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台山集卷二十 (自动笺注)
臺山集卷二十(安東金邁淳德叟)
 闕餘散筆
  
龍飛第六
公元960年
龍飛御天狄人章注曰。
翼祖避諸千戶之難。
使家乘舟
順豆滿江。
期會赤島。
自與孫夫人至慶興後峴。
望見賊鋒幾及
翼祖夫人走馬海岸
共騎一白馬而涉。
陶穴而居。
小注曰。
孫夫人卒。
繼室貞妃
(貞妃崔氏。
太祖卽位
上謚太宗加上尊號貞淑王后
)以此觀之。
孫夫人翼祖元妃
走馬避冦聖蹟甚奇。
西水胥宇
前後一揆
而追隆之禮。
不得與崔妃並擧
似緣草創之初。
人文未備。
而四百年來
明良繼興
遺文墜典
無不煥然畢張。
而獨此一事
尙未有擧。
以爲言者並與璿源譜牒
闕而不載。
昭代觖典。
恐無大於此矣。
國朝陵寢祭享之用素膳
由於翼成力請。
至今遵行
議者或以爲前朝僧齋而然。
以爲後日經費而然。
愚意翼成雖非儒者
何至百官庭請。
爲佞佛襲陋計耶。
以爲經費者。
得之矣。
然考國初禮制
陵寢朔望祭。
原廟有日
公元1412年
祭。
一年賦入。
祭需居半。
至明宣間。
國力不能支。
壬辰亂後。
始行罷减。
翼成得君
誠能裁省煩瀆
以合先王之制。
則正祀典經費
可以一擧兩得
而計不出此。
獨於用肉一節。
齗齗然爲有司之吝者。
可謂不知務矣。
公元1265年
世祖六年
對馬島主宗成職。
遣其帥平茂續。
密告邊警
上嘉之。
授僉知中樞院事。
一日後苑觀射。
使茂續與野人將家老爲耦較藝
上顧謂三軍都鎭撫禮曹判書允成曰。
日本女眞乍臣乍叛之俗。
今皆投誠欵附
周旋一庭
是豈予所能獨致。
實惟卿等左右之力也。
又命茂續等曰。
爾等死生之命。
懸於判書
宜愼事之。
茂續請親謁判書私第
上許之。
允成酒樂
開宴慰之。
開國數世。
根基方固。
光廟神武
適膺其會。
懷綏之化。
駕馭之畧。
彷佛漢唐盛際
君臣遭逢
亦可謂千載一時也。
世傳從直
校書正字
直本館。
月夜
偸觀慶會樓。
際遇成廟
翼日特拜司諫
廷中大駭
三司交章論之。
上盡召三司官。
使誦春秋
無能一句者。
使從直誦盡帙。
不錯一字
上謂三司官曰。
公元1269年
汝輩讀書
猶躡淸顯
從直者。
豈不當此任耶。
論者乃止。
今按國朝寶鑑
世祖十年
命司藝鄭自英,直講從直四人入侍
易傳得失
遂賜從直,自英玉圈網,巾各一。
陞秩爲僉知中樞府事。
十二年。
上御寶慶堂。
召諸宰樞。
命丘從直主理學。
徐居正洪應梁誠之史學
互相論難
從直在世祖朝
已居宰樞之列。
成廟
校書之說妄矣。
居正一時名臣
討論經史。
並被禮遇
地望之顯。
固無試不宜
而由綠陞緋。
官是僉樞
特拜諫長之說。
又妄矣。
嘗兒成俔慵齋叢話。
載世祖朝崔池事。
與此畧相類
世俗訛傳爲丘。
而又傅益之也。
野史之難信如此
(又按林葛谷守謙
成化二年
召對錄敍入侍諸人
稱工曹參判丘從直
世祖十二年。)
沈貞南衮
北門禍。
靜庵一隊賢士殲焉。
至今談其事者。
猶痛之入骨
而聽天相守慶。
以貞受業靜庵門人趙龍門昱。
世乃有如奇事耶。
聽天修行改愆。
稱爲大夫
自是中年以後事。
當其受業之初。
則不過爲小人種子
讐家支屬而已
未知龍門何所見而容之門墻也。
勉齋之誄林栗
不免爲後疑案
而此事之惶恐
有甚焉。
豈前
規模
務尙寬緩
未可以後生小眼目槪之耶。
丈巖集金典翰虬碣銘曰。
金汝孚者。
慕齋之子
附麗元衡
欲亟陞舍人
囑於公曰母病將死。
願爲舍人
以濟喪事
涕泣以示急切之狀。
歸輒宿於娼家
公與黃岡繼輝諸公斥其惡。
汝孚大啣之。
遂與李樑李銘金鎭陳復昌,權纘輩。
合謀士林獄。
將先殺公及金弘度
詆訕朝廷動搖君上等語。
捏合罪案
拿鞫拷訊
慶源
柳氏之璨。
文氏之及甫
無代無之
孚之惡。
何傷慕齋
而此德性渾厚
歷衮,貞,安老之難而不甚見忤。
竟以名位終。
此固君子之幸。
而抑以朱子所論荀陳家事觀之。
一轉而爲汝孚者。
未必無所由耶。
公元384年
明宗時
仁聖有疾
搢紳預講大殿服制
退溪先生以爲上於后爲嫂叔。
禮當無服
及聞奇高峰之言。
大悟曰。
明彥
不免萬古罪人
又曰然。
豈有不止朞年之理。
按晉書。
孝武帝太元九年
崇德褚太后(康帝后)崩。
太后於帝爲從嫂。
朝議疑其服。
太學博士徐藻議曰。
資父事君而敬同
又禮云其夫屬父道者
妻皆母道也。
則夫屬君道
妻亦后道矣。
服后以齊母之義也。
魯譏逆祀
以明尊
卑。
今上躬奉康穆哀皇(穆哀二帝於孝武皆從姪)及靖后(哀帝后)之祀。
致敬同於所天
豈可敬之以君道
而服廢於本親
謂應齊衰期從之。
高峰之見。
實與藻同。
當時不能據藻議爲斷。
退溪改前見。
而於服制月日
猶有疑辭也。
(此論始發於明宗在位
仁聖有疾時而明宗昇遐
仁聖服。
退溪猶據儀禮經傳
有依古無服之疑。
竟從高峰言。
爲期年。
盖用母后承統子尊同不降之制。)
錢牧齋皇華集跋曰。
東國文體平衍
詞林諸公
不惜貶調。
就之以寓柔遠之意。
絶少瑰麗之詞。
陪臣篇什
二字七字意。
國內無戈坐一人
