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别稿卷之十 (自动笺注)
碩齋別稿卷之十
 薪湖隨筆
  
[薪湖隨筆]
  尙書精英
在於二典
三謨以下
皆不出二典之外。
夏書四篇
又是絶調
殷周之所未見者。
文以代降。
其然歟。
旣讀虞夏之書。
仍始湯誓
以及其下。
尙書[下]
湯之伐桀。
先以小子不敢穪亂誓其衆。
以示伐桀之擧。
應乎天而順乎人之意。
(湯誓)
亳民之言曰。
我后不恤我衆。
捨我穡事
割正夏者。
微婉之辭也。
蚩蚩者氓。
不知吊伐合於義理
惟以伐君爲未安。
故湯不得已會衆而誓。
穪亂二字
孔子矢之之意也。
於此可以見亳民之俗。
能知親上事長之義也。
桀之罪。
在於重其役而嚴其刑。
人君失德
此若也。
役民重則民不安其業。
刑人嚴則人不奠其居。
民人不能奠安
而其國豈有不亡者乎。
湯之告民人者。
其言簡而其罪著
比之武王誓辭
可謂得善之善者也。
况桀則放而則死乎。
湯武不幸當之矣。
放與死。
何論優劣耶。
湯之放桀。
卽竆羿以後始有之事也。
堯舜相授
後世野人之言。
尙云堯幽囚而舜野死
况乎以臣伐君。
詎無口實之慙乎。
知其慙者。
所以爲湯。
釋其慙者。
所以仲虺
湯之君臣
可謂兩得之。
若無知慙之意。
又無釋慙之誥。
視若固有
恬不知動。
後世野人
其將以湯爲逆矣。
(仲虺之誥)
仁勇
仲虺之誥始。
湯以克仁之姿。
又有勇智。
三達德備矣
此智字當以知字看。
生民有欲者。
氣質之性也。
聡明者。
聡明盡性者也。
欲卽人心也。
人心不可謂欲。
而欲之所發。
人心也。
董子所謂性者生之質。
專謂氣質
奉若天命
率性之謂也。
奉之一字
得極精微處。
伊尹所謂顧諟之意同。
對越洞屬之誠。
在此一奉字。
湯之言足聽聞
文王令聞不已
湯之不邇聲色
不殖貨利
卽禹之勤邦儉家。
湯之德懋懋官
懋懋賞。
卽舜之功微惟重。
賞延于世。
湯之用人惟己。
卽舜之取人爲善
湯之改過不吝
卽禹之拜昌言也。
有如此之盛德
故行如此大事
桀以簡賢而亡。
仲虺以佑賢戒湯。
桀以昏德而亡。
仲虺以新德告湯。
各有精義存焉。
懋昭大德
卽明明德
建中于民。
新民
愼厥終。
卽止至善
三代賢哲之人。
開口便說學問極功如此
中者。
無形體之物也。
何以建於民也。
明吾大德
而施於政令事爲間者
無不中節
則民乃視之
自協于中。
民之中。
卽吾之中也。
孔子曰。
爲政以德。
譬如北辰其所
衆星共之。
北辰北極也。
人君所居
謂之辰極
以其極也。
極者中也。
義字之訓。
以心之制事之宜。
盖始於義制事
克己之匪禮勿視聽言動
盖始於禮以制心。
湯曰。
降衷下民
若有恒性
武王曰。
惟人萬物之靈。
湯就本然而言。
武王氣質而言。
(湯誥)
湯以天生聡明之聖。
得天下。
慨然修道之敎自任
誕誥多方
告以綏猷惟后。
反之性之
及其作聖則一也。
恒性
所謂善性也。
狀其性之德。
則惟中字是已。
未發之中卽衷也。
老泉曰民無常性。
盖不知性也。
福善禍淫
理之常也。
湯武桀紂
卽其大者
臯夔驩苗。
卽其著者
人之主心。
當以理之常爲義。
不當失常者自譬而自解
太史公伯夷傳。
寓慨寄憤之書也。
不可使蒙學讀之。
以怠其爲善之心也。
匪彜之彜。
恒性而言。
彜者常也。
無從常之謂也。
守典之典。
厥猷而言。
典者道也。
各守其道之謂也。
所以照應上文
湯誥一篇
專以天命言其得位之由。
無非所以發明不敢穪亂之意。
此亦釋慙之文。
伊尹祠于先王者。
太甲居憂
而攝祭于契及湯之父祖七世之廟也。
嗣王祗見厥祖者。
伊尹太甲
喪服見於成湯之殯也。
其分言先王與厥祖。
可以卞之。
且先王則言祠。
祖則言見。
王則伊尹
祖則言嗣王
段落分明
不可混看。
蔡傳之解。
恐失照撿。
(伊訓)
太甲肇位。
故言國家肇興
以及有夏所以失。
成湯所以得。
眞是老臣眷眷忠愛之誠。
畢竟歸趣
在於咸有一德
所謂克綏先王之祿。
永底烝民之生。
興亡
在於虐與寬之分。
太甲嗣德
卽寬也。
寬而不敬則懦。
故以立敎謹始之道。
湯之所以爲湯。
在於撿身若不五字
聲色之不邇。
而或恐邇於身也。
貨利不殖
而或恐殖於家也。
