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定斋先生文集续集卷之四 (自动笺注)
定齋先生文集續集卷之四
 書
  
權可器(璉夏)別紙
理成氣。
氣成質。
化形
濂溪固曰。
太極動而生陽。
靜而生陰。
朱子亦曰。
根於理而日生
所謂生者。
非如父母生子也。
婉轉說則可。
而直曰理生氣。
則或似未安。
又曰。
五行者。
質也。
所謂五行
卽以陰陽稺盛而分言之。
何得陰陽五行
分氣與質耶。
五性一性之云固然
這箇一理包涵渾全
而實有粲然不可亂者。
理之本體然也。
禽獸一點子明
卽因氣之僅通一路耳。
非所具之理。
有剗割分劑也。
來諭已知此義。
而但謂物亦具五性
謂物之性一。
則是天地之理有虧也者
郤似有形色貌象可以尋覓者。
名言之間。
有少滯碍耳。
惻隱之心仁也云云
這箇仁義禮智。
是以情言。
今以言性。
有少混紊。
元亨利貞
生長收藏
生長收藏者。
氣也。
所以生長收藏者。
理也。
所以然之外。
別有爲主元亨利貞耶。
卽此爲主者。
卽其所以然而言之有未瑩耶。
易立乎中立字。
不如行字。
葢易。
交易變易之名。
一立字。
恐非其義。
如何
主一之謂敬。
恐與一陰一陽之謂道不同。
陰陽與道。
形上形下不同
而道爲主運用之本。
之字煞有力。
主一卽敬。
則這之字語辭
今曰所以主一者是敬。
而謂與一陰一陽之謂道同
則是主一與敬。
判爲二物矣。
且道無適之謂一。
亦將曰所以無適者。
是耶。
答權周瑞(錫璋)別紙
 大學序。
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
其下曰。
知其性之所有全之
性與四德
似有分別
性與四德
似有分別云者
看得文句細密
而以渾然體段而言。
則謂之性。
條件名目而言。
則謂之四德
有何分別
 明
先儒有主心主性主理包氣。
合體用。
性情之說。
謂之心乎。
謂之性乎。
不必分屬一邊
朱子明德之問曰。
性郤實。
感應虛明言。
心意爲多。
大山先生於明德心性之問曰。
就日發見處。
見得端緖
下箇明之之工。
方是。
親切久之
亦自見得
考見如何
 志有定向定字。
章句志言
或問曰。
方寸之間。
事物物。
皆有定理
就事上言
定向定理
物格說。
略同
物之理到盡。
吾之知已到盡。
見得事物皆有定理
則吾之志自有定。
方寸之間。
自是志耳。
何足疑乎。
公元1306年
答南德遠(有鐄○丙午)
來書云云
可見用心一端
古人云。
如此是病。
則不如此是藥。
於此體得。
纔覺不專一
便自收精神
讀書應事
此心不放。
久久
自有所至
所患者。
謾爲悔歎
不能眞切用力耳。
相與之意。
聊誦不逮之語。
還自愧耳。
  
別紙
 絜矩章。
先效後事
絜矩
平天下之事。
而其言均齊方正者。
乃言所施無不均。
以釋矩字之義。
以先言其效也。
 中庸序。
前言道心而後本心之正。
一本字。
人心道心而言。
人心之得其正者。
通說本心正一句。
 理以陰陽五行云云
雖曰天卽理也。
不可曰理。
陰陽五行
化生萬物
如此
則郤似理有情意。
使是氣也。
亦字。
以氣成形
理又具。
故言。
 釋達德之誠曰。
一則而已
九經之誠曰。
一者
誠也。
小註
三德之者一。
(止)所以實其事。
上言而已矣。
下言一者誠也。
可以而已矣。
每每言之乎。
三德之謂實其德。
九經之謂實其事。
誠之爲解不同之故也。
公元1316年
答南稺猶(興壽○丙辰)
前夏餞行
尙在心曲
歸又委書致問。
感僕何言。
俯囑文字
本非所堪。
况在耄荒撼頓之餘。
尤是精神所不及。
不敢輒拒。
謹此拜受
但未知何時抖擻以仰副。
甚悚。
格言之求。
可見用意
朱子劉子澄二條
錄在別紙。
 專以聖賢之言。
反求諸身。
一一體察
須使一一曉然無疑
積日旣久。
自當有見
但恐用意不精
或貪多務廣。
得少爲足。
無由明爾。
 前輩志於學
而性涉猶豫者。
內省甚深。
下問甚切。
然不沛然用力日用間。
以是終身抱不决之疑。
可以爲戒
不可以爲法也。
公元1317年
答南稺猶(丁巳)
此伻意外也。
令人感荷
謹審用萬相。
一味在憂
慮中。
無足奉聞
磁石
百餘里專人
苟非見念之摯。
何至如此
第不知毛與石之當用何者
檢本方云。
火煅醋淬七次。
碎如米云云
則毛之不可火煅醋淬。
可知
乃是石之塊也。
玆以更懇。
然旣非本里所產。
則求得非容易事。
累煩祈懇。
極爲悚然
而便同求濟水火
幸更示之如何。
簡幅五幅奉呈
而其一郤寫張南軒自修銘去。
庶或萬一有助於涵養本原之功耳。
公元1364年
答金英仲(𨯶○甲辰)
開封不可
自有古人成訓
此豈難辨之事耶。
惟君自於交戰之機。
不能一刀斷去。
若不知則已。
旣知其未安。
則恐不可冒而爲之。
如何
