。
又曰。
古人欲使正人太子處者。
其欲長太子親賢愛士之心也。
三代以下
不能輔養太子
亂亡相繼
善治無見焉。
其言出自至誠
掌血條痕
不足喩其痛切也。
然則敎諭不可不早
正人不可不擇
睿齡恰爲敎數之歲。
而肇接講官
則視程子所謂能食能言之時。
已失之晩矣。
跧伏田間
傾耳側聽
未聞有愼簡僚屬
祖宗盛際良䂓
則又何疎畧之甚也。
如是而望其養成睿質
將就睿學
用基他日至治
不亦難乎。
嗚呼
今日宗社大計
莫有急於儲嗣
不容玩愒也。
盖敎不早莠言先入
扞格之患生矣。
不擇講學虛設
實效望斷矣。
機會一失
雖悔曷追。
臣每念及此
繞壁明發
思欲一暴之於紸纊之下。
玆敢因控免之章。
以言代身
牽聯附陳焉。
草野妄言
語多僭率。
臣罪萬死
切願殿下不以人廢言
深惟貽燕宏謨
爰命輔弼掌銓之臣。
精白對揚
另講條例
講員掄選委任責成
進對頻數而勿拘常格
講讀之外。
燕居
嬉。
必多在外堂
浸漬習貫法度之中。
而毋昵于匪人
養正作聖之功。
亶其在玆。
臣攢手蘄祝。
不勝懇懇也。
批曰。
云云
向來別諭之後
意謂幡然
及見附奏
尙覺失圖
益歎誠禮之未盡。
巽牘又至。
何其凂凂乃爾也。
輔導之方。
所陳甚切。
當深庸感歎
寧不體念
而爾旣言之。
又處其職。
當此知思日長。
書筵開之時。
爾以山林宿德
朝夕左右
誘掖勸導
蒙養以正。
則其爲觀感薰陶之效。
豈止課日講對之比乎。
爾其亟回遐心
卽日登途
以副予側席之望。
工議之啣。
前後屢懇如是
今姑許副。
(地方官傳諭。)
癸巳先生七十一歲。
三月
長女閔氏婦。
 有祭文
又撰墓誌
八月
患暴泄。
 先生比數年。
每冬患咳嗽
榮衛受損。
自是便度頻數
雖時有加減而轉成沉篤。
九月
疾革
 患候復添。
膈滯上氣
便數成痢。
寢疾數十日而不廢巾櫛
侍者請止之。
先生曰。
如是
心界愈覺散
亂。
疾轉篤。
不脫袴襪
不解脚緊。
登溷無數
必索盥手
十月
遷于外堂
初七日甲辰酉時
考終外堂
 朝。
招見諸婦女。
酬酢無錯。
神氣安閒平時
訃聞
下敎隱卒。
命給喪需。
 上敎曰。
儒賢
未嘗一番造朝
平日家禮遇。
何如也。
今聞長逝
極爲驚愴
喪需從優輸送
成服日。
世孫宮官致吊。
 知舊門人加麻者四十餘人
太學諸生
文致祭
十二月十七日
葬于廣州梨湖村壬坐原。
與權夫人合窆
辛丑宗大王七年正月。
命贈職賜謚
 初十日朝參時。
右議政趙寅永啓曰。
儒賢賜謚
載在法典
而故贊善宋穉圭,吳某。
俱是在法應謚者也
第吳某生前爵秩
只爲三品
特贈正卿
並爲議謚
在前儒賢之臣。
亦有不待謚狀之例
今亦依此施行事分何如
允之
同月。
贈資憲大夫吏判書知義禁府成均祭酒衛都摠都摠管
二月
賜謚文元
 道德博聞曰文。
主義行德曰元。
公元1783年
癸卯四月
祇受贈誥于致翼陜川任所
公元1787年
丁未四月
宅兆不利
遷窆于龍仁駒興村先塋右岡乾坐之原。
先生本生曾祖正郞公墓所也。
庚午當宁八年秋
年譜成。
公元1832年
壬辰冬
文集印行
行狀(丁酉)[洪山直弼撰]
公元1823年
先生姓吳氏。
諱煕常。
字士敬
學者所居而稱之曰老洲先生
系出海州
上世有諱仁裕。
麗朝檢校軍器監監
寔爲鼻祖
自是蟬嫣
本朝
圭組相承
至貞武公諱定邦
昏朝金墉之變。
廷議守經
幾及於禍。
再傳諱䎘。
湖堂
觀察使
左贊成。
以文學政事。
仁廟名臣
先生五世祖也。
高祖諱斗寅
判書贈領議政忠貞公。
仁顯遜位
諫而死。
曾祖諱泰周。
海昌文孝公
至行好儒術。
祖諱瑗。
參判典文衡
左贊成文穆公
文章聞望一世
考諱載紹。
禮曹判書獻公
仁厚樂善
世稱長德
妣贈貞敬夫人韓山李氏
郡守奎恒女也。
先生以定獻公伯氏判中樞府事兼太學士文靖公諱載純仲子
出爲定獻公嗣。
文靖公延安李氏
議政文簡公天輔女。
以英廟癸未五月十日酉時
先生慶幸賜第
生有異禀
沉靜愼密
德器夙就
自然近道
文靖公家法素嚴。
子弟侍側
非有問不敢對。
日用服習
不離典則
伯氏寧齋公諱允常
純德邃學
爲世醇儒
先生得師天倫
已自離經辨志
親切審問
寧齋公許以克紹家學
稍長。
肆力六籍
中庸
鍾巖別墅
