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台山集卷十三 (自动笺注)
臺山集卷十三(安東金邁淳德叟)
 家史
  
[家史序]
公元1419年
金氏盖出新羅
其籍安東
太師宣平始。
新羅末。
襲弑景哀王東京
國人大崩
無所歸命
太師時爲昌城主。
與郡人權幸,張吉决策
以郡附高麗
太祖得之
有甁山之捷。
由是義聲大振。
卒以滅策功
以公爲大匡
幸,大相
賜號三韓壁上功臣
太師
陞古昌爲安東府
就府地錫土田。
俾世食其入。
太師卒。
府民立廟府司
與權,張二公並享。
至今不絶。
太師安東
至我 顯孝王五十二年。
邁淳生。
計八百四十有七年
家譜所傳。
僅二十一世。
或曰太師下幾世佚不傳
盖疑之也。
疑以傳疑
愼之道也。
其始見于譜者。
曰公須副正習敦。
次曰戶長呂基。
次曰戶長正位南秀。
秀生煕。
生資
皆升仕郞衛尉注簿同正
正義大夫判禮賓寺事致仕義。
中顯大夫農正得雨
通仕郞閤門奉禮郞革。
其下三世也。
奉禮郞生三近。
始入 國朝
永樂己亥進士
宣敎郞安縣監。
是生係權。
朝散大夫漢城府判官掌令府君考也。
戶長正位以下
配位可考也。
自典農正
下。
丘墓可考也。
奉禮郞以下
枝派可考也。
掌令府君以下
事行有狀
著述有集。
幽有鑱顯有刻。
揚于國史
于野錄。
文正,文忠。
至文康公兄弟
金氏文獻彬彬也。
然遠而微者。
旣病無徵
其邇而著者
又患於散見錯出
割裂重複
後生小子
各以聞見詳畧
莫克會通歸于一。
邁淳是懼。
謹就家藏諸籍。
稍加提撮。
整棼合析。
以世爲篇。
自掌令府君始。
源源本本
惟吾自出
恩以義奪。
所後爲正。
內傳十二。
閨徽梱淑。
家道所興。
大致畧同
不復釐別。
外傳一。
顔稱二卿
程曰伯叔
袁楊之業。
社稷賴之。
若是者在他人
不倦
况吾先祖同氣乎。
述旁傳八。
收宗敍族。
孝敬之推。
枝派攷。
墓祭緣情
祧而不廢。
丘墓攷。
功崇必報。
德盛必醻。
俎豆攷。
詩讚躋
書媺堂構
作宅廬攷。
煌煌炳炳
有典有訓。
斯文
何以徵。
編著攷。
(諸攷幷未就)合而名之曰安東金氏家史
內傳○掌令府君
公元1446年
府君諱永銖
字積翁
判官府君第五子。
正統十一年(莊憲王二十八年)丙寅八月十九日
生于漢陽第。
十三孤。
隨母權夫人
歸安東豐山里舍。
旣冠。
業武一擧不中
軍職
尋除義禁府都事
練達吏事
長官盧思愼洪應所知
文牒進。
二公認之曰。
金都事筆也。
何省爲。
由是名著于朝。
擢爲司憲府監察
以親老乞外
調尙州判官
尙於嶺南號繁衝。
三年
民順而客頌。
軍籍一字罷官
觀察使李克培。
餞證攷使徐居正于州
宴酣。
罷報自京至。
二公罷席曰。
一賢可惜也。
留與飮二日
不聽去。
家食三年
詔使鄭通來。
朝廷府君
俾管餼饗。
卒事有譽。
拜義府經歷
轉數官爲盈德令
大饑
府君日具糜粥
所部
遇餓者道飮之。
民無瘠死者
賑恤使褒聞。
增秩內贍寺僉正。
旋移繕工監。
監修鍾樓
陞司憲府掌令。
又轉數官。
永川守。
尋以微眚罷歸
三龜亭于洛東江上
日擊娛侍大夫人。
鄕邦榮之
丁憂
廬墓三年
服闋
朝廷西北馹路殘弊
起家秩正三品
察訪金郊道。
府君曰。
西陲濱海瘴癘
南人莫宜居。
然吾廢棄多年
主上幸擢爲高秩以寵之。
不可辭。
就職
先是西邊防戍將士一代
所過芻糧食飮
皆仰於驛。
武人豪悍畏法
需索出科外。
不堪命。
又赴京使一歲三起
從人多挾貨物
濫調驛馬竊載之。
行臺不能禁。
府君視事
得犯者數人罪之。
自是過者肅戢。
一驛以蘇。
是年大水
驛屬告飢
府君聞于朝。
戶曹奉旨賜穀三百石,鹽百石
府君又啓曰。
大同道三戶出馬一匹
一館馬五十匹。
是故馬多而人力紓。
臣所管道一戶出馬一匹
一站馬二十五匹。
是故馬少人力困。
請如大同道例。
從之。
沿海鹽竈
瘴毒卒。
弘治壬戌(燕山君八年)七月十二日也。
訃聞
贈賻禮官祭之。
府君鬚髯容儀
身長八尺
與人言笑
衎衎不厭
射御圍碁音律工匠之事。
靡不通曉
書亦有楷法
不甚力學
晩喜看通鑑綱目
嘗曰。
仕宦三十年。
未嘗愧怍
吾子孫必有建門戶者。
內傳平壤府君
公元1479年
府君諱璠
字文瑞
掌令府君第二子。
成化己亥(康靖王十年)生。
戊午(燕山君四年)中進士
旣孤自弛置。
不事進取
善事母夫人
甘旨極其誠。
母夫人誡之曰。
三牲列鼎之養。
不如一科顯親也。
府君感奮力學
正德癸酉(恭僖八年)甲科
初授軍資直長
成均典籍
北路大饑
廷議船南以賑之。
水路三千餘里。
濤澇壯悍
主者不職
船多敗。
南北交病。
故常大臣饒幹局者典其事。
大臣位尊體重
不能細務
䂓畫綜理
悉出從事
其選尤難。
僉擧府君
曹以新進靳
公元1498年
之。
廣詢無出右。
竟用之。
往復累綱。
一敗者。
歷兵禮曹佐郞京圻都事
陞工曹正郞
于時
出爲安陰縣監。
丁憂去。
制畢除翊衛
選爲侍講文學
歷數官爲平壤庶尹
首建屯田策。
勸課農桑
旣盡除無名科斂
委積之羡。
賓旅忘歸
人稱有異能
五歲
疾免京師
家居二十年。
甲辰聞 恭僖王薨。
涕泣不肉。
疾遂革。
十二月二十三日卒。
府君平壤歸。
朝廷惜其有才不大試
借閒司祿沒世云。
內傳信川府君
公元1512年
府君諱生海
字之渾
平壤府君子也。
正德壬申(恭僖王七年)生。
辛卯
蔭補慶基殿參奉
移 禧陵。
繕工奉事
丁酉進士
由尙瑞院直長
陞司贍內資典牲主簿
監察,引儀,司評。
選郞戶曹
陞尙瑞漢城判官
司議,刑曹正郞
出守錦山四歲
內憂去。
服除
宰相交薦
信川守。
秩將滿。
坐支詔使庖厨失火免官
府君曰。
我今角巾東歸
婚媾親朋
酒食相招呼。
以度伏臘足矣
交代
暴疾卒于官。
嘉靖戊午(恭憲王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也。
府君在家孝弟
居官淸愼
衆咸以遠到期。
年位俱嗇。
物論惜之。
內傳○三嘉府君
公元1531年
府君諱大孝
字希舜
信川府君嗣子也。
嘉靖辛卯(恭僖王二十六年)五月二十日生。
美而白皙
須眉如畫
善行草業辭章
屢擧不遂
蔭授氷庫別提
序遷尙衣直長,司畜署司畜。
監三嘉縣。
階奉正大夫
隆慶壬申(昭敬王五年)五月二十日
卒于官。
三娶無育。
以弟子尙爲嗣
內傳○同敦寧府君
公元1542年
府君諱克孝
字希閔
信川府君季子也。
