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自动笺注)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雜錄
  
[雜錄]
詩書不言理字。
惟見于易系易簡天下理得
又曰察乎地理
幷無一字訓詁
說卦傳曰和順道德而理於義
竆理盡性
以至於命。
本義始釋之曰理謂隨事得其條理
析言之也。
理之得名
條理之謂。
隨事而析其條理
是爲竆理也。
孟子始言理義悅我心。
認理爲善
荀况不苟篇亦曰誠心行義則理。
理則明。
知理之爲善
而不知性之純善
其將分性與理而二之乎。
惜哉。
陽精之宗。
積而成烏。
陰精之宗。
積而成象
兔蛤孔雀
聞雷而孕。
聞雷而花其牙。
犀見月而紋其角。
皆是感應而然。
非惟物也。
亦然
氣化者專稟天地之氣。
而形化者男女構精
天地之氣。
亦爲之感應成人也。
天地正氣多而受父母之氣少者。
舜禹是已。
有父𥌒鯀而爲聖人也。
天地游氣多。
而受父母之氣少者。
朱均是已。
有父堯舜不肖也。
聖人主理
釋氏主氣。
不惟釋氏
異端百家之流
咸主乎氣。
認氣爲理
故其流之弊。
至於惑世誣民
充塞仁義
氣之本。
豈惡哉。
任其雜糅不齊
而靡所準則
流而爲惡耳。
尙氣節者易致麤豪
工文章者多歸浮誇。
二者皆妨於造道
是爲古今通患也。
聶雙江困辨錄有云氣節文二家
學者二魔。
聖賢旣遠。
道學不明
士大夫不知用心於內。
以立其本。
而徒以其意氣之盛。
有爲於世。
斯言痛切
可作徇名忘實者之戒。
德者才之體。
才者德之用。
無德而有才。
卽無體之用。
何所行而能周。
何所施而克利乎。
甚則凶國禍家。
吁亦可怕也哉
文生於質。
質亡則非文
才生於德。
德喪則非才
體用一也。
有體有用
有用有體
康節老子易之體。
孟子易之用。
分體用而二之也。
老聃無其用。
無體也。
孟子有其用。
是有體也。
體用俱全
所以聖人
康節秖許其用。
無亦淺知孟子乎。
苟志於道則不遑爲摸擬假借
摸擬假借者皆僞也。
揚雄太玄法言
用倣易論語
龜山所謂後學是也
王仲淹一生僭擬孔子
中說續經。
亦倣論語詩書
晦翁所謂小兒竪屋。
無容改評。
揚王俱未聞道。
見識甚卑
不識孔聖地位不可襲取
六經文字不可復作
秖見其愚妄也。
若至許穆則名其稿曰記言
出於摸擬論語
騃哉。
紫陽之學。
一傳黃文肅
再傳爲何北山
三傳王文憲
四傳金文安
五傳許文懿
金許兩贒
有宋遺民
畢生自靖鐵木之世。
六傳宋文憲
大明中天
一初制作
其功亦韙矣。
七傳爲方正學
一身而任萬世綱常之重。
是爲朱子正學之所究竟也。
所謂詩禮發塚者。
卽以假借經術
行凶作惡
椎埋者之爲也。
揚雄劉歆失節喪軀
馬融王安石之戕賢害正。
不爲詩禮發塚幾希
得志流毒餘烈。
靡有紀極
讀書者知所以戒之哉。
學術之偏正。
世敎汙隆
皇明中葉以還
王守仁湛若水輩爲邪說嚆矢
喙爭鳴。
猖狂恣睢
以致夷狄之亂。
所謂國禍家也。
淸人入主中國
尊信朱子
治法第一義諦
用此爲賺得英雄之術。
毛奇齡之工訶朱子
罪其人而毁其書。
享國百年
卽是崇奬正學之功也。
近來所謂阮元者。
以吹覓宋儒宗旨
其所著述
無復倫理
又有汪中者。
著所云述學。
譏斥孔聖
無所不至
何異於詬天罵日哉。
自有生民以來
未有盛於孔子
天覆地載
無不尊親
古往今來
詖淫邪遁
亦復何限
而猶不敢孔子刺貶。
汪中而靡所忌憚
世界方入長夜
便是天壤易處。
而造妖捏怪
至於斯極。
幾何不人消盡也。
虜運將窮。
故致妖孽先見耶。
古人神仙造化之賊。
覇術王道之賊。
黨論國家之賊。
文弊政敎之賊。
黨論陰陽淑慝忠逆邪正之分。
小人之黨不可有。
戕賢毒正。
馴致於凶國禍家。
君子之黨不可無。
矜式標準
馴致於尊主庇民
何可混稱黨論之賊國哉。
濮議之初。
歐陽公引喪服爲人後者爲其父母之文。
自古無以所生改稱皇伯者
不辨不貳本之義而云爾
非要其追崇私親
迎合君心也。
韓魏公嘗詡歐爲天下文章
於斯禮也。
惟歐說是信。
至欲尊濮王皇考
卽見不到耳
其心豈欲與璁萼輩同歸哉。
見譏於馬范兩賢宜哉
公議言政府爲人後者爲其父母服者。
不謂父母
不知如何立文
政府欺罔天下之人。
謂其皆不識文理
斯言痛切
不可易也。
然溫公爲作魏公祠堂記。
稱其有大功社稷
神祇相佑
知其心斷斷無他。
故不嫌其誤禮也。
韓歐蘇三公
俱不眞識孔孟
韓退之幷稱孟荀而曰二儒者。
入聖域。
其讀荀文則曰要其歸。
孔子異者鮮矣。
猶在軻雄之間。
幷稱孔墨而曰不相用
不足孔墨
又曰己之道。
夫子孟軻揚雄所傳之道。
此外種種醜差
莫之勝說。
若至歐陽公則以繫辭爲經師所作。
以性謂非所先。
東坡謂五百餘年而後韓愈
以配孟子
三百餘年而得歐陽子
其學推韓愈孟子以達孔子
未知所配者何道
達者何事
韓則雖云因文入道
可謂望道而未之見。
體道乎。
歐陽本領不及韓。
而蘇之贊美
幾於聖人
其曰論大道韓愈者亦過矣。
不惟不知孔孟地位
亦不知韓歐分數
其見之誤。
至於武王非聖人。
而認荀彧聖人之徒
苟不聞道
雖以三子者之文章
而其蔑識如此
况其下者乎。
司馬涑水不信鄒聖。
至著疑孟。
涑水之子公休哲宗孟子爲書醇正
王道宜覽觀。
至爲孟子節解以進。
劉器之平生喜讀孟子
剛大不枉之氣。
於是書。
苟其得正
則不苟徇父師乃爾
如是者方可爲永世法也。
今人謂出於父師
不計是非得失
紹述是務。
往往前人之愆。
而增後世之謗。
不以馬劉兩公爲則哉。
廉節經世書。
題曰堯夫呈。
堯夫作無名公傳。
問于天地
天地不對
便是把弄上天
而以天自處也。
程子之譏以無禮不恭
以此也。
花潭贊其所著曰見到千聖不盡傳之地頭
勿令中失
可傳之後學。
諸華夷。
東方學者出。
自信太過
其言不讓
與康節同
兩賢皆由數而入道
同一證情歟。
盖主理者順理安行
故其辭遜
主數者任氣自用
故其辭誇。
陸象山天質粹美
嗜慾不行
歷選幷世
尠與倫比
闊略問學
多欠見識
尙論人物
全無準則
有曰李白杜甫陶淵明
皆有志於吾道
陶杜謂之近道則可矣。
謂之志道則未也。
至若李白
永王璘叛逆
可忍以志道許之乎。
又記王介甫祠堂曰掃俗學凡陋
弊法因循
道術必爲孔孟
勳績必爲伊周
介甫之毁經亂道
執拗誤國
不免萬世罪人
可忍贊美聖人乎。
孔子不知言
無以知人
子靜之謂乎。
司馬遷伏羲純厚
作易八卦
純厚二字
下得甚眞。
不純雜糅
不厚則淺薄
薄且雜者。
何所妙契俯仰乎。
終古聖神
多少制作
莫不本之純厚
經世史云孫權荊州
關羽死之。
康節抑之意。
然乎其間
綱目斬之四字
不能無憾
惜乎。
不從經世筆而襲通鑑文也。
經世建成元吉作亂
秦王世民誅之。
幾與通鑑諸葛入冦同科
目則秦王世民太子建齊王元吉
此爲得正也。
兩賢明睿眼中
宜無遁理。
善惡之易見者。
不免得失乃爾
儘乎尙論古人之難也。
作史要有翦裁
而宋史氄雜繁碎
全欠權衡
不成義例
脫脫輩所作爲
其然也。
明太祖設局改䉵。
宋濂摠裁
之竄而其事遂已。
惜哉。
王者作。
必擧皇朝未遑之典也。
所謂金史
亦與宋同山於脫脫
無體裁。
更正者。
當附遼金於載紀
如晉五胡之例。
用存華夷大分
公元1645年
乾隆皇明綱目
不與弘光隆武永曆三帝正統
又著通鑑輯覽。
而於德祐以下三帝如此
在宋乃爾者。
所以爲刊去明三帝正統張本也。
宋明雖皇輿敗績
國步播遷
中華正統自在也。
詎可以輸黃圖戎虜
而甘自處於屋纛自娛乎。
乾隆不知用夷變華之爲罪。
居然春秋之處吳楚處宋明。
天下萬世
豈肯其筆不辨華夷大分哉。
老酋其亦無忌憚甚者哉。
公元1623年
歷代天下戶口
近世最。
亂亡輒隨之。
隋文帝時天下戶口歲增
以致京輔三河地少人衆。
衣食不給
府藏皆滿。
無所容。
積於廊廡
至闢左藏院以受之。
宋徽宗時戶口之盛。
載籍未有
吾東光海君在位十六年
一歲告歉。
三君滅身覆國
不在於其子則在其躬。
所謂死於安樂也。
驕泰以失之者
塗轍相尋
而曾莫之戒。
哀哉
世以屢豐爲光海之讎。
以其自絶于天。
天不警告也。
隋宋亦莫不然
可但光海乃爾哉。
凡出而需世者。
