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台山集卷十九 (自动笺注)
臺山集卷十九(安東金邁淳德叟)
 闕餘散筆
  
文王第五
公元前1054年
文王世子曰。
文王武王曰。
百爾九十。
吾與爾三焉。
文王九十七乃終。
武王九十三而終。
管子曰。
武王伐殷克之。
七年而崩。
家語曰。
成王年十有三而嗣立
周公冢宰攝政
治天下。
古今周事者。
不以此爲據。
仁山金氏通鑑前編
論之曰。
年之長短命也。
聖人
豈能與其子。
且如其言。
文王十五而生武王
前此已生伯邑考矣。
武王八十一而生成王
後此又生唐叔虞焉。
人情事理所必不然也。
可見戴記之訛云。
竹書紀年曰。
武王年五十有四
竊謂戴記之不可信
誠如仁山之論。
而以無逸受命中身享國五十年之語觀之。
文王之壽過九十。
章章無疑
文王享年及泰誓金縢武王嗣位後事推之。
武王之壽。
計亦不减八九十。
據此竹書訛謬難信。
不在戴記之下矣。
渭上南氏前編綱目
本仁山通鑑。
殷帝乙二十三祀壬辰
西伯昌生子
帝辛二十七祀癸酉
公元前699年
西伯發元子
周武王十九年乙酉。
書王崩。
盖捨戴記竹書
而以成王之生。
繫之武王四十二歲之年。
合於家語之文也。
只論武王成王兩世事。
如是區處
亦或可矣。
溯考文王之世。
則所列年歲
破綻可笑者。
文王之生。
祖甲二十八祀庚寅
帝乙壬辰
爲六十三歲矣太姒十子
武王居第二。
文王之聘太姒
未有年條可考。
諸侯之禮姑無論
準以士庶三十有室
二十嫁之例。
太姒之少文王
要不十歲左右
然則文王六十三歲之年。
太姒當爲五十三四矣。
五十三歲之前所生
伯邑考一人
五十三歲之後
連生九子
又豈人情事理之所必然乎。
等是戴記之說。
武王九十三。
則斥而不取
文王九十七。
依舊遵用
一放一。
亦未知其何所據也。
大抵三代以前
文籍散亡
其雜出於諸子百家者。
類多誕謾無稽
而後君子區區掇拾
爲年經事緯之計。
宜乎百孔千瘡
所得終不能補所失也。
仲尼刪書
斷自唐
春秋之作。
二百四十年事耳。
傳聞之世。
猶與所見異辭。
子於其所不知。
盖闕如也。
然則雖以邵先生博識遠覽
所撰經世編年
只畧擧其槩。
而自
聖人觀之。
猶或在所不暇
况下焉而求出其上。
欲其疏通知遠而不失之誣。
誠難矣。
鍾伯敬訂正綱鑑
武王生崩之年。
一從前編
而紀其壽曰九十三。
此又全失照檢。
高麗李益齋以爲汲冢竹書
六經不合
舜禹文王
皆被大惡之名。
此乃奸逆曹操者。
自知惡稔
大聖
欲分其謗。
穴地瘞書。
冀其萬一發掘
誑惑後世也。
近世中州儒者方苞文王世子帝與九齡之說。
王莽劉歆所增竄。
其言曰。
卽眞
天公使者見夢亭長攝皇帝當爲眞。
故僞竄此說。
以示年齒命於天。
夢中得以相與
昔周文武實見此兆。
亭長之夢。
信乎其有徵云爾
其他周公踐阼
君奭不悅。
文王十三生伯邑考
成王幼在襁褓之類。
皆歆之爲文姦。
遍竄羣書
以恣誣惑也。
此等議論
前人所未發。
鬆快可喜
古今亂臣賊子非一。
王莽曹操爲人詬罵者。
以其誣聖人以文其奸也。
王莽開口周公
曹操開口文王
使二聖有靈。
赫怒如何也。
聖人人之父母也。
父母惡人所誣。
讎憤而欲手刃之者
豈待曾參孝己而後能哉。
妄庸人也。
操之
公元1674年
奸黠
又非比。
自知造意行事
終必取天下之誅。
故生啖野葛
死作疑冢
所以防護之者
可謂密矣。
千餘年後
竟不免刴作萬段
豈非天哉。
康煕甲寅乙卯間。
河北漳水中。
有十五歲童子
浴於河。
腰斬屍浮。
其家驚異
使强負力者入水中
斷足股而死。
土人羣怒。
截河上流
車涸其水。
見一鐵輪旋轉如飛。
輪角掛以利刃
土人去其刃碎其輪。
見輪傍有石槨
用巨木撞破之。
槨中銅弩齊發
射殺數人。
其內仍有石壁
土人用板扉蔽身。
橫撞而碎。
壁內兩石榻。
男左女右。
對臥其上。
衣冠面貌
宛若生存
視其碑石
知爲魏武帝之墓。
衆人惡其生前簒國
死後殺人
遂拽出其屍。
粉碎骸骨
此事載於仇兆鰲杜詩詳注
罕見之者
故表而錄之。
以示家塾諸生
公元1675年
古今史籍所載可疑非一。
前人畧能論之。
而余於周秦之間。
得二事焉。
褒姒亂周。
只是妹妲之類。
而史敍其事。
奇怪忒甚。
已不可信
而姑就其所紀年條而言之。
后時
櫝藏龍漦
厲王末發之。
化爲玄黿
入王後宮
童妾旣齔而遭之。
旣笄生子
懼而棄之。
宣王之時
夫婦檿弧箕服者。
公元前235年
收之。
奔於褒。
褒人有罪
入之於王。
以贖其罪。
是爲褒姒
幽王三年
厲王流彘。
共和爲政十四年而宣王立