用人惟己。
而或有人己之別也。
改過不吝
而或恐有改吝之失也。
居上克明
而或恐其不明也。
爲下克忠
而或恐其不忠也。
日新日新
若有歉焉。
顔子克己
曾子省身
從此做出來
而爲聖爲賢。
卽其功効也。
若撿身之方。
誠意而做得。
誠意之工。
以弗欺爲主
官刑三風
侮聖言居三。
孔子三畏
亦居其一。
孔子之言。
似或引此爲用。
聖人言語
往往不謀而同者。
一團天理
曰舞曰酣曰歌。
巫風之目。
曰貨曰色曰遊畋
淫風之目。
曰侮曰逆曰遠曰比。
亂風之目。
以爲十愆
官刑之文。
押韻成章
詩體也。
顧諟明命
日新日躋所由成也。
常目在是。
造次不離
故其新也其躋也。
維日不足
天降大命
所以監其明德也。
(太甲)
上章承緖
下章忝祖
只在於祗之一字
祗則可以承其緖。
不祗則不可以承緖
緖之不承
是謂忝祖
湯與伊尹一生用工
於敬
顧諟日新
不以爲主
伊尹乃言曰者。
史筆也。
太甲惟庸
罔念聞。
伊尹以爲我旣作書而告之。
王不採納
則我豈可無言。
遂進言以諫。
史氏以乃言曰三字
表以出之。
所以志王
之失也。
昧爽丕顯
是日新之工也。
夜如何其。
旣念晣晣之光。
鷄鳴而起。
乃爲孶孶之善。
仰而念明命
俯而新己德。
而籲我俊良
迪我來人。
不在丕顯之中。
伊尹之所躬覩也。
故其言益親切如此
于度者。
審幾也。
欽厥止者。
居敬也。
幾之不審至於縱欲
敬之不居至於敗禮。
人心聽於道心
則欲何以縱乎。
直于內而方于外。
則禮何以敗乎。
乃祖攸行。
率性之謂焉。
性之所具者。
曰仁曰義曰禮曰
率之則皆順於理而合於道。
乃祖亦率是性。
爲仁爲義爲禮爲而行之。
行者道也。
乃祖所已率者。
所謂率其性之所當率者。
率其攸行。
然後可以謂毋忝。
萬章問於孟子曰。
伊尹太甲
自是以往
人皆以爲伊尹放之。
霍光之廢其君也。
伊尹爲其口實焉。
可勝歎哉。
太甲宅宗之時。
敗度縱敗禮。
將無丕承烈祖之令緖也。
伊尹入告太甲
暫御桐宮
盖亦不得已也。
太甲若不居憂
伊尹不敢爲此
命令無所禀裁也。
伊尹於是時。
百官以聽。
太甲亮陰不言
故俾近墳墓之間。
日夕瞻依
羹墻思慕
慨然如聞
先王之警咳。
僾然如覿先王儀容
有以自悔自責
天王之位。
固自如焉已矣
可謂之放歟。
其時史臣遠慮
亦如仲虺
大書曰王徂桐宮居憂
以著太甲之徂而非伊尹之放也。
以著居憂時而免喪之後也。
事實始終如此
書法謹嚴如此
而後不能深究
乃謂之放者。
何意歟。
此莾,操,懿,溫之所以接跡而起也。
習與性成之性。
所謂氣質之性也。
附子不爲大黃
醫書寒熱相侵之法。
附子之熱。
大黃之寒。
卽其本然也。
相侵則相混
氣質之移於所習乎。
孔子所謂相遠是也
旣終喪。
則不一日留於桐宮也。
故以冕服歸於王都
所謂放者。
如是乎。
太甲徂桐之時。
伊尹居亳。
以聽國政而已
朝覲獻御
皆必歸於太甲
後世行在之所。
而漢以來原廟之制。
盖始於此
帝王上墓
太甲有之。
太甲拜手稽首
伊尹拜手稽首
一則陳其悔過遷善之意。
一則陳其修身允德之方。
藹然無間之容。
千載之下。
足以想像流涕者矣。
子惠困竆
帝王盛節
文王能子視其民。
故其民亦
子來
厥隣之徯后
赤子之望乳。
此亦爲太甲敗度而發也。
爲人君者。
貪欲敗法
狗馬聲色極其娛。
宮室車服極其侈。
其勢也必厚斂於民。
而民之困竆
可立而致也。
思孝者。
以居桐之心爲心也。
思恭者。
以不惠之失爲失也。
思明思聰者。
以弗狎于弗順也
皆因其過而警之也。
人之所以爲人者。
曰仁曰誠曰
事天
臨民也仁。
奉神也誠。
太甲可以成湯
然而遜志逆心之言。
能有以下別而取舍之。
然後可以造道成德
雖以堯舜之聖。
尙以嘉言罔伏
轉相告戒
况困知如太甲者乎。
太甲受病
在於昵狎弗順。
伊尹以愼其所與告之。
所謂與者。
自朝夕左右綴衣携僕之流
至於古昔治亂興替之事。
罔非與也
與之維愼者。
當始於吾心而謹於吾身。
在輿而有旅賁之䂓。
位宁而有官師之典。
倚几而有誦訓之諫。
居寢而有暬御之箴。
臨事而有瞽史之道。
宴居而有師工之誦。
以至於𨓏牒之所載。
允恭克讓
則可與者唐堯也。
簡賢虐民。
則不可與者夏桀也。
克勤克儉
則可與者大禹也。
盤游不返。
