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别稿卷之十三 (自动笺注)
碩齋別稿卷之十三
 薪湖隨筆
  
[薪湖隨筆]
  易之在於洗心
書之要在於精一
詩之要在於思無邪
論語之要在於學。
孟子之要在於仁義
大學之要在於致知
中庸之要在於明善
而余旣將七書
六月之望。
至七月之晦。
有所記疑。
涵養本源之工。
當以小學爲歸。
小學外篇
嘉言以廣之。
善行實之
無非切緊日用常行之則。
內篇則雜出於經傳
俱有所解。
故就其外篇而試筆焉。
盖亦因此自勉耳。
謹按稽古
小學樞紐也。
稽古而上聖訓洋洋
稽古而下則懿蹟班班
遂以稽古篇爲始。
小學[上]
太任見於詩者有二。
思齊思齊太任
齊者莊敬也。
大明維德之行。
行者成德也。
其不視惡色
不聽淫聲
不出敖言
卽其平日庸行
不必待娠而後能也。
娠則尤當致意
(稽古)
文王
生知之聖也。
雝雝在宮。
肅肅在廟。
不顯亦臨。
無射亦保。
以至於不聞而式。
不諫而入。
敎一識百
固聰
睿智所以然也。
天人性命全體大用
不待敎而自知也。
孔子兒嬉
常陳俎豆
設禮容。
孟子居學宮之旁。
始爲孔子兒時之戱。
則此所以大聖亞聖之分。
而蒙以養正聖功也。
孟子之作聖。
因其母之賢也。
孟子曰。
樂有賢父兄
政是自道也。
孟母猪肉以食孟子
卽常視毋誑之義也。
世則不然
小兒之啼。
要其卽止
多以神鬼而嚇之。
一日二日
以欺爲習。
習與性成
遂失赤子之心
此父兄之責耳。
聖人敎人
輒先詩後禮者。
以詩而和平心氣
以禮而拘束筋骸
此亦博文約禮之意也。
然詩之思無邪
禮之毋不敬
詩禮宗旨
學者所致意而加工者。
莫有先於此
不能善學
則易歸於肆。
故以思無邪而存其誠焉。
不能善學
則易偏於塞。
故以不敬而立其體焉。
孔子言外之旨。
學者不可不知。
溯其流。
可以知其源。
緣其末。
可以知其本。
文王修身齊家之本。
在於刑寡御邦。
聖功神化之極。
至於二南歌頌
莫不源於誠意正心之工。
敎人而詩爲先。
敎詩二南爲首
朱子詩曰。
昨日土墻當面立。
牖向陽開
盖引孔子之餘意。
而言一朝豁然之効。
以勉學者慥慥云爾
關雎所以麟趾之美。
騶虞所以鵲巢之盛。
葛覃勤儉
蘋藻誠敬
羔羊威儀
誦其詩而想其人。
想其人而求其心。
怳然若夫子彈文王之操。
而見其穆然深思
其高望而遠志
見其黯然而黑。
頎然而長矣。
于斯時也。
浸灌醲郁之喜。
薰蒸透徹之休。
自有充然盎然者。
所不知而己獨有知。
欲罷不能
樂而忘返
如聞淸廟之瑟。
愀如見焉。
所以敎之以二南
而得其功効大也
舜處父母兄弟之間。
盡其心焉已矣
父之頑也。
則不知其爲頑。
母之嚚也。
則不知其爲嚚。
弟之傲也。
則不知其爲傲。
而惟知父之慈我。
而我不能悅其心也。
惟知母之愛我
而我不能慰其意也。
惟知弟之敬我。
而我不能極其友也。
於斯愚人然。
此非作爲而然也。
其實情然矣。
所以大舜也。
若使眞知頑嚚與傲。
克諧以孝
孝則孝矣。
非所以爲舜也。
舜實不知其父母之惡。
孟子所謂恭爲子職
父母不我愛者
須加一轉語
有以暢舜之志矣。
若曰竭力共職
父母有責我
之時。
父母不愛我而然也。
我有未盡分處
而自速父母之責云。
則眞得舜當日之心。
孟子以不順父言者
卽此意也。
舜之負罪引慝
只在不順二字
所以父母者。
豈有不順之事。
以舜觀舜則父母賢。
而己則不順也
凡人孝衰於妻子
滔滔然也。
古人所謂養子
方知父母恩者。
眞格言也。
坐卧而擇其燥濕
飮食極其柔嘉
衣服而適其寒煖
或恐噓之則揚。
或恐握之則傷。