嘉靖壬寅(恭僖王三十七年)九月十六日生。
十五。
委禽鄭相公惟吉之門。
相公親授書。
亟稱其才氣
士戍。
選補 世子翊衛右洗馬
以仕太早不欲出。
母夫人强之乃就。
府君英茂夙成
同僚十餘人人品不同
無不得其悅服
癸亥
 順懷世子薨。
罷官家居
甲子
進士
明年
朝廷東宮舊僚
各以原品敍職。
宗廟署副奉事
轉尙瑞院副直長,敦寧府直長
主簿
自是歷任內外
內則禮院引儀,漢城府參軍宗廟署令,掌隷院司評,司饔院判官
外則楊口同福陰竹大興縣監。
忠州判官
豐德,錦山郡守
同福錦山
以親老不赴。
癸巳
光海君撫軍全洪。
翊衛常夾駕後先
甲午
爲慈山守。
天朝大衆壓境
兵馬旁午
府君殫心接應
餉給無闕。
以其暇部伍郡兵
以須調發
秩滿
人授宗親府典簿
公元1612年
周流諸司十餘年。
壬子
光海君錄全洪扈從功。
府君與焉。
臺評再勘月日不中率者削。
被削者爭遣子弟陳乞
多復陞。
府君一言
竟不得錄。
光海君察知之。
特命加階通政
授僉知中樞府事。
錄原從首。
丙辰
拜敦寧府都正。
丁巳
又特陞嘉善大夫同知樞府事。
時長子尙知府事
位居右。
上疏乞免
光海君命移府君敦寧府。
搢紳傳爲盛事
府君早孤。
大夫人居異宮。
朝夕往視
膳寢必躬。
幹務御衆
動有軌度
遇親忌。
齋服別居三日
不接外事
耆耋
不廢素食
順懷廟在北里
府君居左
每出入過必下馬
昭闇不異
忌辰亦却肉。
親戚一以厚。
貧窮有加焉。
在所客無虛席
中表老鰥無歸者。
舘穀數年。
之如家。
旣沒。
衣食其諸如已出。
府君卒。
持服以報之。
家故饒財
府君好施予。
絲毫子孫計。
以爲言。
府君笑曰。
各自有命
何至愁勞
乃公居官簡直
不事聲聞
凡政涉苛急鷙酷者畢祛之。
骯髒不假顔。
權貴人苞苴
問有囑託
輒謝罷。
坐是齟齬
所至頻遭罷退
退無肯引薦者。
府君終不悔。
恒語諸子曰。
吾家謹勑簡素傳業
無或忝我先德
窮達在天。
不必高。
衣冠不絶。
爲善士。
斯可矣。
異端雜術
公元1078年
不入於門。
巫覡浮屠
不通於家。
契劵爭訟
不談於口。
晩歲自號四味翁
(取東坡贈張鶚語。
)左右古今書畫
前列名花草。
庭宇昭曠
不留一塵
客至。
親疎貴賤少長
置酒驩謔。
不問有無
光海政亂
府君憂傷忼慨
欷歔流涕
及李爾瞻等謀廢 母后
百僚庭請。
不從者擬以大辟
府君謝病一起
明年戊午二月三日卒。
內傳文正公府君
府君諱尙憲
字叔度
都正府君四子
母鄭夫人懷姙十二月
隆慶四年(昭敬王三年)庚午六月三日生。
三歲
祖母李夫人命。
爲三嘉府君後。
萬曆庚寅
進士
丙申
中庭丙科第八名。
選補承文院正字
序轉至博士
六品
歷踐春坊吏曹弘文館
辛丑秋
御史安撫耽羅。
明年復命
鄭仁弘柳永慶等用事
擯逐士類
府君不安於朝。
出爲高山察訪,鏡城判官開城經歷
光海初。
中重試超三階
賜暇湖堂
從遠接使。
迎送天使熊化于義州
舍人輔德應敎,直提學
擢拜副承旨
士林請以 國朝五賢從祀孔子廟
仁弘上箚誣毁李彥迪李滉學術
府君啓斥其不韙
忤旨免。
出爲廣州使。
踰年罷。
復爲延安府使。
明年
公元1626年
應犀誣獄起。
 仁穆后父延興府院君金悌男族夷
府君國舅姻家罷。
光海追尊母金氏。
 皇朝準請。
府君以知製敎謝表
有諱忤語。
臺啓削官。
自是杜門家居
連有兩家憂制。
至 憲文王反正
府君猶未除服矣。
與勳宰金瑬等書。
極論時事
一引霍光甚待昌邑王故事
責今之不然
李适反命起。
上疏辭。
朝廷倚重府君
三銓以待。
制闋。
府君病。
時議專尙包荒
受任
旌別激揚以矯之。
嘗曰。
爲善不避近名嫌。
薦人當自親故始。
上疏陳時弊。
有曰毋惡朋黨以疑羣正。
忤旨免。
擢拜曹參判。
弘文館提學
論事不合
退歸東郊石室
椵島將毛文龍飛語誣我。
朝廷遣使陳辨。
遼瀋已爲虜巢。
水路危險
人皆厭避。
三易望而歸於府君
天啓六年秋八月航海
十月京師
文禮二部
畧曰。
登萊撫院大部
因毛鎭揭報咨小邦
有曰海外情形微變。
屬國攜貳可憂。
 皇朝小邦如子。
小邦視 皇朝如父。
子而得貳父之名。
爲子者當何以自處
小邦二百年來
赤心事大
辛卯之歲。
倭酋秀吉潛射天
要我假途
 先寡君敬王
具奏聞。
 神宗皇帝降敕嘉奬
發兵盪倭。
再造屬國
頃年小邦不幸
倫紀昏亂
公元1651年
臣主和虜之謀。
 寡小君敬王奏請廢置
盡誅奸臣
固已伸大義天下矣。
 寡君仰戴 皇恩
俯思職分
日夜焦心
庶幾相時順動
協助王師
剪滅寇賊
以報我聖天子之德。
今乃有大謬不然者。
小邦君臣
自聞此言。
含痛結寃。
不知有生之爲可樂也。
自大敷奏明辨
使天下小邦無導虜通使之事。
然後禽獸爲人
夷狄而爲矣。
不然
寧死北闕之下。
何忍蒙此惡名
容息於覆載間乎。
禮部轉奏。
 熹宗皇帝諭旨曰。
陪臣辨雪甚晰。
豈其累世敬恭
一朝背順。
朕實推心
度其無是。
國君臣。
毋自猜阻
益堅乃心
戮力同讐
以明無他
朕亦永鑑忠貞
毋替。
柔懷于爾國。
陪臣金尙憲等具見輸誠可嘉
明年春
弘立導虜入冦
弘立元帥降虜者也。
府君北京聞報。
又呈文兵部曰。
奴之欲吞噬小邦者。
其心豈頃刻忘也。
以內關門寧遠之勢。
顧念巢穴
不敢逞計。
迨新酋用事
因喪示弱
無故請欵。
寧之師。
乘機驟發
悉銳東向
此其勢豈獨欲吞小邦而已
小邦一日不支
彼將揚揚恣睢
專力西犯。
 皇朝疆埸之憂。
不止於今日也。
及此
速發偏師
乘其空虛
搗其巢穴
使賊首牽制
狼狽莫救。
則一
公元1652年
擧而全遼可復。
屬國可全。
羣醜可滅。
此正難得不可失之機也。
尙書(明史七卿歲表。
尙書嘉會
)覆奏
贊其可用
皇帝遼東巡撫袁崇煥登萊巡撫李嵩
府君策。
先遣水兵數千。
鴨綠江
太監四人繼至
未幾罷還。
大兵不果出。
五月
皇極殿重修詔以歸。
 上嘉奉使有勞
進階嘉義
累拜大司諫副提學, 世子副賓客
 國家新與虜盟。
削弱尤甚
廟堂多恇㥘失策
府君隨事匡格。
請謝劉海
絶後釁。
勿復姜弘立官爵
以明大義
勿以中國貨物與虜。
以塞弊源
大者也。
戊辰
孝立謀叛事覺。
以參鞫勞陞資憲。
刑曹判書
右參贊
己巳
叛民朴仲男與虜使來。
 上招見。
朝議將許其椅坐。
府君極言不可
壬申
大司憲論 恭良王祔廟非禮
又劾延平李貴恃寵無禮之罪。
譴出石室
自是四五年宿踐外。
屢遷禮工吏曹判書成均大司成,弘文藝文館提學
廉謹進階崇政
皆力辭。
暫出卽退。
議政尹昉上箚言金剛方正直
