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别稿卷之二 (自动笺注)
碩齋別稿卷之二
 薪湖隨筆
  
[薪湖隨筆]
  讀論語九篇
不能經意
只事信筆
而比之童習
粗有所得
所以學貴講熟也。
矮檐烈陽
手卷就陰。
久坐之頃。
纔坐旋起。
十數
夜欲對松繙閱
蚊蜹四至
不能如意
是甚憤也。
北方唇舌
付之膜外
便覺無事
因始第十篇
論語[下]
夫子鄕隣宗黨恂恂
宗廟朝廷便便
自然也。
其所遇。
自然如此
本非有意而然。
侃侃誾誾以下
莫不皆然。
(鄕黨。)
使擯而色勃如者。
不但變其色之謂也。
君命接賓
重禮也。
故其容嚴而泰。
溫而厲。
執圭過位也。
如此
所以敬謹著於外也。
鄕黨篇。
多有脫簡
如君不以紺緅飾等句語
或因夫子平日所言之禮節
並載儀形聖德之篇。
未必皆是夫子所以之者歟。
朱子亦以學者自擇爲言
惟在仁智之見如何爾。
居必遷坐
祭義所謂散齋於外。
祭統曰。
散齋三日以定
是也
致齋在於廟內。
夫子遷坐
卽指散齋也。
君命召。
不竢駕行矣。
司寇之時。
司寇之事召之。
聞命卽趨也。
不當召而召者。
必不膺命矣。
聖人去就
惟義是適。
不失中道
後世爲人君者。
但知召不竢駕之爲恭。
則將有低視羣下之病矣。
爲人臣者。
但知召不俟駕之爲禮。
則將有諂美媒進之弊矣。
在乎得中而已
中則自然過不及之歎。
太廟每事問
雖云重出
其言宗廟朝廷之儀。
一節
不可闕於鄕黨畫聖人之筆矣。
寢衣條之移屬齊衣之例。
編入於其在宗廟之下。
完全
如見齊衰者之文。
重出於是篇矣。
不必重出爲嫌
朱子無以議到。
後學不可妄論。
不時不食
恐不專以傷人不食
此與弋不射宿義同
所以聖人愛物之盛。
與其史也寧野
而謂先進野人者。
非夫所謂野也。
卽時人之謂野也。
不可與質勝文者並論。
眞箇公所制也。
宋君之謂其祖田舍翁
何代無賢。
(先進。)
顔子夫子之言。
無所不說。
若只知其爲說而不能繹。
則豈顔子云乎哉
說則繹。
繹則通。
至於鑽仰不已
故爲顔子矣。
且夫子之言。
非但巽與而已
克己復禮
夏時殷輅
無非顔子者。
冉閔子貢侃侃誾誾
夫子侃侃誾誾
未始不同
聖賢判然在於此。
夫子則與下大夫言。
侃侃
上大夫言。
誾誾
處中度。
閔子以下
只得一偏
變通不得
子貢問師,商之孰愈。
而夫子答以過猶不及
聖人言語
渾然天理
卽此可以仰認。
過不及
然後始可言中庸。
夫子之發歎於人鮮。
亦此也。
參也魯。
回也庶乎
而皆能得夫子之統。
魯與愚迥然相似
愚者不明
故有必明
不可及之
不移
魯者質實無僞之稱。
三省之時。
只是魯。
一貫之時。
亦是魯。
論篤
卽祝鮑之口才也。
色莊
宋朝美貌也。
君子則不然。
訥於言敬其止。
夫子於匡之時。
顔子年廑十九。
而以德行甲於冉,閔之上。
又言子在回何敢死。
則其燭理之明。
秉義之固。
似若無可以更用力者。
子路使子羔爲宰。
或未聞夫子不患無位
不志於穀之訓歟。
人皆以子羔爲戒
學可進矣。
政可成矣。
民可治矣。
浴沂章。
默察氣像
子路齊桓公
冉求衛文公
西華滕文公
曾點如康衢老人對堯而坐。
擊壤而歌。
四勿
卽已發工夫
盖勿者。
禁止之辭也。
四勿之本。
則在戒愼其所不睹。
恐懼其所不聞。
程子所謂天德王道
其要在謹獨
眞發前所未發。
(顔淵。)
程子四勿箴。
以誠字發明
大有功於聖門
由乎中而應乎外者
都是誠。
不誠則無以四勿
後世凡言興恢舊業者。
輒曰克復
克者克賊也。
復者復舊也。
盖出於克己復禮之訓。
己私之害甚於賊。
禮則理也。
自在吾身。
若復之。
如舊物之還本主也。
不曰視以禮聽以禮言以禮動以禮。
而必以非勿二字夾帶說。
何也。
所以克己也。
非禮者勿之。
然後可以爲復禮矣
禮之一復
則我與禮一。
仲弓寬簡
君人之度。
而欠敬恕之工。
故告以主敬行恕之道。
仲弓所謂敬行簡
在於問仁之後歟。
龜山司馬牛再問。
謂牛之易言矣。
聖人言遠如天。
若有未及領會處。
則不嫌其再三問難
請益之義也。
以此尤牛。
牛豈莞受乎。
和靖樊遲之問於師問於友。