做說不相侔
以時勢然也。
始終條理
合符契者。
韓信諸葛武侯兩人耳。
韓信拜將之日。
已陳傳檄馘項之策。
擧兵東出
遂定三秦
以成帝業
諸葛武侯亦擧荊益之圖於三顧之日。
及出草廬
如其計。
英雄知時識勢。
其所揣摩一世者。
非閒商量也。
前哲張子房了債人。
而如韓者。
亦可謂不負其言也。
子龍成都田宅
霍去病凶奴未滅。
何以家爲之云而曰。
國賊非但凶奴。
未可求安。
其諫東征則曰。
國賊曹操孫權
先滅魏則吳自服
見識力量
非關張所逮。
抑亦於先(缺)乎。
公元前481年
繫辭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又曰易之興也。
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
文王之事耶。
遷所謂拘羑里演周易。
似出於此
而至云孔子戹而作春秋
詩三百賢聖發憤爲作則謬矣。
陳蔡之戹。
在將赴楚聘之時。
時則孔子六十三歲也。
哀公十四年庚申
西狩獲麟而作春秋
時則孔子七十一歲也。
史記卽有據。
春秋之作。
何嘗因陳蔡之戹。
而馬遷云爾何哉。
詩之二南
文王之化。
得性情之正。
故曰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至若雅頌
朝廷郊廟樂歌之辭。
和而莊。
寬而密。
雅之變者。
賢人君子時病俗之所爲
而出於忠惻怛
善閉邪之意。
何嘗發憤而作耶。
發憤則已失性情之正。
所謂思無邪者耶。
史記春秋
自擬於孔子
適會奇禍
以就極刑
故必援古聖賢遭變事者。
以其著書謂皆因憂患而作。
以方於己事。
而全爽其實
不覺驅率附會
是亦文人習氣
幾何不歸無忌憚之科乎。
左邱國語孫子兵法
未必失明臏脚之後
呂覽之成。
不韋懸諸咸陽市上。
增損一字者與千金
何曾在遷蜀之餘乎。
上不御殿
太后不當獨坐一句語。
允爲守經正論
萬世不可易者也。
伊川不敢道得。
而其不容於朝者。
以此耳。
宣仁之聖。
不能伊川
明良際遇
若斯其難乎。
若使司馬公而在者。
必應上告下諭。
不致狼狽去國也。
宣仁后爲蘇孔輩所誤者。
當爲簾政之累。
惜哉惜哉。
王安石雅愛馮道
唐子方面駁曰宰相
使朝易四姓
身事十君
玆得爲純臣乎。
安石伊尹五就五就桀者。
正在安人已矣
苟爲安人則雖失節喪義。
狗彘之行。
亦可爲歟。
使安石而處馮道之地。
則其必做馮道也審矣。
何其見識乃爾也。
宜其傳法護神於惇京。
馴致亡宋而後已也。
薛文淸貢擧於建文之世。
從政于永樂之朝。
佔畢齋於光廟亦爾。
揆以出處之義。
恐欠得正
是爲責備之意也。
公元926年
三代之禮。
嗣王卽位
在先君喪後翌年
故自卽位元年
是爲正經也。
世則以爲危疑之際。
易致覬覦
嗣位不可淹遲
而亦當待成服
如本典禮已矣
宋英宗崩。
神宗當日卽阼
當是天下晏如
亦無近宗嫌逼。
而君崩之日。
卽行嗣位之禮者。
恐非天理人情之所當然也。
盖是宋朝邦禮
而終不能釐整者。
竊有憾於羣贒也。
西漢高祖惠文之崩。
嗣皇皆葬而后卽位
斯爲得正也。
景帝之喪。
武帝當日卽位
是以往。
先帝棄羣臣之日。
儲君大寶之辰。
承誤襲謬。
以汔于宋明。
玆乃景帝短喪所爲致。
武帝亦安得逃其罪哉。
神宗卽阼翌日赦。
固已大失
翌日所生日。
同天節者。
亦非山陵前所可爲者。
惜乎。
韓歐諸公不能引君當道也。
天王大漸
嗣子侍疾
天理人情之所當然
非直非常之變也。
李唐諸君
死於宦寺之手。
任將神器
臨時與奪
以致門生座主之目而極矣。
趙宋不法姬周顧命
英宗晏駕
急召太子未至。
英宗復手動。
曾公亮亟告韓琦欲止召太子
韓公拒之曰先帝復生
乃一太上皇
愈促召太子
達權通變乃爾
社稷之臣也。
迨寧宗憑几
不許濟王侍疾
至使史彌遠肆凶於易樹。
宰相賢如韓琦授受得正
惡如彌遠儲嗣不保。
是爲王家所宜識戒也。
公元1224年
宋理宗史彌遠擁立
非寧宗遺命也。
雖云建白太后
太后彌遠脅制
太后本意也。
濟王無失德。
故寧宗不易樹。
寧宗只知有濟王
不知有理宗
太后何敢擅自廢立乎。
然則理宗之立
非簒而簒也。
西山賓師之位。
建成王魏不倫
無爲濟王自靖之義。
理宗不可事也。
不當事而事是爲失身
惜乎。
西山之思不及此也。
力請褒恤
不容而去。
未足贖愆
退溪稱以大賢所爲
衆人不識
無乃過與而太恕乎。
傅伯成楊簡被召不至
此時出處
當以兩人正耳
周世宗改年顯德而殂。
其歲被宋太祖簒奪
宋至帝㬎而亡。
年號德祐也。
顯德符應乃爾
可見道之好還也。
亡國之事非一。
而外戚宦官爲禍最酷焉。
皇明祖訓許母后臨朝
外戚不敢用事
冲辟當宁
任敎刑臣壞弄天綱
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四兇
終致亡國而後已。
鑑戒皇明者。
未知如何處之。
得時措之宜也
士大夫朝夕左右
則庶無宦戚之禍。
而每患疎遠
輒被近君者所制命
操縱與奪
惟其所欲。
所謂士夫者。
進退於其手。
恬不知恥
嗚呼
尙忍言哉。
章陵追崇之論。
權承旨濤始以爲是。
而終恐爲淸議所棄。
爭執不已
此先病而後瘳者也。
李聖求始欲守經
終恐見忤上意
甲戌祔廟迎合而取大拜
此先
而後黷者也。
士當以保晩爲正。
(權號東溪
世居丹城。)
軒車
命德之器也。
古者宗英儀賓
雖躋崇班
不敢張軒。
鄭東溟詩長安道上騎驢客。
不是東陽卽錦陽。
錦陽東陽乘軺
故騎驢。
世則妙少駙馬
乘軒軺。
命車褻越乃爾
亦可以觀世道也。
英廟愛養元元
至誠格天
臨門痛哭
變通良役。
一匹之布。
蠲寺婢之貢。
公私賤之俱從母役。
可以祈天永命者也。
但均役設施
出自趙顯命,洪啓禧。
英廟嘗曰當觀兩人子孫榮枯
兩家果俱亡。
可認均役之爲生切骨之冤也。
兩人不善對揚
仰副諴民至意
惜哉。
從魚有龜從孫擎玩英廟東宮時下札。
若曰余叨此位以來
夙夜憂懼
不遑寧處
幸蒙聖上眷愛
感戴罔極
不意今者宦官女侍輩。
從中作梗
欺蔽日月之明。
而手握造化之權。
方欲屠戮先朝舊臣
其將不已
國不爲國
宗社危矣
聖上至仁至孝
豈意其如此。
而所可痛者。
此輩用事
罔有紀極
兩殿何以知之。
亦何以知之哉。
三百年祖宗社稷
將亡於此輩之手。
興言至此
寧不痛哭
小子一身
不足恤。
仰念先王在天之靈
則卿必痛泣。
以慈
聖過愼之意。
此等大事
决難裁處
不敢仰達。
所恃者惟卿。
何以則奉三殿以致太平
宗社得安保乎。
小子一身
專托於卿。
臨紙臆塞。
不能成說
須以一字云云
又有一札
若曰卽承問札。
展讀未半。
不覺失聲痛泣。
噫。
余之一身
不足惜
其於宗社國事何。
言念及此
寧欲溘然無聞
嗚呼
國舅爲國丹心
豈不知。
若言善榮。
事係余身。
焉敢發口乎。
國舅之深量。
見此而知十。
不須多言
手戰心撓。
不能成樣。
公其恕量焉。
若爲國扶宗社
善達而處之之外。
無他道理云云
羣兇交結宦妾。
謀廢東宮
百計誣逼。
英廟將不保儲位
危急存亡
迫在呼吸
故告悶於魚有龜者如此
此時可以仰想。
讀此兩札而不下淚者。
眞無人心者也。
余特傳寫一本
用警爲元陵臣子而忘辛壬義理者。
使臣以禮。
故士之報禮重。
明朝熹宗之世。
兇宦執國命
廷杖士大夫
鋃鐺桎梏
以致五毒備極而死。
是爲載籍未有大變
然而明朝殉節之多。
曠古之所創聞也。
神皇豢養之恩。
毅宗拊循之効。
有以致之歟。
近檢唐史。
玄宗宰相擬勘廣州都督裴伷先之罪。
張說曰臣聞刑不
上大夫
爲其近於君。
所以廉恥也。
故士可殺不可辱。
臣向聞杖姜皎朝堂
三品微功
其罪應死則死。
應流則流。
奈何輕加笞辱
皁隷待之
事往不可復追。
伷先詎可復蹈前失乎。
張嘉貞不悅。
曰。
宰相時來則爲之。
若國之大臣
皆可笞辱
但恐行及吾輩
此言非爲伷先
乃爲天下士君子也。
夷州刺史楊濬坐贓當死。
玄宗命杖六十流古州
裴耀卿以爲決杖贖死
則甚優。
解體受笞。
頗爲辱。
止可施諸徒隷
不當及於士夫
二公此論。
見識卓絶
且其言仁厚。
故爲君上服從
豈不爲人君臣所宜取法乎。
明朝士大夫
