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自动笺注)
第一詩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敍
  
事大考例題敍
公元1799年
 昔在嘉慶四年己未
我正宗大王
北使遲來。
命考紙牌木牌之例。
先是司譯院正金倫瑞,玄啓桓等。
撰次同文彙攷。
煩複寡要。
囏於考檢
至是命取同文彙考及通文館志。
會通刪補
別成一書
以便考檢
明年夏
弓劍遽遺。
事遂不擧
至道光元年春
司譯院正李時升
以爲旣有遺命
敢不承。
乃曰通文館志。
編之以年次
吉凶常變。
錯互而難檢。
同文彙考。
在乎詳悉
煩複蕪蔓
浩汗而難考。
一簡一繁。
均不得中
今取二書
彙以事類
刪其重累
又凡國中文獻彼中書籍
咸加博搜。
凡其有關事大者。
悉攟悉採。
彙分編次
二十六篇
名之曰事大考例。
斯役也。
李𤲘實主編摩。
其弟(一作第)次刪補
咸決於余。
凡例題敍及比表案說。
所爲也。
玆錄其草本
不沒實於他日也。
發凡
一。
拜表之法。
無論進賀謝恩
各樣事情
例有表文二道
(正副本)進方物表文二道
原來表文不敢直達於皇帝。
故每有表文
必有抵禮部咨文一道
名之曰進呈咨。
以冀轉達
陳奏之法亦然
每有陳奏
例有奏文一道
方物奏文一道
禮部咨文一道
又有上皇后方物狀一道
(陳奏時曰單。
)及抵禮部咨文一道
其有皇太子之時。
又有上皇太子箋文二道
(陳奏曰啓
)進方物箋文二道
禮部咨文一道
開列進禮物。
總爲一單。
干(一作于)禮部
所謂禮物總單也。
然今纂是編。
本意在乎考例。
按例應行之節。
不必該載
故就同文考中惟取表奏文。
刪其浮詞
採其情實
備考檢。
其餘進方物表。
禮部咨文及狀箋禮單等諸文。
竝行刊落
有同文彙考具全文
不患無徵也。
一。
封典
哀禮賀新等事
列朝所行。
理宜歷考。
序列無遺
外此諸事
其事稀而情要者。
逐一序列
無所刪拔。
事數而例熟者。
挂一漏十。
惟取其沿變有跡者。
見新式。
一。
嗣位封典
例有頒誥命綵幣勑一道冊封一道賜國王詔一道,賜王妃一道
總係上國
按例文字
無可考。
今竝不錄
一。
本國告訃請諡。
例有嗣王告訃表文二道,(正副本)告哀奏文一道,抵禮部咨文一道,請諡表文二道,進方物表文二道,抵禮部咨文一道皇后方物一道,抵禮部咨文一道,(請諡時)行狀一編進行咨文一道禮物單一道。
承襲
例有王大妃奏文一道,議政府禮部申文一道,其餘竝與他例同。
(惟以申文咨文
)今取表奏文。
錄其要語
餘竝刊落
一。
彼我咨文
其頭語尾詞。
總有應行規例
又其回咨。
別自措詞者。
有依例祇(一作祗)受者。
今但緊要著意等句語
其餘例套。
竝行刊落
一。
彼中文字
凡稱乘輿聖睿等字。
擡寫(高幾格)問寫。
(間一格)以致敬謹
我朝撰文
其例亦然
而此書所稱字句
一非中朝本朝儀文
如其擡寫間寫。
卽其全文散碎
不便考檢
今依同文彙考例。
凡屬敬謹句語
亦皆連寫
覽者詳之。
一。
事情歸重大國者。
中朝年號
歸重於我邦者。
本朝年次
或於年號註以年次
或於年次註以年號
古之史傳
亦多此例。
亦或隨文順勢
從便紀年
無義例。
要之皆以考檢爲主
史策紀年之謹於一字不同
一。
使臣表奏撰人
或名在罪籍者
諸書或削去官銜。
或但依本文
雜採諸書
不復刪改
故其義例不一
覽者恕之。
或稱判中樞
或稱或(一作判)中樞府事。
或稱參判
判(一作或)稱
曹參判。
其例不一
彼人官銜
亦或詳或略。
一依諸書
無所變改
故例差錯
一。
考例之法。
便於比校
比校之法。
便於經緯
表其有無多少緩促兼專。
有變有沿有增有減。
彼此讎對
瞭然可省。
時於篇末
或作從橫表以槪之者以此
一。
燕槎聞見錄。
使臣別單及書狀官聞見事件,賫咨官手本之合爲一編者也。
其所聞或得於閭巷傳流之說。
或得於象譯行賂之地。
虛有實。
有詐有誠。
其中或有可採者。
抄錄之。
又或館志彙考。
無信文。
事實惟載聞見錄者。
不得不據此立文
十分徵信而然也。
一。
諸禮所行儀節。
詳載於欽定禮則例
今分於諸篇之末。
而我邦廷勑各樣儀節
具載都監謄錄
然其可憑可信
不如則例
故今亦以則例所載節錄
一。
每纂一考
略擧往古之事。
示今例。
總係流來。
其自洪武以後
略而不言者
是編本當泝考皇明時事例。
序列在上
書籍散亡
非時用。
故姑全刪之。
博古之士。
蒐輯遺文
以作是書之前編。
乃爲完部。
封典考敍
公元32年
臣伏惟吾東之受封中國古也
周武王箕子朝鮮
漢武帝衛滿外臣
三韓之初。
文獻多闕。
今考史策
王莽之時
更名高句麗王爲下句麗侯。
而漢光武建武八年
復其王號
至晉安帝義熙九年
高句麗長壽王遣長史高翼請封。
王使持節都督營州諸軍事征東將軍高句麗王。
王爵之上。
加官號者也。
後魏太和十五年
高句麗王(文咨王)使持節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護東夷中郞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此又承襲受冊者也。
百濟受封
始於東晉
義熙十二年
百濟王(腆支王)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鎭東將軍百濟王
或加稱樂浪太守
改稱帶方郡王
新羅遣使朝貢
始於苻秦
而其受封典則始於北齊
武成帝河淸四年
詔以王(眞興王)使持節東夷校尉樂浪公新羅
其在隋唐。
或封爲上開府
封爲柱國
或贈左光祿大夫
皆稱樂浪郡新羅
弁辰迦羅
公元479年
受封南齊
故齊書稱建元元年
知(首露王後孫。
)爲輔國將軍迦羅王。
渤海大氏亦受封唐朝
或冊爲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忽汚(一作汗)州都督
或加銀靑光祿大夫檢校司空
然此封典
其例無常
嗣位未必一一受冊
有勞或時加封
不可據之爲典要也。
其在高麗
爰自柴周。
已有冊禮使之稱。
始冊爲特進簡較太保持節玄菟都督上柱國高麗王大義軍使
至于宋朝
每有承襲
皆受冊。
時或竝事遼金。
兩受其封。
史文詳備
冊封之例。
槪可考矣。
逮我國家之興。
服事上國
受冊命。
受禪嗣位
咸請誥。
以至坤殿正位
春宮受封
無不請命上國
以爲典禮
崇德而來
亦循彝典
禮事無闕。
今取崇德以來冊封諸例
以資考檢焉。
哀禮考敍
公元491年
臣伏惟有喪則告。
禮也。
載籍多軼。
不可遠溯。
後魏太和十五年
高句麗王之喪。
製素委貌以哭之。
李安弔祭
賜諡曰康
神龜二年
高句麗遣使告喪
靈太后擧哀東堂
新唐書貞觀十五年
百濟王卒。
子義遣使告哀
使者素服奉表
帝爲擧哀玄武門
賜物三百段。
冊府元龜
貞觀十六年
高句麗王之喪。
擧哀苑中
賜物三百段。
使持節弔祭
永徽五年
新羅眞德王之喪。
帝遣張文收
持節弔祭
仍賜綾綵三百段。
龍朔元年
新羅武烈王之喪。
帝爲之擧哀弔祭
其在高麗時。
於宋遼金三國
皆有告喪受祭之禮。
儀節詳載麗史國恤篇。
元豐六年
文宗之喪。
帝遣祭尊使楊景略來弔。
宣和四年
仁宗之喪。
帝遣路允迪致祭者。
宋朝恤典也。
天慶二年
韓國公之母卒。
遣使弔祭者。
人之恤典也。
至於金人則有加焉。
完顏進兒及張儞(一作偁)。
俱以勑祭使來。
仲尹以慰問使來。
永明石慤。
皆以起復使來。
逮至我朝。
永樂六年
遣鄭擢告喪
此以後。
告訃受諡。
罔或有愆。
攷諸明史年紀明矣。
崇德以來
式循儀節
大喪本國有告訃請諡之使
上國諭祭賜諡之勑
王妃世子之喪。
各有典禮
玆取崇德以來諸文。
列如左。
賀新考敍
公元583年
我邦嗣位
名其例曰封典
大邦嗣位
名其例曰賀新。
彼此相照也。
故新皇帝登極,新皇后冊立皇太后尊號皇太子冊立
皆按文序列。
不在嗣位之時者。
亦以類附見焉。
臣伏惟賀新之禮。
其來遠矣。
史文雖闕。
近者可稽。
南史陳後主至德元年
百濟遣使登寶位。
隋文帝開皇元年
百濟遣使進賀
冊府元龜
唐顯慶元年
高句麗遣使冊立太子
宋遼金以來
高麗無不賀新。
竝在諸史
降及皇明
我之所以恪守侯度者。
罔或有闕。
崇德以來
式循故常
今所摭取以備考也。
賀正考
公元656年
賀正者。
所以正朔也。
旣奉正朔
斯有冬至之賀。
有正朝之賀。
聖節之賀。
斯之謂三節
三節之賀。
年貢以進。
雖此四事
非皆賀正
其類旣近。
其事相兼
以爲常。
恒久無變。
故通此四事
賀正考也。
耑此四事
或兼他諸事
進賀陳奏奏請謝恩等項。
散見諸篇。
其耑與兼。
覽閱自明也。
但此四事
旣是恒典
年年相同
都無變例
則不逐年開列
故每於新皇初立。
一抄載。
有事情。
亦或採錄焉。
臣竊惟藩賀正
其來久矣。
東九夷之來賓
在於夏殷
句驪通貢
始於東漢
若濊貌夫餘沃沮三韓之屬。
或在兩漢
或在魏晉
有朝貢。
可按而知也。
唐開元二年
新羅遣級餐朴裕來賀正
十一年新羅賀正使金武勳還藩
開元天寶之際。
新羅渤海
每年賀正
無或闕焉
其在高麗
於宋則例聖誕之節。
於金則太宗天淸節。
(在十月)興宗萬壽節
(在正月)世宗萬春節。
(在三月)章宗天壽節
(在八月)亦無不遣使賀之
逮至皇明
乃有三節年貢之例。
崇德以來
依舊規。
玆提綴如左。
雜賀考敍
臣伏惟有慶則賀。
其例不一
建國定都則賀。
展謁園陵則賀。
躬親政事則賀。
壽躋耆耋則賀。
地平難則賀。
宮殿告成則賀。
一有例。
後必遵焉。
玆用序次
以備雜考
巡遊頒詔
厥有陳謝
雖無賀儀
附見焉。
聞喪考敍
公元455年
聞喪者。
皇帝之喪及內喪小喪之等也。
宜名陳慰。
而其稱聞喪何。
諡祔廟配天等禮
皆與喪事牽連
當事者所欲考。
而其名爲進賀
不可統之以陳慰。
標名曰聞喪也。
臣竊以聞喪陳慰。
古之道也。
宋書孝建二年
高句麗遣董騰奉表國哀
唐書貞觀二十三年太宗崩。
高麗遣使奉慰
貞元二十一年德宗崩。
告哀新羅
及至高麗
多可稽。
宋史元豐八年哲宗立
高麗遣使奉慰
元祐初宣仁太后崩。
高麗遣使奉慰
禮部令於紫宸殿見客
省受表。
遼史統和二十八年
高麗遣魏守愚等來祭。
會葬
聖宗興宗之喪。
遣使弔慰會葬
淸寧四年
太皇太后之喪。
太康元年皇后之喪。
告哀高麗
金史大定二十九年世宗崩。
高麗
高麗戶部尙書李英會葬祭尊
明昌二年皇太后崩。
高麗檢校尙書韓正修來祭尊
洪武二十五年
高麗遣使皇太子喪。
逮我聖朝
服事皇明
禮章益備
崇德以來
式循彝典
序列如左。
陳奏考敍
臣伏國有事。
罔不奏聞
各以其類。
分隷諸篇。
上國訛傳
有辨誣之奏。
本國大獄大難
斯有討平之奏。
今取二者。
陳奏一篇
非我陳奏止此二事也。
奏文直敍事實
表箋不同
不用駢儷之體也。
軍務考敍
公元1636年
臣伏軍務考者。
徵兵助征及諸軍務相與事例也。
