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x 页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洌上 徐有矩准平)
 杂著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76H 页
春王正月辨
经曰春王正月。传曰春王。周正月。释之者曰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正月建子之月也。盖宋以前之论如此。至胡文定,蔡九峰。有夏时冠周月。周不改时月之解。而诸儒之说。始棼棼矣。闻按载籍。舜典曰协时月正日。论语曰行夏之时。则时之不同可知已。左传昭十七年夏六月。日有食之。太史曰当夏四月。(杜预注当夏家之四月。)谓之孟夏。梓慎曰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家语曰今周之十二月。夏之十月。则月之不同可知已。而其较著者。尚书大传曰夏以孟春月为正。殷以季冬月为正。周以仲冬月为正。不以二月后为正者。万物不齐。莫适所统。故必以三微之月也。又曰周以十一月为正。即名正月。不名十一月。殷以十二月为正。即名正月。不名十二月。夏以十三月(洪迈曰十三月。承十二月而言。即正月也。)为正。即名正月。不名十三月。夫如是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76L 页
其明的易见。而彼犹龂龂不谓然者何也。岂有旁引之典證足破千古之案者欤。及考其所为说。则乃引伊训太甲之文曰前乎周者商。而商未尝改时月。(伊训有元祀十有二月之文。太甲有三祀十有二月之文。说者谓商建丑。故以十二月为正。然寅月起数未尝改。故称十有二月。)又引史记秦本纪之文曰。后乎周者秦。而秦未尝改时月。(秦本纪有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之文。说者谓腊必建丑月。而秦以亥正。则腊为三月。此云十二月。则寅月起数。秦未尝改也。又汉高祖本纪亦书元年冬十月。则正朔改而月数不改。亦已明矣。)然考顾炎武日知录。则汤崩(顾氏所谓汤崩。盖因书序之误。实仲任之丧也。)必以前年十二月。殷练而祔。先君祔庙而后嗣子即位。故称元祀十二月。太甲之自桐归亳。亦适当三祀之十二月。商未尝不改时月也。又考颜师古注汉书。则秦本纪所称月数。皆太初正历之后。记事者追改之。非当时本称。而秦亦未尝不改时月也。(日知录曰汉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东井。当是建申之月。刘攽云按历太白辰星去日率不过一两次。今十月而从岁星于东井。无是理也。然则五星以秦之十月聚东井。秦之十月。为今之七月耳。夫以七月误为十月正。足为秦人改月之證。)夫胡蔡之所据。止此二者。而二者之不足据又如此。则至于今从违相半。訾謷不决者何哉。抑别有以也欤。金縢曰秋大熟未穫。天大䨓电以风。禾尽偃。说者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77H 页
谓禾熟乃酉戌之月。周不改时也。然月令孟秋乃升谷。天子尝新。今历家七十二侯。七月禾乃登。夏之七月。为周之九月。而其为秋则同焉。况嘉谷连藁秸者总名以禾。而黍稷之熟。正在未申之月。(字书云禾者嘉谷之总名。黍稷稻粱有苗实者皆禾也。诗甫田既曰黍稷薿薿。又曰以介我黍稷。继之曰禾易长亩。则禾又以黍稷为主矣。)何嫌其为周之秋乎。诗曰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论语曰莫春者春服既成。说者又以此为不改时月之證。然周时史策以外诸书。间有杂用夏正者。(史策中左传纪年则亦多杂用夏正。此盖未及勘正之致。而亦可见三正之通于民俗尚矣。)夏正习于天下已久。且于天时人事为顺。故行之官府则从时王之制。民间所行。犹多从夏历。考传纪或有时月之异同者。盖其通用者然也。逸周书周月解云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异械。以垂三统。至于敬授民时。巡狩烝享。犹自夏焉。且周礼既有正月。又有正岁。则周时二正。固已兼行之矣。岂可举一废百。遂谓周用夏正哉。然则周改时何据乎。曰据春秋桓八年冬十月雨雪。僖十年冬大雨雪。桓十四年春正月无冰。成元年二月无冰。庄七年秋无麦苗。定元年冬十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77L 页