一人諫斯事。
君上不知以禮義廉恥待士。
命中絶。
未必不由於此也。
本朝有杖法。
亦有杖笞收贖之典。
先生已言于朝。
而尙襲其謬。
何由痛革。
士大夫尊禮養廉乎。
本朝有三件事。
曠絶千世者。
陪臣天子死。
三學士諸贒是也
朝紳母后死。
己巳三忠是也
門生爲師死。
石谷是也
是則三代宋明之未有者。
所以爲君子之國
可以藉手而拜聖哲者也。
宗汝霖山東盜累十萬。
匡復汴京
高宗終不渡河
岳鵬擧兀朮兵累百萬。
重恢中原
高宗必殺
公元1129年
乃已。
徽欽有必可還之勢。
而或恐其歸者。
爲慮讓國失位也。
以故稱臣稱子於不共戴天讎虜甘心焉。
無父無君之人也。
徽欽見拘於會寧五國城
建炎三年
高麗入貢
高宗輔臣曰麗使將至。
上皇內臣宮人二人來。
一喜一悲
呂頤浩曰此必金人之意。
若非彼意。
此數人雖至。
高麗不肯令來。
乃詔止之。
仍不思所以通問
可謂無人理者也。
許衡劉因生長中土
而罔識華夷大分
服事胡元
是之謂失身也。
以其非事二姓
先儒秖斥以失身
失身者喪義。
名節掃盡
是亦失節已矣
有明羣儒不惟不加闢廓。
愛敬尊慕
靡極不至
薛敬軒則曰視富貴如浮雲魯齋其人。
又曰魯齋朱子一人
朱子之統。
又曰善學孔子
仕止久速氣象
又曰出處合乎聖賢之道。
又曰劉靜修百世之下聞其風者。
不興起。
足以廉頑立懦
鳳翔千仞氣象
羅整菴則曰魯齋學行
平正篤實
有功於斯文。
魯齋曾子
靜修子路
梁溪則曰魯齋用夏變夷之才。
與子見南子思同
其所贊美
何盛也。
薛高則直與孔子幷稱
貽辱聖人大矣
見識不明
自歸無忌憚之科。
非直月朝之無準也。
敬軒决科於永樂之
世。
不知失身之爲辱。
與許劉輩殊塗同歸
尙論人物乃爾也。
明之世。
道術天下裂。
馴致夷狄之禍。
三代民庶
盡化犬羊
衣冠文物
盡蒙腥臊
推極召亂之本。
薛高諸公不得辭其責耳。
公元1645年
天子
華夷之所共尊也。
以故淵勒之於懷愍。
女眞之於徽欽乜(一作也)。
先之英宗
不敢直加弑逆
弘光隆武永曆三皇
俱被弑於淸虜。
自有夷狄以來未有大變也。
罪大惡極
覆載所不容也。
徐乾學皇朝世閥
甘作康煕親臣
靦面不知失身之恥者也。
四海九州
都是左袵
惟吾東獨保三代衣冠
乾學康煕薙髮東人
必欲使一線微陽
消滅乃已。
豈可忍乎。
眞胡種子也。
所著讀禮通攷
非不博洽
而禮豈爲其用哉。
亦非所謂娼家讀禮者乎。
以何顔對乃舅顧亭林乎。
康煕自謂尊慕朱子
壹遵其名理
而及編古文淵鑑。
蜀漢三國
而反置曹魏之下。
綱目義例相反
李光地不知所以正之。
未知華夷之辨。
故亦迷漢賊之分而然歟。
李光地罔識華夷大分
自誇不世遭逢
其所諂媚
靡極不至
老不謝事
傴僂龍庭
不免後世之唾
罵。
而其答劉國昌書。
勸其叛明歸虜。
至云令貴君臣服其黼冔
賓于王家
區區莫肯擔負也。
所謂王家
淸人也。
己雖不能倡義討賊
忍令皇朝君臣屈膝投降乎。
渠亦皇明化育中物。
豈可忍乎。
身化爲戎。
牿喪眞性
至於斯極。
其所讀書硏理
亦何爲哉。
中州士大夫服事龍庭者。
請復漢衣冠
疏堆公車
淸人祖訓所載而不許
至以元魏忘本促亡。
藉口之資。
亦可見坐在裏許。
終不免井蛙海蠡也。
五胡猾夏
亡不旋踵
而獨元魏享國近二百七十年之久者。
以進於中國也。
苟使淸人革夷虜之陋。
復漢明之舊。
竆山絶海。
終身自靖者。
亦或有于而來者。
當爲淸人延祚之道。
皇明遺黎憤懣死者
非直思明薙髮故也。
淸人之膠守不改者。
不亦愚且妄乎。
淸人
女眞部落中最卑賤者。
故其地雖屬于皇明
而其酋長受我朝職名得嘉善通政告身
感戴稱謝
十年而爲丁卯講和
十年而爲丁丑下城
從古夷狄之㬥起㬥貴。
未有如淸虜者。
宜其㬥亡。
而厥享國二百年。
天覆地載
盡入版籍
是亦
開闢后所創聞者。
玆豈天道之常哉。
氣數推敓至於斯極。
是所云理外之理歟。
節義之盛。
莫京於皇明壬午。
爲建文死者萬計
方孝孺十族
坐死八百七十人
鄒瑾之案。
被戮者四百四十人
練子寧之獄。
棄市一百五十人
司中姻婭從死八十餘人
董鏞之逮。
姻親死者二百三十人
以及卓敬黃觀齊泰黃子澄之徒。
多則三族
少則一族
不可勝摟。
而皆視死如歸
湛宗而不恤
甲申下從毅皇者。
范景文二十七人
弘光隆武永曆三朝。
卿士立慬三千五百三十七人
士民効節一千七百二十八人
薙髮令下。
全家死者亦不記其數。
載籍未有也。
太祖創業
毅宗殉社。
俱得其正。
上行下効
捷於影響
所謂風草之偃也。
泝本而論之。
程朱倡明正學
君臣父子之倫。
知親上事長之義。
以致然耳。
天下之勢。
離則合合則離。
是爲天地氣數也。
自元人統一區宇
明淸近六百年。
至淸人而天覆地載
盡入版籍
是亦開闢後所創有也。
今焉道光殂而虜運竆矣。
行將蒙古闖入。
金元相承
縱令中國有若明太祖者作。
其能廓淸腥穢
混一九域。
亦未
可知
勢必東晉南宋陰盛陽微
爲氣掩。
不知何時
可復堯舜三代之舊。
嗚呼
亦何心哉。
公元1666年
黎遂丘明未義士也。
甲申佯狂自晦
題詩燕京琉璃廠曰。
平生不事求神仙。
願上東海求仙船。
童男童女各三千。
敎之歌舞管絃
逍遙行樂二十年
遂令婚配同力田。
可得萬人九遷
大雪國恥燕然
老夫鬚眉凌烟
結屋花國酒泉
名儒俠客四筵
等閒詩賦人爭傳。
得一字十萬錢。
其所寓意者深。
可以不言而喩也。
李正觀稚舒入燕而見此詩。
聞遂丘本未於艾暢
傳誦如此
皇明得國之正。
當與兩漢匹美。
亡國之正。
非直兩漢所不及。
載籍以來
所創有者也。
盖其宮闈之內。
世無慙德
故不秘實錄
不禁野史
是亦歷代之所未聞。
亡君死。
守經不貳者。
亦原於閨門內行眞正
帝王所宜師法也。
余每以陪臣祭天子。
無可稽。
則金在晉明叔以爲明社旣屋。
四海九州
盡化爲戎。
惟吾邦獨保漢官威儀
崇奉皇朝
出於至誠
大明乾坤
長臨左海
則是遺民
陪臣也。
皇朝存則當云陪臣
皇朝亡則卽是遺民
遺民而祀舊君。
豈爲無稽乎。
斯言
得正
古帝王女子下嫁
而能盡孝敬者尠矣。
寧陵貴主
盡禮舅姑
所天下從者。
惟有成廟淸寧尉韓景琛妻恭愼翁主
廟朝月城尉金漢藎妻和順翁主而已
亦可驗聖朝身敎之正也。
金竹泉自少砥礪名行
靡所放忽。
嘗步出時。
天雨路泥。
光城津送鞍馬雨具
竹泉徒行而歸。
光城問何爲不乘不衣
竹泉繡鞍紬衫。
不宜士子
光城愧嘆不已
其高雅操
已見於此矣。
有如本領
故能自樹乃爾也。
金氏家法甚正。
光城兄弟致位崇顯之後
猶式日省謁於叔父
光南公服事奴僕
親執盥帨。
是爲沙翁詩禮之傳。
當爲士大夫軌範
歸樂堂性剛嚴
陶菴義方
不少饒假
一日陶菴慈母夫人買餠以食之。
歸樂堂不悅。
遂不勸課
夫人問其故。
歸樂堂曰餽小兒以沽餠。
習熟日偸
何以成人乎。
斅亦無益。
不爲也。
夫人摧謝不已
陶菴天分才氣
固已卓絶
而得於父兄之敎亦多。
呂榮公云內無贒父兄
外無嚴師友。
能有成者少。
豈不信哉。
後妻未知爲誰家女。
而始爲婢於黑山島。
終又處絞。
絞時金吾下隷欲牽出沙塲
其女嚴辭拒之曰。
雖爲罪人
吾是士夫
詎可被牽於汝輩乎。
吾手可斷。
不可見執於隷也。
躳自結絞。
雍容就死。
人稱述不已云
其子爲奴珍島
囹圄門側
捆屨爲生
不道鄙俚之談。
坐必危跪。
接人恭謹
一毫不以非義干人
人皆愛而矜之。
得官生一子。
敎諭諄諄吾家至此境。
豈可行非理之事。
以辱祖先乎。
其妹幼齡分配羅州
長爲常賤之妻。
家力稍優。
新衣一襲送助於渠。
則輒涕泣取火焚之。
戒勿更通。
材雖狂逆失性
自致凶禍
而其家世詩禮
故其妻子守貞乃爾
可以見世類也。
公元1676年
伊川與康節同里巷三十年
一言不及數。
不若道之聞說甚熟。
推筭而旋忘。
此等處政伊川所云不及家兄者也。
康節嘗語其子曰張廵許遠
同爲忠義
兩家子弟互相攻。
倂爲退之所貶。
凡托伊川說議爲數學者
子孫勿辨。
亦可見康節度量也。
邵伯溫尊信伊川
靡存滯。
是爲述先志而然耳。
後世之輒托先故修隙嫌怨不戢者。
視程邵事。
能不愧殺乎。
漢高帝馬上得天下
不知儒學爲何事。
惠帝始除挾書之律。
因之黃老文景
高帝不事詩書所致然也。
武帝作。
首擧董仲舒
