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自动笺注)
第一詩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論
  
新羅
新羅之世。
昔金三姓
迭入爲王。
相錯互如棋子
不相誅滅
至累百年而其國不衰
論者謂其有禪受遺意
而其事度越百王
丁子不然
夷狄之陋也。
夫國之所以傳有二道
予賢與予子而已
然予賢者。
非有堯舜之聖以授之。
而有舜禹之聖以受之。
不能
故前乎堯舜未有授者。
後乎舜禹未有受者。
則予賢固無論已。
夏殷以來
一姓相承
天經地義
無以尙之。
繼體爲君。
卽爲父子
雖兄亡而弟及之。
父子也。
雖弟亡而兄繼之。
父子也。
太廟僖公
春秋譏之。
文昭武穆
秩然有序
不可移易
此其循天理自然
而立人紀常彝
萬世大法者也。
區區鷄林之人。
烏足以知此義哉。
彼其君位如令長之牧民而已
朴之所位。
不害其昔得之
昔之所位。
不害其金得之
唯一時材力之雄則得之
權勢歸則得之
未嘗宗廟昭穆之制而存諸心置諸論議
庸詎非夷狄之陋哉。
吾未知朴氏之世。
嘗立五廟歟。
至昔氏之世。
爲之奈何
毀之歟則朴氏已革命矣。
因之歟則昔氏未嘗得國也。
兩立之歟則朴氏之祀誰尸焉。
昔尸之則嫌貳尊矣。
朴尸之則賓矣。
賓則已革命矣。
抑兩無所立歟。
宗廟不立。
何謂得國
抑同廟而祀之歟。
王者之禮。
其所出。
其所始。
宗祀其所親。
祖考相敍。
以祫以祔。
二姓同廟。
神其享之。
於此無所講。
君乎牧乎而不更其國。
所謂夷狄之陋也。
況其傳襲之際。
篡弒者踰其半。
女后之勢而陰圖之者三。
不然其羣臣擁立之。
烏覩所謂禪受遺意哉。
朱邪存勖以
嗣源爲子。
李嗣源王從珂爲子。
而傳之國謂之唐。
郭威柴榮爲子。
之國謂之周。
昔金之傳之國
謂之新羅也。
何以異是。
若乃不相誅滅者。
勢也俗也。
非有盛德大度
能容而全之
烏足度越百王哉。
高句麗
高句麗都卒本四十年。
(卽紇升骨城。
)徙都不而城。
(卽尉那巖城。
)厥享國四百二十有五年
此時士馬強壯
疆土恢拓
漢魏之際。
中國發兵侵擾
莫之能勝。
長壽王十五年。
徙都平壤
享國二百三十九年而亡。
民物殷富
城郭鞏固
卒莫有補。
若是者何也。
鴨綠之北。
風氣早寒。
地與蒙古接。
其人皆雄勍鷙悍
又彊胡雜處
四面受敵
故其備御深固
所以能長久也
平壤二河之南。
山川秀麗
風俗柔軟
堅城鉅鎭之重重外護者。
白巖,蓋牟,黃城銀城安市之類。
項背相望
首尾聯絡
平壤之人。
豈有懼哉。
延壽,惠眞擧城降敵而莫之問焉。
蓋蘇文稱兵作亂而莫之禁焉。
安市城主彈丸一城
大唐百萬之師而莫之賞焉。
此其故無他
所恃平壤也。
嗟乎
平壤其足恃乎。
遼東拔則白巖危。
白巖拔則安市危。
安市拔則愛州危。
愛州拔則薩水危。
薩水者。
平壤藩籬也。
脣亡則齒寒
皮剝則骨露。
平壤其足恃乎。
晉宋南渡而亡天下
此中國之殷鑑也。
句麗百濟南渡而失其國。
東邦覆轍也。
傳曰無敵國外患者亡。
兵法置之死地而後生
百濟
百濟三國最強。
而其亡最先
或曰新羅南隣狡倭。
句麗西接遼燕。
武備常嚴。
百濟介於其間
外患不及
兵力弛弱而易亡。
或曰其俗驕詐
睦鄰國。
故易亡。
此皆百濟之所短。
其所由亡則非也。
國之久長
多由定都
必能據形要之地。
積威制之勢。
堅鞏不動。
維繫衆心而後
一朝有患。
命令行而勢力湊矣。
百濟始都慰禮。
慰禮者今之漢陽東北也。
其所河南慰禮者。
今之廣州古邑也。
(詳見東國地理考。
)北阻道峯三角
南滯洌水。
沃野千里
利盡南海
所謂天府金湯之地也。
故厥享國四百九十四年。
北服帶方
東招濊貊
句麗新羅之人。
莫不屏氣脅息
至文王時
始都熊
川。
轉徙扶餘
纔一百八十五年而亡。
由是觀之。
地利而可忽哉。
扶餘大野之中。
百里之內。
亭壁無所依。
藩籬無所蔽。
而義慈王以荒淫之主。
縱恣不戒
猝遇大敵
四方觀望不救
列郡逗留而不進。
終使都城失守
新羅拊其背矣。
立國者能察地勢建都
於是不動焉。
外侮不如是也
或曰殷以數遷而長者
古之談也。
遼東
高句麗之時。
疆土遠拓。
北部接于室韋
(今滿州
亦入北部
)其南部至于蓋牟。
(今山海關以東皆其地。
)自高麗以來
北部南部
悉爲契丹所據。
金元以降
不復爲我有。
鴨綠一帶
遂成天限
至我世宗世祖之時
摩天以北。
拓地千里
六鎭棋置
外薄滄海
遼東終不能復。
論者恨之。
臣謂遼東之不復。
國之幸也。
遼東者。
華夷往來之衝也。
女眞不踰遼東
不達中國
鮮卑契丹不得遼東
不能控制其敵。
蒙古不過遼東
不通女眞
苟以愿順不武之邦。
擁有遼東
其害可勝言哉。
和附則使价供億之費。
兵丁調助之役。
一國之力而不能支也。
失和四面受敵兵革無已時。
一國之力而不能支也。
二祖之時。
大明已都北京
瀋人畿甸
闚之固不可得。
設令遼瀋尙屬諸胡
二祖不取何者
得荒鹵無益之地。
而增敵於天下者。
英主不爲也。
漢唐之世。
尙按周秦之故都關中而後
得以威制天下
中國智謀之士所論。
東西二京優劣而已
明成祖文皇帝英略蓋世
蒙古女眞之強。
不可遙制也。
遂以大名爲歸。
而後之主中國者。
得以易之也。
大名中國之都。
遼東豈可復言哉。
且我邦地勢
北以二河爲界。
(豆滿及鴨綠
)三面環以海水
疆場之制。
渾然天成
遼東反爲贅也。
何爲恨之哉。
雖然苟使國富而兵強。
一朝抗衡天下之志。
欲窺中原一步者。
非先得遼東
不可爲也。
不然西得遼東
東平女眞
北拓境上。
黑龍之源。
右與蒙古抗。
斯足爲大國
一快也。
日本論一
日本今無憂也。
余讀其所古學先生伊藤氏所爲文及先生太宰
等所論經義。
燦然以文。
由是日本今無憂也。
雖其議論間有迂曲
文勝已甚矣。
夫夷狄之所以御者
無文也。
文則禮義廉恥以愧其奮發鷙悍之心者也。
無長慮遠計以格其貪婪㩴取之慾者也。
如虎豺狼
怒則齧之。
饞則啗之。
安有商度可否其間哉。
其所以爲難御也。
其所可畏也。
昔我邦之無文也。
隋煬頓百萬之師。
不得尺寸之地。
太宗中國之力。
一目以去
高麗之世。
臣服女眞
威制琉球
自文物寢盛。
禮義相尙
有外寇至。
唯知拱手奉獻
此其明驗也。
日本之俗。
浮屠尙武力。
剽掠沿海諸國。
奪其寶貨糧帛。
以充其目前之慾。
故我爲患
新羅以來
未嘗數十無事
中國江浙之間。
連年攻刦
大明之末。
其患不息
今我邦州縣不與交兵
已二百餘年。
中國互相市貨。
舟航絡續
苟非有禮義文物
有以大變輕窕貪賊之俗。
何累千百年莫之或改者。
一朝帖然寧息如此哉。
有欲興兵者。
左右諫之曰得其地不可守。
竊其財有盜賊之名。
有欲興師者。
左右諫之曰某時興師伐之。
片甲不還
某時興師伐之。
國隨以亡。
於是乎止。
此皆文勝之效也。
文勝者。
武事不競
妄動規利
彼數子者。
談經說禮如此
其國必有崇禮義而慮久遠者。
故曰日本今無憂也。
日本論二
平秀吉動百萬之衆。
十州之力。
擧大事
一鏃不還。
國隨以亡。
百姓至今怨之。
不宜蹈轍審矣。
日本之無可憂一也。
嶺南歲輸米數萬斛
以活一州之命。
今雖大行刦掠
不能當此米之利。
盟約必敗
其不欲生釁審矣。
日本之無可憂二也。
淸人以我邦爲左臂
而我之北界
與其根本之地。
逼近相附
淸人決不使慓悍習兵之虜。
據其左臂
日本知得之而不能有之也審矣。
日本之無可憂三也。
日本舊未統合諸洲。
亡賴之徒。
各以其意治兵行刦
羅麗之際。
爲患頻數
一島一嶴。
莫不統轄國君
不敢起戎禍審矣。
日本之無可憂四也。
日本未通中國
中國錦綉寶物
皆從我得之
其所孤陋
我人詩文書畫
得之
奇珍絶寶。
今其舟航通江浙。
不唯得中國之物而已
得其所製造諸物之法。
歸而自造而裕其用。
又安肯刦掠鄰境
竊盜之名。
而僅得其粗劣苦惡之物哉。
日本之無可憂五也。
若夫覘國力之虛實
察武備之疎密
量度勝敗之數。
而爲之權而已
則彼已百來。
我已百敗
無噍類矣。
至今安然無事哉。
四郡
四郡者。
茂昌,閭延,虞芮,慈城也。
或言其當廢。
或言其宜復。
論者不一
臣竊觀鴨淥河之源。
大者有二。
一甲山之南。
香嶺之水也。
其一咸興之西。
黃艸嶺之水也。
雨(一作兩)水合流於葛坡之前
西至茂昌。
與厚州水合流。
自此以往
河流浩漫
遂成天塹
沿河爲邑者四。
所謂四郡也。
四郡以西。
沿河爲邑者。
渭原,楚山七邑也。
四郡以東。
泝河爲邑者。
三水,甲山是也
鴨綠之水。
自南而北。
至于閭延。
又折而南流
今論北極出地渭原,甲山。
大抵同帶。
則渭原,甲山爲之絃。
四郡爲之弧矣。
疆域之辨。
宜弧是爭。
藩籬之蔽。
宜弧是固。
而今廢之不顧可乎。
率然之蛇。
擊其首則尾至。
擊其尾則首至。
其中首尾具至。
兵家大勢也。
率然之蛇。
首在甲山。
尾抵渭原。
而其腰腹皆已朽矣。
尙可首尾相救乎。
兵之所以勝敗存亡
而已
山戰者據峻嶺則勝。
水戰者據上流則勝。
勢也。
有彊胡數千。
四郡之地。
北斷葛坡之路。
西通建州
南面號令我。
七邑亭壁之障。
土崩瓦解
浿水以北。
非復鮮之有也。
不此之憂。
而謂四郡可廢乎。
防之未成。
踰者無傷
防而踰之。
亂之本也。
詩云折柳樊圃
犯(一作狂)夫瞿瞿
道防之不可踰也。
鴨綠爲防大矣
今無故而毀之。
使女奸細之民。
潛處山林之中。
挈其妻子
託爲巢窟
採金銀銅銕。
鼓鑄以爲貨。
孩兒之蔘。
貂鼠之皮。
自肥
弓矢戈鋋猛火之器。
自衛
守土之臣。
不以聞。
廟堂之臣。
知而不言
亂之旣作。
於何有。
昔我世宗世祖
命將出師
經營六鎭
一國之力。
而後已焉者。
何以哉。
欲以豆滿爲防也。
防之在人。
尙或圖之。
防之在我。
自毀之。
臣故曰廢四郡宜復。
汲黯
公元1764年
汲黯伉厲剛褊
名高一節之士。
非公輔之器也。
公孫弘始與議而廷倍之。
上前
開陳利害得失
明吾議之所必是。
議之所必非。
退而語之曰始公與之。
議廷倍之何也。
顧不赧赧然服其罪。
而且心德之乎。
直於上前發其奸。
豈不迫切少禮矣乎
若是者。
人主畏其口而已
中心不敬以爲公輔之器也。
布被不可譏也。
苟以位至三公不可布被也。
則禹貴爲天子
不得衣服耶。
晏嬰一狐三十年
豚肩不掩豆。
君子不以爲詐
假使釣名布被也。
不猶愈於驕奢淫佚自縱者乎。
張湯修法律多苛刻
斥之是矣。
然其云取高皇帝約束紛更之爲者。
失言也。
高皇帝初定天下
制作多未備。
而其性倨不恭
未嘗文理條目
其所約束
豈必盡善哉。
剏業數世之後
國家間(一作閒)暇。
正宜興禮樂正章程
以補前寧人所不逮。
以貽子孫
若但曰吾祖聖人也。
其所爲。
天成地定也。
疑其有神不測之妙。
莫敢遷動焉。
則其國未有不腐委頓而亡者也。
所宜守者。
大訓大戒而已
變易法律
何不公何不導迪人主
以之興禮敦敎化。
取法以立威哉。
豈不靦然起謝之乎。
祖宗之法。
善則因之。
敝則修潤之可也。
經濟識務之士。
每有所欲爲。
庸劣學者
輒引祖宗號令之。
使百世善治者。
未必汲黯之言啓之也。
之事。
吾不知也。
武帝窮兵黷武
殘生民之命。
天下之財。
結納方士怪客。
求神仙。
符籙祥瑞
封禪禱祀
何嘗一言匡救之乎。
君德闕失
害毒下民
國家興敗者。
默然不言
時於上前
公卿貴臣面辱之。
自取亢直之名而止。
可謂公輔之器乎。
武帝之云吾欲云云者。
史雖不著。
要之慨然唐虞治也
齊宣王以羊易牛
孟子尙欲因其端而擴充之。
英俊特達
宣王比哉。
何不因其慨然善道之。
激勵憤悱進取之志。
以之躋漢治於三代
而乃愎然摧折之。