大用
 上亦嘗賜疏批曰。
卿之剛方
予日思之。
府君上疏曰。
身用言廢
古人所恥。
與其進而得言
曷若以退爲諫乎。
又曰。
中年百病
畧施諸藥。
刀圭之力。
不能沉痼之疾。
良時
易往。
暮景如飛。
千金之軀。
忽若朝露
當時有勸以神丹妙劑補元延壽術者
不用言以至此耳。
盖寓戒以諷之也。
虜使英俄爾岱蒙古人來。
將議僭號事。
三司學生
交章請斬。
英俄爾岱疑懼棄書遁。
廟堂議追作報書之。
君上箚曰。
無挾自大
過期不受。
致伊忿怒
反肆倨傲
輒復懇求
自取侮慢
失計也。
今伊自廢其主之命。
我乃爲之僥倖彌縫
國體何。
又論守御事宜曰。
和之不可恃。
不待今日而後知也。
致兵構難
雖未能日月期。
岌岌乎殆哉。
宗社安危之重。
待决安州一城勝負
豈不寒心
賊若踰入於海西則不可爲也。
臣之愚計
關西三大鎭。
都元帥慈母
副元帥鐵甕
本道兵馬使安州
三分關西
隷于三鎭
各選屬邑精勇
撫養訓鍊
更代以時
使自爲守。
必有大益
然兵少力弱。
難以久抗大敵
有事黃海之兵救慈母
咸鏡南道之兵救安州
北道之兵救鐵甕
安州受敵
慈母鐵甕兵救之。
鐵甕受敵
安州慈母亦如之。
又擇重臣威望者。
駐箚平壤
統御三鎭
不必事事遙制
臨戰逗撓失律者。
請命行法焉。
又選三南關東內兵
整勑戎器
緩急卽召。
以充宿衛
此其大畧
若夫潤澤
惟在 
公元1692年
聖明廟堂審思熟講
臨渴之井。
三年之艾。
猶愈於坐而待盡
今日之勢。
無變今日䂓模
末如之何也。
是冬
淸主弘陀大擧入冦
犯境六日
遊騎已薄都門
 上幸南漢山城
賊築長圍以守之。
府君石室聞變。
馳赴行在
拜禮判書
兼管備邊司事
軍國大事
皆决於金瑬崔鳴吉
無意戰守
顓勸 上卑辭乞和
府君白 上曰。
今日之計。
必須先戰而後和。
若徒事於和。
則和亦不可望矣。
 上然之而不能用。
建議
以 王世子質虜。
府君切責曰。
儲君宗社之主也。
有宗無主可以爲國者。
老夫不與建此議者俱生。
辭氣嚴峻
惶汗不知所出
詣閤待罪
議遂折。
自是疾視府君
如待一敵國
凡有謀畫
動被沮抑
 上亦稍不悅。
嘗與諸宰被對。
府君在後
 上遽呼府君曰。
禮判。
卿亦思方便之計。
爲固執。
府君對曰。
臣何敢固執
不敢隨衆雷同
以負初心
 上曰。
今將何恃。
對曰。
天道可恃。
 上默然
府君病不詣朝堂者數日。
大臣起之
府君力疾以赴。
大臣鳴吉所草國書示之。
詞極卑屈
有曰臣罪擢髮難數。
府君不勝憤激
痛哭裂書。
大臣曰。
諸公何忍爲此
鳴吉拾取嘻笑曰。
公雖毁之。
能補之。
顧謂人曰。
裂麻痛哭
安有如此事。
其人曰。
何以處之。
鳴吉曰。
扶而去之而已。
奈何
府君復責鳴吉曰。
今日之事。
國家不忍言。
雖以公一身言之。
累世名族
擔當此事。
面目先大夫地下
鳴吉變色而出。
府君詣閤請對
憤氣塡胷。
涕泗交下
嗚咽不能言。
良久始啓曰。
毁破國書
罪當死。
今日之義。
不可兩立
請戮臣以一人心。
 上遽止之曰。
何爲此言。
非爲一身計。
上爲宗社
不忍擧族就滅也。
府君對曰。
臣言乃所以宗社也。
靖康二帝
爲虜所驅。
千辛萬苦沙漠之間。
雖恨不死汴京
可及也。
軍心未變。
粮食足支一月
山城形勢絶險
敵兵雖多。
不能仰攻
君臣上下誓心固守
豈無爲殿下效死者。
天心終不悔禍
歸見先王無愧也。
 上不答。
旣退。
不食六日
自經幾殊。
賴救者得甦。
會虜索斥和人
鳴吉等欲因以除異已者。
惎諸營大將
縱兵士譟宮以脅之。
李時白軍不動。
府君卽詣行宮自首
大臣前後抗疏鄭蘊,尹煌等十一人
府君爲首
剋日畀虜。
府君强食待命
臺諫力爭
止遣尹集,吳達濟二人
 上出城。
府君伏路痛哭拜送
居數日。
出自東門
安東鶴駕山。
築室以居。
公元1637年
崇禎十年(丁丑)春二月七日也。
護從勞加崇祿。
上疏辭。
又曰。
寒暑不輟裘褐不可廢。
敵國未滅則戰守不可忘。
伏願益勵薪膽之志。
增修保障之地。
毋信一時要盟
毋忘前日大德
毋過恃虎狼之仁。
輕絶父母之邦
臣每思 先王萬折必東之奏。
未嘗泣涕沾衣也。
府君旣退。
有以出處之義爲疑者。
豐岳問答
或問大駕出城之日。
不從何也。
余應之曰。
若蹈城外一步地。
是去順效逆之日。
大義所在
一毫不可苟。
國君社稷
從死臣子之義也。
至如寇讐犯上國。
極言爭之。
爭而不用
則退而自靖
臣子之義也。
古人有言臣之於君。
從其義。
不從其令。
士君子出處進退何常
惟義之歸。
不顧禮義
惟令是從者
婦寺之忠。
非人臣事君之義也。
又問賊退之後
終不奔問。
此義何如
應曰。
變亂
流落草間
不得扈從
則賊退義當奔問。
余則同入圍中。
不行而去之。
日之終尙不可竢。
區區小禮之必拘乎。
子家覊曰。
貌而出者。
入可也。
寇而出者。
行可也。
古人出入之際。
斷之以義。
有如此者
又曰。
子言大義不可苟則然矣。
世祿之家。
受國厚恩
不念祖宗遺澤乎。
應曰。
從義不從令。
欲扶二百年綱常者。
所以
先王敎育之澤也。
與人書。
曰金虜自作釁端
蛇豕荐食
虔劉士民
係虜婦女
傾覆四都
劫奪國寶
逼行我 儲君
汚辱宗社
百世不忘之讎也。
朝廷過聽用事者之言。
姑與之順從
一介狂妄
欲守其志。
自屛山野者。
亦不自知爲非也。
僕本褊性
加以老誖
有言不入。
有計不施
終見奸兇之徒。
表裏煽動。
挾虜脅君
賣國自功
崩心之痛。
結爲大病
彷徨中谷
泣血焦乾
饑渴之不知恤。
霜露之不知避。
日夜誓心者。
只欲一劒單于頭。
奸臣心。
以慰祖宗在天之靈
下以洩擧國無涯之憤。
而力不能得。
其情誠可哀也。
先是仁城君珙。
屢爲鞫囚援引
朝廷方議保全
又 世子嘉禮
擬於尹毅立家
姪子仁發。
李适誅死
議者多難之。
性善碩等。
假託公論
投疏熒惑
傾軋計。
府君惡之。
上疏指斥情狀
有曰此輩惟慮權勢不能常持。
人事不能常期
世安則圖結戚里之助。
世變則欲受醻言之報。
性善等憾之次骨
至是鳴吉積惡府君
乘 上心漸怒。
甘心嫁禍
旣自削府君名於卜相
又恐淸議見罪也。
以南以恭爲吏曹判書
引進碩等。
布列臺閣
使自修其隙。
而已若不與聞者。
碩以掌令啓曰。
臣之義。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死生榮辱
理無獨殊
豈可以運之汚隆
身之利害
貳其心哉。
南漢下城之日。
君父不測之危。
臣民罔極之痛。