宣王在位四十六年而崩。
童妾之事。
七歲毁齒
十五笄推之。
假令龍漦之發。
適在流彘之年。
褒姒之生。
正當共和八年
下距幽王三年
恰爲五十五年
計已皬然白首矣。
何能蠱心煽亂。
若是之烈耶。
趙高二世
二世兄子子嬰
子嬰與其二人謀曰。
佯以義立我。
乃與楚約滅宗室而王關中
今使我齋見廟。
此欲因廟中殺我。
稱疾不行
刺殺齋宮
據此子嬰者。
始皇之孫。
而其子則始皇曾孫也。
按史始皇年十三而立
在位三十七年。
年五十而死。
子嬰事在三年
假令始皇十五六歲而生子嬰之父。
子嬰之父十五六歲而生子嬰
子嬰又十五六歲而生子
此時其子之年。
不過七八歲。
以七八歲小兒
與謀家國大事
甘羅項槖不能也。
一之爲多。
乃至於二。
不亦怪哉
况仍三世十五六歲而生子
事理未必然者乎。
李斯傳。
子嬰始皇弟。
一本以爲始皇弟子
此或近之。
二世本紀
二世東行會稽
盡刻始皇立刻石。
帝曰。
石刻始皇帝所爲也。
今襲號而金石刻
不稱始皇帝
其於久遠也。
後嗣之者
不稱成功盛德
正義二世言始滅六國
威振古今
五帝三王未及
旣已襲位
見金石盡刻其頌。
不稱始皇成功盛德
甚遠矣。
今按二世之意。
金石始皇所立。
刻辭只稱皇帝
不稱始皇帝
今後嗣襲號。
亦稱皇帝
久遠之後
無以表別。
疑如後嗣所爲
非所以稱先帝功德云爾
文丞相斯等。
請具刻詔書
刻石因明白矣。
意謂刻石中具刻此詔。
刻石之爲始皇所爲
因此明白也
此意無甚難曉。
正義所釋。
都是胡亂衍語。
不成文理
可恠
賈誼治安策曰。
天子春秋鼎盛
行誼未過。
德澤有加焉。
猶尙如是
莫大諸侯權力
十此者乎。
顔注曰。
莫大無有大於其國者。
言最大也
余自兒時讀此。
覺文理暢快
而未得他說可以易者。
且以其非緊旨所在
掉過不講矣。
一日宗老鳳行,瑞仲在座
偶擧而問之。
瑞仲曰。
讀爲暮。
古莫暮字通。
大猶老大也。
天子春秋方盛。
諸侯王幼弱
彊者惟濟南濟北三國
爲患猶如此。
異時天子
年老
諸王皆壯。
權力可畏者。
當十於今日。
非止三國而已
少時受讀於先人
先人如是
瑞仲先人名仁謙。
文章博贍
長於詩。
高祖考爲堂姪。
得逮事焉。
聞見恐有據也。
公元1719年
唐書宰相世系
多出帝王聖賢之胄。
自虞三代
歷漢至
官閥名字
井井不缺。
名人顯士
同姓氏而散見前後史牒者。
遙遙引合。
昭穆秩然
段干木李宗老子之後
兌爲干木之孫。
李齊與牧爲兄弟
左車牧之孫。
膺爲左車之後
蕭望之爲何六世孫。
魏無知信陵君之孫。
王吉爲翦賁之後
岑晊爲彭之五世孫。
若此不可勝紀
馬班以下諸書所不載也。
驟見之。
非不新奇可喜
而以其晩出而太詳。
有難十分準信
其中無理可笑者。
陳氏世系
齊王建爲秦所滅。
子軫楚相
封潁川侯
因徙潁川
稱陳氏。
生嬰東陽令史
成安君餘
陳軫固是諸田苗裔。
而與張儀同秦惠文王
史記世家
湣王十三年。
惠文王卒。
前此已有蘇代,田問答之語。
四十年。
淖齒之亂。
王子法章
太史敫家庸
通其女。
生子
安得爲之子乎。
項籍傳。
嬰母謂嬰曰。
吾爲乃家婦
先故未曾貴。
果如世系所云。
則父爲楚相
祖爲齊王
豈得未曾貴乎。
大梁人
常游趙魏間。
陳涉至陳。
張耳上謁嬰。
東陽令史起兵
項梁
東陽會稽近境也。
有父子俱擧太事。
顯名當世
終始源委
遼隔若此者乎。
餘之非嬰子亦審矣。
唐時搢紳家。
門閥相尙
傅會杜撰
大率類此
而歐公仍而錄之。
不復論其眞贋也。
公元1135年
宋徽宗紹興五年
沒于五國城
十二年
梓宮還。
秦檜以爲功。
選人楊煒
獻書執政李光言。
眞僞未辨。
諫官曾統請斲而視之
不聽
梓宮入境
卽承之以椁。
有司預製衮冕輦衣。
至則納椁中。
不改殮。
于永祐陵。
楊璉眞珈發陵。
只有朽木一段
論者疑帝之眞骸不返。
本朝肅宗壬辰
淸使穆克登來兩國地界
會寧雲頭山城
土人大坂皇帝陵。
掘之得短碣。
刻宋帝之墓四字
克登大其封築而去。
始知雲頭
卽古之五國城
而墓爲徽宗所藏。
眞骸之不返。
於是乎决矣。
西涯樂府冬靑行曰。
徽欽不歸梓宮復。
二百年來朽木
題敍周密雜識云。
楊髠先發寧理度宗楊后陵。
後發徽欽高孝五陵
徽欽初葬五國城
公元1156年
遣使
所請得還。
至此被發
徽陵只有朽木一段
欽陵有鐵燈臺一枚而已
宋欽宗紹興二十六年丙子
沒于金。
三十一年辛巳
凶問至。
遙上廟號陵名
孝宗乾道間
祈請梓宮之議。
朱子張南軒書。
極言其非。
有曰萬一狡虜出於漢斬張耳之謀以悞我
不知何以驗之。
范成大趙雄先後如金。
只以祖宗陵寢地爲請。
金主曰。
汝國何捨欽宗靈柩
而請鞏洛山陵