公元1377年
答金英仲(丁巳)
所示疑節。
大祥此月
則來二月乃禫月也。
今因成服昨年正月
祥事雖退以成服之日。
而禫月未過。
恐當以久不葬。
後月後月祥之文。
行禫於二月
不可過時論也。
後白笠。
當此縞素之日。
雖似泛同於平人
而白笠自是祥後之冠。
則恐不必爲嫌
令族人所値變節
又是難斷。
然練則今不可追行矣。
只以當初成服後時
禮當退行練祥
而練則已過。
今當祥祭
退行成服之日。
由於殯。
而至退行時。
用大祥祝矣。
權時仲(行夏)別紙
 小祥正服練與不練。
無明文。
而旣受功布
功布練也。
練之。
亦似無妨
服問曰。
練服功衰
檀弓疏謂正服不可變者。
不如中衣之變。
黃裏
縓緣也。
若其用煅濯灰治之布。
無可疑者。
家禮無別製練衰之文。
故多仍故衰不練。
而故衰著到一年破弊
不得已改製
似得古人服其功衰之意。
來示恐是。
 葛絰三重四股。
俗用二股
葛絰三重四股。
間傳文也。
則稍加餙。
故與麻帶兩股自不同。
葛絰兩股
自是俗失。
此等違衆
似亦無不可
權時
邇來作何工夫
左右信厚有餘
振刷不足
恐於進步爲欠。
幸剋意向前。
無徒有志彷徨歧路爲望。
仲聞一書來。
講四七所從所主之異。
其言非不是。
只是性中。
本然氣質作兩窠窟
恐未爲然。
今承亦以其言爲是
李書
可器書中。
取看爲望。
濯叟意外筮仕
闔門惶感。
一番趍肅。
已就職。
早晩
似尋遂初矣。
權時仲別紙
 太極圖說。
果齋註曰。
其德曰仁義
其用曰中正
不可中正仁義
分體與用。
中正仁義俱是德。
而各有其用。
朱子云云
中正仁義
四德也。
果齋說。
則以仁義
大關鍵。
而以中正
仁義之用。
故曰仁義而非中正云云
言亦自是。
未可以分四德言者。
來相駁也。
如何
 子在川上
怎生一箇無竆
便道了得他。
朱子所訓。
須見所以無竆得之意觀之。
則然怎生一箇無竆(古)。
便道了得他()吐。
似切於一箇無竆
便道了得他()。
怎生一箇云云
其意葢謂何得以一箇無竆
而便說見他道理云爾
 遯之九三。
註曰。
君子用是道。
以畜其臣妾
正文君子之待小人
不如是之意推之。
畜臣妾。
因結其遯。
似非君子之道。
而所釋反於正文
係遯之私恩
畜養臣妾則吉者。
非謂枉曲之道。
特示之以恩而已
故爲吉。
而亦不必以是道也。
故曰然亦不如是也
非以係遯爲非君子之道也。
 
釋氏以不知此(止)何那不得
釋氏不知放這身都在萬物中。
一例看。
而去他身上起意思。
則於那身何不得。
故郤厭惡云云
何那不得
猶言於這身。
處置不得耳。
 前母黨服
前母黨服。
於禮無之
若謂不可全然平人同。
則只不衣彩可也。
雖入其殯。
不可制其服而服之也。
答南煕則(守明)
示喩政得爲學路徑
循是而往
何憂不達
然又非於當行之外。
別有所見
只是就日用處
聖賢所說
體貼近裏
不在零瑣理會處。
此意想在良遂知中。
無容謬說也。
相尋之拘於事勢
自是擺除不得者。
惟於萬山深處。
對黃卷中人
樂豈不深哉。
公元1431年
答金殷叟(命奎○辛亥)
十月送書後。
無緣更聞。
徒有悠戀。
令族氏來。
披讀惠書
始知近又移接聞喜
令人捕風繫影之歎。
賢史未有基業
無恠搬移不定
然旣遠鄕井。
且有離違墳墓之難。
何乃輕脫若是也。
儒家法。
惟在謹拙守常而已
忍到熟時。
何地之不可居乎。
此非一時之失。
恐賢史平日
持重修之意。
而輕爲意念所
動。
以至於此。
吾恐向後
又復輕颺不住
以致下梢無收刷也。
卽今所住何如
履况何如
若使鄙言
不量無驗
何幸如之。
父喪中遭祖母喪。
持服之節。
杜元凱父母偕喪持服
有曰。
父已葬而母卒。
則服母服
至虞訖。
服父之服。
旣練。
服母之服。
父喪可除。
則服父之服。
以除之訖。
而服母之服。
今所示政與此合。
可遵無疑矣。
五代祖服
東巖叔祖
嘗稟于師門
而其答不許服斬
然更攷禮書
有可服之證。
故鄙嘗有所論耳。
考妣合祭飯羹及盞各設。
而餘皆合設。
誠如所疑。
鄭玄曰。
祭於廟。
同尸同几。
精氣合也。
以此義。
羹飯
不必各設。
而以今人無一饌兩祭之禮。
故合設之中。
有此各設矣。
不必異俗如何
公元1438年
張元謙(福遠○戊午)
先碣前後委示。
可知孝思無竆
此等文字
略無詳。
鄙文又短拙
前此副人。
多爲本家所不滿。
雖以家先記德。
見者多云損眞。
不敢張大
朋友贊述
稱揚先輩
事體自別。
尤當以簡爲主
來示不盡採入。
叙事一處
十數字添入。
銘句依舊
葢其意已包在。
而特少敷衍耳。
使見者爲未盡。
亦不害爲先德之光。
至於家狀詳悉
乃其文體
葢互有詳略
而爲之證
本。
如何
答朴伯賢(永魯)問目
 喪服之袷。
楊氏云。
領必有袷。
似是領外有袷。
袷是兩衽交合而名。
則袷卽領也。
楊說恐未然
 宰我短喪
夫子深警之。
