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别稿卷之六 (自动笺注)
碩齋別稿卷之六
 薪湖隨筆
  
[薪湖隨筆]
  余讀大學三日矣。
追念𨓏事。
心胸塡咽
不能細究。
書疑義。
淚在筆前
嗚呼天乎。
維我先大王
天縱之聖。
日躋之工。
上承堯舜大統
下接程朱丕緖
君而兼師。
治升宏猷
不幸天喪斯文
志業未卒。
嗚呼天乎。
今臣爲僇人
無面可顯。
而顧區區衷赤
庶幾陟降臨止
知臣罪臣。
在斯歟。
遂廢大學
就中庸以讀。
金蓮見跋之夜。
此亦仰質於香案之前者。
何書非臣之痛也。
中庸
天爲體。
命爲用。
性爲體。
道爲用。
道爲體。
敎爲用。
天則理。
則氣
性則復爲理
氣以成形
理亦賦焉者是也
(第一章。)
所以之者
仁義禮智是已。
合以言之曰性。
而在天則元亨利貞
其實一也。
率性非難底事
順之則是率。
任其自然
不失本然
謂之率。
道者仁義禮智之理。
理外無道
道外無理
有如性外無理
理外無性
然則何不率性之謂理。
而曰道也。
理者一本萬殊
卽事卽物。
不有理。
就其事物之中。
各有當行之路。
故謂之道。
性道敎。
通人物而言。
朱子曰。
人之性。
爲人之道。
牛馬之性。
則爲牛馬之道。
陳器之曰。
人率其人之性。
物率其物之性。
此卽人物各各當行道理
許益之曰。
得人之理。
物亦得物之理。
三言者。
剖析人物之性。
無復餘憾。
朱子旣遠。
邪說朋興
莫可收拾
南塘韓先生首章章句中三各字。
以詔後學而後
性理之學。
煥然復明
萬物之性。
皆有本然
牛之耕。
卽牛之本然
馬之載運
卽馬之本然
朱子曰。
虎狼父子
蜂蟻君臣
豺獺報本
雎鳩之有別。
可以見天命之本然也。
陳器之曰。
飛潛動植
各一其性而不可換。
旨哉言乎。
健順五常
人物俱同。
物物僅有一偏通處。
未曾一箇具全者。
何也。
本然也。
氣質所使然也。
朱子有此天命本然之訓也。
道是貼身之物。
比之飮食
飮食有闕時。
比之衣服
衣服有脫時。
道則無不在之時。
顔子所樂在道
道與顔子
爲二。
程子非之。
不睹不聞之中。
有能睹能聞之理。
如坤復未發已發之論。
朱子或問
所不及見所不及聞解之者
便精切
不及見於目而常存敬畏
不及聞於耳而常存敬畏
冲漠無朕之時。
萬象森然
一念之善。
景星慶雲
卽隱之見微之顯。
漢之孝武言能仁義。
汲長孺知其慾。
喜怒哀樂未發之中。
卽劉康子所謂天地之中。
發而皆中節之中。
孟子所謂其中非爾力之中。
發皆中節
則天理之節文
燦然咸備。
故謂之和。
所謂禮之用。
和爲貴。
陽明混未發已發爲一。
殊不知大本達道之爲體爲用。
性情之爲爲和。
涵養未發之說。
始於致中
未發之
何以則致之也。
自戒懼而約之
朱子獨契竗悟處。
有得孟子養性之旨。
戒懼養性也。
然而先儒皆言未發工夫
才說工夫
便屬已發。
程子所謂喜怒哀樂未發之前
不可者也。
論語曾晳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章。
便見天地位萬物氣像
致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在易則泰之彖也。
在詩則雅之旱麓也。
中者體之正也。
和者用之正也。
致中然後可以致和
致中二字
後儒誤看而謂求中。
順其性之所有
而知其所以存之。
可以致中
天地位者。
風雨以時
寒暑以節。
景星連珠
祥雲華葢
嘉禾生。
靈芝秀。
醴泉是也
萬物育者。
胎生不殰
卵生者不殈。
句萌畢達是也
中庸之中。
朱子合程,呂之說而訓之曰。
不偏不倚
過不及
庸字。
程子以不易爲訓。
朱子平常訓之。
然後中庸二字之義。
後生末學
得以曉然其中平常
(第二章。)
君子中庸
伊尹之任
柳下惠之和。