月陨霜杀菽。是数者于夏正何足为异。而经必书之乎。夫仲尼大圣也。春秋正史也。以大圣作正史。不宜有讹舛错盭。故曰周改时月。春秋可据也。况书于经著于传。杂出于子史者。无𨓏非其證也乎。试举一二。泰誓曰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泰誓所谓春。即武成之一月。何以明之。国语伶州鸠之言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韦昭注岁。岁星也。鹑火次名。周分野也。从柳九度至张十七度为鹑火。武王始发师东行时。殷之十一月二十八日戊子。于夏为十月。是时岁星在张十三度。)月在天驷。(天驷。房星也。谓戊子日。月宿房星五度。)日在析木之津。(津天汉也。析木次名。从尾十度至斗十一度为析木。其间为汉津。谓戊子日。月宿箕七度。)辰在斗柄。(辰日月之会。斗柄斗前也。谓戊子后三日。得周正月辛卯朔。于殷为十二月。夏为十一月。是日月合辰斗前一度。)星在天鼋。(星辰星也。天鼋次名。一曰玄枵。从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为天鼋。谓周正月辛卯朔二日壬辰。辰星始见。三日癸巳。武王发行。二十八日戊午渡孟津。距戊子三十一日。二十九日己未晦冬至。辰星在须女伏天鼋之首。)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星辰星。辰星在须女。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故皆在北维。北维北方水位。)颛顼之所建也。(颛顼水德之王。立于北方。)又曰王以二月癸亥夜陈(二月。周二月。四日癸亥。至牧野之日。夜陈师。)以夷则之上宫。毕之当辰。辰在戌上。故长夷则之上宫。名之曰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78H 页
羽。(长谓先用之也。辰时也。辰日月之会斗柄也。当初陈之时。周二月昏。斗建丑而斗柄在戌上。下临其时。名其乐为羽。)王以黄钟之下宫。布戎于牧之野。故谓之厉。(谓夜陈之。晨朝甲子昧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时。)盖岁在鹑火则寅年也。(纪年称庚寅。经世称戊寅。今从纪年。)日在析木之津则十月也。以庚寅十月二十八日戊子兴师。十一月三日癸巳发行。二十八日戊午渡孟津。即周之辛卯孟春也。武成所谓一月。(其不称正月而必称一月或称一之日者。以其时未得为天子。而正朔未颁于天下。特于国中私自纪历。故不曰正。而曰一。及其革命而统一天下。然后始谓之正月。故至周礼始有正月正岁之说也。)而在商则为十二月。(纪年帝辛五十二年庚寅冬十有二月。周师有事于上帝。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从周师伐殷是也。)以十二月四日癸亥至牧野。五日甲子。一战胜商。武成所谓二月。而在商则为正月。是泰誓武成。皆以周正纪时矣。左传启蛰而郊。即月令所谓孟春元日。祈谷于上帝者。在周为三月。故召诰三月丁巳。用牲于郊。左传闭蛰而烝。即月令所谓孟冬大饮烝者。在周为十二月。故洛诰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在十二月。(蔡沈传亦云十二月戊辰。)然则召诰三月之郊祀。洛诰十二月之烝。虽皆以夏正之孟月。(周月解所谓敬授民时。巡狩烝享。犹自夏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78L 页