堅固刻勵
極其趣。
質疑寧齋公
反覆論辨
不明不措。
寧齋公歿。
先生自奮曰。
先兄敎誨一脉
惟在吾一身
詎敢自怠以負先兄哉。
誦念玩繹
夜以繼晝
仍之失睡。
至成貞疾
寧齋公喪後。
獻公賣第。
文靖公同室
先生晨昏幹蠱
殆無斯須暇逸
文靖公屢秉文衡銓部。
門闌赫喧
先生僻靜
不與外事
韎韋象譯之類。
有識其面者。
文靖公內閣提學
正廟與諸閣臣
曲宴後苑
宣召子弟赴宴
韋布亦與焉。
先生獨不進曰。
未仕而見於君者無於禮。
顧禮而冒赴。
是踰越防範
防範一壞。
何所止届。
上亦不强而曰。
吳提學二子。
讀書守志者。
有將踵武立朝者。
豈非好命數耶。
壬子
文靖公下世
乙卯
荐罹本生內艱
先生前後居憂
易戚備至
朝夕哭擗。
隣曲感涕
不勝喪。
而猶不以哀廢工。
劬經硏
慥慥如也。
己未
隨侍獻公安東任所
時出而賞樓臺山水
陶山書院
退溪遺躅
南州人士
久益誦慕。
是冬
朝廷薦經朱書治人
冢宰徐公龍輔先生宋公稺圭,趙公鎭球膺命
庚申
翊衛洗馬
侍直
先生曰。
吾非生進。
亦非有除職之命。
家檢擬者。
實由薦目。
詎可冒薦目而進身乎。
呈狀丐免。
上曰。
出身之初。
明於辭受分數
豈不可喜。
且是之子
是誰之家。
初仕中。
更爲調用
特遂其志。
文靖公受知特達
旣歿而猶思。
恩言及此
長陵參奉
命換京司
拜敦寧府參奉
仍差東宮冊禮執事
本職肅命爲辭。
上許以處義不苟
仍命更除桂坊
四月
副率
季氏參判公以新恩入侍
上問先生出膺淹速
自是屢侍胄筵。
文獻䂓。
剴切條暢
上每隔壁臨聽。
亟稱其學識焉。
先生始雖黽勉出脚
而久於職非素志也。
尋遭天崩之慟。
例陞掌樂院主簿。
轉漢城府主簿
卽遞。
自是閒居十年
讀書養親
若將終身
戊辰
內艱
先生年已垂衰。
執禮彌嚴。
及葬
風雪董役
細事必親。
不使人代幹。
克襄而患傷寒
幾危而甦。
辛未
除敦寧府主簿
時定獻公已入耆社。
順親志勉就。
月餘遭定獻公喪。
獻公別業
在佛巖山下。
旣葬。
几筵出寓。
宗黨從者數家
乃聚其後進。
授一經
講勸課焉。
甲戌
選授海道都事
不就
乙亥
拜司御。
或諷其冲齡進講
不可陳義太高。
先生歎曰。
所急在先入。
此時扞格之患生矣。
數次登對而遞。
戊寅冬
右相南公公轍
請抄
公元1818年
行修之士。
別加旌招
先生與李公友信。
同被剡薦
經筵書筵兩銜
旋授司憲府持平
先生屛居廣州岳山中。
文孝公丙舍也。
上遣史官別諭敦召。
先生上章控辭
己卯
陞掌令。
侍講進善
王世子將冠。
先朝故事
再降諭召。
先生荐上辭本。
附奏以難進之
屢除執義
馹召續下。
先生上疏陳戒曰。
天心未豫。
灾沴疊見
閱月亢暵
星文告警
天人感應之際。
不敢知。
要之虛生而必有召矣。
不是灾。
遇灾而不知懼。
是眞灾耳。
仄聽公車之間。
寥寥無聞
卽此一事
甚於灾。
伏乞渙發德音
廣求讜言
措諸實用
仰答天威
不勝大幸也。
庚辰
又除執義
先生疏辭召命而曰。
從古論敎胄之術。
莫詳於保傅傳。
然要其歸不出於早敎諭與選左右
而選左右
又爲敎諭之本。
盖習與正人居。
講論誦讀之外。
納誨嚴密
觀感親切
邪僻之防。
安義理之習者。
自不容已。
故曰左右正。
則太子正而天下定也。
竊伏草莽
懸心銅闈。
所以養正之方。
輔翼之具。
未聞克遵先王之法。
大慰臣民之望何也。
臣嘗忝叨桂坊
竊覸開講之日。
二三宮寮逐隊而進。
晏朝旋退。
凌遽草率
徒歸文具
外乎此則深宮幽獨
入對
無路。
間又停禀頻數
作輟靡常
而燕閒之所與游居者。
不過紫袖黃門近習便嬖
此輩所知所行。
只是利慾機巧之私。
諂諛迎合之態。
其蠱心害性
不可勝言也。
冲年講學
猶可謂姑從簡易
而今睿齡已過就傅
德業如日方升
苟於講讀之際。
一循故常
改前䂓。
欲望其養溫文之
帝王之學。
殆類却步而求前。
炊沙而成飯。
朱夫子所謂明月之珠。
夜光之璧。
委之衢路之側者。
不幸近之。
伏願亟簡端方直諒法拂之士。
列于胄筵僚屬
仍命另講條制
勿拘常䂓
問寢視膳之暇。
恒臨外堂
雖非法講。
召對頻許。
不時晉接
簡其禮貌
從容諮訪
得以朝夕親比
