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硕斋别稿卷之十九 (自动笺注)
碩齋別稿卷之十九
 薪湖隨筆
  
[薪湖隨筆]
  隣人有以余爲嗜書者。
以新印通鑑節要
要余消日
第留之以覽焉。
通鑑節要
公元前403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
書曰初命大夫諸侯者。
貶之也。
武王威烈王三十有一世
列國之卿爲矦者
初有之擧也。
故初之所以譏也。
三晉矦者十有二年。
齊大夫田和遷其君於海上
又一年而要三晉請爲矦。
王從三晉之請。
不能三晉之罪。
田和繼起
三晉之君而請命於王。
欲王之無辭可拒也。
安王稍有難愼之意。
歷四年始許之。
然紾臂姑徐而已
何補綱紀哉。
溫公曰。
莫大於名。
又曰正名細務也。
首尾不應
君臣臣父父子子皆名也。
名之不正
倫常不立。
倫常之不立。
國不國人不人
孔子正名於衛者。
盖正其君臣父子之名也。
是豈細務云乎哉
上蔡有言曰。
正名雖爲衛君而言。
爲政之道。
皆當以爲先。
於此益知溫公之言不能無病也。
孔子沐浴而請討陳常
正名之義也。
諸侯陪臣動兵作難
至於滅人之族。
分人之邑。
則天下之變極矣。
大國之卿。
命於天王
趙氏何敢擅殺智伯。
然而伯先失其道。
所謂厥罪惟均也。
不能正其罪。
又從以成其惡。
盖本亂而末治者未之有也。
三晉之難也。
王告諸矦
奬帥義師
一擧而誅三晉
則不晉國之祀不忽
太公亦不餒矣。
王室可以重於泰山
五行不汩。
九法不斁
如復見先王盛際
無人畫此計者。
豈不惜哉。
見唐風揚之水,無衣之詩。
有以晉國死節之臣也。
曲沃於晉。
若周管蔡也。
爲晉人者。
聲討不暇
而反有倒戈之意。
及至其季也。
有一豫讓而已
三晉幷於秦。
而韓張良
趙,魏則無聞焉。
盖其流俗然也。
田子方所謂貧賤驕人
因子擊之言而對之耳。
孟子曰。
大人則藐之。
貧賤者雖不自驕。
不可卑屈也。
士當以尙志爲務。
子方有得於子夏之學者
呂成公所以子方
不免太過
李克取人以五者。
有道之言也。
亦出於孔子門人之門也。
竆而有所不爲。
貧而有所不取。
若非學力
未易言。
起之薄行
能言脩政仁義者。
以其始托於曾子
門也。
不能學其行。
而徒聞善言
所以文其過也。
言行相副
可以爲人
思言苟變於衛矦。
在齊寇之時。
孟子曰。
子思居於衛。
有齊寇。
子思曰。
如某去。
君誰與守。
當是時。
衛國無將兵之才。
故薦之矣。
不然者。
靈公問陳。
夫子行子思欲薦人。
當薦學問之士。
豈以將才而薦之哉。
田和遷其君。
其君薨而無子。
故幷其地。
三晉廢其君爲庶人
於是三晉之逆。
甚於田和矣。
子思仕於衛。
宜有沐浴之請。
不見於經史。
可恨也。
說者以爲小國也。
子思豈不知國小。
而徑犯大敵爲哉。
是有不然
苟使義也。
強弱不足恤耳。
魯亦小國也。
孔子尙欲伐齊。
正誼明道
不當功利
子思默然不言於齊,晉之變哉。
齊之康公
晉之靖公
能有謚而皆得美號
何也。
智伯之爲襄子
亦一疑案
余嘗觀紫陽綱目
有所記疑而齊晉之謚。
必是國人之所追加也。
齊威王獨覲王室
詩云。
風雨如晦
鷄鳴不已
庶幾近之。
及至天王下席之時。
反肆詬罵
則獨覲之義蔑如已矣
獨覲者。
得之良心也。
詬罵者。
世傳之悖習也。
秦孝公發憤山東擯斥
布德修政
欲立天下
其志可謂大矣
此時
西周之舊疆。
西周之成
憲。
仁義之政。
學校之法。
以此而王。
反手之易也。
及其下令國中
不過曰奇計疆秦。
抱道懷志之士。
孰肯結軫而向秦哉。
宜乎商鞅從風而至也。
亡秦也。
李斯
而秦遂亡
一人敗之則有餘者。
之謂歟。
公元前336年
魏惠王珠玉爲寶。
比諸乃祖寶山河。
可謂忝矣。
齊國四臣珠玉
固有優於魏寶也。
不過富國强兵之術而止耳。