焉者。于此益可徵信。)而其以周正纪月数。则固未尝易矣。礼记明堂位曰季夏六月。以禘周公。祭统孔悝鼎铭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太庙。(纪年夏六月。鲁大禘于周公庙。与此合。)是以建巳之月。为季夏矣。(礼天子诸侯之祀。必以孟月。建巳之月。于夏正为孟夏。)杂记孟献子之说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左传亦有五年正月。日南至之文。)是以正月七月。为冬夏二至之月矣。穆天子传曰孟冬鸟至。郭璞注雁来翔也。而月令八月雁来翔。则是以八月为孟冬矣。又曰仲冬方落。草木鲜。命虞人掠林除薮。以为百姓材。而月令九月草木黄落。则是以九月为仲冬矣。孟子曰七八月之间。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战国策苏代之言曰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周之八月。即夏之六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之候。庄周所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者也。(此所谓秋。疑亦以周正言。)盖改正朔之文。见于礼记大传。申述于史记历书。至汉律历志。十二次逐月著三代之改月。惟其真定有改正朔之事。故所以云改正朔。固非搆虚捏空假妆出一大典礼者也。是故自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79H 页
汉讫宋。历数千载。而一无异说。岂非以其实迹昭载人耳目。不容有讹也乎。乌虖。春秋,尚书,礼记,论语,孟子。圣人之徒之书也。左传,国语,战国策,纪年,周月解,穆天子传,书礼大传,史记,汉书。当时耳目之人之言也。为彼说者将谓圣人之书不足徵。当时目击耳闻之言。不可信而后。其说可行。忘率如此。而世复同然和之。诐辞之陷人也如是夫。乌虖。经既曰春王正月。春王正月者。时王之正月。而正月(建子月)即春也。亦何烦诸儒之棼棼。(日知录历引春秋时款识。有惟王十月王九月王正月等语。以明春王正月。即周之旧典。鲁史之本文。而非孔子之所加。于此益可见。春王正月。即周之正月。非夏商之正月。故左氏特解之曰周正月以别之。不得谓殷天时以立义。如程子之说。又不得谓周不改时月。王字为圣人新意。如刘原父之言。)虽然不辨不止。余不得无言也。
 三正之说。论者愈多而愈无定论。专由考据未博。不能折服异口也。此辨一出。可拄哓哓之腭。惜乎其不早出。使胡蔡诸公一读之耳。 鄙著尚书翼有不改时月辨。引据颇广。今见此辨。多与之合。不觉詹詹自信。(愚山)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79L 页
博引经传。打破夏时冠周月之误。非大眼目大力量。不能辨此。(炯庵)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0H 页
诗策
   
问。辨经之难。莫难于诗。其所为作之故。今可以历指欤。大序小序。或谓孔子所作。或谓卫宏所衍。或谓子夏毛公之所述。何者为是欤。大小序之分。或以用之邦国以上谓之小序。风风也以下。谓之大序。或以每篇序之首句两语。谓之大序。其下续而申之者。谓之小序。将谁适从欤。关雎之诗。郑康成则以为后妃所作。程朱则以为宫人所作。芣苣(一作苢)之篇。韩刘则谓宋女之伤夫恶疾。集传则谓妇人之室家和平。其同异曲折。并可以详论欤。何彼秾矣之平王齐后。聚讼至今。吁嗟驺虞之官名兽名。然疑无定。果有旁引之实證。足破千古之惑者欤。木瓜之美齐大德。国语可考也。有女同车之刺忽辞婚。左史可据也。而一付之淫奔何欤。柏舟之愠于群小。与孟子异解。子衿之定为淫诗。与洞赋殊义。同出于朱子。而有此参商何欤。风雨鸡鸣。形容君子不改之节。则岂必是淫奔之时。溱洧士女。足见诗人讽刺之意。则何故为自作之词欤。笙诗之有辞无辞。曷置不决之公案。豳诗之或风或雅。那无划一之指南欤。以昆夷而属之大王则得不乖于帝王世纪之说。以桓赉而分属文武则果不悖于大武三六之解欤。大抵诗之所为作。有可以比兴而推之。有可以名物而考之。有可以时世而得之。有可以辞气而验之。所入之涂虽殊。所趋之域一也。然易更四圣。书纪四代。著有其人。稽有其时。则所不辨者。特在训诂之间。而至若诗经一部。诵其言不辨其人。论其事不辨其时。读者往往以己意所便。各自立帜于千百载之后。由作者观之。其不为郢书之燕说也几何哉。及夫朱子集传出。而大义虽显。微言未析。说诗之家。互相甲乙久矣。方今 圣明光御。文教诞敷。三画(一作昼)讲讨。继往圣而开来学。一代弦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0L 页