尊賢愛士。
情意流通
遜志問學
功效漸見矣。
疏入。
例批慰勉
李賓客晩秀袖是疏。
晝講進讀一回
紫袖黃門近習便嬖等語。
左右聽者無不灑然變色
尋除掌樂院正。
執義
以前疏未見採施。
露章自引
疏旣具。
因遞職未果上。
辛巳
孝懿王昇遐
遷奉健陵。
幷差輓章製述官。
先生自謂不嫺聲病
且援前賢已例辭免
綏嬪及孝明世子挽辭如初
坊官國恤卒哭前書筵行廢來詢。
先生對曰。
開停之間。
先輩議論
雖有參差
以爲目下
筵之切急
不可守故常。
見今睿齡漸近志學
輔養之具。
萬萬不侔祖宗盛際
如又拘於事例
幷與隻日之對而停閣
其間六七朔好箇光陰虛過了。
深宮燕閒之中。
所親比者
不過䆠侍近習
濟濟賓僚
尸厥位而日與之疎。
其爲可憂。
不專在於誦讀之撤課而已
禮義讀書出。
故禮有居喪讀禮之訓。
至如檀弓大功廢業
註家以業謂身所習。
如學舞學射琴瑟之類。
朱子亦曰。
居喪初。
無不讀書之文。
嘗請開經筵壽皇山陵未卜之前
昔賢之急講學
有如是矣。
誠以君德成就
專係講學
不可一日虛徐
哀疚澹泊之中。
善端發見
愈益親切
于以御講則攝其威儀
壹其思慮
所接者賢士大夫
所講者聖謨賢訓。
非特易以見效進學
兼亦有裨於盡禮
朞制異於齊斬
冲年尤宜懋學
不可因哀停講。
久致間斷也。
林右相漢浩引先生議提奏。
行召對。
尋除執義
壬午
春宮疹候平復
疏請闕賀之罪。
仍言在昔宣廟違豫
正臣李珥以爲大病之餘。
善端開發
敷陳筵席
藹然乎其言。
足以孚格宸心
迺今睿候復常
胄筵將開。
其所保養擴充一念之善。
繼續光明時敏學者
如泉
達火燃。
不可失。
不可緩也。
癸未
擢授承政院同副承旨
連除敦寧府都正,刑曹參議
丙戌
司諫翰源疏請招延在野儒賢
右相沈公象奎繼陳之。
特授副承旨
別諭敦召。
先生附奏懇辭
上荐敦諭若曰
高尙其事。
不事王侯
古列國之士。
所以行於列國之君。
非比今日君臣之謂也。
先生上疏申懇曰。
在易蠱之上九曰。
不事王侯
高尙其事。
程子傳之曰。
賢人君子不遇於時高潔自守
不累於世務也。
古人有行之者
伊尹太公望之始。
曾子子思之徒是也
宇宙間。
自有此箇道理
與達則兼善天下者。
幷行不悖
諒非專指隱淪果忘者流
則恐不可列國之士當之也。
今世降而俗漓
賢遠而澤斬。
爲士者弁髦經傳
擺脫法拂。
只知有科宦利祿
而不復知民物則之重。
由今之道。
不變今之俗。
將見三綱墜而九法斁矣。
固知殿下斯敎。
出於一時斷章取義
王言一出
爲謨爲訓。
將以世爲天下則。
儻或後生新學
不能深究聖意
錯認以爲高尙之事。
莫宜行於今日朝廷。
則逝益其炎劫犇蹶。
進而不知退。
豈不悶哉。
使臣得至前席
極論時務
不過崇正端士趨爲第一急務
而臣僞冒竊寵。
見棄君子
出臣口。
焉足聽聞
有懷無隱
尤增死罪
旋遞承旨
加設贊善以授。
時上世子幸健陵。
先生庚辰
奠居鷺湖
以近輦路
心不自安
留月墳庵
俟駕過。
祇迎于院洞川。
上遣承旨口諭
東宮亦遣宮官存問
先生口達曰。
正臣宋時烈于肅廟曰。
惟願邸下毋昵匪人
毋聽莠言
愼其游處
節其飮食
親賢愛士。
勤學好問
克成聖德
副我宗社生靈之望焉。
豈非今日邸下所當勉者哉。
臣身旣不出。
不可出。
愚衷所激。
敬誦以聞。
回鑾
大小宣諭如初
先生復擧前達餘意。
申勉于小朝
還都後。
復遣史官別諭。
仍命偕來
先生附奏曰。
古人人臣事君。
守身爲上。
報恩次之
臣嘗有味乎斯
思欲持循寡過
盖臣許多欺誣之罪。
已矣難贖。
則惟於出處去就
不至放倒
守一己之廉義
不畔先儒法門
所謂將此心報佛恩也。
臣若怵迫嚴威
喪失所守。
大質已虧。
何所藉手報恩哉。
荐降別諭。
益復敦迫
先生以啓以疏。
控辭甚力。
上特令收回偕來
丁亥歲首
東宮下令宮僚法講召對
俱進綱目
先生聞之上疏
畧曰。
向來令日三晉對。
俱用綱目
臣聞經理史事
公元1827年
純而史雜。
古人讀書之法。
必先經後史。
使理義宏綱大目
浹洽融貫
爲主於中而後
輔之以史。
本末相資
理事一致
以之權衡今人物之邪正
事變得失
王覇公私善惡之辨。
正見斯立
毫髮不差
而若緩經而急史。
先後失序