彼國所謂東坡體也。
如此者。
勿與之酬和可也。
譏侮甚矣。
不省爲何語。
偶閱慕齋集。
有次正使(天使翰林院修撰華察)效東坡體二絶
下方原韻國坐闕(金字)綸麗衜賚親解曰。
國內無戈坐一人
門開金闕下絲綸
高麗不比長行衜。
大賚偏來遠見親。
以此觀之。
所謂國內無戈。
華使作。
朝鮮人詩也。
東文體。
病在冗率浮緩。
少沉悍獨詣之致。
魏文帝所謂齊氣也。
牧齋刻峭奇譎
無怪鄙薄滿意
錯認撰主。
孤行隻句
都無曲折
欲以一例抹摋
則其用意
亦太不公矣。
近得皇華全集而觀之。
修撰喜作此體。
或一字含七字
三字七字
慕齋及蘇陽谷世讓。
依韻酬和
牧齋之單擧二字七字者。
亦可異也。
後來朱蘭嵎之蕃
效作十餘首
所謂以文滑稽者。
牽强扭捏
殆同兒戲
如此無作可也。
公元392年
壬辰東援。
出於神廟獨斷
東林士類多不悅。
以致開釁歸怨於我。
於是一種浮薄之徒。
內交東林者。
爭斥朝鮮以爲奇貨
丁應泰卽其一也。
外國事情
旣非中朝人所詳。
東林自是士論所在
擧世靡然
不可戶諭。
明季文字語及東事者。
類多爽實
甚至於以我昭敬王恭儉好學
而謂之湎酒。
李德馨忠勤貞亮
而謂之嬖臣
他尙何說哉。
錢是東林之雄。
而與應泰密。
故仇我尤甚
翰墨末事
舞文詆欺乃爾
爲人褊刻可知
使操史筆
予奪之失其平心多矣。
絳雲之燒。
安知非天意哉。
東國禮義文學見稱中華
前後詔使之來。
極其遴揀
倪文僖謙祁戶部順,董圭峰越,唐新庵臯,許海嶽國,熊極峰化,姜閣老曰廣
一時之望。
而今其所作詩賦諸篇。
大抵平泛
無甚警拔
本國諸人賡和之作。
反或有遜焉。
豈皆貶調以就而然耶。
文尤淺陋
一篇完粹近於歐蘇作家不可得。
嘉隆以後
又頗傷鉤棘
王李爲崇也。
極峰尹月汀書論王李二家
曰元美之才俊
兼以博極羣書
文兼各體。
時或有率爾處。
未免强弩之末
于鱗之才沉。
不喜魏晉以下書。
其文以左馬爲宗。
而傷於刻畫
字句之奇。
或累大雅
至屢煩推勘而後達者
自是于鱗之病。
不足法也。
此論於二家得失
可謂勘破到頭
而至其自爲則終未能脫此窠臼
信乎文之難工。
而做說之不易相副也。
龍津希孟金安老曰。
儒雅重厚
泊如也冲如也。
有相度焉。
劉靑岳鴻訓稱李爾瞻曰。
學行才情
大有根氣
又曰。
逆知爲學中人
一時賓主相推重之語。
固難據爲定評
而以二凶躁險奸邪
得此題目
亦太不稱矣。
然從古小人之握爵含憲。
炰烋當時者。
要必一副娬媚皮骨
如是
不能欺世取寵以成其惡。
童貫魁梧
蔡京精神
章惇豪雋
秦檜樸忠
用事數十年。
人主終不覺悟
直至廟社顚倒
生靈糜爛而後已。
以貌取人
吁亦
可畏哉。
公元1495年
皇朝諸公
簡亢自大
夷視我國。
文字言語之見及。
盖少佳語
弇州不然
其所史料
有曰朝鮮三咨。
合爲一卷
其一弘治八年
遼東指揮使
其二嘉靖四十二年
禮部
其三萬曆十一年。
禮部
九十年
三王
而楷筆謹細
紙若截玉
墨若純漆朱砂濃透。
而咨字行押
似以牙刻刷而精爲之潤色者。
敬愼能恒如此
宜其享國之長久也
考其年條。
燕山元年乙卯
明宗十八年癸亥。
宣祖十六年癸未也。
公元1592年
壬辰之難在我國。
一陽九。
倭人死亡相當
越海攻人國
不能尺寸爲己有。
彌年動衆
闔境蕭然
秀吉尋斃。
國中大亂
數歲而後僅定。
故伊國人
亦深創是役。
嘗見倭士著論。
壬辰兵事頗詳。
總結之曰。
秀吉公專喜殺伐
將以朝鮮不毛之土。
故朝鮮民不服
視若仇讐
日本亦弊于兵。
民飢盜發
雖秀吉公之䧺才
怏怏
和議是恃。
又曰。
秀吉公未有治國安民之術。
徒發無益之師。
遠伐鄰國
無罪之人。
轉輸千里
凋弊我生靈。
得罪神明
身死三年
倭邦大亂
嗣子秀賴公竟沒于元和
之役。
故曰以小擊大者殃也。
據此則伊國物情
可見矣。
但我國人性。
本甚懦弱
壬辰殺戮之慘。
前古所無。
故畏倭甚於狼虎
交隣之際。
事事不競
兢兢然惟失驩挑釁是懼。
彼亦知其然也。
凡有難從之請。
恫疑虛喝
以中我忌。
必得而後已。
其實喜和惡戰
彼更有甚於我。
謀國不悟
徒使夷日驕。
國威日替
可勝歎哉。
公元1595年
倭自嘉靖間
屢爲中國南邊之患。
浙直閩廣。
焚掠孔慘。
而卒不能深入長驅
憑陵郊畿者。
以其道里逴遠
舍舟就陸。
以步當騎。
所不便也。
吞倂我國。
爲其巢穴
遼薊便成門庭
登萊止隔衣帶
其爲邊患
豈浙直閩廣之比哉。
是以本國請援之奏。
以此爲辭。
此乃事機實然
急於自救
爲是說。
恐動之也。
竊觀神皇之排羣議大衆
不赦不疑。
齗然以勦剪爲期者。
聖慮盖亦及此
是以當時度遼諸將。
李提督,楊經理之等。
固皆顯然以東援爲事
萬曆乙未年
別遣浙帥劉炳文。
舟師登州
以備海路
計程七千餘里。
閱月始至。
所歷礁嶴險阻
備載於炳文著行記。
此則專爲中國防御
而以其未嘗與倭交鋒
東人有知
其事者。
向使忠武海上之捷。
而玄蘇一枝
闖入於兩西之界。
則劉帥之方面效績
不讓平壤素沙矣。
神皇之爲天下計。
可謂深遠
小邦之陰被帲幪
得全安者。
出於自謀之外。
在於不言之中。
彼謂外國相攻。