诵。舍寻摘而就高明。此乃明学术宏道法之一大机会也。何以则主之以集传。参之以众说。使夫三百十一篇之旨。支分节解。昭如日星欤。愿从博雅之君子。得闻匡衡之馀论。
对。愚尝以为诗有三厄。一厄于火。再厄于太史公。三厄于淫诗之说。何以言之。世之谭经者。必称秦火之厄。而独不知五经未尝厄于秦。而惟诗之厄为最。始秦之焚书也。易以卜筮免焉。尚书诸经。又为孔氏之所藏。及夫鹑火之焰才熄。壁中之编复出。其乍晦旋明。如日月之蚀。则彼秦炬一焰。固未尝为诸经厄也。惟毛诗一经。既不能与周易同免于火。又不能与尚书并藏于壁。只字片简。炀荡无遗。则祝融回禄之灾。诗独偏焉。而其终不至泯灭特幸耳。今考家语。称孔腾畏秦法峻。藏尚书,孝经,论语于夫子旧堂壁中。而不言毛诗。汉纪尹敏传称孔鲋藏之。隋经籍志称孔惠藏之。而亦未及毛诗。汉艺文志则尚书,孝经,论语之外。复有礼记。而毛诗又未与焉。是数说者。虽有详略之不同。传闻之互异。而皆无一言及于诗。则经之见漏于孔壁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1H 页
者。惟诗为然。而特以咏叹歌诵之功。比他经为最。故逮于汉文之时。犹有传诵之士。转相口授。而三百之篇复完。是以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曰孝武皇帝时。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然则诗之所恃而传者。惟邹鲁诸生之口舌耳。夫以尚书之出于壁。而又有伏生之口授。犹且有残缺疑晦之叹。况徒凭一二学究之传诵。而欲求其不违于全经之真。不亦戛戛乎其难哉。此诗之一厄于火也。太史公作孔子世家曰诗三千馀篇。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仪者。三百五篇。此大谬之论也。夫诗者掌之王朝。班之侯服。庠序之所讽诵。冬夏之所教习。用之于盟会。赋之于聘燕。使孔子以一己之见。取而删之。王朝列国之臣。其熟(一作孰)肯信而从之。且行以肆夏。趋以采齐。乐师所教之仪也。何所害于礼义。而孔子必删之。俾堂上有仪。而堂下无仪何也。天子之射。以驺虞为节。诸侯之射。以狸首为节。今大小载记。有狸首之辞。何所悖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1L 页
于礼义。而孔子必删之。俾天子有节而诸侯无节何也。正考父校商颂十二篇于周太史而归祀先王。孔子殷人也。乃反以先世之所校而祀先祖者。删其七篇而止存其五。此岂理也哉。子所雅言。一则曰诗三百。再则曰诵诗三百。未必皆属删后之言。而况多至三千。乐师蒙叟。又安能偏诵而不遗乎。引而伸之。触类长之。则其说之误。断无疑矣。而一自子长之作俑。后之儒者群附影从。同声相应。凡其一篇一句。必以圣人取舍之义。断之曰此为劝善。彼为惩恶。泯泯棼棼。若水捞月。而诗人之意。从而晦焉。此诗之再厄于太史公也。孔子曰放郑声。又曰郑声乱。盖谓郑卫之声。而未尝曰郑卫之诗。则所当放者在于靡曼烦促之音节。而不在于比兴赋咏之篇什也。说诗之家。不达斯意。遽谓郑卫之诗。皆是淫者之自作。一见其依俙彷佛于影响之间。则辄归之淫奔之辞。于是乎悯时伤俗之篇。陈古刺今之词。往往冒乱黩败亵之名。而千古作者之旨。䵝昧而不得伸。此诗之三厄于淫诗之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2H 页