使油然之萌。
遏絶而不復起乎。
專務名高
而無忠愛惻怛之誠者也。
武帝好名
是以優容之。
其許之以社稷臣者。
畏其口也。
非心許之
也。
拓跋魏
公元952年
聖人之法。
中國夷狄夷狄之。
夷狄中國中國之。
中國夷狄
在其道與政
不在乎疆域也。
故周之先。
間於獯粥混夷之中。
未嘗非夷狄也。
一朝有如太王王季者興。
禮樂文物可述焉則中國之。
秦之先。
伯益之後也。
未嘗中國也。
而自非子以來
崇利棄義。
不肯中國和好焉則夷狄之。
聖人之處夷夏也。
如是矣。
拓跋氏之地。
東連濊貊
西通落那。
(意今之額那斯也。
)南跨陰山
北距沙漠
號曰鮮卑
其始也。
未嘗非夷狄也。
雖然猗盧助劉琨匈奴
其心已中國矣。
什翼犍等。
皆襲中國之所封。
其國又中國矣。
其先
本出黃帝哉。
道武之興。
(拓跋珪)首置五經博士
大興文學
又令朝野束髮加帽。
太武(世祖燾)從崔浩之議。
盡滅天下沙門
經像寺塔
佛法入中國。
排闢之嚴。
未有是也
孝文(高祖宏)立四門小學
遺書
名儒胡服胡語
賢哲之君。
世世承繼
井田之制。
遵周官之職。
敎化洋溢
禮樂煥爛
以其功烈則滅燕滅滅涼。
長安洛陽
六軍所指。
天下風靡
以其歷年傳世十四。
享國一百七十有二年矣。
跡其本末
何遽不若牛金之子
(東晉牛氏)一隅偏安
終爲強臣所篡者哉。
何不進之爲中國
而必擯斥而不予統也。
史家偏隘如是
後世外國入主中國者。
無所勸焉。
胡服胡語曰汝旣不欲中國我。
寧我夷狄汝矣。
堯舜禹湯遺民夷狄之。
此其故何也。
有慕中國中國拓跋氏。
史家不肯中國之故也。
雖然拓跋氏自中國矣。
區區史筆予奪
何足輕重於我哉。
唯魏有二疵焉。
方伐宋之時。
嬰兒貫槊。
世宗之時
佛法再行已矣
何國無此疵哉。
東胡
陸象山東海西海
心同理同。
儒者之言。
雖然風氣所鍾。
氣質之性。
有大不同者。
北方之人。
大抵強悍
匈奴突厥蒙古之屬。
莫不嗜殺戮習殘暴
西羌亦詐薄多變
夷狄之在東方者。
仁厚愿謹
足稱者。
鮮卑也。
入中國也。
崇禮樂獎文學
制作粲然
契丹東胡也。
阿保機(遼太祖)敦於天倫
三叛而三釋之。
虞舜以來未有也。
制治之盛。
歷年之久。
(二百餘年)實中國之所堇獲也。
女眞再主中國
而其在金也。
虜宋之二帝而終不加害
將相和附
規模宏遠
海陵狂昏
未易亡也。
淸之得國也。
兵不血刃
不易肆。
而貴盈哥以來
泰伯仲雍之風者數人。
不亦韙哉。
史稱東夷仁善
眞有以哉。
朝鮮處正東之地。
故其俗好禮而賤武。
寧弱而不暴
君子之邦也。
嗟乎
不能生乎中國
其唯東夷哉。
俗儒
漢宣帝太子曰。
俗儒不達時宜
何足委任
此言不可非也。
孔子管仲
許其仁曰微管仲
吾其被髮左衽矣。
子產平仲之徒。
亦嘗有譽而無毀。
其與弟子論道
多田軍旅及使於鄰國之事。
其爲司寇
亟誅少正卯
其於夾谷之會。
盛陳兵威
其於陳恒
沐浴而請討。
眞儒之學。
本欲治國安民
攘夷狄裕財用
能文能武
無所不當
尋章摘句注蟲釋魚。
衣逢(一作縫)掖習拜揖而已哉。
古者生子
弧矢四方
稍長舞象舞勺
以習武德
旣壯學射御。
敎人之義可見矣。
興師獻馘
乃於學宮行之。
宮者非徒讀書而已
孟子齊梁之君。
專尙戰鬪
所言皆仁義
欲以矯其過耳。
後儒不達聖賢之旨。
仁義理氣之外。
一言發口
則指之爲雜學
不云申韓
便道孫吳
由是名高窺道統者。
寧爲腐論陋說以自愚。
不欲踰此閾一步
於是儒之道盡亡。
時君世主日以賤儒者矣。
宣帝之言。
未盡善。
然究其本。
曲在儒者
論者不揆曲直
攻擊宣帝不已
宣帝獨無言哉。
庶孼
昔我英宗大王庶孼之枳塞。
選部選其有文藝成大中十人
授之臺諫之職。
旣而宰輔之臣而諭之曰。
天至尊也。
未嘗呼天也。
至尊也。
未嘗不稱君也。
庶孼不得父母父母者。
何以哉。
(謂嫡母)羣臣語塞
莫敢覆難。
旣而有退而語于朝堂之上者曰。
乾稱父坤稱母。
蒸民之所同也。
有敢匹夫而稱天子者。
六師移之。
於是衆口和附
謂之名言
君子
非禮也。
是亦聖考之言爲正也。
父稱父母稱母。
人子之所同也。
有敢庶子而稱宗子者。
九族議之。
不旣相準乎。
奚竝父母而禁之乎。
父母不可禁也。
書其系以爲䉳則父之。
書其系以爲封彌則父之。
書其系刊之爲榜目則父之。
書其系藏于選部則父之。
奚獨於閨門之內語言之間。
而禁之使勿父也。
庶孼何枳哉。
韓魏公其母靑州婢妾也。
范文正公從母嫁。
繼父之姓。
及入翰林而后
上表復姓
使宋而倘枳。
兩人者。
有能垂紳正笏。
國勢泰山之安。
而使西賊心膽寒者乎。
邵康節先生昆弟三人
公叔木之大功
而狄儀之齊衰也。
使宋之儒而輕康節以是也。
皇極經世之書。
何以得與於斯文哉。
臺諫其小者也。
必相而后可者也。
上論
公元953年
法莫不良於還上。
還上之法。
父子不能也。
田舍翁析其子十人產。
朝而巡乎十子之家而告之曰。
汝疏乎財。
新婦闊于用。
明年汝其餒。
汝輸之糧。
藏之汝翁之窖。
明年春
予其還汝。
厥子入其室告其妻。
未有不折眉蹙頞
竊竊然苦其令者。
縣官之於民哉。
明年春
翁朝而巡乎十子之家而告之曰。
今日予其還汝糧。
汝其來受。
雖然雀由隙入。
鼠穴而輸之。
其欠者什二三。
汝其知之。
厥子入其室告其妻。
未有不折眉蹙頞
竊竊然訕其志者。
縣官之於民哉。
禺中
子帶橐囊馬牛
就翁窖受之。
翁又據其窖而告之曰。
汝疏于財。
新婦闊于用。
今授之。
來月汝其餒。
今日若干斗。
後十日受若干斗。
十日若干斗。
至于新穀而后盡焉。
厥子歸而告其妻。
未有不折眉蹙頞
竊竊然苦其煩者。
縣官之於民哉。
於是爲火而炤之
令其妻槪量之。
妻掬一匊
就于火。
吹其飛而視之曰。
是昔從吾家輸者耶。
何其糲且赤。
又多碎也。
與叔家輸者換者乎。
或管窖者。
與翁謀而奸之乎。
所謂憂我餒者如是乎。
旣而量而槪之曰。
所謂三斗米者乎。
於吾斗十五升猶弱矣。
未有不折眉蹙頞
竊竊然訕其貪者。
縣官之於民哉。
若是者十餘年。
十子之家。
削弱
而翁之窖溢爲之倉。
爲之高廩
於是其諸子而告之曰。
予今積粟米且腐矣。
汝其受之。
而償。
什一
公元954年
是加。
以防雀鼠之欠也。
今富
管予庫者數十人
顧安徒勞苦哉。
羨餘可以濟矣。
汝其念之。
子跪垂涕泣而辭之曰。
如是
終不得保全膝下
勃然怒曰父予
子不願。
大惡也。
鞭其背而予之
是年秋衰惡
十子皆窘。
不能輸其償者。
翁悉發其蒼頭
十子家。
取其鍋釜。
奪其犢。
不當
又就其妻之昆弟從父昆弟之家。
奪其犢取其鍋釜。
於是哭聲震天。
謂天不聰。
縣官之於民哉。
明年大饑
至石七百。
翁糶其七百。
私其六。
以其一予之子曰。
有秋且石九十。
汝其償之。
未有叩心嘔血旻天而愬其衷者。
縣官之於民哉。
故故주-D001曰法莫不良於還上。
還上之法。
父子不能也。
奸吏
未必奸。
其使之奸者法也。
所由興。
未易悉數
凡職小而才有餘則奸。
地卑而知崇則奸。
勞微而有速效則奸。
獨能久而其監制我者數遷則奸。
監制我者亦未必出於正則奸。
黨與茂於下而上孤昏則奸。
嫉我者弱於我而畏之不發則奸。
我所忌者均所犯而相持不發則奸。
刑罰褻而廉恥無所立則奸。
或奸而敗。
或奸而不敗。
未必奸而敗以奸則奸。
奸之易興如是也。
所以馭乎吏者。
無一不協其所由興。
而其使之不然之術則亡有焉。
奈何不奸哉。
夫國之所以建公卿大夫之官
而制公卿大夫士之祿。
以待夫公卿大夫士之人。
何爲也。
治民也。
其職旣治民也。
則凡試其才選其藝考其績進其秩。
宜亦壹以是治民也。
今也不然
試之以詩賦
選之氏族
考之以其踐歷淸華
進之以其黨論峻急
至於民則曰是鄙事也。
委之吏使之治之。
唯時一來
嚴威虐刑曰。
奸吏宜懲。
是客來而困主人也。
吏且仰天大笑
纓索絶而語之曰。
民於爾何與哉。
而其奸可懲乎。
趙廣漢河間郡吏也。
尹翁歸河東獄吏也。
張敞卒史也。
王尊書佐也。
皆升之朝廷
天子大臣
功能燁然
所至百姓懾伏
郡國大治
若是者何也。
彼以其所習者而措之。
固其順也
凶年盜賊桴鼓轟。
三輔使善爲賦者司馬相如往而戢之。
戢之乎。
大獄訟起。
係纍
犴狴
彌年不能決。
使善爲頌者王子淵往而折之
折之乎。
故欲吏無奸。
朝廷取人
專用詩賦
而習吏事者。
翺翔顯路。
郡國彫敝。
巨猾難治者。
令往而臨之。
苟有成績
授之公卿而不疑焉。
則吏奸其戢矣。
雖然彼世居而久任
根蟠而節錯者。
雖能者憂焉。
有術焉。
凡吏職其要而有權者。
不過邑十窠耳。
掌派差者掌穀簿者掌田者軍政者。
大邑不過十人
十人每於數百里外取之。
如今營吏之法。
而亦無得久據其任。
久者二周
餘皆一周而罷。
則吏無所施其奸矣。
凡奸起於久。
不能久。
奸不老矣。
彼皆客游郡縣
遷徙無常
倉廩有奸
其能庇之乎。
軍伍有奸
其能匿之乎。
不庇不匿。
於是乎奸破矣。
破奸之術。
若是其易行也。
方且因循而莫之矯。
吾且奈何哉。
故曰吏未必奸。
而其使之奸者法也。
監司
莫夜鑿牏孔解銜鐶。
探囊胠篋
以竊衣被敦匜。
或擿其錡釜而逃者。
乎哉
非也。
是唯餓夫之急食者也。
懷刃袖椎
要於路以御人
攘其牛馬錢幣
剚其人以滅口者。
乎哉
非也。
是唯愚夫之喪性者也。
駿馬綉韉
騶從數十人
炬燭列槍劍。
富人家。
直上堂。
主人
帑藏
焚其廩庾
誓戒令毋敢言者。
乎哉
非也。
是唯鷔者之失敎者也。
然則奚盜。
佩符囊嚲印綬
專一城擅一堡
箠楚枷鏁
日撻罷癃寒丐。
咂其血吮其膏者爲盜乎。
曰非也。
是唯近之。
亦小盜耳。
大盜於此
樹大旗擁大蓋大鼓大角
雙馬之驕(一作轎)。
戴玉鷺之帽。
從者二人二人
胥如府史之數而加其二焉。
數十人
輿皁隷儓若卒僕之屬數十百人
諸縣探候延接之吏若徒數十百人
馬騎百匹
其載者百匹
婦人姣服靚裝數十人
稗(一作裨)將負韊前驅二人
其殿者三人
驛官從者一人
鄕亭之官騎而從者三人
佩符囊嚲印緩(一作綬)。
屏氣脅息
騎而從者四五人
桁楊棓杖或朱或白
以慴人者四人
炬燭手執絳翠紗籠。
待用數百人
手執箠禁民毋得號訴八人
道傍觀咨嗟歆羨數千百人
所至發火礮以驚衆。
進供具如太牢者仆之。
厥有一飮一食
或失其醬違其溫者杖。
杖者凡十餘
公元955年
人。
數之曰道有石蹶余馬。
曰嘂者不禁
媍人迎者少。
屏帳簟席朴。
曰炬不明炕不溫。
如斯而已矣。
旣定
召胥與史。
文移郡縣
命市納賈。
一斛直錢百五十。
怒罵之。
增至二百。
民有至者。
則覆其斛責二百。
明年春
析二百而三之
予民而告之曰此一斛也。
海濱富商大賈
粟米勺踊。
則傾其窖而錢之。
山縣粟米紅腐
則爲廩爲積。
於是生脛。
日走百里
七日則七百里而海焉。
海之罷癃寒丐。
不任毒痡
賣妻粥子。
流血吐沫
顚連以死。
旣而計其贏錢
至數千萬。
墓地者流之。
令長虐政者流之。
其罰四十百。
屠病牛者流之。
其罰三十百。
計其贏錢至數百萬。
有土豪姦吏刻章僞書舞文弄法者。
曰是淵魚不足察則掩匿之。
不孝不弟
薄其妻。
淫黷亂倫者。
曰是傳之者過也。
褎然爲不知也者而過之。
厥有佩符囊嚲印綬者。
穀糶賦稅
如已所爲
則恕而存之。
居最
以欺人主
若是庸詎大盜也與哉。
大盜也已
是盜也。
干掫敢問
執金吾不敢捕。
御史不敢擊。
宰相敢言
勦討橫行
暴戾而莫之敢誰何
田墅連阡陌。
終身逸樂而莫之敢訾議
若是庸詎大盜也與哉。
大盜也已
君子大盜不去。
民盡劉。
第一詩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辨
  
臯繇瞽瞍
桃應問曰。