國家者。
先審乎用人
兢兢業業
罔敢少忽焉
以賢進退之際。
陰陽消長之間。
國以之興替
俗以之汚隆也。
周顯王之時
淮泗山河之國十有五。
申不害相韓。
公孫鞅相秦。
孫臏在齊
蘓秦張儀抵掌瞬目
縱恣無忌於諸羣公之列。
黃金白璧香餌
攻城略地奇貨
三光失其軌。
百姓失其業。
重以楊墨之說。
仁義之路。
文武周孔之道。
不能復明天下
五覇之罪也。
首功利而棄廉恥
土地輕人民。
戎車日駕。
爭奪日增
流弊至於列國而莫可救矣。
孟子五覇三王
時措宜也
其不措則命也。
孟子善用易。
盖出於子思
子思孟子牧民以仁之道。
易之法也。
顯王三十三年
書鄒人孟某見魏惠王
在易則山地之果也。
地雷之陽也。
國用兵。
皆以殺人上略
孟子所謂保民王者
諸侯欲行不忍人之政也。
昌國君伐齊。
禁燕軍之侵掠
訪齊士之遺逸
桓公管仲
王蠋之墓。
寬其賦薄其斂。
可謂王者之師。
春秋以後三數百年
未易多見也。
但取其寶器
輸之於燕。
不就王蠋而反劫之。
所以功業未卒。
不能後人之譏也。
然以樂毅之賢。
精銳之士。
乘旣贏之勢。
破垂敗之城。
摧枯之力耳。
莒卽墨三年不下
盖不欲以力而勝人也。
毅可謂仁矣。
王孫賈
卽墨威王
大夫之餘風。
如趙之恃晉陽
晉陽之固。
城池也。
徒以尹鐸也。
孟子曰。
地利不如人和是也
昭王之封也。
計。
上書請還。
因以兵授諸將守二城
匹馬歸燕。
乞伏王章
則其義聲可以諸侯
忠悃可以太子
而計不出此。
投身異國
豈不惜哉。
孟子曰。
言者無責。
趙括之謂也。
將家子。
徒能讀父書。
未嘗提兵出外以當勍敵也。
血氣之勇
平居大談
至於敗。
孔子曰。
敏於行而訥於言。
爲人之道。
在乎言行謹耳
昭王南遊而不返。
則齊桓有召陵之師。
楚子問鼎
王孫滿卜年之對。
人欲帝秦
魯仲連蹈海
言。
詩云。
誰將西歸
懷之好音
魯生之謂歟。
王蠋魯生卽墨大夫
俱以忠義顯。
盖其山川風氣䧺桀慷慨
趙魏之比也。
桓公覇道
能以尊王
號令天下
是以多聞人。
桓公之力也。
魏公子謀於如姬
得虎符殺晉鄙
至今賢之
余則以爲其賢不能掩其失。
何者
平原君讓之私也。
安釐王不許戰公也。
欲以私而勝公
其失一也。
戎事國之重典
而謀及婦人
其失二也。
虎符王命而竊之。
則王亦可以圖之。
其失三也。
壯士椎殺宿將
其失四也。
及存趙。
歸身司敗
以請竊符之罪。
義分之所當然
而留於
以兵歸
其失五也。
人臣之義。
以正不以詐。
以實不以僞。
以直不以曲。
赧王雖入
東周君在焉。
不可謂亡矣。
南宮氏之說。
足以爲法後世
赧王旣謀征秦而亡。
東周君又謀征
至於國破而不悔焉。
於此有以周室尙有綱紀
諸侯不能敵王之愾。
使煌煌文武之業永絶不復。
諸侯之罪。
無所逃於天壤之間。
君臣大倫斁矣。
宜其相繼淪喪
以謝其後君之逆也。
東周不祀太陽遂蝕。
陰盛而陽消也。
故始書日食
所以志其變也。
兵可銷也。
書亦可以銷歟。
李斯建議百家之語。
齊魯號稱多士
一人直言以殉書者。
始皇坑儒
所以自取也。
當秦之火也。
儒衣儒。
十百爲羣。
抱書而赴火
以决性命
則雖虎狼之暴。
不敢驅儒與書於烈燄之中。
絃誦之鄕。
爭先獻書
猶恐或後。
於是乎始皇不知畏儒而坑之矣。
儒不死於秦火
眞儒也。
世傳秦始皇咸陽宮室而亡。
其亡不但在於宮室
在於隱宮徒刑七十餘萬人也。
法綱踈則風俗敦。
密則渝。
宮而徒者至於七十餘萬。
刑者殆遍於四海矣。
六國殺伐之餘。
休養生息
喣濡百年之深。
尙難蘓殘而興衰
况朝滅六國
暮極五刑
俾民不得措手足。
雖欲享年久遠至于萬世
何異殺人徼福哉。
孟子曰。
嗜殺人者能一之
爲人君者。
可不戒哉。
陳涉揭竿一呼
四海英䧺響應
自稱六國之後
以繫人心
當是時。
智慮者。
先訪姬氏國於東都
以文,武,成,康之法懸之象魏
大誥天下曰。
周家有天下
八百七十有三年