伯夷之淸。
不能當。
孔子是已。
小人之無忌憚
正與戒懼相對
君子戒懼於不睹不聞。
小人閒居爲不善
不善所以無忌無憚也。
忌與戒愼對。
憚與恐懼對。
故曰反也。
聖人文字至竗至精
類如此。
雖以中庸反言之。
此亦可備一說
自夷惠和
不得夫子之時中。
則能乎中庸者。
絶然無聞
而夫子以鮮能爲言者
聖人渾厚之意也。
先言中庸之至矣。
仍言民之鮮能者。
有如欲仁斯仁至之訓。
以示後人勉循之方。
(第三章。)
夫子子路冉求之問聞斯行諸。
進退之。
卽爲其過與不及也。
子路知之過者。
冉求不及行者
惟恐有聞。
與力不足
不能中也。
(第四章。)
道之在人。
如人之飮水噉飯
而不知道之不可造次相離
則是飮水而不知其冷煖也。
噉飯而不知其精粗也。
道其不行
諸儒皆曰。
知者過。
愚者不及之故。
章句曰。
不明
故不行云
則賢不肖
亦當包其中
不行邊較重。
故曰擧其不行之端。
以起下章之意。
下章卽知而行之事。
(第五章。)
舜之用其中於民。
與湯之建中于民。
煞有異焉
舜則執其兩端
以其兩端之中。
中於道者
化民之方。
湯則若建標準。
俾民不失於中也。
(第六章。)
所以用中
卽時中。
苗頑不率故征之。
是征之爲中。
不格修德
可以來遠故班師
班師爲中。
此非大知
則眩而不能適中
擇乎中庸不能期月守。
已示擇善固執之意。
而知辟與知味之引喩
一正一反
各有深意
(第七章。)
不能期月守。
如日月至焉。
顔子服膺弗失。
三月不違
所謂一善
請事斯語。
一善一偏之善也。
聞一知十
人百己千。
所以萬善
(第八章。)
子曰。
回之爲人也。
擇乎中庸云者
勉強而爲之也。
稟賦近於生知
故言其爲人如此
以美其人與道一也。
遷怒
不貳過
便是擇乎中庸
大聖則初無遷與貳之可論。
擇之云乎
則己與君子中庸稍有閒矣。
然而擇則二之說。
朱子斥之。
孔子易之復。
顔子殆庶
中庸之擇。
顔子弗失。
而羣弟子無所及焉。
此時曾子年少
未及聞道
顔曾之閒。
輒稱顔子
均辭蹈三層說。
有如富貴執鞭之言。
甚言中庸不可而已
(第九章。)
和而易流。
而不流則是擇也。
立而易倚。
而不倚則是擇也。
有道無道之時。
易變其所守。
不變則亦擇也。
所謂中者無處不在
惟在擇之而已
(第十章。)
不報無道
以直報怨
有閒焉。
以不無道爲主
則不免乎老子所謂以德報怨
袵金革死而不厭
亦有其時
北地王背城一戰是也
不可一槩論。
索隱行怪
許由者始之。
而必欲爲驚世駭俗之事。
知有常行固有之理。
高者過高。
卑者過卑。
所以中庸之鮮能者。
久而不見
馴致異端朋興
楊墨之偏。
惠周之蕩。
隱僻詭怪之流
夫子並世者。
接輿諸人
(十一章。)
半塗而廢
猶云遠矣。
行九十九里。
未及一里者。
便非中庸
乾之初九
龍德而隱。
所謂龍德
聖人之德也。
不易乎世者。
至死不變之謂也。
遯世不見知而不悔者。
遯世无悶之謂也。
然而日用之閒。
無非此道之流行。
龍德正中之時。
庸言之信。
庸行之謹。
所以爲依乎中庸
莊周列御冦晨門,擊磬,荷蓧耦耕之徒。
亦自以爲遯世
而惑於世誣於人也。
故以依乎中庸四字
先言无悶
然後始得平常之義。
聖人言語
一非精神所注。
依乎中庸
依於仁。
中庸與吾合以爲一。
朱子所謂潮頭高舡也高。
潮頭下舡也下是也
而潮與船。
猶有二之之嫌。
依字比之擇字。
亦有輕重深淺大小之可辨者。
然後可以依。
依則便爲己有。
無可無不可
更無揀選之工。
拳拳勿失
卽依之意。
勿失卽擇後事
費隱
有分理氣言者
蓋不知費隱者也。
所謂費者。
萬殊之謂也。
所謂隱者。
一本之謂也。
用之廣。
萬殊而何
體之微。
一本而何
一本萬殊
都是理也。
(十二章。)
道非遠人
只在日用飮食
故雖愚夫愚婦耕耘紡績之事。
蓋莫不有至理存焉。
而語其大。
則天下莫能載。
故人弘道
不足西北
不滿東南