说也。盖厄之至三。而诗之存者。亦无几矣。愚尝窃叹于斯。以谓有儒者作。闷经术之将坠。任后死之丕责。则其最初用工。莫先于诗经一部。今执事之问。抑亦有深意。而导愚生以言也欤。愚请破脱程式而极言之。窃谓经旨之难明。莫难于诗。诗之难明。又全在于篇旨。盖闾巷歌谣。既多赋志之不同。朝庙乐章。又有事实之各异。世代云邈。莫辨作述之主人。文献无徵。难窥所言之何故。若是乎辨诗之难也。是以自汉讫明。辨说盈庭。而疑信相半。訾謷不已。徒成难决之讼案。千古之远而而寂无堂上之人。天下之大而尚隔九疑之山。况以褊壤之一竖儒。乃欲历指其所为作之故者。非愚则妄也。虽然经传之所引可考也。诸子之杂出可稽也。诸儒之异同可参观也。辨诗之道。岂无其方。而今日之急先务。无过于撰成诗经集说一书而已。愚请先就明问而缕陈之。次及编摩之说可乎。大序小序之作久矣。传授既远。论辨多歧。有以为孔子所作。有以为国史所题。有以为卫宏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2L 页
所衍。有以为子夏毛公之所述。是数说者。皆无明證之可据。要难从违之立决。而独卫宏之说。见于汉书儒林传。子夏毛公之说。又见于隋书经籍考。则其传闻之详。固非后儒空言揣摩之比矣。今以序文考之。其释鸱鸮则与金縢合。释北山烝民则与孟子合。释昊天成命则与国语合。释硕人清人黄鸟皇矣则与左传合。序由庚六章则与仪礼合。汉初左氏诸书未尽出。而诗序先与之合。则其不出于汉儒之手。章章明矣。而虽以谓源流于子夏之徒亦可矣。至于大小序之分。则或自后妃之德。至用之邦国。谓之小序。风风也以下。谓之大序。或以序之首句如葛覃后妃之本。鸿雁美先王之类。谓之大序。其下续而申之者。谓之小序。而尝考梁昭明之说。有云子夏于小序。惟裁初句。其下大毛公所系则序之首句。亦称小序者。自古已然。而况于一篇序文之中分首尾而别大小。无乃太隘乎。至于朱子作诗序辨说。遂分诗之至也以上为大序。关雎后妃之德以下为小序。而后纲领条目。粲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3H 页
然不紊。则今日复执事之问者。舍是奚以哉。关雎之诗。孔郑以为后妃所作。程朱以为宫人所作。而序所谓风天下而正夫妇者。有非嫔御之所可当。则愚以程朱之说。为正法眼藏矣。芣苢之篇。韩刘则谓宋女之伤夫恶疾。集传则谓妇人之室家和平。而宋女之作。既无当于二南之风。伤疾之诗。又不关于文王之化。则愚知韩刘之说。乃无稽之言矣。春秋庄公元年。书王姬归于齐。此乃桓王之女平王之孙。而下嫁于诸侯者也。何彼秾矣之诗。作于是时。断无疑矣。说者必欲以为东周之诗。而东周之时。无平王之谥。则又从而文其说曰平正也。齐一也。何其妄也。驺虞之为官名。虽有月令之可考。然太公六韬淮南子。皆有得驺虞献纣之文。则不可谓无此兽名。且其仁心及物。不忍多杀之意。又与周南之麟趾。相为对待。则毛郑之说。固不可轻诋。而必欲以官名为解者。欧阳公之好异也。木瓜之美齐大德。既有家语之可据。有女同车之刺忽辞婚。亦有左传之明證。而皆归之淫奔者。一则谓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3L 页
封卫之大德。不止木瓜。而卫人归德。不当若是歇后也。一则谓郑忽之辞婚。未为不正。而诗人叙事。当美而不当刺也。然孔氏所谓假小事以道其欲报之愿。范氏所谓闵惜嗟叹之说。皆不为无见。此古今说诗之家所以袒序说而左集传也。苟朱子之爬栉集传。亦如大学之屡致意焉。则安知二篇之旨。不如诚意章之一于善乎。柏舟之指为夫人所作。盖因刘向所谓宣夫人之说也。然其注孟子所引二句。有曰本言卫之仁人见怒于群小。则又与集传不同。而集注之作在于集传既成后十二年。则恐当以集注为晚年定论矣。子衿之定为淫奔之诗。盖以其辞意之轻佻也。及其作白鹿洞赋。有云广青衿之疑问。则仍用序说。而青衿之为学者所报。既有毛说之可考。则恐当以洞赋为朱子正解矣。鸡鸣之诗。序以为君子之不改其度。而至于朱子。乃断之曰诗词轻佻。非思贤之语。风雨晦冥。为淫奔之时。然宋明诸儒率皆不宗其语。且辨之曰淫诗未见有称其人为君子者。又曰风雨之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4H 页