憧憧一念
在於穉子
以是心事其親。
未有不孝者。
不得於君則熱中
盖善形容也。
仕宦在心
東鑽西刺。
未有以得其君。
心火漸熾。
如烈燄之燎原
其中之熱。
甚於洪爐
孔子所謂患得患失鄙夫
熱中者流也。
士大夫當以難進易退
爲護身四字之符。
易曰。
進退存亡不失其正者。
其惟聖人乎。
愛日
所以知年也。
樹風不止
草暉難繫。
人子之心。
如何爲懷也。
朱子論語不遠遊之訓曰。
去親遠而爲日久
定省曠而音問踈。
不惟己之思親不置
亦恐親之念我不忘也。
陳定宇曰。
朱子十四歲。
喪父韋齋先生
事母盡孝
所以發明此章。
曲盡孝子之心。
小學若成於朱子之後
則並與定宇此言當編入稽古
之篇矣。
壽母諸詩。
令人感涕
愛日知年。
朱子有之。
文王之朝王季日三者。
具禮之朝也。
婉容愉色
或先或後。
出入扶持
疴癢抑搔者。
不在此數。
雞鳴王季未及起寢
則只問於內豎而喜。
日中及莫。
則不但問之。
必朝見於王季
武王孝文王
而知文王之孝王季
文王之孝王季
而知王季之孝大王
周家八百之祚。
自一孝字做得。
事天事神。
事君事長。
以孝推去。
爲人也孝而未有不受福者。
觀於文武
可知其理之不忒也。
父母有疾
冠者不櫛
武王侍疾也。
不說冠帶
何也。
心之憂矣。
未暇以說也。
父母有疾
衣服行步之節。
必以禮而律之。
則便非誠心
孔子曰。
與其易也寧戚
此指有喪者而言也。
侍疾者。
與其禮也寧誠。
子之於親也。
有終身之慕。
思其笑語
思其志意
色不忘乎目。
聲不忘乎耳。
追想未遂之志。
追念其未卒之事。
是繼是述。
如恐不及
繼述之道。
在於善與不善
武功一戎
所以爲善
以其翦商善述也。
武志四夷
所以不善
以其平城不能善繼也。
事死如事生。
亡如事存。
孔子如在誠是已。
親之戒子在於酒色
而其子於親歿之後
不能斷酒遠色
非所以如事生如事存之意也。
不惟不斷
不惟不遠。
酒色二字
心焉若驚。
怳然復承親戒於膝下以後
可以謂孝也。
此以往。
百千萬事。
莫不皆然。
淮南子周公之孝。
內則之所列也。
其所以爲孝。
在於如恐失之四字
所謂子云者。
能行子道之謂也。
浴沂之對。
想曾點之爲人
家居之時。
必有冠童之在座者。
酒肉與共之。
不問出入矣。
曾子守約也。
家居必簡
曾元之孝。
不及曾子
其所處之地不同而然也。
曾子曰。
孝子養老也。
樂其心。
不違其志。
以其飮食忠養之。
曾子所以顧行處。
曾元將徹而曰無。
欲以復進。
則有異於膳宰末有原之意也。
閔子所謂母在一子寒。
恐非閔子之言也。
孝子事親也。
親雖有過。
當庇而覆之。
夫子曰。
子爲父隱是也
若如閔子所言。
自己之寒。
因其母之過也。
云母三子單亦失言
其母可去也。
爲其三子孤孑不可去。
則重在於子。
閔子不以此言也。
韓傳似是野人之語。
老萊子養志者也。
其年七十。
則其父母之年將近百歲
得一喜笑大耋之時。
雖以千金博之。
其可易乎。
讀禮記。
至樂正子下堂之言。
未有惕然反省也。
及其動靜云爲之際。
私欲蔽於內。
名利嬰於外。
則不能保其身而導其親。
正子所謂惡言
曾子反爾之戒也。
所謂忿言
孔子辨惑之訓也。
學問淵源
盖有所從來者矣。
人子
不以正子之心爲心。
非孝也。
敬其身。
所以事親也。
韓伯兪泣笞。
根天之孝也。
其親不在則雖欲泣笞。
其可得乎。
劉更生之論。
只及於父母之怒。
不及伯兪之泣。
殊可欠也。
公明宣可謂善觀曾子矣。
曾子質魯
曾子之行篤。
此三者本於質之魯。
而著於行之篤也。
曾子未嘗於諸矦。
公明宣所謂朝廷者何也。
雖不仕。
賓師之禮。
諸矦所尊歟。