稱其務實
程子以孔門弟子善問直竆到底
言。
後學當以程尹爲準。
不愧俯不怍。
然後可以不疚
司馬溫公平生無不可對人言
便是不疚
曾子自反而縮。
內省工夫
縮亦是不疚之義。
夫子浸潤膚受
垂戒千古
而自漢唐以降
君子之見敗於此四字
可勝數。
大則亡國
小則誤世。
足食足兵
富強之謂也。
足食者。
旣庶而富也。
足兵者。
敎民而戰也。
小注齊氏之說恐未暢。
有子請徹。
務本之論也。
有子篤於務本
故言爲仁則以孝悌爲本。
禮用則以和爲本。
言信則以義爲本。
言恭則以禮爲本。
邦賦則以百姓爲本。
張問崇德辯惑
故夫子之答崇德則主忠信徙義
辯惑則以愛惡
子張袪惑之方。
則必不但愛惡答之。
洪鍾之應筳(一作莛)楹有殊
夫子齊景公
正名之意也。
景公纔卒。
齊國之亂。
無異於衛。
景公遠慮
故有近憂
聖人使民無訟。
大堯不能使其子不爲囂訟
何也。
丹朱囂訟
與人爭訟也。
父爲天子
與人訟。
豈理也哉
其人也囂。
有好訟底意思
如是看得
自無礙滯。
若夫子之使無訟。
齊人侵地
季氏三都
之類是也
無倦二字
似若平平說去。
而夫子之自處也。
門人之訓答也。
每以這二字稱之。
無倦不息之義。
不息卽自彊之効。
君子所以體天如此
成人之美
不但並時之人奬勸而成其事也。
古人管夷吾之用覇道
而許以仁。
楚子文猾夏
而許以忠。
陳文子之返齊。
而許以淸。
是亦成人之美
季康子三問至殺無道
露出本色
故夫子以本心之德告之。
殺者善之反。
曾子可謂達矣。
魯與達雖若判異。
所以達則魯也。
魯是質直之意。
雖魯而質。
不用曾子之工。
椎魯而止爾。
夫子樊遲舞雩之問。
便是忠恕
道不外於此
脩慝克己之工。
也旣聞崇德脩慝之訓。
又問仁知。
可謂好學也已
先之勞之
言約意遠
帝舜敷五敎
所以先之也。
文王卑服田功
所以勞之也。
也可使南面也。
一季氏宰而問政
何也。
寬洪簡重
卽雍也之長處
而焉知賢才之言。
朱子謂之見識未極開濶
則與平日所見知者
一切相反焉。
問政在初。
可使南面在晩而然歟。
夫子衛國必也正名
天下之爲父子定矣
泰伯可謂至德
天下之爲君臣者定矣
顔淵之以女爲死。
天下之爲師弟定矣
晏嬰之交而久敬
天下之爲朋友定矣
樊遲游於聖人之門。
問仁問崇德
豈眞有稼圃之意哉。
當世之無可爲者。
欲老於種稼治圃之事。
其意良苦
而其向學之誠。
則或因此自沮
故夫子責之以焉用稼矣。
今若直歸之鄙陋牟利之科。
則遲豈不寃悶乎。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大學順推工夫
古語曰。
威生於廉。
廉以持己
則不期威而自威。
所謂脩身檢身誠身
所以求在我者。
公子荊居室
比之進學工夫
循序不躐之意。
其所謂始有者。
志道以立其基也。
其所少有者。
據德而守其本也。
其所富有者。
依仁以全其體也。
其所謂苟有者。
不及望未見之意也。
夫子借其居室之善。
而喩後人造道入學節次階級
俾勿以隙光瞥見自大自夸
之而不倦
之而不厭
有如公子荊之有其室也。
大聖片言隻辭。
不有至理存焉。
公元前1108年
有用我者。
三年有成
此與大舜三年成邑
三年成都
同其意。
大抵古人三年爲期者。
始於虞廷
三載考績之法。
非謂三年之期。
一日不得
一日不得
只擧其大數而言也。
一言而國以之興喪者。
不但在於爲君難也。
不但在於不善莫違也。
天下國家者。
若興若喪。
千百其端。
或以酒色
或以宮室
或以宦戚。
或以夷狄
而苟究其本。
無出於此二者。
不知爲君之難。
荒淫盤樂
無所不至也。
嚴恭寅畏
帝王盛節
莫違不善之言。
讒言佞色
罔有不屆也。
公聽並觀
爲人君之大度
欲速者。
百里而趨。
上將必蹶。
見小利者。
如楚之六里靑山
諺曰。
急食則必哽。
小貪則大失
可以躐等畫地者之戒。
葉公所謂吾黨直躳者。
朱子釋之以直身行者
莊周曰。
直躳證父。
尾生溺死
信之患也。
以此見之。
直躳是人名也。
父爲子隱
理之常也。
堯舜丹朱囂訟
何也。
天下
重事也。
將以天下傳其子。
而不知其子之惡。
則豈帝堯云哉。
