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 (自动笺注)
第二集經集第二十四卷尙書古訓(卷三)
 禹貢
  
禹貢。
(釋文云貢或作贛。
薛本作帢貢。)
 孔疏云禹制貢法
故以貢名篇。
(林云書有六體
貢實典體。
貢乃賦稅
田賦包篚
皆在其中
)〇案禹貢一篇
專治者多矣。
宋毛晃著禹貢指南
程大昌著禹貢論六卷
(山川地理圖二卷)傅仁有禹貢說斷四卷
近世朱鶴齡有禹貢長箋十二卷
蔣廷錫地理今釋一卷
其於禹貢所載山川地理之說。
皆已詳備
而至胡渭撰禹貢錐指二十卷
(圖一卷)徐文靖撰禹貢會十二卷
則爬搜剔決。
眉列掌示。
無遺憾矣。
是編於山川地理之說。
古訓錄之。
二註槪刪不錄者。
今日等之陳跡耳。
本爲存古。
非敢以釋經爲意也。
禹。
敷土隨山刊木
高山大川
(漢書說文刊爲栞)
 馬云敷。
分也。
隨行山林
斬木通道
馬云奠定也。
定其差秩
祀禮所視也。
(見史注)〇伏高山大川
五嶽四瀆之屢。
(書大傳)〇鏞案斬木通道
殊不合理
於深峻嶺
略剪榛荊
不足書也。
剗林伐木
化砠爲夷。
急務也。
許愼之說。
正義也。
 〔考異說文刊作栞。
(許栞。
本作𣓁。
槎識也。
)徐鉉云木識謂隨所所行林中。
斫其枝爲道識也。
蓋其斫木低折狀。
指事
〇案刊木
所謂斫樹白書也。
道路所經。
山脈所來。
水源所發。
山橋識。
亭堠相望
再過者知其前度
始至者不致迷失
良法也。
 高山大川
凡本篇所載岷嶓灉沮之類。
靡不該括
不必五嶽四瀆爲說。
禹之功績
在於九山九川奠安經理之務。
非如秩宗之臣。
專治祀
典。
五嶽四瀆
非攸知也。
 〔考異史云(夏本紀下同)以傅土。
行山表木
高山大川
冀州
(鄭梅諸本皆以冀州旣載爲句。
今正之。)
 鄭云河間冀州
不書其界者。
時帝都之。
使若廣大然
(公羊傳莊十年疏)馬說同。
(見正義)
 〔考誤〕鄭玄周禮註引禹貢曰冀州旣載。
(地官載師序官注)
旣載壺口
治梁及岐。
旣修太原
至于岳陽
覃懷底績
至于衡漳
(史記岳爲嶽〇漢書爲章)
 馬云壺口
山名
鄭云地理壺口河東北屈。
(見史注)梁山在左馮翊夏陽
岐山右扶風美陽西。
(見史注及周南詩譜疏)又於此治梁及岐者。
治水從下起。
襄水害易也。
(見正義)又梁山岐山西南
(周本紀梁山注)〇壺口冀州
梁岐雍州
蔡云梁岐冀州山。
(卽呂梁山狐岐山)先儒以爲雍州梁岐者。
非是
〇鏞案壺口者。
葫蘆之口也。
治水自下始。
壺口不通鴻流壅遏
峛崺之罅。
皆溢出。
汎濫于平陸
不當被害之處。
無不墊溺
其勢不得不先通壺口
呂不韋龍門未闢。
呂梁未鑿。
河出孟門之上。
勢所然也。
鯀之陻洪水
於此等處陻塞
而鯀死之後十餘年。
無人議鑿壺口
禹旣受命
起工壺口始。
玆所旣載壺口載者始也。
良醫治癰。
一鍼而潰其膿也。
漢儒但知雍州梁岐
迃哉。
 〔考誤〕鄭云載之言事
事謂作徒役也。
禹知所當治水
又知用徒之數。
則書於策以告帝。
徵役以治之。
(釋文載於書也)馬註同
〇案此卽冀州旣載之註也。
 書大傳大而高平者。
謂之太原
(上文東原底平
)郡取稱焉。
(水經汾水注)〇鄭云岳陽太原之南。
漳水橫流
地理太原今爲郡名。
大岳河東縣彘東。
名霍大山
(釋岳陽)覃懷爲縣名。
河內
漳水上黨沾縣黽谷東北
安平阜城
行千六百八十里。
(周禮職方疏)〇馬云衡。
水名
(鄭云漳水橫流)
衡漳
二水名。
〇案太原以下
蔡註與古訓大同
雖益詳明
不錄
(爲方行世也)
 〔考訂孔疏水性下流
當從下而泄。
治水皆從下始。
(又雍豫高於靑徐
雍豫之水。
靑徐入海。
)〇論曰治水從下爲始。
固然矣。
雍豫高於靑徐者。
未達之論也。
先儒爲此言。
天傾西北
不滿東南
疏矣。
一氣混侖。
二儀團合。
偏欹不正
至於此。
我邦水皆西流
將亦地不滿西北乎。
地球一周九萬里。
分之爲三百六十度。
應天度。
每二百五十里爲一度也。
地體旣圓。
水形亦然
大海之中。
南北緯度
每行二百五十里。
北極出地必差一度
水形亦圓。
不旣明甚乎。
江河亦然
地流行。
雖若趨下。
地形混侖。
實無高下
湍瀨谿壑
雖若千仞
不過數十里之坳突。
通觀全體
只是地流行。
不必上流據高。
下流趨卑也。
(略似龍尾車中之水。
以爲流向卑處。
畢竟高處騰上
)大野引水者。
不過數里。
水平已覺圓轉
此理不可不知也。
 
禹旣久濬川澮。
地平水平之理。
豈不知其法。
唯吾所立之地。
仰視天頂
橫木垂線
乃橫平尺。
便得地平
(垂線橫尺。
相交直角
便是地平
)或用氣漚。
水筒中。
亦得地平
然纔過數里。
地平已差
不可冀州之平。
遂至揚州
靑州之平。
以至雍州也。
水性趨下。
但於所到之地。
地平傾下處流去也。
地缺東南
有是理乎。
(知遠錄)
 〔考訂云從覃懷致功
(蔡云平地致功難故曰底績)〇案底績者。
考績也。
治水至此
一考績也。
覃懷底績
和夷底績
(見梁州)原隰底績
(見雍州)九載三考
文歷然。
厥土惟白壤
厥賦惟上上錯。
厥田惟中中
 馬云壤。
天性和美也。
鄭云賦之差。
一井上上
出九夫稅
上中出八夫稅
上下出七夫稅
中上出六夫稅
中中五夫稅。
中下出四夫稅
下上三夫稅。
下中二夫稅。
下下一夫稅。
(王制疏)又此州入穀不貢。
馬云地有上下相錯
通率第一
〇(厥田)馬云土地上下
鄭云田著高
下之等者。
當爲水害備也。
〇王土地各有肥瘠
鄭云地當陰陽之中。
吐生萬物者曰土。
(釋厥土)據人功作力
競得而田之則謂之田。
〇案漢儒談經
不足據依如此
 〔考訂蔡云田所出穀兵車之類。
賦高於田四等者。
地廣而人稠也。
(孔高下肥瘠
共相參對九等
蔡云以是等田而責出是等賦
)林少穎王畿之地。
竝與場圃園田漆林之類而征之。
賦非盡出於田
〇議曰凡上之斂下。
穀粟曰租。
(字從禾)貨貝曰賦。
(字從貝)世降文靡。
字多假借
關市亦稅。
(古稱賦)阡陌亦賦。
而其在上古之書。
不至爛漫通用
一如後世
古者什一之收。
不名租稅
稅猶不可
賦之謂何
且使田稅
可名爲賦。
田若上上
賦亦上上
田若中中
賦亦中中
理也。
上上之田而賦以中下
(雍州也)中中之田而賦以上上。
天下其有是乎。
然且井地之法。
三代所同。
肥亦九一。
瘠亦九一。
(不井之地。
或有什一
井田皆九一也。
別有著。
)若肥用桀法。
瘠用貊法。
又非井地之制也。
 若云人功各有強弱
卽雍徐之民。
無非惰農
冀荊之民。
皆是力田
惰者宜懲。
乃反輕之。
力者宜勸。
又從剝之。
王者經遠之術哉。
 若云地廣人稠。
可以增賦。
此又無味之言也。
地狹人稠。
則或可增賦。
地旣廣矣。
自然多賦。
何以謂之人稠也。
 若云歲入多寡
以分九等
九州之賦。
年年殊等
冀之上上
兗之下下
不宜打成鐵片
建此金科
此皆悠悠之談耳。
 林少穎之說。
尤所未曉。
王畿重斂
外服輕徭
斯何法也。
仍以今眼仰測堯天
宜其言之不合也。
當時九州
非盡一家之物。
王畿以外
八州之地。
各有主者
曰公曰侯。
各制其國。
用場漆林之等。
我獨征之。
禁人勿侵可乎。
宋都汴京
以爲王畿
其餘州縣
曠無諸侯
林習於耳目
之如此耳。
(知遠錄)〇總之也者田出也。
也者財斂也。
周禮九賦
鄭玄謂之口率出泉。
然口有口率。
戶有戶率。
物有物率。
(視貨物多少出率)或以錢收。
或以布帛收。
或以穀粟收。
不必口錢而已
周賦夏賦。
其法無以大殊
今取周賦諸文。
開列于左。
 
天官冢宰〕以九賦斂財賄。
一曰邦中之賦。
(在王城中者)二曰四郊之賦。
(去國百里者)三曰邦甸之賦。
(二百里)四曰家削之賦。
(三百里)五曰邦縣之賦。
(四百里)六曰邦都之賦。
(五百里)七曰關市之賦。
(王畿四面皆有關市
民口有稅。
)八曰山澤之賦。
(有人占會有官稅
)九曰幣餘之賦。
(占賣國中斥幣者。
)〇鄭云賦。
口率出泉也。
今之算泉民。
或謂之賦。
此其舊名與。
(漢時無賦名)邦中至五百里。
平民也。
關市山澤斥幣末作
當增賦者。
若今賈人倍算矣。
〇賈計口出泉。
無泉者取財賄
以當算泉之賦。
(鄭云各入其所穀物
)〇釋文削本作稍。
(大夫家稍廩之地。
)〇案此卽賦斂大目
 〔大府〕掌九賦之貳。
以受其貨賄之入。
(府者庫藏也)關市之賦。
以待王之膳服
(衣與食)邦中之賦。
以待賓客
(朝聘者)四郊之賦。
以待稍秣
(芻秣也)家削之賦。
以待匪頒
(匪分也)邦甸之賦。
以待工事
(工作器物者)邦縣之賦。
以待幣帛
(所以賓客)邦都之賦。
以待祭祀
(三禮所用)山澤之賦。
以待喪紀
(喪與荒)幣餘之賦。
以待賜予
(匪頒
公例也。
賜予者。
燕好特例
)〇案百里賦納𥡥。
所以用之於稍秣
(義見下)而周法四郊之賦。
以待稍秣
(四郊百里)二經合矣。
九賦之目。
九賦之用。
虞與周必不相遠矣。
 〔司會〕以九賦之法。
田野財用
鄭云(田野)郊甸稍縣都。
(賈云九賦之內。
關市幣餘
國中田野
)〇案山澤者虞人也。
雖居野外
農民有殊
賈說未備也。
王畿之內。
百里百里
差爲五等
以定賦納之例。
法周法。
旣相符合
則餘亦宜然
損益不多也。
 〔地官載師〕以廛里國中之地。
場圃園地
(以下節)凡任地國宅無征
(無宅稅)園廛二十而一。
(薄稅之)近郊十一。
(平稅之)遠郊二十而三。
(稍厚之)甸稍縣都。
無過十二。
(公邑家邑小都大都
采邑之田。
徵其稅也。
)唯其漆林之征。
二十而五。
(稅最重)凡宅不毛者有里布
凡田不耕者出屋粟
凡民無職事者。
出夫家之征。
(孟子無夫里之布。
卽此布也。
)以時徵其賦。
鄭云國宅官所宮室
吏所治者也。
 〔閭師〕掌國中四郊人民六畜之數。
以時徵其賦。
(鄭云九賦九貢)〇縣
師掌邦國都鄙稍甸郊里地域
而辨其夫家人民田菜之數。
及其六畜車輦之稽。
(考其數)以歲時徵野之賦貢
遂人掌邦之野。
(王城之外)以歲時登其夫家衆寡及其六畜車輦
辨其老幼廢疾
以令貢賦
(遂師之文。
大同
)〇里宰比其邑之衆寡與其六畜
歲時徵其賦。
旅師掌聚野之耡粟(一井之中。
所出也。
)屋粟(田不耕所罰。
)閒
(民無職事者所出
)〇委人掌斂野之賦。
薪芻疏材木材畜聚之物。
(鄭云園圃山澤之賦。
)案屋粟
編戶通例
云宅不毛者田不耕者。
謂凡編戶之民。
雖宅無蔬果
亦納里布
雖田不耕耨
亦納屋粟
轉移無職
出夫家之征。
非謂罰徵也。
 今詳此諸文。
蓋賦者雜稅也。
今略擧其目。
一曰人口
(據閭師縣師遂人里宰
)二曰屋宅
三曰園圃
四曰六畜
五曰車輦
六曰菜田
七曰閒
山澤關市斥幣之等。
尤其大者也。
及其斂之也。
不唯泉貨是徵。
小民所易得之布粟是徵。
所謂里布屋粟是也
唐虞之禮。
載於堯典者。
皆與周禮鑿鑿相合
何必賦斂之法。
虞周懸殊
禹貢之厥賦。
周禮九賦也。
周禮止於王畿之內。
行此法例
禹貢總萬國
而束之以一王之法。
規模力量
視周鴻巨。
不可同日語也。
 古今諸家
竝以厥賦爲田稅
無有一人或敢異議者。
篇末百里賦納總一節。
明以粟米爲賦天然
似今之田稅也。
百里百里
差以五等
旣是九賦之法。
四郊百里
必輸稍秣
又合納𥡥之文。
(𥡥者禾穗之連槀者所以飼馬)賦納𥡥正爲九賦之確證。
烏得爲田稅乎。
周之九賦
揆諸漢法
雖曰口錢
其在周時
多徵布。
況於虞夏之世乎。
井田之稅。
不問遠近
皆納稯䅳米三品
見於國語
(文見下)而廛里之賦。
特分遠近
遠者納精。
近者納粗。
其所異也。
(詳見下賦納𥡥節。
)〇或曰兗州之賦。
作十有三載乃同。
明賦出於田也。
(作者農作也)余謂水害偏重
耕作最晚。
則其屋宅人口之賦。
亦當停免
蔬菜之圃。
漆林之園。
菜田牧田六畜之牧。
皆待水害農功興。
可以議其賦。
賦之遲四年。
不亦宜乎
 田則是租。
賦則非田。
故田而賦之者。
春秋譏之。
春秋數句。
曾不記憶
每云厥賦出於厥田。
難矣。
公元前483年
 〔春秋〕魯哀公十二年田賦
左傳季孫欲以田賦
使冉有訪諸仲尼
仲尼君子之行也。
度於禮。
施取於厚。
事擧其中
斂從其薄。
如是則以亦是矣。
若不度禮而貪冒無厭
則雖以田賦
將又不足
何休云田一井之田。
賦者斂取其財物也。
言用田賦者。
若今漢家斂民錢。
田爲率矣。
(公羊注)〇案用錢而賦。
仲尼方且大驚。
指爲世變
書之春秋
談經道者
猶曰田賦
田賦蓋自二京以來
誤註禹貢。
如是也。
國語所載仲尼之言。
益明覈。
玆錄于左。
 〔國語〕載仲尼之言曰(答冉子之問)先王制土
籍田以力而砥其遠近
(砥平也)賦里以入而量其有無
(里廛也)任力以夫而議其老幼
(謂力役之征)其歲收田一井
出稯禾秉缶米
不是過也。
(義詳下賦納𥡥節。
)〇案田曰藉力。
賦曰賦里
夫曰任力
八字打開
三條鼎立
其在傳記井地之耡。
(耡者助也。
變而爲租字。
)曰廛里之布。
(布者敷也。
本以賦得名。
)曰力役之征。
(歲不過三日。
)其在唐法。
田稅曰租。
戶布曰調。
身功曰庸。
名稱屢變。
源流未溷。
今之讀書者。
猶曰中中之田。
可徵上上之賦。
豈理也哉
(孟子井地曰國中使自賦。
此亦錢布雜賦也。
非以田租爲賦。
)古文嚴於字義
不混用也。
 〔考訂蔡云每州歲入總數
九州多寡
相較而爲九等
(本吳草廬說)〇案苟以歲入多寡
差爲九等
玆是州品。
不是田品。
亦非賦品。
州有大小
(九州幅員未必均。
)歲有美惡
(九州豐凶未必同。
)何以較矣。
田必多出者爲上等
賦必多入者爲上等
然土之肥瘠
跬步以殊。
雍州未必磽确之田。
揚州未必膏沃之田。
(禹時水田未盛。
揚州爲下下等
)財賦盛衰
槪由市廛
(人物之所聚)冀之僻邑。
不若兗之通都
安能擧一州
而斷之爲上上
決之爲下下乎。
此特其宏綱大總
細目纖條
當時必有圖籍
如今魚鱗冊子也。
禹旣濬畎澮
則必畫地爲井。
(其不可井處。
亦束之以井法。
)每作百畝
卽第其高下。
隷之於某等
(上上中中)洎乎九州旣畢。
執一州之籍。
其高下。
上上幾井。
中中幾井。
(備有九等)九州旣畢。
執一州之籍。
査得本總。
萬井之內。
上上者占幾井。
中中者占幾井。
(備九等)九州旣畢。
通執九州之籍。
各破爲九分
査得某州九分之一爲上上
某州九分二爲上中
某州九分之八爲下下。
某州九分之七爲上中
於是上等最多者爲上上
雍州是也
下等最多者爲下下。
揚州是也
其中者爲中中
冀州是也
(餘放此)聖人之法。
必精査密察
爬櫛無遺而后
乃立宏綱
若先細目
宏綱必速崩矣。
(今擬方量之法。
亦當如此
)其細目等之法。
各國各鄕。
每畫一井
錄其歲入之數。
及至九年
平年居中之數。
定爲恒率。
(土品有種一得百者。
下者種一得十。
)其恒率最高者爲上上
其恒率最卑者爲下下。
孟子所謂較數歲之中以爲常者。
此之謂也。
若然地有肥瘠
民業不均
周禮遂人
別置菜田
以補其瘠。
此必三代之所同也。
 