武城之越寇。
沈猶之楚寇。
曾子以師與父兄
在於其時
而此朝廷也。
周之詩人
不聞周公之言。
只見赤舃几几
而知其爲聖。
公明宣不聞曾子之言。
只見動止有常
而知其爲學
古昔賢士之爲工。
不專在於言語之間。
而求之
儀刑之表。
類如此。
公元前1108年
少連大連
以其至哀。
合於禮。
其所三年憂者
亦可謂道得眞情。
二連之墟。
在今朝鮮海州之地。
尙有其井甃
謂之兄弟井。
子羔未嘗見齒
二連三年憂也。
三年之內。
不言而涕。
又高於人。
宰我與子羔同遊孔門
見子羔而能無媿乎。
子羔之行。
旣以孝爲源。
所以持身處心之方。
一出於正。
無少虗僞之意。
行不由徑
不由竇。
平常無事時則可。
亂離蒼皇之際則難。
盖人之所以爲人
所不而後所爲
顔丁二連
皆稱其善居喪者。
衰世意也。
爲人子居父母之喪。
皇皇望望焉。
不怠不解
人情天理之所同然也。
世之降矣。
俗之渝矣。
不能善居其喪者有之。
故特以此三人書之檀弓雜記之中。
以㫌其孝。
堯舜盛際
家家顔丁
人人二連
有於善與不善之可稱哉。
曾子之得於聖人者。
於道而聞一貫。
於行而受孝經。
而方其興於詩之時。
先有所覺於小旻卒章
以爲終身佩服之訓。
而孝於親。
而全而歸之者在於斯。
學於師。
而唯而曉之者在於斯。
朱子曰。
眞正英䧺
却是
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處做將出來。
於乎曾子有之。
象箸
箕子諫之。
不聽
象者象之齒也。
禹貢齒革所以車甲
夏禹之時。
象齒車飾
以爲箸。
不至於太侈
然則箕子何爲而諫也。
盖禹貢齒革之爲車甲
後儒曲解也。
孔子曰。
殷之輅
取其木也。
殷因夏禮
輅之亦以木而不以象齒
可以類推也。
及周作而五輅始焉。
象輅居其一。
因周輅之象飾
之如周。
而以禹貢之齒謂之成車者誤也。
大抵商紂之前
無以象齒爲器者。
而爲著。
則創有之物也。
箕子以爲可以爲著。
玉之爲桮
次第事耳。
極言以諫之。
然則公劉之時比商紂
亦可謂古矣。
竄在西戎
猶以玉瑤舟之
則以萬乘之君。
不可以爲象箸歟。
公劉之所舟者。
後世之所追述也。
極言威儀之美。
故曰何以舟之
玉及瑤
不以辭而害意可也。
若如是而解詩。
文王崇之臨衝
眞爲上天所與歟。
武王聖人也。
西旅貢獒。
召公尙戒之。
况以暴虐
象爲箸。
漸不可長也。
其微不可已也。
故防其微而杜其漸也。
史記
崇侯虎西伯
西伯羑里
西伯之臣閎夭之徒。
美女奇物以獻
西伯
賜弓鈇鉞
專征伐。
曰譖
西伯崇矦也。
西伯三年
崇矦作豐
苟有是也
西伯何以聖人也。
得弓鈇鉞之錫。
自專征伐
因其譖我之私嫌
其與國之宗社
春秋以後諸矦強㬥之時。
所未多見者。
西伯豈有是哉。
史記之誤也。
禹貢之齒。
解以車飾
而啓後王竆奢之弊。
文王之伐崇。
解以私嫌
而啓諸矦相賊之弊。
不可以不明卞而痛斥之也。
微子箕子之不死於之世。
猶可以見三代之厚也。
帝乙之時
箕子微子而且賢。
帝乙而立微子
帝乙不聽而立
箕子所謂舊云刻子是也
旣立
箕子諫而囚之而已。
微子去而任之而已。
不仁能全二子哉。
賢聖六七君之遺澤餘烈。
尙有不泯而然也。
以前
無殺諫之君。
惟傑殺龍逄則湯遂伐之。
比干武王遂伐之。
殺諫而亡國
自傑始。
所謂諫之一字
卽綿國之本。
爲人君者於此反省
則於爲國何有哉。
夷齊叩馬而諫。
左右不待武王之命。
徑欲兵之。
何其紀律也。
武王旣克殷。
商容之閭。
比干之墓。
箕子之囚。
所以顯忠遂良
一反前政
丕慰薄海
延頸跂踵之望。
則獨於夷齊
無所槪見