中朝所知者。
不成議論
而爲東人者。
認爲私恩
不知與天下普受其賜。
則亦未核乎當日廟勝之實也。
神宗朝。
文華殿中書趙士禎上倭情屯田議。
其畧曰。
比來朝鮮賊情之報。
倭奴約請和。
前事旣誤。
後事豈容再誤哉。
倭奴欺天逆命之圖。
疇曩鼠竊狗偸可比
中外臣工
言之詳矣。
至於倭之所以戀戀不捨鮮之故。
畢竟不能了了
臣聞倭自本國坑谷鸚哥峪。
以至浙直福建
雖云旬日可到。
一皆茫茫大洋
縱脫風濤之厄。
難免飄泊星散
抵岸未嘗成䑸。
賊勢因亦單弱
入犯船隻
俱各暫泊外島。
彼此招邀
方敢闖入內港。
文皇帝洞悉其故。
遂割附近島嶼膏腴水田數百萬。
一歲租稅十餘萬。
盡徙島民而墟其地。
俾倭無粮可因。
泊久食絶。
入內港。
氣怠勢孤。
易於撲滅
遂使海氛消息者。
有餘年。
皇祖之朝。
中國奸人
逋逃近島。
勾引倭奴
公元1596年
搶掠
倭原無心內犯
平酋在日
深知南中形勢不便
大擧畢力
南柯下船
以至伊岐島。
由伊岐而抵對馬島。
對馬島到釜山
雖云大海之中。
海而相望
不過三四百里。
風波險易避。
頓兵釜山
蠶食
旣幷朝
窺我內地
此平酋在日成筭也。
兼之山東遼左
無險可憑。
無隘可守。
盈盈一水之間。
向日南中
十倍其近。
十倍其易。
可不預爲之所哉。
臣憶萬曆二十四年
倭奴兵薄慶尙。
朝議有謂防敵(敵謂北虜也)宜周。
防倭宜緩。
臣謂敵之入犯
防于秋高馬肥
歲有常期
易於偵探
倭奴全不仗馬
一有陸路
無時不防
一歲永無休息之期。
况倭敵性情
原有異同
驍悍而性粗莽
倭堅耐而性狡獪
敵各有頭目
不相統攝
倭國專主
號令齊一
易易視之
寧非趙括徒能讀父書哉。
有謂倭奴近日原爲對馬島地瘠
欲資朝粟帛
請和乃其本心
嗟嗟倭奴
向破朝
直如拉朽
若非皇上震怒
陳師鞠旅
相持七年
倭內變。
不能留處
檀君箕子故封
已非李氏所有
今日天戈旣戢。
倭奴何憚而欲求平於必不勝己之朝哉。
旣能涉洪濤
吞倂
又何憚而不能跨鴨
公元1599年
綠衣帶之水。
窺兵內地哉。
仍請屯田遼左
持久制勝之計。
此議似在己亥日本請和之時。
所論倭情。
鑿鑿中窽
而其稱朝議二段。
當時東林一隊之論也。
趙是嘉靖間人。
逮事神宗
年已老矣。
出位論事。
懇懇如此
可謂一代奇士
又嘗著備邊車銃議。
捐貲製造
圖式進呈
而未見採施。
公元1536年
漢陰李公德馨
當光海初爲首相
上箚數千言
極論新政
有曰進言亦有所宜
先朝失政
盡言大行大王時則爲可矣。
到今言之。
不忠也。
謀危請封。
發言鄭仁弘遠竄之日則爲可矣。
到今言之。
希望也。
處事幽闇。
自附效忠
利身而賊君也。
請罪權臣
出於相識
前附而後賣也。
凡士患得患失者。
惟以好官爵爲念。
懵學蔑識者
惟以隨時爲是
不計事體
不顧廉恥
不擇是非
權勢所在
褰裳爭赴
攘臂爲功。
朝廷之累。
因此多矣。
深恐日後有以殺戮殿下者。
伏願深省焉。
又引程傳幹蠱之說。
盡孝母后
蓍龜藥石之言也。
光海十五年
許多敗證。
莫不權輿於此
向使少加諦聽
得一半。
何至癸亥三月之事耶。
李子常書曰。
嶺外帥臣自處
而若超然
世務外者
當國首相
爲此言此計。
其於大段
恝然不念
能安于心耶。
亦箚着鰲老病處。
深得責善之義。
余嘗謂宣仁之際。
國家多故
宰輔諸公
因事奮庸
著名當時者。
自不乏人
而論其表裏誠篤
無所作爲
百歲之下。
令人聞風悅服者。
惟此老爲然
作人如此
亦可以俯仰無愧矣。
公元1668年
金禮直。
光海母恭嬪兄弟也。
金氏士族
禮直登武科
光海朝累任州郡
爲人忠謹小心
不敢勢利驕人
廢母事起。
稱病獻議
密疏極諫
不用
大妃遜于西宮
私齎米帛脯糒
供奉不絶。
長陵改玉
光海私人
誅黜無遺
廷議皆謂禮直有功無罪
待之如故
官至閫帥而卒。
金毅叔(基弘)曰。
嘗有乞子過門
自稱禮直之後
槖中小冊子
其先系禮直事在焉。
本末如右云。
余嘗見明倫錄。
金禮直之名。
列於不獻議諸臣之中。
以此推之。
乞子所記。
不誣也。
惜其湮沒不章。
表而錄之。
恭嬪之在室也。
朝起出戶。
首飾銀釵
是日宣廟進盥
烏集於前而釵墜焉。
物色之。
選嬪入宮
臨海,光海二王子。
此亦小冊子所載云。
光海位雖不終
而履至尊十五年。
要非常人
且自戊申以後
國事
日非
生靈塗炭
卒至斁敗彝倫
自速顚隮
以啓聖祖中興之運。
觀其否泰消長之際。
實有大關天數
非人所及者。
烏釵之祥。
不偶然也。
公元1626年
天啓六年
先祖文正公
航海朝京
路過濟南
張御史延登休官家食
文正公與其萬鍾遊。
介而謁焉。
張公與語甚驩。
爲作天錄序。
按明史。
公事神熹二朝
都御史
稱齊黨領補。
劉理順吳麟徵夏允彝周延儒
門下士
家署門聯
曰門多將相文中子
身佩安危郭令公
一代名臣也。
天錄諸詩。
多載於阮亭王士禎感舊集。
澹雲微雨一篇
膾炙見稱
盖王是萬鍾女婿
聞見有自也。
文正公瀋陽日。
畫師英光寫影
又畫丹心以遺之。
遭亂而隱於藝者也。
影幀入大內佚焉。
公元1627年
光海時。
畿內大饑
荒政
李月沙廷龜曰。
貸民。
本以救饑
