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别稿卷之十七 (自动笺注)
碩齋別稿卷之十七
 薪湖隨筆
  
[薪湖隨筆]
  禮記告功
遂看春秋左氏傳。
憶昔鵝湖之社。
受讀於里子
(再從兄海州公)略通大旨
今攬舊篇。
不禁存歿之感矣。
左傳
古者后妃無諡。
鄭之武姜
衛之莊姜
先儒注說
以爲諡非也
鄭武公夫人
故曰武姜
衛莊公夫人
故曰莊姜
盖從夫諡也
孔子曰。
諡以尊名
節以壹惠。
耻名之浮於行也。
安有夫人而以武爲諡者哉
若厲嬀戴嬀之稱者。
元妃從其夫諡。
媵御不可冒稱
故以諡而別之
媵御之有諡。
近於褻矣。
(隱。)
鄭莊公遷其母。
斃其弟。
伐其君。
彝倫綱紀之間。
已不免乎春秋之貶矣。
穎考叔舍肉。
志微婉。
其言懇摯
令人然而感動
所謂闕地及泉隧而相見者。
適所文過遂非
子遷母。
天下大變也。
旣知其得罪名敎
則卽詣城穎。
涕泣迎還。
以情以理。
其然矣。
欲踐其初之悖言
使之鑿土及泉
以開隧道
而後始見其母。
急於踐言
不急於迎母。
寧有是
哉。
况其言之悖出。
初非可踐者耶。
於是乎穎考叔未盡善矣。
禮曰。
制國不過千乘
都城不過百雉
以此坊民。
諸侯猶有叛者。
莊公不用祭仲之言。
竟使其弟厚而自崩。
則亦豈不忸怩乎。
以是君子愼其始而圖其終也。
夫子曰。
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平王欲分政於虢。
莊公乃敢懷怨
周鄭以子交質
可謂不君不臣矣。
溫之周之禾。
恣意侵犯
仍不朝覲
至有繻之役。
顧其爲逆。
無異楚人之於昭王也。
此時
列國諸姬異姓矦伯
一人聲罪而致討。
王室不能復興
名義不能復章
自此而始。
聖人雖欲不作春秋
得乎。
莊公不取許宋。
盖善矣。
宋宣公棄其子而傳其弟。
家法也。
微子舍腯而立衍。
其先已然
而公羊氏曰。
君子大居正
果得之矣。
若穆公不傳其子。
還其位於其姪。
可謂賢矣。
朱魯齋非之曰。
祿之是荷者。
未知其可也。
然則德昭之不立。
不足太宗失德歟。
千乘猶傳舍。
不私其子而還其兄之子
宣公無媿禪受聖世矣。
衛於周近親也。
州吁變作
燕燕詩興
桓王不能問其罪。
何以諸矦而嚴堂陛之分乎。
卒之鄭矢中肩。
王室遂微。
盖自平王之時
鄭莊公遷母之罪
不加之兵。
諸矦縱恣無忌
人倫之變。
相接焉。
春秋之始於東遷
通鑑之始於三晉
有以哉。
佾舞之數。
先儒二說
八佾者八八也。
六佾者六六也。
四佾者四四也。
朱子曰。
以理求之。
舞位必方
豈佾少人多哉。
盖從杜元凱之說。
不以服虔爲是也。
公子忽。
逆婦而後祖。
鍼子以爲誣祖。
婚禮所以二姓之好。
上事宗廟者也。
納采也。
問名也。
納吉也。
納徵也。
請期也。
筵几於廟。
拜迎而入。
揖讓而升。
聽命於廟。
禮也。
公子忽先娶而後告。
其時王之制。
以次子之故。
不先於祖廟歟。
武王之後
相與爲婚。
失禮有如此。
四國何所觀焉。
可惜也。
無駭之卒。
公子翬請族。
族者氏也。
衆仲曰。
胙之土而命之氏。
禹錫土姓
賜姓之始也。
命之氏者。
先於衆仲
無可攷之文。
季文子有言曰。
高陽氏才子八人
高辛氏才子八人
十六族也。
言族則氏在其中
然則賜姓命氏
其在五帝時乎
禮曰。
殺人之中亦有禮。
宋公之自底其敗。
不足道
孔子不取作俑
盖有深意
用兵設伏者。
始於鄭厲公也。
厲公流離坎壈。
不能一日安於位。
用心慘刻
行前人所未行者
有以速其禍也。
朱子曰。
古之
戰也。
兩軍相對
有禮
有饋惠焉。
飮酌焉。
君子臨陣對敵
以義不以詐。
以仁不以力。
尙詐恃力而未有不敗者。
爲將者不可不知此。