孔孟不能行道
堯湯亦有水旱
聖人亦有不能盡之時。
其用之至
惟費字可以形容
嶭(一作薛)敬軒曰。
鳶飛戾天
魚躍于淵
鳶魚率其性之道。
父必慈。
子必孝。
萬事萬物
各循其理。
是人物率其性之道。
自宋以來
諸儒言鳶魚者。
不爲不多。
以其飛躍之各率其性。
爲分人物之性者。
惟敬軒是已。
整庵敬齋諸公
未易到敬軒地位。
鳶之飛。
魚之躍。
皆有所以然之理。
不可以飛矣。
不可以躍矣。
此爲各率渠性。
性非本然
只爲氣所使云爾
則鳶或躍於淵
而魚或飛於天矣。
於此可以知人物之性同異甚不難。
朱子曰。
各止其所
夫婦天地
故旣言上下察。
又言察乎天地
天地化育流行
無聲臭之可尋。
故以鳶魚飛躍形容
歎。
鳶飛于上。
上則天也。
魚躍于下。
則地也。
所謂上下察者。
上而著鳶飛
下而著魚躍
有以知其此理之用及所以然之故。
是察天地也。
而夫婦。
遠而天地
未甞一毫空闕一息閒斷者。
卽此道也。
察雖訓以著意。
而亦省察意思
造端之端。
如仁之端義之端之端。
因其端而求之。
昭著天地之閒者。
無非是端。
而其大無外
至於端之不可推尋也。
道不遠人
所謂道者
無形體之可把捉
無方所之指的
故說出忠恕二字
謂以違道不遠。
所謂伐柯
大學絜矩
所謂四未能。
大學六所惡。
莫非忠恕之事。
人能到底忠恕
自然與道爲一。
曾子一貫忠恕
程子所謂動以天耳
與此違道不遠之忠恕
自有層級
或問則可辨。
此與主敬行恕同。
(十三章)
道非別件物事。
循吾性則是道。
夫婦之所能知者。
上章費隱
以示其體微用廣之理。
仍於下章
單拈日用常道
用勉來學
精神在於不遠二字
離固不可
况遠乎。
治人
改而止者。
後世之所當鑑法者。
一言之差。
一事
失。
便加以重律。
自新無階
反生怨恨
所以仰體上天生物仁者哉。
然後止。
而後若復如初
則又當治之。
四未能。
謙辭也。
亦如程子所謂多少未盡分處
可見聖不自足之意。
顧行
顧言
是道也。
道豈外於言行哉。
不離道。
行不違道
是謂須臾不離
造次不違
故以慥慥爲言
慥慥者。
不已之謂也。
且於字義
從心從造。
以心造道之謂也。
於義亦通。
龜山曰。
無出位之思。
素其位也。
此恐不然
素其位。
見在之位。
至不願乎外。
然後無出意思
朱子於下三章
分析素位與不願外。
蓋此也。
(十四章。)
行乎夷狄
陳安卿,黃洵饒皆以夫子欲居九夷訂之。
恐爲語病
鄱陽所謂適然墮於夷狄
蘇武洪忠宣果得之。
雖在夷狄之中。
不離於道。
卽素其位之謂也。
四未能。
工夫也。
此章六箇不字
功効也。
不怨天。
不尤人。
夫子已言於子貢者。
行險居易相反
徼幸竢命相反
小人所以相反君子
居易平常之道。
行險卽無憚之意。
竢命
順理之謂。
徼幸違道之思。
正鵠
所居之位。
失其正鵠
卽願乎外之意也。
故曰反求諸身。
以示素位之方。
自邇自卑
夫婦居室之道。
登高遠行
天地造化之妙。
爲下學人事。
上達天道
邇也卑也。
愼獨戒懼
高也遠也。
中和位育。
詩曰妻子好合
造端夫婦相應
子曰父母順矣
與天地位相應
大抵道始於夫婦
語其至則至於天地
人之居室
能使父母安樂
則是爲天地位之極功也。
鬼神之爲德。
譬如心之包性情
鬼神者氣之靈也。
其德也亦靈而實。
(十六章。)
鬼神之爲德。
視而弗見。
聽而弗聞。
渺茫不可推尋也。
故以齊服承祀鬼神言之以曉人
夫子祭神如神在。
洋洋乎如在其上與左右之意。
引抑詩。
以著鬼神之無不在
無物不體
盡其敬而不敢荒怠之意。
非專爲祭祀崇奉也。
對越神明之工。
不祭時亦如祭時。
東陽之言曰。
誠卽鬼神之德也。
便若矦師聖所謂鬼神之德則誠也之意。
鬼神與德與誠。
豈可分而二之
朱子曰。
此章兼費隱大小
陳定宇諸公大小之如此如彼。
多有歧論。
愚意大者天地
小者造夫婦云爾
朱子之以大小爲言者。
