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x 页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书
书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1H 页

即玆耑顾。荷意之挚。而呈单非所敢受。题判尤系分外。故罔克闻命。且祠院固有邦禁。犯者自致抵罪。是讵容率易为哉。第田公陪护大老于患难颠沛之际。礼恭而诚笃。是所谓士穷乃见节义也。至被老先生赠诗之意拳切。三复兴感。不能自喻。且蚤谢公车。惟守师传。固穷守身。遁世不悔。其风节之美。无愧一区祭社。而大贤崇祀之地。曷敢拟议于追配乎。依鳌村宋公说别庙妥灵。未为无稽。而事涉难慎。靡敢质言。禀裁于山丈。惟其教是遵述。恐合事理也。在贤辈不害为不敢信己而信其师也。
答新溪祠诸生(癸卯)
佥贤之为渊翁揭虔妥灵者。横被毁撤。与英阳之云谷事。少无差殊。而云谷祠则不月重建。新溪祠则淹迟二十年之久矣。中间事会不谐。佥贤之闷郁也宜哉。盖祠院新创。自有邦禁。则固未可遽议。而新溪则书社也。复设也。初不干法律。贵乡章甫之戮力经纪。亶出于公而慕贤。私而述先。无毫发挟杂。故向来告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1L 页

答南原尼丘洞儒生卢锡升等(丙午)
俯询建庙事仰悉。首阳之祭清圣。卧龙之祀武侯。皆因名而设。况于孔圣乎。贵乡鲁峙尼丘夫子山洙通川诸名之巧凑一处。亦可异焉。佥贤之欲建祠其地者。亶出于慕圣之苦衷。且有鲁城阙里祠已例。则亦不为无据。而祠院邦禁之所在也。冒禁肇刱。或致中撤。则恐乖事体。是当为先事之虑也。无已则当如世所云影堂体制而揭虔妥灵。是则无嫌于朝家之所禁也。愚尝因孔氏所请作阙里志后序。更无容费辞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2H 页

答绍贤院儒(丙午)
即荷两贤款扉。仍蒙佥座俯存。仰服至意。衔戢罔喻。二连先生以吾邦之人。为孔圣所称述。载诸礼经鲁论编诸小学。炳然为左海之耿光。而贵乡之双墩二岛。尚传其遗墟。与清圣庙相参者。亦可异焉。贵邑髦士询谋佥同。将以明春建祠。揭虔妥灵云。烝民首章之义。可见于此矣。有足听闻。不胜赞叹。斯举也天经人彝之所不容已。而有待于今日者。岂偶然哉。幸亟为力。俾无不承权舆之叹。如何如何。至若长春吴公。即二连后一人。而尚欠一区俎豆者。亦关士林之阙典。配侑于二连之祠。是亦不可以已者也。来示非二连无以启长春之美。非长春无以光二连之迹者。恐无容改评也。两儒问及祠号。故愚举家语本文达礼二字而云尔。未知佥论以为如何。
答星州儒生李源祜等(戊申)
承示 崇祯日月。几属先天。一部春秋。无地可读。今日知斯义者寥寥。而乃见于贵乡士林。满心兴忾。继之以感涕也。施徐两公同出于 天朝。树功于吾邦。云仍不绝。保有中国之衣冠。共守 大明之旧洞。望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2L 页

答景烈祠儒生(己酉)
禀目仰悉。学校之礼。当以序齿为度。故向以龟岩公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3H 页

答良洞李氏门中(戊申)
即被贵宗两贤款扉。宛奉老成典型。非直为屋乌之爱也。仍拜佥下札。不面先书。是为古义。仰服至意。铭戢罔喻。谨审佥体茂对冲和。尤庸拱贺。示意仰悉。不佞曾谒文元先生祠宇于玉山。止宿独乐堂。主人出潜溪遗稿。请弁卷之文。间已四十年。而罔克见副矣。老者已殁。少者申恳不休。故七八年前。果有所泚笔。而其时未及看详年条。妄书立嗣子云矣。更检先生年谱。则易箦在癸丑十一月。而送嗣子祭亡弟。在是年四月。则已定嗣于先生在世之时。故改立嗣之立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3L 页