臧哀伯之言曰。
武王克商。
九鼎雒邑
盖史之虛僞也。
武王之所先者。
反商政也。
不必遷鼎
雒邑之營。
在於成王始政之後
則鼎可遷之於豐也。
何爲乎雒也。
王孫滿之語楚子曰。
成王定鼎郟鄏
郟鄏東都也。
成王旣營雒邑
以爲東都
遷鼎以卜其世。
然則哀伯之說。
豈不爽實乎。
或曰
王孫滿以爲鼎遷于周者何也。
曰。
遷商遷周。
統言其鼎之爲商爲周。
非謂武王之遷之也。
(桓。)
鄭莊公王室
以其義則君臣也。
以其親則再從也。
當王之致討也。
囚服請死。
以祈王命
猶或爲補過息尤之道。
而乃反射王。
而不知爲罪則逆也。
征南以爲王討之非也者
可謂護逆也。
子而無不是之父母
臣而無不是之君王
魯,鄭以周公之胤宣王之孫。
魯有蔿氏之變。
鄭有祝聃之㐫。
周道之衰。
一至此哉。
春秋之時。
甚於六國之世。
田齊三晉
猶可春秋卒徒也。
隨季梁。
可謂君子哉。
虞舜之時。
尙患五品不遜
命契敷
敎。
東都平,桓之際乎。
曲沃揚水詩作
君臣之倫蔑如焉矣。
城穎大隧之賦作。
母子之倫掃如焉矣。
綠衣起興
夫婦之失矣。
叔田詠美。
兄弟之變矣。
當是時。
季梁能以五敎告其君。
東都以後六十六年。
國君臣之所未及者。
雖以強楚之力。
不敢侵伐
季梁一言之善耳。
惜乎隨子不能一聽季梁
終爲楚人之所苦也。
孟子,魏者。
仁義而已
季梁若在孟子之門。
當如孔聖之顔,曾矣。
鄭子忽辭齊昏。
可譽也非可刺也。
詩之有女同車
古序以爲鄭人刺忽之不昏于齊。
朱子嘗辨之明矣。
朱申所謂祭仲之言。
詩序相表裏
亦見誤於詩序而然也。
忽之言曰。
自求多福
在我而已
左氏美之善自爲謀
以其自修其身。
不欲因大國爲援也。
注說解之以自爲身謀
不爲國計
則旣失於子忽之意。
又違於左氏之旨。
是又爲詩序之所誤也。
申繻曰。
以德命爲義。
注家以爲武王名發
知其必能發兵討㬥也。
若使文王先知武王可以發兵
而名之曰發。
則非文王也。
文致經傳之訓。
若是穿鑿
余竊悶之。
夏王名啓
則禹亦知啓之能啓夏業而名之歟。
知啓之能啓。
何爲而薦益也。
文王之名武王
推之於禹亦然
文王豈有意於啓,發者哉。
可謂淺知聖人也。
晉靈公不君
趙盾雖賢而無罪
良史氏尙以筆代鉞。
虞公貪釰璧固非矣。
虞叔以弟而逐兄。
以臣而伐君。
虞叔之罪。
浮於晉之趙氏
呂成公曰。
虞公以貪而失國
虞叔以吝而逐君。
有若兩非者然。
恐不深量。
倫常所係。
風俗所關。
當嚴不當緩。
是得春秋微意
諡法至衛君姬晉而亡矣。
晉也禽犢其行。
諡曰宣公
果何義也。
詩有新臺乘舟
而晉也不爲幽繆
豈可曰有諡法云哉
伋朔之自處
朱子已有定論
朱善曰。
宣公納子妻以爲妻。
人倫滅矣。
此言亦知一。
未知其二也。
所謂夷姜是何人也。
言之醜也。
不可道也。
晉也之極惡
在於夷姜矣。
急子所謂無父之國
檀弓所載申生相似
檀弓以急子之言。
捏合申生也。
桓公不能防閑文姜
而齊有敝笱之賦焉。
莊公不能規諫文姜
而齊有猗嗟之作焉。
欲知魯失。
徵於齊風而可得矣。
莊公忍與讎怨之人共起而伐文王之後
何意也。
平王之於申矦
莊公之於齊襄。
雖曰乃母之同氣
卽亦不共戴之血怨骨讎。
匿怨忘讎。
戍申如
齊何也。
然平莊皆年少時事
(莊。)
忠孝根天。
不係世類
魯翬衛吁。
周之黑肩
弑逆之㐫。
齊國徒人
至微賤耳。
橫被誅屨之苦。
至於鞭而見血。
而能袒背以誑賊。
鬪門以殉君。
豈不賢哉。
天之降衷
貴賤一也。
公族世卿之流
能不於若人者歟。
桓公管仲之得齊也。
未聞徒人褒嘉
可謂失之矣。
當其卽位之初。
並與孟陽石之紛如之忠。
而㫌其里錄其後
則不待召陵之役。
義問可以宣朗與國矣。
惜未之思也。
公羊糓梁之意。
以子糾爲兄。