其所當隱
天理中人情。
人情中天理。
奚但父子相隱而止哉。
兄弟夫婦莫不然
有庳之封
大舜之隱象也。
綠衣之詩。
莊姜之隱莊也。
執事三字
如戶之有樞。
在幽獨之時。
誠意正心
酬接之時。
篤行信言
靜亦敬。
動亦敬。
無時不敬
無處不敬
未有敬而不能恭者。
未有恭而不能敬者。
恭敬存於外內
而亦未有忠實者。
禮曰。
人之所以爲人禮儀也。
禮儀之始。
在於正容體。
顔色
順辭令。
居處恭。
所謂正容體也。
顔色
所謂執事敬也。
與人忠。
所謂順辭令也。
士之行己有耻
宗黨之稱孝悌
自在其中也。
故以行己有耻
先於宗黨之稱孝悌也。
人而無恒
不可以作巫醫
夫子善之。
卽欲見有恒者之意也。
人而無恒
巫醫尙不可爲。
况於學問乎。
學而時習者恒也。
敎之不倦者恒也。
爲之不厭者亦恒也。
恒之義大矣哉。
緇衣篇。
醫作卜筮
夫子旣未得中行之士。
故思狂狷之人。
而仍以南人之言。
引而發歎。
可見聖人至誠不息一端
使人也器之。
惟舜爲然
稷播穀。
敷敎
典禮
典樂
平水土
益掌山澤
陶作士
曷嘗有契爲稷之任
夔爲伯之職之時哉
三代以後
夏侯嬰久於太僕
西京官吏長子孫。
東漢至于今。
使人求備
金穀
卒乘
文學政事。
無分焉。
其人固非通才
其職亦不相稱
畢竟害及生民
國亦受弊。
莫非使人不器之失。
仁固愛之理。
惻隱所由發也。
似若慈諒溫柔
藹如春陽敷和
而及到殺身成仁境界
傑然至剛勇之意。
萬夫不奪。
萬牛難回之氣像
夫子所以剛毅木訥近仁之訓。
若乃嫗嫗爲仁。
所謂婦人之仁也。
憲問篇。
趙氏以原思之所自記。
至於立訂者三矣。
以憲二字爲其自記之辭。
則牢曰。
亦當謂子開自記耶。
曾子孔門中少年。
何以稱曾子耶
不可若是其幾也。
且似此考訂
本非吾儒之所急務也。
(憲問。)
有道穀之爲耻
甚於無道之穀。
伴食中書
卽士之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
固善矣。
行者居之對也。
不行也。
其居則有之矣。
夫子所以絶。
顔子所以克。
士而懷居
不足以爲士。
切至炯戒也。
食而求飽。
衣而求華。
家室而求美。
使令而求足。
一生用心於斯
更何以做得他事耶。
若無學力
便易撓奪。
日用飮食
孜孜不已者。
一言曰學。
無道
危行言孫。
恐當指庶僚以下位高祿厚者。
幸當無道之時。
豈可以孫言媚一世
自歸於保位持祿之徒乎。
然而比干微子
各有經權
有德者有言
自堯之執中
孔孟顔曾是也
有言不必有德
自縱橫之徒。
詞章自命是也
仁者有勇則聖賢
勇者不必有仁則游俠
愛而勿勞則鴆毒也。
忠而勿誨則美疢也。
左右服勞
所以爲愛。
夕納誨。
所以爲忠。
管仲子產優劣
朱子已有定論
蕭曹不及管仲
丙,魏不及子產
自漢以後爲國相者
及蕭丙魏者亦尠。
子路成人
夫子不以子路之勇言之。
如而強之爲者。
盖欲進之也。
假使冉求問之。
不以之藝答之。
可知爾此章上下
公綽不可以爲滕辥大夫
武仲之以防要君者。
益恐時人公綽武仲爲眞箇知仁而安於小成
不能至於不惑不憂之域也。
學者不可不知此。
夫子之美夷吾
有功無罪四字
若極言其功罪之閒。
朱子潘恭叔書爲正案
子糾,桓公兄弟之辨。
程泰之已有言矣。
衛靈公之不喪。
能用三人之外。
又有一事
史魚之尸
諫。
而用蘧瑗者甚奇。
欺君始於欺心
欺心始於慾。
慾之盛。
在於患得患失
不欺則能犯之。
不能犯者。
死生榮辱在於心。
心知其非。
不敢諫。
從以順之
此非患於得失而何
君子小人
上達下達
如爲己爲人之分。
其幾甚微。
成就則太相遼遠
君子當先審其志。
䢅門簣。
附見於賢者辟世作者七人之下。
盖爲其賢而隱去。
合於夫子所稱也。
無道穀。
耻也。
彼二子者。
可謂知耻者歟。
惜乎其自潔其身。
未聞君子大道
只與草木同腐也。
若與游夏諸子
出入聖門
成就亦何可量也。
衛靈公幸遇夫子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法者固何限
忽地出陳閒之事。
則其不足有爲
從可知矣。
