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定斋先生文集续集卷之六 (自动笺注)
定齋先生文集續集卷之六
 書
  
公元1062年
族姪京老(箕鎭○壬寅)
近日硏究在何書。
邇來絶無警發處。
所以懸懸有在寒溫之外。
山翁以四七所發之分本然氣質
有所駁難
聞君與濯叟
皆右其說。
令人孤城一髮之懼。
此等競辨。
終涉口耳。
吾人性情
不容其有錯認
幸示以精詣之論。
如何
東壁奉安之疑。
承示印可
但恐刱爲無前之語。
或乖守經信古之義耳。
壺谷狀本。
蒙摘示已八九分。
依以竄改
至於總論
乃是一篇最緊處。
知有未及
辭又短拙
有形容未盡者。
示意似執其咎。
何不遂言之。
優游其辭耶。
自是一室事。
詳致愼。
君與我何殊
惟當各悉所見
集長去短。
如何
答京老別紙
所示中和書。
有以主乎靜中之動(止)感而未嘗不寂云者似是言動相資互根之妙。
葢動而必有節焉。
是以旣應而依然定靜。
靜而必有主焉。
是以方應而品節不差
所以寂而常感。
感而常寂
循環無端云爾
非直動中之靜爲寂也。
大抵動靜互根。
但有微盛之分。
而元無兩動二靜。
靜中之靜。
動中之靜。
一箇靜耳
吾人無欲而靜
自是動靜周流
無間中正仁義者也。
何分動與不動。
區區彼此輕重之勢耶。
摸索之言。
更俟剖示。
大汝變除之節。
考禮不審
初以可變不變爲愧。
比又從變除
示意又謂不可變而變。
果爾前後做措之間。
深有指引之失。
窘不可說
示意亦恐有未必然者。
幸更入思議
如有未當
斥示之爲望。
公元1075年
答族叔公燁(根文),士龍(夔文),族弟魯守(致約),族姪聖觀(華鎭乙卯)
別後顔面
每在嶺底歧路
又承各垂情訊。
帶來心曲
令人感佩不已
秋意已深。
僉履起居萬相。
致明羈苦
不至難堪
而惟以家鄕稀聞。
不能已。
諸書
輒以一紙都謝。
省事之方。
何以不煩書牘
得一擧眼
遍睹其面耶。
今年接禊收穫想不少
幸於冬間
使各村少輩。
各定稍靜室
給油繼薪。
課其勤慢。
勿令浪度
如何
風波之中。
不至委靡
惟在此一事
幸勿泛聽。
惟冀僉候各自平安
族叔景學(聖文)問目
 帝王傳繼之序。
兄弟叔姪相繼
皆有父子之道。
如周之共王孝王
宋之太祖太宗
皆兄爲穆而弟
爲昭。
則祧毁。
亦當以世次計之也。
雖或兄繼弟。
叔繼姪。
其禮亦不得不然。
故魯躋僖公
孔子謂之逆祀
唐宣宗皇太叔卽位
李景讓謂拜姪不可
乃遷敬宗文宗武宗
而後世譏之。
然則王者
不可天屬行第計之也審矣。
但於享祀告祝之際。
稱號甚難。
兄弟稱謂父子
已甚未安。
况以叔繼姪。
父子之稱。
尤爲倒置
恭靖大王
封太宗
不從世弟之議。
而曰我以此弟爲子。
世宗卞季良上疏曰。
殿下恭靖當稱孫云云
國家兄弟昭穆
則稱以倫序
於理固順。
而稱前王謂弟謂姪。
終涉未安。
未知如何
韋布而講王朝典禮
似涉猥越。
而旣有所疑。
不敢不求會通之義。
此義葢亦嘗疑之。
而未見可據之文。
且有僭越之懼。
不敢形之言語
今欲私相講質。
則似無害於義
王朝典禮
固以傳繼之次爲重。
孔子逆祀可知也。
然而兄弟昭穆之禮。
退溪嘗言兩說相爭
後說常勝者。
以上遷之及於祖稱未安也
(不記全文
而又有言殷有兄弟四人
相繼云云
)如此行第之義
亦已寓於其中矣。
行第之義
旣不可無。
則兄繼弟。
叔繼姪。
不可全沒天屬之稱。
兩行不悖也。
告祝之辭。
前王爲弟爲姪。
雖似未安。
而亦不可已。
繼序雖重。
天屬之次。
未可遽黜之也。
愚意前王
則恐當曰皇弟皇姪
廟號大王自稱
則恐當曰孝嗣王臣某云云