舜爲天子
臯陶爲士。
瞽瞍殺人如之何
孟子曰執之而已矣
竊嘗孟子七篇
出門人之所記述
而非皆孟子之筆也。
故其稱齊梁之君。
皆書其諡。
而論伯夷伊尹柳下惠伯夷太公之事。
重見疊出。
其非一人之筆審矣。
故其云孟子言者
不能無疑
臯陶之執瞽瞍是已。
天下莫大君父
枉法之與逼君而使之去。
其罪孰重。
枉法之與聽父之繫于獄。
其難孰甚。
爲人臣而執吾君之父曰汝殺人當死。
天下無此法也。
其君一朝去其位。
方且恬然而不往追曰爾去矣。
不能屈吾法也。
任其終身而莫之反。
天下無此義也。
身爲天子
而聽其臣之執吾父繫于理曰法也。
吾且奈何哉。
乘夜微服而踰其牆破其扃。
行竊盜之事。
而僅
以脫其命。
天下無此事也。
或者臯陶旣執。
舜烏得而竊之。
張南軒曰旣執於前。
而使伸其竊負之義於後。
是乃天理時中之義。
如是也。
臯陶未始執法伸之意。
而惟舜去之爲悅也
瞽瞍殺人而不死矣。
舜則去矣。
不能行而惟君之去位
彼此俱無當矣。
且舜旣將去其位。
匹夫也。
匹夫而盜士師之囚。
不犯法乎。
將以前日之爲天子歟。
一下堂則匹夫也。
而不忘前日之爲天子
是不知分也。
臯陶知舜之來竊也。
而爲之疏其垣墉
緩其桎梏
不放不牢
羈縻而待其至。
陽爲不之覺者而縱之。
是詐也。
天子下替矣。
匹夫犯法矣。
士師則詐不以實。
一擧三失畢具
天下無此事也。
臯陶何法哉。
瞽瞍嘗欲殺舜。
姑舍是。
謨蓋都君者象也。
舜以天命得脫
象則弒其兄者也。
臯陶之爲士也。
盍執焉。
執之誠不得
封之有庳
盍爭焉。
縱弒其兄。
今天子者之象而莫之敢執。
聽其錫土田爲公侯而安焉
執殺一凡民瞽瞍而係于理。
寧舜之去其位而莫之少撓。
臯陶何法焉。
何厚於象如此
而薄瞽瞍如彼哉。
曰舜爲天子
臯陶爲士。
瞽瞍殺人如之何
不敢執。
興宋帝爐辨
公元954年
今年春
有從北方來者
言慶興府掘地獲一爐
考其款識刻。
紹聖二年五字
體無殘缺而跛一足
是爐也。
蘊火不熄。
寘之室中
大冬陽春
以溫飮食
瞬而熟。
至寶也。
府使病其跛。
令工補之
自是不靈
其所補。
不靈
於是都人相傳說。
古器復出
而宋之徽欽
實葬在此。
余曰噫嘻
邪說也。
虞初志載高麗人有買鐵條者曰。
神禹定水之帶。
何以異是。
爐口狹。
蘊火稍久而已
安有是也
皇帝相傳會寧府頭堡
尙有大壟。
興安是也
金人之始起也。
景祖穆祖之等。
介居于長白山東
歲與五國海靑之路。
其所謂蒲聶部沒撚部。
皆在白山之東。
若耶恤品星顯統門。
皆我關北之地。
而與五國相鄰
五國城之在會寧明矣。
徽欽之被幽也。
自金之東京
徙于鶻里。
改路又徙于五國城
及其崩也。
返葬中國
是爐蓋遺落播遷之際者也。
明器之殉者耶。
公元1796年
款識奈何
金人刦掠公私諸器甚多
款識之紀宋年號何疑焉。
款識紀宋年號者。
必宋帝用之。
宋之臣民
不敢用之耶。
(嘉慶丙辰冬)
鷄林玉笛
慶州玉笛一。
新羅舊物也。
他人吹之能聲
唯慶之工得聲之。
然且有一工能之則他工不能聲
其人死而後有代而聲之者出焉。
國朝嘗徵此笛與能聲此笛者。
在途吹弄
其聲嘐亮。
至鳥嶺之北。
笛忽啞。
旣至
縣之重賞而聲之。
聲竟不出。
令帶之還至鳥嶺之南而吹之
其聲依然
所謂靈奇不可詰者也。
余曰此詐也。
見其笛。
肉肥而管窄。
無異出聲之艱也。
出聲艱。
他人猝然遇之不能聲
慶之人童習老專。
而得擅其藝也。
一人之擅藝也。
諸人不苟習也。
至其乏而承之。
其必死而後出者妄也。
若夫至北而啞。
尤其詐也。
渡淮爲枳。
鸚鵒不踰沔者。
彼其動植之性。
隨地氣之冷煖而有所變異也。
若笛頑石也。
惡有是哉。
黠奴恐笛之不還。
而己之被留也。
爲之詐以神其說。
而人且靡然聽信
不復究其理也。
大抵莫不樂誕以自愚。
故爲之辯。
廣寺古鉢辨
有問於余者曰。
物有能見而難思者。
廣寺古鉢是也
鉢古西山大士遺器
範以白銅者共五枚
而納丁戊甲乙而入焉。
乙丙於甲戊而入焉。
吾見僧鉢多矣。
大者其外
次者居其次
以次層疊
彌小彌內。
其甲其乙。
移換不得
西山之鉢如此
豈非所謂靈幻怪詭不可究詰者乎。
余曰然。
矣哉
雖然五枚之相疊也。
其口若何
鉋刀之輾而平如砥乎。
外者差降
內者差隆而微有長弟乎。
客曰微有長弟
而其差僅一黍爾。
余曰然。
是器之制也。
上下圜徑之無差。
而形如竹筒乎。
上闊下狹而微有豐剡乎。
客曰大有豐剡。
其差幾一指爾。
余曰然是器之厚也。
將如牛馬之鞹乎。
抑若繭紙之薄乎。
客曰其厚如老蠶之繭。
調鍊至勻爾。
余曰然。
然則是器也。
常之物。
非所靈幻怪詭者。
客曰何哉。
余曰其厚如繭。
而其形上闊。
使五枚之厚與其上闊
毫髮之差。
甲乙乙甲。
固能相入
而至其口。
不能一黍之差耳。
其有一黍之差。
以其有如繭之厚耳。
何異焉。
若其工則良工也。
怡然解頤曰。
聞子之言。
是果非靈幻怪詭者也。
所謂能見而難思者。
能不見而思之。
子其博物者也。
余乃逡巡辟席而辭曰。
余何能然。
唯物之常存久傳者。
無所謂幻怪詭者。
吞刀吐火者。
轉眄之頃。
不能久也
動天
時憲曆之法曰七曜之天。
左旋宗動。
天居其上。
渾灝之氣。
之而西。
故爲右旋
其所引爲證曰。
螘行磨上
螘東磨西則因磨之迅而螘亦西焉。
人在舟中
東舟西則因舟之迅而人竟西焉。
人且深信而不疑也。
前此沈存中七曜之運曰。
以太虛爲之主。
朱子取其說。
其云太虛者。
卽宗動天之意也。
余觀螘之能方而且西者。
以其有前足後足也。
(不言左右
省文也。
)前足方離
後足且粘。
後足方離
前足且粘。
方其離也。
自動而爲東。
方其粘也。
帶動而爲西。
其能自動帶動
以其方離而方粘。
人在舟中
猶是焉。
以其有左足右足也。
吾不知七曜之天。
亦皆有前後足如螘。
左右足如人。
能方離而方粘乎。
惡能自動而爲左旋
又能帶動而爲右旋乎。
或者曰子不見軖車之輪乎。
去其帶而疾轉之則軸方左而爲之右矣。
曰是何言之粗也。
是亦螘磨之類也。
軸之能方左而爲右者
以軸細而孔闊。
游移於中而且離且著也。
令其浮空。
只能自動
令其摏合。
只能帶動
七曜之天。
固亦游移升降
而與宗動天者。
離著以時乎。
何其亂也。
且計太陽之行。
較之銃丸。
其疾已累萬倍矣。
而宗動天之高且大。
又非太陽之比。
則其運行之疾。
不可思議也。
是亦有形之物。
安有此理。
或者曰有大輪於此
其中一點也。
有操其軸者。
能使其一點之心而旋回焉。
則輪之郭雖億萬里。
容有不定旋乎。
曰子過矣。
有大輪焉。
輪郭旋而後。
其中心亦旋也。
故小磨疾旋。
大磨遲旋。
小車其轍疾復。
大車其轍遲復。
又惡能獨拈其一點之心而亟運之乎。
且子過矣。
苟其有軸。
是軸也必自北極貫于地心
以至南極
子嘗聞北極之下。
天軸下貫也乎。
然則奈何
曰宗動天
者。
無有者也。
七曜之天。
本皆右旋者也。
然則交食躔次
不合
奈何
曰是不可知也。
不可知者
不可議也。
莊子曰天其運乎。
地其處乎。
天地之理。
不可周知也。
妄言之者
勿妄信。
靈石
靈巖之郡月出之山。
靈石焉。
石在鉅石之上。
而石之左右皆石也。
石形穹然若大廈之背。
一夫立石一偏動之則石爲之一動而止。
千百人立石之上而動之則石爲之一動
如一夫之時而不加動也。
反或不爲一動
所謂靈石者也。
余曰無異也。
凡物之有重墜之性者。
其至地也微。
而其上體之重。
左右不勻
則必偏於其所重而偃仆矣。
或其上體之重。
左右適勻。
又有剛硬之物。
逼截其偃什(一作仆)之路而護其左右
則是物也能恒立而活動矣。
物有是活動之勢。
而有一夫立是物之上。
增其一偏之重。
則物於是爲之一動
動則宜其遂至於偃仆
乃有剛硬之物。
擁逼左右遮截之。
則將一動而止矣。
千百人立其上而動之左右
不奈何矣。
亦將一動而止而已
其或千百人之立其上也。
均鎭其左右
而竝增左右之重。
則物將無變乎其素。
不爲一動矣。
其理豈不皦然哉。
所謂靈石者。
其根之至地也必微。
而其地又硬石也。
兩硬相當
磨之不鈍。
故其微能不變也。
自其根之所至而上之。
必其左右之重適勻也。
其左右之重適勻。
而乃左右皆硬石有遮截也。
故是石也有活動之勢。
不能偃仆
若乃一夫之與千百人
不足輕重也。
一動而止而反或不動。
不其宜歟。
余觀之。
不見其爲靈石也。
金柏谷讀書
公元1096年
金柏谷書記
記讀諸書之數。
史記伯夷至一億一萬三千蕃(一作番)。
(東人謂遍爲番)其讀三經四書史記漢書莊子韓文等諸書
或六七萬番。
其少者不減數千番。
自有書契以來
上下千年
縱橫三萬里。
讀書之勤且雄。
當以柏谷第一
雖然竊嘗思之。
士之善讀書者。
一日當讀伯夷百番
一年可以讀三萬六千番。
三年僅可讀一億八千番矣。
其間亦豈無疾病
公元1097年
往來問答哉。
柏谷篤行君子也。
事親孝。
晨昏定省刀圭滫瀡之供。
足以費日
計非四年不能一億一萬三千番。
獨一伯夷傳已用四年
奚暇讀諸書如彼哉。
余意書記柏谷之筆。
及其亡。
有爲之記其傳聞者爾。
柏谷詩曰韓文馬史千番讀。
堇捷今年進士科
其實際也。
所謂文馬史。
亦其選本
全部也。
亦云壯哉。
理發氣發辨一
退溪四端理發而氣隨之。
七情氣發而理乘之。
谷曰四端七情
皆氣發而理乘之。
後之學者
各尊所聞
聚訟紛然。
燕越以邈。
可歸一。
余嘗取二子之書而讀之。
密求其見解所由分。
乃二子之曰理曰氣。
其字雖同。
其所指有專有總。
退溪自論一理氣。
谷自論一理氣。
谷取退溪理氣而汨亂之爾。
退溪專就人心八字打開
其云理者是本然之性。
道心
天理之公。
云氣者是氣質之性。
是人心。
是人欲之私。
故謂四端七情之發。
公私之分。
而四爲理發。
爲氣發也。
谷總執太極以來理氣而公論之。
謂凡天下之物。
未發之前
雖先有理
方其發也。
必先之。
四端七情
亦唯以公例例之。
故曰四七皆氣發也。
其云理者是形而上
是物之本則
云氣者。
形而下
是物之形質
非故切切心性情言之也。
退溪之言較密較細。
谷之言較闊較簡。
其所主意而指謂之者各異。
卽二子何嘗一非耶。
未嘗一非
而強欲非其一以獨是。
所以紛紛而莫之有定也。
求之有要。
曰專曰總。
理發氣發辨二
四端大體理發
(謂發於本然之性)雖然明皇馬嵬
貴妃而發惻隱之心。
(此先儒之言)漢高祖白登還而發羞愧之心。
曹操讓帝號而不爲
荀卿十二子
若此類謂其發於天理之公。
不可得也
七情大體是氣發。
(謂發於氣質之性)雖然子路喜聞過。
文王一怒安天下之民。
關雎之哀。
中庸恐懼
孩提之愛其親。
禹之惡旨酒
大學之欲誠其意欲正其心。
若此類。
謂其發於形氣之私。
不可得也
四端由吾心。
七情由吾心。
非其心有理氣二竇而各出之
使去也。
君子靜存而動察也。
凡有一念之發。
卽已惕然猛省曰。
是念發於天理之公乎。
發於人欲之私乎。
道心乎。
是人心乎。
密切究推。
是果天理公則培之養之
擴而充之
而或出於人欲之私則遏之折之
克而復之。
君子焦唇敝舌慥慥理發氣發之辯者。
爲是也。
苟知其所由發而已
則辨之何爲哉。
退溪一生用力治心養性之功。
故分言其理發氣發。
而唯恐其不明
學者察此意而深體之。
則斯退溪之忠徒也。
致良知
王陽明致良知三字
爲法門宗旨。
遂以大學致知爲致。
孟子所云不學而知之良知
重言復言而不知止。
自家一生得力
只此三字
察其語深信不疑。
欣然自得
百世以俟聖人不惑
嗚呼
陽明所以爲賢者。
陽明之學之所以異端也。
凡立一句語爲宗旨者。
其學皆異端也。
爲己君子之學也。
聖人嘗言之矣。
楊氏立爲己二字宗旨
則其敝爲拔一毛不爲而成異端矣。