史記所謂蜚鴻仰視者。
恐是傅會之言。
夫子可以速則速之行。
旣知其不足有爲
明日又與靈公語。
豈理也哉
(衛靈公。)
番陽孔子在陳
盖爲楚昭王徊徘云。
可謂臆見
夫子豈爲楚昭之或召而盤桓不前。
使從者至於絶粮而不之恤耶。
和靖子貢聞一貫之旨。
不能曾子之唯。
言二子所
學之淺深
子貢若不能喩一貫之旨。
夫子必不告矣。
許多門人之中。
所告者只曾子子貢
夫子已知其領悟有餘矣。
舜之無爲而治
與君子固竆
易地則皆然。
素貧賤。
行乎貧賤
富貴
行乎富貴
不以富貴賤而有所變也。
夫子言舜之爲治。
在於子路慍見之時。
參前倚衡
有如羹墻
常常在目
不但前與衡而已
便是這箇
立便這箇
行便這箇
便是這箇
然後始可言其眞箇工夫
子張於斯得聞參倚之訓。
而書諸常目之物。
以爲顧諟之資。
後之學者
其監于玆。
子張問行之答。
樊遲問仁之答。
而雖州里乎哉者。
較重於雖之夷狄不可棄之意。
樊遲資質弱。
子張則太矜。
聖人之言不同
夫子君子哉者。
南容蘧瑗
而於南容加以尙德三字
又於顔子
首尾皆曰賢哉。
於此可以知其品第高下矣。
志士仁人
造詣則殊。
成就則同。
殷之比干
仁人也。
齊之王蠋
志士也。
爲人臣子
當死而不死。
悖逆也。
豈但不仁而已哉。
子貢問爲仁。
夫子答以事大夫之賢者。
盖亦失身之戒。
而當此之時。
曾閔數子之外。
不免仕於三桓
故意夫子因此而警子貢也。
夫子顔子四代禮樂
治天下之宏綱大節
細目畢具其中
之時。
東作西成
平秩三農
而民可以遂矣。
殷之輅
節財儉用
維懷永圖
而國可以裕矣。
周之冕
郊享廟祀
致美其章
而神可以格矣。
用虞之韶。
化行俗美。
發育萬物
而世可以泰矣。
鄭聲放則邪僻不作
佞人遠則賢良競勸
帝王出治之道。
豈有於斯者哉。
躳自厚而薄責於人。
夫子以遠怨言其効。
卽恕字工夫也。
人能恕也。
是用希。
所以一字
終身行之之符也。
故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在家邦無怨矣。
非爲避怨而爲恕也。
恕則怨自不有。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
殊異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
而若季文子三思則不可。
惟在格致之工而已
不必作閒商量
轉入三昧
以爲質。
如射之有鵠。
禮行孫出信成。
如箭箭中紅。
不失其正。
也孫也信也。
非有先後次第
陳饒之說。
先後次第
則恐違程子之訓。
一貫之旨。
子貢旣聞之。
而似未深喩
故又問終身行之
者。
夫子答以恕字。
言恕則忠在其中
未聞一貫之前
若告之以恕。
則恐不必更說一貫
饒雙峯則不如此看得
顧何敢質言
如有所譽之者
其有所試云者
言雖近而旨則遠。
事雖淺而義則深。
後世之以迹而誅心
以虛而鉤實。
至於朔南而幻黧晳。
則世無眞是非。
無公眼目矣。
朱子所謂有先襃之善。
而無豫詛之惡者。
道得夫子之心。
史之闕文
朱子未有所釋。
意者史卽文勝質之史。
掌史古事者。
多質少文
故曰雖史亦闕文華云爾。
若謂史書闕文
則便無意味。
如是解得。
近於鑿耶。
好惡者。
國人皆曰賢。
國人皆曰可殺
猶且之者
其中亦有私焉。
楊氏所謂蔽私。
非吾私也。
卽墨之事。
可以引喩
人能弘道
有如飮者本不善飮。
飮之不已
酒戶漸寬。
至於無量
道不遠人
不得則憂。
得之則樂。
顔曾以後
未有聞焉。
憂道然後可以樂道
朱子之訓禮也。
不有精義竗用
如有子言禮處。
以天
理之節文
人事儀則爲訓。
以其重在於三代與小大由之也。
顔子復禮處。
單言天理節文
以其重在於天理
而禮所以畫出理也。
如齊之以禮處。
制度品節爲訓。
以其敎民文物也。
如知及章言禮處。
義理節文爲訓。
以其皷舞作興
歸在民身上也。
讀者翫味
自可暸然。
且如溫良恭儉之儉字。
訓以節制
亦有神法。
公明宣曾子應賓客
恭儉不懈
謂其謙遜節制也。
旣稟稱事
君之所以勸下也。
敬事後食
臣之所以事上也。
盡職之意在後