宰我非僞爲者也。
至誠惻怛
至朞而止。
故爲此問。
今人居喪
參以禮律
則不宰我罪人者。
無幾矣。
不食一節
所難行云云。
宰我處。
可以警動人。
之未安。
固然
然如不食
所難行耶。
若非無可食。
則亦必無絶粒之理矣。
答朴伯賢
以禮許人之失。
亦是吾過。
今蒙示。
可佩至意
乃凝於神。
的確無病之語。
然但用志不分金石可透之理。
取而資之亦不害。
恨不能如其語耳。
人之處世
謙卑遜讓
第一義
左右於此
非有所未盡。
但於交際之間。
稱謂之道。
或似有不然者。
葢莫若愈謙愈下。
所謂自卑尊光也。
雖心非自尊
稱謂或涉自尊
則人必以非情之責見疑矣。
今人有以直諒告語
不以告。
誰有告者。
不敢有諱
可諒之耶。
公元1476年
李文五(晩運丙申)
秋間仰覆後。
遂成萬里之勢。
令人𨓏𨓏如懸旌
轉聞侍奉言旋
行李珍重
爲之慰賀。
上國文物
雖非古昔
左海偏隅
得一中原
豈非奇事
然歸對黃卷
儘有事在。
未知收拾遊騎
寂寥作家計耶。
居然六十無聞之人。
心緖老草
重以家內切慽。
悼心失氣
柰何
奉托禮書
或貿來否。
答崔保汝別紙
 道心原於性命
理發而氣隨。
人心生於形氣
是氣發而理隨。
端情爲性之發。
所以備擧而言資乘之妙。
然後其理乃見。
若心則自是合理氣之物事
不必申言
而但主理主氣。
則與端情不同耳。
 氣是有形有爲。
理是無形無爲
有形故氣有盡。
無形故理無盡
理在氣上。
如月光之在物。
物雖去而照此物之光。
未嘗隨而亡。
有形
無形
終不穩貼
月光之喩。
亦未盡。
理之在物。
爲是當然之道。
而亦未嘗囿於物。
是物存則爲是物之理。
是物亡則理固無盡
而亦團團然可爲是物之理也。
 
太極圖解。
誠者。
聖人(止)命之道也道字
道理之道看否。
自賦於物則曰命。
自當然之路曰道。
命之道。
猶言賦於物實然之路也。
如來示。
 五行
質具於地。
氣行於天。
質以對待成形言。
氣以運行言。
來示是。
 乾道(止)成女。
乾道坤道
男女之具也。
到得二氣交感
化生萬物
似是氣化也。
萬物生生
似是形化。
集註以成男成女。
爲氣化。
交氣感。
爲形化。
何歟。
乾道坤道一條
積疑
葢謂妙合而凝處。
乾道成男之事。
坤道成女之事。
乾道坤道
二氣也。
成男成女。
交感也。
是乃陽施陰受也。
到得氣化萬物處。
如來示。
分氣化形化看。
此亦非無稽之言
本註所謂陽而健者成男。
則父之道也。
而順者成女。
則母之道也云云
似是
此義以下所釋。
以義求之而亦可通。
又有西銘註解南軒所云朱元晦云者
亦可證。
而但於解剝圖體。
不合
之者以爲不可
不敢發。
今來示略似鄙疑。
奉告耳。
形交。
人物交感而言耳。
非謂成男成女。
爲氣化也。
言氣化之際。
乾道成男之事。
坤道成女之事也。
觀父道母之道兩句
可見
而每被人駁。
可疑
 中庸喜怒哀樂
天命之性說下來。
不分理發氣發。
中庸理氣相成之中。
不分理氣
統以情言之。
於此不可理發發言
來示是矣。
孟子剔拔言四端
中庸之統以情言者
可以發言耳。
 中者。
性之體段也。
性之渾然在中
不偏於喜。
不偏於怒。
未有偏著。
故謂之中。
不可謂中便是性。
程子以爲性之體段
猶稱天圓地方
不可方圓天地
朱子曰。
中者。
性之貌樣。
中有二義
所謂在中之理者。
所謂中之道者
章句無所偏倚
實合兩義
無所喜怒
在中
停當恰好
則中之道也。
所以言狀性。
性之貌樣。
 參差不齊者。
氣也。
渾然全具者。
理也。
理則人與物無不全。
氣則人與物不能無偏
已生之後
性爲偏全者。
以氣而然也。
然則人物未生之初。
陰陽五行
氣質交運
滚去滚來。
參差之可言。
而載此之理。
亦爲參差
人物未生之前
未有所立。
不可言理爲之偏全。
稟生以後
則乃各成形質。
而理之賦於其中者。
可以偏全言。
理本無剗割奇零
故單提則曰無不全。
非謂物之性全而不偏也。
 以氣言則非獨有生之後理各殊也。
有生之前
亦有不同
理言非獨有生之前理同也。
有生之後
亦有同者。
雖旣生之後
有偏有全。
然以其局於氣耳。
若非氣則是理同。
人物之所同也。
 朱子曰。
論萬物之一原
則理同而氣異。
所謂一原者。
稟受之前否。
理氣不相離。
而犬與牛亦有喜怒哀樂之理。
與人相近
朱子所謂氣猶相近
而理絶不同云者
無相碍否。
萬物同出一原
所謂理同而氣異也。
同指稟受以前也。
所謂氣猶相近者。
言其好生惡死。
與人相近
虎狼之仁。
不可責之以親親仁民
蜂蟻之義。
不可責之以敬尊賢
豈非理絶不同乎。
 自戒懼而約之
(止)無所偏倚
不睹不聞。
是至靜境界。
則旣言戒懼
而又言至於至靜。
旣曰戒懼
則宜無偏倚。
而又疊說無所偏倚者。
何歟。
以爲此句。
解致中和之義也。
致者。
推而極之之意也。
約者。
收斂近裏之意也。