如不欲欽宗之柩。
當爲汝葬之。
乃以一品禮葬之鞏縣
宋史續綱目文獻通考等書所載如此
而無請還梓宮之事。
江南那得有欽陵耶。
若非史傳闕文
則周識云云
或是傳聞之誤。
西涯不能詳辨也。
公元1276年
元脫脫撰宋史。
帝紀止於德祐丙子
而益衛二王僅得附見
成化間
命太學士商輅等。
修續綱目
景炎祥興
乃得列諸正統。
而以祥興二年己卯
爲宋亡之歲。
至明年庚辰
大書至元十七年
繫統記事
不得不屬之胡元
自德北遷之後
天下皆爲元有。
祥興君臣
以海爲土。
以船爲宮。
陸地之無宋久矣。
稱國稱帝
殆亦近於牽强
中華正脉
在於此。
一日未絶。
不可徑奪以與夷狄
此萬
公元1645年
世之公論也。
皇明之末。
弘光隆武永曆三皇帝。
迭興南服
纘承宗祀
運祚不永
功業無終
而胄系之昭顯
名義正大
與宋之二王無異
正統所歸
豈有可疑
張廷玉明史。
乃以僭僞處之。
紕繆無謂
脫脫之類耳。
然彼爲淸臣
曲筆忌諱
正亦無足責者。
獨怪李玄錫鄭昌順。
以我國人
所纂綱目史畧。
却又一循其繆。
不能釐革歸正
以從成化之例。
豈亦未免忌諱而然歟。
可謂不明春秋之義矣。
昌黎董邵南序。
僅百餘言。
抑揚反覆
波瀾層生。
文之絶佳者也。
然其全篇精神
專在風俗與化移易一節
最宜着眼
世人讀此文。
類能隨例讚歎
而此一節儱侗不講。
以化字作君上敎化看。
若然則直斥時君敎化不古若。
非但於理有礙。
下文天子在上
矛盾相戾哉。
此盖指當時藩鎭而言也。
唐自至德以後
河北三鎭
爲國大患
魏博據
盧龍據燕。
成德據趙。
魏博自田承嗣
傳孫季安。
盧龍李寶臣
歷二朱三劉。
成德李懷仙
王武俊,士眞,承宗
世襲節鉞
擁兵不庭
爲其士民者。
習爲故常
知有其帥而不復知有國家
至憲
宗時。
田興歸命
魏博復入版圖
燕趙二方
倔强如昔。
故韓公因董生適彼
颺言以代文檄
其曰感慨悲歌
出乎其性者。
擧其故俗之美。
奬厲之也。
其曰風俗與化移易者。
卽其今化之不美
風刺之也。
其曰吾子行卜之者
意其有能全本性。
不染汚習者。
以蘄望之也。
其曰明天子在上
可以出而仕者。
明示逆順向背之義。
指導之也。
此與送幽州李端公序參看
李端公序
所以諭其帥也。
所以諭其士民也。
古人言必有物
尋常贈送之作。
有關人心世敎如此
如此
非文也。
何可易言哉。
昌黎潮州謝表
人多譏議
以爲不能守困
程子忠厚許之。
君子所爲
君子知之。
衆人不識也。
從古仁人志士懷抱才德
有爲當世者。
每患君臣相遇
一有明主在上
與之同時
則其欣慕愛戴
抵死不容自疎
必有百倍常情者。
伊尹身親見之心也。
唐自天寶以來六七十年之間。
衰亂極矣。
元和振刷
天地再闢。
韓公之賢。
適丁斯會。
以爲千載一遇
平淮之碑。
極意贊頌
此君之有此功。
佛骨之書。
捨命匡救
此君之無
此失。
百倍常情中出來也。
不幸獲罪
遠謫海上
睠顧期望
此心無窮
若留瘴鄕
溘先朝露
交臂一失
遺恨千古
此公之所大懼也。
故因其例上之表。
道其由中之情。
冀幸君之垂憐而身之不終棄也。
是以其辭雖若卑屈
悃愊眞實
子弟之呼父兄而訴衷曲
此果何傷於義乎。
程子以爲忠厚者此也。
若其段功歌詩之說。
驟看之。
誠亦近於誇諛。
而公以此時爲千載一遇無他
政以其革因循姦孽
躬親聽斷
爲六七十年所未見之快事
文章公所自任
則是亦胷襟所發。
茂陵封禪書
純乎媚悅者之比也。
向使公之謫。
長慶之世。
則吾知其無是說。
又降而在僖昭之世。
則以公之賢。
祈死不暇
髮白齒落
遠惡魑魅之足悲。
决知其無是說矣。
賈生長沙忌鵩。
非自憂其壽命
長公九死南荒之吟。
發於元豐黃州時。
古今賢人君子意趣畧同
文帝神宗之爲不世出之明主
於此亦可見矣。
老泉石昌言北使引曰。
往年彭任從富公使還。
爲我言曰旣出境宿驛亭
介馬萬騎馳過。
劒槊相摩
終夜有聲
從者怛然失色
及明視道上馬
跡。
尙心掉不自禁
凡虜所以誇耀中國者。
多此類也。
中國之人不測也。
故或至於震懼失辭
以爲夷狄笑。
嗚呼
何其不思之甚也。
昔者奉春君使冒頓
壯士健馬
皆匿不見
是以平城之役。
今之凶奴。
吾知其無能爲也
老泉此論。
姑爲大言
以激昌言
使無至於震失辭
可以審覈乎。
古今夷夏情形
而得料敵制勝實則未也。
兵家之示强示弱
何常之有。
惟視敵人之如何耳。
漢高祖擒秦馘楚。
威加海內
而又傾國以事凶奴。
其鋒甚銳。
冒頓示之以弱。
所以驕之。
使輕己而不爲備也。
宋之爲國。
武力不競
冦平仲萬死不顧一生之計。
僅成澶淵之盟
自是中外晏然
民不知兵
惴惴焉惟虜人渝盟是懼。