葢孝只是主祭之稱。
而嘗爲君臣。
便同父子。
則又無嫌渾同也。
至於自稱以伯以叔
與稱以弟姪不同
葢以尊屬自處
尤爲未安故也。
未知如何
公元1129年
答族叔子韶(齊文己酉)
盈盈一水
令人溯洄之思。
伏承手書
乃欲有望相發
承來不知所對。
座下持己之方。
不獨天質
所以斂飭者有在。
不肯一言相講於朋友之間。
亦是過於深厚之故。
更願加之勇猛之力。
積久而向進焉。
則明亦與有幸矣。
詩意鄭重
但明之不嫺於辭。
執事所知也。
無以供謝。
公元1164年
濯叟(甲申)
仙亭之別依悵。
未審返侍後省若何
今日偕兩渭陽及姜擎廈與大埜翁。
來坐中庵
通讀中庸一過
此是勝事
君旣有意參會
意必相處
須卽撥宂來會
千萬。
公元1179年
濯叟(己亥)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解曰。
陽而健者成男。
則父之道也。
而順者成女。
則母之道也。
成男成女。
今謂男女成形可疑
若訓男女成形
則只言男女足矣
曰父之道母之道。
何也。
若謂以形化也。
則只言父母可矣。
道者
何也。
陰陽者。
男女之象。
父母之道也。
精妙合。
渾融凝聚
陽施陰受
布其氣者陽。
而成男之事。
則非父而父之道也。
成其質者陰。
而成女之事。
則非母而母之道也。
故曰二氣交感
化生萬物
二氣
乾道坤道也。
交感
卽成男成女也。
若曰男女成形
圖說成男成女之文。
先於二氣交感
恐似爲倒說。
 以類凝而成形
造化發育之際。
陰陽五行
爲之經緯錯綜
有得其正且通而爲人者。
有得其偏而爲禽獸者。
有得其塞而爲木石者。
所謂類凝而成形也。
如此乃爲周悉普徧矣。
若必曰成男女之形。
則語局而意偏。
恐非朱子解說之意也。
且物固有不可男女該者。
陰陽相求
剛柔相成
迭用而互資者。
生物之道也。
若曰陽之類聚而成男。
陰之類聚而成女。
則似不免語滯矣。
 
男女而觀之。
男女各一其性。
今謂各一其性之男女
卽上文成男成女之男女
豈不男女成形之證云者似是
然形化男女
化生始初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男女所以男女也。
此理儘有次第
儘有曲折
不可男女二字而槩之。
以爲男女之形也。
纔見男女二字
便謂上文男女卽是也。
則其亦驀直而少意味矣。
葢形交氣感(止)變化無竆矣者。
圖說本文之意已盡。
至此復以性無不在之意而悉數之。
自夫始初化生男女
而以極乎萬物
不爲發明成男成女之義而發也。
區區行間之墨。
而以彼證此。
則其於朱子之意。
未知果何如
幸更細考而回示之。
公元1186年
濯叟(丙午)
近思錄看到幾卷。
軟紅冷淡契活。
自可收拾一助
鄕思方寸
想爲所妨。
書思紛擾
政似以此
而未歸之前
亦當按住。
專意玩繹
待歸後相對說出。
警昏憒爲望。
所付書中有一詩道情思。
不足看。
而其情可知
其中高字韻。
以南歸鴈急。
恐伴秋興高。
此則又似挑撥歸思益急。
然此自君念中事
非吾强說以奉勖也。
所示李君
不知爲誰。
果是
識見可信人。
不妨相從
然不自我往見。
爲人所知所譽。
便非好消息故耳。
惟望加餐自愛
以慰遠望
公元1197年
濯叟別紙(丁巳)
費隱謾說
乃是要人造次不離
故以造端夫婦結之。
其下三章
又言不遠人
素其位。
自卑邇。
指示造道下手之方。
更以鬼神章承之者
以此道。
非獨於見顯處昭著
雖於不見不聞處。
體物如在
所以言費之無不然
又以見君子體道之工。
無處不謹也。
