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别稿卷之十八 (自动笺注)
碩齋別稿卷之十八
 薪湖隨筆
  
[薪湖隨筆]
  旣讀左傳
漁戶借見十九史略。
漁子之所讀也。
又此漫筆
取其適也。
追點古人得失於事往之後甚易。
說有不可忽也。
十九史略
天地三皇
子丑三正
强立名號
朱子所謂父祖年甲也。
神農氏作。
始爲耒耜
然後民得粒食焉。
神農之前
不粒矣。
不粒火食者。
荒恠不足信
燧人鑽燧
取火而已
恐無烹煑之事。
且在書契以前
誰聞而誰傳之耶。
伏羲之有天下也。
馬負圖而出於河。
所以斯文煕運
至理之妙緘也。
董子曰。
道之大原出於天。
吾儒本天之學。
盖始於斯
乾健坤順
理之端也。
陽剛陰柔
氣之原也。
天一地二
數之肇也。
艮山坎水。
象之始也。
離網渙舟。
器之形也。
爲畫而耦爲點。
文字祖宗也。
相盪而爻相變。
事物根荄也。
龍馬著稱
後世之所加也。
畫卦之前
文字未有模象
鳥獸未有名號
相傳有鬣者出河。
其背有圖。
後世
謂鬣者爲馬而後
號曰龍馬
則其眞馬耶。
余未之信也。
河圖生數爲主也。
故其上其下。
其左其右。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之象。
一陰一陽之謂道也。
陰陽互根而萬物成焉。
一六居北。
二七居南。
三八居東
四九居西者此也。
伏羲八卦
以長配長
以少配少。
文王八卦
以長配少。
各有至理
先天之學。
不可偏廢
堪輿家所謂四大格者。
先天
易之繫曰。
河出圖
洛出書。
卦爻不但取象河圖
亦有演義洛書
於此可認。
河圖出於伏羲之世。
洛書出於夏禹之時。
畫卦而則於書者。
何謂也。
伏羲之所取者。
河圖而已
畫者八卦而已
後世聖人
洛書而參其數。
因以重之。
六十四卦焉。
康節所謂伏羲方圓之圖。
陳摶,穆修之學也。
伏羲之易。
不過一乾二兌三離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矣。
是以
孔子曰。
始作八卦
通神明之德。
朱子曰。
六十四卦
重於伏羲不可考。
旣有八卦
六十四卦
已在其中
書契
以代結繩之政。
何以知其伏羲之世也。
孔子曰。
上古結繩而治。
後世易之書契
然則上古伏羲
而後世非倉頡歟。
河馬洛龜之說。
自漢孔氏始行於世。
後儒因之。
文王孔子之所未嘗言者也。
周公箕子未嘗卞者也。
自周東遷以後
邪說朋興
至於漢初而不戢
紛紛聒聒
如醉夢囈
河洛可信也。
龜馬不可信也。
安知非木石金玉之類浮出河洛而有其文耶。
有周起師也。
赤烏白魚
指無而爲有。
庸詎龜馬不如烏魚耶。
有漢之盛也。
飛鶡孔雀
假而售眞。
庸詎龜馬不如鶡雀耶。
殊常詭異之蹟。
不見經傳者。
余何敢從也。
伏羲以降
女媧氏風姓相承十五世云者
東之說也。
孔子曰。
包犧氏沒。
神農氏作。
孔子神農直繫包犧之下。
則當信孔子之訓。
不當世紀之言。
上世之人。
莫不壽考
風姓十有五世繼承爲君。
則其歷年多爲千有餘年。
少亦不下七八百年。
包犧以後
文漸開。
耒耜之利。
始於神農之時。
不在風姓之世。
豈理也哉
耒耟尙未及出。
笙簧乎。
又以女媧傅會包犧之妹與女子
而漢呂,唐武籍口逞㐫
陰移國祚
貽禍後世
爲此說者。
甚於作俑者矣。
程子女媧武后
以此也。
蜡者。
伊祈氏之祭也。
歲事成熟
搜索羣神而報祭之。
名曰大蜡
大蜡之後
作息民之祭。
所謂百日之勞。
一日之澤。
炎帝之時。
豈有蜡祭之禮哉。
日中爲市
葢取諸噬嗑
噬嗑之市
卦爻
著而爲文字。
文字成而爲士。
耒耜創而爲耕耨
耕耨作而爲農。
㓸揉興而爲器用
器用備而爲工。
交易始而爲市廛。
市廛合而爲賈。
此士農工賈之所以名。
而其序次亦不紊。
也農也工也賈也。
以其序而出。
醫藥占筮之技。
又從以起矣。
炎帝八世
亦如風姓不可信也。
軒轅氏諸侯
炎帝戰。