干祿之志居先
末流之弊。
至於惟利是趨
趨於利則棄義。
棄義則後其君矣。
有敎無類四字
爲庸學之權輿
有敎者。
修道之敎也。
無類者。
新民之効也。
夫子之待師冕。
亦是老者安之。
少者懷之之意。
其動也莫非天理
上蔡以此一部論語
只恁地看者是矣。
周任
盤庚所引遲任也。
器維求新。
人維求舊
陳力就列
不能者止。
發言爲經。
(季氏。)
季氏患寡。
夫子不均
季氏患貧。
夫子不安
所以邪正公私之分也。
季氏將代顓臾
夫子嚴責由求
仍言禮樂征伐所自出。
陪臣之執國命
其警之也切。
而闢之也廓。
以此觀之。
顓臾二章
恐在同時
遠人不服
修文以來之。
舜之於苗也。
苗頑不格
尙用干舞
况邦內附庸之顓臾乎。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
卽指中人以下言也。
上等人則如互鄕童子
可以化之。
中人以下
專靠友輔之功。
設如人人者皆求益友
便辟善柔者。
將無改過遷善之路矣。
所以擧善不能
在上者之化矣。
陳忠肅曰。
悔而不知改。
下等人也。
益者三樂
損者三樂
皆以第一段爲重。
禮樂節之
可以立於禮成樂矣
驕樂節之
可以恭於人久於約矣。
君子三戒
以秦始,漢武之事訂之。
節節相合
不能制人心而致此也。
畏天命。
大人
畏聖言。
言其敬也。
言畏而不言敬者。
警切
殷湯之顧諟
聖敬日躋之本。
九思皆統於一心
而心有出入。
輒思所以得其宜之方。
其中思敬
所包者廣。
事天親事君事長之事。
此事彼事一事二事之事。
由於
其餘八思則各
是一件。
夫子曰。
君子無不
敬身爲大。
見善如不及
不善探湯
夫子之見其人。
朱子以顔,曾,閔,冉當之矣。
夫子之聞其語。
伯夷叔齊之徒乎。
陽貨之強㬥。
能以仁知語孔子
所以譏之。
適所以尊之。
有如莊周之言夫子者。
(陽貨。)
性相近也。
形而下以後之言也。
性善
卽成之者以上之言也。
牛人性。
皆其本然
非專謂氣質也。
犬牛若蔽於氣質
而爲角者鬣者。
撥剔氣質
當爲衣冠人歟。
觀乎朱子之注生之謂性章。
曉然無復餘蘊。
而其答余方叔書。
備五常之性。
禽獸昏而不備
草木枯槁
與知覺而亡焉。
此爲說性家不祧之敉
理則一也。
言性而捨氣則不得。
氣之偏。
理亦偏也。
故性於人物
各各不同
亦理也。
譬如山澤出雲。
其始則只是氣也。
及其氣噓而成形也。
形形色色
有萬不同
朱子所謂萬物之異體也。
犬之司夜
本然也。
司夜優劣者。
氣質也。
牛之耕。
本然也。
有遲速者。
氣質也。
人之有五常
本然也。
五常不能全者。
氣質也。
朱子嚴時亨書。
人生而靜以上
人物未生之時。
不可謂性。
才謂之性。
形氣中。
朱子此言。
夫子相近之性也。
後之儒者
孔子孟子朱子所以言性者。
反復潛究
自當貫通
無少疑眩
經義當活看。
不當泥看。
泥則局。
局則鑿。
馮奇之曰。
武城以武名。
用武之地
子游能以道化民。
使習於禮樂
何其言之鑿也。
雖非武城
君子治民
可不絃歌而化之乎。
設如馮說。
經義不甚關緊
闕之可也。
寬信敏惠
闕一不可
此五者合而行之於天下
卽仁之用也。
若其體。
則有非此五者所可形容
欲知仁之全也。
觀乎堯舜文王孔子
便是仁。
陽貨公山佛肸之並在一篇
門人類以記之。
在於一時
磨而不磷
涅而不緇
莊周所謂至人入水不濡。
入火不焦之意。
若不不磷不緇不濡不焦地位
决不可往。
魯男子之善柳下惠
政謂此也。
六蔽所以言學。
卽覺之謂也。
六言皆是美德
若不覺於所以行其言之理。
則有所蔽焉。
蔽與覺。
正是相反
蔽之云者
豐之蔀也。
夫子旣謂羣弟子何莫學夫詩。
又命伯魚南召南。
似在同時
故記牽連書之。
大抵聖門敎人
詩敎
爲上。
以其感發興動之易爲力也。
然而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下章仍以禮云樂云繫之。
記者亦可謂知道矣。
立於禮成於樂。
在於興於詩之後
故其篇次之序如此
凡人之切可惡者。
城府也。
表裏洞達
人皆得以見之。
可謂難矣。
其中則黑。