故曰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
又曰。
微之顯。
誠之不可如此夫。
亦如費隱章之言造端也。
費隱章。
首章道不可離處來。
以下天道人道之本。
鬼神章。
首章莫見顯處來。
爲末章不顯恭之本。
突兀起來
上下不連
爲是無形沒巴鼻話頭
入中間也。
以此意推之。
或可得其影響否。
神之格思一節
愼獨看。
甚愜。
末節郤似只說鬼神事
亦猶曰無曰不顯
莫予云覯者也。
大抵書說道理
淵微浩博
其意實要人將來近裏著己。
故言性道則以戒懼愼獨承之。
費隱則以造端夫婦結之。
末章言無聲無臭
則又先自下學立心之始。
推之以極其至。
未嘗徒爲深微也。
今此鬼神章。
豈爲專說無形
影事而已哉。
若然
非子喫緊爲人之意也。
二十一章章句曰。
自此以下十二章
反復推明此章之義。
其所反復
似亦有更端別致意處。
自誠明章大旨
下章盡性
則承自誠明而言也。
下言致曲
則承自明誠而言也。
又其下言至誠如神。
則合兩章而言也。
誠者自成章。
又爲一大旨
葢曰聖人所以如上言者
以誠與道如此故也。
懸空說也。
下至無息章。
承誠者自成而言。
大哉聖人道章
承而道自道而言。
是皆平論其理。
非言聖人之德也。
仲尼祖述章。
又爲一大旨
以上兩大旨。
會其極於聖人
直將天地合說來。
二章
渾融
不可分開。
三箇更端
旨義
亦相灌輸
所謂反復推明也。
章句但言其大槩耳。
前後至誠
皆以聖人之德發之。
至誠無息章。
將誠推演出來
而其末始文王以證之。
可知其言之有賓主
非如他章之主言聖人事也。
大哉聖人道章
至苟不至德處。
方說及人。
亦知以上之爲懸空說也。
其下示以入德之方。
乃其所當自行
學者之所可勉也。
亦非爲贊聖人也。
公元1233年
族姪聖會(海鎭癸巳)
意外承惠疏。
辭旨令人感涕
此是吾昔年所遭
尤爲之怛然亡已
示及持服之節。
此是曾所經歷
始也各服其服。
逐旋改易
極煩瑣。
其後通典杜氏說爲節。
如哀今所遭前喪已葬。
後喪未葬。
則後喪未葬之前
服後喪之服。
後喪旣葬。
則服前喪之服。
前喪旣練。
則服後喪之服。
後喪又練。
則服前喪之服。
杜氏意也。
至於小殯上食
雖在大喪未葬之前
亦無廢之之禮。
只得素饌行之矣。
族姪仲德(鼎鎭)問目
爲己爲人之分。
是人鬼路頭。
君子小人
於此焉判。
不知爲學則已。
苟知之而截斷路頭
斫倒根株
則言善行善。
皆是詐僞
而爲小人之尤者。
豈不可懼哉。
學者之病。
每向這裏成窠。
口雖不然
而心不能决捨
有若貪戀顧望
而不自解脫者。
皆是有所爲而爲之故也。
聖門言仁曰。
先難後獲
朱夫子解之曰。
先其事之所難
而後其效之所得
無所爲而爲之也。
爲善去惡。
自是天理當然
不得不爲耳。
且己苟善矣。
不要人知其善尤至。
己苟惡矣。
要人不知其惡愈甚
夫旣欲善名之在己。
不爲其善之尤至者。
而爲其惡之愈甚
不亦異乎。
張子曰爲己者。
無所爲而
然者也。
此乃立心之要。
若其用力之方。
則大誠意章具焉。
不須環立
郤視。
徒然說病。
惟在深體而實行之。
相與勉之哉。
仁義剛柔互換說。
葢以陰陽互根。
理自混具。
故亦可交互看。
仁體剛而用柔。
體柔而用剛者。
正義
若其互換爲說者。
朱子說得普博
無所不備耳。
不可執彼疑此。
不必看作正義耳。
理氣相雜
然理是氣之所以然之故也。
故氣有消有長。
理則命乎此耳。
非理爲之消長也。
且如氣聚而爲物。
理命乎此。
反而游散
則理又命乎此。
有以長之消之。
未嘗自爲消長
故可言消長之理。
不可言理之消長
但氣消物盡。
則不爲是物之理耳。
春夏有生長之理。
秋冬則有收藏之理。