何故也。
晉文公之譎。
封綿山
曾謂武王之聖。
不以比干者。
封夷齊之所隱歟。
是有未可知者
若使夷齊爲此擧。
生存於克殷之後
武王不置不問也。
夷齊武王之時
叩馬與不叩馬
不必較論
周師之向殷。
有一夷齊之論。
所以君臣大綱也。
湯有仲虺之誥。
武有夷齊之諫。
不可無者也。
南子淫名
而能以小君之禮見孔子
能以忠臣之節知蘧瑗
則亦可謂異矣。
公門下車
古今通誼也。
中夜無人
能下而過者。
衛靈問答以後始行焉。
蘧瑗之夜下公門。
比之比干豫讓殺身
可謂錄錄無所稱者。
朱子必載之於比干豫讓間者
誠以平日庸行之謹。
異時殺身之烈。
三人易地則皆然。
人有惰行冥冥之中。
而能信節昭昭之地。
未之有也。
豫讓之心。
只有一智伯。
有後無後
何嘗較計哉。
襄子之言。
可謂不知讓者。
胡致堂管見
則因襄子之言而演之也。
賈生讓之始事中行氏。
事智
伯。
謂之反君事讎。
良亦駭矣。
漆身爲啞。
行乞於市。
欲報襄子
五起不中
至於塗廁。
至於伏橋。
則此豈可一朝然諾
慷慨殺身者。
比方而論之哉。
齊閔王卒於鼓里。
王孫賈失其處。
則其有媿於執靮死綏之忠矣。
若非其母之賢。
不能君王之讎矣。
周勃北軍左袒
盖出於王孫賈右之法。
伊川以爲爲身謀。
則其失自賈而始也。
臼季可謂知敬者也。
秦漢以來
不知敬爲學問之根基
程子始言主一之謂敬。
無適之謂一。
子合而言之曰。
主一無適之謂敬。
上蔡又言敬是常惺惺法。
自是
敬之一字
重於太山九鼎矣。
臼季於革車▣▣(相爭)之時。
以敬德聚
豈非所謂不學而能者歟。
朋友易狎。
而久而敬之。
孔子所以平仲也。
若夫婦之間。
則其狎而昵之。
朋友不知爲幾倍。
而卻缺之相待如賓
可謂賢於平仲矣。
然而夫婦之間。
自當朋友
朋友之際。
自當夫婦
所以不敬也。
卻缺。
謹於夫婦之別也。
公父文伯之母。
謹於男女之別也。
衛妃,蔡女
所以守其節也。
婦人守節
於謹其分而無所踰越。
編次之意也。
孔叢子曰。
柏舟
匹夫執志不可易也。
共姜夫死而不去。
蔡女夫疾而不去。
執志不可易。
一也。
蔡女之言曰。
彼無大故
不遣妾。
何以得去云者
特遮其母之言也。
夫家雖遣之。
豈可再醮乎。
其所云壹與之醮。
終身不改者。
與髧彼兩髦
實維我儀之同其烈也。
象以殺舜爲事
舜乃放而遠之
則是亦象也。
象之欲殺舜者。
在於側微之時。
若使象謀不戢於爲帝之後
則禹,臯陶豈置象而不問耶。
伯夷從父命。
叔齊宗統
二人者之心。
只知天倫
不知南面之樂。
孔子所謂求仁得仁
可以二人矣。
或曰
不立。
中子若不賢。
孤竹之祀忽焉
齊之不立。
豈不齊之罪歟。
不然
有問朱子者曰。
孤竹或無中子可立
奈何
朱子曰。
宗室之有賢子弟。
立之可也。
雖無中子
將讓而不居
奚暇顧其賢不賢耶。
長世之責雖重。
比諸得仁
反有輕焉。
齊之所知惟仁耳。
程子曰。
死事極小
失節事極大。
凡看義理
當以程朱之訓爲歸。
後世眼目
只知宗國之重。
不知天賦之爲重。
故世日漸陵夷
民志日漸渝薄
義理二字
不復聞於世矣。
或曰
伯夷若立於孤竹
發政施仁。
天命人心
歸於伯夷
伯夷如何處之。
叩馬之忠推其心。
則必不提兵朝歌矣。
曰。
天之所與也。
人之所歸也。
武王豈不叩馬之爲義。
而必欲甘心牧野洋洋也。
特勢之使然耳。
夫子文王至德者。
以其無牧野之擧也。
使伯夷岐周之盛。
當爲文王
不當武王
行一不義得天下。
伯夷所不爲也。
武王伐紂
不曰不義
義士猶或非之。
則以伯夷而行武王之事。
不敢信也。
或曰
伯夷西伯而見囚於羑里
則亦將以賂而求免歟。
曰。
豈有是也