君子自其戒愼恐懼
愈嚴愈敬。
以致至靜之中。
無所偏倚
大學所謂致知至物理之極處也。
然則靜云者。
非謂未發之境也。
指約之而紛擾之謂也。
自所睹所聞之地而戒懼
以至於不睹不聞。
自戒恐懼
至於無所偏倚
葢所睹聞動也。
而不睹聞則靜矣。
戒愼恐懼
用工節度
無所偏倚
成效之可驗也。
所示指約之而紛擾者。
未是。
公元1497年
答崔保汝(丁巳)
所示云云
可見隨時檢省之工。
但有所之病。
亦人所不能無
安能一時掃去耶。
大學就動處用工
乃是本經之旨。
來諭章句一有之。
爲體之不正
未然
四有所。
思也。
纔思
卽是已發。
已發則非體也。
大抵此心雖有體用之殊。
而亦相離
故用不正
則體亦有不正
所以聖門敎人
每說動上加工。
子思
爲人之意轉切。
乃說出未發戒懼之旨。
亦以體旣正。
則用無不正。
此其義交相發而互爲功也。
讀者各隨其言。
而究其立言之旨。
不宜言動處。
求其言靜也
正心或問
乃以心之本體
有如是者。
學者不能無失
孔子有操則存。
舍則亡之訓。
爲此也。
亦非謂大學之言。
靜時工夫也。
所引固無得失之可議。
言至靜之地。
不得以窺其際云耳
更加玩索也。
  別紙
 明德
心性合理底物事。
顧諟天之明命
此專以理言
然則明德合理氣之中。
多占性字界分
似是
 若曰明德合理氣。
則氣有淸濁粹駁之不齊
其德似有聖凡之殊。
不可以爲光明照澈之全體
朱子何以曰。
人人之所同得也
朱子曰。
天之與我。
明命
得以爲性
明德
命與德。
皆以明言
這箇本自光明
以此看之。
明德
似專以理言之。
有淸濁粹駁。
雖曰濁駁。
未嘗專蔽。
自有光明照澈之體。
是人人之所同也。
未可專以理言也。
全是理。
則性而已矣。
安有明德之名。
 先儒多以心之本體光明者。
明德
其實不同
心所虛靈者。
卽理也。
理非光明洞澈者乎。
蔡傳曰。
明命者。
上天顯然之理。
而命之在我。
明德
朱子曰。
禽獸一點子明
明似以理之光明達者
言。
光明洞澈
氣淸理澈而得名
非專是理也。
故言理則曰純曰至善
未有光明洞澈者。
 自欺云者
知道當爲
惡不可爲。
而心之所發。
如其所知
其中一分未實處。
渠自未察。
而自謂好善惡惡者。
自欺
舊嘗解自欺有數說。
而終覺未穩。
不如章句心之所發有未實。
平鋪艱險
來示
亦有意義
不如章句爲定。
 朱子曰。
絜矩
乃求仁之工。
政要著力。
大學次第
格致誠正修。
爲仁之工。
齊國治。
爲仁之效。
至於平天下。
反以求仁之工言之。
何也。
大學
皆言學者事。
至於齊治之盛。
而皆是著力去做之意。
未可聖人自然功用
平天下章絜矩
不必疑。
絜矩
乃是推廣吾仁之事。
未可專作求仁看。
 朱子曰。
絜矩不在前數章。
到此是節次成了方用得。
竊想君子非只絜矩治平
而不絜矩齊家也。
所求乎子。
以事父。
所求乎弟。
以事兄。
莫非絜矩之道。
治平
治人大處
於此
始言絜矩
朱子節次成了方用得之說。
治平之前
不用絜矩之道。
未知如何
家處
豈無絜矩之道。
所示治平
治人大處
於此言者是矣。
但所求於子。
以事父云云
是言自治之道。
非及人之事。
如何
 諸章之例兼言兩事
而皆欲如此
必先如彼。
正心修身章。
力言正心
引起修身
修身齊家章。
亦然
治國平天下章
詳言平天下。
無乃治平一道也。
上章動化
非但一國
天下亦有化者也。
此章推化。
非獨天下
亦推化於一國也。
治平不各言而通融言之耶。
示意似然。
公元1500年
與崔保汝(庚申)
夕奠先後之疑。
奠與上食
恐當各有其時
朝奠當先上食
夕奠所當後於上食
禮雖有夕奠建日之文。
上食恐當在先
雖似稍早。
而以夕哭後。
奉魂帛入就之節。
可知也。
絞帶兩股無疑
沙溪於此
恐誤引三重四股之文。
至於小祥後布帶。
雖有先賢之訓。
而俗皆用
從俗似亦無妨耳。
公元1851年
李謹休(晩愨辛亥)
聞君遭齒舌不少
嘵嘵之言。
不必留置胷中
而亦在我有多少欠闕處。
以致人言
惟當深引勿辨。
若有一分是己非人之意。
發於辭色
非但於處謗之道未盡。
亦豈雍容深密反己自省之意耶。
惟當盡吾處之之道。
未知或念及於此耶。
公元1858年
李謹休(戊午)
尹士善千里跋涉
意可感。
誠篤之志。
見解之精。
可敬
鄭君來見。
出君意。
得無近於自誑以誑人者耶。
其所卷子可喜
但見跋語
亹亹文辭之意。
裒輯義理文字
而恐其不能無遺內事外之慮。
試更思之也。
公元1915年
答尹士善(最植)別紙(乙卯)
 中庸章句
天以陰陽五行
化生萬物云云
最植有二說
一則曰天者。
理之總腦。
爲氣主宰者也。
陰陽五行
氣之全體
載這理而運用者也。
理與氣。
妙合生物
然看以字化生字。
則理爲主宰。
而氣乃運用
運用之氣。
凝聚成形
主宰之理。
亦固在其中
一則曰。
天者。