其外也明。
甚於狐鼠
夫子所以譬於穿窬
孟子所謂充無欲穿窬之心者。
亦指此也。
夫子之取於狂狷
所以鄕愿也。
以爲中行固難矣。
若不中行
後世之士。
不患不偏。
偏則有所不爲。
一節
可以成矣。
淸濁無所失焉。
善惡無所尤焉。
賣國與君。
無所不至矣。
道聽而塗說。
不在之病也。
德者得於心者。
而其心不在腔子裏。
則並與其德而棄之矣。
得之
東坡以爲不得闕文也。
則不然。
患者慮也。
其未得之時。
念慮得之之方。
著一不字
便沒精神
予欲無言章
至公至誠
如莫我知也之章。
天理流行
如子在川上之章。
夫子子貢以天何言哉者。
子貢幾造知命之地也。
四時之迭行。
百物生成
夫夫也孰不能知。
而知其所以迭行。
所以生成者。
非子貢。
有知之者矣。
宰我言語之科。
則宜嫺於詩矣。
心雖有蔽。
獨不見素冠欒欒之詩乎。
馮奇之曰。
宰我所惜者禮樂也。
不能致愛於父母
何禮樂之暇論哉。
殷有三仁章。
先儒三仁成就難易
進退先後
紛然爲說。
此何關於夫子之訓耶。
但觀其所處者不同
同歸於仁之義而已
(微子。)
接輿所謂今之從政者。
盖指楚之子西。
魯之三桓
齊之六卿
齊之田氏
當是時。
楚多隱者。
泰伯虞仲遺風
尙有傳於南國而然歟。
微子一篇
只記古人出處
柳下惠大師摯周有八士等章。
無夫子斷之之言。
於此尤可驗門人之得於夫子者甚大矣
非夫子所稱述
門人以其意書之。
以見夫子無可無不可聖德
公元前484年
魯哀公十一年丁巳
夫子六十八歲。
自衛反魯。
不求仕。
刪詩書。
序易禮。
微子在於此時
以示夫子之不仕得於中道
非古之逸民之比也。
子張平生
隨事質問
子張長處
子張篇首四言
皆是夫子所嘗言者
其可已矣者。
子張之言也。
(子
張。)
執德也弘而後
可謂大德
信道也篤而後
可謂至道
執之當如蕭何之守關中
信之當如七十子之服孔子
子張之交人。
過與不及
不中也。
有得夫子不見孺悲。
子張有得夫子之欲往公山
皆見聖人一偏
不能其中也。
日知其所亡。
月無忘其所能。
朱子以爲溫故知新有異。
此爲不易正論
溫故知新小注
范氏以月無忘其能爲溫故
日知其所亡爲知新。
語病也。
此注恐不當載。
博學篤志切問近思
學者初頭下手處。
旣知此則當行
若不著力於行。
夫子所謂終夜以思而無益也。
博學屬於致知
篤志屬於誠意
切問在於學。
近思在於志。
以致道。
春秋致師之意。
人之致於道。
工之居於肆。
肆與道爲對。
居與致爲對。
成事與學爲對。
工之肆。
猶爲二物
人之於道。
一體
曰。
子有三變
此君子如鄕黨所稱君子
似指夫子矣。
况溫而厲。
夫子儀容耶。
君子之事君而諫也。
使民而勞也。
不當先以謗己厲己爲慮。
惟以孚交爲心。
謗厲之慮。
著於心中
則便非誠。
德若出入
則可東可西之間。
歸於不善
傷廉傷義之際。
至於悖德
君子兢兢者。
在於小德出入
若小不忍而亂大謀
君子不由
門人小子章。
自程至今儒者之說。
可謂充棟
而語其要。
不過下學上達
在易升之象曰。
地中生木升。
君子順德
積小高大
精義入神
灑掃應對而始。
朱子同安
因夜睡不成
思此章之義。
知其有本末大小
於此可以知此章之奧。
無所晦矣。
仕而優則學。
果好矣。
不學而仕則賊也。
當以學優則仕。
仕而不廢學
大義
得其情。
哀矜勿喜。
天地生物之心也。
後世按獄者。
羅織鍛鍊
而少得隱情
輒喜動於色。
何其不仁之甚也。
曾子此訓。
書之大理之壁。
爲好。
子貢之於夫子
不害爲禹之於堯也。
子貢所以形容夫子德美
如禹之贊堯。
非子貢。
不能形容如此
堯曰之篇。
首叙唐虞三代之道。
無夫子所論斷之辭。
朱子以爲夫子誦之。
弟子類記。
亦然矣。
龜山曰。
聖學所傳。
著明二十篇大旨
孟子終篇
亦此意也。
以爲未必然也。
孔壁古論。
子張從政終篇
則此與孟子有異。
窃疑門人以其自家意思
歷叙羣弟子之言。
子張一篇
歷叙羣聖人之言。
爲堯曰一篇
以示夫子上承下授之學有源有委也。
子張從政以下
則依古論分爲各編。
首章三言末章三言
相照而相應
不違當時記載義例
朱子無所定者
後生何敢容喙其間乎。