身後君。
不敢出。
金某抽身遠去。
曾不顧戀
時事稍定。
竟闕來覲
偃息便地
越視王家
以爲潔身全節
不事汚君
皷煽異論。
彰國之惡。
人臣之義。
掃地盡矣。
要名販君
樹黨誤國
特某之餘事耳。
其無君不道之罪。
不可不懲
極邊圍籬安置
答曰。
論罪太晩置之。
啓榮李道長,李烓,鄭之虎,崔繼勳權濤,朴守文,朴敦復,洪瑱,李雲栽,李慶相,任孝達申濡,李裯,金壽賢等。
相繼論請削奪官職
踰年有敍命。
調兵助虜西犯。
府君慨然治疏曰。
聞道路言。
朝廷北使言。
發兵五千。
瀋陽犯 大明
臣聞之。
驚惑未定
不以爲然
臣之於主。
亦有可從不可從。
子路冉求雖臣於季氏
孔子猶稱其有所不從。
國家弱力屈。
姑爲目前圖存之計。
而以 殿下撥亂反正大志
臥薪嘗膽
三年于玆。
豈意愈往愈微。
至於無所不從耶。
自古無不死之人。
亦無不亡之國
死亡可忍。
從逆不可爲也。
有復於 殿下者曰。
人有助冦讐父母
 殿下必命有司治之。
其人雖善辭自解
 殿下不赦。
天下通道也。
今之謀者以爲禮義不足守。
未暇禮義以辨。
雖以利害論之。
徒畏强鄰一朝之暴。
而不懼天子六師之移。
遠計也。
丁丑以後
中朝之人。
未嘗一日忘我國。
特恕其無救而敗。
拜戎非本心也。
關下列屯之兵。
海上樓船之卒。
不足以掃氈裘復遼疆。
禁我國之爲梗則有餘矣。
若聞我國之人。
倀鬼於虎前。
問罪之師
雷奔霆擊
颿風一日
直到海西圻島之間。
無謂可畏者獨在瀋陽也。
人皆曰彼勢方强。
違之必有禍。
以爲名義至重。
犯之亦有殃。
與其負義而終不免危亡
曷若守正俟命於天乎。
然其俟命者。
非坐而待亡之謂也。
順則民心悅。
民心悅則根本固。
以此守國
未有不獲其佑者也。
疏成。
奉以告祠堂上聞
不報
庚辰冬
淸人微聞府君事。
使英俄爾岱義州鉤問。
承旨申得淵在問中。
府君自脫
朝廷府君星夜就道
過都
 上遣中使賜貂一襲御札曰。
卿以 先朝舊臣
從予遊者。
亦且多年
義雖君臣
猶父子。
是以頃年退去
猶極觖然。
意外禍生。
良由寡昧不賢
念此不覺淚下。
切欲相見
難便未果
卿須善對。
以解其怒。
府君上疏謝曰。
臣言無少補。
身有遠行
行過國門
跡阻陛辭
中心耿耿
公元1640年
慕徒增。
不意淵衷曲體微忱
內使臨存
天語惻怛
珍裘接手
暖氣回春
若登螭頭
再覩龍顔
雖死之日。
猶生之年。
臣無任瞻天望泣血馳情之至。
 上諭筵臣曰。
見金判書疏。
似其手筆
永訣之意。
不忍見矣。
仍泣下數行。
羣臣莫不感愴
十二月義州
英俄爾岱會本國卿宰
府君入。
府君布衣草履
浩然巾
携杖而前。
攲臥於宰臣之右。
英俄爾岱問曰。
 國王下城時。
以爲淸國可事
不從出城何意也。
府君曰。
老病不得從耳。
比年官爵何爲不受。
助兵時何爲沮撓
曰吾守吾志。
吾告吾君。
非他國所知也。
且道爾國甚事。
有緣吾言而不成者。
音吐響亮
英俄爾岱不能復問。
有間曰。
兩國旣爲一家
何謂他國。
府君曰。
兩國各有分地
安得不謂他國。
日觀府君之對者蕃漢諸人
無不嘖嘖稱歎
虜差梧木道退謂人曰。
朝鮮人言媕阿
此老應答甚快。
最望可老人。
望可。
漢言難也。
遂以府君北至瀋陽
復以淸主命詰問
府君對如前。
北館
北館淸人死囚處也。
一年
遣還
猶覊之義州
癸未
虜以事執李烓。
烓持國陰事告虜。
並中府君
虜復以府君北。
崔鳴吉同館幽之
夏四月
解送質館
俾從 世子
英俄爾岱曰。
公元1644年
皇上大霈也。
不可拜謝
鳴吉應聲四拜
又向英俄爾岱
扣頭塌地。
府君與同已。
府君偃臥曰。
我腰痛不能也。
英俄爾岱不能强。
瞪目直視良久
甲申
流賊北京
 毅宗皇帝崩。
府君以詩慟之。
乙酉
虜歸我 世子
府君從之。
四郊上疏
不報
遂出石室
政院啓曰。
金某遭罹患難
終始不變
壁立一節
千古罕比。
豈不大有光於天下後世
誠宜面賜慰諭。
以示嘉奬
 上曰。
此卿生還故國
不到公門
是亦不屑就也。
予方愧赧
慰諭之有。
府君不敢自安
上疏曰。
臣頃至都下
寓身西郊
引領向闕。
且喜且悲。
欲進禁門一步地。
仰瞻穆穆之容者。
豈有量哉。
陳疏十日
延竚郭外
未有明命
不敢冒進
公言請見
亦非所敢。
不然
臣之老病
不得陳力就列
一望淸光
固臣至願
何忍若是恝也。
第臣家廟城中
臣一番展謁者
誠以君臣父子之間。
恩義攸分。
有時不同也。
立朝無狀
平生言行
不能信君父。
及遭嚴威
乃敢仰首鳴寃
此實臣之罪也。
賜例批。
當是時。
府君大節
旣爲夷夏敬服
 上亦臨朝嘉歎
疾風勁草稱之。
鳴吉一隊恚怒未解。
日造危語
以惑 上心
至遣中人
伺察往來賓客
士林爲之憂懼
丙戌春三月
公元1637年
特旨左議政
三辭不許
承旨敦諭
門人去就
府君曰。
新除告身
書瀋陽年號。
朝廷待我猶以丁丑以前人也。
果爾何憚一遭往來也。
會有逆變
入謝輔翼東宮之道。
宮寮贊善進善之設。
自此始。
又言李應直言獲罪宜赦。
乞退
章三十二上。
乃許。
授領敦寧府事。
己丑夏五月
 憲文王薨。
宣文王嗣位。
入臨 大行殯殿。
 上再遣承旨勉留
賜對
使黃門扶腋。
又命以肩輿出入禁中
秋八月
復拜左議政
辭免
 宣文王聰英武
久勞于外。
卽位
奮發大志
修攘復雪爲事
旣首延府君
又招金集宋時烈宋浚吉等。
咸聚於朝。
中外拭目以望新政
府君雖不欲以官職自居
念 上心不可孤。
居止多在都。
進言退牘。
有懷必陳。
請釋 先朝竄謫李敬輿等。
順人心。
請委金銓衡
以淸政本
請嚴贓吏法。
保民生。
令文大僚將材
以備緩急
又從容言于上曰。
凡事有時
過則難爲
 聖上春秋方盛。
志意方勵。
時不可失
堯舜治天下。
不過知人安民
苟能得人任之
安民其中矣。
民安而後庶事可議也。
 上皆傾心聽納
右議政金堉建行大同法。
與金集議不合
又恨府君不助已。
屢章辭職
公元前1110年
乞退
士類失和氣。
 憲文王末年
自點怙寵竊柄
濁亂朝政
 上之初元
淸議始行。
自點
廷臣附麗者。
自點恚。
使譯人李馨長行䜛于淸曰。
王進山林人。
將爲朱氏擧大事
人大疑之。
重兵壓境
使者六輩交午來詰。
賴 上身自周旋。
得已
羣賢由是去國
時事瓦解
府君亦病不復造朝矣。
壬辰夏六月
 上聞府君疾革
御醫視。
二十五日
卒于石室
遺疏曰。
臣本庸姿。
獲躋崇班
蔑效涓埃
徒積罪戾
丙丁以來
絶意仕宦
中更禍患
備嘗艱難
不意 先王起之田廬