則不可與者太康也。
如是而愼。
如是而警。
伊尹勸戒之意也。
孟子所謂民事可緩
盖引無輕民事之語。
緩之則失其時
輕之則失其心。
上世學問工夫
莫切於伊尹
眞天民之先覺也。
曰修厥身允德協于下者
誠正修齊之工也。
其曰升高自下陟遐必自邇者。
下學上達序也
其曰弗慮胡獲弗爲胡成者。
知行交須之喩也。
其曰終始惟一時乃日新者。
勉循不已
少間斷之意也。
其曰永底烝民之生者。
篤恭天下平之休也。
伊尹拈出德一字
重言複言
不嫌其多。
成德
曰懋厥德。
嗣德
惟德
不德
儉德
曰終厥德。
允德
曰懋乃德。
聽德
曰德惟治。
否德亂。
曰敬厥德。
曰陳戒于德。
曰常厥德。
曰厥德靡常
曰弗克庸德
曰咸有一德
曰佑于一德
歸于一德
曰德惟一
曰德二三。
曰惟天降灾祥在德
惟新厥德。
曰德無常師。
而乃七世之廟。
可以觀德
爲終條理者。
可謂至誠惻怛
鬼神而透金石矣。
太甲不能惠於伊尹
密邇先王
自艾悔。
自知不明于德。
至於克終允德
則德之及人者深。
有如許矣。
(咸有一德)
伊尹復政厥辟。
致仕之故也。
太甲免喪而還歸於亳。
冢宰自當復政嗣王
卽禮也。
故曰復政
太甲免喪伊尹聽政
則是亂紀也。
伊尹堯舜君民之心。
旣化太甲而復其性。
旣過三年而還其政。
引年謝事
政當其時
致仕在於復政之後
若曰已還政而告老云。
則將致仕
復政之意也。
非所別嫌明微之義也。
大抵誤解經文之失。
其弊也無竆
新莾孺子之手。
周公復子明辟之事。
漢儒錯解文義
至於亂逆籍口簒位
可不懼哉。
在易澤火革。
治曆之象。
故爰革夏正
盖取諸革。
革者。
因其質而改其文之謂也。
嗣王新服厥命。
張氏曰。
復位時言
惡是何言也。
太甲曷甞遜位歟。
三年之喪於離宮。
而有赫天王寶位
亳宮離宮
未甞有異。
復位與不復位
初非可議也。
如張氏之說行於世。
君臣大綱隳矣。
於是時。
太甲遜位
則彼三年之間。
誰爲君也。
抑謂伊尹踐位攝政歟。
桐宮視爲亳宮
自可無疑矣。
太甲在桐則桐爲京師
在亳則亳爲京師
天王所在
旣大且衆。
無往而非京師
則桐爲三年殷都
顧諟天之明命
實理之賦於人者。
明德是也
天明
命。
卽其命惟新之命也。
大享先王
爾祖其從與享之。
功臣配食太廟之始也。
成湯之廟。
伊尹仲虺
恐當配食
史氏無徵焉。
夫子所以發歎於文獻不足也。
(盤庚)
盤庚都之時。
世族巨室
豢酣於累葉昇平之樂。
而其眷戀回顧
不欲移遷者。
園林之美也。
玉帛之玩也。
盤庚之斅之者
在於具乃貝玉
不肩好貨
無總于貨寶而已
可以觀世變矣。
聖賢言夢。
始於殷高宗之夢賚。
周武王夢卜
夫子周公
盖其精神所到。
自有默通冥會之竗。
凡人不能解也。
(說命)
慮善以動。
則其靜時存養
可以想矣。
動惟厥時
則其因時制宜
可以知矣。
知行並進
不可闕一。
而行之不力
知之不繹也。
高宗已於修己治人之方。
知之審矣。
故勸以力行
後儒以此泥看。
遺知一邊
則是何異於主德性而忽問學也。
一字
始於高宗
其言曰小子舊學甘盤
首先出學來。
以告傅說
傅說乃以學于古訓對之。
仍言惟學遜志
惟斅學半。
終始典于學。
盖亦因其勢而利導
之意也。
且觀高宗說之辭。
宛似舜廷都兪
其學于甘盤得力者。
尤可驗矣。
爾惟訓于朕志。
故對以惟學遜志
志者心之所之也。
惟學遜志時敏
學而時習
一般語訓。
遜志者。
學如不及之意也。
道積于厥躬。
如水盈科
道德充實於中。
光輝宣著於外。
道者無形體。
何以知其積也。
水有源泉
不舍晝夜
可以喩此。
終始典于學。
所謂念者一念無間斷之謂也。
終者愼厥終之謂也。
始者謹其始之謂也。
典者冊在丌上。
尊閣之謂。
而又如耳司聽目司視之意也。
于者以身往學之謂也。
學者講習之謂也。
一字放過
德修罔覺
不知不覺之中。
自有修來之美。
學者也。
字亦有精彩
禹,臯陶之告于舜者。
堯之德也。
五子之告于太康者。
禹之迹也。
伊,傅,,召之告其君者。
皆不出於湯,武之成憲
欲法堯舜
法祖宗。
已自三代而然。
伊訓,說命
相表裏
伊尹聖也。
傅說賢也。
伊訓質也。
命文也。
傅說旁招俊乂
列于庶位
甘盤遜荒
何不招徠
甘盤高尙其志。
不事王侯
玉帛鍾鼓
無以致其身而挽其意歟。