而民未嘗實惠
徒爲吏胥漁奪之資。
明年責償
病民益甚
惟當盡蠲賦役。
以寬其力。
則民雖采食草木
亦可自活
請以賑恤米穀
代充宣惠用度
盡减畿民今應納收米。
民之受賜大矣
可謂確論
我國還上。
昉於高句麗故國川王。
原其本意
與隋唐義倉之法畧同
以便民。
非以厲民也。
及至今日
百弊俱生。
富者賄免而利歸胥隷
貧者抑配而毒遍閭里
精收粃散。
枵實峙文。
無邑不然
民將盡劉。
明主在上
良牧在下
弊源不去。
小小矯救。
徒勞而已
終無益於塞奸竇而流惠澤也。
弊源者何。
藉耗剩以資國用
而與當初便民意相反也。
一言
曰革之可也。
或曰
還上之行於東。
千有餘年。
國用之資耗剩。
亦已久矣。
一朝革之。
非但經費大詘。
諸路營閫。
無以成㨾。
窮而助種粮
歲饑而給賑濟
又將惡乎取之。
曰諸路營閫。
待此成㨾。
所以弊源也。
剝民以肥營閫。
於國何利焉。
至若種粮賑濟
常平社倉良法具在
按而行之存乎書。
變而通之存乎人。
不患無所取也。
儒師友錄。
曺南冥門人
有河司諫晉寶。
牧星州。
倉粟數十萬斛。
陳腐不可食。
散收依舊數。
甚病之。
公散二而收一。
加耗補之
一州飮德
谷贈趙重峰說曰。
宰邑無常俸。
國賦無名科斂
使然也。
惟幸邑有義倉
春散冬斂
恒剩十之一。
以備鼠耗
耗穀乃爲邑宰之用。
愚意欲悉罷無
名科斂
而以一歲耗穀三分之一。
以供衙屬。
一分奉使客及應親舊之需。
留一分。
以爲贏餘。
未知此法可行乎。
據此可見國朝中葉以前
上收耗。
不係國用
河公得以行民惠。
欲以作邑俸也。
仁祖時儒臣金應祖
兵禍之餘。
儲峙罄竭
無以北使責應。
州郡糶糴耗。
不領於軍國之費。
請收三分一。
以補經用
廷用其言。
而以所收耗。
分給結夫。
貿納綿布
民間怨咨
稱之曰應祖木。
(東俗謂布爲木)應祖悔之
孝宗朝。
上疏自引
請寬之以紓民力
此朝家用耗之始也。
谿谷集李鰲城行狀
云爲曹參議
精核要會
節縮冗費
閱月
庫藏充牣
判書尹公斗壽大奇之。
歎曰文翰士乃能辦錢穀
通才也。
可見舊時六曹副貳
皆得與聞曹務也。
今則惟吏曹副貳
參論政注。
刑曹推讞。
諸堂同管
其餘四曹長堂外。
備員而已
戶曹尤甚
只作癃老養病之坊。
雖有通才
亦無施矣。
今人以六臘兩月差除
謂之都目
又以推考
謂之問備。
而止據文字沿用
鮮能詳其出處
按麗制。
六月謂之權務。
十二月謂之大政
兵曹分掌凡九
以上及府衛隊正以上府史胥徒
皆著其年月
錄其功過
每於歲杪陞黜
謂之都目政。
李益齋齊賢疏云置考功司。
標其功過
論其才否。
每年六月十二月。
都目考政案。
用以黜陟
可以請謁之徒。
杜僥倖之門。
據此則幷權務通謂之都目也。
都目云者
標功過論才否之目錄文字
卽今之京外褒貶題目
據此褒貶
以行黜陟
故名其政曰都目政。
今直以注擬三望之列書者。
認作都目
則失其旨矣。
古者官師相規
同事一君
兄弟之誼。
苟非大故
不宜遽彰其失於君前。
凡有差失
必以書牘相問難。
其言果是
受之者緘答示屈。
如或情有未悉。
事在當暴。
則亦備細辨明
以待歸一
故謂之問備。
雖於大官亦然
明朝文集
揭帖問難
卽此意也。
近來無此風。
所謂推考者。
毛摘細故
直用擧劾之例。
陳于上前請勘
不至於遞罷。
冒稱問備。
其實空言而已
未嘗有問備之事也。
其或自上特命推考
而令依爰辭例供對者。
謂之緘辭推考。
盖畧倣故䂓。
而亦與同責善本意左矣。
大喪公除前。
大臣入直政院。
禀决庶務
謂之院相。
漢魏以來錄尙書之意也。
顯廟大喪
許積爲首相
先祖文忠公
左相參院相事
次相亦稱院相也。
宋諄常山日錄
宣廟大喪
院考實錄
原任大臣
輪直院中
李山海以領中樞首直。
退溪集權忠定公行狀
仁宗朝。
爲右贊成
大喪
三公與公爲院相。
原任貳公
皆得稱院相也。
近世專以首相稱院相。
而他相不與焉。
又於大行成服
嗣王登極後。
退還私第
未知昉於何時。
而似非古制也。
兩漢時
三公九卿達官
皆以府爲第。
家屬以居。
魏晉猶然
李固密入公府
定省父母
趙岐生於御史臺
傅咸遭母喪。
司隷校尉
官舍靈座
是其驗也。
如是然後
得以視官爲家。
專心職事
前世久任責成之規。
亦可見矣。
後世惟州縣官挈眷
京職則不惟不挈眷
雖要司劇曹
只以郞僚輪直
長官終歲一至
無怪乎庶務頹墮
而治效之不古若也。
東國尊慕中華
矜尙名義
前世已然
姬周之末。
箕子裔孫朝鮮侯者
欲率諸侯以尊周。
當是時。
朝鮮偪於强燕。
西界千餘里。
削弱甚矣。
而乃
公元549年
公正發憤
王室爲憂。
不計利鈍
純乎仁義
殆非桓文所及
梁武帝太淸三年
百濟貢使
城闕荒毁。
號慟涕泣
侯景怒囚之小莊嚴寺
景平
乃得還國
梁之開國
百濟一通受封而已
恩誼淺鮮耳。
使者入境
聞其淪喪
雖完幣而還
亦未爲過。
崎嶇鋒鏑
致命闕下
斯已奇矣。
一時眼淚
同出眞情
至於濱死而不悔。
蕭繹諸人
立視君父之禍。
言笑自若
都無下意者。
聞此不愧死耶。
新羅之於唐則稍密矣。
天寶十五載
景德王遣使上皇於蜀。
幽燕之地。
祿山所據。