答金氏门中(金爔祖问目)
俯询疑节仰悉。俗所云次养。于古无稽。肇自寅平都尉家。而士夫家或有援以为例者。然非礼之正也。尊门宗孙。既为长子尧臣立后。而尧臣继子勉中。又无子而死。则当为勉中立嗣。而不此之为。更取勉中本生弟大中。立尧臣后。名以次养者。是为可已而不已也。纵不获已当待大中生子。为其兄继绝。而大中又不幸死而无子。则当此择定宗嗣之日。恐当立勉中之后。尸大宗之祀已矣。勉中既服尧臣内丧。又降服私亲。然而不传重不立后。则是无罪而见黜。其可乎。大中虽曰因祖命承重。是不过摄主承祀。未必是移宗。则孝字旁题。无乃近于夺宗乎。纵令俾之移宗。恐不可处以治命而苟从也。昔圃隐宗孙郑道济死而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4H 页

答松江院儒(己酉)
郑文清先生以河西高峰为师。石潭牛溪为友。渊源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4L 页

答朴氏门中(庚戌)
即承佥谕。仰悉盛旨。思庵先生道学名节。文章事功。靡所不备。允为 本朝廊庙上第一人。而后嗣已绝。文献无徵。遗稿之见行于世者。真是零金片羽。而板本已毁。世不知有思庵集久矣。幸赖讷斋先生后承颐休甫苦心至诚。行将重雕。在洛时其所效劳。几乎胼胝摩放。令人感服。佥贤应以此人之心为心。幸亟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5H 页

答咸昌诸生(辛亥)
即承佥喻。仰悉雅旨。魏郑公之笏。裴晋公之带。既不能纳于天府。则当属之后孙。今玆襄靖公所受 御笔。胡为而入他人之室也。夫青毡微物也。古人矢愿勿失。况煌煌 宸翰。神动天随。荣光烛霄乎。苏轼作英宗手书颂曰。云汉之章。融为甘露。结为庆云。融而不晞。结而不散。以焘冒其子孙。幸谛斯义。亟图所以推还。为后昆世守之宝也。失传曲折。非愚之所与知者。而纵令久为馀人所藏。即还于本主。仰副 宣陵特赐之 圣意。乃事理所当然。孰有所携贰于其间哉。
答忠烈祠院儒(壬子)
即承俯谕。谨审享礼顺成。赞喜切切。顾无以裨益院事。而坐辱膰仪。不任愧悚。每阅陶庵李先生所著贵院学规矣。有云凡我缝掖之士。苟不志先生之学。读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5L 页

答唐津诸生(壬子)
示意谨谕。龟峰宋先生钟间世英豪之姿。收文学久大之功。契金兰于栗谷牛溪而道义有邻。施步趋于沙溪慎斋而教化无量。局于国法。厄于时世。俾其铺叙皇王之志。不少槩见。惜哉。一坏荒垄。寄在客土。数个孱孙。播迁异乡。且无一区俎豆之所。用寓乡贤祭社之义。志士仁人。所共赍恨者也。赖有讲堂。岿然独存。尽能扶倾补败。而揭虔妥灵。则无冒禁肇创之名。而荐随时芬苾之享。是诚不可以已者也。佥贤施措。固出于尚德崇贤之苦衷。亦何须于愚者乎。愚诵慕斯翁。尊阁遗编。常恨其后事泯灭。今蒙俯询。只知劝成之义谛已矣。第祠院之役。每因鸠财易致唇舌。苟然则贻累前贤。恐有冥诃。不如其已之为正。佥贤岂为是哉。敢陈先事之虑。伏幸体会焉。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6H 页