公元782年
高宗伐鬼方三年
故曰惟干戈省厥躬。
以戒其輕動師旅
以事遠夷也。
若謂高宗諒闇三年不言
始得傅說
作相而命之。
其間何以伐鬼方
是不知書者之言也。
朱子曰。
武成金縢諸篇所紀。
或更歲月
歷數年。
雖以說命言之。
上中三篇
上則審像。
中則摠揆
下則至於四海咸仰。
其間年數不知爲幾許矣。
肜日雊雉
祖己格王
可謂大人之事。
先格王後正事
盖亦知本末之序者。
高宗之賢。
無所答何也。
旣以旨哉答傅說
故此無少槪見歟。
(高宗肜日)
王司敬民之敬。
成湯聖敬日躋得來
祖己之學。
於此可以推知
公元前1531年
太甲之時灾異
高宗之時災異
何也。
太甲困而得之
旣終允德
戰兢臨履之工。
十年如一日。
高宗免喪
傅說以爲佐。
其時亨泰
問其俗則淳厖。
問其朝則俊乂在位
問其野則耕鑿安業
恐懼修省之意。
所不足而然也。
患生於所忽有如此
爲人君者。
不可不念
祖伊范增
所處則同。
其意則不同。
祖伊帝辛修德
項王沛公
祖伊知天。
范增不知天。
然使項王修德祖伊
項王之言。
安知非如帝辛也。
非戰之罪。
不有命在天之言。
(西伯勘黎)
祖伊知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不虞者。
人欲而失其常也。
不迪率典者。
以民不率性也。
率性者道。
道者敎。
祖伊所謂典。
卽謂道敎也。
祖己諫則高宗亟從之。
祖伊諫則帝辛不悛
祖氏世濟其美
商帝忝厥先祖
忝先則替。
濟美則興。
箕子商紂讎斂
周武之斂福。
福之斂也。
有以敷錫於民也。
讎斂則國亡。
斂一也。
讎與福。
判若霄壤
(微子)
桀紂以酒亡國
而後世則小人亡國
醉於酒。
或有醒時。
醉於人。
無以自醒
唐德宗之於盧杞
終是迷醉不醒
天地萬物父母
化育萬物而言也。
后作父母
惠養萬民而言也。
天地生民物。
又生亶聰明之人。
以爲之君以司牧之。
天地大德
聖人極功
於泰誓之首章
可以見矣。
(泰誓)
予曷敢有越厥志。
便無一半私意留着於胸中
吊民伐罪之師。
若有私意橫却些兒
則是簒也。
武王也。
天人一理也。
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
故民之所欲。
在於翦商興周
便是天意
觀於民欲之所同。
可以仰認於無聲無臭之載矣。
天有顯道
厥類惟彰。
道卽理也。
類卽仁義禮智也。
天理至明
而其類有四
賦於人而彰著
泰誓只言商受不可不討。
牧誓則旣進師於商郊。
凡有所掌之人曁及遠方來者
皆各呼其名。
而戒之以四伐五伐之事。
所以誓則一也。
泰與牧二也。
(牧誓)
虎如如熊如羆之語。
堯舜以來始有之辭。
德度義。
天與人歸
玄黃之篚。
食漿之迎。
猶恐或後。
罔不來附
何必四獸之猛。
以勸六師之衆。
有若以力取服者然耶。
孟子武成取二三策。
有以哉。
反商政。
政由舊。
商周所以興亡也。
商則反舊而亡。
周則由舊而興。
周之所反。
反之於商之所反也。
周之所由
由之於所不由也。
(武成)
釋囚封墓
散財
所謂反商政也。
惇信民義
崇德報功
所謂政由舊也。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
不見武成
不殺一着
能使八百年爲天下主。
範,易一也。
一至九。
河圖
五行至福極。
卦爻
凡厥庶民
如彖象。
大禹庖犧
箕子文王
文王箕子
明夷之時。
皆見囚於演易傳範。
亦不偶然
春秋傳。
洪範爲商書。
春秋之意也。
(洪範)
易與
皆始於象數
故主占筮
在易則伏羲屯蒙時乎
大禹其比師之世乎。
文王箕子剝復之際乎。
伏羲其一五行乎。
大禹其二五事乎。
文王箕子其協五紀乎。
易之乾坤
範之五行乎。
範之皇極
易之元乎。
二五事。
千古聖賢修己之方。
三八政。
千古帝王治國之法。
孔子之言九思
虞舜之咨十二牧
不外於此
五行在天。
五事以下在人。
五行則只穪五行
五事以下
輒曰用。
而敬爲之主。
庶徵曰時一節
在於雨暘寒風五者之外。
盖時者。
所以照應於各以其叙之叙字。
而時與恒。
相對
無虐㷀獨。
而畏高明
蔡傳以爲高明有位尊顯者。
似或失撿。
六三德中高柔克