然卽此生長之理。
便爲收藏之理。
非方爲生長之理。
而又別有收藏之理。
伏在一邊
秋冬而行也。
精粗亦然
精粗者。
事物之名也。
無精無粗者。
之無不在也。
雖曰理有精粗
而亦是因事物而命其理也。
非此理有三般兩樣也。
如何
論心學說
未有端的見處
儱侗說合
徒有牽強撈摸之失。
工夫未到而驟語精微
無恠其如此。
抵此心無跡
欲求恍惚有無之間。
而施操持之方。
則如捕風繫影不可得。
故必就身體整齊嚴肅
以爲制外養中之道。
至其應事接物處。
隨事專一
莫令走作
所謂主一也。
若其省察之方。
則又就念慮發處。
審其孰爲天理爲人欲。
而存之遏之。
乃是著手用工之方也。
若徒見此心體量之大。
而審其出入之時。
察其善惡之機。
欲其靜而不昧
動而有節
用心愈勞。
而失之愈遠。
非但無所而已
將必有別生狂恠呼叫之病。
不可不戒也。
公元1242年
答仲德問目(壬寅)
寂感固可曰動靜異名
動靜以時分言。
寂感以心體言。
故謂之動中有靜。
靜中有動則可也。
而謂寂中有感。
中有則不可。
葢心之寂也喚做不得
心之感也喚做寂亦不得
但寂而有感之機。
感而有寂之理。
卽是動靜相涵之道也。
如何
中是性之德。
而非工夫之名也。
未發之時。
渾然在中
亭亭當當
故曰不偏不倚
衆人昏昧
雖無喜怒之發。
不可謂中也。
子約以無見無聞
爲不睹不聞。
朱子斥之曰。
未足時。
不識到時節有此氣象
然則聲色雖入於耳
目。
而不害爲未發也。
湖門以此心寂萬事未萌
爲不睹不聞。
說到未發界至十分地頭
分曉
此在久久體玩。
自當見之。
公元1249年
族弟國輔(致楨)問目(己酉)
 弟子入則孝。
出則弟章集註
程子則專取力行言。
尹氏則取力行說而略言文藝。
洪氏則以德行文藝對擧互言之。
朱子專主學文說。
固是如此
看得
朱子旣引三說而復自爲如此
是救學者學文歇後之弊。
須知救之之意眞實如此處。
 
忠質之異。
忠則渾厚誠實
全無文彩
質則雖無文彩
已成圭角否。
如玉石。
生來自在
質如就加追琢而未磨。
來示圭角字。
未穩。
公元1253年
厚民(癸丑)
所詢禮無正說。
此事處。
何敢輕說。
自納於汰哉之科耶。
但其言以服其殘月
或限滿而除。
兩事爲疑。
旣爲之服。
則無纔服旋除之理。
惟代父服斬衰
接其餘服者。
以父已行喪
其子但代其未盡而已
其餘則必滿服限。
方爲盡其所當服。
過朞
父服心制
所謂
有期
何必顧景云者
傍照矣。
所示生不及
不足以斷此者
得之
在服限之內而謂之後
則不可謂不及
旣爲之後不服正朞。
爲人後若子之義。
不得比例於聞喪晩以處之。
如何
公元1308年
族姪揆老(宅欽)問目(戊申)
 雜記
殤喪之祔於殤。
陽童
註謂庶殤。
宗子則曰陰童
宗必稱陰。
庶必稱陽者何據。
而倘無尊倒置之嫌耶。
宗子之殤祭於奧。
奧爲幽隱之地。
故曰陰童
庶殤祭於當室之白。
是爲日光漏入之地。
故曰陽童
政以尊卑不同故耳。
倒置也。
 祝有三代之異。
或取商。
或取
而獨不言周祝
商之禮。
間有取者。
取商禮處。
使商祝
夏禮處。
使祝。
獨言祝者。
周祝也。
 旣夕記。
卒窆而歸不驅。
疏。
下棺訖。
實土三。
孝子蜃車歸。
驅馳
實土三者。
內之實土三歟。
喪車
謂之蜃車
返魂之際。
猶不撤喪車否。
實土三者。
三下三物
拌匀也。
古者
無在題主之節。
斂服載之於柩車
示不空之以歸。
 虞祭
三獻旣畢。
有送尸之節。
士虞禮曰。
祝告利成
主人入哭皆哭。
祝入尸謖
然則下文侑食點茶等禮。
皆行於送尸之後耶。
何獨侑食點茶
行於送尸之後
初獻亦在迎尸之前