唐高宗時
新羅助征百濟
元世祖時
高麗助征日本
皇明正統間
乜先薄京邑
詔我入援
宣德間
李滿住建州梗化
詔我夾攻
故常也。
崇德丙子以前
淸兵再與我交。
事大者之所考。
今略之。
其在丙子班師以後者錄之。
倭情考敍
竊伏日本爲國
隔在重溟
中國聲力之所及
僭竊皇號
建年號。
自成一局
無所畏忌
惟我邦西接中華
東隣日本
介於兩間
事多相關
攷諸倭史。
其通我邦。
自任羅及天日槍而始。
通中國。
自隋裵世淸而始。
班固地志
樂浪之海倭人
漢魏之制倭人
隷於樂浪帶方二郡
隋唐之時。
倭雖西通
其路皆由對馬長門等州。
實由我境。
非直通也。
元世祖高麗之兵。
以征日本
平秀吉寇我邦之地。
以窺中原
倭之與華。
雖在隔遠
不能相亡而相捨也如此
崇德以來
式循舊規。
凡倭情之可疑者。
登時飛報
信使差遣者。
先期轉奏。
江浙福建之人。
與倭通市
而我之偵侯(一作候)報聞
猶如舊焉。
玆輯諸文。
爲倭情考。
曆日考敍
臣伏惟我邦曆日
自古用中國之法。
百濟宋元嘉曆。
新羅文武王時大奈麻德福入唐。
麟德曆法行之。
高麗初。
用唐宣明曆。
忠宣王時改用元授時曆。
及我本朝
自洪武以後
大統曆
順治之時
改用時憲曆
今所行是也
其請曆頒曆
具有成例
日月薄蝕
星閏改正
亦有知會之咨。
序列在左。
疆界考敍
臣伏惟我邦西北之界。
歷世屢變。
箕氏之末。
燕接壤。
浿水爲界。
衛滿之興。
與漢接壤
仍以浿水爲界。
浿水者。
今之鴨淥河也。
(浿水大同江之名。
史記誤以鴨綠河爲浿水
今姑從史記。
)然漢武帝右渠四郡
而眞番一郡
鴨淥河之北。
(今興京地方)則其以浿水爲界者。
卽其下流
(今義州)非㴑其源而畫之如今日也。
其後高句麗興於北方
今之開原縣
卽其根本之地。
拓地南展。
以至平壤
漢魏以來
南界有改。
北界未嘗蹙也。
下逮隋唐。
猶以遼河西界
句麗亡而渤海興。
雖以鴨淥之沿爲西京
而與華爲界。
則北自開原
南抵鴨淥之口以爲西鄙
我之疆域
本遼廓如此矣。
契丹得志
盡有河北
畫我西界
止於保州
(今義州)自此以後
鴨淥遂爲天塹
西界蓋視古蹙小矣。
北界則豆滿河南
本是沃沮故地
句麗以來
隷我版圖
渤海之時。
南京沃睛三州
今之咸興永興地也。
東京慶鹽穆賀四州
今之六鎭地也。
人據之。
以今三水甲山等地恤品路
咸興永興等地爲曷懶甸。
(曷懶或稱耶懶
或作移懶
皆一也。
)及至于元人以爲合蘭路。
高麗之世。
不能恢復
我朝龍興
咸鏡南道摩天以北。
漸入版圖
逮我宗世(世宗)。
盡拓河南
遂設六鎭
宣祖之時
得三
蓬之坪。
加設茂山一府
於是畫河爲界。
滿遂爲天塹
滿以北。
卽古肅愼之地。
三韓以來
非我有也。
滿鴨淥二河之源。
皆出長白
長白南脈蟠爲我邦。
連峯疊嶺
疆界不明
康熙晚年
烏喇總管穆克登受疆理
定界立碑
於是兩河之間。
疆界分明矣。
今考彼地與我對頭者。
沿河地面。
郡縣堡。
衛滿河之北。
寧古塔部內渾瓦爾喀之地也。
鴨河之北。
吉林部內柵外藩地。
而其地實興京相直
興京之民採蔘獵貂。
間多侵越
我江渭潼楚之民。
亦入彼地。
犯禁採獵
相糾禁。
條約每嚴。
又我河北雖屬彼地。
若使煙火接續
犯越滋多。
則我亦不便
故彼欲臨河設防
我每陳情乞撤。
彼亦允從
無爭之憂。
永絶伏莽之患。
兩國之幸也。
拓定以來
往復文字
疆界考。
海防考敍
臣伏惟我邦朝貢之路。
雖由遼薊
而其路一線耳。
北自鴨河之口。
南抵羅之觜。
皆與中華對岸
其間裨海
所謂渤澥也。
彭吳穿濊貊
楊僕右渠
咸由海路
漢光武雖復東疆。
卽薩水以北鴨河以西。
句麗梗之。
故其置樂浪
亦越海而遣吏。
其後劉昕公孫度劉茂弓遵之等。
皆越海定郡。
下及隋唐。
行軍一枝
必自登萊渡海來侵。
來護兒由菜(一作萊)州而入于浿江
蘇定方自成山而次于德物。
新羅之民賣婢江浙則特設淸海之鎭。
南宋之人通使麗則厥由黑山之路。
高麗之時。
水賊闖起。
海浪三別締交爲亂
紅頭賊毛居敬隳突深入
皇明之季。
毛文龍據有椴(一作)島。
陰懷異志
皆於我邦爲切膚之憂。
海路不可無防有如是矣。
故自崇德以來
凡有海防者。
彼旣嚴束。
我亦惕號
咨報往來
多可考檢
又凡隔海之地。
其商旅行漂流轉泊。
所不免。
我人之漂去者。
若屯羅島陪戎尉漂至崑山縣
(高麗初)敬差官崔溥漂至寧波府(皇明末)是也
彼人之漂來者
平章事火尼赤來泊鐵島。
(元人也)鄭臣保漂至瑞山
王可臣漂至殷(仁祖朝)是也
朝紳漂轉者尙多可數。
商賈類乎
彼我胥漂。
歲至數十
咨報往來
多可考。
蓋我豐川長等地
山東相直
康津海南等地
淮南相直
緯度
旣同
壤地相近
乖迕侵伐互及。
和睦則漂轉胥恤。
總係海防事情
彙次海防考。
交貿考敍
公元836年
竊惟兩國相隣
貿遷有無
我之與華。
互相交易
古之道也。
史記貨殖傳。
東綰濊貊朝鮮,眞番之利。
冊府元龜
唐開成元年
淄靑節度使新羅渤海將到貿易熟銅
請不禁斷
建中元年
勑曰錦罽綾羅絲布氂牛毛珠銀銅鐵。
不得與新罹(一作羅)渤海互市
後唐淸泰元年七月
登州高麗互市
十月靑州高麗互市
此時貢道由海。
故交貿在於登萊也。
金史興定二年
完顏素蘭宣諭高麗互市從行
中統二年
巴思塔兒乞於鴨綠江西互市
三年罷之。
諸王塔察兒請復不許
通考遼太宗時
寶州互市
以通西北諸部高麗之貨。
明時市舶提擧司。
朝鮮琉球等朝貢市易之事。
此其大槪也。
若夫皇明之與我貿易
每歲使行。
率以爲常
條例載於會典
崇德以來遵舊規。
多可考。
慈(一作玆)敍之在下
徵賜考敍
臣伏蕃國有徵求。
古也
家父求車。
毛伯求金。
春秋譏之。
然有求則應。
事大之義也。
新羅文武王時。
唐使求磁石
高麗之時。
元人屢有徵求。
如紋苧布鞍轎香樟木佛經紙之類。
史載具詳
(忠烈忠以下世紀
)皇明之時。
凡有徵求
應之惟謹
崇德以來
土物粟米兵器詩文
時有徵求
其例不一
至於錫賚之典。
年例應賜之外。
尙有特賜加賜諸例
禮言施報
易觀求與。
其事相類
序列二事
爲徵賜考。
禮物考敍
公元652年
臣伏惟藩邦所獻謂之貢。
上國所賜謂之賞。
往來施報
於是生。
斯之謂禮物也。
在後漢之時。
(桓帝時)嶺東之貢文果下馬班魚皮。
(咸興江陵皆嶺東。
)後魏之時。
高句麗人歲致黃金二百斤白銀四百斤。
自唐以後
史冊所載。
厥有多品。
新羅眞德王時。
獻金總布
(唐高宗四年)文武王時。
磁石銀銅牛黃等物。
(高宗時)聖德王時
果下馬人蔘美髢朝霞海豹皮等物。
景文
王時獻麩金牛黃銀人蔘魚牙白㲲鷹鷂金鏇等物。
百濟之貢。
又有金甲雕斧
高麗之世。
厥貢多品。
後周時
黃銅白水精人松子等物。
於宋有弓馬金銀中布平布之等。
於遼有龍鬚草席之等。
散見於史。
可按而知。
若夫上國之賜。
多可徵。
其在唐時
新羅王瑞紋錦五色錦袍錦帶綵素等物。
其在宋時
高麗王川錦仙紬樂暈紋雲鴈雲碧梔黃等物。
多有可數。
逮我聖朝
服事大明
恭執壤奠
承受大賚
崇德以來
式循彝典
物有增減
例有沿革
玆用摭實
禮物考。
使价考敍
臣伏惟賀謝慰無非使也。
辨其事類
各考其例。
惟其事情
專屬使臣身上者。
別爲一考
名之曰使价考。
別其職品。
辨其班次
昭其館舍
紀其餼牢
稽其行期
達其道路
以至朝聘限喪。
古人預求其禮。
沿途兵衛
上國屢申其令。
凡有關於使臣者。
雖細必錄。
備查考。
詔使之亦照我例。
按次抄錄
當事者庶其無惑矣。
咨考
臣伏惟進於皇上曰表。
(進於攝政王亦稱表。
)進於皇太子曰箋。
進於皇后曰狀。
(只有方物狀。
)有事而陳於皇上曰奏。
有事而報於禮部
冀其轉達曰咨。
陳奏之時。
進於皇太子曰咨。
進於皇后주-D001單。
(只有方物單。
)大喪之時。
府大臣報於禮部申文
使臣有事陳於禮部呈文
其體各殊。
開列文式例及生事之端。
總括以名之曰表咨考
當事者宜考焉。
雜例考敍
臣伏惟事之常有者。
以類相連
各爲一例
事之不常有者。
無所連類
可立門。
世變無窮
㴑考有須
爰輯衆碎。
期無一漏。
名之曰雜例考。
非常之事者。
庶有稽驗焉。
大淸世系
滿州(一作洲)開基之始。
開國方略云。
長白山之東。
布庫哩山。
下有池曰布勒瑚里。
相傳天女庫倫浴于池。
有神鵲銜朱果于衣
含于口中。
公元1432年
忽已入腹。
遂有身。
一男
姓愛信覺羅
布庫雍順
居于長白山北之俄朶里城。
國號滿洲
越數世不善撫其衆。
國人叛。
戕害宗族
幼子遯于荒野
乃得免。
皇朝文獻通考云。
我朝發祥長白
遠祖三姓之亂。
居俄漠惠之野鄂多理城。
在今寧古塔西南三百餘里。
國號滿州(一作洲)。
(輿地考)〇案皇明時
女眞之地。
建州海西毛憐三衛
大淸起於建州
建州爲今之興京
所謂赫圖阿拉
卽其地也。
據東史。
明永樂時
斡朶里部落猛哥帖木兒(亦云管禿。
)入居于斡木河。
(今之會寧府
)宣德七年
七姓野人攻斡木河殺猛哥。
凡察耳伊等得免。
乞徙於慶源
武備稱孟(一作猛)哥見殺。
其弟凡察子童倉逃居朝鮮
博物典彙以童倉所居
建州祖地。
方略所稱俄朶里城。
卽我國所稱斡朶里部落
戕害宗族
幼子遯荒
卽似童倉投附之事也。
又據東史。
宣德成化之時
建州衛指揮李滿住
據有婆豬江內外之地。
屢擾我境。
遂廢閭延茂昌等四郡
今此方略所紀肇興景顯四祖
似與婆豬江部落相連者。
則斯蓋繼滿住而興者歟。
公元1648年
肇祖皇帝〇名未攷。
開基之後
數傳至肇祖
于赫阿拉地。
(在蘇克素護河嘉哈河之間。
去俄朶里一千五百里。
後稱興京
)〇有二子。
〇初諡澤王
順治五年
追尊爲肇祖
興祖直皇帝〇名未攷。
肇祖曾孫
〇有六子
〇初諡慶王
順治五年追尊
景祖翼皇帝〇名叫場
祖第四子
先業于赫阿拉地。
其餘兄弟五人分居五城
竝稱寧古塔貝勒
〇有五子
〇初諡昌王
順治五年追尊
公元1583年
顯祖宣皇帝〇名陀
景祖四子
與兄禮敦
收服五嶺之東素護河之西二百里內部曲。
由此國益強盛
〇有五子
萬曆十一年癸未
圖倫城主尼堪外蘭
寧遠伯李成梁共謀
倂害景祖顯祖
〇初諡福王
順治五年追尊
〇已上四世
葬共一山
稱永陵。
在興京西北十里啓運山。
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高皇
公元1559年
帝〇諱魯花赤。
(一作奴兒哈赤。
一作努慕哈齋。
一作老剌。
)顯祖長子
〇母曰宣皇后嘉塔喇氏。
(阿古都督女。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
生于長白山下。
癸未起兵
尼堪外蘭克之。
(太祖年二十五。
)起兵以後三十餘年。
定諸部。
滿洲之蘇克素護河部渾河完顏部棟鄂部哲陳部
長白山殷部。
東海窩集瓦爾喀部庫爾喀部。
倫國之烏拉哈達葉赫部輝發部。
黑龍江之薩哈連部及兆嘉城翁鄂洛城界蕃城之等。
以次勦滅蒙古科爾沁喀爾喀等部。
亦皆歸附