呂伯恭諸人皆從之。
程子以爲桓公兄也。
子糾弟也者
春秋桓公則曰齊小白
言當有齊國也。
於子糾則止曰糾。
不言齊。
以不當有齊也。
程泰之曰。
於子糾不書齊者。
上文伐齊之齊。
非子不當有齊而不書齊也。
小白言齊者。
春秋所書。
必曰某國某名。
小白書齊。
小白當有齊而書齊也。
以此推之。
後出者愈密。
而古之傅於公子者。
皆有君臣之義。
非其君不事
義之正也。
小白,子糾之爲兄爲弟。
不必較論
朱子所謂孔子
不論其所處之義。
獨稱其所就之功者。
可謂不易之論
何必更煩筆舌也。
鄭厲公傅瑕而入。
旣入殺傅瑕
或有非之者
厲公傅瑕盟而赦之。
得志而寒其盟者。
似若失信
傅瑕弑其君以及二子。
厲公雖因玆而入國。
可不問乎。
漢高帝丁公
盖亦此意。
但原繁之不免
厲公之大累矣。
禮曰。
陽矦繆矦而竊其夫人
楚子之息嬀之謂也。
息嬀旣生二子。
以不言爲節。
不能通喪致意緦功也。
蔡哀矦直一穿窬之手耳。
於是乎二君一夫
皆失其度矣。
左氏獨非蔡哀者。
恐失於偏。
人臣諫於君而不聽
不止牽裾者。
排闥者。
折檻者。
斷鞅者。
鬻拳之臨君以兵。
使其言雖如龍逄,比干
太無人臣禮。
路馬之芻。
足以蹴之。
不免誅。
禮之經也。
况向刃於至尊乎。
楚子若從其言而正其罪。
則庶得之矣。
鄭厲公王子頹惠王徧舞
知其及憂。
與虢公納惠王子頹樂備
可謂責人則明
恕己則昏。
盖坐無學問之力也。
當時諸矦惠王遜位
未有勤王者。
厲公能知君臣大義
爲予不可尤也。
諡以厲者何也
懿氏之卜妻敬仲也。
卜之曰吉鳳凰于飛和鳴鏘鏘
下。
卽解占之言。
占辭也。
注說以爲占之辭者。
不然
若如注說
占辭敬仲而設。
何以謂有嬀之後
將育於姜耶。
非嬀姓非育於姜者得此占。
則將謂之何哉。
六月朔日食
鼓用牲于社。
惟巳月之朔。
日有食之。
則天伐鼓于社。
諸矦用幣于社。
按胤征。
季秋之月。
瞽奏鼓。
蔡傳以爲夏禮與周異者。
亦恐不然
太陽薄蝕
變之大者
故雖非建巳之朔。
有蝕輒書之。
史策所以志異也。
奚獨於巳月而鼓社哉。
恐當以胤征爲正。
敎民以後戰。
晉士蔿所謂禮樂慈愛
戰所畜也是矣。
王者之師。
仁義爲先。
而又以爲無衆而後之者
失言也。
不過覇而止者此也。
有神於莘
惠王問諸內史過。
對以虞夏商周皆有之。
恐傳者過耳。
帝舜之興。
豈有降之理乎。
禹湯文武
亦皆修德享神。
神其保佑之而已。
若如有莘之神。
能言語以接人。
聖人豈或信之耶。
公事其神。
神賜之土田
虢國旋亡。
非所以事神之道也。
史嚚之言曰神聰正直而壹者。
盖能形容情狀
詩云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
虢公其不敬者乎。
管仲以爲詩云畏此簡書
簡書
同惡相恤之謂也。
意古
出車之時。
天子臨遣簡書
而至管仲之世。
亦誦而傳之也。
春秋戰國以來
先王典籍蕩然
無所考焉。
豈不可恨哉。
(閔。)
閔公齊桓公
盟于落姑之地。
請復季友
閔公時年纔九歲
出疆齊土
共歃盤血
可謂壯哉。
於此有以魯國諸臣不善事其君也。
君雖夙就
公矦威儀
子般遇害
共仲蓄憾。
不過數月耳。
顧國勢之危疑
人心泮渙
何如哉。
乃以未十歲幼主
越我境而會盟於強齊者。
謹愼之意哉。
成季之復。
果重於幼主遠涉歟。
桓公使仲孫湫省魯。
而問魯之可取
若於會盟之時。
曺劌之法。
奈何
慮不及此
可謂無人矣。
魯以小國
間於強敵
而能獲全者。
周禮在於魯也。
仲孫湫桓公曰。
周禮所以本也。
不能盡行周禮
以其周禮之所本。
不敢取之。
况以關雎麟趾之德。
從周官之制度者乎。
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源濁而流潔者鮮矣。