契丹示之以强。
所以怵之。
使畏己而不敢動也。
二虜爲術雖異。
所以智一也。
老泉不察乎此。
以爲示强不如示弱
以此判二虜之優劣
而不知彼之所以示强而不示弱者。
政以宋之不如漢也。
知彼知己
兩失之矣。
老泉談兵
權書衡論之作。
以爲高出孫,
至論當世之事。
泥跡而迷幾乃如此
使爲將以當契丹
吾知其必出其下矣。
東坡周公論。
力辨周公不稱王。
周公稱王。
成王何稱
不稱王是廢也。
王是二王也。
又歷擧詩書史記之文以明之。
以後洛建以前諸儒之論。
少能及此者。
及其論魯隱公
則曰周公攝而克復子者也。
周公薨故不稱王。
隱公攝而不克復子者也。
魯公薨故稱公
復子之說。
未免仍襲漢儒
而其意以爲克復子。
得以周公薨。
周公薨。
故從薨時所不稱王也。
若如此言。
則未復子之前
周公王。
當與魯隱之稱公無異也。
何其言之自相矛盾也。
文人不根持論如此
元豐末年
東坡黃州
量移汝州
以資罄竭
衣食不繼。
乞於常州居住
取近薄田
粗給饘粥
以先徐州日捍水全城選用程棐捕獲賊黨事。
功過相除。
自後世觀之。
身在罪謫
而自求便地
近於縱恣
全城捕賊。
不過職分內事
久遠之後
呶呶鳴呼
希恩澤。
似非自好所爲
使當時朝貴
執此成罪。
豈不更添一案
非惟無罪
乃見準許
可見宋朝待士極其忠厚
摧折擯棄之中。
猶得以情志自達
而蔡新州諸公
亦可謂有休休大臣之風矣。
公元前64年
東坡二疏圖贊曰。
惟天爲健。
而不干時
沉潛剛克
燮和之。
於赫漢高
以智力王
凜然君臣
友道喪。
孝宣中興
以法馭人
殺蓋韓楊。
三良臣
先生憐之。
振袂脫屣
使知區區
不足驕士。
此意莫陳。
千載于今
我觀畫圖
下沾襟。
二疏去時
太子年十二。
元康二年丁巳
蓋寬饒之死
四年
殺韓楊。
又在其三四年之後
二疏之去。
何嘗以此
坡公此贊。
不知作於何時。
而意其遷謫幽憤之中。
邂逅感觸
信筆成文
不暇細檢其年條也。
然其議論經奇。
文字激昂可誦。
雪中芭蕉
自不害爲格外佳筆。
公元251年
坡公史學
儘多疎脫
戲作賈梁道詩曰。
如今更恨賈梁道
不殺公閭子元
梁道賈逵字。
公閭賈充字。
子元司馬師字也
詩題有引云司馬景王旣執凌。
過梁道廟
大呼曰。
我亦大魏忠臣
司馬病。
見凌與梁道守而殺之。
二人者。
可謂忠義貫於神明矣。
梁道之靈。
不能已其子充之姦。
至使首發成濟之事。
此又理之不可曉者也。
盖以執凌爲司馬師之事。
而病見凌者亦也。
按史。
凌事在曹芳嘉平三年
司馬懿太傅
聞凌謀。
中軍
道取凌。
凌勢窮。
乘船出迎
送還京都
至項飮藥死。
干寶晉紀。
凌到項。
賈逵祠在水側
呼曰。
賈梁道
王凌固忠於魏之社稷者。
唯爾有神知之。
其年八月
太傅有疾
夢凌,爲厲。
甚惡之遂卒。
據此則執凌與病見凌者。
也非也。
引稱景王詩稱子元誤矣。
下注成濟
賈充使弑魏明帝者也。
成濟所弑。
高貴鄕公
以爲明帝亦誤矣。
蔡確之貶新州
范忠宣力爲救解曰。
聖朝宜務寬厚
不可言語文字誅竄大臣
又謂左相呂大防曰。
此路自乾興以來荊棘
近七十年。
吾輩開之
恐自不免。
朱子鄭景望書。
論此事曰。
元祐諸人
不可制。
欲以口語擠排
固爲未當
而范公乃欲預爲自全之計。
是亦未免自私
皆非天討有罪之意。
辭氣嚴峻
至今六百餘年。
儒者奉爲成案
無敢有爲忠宣分疏者。
竊以愚見論之。
忠宣此言。
亦有所受。
仁宗時
淮南張海橫行數路。
高郵郡。
守晁仲約度能御
犒之使去。
富鄭公樞府
欲誅仲約正法
范文正公力爭之曰。
郡無兵財。
如何捍拒
守臣權宜應變
全一生靈可矣。
豈反以爲罪耶。
密告富公曰。
祖宗以來
未嘗
臣下
奈何欲壞之。
吾與公在此。
上意未知所定也。
而輕導人主以誅戮
他日吾輩
亦未敢自保也。
富公終不爲然
後來不安
河北還。
不得國門
六丈眞聖人之歎。
忠宣之處
文正處仲約。
意思一般
盖其忠厚寬平
自是家傳心法
當國論事規模畧同
至若吾輩云云
取譬曉人
語勢容有然者。
非必爲一身利害計也。
朱子以此二事
並載名臣錄。
未嘗不以可取
而及其與辨論
專斥忠宣
不少饒貸者。
蓋亦有爲而發。
恐當活看。
若因朱子此言。
遂欲埋沒忠宣
鐵定在護逆徼利之科。
則不忠宣心事晦昧不白
朱子本旨
亦恐未必如是也。
忠宣晩年
力救呂大防諸人
與同貶。
諸子平日論事。
與溫公不同
欲請免行遣
則責之曰吾用君實薦。
以至宰相
同朝論事不合則可。
汝輩以爲今日之言則不可也。
有愧而生。
不如無愧而死。
立心行事
何等正大
一身利害計者。
如是乎。
梁冀崔琦曰。
百官外內
各有司存
天下云云