高亢明爽者。
箕子之意。
民之至微與至高者。
並使之羞行也。
休徵則曰歲月日。
咎徵則曰日月歲。
非總于大而著其
小也。
無易順叙
時有易故倒叙
看於易之一字
難解矣。
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
分屬五行
終似牽强
大抵占法
只有動靜二端
雨驛屬動。
霽蒙屬靜。
克則動靜相制之謂也。
易言陰陽
範言五行
五行出於陰陽
動靜自在其中
禹貢所謂九山九澤
九者皆出於九疇之數。
而弼成五服之制。
四方相距各五千里。
亦與九疇暗合。
土音爲宮。
其數八十一。
亦九九數也。
三分减一。
爲六九五十四。
商益其一。
而爲八九七十二。
律呂亦祖於此
日月之行。
則有冬夏
靑白朱黑四道
陰陽二曆
皆與黃道相會
故曰月行九道
所謂九道
九箇絲線周而匝之。
層層相糾
內層之東。
爲外層之西。
內層之西。
爲外層之東。
南北與間方。
皆照此。
西南爲朱。
東北爲黑。
東南爲靑。
西北爲白。
箕子東之朝鮮
敎民八條
所謂八條
卽三八政。
而東俗貿貿
不得傳其詳。
惟見於漢書
而只傳其三條
意者八政綱領也。
三條條目也。
世傳箕子以東俗木强
種柳平壤
謂之柳京
者卉
木之荏弱者也。
故種之以變其風氣
此亦六三德柔克之意也。
立人之道曰仁義。
陰陽剛柔
相對並立
剛柔之德。
亦以人而言。
人受天地之中故曰正。
人之生直故曰直。
此爲六三德之本也。
皇極
洛書居中
八卦太極
八音爲宮。
以分排於八卦方位
分排於八音
則一五行屬於革
革音主坎。
二五事屬於土。
土音主坤。
三八政屬
主震
四五紀屬於木。
木音主巽。
六三德屬於石。
石音主乾。
稽疑屬於金。
金音主兌。
庶徵屬於匏。
匏音主艮。
九五福屬於絲。
絲音主離。
九疇中四五相乘
各爲二十五。
以爲五十。
大衍之數。
稽疑相乘爲七七四十九。
大衍之數五十。
其用四十九也。
六極相乘爲六六三十六。
則是三十六宮也。
八政相乘爲八八六十四。
則是六十四卦也。
三德相乘爲三三九。
則是九疇之數也。
八徵不得相乘而爲八。
則是八卦也。
所謂河洛一而易同也。
井田周制也。
商而始焉。
而禹得九疇而創井田法。
故濬畎澮距川
百井謂之一成
百成謂之一同
一同
爲澮者九。
爲洫者九十。
爲溝者九百。
爲遂
者九千。
一成之旅。
則卽井田賦之法也。
平壤箕子之所畫井
則卽殷家舊制也。
於此有以井田之自商有。
而其法則始於洪範九疇也。
故遂溝洫澮。
皆以九爲數
任土作貢之式。
九等
亦出於範
九疇歸於皇極
所以敷錫五福
蕩蕩平平者。
卽攸好德三字
爲其元符
民之秉彜
好是懿德
所謂彜倫之攸叙。
而禹之傳箕子
箕子之傳武王
皆以好德爲準。
五行在人。
腎屬水。
心屬火。
肝屬木。
肺屬金。
胃屬土。
貌屬腎。
屬心
視屬肝。
聽屬肺。
思屬胃。
胃屬坤。
肺屬兌。
肝屬巽。
心屬離。
腎屬坎。
胃氣弱者食土
肺氣衰者引金。
盛則面黑。
肝耗則目靑。
心動則顴紅。
色變而其位卞焉。
周自后稷
太王王季文王
積德累仁千有餘年而後
武王始有天下
萬世子孫。
太平洪業
不在於厥初。
而克商之師纔返。
貢獒之使旋至。
武王雖不納其貢。
謹始圖終之義。
不可無陳戒之辭。
召公有此言。
若於昭王南征
穆王遠遊
有如召公賢輔
庶幾不遠而復矣。
於此可占周之興替
而其興
也。
后稷十三傳而至武王
如是其難。
其替也。
武王不過三四傳而至穆王
如是其易。
國家者。
可不念玆。
(旅獒)
不役耳目而後
人心退聽道心
道心自及百度
百度貞矣。
百度貞則下治矣。
耳之於聲。
目之於色。
第一難制之欲。
不但聲色爲然
諂佞之說。
自耳而入。
玩好之物。
自目而接。
無非戕人之斧滅性之火。
從古以來
覆轍滔滔
可勝歎哉。
桀紂不役於耳目
湯武何從而代之耶。
持國保家至德要道
莫有切於不役耳目四字
玩物之玩。
玩好之意。
而與狎玩之意同。
所謂玩人之人。
諂佞之徒。
易於爲人所狎者。
志寧於道然後聽人言。
亦以道而接。
道者日用實理也。
此爲格致誠正之効。
細行不矜
終累於大德
如漢之孝文
因其愛子之小恩。
廢其喪親大節
小德出入之說。
先儒非之。