曲沃滅其宗國而有之。
故至獻公
耿霍魏虢同姓之國
幷皆殘賊
一無存者。
將何責乎。
楚子之漢陽諸姬也。
以耿賜趙氏
以魏賜畢氏。
其後也卒亡於趙魏
可見天理
孔昭矣。
公與太子二軍
以事征伐
監國無人
獻公所爲乖戾
類如此。
國安得不亂。
若非文公
晉幾墜矣。
齊桓公諸矦
觀兵於楚。
義聲足以海內
威名足以盖天下。
一擧四失
只覇焉而止。
可謂惜哉。
管仲對楚使。
不問熊通僭號之罪。
其失一也。
屈完至師。
桓公與之乘車
固非待蠻夷之禮。
而始焉問罪
終請同好
如是也。
何爲發兵
其失二也。
師直爲壯
我以名義
彼以僭逆
何顧於強弱
耀武耀德
致有屈完不遜之語。
蠻夷所侮。
其失三也。
以覇者之威。
長列國之君。
僅與屈完盟。
不見楚子之而還
何其懦哉。
其失四也。
桓公不能遠覽
管仲之智。
從以順之
一言以爭者何哉。
然而幽王以後
召陵之役。
稍能尊王
故夫許管仲以仁。
許桓公以正。
所以勉其進也。
(僖。)
楚逢伯微子銜璧輿櫬
武王親釋。
言於楚子
而按微子世家
微子持其祭器
軍門
武王微子
復其位。
樂記曰。
武王投殷後於宋。
孔子曰。
殷有三仁焉。
以爲逢伯世家之說。
皆失微子矣。
微子不臣於周。
箕子同。
故書作賓之命。
詩有振鷺之章。
孔子
之稱其爲仁者
不但以去之行。
銜璧輿櫬
先王祭器
軍門而降
以行臣妾俘鹵之禮。
微子之所忍爲哉。
箕子不見武王
武王訪之。
箕子而推微子
箕子若是其高
微子若是其卑。
可以微箕並稱耶。
逢伯誤於前。
世家誤於後。
使微子之孤節。
不能見於後世
可勝歎哉。
子曰。
巧言鮮仁。
申矦轅宣仲之謂乎。
申矦巧言宣仲
宣仲巧言申矦
申矦先失。
宜其死也。
宣仲者。
不能以直報怨
申矦共歸。
可謂將無同矣。
可以爲讒舌者戒。
曾子曰。
言悖而出者。
亦悖而入。
出乎爾者乎爾
內史過。
學問人乎。
召公敬德之訓。
至今數百餘年。
無人更說禮敬之本者。
內史始言禮國之幹。
敬禮之輿。
若非有素養。
則惡能說到此也。
惜乎襄王不竆其說而受其學也。
王子帶召戎以寇周京
臣子之所共憤也。
齊桓公主盟
諸矦伯。
宜奬卛諸矦
罪而膺戎難也。
只使管仲平戎于王。
戎狄之心。
不能子帶以正叛逆之罪。
桓公律以春秋
不免縱賊遺君之科矣。
襄王反以上卿禮饗管仲
於是乎君臣胥失之
矣。
宋子魚曰。
文王伐崇。
三旬不降。
修敎而復伐之。
按詩之皇矣曰。
臨衝茀茀
崇墉仡仡
是伐是肆。
是絶是忽。
朱子曰。
始攻之緩。
戰之徐也。
及其終不下而肆之也。
則天不可以留。
罪人不可以不得故也。
當以朱子注釋爲正。
文王用師
當以德服。
不當以力取。
其伐崇之事。
恐如禹之征苗。
寺人披求見晉文公
其言有理
盖亦巷伯之流也。
獻公使寺人將兵伐蒲。
則失之大矣
寺人而將兵。
古亦有是乎。
秦之丞相
唐之觀軍。
盖始於此
獻公作俑之始者乎。
常棣之章。
周公之作也。
今曰召穆公糾合宗族成周而作。
詩曰。
常棣之華。
鄂不韡韡
後儒或以常棣召虎之所著。
盖因此而言也。
所謂作詩者。
卽述詩之謂也。
惜乎晉文公之不知義也。
欲因定王之勞。
敢發請隧之言。
固已獲罪王章
襄王許以四邑
辭謝不敢當
以爲之言曰。
重耳勤王職耳。
不能先事而圖。
天子蒙塵
臣之辜也。
方訟之不暇
敢干恩賞云爾
諸侯聞者。
必當聞風歸化矣。
曾不慮此。
乃反圍陽樊
圍原。
有若侵掠者然。
人臣之所安哉
陽樊之人。
無一爲晉民者。
去其閭井
棄其墳墓
空其地而出。
田橫之五百義士
無以加此。
可謂壯哉。
陽樊一小邑耳。
何其烈士也。
於是先王遺澤之及人深者。
可以驗之矣。
楚人滅夔。