譬如無星之秤。
無寸之尺。
其將喚鐵爲金。
認賊爲子
畢竟成就功利窠臼
無所補於天德王道之學矣。
朱子嘗歎學者舍經而治史。
心術之害。
誠至訓也。
謹稽國朝故事
法講御經書
召對史書
賓主重之分。
可見矣。
伏願殿下東宮侍坐之際。
從容誨諭祖宗徽䂓。
經緯史。
克盡繼述之道。
是臣葵藿之望也。
二月
東宮代聽機務
上書陳勉
初政
拜吏曹參議
尋遞拜刑曹參議
己丑
孫定號爲王世孫
令曰儒賢與他自別。
勿拘常格
師傅宋祭酒吳贊善爲之。
拜世孫傅
是乃正二品職。
先生爲難安。
上書力辭。
庚寅
又除吏議
五月
王世子薨逝
禮郞來詢大殿服制
先生對曰。
斯禮也。
英宗大王深契古禮
三年
特載補編之書。
一洗千古之謬。
可以永垂來世
凡我後賢後王
固當據而行之。
至若先朝丙午期制
自有精義其間
今日正體之地。
無容更議
儀曹已以補編之制入啓。
而仍請僉議
大臣皆言其難行
儒臣不對
先生曰。
昭顯之喪。
同春及諸名碩
請行三年
尤翁亦嘗云昭顯之喪。
仁祖國制服朞
據經則實斬衰也。
旣服昭顯以長子服
則於孝廟。
服衆子服無疑
推斯義也。
今日服制
可以定矣
國有大小禮節。
每被詢問
皆辭不對
所對者。
辛巳書筵開停及是歲服制而已
所以睿學邦禮
非可已而得已者也。
八月
殯宮欝攸之灾。
上疏陳慰。
兼辭諸銜。
特遞吏議
尋除工曹參議
王世孫冊儲。
別諭敦召。
先生附奏疾病危綴之狀。
壬辰
世孫始開書筵
領相南公公轍建請招延
仍請加設贊善以處之。
又拜贊善
敦諭宣召
辭旨拳切。
先生擎讀下淚曰。
使我如可以進身
則在世臣畢義之道。
詎容以不進爲參哉。
不可冒進
而坐邀寵命。
祗增辜恩負國之罪。
申控實病。
上疏曰。
鄒聖有言入則無法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國恒亡。
顧今法拂掃地
私意滔天
名敎斁絶。
世道交喪
不待敵國外患
實有岌岌之象。
人心民命
得有維繫
不至於土崩瓦解者。
亶以一人元良有以基億萬年無疆之休耳。
朱子曰。
美質易得。
至道難聞
正臣趙光祖亦嘗建言于朝曰。
古人尙有胎敎
况有知覺時乎
異質不可恃。
才氣過人者。
爲善固易矣。
爲惡亦不難。
又曰。
古人欲使正人太子處者。
其欲長太子親賢愛士之心也。
三代以下
不能輔養太子
亂亡相繼
善治無見焉。
然則敎諭不可不早
正人不可不擇
春宮衣尺漸長。
恰爲敎數之歲。
而肇接講官
則視程子所謂能食能言之時。
已失之晩矣。
尙未聞愼簡僚屬
祖宗盛際良䂓
如是而望其養成睿質
將就睿學
用基他日至治
不亦難乎。
嗚呼
宗社大計
莫有急於儲嗣而誠不容玩愒也。
切願殿下深惟貽燕宏謨
爰命輔弼掌銓之臣。
精白對揚
講員掄選委任責成
進對頻數而勿拘常格
講讀之外。
燕居游嬉
必多在外堂
浸漬習慣法度之中。
而毋昵于匪人
養正作成之功。
亶其在玆。
臣攢手蘄祝。
不勝懇懇也。
仍乞遞職名
遂解工議。
先生敎胄一事
常有滿腔熱血
前後章奏
不憚屢瀆曰。
顧瞻有位
一人以此存心者。
吾欲使少喚醒
其奈聽我藐藐何哉。
每對宮僚
語及輔導疎畧
往往嗚咽
傍觀爲之感歎
先生受氣甚弱。
保生有道
晩益
公元1833年
康强
比年寒嗽
至癸巳而劇。
彌月暴泄。
氣息不續。
而猶不停巾櫛
侍者請止之。
先生曰。
如是
心界散亂
子弟請屛思慮
先生笑曰。
豈以我爲怛化耶。
少無顧戀
大限未臻
先斷醫藥
亦非順受之道。
故任汝輩所爲耳。
自此疾日臻。
神氣安閒素日
十月甲辰酉時考終
享年七十一。
訃聞
上敎曰。
儒賢未嘗一番造朝
平日家禮遇。
何如也。
今聞長逝
極爲驚愴
喪需從優輸送
成服日。
世孫宮官致吊。
知舊門人加麻者四十餘人
太學及所管祠院諸生
咸致吊祭
十二月癸丑
葬于廣州聲串面梨湖里壬坐之原。
先生儀範端凝
肩背竦直。
精神涵蘊。
擧止舒泰
疎眉美髭髯
眼光燁然英氣
天分極高。
淸瀅昭朗
慈諒易直
蚤襲文靖公身敎
已知有眞用心處。
繩墨自律
細大必飭。
久乃雍容和豫
無不愛敬
累世貴顯
生長京輦
雅懷林下藏修之願。
一就省闈
以親命也。