致于台司
感激恩命
黽勉一出
而積釁餘生。
無望陳力
退伏
沒齒爲期
逮遇聖明
過被殊渥
區區之心。
只欲明揚士類
振擧綱維
以補新化之萬一。
不幸事與心違
狼狽而歸。
及至今日
大命垂盡。
瞻望宸極
秖增隕咽。
伏望益勵初服之志。
不替好賢之誠。
登進善類
出治道。
克修實德
恢大業。
則雖在九原
無遺恨。
 上覽悲慟
近臣曰。
不憗遺
喪我元老
覽玆遺疏
爲國忠赤
至死罙篤。
用敬歎。
可不服膺
吊祭賻葬如禮。
命加贈上相
又用文純公李滉故事
不待賜謚曰文正
配食 宣文王廟庭。
府君天姿莊嚴峻潔
自爲童子嬉戲
絶不隨人苟同
聰明博學
手不釋卷
執謙挹。
不及名利
持敬力行是務。
尊信小學書。
在家在邦
以爲準。
立朝五十年。
進退以義。
未嘗辭色假人
望其風標者。
落落不可梯級
及其親就服習
則又皆薰然悅懷
莫知其所以然也。
 憲文王嘗曰。
金尙憲以都承旨在院。
闕中肅然
他人不能也。
是故逮爲正卿
亦屢拜焉。
拘北六年
危禍不測
傍觀者皆無人色。
府君終始几几也。
虜人畏愛之。
必稱老爺
不敢慢言加。
東人倔强者。
輒笑曰。
爾亦效淸陰者耶。
淸陰府君自號也。
瀋陽
嘗自草墓誌
系曰至誠矢諸金石
義昭日月
天地鑑臨
鬼神可質。
蘄以合乎古而反戾乎今。
百世之後
知我心。
後命勿用誌。
只刻其系墓前。
宗慶夭。
以兄子光燦爲嗣
內傳長湍府君
府君諱尙寛
字仲栗
都正府君第二子。
卞急
面斥人過。
人皆憚之。
稍長。
更摧剛爲柔。
與人言。
恐傷其意。
人稱善化氣質
十四五治詩
遊庠有聲
嘗擧解元
不遂
十餘年間。
同輩驟躋通顯
府君歎曰。
吾志豈不古人
吾才豈不及今人。
至於是命也。
遂謝科業
酒人遊。
府君歌詠
天姿淸雅
風流暎發
公元1594年
對酒起興
停杯軟語楚聲數調。
無不驩然忘倦者。
萬曆甲午筮仕
屢遷至戶,工曹佐郞司僕寺僉正,內乘翊衛翊衛
外任金城縣,珍山郡守,淮陽長湍府使。
所在擧職
長湍時。
詔使松京
促期入
督造臨津浮橋
觀察使以下惶遽不知所爲
以屬府君
民吏咸趍。
不日而成。
衆歎其能得人
事聞。
廐馬表裏
文正公延安歲。
府君亦自長湍先壠下。
縛屋治圃
所居曰今是齋。
辛酉五月十二日卒。
壽五十六。
孫壽興貴。
左贊成。
內傳○同樞府君
公元1597年
府君諱光燦
字思晦
長湍府君第二子。
萬曆丁酉(昭敬王三十年)十二月十九日生。
都正府君文正公以爲後。
府君擩染庭訓
遜悌謹潔
自少無子弟過。
嘗坐佔畢。
棟折屋塌。
擧家驚惶
謂其無幸。
空窽得免。
人甚異之
光海時。
婦家
畏塞十餘年。
 憲文王卽位
始赴塲屋
中丁卯生第二名。
除 世子洗馬
侍直副率,衛率。
郞工刑二曹
間爲義城
以親老不赴。
丙子
文正公
赴扈南漢
媾成。
從遯嶺南
庚辰
從于龍灣
欲從至瀋陽
文正公宗祀無託。
不許
明年
李夫人卒。
府君慟毁幾不全。
父友吊者嘆曰。
吾未見爲
公元1642年
人後
而喪致哀思晦者。
明年
文正公還境上。
明年
再入瀋。
府君皆馳省。
以持制不能久留
制畢。
廷授 世子司御。
俾便省覲
乙酉
文正公
陪 世子東歸
府君淸弱善病。
在圍中。
文正公自裁
府君不食累日
號泣救護
及有瀋難。
府君悲哀憂恐
持衰冒寒暑。
奔走嶺塞。
歲數千里
見者危之。
至是卒無恙
又爭謂誠孝所致
 昭顯世子薨。
東宮官罷。
移授司僕主簿
三職
通津縣監。
縣故多盜。
至是益滋。
聚衆橫行
掊鎖出官貨。
民有闔門死者
府君以計捕魁誅之。
餘黨立散。
用勞陞通政
坐事罷。
辛卯
交河縣監。
與諸守令陞辭。
 宣文王特引府君至前。
文正公氣力寢食如何
棄官歸養
文正公卒。
守制墓下。
服闋
謝僉樞恩。
稍遷至工曹參議
間出淸風郡守,坡州牧使。
皆未久遞。
 彰孝王九年
(戊申)上念宰從臣夙夜勞。
推恩父母
仲子壽興,季子壽恒。
並判諸曹
特加府君善大夫同知樞府事。
壽興,壽恒。
同慶人
奉箋詣閤門謝
一時艶言之。
是年二月二十四日卒。
內傳文忠公府君
公元1629年
府君諱壽恒
字久之
同樞府君第三子。
崇禎己巳(憲文
七年)八月一日生。
峻茂特達
文正公奇愛之。
親授書。
藝業日進
十七遊頖宮
提學李植諸生
所爲詩。
取以置首曰。
可以近世文體
明年司馬試。
須得此子爲狀元
旣而果然
府君弱歲盛名
深自畏懼
間數年不就塲屋
從事性理家言。
二十三。
謁聖文科第一人
二十八中重試。
通政
三十一嘉善
三十四資憲。
四十三崇政
明年
右議政
顯之早。
 國朝寡倫。
輿論以爲晩。
所歷淸華
不可勝紀
而判吏曹最久。
提學至爲相猶帶焉。
府君釋褐
當 宣文王盛際
文正公方用純德鉅節。
一國大老
府君以其孫妙齡秀發
大爲傾朝所屬望。
初拜正言
再論事忤旨去。
後侍經筵
恩顧日隆
進塗大闢
府君恬穆簡重
不矜衒爲能。
秉正論守成憲
繩墨惟謹
是故所居官。
赫赫聲。
他人代之。
不旋踵疵纇生。
人始歎爲不可及
及爲相。
自以無經濟才
大臣事業
固不敢望
至於輓近宰相者。
君德闕失
不以爲己責。
一付之臺閣
此非輔弼匡救之義。
故專以是自任焉。
 彰孝王末年
許積用事
 宣文王舊臣宋時烈宋浚吉等。
寢見疎外
府君慨然憂歎
臺諫以論積得罪必力救。
由是失 上意
繼而有賓
公元1628年
議禮事。
仲氏文翼公
首相被謫。
府君不安於朝。
出城俟命
然 彰孝王府君貞亮可任。
特拜左相召之。
會 上疾大漸
遂人謝受顧命
參院相事
 元孝王嗣位。
禮貌之。
先是尹鑴竊儒名。
著書朱子中庸註。
宋時烈所嚴斥。
懷憾欲報復。
及禮訟起。
以貶君亂統誣時烈竄之。
又因其黨吳始壽北使
使蜚語稱淸主。
以 先王受制强臣
特再祭以示愍念
所謂强臣
時烈也。
國舅金佑明素不悅時烈
見其敗。
不爲之救。
以此無忌
等勢張。
知 上幼冲善病。
陰結兄弟
昏夜往來
蹤跡詭秘
佑明始大懼上疏
發楨,㮒奸亂宮人事。
許穆入對
請召致佑明。
究問言根。
楨,㮒置對卽釋。
明將反坐律。
 彰孝王妃與 上同御便殿
垂簾大臣積等。
痛哭諭楨㮒事本末及 先朝所嘗深憂狀。
積等不得已請罪
依阿盡法
洪宇遠
歸過 母后
照管動靜
宇遠家人卦。
內外正位之論。
其餘迭進不道言者前後相繼
人心憤痛無敢言者
當是
善類盡逐。
羣小麻列
府君獨身其間
齮齕觝排不一二。
遇事正言
觸其忌惡
時輩固已側目矣。
元年旱。
公卿以下都堂