不在六藝之科孔子術者
皆絶其道。
勿使幷進
推轂趙綰
招延申公
雖緣竇太后不悅儒術
以致不承權輿
而其罷黜百家
表章六經
有功聖門大矣
苟非然者。
大經大法
終於亡滅壞亂
縱欲區區修補
不可得耳。
竆心志之欲。
耳目之娛者。
幾蹈亡秦之轍。
始皇以焚經坑儒而亡。
武帝崇儒重道而興。
以延邦命。
再絶而再續。
武帝之力也。
黨錮諸賢。
趨死不避
雖云光武明章之烈。
不有武帝闢異端明正學
何以知名節之爲貴。
趨舍得正哉。
世敎汚隆
國祚脩短
咸係於儒道之興替
爲人上者。
所以鑑戒哉。
流俗之視儒學仇讎
覓疵索垢。
所不至。
其所以害世敎者。
有甚異端
吾道轂下羌戎
朱子嘗云必革三十年科擧
可以興復中原
甚言其弊也。
不革科擧
則雖有堯舜禹湯文武之爲君。
臯夔伊傅周召爲臣
無如之何矣。
詩賦取士
出於楊廣
糊封出於武瞾。
三古鄕擧里選正法
而膠守
楊廣武瞾之所爲者。
不知其何說也。
西京之初。
用人孝悌力田
治道尙質
靡所虛假
文景之世。
幾致刑措者。
以此也。
嗜慾者。
節用度。
治家則曰謹身節用
道國則曰節用愛民
匹庶不節於用則辭受無度
帝王不節於用則掊剋無量
是爲古今上下之所志戒者也。
任昉仕宦潔淸
不治產業
俸入散親交。
時人譏其多乞貸惠人
所謂徒取彼以與此也。
孔子所以不直微生高乞隣也。
魏冰叔有云有名進士
饋遺門生故舊篤厚
而所負人輒萬餘金。
先君嘗戒諸子先輩云結新恩。
不如賞舊債。
不足學也。
斯言得正
曲意徇物
掠美市恩
君子常行也。
近世居官者。
專事苞苴
取用公物
無限量。
以致無邑無逋。
吏民俱殘。
國將空虛
言之痛哭
程子聖人於一取予
千駟萬鍾
從可知焉者。
豈不信哉。
光武昭烈
再造漢室
而俱是景帝之後
景帝皇后太子無罪廢易。
而夫父子之義絶。
鼂錯周亞夫無罪死。
君臣之義乖。
刻薄任數
詐力御下。
應無德厚流光可以垂裕後昆
然而乃爾者。
文帝寬厚恭儉
利澤普施所爲致也。
典略漢常侍唐衡
欲以女妻汝南公明
不娶。
轉以女妻荀彧
父緄慕勢。
娶之。
爲論者所譏。
按史謂緄爲荀氏才子
而與八龍之列。
亦擧孝廉
人稱其爲王佐才
父子羡慕紛華
甘心權勢
身名不之惜也。
豈愛其至輕。
忘其至重乎。
不畏聖賢
不畏公明乎。
然則非龍也乃鱔也。
王佐也乃庸奴也。
甘心阿瞞固也。
一時之譽幸致也。
終身之玷難磨也。
是以君子愼之
此出於風月雜識
其言痛切
若使李光地見之。
其將以爲如何
張曲江雅言女不私人
可以爲婦。
士不苟進
可以爲臣
是可爲不易經訓
自己科名武曌之世。
不免失身
則行不掩其言。
惜哉。
姚宋韓張
俱是開元賢輔
不恥出身不正
習俗之汚人乃爾哉。
張茂則嘗請諸名公看畫
諸公皆往。
伊川不往。
辭曰某素不識畫。
不喜
有以伊川此事爲隘。
是不知伊川也。
張茂則宦者也。
焉有君子而赴寺人之招乎。
以不能於畫者。
托辭也。
所謂不惡而嚴者也。
三淵亦以伊川不啜不觀畫。
似沒人情者。
未詳茂則不可接而云爾耳。
王驩嬖臣也。
孟子未嘗言行事。
况刑餘之賤乎。
端廟之遜位于越也。
畿內民庶
至欲輸納田租于越中。
竹山之人至今傳說者。
亦可驗不死之人心也。
所黃公素節義
雲峯日。
仁祖改紀。
綿布賓館柱而待之
時權公霔以獒樹察訪
爲探反正消息雲峯
黃公喜曰吾將報於君。
君來幸矣。
權公曰何事也。
黃公曰卽聞國家已亡云。
吾方自縊
死生之際。
不使聞知舊。
恐成遺恨
故要見君也。
權公曰聞國亡而死是義也。
死生大矣
得其詳而死。
未爲晩也。
黃公深察逆順之辨果不死。
黃公竟辦大節
一朝襲取
可見於此矣。
權公遂庵曾祖也。
己巳仁顯聖之巽位也。
陽谷諸賢諫而死。
章甫伏闕號哭
至有諸武士議疏籲天
是則歷代之所未有也。
有沈季良者。
請治諸武士議䟽者。
豈可忍乎。
時午人乘軒者。
聖母所處私第不下
市童爭投石大罵曰彼其之子
豈不知我中宮在是乎。
秉彝之所同得。
在於巷竪。
不在所謂士夫
是與半日廷請而止者。
均是無母之類也。
人中能不名義者。
李後定,李東標數人而已
元陵初服
辛壬羣兇
充滿朝著。
危疑萬端
而李公義淵應旨抗疏
首討諸賊誣君不道之罪。
竟致羣枉
畢伸。
國是大定
其功亦韙哉。
片言無傷於景廟。
而爲鳳輝輩所撲殺
視死如歸
安之若命。
奇哉奇哉。
崔奎瑞年譜李義淵托以儒䟽。
誣辱廟。
公尤不安於一日在京。
誣辱二字
卽是脅持之辭。
要爲羣兇自脫之計。
亦見其無忌憚之甚也。
初堂權公忭明陵己巳登第
唱榜於仁顯聖遜位之日。
拜其婦翁月洲斗山
蘇公閉門不見
權公惶悶莫知其故。
使人叩問
蘇公曰吾所期望者何如
而乃於坤位罔極之日。
有此出身之擧。
是豈士君子立揚之時乎
不許入。
卽此故也。
權公大覺其非。
跪門請罪曰。
聞命矣。
繼自今更不出腳
自靖其身。
平生究竟法。
蘇公始許納拜
切責書遂初堂三字以贈。
權公畢生佩服
官至副提學
而不復着帽。
克保晩節
扶世敎。
其所自致甚盛。
月洲有以啓之也。
魯無君子
斯焉取斯云者。
不信哉。
趙泰萬痛其弟泰億之爲逆黨
一日赴羣少之會。
大叱汝輩爲逆則當自爲之。
何爲誘吾弟謀逆乎。
其徒羣起憤罵而不恤也。
故犯夜禁被捉。
送人于泰億所。
呼其小字曰汝兄在囚。
急來見救。
泰億知其兄所爲
提燈還云
二憂被禍
入廟痛哭曰。
一人
爲忠則一人爲逆。
逆指耉泰億。
忠指二憂堂也。
侍直持被。
常常號泣
英廟在邸。
知其爲萬而心異之
兇徒惡之。
竟致汰去。
任敞之死
死非其罪。
故志齎恨
彌久而彌深。
昔有一高鞶囊中有血染之痕。
人問其故。
答云此是義士任敞之血。
爲人感服如此
此與蜀人藏萇弘之血。
顔魯公盧奕之血。
同出苦心也。
日煥染跡戚里
受其敗。
淸論所不與。
而以元子宮僚屬。
入參講筵
講罷正廟宣飯于講學廳。
鄭辭曰臣外臣也。
不敢當內饌。
上申諭曰以舊宮僚之誼。
特爲賜饋。
何苦乃爾
鄭對曰臣有常祿。
不敢食賜飯。
終不進。
信齋尹公以諭善同席受賜。
尹公責鄭曰君何每事異於衆也。
吾之所食。
君則不食
其可乎。
鄭曰諭善與僚屬差殊
諭善在所不辭
僚屬在所必辭
兩相不下云。
此事亦足可稱也。
公元1816年
秋江請復昭陵疏。
可以天地泣鬼神
讀此疏而不下淚者。
眞無人心者也。
其曰丙子歲
羣奸煽亂。
驚動中外
幾傾我社稷
已而相繼伏誅
芟刈殆盡云云
與爲六臣立傳。
以數寸之管。
扶義於一髮者。
指意不倫
抑將說及餘禍所及
昭陵見廢。
故爲此權
宜之辭歟。
遣辭不少顧藉也。
梅月翁卽秋江知已。
文字之出。
應與之商確
而靡所裁擇何哉。
如此
將無以感回宸心歟。
終不能無憾於秉法義之地也。
楊榮言侍上讀千字文
云天地玄紅。
未可遽言黃也。
再三問。
對曰本黃未知是否
如是爲言可也。
人臣事君。
當言卽言。
可依苟且乃爾乎。
工於謀身
猶恐忤旨
顧瞻計較。
哫訾脂韋
至於此極。
宜其狗彘其行也。
如此者。
可謂羞惡之心非人也。
貞陵莊陵之追復
天經人彝所不容已。
李景奭南九萬強生崖異獻議者。
是乃常情之外。
李則出於意見汗下
南則識足以及此
故爲携貳
自歸背馳名義之科者何哉。
弘光之世。
追復建文景泰二帝
至加廟號者
是爲南渡第一事功
足以祈天永命者也。
南若以此事。
爲身擒國亡之資斧者然。
何其之無乃爾哉。
巖所云悍愎不仁
無容改評也。
明朝總戎誡子詩曰銀燈盡自咨嗟
富貴繁華有幾家。
紅日難消頭上雪。
黃金都是眼前花
時來言語風吹草。
運去田園水搏沙。
寄語兒曹努力
各人
尋箇活生涯
生涯
文行也。
張是何許人
詩敎警絶
沒身名利窠臼
進而不知退者
當書此詩爲座右銘
王世貞文章
固不害爲有明大家
而亦是古文之贗者。
不免韓歐罪人也。
嵬然自大
韓歐壇坫之下。
亦見其愚且妄也。
至若義理則殆不辨名目
而強解理氣
其異乎癡人說夢幾希
又以陽明眞識心性
詆毁宋儒
靡所忌憚
秖見其可哀也。
崔簡易居恒藉錦而坐。
擊牛而食曰。
我身至寶
不容自重
爲文習氣
而欠見識之致也。
龜峯雖過自尊大。
未嘗若箇說話
學與不學
奚翅較三十里哉。
廟朝有司試士
出題宋高宗通問北塞詔。