庆科既證期矣。观光后即返初服。与稚胤孤抱。共其饥饿。如何执事不在宅中。宝眷何所仰庇。岁恶至此。事有不可胜虞者。幸深念之。毋底悔焉。东堂失意。虽属过境。不胜咄嗟。在邦为有司。执事为举子。固已可贵。因之不得一解。尤可贵已。愚则为两公贺。何乃追咎耶。在邦腔里去得一私字。是则可质神天。以执事相知之深。而犹有所憾耶。邦友向以书来。弱者睢盱。强者按剑。而不足以动一毫云。亦可以见其人也。任真推分。已得其正。以失为得。无所怨尤。正己而不求。居易以俟命。恐为君子行素之道也。族孙老亲往还数千里。未尝一日告惫。是为新年之厚幸。所处之地。即罗氏千年名都也。山河异昔。云水空白。霸国馀业。无迹可寻。惟有金庾信,朴堤上之功烈。薛聪,崔致远之文藻。旷千古而尚表于后。将与鳌山月城。同其磨灭。尽乎人杰之为地灵也。罗代大朴未散。人文未畅。而人物之盛。为三韩冠冕。惜乎文献莫徵。不尽传于世也。南来后一再出门。寒烟吊古陵。天风临沧海。仍观日月之出。所相感者深。不直为心目之娱也。
答族祖士宜(善义○辛未七月)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6L 页

与族叔彝仲(秉简○丙寅七月)
秋围停否何居。晋杨旌有伯母服。未除而应孝廉举。其时议者曰齐衰之丧。身有伯叔之痛。腰麻贯绖。对而不言。不处大夫之位。不统邑宰之官。时无盟战。代无寇戎。不受聘使之命。不率师旅之役。丧礼宜备。哀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7H 页

与族兄(禹弼○辛巳复月)
吾宗自在胜国。以儒学世家。而尊门亦以文章华国。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7L 页

与从弟翊汝(翼弼○甲戌正月)
日昨讨飞便寄数字达否。自君之仕矣。感旧即新。怆喜切中。历屡日而尚不能自已。 陵官虽小。而其任则重。亦将以出宰百里。上应列宿。是岂可卑者哉。计已持被。奉审巡山。自有多少事在。不识句当公事回否。汛扫寝园。禁护松柏。即为君职分所当然。日夜思竭其材力。务壹心营职否。是职为出门第一步。立身事君。由此权舆。莫诿以禄仕。而弥勉其自重也。君之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8H 页

与翊汝(辛巳正月)
献发浃旬。阒若旷世。乃心南注。倍百于常日。缅想侍彩益复增庆。合眷大小。并纳吉祥。君每以公私逋债之难了。图所以解绂。固知其真心攸发。而第赋归之日。沟壑在前。将何术以事育乎。邑俸虽薄。犹足以奉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8L 页

答从弟成伯(允弼○庚辰四晦)
君之留昌平也。勉读小学。而听我藐藐。吾亦全没滋味。不复及书课二字。而实心伤痛。若不可以斯须忍耐。是岂可已而得已者哉。君行年四十。无所用心。故每要以一部小学。作终身家计。而如风过耳。不少留神。真自弃也。如年之日。其将何以消遣乎。幸取斯书。昼夜诵读。耐久耐苦。从事不已。则自然乐喜生。乐喜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9H 页

答庶从兄奭汝(奭弼○丙子四月)
一宁课做方张云。能有终如始否。此儿述才。殆若天授。苟大肆厥力。则将与古才子同归。君必自主张其事。如猛将之鏖兵。酷吏之勘狱。以期其大成就也。举业虽是小事。不专致则不工。工与不工。君未能分晓。而施钳锤加鞭策。则其不由于君乎。朱子尝云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为举业者亦然。非慢游戏谑而可做得成。此意说与一宁至可。此儿早就塾师。不受父兄之教。故脱略绳墨。任其行止。固已可闷。而君之楚挞诃责。亦太急而无渐。莫无贼恩之患耶。孔圣著隐过之训。邹孟垂责善之戒。不可以不念也。君亦公馀。必取论孟两部。课日诵读。用作开心明目之资焉。是亦为以身之教也。至要莫如教子。至乐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19L 页