太祖英勇蓋世
人稱聰睿貝勒
己丑皇明封爲龍虎將軍
乙巳築城于赫阿拉以居。
丙午蒙古諸部。
共尊爲神武皇帝
丙辰上尊覆育列國明皇帝
後金國汗。
建元天命(萬曆二十四年也。
)乙丑
定都瀋陽
(後稱盛京
)丙寅崩。
(天啓六年也。
)在位十一年。
壽六十八。
崇德中
追爲尊(尊爲)武皇帝
康熙中改爲高皇帝
〇葬福陵。
盛京東北二十里天柱山
 孝慈昭憲敬順仁徽,懿德慶顯,承天輔聖高皇后
(葉赫納喇氏
貝勒楊古努女。
合葬于福陵。)
公元1592年
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影(一作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〇諱弘它時
(一作皇太極
一作紅打豕。
)〇太祖第八子。
萬曆壬辰十月二十五日生。
天命丙寅
第二代善父子所戴。
嗣位改元天聰
(元年丁卯也。
)丙子國號大淸
改元崇德
東搶朝鮮
壬午等城。
癸未八月初六日崩。
在位十七年。
壽五十二。
〇葬昭陵
在盛京西北十里隆業山。
公元1649年
 孝端正敬,仁懿哲順,慈僖莊敏,輔天協聖文皇后。
(博爾濟吉特氏。
科爾沁貝勒莽古思女
順治六年崩。
合葬昭陵。)
公元1687年
 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聖文皇后。
爾濟吉特氏。
科爾沁具(一作貝)勒寨桑女
世祖之母也。
順治時尊爲皇太后
上尊號。
聖慈恭簡安懿章慶(一作敬)。
康熙時太皇太后
上尊號。
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
康熙二十六年崩。
壽七十五。
西陵
(在順天府遵化州昌瑞山之南。)
公元1638年
世祖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孝章皇帝〇諱福臨
太宗九子
崇德戊寅正月三十日生。
癸未嗣位年幼
(時六歲)叔父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等。
相與攝政
公元1824年
甲申北京亂。
親王薩哈廉以奉命大將軍
率兵入山海關
吳三桂出降
遂入北京
底定中原
改元順治
(崇禎十七年)庚寅攝政王多爾袞薨。
親政
辛丑正月初七日崩。
在位十八年。
壽二十四。
〇葬孝陵
順天府遵化州昌瑞山。
(北直隷)
公元1651年
 廢皇后
(廓兒沁國招凌免親王商女
順治八年冊后。
十年廢。)
公元1654年
 孝獻皇后。
(廓兒沁國鎭國公綽爾吉女。
博爾吉金氏。
順治十一年冊后。
十六年失禮欲廢而止。
十七年崩。
諡爲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敬皇后
祔葬孝陵
然考禮部則例
孝獻皇后不入于太廟
又或別稱端敬皇后
不從夫諡。)
公元1659年
 孝惠仁憲端懿之(一作慈)淑恭安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后
(博爾濟吉特氏。
喀爾沁貝勒爾濟女。
順治十六年冊后。
康熙時皇太后
上尊號。
爲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端禧。
康熙五十六年崩。
壽七十七。
)葬孝東陵
(在孝陵之東。)
公元1662年
 孝康慈和懿恭惠溫穆端靖天育章皇后
(佟佳氏。
承恩公佟圖賚女。
聖祖母氏
康熙元年
尊爲慈和皇太后
二年崩。
合葬孝陵。)
公元1654年
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〇諱玄燁
世祖第三子。
順治甲午三月十八日生。
辛丑嗣位年幼
(時八歲)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輔政
改元康熙
(元年壬寅也。
)辛丑(卽位之年
)遣吳三桂永曆皇帝
丁未親政
辛亥始幸盛京
甲寅吳三桂反。
連年用兵
辛酉始平定南方。
擒吳世蟠(一作璠)。
甲子親巡山東
丁丑親征厄魯特。
癸未親巡活(一作江)浙。
壬寅十一月十三日崩。
在位六十一年。
壽六十九。
〇葬景陵
在孝東陵之東。
公元1665年
 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后
(黑舍利氏。
內大臣噶布喇女。
康熙四年冊后。
十三年崩。
諡仁孝
合葬景陵。)
公元1677年
 孝昭靜淑惠正和安端穆欽天順聖皇后
劍(一作鈕)祜盧氏。
內大臣遏必隆女。
康熙十六年冊后。
七月而崩。
祔葬景陵
公元1689年
 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和恪慈惠奉天佐聖仁皇后
(佟佳氏。
內大臣佟國維女。
康熙二十八年冊后。
翌日崩。
祔葬景陵。)
公元1723年
 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后
(烏維氏。
承恩公威武女。
世宗之母也。
雍正元年
尊爲仁壽皇太后
是年崩。
祔葬景陵。)
公元1678年
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〇諱胤禛
聖祖四子
康熙戊午十月三十日生。
初封雍親王
壬寅嗣位
改元雍正
(元年癸卯也。
)〇己酉西藏唐古特來附。
乙卯八月二十二日崩。
在位十三年。
壽五十八。
〇葬泰陵
易州永寧山。
公元1723年
 孝敬恭和懿順昭惠莊肅佐天翊聖皇后
(那拉氏
承恩公費揚古女。
雍正元年冊后。
九年崩。
合葬泰陵。)
公元1777年
 孝聖慈康惠敦和誠徽敬天光聖皇后
(鈕祜祿氏。
承恩公凌柱女。
高宗之母也。
乾隆時尊爲皇太后
上尊號。
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
乾隆四十二年崩。
壽八十六。
)葬泰東陵。
(在泰陵東。)
公元1711年
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〇諱弘曆
世宗四子
康熙辛卯八月十三日生。
初封寶親王
雍正乙卯嗣位
改元乾隆
(元年丙辰也。
)乙亥準噶爾
己卯和卓木。
闢地二萬餘里。
(卽回部)丙申討平金川土司
丙辰傳位太上皇
己未正月初三日崩。
在位六十年。
在上皇位四年
壽八十九。
〇葬裕陵
昌瑞孝陵東。
公元1737年
 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天昌聖純皇后
(富察氏。
承恩公李榮保女。
乾隆二年冊后。
十三年崩。
合葬裕陵。)
公元1749年
 廢后皇(皇后)。
(那拉氏
佐領那爾布女。
乾隆十四年封爲皇貴妃
六宮事。
十五年冊后。
三十年廢。)
 孝儀恭順康裕慈仁翼天毓聖皇后
(魏氏
仁宗之母也。
合葬裕陵。)
公元1760年
仁宗天興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〇諱顒琰
高宗第十五子。
乾隆庚辰十月初六日生。
初封嘉親王
丙辰受禪
卽位改元嘉慶
(元年丙辰也。
)庚辰七月二十五日
崩于熱河
在位二十五年。
壽六十一。
〇葬昌陵。
易州
公元1796年
 孝淑端和仁莊慈懿光天聖睿皇后
(喜塔喇氏。
內大臣孟住之妹。
嘉慶元年冊后。
二年崩。)
公元1801年
 今皇太后
(鈕祜祿氏。
嘉慶六年冊后。)
公元1782年
皇帝〇名旻寧
仁宗次子。
乾隆壬寅八月初十日生。
初封智親王
嘉慶庚辰嗣位
改元道光
(元年辛巳也。)
公元1808年
 孝穆皇后
(鈕祜祿氏。
嘉慶十三年沒。
道光元年追諡。)
第一詩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墓誌銘
  
貞軒墓誌銘
公元1795年
乾隆乙卯
我正宗大王御極之十有九年也。
奸臣旣誅。
(鄭東浚)王網(一作綱)復整。
上御仁政門。
受羣臣賀。
發音洪鍾
赫怒雷霆曰。
咨爾在廷百僚
咸聽予誥。
今日退小人君子
以紹我皇天祖宗眷命
今日明示好惡
以丕定民志
群臣震熠。
肅穆無譁
恭聽大號
於是起判中樞府事臣蔡濟恭左議政
命同副承旨臣鏞進前
抽紙擢前。
大司成李家煥爲工曹判書
於是中外翕然
以爲善類彙進
旣月
上召臣家煥曁臣鏞。
諭之曰惟玆華城。
卽我莊獻衣冠之藏也。
今年春
予奉壽母
往觀幽宅
後十年
予將老焉。
故華城有老來之堂。
惟是華城之事。
不敢不敬
栝柏之植。
宮殼(一作殿)臺榭之築。
城池甲兵之繕。
穀粟錢布之蓄。
亭館郵傳
鹵簿餼牢之共。
靡有小大
咸宜整理
悉簿悉正。
以昭邦禮
家煥
汝惟博識
宜掌是役。
咨鏞。
汝惟敏給
其與相之。
惟玆奎瀛之府。
密邇王居
地深嚴。
汝往玆宅。
遊焉息焉。
賜汝內醞珍臇異臛橘柚腒鱐餦餭
是醉是飫。
沾渥恩。
臣等俯伏涕泣
惟命之恭。
旣數日。
設賞釣魚之宴。
上旣乘命進廏馬
詔臣等騎而從。
濟恭家煥臣鏞。
上至靑陽門。
循牆
石渠閣下馬
轉至芙蓉釣魚
發韻賦詩
還御映花堂
射熊侯。
旣夕
賜燭歸院。
是年秋
召試山縣監臣李基賜第
特授弘文館修撰
當此之時。
小人道消
子道長。
太和亭育
萬物煙熅
郁然一治也。
五年己未春
濟恭卒。
明年夏六月
上薨。
明年辛酉春禍作。
家煥瘦于獄以死。
讓謫端川。
臣鏞謫鬐。
是年冬
惡人睦萬中洪樂安李基慶等用事
追奪濟恭爵。
復議家煥罪請加律。
又逮致臣鏞于獄。
將殺之。
賴諸大臣救。
徙謫于康津。
否泰消長大略也。
嗚呼
天旣生聰明睿智若我先大王之人。
立之爲君師。
又生此一二賢俊之臣。
使之際會相遇
以賁一代之觀。
又從而顚之覆之。
使不得終其寵祿
豈可知耶。
後十有八年戊寅
臣鏞生還水之北。
始敍列一二臣名跡
蔡公
公元1785年
旣有碑誌
遂志李公之事。
以備幽宮之藏。
公諱家煥字庭藻
驪興之李也。
李氏至我朝。
世世燀奕。
族居西城之內舊貞陵之巷。
世稱貞陵之李
世祖繼孫。
仕至兵曹判書
後五世有少陵尙毅。
仕至議政府左贊成。
其孫有梅山夏鎭
仕至弘文館提學
梅山之子六人
其顯者三人
長曰玉洞溆。
仕爲察訪
次曰剡溪潛。
布衣上疏而死。
後贈司憲府執義
季曰星湖瀷
經學薦爲繕工監役。
星湖之兄有諱沈。
卽公之祖父也。
出爲季父明鎭後。
是生諱用休。
旣爲進士
不復入科場
專心文詞
淘洗俚。
力追華夏
爲文奇崛新巧
要不在錢虞山袁石公之下。
自號曰惠寰居士
當元末年
名冠一代