夔子歸。
胡氏傳曰。
滅國以其君歸。
無有不名者。
夔獨不名
非其罪也。
余恐其不然也。
諸侯之祀。
無過其祖。
則楚人責夔子不祀祝融者。
固是矣。
夔子不以非禮不祀對之。
熊摯之疾鬼神不赦爲言
則其言之悖戾亦甚矣。
夔子豈曰無罪乎。
經之不書名
小國之君。
失其名耳。
左氏之傳。
不書名
此等處。
曲成義理
非夫子之本意
春秋正解也。
易曰。
履霜堅冰至。
昭王南征而不復。
夷王下堂而見諸侯
夷王下堂而見諸侯
襄王踐土之盟。
襄王踐土之盟。
晉侯召王之擧。
一朝一夕之故也。
其故也盖有漸如此
孔子曰。
晉文公譎而不正
如風王就會之事。
譎謀也。
四卜不從
免牲。
之者曰。
庶人不得五祀
大夫不得祭社稷。
諸侯不得祭天地。
從禮之祭法而言也。
五祀無尊上下之別。
士有五祀
見於儀禮
則說
家當儀禮爲準。
衛成公康叔而祀帝相
非禮也。
寗武子曰。
鬼神非其族類
不歆其祀。
杞鄫何事請改祀命
可謂得禮之正者。
帝相仲康之子也。
爲竆羿所弑。
夏氏至今存。
帝相之廟毁已久矣。
杞鄫夏後
奉禹祀而已
帝相者恐不當祀。
揆之禮意則然矣。
武子急於匡救
不能深量也。
古者葬以昭穆
禮也。
夏禹葬於會稽
殽有二陵
南陵
夏后臯之墓也。
西南相距遼絶
昭穆之葬始於周。
至于卿士
用是法。
周禮有墓大夫之職。
商之法。
不然歟。
人之嫺於辭令
盖自燭武弦高而始。
世叔子産而聞於諸侯。
夫子稱之。
一國自有一國規撫(一作橅)。
必源於初而流於後也。
先軫發命
遽興姜戎
注說以遽爲遽然之遽。
不然
稱遂
又稱遽。
文義不合
遽卽馹遞之謂也。
馹遞姜戎
言其急發也。
軍有憂則素服哭于庫門之外。
禮也。
秦穆公素服郊。
鄕師而哭。
則是野哭也。
秦誓作而悔過之意藹然
但失於禮可欠。
文公元年
卽位
胡氏傳曰。
卽位者臨羣臣也。
君薨。
百官總己
以聽冢宰
則攝而臨羣臣也。
若如胡傳
伊尹亦攝天子之位。
臨羣臣歟。
嗣王諒陰不言
冢宰百官之事。
權决於己而已矣。
若曰攝而臨羣臣云。
二天子也。
安有是禮哉。
胡傳决不可從矣。
(文。)
左氏晉襄公旣祥。
晉侯行通喪之禮。
可以認矣。
殽之役。
墨縗從戎
非禮矣。
三年之制。
免喪
尋盟
猶賢乎時君矣。
商臣之變。
之者曰。
不君則臣不臣
父不父則子不子
恐爲語病
夫子齊景公曰。
君臣臣。
父子子。
魯定公曰。
君使之以禮。
臣事之以忠而已
未甞言君如此則臣如此
如此則子如此
臣子之道。
不以不禮而不忠。
不以不慈不孝也。
故尹和靖曰。
使臣以禮。
則臣事君以忠。
陳定宇以加一則字非之。
以定宇之論爲正。
禮者體也。
如人之有體
一則不成人
魯文公閏月而廢告朔之禮。
其後不視正朔者四。
則至定,哀之間。
子貢之知禮。
欲去其餼羊
以其循常襲謬而然也。
魯以周禮號令諸國。
禮之先失。
何有於國哉。
有令狐之役。
君臣分絶矣。
夷臯太子也。
太子
欲立他君。
趙盾不禮也。
子雍秦卿也。
以秦卿而爲晉君。
秦必侮晉。
趙盾不智也。
旣請之來矣。
又從以攻之。
趙盾不信也。
禮以維範。
智以分辨
信以貞固
不禮則非忠。
不智則非明。
不信非實
旣失其本。
何以救末。
所以不免董狐筆法也。
然如趙宣子者。
豈易得哉。
孟子曰。
形色性也。
盖言形色實理卽性也。
穆伯奔從己氏。
胡傳以爲色出於性。
目之所視。
有同美焉。
不可也者
無異食色性也之言。
耳之於聲。
目之於色。
人心也。
所性不存焉。
好色謂之性焉。
則非知性之論矣。
公元前614年
邾文公遷都
而史曰。
利於民。
不利於君。
左右固諫
不聽曰。
苟利矣。
吉莫如之。
其言可謂仁矣。
文公旣卒。
定公立
民有弑父者。
瞿然失席曰。