与奭汝(丙子八月)
为治之方。须要恩威并行。宽猛得中。然后不沦于一偏。然亦当本之以严。而济之以宽可也。向闻有邂逅致毙者。故勉之以宽道矣。窃恐居宽而行宽则易归于弛教。故又举朱子说。用作矫救之真诠。有曰号令既严。刑罚亦不可弛。苟不严刑罚。则所谓号令者。徒挂墙壁耳。与其不道以梗吾治。曷若惩其一。以戒其百。与其覈实检察于其终。曷若严其始。而使之毋犯。斯言真识治体。盖生道杀人。刑期无刑。是为古圣王为治之第一义。斯事虽大。可以小用。做邑者亟体此意可也。为政必有规矩。使奸乡猾吏。不得容其私。然后刑罚可省。赋敛可薄。此又朱子之所雅言也。尚严之道。亦宜有渐次有条理。不可如摧枯拉朽。譬如困兽穷寇。迫之则反噬。向日衿海之变。近年谷山之事。咸是前辙。不容不深戒也。天下事。急则败矣。勉哉勉哉。
与奭汝(辛巳元月)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0H 页

寄子一纯(甲申六月廿三日)
日间眠食佳否。臂痛滞證。不至添苦否。吾膝下秖有汝一身。岂宜一日分离。而以汝在家功课。全不成伦理。故俾为负笈之行。汝能会此心。而知所以为力否。汝今年已过弱冠矣。昔先辈粗有名称者。已于此年。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0L 页

寄一纯(甲申阳晦)
大学或问。间已卒业。而继以思传耶。善问者如攻坚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1H 页

答一纯(甲申阳复之翌)
荐承手滋。以认间来旅食安胜。诚慰悬情。居然阳复。可能知掩身斋戒之义否。不远复以修身。是复初九之象。是为汝愿之。闻全君实言。已始思传云。汝于是书。心目俱生。莫省头绪。若蒙学受书样。字字句句。一一钻研。毋或歇勘。如胡椒之全吞。西瓜之表舐。至可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1L 页

寄一纯(乙酉九月既望)
送汝出郭。已过一旬。而苦不嗣音。日夕悬情。不能少休。秋日清美。旅味胜适否。镇日观稼。亦自有趣耶。间读近思录。用法昔贤朝耕夜读之义否。吾生长京辇。滚到半百年。而四体不动。五谷不分。非直不知稼穑之艰难也。早晚当携汝归农。欲学徐孺子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今汝此行。所以志也。汝能有会否。樊迟请学稼圃。夫子斥之以小人者。以其不学大人之道。而秖请细民之事。失大小轻重之分也。非以稼圃为不可学也。苟非然者。何以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乎。古人所谓躬耕非尽亲执耒耟之谓也。汝必以心目所暨。克究服田力穑之道。为异日得力之地也。三渊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2H 页