如晦。喻世之昏乱也。鸡鸣之不已。喻君子之居乱而思治也。以此观诗则旧说亦可备一说矣。溱洧之诗。序以为刺乱之诗。而独至朱子直以为淫者之自叙其事。然篇中之曰士曰女。谓之诗人之刺奔则可。谓之淫者之自称则未可。且古序传流既远。恐未可一朝尽废。而朱子之力辟不遗。抑有深意之所在欤。笙诗之有声无辞。辨说虽多。而郝京山所谓有辞然后有声者。尽有依据。豳诗之为风为雅。论者虽歧。而顾亭林所谓豳谓之豳诗。亦谓雅颂。而独不可谓风者。言甚明切。则善读者可以知所择矣。至于昆夷之属于太王。不但有乖于帝王世纪。而绵之昆夷。既属于文王。皇矣之昆夷。又属于太王者。似不免前后之矛盾。桓赉之分属文武。不但有违于春秋传。而一篇之内。首章六章则颂武王之功。第三一章则颂文王之功者。亦几于上下之割裂。岂朱子分金称出之妙。在于四书集注。而至于诗集传一书。则固属未定之论而然耶。愚于此不知所以为说也。大抵读诗而不辨其所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4L 页
为作之故。则是犹无素而欲绘也。是以自汉以来说诗之家。必以篇旨为诗学之头脑。或以比兴而推之。或以名物而考之。或较之于时世。或验之于辞气。所从而入者虽殊。而所趋之域则未之有异也。虽然易成四圣之手而著述有人。书纪四代之事而考稽有时。则其所不可辨者。只在训诂文义之间而已。惟诗则不然。诵其诗而不辨其著于何人。论其事而不辨其肇于何时。冥摸暗索。持管谓律。往往以一己之见。欲断千古之事。各自立帜。聚讼不已。而使作者复起而观之。则得不以为郢书而燕说者。几希矣。至于朱子集传出。而因经诠解。一洗诸家之陋。然大义虽显。微言未析。犹不无后世甲乙之论。则况其下者乎。向所谓诗之难明。莫难于篇旨者。盖由于此。而深有感于执事之问也。方今 圣明赫临。文教诞敷。三昼之讲讨弥勤。一代之文风丕振。猗欤盛哉。先儒所谓明学术宏道法者。此正其时也。况居馆阁而任作士之责者。可不思导扬德意。诏今传后之道乎。愚尝于铅椠之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5H 页
馀。窃有所讲究檃栝于中者。试为执事陈之。凡今日学校之所课。场闱之所取者。 皇明永乐中所颁四书五经大全是已。愚尝闻胡广解缙之徒。承命纂辑也。凡先儒辨说之不畔于集传者则取之。不然则勿论是非得失之如何。一例去之。取舍失当。义例繁氄。而一自颁之学宫之后。经生学士奉之为律令。不知大全以外更有何书。试问以大全所无之事。则瞪目拄腭。莫之能对。夫如是。尚何望辨别乎同异之分。而折中之得宜哉。为今日救弊之道者。莫如就大全中删繁汰冗后。采汉唐以来诸家之说。与集传同者为集说。与集传异者为附录。略如汇纂之例。而又以古序逐篇冠之。使读之者有以考较异同。自为取舍。则所以开拓地步。恢张闻见。其效岂浅鲜也哉。愿执事入告于 后。选一代通明经术之士。开局纂修。一如上所云云。而以次及于易书三礼春秋诸经。阐扬群圣之谟训而微奥毕显。网罗诸儒之劄解而古今并收。章一代文明之治。启万世嘉惠之功则顾不伟欤。篇终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5L 页
矣。复有献焉。大凡著述之家。必先视参考书籍之多寡。以定其高下。故历观前代其百家诸书之稍以淹博见称者。莫不有引用书目。或盈轴而溢卷。非以誇耀也。不如是则无以集众美而成一家之言也。况诗经一部。自古称辨论之多端者乎。苟欲纂修大全。则必先广收群书。博采众说而后。庶乎免于固陋之讥。亦望执事之留意采择焉。
 余尝有诗曰撰次遗经号大全。儒臣当日费餐钱。专剿刘瑾无裁择。诗说微茫永乐年。今读此策。吻然符合。(炯庵)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6H 页
本史补论断
  蚕本记
蚕之类甚多。茧之类亦甚多。南粤有三眠四眠两生七出八出者。(永嘉郡记曰永嘉有八蚕。一曰元珍蚕。三月绩。二曰柘蚕。四月初绩。三曰蚖蚕。四月绩。四曰爱珍。五月绩。五曰爱蚕。六月末绩。六曰寒珍。七月绩。七曰四出蚕。九月初绩。八曰寒蚕。十月绩。凡蚕再熟。皆曰珍。)其茧有黄白二色。南海横州有风茧。可作钓缗。亦有野茧。织为衣耐久。尔雅以食桑叶作茧者名蟓茧。食樗叶作茧者名雔茧。食棘叶作茧者名棘茧。食萧叶作茧者名蚖茧。雔茧以下。岂风茧野茧之类欤。蚕本卵生。又有不卵生而胎生。与母俱老者。是为神蚕。