伊尹曰。
惟德罔小。
萬邦
所以君臣酬答
金縢序事多。
武王克商之二年
周公之還。
其間許多年。
略而盡。
簡而詳。
當爲史家法門
(金縢)
武王之翌瘳天也。
周公之不死亦天也。
禾偃木拔亦天也。
王啓金縢亦天也。
乃雨反風亦天也。
周公至誠
上格于天。
天且不違
天於聖人
一理相通
有如此者
善事父母
文王善事君。
周公請代兄死。
皆非大過人者。
人皆可以爲之矣。
余故曰忠孝之褒㫌。
衰世意也。
主少國疑之時。
盖亦難矣。
周公之聖叔父之親。
不免流言之困。
徂東二年
得罪人。
又以鴟鶚之詩貽之成王
王猶未之信也。
見金縢。
遂迎出郊。
若非金縢之書。
周公不得返乎。
若曰
周公代王而言。
曰王若是其言也。
王曰爾惟舊人。
曰若昔朕其逝。
王曰嗚呼肆哉。
周公代言之辭。
蔡傳以爲周公專呼者。
未暢。
(大誥)
大誥文體極幽險。
不類聖人口氣
如今蠢。
翼日
民獻十夫句語
蔡傳雖有所釋。
終有臆解之歎。
而惟可觀者。
終始天命曉民。
勤懇之意。
堂構播獲之喩。
亦有牖開愚民之效。
微子作賓
昉於虞賓
可見古昔聖王優待前世帝王盛典也。
武庚旣叛。
殷頑莫毖。
而猶以微子復封東夏
勉之率由典常
諭之以無替朕命
惟恐其不
遺緖
其辭切。
其意懇。
宜其福流來世
歷年久遠過夏商也。
(微子之命)
淵之一字
聖人之德。
始於微子之命。
中庸之言淵淵
盖源乎此。
若非聖人者。
孰能以淵字贊其德而形容耶。
箕子微子
封爵則一也。
微子有命
箕子則否。
何也。
微子雖作賓王室。
猶在封域之內。
以備三恪
故當其封也。
不可不有誥。
箕子則遠出朝鮮
矢以罔僕。
不得有誥。
武王之於箕子
道統
師傅之義。
所以箕子之命也歟
克明德。
至於新民新邦命矣。
緝煕敬止
至於止善矣。
猶愼刑罰者。
帝舜欽恤之意。
己德旣明。
民俗旣新。
則己不以私惡而用罰。
不以怙終抵罪
丕惟曰咨。
惟刑之愼。
所以緜緜大歷服也。
(康誥)
德言之衣字。
可謂緊貼身矣。
典言堯之光輝則曰被。
康誥言文王之德之紹述則曰衣。
衣者專着於吾身。
被者廣及於四表
古人文章之竗。
於此可以見矣。
要囚服念之服字。
亦甚襯切。
大學三綱領。
二居康誥。
武王告其弟。
必不蔽私而驟告
高遠
康叔之賢。
可知矣。
太王曾孫
王季之孫。
文王之子
武王周公之弟。
家庭淵源如此
嘉言善行
多可觀。
無所傳於後世
惜哉。
民之不安
恫癏之在己。
恫癏之証。
旣知在我。
乃心
無康好逸豫
乃其對証之良劑。
要囚服念
至於旬時
藹然求生不可生之中。
惻然起疑無所疑之際。
反復丁寧
未有餘憾。
後世一時之忿。
一己之私。
殺人如刈菅者。
抑何心哉。
父子兄弟
天顯之親也。
不孝不悌
不率也。
大戛之。
不率大戛
所以梗化之類。
審知眞箇不孝眞箇不悌
然後大治其敗倫之罪。
文王誥敎小子
非擧國之小子
武王自稱也。
故其下章曰。
我民廸小子
文王武王
使有官守職事者。
無敢常酒。
下民
使其子弟惟愛土物
武王誦而傳之耳。
(酒誥)
將無醉。
孔子有酒無量不及亂之意也。
彜則但禁其常飮也。
絶飮也。
無醉則但禁其崇飮也。
非廢飮也。
入而事父母
出而服農賈。
皆是務本之政。
農而裕食。
賈而致物。
所以孝養也。
孝養旣盡其誠。
父母悅豫
家相慶。
始有洗腆之需。
而酒亦爲介眉之資。
此章當與豳之七月參看
有周惇實茂遠
煕洽康乂之治
基於斯矣。
於乎盛哉
人子養親
甘旨無闕。
若如昌歜羊棗
不可暫廢。
則當無時致用
之無節則諫爲可。
大克羞耉惟君。
蔡傳曰惟君未詳
愚按武王使妹土之人。
典聽朕敎。
曰爾若大能養老
則惟君是聽爾。
於是飮食醉飽云云之意也。
武王善引古人之言。
善人爲善
維日不足
㐫人不善
亦維日不足
牝鷄無晨。
牝雞之晨。
惟家之索。
人無於水監
當於民監者。
格言達論
發之爲經。
商間賢哲之訓。
而其姓名無徵
遲任見於盤庚中耳
撫我虐我之語。
武王亦用古訓
梓材一篇
簡脫錯誤
不可讀。
今王惟曰以下
必是周公成王之辭。
田作室之語。
亦當以周公成王解之。
(梓材)
書之言敬。
莫切於召誥所謂奈何不敬四字
而至曰王敬作所
則比之居室
上棟下宇
前堂後室