豈獨吾人之尤。
張讓何進曰。
卿謂省中穢濁
公卿以下淸忠者爲誰。
武三思曰。
我不知何等善人
與我者是也
丁謂用事
李迪衡州團練副使
或諷曰。
若貶死。
如士論何。
異日諸生記事
不過天下之而已。
韓侂胄當國
或曰丘崈廢斥可惜
侂胄當今天下
獨有丘崈耶。
千古權姦
同此識見
同此言辯。
人固無辭可答已。
亦無時可悟。
公元942年
宋洪忠宣皓
秦檜貶逐
卒於保昌
張侍郞九成祭之曰。
維年月日
具官某謹以淸酌之奠。
昭告于某官之靈。
嗚呼哀哉
伏惟尙饗
慶元黨禍
蔡季通謫卒
朱子祭之曰。
維年月日
新安朱某
竊聞亡友西山先生蔡君季通羇旅
遠自舂陵
言歸故里
謹以家饌隻鷄斗酒
酹于柩前。
嗚呼哀哉尙饗
雖無文字舖敍
親厚傷悼之意。
溢於言外
祭文變例也。
景宗壬寅
高祖忠獻公喪柩返自嶺外
道出忠州
丈巖鄭公迎哭致酹。
其文亦曰嗚呼哀哉尙饗
時輩捏造死生命也禍福天也等句語
爲鄭公罪案。
殊不知鄭公深意
在於援用洪蔡故事
若添些句語
浮泛贅剩
不成體格
可笑也。
人之善惡
各繫當身
父子未必相肖
兄弟尤甚
焉。
舜象惠跖。
尙矣無論
姑下擧後史策所載。
王敦桓溫
晉之叛逆
而導,冲盡心王室
隋之虞世基譖佞姦欺
狗彘不食其餘。
而其弟世南德行文學
貞觀名臣
唐明皇時
嶺南經畧使張九臯諂事楊妃
貢獻精靡。
賞加三品
天下從風而靡
賢相九齡之弟。
宋李邴大節於建炎苗傅之難。
朱子序其文集
盛加稱詡
而弟鄴以越州降金。
文天祥忠義
開闢所稀。
而弟璧委質胡元
忽必烈以爲孝順我的。
此其彰明著者
餘外小小
不可勝紀
以此家庭同德相値
從古難得
二程道學
二蘇文章
天倫師友
樂融融
千載而僅一有者也。
張九臯之後
南軒父子
曲江無聞孫。
亦是異事
南軒定叟之名。
宋史及朱子所撰魏公行狀。
皆作
而今容齋隨筆
本朝廟諱
禮官討論
每欲其多。
遂有五十字者。
涉疑似。
不敢用。
太祖下字內。
有从木从勻者。
張魏公以名其子而音爲進。
以此觀之。
定叟之名乃字。
傳寫誤作也。
字典
音進。
又音胤。
凡織先經以梳絲。
使不亂也。
本字有進胤二音
故張公之名讀爲進。
廟諱
而字曰定叟者。
似取不亂之義也。
淸儒張伯行道南源委
起自龜山
下逮元明諸儒。
南方學者
祖述洛閩而有聞于當時者。
靡不登載
所列家閥爵里事行著述
極其詳悉
細檢亦有誤處。
劉白水傳曰。
孫懋字子勉
受學屛山籍溪
朝奉大夫致仕
學者稱恒軒先生
三人爚,炳,烱。
朱門人。
子垕
子欽炳。
孫應李。
皆爲名儒
朱子文白水墓表
白水無子。
從兄思溫爲後
思溫亦無子。
又以從弟之子澧後之。
白水孫懋於何書。
跋劉子勉行狀
云余自爲子時
得見大夫公於病翁先生之側。
聞其自誦所爲程試之文。
意氣偉然
音節華暢
已知敬愛其人。
後因葬親於公之鄕。
始得從公游好欵密
子勉似卽源委所謂者。
若果白水之孫。
則於朱子年輩。
當甚後。
豈能自誦其文於朱子子時
且其得見也。
何待病翁之側而從游也。
何待葬親其鄕之後耶。
其誤無疑矣。
劉病翁傳曰。
以兄子翼幼子爲後
珙位至觀文殿學士
無子。
以學裘,學雅爲後
病翁所後子。
子羽幼子玶。
誤稱珙。
是子羽長子
誤稱子翼幼子
學裘,學雅是珙所生二子。
而誤
稱無子以爲後。
張氏之爲此書。
亦必依據史集等文蹟
何故訛謬至此
二劉家世表表知者猶然
况其紛然雜取於僻邑斷爛圖經
窮鄕浮夸家狀者。
又可保其一一無誤耶。
余嘗病東人心麤眼狹。
故實文獻之學。
專不致力
故見中華編纂文字
輒愛其博雅
爲難及。
近來覺得博雅中却藏得無草率駁雜之病。
不可不精去取也。
源委胡籍溪傳云籍溪文定弟。
安老之子
安老字康年
仕至羅江
文定父名淵。
朱子大籍溪行狀
文定公從父兄之子
祖聳。
父淳。
與此皆相左
行狀出於朱子手筆
不容有誤。
而張氏又何苦改換前賢世系
撰立烏有名字
以欺後人耶。
可怪
李德懋雅亭稿。
載宋遺民補傳。
蒐羅採摭
詳博可喜
其中顯然謬誤者。
文天禎廬陵人
天祥兄也。
以弟天祥死節不仕
遂居廣濟
家世業儒文。
應麟天祥孫。
隨其叔璧守惠州
璧降于元。
應麟恥之。
携二子遁于東莞
子孫名族
文山所撰皇考齋事實。
曰男天祥,璧,璋。
文山兄弟爲長。
烏有所謂天禎者乎。
文山生二子。
曰道生,佛生。
公元1277年
佛生失於丁丑空坑之亂。
道生以年卒。
血胤遂絶。
故以子陞爲嗣
在燕獄。
手札寄陞。
備載此事。
可考也。
道生,佛生之失亡
俱在童幼
應麟以誰爲父而得爲文山之孫耶。
璧之降元。
祥興己卯
時文山年四十四。
四十四歲之人。
有孫則可也。