  麻本纪
余得宋昆山县志而读之。有曰嘉祐中昆山海上有一船。桅析飘泊于岸。船中三十馀人。衣冠如唐制。有上高丽表。自称屯罗岛。盖东夷之臣属高丽者也。时赞善大夫韩正彦为令。召与酒食。治桅津送。教以起仆之法。皆喜谢而去。船中有麻子大如莲的。海上人求种之。初年亦如莲的。次年渐小。数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6L 页
年后与中国麻子无异云。高丽时臣属无屯罗岛名者。唯耽罗岛古称乇罗岛。是必乇讹而为屯尔。(集韵乇音托。草木根托在地上曰乇。)乇罗一名东瀛洲。多柑橘橙榧栀蘹虋冬澄茄零香之属。而又有菩提。实大如莲的。
  棉本纪
世多说本棉当宋之末。自外国流入中国。然苏轼宋初人也。而其诗曰。江东贾客木棉裘。轼之前张籍唐时人也。而其诗曰。木棉花发锦江西。籍之前梁武帝送木棉皂帐于人。是不可曰木棉至宋末始有。但其种之繁。始自宋末也。木棉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利被天下。其益大矣哉。
  纺绩志
传曰羲皇始造布。然其用何物为布及升数精粗。莫得以考焉。想亦不越于絺绤也。诗云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是刈是濩。为絺为绤。吴都赋言霞聚织絺。细越白纻。由是观之。凡葛练之有方。织之有法。则絺精绤粗。皆可成之。无所事乎纻枲也。且三代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7H 页
以上之布。必以二尺二寸为广。以及升数多寡。皆以爵秩为之等威。故礼深衣言袖曰广终幅。又曰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尺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后世则不能然尔。
  镃器志
优优乎盛矣哉。礼乐之器也。笾豆簠簋尊彝罍爵之属。自夫始制礼时已具。何以知之。无是器则礼不成礼也。琴瑟钟鼓管籥篴篪之属。自夫始作乐时已具。何以知之。无是器则乐不成乐也。夫蚕麻之器。亦岂异于此哉。其为麻也。无刀以刈之。无𥳎以盛之。无机梭以织之。则虽以羲皇之圣神。必不能徒手造布。其为蚕也。无连以承之。无箔以安之。无簇以茧之。无盆以缫之。无机梭以织之。则虽以西陵之圣神。亦不能徒手成帛。是知刀𥳎连箔簇盆机梭之器。已具于羲皇西陵之时。而布帛之精粗。在于麻蚕之善否。麻蚕之善否。又在于器械之利钝。故羲皇西陵。已自制作之初。克致其慎。为万世法程。况以后人之卤莽。而于此其可忽哉。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7L 页
蚕书志
贾生有言曰一妇不织。民或受之寒。信哉是言也。蚕桑者。有国有家之重务也。是以古者天子后妃。以至庶人之妇。皆有所执以供衣服。其为民事之重尚矣。然其作用之门。如种植饲浴之法。与夫軖斧茧丝之制。不有能先为之谙熟。则无以用其工而获其利。然则蚕桑之书。乌可少也哉。自淮南王养蚕经以后。代有作者。至于宋明之际。寔繁其类。开卷可按而行也。噫。此与稗官小说之家。徒言而无实用者。岂可比伦而语哉。
  桑柘䕲蒿列传
余闻箕星之精为桑。其信然耶。何其功用之博也。是以周礼园囿之职。次于三农。齐鲁之间千树桑。与千户侯等。种植之务。其可缓乎。若夫檿柘抱娘之属。又犹藊豆蚕豆之于五谷。用各有当也夫。
 古来农蚕之书。若亢仓子,泛胜之,贾思协书。以至王祯,徐光启书。莫不典雅。以其实用故也。今读本史论断。亦可验焉。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8H 页
读欧阳公帝王世次图序