(堯曰。)
五美四惡
有如六言六蔽
其言多而不簡。
恰似家語禮記
是未敢知也。
惠而不費
恐有訛誤處。
所謂不費之惠云者
近於功利
夫子不以此爲訓。
此與勞而不怨。
欲而不貪。
泰而不驕。
威而不猛之意。
大相不同
惠而又言不費。
則甚如何
恨未得仰質於朱子也。
欲而不貪。
意義甚竗。
欲雖與慾異。
才說欲。
便有求得之意。
才求得。
便有貪意。
而若仁則在於吾心。
欲吾心中物。
何有乎貪。
若非仁則貪也。
欲於仁者
齊宣之朝秦楚。
漢武求神僊。
不患貪而患無慾。
不患其慾之大。
而惟患其得之者小。
夫子之時。
鳳鳥不至
龍馬不出。
之杞之宋。
文獻無徵
三古禮樂
猶有存者。
眷眷於節文儀則之間。
娓於風雅韶武之際。
慨然挽回堯舜之意。
及至孟子
禮已壞矣。
樂已崩矣。
明堂之毁矣。
井田之紊矣。
故其論禮樂處甚尠。
然而仁政包括禮樂
前聖後聖
其揆一也。
夫子言語
前後不同者多。
管仲焉得儉不知禮云。
而又曰如其仁。
管仲被髮左袵者。
一也。
里仁爲美。
擇不處仁
得知云。
而欲居九夷
君子居之。
陋之有者。
二也。
天下有道則見云。
而又曰邦有道穀耻也者
三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云。
而又曰莫我知也者
四也。
然而同而異。
異而同。
不有義存焉。
管仲則大其功而小其器也。
里仁衆人學者之事。
聖人無適不可
忠信
篤敬
蠻貊可行也。
有道穀。
則不能有爲。
而但知食祿之爲可耻也。
不患人知。
可以遯世无悶而莫我知者
盖歎道之不行也。
夫子欲從者。
禮樂先進也。
郁郁乎文之周也。
麻冕之純也。
不欲從者。
拜上也。
後學可以知所去就
夫子欲見而不得見者。
荷蓧丈人也。
欲語而不得語者。
楚狂接輿也。
欲往而不往者
佛肸公山弗擾也。
欲討而不得討者。
陳恒也。
荷蓧夫子之語。
可以備於師,商之列。
接輿夫子之容。
可以入於堯舜之道。
佛肸弗擾得邀夫子之往
可以先迷而後得。
陳恒之惡。
移師而征之。
可以大義天下
不得焉。
則道其不行也。
夫子之笑有二。
武城
絃歌莞爾也。
子路之對而哂之也。
莞爾所以嘉偃也。
哂之所以諷由也。
似此微細處。
可以聖人
夫子言易者二。
曰加我數年。
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
言詩者十一。
曰學詩乎。
不忮不求
不爲南召南。
正墻而立
曰誠不以富。
唐棣之華。
曰興於詩。
小子何莫學夫詩。
曰詩思無邪
關雎樂哀不淫傷。
南容三復白圭
誦詩三百。
授之以政
又因商賜之言。
而有告往知來之語。
繪事後素之訓。
言書者三。
曰周有亂臣十人
曰惟孝友兄弟
施於有政
曰堯曰咨爾舜。
天之曆數爾躳。
詩書雅言也。
門人之所記者
只此而已矣。
以此觀之。
尙書貿亂
可以推知
天之曆數
卽舜之命禹。
曷嘗有堯曰咨舜之文耶。
尙書
夫子之所定也。
夫子門人
夫子定之書之辭。
而其辭乃如此
尙書全本
失其眞面矣。
夫子之歌。
見於論語者有三。
與人歌善而和之
曰是
日哭則不歌。
歌者所以動盪人之血脈者也。
詩敎熄而歌亦不傳
取瑟而歌。
不屑之敎也。
衛靈公齊景公書國名。
哀公定公不書魯者。
春秋謂魯爲我書法也。
夫子之不欲觀者亦有二。
禘灌以後一也。
居上不寬。
爲禮不敬
臨喪不哀二也。
天下千百萬事。
不外於此二者。
祭而不能盡其誠。
喪而不能盡其哀。
爲人上而不能寬。
爲人下而不能敬
夫子之所欲觀哉。
夫子自謂未見者多。
一則曰未見剛者也。
二則曰未見蹈仁死者也。
三則曰未見好仁者也。
四則曰未見力不足者也。
五則曰盖有之矣。
未之見也。
六則曰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七則曰聖善不得而見之矣。
八則隱求行義
未見其人也。
所謂未見者。
夫子所自道者居多
以此䂓勉後學
至誠開導之意。
千載之下。
可以感泣想像
重言其未見好德如好色者。
緊切
夫子言器者四。