鄭壽浚居魁。
而其文哀痛惻怛
令人感涕
高宗而讀之則能不靦面乎。
高宗卽壽浚之罪人也。
世以高宗之忘親事讎。
歸罪秦檜
覻得高宗之心。
逢惡而致然耳。
三淵過五國城賦詩云。
江左英雄千百輩。
終無寸策使生還
其言警絶
縱有千百英雄
其奈手足無措何哉。
陸務觀詩百萬豼貅江上老。
兩宮環珮夢中歸。
眞可泣鬼神也。
汾厓申文肅公特立獨行
玩世自娛
有若遊方外者
亦可謂風流人豪也。
詩又俊逸多可誦。
病革壺谷南公來訪
申公曰聞公近編箕雅云。
亦載我詩否。
南公曰未也。
申公曰吾嘗自嶺藩載一梅而歸。
有詩云短短梅樹
相隨度嶺來。
不知人已病。
猶向枕邊開。
南公朗唫不已
歸載箕雅。
尼尹門徒有毁尤翁文章於尼尹座上者。
尹曰不然
吾嘗在傍。
見其出十餘家狀而述碑誌
各出機軸
一氣呵成
令人口呿
尼尹向尤翁索垢覓疵。
所不至。
而猶不敢譏斥文章
其亦可謂公心歟。
朴世堂思辨錄事後。
爲賦蠧魚詩曰蠧魚身向卷中生
食字年多眼乍明。
畢竟物微誰見許。
秖應長負毁經名。
自况也。
霽月宋公作詩而辨之曰蠧雖食盡經中字
本旨何曾一毫
寄語世間迷路士。
早歸無作陸王曹。
斯義眞正
使朴而見之。
能不顙有泚乎。
肅廟戊寅己卯間大飢
崔錫鼎以時請粟淸人
海州士人萬擧作詩云聞道燕山
東輸五萬斛。
莫饋海西民。
首陽綠。
其后海州士子受淸聖廟碑文崔錫鼎
谷傍孫斗翼題碑文之背曰公之祖納拜於龍骨大軍前。
是豈叩馬之義乎。
公請
燕京
是豈不食周粟之義乎。
若用此文則二子之靈。
不安冥冥之中。
故玆還送。
錫鼎大恚。
稱李公以狂妄
李公集經傳中者字。
自稱八者翁
是亦奇士
兩事之出於海州者。
亦可驗遺風餘韻之不泯也。
近俗解文理者。
前輩文稿
不會作者義諦
而輒稱無足觀。
片言以了之。
衣服成器
不宜苟訾
往哲遺唾乎。
伊川見人前輩則曰汝輩且取他長處
言行當取其長。
論著亦豈無舍短取長者。
不少顧藉
抹摋乃已者。
有德者之事也。
回回國人有詩云釋言極樂天上
道說蓬萊海中
惟有孔門眞實地。
面前無處春風
能知宗孔氏而斥道佛。
其言極醇。
幷世陳王之徒。
滔滔是聃竺傳法
不得於斯人者幾希
恨不進斯人中國喚醒迷塗也。
姓名無傳
惜哉。
權陽村文章經術
幷世之所罕儔
所著禮記淺見錄及入學圖說
多可取。
麗末國初
說得及此者。
惟有陽村
苟從圃隱殉國
亦當幷享文廟
而終致白晝陽村談義理。
世間何處不生賢之句。
惜哉惜哉。
慕齋納拜陽村影幀。
圭菴則不拜。
慕齋非不渾厚
不及圭菴直截也。
東岳公傷痛祖芑之戕賢毒正。
常思盖愆
每赴人宴集
進先而退後
或恐座上說及乃祖事也。
及尹慶州
將謁晦齋書院
玉山洞門
晦齋庶孫之居院傍者。
徒跣而逆之曰。
城主不可吾祖祠院。
東岳徒跣而謝之。
廟碑而泣。
碑銘高峯筆而誅芑者也。
東岳自言如可改此碑。
題名院僕之案。
不敢辭也。
修葺院宇故宅
靡不用誠
余嘗遊玉山
晦齋之後孫道斯事甚悉
東岳之賢。
眞不係世類者也。
滄海力士姓名
太平廣記稱黎明
西漢演義黎黑
未知孰是。
而出於吾東之江陵者。
其事尤奇。
當與張良幷傳
不朽天下萬世者也。
洪啓能之㬥屍也。
禍色彌天
人皆掉臂
惟李公聖模散財募人。
收殮而埋之云。
其篤於故舊
不爲死生禍福動者如此
此眞金石之交也。
竟以啓能切友。
流竄北塞
是皆國榮所媒孽也。
德修被禍
門戶蕩覆
孤寡漂泊鄕外。
時禍色燔穹。
水火不通
生者饑餓濱死。
忽有持飯羹門外
不告而去者。
其家畏㥘亦不敢出應。
而後進食
如是者屢。
賴而不死。
後跟來者
則乃陶菴所使爲也。
是亦
求仁中一事。
無所爲而爲者也。
鄭康成七十四歲。
袁紹強迫元城
卒於軍中
曹操至謂鄭康成袁紹行酒
伏地氣絶
作聲袁紹之資斧
行酒一節
未可準信
康成不能自重
致誤晩節
不可但爲小德出入也。
顧亭林論斯事而曰後之爲處士者。
幸無若康成
其待處士者。
幸無若本初
可以喚醒千古也。
亭林者洵行掩其言者也。
李延平先生汪應辰之辟。
亦卒於所館者。
揆以責備之義。
恐欠正終之道。
然未宜與康成一視幷稱也。
陸宣公本領甚正。
濟之經濟之才
極醇無雜。
卽是諸葛孔明後所未有者。
非直爲全唐第一人而已
所事非所遇。
不克盡其才。
且處謫畏讒。
秖集毉方而止。
苟使著經國之文。
必應精密周遍
裨補世敎
惜哉惜哉。
明道嘗擧不雜三人
司馬君實居其一焉。
不雜云者
不染於禪也。
溫公雅言佛者。
微言不出儒書
家法則云十月就寺。
齋僧誦經。
追薦祖先
以溫公之嚴於闢佛
而猶承襲不經
習俗之難變乃爾乎。
陸象山荊門
上元設醮
乃誦洪範錫福章以代之。
曷不自從設醮而去之乎。
設醮至宋而極盛
經程大賢而猶莫之革。
抑亦不能自專而然歟。
富鄭公身都將相
三達俱尊。
晩年居洛。
邵堯夫激發
其所尊信
無異父師
嘗云某不遇邵先生
不過一村漢。
以年則富高於邵數十歲。
屈己虛心如此
可見心量也。
富公八耋。
猶書守口如甁防意如城八字以自警。
其亦有得於邵子歟。
其視今人年位藐視儒者何如哉。
眞西山固是紫陽後大儒。
尊慕紫陽
靡極不至
而又或云象山先生闡明大道
贊述楊簡袁燮
亦或有太過分數者。
西山素性溫厚和平
秖知崇奉前輩
不事樹幟偏袒
然恐有欠於扶抑軒輊之義。
其所失身理宗歟。
黃山谷有云讀書欲精不欲博。
用心欲純不欲雜。
務博常不盡意
不純無全功。
斯言也當爲爲學眞訣
吳澄朱子義理玄微
蠶絲牛毛
心胷恢廓
海闊天高
兩句形容朱子氣象
朱子像贊者多矣。
未有若斯眞切者也。
朱門末學之弊。
偏重於尊德性
其載於心經篇末者。
不免伊蒲塞氣味
稱述朱子乃爾
盖其人頗有英氣
見處高人
自用太過
以致失洛建之尺度
失節而不知悔。
惜哉。
王伯安天資過高。
故不涉階級
專務凌躐
其言或不無超越透悟者。
而咸從靈覺虛蕩中說出來
卽是佛經註解
與洛建平門路
一切相反
所以近理大亂眞也。
陳白沙比陽明差近平實
而不知主靜持敬
靜中養出端倪
爲學問之義諦
以靜而失靜。
同歸虛蕩
陽明胡叫亂攘。
靡所忌憚
縱或差殊
其爲正路則均也。
淸儒中學醇正者。
無如陸隴其湯斌熊賜履三人
近古又有朱止泉澤澐篤信朱子
御侮之嚴。
亦出苦血。
著書太少
立論太略。
恐靡足以抗衡毛甡亂賊之勢。
邪正之判。
亦豈係於多寡哉。
河西退溪幷世
交契甚敦。
河西贈詩至云夫子嶺之秀。
李杜章王趙筆。
乙巳出處殊塗
河西終身自靖
退溪黽俛進取
河西對土亭說與退溪事。
爲之慨惜
土亭拜退溪道之
退溪憮然若不自容
亦可驗受善之量也。
公元1824年
谷以甲申正月十六日卒。
海州人士每逢是日
奉親諱。
以至婦女皆食素。
不用是日嫁娶
久而猶然
是則終古聖賢之所未有者也。
沙溪夙負盛望。
名實純粹
白洲李公問於乃翁月沙曰。
苟於生者。
可以從享文廟者。
誰可爲也。
月沙曰其惟金鐵原乎。
沙溪又嘗參釋菜
旋進退。
中規度。
泮僕相顧贊歎如此者。
後必躋文廟之享。
如其言。
國朝道學
至退而始闡。
禮則猶微矣。
沙溪出而創用專門之功。
所論邦禮小宗
不可大宗之旨。
可以有辭天下後世
且問解備要輯覽等書。
發揮禮敎
有裨於世敎
當爲東之周公
癸亥反正功臣
皆出於沙溪門下
沙溪子孫宗族一人與者。
亦可驗沙溪盛德也。
重峯倭冦必動。
宗社邱墟
持斧伏闕
必要感悟君心。
九死不恤
爲時中。
以爲於忠者。
是不知時者也。
相斗與聞癸亥反正之謀。
往拜梧里李公于仰德里。
時李公遜荒在野
不許迎接
公力入謁
止宿于側。
而自言睡性不穩
發狂譫。
夜枕夢囈
而曰主德日昏。
天命人心
歸於綾陽君。
如是者三。
李公聽若不聞。
元相夙興而曰夜枕應作譫言
告歸
李公曰更不向他所說斯事也。
李公因元相而已知有撥亂之擧。
無所勸沮也。
仁祖改玉後。
人心危疑
不知順逆之辨。
及李公造朝
民志底定
若是者眞社稷之臣也。
仁祖反正後。
旅軒被敦迫赴召
登對
仰問殿下參聞反正事乎。
仁祖商量而答之。
似若與知者然。
旅軒驚曰呀嗟呀嗟。
與知與知
是係善利之界分
故其言乃爾
亦可驗明理之功也。
愼齋出入荊圍。
終日跪坐
在家無異
不以得失動心
如此者雖終日應擧
亦不累人也。