德性君子之學也。
聖人嘗言之矣。
陸氏立尊德性三宇(一作字)爲宗旨
則其敝爲弄精神頓悟而成異端矣。
良知之學。
何以異是。
獨恨夫以陽明高文達識
曾不知致與良之不得相屬
而剏千古無之說。
以示天下萬世之人而不疑。
蔽之是也
孟子曰人之所不慮而知者
良知也。
程子良知出於天。
不繫於人。
卽良者自然之意也。
故不糞而肥。
謂之良田
不𩣝而馳。
謂之良馬
也者
本善之謂也。
所謂致者。
何謂也。
彼不自來
而我爲之設法以來之曰致也。
不可自得
而求彼以相助
使之至曰致也。
良知者。
旣已良知
何爲致之。
余故曰良則不致。
致則非良。
旣良而復致之。
天下無此事也。
孩提之愛其親。
用意設心而致之乎。
蒙士所不肯言。
陽明言之。
蔽之是也
雖然陽明則其眞得力於此者也。
陽明之性。
樂善好勇
凡有善心萌於中。
銳意果行而莫之回顧曰此良知也。
於是此者
凡有發於心。
不細察徐究而直行之曰此良知也。
陽明資質本善
故以爲善者多。
他人資質不淸
故以之爲惡者衆。
陽明之能自託於賢者。
而其徒之爲羣盜也。
故人於其自得而自樂也。
所以大患也。
可畏也。
剖脇產子
公元1806年
嘉慶十一年春
嶺南之民。
產子右脇而生者。
無恥僧徒
以爲佛出世
供香獻食。
老少奔波
余竊爲之一笑也。
老聃左腋而生。
釋迦右脇而生。
楚之先陸終之子六人
坼剖而生。
彭祖其一也。
外史又云修己背坼而生禹。
簡狄胸剖而生契。
此皆傅會崇飾之說。
不足信
其中容有一眞
非無理也。
魏黃初五年
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從右胳下水上出
平和自若
數月創合。
母子無恙
載之正史
傳于文獻
然屈雍之子
未聞得道老聃
成佛釋迦
枯項黃馘
寥寥然與草木同腐。
尙足奇哉。
不過人妖物異。
往往而有之者
愚俗之易驚也。
譙允南以爲非理也而無之
于寶以爲有理也而存之。
夫二子之論。
不可闕。
于氏尤達焉。
爲我僧徒無徒勞也。
鐵馬
苕川之北酉山之西。
鐵馬山脊
其小如鼠。
故老傳之云倭寇之難。
曉解風水者。
山川秀麗
以此之而去。
里中疫癘夭札
民爲之煮菽與
祀之惟謹
因以名其里曰馬峴。
余謂此野人之說也。
使倭人而爲之。
其肯謂我曰吾壓汝而去也乎。
我見其馬而猜知之。
旣已知其爲壓。
何不捽而去之。
鍛之爲食刀乎。
胡乃神而祠之。
蘄其禳吾災而徼吾福乎。
此其來久矣。
倭人之爲也。
雖然人而祭馬淫祀也。
古有馬祖之祀。
祭其始養馬者。
如始敎蠶者之爲先蠶
非故奉馬爲神而祭之也。
里民之祀鐵馬大愚也。
或曰物舊則神。
彼雖鐵鑄乎。
其來久矣。
久則有神
惡能禁其祀哉。
有生之物。
遞生遞化
無生之物。
無非舊也。
苟以舊而祀之。
子將不勝祀矣。
重瞳
濟州萬德
捐貲振恤
請見金剛山。
驛召漢陽
萬德自言厥目重瞳
公卿相傳噪。
余爲招至。
問汝目重瞳
有之乎。
曰然。
曰凡宮室樓臺草木
物。
於汝視一皆成兩乎。
不然
然則汝非重瞳矣。
逼視之。
黑白睛瞳。
了不異人
然而重瞳之說。
竟行不熄。
人之樂誕自愚如此
大抵瞳之有童。
人以人面照之也。
樓臺照爲小樓臺。
草木照爲小草木。
其有小樣
所以視此物也。
令瞳重設則一瞳各照一小樣。
一物不成兩視乎。
此易知之理也。
虞舜項籍之目。
亦必非重瞳
令果重也。
視物迷錯
不辨數目
一廢人矣。
押海政丞墓辨
羅州押海苫。
政丞洞。
其上有丁政丞墓。
墓前有碑曰。
大相丁公之墓。
古記丁公諱德盛。
唐宣宗時
仕至丞相
因事謫新羅海島
遂配于押海。
歿而不歸
因而旅葬
其所以有政丞墓也。
余攷句麗百濟之亡。
始以李世勣管西方
劉仁鎭南方。
未幾皆撤還。
唯於西方置安東都督府
以綰其財利
所謂東都督府
始在平壤
後徙遼東
又徙遼西
日蹙以遠。
下逮天寶之亂。
遂棄不顧
新羅遂得混一
不復爲內地
流竄大臣
必於內地
不知何罪。
流之於蕃國之海中哉。
丞相漢官也。
政丞大相者。
東語也。
唐其有丞相政丞大相耶。
由是言之。
丁公之爲唐人
未可知也。
或係東方大臣
其時唐宣宗也。
余讀宋人徐兢使高麗錄。
國法重罪謫配黑山海中
是或新羅故常
押海亦黑山海中一島也。
新羅之世。
丁氏未顯。
其必有大官
未可定也。
要之押海者。
丁氏之大本也。
中大夫丁氏之大祖也。
事蹟都泯。
悲夫
今人略於古事
不復置疑
余書其所嘗思者。
以待後之君子
石岬山丁氏六塚辨(山在州治西十里驛村之北。)
公元1107年
 大將軍墓碣檢校大將軍丁公(允宗)墓。
字畫頗均正。
刻亦稍精。
而碑身之出於趺上者。
比之碑根。
厚減二分
(唯前面爲然
)明是刮磨而改刻者。
碑陰字畫敧斜。
刻法樵童之用鎌尖而亂畫之者
文則鬼怪成理
所記皆古美爵
〇丁㭓墓。
石屏(高麗之葬。
金井之上。
環以石屏
屏上爲墳。
)左面大觀元年十二月
大相丁㭓葬。
十丁三字
大書深刻
黃苔已肥。
是古跡。
字畫刻法不成
而兼是刮磨而改刻者。
㭓字斧鑿尤甚
丁彦眞墓及其餘三塚。
刻文荒怪罔狀。
有妖僧朗慧者。
自言姓丁。
曉解風水
嘗至吾家
告我王考曰。
晉州石岬山。
大將軍墓。
王考爲之躬駕而往審之。
歸而記之曰。
碑碣刻文
荒怪可信
惟丁㭓墓所丁字
明係古跡
其爲丁氏塚則無疑也。
其後從祖父(諱志永)遁村公往審之曰。
其爲丁氏塚則無疑
汛掃展拜而還
南原諸丁氏則每歲十月
具香醴而來祭之。
辛亥春
先君適知晉州
余旣辭翰林
得謁告而覲于晉。
得以從先而往審之。
先君旣審六塚訖。
進余而詢之曰何如哉。
慧之所爲也。
唯丁㭓墓所丁字
古跡也。
於汝心何如哉。
余曰彼其不刻之前面而刻之左者何義。
不曰丁㭓墓。
而必謂之丁㭓葬者何義。
㭓字之椎鑿而改刻者何故
是皆不可知也。
先君曰汝其思之。
余曰是可知也。
凡書墓曰某公某名之墓。
書葬曰某年某月某甲(干支也)葬。
彼其丁字之下。
必丑卯酉亥等字。
慧刮之也。
故人名。
何爲改之哉。
先君以扇擊掌而笑曰汝知之矣。
我意正然
遂於山上斷之曰石岬六塚。
非丁氏之葬。
(山下居民
尙言慧拔碑刮磨之事。)
公元1791年
己亥邦禮辨(長鬐作)
余觀喪服之傳。
其最有精神
一章命脈者。
卽將一字是已
(又乃將所之將字。
)其不直謂之傳重
而必謂之將所傳重何也。
以此節原是父爲長子也。
父存而子亡。
故曰父爲長子也。
父旣存矣。
在於父。
未及傳其子也。
未及傳。
而立以爲嗣。
(天子太子諸侯世子大夫之適子皆是。
)將以傳重也。
故曰將所傳重也。
賈公彦之疏。
直謂之傳重
不加將字何也。
省文也。
正體二字
互對成文
其勢不得一字也
父爲長子則父固存矣。
父旣存矣。
重豈已傳哉。
父爲適子三年何義也。
重者祖宗之所傳至也。
重自祖宗
故於其所將傳而爲之三年
所以尊祖宗也。
適子未及嗣位
元良首出
所以傳吾重也。
故爲三年
庶子適孫庶孫之等。
本非天所以傳吾重者。
人爲之補其位。
渠旣未受重先死
則是亦爲庶爲孫已矣
曷爲三年哉。
(或曰
適孫非天所以傳吾重者乎。
旣立其孫則其子死矣。
其子旣死則重不傳矣。
重旣不傳則此子之子
非天所以傳吾重也。
)然則適子之有廢疾不立爲太子者。
不爲三年也。
天旣畀之以廢疾
非所以傳吾重也。
非天之所以傳吾重者。
吾亦不得三年也。
父爲長子
其禮固然
己亥之禮。
母爲長子也。
母爲長子引經
則父爲長子
若是何以哉。
尤菴之謬引也。
以將傳重之父之禮。
而移之於已傳重之母之服。
其有不枘鑿矛盾乎。
適妻所生第二子之亦名長子
何以哉。
此眉叟之謬引也。
旣入承大統
宗社神人之主矣。
嬪御所生第十妾子。
庸得卑之乎。
義伸於一時
辭詘於萬世者。
淵慮所爲也。
然則奈何
曰爲天王斬衰
天子諸侯之喪。
五屬之親。
斬衰禮也。
然則驪江其長乎。
曰彼云子可以臣母。
亂臣十人
文母與焉。
何以長矣。
將無同乎。
曰父爲長子斬衰
不謂之臣父。
母爲長子斬衰
顧獨爲臣母乎。
尊同則服其本服
何以斬矣。
姑姊妹嫁於國君
斯之謂尊同。
太妃之謂也。
宗外宗
罔不斬衰
太妃齊衰
將彼爲喪主乎。
禮曰喪服以服之精麤爲序。
又曰喪服以服之輕重爲序。
(戊寅秋日)
辛巳服制辨(肅廟辛巳
殿之宏。
儒臣李鳳上疏言。
禧嬪服制
似當與諸後宮有間焉。
於是鳳徵抵罪
權參議重經亦詞連被逮。)
固有疑晦難決者矣。
辛巳禧嬪之服。
豈有一毫置疑者哉。
甲戌以後
嬪則後宮也。
後宮之于坤殿。
臣之於君也。
其爲三年也何疑。
何禮制之難攷。
而疏請其博詢哉。
以禧嬪之嘗爲正宮歟。
禧嬪之爲正宮
非禮之正。
使禧嬪而爲名門世族
六禮以迎之。
今旣廢而爲後宮。
後宮已矣
其爲坤殿三年無疑
以禧嬪之爲世子之母歟。
世子則坤殿旣以爲子矣。
禧嬪固不得而母之。
使母之。
爲後宮則自如矣。
服制之足疑哉。
他日之將崇報歟。
爲臣子固不敢萌此心。
設如不幸而有是。
今日後宮也。
何禮之復講哉。
其所云差有間焉者。
何如哉。
正宮正宮
後宮後宮
正宮後宮之間。
未有一位也。
三年君臣
三年平等
君臣平等之間。
未有也。
其所云差有間焉者。
奈何哉。
禮義不明私意
蔽之
爲此論而莫之知誤。
不亦悲哉。
李公於己巳
抗疏伸坤殿。
淸名一世
不幸爲此疏所玷。
不保其終。
君子惜之。
大君
尤菴己亥之禮曰。
國家不幸
大君相繼世子而沒。
則皆將爲之齊衰三年乎。
(以破許眉叟第二亦名長子之說
)論者病其矯強
然其禮則可講也。
大君相繼世子而沒。
則於其第二以下
大妃不爲三年也。
何以故。
賈公彦所謂體而不正也。
若八大君相繼大王而薨。
大妃八王之喪。
皆爲之三年也。
何以故。
祖宗之重旣傳。
而爲天地神人之主矣。
如之何其不三年也。
小甲崩。
雍己及之。
雍己崩。
太戊反之
太康之妃。
雍己太戊之喪。
不得三年耶。
雨泉
旱井泉竭
井泉活。
咸曰泉須雨以活。
余思之。
泉之脈。
由乎磊空。
本乎江海
不資乎外。
奚雨之足須也。
物體乾燥
而濕物相接
吸引自潤
物之理也。
土性燥。
山陵原隰
恒吸地底之水。
自潤其體。
又以滋養草木法也。
旱則土體彌燥。
吸引彌猛。
泉脈所經。
悉被吸無餘。
不能外達乎井甃
其所以竭也。
雨則土體以濕。
吸引不猛。
泉脈以舒。
其所以活也。
久雨則泉以其全而出。
故泌泌然充溢
一滴不自雨至
是其自足者也。
田結
算田以結負。
不以頃畝者。
唯吾東有之。
天下之所無也。
近世行之。
中古之所無也。
今有人議罷結負之法。
乃元老宿德之臣。
正色以難之曰。
田結之名。
遠自管子
行于新羅
至于高麗
未之有改。
東之古法也。
中國頃畝
吾東以結負。
中國利車。
吾東利擔。
中國坐椅。
吾東席地
中國親迎
東宿婦。
各安其俗。
不可變也。
聖人爲治。
亦因其俗而順之
變古之俗。
紛更之爲。
是撓民而使之亂。
老成人遠猷也。
於是在列者咸歎詫咨嗟
以爲有德之言。
鐵山樵夫聞其言而哂之曰。
不然矣。
管子戶籍田結
田結田籍
非今之所謂田結也。
崔致遠崇福寺碑云益丘壟餘二百結。
自注云三十肘爲百弓
而一肘本是二尺
則五百畝減六十尺。
以爲一結也。
地有定度。
不以肥瘠立差例。
一結如一頃。
非今之所謂一結也。
高麗食貨志云一結之田。
方一百四步。
三分是爲一頃
地有定度。
不以肥瘠立差例。
一結仍是一頃
非今之所謂一結也。
高麗食貨志云一易二結
準平一結
再易三結
準平一結
地有定度。
不以肥瘠立差例。
一結仍是一頃
非今之所謂一結也。
董越朝鮮賦云田賦以結代畝。
自注牛耕四日者爲一結
地有定度。
不以肥瘠立差例。