(地官遂人辨其野之土。
上地中地下地
頒田里。
上地一廛
百畝菜五十畝。
餘夫亦如之。
中地一廛
百畝百畝
餘夫亦如之。
下地一廛
百畝菜二百畝。
餘夫亦如之。)
 賦之高下
又係乎廛里盛衰
市肆之繁寡。
物貨聚散
商旅之往來。
山澤大小
地勢之要僻。
其斂有經重。
其率有高下
先列其細目
次査其差率
乃定其宏綱田法也。
此經之例。
但擧宏綱
不列細目
若云冀州之民。
皆應上上之賦。
揚州之土。
都係下下之田。
豈理也哉
 其謂之上錯三錯者。
年年比較
驗定之無誤。
揚州之賦或入中下。
梁州之賦或入七九也。
此亦擧其宏綱
推知細目亦然耳。
若云一州之賦。
盡皆三錯
則又非理也。
 吾東之法。
民口蕃殖而莫之賦焉。
第宅翬飛而莫之賦焉。
山澤無禁
關市不征
馬牛無籍
舟車無制
千樹柹。
千樹
漫山被野。
而而주-D001莫之問焉。
唯執罷癃煢獨無告窮民
隷之于軍籍
剝膚槌髓。
歲徵錢布
以補軍支。
黃口白骨
怨咎徹天
而有或爲戶布口錢之議者。
萬口譁然
指之爲桑弘羊
總由禹貢此節。
本自誤註。
周禮春秋
不用科場
蒙昧至此耳。
 至於田租
本用貊道
不漏什一
(田一結
稅米六斗
)中葉以來
始行大同之法。
一結之田。
加輸米十二斗。
(田結之名。
管子
)其後無名之賦。
日增月衍。
皆以田結
徵之。
所謂田賦也。
(已上知遠錄)
恒衛旣從。
大陸旣作。
(史記恒爲常。
作爲爲。
〇恒辟帝諱。)
 鄭云地理恒水恒山
衛水靈壽
陸澤鉅鹿
(見史注)蔡云大陸
曠然平地
(作耕也)
島夷皮服
夾右碣石
入于河。
(鄭本島爲鳥。
史記漢書地理志竝作鳥。)
 馬云島夷
北夷國。
鄭云鳥夷
東方之民。
食鳥獸者也。
(史注引鄭云鳥夷東北之民。
賦食鳥獸者。
)〇海島之夷。
還服其皮。
水害除。
蔡云海島之夷。
皮服來貢
〇訂曰中國被水害。
海島晏然
何則
一拳之山。
環以大海
水流尋丈
已入滄溟
安所爲患
說奇矣。
然且冀州之境。
未嘗濱海
唯今山海關一角
僅與海接。
然皆小島。
自古酋長之者
 余東夷之人也。
島夷之事。
我則知之。
凡島無皮。
狐貉不踰海。
羔羊不宜土。
所僅有者犬皮耳。
犬皮之服。
貢于天子
亦無是理。
蔡說疏矣。
 鄭訓鳥夷
東北之民。
是也
(正義云島本亦作鳥。
其作島。
天寶所改也。
)大戴禮云舜北服山戎息愼東長鳥夷羽民
鳥夷有文也。
肅愼沃沮之等。
本皆皮服
故陳隋之際。
號曰靺鞨
靺鞨皮服也。
(今我北道之民。
猶服犬皮之袴。
遺俗也。
)然鳥夷皮服
島夷卉服
所以殊俗
水害貢案。
無當矣。
(西戎織皮之貢。
東夷皮服之貢。
何異乎曰皮可貢。
織布可貢。
裁縫皮服
以貢之不可。)
 鄭云戰國策。
碣石九門縣
今屬常山郡
碣石海畔山。
(禹夾行此山之右而入河逆上)〇鄭云禹由碣石山西北
行盡冀州之境。
還從山東
南行
(正義以爲治水旣畢。
更復行之。
觀地肥瘠
貢賦上下
)〇蔡云北方貢賦
來自北海
西轉碣石在其右。
(韋昭碣石淪入于海。
已去岸五百餘里矣。
)〇案蔡註可正古訓之謬。
冀州之北。
本無諸侯
安有朝貢
設有諸侯
繞出醫巫閭之北。
轉于遼海
以入于河。
宜無是理。
一節承上鳥夷皮服而言之也。
鳥夷欲朝舜禹
其路宜然
唐時渤海大氏所據。
卽古鳥夷之地。
而其朝貢之道。
所謂西京鴨淥府乘海。
以抵于靑州
(自今我龍川府。
前洋取路
)正與此經合也。
 但九峰八州貢賦
都入帝京
貢則可矣。
賦可然乎。
當時八州之地。
星羅
餼廩百用
皆仰地出
盡以輸京。
國將何賴
九賦財賄
尙或難之。
況註以田租爲賦。
田租井地所出
井地所出
盡以輸京。
有是理乎。
每以今眼仰視堯天
江淮轉運之法。
未免信筆而書之。
 此經九州貢道
皆以水路爲歸。
濟漯淮泗江沱沔洛。
畢竟達河而止。
萬國貢篚
航而不梯乎。
若云八州之牧。
都聚本州
諸國之貢篚
木道輸京。
萬國諸侯皆作附庸之君。
不能自達天子
亦無是理。
竊嘗思之。
禹貢者治水之書也。
洚水汎濫。
源流錯亂
治水之後
脈絡森整
條理疏通
於是江淮河漢
綱紀四國
天下水路
皆可相通
所以特詳水路也。
若其地勢便近者。
容有陸運者。
碣石有二。
王應麟地理通釋
以在平州府者爲右碣石
以在遂城縣者。
爲左碣石
(已上知遠錄)
濟河
兗州
(史記作維沇州
說文亦作沇。
漢書濟爲泲。
說文薛本同。
竝同。)
 鄭云兗州之界。
在此兩水之間。
(見公羊十年疏。
)〇王云東南據濟。
西北距河。
(襲之)
九河旣道。
雷夏旣澤。
灉沮會同
桑土旣蠶
降丘宅土
(史記漢書皆作雍沮。
史漢云者
本紀也。
地理志也。
下同。)
 馬云九河名。
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六)、潔(七)、鉤盤鬲津
(本爾雅)〇鄭云河水上至此。
流盛而地平無岸。
故能分爲九。
以衰其勢。
壅塞通利之也。
九河之名。
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
周時齊桓公塞之同爲一。
河間弓高以東。
平原鬲盤。
往往有其遺處焉。
(見周頌般疏)〇鄭志趙商謂河在兗州之北。
已分爲九河
分而復合大陸之北。
分爲九。
故問之曰禹貢導河。
至于大陸
北播九河
然則大陸以南
未播也。
在於兗州
安得有九。
至於何時
得合爲一。
然後大陸以北。
播爲九也。
 答曰兗州濟河爲界。
河流兗州界。
自明矣。
復合爲一。
乃在下頭
子走南北
何所求乎。
觀子所
似徒見今兗州之界。
不及九河
靑冀州分之。
故疑之耳。
知今
亦當知古。
(亦般疏)
 