所以鬼神體物不遺之竗也。
先儒以舜,孔子德則同而名位祿壽則相反
紛紜爲說。
孔子萬世師。
天子達於庶人
不拜以敬之。
豈非得位
伯魚子思
至今千年
子孫千億
世襲公爵
豈非得祿
名流天下萬世如一日。
豈非得名得壽乎。
一時帝王輕。
萬世道統重。
且夫子之廟遍於四海
則德爲聖人
過天子。
富於四海
宗廟饗而子孫保。
豈讓於舜耶。
余則以爲舜,孔子一也。
龜山顔子雖夭而不亡爲言。
朱子曰非吾儒之所宜言。
朱子正論爲歸。
自後世觀之。
則乃如彼也。
(十七章。)
栽培傾覆
便是福善禍淫之義。
大德得天命。
否則自絶于天。
是傾也故覆之。
傾者自傾。
非天所以傾也。
故引假樂之詩。
以訂令德受祿
此以觀。
悖德受禍
如是解得。
不其近歟。
言武王之孝在於纘緖
先言文王上繼王季
下傳武王
文王之爲孝。
自在其中
(十八章。)
不階尺土
匹夫而爲天子
武王積累而後成。
舜,武王所以不同也。
故夫子之所贊美者。
亦有不同處
上祀先公
恐指后稷
如立始祖廟。
又推始祖自出之帝以祀之。
而不別立廟
祭於始祖之廟之義是也
朱子曰。
周禘帝嚳
后稷配之。
周立七世之廟。
必在武王時
自公非,高圉,亞圉。
至組紺,大王王季文王七世
然則上祀先公
自公非而始也。
后稷始祖之廟。
則當自高圉而祭。
周之追王也。
古公亶父則曰大王
西伯則曰文王
季歷則只稱王季
季卽季歷之季也。
周人亦以王季稱之。
犯諱也。
以爲王季之爲某王。
當如大王之稱。
而後世失其傳也。
大王之稱。
後世太祖權輿也。
不爲父作諡。
禮也。
王季諡則得之
胡仲虎饒仲元皆云周武王周公達孝
上文三達字而言
朱子注解之意。
(十九章。)
七廟之說。
朱子劉歆之論。
祖宗不在數中
文王武王爲文世室
文武世室之稱。
在於
不在於周。
則雖不言世室
其爲百世不遷之廟分明矣。
昭穆
以其子孫序也
楊龜山所謂父子遠近長幼親䟽之序者得之
自序昭穆
序齒
皆與於祭者
之事。
聖人之言。
感動人心處。
自不覺泫然出涕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之時。
慨焉如見先王之容。
僾然如聞先王之音。
推是心以求先王心法
率先王之成憲
子子孫孫
至于千萬代。
成周姬氏。
至今天子可矣。
幽,厲傷之。
周道遂衰。
幽厲之爲君也。
亦當踐位行禮先王之樂。
不以先王之心爲心。
至於衰亡
爲後鑑戒處。
宗廟之禮。
至於郊社之禮。
是亦繼述大者也。
文王之德。
在於奉先事天
創行追王之禮。
義起明堂之祀。
有若面承文王之命。
躬行文王之志者。
達孝
何以做此。
文武之政。
文武爲政規矩也。
有行其政者。
便亦文武
文武別人
規矩古今一也。
離婁工倕所用者。
千萬人之衆。
千萬代之遠。
只如一板而已
(二十章。)
爲政在人。
卽統說自取人以身。
始貼禮說。
而便開後面仁勇之意。
取人以身者知也。
修身道者仁也。
所以所以修。
屬於行。
當以勇貫之。
仁者都是生物之理。
而人得其理而生。
仁之發見處。
人是已。
欲見仁之理。
當觀於人而知之矣。
所謂仁者人也。
此節不言智
親親尊賢
卽知之事。
四德便在這裏
知天。
竆理之謂也。
大學之先致知是也
竆理而後知至
親親之仁。
知人之明
皆從致知中來。
仁而體夫達道
勇以行夫達道
先知達道之爲達道
然後可以體而行之。
故知在仁先。
困勉者知與成功
生知安行者一。
所以進其不及
使之強而又強。
持循不已之意也。
或曰
力行近於勇。
而曰近乎仁者
何謂也。
所謂近者。
似也。
剛毅木訥近仁是也
仁之爲德。
生生不息
少間斷。
少欠匱。
碩果不食陽氣回。
萬木俱脫而春意萌。
莫非仁之體而仁之理也。
故行之甚力而不自知止。
今日行。
明日行。
明日又行。
行之也強。
至於入德
則是謂近乎仁也。
九經所以治天下之法。