凡欲濯(一作琢)磨以自新者。
咸就斧正
身居布衣之列。
手操文苑之權者三十餘年。
自古以來未之有也。
抉剔邦人先輩文字之瑕太甚
以故俗流怨之。
星湖先生天挺人豪
道德學問
超越古今
子弟親炙服習者。
皆成大儒
貞山秉休治周易三禮。
萬頃孟休治經實用
惠寰用休治文章
長川嚞煥博洽張華干寶
木齋森煥習禮
崇義繼公剡村九煥。
亦以繩祖武名。
一門儒學之盛如此
公於羣從年最少。
故其培植最深。
況其強記之性。
超絶古今
一經終身不忘。
遇有觸發
一誦數千百言。
鴟夷吐水。
流丸轉阪。
九經四書二十三史。
以至諸子百家詩賦雜文叢書稗官象譯算律之學。
牛醫馬巫之說。
惡瘡癰漏之方。
凡以文字爲名者。
一叩輸寫不滯。
又皆研精核實
一似專治者然。
問者駭愕
疑其爲鬼神
弱冠之初。
遊太學
月課詩篇
連年中格
聲達遠邇
未幾中會兩場
正宗御極之慶。
增廣試士
擢爲及第
未幾特升爲諸曹郞
中批授司憲府持平
乙巳授奉常寺正制敎
命撰大典通編。
每一登筵
敷奏詳明
引據浩博
一日目送之曰如彼者。
人其終不能用之也。
聞者大忌
知其必大用也。
時樊翁爲黨人所逐。
棲遑郊垌。
蔡弘履睦萬中等。
皆貳於樊翁。
操守未確者。
首鼠兩間
公獨持淸議而與丁公範祖,兪公恒柱,尹公弼秉。
堅貞不移
樊翁之十年秉軸
得有羽翼
皆數公之力也。
間嘗以編摩之勞。
特陞爲承旨
旋出爲定州使。
治理皦然
聲實竝隆。
御史
公元1788年
合時論啓罷之。
化縣
旣還丁父憂
廬于抱川。
聞知舊貳樊翁者。
日增月加。
曰事急矣。
衰服京城
與兪公議
金復慨然上疏
訟樊翁之冤。
遂攻諸貳者。
上大悅。
下批曰如癢得搔。
時上疑樊翁盡失知舊心。
遂無羽翼
及覽金公疏
始知淸論尙多。
乾隆戊申春
樊翁入相
而公亦數以承宣入院中。
上每淸燕引見
三韓四郡以來東方故事
公輒引二十三史。
應對如流
上大驚。
退謂左右曰如李家煥者。
學士也。
辛亥冬
湖南之獄。
洪羲運上書于樊翁。
搢紳章甫聰明才智者。
咸溺西敎
將有黃巾白蓮之亂。
上命樊翁就公署
睦萬中,洪羲運,李基慶等。
查辨虛實
所謂掌樂院查事也。
後數慶。
又以草土臣上疏
詆查事不公
上大怒。
慶于慶源
明年春
鏞入玉堂
特授成均大司成
開場課儒。
當路子弟惡剡溪者。
皆不入場
公欲罷之。
上聞之曰渠自不入。
何與於我事。
嚴飭行公。
黽勉卒試。
然公之禍兆於是矣。
副校理李東希合時論
上疏論文體。
詆斥公欲沮遏試事
上批曰爾以宰臣李家煥文體弁髦經傳話欛
卽予欲一言而未得其會者。
爾言之來。
如癢得搔。
予於近日欲聞治世希音
首擧一二年少文臣而撕警之。
南公轍,金祖渟(一作淳),李璜,沈象奎等。
崔盧赫閥。
焉之頃。
當臥占國子大司成弘藝文館提學矣。
貢擧而誤多士
潤色而辱王言
所謂朱絃下里黃流瓦缶
而黌庠館閣之上。
一任此輩廝壞。
則有北之投。
何足以贖乎。
至於家煥
未嘗非好家數
落拓百年
斲輪貫珠
自分羈旅草莽
發之爲聲者。
悲吒(一作咜)慷慨之辭也。
求而會意者。
齊諧索隱之徒也。
跡愈臲而愈詖。
愈詖而文愈詭。
絺繡五采
讓與當陽
離騷九歌
假以自鳴
家煥之樂爲。
朝廷使然
肆予特書燕寢之扁曰蕩蕩平平室。
以庭衢八荒四大字。
遍題八窓之楣。
昕夕顧諟
作我息壤
於是乎篳路藍縷
披自草萊
家煥其中一人耳。
也與公轍輩。
瞥地悖常者流
比而斥。
家煥不茹鬱。
又況彼而可斥而不斥
此而不可斥而單斥。
其可乎。
家煥方自谷而喬。
化腐爲新。
由心之音。
何患漸入佳境
使家煥才鈍。
三日而未刮目
若子若孫。
公元1793年
豈必每每讓與
不效自鳴之盛乎。
盟壇執牛耳
復明大一統之權於長醉夢之中。
予以己任
上知忌疾者多。
敦召益急。
公堅不膺命
上黜之爲開城府留守
名雖出外
實陞二品
眷注不可如此
癸丑首春
公上自訟曰。
臣本樗櫟冗散
鳧鴈去來
其於當世
初無怨惡
前後論臣者齗齗不置
豈有他哉
爲言也。
隱映說去。
或直拈顯斥。
而要其歸。
蓋以臣從祖事。
齮齕臣家也。
嗚呼
臣從祖臣潛。
當時保護之疏。
洒血剖心
爲國願忠。
身殉志。
尙忍哉。
傷痛如結
歲月已邈。
臣雖不忍泚筆追提。
惟是列朝辨晳之敎。
昭在國乘
照映耳目
且臣曾伏覩御定皇極編。
敍事實。
剖析無餘。
一篇文字
如日星。
臣莊誦千百。
涕血交迸。
盥手淨寫。
抱之入地
歸見從祖。
字字誦傳。
相對感泣泉臺之下。
抑將永有辭天下後世
何暇與彼輩呶呶較絜也哉
今臣則以平生結轖者。
一暴之矣。
拳踢鋒鏑
視以分內
死生禍福
付之膜外
惟有奉身一退
歌詠聖澤
子子孫孫
隕首結草而已
尙復何恨。
上溫批答之。
於是右議政履素箚子曰。
潛之凶疏
爲鏡夢諸賊謀危宗社
戕害善類張本
向於辛壬年間。
醜類凶徒
動輒先見之明
死國之忠。
推許凶潛。
請以褒獎
可見脈絡潛通
氣機相襲
而末乃於鏡賊敎文中
直擧潛之姓名
以爲徙薪茂陵
家煥敢以凶潛事。
張皇爲言
其絶悖無嚴。
紀極
上答留之疏。
無端冤有異。
卽因向來中批事。
不堪拳踢。
而後對章申暴。
可謂矜悶。
豈必云云
況有先朝壬戌九月下敎及翌年下敎。
詳載起居注
爲其姪子李孟休事。
聖敎猶如鄭重丁寧
若曰予欲蕩滌可用之。
昔日防微杜漸之意。
所處分。
其後至於陳達而贈職。
(辛壬後)褒之者黨心也。
之者黨心也。
若以其姪而不用
國家豈有可用之人。
遂以建極二字爲敎。
予命承宣考出此聖敎
然後始用家煥
意謂卿旣知之。
於是大司成沈煥之又上疏曰。
景宗王恭臨春邸。
問寢視膳
克致文王之無憂。
則彼兇保護之說。
何爲而發耶。
矯誣兩宮之間。
欲售其壞亂義理魚肉忠賢之計。
家煥能知此而敢爲之乎。
抑不知此
公元1788年
強爲乎。
粵自先朝
一德建中
陶甄斯世
世臣故家
言議不齊
臭味各殊。
而會之以極。
錫之以福。
囿而化之。
萬殊一軌
(謂少論。
)彼家煥獨底心性
偏守旁祖之兇論。
血戰義理
背馳國家
欲以潛之心肚爲心肚。
潛之口頰口頰乎。
始我殿下家煥謂是旁孫。
未必傳襲其凶論。
而薄有文墨之技。
不可全棄。
遂洗其瑕累
薰陶拂拭
宜其革心銘肺。
益勉嚮義
而今家煥亦一潛也。
使潛在不嚴討。
無法也。
宜屏諸四裔
不與中國
政院謂非言不得擬律。
而沈疏請施屏裔之典。
違格例。
却之不受。
蓋上密喩之使然也。
於是中樞金鍾秀上疏曰。
兇潛之疏。
專出於間毀兩聖慈孝。
屠戮一代忠賢之計。
家煥世襲凶肚。
亦一先朝臣子耳。
戴天履地
尙何敢以爲殉身等語。
筆之於書。
進之於殿下之前哉。
言念世道
直欲痛哭
趙德鄰處分
聖慮一失
臣之戊申箚。
謂豕非羸。
今則蹢䠱之過。
至於突矣。
上又令政院却之。
遂有嚴飭三司諸臣。
磨拳繼起者。
咸止不敢動。
衆怒如山嶽。
公罵如逆賊
鍾顯李書九等。
親熟
自玆別席不與語。
凡惡剡溪者。
新進少年
怒目視公
公之禍。
於是矣。
大名而慍小人者。
以是觸犯衆怒
雖童愚不慧
已知其終不免矣。
是年夏
樊翁爲領議政
上疏年事
金鐘秀攻之甚力。
不得已金縢事。
開示近臣
明年冬
羣臣請加上莊獻徽號
都堂議上八字
闡明金縢之義。
上欲改議
無以執言
詢于樊翁。
樊翁無以應。
召公議之。
應聲開運二字
石晉年號
何患無辭
於是大臣以此改之
後數日上聞其狀。
歎曰宰相須用讀書人
其謂是矣。
設都監造玉冊玉寶
樊翁爲都提調
而公加差爲提調
鏞爲都廳郞。
俾相其役。
提學徐有臣撰玉冊文
不言金縢事。
儒臣韓光植疏論其疏略
遂命李秉改撰
乙卯春特擢公正卿。
令與臣鏞撰華城整理通考
方將大用
是年夏捕將趙圭鎭執崔仁吉等三人
奉旨棍殺之。
至七月初。
大司憲權裕上疏論捕將徑殺之罪。
後數副司直朴長卨上疏
自稱羇旅之臣
首論徐有防奸邪
次論捕廳事。
以及於公。
謂公薄有文藝
變亂義理
(謂訟剡溪冤)倡立邪
公元1790年
學。
背馳吾道
縱甥購書
(李承薰)誘富騙財。
自作敎主
廣張其術。
又論公曾天文策。
敢用淸蒙氣不經之說
又論公曾同考官
(庚戌秋增廣東堂)策問五行
解元所對。
專主洋人之說。
五行四行
(解元卽余之仲氏
)請明正其罪。
此皆睦萬中恒言
隱身而陰嗾之者也。
疏入上震怒
傳曰國綱雖曰不振
渠何敢若是駭悖乎。
渠亦國中簪纓
琉球日本今日向化之輩。
羇旅之稱。
其敢萌於心而發諸口乎。
工判所遭
(時公尙爲工曹。
)亦出於乘機投石
洪樂安尙未蒙扶正之獎者。
竊惡其心跡
渠說亦何異是。
工判之深懲於攻異之訓。
近所目覩筵席者。
人之爲言
重臣何有
遂命朴長卨先往豆滿江。
次往東萊
次往濟州
次往鴨綠江
周流四裔
以副羈旅之名。
又傳曰儀軌校正之任
亦有所重。
人言過情
旣知之矣。
蒙氣雖非正論
是豈斷人平生之事。
轉語一句
若非同硯
不得知之。
所謂朴長卨自稱羇旅之輩者
何以得聞。
卽此一事
風俗不美
(聖意謂受人指嗾
)校正堂上李家煥
申飭行公。
公乃上疏自辨曰。
縱甥購書
是何言也。
渠之辛亥供辭。
明陳事實
已蒙昭晳
則在渠尙已淸脫
於臣況可拖累
誘會富人
有名姓。
賊人斬祀
果指誰某
其有證耶。
何不露出
若其無證。
何故容易
至於乙巳作文之說。
又何厚也。
斥邪之作。
謂出臣手。
何必固讓
而臣實無作。
亦安得據而有之乎。
方斥以邪。
言斥邪。
亦可見其急於阬陷
觸事憑虛也。
蒙氣之說。
出於著作郞束晳
歷代因之。
使其剏於西洋
自是曆象之法。
無與邪學
況古人之所已乎。
惜乎。
其不講於古也
主試發策之說。
卽其發語
已爽本實
臣於其時
不過參試。
何謂主試
何得發策
(主試官宗岳
副試官李晚秀
居第三座
)況取魁之法。
異於榜下
衆論歸一
以爲可。
然後始乃掄定。
以此執言
不亦疎乎。
臣與長卨。
本無恩怨
寧有愛惡
臣性本褊塞。
嫉惡太過
積爲一二怪鬼所齮齕
(睦萬中洪樂安等。
)膏脣拭舌
興訛造訕
危言怖說。
式月斯生。
今此長卨之疏。
無非怪鬼所嘗倡動。
而臣亦飫聞者也。
於長卨何責焉。
第臣凡有橫逆
蒙恩造。
李東稷之疏斥也。
聖批勤懇
至登剞劂
事曠今古
恩及苗裔
於長卨之疏。
且堲且誨。
鄭重敦複
人十己百之諭。
有若慈父
公元1802年
詔迷子。
臣一息未泯之前
塵刹圖報
惟有不揆愚陋
竭心對揚
開蒙蔀。
力障汪瀾。
無負大聖人陶世範俗之至意而已
上溫批答之。
又傳曰所謂蒙氣
人之說。
姑舍是。
問曆對曆。
時用
最是對策
四行之券。
一番查正。
不可已。
今日取見其對策之載於臨軒功令者。
屢回上下
逐句看詳
言者云云處。
初無疑似髣髴者。
五行
金木二行
水火三行
土寄四行
又以五行申結之。
竝與二行三行
而若謂之妄發。
猶之或可。
唐一行車書未通之世。
能正大衍曆八百歲差一日之謬。
然則一行名字
可歸之於邪學
一行曆法
亦可歸之於西法乎。
此一款尤可謂孟浪
有識之士。
可立辨。
斯則爲臣兄若銓昭晳之敎也。
公實看西書。
而公疏語
專於自辨。