消弭之策。
府君病不赴。
草箚數千言以應旨。
其畧曰。
今之主時論者。
動必曰明君臣父子之倫。
而以臣觀之。
所謂君臣父子之倫。
未免不明而晦者矣。
今日朝臣論宋時烈之罪。
輒以執國命作威福爲案。
至曰人主不能正其罪。
 殿下曷嘗見明君懿在上而下有執國命威福之臣乎。
向者臣强之說。
出於北譯。
上下憤痛
有辨誣之擧。
此豈爲臣下而然哉。
誠以旣曰臣强。
則主弱在其中也。
人臣之强。
孰如執國命威福者哉。
然則今日當辨之誣。
不在異國在於朝廷
異國則辨之。
在朝廷則置之。
其於事理何如也。
又曰。
以 殿下出天之孝。
所以慰悅 慈聖者
無所不用其極
而爲 殿下臣子者。
不能體 殿下孝思
前後進言
率多悖亂
至勸 殿下照管 慈聖動靜
從古以來
有以子而照管父母者乎。
設令 慈聖果失德
公族之犯重辟者。
猶曰爲親者諱。
何獨於 慈聖。
而不思春秋諱尊之義耶。
家人之彖曰。
正位乎內。
正位乎外。
下文曰。
家人嚴君焉。
父母之謂也。
之者曰。
旣言男女之正。
推本父母之嚴。
觀此則男女內外之位。
非母與子之謂者。
豈不明甚
以此援而爲喩。
已悖矣。
不貳過之說。
尤非臣子所宜言也。
今夫閭巷之人匹敵之間。
不敢對子父母過。
斥 慈聖之過於 殿下之前曰毋使貳其過。
何道也。
如此而謂之明君臣父子之倫。
非臣之所敢知也。
又曰。
楨,㮒等以王室至親
前古無之罪。
 殿下曲貸憲章
薄施竄配。
盛德事也。
纔及半年
遽命全釋。
不幾於恩勝而滅法乎。
然而此擧出於特恩
則不害爲親親之仁。
自下力請。
義安據。
且其分疏之語以爲初非大事
比如人家子弟之近婢僕父兄之前
是何言也。
 先王之所深憂難處者。
 慈聖已親諭於臣隣矣。
不以 先王之憂爲不當憂。
而 慈聖之敎爲未必信。
則必不敢肆然爲此言也。
凡臣所陳。
無非關於大倫大紀者。
而其殽亂斁敗至此
必使之惇敍昭揭
然後君德可修。
朝廷可理。
人心可悅。
不然
臣恐其日就泯泯棼棼而莫之救也。
至若末務細瘼之罷施。
庶獄輕囚之疏辭。
行之可也。
不行亦可也。
欲以此而感回天怒。
迓續邦命。
不亦左乎。
箚入。
 上震怒下嚴批。
兩司啓請罪。
反以府君離間兩宮
靈巖
盖是府君箚出。
鑴等心肝畢露
人人得而見之。
身雖摧敗
羣小搖撼東朝者。
少沮焉。
宋時烈聞之歎曰。
公元1631年
金公不特有功宗國
於時輩有大德矣。
府君赴謫。
杜門不出
日取論語朱子書。
誦讀玩繹
不以遷謫爲意
宋時烈在海上。
往復講訂
契許益深。
方人無不浩然歸重
鑴等益忌之。
間有內移命。
輒爲所尼。
四年戊午
量移鐵原。
庚申三月
子堅謀逆
事覺伏誅
奸黨竄殛
府君起謫中。
拜領議政
以疾辭。
 上趣召益急。
日中
近侍四五至。
力疾入都。
都中士民
手額聳觀
 上引見慰諭
出按獄事
逆變起肘掖。
幾危宗社
巨魁已誅。
黨與網漏
羣議一剪以爲快。
府君憂其枉濫
議讞主平反 彰孝王妃聞之曰。
金相累年竄逐
少無乘快洩憤意。
可尙也。
府君輔相二朝
名德盖世
起廢再入
中外想望風采
 上亦尊寵優異
他大莫及
府君感激忘身
知無不言
大要講學正心
敬天恤民
喜怒私意
嚴宮節財用爲先。
 上皆傾聽
又請招延宋時烈朴世采等。
圖議政事
廩廩少康矣。
會因益勳,吳始壽事。
士類自相睽背。
以至懷,尼之爭。
朝議潰裂可合
而禍隨作矣。
誅除堅,
實由於光府院君金萬基,淸城府院君金錫胄
二人戚里也。
士類亦許其功。
旣而趙持謙韓泰
東等。
倡謂勳戚不可與同事。
專務深詆自貳
一隊少年靡然從之。
府君以爲勳戚士類
其塗固分。
今之勳戚
其本亦士類也。
且有安社稷之功。
苟非專擅濁亂
罪惡彰著
不宜排擯已甚
仇敵然。
故於年少搏擊之論。
少所助與。
益勳萬基諸父也。
將御營兵
堅黨許璽等之伏誅也。
營校翊戴命堅有可疑狀告益勳。
益勳重之。
未卽發。
以告諸大臣
錫胄時爲右相
謂益勳不可不自啓。
益勳遂詣兒房啓其事。
逮問命堅。
無實卽釋。
於是持謙譁然謂益勳告密要功
不可不殺
府君入對
具陳曲折
且言翊戴所告。
雖卒無實
將兵之臣。
旣聞此言。
何得揜置不告。
以此爲罪。
臣未知其可也。
益勳得不死。
吳始壽爲臣强之說也。
國人皆疑始壽自做。
鑴等敗。
臺官遜首劾其奸。
 上命赴燕使齎
以探虛實
無狀
 上怒始壽造言誣 先王
下獄鞫之。
始壽辭窮
不肯首服
廣引證左。
皆無絲毫實命。
拷訊取服。
府君白 上曰。
始壽備員大臣
不宜加刑。
參酌賜死
 上以爲然。
臺諫請更鞫爭之。
屢月不决。
持謙司諫
尹趾完爲司諫
相繼引避
持謙曰。
賜死鞫問不可
趾完曰。
始壽罪犯
固人所同嫉。
然言
公元1636年
根是異國之人。
證左又象胥之徒。
無寧特貸其死。
使沒齒荒裔
持謙又造府君
極論其事。
從容言彼大家也。
他日世變可知
府君厲聲曰。
少年名士
爲後日利害計耶。
持謙媿謝而去。
君上箚斥趾完等顧瞻熒惑狀。
始壽賜死
尹宣擧名臣之子也。
 憲文王時
布衣上疏請斬瀋陽使有盛名
丙子之難。
江華
士友益兼,權順長
隷守南門
城陷
益兼,順長死。
宣擧爲奴以免
物論鄙之。
宣擧亦自以爲罪。
金集學。
終身自廢。
有徵不就
上疏必稱死罪臣。
宋時烈謂其善補過
許之爲友。
尹鑴改註中庸也。
宣擧酷信其說。
時烈已甚
時烈切責
則詭曰。
吾當絶之。
時烈以其故舊不疑也。
宣擧子拯
自幼受業時烈
時烈視之如子。
時烈以禮訟竄。
時烈終不免。
欲求貳以自全
患無其說。
譜次宣擧事行
墓文時烈
謂其父自廢。
非由江都事
又悉載其平日推詡
沒後文致奠狀。
時烈大駭言行相違
雖强撰以應。
褒奬不能滿其意。
始執此爲話柄曰。
父重於師。
不能先師而後父。
又作擬與時烈書。
播於世。
直斥時烈心術
躪藉操勒無餘地。
於是士林背師。
而右者反謂時烈宣擧
公元1687年
沒頓異。
不可獨咎。
時烈懷德
尼山
所謂懷尼之爭也。
益勳事起。
少輩意時烈助已。
時烈入朝廟堂議。
相與排笮
使之不安而去。
自是時烈勢孤。
拯之黨援益衆矣。
府君旣與少輩不合
又念時烈三朝賓師
一朝被人詆侮。
傷世敎不細。
隨事扶護甚力。
會有崔愼上疏發擬書事。
盛攻父子
時議誣辱儒賢
置重究。
府君左議政閔鼎重入對師生之間。
有疑則扣。
有過則䂓可也。
至於與人私議
直斥其學術本源
曾未之聞。
時烈
情誼他師弟比。
不可語言過論
今後禮待