文武之政是已。
將言九經以應文武之政。
修身治人治天下國家之道。
三近發端
總結於知斯三者之句。
此爲九經上下關鎖處。
九經之本。
在於修身
大學曰。
天子至於庶人
一是
修身爲本。
孝經曰。
夫孝終於立身
九經
洪範九疇而演之者
九疇中二五事三八政。
便是九經
民則曰子。
百工則曰來。
百工庶民中一也。
所以待之者殊者。
抑末也。
然而亦民也。
當均視於庶民耳。
修身之法。
魯論曰。
正衣冠。
瞻視
儼然人望而畏之。
此曰。
明盛服。
非禮勿動。
卽敬字工夫
於心於意。
則曰誠曰正。
於身則但曰修之云也者
包得敬意
詩之抑抑威儀
維德之隅是也
賢之道非一。
而屛簧舌遠嬌色。
不肩于貨。
惟德是親。
楚書之所寶維賢是也
親親之義。
畀之以崇秩
侈之以厚廩。
同其痛癢
共其喜樂
詩之建爾元子
大啓爾宇是也
大臣則備其掾史
具其丞弼
金穀問於大農
刑獄問於司冦
卒乘問於夏官
禮典問於宗伯
書之論道經邦
燮理陰陽是也
體羣臣則重其祿。
所以勸事。
厚其俸。
所以養廉
孟子之祿足以代其耕是也
徹田而斂。
不奪農時
則百姓安。
孔子節用愛人
使民以時是也
柔遠人懷諸矦
朱子俱有所訂。
治天下之道。
不過如斯
夫子顔淵四代之制。
哀公九經之事。
四代之制卽綱領
九經之事卽節目
綱領關雎麟趾
節目
周禮
九經
捨知仁勇
不能做。
知有九經好學則知也。
旣知九經力行則仁也。
行此九經知耻不能如意則勇也。
潘瓜山三德九經之者一。
分德與事。
九經所以之者
由於達德
何必較看於德與事之分耶。
達道達德九經
都包於凡事豫立之中前定之定。
知止而后有定。
游定夫所謂至誠能定。
朱子許之以得要
在下不獲上一節。
逆推而言。
以出善誠二字
善與誠皆本於天。
節節收拾
在於天命之謂性四字
誠者。
堯舜性之也。
之者
湯武之身之也。
誠者乾道也。
之者坤道也。
學也問也思也辨也屬於知。
行也屬於仁。
弗能弗措屬於勇。
已有先儒之論。
而學之不能
不能於博也。
問之不能
不能於審也。
思辨不能
不能於愼與明也。
行之不能
不篤也。
學問思辨屬知。
審愼明屬仁。
篤行屬勇。
如是分排。
果無穿鑿嫌乎
朱子於此章。
或問曰。
天下之物。
洪纖巨細
飛潛動植
莫不各得其性命之正。
此與首章章句三各字相照應。
而其本則出於乾道變化
正性命。
孔子以來相傳之旨訣如此
惟狂克念作聖。
故雖愚必明
雖柔必強。
若其不移者。
者之中又是下愚
下愚則自㬥自棄者。
不及必明
不肖者亦不及而亦強。
則道始可以明且行矣。
此柔者。
當以第四章不肖者看。
誠爲一篇樞紐
輕輕拈起誠身二字
上以照誠之不可掩。
下以應者天之道也。
政是堪輿家飜身作局。
千里相逢之格。
天命之謂性。
便開著誠一字
天行健不息
天命穆而不已
天也命也卽一誠也。
誠是眞實无妄
天理本然
則性亦理也。
然命與性不可喚做
而其爲理則同也。
故周子曰。
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
誠之源也。
乾道變化
正性命。
斯立焉。
朱子曰。
天命者。
實理之原也。
性其在物之實體
道其當然實用
愚則知覺不足
變則明。
柔則剛果不足
變則強。
變化氣質
在於學問思辨行五者。
猛下加信之工爲可。
下工在於
朱子曰。
五者無先後。
緩急
又曰。
學問思辨
必踐其實
不爲空言
此五者之序也
兩說並通。
不可廢一。
此章始以問政
故以文武之政爲第一義
蓋政之本在於得人
得人者昌。
得人之本在於我。
我躬之不
而能知人之賢不肖者。
未之有也。
故承之以修身
所謂修身
在於率性之謂道。
道體至大。
無所不包也。
故欲修道則以仁爲本。
仁者五常之元也。
道者五常之總也。
求其元則盡其總矣。
是以
自親親而始焉。
自尊賢而肇焉。
若其敎而等之