不歷敍本末
不足解人惑。
上又下諭曰前工判辭疏。
殆涉漫漶
自歸遂非
是豈曰有曰無。
悉暴衷懇之義乎。
該洽過則流而爲駁雜
其弊必然
訟前尤起新悟。
上以務盡孚感之方。
下以務盡傾信之道。
當然底事
且況筵席一奏
甚於質言
則忽於文字
乃反護忌其委折
令政院問啓。
(七月卄一日)公對曰臣於平日
粗有看書之癖。
年前驟聞未見之書。
燕出來。
借來耽看。
語或新奇
初頗涉獵
及其漸次披閱
見其荒誕不經
以爲老佛之緖餘也。
至其絶仕宦祭祀
則悖倫亂常
無父無君
乃以辭闢爲己任
非徒避而遠之
誓欲滅而絶之。
此實親知之所共聞。
誰欺乎。
至於疏本。
不以此箇鋪張者。
自念臣曾已悉暴於筵席
雖不申言
庶可洞燭
且此是滕甫辨謗之書。
有異韓愈原道之作。
仍念疏章異於筵奏。
頒示中外
吹毛洗瘢。
若以看書一重罪案
無以自解
不免漫漶爲說。
臣情亦云慽矣。
上意乃解。
後數日傳曰。
未識本情
略施譴責
見問啓。
始知過中
人誰無過
改之爲貴。
設有一二鹹(一作緘)之不涉眼者。
特緣於務寄。
改悟而力斥。
可謂橫渠之徒也。
坐於酸編簡之。
適爲惡之者乘時投石
而任他戕害
亦非心兮本虛應物無跡
旣知其本情
且當此時
豈可不思湔拂之方。
判書李家煥敍用
仍差校正之任
牌招察任。
(卄六日)公又違召命
傳曰強迫非所以禮使。
委置有
公元1795年
違於甄用。
宜有一番出場節拍
敍其罷而仍其任。
則往役所重。
叩謝爲急。
顚倒承召。
理則然。
違牌不進可乎。
忠州使。
又黜臣若鏞補金井訪。
又傳曰西洋之書出於東國者。
爲數百餘年。
史庫玉堂之舊藏。
亦皆有之。
不啻十編帙。
年前特命收取購來之。
非今斯今。
卽此可知
故相忠文公李頤命文集
亦有與西洋蘇霖往復
求見法書
以爲對越復性
初似與吾儒無異
不可黃老淸淨
瞿曇寂滅
同日而論
髣髴牟尼之法。
反取報應之論。
以此天下則難矣。
故相之
可謂詳辨裏面
亦或純然攻斥者有之。
察訪李溆詩至謂夷人異學
爲道德寇。
大抵近日以前博雅之士。
未嘗立言評隲
而其緩其峻。
無足有無其時
今也正學不明也。
故其爲弊害
甚於邪說
浮於猛獸
今日捄弊
莫過於益明正學
就世人叨行彰善癉惡之政。
然後庶可責其功。
刑戮之於矯俗末也。
邪學乎。
時崔獻重上疏西學
特拜司諫
傳曰斥邪之崔獻重。
旣被擢用
購書李承薰。
息偃在家
非刑政也。
投畀禮山縣
以懲其罪。
此卽乙卯秋處分也。
入辭
慰諭以遣之。
是年冬
鏞卽被召還。
公亦內移
明年春
薰亦解還。
時論危險
必欲永枳公。
使不得廁跡朝班
上欲鎭靜以息紛。
公亦斂跡閑居
不言時事
(丙辰冬)鏞復爲承旨
入奎瀛府校書
而公編整理之書。
就緖
於是憸人蜚語
謂樊翁亦疎棄公不收用
壯士斷捥法。
旬日之間。
播于閭巷
達于朝著。
上亦疑之。
有暱於樊翁者。
乘間質問虛實
默然不答。
丁巳上元之夕。
有雲旣望月白
尹弼秉李鼎諸公詣樊翁。
按例蹋橋。
翁曰今日吾病矣。
公等赴葉西權台之室。
諸公悉去。
二鼓
翁遣人獨邀公至。
同出廣通幕中
燒肉湯餅
促膝坐。
揚扢古今
談諧極歡
輸寫不可窮。
於是滿城游者。
市井胥吏
儒士朝官
以至卿宰從人
掖庭近密小臣
不來觀。
二公促坐談諧狀。
歎嗟相語曰。
甚矣。
二公之好也。
於是嚮之蜚語煽惑者。
一時消滅
浮雲之無跡。
而上意亦解矣。
於景慕宮齋室
召樊翁從容問之曰。
卿今老矣。
誰可代卿。
翁對曰殿下
公元1793年
信用者。
無踰於李家煥
特因癸丑春一疏
見忤於時論。
奇怪之謗。
無敢之者
上曰微卿
予方圖之。
有事
詢問可否
是年秋
鏞以承旨出爲谷山都護。
己未春
樊翁捐館舍
公益無可與者。
上欲令公編書。
明數理曆象之原。
購書燕京
御筆下詢。
公對曰流俗貿貿
不知數理爲何說。
敎法爲何術。
混同嗔喝
今編是書。
不唯臣謗益增。
抑將上累聖德
已。
然上以爲不必然也。
是年夏
鏞入爲刑曹參議
理中冤獄
賜對
夜分乃罷。
黨人恐。
蜚語煽惑。
申獻朝發啓。
旋以嚴敎止。
鏞與公。
校樊翁遺集
明年夏
正宗大王升遐
朝局一變
黨人得志
相與日夜馳逐
治生殺簿以擬之。
蘇州周文謨潛出廣宣六年
水漬火燃。
日滋月熾。
內而閭巷
外而鄕曲
上下男婦
相聚敎習者。
動以百數
而鏞與公且漠然不聞其動靜
但知禍機森張
朝夕必發。
睦萬中洪樂安等。
密附當路
堅以公爲魁率
使中外洶洶之聲。
咸湊公身。
聲氣相遼。
不知本末
閭巷日滋月熾。
而又聞某某魁率
感憤激烈
欲爲民除害固當。
沈煥之,徐龍輔當軸大臣
如之何不圖也。
萬中等又自造題目
以蜚以煽曰。
李家煥等惡斥邪諸人
有四凶八賊之目。
半則自居
半指當路之人。
相逢云公愼之
朝夕且有變。
於是朝廷洶洶疑懼
而公之禍日以急矣。
辛酉首春
大妃貞純王后敎諭中外曰。
溺邪不悛者。
將劓殄滅之。
適漢城府捉一氓負笥。
笥中有鏞家書札。
大獄
二月初九日
憲府執義閔命赫等啓曰。
李家煥凶醜餘孼
包藏禍心
引誘羣憾。
自作敎主
請與李承薰,丁若鏞下獄嚴鞫
夜半而逮。
厥明訊囚
委官領中樞李秉模,時任大臣沈煥之,李時秀徐龍輔,判義禁徐鼎修,大司諫申鳳朝,問事郞吳翰源李安默等也。
旣訊公。
先朝疏批及前後傳敎以自辨。
獄官不理
但云得此指目
何得掉脫
拷掠甚嚴。
一片之紙一囚之招。
無可憑。
唯於亂堆中。
老人圖。
問是何像
無以爲贓。
會申鳳朝上疏
論吳錫忠締結凶孼
獄戶外忽聞一卒瞥過
云洪樂任卽凶孼
俄而按獄大臣
凶孼爲誰。
率口對曰吳錫忠。
締結洪樂任與
公元1801年
否。
囚實不知。
大臣僉曰洪樂任三字
汝何先吐。
其有締結
居然可知
於是公與錫忠。
迭被拷掠
血肉糜潰
精魄迷亂
錫忠不忍痛楚
或認或翻。
語皆無倫
而公曰身以正卿
得此指目
厥罪當死。
獄官以爲服。
公知不免
絶粒不食六七日。
氣絶而死。
議竟棄市
時二月二十四日也。
嗚呼
自古鞫獄
宣廟己丑
肅廟庚申
亦必有告者上變
有囚者招引
文書被捉。
囚人立證
乃逮乃拷。
乃殺乃市。
若夫臺啓以發之。
獄訊以成之。
無證無贓。
而直杖殺之。
棄市者。
己丑庚申未有也。
一二陰邪之人。
鼓吻膏脣
有餘年。
蜚語煽惑。
以灌當路人之耳。
彼惡知之。
平日夙知可殺斯殺之已矣
孟子曰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
國人皆曰可殺
然後察之。
可殺然後殺之。
旣皆曰可殺
望其又察之耶。
鄭殺其大夫良霄
春秋書之。
若公者。
以爲可殺
又焉書之。
悲夫
乾隆甲辰
亡友李檗在水表橋。
西敎
公聞之曰噫。
實義七克之書。
我昔見之。
雖有名喩。
終非正學
欲以此易吾道何哉。
遂往詰之。
雄辯長河
固守鐵壁
公知不可口舌爭。
止不往。
自玆以後
不見疑似之跡。
而數口含沙
萬喙吠聲
竟以魁率致辟。
不亦悲乎。
世局位高才高者爲領袖
而其法不然
以至不變者爲頭目
甿隷所不拘也。
觀公前後疏啓及獄中爰詞。
極口詆斥
藉使名實相當
其非至死不變審矣。
何以謂之魁率也。
公旣死。
半國憐之。
物議不齊
且曰不過五六年。
聖明回照
未可知。
於是黨人陰謀
鍛鍊湖南之獄。
謂公於乙卯夏
與權日身周文謨議邀西舶
出銀二鎰。
或云庚戌
已有此議。
獄成自捕廳上于楚府。
請公與李承薰等加律。
噫。
權日身辛亥已死。
能與乙卯之議乎。
周文謨乙卯始來。
能與庚戌之議乎。
庚戌
公方手握朱筆
揚于試院
乙卯
公方身任編摩
宿于奎府
象笏珩佩
日趨彤陛
何乃周文謨密聚哉。
死囚死人
爲後日難脫之案。
其亦不仁甚矣。
公有絶異於人者數事。
腹笥之藏。
地負海涵
而至其述作艱澀峭剛之性。
薑辛桂辣
而至其遇敵怯懦
天地萬物之理。
斤剖斧劈。
而至其料事則褊塞。
癸丑之疏。
其所欲。
不得
公元1791年
已而爲之。
以此亡。
知者悲之。
雅好曆象之書。
日月五星交食伏見之期及黃道赤道交距差互之度。
悉通其本理
地球圜徑諸度。
另有圖說
以示後生
其得指目
以是也。
李相時秀嘗謂鏞曰南人固陋
庭藻所治者。
曆象之法。
固陋者謬相嗔怪
亦知言也。
其爲廣州
執數甿雜治之。
其爲忠州
至用夾棍之刑。
此其怯懦也。
我方急。
雖以惡刑臨之。
民其心服哉。
尙憶辛亥
申獻朝上琉(一作疏)論洪樂安之罪曰。
外託衛正之論。
內售陷人之計。
不可一刻容貸
甲寅
姜世靖上書于公。
洪樂安之罪曰。
意在敲撼。
計出網打。
不唯心絶。
亦旣面絶。
仍乞公收其子浚欽。
其時一變則再翻三覆
又復礪牙以相向
世論其有定乎。
公制行嚴苦。
居喪三年
不入中門之內。
位至上卿破壁疏牖
寒儉布衣時。
所著有錦帶館集十冊。
篇數未詳
配鄭氏。
判書維之女。
二女
適權耇。
炭翁諰之後也。
次適李龐億。
茯菴基讓之子也。
取從祖兄九煥之子載績爲後
載績二男
皆已冠娶
公生於壬戌
歿於辛酉
其年六十。
在德長川之西負之原。
銘曰
天降英豪
秀拔人群
雜草蓊鬱
松栝干雲
碞磝壘壘
介以瑤琨
億貌齊同
殊者獨尊
星精月彩
萃于一門
公生最晚。
聲集諸昆。
胸韜萬軸
一吐千言
句股弧角。
縷析毫分
鴻毛龍鬣
風掣雲奔
際會旣密。
謠諑其紛。
讒夫孔昌
睿照彌敦。
登壇執牛。
怨師蠭屯
游肇擧。
火烈燎原
赭衣塞路
三木收魂
鬼騁中逵
虎守天閽
萬物同歸
公無獨冤。
  
(附見)閒話
公元1799年
 己未夏
余過貞軒公。
悄然愁色曰。
黨人千金購我。
若之何
余曰大監千金則如我者不過五百金。
公知用耳餘事。
大笑
 一日余問貞軒曰。
經略可通。
唯周易不可知
何以則知之。
公曰我於周易。
已判不知而死。
勿以相問
余曰星翁疾書何如
公曰我家之書也。
嘗所熟覽。
而周易不可知也。
余曰貞山心解何如
公曰我家之書也。
嘗所熟覽。
而周易不可知也。
來矣鮮易註何如
曰周易不可知也。
吳澄
纂言何如
不可知也。
朱震上易何如
不可知也。
李鼎祚集解何如
曰此小勝。
不可知也。
公乃自數數十家易說曰。
不可知也。
且曰子莫意也。
凡易學必濁者爲之。
子是分明人
決不能爲易學。
且曰窮鄕遠方
終身讀易。
以爲號稱盧周易崔周易者。
不可勝數
子將爲是乎。
胡盧大笑
 茯菴性疏通渾厚
每云義理之戰。
歸於黨論
又云嫉惡不可太甚
每與公議不合
茯菴怒甚。
云庭藻智過神明
愚甚木石
 嘗於樊翁席上
有儒自華城來。
訟之曰。
日者我於詩卷
偶用之而二字
留守黜之。
以其卷徇于場曰。
僻書怪文。
不敢奏御
我玆愧憤
我於申承旨光河詩。
明見此文。
不知所出
不能難。
樊翁喟然嘆曰王荊公詩曰釆(一作采)鯨抗波濤
風作之而
所以老蘇
古人王蘇之憾。
或出於此
何不以此答之。
公曰荊公之作。
本出正經
周禮考工記
梓人虛(一作虡)章曰。
攫閷援簭之類。
必深其爪出其目。