葢祭之有尸。
以未知神之饗與不饗。
迎尸毁損其饌。
欣然若親之飽。
其實祭神爲主也。
無尸。
故家移告利成點茶之後
諸家說有未詳備。
通攷中陽厭。
亦有告利成者。
可據
 喪服小記。
報葬者。
報虞三月卒哭
無或太過否。
虞後卒哭之前
其日尙多。
則士虞記。
有他用剛日之文。
又無凟祭之譏否。
卒哭則喪之事畢矣。
三月之前
何忍遽行他用剛日
禮意惻怛
以不忍其親之一日無歸也。
卒哭而祔。
然後其心始安
凟祭之譏。
非所當也。
公元1362年
答族孫泰問目(壬寅)
 以人物有生之前而言。
則理先氣後。
有生之初而言。
則氣先理後。
理氣不可分先後
所從來。
則須說先有理
而非今日有理明日有氣也。
言賦與則須說先有氣
而又非今日有氣明日有理也。
至於氣聚而後有形
轉向形體二說
安得以此爲氣先而理後耶。
 
天地之中。
是未發之中。
天然自有之中。
是已發之中歟。
天地之中。
猶言天地恰好之理。
天然自有之中。
事事物物上。
皆有不容人爲之理。
天地事物
豈有未發已發之可言。
小註朱訓。
言以人爲主。
則可如此說。
 道是無形之物。
性又無形之理。
則性何以爲其形體云云
道一而已
而有指此理源頭言者
指事當行理言者。
此卽指源頭處言也。
浩浩無形象。
及其賦於人。
則有實體指認
所以謂道之形體
 
專以己推而人化爲言
九章動化而以己推言之。
己推之推。
與推己之推。
不同然否
己推而人化。
非言恕。
葢謂推孝以事君。
推弟以事長。
推慈以使衆。
而人亦視而化之也。
公元1375年
族姪巖鎭,堂鎭(乙卯)
遠將之義。
尙在心曲
繼又得兩書。
君輩志尙
不可拋棄
傳立所示。
姑且留之。
然非述作之時。
又少情况
不能至意
肯涵書辭
已有所就。
宜幷加勉力極其至。
淟涊以度。
深爲可歎
門內接禊旣有所成。
自今爲勸奬之道。
乃其設立之意。
故已有所告於門
長老
幸爲協贊
不憚身入其中
各自勉焉。
如何
方此患難
若不振拔
因仍委靡
無以自立
須勿泛聽。
切仰。
族叔叔溫(潤文),族弟致璿,致格,基洛(乙卯)
得來書。
面面情曲可感
未知秋來
僉侍况均宜。
所業不至浪度
各得尋案活計耶。
此是保全門戶之道。
吾以接禊勸奬之方。
書托於長老
然若聚首挑燈
而只作閒談雜戲
則甚可惜
吾觀諸君書辭
皆有可望將來
幸須惕意修飭
千萬。
族孫根永
來問。
多在零瑣處。
無益進修
而易歸於口耳。
反使正義湮塞
徒長末習也。
前書以讀書思慮紛起爲患
此亦無別道可治。
亦非時月可期。
常常提掇
注心於義理。
積功旣多。
此邊意味深。
則彼紛起者。
自當漸次按伏矣。
無不善。
故其性本善
豈有省察矯揉本善之性。
變化氣質
以復其性而已
云氣淸則理亦粹。
氣濁則理亦駁者非是
云氣淸則理顯。
氣濁則理蔽。
方可。
才著意卽爲已發。
所以只從發處言。
戒懼之工。
通於已發未發。
則未發之前
亦非無其工也。
若欲於未發之時。
禁止聲色之欲。
則無
其理矣。
公元1376年
與族曾孫東植(丙辰)
山事退歸之意。
凡事必有一番辛苦
然後可底於成。
古語云。
先爲不可勝
待敵可勝
一介主事之人。
堅如金石
足以當多人來往。
世有禁葬之法。
無禁乞之法。
惟在我處之如何耳。
公元1421年
三從弟仲敎(致敎)別紙(辛丑)
大學九章第二節。
保赤之如
吾意若使衆則非本意
孝弟
亦在言外反隅
只單說慈幼一事
無事乎援證。
故曰非彼此之辭也。
則不以喩使。
衆則以喩孝弟
宜乎不以彼此之辭。
說不去矣。
又謂此章上下諸節。
莫不兼言家國
而先家後國。
奚獨於第二節。
嫌其賺連云爾者