則禮爲之節也。
此爲修身之基。
而欲修身
能事親矣。
欲知人。
能知天矣。
何以謂知天也。
五常出於天者。
因其五常之名。
而有此五倫之目。
人能盡五常之全。
可謂天理者也。
欲盡其五常
三德是也
欲行其三德
主一是也
人之氣稟
不能齊。
有生知而安行者。
堯舜其人也。
有學知而利行者
湯武其人也。
有困知而勉行者
太甲成王其人也。
曰知曰仁曰勇者。
所以行五倫之達德
堯舜湯武太甲成王
所以三德之明證也。
知者好學
仁者力行
勇者知耻
學之好也。
非不惑之知也。
行之力也。
全體之仁也。
耻之知也。
非道義之勇也。
學則能知。
行則能仁
耻則能勇
故曰近乎
近乎云者
始之事也。
於此乎知之也眞。
則身可以修矣。
可以知矣。
可以齊矣。
可以治矣。
天下可以平矣。
要則九經
九經之行。
亦惟曰而已
不先立。
則身不能正矣。
其身不正
萬事皆解。
緇衣之詩。
何以作乎。
常棣之樂。
何以得乎。
三元何以調乎。
庶績何以煕乎。
何以安其生乎。
何以善其事乎。
遠人何以綏之。
諸矦何以懷之。
非但九經之無施措如此
五倫三德也。
不得行焉。
然則柰何
明善而後誠身
者。
大學所謂至善也。
惟聖性者。
自可中道
不及乎聖。
則擇乎至於明。
執之固而至於
誠之之道。
在於學之要其博也。
問之要其審也。
思之要其愼也。
辨之要其明也。
行之要其篤也。
天縱之聖。
無所不通
若於名物度數之末。
亦有待人知者
學之博也。
孔子之於老郯是也
問之審也。
武王之於範疇是也
思之愼也。
曾子之於傳習是也
辨之明也。
孟子之於王霸是也
行之篤也。
顔子之於服膺是也
此皆學而後行之事也。
人一己百
人十己千。
如磨鐵杵
鑽石碓。
如是然後愚者明。
柔者強。
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矣。
所以上應人道敏政之言。
而啓後世學問路逕也。
由明以至
程子之非張子也。
游定夫曰。
自誠由中出。
明誠自外入。
見正朱子
陳膚仲又曰。
其內則語欠別白
葉少蘊所謂自誠而明。
不能深悉程子本意
自誠而明。
朱子亦於章句言之。
則恐不可專主程子之論。
(二十一章。)
盡其至於盡人
盡人至於盡物
人與物性同。
何不盡人物之
而必分以貳之。
如此也。
朱子所謂人物
亦我之者。
指其原頭生理之同也。
盡物者。
牛羊而已
鳥獸若而已。
虎豹龍蛇驅而放之而已。
斧斤以時入山林。
草木茂焉已矣
使人物性同。
盡人性之道。
欲盡物性
則必曰行不得矣。
然則何以謂同歟。
必曰理則同而形氣則異。
不得做人事。
余將答曰。
愚可使明。
柔可使強
形氣之所拘者。
聖人在上
能盡其
不能開其蒙蔽耶。
(二十二章。)
曲卽一端也。
武夷九曲
人有欲見其全體美者
從先見之一曲而致其身。
次次造其極處
可以盡得九曲之眞面矣。
朱子詩曰自是游人上來
蓋歎世人不能致曲也。
(二十三章。)
至誠之道。
可以前知
百世可知
正當道理
衛公顧蜚鴈。
魯公女樂孔子去。
則此爲先知之神也。
不必求諸窅冥
禮曰毋測未至。
(二十四章。)
誠者自成。
卽理也。
在於人。
爲人之理。
在於物。
爲物之理。
莫非自成也。
(二十五章。)
誠者物之終始
如看草木
自其根荄
枝葉
都是實理
未有實理
草木何以生乎。
所謂不誠則無物
草木反看於人爲好。
仁知卽性之德。
成己成物
爲仁知之所推。
在外在內
故曰合外內之道。
而此道字
卽率性之道也。
性之德也之德。
性之固有也。
鬼神之爲德。
謂其性情功効也。
德爲聖人之德。
謂其全體大用也。
蓋誠者自成。
大舜無爲而化。
而道自道。
孟子天下廣居
至誠無息四字
游,楊諸公之解。
未免語病
只解以至實故無已云。
則近之。
(二十六章。)
誠則形。
形則著。
則明
明則動。
動則變。
變則化。