理氣之總腦主宰處。
陰陽五行
理氣之流行運用處
氣聚之氣。
流行之氣也。
賦之理。
流行之理也。
二說何如
成形以前
可謂之理。
不可謂之性。
章句發此一轉語
理氣固不相離
於此不必言。
不當成形以上
作氣一邊看。
如何
 人物各得其所賦之理。
物亦不可不具五常之德。
何者
一物各稟一行之理。
一行皆含五行之理。
五行之生也。
各須五行而成。
朱子曰。
物亦具五行
只是得五行之偏者。
物亦具五常
非全不是
物物各具五常
則此理累累包裹每種。
寧有是理。
只是一理渾然
杳然無聲貌象
而推而達之。
無不具者。
不外乎是耳。
 
爲德猶言性情功效
性卽理之體。
情則其理之發歟。
功效則驗於外。
可見是也云云
性情
未可作理之體用看。
如云情狀
且如今人他人氣質
言其人性如此云爾
 大德必受。
程子曰。
天之報應
皆如影響
今人多有信不及者。
以其理之多差忒
故最植。
嘗曰大德必得
理之常而氣爲所使也。
有德不報
氣之變而理爲所掩也。
將久遠看。
有德者未嘗不報
則氣之變者旣盡。
而理之常者始復也。
孔子氣數之變。
不克受命
萬世之下。
其報無竆
不善
之報。
亦然
不至大謬否。
報應之說。
所示良是。
 所以之者一也。
一字
純一之一耶。
抑數名之一耶。
一字
以數名。
而包誠字看。
意味尤長。
 尊德性問學二者。
不容少偏。
最植。
非不有志於斯
而尊性之工。
不克專一
問學之業。
無由明透。
所不能。
何敢開口大言
要之一生之力。
猶患未至。
何可朝夕期效。
惟盡吾心而已
公元1918年
答尹士善別紙(戊午)
 
誠意之意。
瑣語云。
好善惡惡之意是也
固然
意者
心之所發。
有善有惡。
好善惡惡之念。
固是意也。
不好不惡之念。
亦是意也。
不必專指好善惡惡者。
爲意也。
善念發。
而又有些不好之心。
惡念發。
而又有些不惡之心。
不能十分好之惡之。
則是自欺也。
是不誠也。
故禁其自欺
以至自慊
乃誠意之工也。
然則好善惡惡之快足。
不好不惡禁止
皆係誠字事。
意字則好善惡惡
不好不惡
皆是也。
誠意之意。
好善惡惡爲是者。
此是取於人。
而自謂
得其旨。
今觀所示。
又有一重正義
可喜
好善惡惡固意也。
好惡之未盡分者。
亦意也。
誠之者。
以未盡分者。
而求必至於盡也。
此毋自欺也。
幸賴開示
了此一義。
以爲感。
 自戒懼而約之約字。
前此戒懼
通貫動靜
故欲說到至靜。
而下約字。
今見瑣語云。
戒懼自是收斂此心之工。
故曰約。
因竊思之。
下文精字。
亦以謹獨工言之。
非有推至應物之意。
則約字亦當一例看也。
且以自字而人或看作由動至靜之意。
然竊意自字至字
乃致字工夫
不當有干於約字精字也。
竊恐先生之意。
以此也。
約之之約。
初以由動而靜看
更思如此說。
則似靜有至不至之異。
故改以收斂之意看耳。
自字至字之義。
來示甚。
精密
可喜
 兩端
衆論不同極致
衆論俱是善言
善言之中。
有如爲當者。
有如爲當者。
善之中。
有如此如彼之不同者。
是矣。
 造端夫婦
舊說多以造端
看作做工
惟陳氏得其本意
瑣語
以爲未然
造端夫婦
鄙意做工夫看。
故以陳說未然
示以造端作始字看。
誠是
公元1919年
答尹士善(己未)
知移計已就
道里减半
可以呼喚
經冬阻闊
有甚圻甸時。
意外蒙俯訊。
經履有相
僻居罕人事
專意文字
持守有助。
新居生疎
苦枯益甚
龜翁卧雪裏。
退溪先生以爲人間奇特事。
然如上食枯壤
亦非久遠計。
殊爲奉念。
金君龜浩之來。
又是謬擧
早年志事可異
又頗穎敏
旣得左右在近。
可以資其進爲
爲渠良幸。
此處諸人
坐事故。
相聚未易
謹休苦疾病。
仲思移入靑鳧
不能相守。
日以勞思
可歎
  別紙
 太極說註。
推之於前(止)其終之離。
上文而言。
則其合字
似指太極陰陽
以所引程子說觀之。
似指陰陽二氣之無離合
以上文推之。
似言太極陰陽不見離合
程子無端無始
政是太極陰陽不見離合之故。
葢惟如此也。
無縫可見
如何
 定之中正仁義主靜
立人極焉。
前此認以靜一邊。
立人極之道。
近更思之。
靜處
固是靜。
而動
處也有靜。
一動一靜
無非主靜之地。
人極所以立也。
若只以正與義一邊
屬之主靜
立人三字
終覺偏了。
朱子註解
有體用行之語。
此立字似立極之立。
然體立二字
只解主靜之義而已
若夫主靜之功。
無間動靜
而體立用行四字
俱是人極所以立也。
定之中正仁義
所以立人極也。
主靜者。
靜字勢重
故其用工也主乎靜云爾。
非以主靜立人極也。
體立用行
可見靜字勢重
如何
 仁包四德
惻隱四端
全一心之德。
四德包在其中
以其全體渾涵
故曰包。
方四端之發也。
惻隱生意
無不貫去了。
以其脈絡貫徹
故曰貫。
如是何如
包與貫之異。
來示似然。
公元886年