一結仍是一頃
非今之所謂一結也。
田分三等之法。
始於高麗之末。
厥有我世宗大王下諭。
世宗朝議分爲五等
至其末年
分爲六等
世祖大王晉陽大君
詳定提調
田結差等原始也。
當時之而已。
未嘗施行
董越弘治戊申
奉使作賦
我成宗大王晚年也。
成宗之末猶然
地有定度。
故越之賦如此
五等六等之差。
之而未行。
三等異尺。
或遵高麗之舊而已
至我孝宗大王四年癸巳
遵守冊頒遵守尺。
分爲六等
一等一結。
二等八五。
三等七十。
四五六等。
各差十五之法。
自玆以來
按而行之。
然則田分六等
差爲一結
於今爲一百七十年而已
行之不過一百七十年者。
認之爲開闢之初。
法本然。
豈不疎哉。
法曰卅年一改量。
而一冒此法。
卽一百七十年。
不復能改量者何也。
六等差例之法。
離朱察繩。
隷首握算
無以禁其奸僞
因而掩覆之。
不敢小搖之也。
一國之田。
如破帳敝席之鋪于地以朽。
一隅毀裂而莫之爲。
不敢小搖之也。
民生無困。
國用無匱
則先量田。
欲量田則破結負爲頃畝
經緯線爲方田
然後乃可云經界。
老宿德之言。
不可從也。
第一詩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箴
  
己齋箴(竝引)
   學稼性多怫戾
欲矯其病。
自題其室曰和己齋
學圃性或僄窕。
欲矯其病。
自題其室曰敬己齋
其能顧名而思義
未可知也。
然其志
則善
玆各作一箴以戒之。
若余者。
兼二子之病而有之。
亦以自箴云。
節文天理
政玆庶彙
先哲有言
用和
諧調八百。
盪滌邪情
迺聲迺振。
匪和弗成。
兪兪其辭。
溫溫其色。
旋折旋。
動中儀式
本乎靈臺
藹如陽春
養之弗素。
達罔或純。
內順六親
外協烝黎
肖翹蝡蜎。
罔不迓禔。
愼厥身修。
推己以及
薰風所噓。
靡硬弗入。
乾之保合。
萬物咸亨。
煦濡照顧
各遂其生。
博厚者地。
乳育亭毒
芸芸林林
各致其曲。
聲容曁動。
繇汝心工。
親仁及愛。
繇汝飭躬
敦尙禮樂
弘贊天地
嗟嗟小子
念哉勿貳。
 此言和其辭和其容和其動。
皆本乎和其心矣。
和其親和民和其物。
皆本乎和其己矣。
始之以樂之和。
終之以天地之和。
和之體用
於是乎大備矣。
己齋箴(竝引)
   昔朱夫子敬齋箴。
敬之時義
無餘蘊矣。
小子何敢贅焉。
謹詳節目
蒙士易曉。
苟其學問有進。
能知夫動靜弗違。
表裏交正之奧義
則是篇廢之可也。
天畀汝躬。
首諸四靈
汝不汝敬
孰踐其形。
維操維存。
乃涵乃養。
苟罔主一
千百其往。
邪哉弗視。
淫哉弗聽。
愼乃銜橜
神凝志定。
出口惟法。
施體維恭
愼乃樞紐
履玆九容
罔忽志養。
罔越齒序
出入胥資。
以秩天敍
維辟其理。
維聖其敎。
生三事一。
厥本在孝。
天監孔邇。
無然戲怠
郵不降罰。
尙饒汝改。
屋漏昭森。
毋曰弗睹。
瞿瞿
如承厥怒。
是身有柄。
心所持。
孝弟忠信
旋在勿旗。
昭事伊何
日維愼獨
嗟嗟小子
戒之常目
 此言禮視禮聽禮言禮動
敬之施於己者也。
親親長長尊賢賢。
(卽孝弟忠信
)敬之施於人者也。
始言敬身之要在乎主一
終言天之實在愼獨
庶於紫陽之箴。
不倍大義也。
(古者親親長長尊賢賢。
王道大綱
仁義禮智。
卽此四者也。
孝弟忠信
亦此四者也。
親親仁也。
尊尊義也。
長長禮也。
賢智也。
孟子曰智之於賢者也。
親親孝也。
長長弟也。
尊尊忠也。
賢賢信也。
信者信其道也。
亦與之有信也。)
怠箴
授汝以日。
及汝以安。
漠罔猷爲
詎匪冥頑
營營孳孳
惟求其食。
曾莫毫絲
圖繕乃德。
雖腁雖胝。
乃禽乃蟲。
君子所恥。
小人所終。
倂玆弗蘉。
瞀寐昏昏
餒而凍。
怨尤其煩。
是禽不若
乃塊乃石。
小人所恥。
丐子攸謫。
倂玆弗繇。
簙簺沈酣
鬪狠危親。
暱比淫婪。
是石不若
乃鬼乃蜮。
戒之惺心。
勉之努力
治心養性
𨃃蹶爲善
爰耔爰績。
俾室有衍。
嗟我諸男。
及我諸婦
敬聽台言。
毋俾有咎
奢箴
無偏畀。
福罔偏篤。
孰凍而餒。
孰錦而玉。
所不績。
胡纈以𪓐。
所不畋。
胡肥盈俎。
十家之療。
胡養一口
三旬之給。
胡罄卯酉
方粲方錯。
汝乃昂肩。
民曰彼哉。
何佻何儇。
旣落旣散。
疇敢復驕。
疏糲其饞。
襤褸其飄。
民曰彼哉。
今何卒憊。
拓厥婦子
以爲戒。
樂不亟享。
延及耄昏
福不畢受。
或流後昆
毋曰硬。
前村未炊。
毋曰麻麤。
視彼赤肌。
嗟我諸男。
及我諸婦
敬聽台言。
母(一作毋)俾有咎
睦親
凡民有親
如兄弟。
(兄弟同姓通稱
)常棣之詠。
我其流涕
我之方穀
莫不敦。
忱達厥貌。
如季如昆。
會斯促膝
覯乃拍肩
如膠如桼。
期我百年
我之云瘁。
魚駭獸竄。
棄我如遺。
快刀其斷。
推淵下石
曾莫我戚。
靦面目。
胡不厚冪。
兄弟其來。
保抱携持
呴呴其恤。
惻惻其悲。
灌我以糜
挾我以絮。
鈇鉞其森。
孰此能御
我思其故。
宜莫尤人。
仁罔責疏
義不遺親
他人死友
厥有株累
中心是悼。
畏此偵伺
兄弟急難
邦憲攸寬。
苟褎以恝。
民曰其殘。
念玆繹玆。
篤我天倫
爰及諸宗
維睦維仁。
無從外誘
惟內其修。
永世勿諼。
毋俾有尤
遠勢
壘高必崩。
勢隆必圮。
其兆維何。
千人所指
方赫方烜。
泰山盤石
君曰腹心
伊勳伊戚
根蟠九地
條達八埏
六丁莫撼。
萬牛莫牽。
回鑽曲刺。
一承光。
咳唾攸零。
感結肝腸
風雲不測
變起俄頃
星隊電擊
奮迅砰訇
瓦裂沙壞。
草薙禽獮
餘燄四撲。
罔或倖免。
號呼勿恤
盪滌惟快。
升受其利。
斛受其敗。
爾欲豫占。
厥有妙詮。
謂今第一
不日其顚。
甲之云亡
乙乃陞甲
民曰彼哉。
頭上無壓。
候之數朞。
虞虢其滅。
往古徠今。
班班一轍
嗟哉後昆
念玆勿忘。
辟遠如何
毒蛇虎狼
勿忤勿阿。
以中明哲
百世相傳
二字其訣。
克己
繇敵其勝。
有克之名。
何吾伐己。
如敵其平。
曰己有兩。
維道與人
危道微。
乃主乃賓。
危者常強。
微者常弱。
弗攻胡伏。
弗扶胡擴。
命我志帥。
麾厥勿旗。
察其狙詐
遏其猿馳。
寇賊其膺。
天君穆穆
四體百支。
無思不服
旣克其守。
安不忘危
功莫與京。
爰紀常彝
閑邪
民之秉彝
惟此至誠
繇其有邪。
乃慾乃情
邪來有竇。
出入其倐。
如草斯萌。
如水斯漉。
兩葉不壓。
斤斧其勞。
螘孔不塞。
洚波其滔。
哲人知幾
謹此隄防
固我扃鍵
嚴我門墻
遏厥路由。
杜厥流漸
令伏而銷。
弗厭以揜。
百僞退聽
浩浩其天。
誠明不晦。
吾德乃全。
遯世
遯世无悶
厥德潛龍
何世之隘。
而不相容
維園有果
有睆其實
我所不涎。
我耦之失。
千礙萬障。
維世維俗。
瓦缶雷磤。
黃鍾受辱
巽德遐擧
乃遠乃辟。
曠然超脫
毋僅辟地
我耦之誘。
尙或掉頭
矧爾他人
何公何侯
尙友千載
曰惟前聖
惟聖是信。
惟天是敬。
四卦
馬驤
乃閑其趾。
身修物化
非禮勿視。
   右重離箴
忽氷而熱。
爲我心病
敬之信之。
非禮勿聽。
   右旣濟
戈兵之來。
由我出門
顧諟明命
非禮勿言
   右革卦箴
而后發。
乃誠乃勇。
悅我順。
非禮勿動。
   右豐卦箴
第一詩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銘
  
不律
由汝戕。
由汝活。
維舌興戎
而聲歇跡脫。
不律之攸過。
振古弗抹。
枕銘
安逸危困之根。
思念禍菑之源。
夢見聖哲知。
汝神不昏。
藥罏銘
小體呻吟而藥。
大體膏盲(一作肓)而樂。
此或求滋而削。
彼乃求淸則廓。
蠅拂
麾之去。
勿往追。
去復來。
斯復麾。
麾不去。
亦已之。
觚銘
一日之節在器。
百年之節在志。
器濫則出。
(去聲)志荒則醉。
煙袋
其受之也雖曲。
其施之也以直。
爲人所含。
不爲人所食。
笥銘
黼裳唯汝。
襏襫唯汝。
毋襒𧜔以喜。
襤褸以苦。
燈檠
蚤而遭棄捐
晚而知其賢。
是之謂繼日
是之謂補天
梳匣銘
非梳無以理髮
非櫛無以去垢
故除亂者已密則傷善。
淸化者已縱則養醜。
摺疊扇
盈盈者氣。
動之則爲風。
動之之才。
而卷而懷之。
寂然風在其中
李忠武刀銘(諱舜臣)
蓬蓬目覢覢。
如攫如噉。
漆齒蜻蛉閃。
疑虓疑魘。
星櫑鳴綉襓颭。
危哉
彼憸。
洪節度七星劍
耀魄晶晶天罡熒。
鉤陳剡剡太乙冥。
四郊無壘兮鏽苔靑
李虞候箭筒
藏於躬。
高墉
斯之謂蓄銳
斯之謂隱鋒。
藥簁銘
唯麤務去。
遏徂路唯堅。
萬竅森羅而倖門不穿
與其擾攘而求出。
弗若勇退精研
回巹宴壽樽銘(風雅集句)
君子偕老
福祿膍之。
黃髮兒齒
親結其褵。
維莫之
以爲期。
率由舊章
不令儀。
君子好逑
和樂且湛。
其舊如之何
匪今斯今。
鴛鴦在梁
室家溱溱
矧爾人矣。
思舊姻。
君子孝子
酌之用匏。
蹲蹲舞我。
謂我劬勞
獻酬交錯
言緡之繩。
以祈黃耈
如岡如陵。
第一詩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頌
  
宣城獲麟頌(竝序)
公元1792年
今上踐阼旣二十年。
大猷時升
治成制定
文彬武鞏。
百工咸熙。
年豐民悅。
四徼寧謐
明年春
(嘉慶二年丁巳)麒麟出於宣城
民曰有獸厥角在額。
巋然獨挺。
皜皜其白。
不履生艸
嚇之不駭
厥行娧娧。
爰以報官。
官曰是麟。
轉聞使司察使見之。
曰嗟是麟。
古者方伯之臣。
凡有祥異瑞諸福之物。
出於其境。
隨卽上聞
以徵治化
昭德澤。
上告先靈山川百神
當封禪。
廣惠百姓
厥維故常
職罔或隳。
今上謙讓揖遜
不喜禎祥
勳不策名
德不加號
靈芝甘露
白雉寶鼎
敢有聞者。
厥有大咎
曰汝諂諛
麟出游。
我罔敢聞。
於是七日而麟隱焉。
臣鏞竊聞此事。
以爲麟出非端。
玆唯臣下匿弗以聞。
時乃大瑞
臣猥忝詞林
曾掌太史
獲覩玆瑞。
頌德美。
其詞曰。
公元1791年
於皇哲辟。
秉悳維恭
維仁維惠。
斐玆陶鎔
物莫不順
民用時雍
八風旣調。
協氣顒顒
上帝時歆。
思錫汝福。
乃誕祚胤
旣嶷旣彧。
乃錫豐年
旣穰旣稶。
於皇爲善
維日不足
爰有麒麟
于雉之巘。
(雉岳山宣城
)肉角其䚡。
柔蹏其腆。
艸萋萋。
弗履弗踐。
委蛇委蛇
有皠其顯。
民曰樂哉
維辟其召。
盍擧以聞。
昭德效。
以紀策書
以告宗廟
維辟其忻。
惠此東徼。
維伯瞿瞿
載顧載惶。
我后嚴恭
屏此徵祥
我罔爲諛。
以干王綱
麟兮歸來
遯彼陰岡
麟之來思
王德攸假。
麟之歸思
王德其奕。
憲憲我王。
令聞其赫。
臣拜作頌。
爰紀玆蹟。
(宣城原州。)
乇羅貢橘頌
乇羅爲國
遼絶海中
地瘴土瘠
歲數飢荒
今上踐阼
哀矜小邦
撫綏益勤。
船粟往哺。
靡有殿屎
厥民感激
罔不懷惠
國朝定制
厥貢唯橘柚馬畜
每歲仲冬
貢使
今年冬
使久不至。
遂及蜡月
廷議問其罪。
至歲將除。
乃至焉。
其言曰橘花正開。
海風大作
而華盡隕。
島之民庶
罔有大小
抱樹號泣曰。
貢不入。
負恩澤。
寧使我殞而得。
旬日而有三樹再榮。
民愕且欣。
是封是護。
及至仲冬
其實乃熟。
爰玆爲苞。
不及時
竊伏抱樹而泣。
天降監。
孝子之行也。
民之事上
如子事親
由聖上。
愛民如子
忱誠孚假。
徵應不忒
玆瑞玆靈。
在古罔聞。
臣職在詞林
敢不形容德美
以爲後徵。
頌曰
縹緲拏山揷重溟兮。
南極出地壽星兮。
磊砢磽确冥冥兮。
五穀不熟野無靑兮。
旄倪宛轉竛竮兮。
王曰惻惻生靈兮。
輸之船粟亟往哺兮。
諭書哀痛肺腑兮。
民曰父母乃嫗呴兮。
盍虀我骨充公賦兮。
厥苞不腆櫾兮。
枸櫞楱兮。
蘤之方葩蜚廉鬬兮。
山吰海立砂石走兮。
杈枒攦拉莟菡落兮。