比之不息則久。
久則徵。
徵則悠遠
悠遠博厚
博厚高明
自有上下大小之別。
至於變而化之域。
則便如不動而變。
無爲而成
學者其監于玆。
形容天地功化
博厚高明悠久而無餘憾。
當與乾坤卦象參看
借純之一字
以訂不已之功。
文王所以爲文
非謂
郁乎之文。
卽謂文王之爲文王也。
觀於天之所以爲天。
可知矣。
若以所以爲文文字謂之道。
則其上段亦當曰天之所以爲道也。
嶭(一作薛)方山峻極于天。
謂之察乎天地意者
恐未該暢
大哉聖人之道。
洋洋流動
使飛潛動植芸芸職職者。
莫不鼓動
各得其所
而語其道。
充滿天地
而其大無外也。
此指位育邊較多。
游定夫曰。
發育萬物
峻極于天。
至道之功也。
若如方山之說。
只是箇著意思。
(二十七章。)
三千三百莫非天。
禮儀威儀
雖是形而下者。
所以然
則皆是形而上之道。
誠有至德而後
洋洋優優者。
可以凝聚
君子德性而道問學一節
朱子章句或問
毫分縷析
如燭照而龜卜
則其於道之大小
無所不體
世之理亂
無適不可
居之上下
無往不宜
一則不可
遺細亦不成
後生小子
恪遵而敬讀。
以究其旨。
注說諸公枝辭蔓說
不足輕重
朱,陸之分。
在於德性章。
陳淸瀾學蔀通辨
辨之詳矣。
此亦不必枉費心力
秪從吾朱子定論
閑邪而已
德性
峻極于天。
問學
禮儀威儀
所以修德凝道之大端
愚而好章。
盛言爲下不倍之事。
蓋子思之意。
夫子之聖。
而易禮春秋詩書
述而不作
卽有其德而無其位也。
非夫子之德有所不足。
而不議禮制度也。
故因以夫子杞宋之歎結之。
以示後世
意可謂深且遠矣。
(二十八章。)
天下之下。
接以寡過
近於開口大而收尾小。
然過之寡者。
善之積也。
衛使者蘧瑗寡過而未能。
子美之。
聖王在上
使天下之人皆寡其過。
帝堯於變時雍之化。
而自文王以後
未有如此盛時
人皆以寡過爲心。
則寡可以至於無矣。
孟子只說寡慾
而周子言無慾。
(二十九章。)
上焉無徵
下焉不尊。
亦爲夫子而發。
所以夫子聖德
不得其位。
制禮作樂
周公之爲也。
然而夫子春秋
萬世綱常
可以制作而軼殷周矣。
下焉者之不尊不信
而降後代
尊而信之。
未有夫子
君子道本諸身。
卽道不可須臾離也。
徵諸庶民
莫見隱。
顯微
鬼神處幽而難知。
聖人在後而未見。
故復拈鬼神與聖
人。
以結上文之意。
動而世爲天下道。
行而世爲天下法。
言而世爲天下則。
先儒或以三重解之。
而恐不然
天下者有三重
然後道德光華
自然衣被四海
言行天下準則
如是看得
方可有生活之意。
之無無射
本非形容盛德之辭。
只是永譽之意。
因此以訂上文
有如鳶魚譬於費隱
所謂斷章取義
子思於此章。
極言夫子之道。
以至於天道
卽其仁如天之謂也。
先天而天不違
後天奉天時者。
夫子之自道也。
子思此言。
蓋述夫子予欲無言章之餘意。
(三十章。)
天地
大德敦化
四時日月
卽小德川流。
未發之時。
大德敦化
已發而中。
卽小德川流。
仁義禮智。
大德敦化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
卽小德川流。
德川流。
畫出道體散殊
朱子章句
以往不息三字明之
人參看於論語子在川上章也。
似此精微處。
不可汎過。
黃洵饒以夫子一貫爲小德川流者。
異於朱子之說。
大德是敦那化底。
小德是流出那敦化底。
便如忠恕
便是做那恕底。
便是流出那忠底。
然則一貫之中。
亦有大德小德之分矣。
萬物並育不相害。
弱肉強食之謂也。
鳥則飛於雲。
而魚則泳於川。
自相得其所而得其樂。
故謂之不相害。
害字是妨字之意。
睿知之知。
禮智之智。
字旣不同
義亦相殊。
知是良知之知。
靈覺有知
智是辨別之智。
實理而爲智。
(三十一章。)
溥博淵泉
時出之。
卽時時發見。
非長時發見。
陳定宇以爲當仁則仁發見