答徐敬眞(炳奎○丙午)
中庸第二節。
單提道字
以道是循性之謂。
而敎是修道者也。
所以上包性。
下包敎耳。
不可謂道爲性敎之綱領也。
衆人固非無未發境界
不自覺耳。
此外所問。
只是零碎
知之亦無所益。
然苟自著意看下
亦無不可知之理。
大抵讀書貴體貼身心。
求其義理
親切近裏
爲有見功
不在文備而已
如何
公元899年
答金鳴玉(鎭球○己未)
來書反復
可知近來用心之一二。
雖有意修己
大槩發之言語
例多羞縮
其能上口落筆
已是勇意。
所謂日用切近處。
一言未畢。
一事未了
已覺謬戾云者
眞是檢省得到之言。
幸望從今以後
一言一事
必要是當
留意聖賢書。
玩其旨歸。
卽此進修地。
如何如何
公元946年
答金恭伯(弘洛)別紙(丙午)
氣有不齊
虛靈知覺
亦各不同者。
固是賢愚之分。
然此云一而已者。
是謂人只有一箇靈覺云爾
合衆人而謂之一也。
云旋覺察
只在俄忽者。
以來示疑以心察心
故爲如此耶。
差失卽悟者。
顔子明睿所照。
無事於察之而後知
故爲不甚著力耳。
學者於此心發處。
旋加察識者。
乃是以心之本體權度
其所發之有差失。
不爭多時。
時分不同則緩矣。
不甚費力則又疎矣。
更加思量
自見耳。
於費見理氣不相離云云。
以理之昭著可見而曰費。
精微不可見而曰隱。
可見可見
只是一物
所以然
實在當然處。
非別有地頭也。
今言於費。
相離
於隱。
見不相雜
則是此理有兩般
一載氣上。
一不載氣上。
藏在最深奧地矣。
豈不害於理乎。
費隱所以說道也。
今郤拖引氣來。
說離雜之分。
是又向別處去矣。
小註胡氏說。
性道費隱
自可通。
子思說道費隱
今說出於性字來。
亦非下體認之法。
性道雖是一理
所以之者自有義。
不必言隱是說天命之性。
聖人不知不能(止)人猶有所憾。
非聖人天地之所不足。
猶是不及道處。
若曰非聖人天地之所不能。
則於形容此道之大。
郤未爲盡。
道不遠人
治己治人
非道也。
治人而治之者
己也。
及人而及之者
我也。
謂專以及人言者。
未然
十六章大旨
大槩發明費隱
然鄙嘗言以鬼神費隱
明道費隱
文瑞以爲若是
則成兩箇費隱
鄙卽改之曰。
鬼神費隱
是道之費隱也。
若以彼明此。
郤成兩箇費隱
此說如何
誠之不可掩。
這誠字。
只是誠實之意。
若曰眞實無妄之理。
則意有不當
下文無非實者之不曰實理
乃是鬼神言故耳。
小註饒氏說。
以誠爲隱。
不可掩爲費。
分析之過。
如來示。
昭主其祭。
高祖在昭。
穆主其祭。
高祖在穆。
非謂高祖自昭
有時而遷於穆也。
高之上。
無昭者。
高祖是穆。
高祖之上。
更無五代祖居昭也。
禰之下無穆者。
己是穆而主祭
設位於禰之下也。
設位者。
高祖居穆而昭不對設。
禰居昭而穆不對設。
上下皆特設位而已
此亦可疑。
三知三行分與等來說。
生知安行之爲知。
以爲似自明誠者之事。
未然
聖人生知安行者。
以其不待乎明之。
而明無不照。
無不實故耳。
明誠
乃學知以下之事。
今乃混看混言。
何也。
德性問學
此條所說
擺脫章句
而別討新意
恐不必然
其曰。
德性
力行之事。
涵養之工。
甚爲未當
涵養是行底事
朱子小學之工。
涵養
德性
又是居敬之事。
謂非力行不得矣。
道問學訓致知
則謂是兼知行
不得矣。
道中崇禮
似當屬行
章句致知
亦有說焉。
致知是逐事精義之工夫
應事接物
而處其當否。
審其節文
豈不是精之之事乎。
存心致知
互相資益
故又互爲其工。
夫可輕
立說以外章句也。
如何
公元947年
與金恭伯(丁未)
中庸了看。
更爲溫理耶。
大抵義理沉潛熟複
草草看過。
隨意之而謂已了。
則恐所得未深。
須討得古人用意處。
爲下用工之方。
能有身已
鄙說亦從皮膜上窺斑。
幸無謂可據而益勉焉。
幸甚
  別紙
人道心與四端七情同處
在心知覺上說
端情主存中發外處說。
而其理則未嘗不同
理發氣隨。
氣發理乘看。
亦得。
來示謂端情。
專以用言
人心道心兼言體用者。
未然
人道心從或生或原處得名
未生而做人心看。
不得
未原而做道心看。
不得
說之非。
旣有退溪定論
不必更議
虛靈知覺而已者。
言人只有一箇心。
非就衆人不齊處。
比而同之也。
虛靈不可分屬於理氣
自是合理底物事。
其云專屬己者。
恐未是。
公元952年
答姜建夫(楗○壬子)
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一段
大抵孟子之言性善
知性不可惡言
而程張說出氣質之性一話來。
則又判別理氣分曉矣。
程子惡亦不可不謂
性。
朱子又解之曰。
所稟之氣。
有善惡之殊者。
性之理也。
是又性與氣滚說來也。
此又別是一說
不可氣質之性當之也。
不可本然之性看也。
今解之曰。
人雖爲氣所昏。
流於不善
而性未嘗不在其中