西伯亦豈以賂求免者哉。
其臣爲其主行輅。
西伯豈知之哉。
孔子有疾
子路請禱
子路所以請禱者盖失之。
孔子知之故禁之也。
閎夭之徒。
若如子路而請於文王
文王肯許之哉。
子路閎夭
其義一也。
或曰
仁固重也。
三年之喪。
通喪也。
逃之不行三年之喪。
仁者如是乎。
曰。
大王卒。
太伯仲雍歸赴喪畢。
荊蠻
伯夷叔齊相讓而避之。
國人立其仲子
名位旣定國有主矣。
於是還國
宗室子弟同居終制矣。
太伯仲雍所已行者
豈不行之
哉。
或曰
伯夷非其君不事
而避而居北海
依於西伯
有若臣事二君者然矣。
曰。
伯夷何嘗臣事西伯哉。
西伯養之大老
執爵執酳。
祝哽祝噎
有如師弟子之禮矣
伯夷歸於西伯
以其善養老也。
堯舜復生
伯夷非其君則不事。
或曰
然則太公不臣事於西伯歟。
曰。
西伯之養太公亦如伯夷
有若伊尹之於湯。
湯之不爲天子也。
受學伊尹
及伐之後始臣之。
太公伊尹
伯夷不爲太公
或曰
齊若有叩馬之意。
何不諫於而俾悛其惡也。
曰。
有言然後諫。
伯夷叔齊
不過海濱一老人耳。
得以諫之哉。
身不出則言亦不出。
,齊之賢。
豈或犯聖人之攸戒耶。
或曰
武王觀兵孟津也。
不期而會八百諸矦
伯夷如君孤竹則將奈何
曰。
不但不往。
布告天下以討武王
而人必無應之者
以國斃焉已矣
不以羣后躳助於周廟之祭也審矣。
或曰
崇矦之譖西伯
祖伊之意。
在商固忠臣也。
如使伯夷孤竹之君而事
則當如崇矦之爲歟。
曰。
不然
不匡之惡。
而惟以殺西伯爲計。
范增之欲殺
沛公是也
伯夷豈爲是也
必先心之非。
至誠惻怛
不讓伊尹
若不知悛。
則當如微子而去矣。
不然則與比干同歸
無出於此數者。
求仁得仁
如斯已矣
或曰
伯夷叔齊之逃也。
商王以立子以長。
孤竹之臣立伯夷
則將奈何
曰。
君命重。
伯夷黽勉就位
卽告于王以眞情實狀
備陳衷曲
傳位叔齊
幸而得請則好矣。
不幸而不得請
則必稱疾佯狂
以思所以傳位之道矣。
或曰
孤竹君欲立叔齊
叔齊死於孤竹君生時
則伯何以處義也。
曰。
伯夷之逃。
不以叔齊
以父命。
叔齊有無
非關伯夷
孤竹君所不欲立伯夷也。
伯夷以父命爲重。
或曰
伯夷先死
叔齊奈何
曰。
叔齊少子也。
叔齊之兄。
又有中子
叔齊亦將逃之而不立。
伯夷叔齊
叔齊伯夷也。
或曰
箕子商之周親也。
武王訪道則傳洪範
伯夷隱去而不反。
無已過歟。
曰。
子不聞孟子之言乎。
伯夷鄕人處。
望望然去。
以其至淸至潔之操。
尙不欲處於鄕人之中。
武王之朝乎。
顧其心惟知以臣伐君之爲非
不知應天順人之爲義。
所以伯夷也。
箕子
明夷艱貞
性命亂世
矢心罔僕。
傳道統於興主
箕子伯夷合於道。
或曰
採薇之詩曰以㬥易㬥。
伯夷眞知武王之爲㬥。
而其詩如此歟。
曰。
古人以此詩爲逸詩
而非伯夷之所作也。
然而伯夷武王爲㬥者。
不以武王有㬥行也。
以其伐商之爲㬥也。
或曰
齊義不食周粟
首陽亦周土也。
何不箕子東之朝鮮也。
曰。
朝鮮獨非周家之所有乎。
以死爲矢則朝鮮首陽一也。
齊只知有商
微子封於宋。
承商王之統。
則往依於微子
微子之養。
西伯之時。
未爲不可
而是亦苟耳。
君子不苟
若使齊而苟全
所謂也哉
齊之心直而已
不肯分寸以圖其生。
或曰
武庚在殷之舊都
殷民謳歌思殷。
齊與武庚
因其民而相其時
以圖興復
可謂畢忠。
無能爲此擧者何也。
曰。
齊亦聖人也。
豈不知天命之已改。
人心之已變。
而猶叩馬而諫伐者。
所以大義天下也。
蕫子曰。
仁人者。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齊平依於仁而行。