秦王無道
侵犯上國
移我重器
邑我京
師。
蠶食伯叔元舅
藩服蕩然
無復存者。
重恢舊基。
丕承王令緖
仍立列國子孫
以蕃王室
凡秦苛令。
並除之云爾
大義旣章於亂世
遺民又趍於寬
周業可復。
秦讎可報。
無能出此計者。
世而遠匪風,下泉也。
人而無管仲魯連也。
漢王義帝發喪
三軍縞素
傳檄天下
風聲所及
瘖聾皆聳。
及入彭城
收其貨寶美人
置酒高會
欲報君父之讎者。
如是乎。
假仁借義。
盖亦五覇之類也。
漢王於是乎遺策焉。
董公之言。
良平所不及也。
其人必有大過人者。
任信,越以兵權
蕭何糧餉
任良,平以籌策
又以董公置之軍中
凡於行仁布義之時。
輒諮董公
則必有勝於遊說之客矣。
且况彭城盤遊
董公豈不諫之哉。
湯武得天下。
仁義也。
何嘗縱間間其君臣
陳平者哉。
不以仁義導其君。
黃金反間楚之諸將。
何其黯黮之甚也。
謀之陰者。
神先忌之。
計之秘者。
人亦猜之。
其不思之大矣
漢王君臣
雖不聞竊負遵海之訓。
頂天立地
忍以杯羹之說。
出諸口告諸人
人理絶矣。
及歸太公
恩至渥也。
又忍戈從其後
彼亦知父母愛者乎。
項籍
罪。
漢之不王關中居其首。
楚之陰弑義帝居其末。
可謂輕重倒置
先後失序
得志天下
亦云幸矣。
高帝丁公封項伯
不可謂公好惡矣。
項伯以籍之周親
陽擠陰扶。
使籍狼狽不能振。
其不忠於所事
比丁公何如哉。
樊噲椎鹵一武夫耳。
諫於入關之初。
不爲强楚所揜。
諫於排闥之時。
不爲亡秦攸續。
雖良,平之善謀
隨,陸之䧺辯
何以於此哉。
可謂應時而出也。
呂后臨朝八年
諸呂
殺劉氏。
以他人之子
孝惠之嗣。
其爲罪固大矣
旣不改國號如武瞾。
而配高帝食於太廟
爲漢百世不遷之宗。
孝文之入也。
發喪號哭
就位宅宗。
大臣太廟承統之由。
然後太尉璽綬禮也。
太尉徑上於路次
孝文暫讓而旋受。
君臣可謂胥失矣。
王正始之道。
鹵莾如此
何以爲法後王哉。
公元前180年
孝文卽位
先以宋昌領南北之軍。
張武行殿中。
示人不廣如許也。
絳侯旣迎之來矣。
更有何可疑耶。
郡吏行縣
絳侯披甲而坐。
絳侯無文
孝文初政
不能孚於老臣宿將而然也。
賈生曰。
人性不甚相遠
卽指氣質之性也。
本然純善
何相遠之有哉。
賈生論語
見性相近之訓。
爲此言也。
所謂胡亥性惡云者
能知性之言也。
比之荀卿
可謂儒者矣。
孝文鼂錯之言。
使民入粟拜官
賜農租稅之半。
可謂稗政莠言
不足聽聞者也。
租稅者。
惟正也。
今乃以郞吏之職。
博民之
積之縣官
就正而减之。
猿公之賦芧也。
長公主請官其子。
以上列宿不許
豪家愚氓納粟者多。
則不官名
相去可謂遠矣。
三代以後賢主誼辟
孝文是已。
也誤以富强之策干之。
往往有如疵纇
豈不可恨之甚哉。
孝明可當孝文哉。
公元前167年
孝文十四年
張相如大將軍
匈奴出塞卽還。
所以美之也。
匈奴十四萬騎。
入邊殺都尉
遂至彭陽
命將迎擊也。
必使之追至虜庭
以洩其恥。
不過出塞而止。
謹守封疆
不與夷狄爭勝負於塞外
詩所云薄玁狁
至于太原
孝文有之。
中國之馭夷狄
當以孝文爲法
孟子以後
民生塗炭
至於,漢之際。
而人有挾書之罪。
孔子之道。
幾乎塞矣。
秦太子諸生誦法孔子
漢興
高帝以太牢祠孔子
孝武御位。
罷申,,蘇,張之
言。
董仲舒對策曰。
不在孔子術者
絶其道勿使幷進
然後天下之士。
孔子之爲聖。
而尙不能宗師
儒學不復明於天下
若使始皇死。
扶蘇立。
必出博士之藏。
以頒四海
孔子以爲師。
鄒魯之士。
講經義。
後世之人。
得見經傳眞本
扶蘇不立而胡亥嗣。
蕭何不收而項籍至。
一火於秦。
再火於楚。
博士諸書
盡爲灰燼
眞本不能傳於世。
斯文之大阨也。
可勝痛哉。
孝武從董生之言。
郡國孝廉
可謂識時務
周室衰微
列國縱橫
賓興之制壞。
用人之術雜。
或有一言而取公卿者。