尤翁嘗臨餐。
將進河豚湯。
聞尼尹言。
至下箸而却之曰理到之言。
不可不從
又嘗止宿龍仁。
邑倅具一行夕飯
厚齋不食
尤翁問故。
厚齋曰與本倅素昧。
無食其食之義。
尤翁曰吾亦素昧。
且此私行
見君之不食
吾亦無可食之義。
遂却食。
可見取人爲善
淺量所敢議到哉。
尤翁胤子修屋於蘇堤
有言其稍大者
尤翁曰吾孫曾繁衍
非小屋所可容。
房室不得不增廣
從容
胤子
卽父隱子過之義也。
尤翁自耽羅被拿。
涉層溟冒炎熱
氣息如縷。
而猶力疾作文墓銘
筆力奇壯。
議論峻正。
當爲碑誌冠冕
斯已奇矣。
臨命告訣書畢。
必斂筆納管而後進藥。
學問功成
於此細節
亦可見也。
朴公泰輔尹宣擧外孫
製儒䟽對辨。
而語逼睡翁
尤翁常所痛惋
己巳坤宮之巽位也。
朴公諫而死。
尤翁聞而歎之曰倫常以不墜。
命孫疇錫自己文字中語及朴公者皆刪去
盖爲其殉國
而忘嫌褒賞乃爾
同春嚴於淑慝之辨。
嘗觀朱書節要
亟取刀割去黃俊良所著跋文
又與尹宣擧說及寒岡癸丑疏。
大有未安者。
尹曰一時時勢之論。
豈得盡違。
同春時論何可苟從
如此者方爲不易之言。
尤翁所云溫和平之中
自有正直剛大之氣者。
眞知德也。
同春御家有度
而亦不遺微細
夜則必躳檢門扃鎖鑰。
愼密如此
當爲後人所法也。
李處士晉茂。
許穆之友也。
隱居淵之上。
許穆當國勸之仕。
還書終南素多荊棘
豈安其性。
終身不出。
亦深藏不市之人也。
遂菴華陽衣鉢
故聞華陽之風而作者
皆登黃江之門。
遂菴惇德純行
孚感髦譽。
彬彬成材
近世儒門之所未有也。
有若南塘,李巍巖,蔡鳳巖李華巖玄冠峯,尹泉西,崔梅峯,禹孤山
卽所云八學士
而皆以居湖西者而言也。
外此如尹屛溪,成秋潭諸賢不與焉。
屛溪門徒
亦有五學士之稱。
金密菴砥行,朴立菴俊欽,宋綱村明輝金奎五,金宗溟諸公是已。
厚齋專從朴實頭用功
論理諸說。
亦皆得正
非雇耳傭目而得者也。
且袖箚七條
俱一一中窾
至若出南崔於肅宗廟庭者及尼尹事。
尤係正名
可謂知所先務也。
農巖講辨之際。
一點爭心勝氣
公聽幷觀
曲盡人言
雖使其人對辨。
不敢一喙其間
秖應言下點頭而已
思辨錄辨及知智說之類是已。
三淵自雪嶽
秖觀疏箚與政目。
有問其故者。
淵翁曰疏箚要見其忠言嘉謨
政目要見其進賢退不肖也。
亦嘗覽科作近體詩
用占其人之窮達賢邪。
往往奇中云。
三淵神於知幾
丁卯戊辰之間。
處楮島登樓賞雪
噓唏江山淸曠
世路日益險巇
吾恐其不保此
居。
未幾家國之禍罔極
丙申丁酉以來
常歎善類將盡劉。
如其言。
壬寅下世
先於夢窩
被收連之律。
亦可異焉
三淵於羣子姪。
篤信橧巢
嘗屬以後事。
命作行狀
橧巢問其立論宗旨
淵翁答曰富貴如浮雲一句
庶幾無愧
橧巢未及狀德而歿。
止菴追述
而以斯義爲之眞諦云。
三淵少時遊楓岳歸。
作詩寄僧曰夢中皆骨玉層層
象外淸遊更未能。
秋來萬二千峯月。
應照山僧禮佛燈。
農巖改照以伴。
夢窩改照以作。
文谷取見曰照伴二字
足以留名。
未若作字之必致遠到也。
文谷鑑識高矣
崔愼衰絰耕於會寧之野。
老峯閔公以北伯廵部六鎭
見而異之
與語大喜
送學于尤翁。
郭林宗之於茅季偉
崔公生長竆荒
居喪盡禮
閔公甄拔下流
作成人才
俱可爲後世法。
北軒農巖竹泉不甚怒。
及編農巖文集
三淵圃陰議及此書存刪當否於北軒
北軒以爲農巖文字皆似睡似覺。
若不載斯札。
無以喚醒人心目。
本家仍其言不刪
北軒亦非淺量哉。
陶菴天分極高。
文辭夙就
游魚碧海
鶴夢滄洲
八歲所作也。
睡谷丙申一䟽
微婉其辭。
義理自明
皆從神閒氣定中所從出也。
以故開悟聖衷
大定斯文是非
有辭天下後世
眞納約自牖也。
睡谷告退
止宿於廣津。
踈齋諸賢送至于江上
同宿村舍
村舍狹隘
鋪睡谷衾枕於上。
諸賢將向睡谷所臥展足。
丈巖爲言吾輩當頭戴此翁。
詎可展足於寢處乎。
皆以首向上云。
其爲上下敬服如此
南塘農巖三洲
農巖黃江信息而曰。
近讀何書。
中庸
曰知而讀之乎。
南塘歸告遂翁
遂翁笑曰不知故讀之。
其言渾厚
不露圭角
亦可見德量之宏也。
南塘氣象甚好。
濟以雄辯
有足動人
老樵李公嘗云吾見韓公胷藏羣書
言語文字
亦可以遂非
李彝章以繡衣潛行
止宿南塘所。
聽其言論
歸語其黨類韓某學問諸葛亮云。
靜坐窩沈公潮江門晩進
卒業南塘
篤信南塘
有言南塘門人無如泉門之朴聖源楊應秀者。
沈公曰宋能相金謹行諸人
何渠不若乎。
公素非爭
長競短者。
其言亦非出於務勝也。
屛溪幼而入學
口鈍不能句讀
塾師欲辭去。
屛溪涕泣不寢
塾師感其意復施敎
屛溪亦努力不已
竟底有成
眞以魯得之者也。
英廟戊申
丹巖李光佐同對。
上執兩人手。
勉其保合。
丹巖力言不可
竟不承順
退而有自得意
說與丈巖
丈巖答曰素日見重君上則豈以大臣而至被握手乎。
丹巖憮然自失云。
丹巖面斥光佐
不承上旨
固爲得正
若不可尙已。
丈巖之云甚高。
義理無窮矣。
渼湖與知守齋兪公。
卜隣而居江上
對食
渼湖喫水澆飯。
一粒遺者。
兪公亦進水澆飯而多遺粒
渼湖言其㬥殄天物
兪公曰爲其恩及雞犬也。
盖云澆飯餘澤
將爲雞犬之食也。
宜其爲大臣之言也。
兩贒所處氣象
大小不侔
而當以渼湖爲正也。
密菴金公華陽碑事。
抵書渼湖爲數千言
辭氣太激。
至云孔子是事乎。
孟子是事乎。
而渼翁所言纔數行。
而其言渾厚
至曰萬一賴天之靈。
終若有悟。
又何憚於舍己見而從之乎。
可見識量大也
櫟泉,雲坪少時契好綦篤。
因兩文正從享先後
論。
至相告絶
邂逅路次
兩家執鞚者。
不知睽阻曲折
引馬首互接。
兩公相對掩淚
無語而別。
及雲坪歿。
櫟泉爲位而哭。
亦可見舊誼也。
從享先後
未知兩家所執之如何。
至於終身不復相面無已過乎。
不曰故舊大故則不絶乎。
非直故舊已矣乎。
元陵之世。
儒贒出脚者。
厚齋南塘,屛溪,黎湖,櫟泉。
厚齋南塘乙巳初服
世道明之時。
鳳儀鴻漸之美。
黎湖在蕩論橫挐。
邪正混淆之時。
而袖箚討逆
粗伸旣晦之義理
有裨於彝倫
泉所遘之時。
益復艱危
而感臨軒十使之禮。
不爲已甚之義。
言人之所難言。
言無不盡
以致恩禮無終
狼狽去國
炳然斯文世敎
當爲五十年中儒者出處結局也。
屛溪赴召溫泉行朝
因賜侑尼尹。
投章而去者。
亦爲得正
黎湖之學。
專務敦實
故語動靜
亦極簡重
遵程門一髭髮不似。
便是別人之訓。
宗族門人
咸請寫眞不聽
近菴尹公汲,退軒趙公榮順
畫師至。
苦懇不已
而亦謝遣
斯事亦可法也。
英宗大訓之頒也。
有言其不可者
當用極律。
懸法
象魏
莫敢措舌。
獨宋雲坪上疏還納
道伯邑倅。
及禍
皆不受。
雲坪送奴直呈于政院。
政院亦不捧
適會遭艱
其事遂已。
而其舍性命而爲之者
一世惟有雲坪一人而已
山水軒權公初拜諮議
上章遂菴赴召時事之載諸裕昆錄者。
英廟震怒
卽栫棘于耽羅。
聞命怡然
無幾微色。
通宵安寢
鼾息如常
止庵金公與之聯枕。
歎其不可及
君子所養可知也。
山水軒習於禮。
親懿有喪。
躬自斂襲而曰。
吾竆無以助襚。
當以筋力貨財
今人尸柩凶事
忌諱多端
不與至親初終者衆矣。
見斯翁能不愧汗乎。
公行祥,宋公煓,成公德明俱居龍仁。
爲泉門高弟。
一鄕稱三處士
宋德相之被敦迫也。
處士悶其將失身於國榮。
力勸其勿出
竟不可回。
則齊往德相敍別
仍言此行旣不可止。
到江上一疏徑還。
猶可及也。
德相不聽
處士相顧憂歎致使吾君輕蔑儒者
必此人之故也。
如其言。
直菴嘗訪渼湖
渼湖迎接寒暄畢曰。
兩家在昔
世好甚敦。
壬寅後有難講舊。
仍不復與言。
卽以直菴之父聖凶賊龍會盟祭也。
直菴靡所强
辨。
亦無慍色
從容辭去
兩賢所處
不失宜也
直菴爲學
朴實頭用工
專務踐述。
見於言語文字者。
一毫虛夸
每上辭本。
百拜
晩暮不能筋力爲禮。
則減五十拜。
如張旅軒之爲云
直菴南溪辨明心跡
亦出苦血。
不如一任公論之爲正。
孝子慈孫
不能掩其父祖
外祖乎。
北亭志述被禍後。
夙夜貞菴兄弟所以後事者。
所不至。
夙夜齋以其女妻其子一復
貞菴送其夫人終養北亭父母
又欲敎授一復
一復不肎來學
貞菴僑寓於數百里而往敎之。
如此者方可謂死者復起