寄一纯(乙酉至旬)
始学者全不知会疑。惟口耳之是事。则其异乎帖括役者几希。汝必穷极到底。更无去处。如朱子训可也。虽则志学。生逢贤师。即旷百一值之奇缘。从古英才。因门路之差。而误却平生者亦多矣。丈席见道之卓。凝道之真。不惟并世所未有。求诸前哲。亦罕俦匹。吾所以心诚悦服。而送汝服事者。汝之终身依归。惟步趋之是承。即日夕所悬望也。吾无身教可以及汝。汝必以事我之道事丈席。文义训诂之外。声色相感。而传其心法。至可至可。朱先生送长子受业于东莱者。即学时文也。而其所教诫。丁宁谆切。读之警惕。况学圣人之道者乎。吾昼夜侍汤。实无课授之暇。且父子之间。不欲鞭策督责。故令汝就学三馀计。亟会此至意。努力勤谨。勿虚度晷刻也。毋忝所生。在玆一行。千万加勖。庸副倚闾之情焉。
寄一纯(丙戌复月少望)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此君子所以孜孜焉爱日不倦。竞分寸之阴。而汝则因循玩愒。是为痼疾。即因精神气魄。禀得极弱。故力不足以恢廓扩充以致然耳。养心养气。靡所不养。然后方可以居业。而非初学所可收功。然旋旋用力。以直无害。则虽至于塞乎天地。亦非异事。惟在自强之如何耳。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2L 页

近思录长课。不住承学耶。是书也。万理之所从出。以世代之差近。易知易从。即有宋之一经也。反有加于四子。非直为四子之阶梯。反复讲论之际。惟三席真诠。是受是遵。则应不迷于名理也。是所谓不敢信己。而信其师者也。四七人道心等说。作题目入思议。一一禀质。若口传心受然。至可至可。函丈春秋向卲。考德问业。不容少缓。失今不遂。更从何处闻妙道精义之奥乎。诚力俱到则可期变化气质。汝已自知。图所以奋迅志力。磨淬精神。有进而无退也。
答一纯(癸巳十月八日)
一哭虚堂。万事永休。冰壶气象。无从可觌。痛慕之极。弥不堪百身之愿也。衰怀悽廓。不能自定。经宵而泪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3H 页

答一纯(乙未八月四日)
汝之应举。已负素心。而若从例犯科。则与不学之人何异哉。昨接烂报。以荆围不肃。 慈教严截。申及随从之禁。将论罪父兄。为人子弟者。若或冒犯。则是无人理。汝岂为是哉。纵不能如张旅轩之揖让试门。讵拳踢交加。争先入之为快乎。益复慎毖。毋得罪于家国也。太上不辱亲。其次不辱身。辱身乃所以辱亲也。老父德薄。不能俾汝忘怀得失。惟屑屑于畏威寡罪。瞿忸罔喻。
答一纯(戊戌八晦)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3L 页

答一纯(己酉)
按丧礼补编竹杖条。堂上曾经判决事。堂下参下曾经侍从以上。外官曾经水使以上。皆有杖。各品曾经视内职。据此则如汝堂下外官当无杖。吾虽不以侍从自居。既受衰矣。当有杖。
记昔尤庵祠版过洛时。出迎于路傍。禀诸近斋。鞠躬致敬而不行拜礼矣。今闻出迎栗谷祠版者。皆行拜礼云。从众为宜。古人于师夫人之丧。或有升堂而拜者。栗翁百世之师也。虽并奉配位于一舆。舆前瞻拜。恐不必为嫌也。内外合窆之所。外人亦行拜礼。舆与墓何异哉。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4H 页

回昏之名。不载于古礼。中国人文字。亦未之见焉。尤翁有云今俗所行。或合于理。圣人必制为节文。人子之情不能昧然。则不过设酌以贺。斯言得正。速亲戚设酒食。用伸汝情理。吾亦许之。而至若衣衾措备。其将何为。吾一布衾十数年。尚不告弊。平生亦不服䌷帛。诿以回卺。而舍旧图新。则其将为观美乎。及此垂死。由俭入奢。则当做何如人哉。万无服用之理。更勿费神也。宴会虽不容已。而方丧中亦不宜张大其事。用存防闲。至可至可。千万节省。锱累寸积。图所以遄竣碑役。斯为汝养志之孝也。
寄庶从侄一宁(丙子五月)
吾亦处子舍久矣。堕坑落堑。即在斯须。其免也幸耳。汝亦知其可戒否。可戒之端固不一。而财色为最。此人鬼之所由判也。于此两关。不能透得。不惟为汝终身之累。贻累斯翁当如之何。滔天之恶。成于斯须不忍。汝其钦念哉钦念哉。
答一宁(丁丑腊月)
积雪层冰。岭海迢迢。送汝其间。用访庭闱。衰怀作恶。久惟切切。即承手滋。知无挠归侍。眠食俱佳。慰满慰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4L 页