美玉蘊櫝而不沽。
錐穎在囊而自脫
高帝馬上得國
不能修明先王之政。
文景黃老之術。
及至孝武。
文漸開。
鄕貢之制。
得以行於郡國
西京循良
俱從孝廉而出。
後世治敎
莫有肩於西京者。
孝廉之選也。
公元前336年
轅固詩名
其與公孫弘一言
學問中人也。
孔子謂子曰。
女爲君子儒
無爲小人儒
轅生所謂正學以言。
曲學阿世
盖有聞於孔子之訓者。
以其老病罷歸
不能用其說。
豈不可惜之甚哉。
班固曰。
董仲舒未及乎游,
劉向以爲管,晏弗及
過矣。
於是乎不知仲舒矣。
仲舒羞道五覇
豈以管晏自命乎。
游夏孔子爲師。
得聞純王之道。
游夏不及管晏
豈或不聞曾西之言乎。
著人取舍極繆。
不能深知王覇有分
義利之有卞也。
仲舒
不知
傳經
以史爲任而然也。
孝武以渥洼神馬之詩。
被之筦絃。
薦之宗廟
汲黯諫之。
可謂儒者正論也。
賈生以儒自許
而猶以五運爲主
何也。
鄒衍之說。
大抵荒詭不根
周以木德而王。
以爲火者
以僞周書赤烏之祥也。
當秦火之前。
詩書易禮。
皆有孔子定之本。
僞書其時行於天下
羣經貿亂
戰國儒生之失也。
然則雖經秦火
全本自如焉耳矣。
如書之梓材
詩之般賚等篇。
簡脫火前
而失其眞面且久矣。
項王之末。
魯能守節
魯國之亡也。
固守不下
從可知。
當是時。
周禮在於魯者。
亦必凘壞飄蕩
無有存者。
究其原則六國侯王之罪。
豈獨專責於諸儒歟。
汲黯引經據義。
或有擧小而遺大者何也。
匈奴渾邪王降。
以車二萬乘迎之。
置諸隴西上郡北地朔方雲中屬國
雖因其故俗而別之。
華夷之雜處中州。
自此而始。
所以
華夷之分也。
劉石諸種之亂。
已兆於是年。
夷狄入主中州
由於劉石之倡。
則孝武雖云攘夷
乃反納寇於中州
後世猾夏之弊也。
余則以爲五郡屬國
甚於伊川野祭也。
惜乎汲長孺中州罷弊
不以華夷相混而爲諫也。
太史公李陵明其志操
可謂篤於故人
而與同在周衛之中。
趣舍異路。
未嘗銜杯酒以接懽。
則亦未可以故人言也。
恭儉下人
知其有國士之風。
出死力以救之。
誠難矣。
提兵出塞
韓延年死而不死。
不徒不死。
皇漢之臣北平之孫。
屈膝單于之庭。
大節已喪矣。
他日得當報漢。
何爲哉。
婦人二夫
自言爲前夫不死。
人孰信之哉。
太史公於是乎失言矣。
失言而宮。
亦寃矣哉
江充特一妖賊耳。
在趙而亂國
罪當誅。
孝武反寵之。
所以速寇也。
然而人子
專制由己。
繡衣使者
太子失其道矣。
太子者。
少傅石德也。
當江充之太子也。
太子泣言其狀。
起敬起孝。
以冀孝武之回悟。
臣子所以盡職也。
惜乎保傅無人以匡。
而卒陷於不測也。
賈子曰。
見正事聞正言
可謂至論也哉
漢儒不嫺於經術
可謂甚矣。
雋不疑以蒯輒之拒父。
春秋是之。
田延年伊尹太甲
言於霍光以釋經。
人無卞之者
博陸張安世之徒。
信之若神明
宰相須用讀書人
宋祖知其要矣。
穎川素多豪傑
黨惡作奸
太守之責耳。
太守者。
敎之以仁義
勵之以廉恥
學校詩書
自可齊魯君子
趙廣漢缿筒而長其告訐之風。
鉤距而覈其隱微之情。
適足以滋其弊而遂其詐矣。
况其爲法
有㤪者陷。
無辜者抵。
吞之則順。
吐之則逆。
仁人之所可爲哉。
孝宣立梁邱賀之易。
東京諸儒。
競以推占灾祥相爭長。
以至春秋洪範
俱爲候驗之書。
聖人微辭奧旨
寢息不聞。
上好下甚
其然歟。
梁邱生學京房
其所謂邃於易者。
風角之類耳。
東京之衰。
以是愚民
竊發所在成盜。
其端甚微。
末流之大。
類如此。
可不畏哉。
孝宣之時
文章名者。
莫盛於王褒
聖主得賢臣之頌曰伊尹於鼎俎。
不見孟子也。
志節顯者。
莫過於蕭望之
而請單于以不臣之禮。
不見春秋也。
詔諸儒講五經同異
果得之矣。
西京外戚之權。
自諸呂而始也。
然而王氏之簒漢。
宣帝不能謹其始也。
旣夷博陸之族。
不委外臣之賢。
公元前33年
專用許史
元帝視若故常