史记谓虞夏商周。同出黄帝。欧阳永叔疑其说之误。为图而考之。为序而明之。前后凡累百言。嗟乎。永叔之志亦若矣。独不读左传,国语乎。左传史赵之言曰自幕至于鼓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故舜祖虞幕。左传可据也。国语史伯之言曰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德协风。以成乐物生。夏禹能平水土。商契能和合五教。周弃能播殖谷疏。其后皆为侯伯。故虞夏商周之不同宗。国语可證也。史迁之误于二者决矣。奚嗷嗷累日言为。夫由百世之下。溯百世之上。而攻昔人之失。是其事甚重。匪有传纪之为吾證者。势足以压彼。则言之虽工。孰肯信之。故无稽之万言。不如有徵之一言。夫以左传国语为墨守。何啻金汤之固。乃不知出此。龂龂焉焦唇舌而不自若。信夫欧九之不读书也。
 堪作考證者之炯戒。(炯庵)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8L 页
题洗剑亭雅集图
拨旧箧。得横卷图一。衡广五尺。纵广不及衡三之一。大溪从右边潆漩循左去。乱石䂭砑距流。激之沸白。渟之况黛。砰䨓转毂。作虬龙蜿蜓势。伏日展之。觉清凉袭面。北望松杉棽蓊。稍南削壁兀峙数仞。崚嶒如叠笋。下有小亭一。负壁临流。亭外六人。童子二㪺泉烹茗。一人竖膝低头睡。一人右臂挽马缰曲肱卧。二人坐盘石掬水靧面。亭内五人。一人展笺操毫坐。一人抱南柱悠然立。三人环坐东杗下。欢笑谭诗。是时水声益奋。咫尺语不相闻。但左方题四韵诗五篇。作者曰金陵子。曰笏园子。曰雨蕉子。曰韩李二生。应亭内五人之数。图之者檀园。题之者岱渊。不在亭内五人之数然。对卷良久。依然坐亭内。耳边听活活泉声也。辛丑大暑日题。
 写景处有难画之工。隐伏处有掩映之妙。(愚山)
 得勺庭魏凝叔之小题跋之神精。(炯庵)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9H 页
跋本史
王父保晚公既编本史十二卷。其蚕史以下。命有矩续成之。有矩初欲效史汉文体。屡易藁不成。乃辞不能于公。公曰不然。文章与世递降。史者不徒纪事而已。兼欲示当时文气之升降。班去司马不远。且因其书而补阙漏。犹有繁简之不同。至范史则滋异矣。自玆以降。代各异史。史各异文。盖气运为之。莫知其所以然。而以当时之文。纪当时之事。亦不害为当时之史也。若使嘉隆诸子为明史。则必当刻意摘觖于史汉之皮毛。为优孟为𦵩魄。而其所为史。非明之正史。乃汉之假史。此吾所以于高皇帝。乌用是戛戛为哉之教。未尝不敛衽敬服也。况本史之作。盖欲使天下之愚夫愚妇。一开卷之顷。霈然通晓其种植树蓺之法。以施之实用。今为艰深幽涩之语。使读者如钳在口。则吾恐后世无文者将以是覆酱瓿也。有矩怡然觉悟。退而编成。又敢述所闻如此。抑公之为史者三。畴史以汉书五行志而文之。纬史以汉书地理志而衍之。本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89L 页
史又以史记之义例而折衷之。三史虽若公之所自刱。其实未尝无所据。此又后人之不可不知者也。
 文苑之效颦学步者。盍揭此为坐铭。(炯庵)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90H 页
跋朱子墨迹
朱子书唐人诗一首纸本。横卷高二尺。展之长可十馀尺。尾书淳熙九月望书晦翁熹九字。下著晦翁小章。丘琼山孙一元皆有跋语。然书法颇狂蹶不入规矩。且右方别有三章。其二谩漶不可识。其一文曰方孝孺印。而孺作儒。妄错如是。其赝无疑。余独珍爱之愈勤。甚矣余之好古也。齐人有好古者。藏一破瓢焉。蕴以纯锦。椟以文石。日拭而月沐之曰昔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此其瓢也。吾尝高直收之。罔敢失坠。人皆笑其迂而莫之顾也。余真类是哉。虽然天下之不以假冒真眩是非。求重于世者寡矣。奚独玆卷为然。斯又可慨也已。
 小品亦考证。得古人读书法。(炯庵)
漳河子琴铭
其志则流水高山。其数则九星八风。(叶)虽然数与志抑未也。吾尝穆然思怡然望。而得其人于西方。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杖铭
戒之哉戒之哉。颠而不扶。危而不持。将焉用彼相为。
枫石鼓箧集卷第六 第 290L 页
笔洗铭
水涟涟城仡仡。是为中书君汤沐之邑。
 
游戏中含藏宲际语。(炯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