以臣伐君。
軒轅始。
然則成湯亦有按舊之口實矣。
何謂以台爲口實也。
况以軒轅神聖
炎帝無失德而伐之。
寧有是乎。
繫辭曰。
舟楫
不曰舟車
則車之始。
在於軒轅
何所據也。
水而有舟。
陸而無車。
可乎。
陸先有車。
而因車制而用之於水。
以爲之舟也。
所謂指南車
軒轅之於蚩尤
周公之於越裳皆用之。
而亦不見聖人之言。
大抵彤車者。
陶唐氏之路也。
鸞車者。
有虞氏之路也。
鉤車者。
夏后氏之路也。
路者大也
自殷湯之後
以輅爲路。
則車制自殷而始備。
漢之祭天也。
桑根車
殷輅云爾
將相之稱。
始於戰國
風后爲相。
力牧爲將。
後儒追述也。
軒轅之世。
豈有將相之官哉。
雲紀爲雲師。
風后當爲黃雲
力牧當爲縉雲
曆象日月星辰
備於堯時。
星文之圖。
肇於甘石
黃帝星官之書。
今無傳之者
孔子之杞。
小正之法。
恐自羲和流來之術。
夏氏以前
皆用建寅之月。
亦是黃帝遺制歟。
孟春爲元
顓頊
甲子而後律呂
律呂而有籌數。
黃鍾生於子。
呂生於丑。
太簇於寅。
夾鍾於卯。
姑洗於辰。
呂生於巳。
蕤賓於午。
林鍾於未。
夷則於申
呂生於酉。
無射於戌。
應鍾於亥。
度始於黃鍾之長。
量始於黃鍾之龠。
衡始於黃鍾之重。
六觚之籌。
始於黍絫
一觚四十。
一觚三十八。
一觚四十四。
一觚四十三。
一觚四十五。
一觚五十二。
觚而爲方圓
方尺庣羃。
不失毫釐。
究其本則理也。
後世納音五行分排於六甲
而用之於曆書者。
術數也。
正道也。
世傳少昊子有業弓者。
封於尹城。
尹氏之始云。
而天
水之尹。
出於尹城。
國語司天司地之說。
昉於書所云絶地天之通。
而事近不經
聖人所不道也。
意者南正重
火正黎。
如堯之羲和
一則天文
一則相地理。
故孔氏曰。
重黎之後
羲氏和氏
世掌天地四時之官
曆法始於黃帝
少昊氏之紀官也。
鳳鳥氏司曆
玄鳥氏司分
伯趙氏司至
靑鳥氏司啓
丹鳥氏司閉。
分至啓閉
各有攸掌。
至顓
始統以爲曆。
天時正矣。
公元前1106年
帝嚳神靈
自言其名。
在位七十有五年
制作之盛。
宜其蔚然可觀
無所徵者。
以其鴻荒之時。
記注無人而然歟。
賈誼之書曰。
帝嚳曰緣巧者之事而學爲巧。
仁者之操而學爲仁也。
故節仁之器。
以修其財。
而身專其美矣
德莫高於博愛人
而政莫高於博利人。
故政莫大於信。
莫大於仁。
吾愼此而已
此爲周官外史所掌三皇五帝之書歟。
文法辭氣
不類上世之書。
孔子若以三墳信史
則書之刪也。
奚舍帝典以前文字哉。
可疑者一也。
楊誠齋易傳曰。
乾坤之畫。
古之天地字也。
胡庭秀曰。
黃帝時始有字。
然則伏羲豈有書也。
可疑者二也。
楚倚相能讀三墳
而後無傳
賈誼何從而見之乎。
可疑者三也。
孔安國以先
聖十二世孫
作書序而曰。
易道以黜八索
述職方以除九邱
討論墳典
斷自唐虞以下
先聖不取三墳
而其書則果有之矣。
伏羲之世。
安得有書。
洵如有也。
先聖何爲不取
可疑者四也。
漢時張覇之徒。
僞作九共等篇。
混之尙書之中。
所謂三墳
安知非僞作耶。
堯舜三聖人之事。
當以尙書典謨貢歌孔孟之所稱道者爲準。
蓂莢之生于庭
微服之觀于華。
康衢之謠。
擊壤之歌。
五絃之琴。
南風之詩。
黃龍負舟
雜出於諸子。
不可徵信也。
旣命羲和
以授人時
蓂莢何爲而生也。
聖人一動一靜
天下後世法。
堯豈微服出遊以自輕乎。
克明俊德
九族親而萬邦和。
則奚問於左右朝野
以驗其治忽耶。
封人上僊乘雲之說。
華胥藐姑之類耳。
君子所不言也。
歌童謠。
三百篇口珠也。
絃琴風詩
賡載歌之狐裘也。
生寄死歸
道德經支裔也。
列國諸子譸張浮言
著之爲書
上誣羣聖。
下汚柱史
不可不卞也。
曾先之以爲十九史略之首者。
何也。
公元前1102年
洪水九年
而鯀之績用不成
禹承之又八年居外
則治潦爲十有七年矣。
十七年水灾
何以聊其生歟。
且舜殛鯀而命禹。
則禹當力辭而後膺。
無所見。
恐闕
文也。
禹雖先公而後私。
三過其門而不入。