寡人之罪也。
其言可謂禮矣
邾雖小國
附庸之君。
儀父見於春秋之始。
良有以也。
定公之事。
見於檀弓
左氏之闕也。
伯有出二子。
孟獻子叔父也。
子愛二子。
二子被讒而不能安。
一人門于句鼆。
一人門于戾邱。
殺身立節
可謂賢哉。
孟孫於此
爲累其德非細
可惜
也。
孟孫之友皆賢良
孟孫之家者。
何無切偲之言也。
讒說誤人
如水漬紙
雖以孟孫之智。
不能保其二叔
不及孟孫者乎。
鄭子家趙宣子曰。
往年正月
燭之武往朝夷也。
所謂往年
文公十六年也。
燭之武僖公三十年秦,晉之圍鄭也。
以老稱焉。
窃計其年。
不下於七十。
七十杖於朝。
然後始稱老。
文公十六年
其間十有九年矣。
以九十之老。
交聘隣國
恐無是理。
致政已久之後
銜命出疆
古禮也。
季文子所謂周公制禮及誓命
周公之書也。
魯之所秉者。
此等書也。
後世無所傳。
意楚之滅魯時。
古昔典籍
散佚而不之收也。
楚滅魯秦焚書
罪一也。
季文子十六相四㐫言者
盖出於傳聞
不可全信也。
高陽氏之子主后土。
若謂之夏禹
則鯀是禹之父也。
乃以鯀爲檮杌
而禹則曰高陽之子
鯀則曰顓頊之子
高陽顓頊一人也。
鯀,禹父子也。
是豈成說乎。
渾敦驩兜
而爲黃帝之子
古人雖多長壽者。
安能至於帝舜時乎
以世本觀之。
益爲鯀之弟。
於禹叔父之尊也。
禹何敢稱曁益奏庶鮮食乎。
何爲而薦益於天耶。
似此邃古之跡。
闕疑不言可也。
趙宣子靈公事。
左氏公羊記載頗異。
以其口授差爽也。
宣子大夫也。
其所棄人用犬。
君獒不如臣獒者。
失常分。
况作變者非別人
宣子同氣
宣子安得免首惡乎。
(宣。)
公元前606年
楚莊觀兵于周疆。
在於定王元年
是時匡王新喪。
而葬月不能從禮
雖以四朔而葬。
葬若以禮則當在孟夏矣。
楚莊之過王京
匡王在殯
諸侯天王服斬
禮也。
以斬服入赴。
禮固當然
而不此之爲。
乃問九鼎輕重
孰謂楚莊之稍賢于諸侯也。
苟賢也。
宜先去僭號也。
羊斟以羊而陷其帥。
子公以黿而弑其君。
詩云民之失德
乾餱以愆。
其斯之謂也。
世衰且久矣。
飮食殺越之禍起。
至於鄭靈公而極矣。
人心之流於慾而不能克者。
其弊終歸簒奪
聖人敎人
克己要是已。
春秋書曰。
歸生弑其君。
以歸生不能正子公。
而反從其謀也。
左氏以爲仁而不武者何也。
豈可易言哉。
夫子於齊之陳。
楚之令尹
許其忠淸
不許之以仁。
况與於弑君之謀者。
謂之仁者
史筆乎。
人臣之禮。
當以箴尹克黃爲正。
聞亂而入。
歸身司敗
以聽君命
是謂之恭而盡職
三諫不從則去。
古之道也。
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衷衵服而戱于朝。
不可言也。
洩冶以其大夫
諫而止之。
孤忠姱節
無媿龍逄比干
未及諫三而見殺。
則非洩冶之失也。
左氏孔子自立辟之論係之者
决知其非也。
洩冶三諫
靈公不從
洩冶猶不知去。
固有媿於明哲之戒矣。
一諫便死。
何有洩冶哉。
孔子不以此少洩冶
左氏失實者皆此類。
胡氏則因左氏緖論
不必盱衡也。
邲之戰。
晉人宜敗也。
桓子元帥不能彘子
宜敗者一也。
韓獻子分惡專罪之說。
非所謀國者之令圖
桓子從之。
宜敗者二也。
隨會,欒武之言覘楚鄭。
如數一二。
桓子不聽
宜敗者三也。
隨會之對使者
恭而有禮
彘子從而更之。
桓子不能禁之。
宜敗者四也。
及其濟河也。
不曾按軍徐行
以反其旆。
而皷於中軍曰。
先濟者有賞
不以律。
亂次而渡。
宜敗者五也。
因邲戰之不競
南風日盛
中國遂衰。
可勝恨哉。
秦穆公不殺孟明而覇。
楚成王子玉而衰。
士渥濁景公不許荀林父之死
景公能從之。
所以歷世主盟者也。
華元匹夫之勇耳。
旣敗於鄭而不能報。