作其鱗之而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則於眡必撥爾而怒。
苟撥爾而怒。
則於任重宜。
且其匪色必似嗚(一作鳴)矣。
爪不深目不出。
之而不作
則必穨爾如委矣。
苟穨爾如委。
則加任焉則必如將廢措
匪色必似不鳴矣。
鄭玄之而頰𩑔也。
賈公彦曰頰𩑔可畏之貌。
考工記僻書乎。
前經不恥
當世解頤
斯之謂矣。
何不以此答之。
方其誦之也。
瀏瀏然若飛湍急水
四座洒然
 一日有當路學士
名噪一世者。
以書至曰。
內降地理策。
兩戒四列
未詳所出
乞蒙指示
時余在坐
公曰唐書天文志曰一行以爲天下山河之象。
存乎兩戒
北戒戎狄
南戒蠻夷
所謂兩戒者。
江河之謂也。
固然矣。
人苦不讀書
不讀注疏
亦讀大全禹貢蔡氏之傳曰。
王鄭有三條四列之名。
皆爲未當
小注新安陳氏曰四列之說。
出於鄭玄
岍岐爲正陰列
西傾爲次陰列
嶓冢次陽列。
岷山正陽列。
四列雖是
陰陽正次
名稱未當
斯亦僻書所出乎。
順口流滑
不勞思憶
紙答之曰四列之名。
見於集傳。
詳於小注
豈未之考耶。
余曰彼負大名
愧則銜之。
不如改之
公曰然。
改之四列愚亦未詳
考書傳導岍之節。
略擧其槪。
 一日余閱邵寶堂集。
有㒩母傳。
㒩字未詳
徧閱字書
皆無此字。
於是拍掌以自慶曰。
可以貞翁矣。
趣鞴鞍詣公。
語旣闌。
問㒩字何音。
公曰此字難曉。
字彙字典
皆無此字。
子或見邵寶㒩母傳耶。
㒩母傳似毛穎傳。
奇文也。
吾偶記之。
於是從頭至尾
纚纚然沒誦之。
不錯一字
乃曰西陵氏之女。
適野始見蠶。
其形嫘嫘然。
謂之嫘祖
㒩之音宜與嫘同也。
(荀子賦論篇云有物于此
㒩㒩兮其狀。
屢化如神。
註作倮蠶也。
字典。)
 一日與諸學士坐政院論詩。
一人東坡舟行之詩。
幽怪奇句。
吾今忘之。
欲誦一二字不可得。
羅縷然恨之。
公曰子所欲言者
無乃是耶。
暗潮生渚。
落月
無乃是耶。
其人擊膝稱快曰台可謂他心通矣。
 一日騃子至曰蟬酥鴉片
何物也。
公正色曰少年節慾修業
何問是也
其人愧服知罪。
俄而起去
余曰蟬酥鴉片何物也。
公曰淫藥之材也。
蟬酥者蟾溲也。
鴉片鸎粟殼之液也。
彼欲劑合。
吾故不言
公又鑑識精通
唐宋明之詩。
一聞皆知其世。
百無一錯。
東人詩尤不可諱
公之甥許瓆持華東歷代詩集
終日抽問。
卒無一錯。
才士也。
自作一詩
酷摹華體。
去而問之。
瞪視良久
戲之曰此犬子之詩也。
許曰神哉。
何以知吾作也。
聞者皆笑。
 其在廣州
有訴鄰鄕之民葬于近山。
引律曰人家百步
勿許他人入葬。
公判季武子成寢
杜氏之葬在西堦之下。
許其合葬
律固難違。
禮亦有徵。
其人遂得安葬。
至今誦之。
 御定奎章全韻
精核之書也。
韓致奫隨使赴燕
燕京游士見之。
懇乞相贈。
韻書絶品也。
此本李德懋所作。
先朝晚年徵其稿。
李公家煥查正其偏旁點畫之譌。
又令李明繕寫
每寫一張
公隨正其差。
毫髮是察
旁觀者或病其已甚
又其書。
訓父曰始生己。
訓豉曰配鹽幽菽
古訓之有據者。
兼是李德懋原本
非公之所註。
乃媢疾者執此二訓
讒于筵中。
請毀板。
上知爲讒
亦殊不怡
惡黨宣言于世曰。
洪啓禧撰三韻聲彙。
李家煥奎章全韻
敗亡六書之學。
凶禍之本。
南人敎其子弟
凡作字務違奎韻之體。
旣違此體。
自然訛謬陋惡。
所謂因噎而廢食也。
南袞沈貞旣殺趙靜菴
小學爲凶書。
禁人看讀一轍也。
六書小學流也。
讒言如此
先朝末年
命撰奎章全韻玉篇
檢書柳得恭問議於李家煥丁若鏞
以正訛謬
終又仰稟睿裁
此皆御定之書也。
雲游旣升。
黨人以京試官湖南
榜諭諸生曰。
字體奎章全韻者黜之。
諸生不見奎韻面目
入場駭懼不知所出
昔宋翻覆之局。
禁用王氏字說。
而御定之書猶用此習。
則不恭甚矣。
公元1794年
 甲寅夏
儒生尹愼等。
通文攻洪判書秀輔父子
子浩(一作仁)浩此論始起於韓氏。
(禮安丈傳洪所言。
)中激於朴氏。
(朴命燮傳淸橋趙氏宮官之說。
)家咻戶噭。
以至上徹
畢竟大同之論。
以至於此。
而洪台堅以厥文爲軒所作。
遂爲血讎
其實未嘗起草
靈春雀(一作崔)獻重明知其出處
終身不言
洪氏枉疑公。
終不可解矣。
茯菴李(基讓)墓誌銘
公元1744年
公諱基讓。
字士興
號茯菴
廣州之李也。
其先左議政克均。
燕山君時被禍
自此以降
四世不振
漢陰德馨
又仕爲領議政
勳德特著。
漢陰之子如圭。
以蔭爲判決事。
其下又五世綿綿
至乾隆甲子
公乃生焉。
晚達爲嘉善大夫曹參判。
嘉慶辛酉之禍。
謫端川。
未幾卒于謫。
君子悲之。
天姿魁偉傑特
額宇圓隆。
眉目豁然以廣。
口輔頰。
雄峻豐滿
身長八尺
白晳軒昂
鬚髥只數莖。
辯舌長河
遇有所合。
揚扢古今
辨析毫釐。
匠斲木。
斤擧風生
少斥弛不羈
旣而貞山李秉先生學。
長川李嚞先生游。
星湖李先生之門也。
聞天人性命之學。
退習經史。
博識精通
順菴安鼎福鹿菴身。
講習進德
甲午冬
進士狀元
後四
公元1743年
入仕寧陵參奉
七歲中累移。
準格
出而爲文義縣
爲政慈惠名。
旣罷還。
無立錐之地
寓居利川
草屋一間
茨不掩掾。
短籬風雨
環堵蕭然
虛勞善飢之疾。
一食能噉數升。
煙火斷絶
藜藿不克
旣數年。
又仕爲珍山縣監。
乾隆末年也。
時我宗大王任用蔡樊翁爲相國
破朋建極
急賢如渴。
八年乙卯春
李家煥正卿
擢臣鏞爲下大夫
惡黨忌之。
交煽誣毀
夏六月
大司憲權裕擊相國
目之爲護邪。
秋七月
散班朴長卨擊家煥
目之爲魁率
浮言日熾。
上苦之。
家煥忠州使。
黜臣鏞爲金井察訪
要以調劑息怒
於是召珍山縣監。
令至京師
太學課試
引見大悅
卽試賦一篇
特賜及第
九月也。
十月中批弘文館副修撰。
相國曰卿今老矣。
無可代卿者。
李基讓。
無患矣。
家煥與臣鏞。
尋亦召還。
相國許積亦命復官。
惡黨欲除二人
上知其情。
故名黜二人
實增爲三人
惡黨大恚。
錦翁忠州
遺余書曰。
士興蒙恩
善類之幸。
然兩鉤之槍。
將爲三枝
此之謂也。
公有二子。
長子鹿菴之壻。
少子錦翁約婚
當是時。
惡黨指目日深
錦翁懼欲勿與成之。
上聞之曰兩人不協矣。
在內隙。
何懼乎外侮
李益運及臣鏞等切責家煥
無敢違約
與成之。
未幾茯菴進用
其視臣如家人
類皆如此
丙辰春
直授公爲獻納
出入三司
丁巳春
政府辟公檢詳
八月擢爲下大夫
承政承旨
十月大臣又薦爲義州府尹
上欲驟用公。
躋之卿相
故其無漸如此
公少貧約
人謂至灣且當潤屋
乃公散錢糞土
以周貧交窮族。
至者皆滿志
象譯及灣賈潛貨之被執者皆庫藏
使臣行旣遠。
以還犯者。
秋毫無所取。
歡聲如雷。
殷動京師
以爲古今未之有也。
歲餘將歸
府財缺八十萬。
知舊愛者咎公不當犯法以周貧。
公曰我誠知罪。
然按簿打算
計其贏乃用者。
終身不得周貧。
至言也。
己未入爲戶曹參判。
是年春
樊翁卒。
冬十月
公以戶曹參判爲朝京副使
相國金載瓚正使偕行
與語大悅
定爲石交
旣還數相過歡甚。
公平不喜過從
於公改是
都人望見異之
公在燕京
聞有剝棉攪車
其制軸頭設十
公元1800年
字風輪
下設橫木
剝棉者坐椅以踏之。
日可剝數百斤
購得之。
歸而奏獻之
上令三營門各依樣造五六。
頒之八路
人謂文益潮(一作漸)之功。
公可追配
未幾上薨。
其事遂寢。
庚申春
爲兵曹參判。
右承旨
爲刑曹參判爲漢城右尹爲大司諫
至六月正廟升遐
爲禮曹參判。
左承旨
辛酉二月初九大獄起。
錦翁一隊已在囚。
十二日公猶爲承旨
至十六日
睦萬中等嗾發玉堂之疏。
以誣公。
憲府踵而發啓。
遂逮公下獄
物論猶復冤之。
睦萬中乃自上疏李基讓以名祖之裔。
儕友素多愛惜
而性本陰譎
善於掩護
讓與權哲身,洪樂敏,李家煥結姻
於此事。
其心可知
其所懲治
尤當自別於駿蠢之類也。
獄官據此拷掠訊問
嗚呼
其與權洪結婚
有譽無謗之世。
其與錦翁結姻先朝所知也。
公平不見西人一字
而乃婚姻之故。
陷害如此
己丑庚申之所未有也。
之無實。
遂謫端川。
端川在摩天嶺下瑟海之濱。
風氣寒冽
公素抱病
遂以壬戌十二月初六日
臯復于謫中。
惡人之禍善類
於斯極矣。
八年己巳秋
議政金載瓚奏公無罪
蒙恩諭。
滌其罪名
復其官鬱(一作爵)。
明年庚午秋
余亦蒙放。
因有李基臺啓
後九年戊寅秋
始克生還
卽公一事
其有冤明矣。
嗚呼
鄭汝立未嘗逆賊
人稱己丑之冤者
崔永慶,鄭彦信等多非其罪也。
許堅未嘗逆賊
人稱庚申之冤者
爲李元楨柳赫然等多非其罪也。
然則逆賊雜治之獄。
其冤者士禍也。
少時鷙猛躁暴
旣而丹家書味之。
不喜殺生害物。
螻蟻蟣蝨
未嘗轢之。
故其牧民也。
前後慈和順俗
不立威以繩之。
嘗曰穆陵以前
名臣碩輔遺澤
今之在朝者。
多其子孫
顯肅以降
黨議痼。
相殺不已
當時主事之臣。
子孫憔悴
以故平生不言偏黨事。
莊獻世子薨於壬午
世有二議
其一以當時投書者爲諫爭
其一以爲譸張
皆謂之某年義理
凡在正宗之朝者。
居家立朝
必有一所主。
其峻者感憤激昂
至有流涕者。
公平生口不言黑白
親交密友
未有得聞者。
主意所在
公雖不言
我則知之。
其心以爲此事非臣子之所敢言
公元1795年
忍言。
褒誅皆黨心。
勿言耳。
世之人論此事者。
連章累牘
必稱不敢不忍言。
然其稱不敢不忍言者亦言耳。
其實不敢而實不忍者。
惟公一人而已
公於經傳
皆從星湖之義。
渾厚輕言古今是非
雖親者莫其所主者何說。
但見其發爲文章。
汪洋條鬯
刻覈精明
俗儒可及也。
有茯菴遺稿四冊
未及分篇。
父諱宗漢贈吏曹參判。
祖父諱光運贈吏曹參議
曾祖父諱復仁蔭仕爲河陽縣監。
本生祖父諱光箕進士
曾祖父友仁蔭仕爲玄風縣監。
兩家曾祖
從父昆弟也。
東萊鄭氏。
父曰玄瑞。
繼母靑松沈氏。
父曰經漢。
皆贈貞夫人。
貞夫陽川許氏。
父曰檠。
祖父曰源。
蔭仕爲牧使。
二男
長曰寵億。
乙卯進士
次曰龐億。
旣經滄桑
今年進士
人謂之槁木生華
龐億有一男
爲寵億後。
公之柩至自端川。
葬于廣州之里負(缺)之原。
銘曰
維聖急賢
渴求淸。
公來自南。
王召于庭
解縣紱。
欻焉登瀛
歲旣三周
超躋亞卿
偉貌邃學
德友聲。
匪伊兩絀。
俾爾三成
天惟自徵。
輩出豪英
候薙候獮。
投畀北冥
憸人踊躍
謀享太平
邦之殄瘁
疇柱其傾。
公來自北。
孑孑其旌。
寵秩如故
民曰哀榮
  
(附見)閒話
 嘗於碓橋草堂
與余講易大傳數節。
公曰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與器。
不離於形邪。
余曰道超於形。
唯器不離形
公曰形而下者爲自形而下
形而上者亦自形而上
文例酷同。
子乃謂道超於形。
唯器不離
公言乎。
余曰超於形故謂之形而上
不離於形故謂之形而下
公曰形而上爲超於形。
形而下當爲離於形。
形而下不離於形。
形而上亦何爲獨離乎。
嶺而北者謂之忠州
嶺而南者謂之尙州
二州不離於嶺。
胡獨以忠州超於嶺乎。