鯀在徐山。
豈可八年不覲乎。
禹於鯀當屢覲。
而及其死。
亦必守制於其地矣。
禹一饋而十起
以勞天下之民。
鄭子産之惠也。
聖人在上
言語慰撫如此也。
綏之懷之。
使自得之。
日遷善而不自知也。
卽禹之治道也。
欲以後儒凡腹。
贊美聖人
不覺歸於違道干譽之科者。
不滿一哂也。
公元前1094年
夏啓承禪之後
繼世爲君。
以上少昊,顓
以姪承叔
高辛唐堯
以子繼父
不以天下爲私。
以賢爲歸也。
啓之仁明
能有父風
太康不堪嗣位
豈或不知。
不能薦賢于天。
不能擇賢于子。
至於兇逆闖生。
國統中絶四十年者。
何也。
太康始賢而終怠。
啓未保其終而然歟。
少康遺腹子也。
靡若有匡復王室之謀。
則待少康年長
能無太緩之歎乎。
揆之以春秋不書葬之義。
遲遲四十年之久。
意必不得不然之故。
無以卽發也。
不然者。
少康年十五六歲。
足以討亂而恢業矣。
何必拖到不惑之年耶。
靡之忠。
寧忍玩愒時月而已哉。
羿爲簒逆
而其臣有寒浞矣。
曺操不以爲戒
司馬懿出於魏。
司馬不以爲戒
桓玄出於晉。
亂臣賊子
尙亦以是爲鑑而斂其㐫哉。
乘雲氣。
遊於天表
不可覊馽也。
不可籠絡也。
劉累者雖有方術
何以擾而馴之哉。
不靈
飽之則去。
曾謂神龍變化
屈首俛眉
受畜於劉累歟。
至於檿弧箕服之謠。
以訛傳訛
登於傳記
豈有理外不倫之事歟。
瓊宮瑤臺
曾有是歟。
不然
桀在前六百餘年矣。
象箸
箕子猶諫之。
况桀之時。
豈有瓊瑤之室哉。
侈風漸盛。
務勝前人
自昔伊然。
桀若有瓊宮瑤臺之觀。
必瓊其山而瑤其池矣。
豈止象齒之箸哉。
成湯解網之祝。
易之顯比也。
恩及禽獸
無間然。
而出於諸子。
伊尹仲虺之所傳也。
孔子孟子所聞也。
不可以爲正史
桑林六責。
亦恐非湯時之言。
苞苴行歟。
似是後世之文。
公元前1545年
外丙立二年
仲壬立四年
盖從孟子之言。
孟子未嘗言其立與崩也。
程子曰。
古人謂歲爲年。
湯崩時。
外丙二歲
仲壬方四歲。
太甲差長故立之。
編史者當從程子正論
不必泥於趙邠卿古注之說矣。
伊尹之不太甲
余嘗屢卞。
史法尤尙謹嚴
當書以太甲不明
伊尹桐宮
太甲徂而居憂
然後可以君臣大分矣。
公元前1541年
文王九侯鄂侯
三公
而九,鄂爲所殺。
則必無罪而死也。
三公就戮
以來未有之法也。
文王何不諫之。
而只歎息私室也。
箕子諫而不聽
微子諫而不聽
則知不可諫而不諫也。
然則何不去其位。
低徊盤礴也。
必有所以
而欲去之際。
囚於羑里而不去歟。
余則以爲文王三公者。
後世之言也。
麥秀之歌。
箕子之詩也。
周室東遷以後逸詩也。
國亡。
卿大夫厭冠哭於太廟禮也。
箕子過殷太廟
其有不油然自悲
至於泣涕乎。
雖無道而亡其國。
以其親則諸父也。
以其義則舊君也。
豈忍於寶玉自焚之後
直斥以狡童不與我好。
有若修隙者然乎。
且况管,蔡與武庚監殷之墟。
宮室至於毁壞
禾黍至於蔪蔪乎。
若謂殷墟經管蔡之亂而荒廢如此
是在成王之時也。
箕子未嘗朝於成王矣。
南歸西伯者四十國。
詩之有二南
權輿於此
當是時。
,召已有所分理
命令
不能於諸國。
王奉而行之耳。
太公居於東海之濱。
西伯養老而歸之。
文王卜獵而得之
宜以孟子之言。
載之正史
越裳白雉
特好事者杜撰耳。
周公德爲聖人
爲元輔。
名聞四夷
聲施百代
此惡足以周公哉。
王莾之㐫。
以爲法。
適所以亂後世之耳目也。
假使越裳白雉
周公當以嚴辭斥之曰。
王朝不寶遠物云爾
反謂之奇祥異瑞。
薦諸太室
周公也。
西旅貢獒。
武王年且九十。
召公作書以戒之。
冲王在宥
而以祥瑞先娛其心。
輔相之體乎。
况於穆穆淸嚴之廟。
顯相在位
多士駿奔
遠方恠物
黃流而歌朱絃
祭以告之。
其爲累於王政
何如哉。
越裳所謂中國有聖。
周公也。
周公晏然自任乎哉
世亂道衰。
邪說紛糾如此
爲人主者
視之經訓
行潦或爲醴泉
凡草或爲靈芝
上下相蒙
貽笑千載
可勝痛哉。
楚以膠舟昭王溺死不返。
及徐子之難。