委身於學。
矢願以古聖賢自期
用工也。
循序致精
沉潛闡繹
務主自得
謹守憲章
深戒穿鑿而刱新。
涉獵而騖外。
由博反約
馴致純粹淵識慧解
觸處洞然
性命之奧。
造化之幾。
辨晣乎表裏精粗
貫通本末終始
兢兢省察日用
動靜
知行不倚於一偏
常曰知到十分
自然行將去。
欲住不得
知而不能行。
終是知有多少未盡。
又曰。
知見其大。
於行見其重。
庶免偏過一邊一邊受病之弊。
又曰。
居敬窮理力行
學問旨訣。
居敬涵養
與知行分動靜而言也。
初學者各有分段工夫
當交致其力。
而及其熟也。
三者融爲一致
乃可成德
又曰。
若祇欲依本分作好人則已。
不然
便於大本有見
可以明誠兩盡
常曰。
聖人之言。
潔淨精微
當隨其地頭
活絡看出
支離纏繞箋註者。
反晦本旨
學者玩心高明
方有進步處。
仍歎爲名理學者
尙氣務勝。
分割門戶
各主先入
莫相踰越。
參考彼此同異
會極乎紫陽成訓
論理氣曰。
大要不出於一原分殊動靜體用數語。
一原者。
理之一而氣亦一也。
分殊者。
氣之分而理亦分也。
一原而語其分殊
則天萬物
俱屬分殊
自分殊而語其一原
則天萬物
各有一原
一原者。
靜而體也。
而從其流行處觀之。
靜亦動也。
分殊者。
動而用也。
而從其主宰處觀之。
動亦靜也
又曰。
陰陽一氣動靜
太極之爲體乎中而不遺者。
一理本然也。
元亨利貞
雖爲四時
而元未始非貞之氣。
未始亨之氣。
元亨爲動。
利貞爲靜。
靜之氣卽動之氣。
動之氣卽靜之氣。
理之在是而流行者。
面貌情狀
隨其氣而不同
冲漠無眹
動而非動。
靜而非靜。
在陽而不爲陽局
在陰而不爲陰局
故乾之利貞
健中之順。
坤之元亨
順中之健。
而其動靜相涵之妙。
畢竟一理而已矣。
又曰。
今人只知於理下得本然字。
未知氣亦有本然
本然便是神也。
理則一定不移
神則萬變不測
卽其本然一原看得不離
卽其萬變一定看得不雜也。
然理與氣離則二。
雜則一。
所謂不離不雜
只是形容一非二難形之妙。
毋論主理與主氣。
亦必就不離而看不雜
不雜而看不離
方見其互須相形之義也。
又曰。
無本末。
性眞無妄
氣有本末
故心有眞有妄。
然直就神理妙合處。
看其本體
幾乎泯然無別矣。
若徒知性善而不知氣亦本善
道器離而心性二致也。
故論形氣
雖有偏正淸濁之分。
神則無偏正無淸濁
但比理有情意造作。
不似他純一無妄
故理資乎神。
神配乎理。
爲氣之本而爲形之主也。
然去其中
揀別出理爲氣本。
性爲心宰之義。
方有所準則
而不墮於異端之見也。
又曰。
宇宙充塞彌漫者。
莫非氣。
物物
之中。
皆有正定有常不易之體。
綱紀造化
流行古今
天地所以不翻。
萬事無有不定
直此之由。
所以亭亭當當
直上直下正理
貫徹三極
不宰之宰也。
又曰。
黃勉齋形氣神理之論。
最爲精確
有形有氣
有氣有神
有神有理
如人之耳目手足形也。
視聽屈伸氣也。
視聽能屈伸者神也。
視聽有明聰之則。
屈伸而有恭重之德者性也。
又曰。
無別說。
不過大學至善
中庸中和
就此精察
積久有得
則其名義意思
方可犂然于心也。
論心氣質曰。
心之爲體。
五行精英
至神至妙。
自爲一身之最貴。
故能以之具理應事
其所以爲堯舜參天地者。
豈但性善而已哉。
實亦由於此心之虛靈洞徹
無分數無優劣
不隔於此理之善也。
無論統性與主氣。
心之本來體段自如是耳。
朱子所謂精英者。
亦就氣中。
揀別本體
以示其靈足以妙此理。
不可百體等焉。
名言雖殊。
其實一也。
若謂與氣質槩論。
天君降同百體
其可乎。
又曰。
心之部位屬火。
而居一身之中。
光明方正之體。
非他臟可比
足以神明之舍。
不測之用。
以此謂之心則可。
謂之心體則不可。
這裏自有靈昭活化妙理宰物者。
是神之所爲
而心之本體在斯矣。
有以氣質當心體者。
是只知有五臟血肉之心。
而無見於氣之本一也。
或又病此而有謂方寸之內。
着氣不得者。
矯枉過直
而殊不察乎心是五臟之一。
均有此氣質而特不干本體也。
又曰。
氣質不有別爲一氣
湛一査滓
遍體內外
特異形質一定不易
起滅無常
如雲霧之捲舒。
方其未發而退聽也。
一似無有
及其已發而用事