生者無愧也。
夙夜齋痛英廟受誣罔極。
要以一身出處
爲辨聖誣之義諦
累被光佐薦引
抗志竆山
畢生自靖
若是眞元陵之忠臣也。
貞菴少時英發
亦頗卞急
泮人來告居魁於陞製。
驚喜超越屛風而應之。
及勉學矯揉氣質
馴致敦厚溫和
一日夜有穿窬之患。
招奴警盜。
不少凌遽
偸兒自逃。
寬綽有裕如此
嘗慕延平退溪
尊閣延平問答退溪言行錄
用勉後生曰是可以變化氣質
愚嘗謂一部貞庵集。
亦可使人變化氣質
止菴晩暮病不克講授
閔尙書鍾顯携其子致福造謁曰。
近日師生之名。
爲世所賤。
幾乎泯絶
兒雖蒙騃
不能執策請業
托名門下
存得此箇道理
亦足爲美事
止菴笑而頷之。
可見往哲風義
老洲季年有請學者
擧斯事以喩之。
止菴扶病造朝
闕門步步而歇。
國榮伻人要路
俾入其宿衛所而休息
止菴終不聽。
晉接卽出。
信齋得孚。
平生一事不苟
一步不枉
名義風節
當世第一流
以故受知健陵。
畀以敎胄之責。
恩禮隆摯。
終始靡替
若數正廟朝完人
莫宜居先也。
始拜諭善也。
上命占第于泮峴。
賜屋價。
公辭曰江上有廬。
其價相當
當賣舊買新。
不敢賜第之命。
屢致申諭
終不順旨
密令掖屬自買公江舍。
而優致其價。
公因其價買屋。
卽泮峴之廬是已。
公歿後庚申
正廟偕純廟謁閟宮
舊第輦路傍。
顧東宮指點而喩之。
至今傳爲盛事云。
際會始自癸卯朝參一奏。
而不受賜第
亦自重之一端也。
過齋金公弱冠時。
宗家婦人惑於巫女
傾世傳之物。
躳往其所
巫女傳芭碎鈴而神不降。
無以售其術。
陽剛之氣。
鬼物所憚。
與尤翁髫齔時事同。
知其爲間人物也。
李林隱敏坤抗章論事。
而被嚴譴北塞
台象漢來別。
握手嗟勞。
李公無幾微色。
徐云雖係死生契闊
不可士夫之手。
洪台憮然
李公志氣骯髒
之死不變如此
名位不顯
由於此。
而其不降志辱身
無愧爲當世之完人也。
寧邊人尹居衡以萬戶退居
不復進取
讀書行義
一鄕之望。
稱以松坡處士
陶菴繡衣未及有聞。
竟失薦剡
終身恨。
其子濟世號就巖。
世其學。
除寢郞不仕。
陶菴亦稱善士
父子繼業
可謂西土傑士
而名湮滅不稱
惜哉。
嘐齋嫺於禮。
士夫三加之賓。
不少失儀
亦曾赴二憂嗣孫冠席。
見其器用太侈
促駕而出。
主人請其故。
公責未有奢濫而不亡者。
吾不欲與此。
主人摧謝不已
卽易以樸素
公始行禮
申戒而還
亦可驗古人風節也。
中洲李公少治擧業
臨闈每有關節
輒不受。
從兄李尙書益輔勸以進取而亦不應
止菴金公定居驪州。
仍不赴擧
尙書以不事科宦則爲盜已矣
不少改度
恬靜寡慾
自其素性然也。
從姪述源嘗歎
吾叔卽古所謂逸民云。
持平宗魯以愚嗣孫
克紹家學
講經子愚故宅
從學者幾遍全嶺。
其贈門人崔象龍詩曰。
憐君千里不曾遙。
石室伊吾送幾朝。
丹粒欲成龍虎鼎。
靑春已學鳳凰巢
硏經會使分銖縷。
臨事須要過木橋。
更把邵翁推得盡。
不妨隨意漁樵
警絶可誦。
鄭處士赫新隱居烏棲山中
有詩云簷前習鳥冲天志。
枕下鳴泉達海情等句。
淸絶可誦。
金竹菴直淳淸夫,李竹村友信益之,閔擴齋致福元履。
幷世盛名
驪江三絶士。
金李兩公
名登儒選。
而厄於短造。
閔公晦身祿仕
不免殀。
俾其志業罔克充闡。
是關吾黨運氣也。
齋文章經識。
超絶流輩
可惜也。
李圭復初陶菴
陶菴問其世閥
復以詩對曰三世騎兵價布者。
百年窮峽生身
不諱其處地卑微者。
固已知分。
因之實心爲學
造詣亦眞。
奇士奇士
不順舅姑
至行
感化勃磎
卒爲孝婦
旌善松石
仍自號云。
嘗過嶺南
下賤咸稱退溪老先生
淸州則稱尤菴大監
是可驗湖嶺風俗淳漓也。
國朝盛際
言議咸出儒者
朝廷仰成山林
世敎汙隆之攸繫也。
李尙書益輔謁其從兄晉菴曰。
往拜渼湖則渼翁以從氏秉匀。
靡所建白
隨俗脂韋
得罪士論云爾
晉菴氣色消沮
將無所措躬。
不敢致憾於渼湖
亦可見當時士夫風節之美也。
漢昭烈云勿以善小而不爲
勿以惡小而爲之者
此與伊訓爾惟德罔小。
萬邦
爾惟不德罔大。
墜厥宗云者
語意一揆
三代以後
帝王無此見解
昭烈遊於鄭玄盧植之門。
故得其緖餘而然。
淵源所漸。
而亦學識所造也。
劉璋而奪其國。
非行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不爲者也。
行不掩其言。
惜哉。
稗乘所謂靑野漫輯。
靑陽人李喜謙所述也。
喜謙卽尹東洙門生
其所編輯
入附出汚
亂用手勢
語及尤翁則構虛捏無。
無所不至
如此者數卷。
尹光紹使秘而不出。
此是合尹推雜記良佐雜錄而益肆誣辱云。
是與南夏正桐巢漫錄
同其凶悖
可焚而去之者也。
淸人阮元著書
造妖捏怪
所不至。
以爲君臣夫婦朋友
天屬之親。
不當五倫中。
一掃經傳成訓
其言殆近鳴吠
靡足爲辨。
而其心之無所忌憚
至於
斯極。
淸人之亡。
可占於此矣。
張說高力士作祭父文。
文苑英華
宰執而代宦寺家祭之文者。
自有南牙北寺以後未有者。
也忍爲之乎。
是出於威怵利固寵保位之計。
一身而壞四維
狗彘不若也。
平生伎倆
都是詭譎
不料無良至於斯極也。
趙師𢍰嘗作犬嘷。
以媚侂胄。
及侂胄伏誅
有贈師𢍰謔詞者曰。
侍郞自謂東墻
曾學犬吠村莊
今日不須搖尾
且尋土洞深藏。
若是不可齒諸衣冠之列。
葉正則師𢍰墓銘
稱美甚重。
抑不知有狗吠一事云爾耶。
縱無此一着
失身於侂胄者。
難免法義之誅。
况爲狗彘行者乎。
朱子嘗云正則在此詖淫邪遁四種病中。
將此見識
便欲判斷古今
不亦誤乎。
朱子已知其含糊鶻突
宜其無見於贒邪之辨也。
顧寧人閻百詩梅定九萬季野俱爲明朝自靖
終不被康煕降志辱身
其所卓爾
無與擬倫
李光地或爲之立傳。
只稱其博極羣書
能以著述
自通於後已矣。
一言槩及其風節
渠旣失身
不敢名義
身與心俱化爲戎。
其亦可哀也。
錢謙益始旣失身馬士英阮大鋮
終又失節於淸
人。
直是傀儡魍魎漢也。
上愧孫高陽
下愧瞿稼軒
劉禪之愧父子也。
瞿稼軒降靈
作詩用代里社迎神送神之曲。
其辭悲絶。
至有驅使八公草木
也應談笑苻秦之句。
然苟使稼軒有靈。
其肎肹蠁迎請乎。
更將何顔歸見師生地下乎。
魯齋勉齋北山嫡傳
而作詩壽賈似道
頌其援鄂之功。
而辭極諂諛
殊乖素守
有是乎立腳得住之難也。
核之於宋史本傳。
無依似道之事。
而其詩之載文集乃爾
不可曉也。
傅伯壽與其伯成
曾已師事朱子
旣又奴事韓侂胄
致位通顯
僞學之禁。
草詔善類
草朱秘撰告辭
大遜如慢。
小遜如僞等語。
朱子歿。
伯壽適知建寧
不以伯成非其兄每切責不聽
爲人如此
眞西山序其文集
稱述治績而曰。
世之以附會詆公者。
亦豈盡知其中心之所存哉。
其所原恕之辭。
費心思。
誠不知何爲其然也。
此與勉齋之祭林栗文。
同一揆歟。
難免識者之譏也。
伯壽趙師雍胡紘
置諸伊洛淵源續錄朱門叛徒
邢恕之置程子門人之末焉。
萬世背師之罪人
渠輩亦何心哉。
李光地述其妻墓誌曰。
母夫人之喪。
余留守制
自宅恤至安厝
凡百哀勞。
夫人率我諸昆經紀
所云留京守制
未知何爲其然
縱令起復
起復金革則不可。
非金從事
而母死不奔喪
喪祭委諸妻若諸昆。
已無與焉者。
不孝大者
守制何事乎。
光地亦嘗爲送友人外艱歸詩。
送人奔喪
而渠則不奔。
何待不若待人耶。
戴星之行。
贈詩非時乎。
渠已失身於龍庭
大質已虧。
亦曷責乎。
婚姻禮正
然後品物遂而天命正。
士庶猶然
况以帝王之尊。
而處妃匹之際者乎。
昭烈立劉瑁妻爲后
失節者配己。
是已失節也。
餘人尙不可爲。
矧玆同族乎。
瀆倫亂常
不可但以失禮言。
若是者將何以宗廟社稷
而闡陰敎天下哉。
孔明之不諫東征
猶有其說。
是爲造端正始
國家安危存亡者。
而亦一言者何哉。
抑言之而不著歟。
終不能諫止
孔明何以辭其責乎。
毅宗末年
戚里嘉定伯姓周者
因母后進蘇州名妓陳圓圓
色藝雙絶
上問圓以所從來。
卽命遣還
此事不讓美於宋仁宗之出尙姬。
所以爲殉社之基本也。
幷后匹嫡
非禮大者
故雖以天子諸侯之尊。
猶不
敢爲者。
士大夫乎。
錢謙益元配夫人尙在
而竟以河東君爲妻。
毁破禮防
悍然不顧乃爾
得罪名義宜哉
吾東士大夫閨門之行極正