又病於民而
不能答。
橫殺使者
以速强敵而不能捍
登子反之床。
以死劫之。
一猶徼幸
再其可乎。
無謀可知也。
但矢以國斃。
不爲城下之盟
則差强於人意矣。
魏武子嬖妾之事。
如陳乾昔之言相似
一事兩見而異其名矣。
古史之不可盡信。
如此
侯國之有太傅
士會始。
禮曰。
立太傅少傅養之
書曰。
立太師太傅太保
玆惟三公
成王周公爲師。
召公爲保。
而未聞太傅之爲誰。
自周以後
始見於晉之隨武子矣。
兩軍相對
使在其間
兩國交聘
拘其使者
何以諸侯也。
苗賁皇之言於晉侯
可謂得體
然不能禮以遣之。
故爲緩之。
如逸囚者然。
所謂閉門瞬目
雖曰逸之。
與拘使同耳。
齊侯帷婦人以觀之。
尤失於禮。
宜其自速晉兵也。
春秋書公卽位
而不書者。
曰內無所承。
上不請命
固然矣。
桓公書立。
傳之曰書卽位
著其弑立之罪。
宣公書立。
傳之曰書卽位
以著其自立之罪。
若文公成公之書立。
無可執言之端。
故傳之者闕之。
豈可傳經之法歟。
公之卽位
或不書者。
恐史之闕文也。
聖人筆法
私智仰測。
而曲爲之說者。
是將爲何許人哉。
同叔子。
齊頃公之母也。
與國之臣。
帷房小嫌
蕭氏來質郤克
於是乎太無禮矣
郤氏其有後乎。
不殺逢丑父
爲克一段良心
公羊傳曰斮逢丑父者。
不然
紀氏之甗。
卽齊之所獻。
郤克之求也。
此亦當從左氏。
國佐與賓媚人。
未詳孰是。
晉文公請隧
襄王告以王章
隨會殽烝
定王語以王禮
鞏朔獻齊捷。
定王辭以王命
周雖衰弱
猶有先王之風。
若使列國之君。
一有尊王之人。
誠心翼戴
王室可以復文武之舊矣。
孟子曰。
五覇三王罪人
其謂是歟。
鄭之賈人
何其多賢者也。
弦高乘韋緩秦師。
而又有鄭賈欲以褚藏知罃而出。
可謂義士
未及行。
知罃出。
善視其人。
則曰吾無功
遂去而不返。
於此知鄭之不競也。
近於東都
稱多才。
鄭君不能用。
惟以公族世其官也。
故賢者無以自顯。
往往晦跡於販估而不返焉。
鄭國何以得人哉。
伯宗所見重人
亦隱於商者也。
惜乎其姓名不傳也。
廟而有壇墠
祭法之說非矣。
有廟則不壇。
有壇則不廟。
魯立武宮
胡氏因祭法以訂之。
壇墠禱祭爲言者。
恐失之矣。
欒武子救鄭之時。
有謂武子曰。
聖人與衆同欲
盖欲者好惡之謂也。
然而衆好必察。
衆惡必察。
然後可謂同欲
若使齊威王不之察焉。
則阿,卽墨臧否必混矣。
欒書救鄭。
可謂佼佼已矣
胡傳以舜之舞干
文王之因壘比之者
引喩失當矣。
易經不設候驗。
春秋不言事應。
正道也。
魯之鼷鼠郊牛之角。
許翰以爲三桓相繼之象。
盖祖於漢儒傅會
是豈訓釋聖經之義哉。
吳以太伯仲雍之後
始見於此
而楚亦先聖之孫也。
不能入於列國之風。
詩三百無楚風
及詩亡。
然後楚人之騷。
大行於世。
以殿三百之篇。
此亦乘除之理也。
吳若季札爲君。
文敎之盛。
何遽不若齊魯耶。
吳之車戰
巫臣敎之以撓楚也。
巫臣一富强之術耳。
若使修德布仁。
大王王季舊典
太伯仲雍盛德
則雖全楚之强。
亦將入朝於吳矣。
巫臣計不出此。
徒以革車之戰欲困之。
可謂拙矣。
巫臣之徒。
以爲縱橫諸子
其爲弊也。
至於後世
功利之說日盛
義理二字
消鑠而不講。
可勝歎哉。
汶陽之田。
復歸于齊。
而遂不復爲魯有。
閔子欲居汶上
卽齊地而然也。
旣奪復予。
旣予復奪。
晉國政令
何以諸侯也。
左氏愷悌君子遐不作人
欒書
注說以爲作人者。
用人善謀
詩之本義
文王作成人才而言。
非謂用人善謀也。
晉景公聞莊姬之讒而殺原屛
可謂淫刑
欒武子私憾
爲莊姬之口實
不能伸其無罪死者
武子不免同惡之歸乎。
君子以直報㤪而已
巫臣與渠邱公立池上
見莒城之惡。
而只告勇夫重閉
是亦敎吳乘車之餘習也。