不宜如前。
愼言雖過。
不可罪也。
於是大怒
崔錫鼎李寅煥迭投章譏逼。
府君終不撓。
府君平生
不用機關權數籠絡人。
嚴於淑慝之辨。
以爲君子小人决不並立
世之號爲持公論者。
顧欲依違兩間以爲平。
其實私意也。
當軸八年
未嘗調停之論。
雖知其孤立寡與
不肯俯仰苟合
府君立朝言行大致也。
丁卯
尋被嚴旨出城。
府君相位
李端夏吏才
請遞判刑曹。
而雅知其賢。
與同升。
又嘗承命卜相
三卜不用
府君引 昭敬王親擢命元等故事
請示上意所屬
 上命相
趙師錫。
師錫人望三卜不入者。
卜相故例
才德均則用銓曹久次
師錫登第久而掌銓最後也。
會有人言師錫去位
 上疑府君心知端夏不堪而以私引之。
師錫
府君所欲。
其終被人言而去。
府君爲之也。
不平
是年春
內批東平杭惠民提調
臺諫爭之。
停而復發
 上又疑其受府君指。
下敎切責
仍及前後卜相事。
至曰刑賞黜陟
人主大柄
一有撓奪。
無所措手足
 上素敬重府君
至是烕怒忽震。
辭敎多出情外。
人莫曉其故。
先是子昌協應旨論事。
語涉宮禁忤旨
金萬重侍講言于 上曰。
大臣罪名不明
而遽示厭薄
人或謂金昌協疏爲崇。
怒子移父。
固無是理。
而外傳說如此
又言閭巷趙師夤緣宮掖
此雖不根
上下疑阻之致也。
 上愈怒。
萬重獄。
鞫詰所從聞。
府君惶恐自安
上章待罪
相臣救解
屢下旨諭召。
而終不敢復入
己巳春
奉 康獻王御容如全州
復命
朝廷變。
掌令金邦杰正言鼎台等。
首發啓論府君
安置珍島
庚申更化以來
奸黨久不得逞
陰結後宮張氏兄希載
奧援以圖復入
時 上無適嗣。
而張氏誕 王子
流言在廷諸臣將不利於 
公元1740年
王子
是年正月
 上命定 王子名號
居數日。
緯漢疏。
諸臣次第逬黜。
語在文翼公傳。
初庚申之獄。
柳赫然伊川屯兵
使堅妻弟萬松領之。
堅之叛。
實用爲資。
府君以其三朝宿將
未必身與叛謀。
請减死論。
李元楨請復設體府。
爲諸賊所援引
而以其情節未著
一問卽釋。
李元成再上變
赫然元楨
出賊招益狼藉
府君不能救。
至是。
二人之死
府君罪案
其他媒孽誣罔
皆此類也。
府君旣被謫。
羣兇意猶未已
又請極律。
 上初不從
閔黯倡卿宰十數人
合疏請從臺啓
遂下後命
府君自入島。
在朝夕。
處之夷然
無隕穫意。
聞命
子昌集等語之曰。
余本無才德。
而魁科文衡
位躋上相
盛滿過分
無怪其有今日也。
國朝大賢
有年未四十而遭此禍者。
今年踰六十。
亦復何恨。
愛君一念
自謂不後於人。
而終陷大僇
孤負國恩
此爲慚痛耳。
又曰。
趙文正臨命
南衮
曰吾死宜矣。
張希載內乘
吳始壽尹鑴復官。
何得不死。
不死何爲
遺令薄葬
取筆作伯仲二公一家諸人訣書。
且寫二絶見志
子昌業嘗請盆梅詩
許而未就。
至是試以爲言。
口占書示。
盖自聞命數日。
詞章筆札
寢食言笑
平日
四月九日
禁府郞至。
出聽宣旨
就庭下四拜
揖而坐。
從容問 上候安否
宣旨時。
左右者莫不涕下。
郞亦嗚咽不成讀。
府君陽陽如也。
喪柩重。
不可馬牛運。
海島故山千餘里。
人皆憂返葬之難。
旣而一路人士知與不知。
聞風來哭。
奠賻屬於道。
又各出力負柩
以達故山
所至田叟村婦與行旅之過者。
無不咨嗟哀恨
往往有哭而送者。
府君長身
秀眉美髯聳鼻。
顔貌渥如也。
雖在千百人中。
朗朗特出
朝會
垂紳搢笏
張拱儼立。
廷中目屬以爲麟鳳
憂危之來。
望色而定。
從駕北使
北使聳然異之曰。
文彩彬彬
相貌堂堂
人傑地靈也。
少服文正公小學之敎。
飭躬制行
一主莊敬
平居終日危坐
肩背竦直。
目不斜睇
手不妄用。
不至放聲
婦孺
欽欽大賓
在上前。
進退周旋
不爽尺寸
祁寒盛暑
俯伏不少動。
陪祭太廟
徹曉植立
泥塑人
名位絶早顯。
而下不倦
十年以上
罕斥其字。
尤不輕臧否人物
筆翰之末。
苟出於前輩
未敢率意評斷
勤敏過人
公退
賓客盈門
自朝至暮。
應接不示憊。
遠近書疏皆手答。
一筆鹵莽
至於歲時贈遺親故
標題識。
亦躬爲之。
子弟請代
不許
臨終
諸子曰。
於此學。
不曾一日忘。
立志不篤。
不能實用其力。
持敬一事
可勉以及耳。
府君旣卒。
 仁顯后廢私第
張氏冊中宮
宋時烈賜死
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孔子廟從祀
越六年甲戌。
 上大悔悟
迎 后復位
命復府君官職賜祭
時烈並復爵享。
鑴,始壽等還罪籍如初
黯,希載先後伏誅
 顯孝王元年
府君謚文忠
內傳文康公府君
公元前1107年
府君諱昌翕
字子益
文忠公第三子也。
在娠。
母夫人有夢龍之異。
 宣文王四年癸巳閏七月五日生。
豪逸不覊
日與里中敖盪
且喜象戲
十歲上學
母夫人以爲言。
文忠公曰。
兒自能文。
勿憂也。
十三。
始從塾師
文理驟進
時出句語驚人
十五。
請業李文貞公端相
端相以橫渠之學期之。
旣冠。
折節舒緩
外舅李公世長器重之。
臨歿。
託其妻子
府君旣管其殮葬。
日早食。
徒步十里
授孤兒書。
風雨不闕。
外姑病。
夫人至誠救護
祥除之前
禮防甚截。
府君年僅十六。
府君雅有大志
一切富貴芬華
視之若凂。
以親命强赴小科。
二十一成進士
自是擧業
大肆力於文章
喜讀莊周太史公書。
以爲
公元1679年
敎關世汚隆
東人少知此意者。
慨然一振之。
三百篇楚騷古樂府
以及李唐諸家
精治熟習
折衷模範
用成一家
處士趙聖期隱居南山下。
深於窮格。
府君往見之。
聖期與語大悅
盡告其所嘗學。
許爲知己
宋文正公時烈入朝
都人士以詩牘謁者甚衆。
文正公最賞府君
爲和以致意。
己未
文忠公之鐵原。
三釜淵之勝。
築室以居。
文忠公賜環
府君獨與夫人留止不返。
種黍採藥
終焉志
文忠公書招之。
乃還。
意猶惓惓不忘。
雒誦樓于白嶽山下。
庭鑿三池以象淵。
與同志數人。
讀書其中以爲樂。
辛酉
右相金錫胄高文卓操薦于朝。
甲子
文忠公侍藥恩澤
六品
除掌樂院主簿。
不就
文忠公卜地楮島。
退休計。
府君性不樂闤闠
構亭先居焉。
一日登樓賞雪
慨然歎曰。
江山淸曠
世道日益險。
吾恐斯居之不能久也
未幾而遭珍島之禍。
旣葬。
居廬白雲山中。
哭泣之聲。
隣里不忍聞。
不用被。
不藉芐。
竹器木匙。
不過數溢。
服闋
猶處苫塊酒肉
出不騎乘
甲戌伸寃
復常
居外終身
府君天禀絶異
父母
誠意篤摯
精神强力
足以濟之
執心制行