〔考證〕漢書溝洫志云王莽時
徵能治河者。
御史韓牧以爲可略於禹貢九河處穿之。
大司空掾王璜言河入渤海
往者天嘗連雨
東北風。
海水西南
出浸數百里
九河之地。
已爲海所漸。
春秋緯云(寶乾圖)移河爲界。
在齊呂。
塡閼八流自廣
(孔云鄭玄據此文。
齊桓公塞之也。
)尙書中候云齊桓之霸。
八流自廣
蔡云後儒九河平地
而不知求碣石有無
以爲之證。
 鄭云地理雷澤濟陰城陰縣西北
(見史注)〇鄭云雍水沮水
相觸而合。
入此澤中
(雷澤中)〇之土。
鄭云此州寡於山而夾川。
兩大流之間。
洪水
其民尤困。
水害旣除。
下丘居土。
以其免於厄。
尤喜故記之。
 〔考異〕鄭本灉沮作雍沮。
(據史注)又周禮職方氏注。
引此亦作雍沮。
土黑墳。
厥草惟繇。
厥木惟條。
(漢書草爲屮。
薛本同。
說文爲艸。
說文繇爲𧄎。)
 馬云墳有膏肥也。
(墳起也。
)繇抽也。
(茂也。)
公元前362年
厥田。
中下
厥賦貞。
十有三載乃同。
(篆文貞爲
下下相似。)
 鄭云貞正也。
治此州正作不休
(以貞屬下句讀
)十三年乃有賦。
八州同。
言功難也。
其賦中下
(見史注)〇馬云治水九載
績用不成
治水三年
八州平。
故堯以爲功而禪舜。
是十二年八州平。
十三年兗州平。
兗州平。
在舜受終之年也。
〇孔云貞下下
爲第九。
〇案馬義世所不用。
不辨焉。
 〔考異馬鄭本作十有三年
(史記漢書竝作年)
厥貢漆絲
厥篚織文
于濟漯。
達于河。
(漢書篚爲棐。
濟爲泲。
薛本同。)
 鄭云貢者百功之府。
受而藏之
其實於篚者。
入於女功
故以貢篚別之。
(鄭於此注。
引胤征曰篚厥玄黃
昭我周王
見堯典疏。
)〇織文
錦綺之屬。
鄭云地理漯水東郡東武陽。
(見史注)
海岱靑州
(史記惟皆作維)
 鄭云靑州界。
東自海西至岱。
東嶽岱山
(公羊十年疏)
嵎夷旣略。
濰淄其道。
(漢書濰淄作惟甾。
薛本同)
 馬云嵎夷地名
用功少曰略。
(蔡云經略也)〇鄭云濰淄
兩水名。
地理濰水出今琅邪箕屋山。
淄水出泰山萊蕪縣源山。
(見史注)〇疏嵎夷萊夷和夷爲地名。
淮夷水名
(案淮夷夷也)島夷爲狄名。
(案鳥夷是貊類。
島夷是蠻種。)
 〔考異〕伏本嵎夷作禺䥫。
(史注今文尙書帝命驗竝作禺鐵。
遼西
䥫古夷字。)
土白墳。
海濱廣斥
厥田惟上下
厥賦中上
(漢志濱爲瀕。
薛本同。)
 鄭云斥。
謂地鹹鹵
許愼東方謂之斥。
西方謂之鹵。
〇金登州千里長沙
可煮爲鹽。
卽其地也。
 〔考異史記海濱廣潟
厥田斥鹵
上下
(漢書亦作廣潟
玉篇斥作滷。)
厥貢鹽絺
海物惟錯。
岱畎絲枲鉛松怪石
萊夷作牧
厥篚檿絲
(史記酓絲
薛本作𥁌絲。
漢書篚爲棐。)
 鄭云海物
海魚也。
魚種類尤雜。
怪石
好石似玉者。
(林云怪石之貢。
誠可疑。
)〇萊夷地名
可以放牧
(顔師古萊山之夷。
齊有萊侯萊人
卽今萊州之地。
)蔡云放牧
〇案怪與𥑋通。
石似玉者也。
文理瓌譎
故得是名。
(釋文碔砆之屬)林何疑之。
艮嶽之奇
太湖之詭。
禹亦悅之乎。
無是理也。
 又案萊夷作牧者。
萊人舊有酋長
未能受命天子
至是建之侯牧也。
(牧者君長通稱
不必十二州牧
乃可牧。
)繼之厥篚酓絲
明是牧所貢。
以爲放牧
牧師貢篚乎。
(蔡旣知爲萊侯
以爲放牧
)金仁山靑州紅絲石有奇文。
浮于汶。
于濟
(史記達爲通。
 漢書濟爲泲。)
 鄭云地理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
西南入濟。
(見史注)〇蔡云不言達河者。
因於兗也。
海岱及淮。
徐州
 鄭云徐州界。
南至淮水
(公羊十年疏)
淮沂其乂。
蒙羽其藝。
大野旣豬。
東原底平
(史記乂爲治。
豬爲都。
漢書野爲壄。
薛本同篇內同。)
 鄭云地理沂水泰山蓋縣
(見史注)一云沂水沂山
(見水經注)蒙羽二山
名。
大野山陽鉅野北。
鉅野澤。
(見史注)〇馬云水所停止
深者曰豬。
鄭云南方謂都爲豬。
(見史注)〇鄭云東原地名
東平郡
東原
(見史注)
土赤埴墳
草木漸包
厥田惟上中
厥賦中中
 云土黏曰埴。
(考工記疏引鄭注云埴。
黏土也。
音試。
)〇馬云漸包
包裹也。
(爾雅釋言苞稹也。
孫炎叢生曰荀。)
 〔考異〕鄭本埴作戠。
(鄭讀曰熾。
薛本作贛。
釋文
)〇成公綏云華靑黎
海岱赤𡑌。
(天地賦)〇說文漸包
作蔪苞。
(薛本同)
厥貢惟土五色
羽畎夏翟
嶧陽孤桐
泗濱浮磬
淮夷蠙珠曁魚。
厥篚纖縞
(史漢爲泉
漢書翟爲狄。
濱爲瀕。
篚爲棐。
釋文蠙爲䖡。
說文爲玭。
薛本同。)
 鄭云五色者。
所以大社之封
(韓詩外傳蔡邕獨斷
孔疏逸周書見蔡注。
)〇鄭云羽畎
羽山之谷。
(小雅南山疏)〇翟雉名。
羽中旌旄
鄭云地理嶧山下邳
(孤桐特生)泗水濟陰乘氏縣
(見史注)〇蔡云石浮生土中
不根著。
 馬云淮夷二水名。
()鄭云淮水之上夷民
獻此珠與魚。
鄭云纖細也。
祭服之材尙細。
(見史注)〇案淮夷者。
夷民酋長
亦受天子爵命者也。
故有有篚
馬季長以爲水名
玭珠及魚。
謂記其土産乎。
鄭康成以爲夷民獻之
則夷裔小民
私以土物天子
其遂載之於貢案乎。
〇又按禮註黑經白緯曰纖。
蓋以玄縞之間。
介一纖字。
不成文理也。
諸家於此
皆無此解。
(唯曾氏言之)
 〔考異鄭玄周禮注引書曰羽𤰕夏狄
(染人注)薛本亦同。
浮于淮泗
達于河。
(史記達爲通。
薛本河爲菏。)
 〔考異古尙書作達于菏。
說文引書亦作菏。
(金云今本誤作河)〇金云菏澤與泲水相連。
泗水可以通菏。
可以入淮。
徐州書達于菏。
則達泲可知
河泲泗淮。
在古必有相通之道。
〇案戴震水地記辨禹貢山川古今之名。
頗有可取
不採錄者。
中國山川
東人之所能辨也。
淮海
揚州
 鄭云揚州界。
自淮而南。
至海以東也。
(公羊十年疏)
彭蠡旣豬。
陽鳥攸居。
三江旣入。
震澤底定
(史記豬爲都。
底爲致。
漢書攸爲逌。
薛本爲𠧤。)
 鄭云地理彭蠡澤豫章彭澤西。
(見史注)〇蔡云陽鳥
鴈也。
(金禹旣豬彭蠡
廢其旁地蘆葦
漢築河堤
去河各二十五里禁民居
以防漂沒
禹廢此地以居陽鳥
亦爲民防患之意。
)〇鄭云三江分於彭蠡
三孔東入海。
〇疏具區在吳西。
古文以爲震澤太湖名。
(具區震澤)〇蔡云具區之水。
多震而難定。
(如三川皆震)
篠簜旣敷。
厥草惟夭。
厥木惟喬
(說文篠作筱。
釋文簜或作𥯕。
薛本作𥯕。
竝同。)
 云篠竹箭
大竹
馬云夭長也。
云喬高也。
 〔考異史記竹箭旣布。
其草惟夭。
其木惟喬
厥土惟塗泥
厥田惟下下
厥賦下上
上錯。
 馬云塗泥
漸洳也。
(見史注)金古人黍稷
田雜五種
故雖水潦旱乾。
而各有所收。
塗泥之土。
其田獨宜稻
不利他種。
故第爲最下。
自唐以來
江淮之田。
號爲天下最。
漕餉皆仰給東南
〇鏞案周禮稻人之職。
掌稼下地
別記作田之法。
瀦畜水。
(如今陂塘
)以防止水。
(如今堤堰
)以列舍水。
(列者㽝也。
田陷也。
方言謂之裴美。
)以澮寫水。
(又均水蕩水
)必水田種稻之法。
新起而未熟
別置官以敎民稼也。
今時上上之田。
當時屈於下下
人物之生。
蓋未久矣。
厥貢。
金三品
瑤琨篠簜齒革羽毛惟木
島夷卉服
厥篚織貝
包橘柚。
錫貢
(史云瑤琨竹箭
漢書琨作瑻。
島夷鳥夷
又篚爲棐。)
 鄭云(金三品)銅三色也。
銀銅
(魯頌泮水疏)〇王瑤琨
美石次玉。
蔡云篠之材。
中矢之笴。
簜之材。
樂之管。
(儀禮在建鼓之間。
)〇象牙犀皮鳥羽旄牛楩梓豫章
鄭云此州下濕
故衣草服
貢其服者。
以給天子之官
鄭云貝。
錦名。
萋兮斐兮。
成是貝錦
凡爲織者。
先染其絲。
乃織之則文成矣。
禮記曰士不衣織。
細紵
貝水物。
鄭云有錫則貢之。
此州有錫而貢之。
或時則不貢。
錫。
所以柔金也。
周禮考工記貢金之工。
掌執金錫之齊故也。
〇王與柚。
錫其命而後貢之。
不常入。
當繼荊州之無也。
(蔡同)〇鏞案南方嘉木美材
惟木博言之也。
卉服
異俗也。
中華之人所服。
布帛裘葛
蠻夷之俗。
或著皮服
(與裘不同)或著卉服
(直紉草爲服。
非織如布也。
)故記之也。
亦有貢物時來旅庭。
故記服裝
織貝分爲二物
何據矣。
但見織一字
知其爲細紵
何據矣。
〇又按錫者。
上下通用之辭。
洪範曰錫汝保極
堯典曰師錫帝。
此經曰納錫大龜
以玆例之。
錫貢橘柚
錫貢磬錯
皆是獻納之名。
不必崎嶇錫命也。
凡貢皆自上立制而貢之。
錫貢自下獻誠而貢之也。
(鄭義所不用)
 〔考訂云草服。
葛越
(左思吳都蕉葛升越
弱於羅紈
)〇蔡云葛越
木綿之屬。
南夷木綿精好者。
謂之吉貝
(以卉服來貢
織貝則入篚。
)〇云南史言林邑等國。
吉貝木。
(薛氏織貝
木綿也。
)〇辨曰吉貝者。
番語也。
有音而無義
千年後。
番音所云吉貝之布。
史握筆。
鍊之爲文織貝云乎
東之言紵曰毛施
(元史云高麗歲貢毛施百匹
)史之筆。
書之曰織施可乎。
吉貝毛施
情均理同。
不可
彼亦不然
皮服卉服之等。
藉使材品絶美
但當以本材獻之
裁緶爲服而貢之。
必無是理。
九峰貢服不然也。
徐州厥篚玄纖。
淮夷之篚。
徐州諸侯之篚也。
揚州厥篚織貝
島夷之篚。
揚州諸侯之篚也。
淮夷島夷有貢。
而其貢或與元貢不同則記之。
無可稱。
則但記其服裝而已
安有織貝之篚哉。
織貝者。
繡文如貝也。
當從鄭說
南史云林邑吉貝
吉貝樹名也。
其花如鵝毳
抽其緖。
紡之作布。
紵布不殊
亦染成五色
織爲斑布
唐書南蠻吉貝草也。
緝其花爲布。
粗曰貝。
精曰㲲。
(案草綿有花。
而花則無絮。
花落子結。
其顯皆絮也。
)六朝以來
始有吉貝
不數百年
吉貝徧滿中邦
流及於東方
利用厚生之物。
其莫遏如是也。
舜禹之時。
吉貝
而逮周至漢。
但有麻葛之布。
有是理乎。
 〔考異〕馬本琨作瑻。
(漢書然。
薛本同)
沿于江海
達于淮泗
(史云江海淮泗
漢書江海。)
 順流曰沿。
沿江入海。
自海入淮。
自淮入
蔡云至吳始開邘溝。
隋人廣之。
江淮始通。
 〔考異〕馬本沿作均。
(馬云均平也)鄭云讀曰沿。
沿順水行也。
(見史注)〇鄭本沿又作
(釋文云松當爲沿。
)〇案史漢馬鄭諸本。
皆有均無沿
讀均爲沿。
鄭玄之義。
氏竊之。
此皆僞跡昭然者。
荊及衡陽
荊州
 鄭云荊州界。
荊山南至衡山之陽。
(公羊十年疏)
江漢朝宗于海。
江孔殷
沱潛旣道。
雲土
作乂
(史云九江甚中。
沱涔已道。
雲土夢爲治。
沱灊旣道。
薛本潛爲涔。
沈云古本雲土夢作乂
本作雲夢土作乂。)
 鄭云江水漢水
其流遄疾
又合爲一。
共赴海。
諸侯同心天子朝事之。
荊楚之域。
國有道則後服
無道則先彊。
故記水之義。
著人臣之禮。
(疏大宗伯春見曰朝。
夏見曰宗。
九江)劉歆云湖九水彭蠡
鄭云地理九江在今廬江潯陽縣南
東合九江
鄭云殷猶多也。
九江山谿所出
其孔衆多
言治之難也。
〇(鄭以孔爲穴)云江於此州界。
分爲九道
 〔考訂桑欽益州沲水
蜀郡汶江縣西南
一在郫縣西南
皆還入江。
荊州沲水在南郡枝江縣
三澨地之南。
邛縣之北。
潛水巴郡宕渠縣
南入於江。
(見小經)〇馬云沱湖也。
其中泉出而不流者。
謂之潛。
鄭云水出江爲沱。
爲潛。
南郡枝江縣沱水
其尾入江水耳。
首不於江出也。
華容夏水
首出江尾
蓋此所謂沱也。
潛則未聞象類
(此荊州沱潛
)又沱潛二水
亦謂自江漢出者。
地理志在今蜀郡郫縣
江沱漢中安陽
皆有沱水潛水
其尾入江漢耳。
首不於此出。
江源有𨞪江。
首出江南
犍爲武陽
又入江。
豈沱之類與。
潛蓋西出嶓冢
東南巴郡江州入江。
行二千七百六十里。
〇(此梁州沱潛
)鄭云別爲潛。
其穴本小。
水積成澤。
流與合。
(水經潛水注。
)〇案三江九江之訟。
沱潛夢之類。
只錄古訓
餘竝略之。
爲書本然
非謂是也
 雲夢之澤在江南
其中平土
蔡云別而言之則二澤
(左傳楚子濟江
入于雲中
又鄭伯田江南之夢。
)〇沈括云石經倒土夢字。
雲在江北
(楚子濟江入雲中)夢在江南
(田于江南之夢)所以唐太宗時
古本禹貢。
雲夢二字不連
(句)作雲土夢作乂
蓋雲才土見。
而夢已耕治也
杜預左傳云楚雲夢
江南北。
(出筆談)〇閻註疏夢之澤在江南誤。
〇鏞案沈意註之經。
本誤作雲夢土作乂。
雲夢之澤在江南
(不分之)唐太宗古本
雲土夢作乂
今所行。
太宗時改本
氏之誤本也。
(史記索隱作土夢。
又曰夢一作瞢。)
 〔考訂〕毛雲土地名
韋昭雲土今爲縣。
地理江南雲杜縣
水去土見。
雲夢大澤也。
豈見土乎。
〇訂曰禹貢。
絶世文章也。
讀之以雲夢土。
讀之以雲杜夢。
皆死句也。
不如今讀之靈活
諸說未可信也。
洚水懷襄之災。
唯河患耳。
江淮諸水
豈有一時都溢之理。
鯀禹所治者皆河患。
治河之餘。
禹與益稷
遂掌濬澮濬川之役。
遂正天下田界
衍沃者皆畫之爲井。
畸羨者亦皆辨方正位
子午相直
南東其畝。
周禮所謂體國經野者。
此之謂也。
(凡言經田經經略之等。
皆設緯線
子午
畫之爲方田也。
)註家每認九州山川
都陷洪水之中。
乃禹爲之疏導入海。
漲水漸殺。
有才見土者。
有已作乂者。
斯則誤矣。
蓋玆夢之澤。
天荒以來
未經人功
浸淫汎溢。
漭無界限
禹先治沱潛二水
無滯壅。
乃於大澤之旁。
廣設經理
濬其畎澮
俾入于沱潛之水。
於是舊日漫漫浩浩者。
土見而田作矣。
何必龍蛇之窟。
一朝成陸。
然後可謂雲土哉。
(知遠錄)
厥土惟塗泥
厥田惟下中
厥賦上下
 蔡云賦爲第三等者。
地闊而入功修。
〇案田等賦等之不同
每以人功爲說。
是堅以賦爲田出也。
山澤之賦。
市廛之賦。
吳鹽蜀麻林衡嬪功之賦。
一無所斂。
畎畝是徵乎。
貢羽齒革
金三品
杶榦栝柏礪砥砮丹
箘簵楛。
三邦底貢厥名。
(史云三國致貢其名。
〇漢志毛爲旄。
薛本同。
〇漢志礪爲厲。)
 鄭云(杶至)四木名
榦柘幹。
(史注及考工記疏)馬云白栝也。
榦柘也。
(考工記弓人取榦)柏葉松身曰栝。
(案栝者也)〇孔杶似㯉漆。
(琴材也)〇砮石
矢鏃
〇王云丹可爲采。
(丹砂也)〇鄭云箘簵聆風
木名
周之始。
肅愼貢楛矢(馬云木名
可以爲矢。
)石砮
(見國語)此州中生聆風與楛者衆多
三國致之。
(考工疏)〇馬云箘簵三國所致貢。
其名善也。
(見史注)〇疏鄭以厥名下包匭
〇鏞案杶者橁也。
左傳(襄十七)孟莊子斬其橁。
以爲公琴
(杜杶也)是也
(杶與櫄橁皆同字
)栝也。
有偃
今人家結之爲翠屛翠蓋者是。
檜栝之爲同字
如鬠髺之爲同字
會者括也。
 〔考異考工記鄭註引書杶榦作櫄幹。
(太宰注亦作櫄幹)〇說文箘簵楛作箘輅枯。
(薛本同)〇馬鄭本簵簬。
包匭菁茅
厥篚玄纁璣組
九江納錫大龜、(史云入賜大龜)
 鄭云匭。
纏結也。
菁茅
毛刺者。
宗廟縮酒
重之故包裹
纏結也。
(見史注)〇蔡云匭匣也。
旣包而又匣之。
敬。
璣。
珠類。
組。
綬類。
馬云組文也。
馬云納入也。
云尺二寸大龜
蔡云若偶得之
使之納錫
 