當義時則發見
此有不然
溥博淵泉
卽統言仁義禮智之名也。
周遍廣濶
靜深而有本者。
時時發見
卽其道德之盛也。
二十九章
動言行爲世道世法世則
此章以見言行爲民敬民信民說。
亦有精義
彼以王天下聖人言也。
故曰世以爲如此
此以上下聖人言也。
故曰民莫不如此。
凡有血氣者莫尊親
大學所謂沒世不忘
是止至善之効也。
中庸至誠
大學至善
至誠至聖
天道人道
綜錯成說
及到三十二章
備言中和中庸以結之。
又言知天地化育
應天地萬物育。
如萬
柯之樹葉葉皆精神
(三十二章。)
屯之爲卦
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天地間者萬物
故屯在乾坤之下。
任以生育之功。
其象曰。
君子以。
經綸
所謂經綸者。
經綸天下之事。
以承乾坤之德也。
君子天下至誠者。
子思以爲天下至誠
爲能經綸天下大經
天下大本
天地化育
至誠爲能盡其性。
至誠爲能化。
至誠爲能經綸
云至
則雖不下爲能二字
似可自能如此
以爲二字連言之者
蓋示其聖人能事
至誠則不能爲也。
至聖云爲聰明睿知
聖人
人倫之至也。
經綸大經
如舜敷敎
從自孝悌而推去。
乃爲肫肫之仁。
天德至誠
游察院所謂至誠
至聖不能知。
至聖之德。
至誠不能爲者。
甚得釋經之義。
朱子於章下。
取以書之。
六詩云。
層層漸起。
由外而入內
如觀浮圖
循級而進。
井然秩然
其詩也若爲中庸準備者然。
不動而敬。
靜時之敬也。
戒愼恐懼
動靜而言也。
存養其後面。
不媿屋漏
自欺也。
自欺
誠也。
中庸一篇首尾
一誠不得
戒愼恐懼謹獨之工。
至末章。
雜引詩經重言之。
大抵謹獨二字
爲學首先下工處。
雖以溫公之篤實
不免浮念。
况下於溫公者乎。
呂成公褊急
甞於病中讀論語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怳然覺悟
至於寬厚
讀書不能踐者。
成公之罪人也。
謹獨之工。
先自弗欺下手
而敬以爲主。
庸學一也。
極功皆以天下平爲準。
中庸性道敎。
大學之明新善。
卽互對文字。
而其本都出於易。
易之繫曰。
乾知大始
作成物。
庸學所謂道明善。
蓋始於此矣。
易之繫曰。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曲成萬物而不遺。
庸學所謂成物新民
蓋始於此矣。
一言曰。
成性存存
道義之門。
朱子甞於路上看中庸。
加修訂。
改舊說話之稍涉費力處。
車馬行邁之時。
途道跋履之際。
輒携是書。
期於見得分明
得極仔細
嘉惠後學
其心苦矣。
誠至矣。
朱子甞謂林擇之曰。
看中庸。
章句文義
窺見聖賢述作傳授之意極有條理
繩貫棊局不可亂。
眞正眼藏
一一覷得。
何以知其條理如此也。
中庸之書者。
不以朱子下工爲工。
不以朱子自期爲期
則不如不讀也。
中庸
如讀詩之大雅
易之繫辭。
禮之樂記。
諷詠淫液
自不覺手之舞而足之蹈。
胸次爽濶。
如臨洞庭
萬斛澄波
九有之累塵。
朱子潘恭叔曰。
吝字是陰病裏証。
可畏
以爲吝固然矣。
尤甚焉。
如藏劒於腹。
抱火於肚。
黑窣窣地。
傷人害物之機。
潛滋暗長。
竟至於㐫國而後已。
丁謂之冦萊公
秦檜之於岳鄂王
甚者也。
若使此人者。
讀此書至洋洋乎發育萬物句語
其有不赧然心醉
靦然而顔騂乎。
朱子曰。
卽此欲去之心。
便是能去之藥。
若能讀此書。
而知其心之蔽。
則此正是胃開時候
猛下當劑。
卽當收効
一有遷就遲緩之意。
便失其時候。
醫雖扁鵲
當望而走去。
其當劑則謹獨二字在於中庸
遏慾存理四字得於孟子
庸學皆言愼獨
愼獨當自弗欺而始。
余於燭下書此。
以燭爲質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