則是乃就氣質指言性也。
又可曰惡。
不可不謂之性乎。
妄意此非程子性之本旨也。
特引荀子性惡之言。
姑且與之。
如言生之謂性。
而終之以性善之理。
是葢將千古性之
爲和戰幷用之術。
而收其廓淸之功也。
然則所謂惡。
不可不謂之性者。
乃是混融理氣一性字。
所以如此者。
善惡天理也。
故此善惡皆當於理上看。
而流之有差
亦理之所不能無也。
今以性爲在氣中之善。
而以所謂氣者當不善
則是判別理氣
而非混融爲言之意也。
但此是妄見
不足以爲必然
幸更細究而駁示之也。
答李稺肅(在穆)別紙
大小相資
首尾相應
承非存心
無以致知
存心者。
不可以不致知之文。
故湖門以大小相資
爲非存心無以致知
首尾相應
存心者。
不可以不致知
以許氏大小相資之說。
爲是
首尾相應之說。
爲舛。
以此意看。
如何
虛靈知覺
分理氣。
分體用。
恐皆未然
理氣合而爲心。
何得言此是理。
彼是氣。
且以知覺言。
所知所覺者。
用也。
而能知能覺者。
體也。
何得全歸之用乎。
竊意虛靈知覺四字
乃是備擧心體也。
銅得水銀
一箇能照之物。
卽爲鏡。
指鏡之空明者。
謂空爲銅。
謂明爲銀。
可乎。
指其空明者爲體。
能照者爲用。
可乎。
先儒雖有如此說處。
畢竟所知覺。
虛靈分體用耳。
恐非兼指能知覺者。
而謂之用也。
公元1011年
答許乃碩(暄)問目(辛亥)
 道也者
不可須臾離。
首言性道敎。
而此提起一道字。
以其上包性。
下包敎而然耶。
戒愼恐懼
靜時存養
先儒謂之通動靜。
靜中有動。
動中有靜耶。
朱子曰。
不見云云
所以通看耶。
性者。
其所而已
爲人當行也。
所以單提道字
而上包下包。
自其理也。
非爲是而提道字也。
戒懼睹聞云者
自所睹所聞處。
以至不睹不聞。
無時不戒懼也。
靜中有動云云者。
非是
於雖不見聞
討出通動靜之義者。
是矣。
 不睹不聞。
是未發之前如何得工夫
敬之一字
是未發前涵養之工。
 心統性情圖圈中。
不言心之虛靈知覺
而又不著仁義禮智信名目
謂之心則虛靈知覺可見
不言
所具卽性也。
而其下列書。
故不著於圈中。
至中圖始具著。
則愈精密矣。
答許乃碩問目
 聽訟章。
本末云云
舜禹治天下。
獄訟云云
明新之本末
無可疑。
何必更說無訟聽訟耶。
此處只看明德旣明。
自然畏服民之心志
有無竆之味。
舜禹獄訟之說。
何其迂回牽攬之甚也。
 
無極之眞。
二五之精。
妙合爲性
故釋健順。
必擧陰陽之氣。
無極之眞。
賦於物爲性
二五之精。
所以成形也。
不可言合而爲性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
非就氣而言道
所以陰生陽者。
理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大槩亦是。
自有立言少不同處
公元1020年
李士安(宅進○庚申)
來書歷叙三不幸
而又歎動靜之難持。
其難持者。
卽僕之平生所患
不得方者也。
然此皆敬有不至
致得如是
苟於動於靜。
此心皆有所主
懈意之乘。
外誘之引。
自有不能爲吾患者矣。
令胤眞實有餘
做人之本。
不能多日爲晤。
其於示意
不免有愧耳。
答裴乃休(克紹)問目
 中庸首章
命猶令也。
命令之意。
似是氣分數多。
如何
之流行。
不能獨行
所主在理
不可言氣分數多。
 費隱章。
夫婦
匹夫匹婦看似好。
章句居室夫婦訓之。
抑以章末造夫婦
照應歟。
居室夫婦
獨非愚夫愚婦耶。
可知可能之事。
多在居室之間。
照應造端夫婦
則太拘矣。
 誠者自成云云
是言實理
章句所謂以心言者
兼言實心
如何
懸空說。
則誠者。
物之所以自成也。
人言
則誠實心也。
有是心。
方能自成。
答裴乃休問
 備要
初喪腰絰兩股
絞帶三重四股。
小祥腰絰
絞帶變布。
初喪絞帶兩股
爲是
備要
三重四股者。
誤。
斬衰小祥後。
變麻服布帶爲是
而今則用
從俗
 殤服
大功之殤。
中從上。
小功之殤。
中從下。
所謂上從下。
竊意應服大功中殤
從長殤服小功
服小功之中殤
下殤無服
看得是。
 殤服
服朞長殤大功
中殤七月
大功首絰五寸
腰絰四寸
小功首絰四寸
腰絰三寸
七月之服。
腰絰當從何。
七月之殤。
絰帶寸數之文。
恐當從上。
 
大功條。
爲人後
其妻爲本生舅姑也。
本生舅姑
爲出系子婦。
當何服。
舅姑加服之後
本生舅姑
當爲朞服
禮書未及改定
系子婦。
兄弟子之婦。
則服大功
 祔祭祖位祝。
通攷稱孝曾孫
改題之前
似未安。
孝字。
果未安。
 將行大祥
而遇朞功之喪。
退行
然祭不爲除喪
祭雖退行
除服當於大祥日否。
雖曰祭不爲除喪
祭時除服
何爲不可
 忌祭與俗節相値。
當先忌後參。
支子只祭考
妣。
一日兩設。
煩凟