考訂王肅揚州包橘柚。
從省而可知也。
(以包一字橘柚)〇云菁以爲菹。
縮酒
〇案包一字無以爲橘柚
周禮醢人
誠有菁菹
沙田野圃
在處有之。
何必充貢額。
(管仲責楚曰舊貢包茅不入。
去包屬
斥菁爲菹
何也。)
公元457年
 〔考訂〕疏云史記管仲之說。
(謂一茅三脊)此乃懼桓公耳。
荊州所有
蔡云辰州麻陽縣苞茅山出苞茅
有刺而三脊
〇案管子江淮之間。
一茅三脊
名之曰菁茅
諸侯曰封於太山
禪於梁父者。
必抱菁茅一束
以爲禪藉。
諸侯載其黃金
爭走江淮
菁茅一束百金
史記封禪書齊桓公封禪
管仲詭曰右之封禪
鄗上之
北里之禾。
以爲盛。
(謂粢盛)江淮之間。
一茅三脊
以爲藉。
東海比目之魚。
西海致此翼之鳥。
然後封禪
桓公乃止。
(漢書同)〇南史江夏王傳(劉義恭)大明元年
三脊茅石頭西岸
義恭封禪
上甚悅。
(宋史眞宗時
岳州三脊茅
)〇本草香茅一名菁茅
一名瓊茅
(見離騷)生江淮間。
葉有三脊
楊愼(管子評)秦漢之君。
因而求之。
楊馬之文。
謹而志之。
是可發粲
(謂菁茅本無)〇總之三脊茅
再見管子之言。
其一專利之謀。
一封禪之諷也。
沖遠楊升菴遂謂三脊茅說本爲假設則過矣。
比目魚現生東海
假設也。
(知遠錄)
浮于江沱潛漢
逾于洛。
至于南河
(史云浮於江沱
涔於漢。
漢書潛爲灊。)
 蔡云漢與洛不通
故舍舟而陸。
以達于洛。
 〔考異釋文潛漢或作潛于漢。
(史記之所本)史漢逾于洛。
作踰于雒。
荊河豫州
 鄭云豫州界。
荊山北至
(公羊十年疏)
伊洛瀍澗
旣入于河。
滎波旣豬。
菏澤
孟豬
(史云滎播旣都。
荷澤被明都。
〇漢荷澤被盟豬。
薛本同。
索隱爾雅左傳謂之孟諸
今文亦然。)
公元前660年
 伊出陸渾山
洛出上洛山
(卽熊耳)澗出沔池山。
瀍出河南北山
(卽穀城)四水合流而入
鄭云沇水溢出河爲澤。
今塞爲平地
滎陽民猶謂其處謂滎澤
在其縣東
春秋魯閔公二年
衛侯及狄人
戰于滎澤
此其地也。
(鄘風定之方中疏)〇蔡云職方豫州其川滎雒。
其浸波溠
(山海經婁涿之山。
波水出其陰。
)以滎波一水者非也。
 菏澤胡陵
孟豬澤在河東北
(一作孟諸)水流溢被之。
〇案河溢之時。
四水亦逆上而橫決
河勢旣殺。
四水亦順入于河。
河溢之時。
滎波二水亦汎濫四散
不見瀦澤之形。
河旣落。
二水亦各成瀦。
河溢之時。
菏孟二澤混亂不分
河旣落。
始見地勢一高一下
而高者地狹而多水。
下者地闊而少水。
故導而被之。
 〔考異〕伏本(見史注)馬鄭王本。
滎波皆作滎播
(馬云滎播澤名也。
)〇鄭玄周禮註引禹貢曰滎播旣都。
(職方氏豫州其浸波溠
鄭云讀爲播。
引禹貢曰
〇賈禹貢有播無波
)〇伏本孟豬孟諸
(見史注)左傳爾雅亦作孟諸
(聲轉也)周禮望諸
(職方氏)漢書作盟豬。
(地理志)水經作明都。
(云明都澤
梁郡睢陽縣東北
)〇案讀播爲波。
鄭玄創始之言。
又竊之。
厥土惟壤。
下土墳壚
厥田惟中上
厥賦錯。
上中
 
馬云豫州地三等
下者墳壚
(見史注)〇許壚。
剛土
(說文)
厥貢漆枲絺紵
厥篚纖纊
錫貢磬錯
(史記爲絲。
纊爲絮。)
 云纊細綿
治玉石曰錯。
(詩云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〇蔡云治磬之錯。
浮于洛。
達于河。
(漢云浮于雒。
入于河。)
 蔡云豫州最近東境
徑自
西境浮于洛而至
華陽黑水
梁州
 鄭云梁州界。
華山之南。
至于黑水
(公羊十年疏)
岷嶓旣藝。
沱潛旣道。
蔡蒙旅平。
和夷底績
(史記岷爲汶。
潛爲涔。
漢書潛爲灊。
〇釋文和又爲龢。
 索隱岷一作崏。
又作岐。
 史記藝爲蓺。)
公元前659年
 鄭云地理岷山蜀郡湔氐道
嶓冢山漢陽西。
(見史注)〇鄭云沱潛二水
亦謂自江漢出者。
(上詳荊州沱潛
)〇鄭云地理蔡蒙漢嘉縣
(見史注)蔡蒙二山名。
祭山曰旅。
(季氏泰山)平言治功畢。
〇馬云和夷。
地名
(見史注)鄭云和上夷所居之地也。
讀曰桓。
(釋文云和讀曰洹。
)地志曰桓水出蜀郡蜀山
西南行羌中者也。
(水經水注)〇案覃懷底績
三年一考也。
和夷底績
六年再考也。
原隰底績
九年三考也。
厥土靑黎
厥田惟下上
厥賦下中
三錯
(史云其土靑驪)
 馬云黎。
小疏也。
(云色靑黑)〇鄭云三錯者。
此州之地。
有當出下之賦者少耳。
有當出下上中下之賦。
差復益小。
第八
雜出第七第九。
厥貢璆鐵銀鏤
砮磬熊羆
狐貍織皮
 云璆玉名。
(郭璞云璆紫磨金)鏤剛鐵。
云貢四獸之皮織金罽。
(疏云胡人續羊毛作衣。
)〇鄭云織皮
西戎之國也。
(鄭以織皮爲地名。
屬下句讀
)〇案去織皮
但貢四獸
不成理也。
西傾因桓是來。
于潛
逾于沔。
入于渭。
亂于河。
(漢因桓是倈。
俘于灊。
〇鄭本沔爲漢。
 漢志作西頃。
薛本同。)
 鄭云織皮
西戎之國也。
西傾
雍州之山也。
雍戎二野之間。
有事京師者。
道當由此州而來
桓是隴阪名。
其道盤桓旋曲而上
故名曰桓
是。
(句)今其下民謂是阪曲爲盤也。
(水經注水下)又地理西傾山在隴西臨洮
(見史注)〇馬云西治傾山。
唯因桓水是來。
無他道也。
(王亦)〇蔡云漢始出爲漾。
南流爲沔。
東行爲漢。
(漢上曰沔)經文當曰逾于渭。
(金沔於渭無可通之道。
當言入于沔逾于淵
)〇絶流曰亂。
〇案鄭註乖僻
所不用。
不辨
 〔考異鄭云或謂漢爲沔。
(見史注)〇案鄭本或作逾于漢。
黑水西河
雍州
 鄭云雍州界。
黑水而東。
至於西河
(公羊疏及大雅韓奕疏)
弱水旣西。
涇屬渭汭
漆沮旣從。
灃水攸同。
荊岐旣旅。
終南惇物
至于鳥鼠
原隰底績
至于豬野
(漢酆水逌同〇史云至于都野〇漢至于豬壄
〇鄭本惇作敦。
史同。)
 鄭云衆水皆東。
此水獨西。
故記西下也。
馬云汭入也。
鄭云汭之言內也。
鄭云涇水渭水
發源皆幾二千里。
然而涇小渭大。
屬於渭而入於河。
地理涇水出今安定涇陽西幵頭山。
東南京兆陵陽
行千六百里入
(見𨚍谷風疏。
)〇孔漆水扶風漆縣。
蔡云沮水北地郡
同州朝邑縣入
灃水扶風終南山
咸陽
〇孔云北荊山馮翊
云旅祭言治功畢。
鄭云地理終南惇物
皆在右扶風武功。
(見史注)〇孔以爲度其原隰
卽此原隰是也
原隰豳地。
從此致功
西至豬野之澤也。
公元465年
 蔡云鳥鼠山在西郡
(俗呼靑雀山)〇案原隰者。
田功所在也。
涇渭漆沮灃水之等。
濬川之役也。
終南惇物鳥鼠之等。
山谷之水。
或有不理孫者。
爲之疏理
濬川之役也。
原隰者。
畎遂溝澮之役也。
治原隰之水。
以至瀦澤之野水
而又値考績之期。
九載三考也。
(原隰豬野
非地名。
諸家所言未必然
)九載而猶未竣事
以至於十有三年也。
所謂濬川之役。
唯於其壅閼衝激之處。
或決之使快流。
或防之使毋越。
要使田疇破落
廛里渰沒而已
非易其天作之勢也。
 〔考異水經
豬野都野
(都野澤在武威縣
)〇鄭本疑亦都野
(鄭云地理都野武威
名曰休屠澤。
〇見史注。)
三危旣宅。
苗丕敍。
(史云危旣度。
三苗大序。)
 鄭引河圖及地說三危山鳥鼠西南
岐山相連
(見史注)杜林(三危)敦煌郡
卽古瓜州也。
九年左傳先王檮杌西裔
允姓之姦。
居于瓜州
(杜預允姓之祖。
三苗俱放於三危
)〇蔡云三苗之竄。
洪水未平之前
及是三危可居
三苗大有功敍
〇金宕昌羌。
三苗之種。
其地有疊州
自唐以來地屬吐蕃
〇鏞案四罪明是四人
而若據此經。
族類小民亦多竝徙者矣。
者。
授之廛里
使爲編戶之民也。
厥土惟黃壤
厥田惟上上
厥賦中下
 云賦第六
人功少。
〇案注疏堅以賦爲田出。
厥貢。
球琳琅玕
(史記球作璆。
薛本同。)
 鄭云美玉也。
美石也。
琅玕珠也。
(大雅韓奕疏)〇疏釋地西北美者
崐崙虛之璆琳琅玕焉。
浮于積石
至于龍門西河
會于渭汭
 