無非此敬。
新邑旣營
洪基初奠。
以敬爲本。
而居於斯於斯
傳至子孫萬年
在於斯。
東都之築。
以敬也。
成周
之守。
以敬也。
(召誥)
公元前1530年
敬德之疾字。
有味
疾者速也。
持敬之工。
宜速不宜緩。
若有緩意。
便是來年之失也。
鷄鳴而起。
昧爽丕顯
都是這疾字。
可畏非民。
民如碞險。
人君視之
至微至賤至愚至下者民也。
生殺之權在於我。
夫何可畏之有哉。
然而撫之則后而衆心成城
虐之則讎而民口甚川。
至微者至危。
至賤者至險
至愚者至神。
至下者至亢。
有如人生賴於水火
而亦蹈水火而死者
洞庭彭蠡之非險。
民碞是險。
巧言令色之非畏。
民碞是畏。
則於治國何有
節性之性。
氣質之性。
節之之方。
卽以禮爲節而制之也。
四勿可以爲節。
天休命。
武王也。
祈天永命
成王也。
武王之所俟在於休。
休旣申矣。
成王之所祈在於永
其世矣。
若非至誠格天
何以致此。
周公旣營洛。
獻圖卜於成王
大臣幼主之法。
不敢自專之意。
(洛語)
秬鬯二卣
成王所以周公也。
周公何爲而薦之文武也。
周公王室近親
不可私祭先王
其失一也。
於我者。
祭之於太室
其失二也。
穆穆閟宮
無時而祭。
其失三也。
曾謂周公之聖。
有此三失大禮節耶。
以爲成王使周公明禋於文武也。
庶殷丕作。
王基永鞏。
故以鬯卣錫之周公
所謂寧予者。
休寧祖靈也。
所謂明禋者。
祭薦先王也。
所謂休享者。
美獻我太室也。
有明休享之語。
曲成義理
謂之以事周公如事神明者。
余未知其可也。
享於生人
豈有明禋之稱耶。
周公不敢宿。
盖君言不宿於家之義。
而卽於伻來之日。
禋于文武也。
伻來明禋
是告周公之毖殷也。
王在烝祭。
是告周公留後也。
烝祭之祝冊逸
明禋告辭亦奇。
周公而告先靈
故爲成王祈福
不及自家事功
然王伻殷一節
亦當以告辭看。
承叙萬年之語。
卽爲毖殷而發也。
多士之告殷士
惻怛悽感。
無用挫抑之意。
眞聖人之言也。
前代忠臣崇奬
武王始。
庶殷雖曰讎民
無一殺戮
以邦命之靡常
曉喩丁寧
所以無疆大基祚也。
(多士)
無逸一書
引古證今之書也。
艱難對逸。
節節相應
興王對昏。
段段皆實。
諸葛武侯出師之表。
以前後漢所以隆替者。
俯仰歷論。
卽出於此篇之餘意。
(無逸)
君奭詰屈
不可强解。
如康誥之予其殺。
此篇之咸劉厥敵。
非聖王之所爲
(君奭)
無逸
成王之辭也。
故言太戊武丁祖甲太王王季文王之事。
君奭
召公之辭也。
故言伊尹伊陟臣扈虢叔泰顚之事。
君旣自處商周賢君
臣亦自居以商周名臣
胥匡以正。
率由舊章
何憂乎三監
何畏乎庶殷
何歎乎鳴鳥之不聞。
蔡叔管叔,霍
危王室而不和周公
故命蔡仲之辭。
蕃王室和兄弟爲言
不專爲候職之所當爲而已
(蔡仲之命)
側言亂常易。
知何言之爲側難。
周公聖人也。
忠逆判於俄忽
悉怛謀小酋也。
受拒係於從違
若非執端用中之智。
不爲側言所誤者鮮矣。
殄戮多罪而勸。
開釋無辜而勸。
比之於殺之而不怨。
之而不庸一也。
所謂生道殺人
無罪者不陷於刑。
則知其爲明德之所推。
未有不仁得天下者此也。
(多方)
立政許多言。
其要只在於勿以憸人其惟吉士
旣告多士服事周。
旣留君奭以協贊王
乃作無逸以戒其荒寧
乃述立政以戒其用舍
所以用捨之分。
在於
吉之間。
可謂知所先務矣。
(立政)
殷民從矣。
夷服矣。
所以審愼兢畏者。
在於兵刑。
故首以愼獄
終以詰戎
又告司冦蘇忿生
以長我王國
周公此篇。
成康刑措之治
令出惟行弗惟反
不能無弊於後世
三代盛時
致愼於令出之初。
行之四方
烝黎允懷
不但不反。
傳示千萬世可也。
若後世則不然
當其出令也。
不能致其愼。
及其行令也。
率有莫予違之意。
人孰無過
改之爲貴。
如知其令之疵纇
反之爲宜。
弗反爲非
(周官)
學古入官
非專指法令也。
事不師古
而克永世
非說攸聞者此也。
故又曰不學墻面
學者
當與學優則仕之學字通看。
成王君陳往釐東都
無敢逸豫第一義
能聰周公無逸之訓
需用平生者。
(君陳)
無求備於一夫
孔子所謂之者
前賢後聖
言若相符
成王可謂學問中人君也。
修其威儀
所以居敬也。
戒其非幾
所以愼獨也。
(顧命)
誕受羑若。