堯舜修德而興。
桀紂恃險而亡。
孟子曰。
地利不如人和
巫臣治末而已
經稱人。
貶詞也。
秦人白狄晉之是也
魯伯姬之歸宋也。
晉以同姓來媵。
禮也。
齊以異姓來媵。
非禮也。
皆書之曰晉人齊人
何也。
晉當褒而不當貶。
何爲而稱人也。
齊以非禮而稱人。
晉之稱人。
無其說矣。
春秋三傳之解。
往往穿鑿
胡傳
尤失於巧而反拙矣。
楚共王之爲太子也。
朝于嬰齊而夕于側者。
非尊卿敬老也。
嬰齊與側爲太子師傅之任
故就而學之也。
卿雖尊。
老雖敬。
朝夕其見。
有如問寢者。
不然
注說未知爲穩。
郤犨求婦於嬰齊
嬰齊孝叔之妻施氏以予之。
魯國禮義
於是乎亡矣。
施氏旣不能拒。
而從郤子於晉。
六年之間。
生二子。
及郤氏之難。
反歸施氏。
亦何顔也。
孝叔迎之。
而沈其二子於河。
亦可謂不仁也。
嬰齊奪人婦而予人。
郤犨奪人婦而妻之。
孝叔失其妻而賊人之子
施氏更二夫不愧
四維不張如此
國能乂乎。
郤至聘楚。
楚子享之。
爲地室而縣焉。
郤至將登。
金奏作於下。
非禮也。
入門縣興
升堂樂闋
入門金作
示情也。
升歌淸廟
示德也。
兩君相見之禮也。
擯者出。
請賓裼奉束帛加璧
入門
左奏肆夏
卒爵樂闋
歌者在上
匏竹在下
此享賓之禮也。
楚以鍾鼓縣於窟而享客
可謂夷俗。
不可以爲籍也。
劉康公所謂民受天地之中以生者。
萬世性理之源。
有功後學甚盛矣。
康公見趙同獻俘不敬
知其不及十年有咎
成肅公受脤不敬
知其棄命而不反。
君子患不知人
康公能知之。
若非學問之力。
何以及此
但瑕嘉平戎之時。
徼戎而伐之。
恐失
着矣。
王室之尊。
不能征戎而和之
恥孰甚焉。
及其和也
乘其無備而劫之。
亦非王室之所可爲也。
曾謂康公之賢。
爲此失信行詐之擧哉。
以爲康公徼戎。
左氏誤傳也。
晉厲公諸侯執曹伯。
欲以子臧見於而立之。
能知尊王之義。
可嘉也。
鄭莊公之於許男。
滅人之國
俘國之君。
甚至於鄫子之用社而極矣。
晉侯諸侯立曹伯。
欲請於天王
豈不美哉
欒郤旣害趙氏
又殺伯宗
而郤氏之罪。
浮於欒氏
故郤先亡而欒又從之。
後世讒說構人者。
未有不如欒郤者。
猶不知戢。
嫁禍善人
相接焉。
豈不悲哉。
欒鍼攝飮子重。
而子重受而飮之。
世稱其量。
未達不嘗之義。
蔑如矣。
酒雖異於藥。
亦非愼重之意。
特然輕身者之爲義也。
楚子反之死
由於子重。
楚子則止之而不及
經曰。
楚殺公子側
何也。
楚子雖止子反而不欲其死。
子重以令尹
子反之死
子反竟至於死。
楚子一言以責子重。
豈非楚之所殺歟。
叔孫僑如宣淫之罪。
已無足言
鄢陵之日。
僑如貨於郤犨
成公
待於壞隤以待勝者。
晉侯不見成公
魯之辱也大矣
孟獻子於是時。
以此聲罪
而告於成公
抵以大辟
肅肅宮壼之內。
可免中冓醜言
成公之行。
將無申宮備之擧矣。
公子偃亦不死矣。
惜乎獻子之智。
不能於斯也。
抑思之而不得發歟。
郤至可謂知君臣之分者矣。
楚子於陳前。
免冑而趍風。
比諸呂錡中目
亦云賢而有禮矣。
厲公欲除郤氏也。
郤錡將行趙穿之事。
郤至曰。
待命而已
遂止郤錡而不發。
不效趙宣子之出坐而待死。
可不謂之恭臣云哉。
欒書中行偃厲公將弑之。
韓厥
辭曰。
老牛
莫之敢尸。
况君乎其辭而不往。
猶賢乎共謀
而以上卿不能弭其變而討其賊。
以殺牛之說告之。
豈不郤至
愧色然歟。
欒書夙稱其賢也。
其言之無如此
君子不可以不學。
學進則識進。
晉悼公以十四歲從京師
入主晉國
當是時。
六卿强盛
弑君如草芥之刈焉。
主勢可謂孤矣。
能語諸大夫曰。
立而不從
將安用君。
其視漢孝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