咢跗其空秖殘葉兮。
黃耈嗷嗷召丁弱兮。
與貢不修溝壑兮。
抱樹號咷涕泣汍兮。
海天黯慘夏日寒兮。
綄羽其垂浽其𩆑兮。
蓓蕾再榮綠團團兮。
木奴如林三樹兮。
荂隕子結美姣嫮兮。
民曰皇天降監兮。
爰顧爰摩篤純忱兮。
霜霰凄凄黃熟兮。
載苞載航至上國
兮。
天畀艸木歲一華兮。
旣蕶而韡后所嘉兮。
於皇王懷殊俗兮。
視民如傷后所燭兮。
錫玆奇祥俾德彰兮。
臣敬作頌棐揄揚兮。
第一詩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贊
  
故領議政梧里李公畫像
公元1796年
社稷以公爲安危
生靈以公爲肥㾪。
寇賊以公爲進退
倫綱以公爲頹整。
蓋如玆四十年。
偉勻衡之獨秉。
意公魁梧儼毅若泰華之挺。
乃孅頦䞓準瑣黳𪐴其枯冷。
嗚呼
玉之璘霦者。
凡夫皆知其爲圭珽。
韞櫝良工攸省。
故君衣錦尙褧
(丙辰春重摹時。
瞻肅焉。)
故領議政漢陰李公畫像
騫騰姣妙之齡。
民望之爲耆宿
寵暱肺腑之託。
而友視之爲儒服。
流言鑠骨
而睿照不疑其素蓄
諍言砭肌。
而昏威不加放逐
使非危忠大節
俾群志乎厭伏
雖天顧神庇。
而孰予之斯福哉。
媺哉豐頯睟靨。
魁壘肅穆
後之人疇敢不秩然齊遬
左議政藥圃鄭公畫像贊(諱琢)
其瑟其昂。
有溫其顒。
眇眇厥躬。
肅肅威容
先哲有言
職思其共。
碪櫍在前
期期不從
載鴥其翥。
一蹴三公
領袖羣髦。
圭組雝雝
歸東岡。
進退如龍
仙臺有塽。
廟宇赫彤。
湛彼淥水
白雲蒼松
公像在堂
南士攸宗。
歲時芬苾
有恪無慵。
芸省屹屹
永儆萎茸。
右議政眉叟許公畫像
元精灝噩
篤生偉人
放之山澤
養其淸眞
餐霞吸露
倐忽六旬
眉毛㲯毿。
臞骨嶙峋
載薦載庸。
秉國勻。
翩翩仙鶴
敻絶塺塵。
載吐厥蘊。
詰崛先秦
泥淖萬斛
莫涴㻞璘
公像有儼。
髦士攸珍。
縹緣(一作綠)玉躞
照耀千春
瞻彼白雲
聖哲來賓
公邁于配。
侍坐誾誾
(丙辰春重摹。
配享紹修書院。)
樊翁畫像
時之傋𠈵而可畏
卽之娬媚而相順。
靜也玉蘊珠沈
其動也山訇海震
洪波瀄汨而不泐。
衆石輘轢不磷
雖錟鋋釨戞之交刃
而莫之閼於上
台之遴。
蓋其英偉桀特之氣。
足以壁立千仞
絲毫傷人害物之心。
未嘗或設於方寸
君子若人
斯人民其疇信。
星翁畫像
道之將昭也命。
使斯人窮而失志
道之將衰也命。
使斯人賢而無位
聖經晦則民彝物則之有不迪厥類。
賢路塞則帝典皇猷之有不展厥知。
使吾民擇於斯二者。
先生知所寘矣。
瞻彼德容
有潤其睟。
道積厥躬。
菁華攸漬。
嗚呼
異說宏放得肆
斯文跕跕乎其墜。
誰能起斯人厚地
遂得排狂瀾而返洙泗哉。
噫。
普照國師畫像贊(在和順萬淵寺。)
屹彼羅山
瑞石之宗。
鍾靈淑。
地芙蓉
菩提旣熟。
普照東封
弟子千乘
結韈維恭
竊窱淵宮。
有肅其容。
眉毛其豁。
頄頜其丰。
彈指千春
護以湫龍。
證玆眞諦
月在西峰
平安道觀察使延陵君李公畫像贊(諱萬元)
公元1792年
獨淸之操而無顦顇之形。
負至廉之名而有豐碩之顏。
豈非所謂心廣而體胖者耶。
公輔之器而名位未峻。
翻覆之世而風節特完。
豈不以其不求在人。
而惟盡己之爲安耶。
敬之敬之。
偉哉如喬嶽泰山
(壬子春先君共肅於靑坡。
時亦重摹。)
謫中六夫子畫像
  湘水謫客屈先生(諱平)
明炳國幾。
知達天衷
日月其晦。
(言與日月爭光
)霾雨濛濛。
紉茝。
乘雲馭風
周流八極
睥睨羣蒙
玄妙之文。
源出苦翁。
(老子也)
  長沙賈先生(諱誼)
黼亞其文。
蓍蔡其靈。
超悟之識。
妙視無形
殷輅周冕
堯章舜刑。
力盪嬴滓。
滿腹風霆
衆莫予信。
千載冥冥
(言秦法之行於後世
以公志之不行也。)
  夜郞謫客李先生(諱白)
俊逸詩豪
沈潛酒仙
天馬說羈。
馮陵八埏
奴隷公侯
咳唾聖賢
塵垢粃糠
一斗百篇
公靈不泯
皓月靑天
  潮州謫客韓先生(諱愈)
汪洋者河。
磊砢維嶽。
椎碎綺麗
剗平雕琢
力障狂瀾
澄淸其濁。
首撲詭誕
高標正學
蠻煙海瘴
苦操彌學。
  瓊州謫客蘇先生(諱軾)
矗彼眉山
仰吸奎精
亭毒萬古
始吐一英。
嘻詼彝藻。
怒罵瑤瓊
眞知獨步
衆愕羣驚。
湯火不隕。
文采晶晶
  道州謫客蔡先生(諱元定)
窮通玄籥。
妙解黃鍾
慷慨韶亡。
寤寐笙鏞
羽翼其煌。
羣嘴詾詾。
麟折厥角
狐鼠橫從
友哉考亭
奉和朱文公易五贊(次朱子韻)
  原象
芸芸萬物
有降有升。
有來有往
吉凶以承。
緬彼羲農
是幾是察
重卦旣陳。
君辟乃設。
四時各三。
閏月唯兩。
(中孚小過象閏
)巍玆十四。
上應天象
大衍五十。
於受陰陽
(屯蒙等不聚之卦爲五十。
名衍卦
)類聚羣分
萬化以章。
(類聚者。
十二辟卦兩閏卦也。
羣分者。
五十衍卦也。
)屈尊趣卑。
推內達外。
或判以離。
或萃以會。
有送則迎。
動者必兩。
維辟維衍。
瞭如示掌。
(此推移之法。
)變化之本。
曰惟在乾。
自姤而夬。
周而復焉。
(自姤而坤而復而夬而爲乾。
)于遯大壯
衍之爲離。
于否受衍。
澤雷其隨。
(略擧其一二。
)例玆以推。
成十者五。
(大衍之卦凡五十。
)祥殃悔吝
情以象睹。
泰建惟正
否月爲七。
陽起自復。
陰至坤畢。
所以揲蓍
爰具四象
譬彼日月
循環炳朗
不變曰貞。
動之爲悔。
(洪範云)又貞曰內。
悔之謂外。
(左傳蠱之貞風也。
其悔山也。
)立本曰體。
變通由彼。
六爻之用。
匪靜伊動。
(爻者言乎變。
)於赫文王
載革夏商
周公是繼。
扃奧畢彰。
彖揭惟貞
象釋其爻。
奇偶對待
曰反曰交。
(交易反易繇辭大義
)維辟其皇。
衆衍之母。
孰生五再。
坎男离女
(中孚小過生於坎离
)雷天維東。
觀位正西。
姤南復北。
爰整綱維
(配子卯酉
)唯變所適
是名爲易
千門一鑰
猗此孔翼。
唯翼是研。
姬旨乃明。
衍者爲緯。
辟則如經。
爻之主變。
玩詞斯得。
倬彼三聖
可儀可式
  
述旨
公元1791年
維皇馭衆。
善之斯淳。
事之將作。
善惡分。
辟惡趣善。
知者夫人
善或均矣。
乃疑厥羣。
將禹使陟。
臯德其耦。
庚遷厥邑
孰利孰否。
民迷弗悟。
皇職思牖。
或祭或婚。
或戰或守。
肆志放行
天命乃移。
任智推度
厥惑彌滋。
乃紹天明
用辟災難
唯命是遵。
永世無患
古(一作占)厥象。
簭占厥辭。
逆賭(一作睹)成敗
大猷時資。
天立其律。
神洩其密。
靡惡不凶。
善不吉。
戒杼惟險。
告蒯以忠。
(竝見春秋傳。
)克畏克循。
動罔不中
王跡旣熄。
乃淫術數
京以緯亂。
郭因魔誤。
九師爭門
門各一書
氾濫流末
毒罔克袪。
昏衢一燭
惟翼十篇
隻字之訓。
丕闡微言
居玩其詞。
動察其占。
禍福之幾。
靡有隱潛。
萬喙爭鳴
唯孔不謬。
唯孔是依
諒余無咎
月寒水。
照此一心
於赫三聖
常若來臨
大衍之義。
庶復厥初。
六爻之變。
爰解厥拘。
恭援墨對。
痛滌弼陋。
(指蔡墨王弼
)心之或麤。
曷其研究
精微毫忽
敢意滲漏
知我罪我
以俟來後。
  明筮
四序迭遷
承佐天地
五歲再閏
曆紀乃備。
民於其間
靜云爲。
唯聖是傚。
爰立厥著(一作)。
森羅萬象
列之案几
四百五十。
唯神所指。
(乾坤各八繇。
餘卦各七繇。
合四百五十卦。
)衍卦是倚。
斯五十策。
四時旣揲。
兩閏斯扐。
十四之辟。
昭布此間
四營三變
周流不安
天一地二
奇偶積算
參伍純雜。
乃成其變。
一爻之悔。
有萬其策。
不兩動。
維周有式。
雜以夏商
乃有艮八。
(見左傳)唯乾唯坤。
純變是察
卦旣不純
變之奈何
郭筮焦演。
亂言孔多
自乾初九
陰爲陽。
謂爻匪變。
則繇無當
一本六變
姬繇斯七。
敢於此。
一減一。
式循彝訓
敬揲吾
苟求其動。
毋蹈前爲。
羊可爲鹿。
曷狐其變。
(兌一畫變。
可以爲震。
不可使三畫俱動。
以成艮狐。
)繇旣不合
於何見。
六十四變。
寔亂天常
(指焦氏易林。
)四百五十。
氾應曲當
結構精嚴
徹頭徹尾
芟除莠言
乃睹本體
九簭之法。
於今無存。
古不貳官
職壹精專
家筳戶篿。
法亦隨毀。
謂繇可通。
將焉用彼。
曾莫窺牆
曰九曰六。
孰盪其汨。
古訓是復。
  稽類
易象之詁。
說卦存焉。
玩辭察理
於斯宜專。
豈有誤。
夫子攸告。
謂爻匪變。
乃失其要。
物象以舛。
乃棄弗從。
(棄說卦)旣變艮石。
尙求巽風
川之旣壅。
尙期以雨。
震雷轟轟
怪非其火。
氷之旣凝。
不言澤。
矧棄其互。
求象不得
(棄互體)愚夫談易
惟才與位。
曾莫察羣。
不稽類。
辟衍以晦。
衆疑堵中。
不揆震始。
焉知艮終。
(復始而剝終。
)糟粕皮毛
曰二五應。
聖人不作
孰詿是正
唯會與弼。
汨之塗之。
(鍾會著無互卦論。
王弼竝棄說卦
)千載大夢
提醒爲。
余生海隅
藐爾蠡測
恭惟魯叟
詒我柯則
  警學
唯聖演易
于以洗心
對越景命
氷履淵臨。
潔靜精微
有心得。
典禮攸行。
民彝物則
靜味繇辭
默覩聖情。
臧吉否凶。
天理公平
沈屈伸。
超悟獨見
視詞爲占。
躬行力踐。
(春秋傳不筮而占者多。
)履險如坦。
處達如窮。
樂天安土
靡適不通
滌汝塵翳
洞徹表裏
澄定一源
昭萬理。
漢崇讖緯
晉祖玄虛
飛伏眞妙。
古訓所無。
吁嗟先聖
前民用。
行必由命。
俾勿妄動
險探危。
云是易。
唯求理順
毋恃繇吉。
(占險者。
繇吉而其驗凶。
)由孔達姬。
因朱㴑孔。
(朱子卦變圖。
卽辟衍推移之法。
)佩持徽音
如璧斯拱。
追補前哲
迎牖後人
衆莫余察。
敷告申申
第一詩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序
  
喪禮四箋序
禮者。
天地之情。
本於天殽於地。
禮行其間
禮者。
天地之情。
聖人於是爲之節文焉已。
聖人節文諸禮。
至於喪禮則曰是可懼也。
不誠將有悔
且莫之追也。
於是單其誠致其愼。
爲之節文
斯以詒後
後聖受而行之。
曰是猶有不盡人之情。
反天地之本者。
於是相與損益修潤之。
以期無憾
所謂喪禮者是已。
唯是士喪禮者。
歷諸聖之手。
而成之於聖人
與天俱立
必非後生末學所得移易變亂之。
以逞其私智小慧者。
遭秦滅籍。
其書遂隱
而禮亦廢。
漢興百年
因之不反。
一朝祕府嚴邃之藏。
古屋斷爛之簡。
擧而畀之于絶學無承之人曰。
女其釋之。
是其躬弗行目不覩。
所說不能無縒錯。
馬季長鄭康成
其後者也。
專精壹慮。
公元1801年
求發其蘊。
猶懼不給
後堂歌舞作荒哉。
嗟乎
彼生於數百歲之後
又固其國之故也。
不能悉中先聖之旨。
二千年之下。
而生於海外之邦者。
迺欲追匡其謬。
可謂量力度德
人亦莫之肯信。
然心之所是是之。
苟心不悟其是。
將欲勉從之與。
幸而有禮記諸篇。
寔爲士喪禮之翼傳。
外此諸經及一切先秦古文
論死喪之事者。
足以交據而互徵之。
則我之生雖晚。
其所據依在蚤。
無傷也。
亦與無也。
於是有志
共職事及賓客讙會
弗暇作。
嘉慶辛酉冬
余自嶺南逮至京師
又轉而適康津。
康津故百濟南徼地。
卑陋俗殊。
當是時。
民之眡流人如大毒
所至破門壞牆而走。
有一媼憐而舍之。
旣而塞其牖。
晝夜獨處無與立談者。
於是欣然自慶曰。
余得暇矣。
取士喪禮三篇(通旣夕及士虞禮。
)及喪服一篇
竝其註釋
研精究索
忘寢與食。
其有不當於心者。
博考古籍
以經證經。
期得聖人之旨。
時或彼此比對
兩相映發
譬如奇器法器
機牙一激
衆妙齊現。
而有眞實不易之理寓乎其中
洵足樂也。
時我仲氏巽菴先生謫居羅州島中
書粗成寄示之曰。
汝之於禮。
張湯治獄
綜理爬櫛
無遺情。
嗟其言如是