積石山在金城西南。
河所經也。
〇孔云龍門山馮翊夏陽縣北。
此山當河之道。
禹鑿以通河
(句)東郡西界
至此渡河而還白帝也。
(謂告功)會合也。
逆流曰會。
(注云)禹白帝訖。
從此西上
更入雍州界也。
蔡云雍之貢道有二。
東北境則自積石至于西河
西南境則會于謂汭。
(入于河)又黃河會州入韋精山。
石峽險窄
垂流直下數十丈。
豈可過。
(此本李復奏)然此言貢路。
亦曰浮于積石
至于西河
古來此處。
通舟楫矣。
〇案九峰之說。
足破孔疏迃陋
猶有未備者。
蓋玆雍州內藩外藩
外藩諸國。
其貢路浮于積石之河。
至于西河
河流極險。
(如李復之奏)不可放船
乃舍舟而陸。
會于渭水
內藩諸國。
各汎其水。
而亦會于渭水
云會渭汭也。
至于龍門
觀於至于二字
可知至于此。
不復前進
蔡疑其猶通舟楫疏矣。
禹鑿龍門
不可通舟
制之爲法曰凡貢船龍門之西。
卽舍舟而輦。
會于渭水
此其制令也。
〇竊又因是而思之。
堯封禹貢。
四嚮之域。
西土最遠。
禹貢之末曰西被流沙
沙非內服所有也。
今按新疆紀略
嘉峪關外。
所至戈壁陷人。
戈壁者流沙也。
大者綿亘四五百里。
風堆轉動丘陵
爲坑塹。
禹跡達于流沙
其遠可知也。
積石者磧也。
莊廷坤輿圖。
嘉峪關西北
大磧成堆
綿亘千里
積石
非他指也。
諸藩入貢者。
浮于積石
則今嘉峪關外諸羌之地。
入貢藩服也。
金仁山凡山有三峯者。
戎人指爲三危
戲言也。
九峰宕昌羌。
三苗遺種
其地在蜀之正西。
(去蜀郡三千餘里。
)未知其地果有三峰峗崒乎。
三危者三峗也。
非至高之山。
不能當此名也。
(危者至高而危凜也。
)厥貢璆琳琅玕
美玉也。
(注玕珠者非也。
)今葉爾羌之地。
太山一座
徧山皆玉。
欲求純玉無瑕
大至千萬斤者。
亦易得焉。
歲貢玉七八千斤至萬斤
又其河中玉石子。
大者如斗
小者如
重三四百斤者。
翠黃黑。
各色具備
羊脂朱斑
諸品皆奇。
崑侖(一作崙)。
卽此玉山
璆琳琅玕
卽此諸玉也。
漢武帝元世祖
非創爲之開荒
今之混一
非古無而今有也。
蓋上古帝王之跡。
首出於此地。
伏羲者。
隴西成紀之人也。
神農者。
岐西水之人也。
本自西起。
轉爲華夏
西藩諸羌之臣服中華
其來久矣。
又非舜禹之所威服也。
(知遠錄)
織皮
崐崙析支渠搜
西戎卽敍
(史記崐爲昆。
漢志薛本同。
敍爲序。
〇漢盡搜爲叟。)
 鄭云衣皮之民。
居此崑崙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
西戎也。
馬云崐崙在臨羗西。
(正義鄭以崑崙爲山謂別有崑崙之山非河所出者也)析支在河關西
蔡云渠搜
水經曰河自朔方東轉
渠搜縣故城
(漢武帝所置)〇織皮
毛布
〇案鄭前以織皮爲國名。
以爲衣皮之民。
未可準也。
崐崙之山。
聚訟紛然。
要之必有多玉之山。
爲此山。
嘉峪以內無此山也。
 〔考訂〕蘇織皮其文。
當在球琳琅玕之下。
〇金雍州西界黑水
此諸國又在黑水之外。
故附於後。
導岍及岐。
至于荊山
逾于河。
壺口雷首
至于太岳
底柱析城。
至于王屋太行恒山
至于碣石
入于海。
(史記底爲砥。)
 馬以爲三條
導岍北條。
(山脈自西而東者。
凡有三條
)西傾中條
嶓冢南條
〇鄭以爲
四列
導岍爲正陰列
西傾爲次陰列
嶓冢次陽列。
岷山正陽列。
(史注云嶓冢爲陽列。
岐山次陽列。
)〇鄭云地理志岍在右扶風(見史注)〇太行恒山連延東北
碣石而入滄海
〇鏞案導者引之使順理也。
水動物。
人導之可矣。
山靜而止。
何以導矣。
導水由委以達源。
乃導之使順也
導山者由本而達支。
其導無再勞也。
原夫造化之初。
海水薰蒸
爰自礨空
達于山嶽
百川之源。
皆抵山嶽
非山是源源之源海也。
兩山之間。
必有流水
山條水脈
交關而互縈。
欲知水脈
先察山條。
不達山條。
罔知水脈
導山亦所以導水也。
山與禹相隨
送之入海而后息焉。
謂之導山。
不亦可乎。
 〔考異本紀九山
汧及岐。
(逾爲踰。
恒爲常。
)〇漢書地理志道汧及岐。
〇馬本岍作開。
(音牽。
與岍通。
)〇水經底柱砥柱
(砥柱山在河東大陽縣
)〇鄭本岍作汧。
 〔考訂〕疏逾于河。
謂山逾之也。
蔡云逾者禹自荊山過于河也。
以爲荊山之脈。
逾河而爲壺口雷首
非是
(又謹而書之。
以見施功次第
)又河北山根本脊脈。
皆自代北寰武嵐憲諸州。
乘高而來
〇訂曰堪輿家山脈不踰水。
溪澗微淙。
大幹巨龍
淩兢然不敢進步。
驗之似然。
山性堅強
水力柔弱
玆是水不踰山。
未可曰山不踰水也。
造化團結之初。
山條水脈
犬牙相入
不相妨碍
山水不相踰。
果正理也。
黃河本自山脈之外。
山脈入中國。
玆是大變
亦是特例
不可常理言之也。
史書之曰踰于河。
踰于河者。
所見也。
天作之初。
荊山之脈。
直連于雷首
豈有踰河之理乎。
禹鑿呂梁壺口
以納黃河之水。
則其本然山脈
豈不踰于河乎。
九峯家學有源。
習於山水之說。
所以於逾于河一句
費辭盡力
觝排舊說。
然導山導水
本非大禹紀行
乃以逾于河入于海。
竝作禹行之程可乎。
導岍之末曰入于海。
導河之末曰入于海。
導江導漾導沇導淮之末。
皆曰入于海。
蔡以諸導之入于海爲水入。
(見下文)以此經之入于海爲禹入。
(註意然)文例酷同。
註意遼別。
豈可通乎。
且禹入海何事
或曰天作之初。
水土雜糅
山川錯亂
及其旣
久。
漱者爲谷。
存者爲陵。
山條水脈
於焉以分。
人見其成形成勢
曰龍曰虎曰幹曰支。
指點蜿蜒
有同生物
於理不合
余謂天作之初。
山脈鐵石堅凝
水道沙土膚軟。
非以水漱之力。
得立爲山也。
九峰之論。
非曰不然
於此不通矣。
漢書溝洫大禹治水
山陵當路者毁之。
故鑿龍門伊闕
底柱碣石
墮斷天地之性。
淮南子龍門未闢。
呂梁未鑿。
河出孟門之上。
大溢逆流
無有丘陵
名曰洪水
水經註梁山北有龍門山
大禹所鑿。
孟津河口廣八十步。
(言堇鑿)卽上註載李復奏文。
謂河入韋精山。
石峽險窄
垂流直下數十丈。
若非人鑿。
豈有是理
垂流直下之處。
必大石橫亘。
則知山脈未斷。
壺口者。
瓠𤬛之口也。
河到此口。
瓠𤬛吐水也。
禹之起功
必自此始者。
河到山背
衆峰遮截
於是水從兩峯之間。
處處溢入。
所謂氾濫中國也。
鯀則陻其罅隙
欲排而北之。
隨陻隨隤。
畢竟無功
禹則歷察諸峯。
壺口一路南通析城。
東抵碣石
其入海之路。
最順最便。
故鑿之鏟之。
放開河路
於是河路歸一
峯峰溢入之水始落山背。
此禹治水大端也。
由是觀之。
自外來。
儼踰山脈
河旣踰山。
山亦踰河。
豈可堪輿家所論。
疑此特例乎。
兩峽束立
水出其間者。
察其水底
皆有大石橫亘
若是者明山脈未斷。
水能踰越也。
孔之云山逾河。
有差謬乎。
 若云史謹書
以見施功次第
則禹之起功
本自下流
朱子曰禹先從低處下手
九峰亦於旣載壺口之註曰禹之治水
自下流始。
今乃導山導水
一遵施功次第何也。
下流壅閼
生民墊溺一鍤未施。
先出雍州
登岍山最高之峰。
岡脊以至碣石
至於入海乎。
手足腁胝
抑又何益。
治水功敍
已詳於諸州。
此經其山水條理也。
 總之也者
道也引也。
禹之治水
順水之性。
而因其勢之自然也。
山以水分
水以山別。
山條水脈
交關互繫。
不可捨山而論水也。
先言山脈
竭其首尾
次論水脈
別其源流
而九山川
不順勢以從道
孰使之然。
禹實爲之。
故謂之導也。
何必牽山曳水。
以至於入海乎。
導山之入于海。
山脈入海也。
導水
之入于海。
水流入海也。
(知遠錄)
西傾朱圉鳥鼠
至于太華
熊耳外方桐柏
至于陪尾
(史云至于負尾〇漢云至于倍尾。
薛本同)
 鄭云地理朱圉漢陽南。
太華山弘農華陰南。
(見史注)〇鄭云地理熊耳在盧氏東。
外方潁川嵩高山。
桐柏山南陽平氏東南
陪尾江夏安陸東北
若橫尾者。
(見史注)四山豫州
(見毛詩風疏)〇蔡云西傾朱圉鳥鼠太華
雍州山也。
〇案不言入于海者。
西傾之脈。
止於陪尾
不至於海上也。
 〔考異漢書地理陪尾作橫尾。
(志云橫山在江夏安陸縣
古文以爲陪尾山。)
嶓冢
至于荊山
內方至于大別
岷山之陽。
至于衡山
九江
至于敷淺原
(史記爲道
岷爲汶。
漢書岷爲㟭。)
 漾水嶓冢
梁州鄭云地理荊山南郡臨沮。
(見史注)地理內方竟陵
名立章山
(見史注)大別廬江安豐縣
岷山所出
(在梁州)衡山江所經。
(在荊州)敷淺原一名博陽山
揚州豫章界。
 
考訂蔡云經過也。
與導岍逾于河之義同
(朱子曰過字有三義
有山過水過人過。
九江只是禹過此處去。
若曰過水過。
更不通。
)〇案導岍之逾于河。
明是山逾河。
(義見前)則導嶓之過九江
亦是山脈九江也。
餘有訟案
不敢辨。
付之於禹貢錐指
弱水至于合黎
餘波入于流沙
(史云九川弱水)
 鄭云凡言導者。
發源於上。
未成流。
凡言自者。
亦發源於上。
未成流。
(孔河出崑崙
發源甚遠。
豈至積石
猶未成流。
導河也。
)地理弱水張掖
(見史注)〇馬云合黎流沙
地名
(王亦)〇鄭云合黎山名
(見正義)流沙在居延西北
名居延澤。
地記弱水西流
入合黎山腹。
餘波入於流沙
通於南海
(見史注)〇戴震合黎山。
或稱㞦山
(說文云弱水之所出
)或謂之門山
(十六國春秋)一名窮石山
〇案廣志云弱無力
不勝毛羽
柳子厚弱水無力
不能負芥
雜書仙山如島。
弱水繞之。
浮誕之言也。
 〔考異〕釋文弱或作溺。
(大招東有大海
溺水浟浟只。
朱子云溺一作弱。
)〇水經合黎作合離。
(合離山在酒泉會水縣東北
)漢志作合
 
考訂杜佑流沙沙州西八十里。
沙隨風流行。
故曰流沙
〇案新疆雜錄
嘉峪關之西二百九十里。
玉門縣
又西三百里。
安西府
府南六百餘里。
沙州
(又新設燉煌縣)其地沙磧尤甚
沙州東行四日
陽關故址
州有泉。
俗呼月牙泉
四圍流沙廣漠
深不可測
哈密城安西西九百里。
古回國也。
 大明時
已隷中夏
沙州之衛。
重兵駐守
今有故壘烽臺
(文止此)若如此記。
流沙在今嘉峪關之西一千五百里。
禹貢所謂流沙
自漢以來
久沒于西域
舜禹之際。
聲敎被于流沙
以今思之。
遼遠極矣。
弱水失其故道
禹導之使西。
有餘波。
導之使入于流沙
散漫浸漬
不復逆行
西陲患也。
流沙豈可求之於內地乎。
黑水
至于三危
入于南海
(史同)
 鄭云地理益州滇池
黑水祠。
而不記此山水所在
(見史注)又中國無也。
 鄭云地記三危山鳥鼠西南
(見史注)〇孔益州蜀郡西南三千餘里。
滇王國也。
內有滇池縣
縣有黑水祠。
(據地理志)〇酈黑水張掖雞山
南流敦煌
三危山入于南海
(水經注)〇樊云(唐樊綽)西夷之水。
南流入于南海凡四。
曰區江。
曰西珥河。
麗水
曰瀰渃江。
皆入于南海
其曰麗水者。
卽古之黑水也。
蔡云梁雍二州西邊
皆以黑水爲界。
此澤以楡葉得名
水之黑。
楡葉積漬所成。
(水經注)其地在蜀之正西。
宕昌不遠。
宕昌三苗種裔。
三苗之敍于三危相應
證驗莫此明也。
〇案黑水三危
應在河源之內。
雍州西界
與河逼近
黃河北流
黑水南流
必其山脈亦一北一南矣。
古今諸註。
皆無的論
且當闕疑
導河。
積石至于龍門
南至華陰
東至底柱
東至孟津
東過洛汭
至于大伾
北過洚水
至于大陸
北播九河
同爲逆河
入于海。
(史記底爲砥。
孟爲盟。
洛爲雒。
伾爲邳。
洚爲降。)
 蔡云華陰。
華山之北。
鄭云按地說河水東流
砥柱觸閼流。
今世砥柱者。
蓋乃閼流也。
砥柱當在西河
未詳
(水經河水註)大伾
地喉也。
流出伾
際。
(亦水經注)又云山一成爲伾。
(漢書溝洫志注)又大伾在脩武德之界。
云山再成曰伾。
(爾雅一成曰伾。
再成曰英。
說非。)
 鄭云地說河東北流。
絳水千里
大陸爲地腹。
如志之言。
大陸鉅鹿
地理志曰水在安平信都
鉅鹿信都相去
不容此數也。
水土之名變易
世失其處。
降水以爲絳水
故依而廢讀。
或作絳字非也。
河內北共山。
淇水水出焉。
東至魏郡黎陽入河近。
所謂降水也。
降讀當如城降於齊師之降。
(戶江反)蓋周時國於地者。
惡言降。
改之共耳。
又今河所從
大陸遠矣。
館陶北屯氏河。
故道與。
(見水經注漳水
)〇酈鄭以淇水降水
共城降城
未詳也。
〇孔此鄭胸臆
不可從也。
地理降水信都縣
蔡云信都縣枯洚渠也。
 〔考異〕漢志孟爲盟。
(薛本同)釋文伾或作岯。
(史注臣瓚犬岯。
)或作坯。
(爾雅注)或作𠃂。
降水
(讀如字)蔡本作洚水
(薛本降水)〇案洚無所據。
當是坊本之誤。
 