汩亂方寸
如雲蔽日
而若氣機一息
斂用還體。
則又依舊太淸也。
儻使氣質有一定之種子
如何變化乎。
又曰。
先儒論心氣質之分。
輒以精粗爲言
以氣之精爽屬心者。
不可易。
不如本末爲言
以氣之本屬心。
可見其爲一氣而有本末之分也。
本則而已矣。
不齊者末也。
本末可以精粗
論人五常曰。
今人高看五常
謂物不能具有五常
殊不知五常因人立名
畢竟五行之理也。
析之爲五是五常
約之爲二是健順。
約之一是太極
有則俱有。
無則俱無
若謂物之於五常
或有或無。
分裂太極也。
又曰。
以氣之通塞粹駁。
有偏全善惡。
全善惡一也。
人物偏全。
謂之禀賦本然
則人之善惡
亦自歸於本然
說之行。
大有妨於性善之論也。
氣質善惡言。
分殊以偏全言。
苟知發後善之無傷於本然之善。
可以知發處偏全之無傷於一原之全也。
故從發用而語其分殊
人物非特心之不同
性亦不同
本體而語其一原
非特性同。
心亦未嘗不同
何則
心是神而性是理。
一眞一靈
混混融融
不相離。
動靜生成
無間天人
不二人物
天人之分
形之有無也。
人物之殊。
氣之通塞也。
又曰。
分殊一原
則雖屬已發。
其氣之循理者。
亦不害爲本然
如犬之守牛之順。
爲當然之則。
而旣無彼此大小之別。
則守與順。
决非異理。
而亦一全太極也。
故分而爲萬。
不害其本一
混而爲一。
不害其有萬。
萬焉而不爲多。
一焉而不爲少也。
然則一原本然
同一地頭
分殊氣質
同一地頭
分殊未嘗一原
氣質未嘗無本然也。
先生自見道。
洞徹大原
故其爲
玲瓏穿穴
橫竪周匝
川流敦化
隨處融脫。
滲漏而極會通如此
所謂天授神解
獨專其能者乎。
逮夫年卲學成。
眞見卓立
由由自樂。
嘗訓門人曰。
眼前路逕
坦然明白
由吾言求之。
庶乎不差
素嚴於義利之辨。
理欲公私所由分。
一刀兩段
無所滯吝。
若少涉
計較。
則已陷膠漆盆中
深斥柔善害事
曰見善不能勇遷。
有過不能遄改。
不若剛惡之易於變化從善也。
惟其信道篤而持守固。
進退語默
或恐有違於天則
不肯一毫自貶
常要理會壁立氣象
曰若發言制行
不足見憚。
是亦鄕愿已矣
鄕愿之害。
甚於異端
又曰。
學者不耐譏嘲
和光混世底意。
畢竟墮落坑坎不能自拔也。
須要不用安排
眼前看得尋是一路
乃可爾。
燕居恂恂
辭簡而禮恭。
見人爲過高之論苟難之行者
皆甚不韙
一念敬畏
養吾誠。
雖在憂慽事務澒洞滚急之中。
提撕警覺
須臾罔忽。
庶幾行健不息
嘗愛延平默坐澄心之語。
瞑目靜坐
以驗心與一之妙。
雅言爲學
當先後禮
而禮之用。
尤切於常行
每擧橫渠禮敎而爲訓。
常病禮書繁縟
沿革不同
準以家禮參酌古禮
聖人制作之意。
而克符時措之宜。
修擧四時正祭
豐約儀式
永遠之圖。
子女嫁娶
冠必三加
昏必親迎
成人之道。
正家之始。
詎可從容苟簡
答人問禮
折衷常變。
考據詳核
若尙度數泥古
私智而役文者。
所不取也。
先生雅抱君民之志。
憂世恤民
出自血忱
常云治道當先䂓模
理財用人
平天
下䂓模。
而我朝數百載
一是苟焉。
理財均田戶布。
用人鄕貢科擧之制。
如猝難革。
鄕貢科擧錯行
重貢而輕科
漸磨新人耳目而正其趨舍
不得從頭理會
以定一代之制。
惟此庶幾
嘗歷論科擧之弊曰。
擧世奔蹶。
河决而海移。
眼前只見得此重。
而不知性命爲何物。
名行爲何事。
如此輩人。
將焉用哉。
古者培養用人
今焉戕賊而用之。
仍言孝悌力田
幾乎王道
力田民產制矣。
孝悌民行興矣。
而初非卓絶超異之事。
只是本分當爲
䂓模氣象
濃厚宏大
漢初。
以二者取人
專是敦實務本
三代無如此良制。
又以磻溪隨錄。
綱領正大
條貫精密
斟量損益
儼然一王之制。
而未試於當世爲恨。
其蔚有範圍
慘淡排鋪。
可以化今與傳後者
可知也。
嘗謂我東諸賢。
不有父師之義。
尊慕靡間。
而於谷,農巖
尤切曠感。
誦繹微言
若與之朝暮遇。
襟韻灑落
文理密察
自有默契者存焉。
陶庵李先生裒稡遺集及所纂輯羣書
名之曰全書
活字印本
久而將盡。
是時諸士友爰圖剞劂而壽傳。
李公采以陶翁尸厥事。
李度中者。
倡言子大全例。
改稱李子全書