庶幾乎
於是始敢序次成編。
然彼非不章。
此是不立。
故其于諸家之說。
足以亂經旨者與足以發經旨者。
皆兩著而交顯之。
使後之君子
公聽竝觀
而唯是是求。
余志也。
余唯古禮之不今行。
非敢薄古而不爲
禮者天地之情。
協乎人情而協。
東京而降
緯書大興
詭異迂曲之論。
驚衆而使之疑。
由是廢。
鄙俚儇薄之俗。
得以抵其隙。
于厥初不匡
沿襲之誤不可救
而古不可復。
故力觝排矯繩。
不敢曲從
若夫純粹無疵者。
謹守勿失
究竟從者八九。
違者一二。
後之人尙亦恕余哉。
其釋士喪禮者。
名之曰喪儀匡。
因而於衣棺椁之制者曰喪具訂。
具(一作其)論衰冠絰帶之制者曰喪服商。
其論五服之期者曰喪期別。
六十卷
名之曰喪禮四箋。
藏之巾衍
以俟後世
其或有施邦國
公之域外
以闡古聖人精義者。
余雖阨窮乎。
庶亦無悶焉。
今上卽阼之四年(卽嘉慶甲子
)冬十月癸未
洌水丁鏞書。
樂書孤存
公元1818年
禮以節外。
樂用和衷
節乃制行
和則養德
二者不可偏廢
抑德內也本也。
存乎內者中和祗庸
孝友睦婣成於外。
樂之於以敎人先務也。
遭秦滅籍。
樂書以亡。
唯周歌聲曲折七篇歌謠詩聲曲折七十五篇
載於漢史
尋亦亡軼。
呂不韋劉安吹律定聲之說。
堅以六律五聲
三分損益
取妻生子
配卦配月。
旋宮變半。
諸謬義棼然以興。
於是祖禮戴月令。
史遷班固而下
京房錢樂之萬寶常,蘇祗婆,王朴之等。
滕口說。
欺詐萬方
於是世之學樂者。
握算操觚
劈毫剖芒。
以爲極天地之微妙
究竟不可以玆彈一絲一竹
所用之。
儒者雅宜敦尙古訓
至於樂。
凡秦漢而降
一篲以澄掃之。
斯能發其蒙披其蔀。
古法髣髴
若微存其小滓。
卽尺霧障天矣。
鏞積研磨鑽鑿
覺其詐而舍之。
歷擧羣枉
昭其姦僞
乃唯詩書孟子儀禮周禮周語等所存寂寥數句。
是采是搯。
表章推衍之。
總十有二卷
名之曰樂書孤存
孤存也者
與其衆而亡。
寧孤而存耳。
第於律呂差等之數。
始迷不悟
所定未善。
仲氏巽菴先生以書喩之曰三分損益之法。
不可不麾而去之。
其所傳聞
有以也夫
參天兩地者。
先聖微言也。
黃鍾八十一。
三分損一。
大呂五十四。
太蔟七十八。
三分損一。
夾鍾五十二。
六律皆然。
何如哉。
鏞靜究斯義。
允協實理
非天默牖厥衷。
無以及斯。
遂遵其義。
以定三紀六平之數。
於是古經所著鍾鑮庭縣之位與考工記諸文。
秩然妙合
無復纖微違舛
古法本然
庶乎無疑
是唯巽菴所悟。
勿竝以爲鏞爲之也。
嗚呼
律呂之數。
虛僞若此
而二千年三萬里。
蒙冒而不知脫人慧豈足恃與。
熟精玆書。
天地間尙多鴻濛界也。
重爲之感嘅焉。
戊寅夏
洌水丁鏞序。
春秋考徵
韓宣子聘魯。
觀易象春秋周禮在魯。
是蓋公羊子所謂不修春秋
非今所傳魯隱以後春秋也。
周室東遷
文武之道
在列國。
猶有存者。
二百四十年之間。
吉凶諸禮之著于策書者。
猶是周禮之餘。
鼎彝
古器
蕤文隱見
可貴也。
世之習春秋學者
恒于褒貶袞鉞之義。
鑽研致力
其先王典禮之可徵於後世者。
率皆之而弗顧。
隻字片言
推演歸趣
闕文爛簡。
指發意旨
甚則傅會穿鑿
首尾潰決
稽之於經。
不驗
朱子辨之詳矣。
唯是五禮所行。
諸國不同
或可以考古
或可以考變。
或可以考其亂雜
考之旣詳。
於凡先儒之說。
或以之徵其然
或以之徵其不然
或以之徵其不同
其所徵各殊。
足以今世之杞宋。
欲知周禮髣髴者。
舍是書何以哉。
余於箋禮之末。
先取策書所存吉凶二禮
各以類萃
屬比相貫。
以視周官五篇及容經諸篇。
儀文法例
相符或相盭。
或似合而實舛。
足以於今而定先儒是非
吉禮郊禘源委之考。
而何休范寗之有徵
凶禮喪紀異同之考。
杜預短喪之誤有徵
隱者以覈。
晦者以顯。
其于考周人之禮。
昭然發矇矣。
徐健菴禮考。
蒐羅古典
無遺秉。
而猶有未盡收者。
玆編雖小。
庶幾補其罅漏也。
賓嘉諸禮。
訟案本少。
今亦寘之
十卷而已
旣成
名之曰春秋考徵
考徵也者
明其意在乎禮。
不在乎春秋也。
小學珠串
蜀之童。
瑟瑟珠數千。
見而悅之
或懷之或襭之。
或含之以口。
握之以手。
東適洛。
以求其售。
旣行。
勞而披則懷者落。
涉而俯則襭者迸。
可喜而笑。
可言而言則含者出。
猝遇蜂蠆虺蝪(一作蜴)害身之物。
有以衛其患則握者釋。
未至半而瑟瑟盡矣。
悵然而反。
以告其老賈。
賈曰嗟乎惜哉。
盍蚤來。
夫致瑟瑟有法
園客之絲以爲線。
幺豱之毛以爲箴。
碧者串之爲碧串。
赤者串之爲赤串。
紺玄紫黃。
色色而串之。
吳犀之革。
櫝而藏之
此致瑟瑟之法也。
今子雖得瑟瑟萬斛
無串以串之。
何適不失
今夫學問之法猶是也。
九經九流百家之書。
名物數目
瑟瑟也。
不肖串以串之。
無亦隨得而隨失乎。
謫居無事
童子數人。
從而問業
不能強志
余老賈也。
瑟瑟珠以喩之。
於是蒐輯古經以來名物數目
選其有補於實學者。
得三百條。
名之曰小學珠串
以予之。
一童躍然喜曰。
先生之書有本矣。
孔子子貢
爾以吾爲多學而之者與。
非也。
一以貫之者也。
先生之書有本矣。
是爲序。
雅言覺非
公元1819年
學者何。
也者
覺也。
覺者何。
也者
覺其非也。
覺其非奈何
雅言覺之爾。
之而喚鼠爲璞。
俄而覺之曰是鼠耳
吾妄耳。
之而指鹿爲馬
俄而覺之曰是鹿耳
吾妄耳。
旣覺而愧焉悔焉改焉。
斯之爲學
修己者曰勿以惡小而爲之。
學治文者。
亦勿以惡小而爲之。
斯其學有進已。
遐遠者。
學文傳聞耳。
訛舛
故有是言也。
然擧一而反三。
聞一而知十。
學者之責。
索言之不能窮。
故槪言之。
非其非止是也。
嘉慶己卯冬
鐵馬山樵書。
邦禮艸本
玆所論者法也。
法而名之曰禮。
何也。
先王以禮而爲國
以禮而道民
至禮之衰而法之名起焉。
非所以爲國。
非所道民也。
諸天理而合。
諸人情而協者。
謂之禮。
威之以所恐。
迫之以所悲
使斯民兢兢然莫之敢干者。
謂之法。
先王以禮而爲法
後王以法而爲法
其所不同也。
周公營周
居于洛邑
制法六篇
名之曰禮。
豈其非禮周公謂之禮哉。
世俗唐虞之治者曰堯與舜。
拱手恭己
玄然默然端坐茅茨之屋。
而其德化之所漸被。
薰風襲人
於是熙熙淳淳
皥皥蘧蘧
凡有施爲動作
輒引唐虞折之
韓非商鞅之術。
刻覈精深
可以平治
末俗特以堯舜賢而嬴秦惡。
不得不以疎而緩者爲是
密而急者爲非云爾
余觀之。
奮發興作
使天下之人。
騷騷擾擾
勞勞役役
曾不能謀一息之安者。
堯舜是已。
余觀之。
密嚴酷。
使天下之人。
夔夔遬遬。
瞿瞿悚悚
曾不敢飾一毫之詐者。
堯舜是已。
天下莫勤於堯舜
誣之以無爲
天下莫密於堯舜
誣之以疎迂。
使人主每欲有爲
必憶堯舜自沮
天下所以日腐而不能新也。
孔子謂舜無爲者。
謂舜得賢聖至二十二人
將又何爲
其言洋溢抑揚
足以風神言外者。
今人專執一言
謂舜拱默端坐
一指不動。
天下油油然化之。
乃堯典臯陶謨。
浩然忘之。
豈不鬱哉。
天行健
明明堯舜
與天同健。
曾不能有須臾之息。
竝其禹稷契益臯陶之等。
奮迅猛烈
以作帝股肱耳目
而今大臣之位者。
方且得持大體三字
欲以天下萬事
不亦過乎。
曹參以淸淨居相位者。
無德而興。
以承秦苛。
少撓之則民將羣起而爲亂
其勢不得不亨鮮爲法耳。
陳平大姦也。
以理陰陽四時
大臣之職。
以彈(一作彌)縫人短。
魏相丙吉
又皆工謀而巧宦
再執陳平之舊訣。
以自掩其空疎之陋。
素食潭潭之府。
其視唐虞之際。
腁胝奔奏者。
顧誠何如
賈誼言之於可言之時。
然以帝王興衰之運。
而欲有所制作
則可言之時也。
將相賢愚之品。
欲望其寅協。
不可言之時也。
得少喜事之目。
含幽憤以死。
王安石淸苦以厲其行。
經傳以文其奸。
其實二帝三王之道。
未嘗瞭然胸中
徒以其一時淺見
率天下而羈之以商賈之利。
欲與老大臣爲萬夫之望者戰。
雖空朝廷而莫之恤焉
其所以爲天下僇也。
周禮何嘗靑苗保甲
靑苗保甲周禮
王安石殷鑑
凡言法可以小變者。
羣起而力擊之。
目之爲王安石
自居韓琦司馬光
則天下之巨病也。
夏后氏之禮。
夏后氏之所獨制也。
堯舜禹稷契益臯陶之等所聚精會神
竭誠單智。
萬世立法程者也。
一條一例
豈人之所能易哉。
然殷人代
不能不有所損益
人代殷。
不能不有所損益
何則世道江河推移
一定萬世不動。
非理之所能然也。
秦人之法。
秦人之法。
千聖百王之所傳流也。
然而漢興悉因秦故。
曾不敢動其一毛
甚則以十月歲首
挾書爲極律。
以至百年
武帝而後始微變其一二。
若是者何也。
殷周之人。
哲謀睿聖
才識所及
舜禹之所作爲
損益合宜
漢人椎鹵愚蠢
才識所及
鞅斯之所作爲
一冒之而不知脫。
由是之。
法之不能改。
制之不能變。
一由夫本人賢愚
天地之理原欲其無改無變也。
洪唯我孝宗王改貢法大同
亦唯我英宗王改奴婢布法林薦法。
斯皆合天理而協人情
如四
時之不能不變。
然而當時集議之臣。
發言盈庭
盛氣力諫。
有以牽裾折檻自居者。
及行之數百年
享其樂受其賜而後
民志少定。
若使二祖惑於浮議
荏苒而莫之
則其利害得失
終亦不白千古矣。
英宗立均役也。
有沮之者
英宗曰國雖亡。
此法不可以不
於乎
大聖人之大言
時君世主
所不黽勉出口者也。
法修官
春秋貴之
其必以王安石而叱之者
庸夫俗言
明王所宜恤也。
今之沮事者。
輒曰祖宗之法。
未可議。
祖宗之法。
多作於創業之初。
當此之時。
天命未及灼知
人心未及大定
元勳將相
麤豪武夫
百官士卒
反側奸人
各以其私。
求其自利
小有不厭
必羣起而作亂
是故聖主賢臣
密謀帷幄之中
左瞻右顧
前拘後掣。
終於無爲而後已。
失(一作夫)無爲則因其故。
因其故者。
寡怨之道也。
雖有未當
非我爲也。
故凡創業之初。
不能法。
因循末俗
以爲經法。
古今通患也。
故我邦之法。
多因高麗之舊。
世宗朝。
小有損益
一自壬辰倭寇以後
百度隳壞
庶事搶攘
軍門累增。
國用蕩竭。
田疇紊亂
賦斂偏辟
生財之源。
盡力杜塞
費財之竇。
隨意穿鑿
於是唯以革署減員
救急之方。
所益者升斗
而所損者丘陵
百官不備
正士無祿
貪風大作
生民憔悴
竊嘗思之。
一毛一髮
無非病耳
及今不改。
其必亡國而後已。
斯豈忠臣志士所能袖手傍觀者哉。
易曰思不出其位。
君子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罪累之臣。
其又敢議邦禮乎。
曰然。
雖然磻溪馨遠議法而無罪
書刊行於國中
寧適不用
其言之者
無罪也。
其謂之草本者何也。
草之也者
有待修潤之也。
識淺焉智短焉。
踐歷少焉
聞見陋焉。
居處僻焉。
書籍闕焉
聖人擇焉。
不能不使善者修潤之也。
不能不修潤之者
豈非艸乎。
唯限官於一百二十。
使六曹各領二十。
不可易也。
官於九品
無正從之別。
唯一二品
有正從。
不可易也。
戶曹敎官
六部六鄕
以存鄕三物萬民面目
不可易也。
考績之法。
詳考績之條。
以復唐虞之舊。
不可易也。
三館三薦之法。
使新進勿分貴賤
不可易也。
守陵之官
勿爲初任。
以塞僥倖之門。
不可易也。
合大小科以爲一。
及第三十六人
三年大比
罷增廣庭節製之法。
使取人有限
不可易也。
文科武科
其額相同
使登科者悉得補官
不可易也。
於田十結。
一結以爲公田
使農夫助而不稅。
不可易也。
罷軍布之法。
九賦之制。
使民大均
不可易也。
屯田之法。
使京城數十里之內。
皆作三軍之田。
衛王都。
以減經費
使邑城數里之內。
皆作牙兵之田。
以護郡縣
不可易也。
社倉之限。
常平之法。
以杜奸濫。
不可易也。
中錢大錢