穆王命楚伐徐而誅之。
何前而後恭也。
穆王不問楚子弑逆之罪。
而反討犬戎
祭公謀父之諫。
只以耀德觀兵爲務。
不及於忘讎者。
又何也。
或楚以伐徐而
見原於周耶。
萬世臣子不共戴天之賊。
豈忍以勳勞原之哉。
平王不報申伯
盖有所矣。
楚人弑昭王
而尙不敢僭號
殆百五六十年。
夷王下堂諸侯
然後無所畏憚
而遂僭大號
下陵上替
如水益漬。
周道遂衰。
文武之政。
不可以復見於二十餘世之間。
可勝歎哉。
公元前828年
民維邦本
本固邦寧
梁則民潰而亡。
周則民逐而奔。
可畏非民。
后非民。
罔與爲邦
民主
奈何不念
共和十四年
厲王於彘。
而不思返國之道者
何也。
畏於民而不敢返之歟。
於是乎共和不免乎無君之罪矣。
然而共心王室
和衷寅協。
宗國不至顚覆
而階宣王中興之烈。
共和之功也。
幽,厲亂而周室遷。
周室遷而風雅變。
風雅變而春秋作。
春秋作而亂逆懼。
周道衰而復興也。
周自定王以後
綿綿不絶者。
王孫滿一言之重也。
不以王孫滿爲王。
不以北地王諶爲帝。
卽周漢不復興之兆也。
商之微子亦然
公元前551年
孔子生以靈王二十一年庚戌十有一月庚子
卒於敬王四十一年壬戌四月己丑
其間七十三年。
煕運也。
孔子不作
人倫幾乎熄矣。
天之生孔子
萬世
太平也。
孔子之生於是時。
周王
可謂與有榮矣。
延州來季子魯論詩。
季子之長。
不少槪見
以徐君愛劒事載之。
可謂捨重而取輕。
泰伯仲雍辭國而逃。
兼有伯夷忠孝
季札其先祖之風者也。
但與三人者。
同行異義
大王孤竹君
皆欲舍適而立少。
三人者若冒位逆命也。
季札自其兄相繼而立
壽夢之意也。
區區小節
不能光大先業
季札於是乎失之矣。
姬周之宗。
竄身荊蠻
十有九世
不得與於中國諸侯之列。
及至季札
賢而有禮
壽夢旣欲序命以位。
季札順其父命。
當序而立
先降王號
以正僭僞之失。
朝覲東都
恪修侯度
仍請天王
泰伯仲雍吳國始祖
追加顯號
祭祀用商禮。
以從其遺志
禮樂
學校仁政
闓澤
江淮以南
將相卛而朝於吳矣。
於是倡以義聲
克扶周京
復文武之舊。
以承大王之緖。
季札何遽不若文王耶。
曲謹不知巨體。
君子至今惜之。
伍子胥平王之尸。
何以令其終歟。
王裒不仕於晉。
朱子以爲行之過者。
當奢之被誅也。
子胥往其召。
與父同死可矣。
父死不見
棄其原隰而去。
旣悖於義
叛之他國。
提兵入郢
逞憤於君王泉壤
又傷於禮。
子胥之賢。
君臣父子之間。
不免後世指議
可憐也。
朝楚暮吳。
去來不常
不可律之以四海一君之時矣。
子胥大抵有志之士也歟
夫差銳意復讎
觀感子胥也。
吳夫差敗越而驕。
謀士而亡。
後唐莊宗滅梁而驕。
功臣而死。
夫差莊宗之鑑。
莊宗不以爲鑑。
鑑古而失者未之有也。
不能鑑於桀。
不能鑑於厲。
東漢之任甫節。
不能鑑於西京之恭,顯。
天寶之納太眞
不能於永徽之武后
詩云殷鑑不遠
爲人君者。
鑑在玆。
夫差之薪。
句踐之膽也。
夫差子胥
句踐大夫種也。
夫差姑蘓
句踐會稽也。
及其得志也。
種,子胥不免賜劒
夫差句踐幷時爲鑑。
不能鑑也。
故幷至於敗。
范蠡鑑於子胥而去。
能免子胥之劒。
在乎之而已。
范蠡齊越。
名顯諸侯
治産業。
富擬王公
見幾而作
以保其身。
能使句踐久猶不忘。
鑄金像象其平生
智謀過人
信義之著世。
推此可知矣。
但不知聖人之學。
惟知貨殖爲利
不知貨殖之外。
自有樂地
至今功利稱焉。
可欠也。
蔡國在於王畿之內。
蔡仲之時。
徙之淮汝之間而因
其名也。
蔡仲則封。
管叔之後無聞焉。
何也。
君子藏怒
宿怨
周公管叔之罪。
重於蔡叔而絶其後
漢孝文不以長之惡而廢其子安
曾謂周公之聖。
不及孝文歟。
管叔兄也。
周公弟也。
縱不因私而掩公。
不得已之心。
行不得已之擧。
及其死也。
封其子以奉其祀。
參情酌禮。
夫孰曰不可
周公不之擧者。
余竊疑之。
孔穎達曰。
不立管叔之後者。
罪重或無子。
或有而不賢也。
張震曰。
管叔不免誅絶
恩義並行