大陸
澤名。
(見冀州)〇鄭云播猶散也。
同合也。
下尾合曰逆河
言相迎受也。
(見周頌般疏)蓋所潤下之勢。
通河海。
及齊桓霸世
塞廣田居同爲一河
(出緯書見上兗州)故自堰以北館陶癭陶貝丘般廣川信都東光河間樂成以東。
城地竝存
川瀆多亡。
(竝見水經注)〇蔡云九河兗州
逆河意以海水逆潮得名
(金潮至而水逆流)九河旣淪于海。
逆河不復有矣
播而爲九。
同而爲一。
水勢自然
〇案鄭說不知何解。
強言之耳。
 〔考證〕河渠書云河菑衍溢
中國尤甚
唯是爲務。
故道河。
積石龍門
南到華陰
東下砥柱孟津雒汭。
至于大邳
於是以爲所從來者
高水湍悍
難以平地
數爲敗。
乃廝二渠
以引其河。
北載之高地
降水至于大陸
播爲九河
同爲逆河
入于勃海
九川旣疏。
九澤旣灑。
諸夏艾安
〇案禹旣欲殺河之勢。
播之爲九。
無緣更合爲一。
河渠書亦無合一
蔡義未允。
(王肅同逆大河
納之于海。
同合爲一大河
〇皆非也。)
嶓冢導漾。
東流爲漢。
又東爲滄浪之水
三澨至于大別
南入于江。
東匯澤爲彭蠡
東爲北江
入于海。
(史云嶓冢道瀁。
東流以下同。
漢書亦爲瀁。
薛本同 史記滄爲倉。)
 鄭云地理志瀁水出隴西氐道。
武都爲漢。
至江謂之夏水
(見史注)〇云泉始出爲漾水
南流沔水
至漢中東流爲漢水
馬鄭皆云滄浪夏水(在江夏)三澨水名。
江夏竟陵之界。
(史注及水經注)〇鄭云匯回也。
漢與江鬪。
東成其澤。
(水經沔水註)〇彭蠡江分爲三。
震澤
遂爲北江而入海。
(孔三江旣入。
以爲入于海。
不入震澤也。
)〇蔡云郢州磨石發源者名澨水。
左傳漳澨蓬澨。
水際
 〔考證〕楚辭補註孟子孺子歌滄浪之水
水經武當縣西北水中有洲。
滄浪洲
地說曰水出荊山
南流
滄浪之水
是近楚都
漁父歌曰滄浪之水
(見漁父章句)
 〔考訂蔡云彭蠡皆謂今之番陽
然其澤在江之南。
漢水入江之處已七百餘里。
所蓄之水。
非自漢入而爲匯者。
不應漢水入江之後
橫截而入于番陽
橫截北流北江
(節)今廬江之北有巢湖
八月大江水落
湖水方洩。
東匯北匯之文。
(又洪水之患。
唯河爲甚
當時龍門九河等處。
禹親莅而身督之。
江淮則或分遣官屬
三苗負險
山林深昧
官屬未必深入
以此致誤。
朱子云西方南方
山高水患
當時分遣官屬
不了事
某作九江彭蠡可見
)〇訂曰經文曠爽無晦。
九峯生疑難。
有玆大論也。
若使彭蠡一句
漢水入江之前
則疑之可矣。
乃玆一句
在入江之後
於七里外
記其東匯
何不可之有。
合流以後
江水亦漢。
漢水亦江。
凡有匯澤屈折
不必專屬之於江水變動
有若小水投合者也。
經曰江漢朝宗于海。
入海之時。
只一大水
不曰江朝于海。
雙擧而竝揚之曰江漢朝宗于海。
合流之後
水之未嘗沒也。
滔滔江漢
南國之紀。
其爲南北大限
正在合流之後
而猶稱江漢爲紀。
則此水可名江漢
不必去而江存也。
今其結句曰東爲北江
入于海。
導江結句曰東爲中江
入于海。
豈必江漢二水
流到海門
截然中分
漢水來者分爲北江
江水來者分爲中江
一滴之水。
不相混合哉。
禹貢者。
千古文章之最也。
至江
意欲兩存雙擧之。
不欲江存而沒。
故將敍此水。
一層跳宕。
又東爲滄浪之水
必非記事而止。
遂把彭蠡大奇物。
屬之于漢水
又備入于海一大事體。
無貶於江水
其義炳然
九峯旣然發疑。
胡不於入于海一段
疑其衍文
唯於東匯一句
疑其代斲也。
(東匯澤爲彭蠡
朱子以爲多句。
東爲北江
入于海。
鄭漁仲以爲羨文。
)又胡不江漢朝宗之句。
漢字以爲衍文也。
此時何時也。
堯舜在上
禹稷承命
三載一考
九載三考
上下昭明
百工熙皥
(亦明也)禹之父鯀。
以此事之未善。
至於殛死。
禹猶不懲
河渠是督。
至於江漢荊揚之地。
替遣官屬
領略山川名號
草草提挈
朦朧紀錄
如此失實
及其奏績於舜前。
則曰予決九川
四海
儼稱予乘。
又稱予決
以奏敷同罔功
天下其有是乎。
宋徽宗時
始起方田之役。
下逮理宗之世。
終於無成
方田者。
禹稷畎澮遺意也。
當時宰相秦檜韓侂冑賈似道之等。
一指不動。
派遣官屬
以方南服之田。
所至怨聲如沸。
朱子當時以玆痛恨
及論此經。
亦疑當時分遣官屬
一時寓言
九峯未達而述之耳。
(知遠錄)
岷山導江
東別爲沱。
東至于灃。
九江
至于東陵
東迆北會于匯。
東爲中江
入于海。
(史云汶山道江。
東至于醴。
海云岷山道江。
東至于醴。
馬鄭王本皆作醴。
薛本北會爲匯。
朱鶴齡云石監本爲作于。
今本作爲
金云當作。)
 江東南流
東行
馬云醴水名。
(王亦)鄭云醴陵名。
大阜曰陵。
長沙郡醴陵縣
其以陵名縣乎。
(見史注)〇蔡云東陵
巴陵也。
馬云迆靡也。
鄭云東迆者爲南江
云迆溢也。
北會彭蠡
有北有中南可知
鄭云自導弱水以下
過言會者。
皆是水名
至于者。
或山或澤。
皆非水名
故以合黎爲山名。
澧爲陵名。
(孔云楚辭曰濯余佩兮澧浦
灃亦水名。)
導沇水。
東流爲濟。
入于河。
溢爲滎。
東出于陶丘北
東至于菏。
東北會于汶。
北東入于海。
(史云泆爲滎。
〇漢沇水
東流爲泲。
軼爲滎。
東至于荷。)
 鄭云地理沇水河東東垣王屋山
東至河內武德
泆爲滎。
(見史注)地理陶丘濟陰定陶西北
(見史注)〇泉源爲沇。
流去爲濟。
濟水
竝流十數里。
溢爲滎澤
(正義此皆目驗爲說也。
濟水旣入于河。
與河相亂
而知截河
過者。
河濁濟淸
南出還淸
可知也。
)〇陶丘
丘再成。
〇案濟水截河之理。
蔡註尤詳焉。
 〔考異說文東出于陶丘北
東至陶丘
導淮自桐柏
東會泗沂
東入于海。
(史記爲道)
 孔云地理桐柏山南陽平氏縣
水經淮水出胎簪山。
(桐柏小支)沂水泰山蓋縣
泗水濟陰乘氏縣
蔡云入海。
在今淮浦
導渭自鳥鼠同穴
東會于澧。
東會于涇。
東過漆沮
入于河。
(史云東北至于涇。
〇漢云東會于酆。
東至于涇。)
 鄭云鳥鼠之山有鳥焉。
與鼠飛行而處之。
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
(見水經注末)〇王鳥鼠同穴
山名
(見秦風譜疏。
)鳥鼠共爲雌雄同穴處。
(裵氏不爲牝牡)
 〔考證〕爾雅鳥鼠同穴
其鳥爲鵌。
其鼠爲鼵。
(郭云鼵如家鼠而短尾。
鵌似鵽而小黃黑色
入地三四尺。
在內而鳥在外
今在隴西首陽縣鳥鼠同穴山中
山海經注同
)〇案此鳥鼠所生
或是蝙蝠與。
 〔考證〕甘肅地涼州地
有兀兒鼠者。
似鼠。
鳥名周兒
似雀。
常與兀兒鼠同穴而處。
導洛。
熊耳
東北會于澗瀍
東會于伊。
東北入于河。
(史云道雒已下同。)
 蔡云漾之源。
出於嶓。
江之源。
出於岷。
先言山。
導河積石
導淮自桐柏
導渭自鳥鼠
導洛自熊耳
皆非出於其山。
特自其山導之耳。
〇鏞案此段論禹貢義例精確
但江之大源
出於蠻司荒遠之地。
岷山所出
其小源也。
桐柏鳥鼠熊耳
實爲淮渭洛所出
不必更有他山也。
(如眙簪爲桐柏之支山。
不可云出於它山。)
九州攸同。
四隩旣宅。
九山刊旅
九川滌源
九澤旣陂。
四海會同
(史云四奧旣居。
九山栞旅
九川滌原。
〇漢云九州逌同。
四奧旣宅。
九山栞旅
 玉篇隩作墺。)
 九州名山
槎木通道而旅祭。
〇鏞案隩者水隈也。
四方水隈之地。
旣皆安宅
治水功畢也。
刊者刻也。
刻石紀功
祭告天。
九州各一
山也。
陂澤障也。
散漫橫決者。
築堤以陂之。
六府孔修
庶土交正。
底愼財賦
咸則三壤
成賦中邦
(史云六府甚修。
衆土交正。
致愼財賦
成賦中國。)
 云水火金木土穀甚修。
鄭云衆土美惡高下
得其正矣。
亦致其貢篚
(釋底字)愼奉其財物之稅。
法定制而入之也。
(見史注)三壤
上中下各三等也。
中邦九州也。
(見史注)〇鏞案此經驟看。
似若庶土三壤
財賦所出
古今註解
不以田與賦八字打開
分之爲兩項
必精解之。
乃得本旨
 庶土交正者。
九州之土。
互相比較
正爲九等
交正者。
較正也。
田法旣正。
尤致愼於賦法。
斯云庶土交正。
底愼財賦也。
 則者法也。
以此柯。
法彼柯也。
禹旣分田爲三等
以爲三壤
(上中下)又法三壤之制。
分賦爲三等
(三等九等)斯云咸則三壤
成賦中邦也。
田法賦法。
各爲一項
古今註家
混而合之。
不可不辨
 田法不問土地美惡
但徵九一。
其事猶易。
至於賦法。
土之美惡
人之盛衰
物之蕃耗。
貨之聚散
歲之豐歉
其所斂各殊。
毫釐有錯。
民受其害。
聖人於此
兢兢然致愼也。
(知遠錄)
 〔考訂蔡云土賦或及於四夷
田賦則止於中國
〇案古有土貢。
本無土賦。
古有財賦
本無田賦
二者皆無古據也。
且田之所斂。
賦之所斂。
一龠之米。
一銖之金。
未或委輸王國
王所享用
王畿之內而已
然而書之曰成賦中邦者。
九州之內。
函諸國。
田法賦法。
悉遵舜禹定制
三級九等
一遵條例
毫髮不敢踰越。
試觀此經。
九州百國
同一家之事。
差遣天朝大臣
使之躬行畎澮
以濬其滯壅
使之躬行山澤
以督其疏導
畢竟一粒之米。
一銖之金。
不以歸於天子
所受者唯橘柚菁茅箘簵之等耳。
規模宏遠
力量之雄巨。
心地公正
後世之所能度哉。
成賦中邦
書法在此。
(知遠錄)
錫土
祗台德先
不距朕行。
(史記錫爲賜)
 鄭云天子建其國。
諸侯胙之土。
賜之姓。
命之氏。
其敬悅天子之德旣先。
又不距違天子政敎所行。
(見史注)〇天子建德
因生以賜姓
〇蔡
諸侯
(林云水土平。
可以封建諸侯
)〇案禹平水土之前
黃帝畫野分州
百里之國
星羅棋布
堯舜因之。
巡守方岳
羣后執玉
洪水滔天
巢居窟處。
萬國諸侯
守其故土
紹其本姓
未嘗亡也。
至是而大封侯伯
錫土姓。
必無是理也。
 錫土姓者。
帝賞禹功也。
周語太子晉曰伯禹疏川
九山九川
皇天嘉之
胙以天下
賜姓曰姒
(句)氏曰有夏
(見上堯典百姓說)玆是錫土姓之故實也。
 祗台德先
不距朕行。
錫土姓之命辭也。
其命禹之辭曰唯汝克敬予。
德敎天下先。
於是天下侯牧庶民
不敢拒逆于我之攸行。
是用唯令是順。
克完大事也。
史臣約之二句
繫于錫土姓之下。
 試思當日事情
王畿千里之外。
皆是諸侯之地。
河患之所不到。
天荒之所未破。
各國其國。
各民其民。
因循狃安。
各守其舊。
堯舜二聖
創起新法
意欲合九州爲一家
萬殊一法
畫斜欹以爲正方
棼雜以爲公平
經野爲井。
編廛爲里。
乃命禹稷等數人。
濬畎疏洫。
濬澮達川。
川流潰決者。
流之防之。
陂澤浸淫者。
疏之隄之。
土性肥瘠
正田等。
民物盛衰
以定賦等。
其諸國各有先君遺法
本土舊俗
千岐百塗
紛綸錯互
其中有至難革之獘。
極難破之例。
衆不願之令。
民且騷騷擾擾
胥怨而胥咨。
何以翕然歸順
一辭奉承乎。
盤庚小遷厥邑
巨室小民
猶且胥動浮言
況於濬澮經田之大事乎。
禹之克完大事
一則敬君命。
二則曰先德惠
是能使百辟萬民
怡然奉承
不拒王命
此其爲錫土姓之命辭明矣。
後世十三省十七省。
皆是一家之物。
田吾之漕米也。
賦吾之稅布也。
尺土無非王壤。
一民無非王甿也。
而縣殊其例。
州別其率。
然且因循姑息
莫肯矯正
紛然淆亂
莫肯疏理
唯其所納之物。
日催月督。
以供荒淫之費。
袖手闔眼
一指不動。
以爲堯舜無爲遺法
嗟乎
豈其然哉。
(知遠錄)
 〔考證〕周語太子晉曰伯禹疏川導滯
(決九川)鍾水豐物
(陂九澤)封崇九山
決汩九川
陂障九澤
豐殖九藪
汩越九原
宅居九隩
合通四海
皇天
之。
胙以天下
賜姓曰姒
氏曰有夏
五百里甸服
百里賦納總。
(漢志納爲內。
薛本同。
)二百里納銍。
三百里納秸服。
四百里
五百里米。
(史同〇漢云三百里納戞服
薛本同。
釋文云秸或作稭。)
 鄭云甸服者。
堯制賦其田使入穀
(又云服治田
出穀稅也。
)禹弼其外百里者。
賦入總。
謂入刈禾也。
二百里銍。
銍斷去藁也。
三百里秸。
秸又去穎也。
四百里入粟
五百里入米者。
遠彌輕也。
(小雅甫田疏)〇禾稿曰總。
入之供飼國馬
(疏周禮掌客。
諸侯之禮。
有芻有禾。
)銍謂禾穗
秸稿也。
服稿役。
(疏稿別納)〇蔡云半稿也。
半稿去皮曰秸。
〇案賦者井田九一之外。
廛宅之賦。
園林六畜之賦。
農民雜賦也。
九賦之貨。
錢布百用之物。
無所擇。
至於民則禾稿粟米之外。
非汝之所能得。
汝之諸賦。
其以𥡥秷等五品納之。
此其體下之仁也。
若夫井田九一之租。
遠近皆同。
(仲尼之言見下)唯其遠近之差者。
於此乎書之。
欲其飼例。
與下四章調協
雖欲不謂文章家體裁
不可得也
 