使者取路江淛
想其浮海㴑峽。
間關萬狀
至誠如是乎。
且其朝也。
于蜀而不于靈武
信義可尙也。
高麗爲遼金所迫。
不能專心事宋。
一念眷係。
未嘗少弛
明越之間。
梯航不絶。
宣和中
睿宗託疾請醫。
密告二虜情形
則爲宋計可謂忠矣。
使汴都諸臣。
一人慮及於此
豈有靖康之事耶。
本朝則尤有別焉。
服事皇明
無異內朝
夏之盛
旣非前代可比
壬辰之恩。
萬世不可忘也。
孝廟以不神武
身經泥露之危辱
眼見冠屨顚倒
慨然恥之。
思欲一洗者。
天理人情之所固
然。
雖寶齡遽嗇。
虜運浸旺。
不克聖志所期
樹風聲敍彝倫
功自不小。
天下後世之聞其事者。
當爲感泣
於是國而親爲其臣子者。
乃或蔽於黨私。
局於卑小
空言無實
敢肆譏侮
使當日苦心至衷。
晦昧剝蝕而莫之惜焉。
雖謂之無人心可也。
空言無實
孔孟已不能免。
然則孔孟亦可侮歟。
公元519年
孝廟之訓曰。
能聲大義天下
覆亡非所恤也。
聖志卓然
誠非羣下所及
而以人臣謀國道言之。
又安可不量時勢
輕擧妄動
君父於必危之地哉。
是以當時任事諸賢之造膝陳謨也。
固嘗曰自强圖治
俟幾會。
而又請密通南朝
以伸誠款
且探中原聲息
是果何悖於義
而或欲以景延廣擬之。
不亦舛乎。
眉叟記言曰。
兩宋用事
上開左之役。
玉几銘。
用兵事也。
何其讕謾無稽之甚也。
若曰淸人享國長久
至今日。
何幾會之可俟云爾
則有大不然者。
淸人享國至今
彼輩果能取必於百年之前耶。
孝廟臨御十年
己亥昇遐
時則永曆皇帝方在廣東
詔令除拜
遍行於湖浙雲貴之間。
李定國桂林之役。
淸之親王
公元1674年
驍將殲焉。
鄭成功瓜州之戰。
江淮震動
天若助順。
是亦不足幾會耶。
孝廟昇遐之歲。
永曆入緬。
自此天下事遂不可爲。
順治尋殂。
康煕幼弱
吳三桂耿精忠尙之信等。
相繼起兵南方
孫延齡起於廣西
王輔臣起於平凉
劉進忠起於潮州
鄭郊麟起於四川
楊起隆內結滿奴。
燕都擊柝
察哈爾外煽蒙部北邊
坐甲甲寅乙卯之際。
海宇騷然
鄭氏據有臺灣
子至孫。
猶稱明朝年號
沿海地方
畧無寧歲
至壬戌癸亥間。
吳世璠鄭克塽
或降或亡。
而淸人始得安枕。
此又己亥後二十餘年事也。
孝廟君臣
何以逆睹未然而自輟其修攘之計哉。
知其不可而爲之者
聖人用心也。
况未知其必不可耶。
孫覿順天
李鄴張皇
知則知矣。
其於爲人不肖
何如也。
公元1645年
弘光初
大學士高弘圖新政八事
其一請擇詔使
招諭朝鮮
牽制之勢。
錢牧齋晩年詩曰。
東方君子國
宛在天一涯。
盖我國之秉禮守義
固已見孚於中朝
丙子之事。
諒其迫於事勢
故雖在神州陸沉之後
猶望其出力掎角
收効
而以牧齋之素不相悅
臨死屬意
乃更繾綣如此
向使無尤
公元1636年
一隊密勿之謨。
何以少答其意。
有辭後世耶。
公元1621年
劉靑岳鴻訓
明季名卿
天啓元年辛酉
奉勑東來
値遼瀋陷
旱路梗阻
本國海船二艘
登州還朝
遇風幾沒。
崇禎初
入閣忤旨免。
家食而卒。
癸亥春
奉使灣上。
平山秀。
崖石長白山劉鴻訓七字
(長白山山東濟南府
故齊地。
)卽公東來時所題也。
後二十九年辛卯夏
西塞
再過覓之不得
使從人攀崖拭蘚。
杳無痕跡
盖已剝落盡矣。
徘徊怊悵
峴首之感。
公子孔和
字節之
少年豪俠
詩文奇氣
崇禎末
散財聚衆長白山
殺僞縣令
數千人
淮安
劉澤淸開藩淮上
與之有舊
遂以兵屬焉。
後見澤淸所爲不道
屢侮之。
其所殺。
有聽琴詩曰。
高梧修竹沉沉
侍子垂簾素琴
聽盡明光三十段。
碧池凉雨一時深。
漁洋詩話
卓犖奇士
不愧名父兒矣。
阮葵生餘客話。
多記順治以後事。
有曰吳兆騫寧古塔
行笥徐電發釚莊詞,成容若側帽詞,顧梁汾貞觀彈指詞三冊。
朝鮮使臣元吉徐良崎見之。
一金餠購去。
元吉莊詞云中
朝寄莊詞
讀罷烟霞海湄
北宋風流何處是。
一聲鐵笛相思
崎題側帽彈指詞云使車昨渡海東邊
携得新詞二妙傳。
誰料曉風殘月後。
而今重見柳屯田
高麗紙書之。
寄來中國漁洋續集
詠此事云。
其時代。
似在本朝孝顯間。
東使赴燕者。
未聞有仇元吉徐良崎。
仇姓則絶無仕宦立朝者。
尤屬訛謬
豈使行書記伴倘中。
有此二人
而遂以爲朝鮮使臣歟。
顯宗朝。
孝廟躋祔後。
仁宣大妃尊崇冊禮
卽當擧行
而延拖過禫月。
說者以爲尊崇禮成
殿宮當受賀。
王妃私朞不遠。
當差退。
以待其過。
兪巿南棨在玉堂
上箚言其不可曰。
內殿私練之期。
適當近旬。
少遲冊禮
兼伸私情
雖若無甚害理
而事無大小
不可不愼
此亦公私互勝。
情禮相奪之端也。
名臣識慮深遠
言議嚴正如此
公元1660年
顯廟二年
視學試士
尹尙書堦占第三
金相國錫胄占第四。
大臣肺腑爲言
金公於明聖后爲從兄也。
上命止取其魁。
餘皆罷。
金公世德之美。
文章之高。
非藉肺腑以取第者。
當時所處
似涉過當
盛際氣象
可以想見
自後世論之。
夏蟲不可語氷耶。
酉峰與子行敎書曰。
君臣師生一事致死之義。
欒共子之說。
載於小學
則其說何可非之耶。
只是師有淺深輕重之別。
故其服亦有三月五月期年三年之別。
孔子之於顔曾