遂以手畫一線於地曰。
自線而左謂之東。
自線而右謂之西。
其以線爲界之情。
毫髮不殊
然後乃得曰線而左線而右。
子將謂形之在道器之間。
如嶺之在忠尙之間。
線之在左右之間乎。
反覆辨難
終以余言不公
善謔如此
蓋公
公元1799年
非不知也。
以爲臨文索義。
精覈嚴酷
不可但以詁訓塞課也。
由是觀之。
公於經傳
密察深求
確有所主可知矣。
(己未秋所聞。)
 公嘗以消渴寢疾
往視之。
公方昏昏然。
余與坐客言曰。
古人學文六書
字字究覈其形聲意事。
各自了了
然後乃屬爲文
故字無誤用。
後世學之以全句文體日降
古人學醫主本草
種種嘗試其性味氣分
各自了了
然後乃劑爲藥。
故藥無誤用。
今人學之以成方醫術日拙
語未卒。
蹶然起正冠而坐。
拍案稱快曰。
今日愈矣。
今日至理之言。
勝服淸涼散矣。
進食大嚼
歡然談論
以衍其義。
樂善勇取如此
余嘗對御大學之問。
以孝弟慈。
明德之應。
上欲第一
樊翁以命官
降置第二
後數日樊翁謂余曰。
驪江嘗以明德孝弟慈。
李士興從是義。
君之策對
亦必有取於是
故吾降置第二也。
又曰士興嘗言驪江之文。
九天玄女
碎玉槌瓊。
霏屑漫空
塵土腸胃所能沾受。
吾嘗哂之。
其文亦菽粟
無此氣味
以是語于茯菴。
茯菴曰是余少時語。
玄女之說。
所不記。
(驪江謂尹夏亭鐫。)
公元1795年
 乙卯許相國伸冤復官。
其孫澓原情
卽茯菴所作千言萬語
先鋪其忠勤
後辨其誣枉
先朝擊節稱善。
遂降恩命
公亦未久登第。
文詞之感至尊如此
 茯菴嘗於先仲氏家。
漆室玻瓈眼。
倒景以起畫像之草。
於庭中設椅。
向日而坐。
一髮乍動。
摹寫無路。
凝然泥塑人
良久小動
亦人所難能也。
 先仲氏嘗於忠州歸路
兩(一作雨)中訪公于丹川草屋
(利川地)公不在矣。
問之童子
偕適鄰舍
破屋一間
久雨滲漏
泥水滿竈。
公方於竈旁設小土銼。
拾薪煮糜粥
薪濕不燃。
公手持破箑煽之。
腷腷膊膊
畢逋逋。
問曰何事
茯菴曰勿拜
俄而糜粥入房
見有怪貌老嫗赤身委頓
痢下無度
臭惡難當
茯菴扶而起之
傾而飮之。
溫言以勸之。
羅縷顰呻
公誘之順之
卒飮還臥之。
乃携客還草屋
仲氏何物嫗。
茯菴曰吾無婢。
病賴此嫗以活。
嫗復無子女親戚
村孤無比鄰。
吾故如此
相與大笑
仲氏每言此事。
令人心服
公元1796年
 幅巾失制
朱子所論橫㡇之法不同
南人不著幅巾
丙辰冬
上謂筵臣曰同在一廷。
巾服殊制大非也。
蔡左相李家煥李基讓,丁若鏞四人著之則南人必皆著之。
明日四人適皆入闕。
竝令著幅巾
到金虎門外乃脫之。
於是四家罔夜買皀緞。
婦人復不知製法。
飛書西人之巾。
夜縫造。
趁朝赴闕
盛世事也。
時老論謂必襌巾。
少論謂必袷巾。
余到院。
爭先問之。
余笑曰諺曰寧咥於大虎
四人皆襌巾。
老論諸人大悅
(袷巾者少論之制。
老論則襌巾。)
鹿菴權(哲身)墓誌銘
星湖先生篤學力行
沿乎洛閩
㴑乎洙泗
開發聖門之扃奧。
披示來學
及其晚慕(一作暮)。
得一弟子鹿菴權公。
穎慧慈和
才德兩備
先生絶愛之。
文學如子
布揚子貢
先生旣沒。
後生才俊之輩。
咸以鹿菴爲歸。
及西書之出。
鹿菴之弟日身。
首離刑禍
死於壬子
盡室皆被指目
鹿菴不能禁。
亦死於辛酉
遂使學脈斷絶
星湖之門。
無復能紹厥美者
世運非直一家悲也。
公諱哲身字旣明。
自號曰鹿菴
其所居曰鑑湖
安東之權也。
遠祖陽村近
本朝貳相
是生踶貳相
是生擥左議政
是生健弘文館提學
其下四世以蔭仕。
而吉川君盼又仕爲兵曹判書
是生儆承文正字。
是生蹟以經學大君師傳
出爲從祖父佐郞之後
後於宗也。
倜父曰睃。
吉川之兄也。
師傳生諱歆吏曹參判。
公曾祖也。
祖父諱敦進士
父諱巖號曰尸菴。
峻於論議
文學
有子五人
公其伯也。
後世之學。
溺於言談
說理氣論情性
而疎於踐履
公之學。
以是孝弟忠信宗旨
居家順父母養志。
昆弟如一身。
是務是力。
凡入其門者
但見一團和氣沖融肸蠁
似有薰香襲人
如入之房。
子姪羅列在前
渾合如同昆弟
留其家踰旬越月。
僅辨其孰爲某子
婢僕田園穀粟之藏。
互使胥用。
漫無界別
至於雞犬馬牛
馴良善順
無鬪狺蹄齧之聲。
遇有珍味
公元1784年
所得尠少
銖分寸析。
惠均下賤
以故親戚鄰里化之。
鄕黨慕之。
遠方嚮之。
上游士族文行自礪者。
咸以公爲表準。
多遣子執贄
聲名藉甚
以爲程伯淳復出
乾隆甲辰
冊封文孝世子
卿宰各薦學行操履可爲東宮官者。
判書秀輔,蔡判弘履。
咸薦公經明行修
世子五歲而薨。
事遂已。
經筵官抄選。
不可終塞也。
始李檗首宣西敎
從者旣衆。
鑑湖士流之望。
鑑湖從而不從矣。
遂駕至鑑湖
而後反。
於是公之弟日身熱心從檗。
公作虞祭一篇
以明祭祀之義。
辛亥冬
湖南獄起。
睦萬中洪樂安指告日身。
日身始抵死不屈
擬配濟州
上諭之誨之。
身自中作悔悟文上之。
宥配禮山
出獄未幾而死。
自玆門徒皆絶。
杜門銜哀
足跡不出乎山門十年。
辛酉春逮入獄
之無驗。
或言乙卯死者尹有一。
鑑湖徒衆
潛行情節
無不知。
以是擬死
會公創巨
氣絶而殞。
遂議棄市
二月卄五日也。
嗚呼
仁厚麒麟
慈孝如虎蜼。
慧識曙星
顏貌雲瑞日。
而死於椄槢
肆諸市朝
豈不悲哉。
尙記庚申春
季父在歸川草堂。
忿然曰權某寸斬無惜。
繼之曰唯家行卓異
仲氏家行卓異者。
尙當寸斬乎。
嗟乎
豈唯季父然矣。
孝友篤行
詆斥者。
不能掩也。
公生於丙辰
死於辛酉
六十六歲也。
所著有詩稱二卷大學一卷
餘皆散軼無存。
然以余所聞
其論大學
以爲格物格物本末之物。
致知致知先後之知。
以孝弟慈爲明德
而舊本不必錯簡
其論中庸
所不所不睹。
天載無聲無臭
其論四端
以端爲首。
趙岐之說。
仁義禮智。
爲行事之成名
其論喪禮
兄弟同族通稱
立後死人之後
帶下爲衣裾之長。
燕尾爲本無之物。
其受弔。
主人拜賓。
主人不拜賓。
以玆速謗不少
其論國風
鄭衛爲刺淫之詩。
其論尙書
二十五篇爲鷹(一作贗)書。
凡此諸說。
雖與朱子所論。
不無異同
生平愛慕朱子
誦其文述其義。
津津淫淫
不知眉毛跳動
嘗曰眞心朱子者。
莫我若也。
昔在庚戌冬
入對于熙政堂
閣臣金熹等講大學
公覽其講說
亟加獎詡。
喜不自勝
南中所著。
於詩發矇誦之義。
於書引儒
公元1779年
林傳藝文志
以證古文有二。
於禮得大義數十
於樂知吹律之詐。
於易得往來升降之義。
春秋得周禮遺文。
四書仁恕一貫之正旨。
若使公在而鏞還。
公之愉。
豈有旣哉。
先兄若銓執贄以事公。
昔在己亥冬
講學于天眞菴走魚寺。
雪中李檗夜至
張燭談經
其後七年而謗生。
所謂盛筵難再也。
公旣死有月。
湖南恒儉等上于京。
捕廳鍛鍊
得囚招云李家煥出銀招舶。
而公與洪李亦與知其謀。
臺啓請加律。
嗚呼
審有此謀。
何必死者四人主之乎。
其必引死人者。
不堪痛楚
不得不誣招。
而生者有辨
聊引死人
以免痛楚耳。
公之不與乎此謀則尺童且知之矣。
南陽洪氏。
尙賓女。
配宜寧南氏。
父墩。
始公無子。
家人立後
公曰父在。
我無重身
不稱後。
何以立矣。
尸菴旣卒。
取日身子相問
養之爲子。
相問亦死於辛酉
有子愰憬。
公有一女
適李寵億。
墓在楊根南始面孝子先兆南負壬之原。
南氏祔焉。
銘曰道術之差。
爭于毫髮
經衰緯興。
禪機竊發
相融祧玄。
又溺詁訓
公曰不然
周孔是憲。
大運旣傾。
乃默乃沈。
保我天親
談笑俎碪。
衆口同仇
猶曰孝友
天唯自徵。
賢良是牖。
讒夫孔棘
殲此仁人
言念德容
藹藹
百世之後
不復知公
瘞玆菲詞。
候天衷。
  
(附見)閒話
 公少時夏軒
嘗曰退溪之後
夏軒之學。
有本有末。
夏軒之後
星翁之學。
繼往開來
仲氏所聞
晚年不復如是論。
所聞者。
夏軒迂闊
漫筆一卷歎服不已
己亥邦禮
終以斬衰爲是
 公少時於義理。
間或流涕
李羲師詩曰關門理存
此之謂也。
晚年言議公平
比前小緩。
云朋黨之私。
痼於肺腑
滌洗極難。
又以戒後生
公元1801年
 辛酉獄起之後
知事權𧟓等上疏曰。
(南人搢紳疏。
)權哲身卽邪賊日身之兄也。
渠若有一分彝性。
日身斃後。
所當痛泣刻責
一變舊染
先自渠身。
宜思革心
而乃復頑不知改。
暋不畏法
敎授其子。
鼓簧妖說。
前旣現捉於捕廳
後復滯囚於郡獄。
其兇獰怙終
亦可謂人類耶。
〇按此疏語
公之
可知已。
此時治此疏。
而援弟引子
無身犯之語。
知舊公議可見矣。
以若邃學
以若盛名
此時聲罪
止於如此
皦然無犯明矣。
特其孝友出天。
不忍賊恩傷義。
以至此耳。
非殺士乎。
 大司諫睦萬中上疏曰。
權哲身少負向學之名。
頗有敏洽之稱。
一自其弟日身投入邪黨之後
一意倡和
全家蠱惑
此其意將欲何爲
〇按此疏語
又摸撈爲說耳。
一意倡和
全家蠱惑
囫圇語乎。
父爲子隱
兄爲弟隱。
以俟天勦之日。
人倫之至也。
如之何其殺之。
 京畿監司李益上疏曰。
究其窩主則權日身是耳。
日身罪斃之後
渠之同黨
尙不知改。
依舊爛漫
往來不絶。
則權哲身之全家稔惡
不待輸款皎然矣。
〇按此疏語
公之冤可知已。
父子兄弟
罪不相及
古之義也。
追論其弟。
而冒罪於其兄可乎。
混同爲說。
每云全家稔惡
而終未有身犯二字
不孚如是乎。
 大提學李晚秀作奏文。
入獄被禍之人。
不問生死
歷擧徧指。
重言復言
鹿菴之名。
獨不入焉。
獄。
終無一字之證可知矣。
棄市之日。
勒加公罪
謂知有一之情。
湖南之獄。
誣引公名
謂知恒儉之情。
臺啓雖發。
公議自在
故奏文無公名也。
 大提學李晚秀頒敎文曰哲身之一鄕皆迷。
爾姻爾戚。
〇按凡斷罪之法。
定本身所犯。
乃可家人鄕人之罪謂出於此人。
獨於鹿菴
每以鄕人家人之罪。
冒之於本身
非法例也。
公元1800年
 庚申國恤之後
楊根惡黨某等
議遣盜偸取公家四世祠版。
投之水火而冒罪於公。
李羲師(號醉松
有詩名。
)知其情。
密通於公。
公乃移祠版。
安于室壁中。
家人伺之。
數夜果有盜二人
入廟搜索
竝無祠版。
盜歸傳于惡黨
惡黨公先燒毀
倡言鄕中
謂公燒毀
辛酉春
郡守兪漢紀遣人審視
室壁具有四櫝。
進士趙尙兼等發文惡黨遣盜事。
以明其誣。
兪公以緩治罷歸
郡守鄭周誠來。
捕趙尙兼等下獄
株連五十餘人
或死或配。
一無免者。
惡黨盜版之罪勿問焉。
丈吳(錫忠)墓誌銘
公元1795年
先朝乙卯春
新升下大夫
家居明禮坊。
龍津閔叟至。
旣定
丈携忠州許澓至。
閔叟不知也。
鏞曰異哉。
昔在肅廟朝
許公爲領相。
閔公左相
吳公右相
三公之孫。
同坐一席
稀奇事也。
相見以禮。
於是閔叟左執許手。
右執丈手。
失聲大哭。
趣買酒爲歡。
四座悲風瑟颯。
燕趙相逢之色。
黨錮以來
故家遺族竛竮落魄
足以感傷和氣如此
後七年
丈又死於獄。
悲夫
丈諱錫忠。
字幼源
以其居梅子巷。
人稱梅丈
吳氏本同福人
遠祖諡文簡公
文簡之後三世登顯
三世蔭仕。