出倫等。
諸兄弟。
亦自爲不及也。
從師友間。
得聞爲學大方
病俗粉澤言貌
務華而遺實
專以收心養性寡欲惇彝爲事
拳跽拘矜。
疏箋紛羅
不屑意也。
又謂道體微妙
精思自得
然後知眞而行力。
不可徒守前人成說
以爲了也
博極羣書
愛道二家於理最近
讀之數年。
其所謂葆精鍊苦行持戒之說。
身親服驗。
知其病而去之。
旣而朱子書。
渙然悟曰道在是矣。
專力硏究
每謂學者曰。
朱子云乎
無某工夫
看某不出。
有謂生於其後
不勞窮格者。
世儒自怠語也。
又曰。
儒道三家
總貫融會
知其分界
我不欲讓人。
世人名謂異端
而旣骨之楊墨
隨例呵叱
對面楊墨
認賊爲子
口談濂洛名理
石函出地
莫辨朱陸
亦何貴於學哉。
府君仲氏文簡公
方駕並武。
世師表。
人比之河南二程
文簡公渼湖
府君居蘗溪。
相距六十里。
時月一聚
聯床講討
遠近人士摳衣聽者
所在成巿。
斐然有興起之意。
 國朝道學
文純公李滉文成公李珥正嫡
宋時烈宋浚吉
之緖。
俱爲 宣文王賓師
時烈衛護朱子尤力。
時烈忤鑴,拯罹禍
黨人時烈之以朱子家計也。
欲並攻朱子
以拔根株
少輩輕俊拘檢
公元1634年
咸趍之。
府君深爲世道憂。
朴世堂改撰四書註。
變亂朱子章句
又作故相李景奭墓文
時烈少正卯
府君貽書李德壽
嚴斥其背正。
凡數千言
通國傳誦以爲三百年來儒林大文字。
無與爲兩。
兩宋旣沒。
門生子弟尊奉先後
不相能譏詆
至於上浸府君
以爲先生所謂同志死同傳者。
今乃爲後生爭私意
戈鋋起於一室
使匪類樂聞。
世變也。
力爲兩門知舊調停之。
兩門不能用。
亦感府君公誠
終不以扶抑見疑
湖西後學有爲心性新論者。
其言曰。
人具五常而物不能具。
孟子牛人章句證之。
又曰。
心卽氣質
未發之前
亦有爲惡種子
文純公以爲然。
府君曰。
太極五常
有生無不具。
所謂全未全。
發用處言耳。
中庸原初
孟子詳末。
援末證初。
朱子之旨。
又曰。
對理言則固屬氣矣。
大學章句
旣曰虛靈不昧
又曰氣禀所拘。
虛靈果同於氣乎。
且未發而有惡。
何以大本
新論者素負氣
又藉重宿儒
張王也。
府君攻破
意不悅。
與其徒私相譏謗。
東儒之有湖學自此始。
府君性簡。
言議是非
欲刺盤涉
至事關斯道。
毅然自任
隨事辨別如此
丙子
被選書筵官。
連有除旨。
不就
府君自遭家
公元前878年
禍。
每欲滅影窮山
自絶於世。
嘗於雪岳
結屋數間。
長往地。
母夫人年高不忍去。
癸未母夫人卒。
除服
决意歸隱
名其屋曰永矢庵。
地勢孤絶
不堪居。
府君欣然樂之
十年
有虎警。
川谷雲。
親戚故舊咸喜其出山
府君終身以爲恨也。
乙未
除司憲府持平
尋陞掌令。
上疏辭。
儒臣李重協等交章學行風節
爲一世宗
尊禮必致之。
 上亦亟歎其賢。
內藏朱子書。
 王末年
黨議橫潰
主勢孤危
府君雖在巖穴
常以宗國爲念。
屢抵書伯氏獻公
指陳廟謨得失
多所匡益
及忠獻公大策安宗社。
府君密贊多云
 宣孝王初服
一以別諭徵。
陞授執義
兼 世弟侍講進善
辭遞。
辛丑冬
士禍作。
獻公首竄絶海。
府君先已屬疾
至是大痛傷委頓
明年春二月二十一日
石郊疾革
子姪各賜詔誨
自述平日爲學本末甚悉
顧侍者問日早晩
徐曰。
今日寒食
何待明日
正席南首而卒。
搢紳章甫
下至輿臺走卒山谷愚夫
聞訃莫不相咨嗟
赴燕使歸至鳳凰城
城將曰。
朝鮮賢士金某卒。
怛咜不已
 顯孝王潛邸
雅聞府君名。
二十九年。
(癸酉)特贈吏曹判書成均祭酒 世子贊善
撰文
賜祭于家。
錄用嗣孫
 文成王代理
令曰。
易名之典古也
扶植名敎
振礪風俗
之者非細
若贈吏曹判書金昌翕
余之常所歎慕
可付太常議謚
儒臣不待狀。
從之。
賜謚文康
府君所著有詩文集三十六卷行于世。
府君臨終
門人曰。
晩年易最多。
論說胷中者。
可作三數編。
未及著之紙札
千古遺恨也。
內傳○僉正府君
公元前846年
府君諱養謙
字太冲
文康公嗣子也。
 元孝乙卯四月二十九日生。
庚寅筮仕
除 敬寧殿參奉
明年
濟用奉事
癸巳 元孝王受尊號
監造冊寶勞。
司僕主簿
爲狼川縣監數月。
坐眚遞。
敍復翊衛司司御。
平康縣三歲罷。
己亥
訓鍊都監辟爲郞。
歷數官。
爲文化縣三歲罷。
明年
文康公卒。
甫成葬。
伯父獻公後命
馳省于星州。
甫旋被收司謫三陟
服闋而値 顯孝王初服。
敍授司憲府監察
陞司䆃寺僉正。
爲杆城郡守
三歲
時事又變。
卽棄歸。
戊申
在驪州龜尾寓舍
感疾一夕而卒。
九月二十九日也。
府君質厚而行醇。
前後居喪
戚容涕吊者。
起居飮食
遵禮經。
奉先嚴敬
有事于廟。
必沐
浴更褻衣
朔望亦然
自掃漑淳濯
以至舂揄饎㸑。
悉躬檢致蠲。
每誡家人曰。
祭祀之道誠則格。
潔則歆。
物薄匪罪也。
非義務腆。
使恥辱其先
孝之反也。
居官約己奉法
尺寸營田園。
常自警曰。
得無廉謹
玷累家訓者耶。
其在謫。
朔望赴府點惟恪。
不使人代
流徙畏約
饘粥屢空
素習者。
未嘗乞假語也。
府君宦微。
行治大著
見于家政如此云。
內傳○加平府君
公元前875年
府君諱範行
字伯楷
僉正府君嗣子也。
 王丙戌十二月二十日生。
 顯孝王辛未
初仕四山東道監役。
監造 賢嬪墓。
六品
東部都事
爲安陰縣監。
甲戌罷歸
丙子以司憲府監察
淸河縣監。
兵帥以除戎器褒啓。
承準職旨。
己卯
陞加平郡守
先是郡政不綱
田糴多伏奸。
府君爬櫛
一切三尺從事
巨駔宿猾
大窘無所容。
行金上司
以圖敲撼。
已而外廩火。
人皆疑之。
坐此考殿。
物論歸譏觀察使
壬午
敍復掌苑別提
歷義禁府都事長興主簿
甲申
移 貞陵令
在齋室。
疾革輿還。
十一月十三日
卒于白岳僦舍
府君敦厚質直
寡言笑簡交遊
見有𧬈訿驩謔。
喜爲態色寵人者。
遠之若凂。
對人撤去
府。
言語恂恂
至意有不槪。
輒峻譙讓
親昵不少假。
以故頗爲流俗所不悅。
退聽其私。
不一辭歸
長者者亦寡矣。
居家持忍字之戒。
親黨有以橫逆加者。
輒禁家人勿較曰。
此欲辨明
彼便爲不義
寧我任咎
無以嘵嘵爲也。
御下寬簡
不是
不遽加箠楚
務以誠意感之。
卽欺竊甚者
府君自覺則必掩覆之。
不令人知。
嘗在邑考得最。
曰務持大體
不求小譽。
又曰悃愊無華
論者曰不寧政績
府君平生
三言可槩之也。
六男
諸孫十餘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