只祭考妣者。
節物於忌祀時。
累世奉祀者。
當位只果色酒盞奠之。
節物則亦用於忌祀。
公元1438年
李文用(鉉玉戊午)
來歲一周
每有懸想
保汝之來。
手書見墜。
乃是別後顔面
慰浣可言。
仍審學履有相
冷薄無以存濟
亦非少事。
而書來不以爲言
但憂學不進。
此意甚可尙
知讀近思錄。
云將此身入其間
可知用工之切。
此事乃久遠工夫
非可一蹴而到。
惟向進不已悠泛者可至。
勤厲應接
不患其妨奪。
不必切切然計較也。
閑邪存誠
亦非有別樣事。
思慮之閒雜。
便是邪。
覺得如此
便求所以一之
乃閒之之事也。
誠又是眞實去做。
非有一箇事可存也。
惟久久不懈。
可見其功。
然此是耳剽口竊。
非實有諸己。
安能使賢史。
感動得深。
還以自愧耳。
惟冀懋勉日進
公元1495年
忠汝(乙卯)
敬箴集說
可爲學者指南
周易自是至理所寓。
平日素所昧然
今亦不能有所仰塞也。
恕字之旨。
聖門所敎。
非明之言也。
若從。
事而有得焉。
則儘有無竆之味。
更加如何
玄風使君歸卧閒適。
令人
想。
丹城君緯意甚懇篤
若與之提携
似有益矣。
間事
定想不浪過
千里來往
顧何能有補。
安坐著土是望。
公元1367年
李德朝(輝鳳○丁未)
前讀中庸
只是備例。
初學當先
義理肯綮
誠難理會
惟在熟讀精思
久遠如何
然不如更取平明白如語孟等文字
先看蹊逕之爲得耳。
讀書之法。
惟當體認其所以言。
不當其所不言也。
只於見說文義
白直看下
絶勿指東疑西。
執此拘彼。
生疑亂。
如何
答裴季卿(貞祚)
所示向進之意。
令人歎尙。
但此事不在日用常行之外。
而今貧寒庚癸之憂。
無暇著工。
恐未爲至。
讀書竆理
乃是求見義理
補助其行。
非別一事也。
云性撥開
未然
只是此心所具之理。
而性無所爲。
有情意。
故曰存其心以養其性。
非於治心之外。
別有養性之工也。
但能盡吾之心。
則性得其養。
若求撥開是性。
則非矣。
如何
答裴季卿問目
 子先出後
後出系。
而皆非有服之親。
父遭所後
父母喪。
服制如何
子先出系。
後出系。
父之所后父母喪。
或有不服者。
先輩有言畢竟是父之父。
可服本生大功之服。
此訓可矣。
 繼室夫死後。
主祭前室
婦人無主喪主祭之文。
遠親
丈夫主之。
似可。
若無遠親
則祭時似不書屬稱。
只云某封某氏。
如何
 一則守其本心
小註以爲道心言之。
兼人心之得其正者而言。
是。
 
性道雖同。
氣稟或異云云
性道同言其所稟之理。
無偏全之不同也。
聖之與愚。
人之與物。
千差萬別
而曰性道同者。
以此乃從源頭說下來故也。
孟子所謂牛人之性。
亦指性而言而曰。
仁義禮智之粹然者。
豈物之所得以全哉者。
以從異體上說也。
朱子曰。
論萬物之一原
則理同而氣異。
言中庸之旨也。
又曰。
萬物之異體。
則氣相近而理絶不同
此言孟子之旨也。
各隨所指而言各不同
於此認取
然後段落
不可泛說同異
以亂其意也。
答裴季卿問目
 大學放失
是傳文序次錯而放失
闕略
五章舊有而今亡。
是闕也。
誠正二章
下註本無而文簡
是略也。
小註以此
專爲第五
豈不非乎。
固然
 明德心上道理
光明洞澈者也。
心亦合理氣。
公私邪正
皆擧矣。
然則心亦隨理而用。
公正而已
此乃爲明德之用云云
是。
 大學一篇
文理皆續。
而第四節明明德於天下者。
似不續於第三節之意。
上節三綱分言。
此節合言之故乎。
首節。
明德新民各言之者
本末
兩事也。
四節明明德於天下者。
合本末。
一事也。
或問所謂析之有以極其精而不亂。
合之有以盡其大而無餘者。
明己之德與新民之德。
其事自有人己本末不同
而統而言之。
新民亦吾明明德中事也。
四節
所以合而言之。
續首節分而言之者也。
李善裕(宗明)
尊府遠顧
更承珍問。
垂意過厚也。
自訟之語。
謙挹
俗宂之憂。
亦或不免妨奪。
然亦無絶去事務之學。
隨事箇是處。
旣應便以案頭
澆灌之資。
方有定地可據耳。
公元946年
李章彥(絅在○丙午)
所業有課程。
而每有自訟之語。
豈以循常習俗
不快於意耶。
儒家用工程限
那許準則
不可背常而趨異。
不可絶俗離倫
其或以熟處難忘
切己之病耶。
須知如此是病。
不如此是藥。
要自向裏做去。
占得自家好田地。
立定腳跟
自然快適時。
何乃爾耶。
幸有以加之意也。
公元1075年
李章彥(乙卯)
仲氏上舍
奄忽喪逝
尙何言喩。
藻華聲望
足以震揚家風
親知不勝慨惜
况彝天孔懷
何以堪處。
纍人垂死之年。
自速憲章
來作絶島孤囚。
長公云天地在積水中者。
此也。
不足自恤。
而惟天恩猶處以不死。
水土人心
粗可支遣
還覺感惶。
秋後之示。
千里豈容易可涉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