億齡弘文館提學
百齡爲吏曹參判。
自玆昌熾
百華齊發
百齡之子端。
之子挺垣。
皆仕至觀察使
挺垣出爲季父竑後。
是生諱始壽右議政
公曾祖也。
祖父諱尙溥進士
父諱箕運。
皆以布衣終。
時否也。
右相公嘗爲遠接使。
淸使有主弱臣強之說。
相公驛聞之。
以此爲罪。
肅廟庚申大獄起。
黨人相公不已
辛酉賜死
己巳伸其冤。
甲戌奪爵
久而不復。
公以布衣奮起
冒死嗚(一作鳴)冤。
當路猶防之。
會蔡樊翁奉使瀋陽
得淸人文字。
記當時主弱臣強之說甚悉
於是不可右相爲假託。
遂被先大王恩
伸冤復爵。
人稱公孝誠
名噪一世矣。
公奇偉倜儻
有古家風
身長九尺餘。
風骨俊秀
語音雄亮。
凍餒苦貧
氣岸軒翥不小挫也。
乾隆甲辰間。
蔡樊翁離讒。
栖遑郊外
蔡弘履,睦萬中等皆自貳忮害樊翁。
公雖褐夫乎。
士林領袖也。
居家峻言論。
兪承旨柱上書于樊翁。
攻蔡弘履背恩忘義
萬中猶謂蔡弘遠不當絶。
弘履公直
面折萬中曰謂弘遠不當絶。
無父之國也。
以玆忤萬中
戊申春
樊翁入相
十二年秉軸
而公之跡罕及其門。
樊翁不以尉薦
坎坷猶舊。
卒無怨色
其素操可知已。
乙卯間。
萬中謀殺李家煥
公又移書愼明
家煥無罪
又大忤於群不逞
辛酉春
睦萬中洪樂安等嗾大司諫申鳳朝發啓曰。
吳錫忠卽家煥護法善神
締結凶孼
以爲聲援
所謂凶孼
陰指洪之子洪樂任也。
旣逮入獄
締結之情。
拷掠慘酷
無可比擬
公旣迷自誣云。
丙申
公元1836年
一往見之。
嗚呼
丙申秋者。
洪麟漢賜死之時也。
有往見洪樂任者乎。
獄久不決。
一日獄官詢于鏞。
鏞乃慷慨以辨之曰。
吳錫忠與囚最親。
囚受軍職祿其二斗米。
必分于梅子巷。
久潦盛寒
東西販樵者絶。
囚之一擔薪。
必輸于梅子巷。
錫忠有締結事。
千人不知。
囚必知之。
錫忠無締結事也。
嶽官問曰李家煥云問於睦萬中
可知締結事。
此說何如
鏞曰此家煥誤告也。
囚最親。
其次家煥
萬中則仇也。
若有締結事。
先知之。
家煥知之。
千萬人知之。
然後萬中乃知也。
締結者陰祕之跡。
親者不知。
仇者先知乎。
獄官意乃解。
自玆不杖訊矣。
憸人知錫忠將脫出
陰取他囚家所捉西書一卷
雜置錫忠家文書叢中。
獄官以此爲贓。
議配荏子島。
島在靈光海中
公出獄歎曰吾祖辛酉下獄以死。
吾又以辛酉入獄
此何年矣。
後數年。
鏞以錢二串。
海賈送于島中
之死已有月矣。
年月未詳
墓地未詳
猶作墓誌
以俟知者
公有一女
權相問妻。
產二子。
公遂無後
誰其知之。
嗚呼悲夫
銘曰(丙寅九月卒。
墓在果川錦先塋之南。)
氣在穹壤間。
正人其受之。
之而不挫。
之而不移
至死依乎仁。
象惡所盱睢
魚賢而肉哲。
樂樂以相怡。
是唯丈墓。
後世其宜知。
  
(附見)閒話
 公語音雄亮。
燕居深論
呫囁附耳之態。
義理當否。
是揆是度。
利害成敗
略不校計
嫉惡憎奸。
直言正論之外。
陰機祕計
毫髮不萌於心頭
規行榘步
儼然有古長者風度
超越俗類遠甚矣。
 社相之孫許澓。
葛菴之孫李重祚。
圖雪其祖之冤。
公皆爲之主友
指導商確
動合機宜
故家遺胤
咸以公爲依。
不免布衣
望重如山斗矣。
樊翁之遭讒也。
公獨砥柱士林
以障波頹之論。
而及入相府。
公卽浩然相忘
沾潤之澤。
略不相及
貞軒之爲廣州松京也。
亦無周急之惠。
士林皆惜之。
公則莞爾以笑。
未嘗與之言贈遺事。
仲氏墓誌銘
公諱若銓字天全
樓號曰一星
齋號曰每心。
入島之號曰巽菴。
巽者入也。
公元1758年
押海之丁。
始顯於校理子伋
自玆繩承。
副提學壽崗,兵曹判書玉亨,左贊成應斗,大司憲胤福,觀察使好善校理彦璧,兵曹參議時潤
皆入玉堂
自玆衰否。
三世皆以布衣終。
諱道泰,諱恒愼進士
是生諱志諧。
公祖父也。
先考諱載遠。
蔭仕歷典郡縣。
卒於晉州使。
五子
公其第二也。
先妣淑人海南尹氏
德烈之女。
孤山善道之後也。
乾隆戊寅三月之朔。
公生於馬峴之宅。
先妣得三男。
小字曰三雄
幼而不羈
長而桀驁
游乎京輩。
博聞尙志
與李潤李承薰,金源星等
定爲石交
承受星翁之學。
(李先生瀷)沿乎武夷
溯乎洙泗
揖讓講磨
相與進德修業
旣又執贄請敎鹿菴之門。
(權哲身)嘗於冬月
寓居走魚寺講學
會者金源星,權相學,李寵億等數人。
鹿菴自授規程
晨起氷泉盥漱
夙夜箴。
日出敬齋箴。
正午四勿箴。
日入西銘
莊嚴恪恭
不失規度
此時
李承薰亦淬礪自強
西郊鄕射禮。
沈浟爲賓
會者百餘人
咸曰三代儀文
桀然復明
聞風嚮義蔚然以衆。
癸卯秋
經義進士
不屑擧業曰。
大科非吾也。
嘗從李檗游。
曆數之學。
幾何原本
剖其精奧
遂聞新敎之說。
欣然以悅。
然不以身從事
庚戌夏
今上誕降
增廣別試
公曰不登科
無以事君。
遂治對策入場
策問五行
公所對擢爲第一
會試又以對策中格
唱名
選補文院副正字
大臣又抄啓。
以隷奎章月課
時鏞已於己酉被選在上
至冬
上曰兄隨弟後未便
許免閣課。
公閒居無事
日與韓致應尹永僖李儒修尹持訥等游歡。
乙卯秋
朴長卨受睦萬中嗾。
疏擊李家煥
家煥主試
發策解元
所對專主西說
五行四行
家煥擢爲第一
陰濟其門徒
語意慘刻
上取試卷覽之。
傳曰對策四行之券。
一番查正。
不可已。
今日取見其對策之載於臨軒功令者。
屢回上下
逐句看詳
言者云云處。
初無疑似髣髴者。
始言五行
言金二行
次言水火三行
次言土寄四行
又以五行申結之。
竝與二行三行
而若謂之妄發。
猶之或可。
一行車書未通之世。
能正大衍曆八百歲差一日之謬。
然則一行名字
可歸之於邪學
一行曆法
亦可歸之於西法乎。
公元1797年
一款尤可謂孟浪
有識之士。
可立辨。
後數日黜鏞爲金井察訪
傳曰渠若目不見非聖之書。
耳不聞悖經之說。
無罪渠兄。
何登公車
此爲仲氏出脫
上以一言弟兄也。
公坐坎坷不調
丁巳秋
鏞出爲谷山都護。
上特念公落拓
逐(一作遂)以親政史官六品
又命銓曹調用
成均典籍爲兵曹佐郞
上謂筵臣曰某也俊偉
勝其弟娬媚也。
戊午冬
命撰嶺南人物考。
眷注不淺。
己未夏
司諫申獻朝欲廷論公。
會有嚴旨罷出
自玆益蹇滯
明年上薨。
明年辛酉春禍作。
鏞以臺啓下理
而公亦逮矣。
首以對策事訊推不成獄
得蒙太妃酌處獄議曰。
丁若銓始溺終悔。
若鏞一般
乙卯年間凶祕之事。
不過渠之傳聞
未見參涉之跡。
且若鍾抵人書。
輒稱仲季之恨不同學
若銓之悔悟
無可疑。
而始溺廣訛之罪。
有難全貸。
又曰始雖迷溺
中間改悔之跡。
明有可據文跡
次律施行
遂配薪智島。
配長鬐縣。
是年秋逆賊黃嗣永就捕。
得黃沁帛書
凶謀滔天
於是羲運李基慶等謀曰。
殺戮雖多。
不殺丁若鏞一人
吾輩終無葬地。
於是自發臺啓
或恐當路人。
陳疏發啓。
請若銓若鏞更令拏鞫。
而李致薰,李學逵李寬,申與權。
竝請同拏。
精神在鏞也。
其言曰彼六人者。
逆賊或爲切姻。
或爲近戚
凶謀祕計
無不知之理。
宰臣日煥以爲不出賊招不出凶書。
而勒之云必無不知之理可乎。
相臣渙之以爲然。
酌處之後
李基慶等啓請還收。
更令拏鞫。
煥之請允此啓。
以捕六人
所謂獄也。
及按事無實
獄又不成
此時
尹友永僖欲知吾兄死生
往大司諫朴長卨家探聽
羲運至。
尹隱于夾房中。
羲運愎然語主人曰殺了千人
不殺丁若鏞
將安用之。
朴曰人之死生。
係乎本人
渠生則活之。
渠死則殺之。
所不死。
何以殺之。
羲運勸其論殺
不聽
厥明又蒙大妃酌處獄議曰。
伏奉慈旨
德意曠蕩
賊凶書之參聞與否。
明示生殺界限
臣等聚首莊誦。
不勝欽感。
急於將順
不敢覆難。
丁若兄弟則於永凶書。
無所參涉
請減死。
遂以公配黑山島。
鏞配康津縣。
竝轡聯鑣
同出一路
羅州城北栗亭店。
握手
公元1801年
相別
各赴配所
時辛酉仲冬下旬也。
旣別之十有六年丙子六月六日
公沒于內黑山牛耳堡下。
壽僅五十九。
嗚呼悲夫
公自入海中。
益縱飮。
魚蠻鳥夷儔侶
不復以驕貴相加。
島氓大悅
相爲主。
間自牛耳黑山
聞鏞蒙放。
旣又臺啓停止曰。
不忍使吾弟涉重溟見我
我當於牛耳待之
將歸牛耳
黑山人其豪桀竝興。
執公不可動。
公潛牛耳人乘夜霧中載妾與二子剗船去。
平明黑山人覺之。
急以船追至中洋奪還之。
無可奈何
積歲餘。
公與鏞以情理哀乞。
還牛耳。
姜浚欽疏沮之。
禁府不發關。
公待我於牛耳三年而鏞不至
含恨以歿。
旣歿三年
乃歸。
栗亭路。
惡人之積不善如是矣。
鏞在茶山
一泓相望
其間百里
數以書相存問。
易箋成。
公見之曰三聖心微。
粲然明矣。
旣又易藁而送之。
公曰初藁如曙星東出
今藁如太陽中天
禮箋成。
公見之曰爬櫛漱瀹。
張湯治獄
物無遁情
樂書成。
公見之曰二千年長一夢
大樂還魂
陽律陰呂
宜各以其侶。
參天兩地
如黃鍾八十一。
三分損一。
大呂五十四。
大蔟七十八。
三分損一。
夾鍾五十二。
餘皆放此。
不可使十二律順勢相次也。
靜思公言
眞確不易
乃毀前藁。
從公所言。
於是儀禮縣之序。
周禮考工記
周語左氏傳。
凡疑文錯數。
悉皆妙合
纖毫違舛
氏書平成
公見之曰朱子辭聽色聽
徧考契券
審質劑。
訟者無辭矣。
四書說則公略涉篇簡
皆蒙印可
其後徧以示博雅多聞之士。
聽瑩焉。
嗚呼
同胞兄弟兼之知己
海內一人已矣
鏞以獨夫
踽踽然畸乎人。
今七年于玆矣。
如之何其不悲。
公懶於撰述
故所著不多。
論語二卷,易柬一卷,玆山魚二卷私議一卷
海中所作。
豐山金氏
司書敍九之女。
冢宰壽賢之後
一男學樵。
好學研經。
旣娶而夭。
一女適閔思儉。
妾出二男曰學蘇,學枚。
公之柩至自羅州
葬于忠州荷潭先兆東阡古塚之側子坐之原。
銘曰
纍纍之叢。
地又宜耕。
犁刃攸觸。
先獲我銘。
哲人之骨。
毋暴毋嬰。
夙慕姬孔
友不我與。
游乎祿祿
待以刀俎
翺翔朝廷
閼而弗敍。
遂遭顚躋
于海苫。
知慧識。
默焉內斂。
先人之域。
遙遙來窆。
  
(附見)閒話
公元1778年
 昔在戊戌冬
家君和順縣
余與巽菴。
讀書東林寺
四旬孟子一部
微言妙義
多所印可
氷泉漱齒。
雪屋無寐
每語有堯舜君民之志。
公元1782年
 壬寅秋
兄弟與尹某。
奉恩寺
習經義之科。
旬有五日而反。
明年春
伯仲季俱入格監試
會試余獨爲之。
菴居首於監試
因又高參會試
榮還于洌上。
睦佐郞萬中吳校理大益,尹掌令弼秉,李校理鼎運
與同舟。
游衍之盛。
爲衆所豔。
公元1784年
 甲辰四月之望。
旣祭丘嫂之忌。
兄弟李德操
同舟順流
舟中聞天地造化之始。
形神生死之理。
惝怳驚疑
河漢無極
入京又從德操見實七克等數卷。
欣然傾嚮
而此時無廢祭之說。
辛亥以後
邦禁益嚴。
畦畛遂別。
唯其綰結之難理也。
明知禍患之來。
而亦莫之爲矣。
嗚呼
與其骨肉相殘
以保其身名
曷若順受顚覆
無愧天倫
後世有知其心者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