皆非知道之言也。
罪雖重。
不可不存其祀也。
嗣雖絶。
不可不繼其後也。
子雖不賢
不可不紹其封而監其國
如舜之於有庳也。
以爲管叔之後
封於畿內
而後無傳也。
宋景公熒惑
子韋司星之官
請移之於相。
而漢有策免之法。
請移之於民。
而秦有坑坎之刑。
請移之於歲。
而梁有罪歲之言。
子韋賢人也。
其言爲弊於後世如此
儻知其後弊之難言
則子韋豈爲斯言也。
玄鳥墮卵而商以之興。
雀生𪄟而商以之亡。
禎祥妖孽
以類而至。
君子不可暫忽也。
魯之以禮義稱者。
伯禽敎之以三年之喪也。
人皆行三年之喪。
則其俗之以禮而立
以義而比。
從可知耳。
公方禮義治天下。
聞伯報政
必喜而予之。
豈以强弱之勢。
齊魯而言耶。
夫子哀公問政
尊賢親親九經要旨者。
盖本之周公之治魯。
而欲使哀公法祖宗而爲政也。
周公爲政
又本於文武
故曰文武之政。
布在方策也。
夫子定公
會齊侯於夾谷
先儒多有不信者。
然而春秋左糓之傳及家語
皆有所記。
則不可謂不信也。
夫子之言於齊景公者各異。
其所裔不謀夏
夷不亂華。
不干盟。
兵不偪好。
恐是夫子之言。
若史略所載者。
非夫子攸訓也。
定公不能孔子
繆公不能子思
平公不能孟子
周公尊賢之訓。
弁其髦矣。
孟孫據於成。
叔孫據於郈。
季孫據於費。
周公親親之訓。
濫其觴矣。
尊賢者。
用其言行其道。
而猶恐其慢焉。
親親者尊其位。
厚其廩。
不與其權焉。
夫子
人有東門有人之說。
是詬聖之甚者
鈔史者不當收錄
蔡大夫發徒圍之之事。
朱子嘗卞之明矣。
夫子古詩三千。
三百十一篇者。
史遷之言也。
孔穎達曰。
孔子所錄。
不容十分去九。
馬遷之言。
未可信也。
朱子曰。
采得許多詩。
不曾刪去
然則詩三千之說誤矣。
前漢禮樂志曰。
王官失業
雅頌相錯
孔子論而定之
於是乎史記傳聞不實
可以卞矣。
逸詩見於經傳者。
恐或略施斤削而然也。
夫子生知之聖。
不待學易。
而與易理相合
何事於讀而知之也。
然而加我數年之語。
所以敎人之意也。
非夫子於不踰矩之歲。
喜易而言之如此也。
史記謂之晩而喜易者。
泥於聖訓
不能活看也。
稱孟受業子思門人
孔叢子曰。
孟子受業子思
孔叢子以子思之孫。
去古不遠。
以孔叢子爲信。
孟子之書。
史記以爲退與萬章之徒。
序詩書。
仲尼之意。
七篇
韓愈曰。
孟子旣歿
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所言。
朱子以爲史記近是
從史記。
異端之學。
墨子先出。
老子楊子繼起
至漢明佛法華之時。
相續不絶。
而如許由巢父之徒。
關尹子之書。
後儒粧撰而成之。
嘉糓荑稗
其所
墨子爲其魁也。
蒯聵有媿於申生
蒯輒有媿於子臧
而輒又甚焉。
子路與其難。
不能裁度大義
未免血氣所使
而亦可謂觀過知仁也。
鄭之受封
於諸國。
而其亡則居先者。
刑書之鑄也。
子產爲政
用之有方
子產之死
子產之惠。
而有子產之刑。
何以長其世而延其祚耶。
雖以帝舜之聖。
欽恤於用刑之際。
况於戰國之世乎。
然而處晉楚之間五十年。
不見兵火者。
子產之功也。
孔子許之以君子
介之推隱於綿而死。
至今悲之。
然挾其勢矜其伐。
起怒於其君之無施。
逃之山中
中行之道也。
丙吉馮異不言
優於子推
效勞伐者。
當以爲法
後世䆠官之用。
權輿齊桓公
何者
竪刁自宮以適君。
䆠官也。
桓公管仲
欲以竪刁爲相。
管仲死。
竪刁
䆠官國相
而其國豈有不敗者乎。
竪刁之後
趙高爲秦相。
漢唐以來
迭興迭衰
不由䆠官
桓公不得辭其責也。
晏平仲齊政歸於陳氏。
孔子君臣父子大倫
於景公
則宜勸景公一聽孔子
又從其後
相助爲理
以張公室
以抑强臣
而反毁孔子而不得用
欲以宮室之喩。
景公之惑。
不亦異乎。
於是乎齊之不祀
平仲與有失焉。
田齊之時。
孟嘗君中立
湣王之死田氏遂絶。
恬然不動。
孰謂孟嘗好義哉。
太史公亦以四君稱。
而於其國。
可謂亂臣矣。
陳乞父子反君之流弊也。