答一宁(辛巳元月)
孔圣盛际。尚有才难之叹。况后世乎。如汝之才。亦不常有。若充阐得尽。何远之不可到哉。生人百为。莫不以勤苦而得。怠慢而失。业文者尤要刚毅果决以进。不如此。何以济事。古之圣人。发愤忘食。乐而忘忧。是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5H 页

答庶从侄一诚(庚戌)
以 正庙朝姓讳音同。并讳二圣二字者。即是嫌名之嫌名也。诗书亦云骏发尔私。克昌厥后。在昔讳法。只不读已矣。亦笔之于书。今也虽不敢乃尔。至于并讳字音相似者。无已过乎。若触遇猜眸。易致工诃云尔。则改二圣以两圣亦宜。
与庶族侄一衍(己亥)
汝早丧怙恃。固是鲜民之生。而又作渡淮之橘。其何以为生耶。念之心恻。孤子当室。靡所奉教。驰骛外涂。终身不返者。滔滔皆是。是为先事之戒者也。且为射艺者。举多浮浪。向后决科。未足为喜。目前自误。尤为闷绝。幸即投弓。谢断进取。惟以服田力穑。事育无忧。为安身立命之图。至宜至宜。治农之暇。课读小学论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5L 页

与族孙永观(辛未八月)
即接烂报。得高名于到记榜首。一何壮哉。小成未周岁。又此大阐。鹏抟海骥展蹄。未足喻其快矣。计以金帖报喜于楚。亦当造觐而告荣否。同人之谊。自异恒情。故喜之也切。喜之也切。故忧之也亦深矣。尊宗取红纸如拾芥。杜家之一门三秀。李氏之三世探花。不直专美。固为吾宗之荣。而若以哺啜而止。则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自点耳。座下为功令役。未暇读书。今焉如行者之脱湿。家丁之赎身。可任其自在。迨此閒暇。取义理文字。潜心而服膺。然后可以藉手而事君矣。今人不见天理本原。而有汲汲以就功名之心。故其议论见识。往往卑陋。多方迁就。毕竟成就一个私。此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6H 页

寄吴吏道渊(庚戌)
即谂为况安吉。刀笔之劳。莫无妨于呻佔否。往哲重读书。因其所经历。要后人享现成。昧者以之明。疑者以之决。怯者以之勇。躁者以之和。残者以之宽。局者以之宏。竞者以之恬。贪者以之廉。慢者以之庄。忮者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6L 页

答戒悟上人(甲戌)
孟春辱瓶锡为顾。此许玄度之所得于支遁者。而但欠南华首篇。大开口讲讨。则不能无介介于中。荐屈沙弥。被以法音。殆若不自忘情者然。莫无有违于古禅无心即是道之云耶。岂以为非是而不取耶。弹指之顷。岁居然一周。于其间想像云霞水月。心思清绝。而旷若隔世。不可以再亲。则时出所被琼琚而讽咏不休。至一间公私容发处。三才泾渭玩机场之句。其所以唤醒者大矣。为问天寒。禅况益定。所以了群动而纳万境者。应存乎色相之外。而翠竹黄花。领取真面风光否。挂牌见在何山。值岁大俭。得无饮啄之累否。师脱略尘界。归依法门。五蕴咸空。六根已尽。乐而忘返。以终其身否。承喻读圣贤书。粗识孔孟程朱之道。又言佛氏之害甚于杨墨。苟其然者。曷不反之而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7H 页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627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