能知降元之爲恥。
而又有二子可携遁。
可謂事理之外。
且旣曰文山之孫。
而稱璧爲叔。
昭穆亦紊矣。
雅亭之學。
長於考證。
輕信寡裁乃如此
可歎
皇明嘉靖時
楊繼盛嚴嵩十罪
其第九第十。
以臣而竊君之權。
世蕃復以子而盜父之柄。
將弁惟賄
不得不脧削士卒
有司惟賄
不得不掊克百姓
士卒失所
百姓流離
毒遍海內
是失天下人心
大罪九也。
用事
風俗大變
賄賂者薦及盜跖
疎拙者黜逮夷齊
守法度者爲迂疎
彌縫者爲才能
節介者爲矯激
奔走者爲練事
自古風俗之壞。
未有如今日。
好利
天下皆尙貪。
好諛。
天下皆尙諂。
源之不潔
何以澄。
是弊天下風俗
大罪十也。
徐學詩曰。
權力足以假手下石
機械足以先發制人
勢利足以廣交自固
文詞便給
足以掩罪飾非
精悍警敏
足以趍利
避害
私交密惠。
令色脂言。
足以結人歡心
人口舌。
薛采惠論易小人勿用亂邦之義曰。
小人在位也。
姦弊以變祖宗之法。
逸欲以蠱君上之志。
基禍亂以召社稷之釁。
樹怨毒以失億兆之心。
苟且誤國家之計。
貪鄙以敗天下之俗。
善人以塞衆正之路。
私人成羣小之黨。
故國家之亂。
不可救也。
雖然
小人在位也。
亂從之而生。
及其去也。
亂之生也。
不從之而亡。
何者
姦弊作而舊章壞矣。
逸欲入而君志荒矣。
釁隙開而國勢危矣
人心離而國本搖矣。
大計誤而事機失矣。
風俗敗而名敎頹矣。
君子遠而正道微矣。
小人盛而禍變滋矣。
故國不幸而用小人
不惟兆亂一時
又將遺亂於無窮
國家者。
小人
不可不嚴也。
退小人
不可不力也。
古今小人者多矣。
楊徐二公
卽人而論。
如畫工之生面
逼眞入神
毛髮不差
薛公卽事而論。
和扁之診死病
推源了委。
時刻不爽
之爲千古有數名言
楊升庵藻麗博洽
一代藝文之雄。
所評經史諸說。
雖多曲說鑿解。
警拔
亦自不少
而往往於古人文字
看得鹵莽
不覺其自露破綻
余於周禮屋誅
公元1279年
注。
嘗論之矣。
詩文言之。
則論晁叔用不擬伊優殿下
相隨于蔿過樓前曰。
伊優事。
東方朔傳。
人皆知之。
于蔿博學者。
或不知引元魯山事以釋之。
論愛字義曰。
愛而不見
毛萇云愛蔽也。
文从人作僾。
蔽而不見之意。
又詆高棅詩品彙曰。
陳子昂故人江北去。
(江北見衍本作洞庭)楊柳風生
李白去國登玆樓。
懷人傷暮
劉眘虛滄溟千萬里。
日夜孤舟
崔曙空色不暎水。
聲多在山。
皆律也。
而誤選爲古詩
至有盲妁孱婿之斥。
今按晁詩伊優
趙壹伊優北堂上。
骯髒倚門邊之語。
而以字面偶同。
認作東方朔
伊優謂人皆知之。
何其疎也。
愛而不見詩。
靜女章文
毛傳愛字無解
鄭箋心旣愛之不得見。
寫之作僾。
之爲蔽。
自是許叔重說也。
愛蔽也三字之爲毛萇云。
不亦杜撰乎。
唐詩古律
未知據何辨別
而陳李二詩
篇皆八句
用字平仄
同律法。
以爲近體者。
似或無怪
而劉詩何處歸且遠。
送君悠悠
滄溟千萬里。
日夜孤舟
曠望絶國所。
微茫天際愁。
有時仙境
不定夢遊
或見靑色古。
孤山百里
前心杳渺
後路夷猶
崔詩靈谿氛霧歇。
皎鏡心顔
空色不暎
水。
聲多在山。
世人疎曠
萬物皆自閒。
白鷗寒更浴。
孤雲晴未還。
昔時讓王者。
此地玄關
無以高步
凄凉岑壑間。
句法字法。
皆未見其爲律。
而斷以爲古者何也。
盖此公爲人
明銳有餘
沉實不足
故忽於考古而果於自信
苛於詆人而疎於自檢如此
此明士弊風
近日毛奇齡輩之濫觴也。
爲東士者。
徒悅其閎肆新奇
不知裁擇
一意傾信
則厭茶飯而慕丹汞
不求延反促也者鮮矣。
淮陰侯功名事業
史傳備矣
不言年壽幾何
偶閱陸次雲(淸初人)湖壖雜志
云明季毛文龍落魄時。
祈于墳。
(忠肅公于謙墓在西湖)夢公授以一帖曰。
欲效淮陰
老了一倍
好個田橫
無人爲伴。
後建海上
年五十四。
死於皮島
適與韓信之年相倍
事類田橫
據此韓信之壽。
似是二十七。
未知出於何書。
姑錄之。
以備逸聞
文龍妄庸人也。
其在皮島
寸功可紀。
鹵掠流漢。
侵漁我國。
賄事客魏。
以取旄節
袁經畧寧遠
稔知其惡。
軍法之而卒。
以此閹黨所仇。
長城壞而遼瀋陷
天下事遂不可爲。
推原禍首
文龍有餘罪。
而明史頗有稱道
未免爽實
次雲所記。
近於齊諧
不足考信
韓信
之擬。
亦太不倫矣。
東國之以金爲姓者。
貫籍雖異。
皆出於新羅太輔閼智。
貫金海者。
出於駕洛首露王。
新羅駕洛之得姓
由於金櫝金卵。
傳爲故實
至載國史
而今新羅角干金庾信
卽駕洛之金。
國子博士仁宣撰其碑云少昊之胤。
新羅同姓
據此新羅駕洛。
元非別姓
金櫝金卵之說。
益知誕妄
不可矣。
東史。