三代之所未有
無愧漢書所云婦人貞信之稱。
近世大防漸壞。
往往不忍言者
寔由世敎衰。
不興以致然耳。
若是何以華人贊禮樂之仁義之國哉。
俗敎女子
以諺而不以文
是故生不聞聖哲成訓
不識三綱五常之爲重。
至若諺稗。
皆是淫褻不經之說
婦女不知都出於虛贗。
認以惇史
反道悖德
從此出。
自朝家嚴禁諺稗。
俾其父母敎之以孝小學四書等編。
庶幾移風易俗
而知斯義者寥寥
其將淪胥夷狄禽獸矣乎
近思錄卽有宋一經
四書階梯
葉平巖註太欠踈畧
太極圖說。
刪略朱子註解者。
失體裁。
至淸施璜近思發明
於葉註之精者。
益求其精。
未及註者。
蒐輯補之
比葉註差勝。
而猶欠財定。
若經農巖正則可成完本
而世無具眼者。
未知來後孰任其責耳。
旣合五子近思一書
又載薛敬軒胡敬齋羅整菴高梁溪名論於各編之下。
不爲
無補學者功程也。
壬寅之變。
夢窩荐棘于巨濟
虐焰燔空之中。
猶將節酌通編一部
日夕翫繹
及其被逮也。
以此留施尤菴書院
用作後人誦讀之資。
閔相國百祥之流是島也。
亦讀是編。
書報貞菴
貞翁他年誰作輿地誌。
可將斯事作故實。
夢窩老而好學
不以危禍自休
能爲嘉惠後學之圖。
不可視以微事而忽之也。
余嘗倣茅鹿門唐宋八大家文抄。
擬選吾東文
牧隱佔畢齋簡易谿谷,澤堂,息菴農巖,三淵八家
精力莫逮。
罔克議到。
用俟後世具眼者。
遂此志願焉。
若倣淸人儲焮十大家之例。
則當加月沙象村
文淵正集
專取關係世敎文字
而不載胡邦衡高宗封事者。
以不識用華變夷之義也。
若使元魏孝文帝而處之。
不見刪。
贊美不已也。
國朝將設倉於龍山江上
卽今所謂別營也。
開基掘土。
石槨出焉。
刻曰朝鮮李氏倉庫之地。
葬我於栗島。
從其言移窆栗島。
後因大水栗島崩而墓不傳云。
推步前知
瞭若指掌
筭數之精乃爾
而可認天下事。
莫非前定
非人力所可推移也。
花潭數學
卽吾東之康節
而終欠醇正
故其言行
之傳後者
多涉弔詭
未可準信
云臨命欲尸解
杏村以非正終之道。
力諫而止。
未詳虛實
而苟其然者。
杏村可謂師生之分者也。
仁祖之世。
有蔣姓人通奇門遁甲之術。
隱于市廛
爲人傭賃
朝廷殺朴燁。
長歎不已
丙子市廛子弟嘗厚於己者。
避兵於鞍峴。
而賊不敢近。
金汗亦知其非常人。
餽之以物云。
術士李懿信過尼山
見魯城山而曰野中突起
氣勢秀拔
而有反走之形。
鍾此山氣者。
必有背馳者。
尹拯而其言乃驗。
懿信亦可謂神術也。
文菴李公爲陶菴門下先進
文學靡與比幷
陶菴每有述作
輒與商確
一日文菴曰夜夢見背后書右副賓客李宜哲。
未嘗有虛夢。
或者中否
文菴經術竟拜右副賓客文提學
編輯百卷
朱子大全箚疑後論語類要解等書。
亦有功於斯文者也。
太白山中。
近世眞隱
夫妻負戴而至。
故夫稱負之。
妻稱戴之。
不道姓名
有往訪者。
見其懸鼓於樹。
兩足蹈皷而歌以自樂。
有詩云東畔雉呴西畔睡。
風吹鬢髮剩有餘。
問津何不一杖指。
使知千載長沮
遯世無名
亦可謂高於沮溺矣。
偶檢道家書。
有云明道先生嘗憇一寺
夜聞察察有聲
火燭之。
鼠於佛腸中啣一書欲出。
先生視之
丹書也。
手抄而納舊本於佛腸。
明日召塑工補厥孔。
先生依其法鍊丹月餘
見其屋有光以爲火。
競趨撲之。
非火也。
遂不復鍊。
以將成之丹。
塗於銀器
所塗處卽成金
或諷先生服之。
先生曰吾腹中安可着此。
此不載於程子遺書
而其不爲異術遷惑如此
與洞解加一倍法而旋復之者
同一義諦
苟非龍德正中者。
其何能與此哉。
圃隱雷轟碑面。
本朝贈職。
只存高麗侍中者。
已可驗英靈赫臨。
而後孫多居墓下。
有喪則邱木先死
用作柩材。
將祭墓奴持酒甁。
中路竊飮。
甁塗于脣。
至改備而後始去口。
崧陽院廨失火
將延祠宇
方穿出位板。
風雨驟至
頃刻滅燎。
竹橋石欄中折
而不隕于血痕
祠墓之間。
洋洋乎如在云。
不異哉。
江陵松潭書院
再被回祿之灾。
而獨廟宇全安
以爲院是妥靈之所。
得神明所助。
德興大院君廟。
廟僕早起循省
有人伏于廟庭
昏窒不省
僕蹴起而問其故。
則曰我是盜也。
廟中
器。
將踰垣而出。
兩腳不可擧。
有聲出廟內。
仍被嚴刑
伏而不起
其所擔負
廟中儀物也。
又有虎伏死於廟庭
祭饌若不潔精
輒施罰于嗣孫及具羞之婢子
祭訖嗣孫下階而跌。
警懼出餕飯看審。
每有毛髮
以故齋沐致誠
倍百他祭云。
龍蛇之亂。
賊犯箕聖墓。
中隱隱有樂聲。
賊懼不敢發。
孔子大聖也。
通幽明之故。
應無顯靈之擧。
而崇禎癸甲之間。
曲阜縣聖廟中有泣聲。
視之
宣聖兩淚交流
衆皆驚異
報于曲阜
令親廟中省視
聖淚尙未乾。
不勝駭懼
焚香拜祝。
以有天地翻覆之憂乎。
亦可異焉
顯聖母巽于私第也。
夜輒有兵馬聲。
宮墻廵邏之爲者。
宮婢出而覘之則無形影。
己巳甲戌
靡夜不然
聖后復位入闕而止。
至德所臨。
百靈衛護
光復之兆。
亦可見於此也。
巫覡之事。
極其荒誕
而往往有驚異者。
壬寅士禍之后
崔錫恒婦女錫恒賽神
女巫碎鈴大叫云吾是尹進士志述冤魂
急持錫恒頭來。
終日夜不絶其聲。
錫恒婦女聞其事。
替送錫恒衣冠軒軺
咆哮踊躍
錫恒構殺忠良之罪。
而片片毁裂
忠魂毅魄
鬱不散。
剡剡揚靈乃爾
其事與豫讓擊衣略同
足稱快。
錫恒不終月而斃。
當時文士
作古詩述其事云。
辛未關西土賊洪景來擧兵叛。
將祭鮮于遯菴泰川鰲川祠。
粢盛終不熟。
瓣香終不爇。
竟不成享。
遯菴英靈洋洋
至不受亂賊私薦。
神理好善惡惡
亦可驗也。
若使遯菴而在者。
應敎一路
不致逆順之辨。
而任自從賊也。
徐餘齋禎稷輯家居談說
而名之以恥言。
格言至論
曰仁生理也。
卉木實中之含生者命之仁。
實卽誠也。
物之終始也。
卉木之旣結。
而又傳生者命之實。
發揮程子意者如此
此外理平實。
無嘉隆以後諸儒虛矯習氣
令人興感也。
壬辰倭賊至大同江
無船可渡。
彷徨之際。
忽見一白渡江而去。
不沒膝。
羣賊見之。
以爲水淺
鳴皷進軍
太半溺死
後祭狗於江上
狗首津。
卽今土城外閒似亭上流卽其地云。
斯事與高句麗時七僧之引隋兵溺淸川江同也。
七僧則諉以佛靈。
而狗則出於忠義
亦可異焉
倭奴竊據平壤城
一夜有羣鼠渡江而至。
入倭賊矢韔中。
齧斷其弓弦與矢殆盡
倭賊
不敢戰。
鼠隊出至蒼光山自死。
今有鼠塚。
官爲之祭云蠢動含靈
咸效其性。
詎但爲蜂蟻之有義哉。
草木無靈
而亦隨地相感應。
己巳牛兩先生黜享于聖廡也。
山府埋兩位版鄕校近所松樹下
枯死
甲戌復享。
改柯易葉而生。
翁華陽草堂梅樹甚盛。
己巳春枯死
甲戌復生
花葉如舊
順興府賓館前有鴨腳樹。
錦城大君居隣近館所。
而是樹忽枯死
錦城被禍
於革邑。
百年後枯復萌
漸至成陰。
錦城大君褒忠築壇
斯事亦已奇矣。
竹林公山海。
以端廟戚聯。
殉節於順興。
建祀雲谷
竹林後孫宗洛。
乃祖伸冤建祠之歲。
到順興。
錦城壇。
再生鴨脚樹。
伐其柯作柄。
歸揷于雲谷祠前
今成拱抱之材。
是爲萊公竹之類歟。
意氣相感
在於卉物
亦可異焉
魚在江中
隨陽上下
立春前皆附地而潛。
立春後始浮水而游。
所謂魚陟負冰也。
水內水外
都是一氣
非直在陸之蟲啓蟄而已
春寒孔酷則雖已建陽
百蟄不動。
魚則負冰潑剌
無異盛夏
水中受陽。
先於水外也。
衆萬之生。
莫不返本
花生蟲。
蟲化蝶而採花
糞生
蠅。
生蛆而嗜糞。
苟體斯義。
則亦可以知敎子孫之術。
盖人與物不異故也。
草堂春睡足。
窓外日遲遲。
大夢先覺
平生我自一絶
孔明詩名世。
世間凡係孔明文字
莫不援用
非直科文已矣
孔明只有梁甫吟見載武侯全書
草堂詩秖見于三國演義
其出于聖嘆可知
無人辨破。
古今詩文眞贗相混
如此類者。
不可勝數
大夢云云
有涉浮夸
决非孔明口氣
不待具眼者。
而可斷其僞也。
叔子韓維泛舟潁湖一條
見載於宋名臣錄及二程全書
性理大全歷代編載諸韓琦條。
韓維韓琦
朱子陳器之書(性是太極云云)直云潛室陳氏曰云云
好學論。
伊川所作。
而曰明道
其全不考校
混淪編入如此
其餘皆可推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