貽書李公而勸之。
李公
謀士友。
先生復書曰。
是書編摩
出於文正老先生
改集爲全書
恐非以集卑而全書尊也。
盖取倣於二程全書
二程全書
不過記實之稱。
飜刻先輩見成之本。
不犯後人手勢
事面得矣。
翁之爲翁。
不在區區稱謂之間。
雖以子稱。
分上
毫末不得
不以子稱。
在後尊師之道。
亦非有殺了也
尊師衛道
自有名實本末之殊。
體其道契其心。
實也本也。
尊其人慕其聲。
名也末也。
苟不講於先後重之分。
其不駸駸至於末之勝本
名之蔑寶者尠矣。
矧今賢澤漸
習俗靡靡
質亡而僞滋。
翁之道不熄者幾希
有志此事者。
交修胥訓。
聚精會神敦本務實之地。
維持一脉可矣。
烏可先從彌文
看得太重。
不思所以矯偏補弊哉。
中得書大恚。
作長書辨。
驅勒抉摘
肆意醜詆
又自創五條說。
謂出於先生
架虛鑿空
所不至。
所謂第一條。
傳襲篈,漑,㮨,振之凶論也。
先生夷然曰。
息謗莫如無辨。
流言止於知者
吾汙不至上下爭辨矣。
老成諸論。
皆主愼重
先生非直愼重而已
兼憂聖賢堂陛不嚴也。
於是自知窮遁。
先生益急。
嗾人投書
必欲陷害
先生惟守無辨之戒。
有問者。
畧擧顚末
而亦平心
氣。
忿懥不見色辭
戒子弟毋出惡言
及其手脚自露。
黨類告絶
先生受誣。
不期辨而自辨矣。
嘗謂農巖發微闡奧。
功存繼開。
當與谷幷夫子之庭。
士林從祀之論。
請製疏于先生
先生始辭而終副。
農巖全體大用
至此而始著。
是爲斯文之公案也。
先生孝友天植
事親洞洞翼翼
養志是務。
文靖公有事輒議。
本生母夫人
自哭長胤
寢疾
先生季氏
環侍左右
諷誦詩書
縱談今昔
所以舒憂娛哀者。
靡極不至
李夫人
常阽床笫
先生祁寒盛暑
交睫解帶
刀圭秤水
罔或替人
枕簟匙箸
咸服其勞。
李夫人常歎曰。
非吾兒。
吾豈延壽至今乎。
永感後。
日必早起謁廟
遇喪餘。
澡濯新衣
屛客齋居
愀然如有所思
祭號慕。
若在袒括
課歲展墓
哭輒盡哀
至七耋猶不闕。
種松檟。
誠力俱竭。
葱欝成林
綿延數里。
生朝不許設壽酌。
甲日
宿文靖公墓廬
悲痛不自勝
每語父兄時事
低聲致敬
往往悲咽
季氏相須如一體。
恒勖以崇德趾美
曁其廢視。
不堪分灸之憂。
至愆寢食
及哭其喪。
神采瘦削
思至則輒釀涕。
敎育庶弟
產業共有無。
至愛孚感
推諸睦婣
恩義周洽
稱量緩急
曲加賙恤
凡有喪病
咸以先生爲歸。
公元1809年
待以擧火十數家。
己巳歲大饑
念窮族瀕於溝壑
宗黨之處營邑者出俸金
計口而分。
賴以全活
忠貞公後孫尠少
間有陵替不振
宗子孤貧
爲營義庄
鳩財買田。
區畫纖悉
將爲世尊收族之䂓焉。
御家有度
內外之防。
未曾以便入內
男女稍長。
不令接席幷肩曰。
別嫌明微
有家先務
誨飭子弟
先行而後文藝
崇節儉而薄榮名
有過則輒莊色而莅之。
自知改。
游戲不端
孩提呵責
奉身甚約。
秖取蔽體
饔飧無過數豆。
不施屛障
弊帷御冬
几案箱簏
皆尙樸素
子弟將備歲製
先生布帛
親自監裁。
雖純緣之微。
不使燕市一物
仍戒後昆
家法
交游
出門絶罕。
然於師友
熱心活意
止庵霽軒近齋中洲四賢尊事之。
與擴齋閔公致福契好彌篤。
曰自喪伯氏
惟於閔元履
資益最多。
以余所知
其有實見於此理本體者。
元履一人
以其年壽不永
不克論著
悼惜不已
云朋友列於五倫
五倫是有立。
而聖遠敎弛。
友道寖衰
至今日。
殆其亡矣。
王深父所謂有四肢。
所以成身
一體不備
則謂之廢疾
人倫缺焉。
何以爲世者而戒之。
與人交。
久而愈敬。
不苟爲然諾。
聞有一善
雖疎
公元1833年
賤。
折節而下之。
故舊顯達
不與參尋
困阨憂戚
亦必盡情
有時同志蕭寺林亭
舒暢襟懷
縱談名理
飄然凌霞之想。
雅好山水
得仁智之趣。
冥搜路羣勝。
遇會心處。
輒有不瞬之賞。
是所云妙用顯行隨處充滿者也。
自以喬木世胄
休戚與共
愛一念。
炳然如丹
每聞衮職闕遺
歷日不怡
飢饉札瘥
國步綴旒
則或繞壁明發
戒子姪曰。
士生衰末
當不忘伏節死義之心。
至若習俗日汙。
華夷之防不嚴
義理寢晦。
淑慝之別不章。
則辨之早而守之確。
思欲警世而開惑焉。
明睿所推。