孝成卽位
先用王鳳
世其職。
田齊季魯
勢已成而威已立矣。
詩稱貽燕
書云裕昆
宣帝可謂失之矣。
平林新市之兵起。
李軼朱鮪之策失矣。
孺子以定安公奉漢祀。
至今生存
則是漢也。
其所以稱定安者。
莽之廢也。
天下之廢也。
羣䧺起義
爭以復漢爲名。
則宜先擁孺子
改稱初始幾年修高皇帝以下祠廟
下詔列郡
布莾惡逆之罪。
號令四海
可謂名正言順
有辭天下萬世矣。
更始乃反遣人殺孺子
則亦莾之續耳。
秦有阿房離宮之盛。
項籍焚之。
漢有未央五柞之壯。
樊崇焚之。
俗諺百年貪物一朝盡之語。
此言雖小。
可以喩大。
帝王者。
若以秦漢爲鑑。
不以宮室勞心哉。
世祖壽陵之制。
三代聖明之后不能過也。
孝明其後
不知廟制之至重。
不與陵墓等。
遺詔藏主光烈皇后更衣別室
太廟獨專一廟
遂廢而不講。
至於,唐因而襲之。
可勝歎哉。
光武興學校。
明堂辟雝
以爲立國之本。
東京之儒。
鄭康成諸人
蔚然可觀
但以符讖詩書
不能
正學
以是眞儒不能作焉。
風俗聲敎淳漓敦薄。
不在立國之初。
周黨嚴光之徒。
徒尙其志。
不得孔孟大道
果於忘世
甘心隱淪
鳥獸之伍耳。
不足與議於斯文之興起也。
心誠求之。
豈曰無人
若以信於符讖之志信吾道
以重於循良之意重吾儒。
則疆華卓茂
不患無其人耳。
公元59年
孝明永平二年
宗祀世祖明堂
失禮也。
世祖丁巳二月崩。
明堂之祀。
在於己未正月
是時雖不行通喪
三年制則有之。
未過終而祀之明堂
神之也。
又從以登靈臺望雲物。
何哉。
孝武得休屠金人
孝宣王褒求鷄馬之神。
此佛入中國之漸也。
入中國。
非自於孝明之時
張騫西域
爲其兆也。
渾邪居北地
爲其漸也。
黃,老,楊,墨,申,,蘓,張之術。
日益消滅
古經墜簡
四方而至。
聖人之道庶幾復明
天竺之書又出。
孟子以後千五百年。
道統無所傳。
良有以也。
黃憲
東京第一等人也。
或謂之顔子
或謂瞻前忽後
則其人姿禀高明
可知也。
但無師友學問之力。
只與黨錮諸子幷名
而未聞君子之道。
可恨也。
或有著述不能傳歟。
公元1799年
孝殤生踰百日而立
八月而崩。
鄕侯立於三月
薨於十月
孝殤書崩。
北鄕侯不書崩而書薨者。
何也。
未踰年也。
然北鄕侯年長而有子。
未踰年而崩。
其子繼位
則當有謚矣
謚則當入太廟矣
何以未踰年而不書崩歟。
孫程輩殺閻顯太后
而謂北鄕侯太后閻顯而立
不加以謚。
不祔太廟
後世又從以貶之。
豈理也哉
鄕侯何罪焉。
於皇帝之位。
於皇帝之位。
大臣諸侯
羣黎百姓
沙漠羗胡之酋。
不稽稱臣
徂冬
及其死也。
不曰崩而曰薨。
不曰帝而曰侯。
非所以重王統而尊帝室也。
順帝親政
不能奉還閻太后
不能名正孫王擅恣之罪。
則於君臣母子大倫
爲累非細
雖日招儒學之士。
何補風敎哉。
所謂儒學之士。
不能正名
漢其衰矣。
所以爲國
所以爲人
義理是耳。
義理不明
而其國乂其人賢者。
余未之聞也。
孫王之不誅
閻后之不復。
曺節王甫又遷竇太后南宮
順帝不能正其始之失也。
石經不足信也。
天下知名之士。
盡於黨錮之禍
蔡邕文章自任
未嘗爲李,杜所詡。
所謂諸儒見賢良之就戮
不能一言救解
乃反出入鴻都
不過
所謂哺餟之流耳。
何以經文
不至於譌舛耶。
余故曰石經不足信也。
曺操漢中
不移益州而徑還者。
以其急於簒位也。
劉裕使義眞長安
身歸江南
亦此意。
其爲計一何似也。
如論中國地勢
南攻北難
北攻南易。
曺操北攻南而敗。
劉裕南攻北而勝。
裕之梟䧺
過於
昭烈親征
舍魏而先吳。
自當時至今。
識者皆恨之。
余則以爲王赫斯怒。
首討孫權
昭烈所以大義千秋也。
兄弟之恩。
兼以君臣大義
約以同死。
質皇穹。
而及登帝位
恬然不思復讎之圖。
豈不慚負存歿之際乎。
先征吳虜。
仍伐魏賊。
昭烈之志也。
非凡腹所可測也。
武侯臨薨。
只擧二人以自代。
更問則不答。