新羅敬順王。
與羣臣議降麗。
王子諫曰。
國之存亡
必有天命
當與忠臣義士
以死自守
豈以一千年社稷
一朝輕以與人
不能用。
遂降於麗。
王子哭辭王。
入皆骨山。
倚山爲屋。
麻衣草食終身
皆骨山卽金剛山。
長安寺東南玉鏡臺下。
有石築小城。
卽其遺址也。
王子劉諶田橫之流
有志未就。
名又不傳
人皆惜之。
今見安木川鼎福橡軒隨筆
仁祖朝。
黃瀷爲統制使
一船漂泊
問之。
則曰南方國人
在西南二千餘里。
潮汐水。
又言其國本新羅人
羅將亡。
太子宗族萬餘人
欲拒高麗
不成金剛山。
人多谷少
不能容。
民庶二十餘萬戶
分載入海。
至一島居焉。
刱名南方
國。
仍爲二十五國之君。
其民皆新羅之裔。
至今不滅云。
太子必是東史所云王子
如其言。
末後成就
如是宏偉
而史失紀載
認以入山終身也。
但海無潮汐
東北爲然
而今云國在西南。
又曰無潮汐可疑
隨筆此說。
得之應昌漫錄
應昌仁孝間人
王子師傅。
歷任郡縣云。
公元前180年
隨筆中。
又有一奇說。
明史秘記
高皇帝神於風鑑
察建文有有後之相。
太宗有無後之相。
故立建文爲皇太孫
太宗卽位
拘囚文子女。
潛出第二兒。
太子高熾養之
太子無子故也。
太子仁宗
仁宗崩。
宣宗立
實建文子也。
自後崇禎皇帝
皆建文之後
太宗僅傳子仁宗無後
二子封趙王漢王
後嗣亦不蕃云。
秘記未知誰撰。
而誠如其說。
可謂異聞
中國文籍
外史野乘之類。
多是文人墨客手分現化
不可盡信者。
嘗見稗書。
所謂神仙通鑑者。
劉淵北地王諶之子
孟獲趙雲外婦所生
不覺絶倒
秘記
無乃此類歟。
靖難之擧。
實是大變至寃。
故汔于明亡。
人心悲憤
及夫屋社之後
有何人撰女仙外史
假託唐賽兒
演出許多說話
而以楡木川事歸之
劒客
以爲筆端洩之資。
秘記之絶其嗣胤
則又深一節矣。
此等釀辭
可信也。
侵覃鹽咸寢感琰豏沁勘艶陷十二韻
東音皆以味音(麻馬初聲。
方言謂之味音。
)爲終聲。
而華音無味音終聲。
侵讀親。
覃讀歎。
鹽讀姸。
咸讀賢。
故侵覃鹽咸
眞文元寒刪先通
上去視此。
韓文公子產不毁鄕校頌。
在周之盛。
養老乞言
及其旣衰。
謗者使監
成敗之跡。
昭然可觀
此咸與元寒通也。
徐偃王廟碑。
婉婉偃王
惟道之耽。
以國易仁。
爲笑于頑。
此覃與寒通也。
袁宏道詩曰。
奇謀若可展。
簿尉何足厭。
胷臆得行
三公猶爲賤。
此艶與霰通也。
見行華東正音譯學諸書
所翻漢音倣此。
四聲通解
侵下諸韻。
皆用味音終聲。
奎章全韻仍之。
中國本有此音。
而後來聲訛失眞。
正音譯書
從俗以便行用
通解全韻
復古存本色耶。
然嘗聞華人不能蟬聲
舌本之强。
關風氣。
此亦有古今之殊耶。
未可知也。
谿谷曰。
歌麻二韻
漢音本自迥別
東土音訛。
最難辨別
故我詩人
多通押。
雖以通儒鄭圃隱
未免俗。
殊可慨也。
愚嘗謂我東篇什犯此禁者。
公元1279年
雖稱高唱
决不入選
歌麻通押。
中華篇什中。
固所罕見
陶淵明詩。
暮天無雲。
風扇微和
佳人淸夜
達曙酌且歌。
歌竟長歎息。
持此感人多。
明明雲間月。
灼灼葉中花。
無一時好。
不久如何
韋蘇州詩。
霜落百草
時菊姸華
物性有如此。
寒暑其奈何。
掇英汎濁醪
日入田家
盡醉簷下
一生豈在多。
皆以歌麻通押矣。
且以三百篇言之。
如君偕老
副笄六珈
委委佗佗
如山如河。
東門之池。
可以漚麻
美淑姬。
可與晤歌
魚麗于罶。
鱨鯊
君子有酒
旨且多。
有頍者弁。
實維伊何
爾酒旣旨。
爾殽旣嘉之類。
調適諧叶。
中音韻。
此非歌麻可通之證乎。
谿谷之論。
專主近體爲言
音韻迥別
則雖古體不可通押。
古體旣可通。
則雖近體何至截然不可犯耶。
上祖三百篇
下法陶韋詩。
如是足矣
何必拘拘多忌爲哉。
公元1529年
文人用事
皆以執牛耳爲盟主事
李澤堂谿谷集序。
亦有牛耳鴈行之語。
言己與張公先後主文盟也。
左傳八年
晉使涉佗成何盟衛侯。
衛人請執牛耳
成何曰。
衛吾溫原也。
焉得視諸侯
註云盟禮。
卑者執牛耳
尊者莅盟
衛侯與大夫盟。
自以當
尊。
故請晉執之。
而晉人言小可晉縣
不得諸侯也。
哀十七年。
公會齊侯。
盟于蒙。
孟武伯問於高柴曰。
諸侯盟。
執牛耳
季盖曰。
鄫衍之役。
公子姑曹。
發陽之役。
衛石魋。
武伯然則彘也。
註云魯是小國
武伯以爲可執。
以此觀之。
執牛耳
乃卑者事。
用之盟主謬矣。
堂公之精深謹嚴
不免襲謬。
可訝。
遊俠傳序已諾必信
字人皆以旣字看。
表記曰。
君子與其諾責也。
寧有已怨註。
已不許也。
言諾而不與
其怨大於不許