君子不器
汝器也。
管仲器小哉。
曰其使人也器之。
不器爲上。
汝器瑚璉爲次。
管仲之器又爲其次
使人器之。
子貢夷吾無間然。
夫子何有於我哉者二。
曰默而識之。
學而不厭
誨人
不倦
曰出則事公卿
入則事父兄
喪事不敢不勉。
於此有以大聖撝謙盛德至意
而其事雖淺。
其意則深。
向學者不先於此慥慥焉。
則德之棄也。
若不酒困之語。
可以日用飮食
一毫放過也。
夫子先言君子不重則不威。
君子食無求飽
君子不器
仍言視其所以。
人焉瘦哉。
以示卞別賢不肖之方。
始言君子小人
並擧摠論之曰。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懷德
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
小人懷惠
君子於義
小人喩於利。
曰女爲君子儒
無爲小人儒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易事而難說
小人難事而易說。
君子泰而不驕。
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不仁有矣夫。
未有小人仁者
君子上達
小人下達
君子固竆
小人斯濫矣。
君子求諸己。
小人諸人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曰君子有三畏
小人知天命
曰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
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
(此指其位而言者
亦可以通有賢不肖者。
)凡此歷論君子小人之分者。
可以爲後頂門之鍼。
而其分則不過曰義利也。
論語者汎然看過。
無有體貼身心觀省者。
故依張宣公類聚言仁之例。
列錄於斯
以爲因其辭而究其旨之資。
論語古有魯論齊論。
漢張禹而合之。
編次則定於曾子門人
故多有倒錯者。
不可以此強定其先後。
孟懿子武伯
父子也。
其問孝之酬酢
同載上下章。
諸如此類當活看。
先儒以爲夫子言仁
孟子兼言義。
夫子之言義處亦多。
曰見義不爲無勇也。
曰義之與比。
君子於義
曰務民之
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
曰主忠信徙義
質直好義
上好則民莫敢不服。
見利思義
言不及義
矣哉
君子以爲質。
見得思義
行義達道
君子以爲上。
夫子所以體用者。
不其淵乎懿哉。
其中切要者。
以爲是也
夫子感古傷今
發於言語者。
則曰射之主皮
曰我愛其禮。
曰事君盡禮
以爲諂。
古者言之不出。
耻躳之不逮
曰吾從先進。
曰古之學者爲己。
今之學者爲人
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有馬者借人乘之。
曰古之狂也肆。
今之狂也蕩。
古之矜也廉。
今之矜也忿戾
古之愚也直。
今之愚也詐。
夫子之時。
三古不遠。
夫子之歎尙。
如此其多也。
况今夫子之時數千年
世敎陵夷
人心痼蔽。
不如古者
可勝數。
而今之愚也詐。
畫出近俗
若袪詐一字
差可矣。
統一書言之。
不出於學一字
篇首章首字。
爲羣聖言語之首。
來學講習之首。
夫子以後曾子孟子
以至周張程朱
學而知之。
雖如胡王饒許之徒。
不從一字做將去。
論語者。
先將此字。
貼著心中
自第二章
讀去讀來。
學其言行
學其威儀
學其語默動靜
學其行止遅速
以至待人接物之際。
一事不學
一息之非學。
便是聖人也。
朱子曰。
聖賢所以垂世立敎之意。
枝枝相對
葉葉相當
今若就一書
如看樹木
因其本而求其榦。
因其榦而求其枝。
因其枝而求其葉。
然後細尋其所以生之理。
默會其所以成之氣。
則其於造道入學之方。
庶幾得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