正誼明道已矣
於此者。
非夷所知也。
微子之賢。
不能重恢
國。
盖天不可違而人心不可咈也。
齊天下之大老也。
微子所不能爲者。
齊欲爲之乎。
或曰
齊之諫。
云晩矣。
師期已戒。
戎車已駕。
武王雖欲從之。
可及乎。
曰。
當是時。
武王而伐商。
天下大事也。
非大公望散宜生之徒。
有知其事者。
如使齊而與聞
引經據義之說。
在於武王御馬之時耶。
齊雖聞之於早。
極言以諫。
武王亦豈從其言而止之耶。
或曰
孔子稱殷有三仁
不與焉。
何哉。
曰。
三仁皆殷之近親也。
近親成仁
幷稱焉。
齊亦以得仁而許之。
非但讓國爲仁。
諫伐亦爲仁也。
孔子曰。
能以禮讓
爲國何有
文王所以治歧者禮讓也。
虞芮之君。
觀感而化。
若耕者讓畔
偶然耳。
王者之政。
先正經界
卿田三千二百畝。
大夫八百畝。
士四百畝。
中士二百畝。
下士庶人在官百畝
大國之制也。
溝洫畎澮
各有所定。
井井不紊。
雖欲讓而不可得也
似此文義當活看。
且士讓爲大夫
大夫讓爲卿。
亦恐未然
虞芮之君入朝之時。
適當文王命官之會。
而其大夫相讓虞廷之臣。
虞芮之君。
得以見之矣。
不然
則亦近於夸大
其所謂讓者。
以位而相讓也。
士見大夫
揖讓其先行。
大夫見卿亦如之之謂。
讓爲之爲字。
恐作於字。
先儒熊剛大論曰。
才止於大夫者。
不敢居卿之位。
才止於士者。
不敢大夫之位。
此固爲正論
虞芮所見者。
非讓其位也。
卽其相讓美風也。
緜之卒章曰。
虞芮質厥成。
質者正也。
成者平也。
正其曲。
直而平之
則傳所謂我等小人
不可以履君子之境而退者
盖誤也。
文王二君之訟而平之
按於詩可卞。
昆夷駾矣。
虞芮質矣。
予有䟽附
予有先後
在於此時
則不待勘黎。
西伯之勢已成矣。
不待誓牧
商紂之事已去矣。
善謀者制於未然
若及其初而改行易慮。
丕承先王令緖
西伯將奔卛職而已
書曰不見是圖。
其斯之謂歟。
顔子所從事者。
甚多且大。
而以曾子篤實
顔子造詣
故有以能問不能等語。
於此可以曾子之所守矣。
自知我之能能於人。
而故問於不能
自知我之多多於人。
而故問於不多。
則便非顔子
以此而想其爲人也。
從不如愚中出來。
與人交。
久而敬之。
晏嬰之後
更未多得
以其主敬之工
不足
而交人之道未盡也。
孔子曰。
出門如見大賓
使民如承大祭
出門一步
儼若大賓之臨坐。
則其敬可知
及其莅民也。
至微至卑者民。
而敬而畏之。
如奉圭璋而趍走顯相之列。
於此益知無處不在
無事不持
苟存敬而行敬。
出門使民
尙如彼其謹。
况於朋友之接乎。
公元前1081年
晏平仲自奉甚簡。
一狐三十年
且其言語愼默
觀於御者之事。
可以推知
所以交人之際。
久猶相敬也。
眞文忠公曰。
氣之决驟
軼於奔駟。
敬則銜勒也。
情之橫放
甚於潰川。
敬則隄防也。
朱子曰。
竆理居敬工夫日益進。
居敬竆理工夫日益密。
易之文言曰。
敬以直內
義以方外
學者於此
有知其敬義夾持而外內交養焉。
有知誠正由是而竆格爲本焉。
有知血氣情欲之制以道心
而敬爲終始之要焉。
朱子所謂未始一日離乎敬者是也
敬者作聖之階梯也。
及其成功也。
豈止晏平仲一端之敬乎哉
能敬有德
在乎勉循而不已
伯夷目不視惡色
不聽惡聲
已過四勿地位者也。
勿之云者
禁止之辭。
不之云者
不爲之意。
伯夷於此克己復禮
孔子以仁予之。
或曰
孤竹君之生也。
鄭衛之音陳於前。
則伯塞耳而走。
若以齊宋之女列於後。
則伯將閉目而逃歟。
曰。
伯夷於此
下氣怡色柔聲以諫。
若不入。
起敬起孝。
說則復諫
當如內則所訓矣。