若趙之程嬰杵臼出於陪臣之家。
子朝叔帶之難。
王室無人,臼者。
文武衰也。
公元前479年
夫子至齊聞韶
學之三月
不知肉味。
其時夫子年三十有五。
景公夫子之言。
欲封以尼谿之田而不得用
失行道之幾矣。
仕於魯。
中都一年
四方則之
遂爲司空司寇
其時夫子之年五十有一。
三年
使仲由三都
一年
攝行相事
少正卯
因齊歸女樂而不得用
失行道之幾矣。
仕於衛。
問陳而行。
往於趙。
至河而返。
道之不行命也。
若史所云楚昭王使人孔子
孔子將往拜禮者。
余未之信焉。
夫子春秋
所以尊王也。
楚子旣弑昭王矣。
旣問九鼎矣。
旣僭大號矣。
夫子之聖。
豈或應楚聘耶。
或曰
孟子見齊
不以僭竊爲非
孔子奚獨於楚昭而非之哉。
曰。
程朱已論之矣。
程子之言曰。
孔子之時。
周室雖微。
天下猶知尊周之爲義。
春秋以尊周爲本。
至孟子時
七國爭䧺
天下不復知有周。
生民塗炭已極。
諸侯能行王道
可以王。
孟子所以勸齊梁也
朱子之言曰。
孔子尊周。
孟子不尊周。
冬裘夏葛
飢食
渴飮。
時措之宜異爾。
由是觀之。
孔孟易地則皆然。
夫子豈往見楚昭哉。
或曰
公山佛肸之召。
亦欲往之。
則奚獨於楚昭而不往歟。
曰。
公山佛肹雖叛。
能不僭號焉。
能不弑君焉。
能不問鼎焉。
聖人雖以物無終棄之義。
欲往公山佛肹
若如陳恒者召之。
則豈往之歟。
春秋夷楚。
而夫子嘗欲居九夷
非謂夷楚而不往也
以其有弑逆之罪也。
夫子嘗曰。
管仲
吾其被髮左袵以其召陵之役。
能問楚成王之罪也。
因此而揣其意。
寧或驅車而入楚歟。
或曰
長沮桀溺問答
非在楚而何
曰。
夫子如蔡及葉。
葉公問政
其時也。
葉,蔡皆是楚之所屬也。
非履楚王之地也。
或曰
三家共攻昭公
公奔乾候。
三家之逆。
不减於楚。
而夫子猶仕於季桓子
何也。
曰。
孟子所云卽指季桓子爲政之時。
夫子仕於魯之謂也。
曾,閔亦不仕於三家
夫子豈事之乎。
三家之攻昭公也。
夫子昭公之後而奔於齊。
定公之初
返于魯而不仕。
及爲司寇
仲由而墮三都
所以三家也。
夫子若久於位。
三家豈不伏於典憲乎。
或曰
夫子以貌類陽貨
於匡矣。
何不曰我非陽貨
而幾不免橫逆之亂歟。
曰。
不當死而死。
君子不由
聖人乎。
是以微服過宋。
苟使匡人
眞以貌而來圍也。
夫子豈不言哉。
余則曰貌類之說非也。
陽虎所畏夫子也。
欲致夫子不能得。
陽虎使匡人圍之。
不得適他也。
儻如史之所傳。
匡人陽虎所暴。
夫子陽虎而圍之。
何以一亂解圍耶。
匡必有封人
封人卛其民而出。
然後可以行人
不然者。
村聚之間。
耕耘之流
何以圍人耶。
或曰
有子曰夫子魯司寇
將之荊。
先之以子
申之以冉有。
豈非之楚之明訂歟。
曰。
此非有子之言也。
子學夫子
夫子一體者也。
夫子女樂而去。
所謂司寇
夫子棄如弊屣
今曰失魯司寇者。
豈有道者之言乎。
况以楚謂荊者。
夷之也。
如欲往楚。
則何可曰荊耶。
孟子見齊梁。
未嘗之秦楚者。
夷之也。
故謂陳良曰楚產也。
又曰南蠻鴃舌
况先於孟子有餘年。
而夫子豈之荊云哉。
當是時。
爲筥父宰。
冉求季氏之臣。
何以先之申之歟。
使子冉求夫子而行。
夫子先以子要之
申以冉求而祈之。
以媒遇巷之榮。
非夫子之所欲爲也。
或曰
夫子適齊。
高昭子家臣
以通乎景公
則楚昭之賢。
倍於齊景矣。
何不使子冉求以要其見云歟。
曰。
孟子之時去夫子相近也。
猶有寺人瘠環之說。
世家
所紀。
出於焚坑以後
傳聞之易訛者耶。
夫子在齊
主於高昭子
高昭子知其爲聖人
於景公也。
非夫子要昭子冀遇於景公也。
魯平公欲見孟子
盖因正子之言。
孟子正子介於平公耶。
夫子若見楚昭王
論語諸篇。
不之見者。
何也。
余故曰夫子未嘗之楚也。
三代之盛。
莫如有商。
盖自契之敷敎
高宗典學
箕子之演範。
自有淵源所由來者
孔子子思相繼而作。
莫非敷敎之功。
垂裕後昆而然也。
或曰
有商之史不傳
何以知其優於三代也。
曰。
契之五典