高帝所謂非乃所知之意也。
武侯智。
豈不知漢炎之不可復興
後主不可有爲
二虜之不可以並掃。
五丈不可久居
而先定南方。
使蜀民安業
北征中原
以章其志。
所以追先報今之忠也。
三代以後得正死者
武侯一人焉爾
司馬氏之南渡也。
骨肉干戈焉。
烝黎溝壑焉。
夷狄
華夏焉。
禮樂灰燼焉。
尙能扶持牽補
於百年之深者。
盖有本焉。
平陽㐫問之至也。
元帝服斬衰。
居廬亮闇之制。
賀循爲儒宗。
戴邈太學
言足聽聞
四方俱聳。
蹈仁佩義。
未有不興者。
不能一掃淸虛之流
盡復先王之政。
故其爲治不過南晉而止焉。
可惜也。
五胡雜糅
居中國之土。
中國之稱。
生民以來始有之大變也。
曺操之罪。
可勝誅哉。
武都之氐於秦川
欲御蜀漢之路。
而五六十年之間。
部落寢盛。
近逼肘腋
所習者華俗也。
所慕者華制也。
朶頤而畜目者。
皇帝之位也。
日逐呼韓之頑。
不敢入塞門。
一日之頃。
只事鹵獲
以歸其巢穴者。
以其人非族也。
以其地非其土也。
若劉石之徒。
生長中國
視若固有焉。
晏然河洛而包海岱
無異黃沙白草之磧也。
自是以後
九邊諸胡
稍能桀驁自負者。
欲得中國以自王。
甚至,淸之混一區宇
而擧天下被髮左袵
則操之倡也。
於是乎萬世劇惡大憝
而溫公悲其祚之不永
何爲哉。
王茂弘石頭王敦
可謂不學無術矣。
之叛書至。
與諸族詣臺竢罪
百官之往見也。
乃隨其後
叙至
親之情誼
目見朝廷大臣被害而無一言
旣有乖於大義滅親之意。
又有犯於與亂同道之罪。
也直入皇都
元帝海上
自立爲帝。
茂弘樞機
茂弘辭而不受。
爲元帝死乎。
別族之義。
茂弘有媿乎智。
果爲茂弘計。
與其不離臺門之外。
扶伏涕泣
請討報國
元帝雖命往所。
不敢奉詔
矢死靡他而已
魏起自俘虜
能有凾夏
粗述禮樂
夷狄之中。
號稱彬彬者。
盖其立國之初。
朝野束髮加帽。
五經博士
國子太學生三千人
用夏變夷
崇餙文敎
所以歷年稍久。
維繫民心
長世克類。
紀綱庶事者也。
儒術之興人家國。
有如是夫。
公元424年
宋文帝之立
由於徐羡之輩。
及親政也。
不以羡之策立爲德。
而首殺羡之諸人
以暴廢立之罪。
江左開朝以後
,晉所未有者。
宜乎元嘉三十年之治
翕然民頌。
六朝冠冕也。
四門小學
三代以降
不復行焉。
元魏高祖力學能文
不釋文字
旣立太學
又置四門小學
王居明堂
師氏東門南門
保氏西門北門
而自王公之子弟。
不就學。
禮也。
彼以夷虜之種。
入主中國
能復三代
舊制
遠過兩漢墜典
孰以夷虜而暫忽之哉。
公元557年
南北分統
劉宋而始。
南朝受之於正朔
故先南而後北。
所以筆法也。
梁蕭詧江陵稱帝
傳于世宗
境內大治
上奉梁武之祀三十三年而亡。
陳覇先簒位建國
梁統固自如焉。
史氏當先而後陳。
南北序也
曾不爲此者。
史之闕也。
梁非正統也。
自梁君臣而視江陵朝廷
則姬氏之東周也。
劉氏之蜀漢也。
當於梁敬帝太平二年丁丑
書曰後梁中宗宣帝天定三年
陳高祖永定元年
魏恭帝四年
齊天保八年
而仍爲梁紀
後梁莒公琮二年丁未。
書隋廢梁主。
自是年爲陳
陳禎明元年
隋開皇七年
然後法正矣。
王者吊伐之師。
順時而動
發舒中和之氣。
布揚仁義之聲。
蒼生塗炭
八方於煕皥。
東征西㤪
切雲霓。
然後可以奄有四海
萬年維王
高熲隋文帝江南
宣言潛襲
南民農務
因其懈怠以取之。
何其詐也。
用兵不厭詐。
方欲車書一家
暢信天下
廸我風敎
而取一陳後主
若是行詐
何以久於道歟。
陳固無道
亦何辜。
不能稼穡
不免鋒鏑
是虐民之甚者
何有於爲民父母之義哉。
唐太宗射殺其兄。
以奪儲君之位。
人倫之變也。
又數月。
神堯內禪
踐阼當宁臨下
何以人心耶。
太宗於此兩失之矣。
父子之際。
何言不到
兄弟之間。
何事不爲
日就東宮
盡愛極歡
期於諧洽。
而猶不足以解其怒。
乃與太子齊王
共詣神堯之前