銀錢金錢
辨九圜之等。
以塞走燕之路。
不可易也。
鄕吏之額。
世襲之法。
以杜其奸猾
不可易也。
利用之監。
北學之法。
以圖其富國強兵
不可易也。
如此類。
誠願其斷而行之矣。
若夫小小條例
瑣瑣名數
其或有掣碍而難通者。
顧何敢膠守己見。
不可易其一字乎
其有孤陋者。
恕之焉。
其有固滯者。
平之焉。
修之焉。
潤之焉。
或行之數十年。
以驗其便否焉。
於是作爲金石之典。
以垂後世
不亦至願大樂哉。
以旣攻之車。
駕之於旣熟之馬。
旣軛旣衡。
猶復左擁右衛
前行百步
試其調合
然後乃縛焉。
乃驅焉。
王者立法馭世
何以異是。
草本所以名也。
嗟乎
豈非艸本哉。
牧民書序
昔舜紹堯
咨十有二牧
俾之牧民
文王立政
乃立司牧
以爲牧夫
孟子平陸
芻牧牧民
養民之謂牧者。
聖賢遺義也。
聖賢之敎。
原有二途。
司徒萬民
使各修身
學敎國子
使各修身治民
治民牧民也。
然則君子之學。
修身爲半。
其半牧民也。
遠言堙。
其道寢晦。
今之司牧者。
征利是急。
不知所以牧之
於是下民嬴(一作羸)困。
乃瘰乃瘯。
顚連以實溝壑
而爲方且鮮衣美食自肥
豈不悲哉。
聖朝二縣守一郡護一府一州
咸有成績
雖以鏞之不肖
從以學之。
竊有聞焉。
從以見之。
竊有悟焉。
退而試之。
有驗焉。
旣而流落無所用焉。
窮居絶徼十有八年。
五經四書
反復研究
修己之學。
旣而學學半。
乃取二十三史及吾東諸史及子集諸書
選古司牧牧民遺跡
上下紬繹。
分類聚。
以次成編。
南徼之地。
田賦所出
奸胥猾。
弊瘼棼興。
所處旣卑。
所聞頗詳。
因亦以類疏錄。
用著膚見
共十有二篇
一曰赴任
二曰律己
三曰奉公
四曰愛民
次以六典
十一曰賑荒
十二曰解官
十有二篇
各攝六條
七十二條
或以數條合之爲一卷
或以一條分之爲數卷。
通共四十八卷
以爲一部
雖因時順俗。
不能上合先王憲章
然於牧民之事。
條例具矣。
高麗之季。
始以五事
考課守令。
國朝因之。
後增爲七事
所謂責其大指而已
牧之爲職。
所不典。
擧衆條。
猶懼不職
矧冀其自考而自行哉。
是書也。
首尾二篇之外。
十篇所列。
尙爲六十。
誠有良牧
思盡其職。
庶乎其不迷矣。
傅琰理縣譜。
劉彝作法範。
王素獨斷
張詠有戒民集。
眞德秀政經
胡大初作緖言
鄭漢奉作宦澤篇。
所謂牧民之書也。
今其書多不傳
淫辭奇句。
行一世。
雖吾書惡能傳矣。
雖然易曰多識前言往行
以畜其德。
是固所以畜吾之德。
何必牧民哉。
其謂之心書者何。
牧民之心。
不可以行於躬也。
是以名之。
公元1816年
當宁二十一年辛巳暮春
洌水丁鏞序。
欽欽新書
天生人而又死之。
人命繫乎天。
司牧又以其間
安其善良而生之。
有辠者而死之。
顯見天權耳。
人代天權
罔知兢畏
不剖豪析芒。
迺漫迺昏。
或生而致死之。
亦死而致生之。
尙恬焉安焉
厥或黷貨婦人
號叫慘痛之聲而莫之知恤。
斯深孼哉。
人命之獄。
郡縣所恒起。
牧臣恒値之。
審覈恒疏。
決擬恒舛。
昔在我健陵之世。
藩臣牧臣。
以是遭貶。
稍亦警戒底愼
比年仍復不理
獄用多冤。
余旣輯牧民之說。
至於人命則曰。
是宜有專門之治
遂別纂爲是書。
冕之經訓
用昭精義
次之史跡
用著故常
所謂經史之要三卷
次之批判詳駁之詞。
用察時式
所謂批詳之雋五卷
次之淸人擬斷之例。
用別差等
所謂擬律之差四卷
次之以先郡縣公案
詞理鄙俚者。
因其意而潤色之。
曹議御判。
錄之唯謹
而間附己意以發明之。
所謂祥刑之議十有五卷
前在西邑
承命理獄
入佐秋官
又掌玆事。
流落以來
時聞獄情
亦戲爲擬議拙之詞。
係于末。
所謂剪跋之詞三卷
通共三十卷
名之曰欽欽新書
薈萃相附
不能渾成
當事者猶有考焉。
子產鑄刑書
君子譏之。
李悝作法經。
後人易之
然且人命之目。
在列
下逮隋唐。
竊盜鬪訟
混合不分
世之所知者。
沛公之約曰殺人者死而已
大明御世
律例大明
人命諸條。
粲然章顯
謀故鬪戲過誤之分。
眉列掌示。
斯無昏惑
士大夫
童習白紛
唯在詩賦雜藝
一朝司牧
芒然不知所以措手
任之奸胥而弗敢知焉。
彼崇貨賤義。
惡能咸中
無寧聽事之暇。
明啓此書。
以引以翼。
洗冤大明律之藩閼。
推類充類
庶亦有裨乎審擬
天權不誤秉矣。
歐陽文忠夷陵
公署無事
陳年公案
上下紬繹。
一生之所資助
況身都厥位。
不虞職事哉。
謂之欽欽者何也。
欽欽理刑之本也。
公元1822年
道光二年壬午春
洌水丁鏞序。
羅氏(炅)家禮語序
天下有道
天子議禮
道旣衰。
禮在一家
朱子所以名其禮曰家禮
家禮也者
一家之禮。
而非天下萬國之禮也。
然今之言禮者。
率以家禮爲禮家之祖宗
今雖謂之天下萬國之禮。
不可也。
大本旣立
枝葉以生。
楊氏附注
劉氏有增注。
劉璋,丘璿,馮善王源,陽鋒,辛閣老等之各有論著
而浮菴輯語之編又出矣。
旣成
浮菴袖而至茶山
以授余曰。
是惟吾十年之精。
子其賞之
余曰諾。
菽粟天下至味也。
故烝之爲饎焉有味
煎之爲餌焉有味
又轉而爲饘爲粥爲粔籹飴餳
亦皆有味。
豈必以前人之述已備而固自畫乎。
是編之與數家之所論著
不能相廢也審矣。
而又何不傳之足慮哉。
一曰釋義二曰辨解三曰攷證四曰增補
雖其發凡
例。
出於浮菴之筆。
隻字半句。
未嘗不出乎聖經賢傳先儒之說。
意斷手犯之跡。
不可得。
嗟乎
謙謙君子者乎。
浮菴修身潔行七十年。
察司不以薦。
直指不以聞。
余又竄跡窮荒
終老與糜(一作麋)鹿爲羣。
知其賢。
與不知其賢同。
而又何助焉。
聊以辭弁是編。
使後人知余未嘗不知浮菴之賢。
贈別李(重協)虞侯詩帖
公元1823年
樂生於苦。
苦者樂之根也。
苦生於樂。
樂者苦之種也。
苦樂相生
動靜陰陽
互爲其根。
達者其然
倚伏乘除
使吾心之所以應於境者。
恒與衆情相反然。
故二得分其趣而殺其勢。
耿壽昌常平之法。
賤則貴糴
貴則賤糶
得常平然。
此處苦樂之法也。
余始在城中
邑邑不伸。
及栖茶山
煙霞花木
浩然忘其遷謫之愁。
樂生於苦也。
旣而道康兵馬虞候李君重協。
訪我於荒林幽之中
旣歸致書牘虛日
又或扁舟駕潮。
匹馬嬉春
臨顧無虛月。
如是今且三年
及瓜而代
爲之設酒以告別
自玆以往
余雖有楮墨
將誰與贈答
而復有鳴騶入谷者乎。
念之悵然
是又苦生於樂也。
然苦者樂之根。
使余得生踰洌水。
李君宦游
以時休息
再訪我於藍洲檗溪之間。
山殽水膾。
歡然對餐。
是又樂生於苦也。
吾友其無戚焉。
藉使二人者。
駢轡同(一作周)旋。
疇昔之所希覬
則是順然以流。
厭然以怠。
不知所以爲樂矣。
悍灘平漪相間
水以之成文
慢角急羽相錯
樂以之成章
吾友其無慼焉。
李君別語
爲作十絶句。
以敍其事。
書其卷耑如此
(癸酉六月)
送富寧都護李(鍾英)赴任
牧民有四畏。
下畏民上畏臺省
又上而畏朝廷
又上而畏天
牧之所畏
在乎臺省朝廷
而民與天
有時乎勿畏。
臺省朝廷
或邇或遠。
遠者千里
彌遠者數千里
耳目所察。
不能周詳
惟民與天
瞻之在庭。
臨之在心
領之在肘腋
與之在呼吸
密邇不能須臾離莫此若
凡知道者
不畏矣。
富寧府在摩天嶺
北邦之鄙也。
南距布政司
千里而近。
又南距王京
二千里而遠。
其間重嶺回谿
阻塞荒險。
察使廉訪疎漏
憲司
糾覈遼絶無憑
以故牧是府者。
縱恣橫婪不循法
惟蔘貂獺鼠盋內之布。
是誅是浚。
以庇妻子
以媚權貴
於是民之煢煢
竝告無辜于天。
惟牧暋焉竝四畏而勿之。
於是民以益衰而府益敝。
豈不嗟哉
友約之子李君鍾英
富寧都護
將行
余伏田廬
不能送。
然惟畏民畏天之說。
請爲子申之可乎。
주-D001賦而有不均
民則曰咨。
賦之雖均而其力有不逮
民則曰咨。
發倉收囷竊其羨。
民則曰咨。
興居懈怠
湎于酒荒聲色
民則曰咨。
屯膏濫刑
民則曰咨。
賣訟粥獄。
民則曰諮(一作咨)。
凡蔘貂獺鼠盋內之
時其機而攘之
民則曰諮(一作咨)。
凡民所曰諮(一作咨)。
天亦曰諮(一作咨)。
凡天之所諮(一作咨)。
胡福弗降。
官用不達
可不畏哉。
都護勉之
義以方外則凡衆人所畏者。
我亦畏之。
敬以直內則凡衆人之所弗畏者。
我亦畏之。
四畏具而能事畢矣。
余又何言。
주-D007富寧本北沃沮之地。
漢武帝時屬玄蒐(一作菟)郡。
高句麗太武神王取爲己地。
渤海之時屬東京龍原府。
金時門水以南
總爲內地
富寧屬耶懶路。
康宗之時
石適歡徇地于曷懶甸。
今始(一作咸)興斡塞立府于三潺水(今三水)可驗也。
此時高麗尹瓘。
女眞略其地。
尋復還之。
元時合蘭路。
我國之初。
太祖拓地
置孔鏡等七郡
富寧屬鏡城郡。
稱石幕之地。
太宗慶源於蘇多老地。
其後興富戰死。
郭承祐敗績
朝廷不忍棄之。
設棚(一作柵)于富居站。
欲以幹木河爲界也。
英陵之時。
金宗瑞開拓河壖
始置北鎭於石幕故地
至其末年
都護府
號曰富寧
六鎭之一。
穆陵之時。
野人摩吐歸化
始置茂山府
沿河六鎭之一。
富寧猶稱邊邑
善於其職者。
陞之爲防御使
銓格也。
都護至府。
考圖閱志。
如有疎繆者。
之如此。
牧民者之所宜勉也。
江臯鄕射禮序
右(一作古)者國都之制。
九分其國。
城中王宮
面朝後市
左右六鄕
兩兩相嚮
也者嚮也。
四閭爲族。
五族爲黨。
五黨爲州
五州爲鄕。
鄕之爲物。
如我邦之五部
然而鄕大夫以禮興賢
州長以禮會民。
黨正以禮屬民
飮曰鄕飮
射曰鄕射
所以長幼尊卑賢愚
敎民以敦俗也。
後世鄕遂制壞。
公元1820年
國爲京。
以野爲鄕。
於是鄕飮鄕射之禮。
或行於郡縣村野之間。
京城之內。
莫之行焉。
大明洪武初
應天府直隷有司學官
行于學校
在外州縣
取法京師
可謂近古矣。
古者士農異處
凡爲士者。
皆處六鄕之內。
而自遂以外
達于畿畺。
皆有甿而無士。
鄕飮鄕射之所以只行於王城之內也。
今也居民無法
學道習藝之士。
散處郊野之外。
而興賓屬民之禮。
有司不能擧。
鄕禮之行於草茅之間。
亦時錯之義也。
以野爲鄕。
處士爲主人。
朋友爲賓
子弟樂正
畫地以爲宮。
畫地以爲阼階賓階兩楹之間。
畫地以爲門。
設槃以爲尊。
設架以爲楅。
設岳以爲中。
張帟以爲侯。
纏臂以爲拾。
蔬菜以爲脯醢
乾肉以爲折俎
以爲觶。
以爲豆。
以爲扑。
觱栗以爲笙。
奚琴以爲瑟。
長聲讀以爲歌。
與之行于草茅之間。
若使三代之人。
起視玆事。
未有咥然大笑
而其樂善慕古之心。
庶乎惻然哀愍也。
嘉慶庚辰夏四月
(二十三日)余鄕士友。
相與集議
鄕射禮于鐵馬山下江臯之上。
臯浪申大年(億)爲主人。
龜陰金汝東(在崑)爲賓
大年從父昆弟子申成汝(晚顯)爲司射。
石林禮卿(魯和)爲司正
余二子學淵學游及四五家子賓客二十餘人
或爲射耦。
或爲執事
老人七十者大年之父申公
余之兄進士公也。
六十者汝東之金公及余不佞也。
不能爲禮。
皆於禮席之外別席以觀之。
嗟乎
云乎哉
雖然揖讓升降進退坐立之容。
薦獻酬酢吹誦戞擊之節。
與夫左弣右弦搢三挾一弛弓張弓降拜升飮之文。
旣皆依放右(一作古)禮。
而申金二子又嶷立整容
肅然可觀
司正司射之人。
端雅敏給
不失矩度
是故諸友諸子
能各正厥位。
各修其職。
無喧器畔離之愆。
嗟乎
斯亦難矣。
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是擧也。
不敢行古之禮。
若謂之學而習之。
庶乎無愧
不得叔孫綿蕝也乎。
禮畢
諸友屬余爲序。
序列如右
其會者名齒。
序列在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