見於舜典。
高宗之學。
見於說命
箕子見於洪範
中宗嚴恭寅畏
祖甲之不侮鱞寡
見於無逸
周之所不及。
而及其後孫。
孔氏兩聖人百世之師。
則商豈不遠過二代歟。
或曰
三代之史。
如何則可歟。
曰。
文獻無徵
夫子之時已然
今何以整理也。
夏書以禹貢以下
殷書以湯誓以下
周書以泰誓以下爲信。
兼採孔孟所以爲說者。
編之爲一書
綱目之例。
春秋以後純用左國
以備三代之史。
而齊東之語幷刊汰。
後人無所惑焉可矣。
或曰
五帝之史。
亦何以則好歟。
曰。
馬遷之紀。
得之流聞
不足以爲信也。
伏羲神農黃帝之史從繫辭傳。
堯舜二典
則不失於正矣。
或曰
帝嚳少昊奈何
曰。
見於左氏傳者編錄差可矣。
或曰
伏羲以前則闕之歟。
曰。
書契未出。
闕之可矣。
或曰
春秋之有微顯
何歟。
曰。
隱,桓之間則
定,哀之際則微
所以避忌諱也。
或曰
穆天子傳。
亦可謂信史歟。
曰。
是書出於汲冢
荀最校以正之。
簡素絲長二尺有四寸。
墨書一簡四十字。
此盖好事者爲之也。
簡之文。
多刻而少書。
古之制然也。
足以信之哉。
汝陽之驛。
得三墳之書者。
在於元豊
靑城之石。
得三皇之書者。
在於天復。
所謂山墳氣墳形墳姓紀皇策政典之屬。
贗作眩人者也。
或曰
倉頡鳥迹文字形矣。
文字則豈無書籍乎。
曰。
南唐徐鉉說文者也。
雖有文字之形。
未有書籍之可稱者。
倉頡文字
漢孝宣欲脩潤其法。
竟不行。
雖有倉頡之書。
後世安得解之也。
或曰
顔淵與齊侯言堯舜黃帝之道。
而重以燧人神農之言。
然則無其書而有其言歟。
曰。
豈非莊子至樂之篇乎。
顔子未始諸侯
何以謂與齊公言也。
顔子東之齊。
子有憂色
莊子所以弔詭也。
神農黃帝
猶有可以摹象者。
燧人之言。
見於何書耶。
所謂南冥
公元前828年
齊諧之說也。
或曰
詩亦可以入於史歟。
曰。
自虞氏之有書。
至文以後
凡有訓命戒誥。
以文不以詩。
於是則皆詩也。
文王武王之聖。
太姙,太姒之賢。
皆因詩而見。
公劉大王王季肇基造業
劬躳燾後之跡。
亦莫不見三百篇之中。
詩亡然後諸儒互相著述
始有百家諸子之書。
周史之以詩發明
惡可已乎
或曰
如修周史
共和十四年
如何書之歟。
曰。
厲王雖遜于彘。
王則王也。
當書之曰王在于彘。
如魯之乾侯唐房州之例矣。
或曰
宋以殷後。
成湯之祀。
康王而稱王。
可以正統歟。
曰。
是何言也。
使武庚微子起義兵。
復立於殷墟
奉商七廟
則雖武王
不敢正統歸之。
若宋之康王者。
七百餘年。
赧王時
僭稱王號
旋卽爲齊所滅。
豈可與漢之武烈
晉元宋高。
比方而論之者哉。
然則南北劉崇劉龑
亦可以紹氏之統歟。
或曰
可以入於周史
幽王平王之際。
可以備載
其後無聞焉。
奈何
曰。
平王以後
多可採者。
邶之燕燕諸作
在於桓王之時
齊之南山諸作
在於莊王之時
之無衣。
在於釐王之時
鄘之定中。
鄭之淸人
在於惠王之時
衛之河廣
秦之黃鳥
曹之候人
在於襄王之時
陳之株林
在於
公元前479年
以後
則自簡靈以後無所考矣。
或曰
列國僭王書卒。
當書殂歟。
曰。
,楚僭號
春秋書以吳子楚子
因其本也。
公侯伯子
依其本封之號。
而書之以卒矣。
同姓之魯,衛,,鄭。
異姓
不稱僭號則可予也。
或曰
十九史略凡例如何
曰。
上古列國
用立傳之例。
自秦至宋。
編年之例。
其法不一
不可以爲法也。
或曰
學者敎人
專尙經術
不用史書
無以得失而卞是非
治亂而占興亡
經緯史。
不可偏廢也。
曰。
豈可偏廢乎。
學者本之六經
輔以全史。
然後可免龍川浙東諸君子專歸於史家之病也。
朱子曰。
讀楚,,孫,,楊,李間數十卷書者。
不作士大夫之意。
若有專尙史學
而不知經術者。
吾知其朱子所謂不作士大夫者也。
讀史書。
致知中一事。
小學大學
仍以語孟爲歸宿之所。
有時考閱全史。
以恢其心胸則可。
朱子曰。
格物致和
卽事物上。
竆得本來自然當然之理。
本心知覺之體。
光明洞達
無所不照
又曰。