以此觀之。
已者諾之反也。
淮南子曰。
扶之與提。
謝之與讓。
已之與諾也之與矣。
相去遠矣。
余嘗與客賦詩
有曰信美還吾土
衡門綠洲
旣而自疑曰。
洲者水中沙岸
水之謂也。
今曰綠洲
得無不可歟。
後見唐詩雨後洲全綠。
放翁詩人家曬網綠洲中之語。
方纔放心
拘謹亦可笑。
少日早春道中
有詩曰土融牛出耦。
沙暖鴈停差。
差者行序之義。
故與耦爲對。
而以鴈行爲鴈差。
未有明文
或疑之。
後見唐張祐詩出岸遠暉帆欲落。
溪寒影鴈差斜。
差字與欲字爲對。
與余詩解作
序。
虛實少異。
而於鴈用差字者。
畢竟先後以序之義。
鴈行爲鴈差。
無不可。
公元1645年
京邑通稱長安洛陽
農巖雜識
嘗論其非。
而明淸間文字
多犯此忌。
未可專咎東人
錢牧齋詩追詠弘光時事。
奸佞不隨京洛盡。
尙留餘毒螫丹靑
是以南京洛陽也。
昇平舊事
長安九九消寒夜
羅褥丹衣疊幾層。
是以北京長安也。
至於碑誌亦然
明史康煕學士張廷玉等所撰。
盧象昇傳。
燕京亦曰長安
史傳又非碑誌之比。
尤覺不典
增修無寃錄。
刊行先朝
允爲殺獄之指南
所釋字義方言
詳核可據
其中謀賴二字
釋以圖謀賴人之力。
未免錯誤
按賴誣也。
朱子大公移
云互誣賴
結成仇讐
大明律。
子孫將已死祖父母父母
奴婢雇工人將家長身屍圖賴人者。
杖一百徒三年
徐光暖姝由筆。
今人誣罔指人者。
爲事推無者。
得物不認者。
皆名爲賴。
據此諸說。
則賴字譯以東語
當云用惡。
或云臆持。
鄕曲小民
告訴殺傷圖賴者。
十居六七。
二字不可模糊打過
一副䂓模
世俗行用之語。
未詳出處
今考之。
當者。
約誓謄本也。
周禮司盟
邦國會同
掌其盟約之載。
及其禮儀
北面詔明神。
旣盟則貳之。
註貳之者
寫副當以授六官
古者盟書原本
加牲而坎之。
司盟謄寫其文。
六官藏之
以作後考。
漢人文字謄寫一通者。
謂之副當。
故鄭氏借此。
以釋貳字之義。
而後人遂以䂓模移易不得
有同約誓者。
一副䂓模
今人午飯點心
其名盖亦古矣。
未詳何義。
以爲不多啜。
止畧點空心
余則曰此說非也。
點者點火炊㸑也。
心者中之謂也。
午飯居朝夕二時之中。
故名之曰點心也。
兩時外別餐。
古人通稱點心
家禮婦具晨羞註。
俗謂點心
盖朝夕再食
恒例也。
夕至朝。
晨羞爲中。
自朝至夕。
午飯爲中。
故通指爲心。
而今俗以晨羞早飯
點心專屬午飯也。
朱子大增損呂氏鄕約註。
畧設點心他處
此則午飯之謂也。
顔延之阮咸詩曰。
屢遷入官
一麾出守
麾斥也。
荀勖所忌斥。
始平太守也。
杜詩蘇源明一麾出守遠。
盖用此語。
而亦謂其不容於朝也。
以麾爲旗麾之麾。
而泛用於外官
杜牧
之始。
今則遂成不刊之材語。
其實未免差誤
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睛
傳神寫照
正在阿堵中。
晉人謂此爲阿堵
阿堵中。
猶言此中。
王衍曰去却阿堵物是也
今人目爲阿堵
往往从見作覩。
可笑
北征詩。
平生嬌兒
顔色白勝雪。
其下又云床兩小女。
則所嬌兒
正指宗文輩。
而今以爲女兒之稱。
錯認矣。
其他言語文字間。
承訛踵謬
習而不察者。
不可縷數
甚至六禮納采爲綵帛之綵。
四季土王王伯之王。
漆室黑闇之屋。
紅女絳色之婦。
大學絜矩
解以提挈
旅獒虧簣。
寫作土塊
鹵莽至此
復何言哉。
反汗二字
劉向封事
曰。
渙汗大號
號令如汗。
汗出而不反者也。
今出善令。
未能踰時而反。
反汗也。
甚言不可也。
東人誤認此義。
疏章中論命令不便
合當收還者。
輒稱反汗
有若改過矯失美事
國中相沿
莫覺其非。
肅宗時
詞臣撰燕中奏咨文字。
用此語。
閣部駁論
使罰鍰之辱。
上及君父
不稽古之害。
至於如此
良亦痛矣
東人不嫺中州典故
固亦無怪。
而邦內聞見。
亦患道聽塗說
訛謬相承
漫不考核確。
相傳述。
議事而不
師古
纂言不能當理
坐此病。
姑擧一二言之簡易,月沙。
詞翰見推於中朝
世俗流傳謂與弇滄有紵縞之契。
至以簡易秋日雙林寺
王生去讀書之句。
爲贈弇州作。
滄溟卒於隆慶庚午
簡易弱冠
沙生七歲
足涉燕都
理所必無。
弇州享壽卒於萬曆間
而家山東太倉
少遘家禍不仕。
晩節浮沉
不出分司
以南司寇致仕
終身未嘗一至京師
簡易,月沙何由得見其面耶。
雙林寺遼東
王生者本地儒士
詩載崔集。
可考也。
又如花潭旁通左道
之前知壬寇。
夸張傅益
誤人非細
金應誥贈東伯
不見史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