豈可塞耳閉目而逃以走之哉。
澹臺氏與高氏
俱魯,衛之賢者也。
踐履之篤。
令人可敬
持己澹臺氏。
愛物高氏斯可矣。
高氏孔子而後能。
澹臺未及孔子而能。
孔子之所謹而信者。
言行也。
故自易之繫。
以是慥慥焉。
堯舜盛時
至治馨香
無以言敗者。
堯有靜言庸違之戒。
有出好興戒之訓。
南宮适以尙德君子
日日讀抑詩。
白圭之玷
三復詠歎
可知愼言也。
言之愼者其行必敏。
孔子所以結姻也。
衛武公之言白圭
兼言言行
所謂愼爾出話。
敬爾威儀是也
言者行之表。
行者言之實。
攝以威儀
敬以維持
所以行也。
愼其言語
期其柔嘉
所以言也。
故曰告之話言
順德之行。
白圭柔木
政是好對。
白圭之有玷。
不如柔木緡絲
弓之取材
以其質也。
人之爲基。
以其德也。
故器宇先而才藝後。
力行先而學文後。
知所先後
可以進德
抑之詩曰民各有心。
可謂知心之言矣。
性則純是天理
也。
千載前後無以異也。
百姓賢愚無以異也。
堯舜桀紂一也。
中國外裔一也。
心則有淸濁粹駁之不齊其稟者。
氣之使然也。
千萬人未有一相似者。
千萬代未有無不同者。
所以心性之分也。
南容能知抑詩之爲可復。
則亦必知其心性之說矣。
未有所傳於後世也。
舜曰朕言不再
湯曰朕不食言
子路之無宿諾
盖出於此
子路喜聞過。
程子以爲百世之師。
過則必改。
言則必踐。
其過也雖細。
而如風䨓之象焉。
其言也雖小。
如山嶽之重焉。
卽亦聖賢之徒也。
可以子路銀山鐵壁氣像
懦夫立而薄夫敦也。
大丈夫行事
磊磊落落
光明正大
在天而如日月。
在地而如海岳。
在物而如麟鳳
然後可謂天下廣居
天下正位矣。
下澤羸驂
幷驅高車駟馬之道。
未有色動者也。
簞食瓢飮
幷列八簋五鼎之饗。
未有不心變者也。
顔子則樂。
子路則不耻。
不耻然後以至於樂矣
子路貧而無諂
富而無驕者也。
顔子是貧而樂。
富而好禮者也。
或曰
子路得志公卿
亦將衣敝縕袍歟。
曰。
夫子亦以
狐貉之厚以居。
子路貴而豈不狐貉乎。
夫子美子路者。
以其心不在溫飽
不以惡衣惡食而易其介也。
且其志槩。
雖在季孟之間
必不循奢而失儉也審矣。
或曰
華之使齊也。
乘肥馬衣輕裘矣。
若使子路使於齊。
將以敝縕袍往歟。
抑借於子華而行歟。
曰。
子路所以不耻云者
夫子設言也。
非眞子路以敝縕袍共立狐貉之人而言也。
君子素其位。
子路雖衣縕袍
奉使也。
不肯借於人而華其飾也。
如是者。
豈曰不耻云哉。
或曰
鄕黨衣裘之盛。
似若不儉者然。
何也。
曰。
夫子大夫之後
不可徒行
伯魚子淵之喪。
不以車而爲槨。
禮也。
緇衣羔裘
用於吉日之朝。
素衣麑裘
用於大蜡之祭。
黃衣狐裘
用於息民之袍。
此朝祭之儀章
不可以闕也。
聖人孔子
不能得中於衣服之節也。
孔子無可無不可
舜以深山匹夫
黃收而備山龍者。
以其位也。
孔子如不仕。
豈有朝祭之服哉。
或曰
子路不恥縕袍
而仕於季氏
何也。
曰。
其仕也非爲貧也。
孔子欲往公山,佛㬳(一作肸)之召。
子路皆不悅。
則以子路之贒。
豈不季氏不可從也。
當其三都之墮也。
意氣之盛。
亦可以觀矣。
顓臾有事
不能諫而止之。
則坐學力不到也。
若謂子路爲貧而仕云爾
非子路之本心也。
衣章不輕而重。
先王法服
不敢服。
故夫不以紅紫褻服
褻服猶然
在首之冠乎。
子臧冠鷸
所以爲身災。
朱子以此編之衣服之節。
盖欲使人謹於章身之物。
不敢異之意也。
敬姜之言文伯者。
禮也。
公桑蠶室
天子鞠衣先帝
以告將蠶。
內宰詔后。
帥內外命婦以趨蠶事
使世婦主蠶室。
奉繭以示于君。
遂獻于夫人
夫人受之。
三盆手