不可閑坐說話過時
看小文字
可以培植本原
以此兩訓
較看於經史之工。
庶可以不悖矣。
或曰
莊子之言。
亦有以取信者。
孔子厄於陳,蔡。
七日不擧火云者是也
可以收之歟。
曰。
孔子陳,蔡之厄。
莊子屢言之矣。
子路曰。
如此可謂竆矣。
論語所謂慍見固竆
未嘗有異。
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
子路扢然執干而舞者。
莊子之夸辭也。
以莊子容可信
伯夷叔齊西方有人
至於岐陽
武王使周公往見之。
與盟曰加富二等
就官一列
二人相視而笑。
北至首陽之山。
遂餓而死。
其所至於岐陽者。
孟子之說。
其所謂餓死首陽者。
孔子之說。
而皆大同而少異焉矣。
然而浮詞客氣
無實莫甚。
此何可收之也。
夫子之楚。
亦出於莊子
其言曰。
仲尼之楚。
楚王觴之。
孫叔敖執爵而立
市南宜僚受酒而祭。
孫叔敖楚莊王時人也。
謂之與孔子執爵。
成說乎。
古公亶父居邠踰梁之事。
莊子孟子少差錯。
是則可信也。
或曰
戰國策亦可以代史之匱歟。
曰。
此特欺人病俗之言耳。
縱橫家得志列國以此
列國狼狽於強秦以此
民生塗炭
風謠邪辟以此
而間多實際之事。
不可編入也。
或曰
馬繡繹史何如
曰。
春秋以後威烈王以前
史乘無傳
馬驌博采諸子
以補其缺。
可謂大費心力
神恠之說。
虛謊之論。
俱收而幷蓄。
只是消閒破寂之奇話而止耳。
何可與論於正史乎。
余則以爲全史甚氄雜。
不可以備金
石室之藏。
三國誌以補季漢書。
黜遼,金史以補南唐書。
書以補十六國春秋
然後可以正其失而統其宗也。
不然
中國不尊而大義不明也。
僞朝自大王章自屈也。
或曰
黜與補者皆得之
南唐何所取也。
曰。
陸游文章
在於南唐一部
而其禮樂文物
比之石敬瑭劉知遠朝起暮滅之國
可謂翹楚
不可泯沒也。
或曰
越絶吳越春秋
不可以備正史歟。
曰。
是亦奇文耳。
事實且多荒唐
而周太伯仲雍之事。
非此則無傳
不亦有功史家乎。
劉向說苑,董仲舒春秋繁露韓嬰外傳陸賈新書
多有可採者。
汰其詭而取其正。
刪其繁而掇其英則可矣。
或曰
老子柱下之藏。
無所傳者何歟。
曰。
周之典籍
諸侯皆毁之。
班祿之制。
孟子不得其詳。
諸侯之毁典籍
爲秦始焚書之倡耳。
旣喪於諸侯。
又燒於秦始。
何以之後世耶。
或曰
墨翟囚於宋。
徐衍入於海。
此在何時歟。
曰。
鄒陽之書有之。
張皇幽眇
云乎
然則舜之讓位石戶之農北人無擇者。
可以正史乎。
或曰
孟子不言莊周
何也。
曰。
先儒已有所論。
而如孔子不言墨翟
其時
爲害不至後世而然也。
孔子言攻乎異端斯害也。
所以指老
墨也。
孟子楊墨
則莊周其中
斥儀,蘓秦其中矣。
或曰
賈誼多引
而今無所傳於史家者。
何歟。
曰。
賈生亦以諸子所傳者言之。
且去秦火不遠。
有口授而傳之者
屠牛坦
管子中人耳。
或曰
人皇分王九州之說。
何所本歟。
曰。
戰國之士有爲人皇之說者。
以爲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勢。
度爲九州
謂之九有
于是州有九土
土有九山
山有九塞
澤有藪。
水有六品
自此以後
人皇兄弟九人之說。
增衍傅益
仍以有盤古氏之名。
而如王圻三才圖繪中。
畫其像而立其號。
則尤失於誕矣。
朱子嘗閒居。
信手亂抽通鑑一兩卷看。
値難處事
不覺寒毛聳。
大抵之際。
以吾身設爲古人
以往看作今日
先究如是則成。
如是則敗。
如是則爲君子。
如是則爲小人
如是扶世敎而靖民志。
如是則誤世道害民心。
然後始以古人所以處置措施者。
商度於吾心。
此則吾亦可以做。
彼則吾終不會做。
如是然後可以長吾之知。
知之不致
則不如不讀。
朱子曰。
看詩看詩人意思。
伐檀詩。
便見淸高意思。
以爲亦如看詩推此法以看羣書
然後可謂善讀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