察於世務
做事
原始要終
詳密牢固
絶無齟齬罅漏
得失利害
不審知幾
龜蔡先見
恒以牽情骨肉
遲廻郊牧
邑邑自得
晩年
準擬卜居上流而竟未果焉。
每稱徐孺子躬自耕稼
非其力不食
問以天下事。
則不對曰。
吾實有愧古人矣。
嘗誦三淵語春日野田中。
叱牛躬耕
是爲務實
贊歎不已
可見素性也。
雅尙謙挹
欲以師道自居
雖有請學者
標榜以謝之。
晩歲
擔荷轉重。
不得辭者。
無問遠近
接引不倦
而亦不許贄見
曰貴在實心相與
何必虛禮先之
隨才高下。
奬進誘掖
敎學以先名實
須要
於爲己爲人之分。
斬釘截鐵
庶不迷於入道
否者直是尋流逐影耳。
買小屋以處之。
名其齋曰觀善
肄業其中
亦有挈家相就者。
爲之謀生
俾專居業
所管書院立學䂓。
令月講。
或親莅敎席
或行鄕飮酒禮風勵之。
弱冠
爲文章。
得作軌範
旋覺其無益身心
不事閒漫著述
體裁簡潔
辭理懇到
遺稿十七卷
又有讀書隨記一卷雜識二卷藏于家。
先生立號
晩治草堂而居之。
題其額曰敦艮。
爲止道之至善
先生所以安身立命者也。
陽明勝則德性用。
故發諸日用云爲者。
靡往不隣於明通公溥
以是而求之。
庶乎先生之爲先生也。
配淑夫人安東權氏。
牧使贈判書濟應之女。
文純公尙夏玄孫也。
仁惠端淑
君子相敬如賓。
克理閫政
宗姻咸服其賢。
壽七十二。
先生一歲而卒。
先生墓左。
三男二女
男長致成前牧使。
出爲寧齋公後。
次殀。
次致翼今景慕宮令
二女婿縣令致祿正言金輔根。
長房男弘善生員。
女適李鍾愚。
次房男敬善。
嗚呼
先生以間世英睿之資。
累葉文獻之盛。
傳習家庭
篤信好學
深求道體
用志不分
遂擔夯脊梁
任重致遠
從少至老。
造次顚沛
一息間斷
而必以求仁爲
本。
見得仁體端的
故直造眞蘊。
居安資深
涵育發用之美。
無內隱顯之殊。
所以體天地生物之心而持養擴充者。
一出於誠。
詳和之氣。
布濩四體
信順之德。
孚感衆人
表裏無間
體用兼該
忠厚惻怛之中。
自有剛果直方之氣。
雖威利怵疚而不能奪。
死生交變而不能移焉。
爲政于家而倫理極正
恩義極篤。
可以六順而化一國
不以樂天知命
而忘與人同憂
然時有所難進。
道有所難行。
卷懷藏密。
沒身山澤
終作煕世之遺逸
俾其鋪舒皇王之志。
不少槩見。
當與千古志士
同其齎恨者也。
然道之不行
以其不明也。
唐虞精一之傳。
孔孟而明。
鄒魯開之功。
程朱而明。
若夫洛建訓釋闡發之旨。
亦有所留蘊以待夫百世
義理無窮
聞見有局。
多少釁罅。
補苴而生。
甚則入附出汙
手分現化
聖哲之訓。
驅率縛束
徇己意。
以致上下丹漆
有以朱子而攻朱子者。
道術天下裂。
而斯文之否塞極矣。
宇宙間道理。
不容不一整頓
先生適當其機。
自知責有歸。
專精鑽硏
虛心寬意。
不立己見
因文順義
堅瑕自攻。
始焉積久慣悱者。
終底怡渙脫落
形氣神理之義。
動靜體用之妙。
以明造化生成之無二本
器分之無二事
世儒主氣之論。
眞妄無別
流傳訛誤
將爲異端資斧
而理爲氣主之旨晦矣。
先生發揮理字。
刳心洞髓。
俾洛建以來剔發此理。
苦血扶植眞詮正諦。
於是焉復明
其功可謂盛矣。
見諸佔畢記述
士友講難者。
罔非妙道精義之發。
而韶音令辭
露天機。
玉尺金衡
毫釐靡差
卽其綜萬理析羣言者。
可以承先啓後
定于一
而晩益斂約
遵晦愈密。
默而成之。
存乎德行
庶幾博約之會。
功與願滿。
造詣所極。
卓然爲四百年吾道結局
若是者洵命世眞儒
天之降先生于今日者
將以通氣數之局。
苟然哉。
若遇後世堯夫。
信斯言之非溢也。
直弼亦曾奉敎先生矣。
有曰近世靡文滋甚
儒先贊美之辭。
全無斟酌
一以過尊爲主
如是
不足以尊其人。
相因襲。
遂成一副虛套
事實斯文興替
常所服膺不敢失者也。
先生胤子
以直弼辱先生知遇
托以狀德之文。
自念見識謏淺。
筆力拙劣
足以觀善言。
何能微顯闡幽
不朽永世哉。
謹就見聞攸及而素所悅服者。
撰次如右
兢兢屬辭比事
仰體先生憂患世敎苦衷
用竢知言君子云爾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