或釋以羑里
或釋以厥若。
或釋以善也。
恐皆不然
羑字似是美字之訛也。
言文誕受美若之命。
克恤西土之有衆也。
(康王之誥)
周之興也。
人才之盛。
可謂壯哉。
東都之任
周公召公畢公相繼而膺。
漸之以仁。
摩之以義。
薰陶作成
梗頑而爲柔順
三公之功也。
(畢命)
殷民之收放心
孟子所謂放心
其指雖異。
其意則同。
殷餘之人。
鮮克由禮
無以節其心。
而心自放矣。
閑之所以誠之也。
穆王之命君牙曰。
民心罔中。
惟爾之中。
盖知道者之言也。
臯陶之協。
中以刑。
君牙之民。
中以敎。
(君牙)
張氏以昭王南征不復。
故有蹈虎涉氷之喩。
隱諱其事。
迂緩其辭。
不足感動人心
盛言之以斥穆王矣。
此言恐近於苛評。
當楚舟不反之後。
穆王初命君牙
則張氏之言容或然矣。
君牙之命。
不知在於何時
其前乎君牙而出於絲綸間者
安知無痛寃迫切之辭。
而歸穆王不孝之科哉。
朱子潘叔昌曰。
後人紙上語
指點前人
甚易爲力
叔昌學於呂伯恭
專主史學
朱子以此告之。
大賢忠厚篤實之論也。
後之見史書者。
朱子之論先着胸中
自可無妄前人之失矣。
東坡之斥穆王
亦如張氏。
可恨也。
余豈爲穆王申之哉。
不當責。
如不臧厥臧。
君子所可詳審者。
僕臣之辭。
無異司徒之命。
以其昵近王所也。
滿篇精神
在於繩愆糾謬格其非心八字
(冏命)
書以刑名
可以觀世級之降。
子産鑄刑書
叔向非之。
王者乎。
然而哀矜欽敬之意。
溢於辭表。
至呼幼子童孫而告之。
可以篤老人君前日之失而補後來之過也。
漢武帝汾水之詩近之。
(呂刑)
周道東遷而始衰。
夫子特載文侯之命。
所以周道之衰。
而與匪風,下泉之係於詩末。
同其意也。
文侯若如南仲召虎
則宣王之績
可以復見。
王風降於列國
運之所使然也。
(文侯之命)
費誓當與胤征同例
伯禽專征伐。
以淮徐之侵魯。
倡率諸侯而攻之。
恐無是理。
淮徐必自魯而有侵犯京師之意。
故告于天子
興戎致討。
至有誓師之文。
而夫子錄之也。
(費誓)
公元前1531年
番番良士
仡仡勇夫
似此口氣
小戎俴收蒹葭白露之詩。
季札所以許之以能
夫子所以編之於尙書歟。
(秦)
秦仲大夫西戎
不克而死。
孫襄公
以兵送平王東都
平王襄公諸侯
畀以岐豊之地。
天命
人事
自有不期會而會者也。
經書錯簡脫篇。
無如書者。
以其伏生口授
孔壁晩出也。
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方諸篇。
出於伏生口授
伏生年過九十。
使其女傳言晁錯
齊人之語。
多不曉。
略以己意讀而傳之。
則其書之不足信
類如許。
孟子於秦火之前。
而尙以爲盡信書
不如無書。
况火餘誦傳者。
可準信耶。
朱子曰。
尙書只是虛心平氣
其所疑。
朱子之所闕疑者。
後生末學
何敢開喙於注釋
而諸儒所論。
各主己見
文致經訓
泯泯棼棼
陸子靜之言曰。
學者不長進
只是好己
凡於聖經賢傳
己見而從先輩
則便有長進之効。
孔孟之所引書者。
牴牾不合見行之本。
於此益知書不可信
商書始以湯誓
周書始以泰誓。
虞書之首以二典
堯舜揖遜
湯武征伐
一也。
虞書則以益稷爲末。
夏書則以胤征爲末。
商書則以微子爲末。
周書則以魯秦爲末。
其義亦同。
蔡九峯書傳
可謂富有大業
况其微奧之旨。
多述朱子之論。
無容更議
而所可恨者。
不憗遺
使朱子
不得見於成書之後也。
禹,稷,契之功同
故禹陟元后
傳世十六。
契十三世而成湯興。
稷亦十三世而文王作。
考其世代
必多錯舛
而禹之平水
稷之播穀
契之敷敎
澤流萬禩
功掩五帝
其揆一也。
道統之傳。
禹以洪範傳之契之孫箕子
箕子傳之稷之孫武王
亦不偶然
合各篇而言之。
治天下之大經大法
不外大學三綱領。
三綱領都在於堯典。
首章所謂欽明者。
明明德也。
所謂光被四表者。
新民也。
所謂放勳者。
至善也。
無迹
舜微有迹。
禹顯有迹。
湯武大有迹。
尋其迹則一部大學
盡在尙書
堯舜湯武
在上聖君
在下碩輔
俱有所記載於書。
文王太公無所傳。
文王有周易。
太公丹書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