則與君父同。
而其下則煞有差等
安有名爲師生
盡同於君臣父子之義乎。
今若以一切師生者。
皆同於父子君臣則固不可
而若以父師輕重
定爲一說則亦不可
如閔鎭長諸疏。
以爲吾之於懷。
有同父子
師生情誼輕重
他人何可勒定之耶。
此則可笑
一邊諸議。
不知辨破此一欵。
泛說師輕而父重。
此則非也。
蓋是時。
懷尼之訟。
一世是非
主懷者以背師攻尹。
而主尼者以爲師輕而父重。
不可兩全
不得不棄師而就父也。
生三事一。
有古訓。
而强生區別
把作相助匿非之資者。
可謂不成議論
酉峯終是讀書人
眼目煞高。
知其說之畢竟窒礙
不足爲後公案
故捨而改圖
出差等之義。
其意盖謂師之深且重者。
固與君父無別
而已之於懷川。
情誼輕淺
不比君父
可以之而無害也。
師道之非一槩
固亦不無此理。
而尤翁酉峰師生
公元1700年
必有本色分數
攻斥者之歸之深重
雖似勒定。
分疏者之屬之輕淺
有何的證。
然則二說者。
均之爲兩造偏辭
不足以决百年大訟也審矣。
第以事理推之。
無論裏面情誼之如何。
外面服勤受業
則盖四十年師弟子也。
此則通國之所共知。
便文自營
發於睽乖掊擊之後
政使實情如此
未必見信。
則其爲勞攘枝蔓
不如據名責實之爲省事矣。
酉峰內師魯西。
外師尤翁,巿南。
尤翁視魯西則信有分矣。
視巿南則宜無差殊
酉峰之誄巿南曰。
先生子姪
父兄先生
使尤翁幸而沒於癸丑以前
酉峰之誄之也。
安知其必不用此等句語耶。
且其爲辛酉擬書也。
盖嘗自比於比干
而擬尤翁以商辛矣。
設使尤翁之惡。
如其言。
自家本意
出於眞箇獻忠
旣非君臣父子義同休戚
則彼之顚隮覆敗
何與已事
而乃爲此殺身剖心之擧耶。
亦見其進退無所據矣。
本領一差。
更無可
而積費思量。
曲成義理
以上不悖古訓
下不絓於物論
超然自立便宜脫灑之地。
其心則誠苦矣。
使知言孟子者觀之。
未知果以爲如何也。
公元1660年
炭翁之貳於尤,也。
酉峯屢書規切曰。
所謂常始於見其有不是處者。
非獨君臣父子爲然
朋友親戚
不如此。
間隙一生之後
則尤不可猛省
炭翁之於尤
朋友耳。
酉峰以此䂓之。
師生之誼。
設使差遜君臣父子
比之朋友
則亦有間矣。
乃反弁髦斯義。
一切以吹洗鍛鍊爲事
其言曰。
鄙人之致疑於尤翁。
一日也。
經歷過後前日不曾致疑之事。
節節可見
所謂經歷過者。
非間一生之後耶。
何不前日獻䂓於炭翁者。
反而自省也。
天理難昧。
公論至嚴
隱之於心。
終有不自得者。
從而爲之辭曰。
回思平昔情義
怵然興愴。
有後來以我爲口實之慚。
儼然湯武自居也。
噫。
羅先生所謂見其不是者。
稽其末流
竟成何等人也。
使夫人者。
各是已見。
動以湯武爲歸。
則天下之禍。
愚未知其果何所屆也。
潁濱條例司狀論徭役事。
曰議者徒聞漢世宰相之子不免戍邊
遂欲使衣冠之人。
編戶齊役。
一歲之更。
不過三日。
三日之雇。
不過三百。
今世三大戶之役。
自公以下
無得免者。
三大戶之役。
而較之三日之更。
今世已重矣。
以此觀之。
宋時
公卿之家。
不免徭役矣。
國家肅宗朝。
經用日增
丁夫日縮
講行戶布。
而議者輒以並役士夫家難之。
豈亦未考乎此歟。
漢時踐更之雇。
宋時戶役差輕。
而猶不减三百。
國制一丁所納。
不過綿布一疋。
折錢爲二百。
則比漢役。
又减一百矣。
但我國銅少錢貴
事勢與漢宋。
容有不同
衡量古今
斟酌多寡
要使國中無偏偏苦之民。
蓄儲以裕。
惟有才且有時者能之。
李悝平糴法。
一石爲錢三十。
假令米價
當不過六十。
漢元帝時
齊地饑。
琅琊郡人相食。
穀石三百餘。
至於人相食。
可謂大歉。
穀石至於三百餘。
假令米價倍穀。
不過七八百。
朱子浙東捄荒狀。
得二百萬貫。
則可得米五十萬石。
盖四千錢。
得米一石
可見古今食貨輕重之變。
三代盛時
車乘丘甸
計家以賦。
在於田稅九一之外。
戶之有賦自古然矣。
秦漢以來
封侯食邑
以戶之多寡等差
使戶無所賦。
財用所出
只在田畝
則戶之多寡
何係於食邑等差哉。
唐之租庸調
最稱良法
而有戶則有調。
古今不易常經也。
無戶賦而有軍布。
惟我國爲然
之無稽。
法之不
善。
甚於此。
兵民不分
古制非不美矣
後世多事
不可一日無。
擊刺之技。
操鍊之法。
愈出愈新。
不可夫人而能之也。
於是簡丁定額
分隷營衛
名之曰兵。
專習戰陣
以備不虞
課役征徭
一切蠲免
使爲兵者。
無事則不毫髮
穩享太平之樂。
有事則無惜肝腦
獨任效死之用。
餘齊民不爲兵者。
不問品流貴賤
但校貲產高下
按籍計戶。
出物入官
時平資國用。
世亂則供軍需
唐元和間
天下稅戶一百四十四萬。
宿兵八十三萬。
大率二戶一兵是已。
三代以後
兵民所以分也。
出財養兵
出力以衛民。
勞逸相當
彼此俱便。
雖非古制
協時宜。
聖王復作
不能易也。
我國則不然。
八路千里
不下數十萬。
而寸絲銖銅。
不入縣官
揆之事理
已甚無謂
所謂軍布者。
內外營閫。
簽民爲軍
各有簿籍
專以徵布爲事
衣冠之族不與焉。
所簽者止是蠢蠢小民服勤田畝之類耳。
役旣偏苦