氏以賦爲田租
而以𥡥爲稿。
一井之稅。
唯稿是徵。
仍無籽粒乎。
賦之非田出。
亦已明矣。
氏謂供飼國馬
其義不可易也。
周禮大府邦中之賦。
以待賓客
四郊之賦。
以待稍秣
(秣馬之禾)四郊者。
禹貢之所謂百里也。
百里賦納總。
非以飼馬乎。
然此銍秸二物
所以飼馬。
何以知之。
稍者禾之梢也。
秣者禾之末也。
(字義然)先王用天物。
粟米之精。
不以飼馬。
乃以銍秸之禾。
飼之焉。
銍者禾梢也。
秸者禾末也。
周禮所謂稍秣
非禹貢之銍秸乎。
 余謂禾稈曰𥡥。
(禾束也。
總者束也。
)取穗曰銍。
(鎌刈其稍。
不去粒。
)去穎曰秸服(去穗中之骨。
但存禾末。
)銍者稍長。
秸服彌短。
稍秣之分也。
黍稷之粒。
冒於秸骨之末。
但取冒粒之秸者。
名之曰秸服也。
(粒之冒桔。
衣服
)馬有貴賤
王公乘路馬之類。
食秸服。
輜馬田馬之類。
食銍焉可矣。
 禾有稾實相連而用之者
聘禮禾三十車。
(鄭云稿實竝刈曰禾。
)薪芻倍禾。
(芻草也)若云去稾。
其數太多
(一車之禾。
爲千二百秉。
)若云去粒。
仍無秣
其爲連穗之稾明矣。
 秸者戞也。
(漢書秸爲戞)秸服
之禾。
戞取其粒。
乃爲
故名之曰秸。
挼之摩之。
揚之簸之。
乃成也。
禾尾曰稍。
(如木之耑爲梢。
弓之耑爲弰。
)禾末曰秣。
(字從末)然稍秣仍可互稱。
周禮王城之外三百里。
謂之稍賦。
(見司會載師)其官曰稍人
(地官屬)其地所賦。
以之飼馬。
馬食穀曰稍秣
無銍秸之別。
(周禮委人以稍聚待賓客
)若𥡥銍秸三品
竝以飼馬。
馬食太多
先王之制。
動用車馬
萬乘之車。
厥馬四萬。
聘禮百兩
厥馬四百。
軍旅會同
萬馬仰秣
何謂太多
何況𥡥銍之賦。
不必盡輸於京師
仍留本邑。
以待四方賓客
亦何可少也。
 若先王之時。
馬不食穀
則殊不然矣。
聘禮禾三十車。
(車三秅)薪芻倍禾。
(草曰芻)鄭註曰薪從米。
芻從禾。
(掌客註亦)賈疏薪以炊爨
故從米。
芻以食馬
故從禾。
馬其不穀乎。
唯是凶荒之年。
略有蠲恤
故曲禮曰年穀不登
馬不食穀
少儀國家靡敝
不常秣。
(魯語季文子不食
仲孫馬食不過稂莠)若其輸官之法。
近郊之民。
有自納于王城者。
遠郊之外。
至於銍秸之地。
各於其地。
納于有司
如閭師旅師里宰委人之等。
所在有之。
皆非京城之官
虞制亦必然矣。
猶必遠輕而近重者。
漕輓便也。
或船或輦。
應有便宜之法。
若使百里之民。
男負女戴。
車輸馬運。
以致京城之中。
亦已難矣。
 總之此法。
必有定率。
(律例也)乃不害民
先以錢刀
定其恒率。
乃以禾粟
照率代納。
玆之謂賦也。
 國語仲尼之言曰其歲收田。
一井出稯禾(六百四十斛)秉芻(一百六十斗)缶米
(十六斗)不是過也。
聘禮十斗曰斛。
十六斗曰籔。
(卽缶也庾也)十籔曰秉。
(一百六十斗)四秉曰筥。
(鄭云刈禾盈手之秉也。
彼有遺秉
)十筥曰稯。
(音總禾束也)十稷曰秅。
(四百秉)〇鏞謂秉芻之芻。
當作䅳。
黍稷之穰也。
未治曰穰。
已治曰䅳。
(禾𥟸也。
)不精者也。
一井之租。
一百六十斗。
(卽一秉)精米十六斗。
(卽一缶)其餘禾稯而已
聘禮十筥曰稯。
則稯亦似量器也。
禾束不可斗量
或以十筥之重。
衡之爲一稯歟。
亦然也。
其收稯禾者。
所以飼馬。
馬畜蕃滋如是
此時中國張於夷狄
以是也。
馬政不修
其國必弱。
噫。
(已上知遠錄)
 〔考訂鄭云甸服於周爲王畿
其弼當侯服
千里之內。
侯服於周爲
甸服
其弼當男服
在二千里之內。
綏服於周爲采服
其弼當衛服
在三千里之內。
要服於周爲蠻服
其弼當夷服
在四千里之內。
荒服於周爲鎭服
其弼當蕃服
在五千里之內。
(國風齊譜疏)〇賈逵馬融甸服之外。
百里爲差
所納總銍秸粟米者。
甸服之外。
特爲此數。
(案如此王畿四面相距二千里)其侯服之外。
每言三百里二百里者。
遷就其服之內。
別爲名耳。
非是服外更有其地也。
(商頌殷武疏)〇孔穎達云史司馬還(一作遷)說以爲小數者。
皆是五百里。
服之別名
(夷蠻流蔡等)大界與堯不殊
四面相距
五千里耳
(殷武疏)〇鏞案鄭玄弼成之說。
迂曲悖理
前旣言之矣。
賈馬二君
又欲於甸服之外。
加拓無名地五百里。
以收其禾粟
謬戾奚間於鄭矣。
漢儒蔽冒之論。
多爲晦菴九峰所撥反。
今人欲揚漢以抑宋。
難矣。
 〔考訂鄭云服。
治田出穀稅也。
甸者。
主治田。
故服名甸也。
〇孔言服者。
皆是服王事也。
蔡云田服事也。
田賦之事。
故謂之甸服
〇鏞案五服九服之制。
以外蔽爲內護。
衣服之護人身
故謂之服也。
衣有多襲。
重重包裹
內服外服
至於五重
正像也。
以爲服田之服。
五服諸侯
非盡農夫力穡也。
以爲服事之服。
要荒之地。
服勞何事
門內
(詩云薄送我)郊外曰甸。
(見縣師)甸服者。
畿甸內服
治田曰甸。
五服甸服矣。
五百里侯服
百里采。
二百里男邦
三百里諸侯
(史記男邦爲任國。
注云任王事。)
 馬云采事也。
各受王事者。
(見史注)〇男任也。
王者事。
蔡云采者卿大夫邑地。
男邦男爵小國
(朱子第二百里
男爵之國
)諸侯大國次國也。
可以御外侮。
得以安內附。
〇鏞案蔡註簡明合理
王畿千里
先王定制也。
千里之外。
又取百里
以作卿大夫采邑
於義何如
(采者擇也。
擇可食之地予之。
)周禮家稍邦縣邦都之賦。
明在畿甸之內。
此皆王人采地也。
鄭註載師家邑大夫采地
(卽稍地)小都卿之采地
(卽縣地)大都公采地
(卽畺地)則四郊之外。
無非采地
(周禮公邑之田任甸地。
此或王子弟所食。
鄭註則不然。
)何得侯服之土。
又取百里
周召毛聃畢原之屬。
其所食采邑。
皆在畿內
(見禮注)
外。
非所論也。
周禮九畿
侯甸男畿之外。
有采
王制千里之外。
曰采曰流。
此等經文
不可食采
(采畿
采取美物
以共天子
)且男畿者。
四重也。
(距王城二千里。
)與禹貢之要服同帶。
豈可使弱小者居之。
(男畿男者任也。
王事
)蔡義不可竝通。
於彼經何以處之。
或曰虞夏之制。
本如蔡說
食采亦復傳世
根深蒂固
不可芟除
殷周以來
遂於畿內
割地賜采
故禹貢如此
周禮如彼。
(知遠錄)
五百里綏服
三百里揆文敎
二百里奮武衛。
(史同〇玉篇綏爲娞)
 綏安也。
揆度也。
〇蔡云文治內
武以治外
五百里要服
三百里夷。
二百里蔡。
(音殺)
 要束文敎
(蔡云要約之義羈縻之而已)〇馬云夷。
易也。
(守平常之敎)蔡。
法也。
王者刑法而已
(見史注)鄭云蔡之言殺。
減其賦。
蔡云蔡。
放也。
左傳蔡叔流放罪人於此
〇案要者腰也。
荒服如股。
此其腰也。
五百里荒服
三百里蠻。
二百里流。
(史同)
 
馬云政敎荒忽
因其故俗而治之。
(見史注)鄭云荒服旣不力作
其人又不賦其田事
(王肅馬同)〇馬云蠻慢也。
禮簡怠慢
來不距去不禁
(見史注)鄭云蠻者聽從其俗。
羈縻其人耳。
蠻。
蠻之言緡也。
文德蠻來之。
馬云流行
城郭常居
(見史注)〇蔡云蔡與流。
所以罪人
(流放之)〇鏞案夷距王城一千八百里也。
蠻距王城二千三百里也。
夷者四夷總名
本經所載。
冀有鳥夷
靑有嵎夷萊夷
徐有淮夷
揚有島夷
梁有和夷
東西南北皆可夷也。
蠻者南夷之專稱。
他方不可通也。
虞夏之時。
北界甚短。
東界次之
西南稍展。
所謂荒服
南方有之。
(上所黑水宕昌之地。
在西方。
亦可稱蠻。
)故曰三百里蠻也。
東北二面
王城三千餘里。
本無臣服諸侯
亦非九州疆土
茫茫滄海之水。
慘慘沙漠之地。
束之爲五服可乎。
原來五服之制。
但據道里遠近
以別其名。
未必四出均平
形如棋局
先儒所言也。
北方東方
竝無綏服
況於要荒乎。
西南僅有荒服
而如崑崙析支渠搜之等。
(皆西戎)又皆臣服而已
未必束之在五服之內也。
(蔡云當時冀北之地。
未必荒落後世
非也。
)馬鄭以來
其釋夷蠻之義。
迂曲不典
不可從也。
禮職九服之制。
先儒謂之方萬里
倍於禹服(蔡亦)皆不稽之言也。
大司徒土圭之法。
測求地中
建王國。
制畿千里
所謂九畿九服之法。
本據洛陽而制之也。
然今據通典
以攷周制
洛陽四出
不過二千里。
皆非周王之地。
(洛陽西去長安
八百五十里。
南去郢都一千三百里。
東去營丘一千六百里。
北去幽陵一千七百里。
)安得四面疆理
各至五千。
其所蠻夷鎭蕃。
(第六七八九)皆擬議立名
以待恢拓
眞玉帛之會。
遂至九畿也。
大行人朝見之法。
止於要服
可知也。
(要服者。
蠻服第六服也。
)周禮九服
先蠻後夷
與禹貢不同者。
洛陽平陽
近於西。
南蠻稍近而夷益遠也。
洛陽天下之中。
四方均平
形如棋局
大司馬國畿千里
宜先疆理
洛陽(不過方六百里)有王畿千里乎。
諸家所言。
悠悠耳。
(知遠錄)
 〔考訂流。
移也。
〇案流蔡之解。
蔡說最長。
平陽幽州
不滿二千里。
而亦共工幽州者。
流有遠近
(如明律)所謂五宅三居也。
(義見前)
 