布于三宮世婦
使繅以爲黼黻
詩之七月
備言蠶桑之績。
魯國卿大夫之妻。
能識古禮之如此者
周禮豳風有以敎之也。
夫民勞則思。
思則善心生。
孔子曰。
愛之無勞乎。
逸則淫。
淫則忘善。
善則惡心生。
孟子曰。
逸居而無敎。
近於禽獸
無廢先人
是爲保家之令訓。
五子
以至伊傅周召諸君子。
不以法先爲第一務。
孟子曰。
先王之法而過者。
未之有也。
此有君民之責者。
可以爲鑑。
詩曰。
明發不寐。
有懷二人
有家道之責者。
可以爲師。
三代之君。
不忘乎禹,湯,文,武之訓。
六卿之長。
不忘乎狐,趙,欒,范之言。
則夫豈有禍亂之及於家國者哉。
顔子簞瓢不改其樂。
朱子謂之敬身者。
何也。
克己復禮
所以也。
顔子居於陋巷之中。
樂人之所憂。
充然如有所得者。
無非直內之工也。
直內方外
如輪翼之交須。
此非敬身而何
人之動靜云一出於敬
未有成德者。
石碏六逆者。
所以內嬖專寵
莊姜失位
綠衣黃裳之譏矣。
六順者。
所以州吁好兵
莊公弗禁。
赤子潢池之漸矣。
古昔忠讜之言。
皆有言外微旨
在後默究而細推之耳。
或曰
石碏以爲愛子
敎之以義方
弗納於邪。
不能敎其子。
州吁同惡
何其言行不相孚也。
曰。
之子不肖
堯嫌其子之不肖
不勸舜以敎子乎。
石碏純臣也。
處其君夫婦父子之間。
極言不諱
古來罕見其倫。
若於居家之時。
敎其子必以義方
而其子不卛父訓
則其父亦無如之何矣。
孟子曰。
父子責善
責善則離。
則不祥。
石碏古之人也。
易子而敎之。
以戒父子之相夷也。
其詳在左傳
或曰
石碏州吁弑逆
與齊陳共殺州吁
忠則忠矣。
桓公則已死矣。
何不莊公之卒桓公之立也。
桓公而殺州吁
預防其亂也。
曰。
自後世而觀古事
水落石出
甚易爲言也。
石碏安知不言桓公
桓公不從耶。
桓公母家
亟殺君讎。
桓公母弟
石碏不負莊,桓矣。
劉康公之言。
出於成湯
而衷與中一也。
成湯說天所以降。
康公說人之所以受。
其義亦一也。
威儀之則。
有物有則之謂也。
優優大哉
禮儀三千。
威儀三百。
非道也。
卛之則順其命也。
此命字卽天命之命也。
命與性。
一而二。
二而一也。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則物不得與也
人物之性。
若沕然無間
成湯何以謂于民也。
康公何以謂民受也。
孟子何以堯舜也。
何以分犬牛也。
物物皆有當行之路。
非理自然也。
民則其中也。
故忠於君。
孝於親。
敬於兄。
慈於幼。
推之於百千萬事。
盡善盡美
所謂中也。
物則受其偏也。
故虎之乳。
烏之哺。
鳩之別。
蜂之義。
僅通於一邊
而他不能推去。
所謂偏也。
偏者氣也。
氣之偏處。
理亦偏也。
孔子之所愼。
在於齋戰。
康公便說國之大事在祀與
戎。
康公所以爲學
不在顔,曾之下矣。
詩曰。
其儀不忒
正是四國
又曰。
赫赫師尹
具爾瞻。
令尹圍。
具瞻之位。
無不忒之儀。
則將何以久於其位。
古人觀人。
輒於動止
魯公執玉
楚子之擧趾是也
禮曰。
儼若思。
安定辭。
曾子曰。
動容貌。
斯遠㬥慢矣。
正顔色。
近信矣。
出辭氣。
遠鄙倍矣。
所以正心修身之要也。
孟子梁襄王不似人君
以其無嚴恪之容也。
諸中而後發於外。
潤屋德潤身。
若無居敬之工。
則其心不能正。
而其身不能修。
不能修。
則威不可謂畏矣。
不可謂象矣。
小學近思錄之例。
添補朱子言行
然後可以完備
威儀之節不可闕者。
敬齋箴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