名又至賤。
弱者不堪其苦。
流亡四散
强者不堪其賤。
避免百方
由是田疇日荒
丁夫日縮
黃口白骨
徹天壤。
竄竊譜籍
假冒氏姓
衣食僧道
不管攝如蠻粤者。
充滿國中
其流之弊。
將至擧一國一民而後已。
雖使國家幸而萬萬年升平
無民何以爲國
所謂軍布者。
何從出乎
不幸一日用兵
則惟彼孑遺僅存之民。
疲瘵到骨。
怨毒滿腹。
驅而卽戎
其有濟乎。
事不師古
理財治軍
兩失其宜。
尙可國有政乎。
諸葛武侯遣使司馬懿
問其寢食及事繁簡
對曰。
諸葛夙興夜寐
罰二十以上
親擥焉。
噉食不至數升。
曰。
食少事繁
其能久乎。
以今量言之。
則人食多不過二升
數升之噉。
何以稱少。
盖古量甚小。
一升可當今升四之一。
不至數升。
則未滿五六合。
可謂少矣。
試以經史所載證之。
周禮廩人
萬民食食者。
四鬴上也。
三鬴中也。
二鬴下也。
鄭注皆謂一月食米也。
六斗四升曰鬴。
論以今之斗升
一月一鬴
可謂足食
四之而方爲豐年
二之而猶稱凶歲
則其量之四而當一。
可知也。
此周之量法也。
馬力古今之殊。
一馬之力。
負載致遠。
不過二三十斗。
趙充國傳。
一馬負三十。
日食爲米二斛四斗
八斛
一斛十斗
通計百四斗也。
以此推之。
食日八升
爲今
二升
馬食二斗有奇
爲今五升有奇
而百四斗者。
今之二十六斗也。
此漢之量法也。
意中量法
大槩相沿如此
廉頗一飯斗米
二升五合
足稱壯士一時之食。
淵明五斗米
一斗零。
盖指薄宦一日之料也。
嚴尤曰。
一人三百。
日食用糒十八斛。
盖以六升一日食也。
糒者乾飯
與米不同
裁减四分一也。
朱子大賑糶曆頭糴米
大人一升
小兒半升
五日幷給。
此則似與今量相近
(語類曰。
今之一升
古之三升。)
潁濱臣事策第十曰。
府史胥徒
古者皆有祿。
以食其家。
而其不足者。
得計口而受田
以補其不給
今世之法。
收巿人而補。
以爲無祿以養其身。
無田以畜其妻子
是以倉庫者。
得以爲盜。
治獄訟者。
得以爲奸。
爲奸之利。
上足養父母。
而下足以畜妻子。
是以雖無爵祿之勸。
而可得而使此。
乃公使之爲奸。
以當其所得之祿也。
如此何以天下
故府史胥徒。
不可無祿使也。
方今天下財用不給
其勢無以及此
周官之法。
民之爲訟者入束矢
爲獄者入勻金。
臣亦欲使天下至於獄者。
皆有所入於官。
自見其直。
而其不直者。
亦皆
其所人。
以爲胥史俸祿
爲吏者可以無俟爲奸而有以自養
雖其爲奸。
從而戮之。
亦無媿於吾心。
齊州回。
新法不便箚子曰。
京師百司郡縣之吏。
無祿役久矣。
周之庶人在官
雖曰有祿
事簡吏少。
勢或易供。
如今員數穢多
不可供億
三代兵出於民。
而今世之兵。
坐而仰給
若又兼擧大費
爲力實難。
然議者以爲給之以祿然後
可責之以廉。
延選吏之精。
不如擇官之愼。
祿吏之厚。
不如祿官之多。
今愼擇多祿之官
不免於貪。
况於吏人乎。
朝廷患吏貪。
但使官得其人。
則吏之受賕
自有分限
若猶未也。
則雖重祿深法。
不能禁矣。
前後所論。
一切相反
若出二人
晩來經事
少日坐談時異見而然耶。
以勢言之。
後說固然
而以理言之。
前說自是經論
但其援周官金矢之法。
欲令獄訟有人以制祿。
則殆無異泉府國服之說。
亦太迂疎矣。
今世吏員猥衆
奸蠧難防
祿養廉之議。
其來久矣。
生財之道
竟無奇策。
則亦空言而止耳。
識時務者處此。
其必有方矣。
又按葉水心奏議
論吏胥之害曰。
百司之吏。
其爵
其祿。
往往士大夫所不敢望
漢之公府掾諸卿主事辟召
天下名士
權柄足以動搖守相者。
今之所謂都錄行首主事之類是也
此直以鞭撻戮刑待之
高爵厚祿若是何也。
今官冗而無所置之。
士大夫不習國家臺省故事
一朝冒居其位。
見侮於胥
胡不使新進士任子之應仕者。
更迭爲之。
三考而滿常調出官州縣
材能超異者。
或遂錄之。
如此士人顧惜畏法
受財鬻獄
必大减。
且無窟穴根固之患矣。
朱子與建寧諸司
賑濟箚子曰。
軍人自有衣粮
公吏自有廩祿
不在收糴之限。
據此京司郡縣之吏。
未有無祿而役者。
盖前宋時
民戶差吏役。
未嘗制祿。
煕寧變法
令民逐戶出錢
官爲雇人。
自此吏始有祿
南渡後。
遵行不廢。
所謂免役法也。
煕寧新法
免役一事最善
故元祐改紀。
荊公以爲亦罷至此
東坡又嘗與溫公力爭。
潁濱此箚。
在於變法之初。
未及審其利病
而與靑苗保甲
一例言其不便也。
我國吏胥
京司有祿
郡縣無祿
漢陰時務八條云中朝各衙門外郞
是我國之書吏
各有應受
俸料
我國則全無所給。
而責以官役
是敎之偸食奔走也。
固宜資其生路
責任使。
吏曹文選司考績司。
戶曹之會計司經費司。
俱有定額色吏。
事簡處則一二名。
事煩處則三四名。
宜題給選上價布或朔料。
俾察其掌內之事。
以此觀之。
本朝宣廟以前
京司吏胥
未嘗制祿。
未知今之所謂料兵布者。
於何時也。
稷者也。
爾雅粢稷之注曰。
江東人呼爲粢。
疏云粢也稷也也。
政是一物
說文徐箋曰。
稷卽穄一名
楚人謂之稷。
關中謂之𪎭。
其米爲黃米
黍離
集傳曰。
稷似而小。
或曰也。