悉白其狀。
退處藩邑。
杜門自靖
則固可謂篤於友于者也。
不幸而當玄武之變。
神堯以位傳讓。
亦恐有亡隋之禍也。
嗚呼
爲其子。
一辭晏然承當
寧有是乎。
當是時。
太子齊王擧哀服期
神堯傳位
固守貳宮
則猶賢乎已矣
建成儲君也。
儲君方見殺。
未有儲君死者
王魏又從以屈膝太宗
則自漢魏以來三數百年
朝君暮敵。
人倫斁絶而然也。
是豈一朝一夕之故哉。
使秦府學士。
讀書識理之人。
太宗神武
豈止於是歟。
大抵太宗明也哉
然承乾之難。
投床抽刀。
悲哉。
突厥驟入渭橋
太宗六騎徑詣渭水上。
突厥語。
一將之勇。
匹夫之憤耳。
大唐天子上奉宗廟高皇
下臨九有兆庶
輕身獨出
以犯虜鋒。
如此耶。
使突厥直前犯蹕
則其不免懷愍之行乎。
行險徼幸
君子不由
創業英主
不能擺却游俠習氣
蕭瑀之諫。
高士廉房玄齡
何爲而從其後哉。
况以天子
與胡酋歃血
可謂矣哉
玄武門者。
太子之所死也。
射隱太子以殺之。
旣殺之則必有惻然於心者。
惻然則不忍復由玄武之門。
人情之所固然也。
出入平昔者忍也。
魏鄭公過此門。
能不泚其顙乎。
太宗若夷其門塞其路。
以示悔悟之意則差可矣。
羊曇不復過西河
同氣處變乎。
歌舞於斯乎。
有功則賞。
有罪則罰。
國之典也。
太宗長孫順德絹。
雖曰愧其心。
於典有之乎。
無於典者。
不可謂之典。
人君羣下
當以正。
不當以譎。
有言
陽怒試佞直者。
太宗曰。
自爲詐。
何以責臣。
此言足以興邦
賜絹則累其德矣。
魏徵十漸
言言切實
太宗
利病之藥也。
當世
救荒之食也。
在後代。
照古之鑑也。
不以堯舜相傳精一心法
孔孟相受治平大要
告戒諷誦
以爲長世之道。
貞觀之治
非不偉然可觀
不免雜覇之歸。
可勝歎哉。
太宗褚遂良
朕有不善
卿亦記之耶。
仍言朕行有三。
又使房玄齡許敬宗刪定實錄以見之。
太宗好名之心也。
事事得宜
何必覽史而後
知其得失也。
其欲覽史之心。
銳精爲治。
固可爲愼終令圖耳。
太宗親征高麗
過鄴曺操
何以人臣也。
簒賊耳。
帝王者。
聲其弑逆之罪。
頒示天下
以著春秋大義
義固然矣。
乃反締文澆酒。
以侑其奸魂。
四方聽聞
萬世譏議
豈不恠哉
簒賊
尙待以前代之興主
則彼唐朝之臣。
何所觀感而效其忠哉。
一傳而有武周之變。
其兆於是乎
胡致堂知人則難蔽之者。
亦可謂緦功之察矣。
高宗之納武氏。
在於詣寺行香之時。
天子之尊。
當先帝之忌。
親勞玉趾
幸行伽藍
以薦冥福
夷狄之法耳。
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之徒。
不能諫而止之。
及其易置中宮也。
齟齬一言
何足以動其聽而回其心耶。
本淸源之道。
雖微而必防。
雖細而必杜。
滋蔓難爲功也。
公元958年
王莾簒漢而翟義起兵
武瞾簒唐而李敬起兵
天下莫不聞
若未成功則天也。
漢唐中興
未見翟,李㫌褒。
無以百世也。
太上皇之稱。
始於秦。
追尊莊襄王之號也。
後世因之。
溫王重茂爲帝。
傳位睿宗
睿宗傳位玄宗
太上皇當爲二矣。
溫王不以上皇稱焉。
其失大矣
公元710年
龍四年。
睿宗受禪
改以景雲元年
睿宗太極元年
玄宗受禪
改以先天元年
其失亦非細。
當時無知禮之人。
不能正其失於授受之際。
可惜也。
公元717年
開元五年正月
玄宗將幸東都
宋璟蘇頲灾異爲戒
果得大臣之體矣。
但欠遺大耳。
是時睿宗崩。
纔八易月矣。
葬禮雖過。
喪制雖缺。
游幸逸豫時乎
皇皇慨焉。
如有所靡及
而乃鳴和鑾法服
紆蹕伊洛之間。
何以比先王觀也。
玄宗孝友
若聞大臣正言極論
豈有不從之理哉。
安祿山藁城
顔杲卿不能拒。
遂往迎之。
祿山所予金紫之衣。
所以其後也。
成就卓然
忠義之聲。
薄於海外
可謂不負其心之烈丈夫哉。
然往迎兇賊
身被賊衣。
還歸常山之郡
百姓父老瞻望指點曰。