〔考證〕周語內史過曰著在刑辟
流在裔土
於是夷蠻之國
斧鉞刀墨之民。
王制千里之內曰甸。
千里之外。
曰采曰流。
(鄭云流謂九州之外也。
夷狄流移
或貢或不。
)〇案流蔡二字
必欲屬之於本服之人。
不可通。
東漸于海。
西被流沙
朔南曁。
聲敎訖于四海
錫玄圭
告厥成功
(史云帝錫玄圭
告成功於天下
朔南臮)
 漸入也。
被及也。
鄭云朔。
北方
(見史注)南北不言所至
容踰之。
玄天色。
禹功盡加于四海
故堯賜玄圭彰顯之。
天功成。
蔡云禹以玄圭爲贄。
告成功于舜也。
水色黑。
以玄。
〇案史紀與注疏
帝錫玄圭
而蔡獨禹錫玄圭
未知孰是。
史云告功天下
蔡云告功帝舜
未知孰是。
但天玄地黃
見於易象。
玄圭明是祭天之物。
周禮蒼璧禮天。
玄璜禮北
玄圭則是祭天也。
尊貴
不比於璜璧。
(蒼璧靑天非禮上帝)玄圭告功
蓋告于上帝也。
告舜無攸據也。
 〔考證〕王制云西不盡流沙
不盡衡山
不盡東海
不盡恒山
王肅(駁鄭玄弼成之說。
)賈馬旣失其實
(謂甸服之外。
加五百里。
)鄭玄不然矣。
禹之功。
平治山川
不在拓境廣土
土地之廣。
三倍於堯。
書傳無稱也。
鄭玄創造
可據信。
漢之孝武
疲弊中國
甘心夷狄
天下戶口
至減大半
然後開緣之郡而已
禹方洪水
三過其門不入。
未暇征伐爲事
其所以爲服之名。
輕重顚倒
遠近失所
難得而通矣。
先王方千里
以爲甸服
其餘均分公侯伯子男。
使各有寰宇
而使甸服之外。
諸侯禾稾
非其義也。
(謂賈馬)史遷之旨。
得之矣、〇案鄭玄創造異說
其或有據者。
緯書邪說
不然大傳僞太誓之類耳。
之末所記四至
正與王制相合
鄭玄弼成之說。
自無所容。
故先錄王制
附見王子雍之論。
第二集經集第二十四卷尙書古訓(卷三)
 甘誓
  
甘誓
 孔疏堯舜受禪
獨繼父。
以此不服
蔡云孔氏亦臆度耳。
〇案孔疏臆度
淮南子馮衍賦。
早有其說。
(見本序)
大戰于甘。
乃召六卿
(史云乃召六卿申之。)
 鄭云天子之兵。
故稱大。
(疏六軍竝行
故稱大戰
)〇馬云甘。
有扈氏南郊地名
鄭云六卿者。
六軍之長。
(大雅棫樸疏)周禮六軍命卿
三代同矣。
(曲禮疏)
 〔考訂天子六軍
其將皆命卿
〇辨曰此詮全襲周禮大司馬文(序官文)何也。
孔安國之時。
周禮藏於秘府
未經校正
時儒皆不得見。
(見堯典五玉三帛下)安國何以得見此。
兼是鄭註
獻帝時人。
文帝時人。
三百年前。
何以預竊其
鄭竊。
不見孔安國書傳
此又僞案之難脫者。
 〔考訂蔡云六鄕之卿。
〇案六軍雖出於六鄕
出師之時。
鄕大夫之必爲其將。
周禮無文
天子六軍
未嘗盡出於六鄕
鄕師大軍旅治其徒役
四時之田。
簡其兵器
遂師軍旅田獵
掌其禁令
且凡卒伍之編。
皆以丘乘
六鄕之內。
本無一𤲪之田。
雖有卒伍
必在丘乘之外。
爲別而已
沖遠春秋天子用兵
用六鄕。
六鄕不足
六遂
六遂不足
公卿采邑諸侯邦國
(丘甲疏)亦不核之論也。
(當先六遂)設
如孔蔡之言。
平時六鄕之卿。
有德望。
皆可爲之軍旅之事。
用武力。
奚必鄕大夫爲將。
 六鄕之制。
因可講也。
鄭司農百里之內爲六鄕
百里之外爲六遂
(鄕老註)鄭玄從之。
六鄕遠郊之內。
豈不謬哉。
賈逵馬融以五十里之內爲六鄕
五十里之外爲六遂
比鄭雖賢。
亦五十步百步之間耳。
(賈馬說見鄕老疏。
)此鄭大誤之事。
不可不正
 六鄕者。
王城之內。
如我邦之五部也。
六鄕三十州。
如我五部之四十八坊也。
考工記匠人營國
九里而九分其國。
井田形也。
中爲王宮
(左廟右社其內
)面朝後市
九分除其三矣。
(朝者百官之署。
如我六朝諸司
)其餘六分
士民居之。
是謂六鄕
鄕者嚮也。
兩兩相嚮
衛王宮也。
考工記九分其國。
九卿治之。
王宮朝市
別有三卿
掌其政禁。
左右六鄕
六卿治之。
當如鄕大夫也。
或曰王宮之事。
冢宰主之。
故宮正屬焉。
面朝之事。
司寇主之。
朝士屬焉。
後市之事。
司徒主之。
司市屬焉。
 不惟王城之制。
九分六向
卽凡造都設邑。
皆用此法。
夏官量人
建國之法。
分國九州
(州聚也。
猶言九區
)營國城營后宮
市朝道巷門渠
都邑亦如之。
(都邑者。
小都采邑之類。
)不唯周公之制九分六向
殷人亦然
箕子東出朝鮮
造都於平壤
國城之內。
割爲九區如井形。
(見南史)此本法象於洪範九疇之形。
虞夏以來所不變也。
原夫天工象天
皆用圜數。
圜數以六而圍一。
(同圓之錢。
每以六圍一。
)故設六官以事一人
六軍以聽一帥。
用圜數也。
地事象地
皆用方數
(地體亦圜。
而其用不得不方。
)方數以八而圍一。
(卽井形)故井九區
都邑九分
方數也。
 大司徒以鄕三物萬民
是有國之大政
敎育大本
六遂以外
皆居食土之甿。
六德六行六藝之敎。
所不及焉。
(遂大夫遂師
竝無其
)乃六鄕遠郊
王城之內。
遂無敎民之法。
樂文物。
無地可問。
註經無狀
莫此爲甚
而今人尊鄭爲宗師
凡鄭所言。
令毋敢微違之。
一蔀也。
今攷鄕師之職。
大祭之羞牲。
(唯王城可有大祭
)大喪御柩
(唯王城可有大喪
)司徒之旗以蒐田
(司徒之旗。
王城有之。
)市朝之鐸以徵令
(市朝王城
)皆是王城之事。
凡在五十里之外百里內者
(如吾東之坡州華城等。
)無以然矣。
六鄕所在
非卽王城乎。
小司徒
公元2年
大比六鄕四郊之吏。
六鄕之非四郊
亦已明矣。
(百里之內。
四郊
)且考周
六鄕戶數不過爲七萬五千。
天子之國
四方百里
止是乎。
(仲氏王城九里之內。
無以宮朝市及七萬五千家。
斯則所謂九里所函。
必大九井九里
亦或民戶溢出城外
) 鄕外曰遂。
六遂之民。
不過七萬五千。
遂人之職。
四達郊野
六遂之外。
咸隷遂人
遂人云掌邦之野。
謂凡田野之事。
是掌是管。
非謂六遂之地。
遂達畿疆也。
乃鄭又以甸稍縣都。
謂之遂。
(遂人註)甸稍縣都者。
二百里至五百里之地也。
誠如鄭說
王畿千里所函民戶
止於十五萬而已乎。
(鄕與遂通計)大不通矣。
(漢元始二年
三輔民戶合爲六十四萬七千一百七十九。
見地理志。
)其必六遂而止者。
南郊北郊封人掌其壇壝
不許民居
王城左右
各有三遂。
如鄕法也。
遂外曰郊。
魯人所云三郊三遂也。
九分之法。
都邑皆同。
(見量人)則魯人亦當有六遂六郊。
費誓三郊三遂者。
其時所用者。
一偏
郊遂各三也。
六鄕六遂
在於左右者。
王制云不帥敎者。
自國之右鄕
移國左鄕
鄕在左右明矣。
(王制帥敎者。
自鄕而郊。
自郊而遂。
似若在郊外。
漢儒傳述之誤。
)大抵六鄕六遂之制。
建王國都者。
所必取法
而緣鄭註有誤。
遂使良法美制。
不見施於後世
今人讀書
凡鄕三物八刑鄕射鄕飮鄕賢能之類。
認之爲外邑所有
王宮國都之內。
都無可據之法。
而可爲國乎。
余故詳言之。
(知遠錄)
王曰嗟六事之人。
告汝
有扈氏威侮五行
怠棄三正
天用勦絶其命。
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史記云維共行天之罰。)
公元465年
 鄭云六卿言六事之人者。
軍吏下及士卒也。
馬云有扈
同姓
(鄭王同)〇鄭云五行
四時盛德行之政也。
威侮
暴逆之。
(見史注)〇馬云建子建丑建寅
三王也。
(蔡從之)〇鄭云三正
天地人之正道
(用之見史注)〇勦截
謂滅之。
 〔考訂云五行之德。
王者相承
取法
蔡云暴殄天物
輕忽不敬
〇鏞案蔡義醇乎其正矣。
溝洫江河
水之也。
薪槱脂膏
火之也。
礦人採金鐵。
林人養材木。
司農之臣董勑稼穡
木土也。
受天之材。
敬用而財成之。
王公之職也。
若不修其
暴殄其物。
斯之謂汩陳
(鯀汩陳五行)斯之謂威侮也。
堯舜好相傳受
五行相克之說。
本無所當。
古訓不可用也。
 家語本是贋書
其載孔子季康子之言曰。
古之王者
易代而改號。
取法五行
包犧以木德王
神農以火德王
(五帝五行)漢律曆堯爲火德
舜爲土德
禹爲金德
(土生金)斯皆鄒衍五德之餘論。
不足述也。
炎帝火紀官。
故謂之炎帝
而必謂之火德王
則以紀官德王
鳥紀官者鳥德王乎。
 大戴禮黃帝節用水火材物
反是者爲盛侮五行
 〔考訂蔡云協時正日
亦成以一正朔
〇辨曰正朔改建
自殷始也。
虞夏禪。
無用改革
殷始克
改正也。
堯之時。
義(一作羲)和分職
而皆用仲月
舜之時。
巡守方嶽
而皆用仲月
卯酉子午
正直東西南北
不以寅月歲首
二文皆舛。
百度悉愆。
堯舜禹改之說。
公然行世
豈不惑哉。
鄭玄堯正建丑
舜正建子
(見堯典正月上日)玆皆緯書邪說
儒者所屑言也。
且如其言禹用寅正
而啓唯承用之而已。
則啓本無失。
有扈氏何怒於啓。
怠棄三正乎。
其言無攸立矣。
公元479年
 竊謂元年爲歲之正。
元月爲月之正。
元日爲日之正。
三元三正也。
王公受命卽位
必亦改元
所以正其始也。
春秋書法
新君卽位元年
書曰春王正月卽位
而考諸堯典。
月正元日
格于文祖
三元三正也。
新王卽位
其禮甚大。
內服諸侯
必皆及期來朝
設有未來者。
遣使致幣。
及期來朝
有扈同姓內服侯伯
慢不來朝
此其罪爲怠棄三正
其中又有不敬不道之罪。
不詳言也。
因思有扈之罪。
與漢之吳王濞翕然相似
鑄山爲銅。
煮海爲鹽。
貢獻不修
而用之於藏亡匿奸。
斯可云威五行矣。
惠文三帝卽位
皆不入朝
斯可怠棄三正矣。
本是同姓之親。
又値太宗之世。
(趙孟有觀扈。
皆同姓
故得竝稱也。
)異代同惡也。
 左傳魯梓愼之言曰火出(謂心星昏見)於三月
於商四月
於周爲五月
(昭十七)改正自殷始也。
 
世以夏正爲人正。
梓愼之言。
又曰夏數得天
(杜云得天正)是又以夏正而爲天正
與緯家不同
所謂天地三統之說。
起於漢儒
前此未之有也。
 〔考異說文勦絶作劋絶。
(本通字)〇馬本作巢絶。
(玉篇同)
 〔考證〕墨子引甘誓以爲禹誓。
其辭曰日中
今予與有扈氏
一日之命。
〇閻云墨子引書好增竄。
衍文也。
左不攻于左。
汝不恭命
右不攻于右。
汝不恭命
御非其馬之正。
汝不恭命
(史皆作女不共命
又正爲政。)
 鄭云左車左。
車右
(見史注)〇左方主射。
右執戈矛
〇孔左傳(宣十二)楚許伯御
(坐於中)樂伯攝叔爲右。
以致晉師。
樂伯曰吾聞致師左射以菆。
攝叔曰吾聞致師右入折馘
左方主射。
右主擊刺
居中也。
蔡云非其馬之正。
王良所謂詭遇也。
用命賞于祖。
不用命戮于社。
予則孥戮汝。
(史云予則帑僇女。)
公元482年
 天子親征
必載遷廟之祖主。
有功則賞于前。
(義見曾子問)天子親征
載社主。
不用奔北者。
戮之于前。
(義見定四年左傳)社主陰。
陰主殺。
孥子也。
非但止汝身。
辱及汝子。
〇孔竝殺汝子。
〇鏞案孥戮者。
竝其子女沒入奴婢也。
戮有殺有辱。
上戮謂殺也。
下戮謂辱也。
 〔考異鄭司農周禮註引書曰予則奴戮汝。
(司厲注)〇漢書王莽傳引書亦作奴戮
〇案孥者奴其子女也。
故或作孥或作奴。
公元479年
 〔考證〕周禮官司厲。
盜賊之任器。
其奴男子入于罪隷
女子入于舂稾。
鄭司農云今之爲奴婢
古之罪人也。
故書曰予則奴戮汝。
論語箕子爲之奴。
罪隷之奴也。
春秋傳曰斐豹隷也。
著於丹書
玄謂奴從坐沒入縣官者。
男女同名
〇鏞案箕子斐豹
皆以自身之罪爲奴。
非所引也。
司厲之末云有爵者七十者未齔者。
不爲奴。
上文男子女子皆是從坐而役入。
非身犯者也。
孥戮者。
奴其子女也。
父子兄弟不相及者。
不殺也。
沒入則有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