據此諸說。
則稷與
元非二種
而其爲今之所謂小米也審矣。
古者水田未盛。
生民大食
莫要於黍稷
聖人貴之以冠五穀也。
本草序列稷米在下品。
而別有粟米在中品。
於是流俗傳訛
遂以與稷。
判作二物
而東俗更甚。
能知小米之爲
而不知便是稷。
所謂稗者當之。
夫稗者稊稗也。
孟子曰。
五穀不熟
不如稊稗
其非穀類可知
譯語類解
訓稗爲皮。
(華音稗。
東音皮相近。
)已自明白
塾師訓蒙
輒曰皮稷。
誤有大於此者乎。
稗有水稗旱稗二種
水稗稂莠
屬。
莖葉與酷肖
節間無毛。
耘者難辨。
旱稗者莖葉似稷。
其稈宜於飼馬。
其實如蕡而微黑。
晩種早收。
峽沿俱宜。
田野小民
或仰爲恒粮。
諸穀類。
無不可。
而以之簒稷則實涉僭僞
容齋隨筆
松漠記聞
靖康以後
帝胄官族陷于金者。
驅迫役使
極其困苦
每人月支稗子五斗
令自舂爲米。
得一斗八升。
(稷五十舂。
得米二斗五升
有餘
稗之非稷。
於此亦可驗也。
)用爲餱粮
今乃登之簠簋
薦之廟社
儼爲配上穀
闒茸尊顯
賢聖逆曳
豈惟人也。
物亦有之。
釐革歸正
在所不已
皇明永樂初
戶部尙書郁。
新定湖廣屯田稅法
穀𪎭大麥蕎穄二石
稻穀薥秫二石五斗
穇稗三石
各準米一石
小麥麻豆與米等。
著爲令。
(此卽今準折法。
而與今法小有異同
)穇稗卽今所謂稷。
三石之準米一石
與今之折稷法畧同
稗之爲稷。
盖字相近傳訛也。
大小二麥
今人以飯材爲大麥
麯材爲小麥
亦似誤認。
周禮九穀注。
鄭司農以爲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
鄭康成去秫大麥
易以苽。
賈疏曰。
後鄭以爲無秫大麥
苽者。
以秫亦
稷黏疏爲
異。
故去之。
大麥所用處少。
故亦去之。
大麥若是飯材。
則豈曰所用處少耶。
謂其止用跐麯打麵。
比飯用差少也。
觀此則飯材之爲小麥審矣。
本草曰。
小麥味甘
大麥味醎
大麥裸麥
一名麰麥
形似小麥
皮厚故謂大麥
味醎皮厚。
得名爲裸之義觀之。
大麥之爲麯材又審矣。
漢時童謠小麥靑靑麥枯
小麥之熟。
後於大麥
則又似麴材。
可疑也。
二麥大同小異
雖換稱無甚害事
而稷之非稗伊
據此疏說。
亦自曉然
今之所謂稷者。
亦有黏疏二種乎。
秫者酒之上材也。
今之所謂稷者。
苟其黏也。
能令陶淵明捐五十畝種之乎。
可問諸老農而决之矣。
國俗着裘。
外皮內毛。
見燕中人外毛內皮。
疵爲胡俗。
無稽之言也。
論語緇衣羔裘
素衣麑裘
黃衣狐裘
衣從裘色也。
禮記子游裼裘而吊。
主人小斂
趍而出。
襲裘而入。
裼襲吉凶之差也。
在外可見
故衣必從其色。
而裼則色露故爲吉。
襲則色揜故爲凶也。
若皮在外
虎豹犬羊
其鞹一也。
何色之可論耶。
魏文侯曰。
戶口不加
租賦歲倍
夫食其賦稅而不愛人
虞人反裘負薪
徒惜
其毛。
而不知皮盡而毛無所附也。
言反裘則皮代毛在外受薪。
耗磨易盡也。
據此國俗着裘。
文侯所謂反裘者。
而不自知謬。
怪人之不反。
此亦習俗難變之一端也。
山谷猩毛筆詩曰。
桄榔葉暗檳郞紅。
朋友相呼墮酒中。
政以多智巧言語
失身來作管城公
題云錢穆父使高麗
猩毛筆甚珍之
惠予要作詩。
子瞻愛其柔健可人意
每過予書案下。
不能休。
高麗本無猩猩
何得猩毛筆。
以爲疑。
而未得其說。
近見李上舍正履作說辨之曰。
猩鼪之訛也。
爾雅注
鼬如鼦。
赤黃色。
大尾啖鼠者。
江東呼爲鼪。
又曰鼪俗呼爲鼠狼
埤雅云鼪今栗鼠似之。
蒼黑而小。
取尾及毫。
可以製筆。
所謂鼠鬚栗尾也。
盖鼬鼪二物
相近得以通稱
其實鼬今之黃毛
鼪今之靑鼠毛也。
本國筆材
專用二物
山谷所賦。
居一於此
而譯舌傳訛
以鼪爲猩。
詩人好奇
遂增以猩猩之事。
其言頗有據。
華人多稱高麗毛筆
所謂鼠狼也。
東國本無
藥材桂枝桂皮來自燕肆者。
歲不乏絶
人皆認爲眞品
放翁詩曰。
小山桂枝今所
無。
一生到處樵夫
細思不獨人間少。
月裏何曾兩株
丹葩綠葉團團
消得姮娥廣寒
行盡天涯年八十。
至今未遇一枝看。
題曰楚辭所謂
見於唐人詩句圖畫間。
今不復見矣。
使今之所謂者。
果是眞品
則以放翁之老於江南
豈有八十年未遇之理。
然則
似已絶種
藥材
近似而冒其名者歟。
漫書此。
以待博物者。
巖上親庭書。
不宣
伯氏書。
起居如何
陶庵仲父書。
座下
不過百年前事
而今人見之。
鮮不大驚小怪
近來百事
無不失之慢易忽畧
而獨書牘體面
以隆爲貴。
拘忌多端
無尊平等之別。
亦一恠事
明太祖皇帝惡元俗浮僞
禁書牘用頓首再拜等語。
改以端肅
此雖細事
務實尙質規模
可以想見
宋楊慈湖簡外郡
作書付局兵。
未幾遣人追回。
書几上。
焚香再拜而送之。
盖書中寫再拜字。
而偶遺忘不拜故也。
近世申贊善暻每上疏章。
百拜以踐頭辭例語。
年老氣衰。
不能百拜
則减其半數
疏中寫誠惶誠恐頓首五十拜上言。
一時駭笑以爲太迂野。
古人誠愨之風。
亦非俗流所及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