常山亦降於賊。
而以金紫章其身。
吾儕小人
何敢拒乎。
扶老携幼以迎祿山
杲卿何以自解歟。
知其力弱。
不能捍其鋒銳
雖張空拳以死。
不宜迎賊而衣賊之衣以汚身也。
杲卿精忠大義
慮不及此
可謂瑕不掩瑜也。
然當大處
杲卿豈可輕議者哉。
自漢以來
罵賊不屈
如秋霜。
凜乎不可犯者。
杲卿一人而已
斯人
吾誰與歸
陸宣公奉天之難。
言於德宗曰。
見危不能竭其誠。
臨難不能效其死。
羣臣之罪也。
陸公之言誠然矣。
以賊遺君
大辟猶輕。
苟究臣下所以致此。
則德宗之失也。
李泌郭子儀諸人
盧杞裴延齡楊炎之徒。
何以扶危持顚。
皇圖匡帝室乎。
公當先格德宗之非心而已
裴垍可謂大臣哉。
憲宗爲理之要。
先正其心。
董仲舒以後始有之嘉謨也。
主一心。
萬化之原。
歷代丞弼諫諍之臣。
卛皆就事論事
土木戒奢
重刑罰則戒濫。
嗜酒色則戒荒。
征伐則戒敗而已
無人正心說導其君者。
政坐學術不明耳。
以此爲先。
豈不賢哉。
君心一出於正。
百度皆正。
何憂乎他哉。
柳公權筆諫
以此矣。
天下之事。
是則有非。
薰蕕氷炭不相入也。
牛李悉怛謀事。
可謂兩是雙非矣。
維州大唐疆土也。
悉怛謀擧州來降
因此而懷綏。
克復西陲
未爲不可
天朝布信
四夷皆聞。
纔與吐蕃和。
而旋納其叛。
中國御夷之略也。
此亦爲廟籌。
牛李之言皆是也。
雖不納叛捕送吐蕃盡殺之。
旣殺之後
贈以美官
無所據。
牛李之事皆非也。
涑水致堂之論。
偏主各見。
有非
斷獄公平之意。
竊嘗論之。
李德裕悉怛謀請降也。
上奏朝廷
以竢處分
藩臣之體也。
曾不聞之於上。
徑發軍伍
入據其城妄矣。
牛僧孺激於黨論
不能平心舒究
旣不受其降。
不任其生。
亦可謂疾之甚也。
朝廷之尊。
未必不由僧孺也。
涑水僧孺之殺悉怛謀
武宗之誅郭誼
首尾恐衡。
决不相應
李克用朱全忠
易地則皆然。
全忠簒弑也。
蜀王克用各帝一方
克用答曰。
於此生。
靡敢失節
義氣令人可敬
於是時發西向
昭宣帝河東
正朔天下
全忠極惡大憝
神人之所必誅
覆載所不容。
檄告方鎭
共奬王室
六師灑涕
九死而涅臂。
以圖興復
如報私讎
則祖豫州,李西平不及也。
沙陀之人。
不能深知君臣大倫
坐失其時
以不稱帝爲節。
豈不恨哉。
自晉氏失中原。
戎狄之禍。
無世無之
晉末而五胡迭寇。
唐季而五代交亂
宋衰而,元繼起
皇明淪而滿洲入主
陰日以盛。
陽日以消。
堯舜以來禮樂文物之地。
陷於腥氊酪之俗。
士大夫甘心左袵
不以爲恥
盖自漢高帝嫁女而始也。
夷狄以爲婚媾
婁敬之罪也。
夷狄以爲君父
桑維翰之罪也。
石敬瑭幽薊十六州畀契丹
宋雖混一區宇
契丹共立南北朝
不可金甌無缺
所謂北朝
中州之人。
據有十六州之地。
稱帝建元
則宋豈可正統言乎。
太祖太宗
不復幽薊
至於金元
藉遼而覬覦
可謂慊德也哉
五代而論其世。
君則周世宗
臣則王朴
雖在漢唐盛際
未易多覯。
朴之獻策
用九經之語。
兵火汩沒之中。
引經傳。
豈不美哉
北漢孝和
吳越武穆王
其次矣。
三代以降
更未見三代之盛者何也。
道學不明也。
夏至周千八百年。
賢聖之君。
不過十數
尙論者輒稱三代
以其明德新民之功。
躳行心得之化。
不出於誠敬二字
奉天事親以此
修身治人以此
燕閑幽獨之中。
以此焉。
紛華波蕩之際。
以此焉。
造次顚沛
非此則不由。
動止語默
非此則不行。
所謂所在而學所勉也。
秦漢之交。
書籍蕩逸
儒士遁跡
三代賢聖所以治天下之經法。
不復誦於當世
重以權謀術數之說。
淸凈玄默之談。
遍滿四海
惑人誣俗。
至於五季而極矣。
及宋程朱諸賢出。
道學二字
煥然章章
時君世主不能虛心而聽。
則顧何
以重見三代之盛也。
帝王不學
而能乂其國者。
余未之聞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