吾與君所見不同處
果若不嫌其賺連。
而可將作推化。
章句推而使衆云者
何以改爲今本乎。
吾則曰。
首節。
家國相須之意。
二節
言家齊於上。
三節
言敎成於下。
四節
又總言之。
葢雖一章內首尾相貫。
而於其中曲折向背之間。
又有與奪賓主之異者。
文字言語之勢然也。
自始至終
一直兼說。
前段是後段。
後段前段
只成重屋疊床。
何倫理意味也。
二節中。
何者推說底事耶。
上頭一如和一節。
盡作推化看。
其於文義已爲未愜
且若無專說齊家處
何以動化之本。
若謂兼言家國
則亦恐其言之漏洩太早。
不足動化之本矣。
又謂功效淺深
自有其序。
不得不先推而後感。
則似全不會動化之意也。
動化者。
誠能動物
從而化。
如澤之儲水。
憤盈充溢之後
自然汎濫。
浸及於外。
不待之而後化也。
故謂九章動化
十章爲推化。
推化者。
推吾之心。
以及人而有以處之也。
至此然後可謂治化極功
安得謂先推而後感耶。
又謂不推。
雖使一毫不實
安有動化仁懷之妙耶。
此乃君不會九章
其於立傳之意。
不能近其奧者。
明明德於天下者。
必有六箇所先。
葢以反求其本。
欲其有以先成於己而後及於物。
格致誠正修之功。
有如鎔金鑄鐵
不容一隙去處者也。
如此然後
推之以及於家。
則家者國之則也。
九章之旨。
主於自治而人化。
其言雖及於國。
而其意實主於家。
專以自然觀效於人。
皷舞羣動
有在聲音笑貌外者爲言
所謂誠心正之工。
不息而久。
則其薰蒸透徹
融液周遍
自有不能已者。
所以示有此根本
然後方可推而達之於天下也。
故至其後章。
然後始言
推化。
此其兩章先後本末序也
若不如此
所謂絜矩者。
不過爲行恕之方。
不足陶鑄一世之具矣。
今乃謂不推則安有動化之妙。
非惟不審二章立言之序。
而其於化民之本。
看得亦太淺尠矣。
公元1480年
三從仲思(致儼)別紙(庚子)
重孫婦服。
南中先輩不可服者。
傳重之服在姑。
則不當復在於婦。
吾輩謂可服者。
傳重在姑。
從服在婦。
從服者。
只是夫婦一體
哀樂與同之義也。
今謂承重
則是傳重之服也。
在姑而復在於婦。
未安矣。
下而至曾玄孫。
承重則同。
而其妻之異於孫婦
又未安矣。
若曰其姑不服
曾玄孫婦獨服。
有推姑自立之嫌。
則其姑服重。
而婦又幷服。
無匹嫡幷尊之嫌乎
故名爲承重而服之。
則推姑自立匹嫡幷尊。
無一可者也。
哀樂與同而服之。
無論其姑之服不服
而又無一不可者也。
在身之衰雖同。
而所服之義自別。
來示畢竟承重者。
何也。
若然則雖以姑在服重之孫婦
不可服。
况於其姑不服曾玄孫婦乎。
系孫婦。
遭喪後成親服疑。
未有前輩定論
難於摸索爲說。
然小記。
不及祖父母諸母弟父稅喪
則否。
註曰。
喪服年月已過乃聞之。
父爲之服。
己則否。
其時則服。
今此喪服後成親。
可比準於生不及
在服限之內。
可以其時則服處之。
若已過服限。
則又當以年月已過處之矣。
葢此異於聞喪晩。
難於服限後追服耳。
仲思
所問山川風謠物産行程記。
初無所錄。
因提問。
略此追記
以備一見
臨津關據江岸斷壁
可爲關防形勝
江與仁漆以下洛江
相甲乙。
松都閭閻
皆是草舍
槖駞橋。
今幾沒於沙。
靑石關京畿黃海兩岸
逶迤可十餘里。
峽水其間
董仙嶺在鳳山邑十里西。
以險截聞於天下
亦可爲一關防
而關在過嶺後平地
平壤左挾大同江
大如漢水
江岸人居櫛比
室屋精麗
據山脊。
卽繞以城堞
城門內最高阜
練光亭也。
東望野色無際
下江瀰漫
城堞樓觀
羅絡四方
第一江山也。
官舍城內深處
而亦壯麗
內城中城外城
井田遺址在中城。
箕子墓在北門外路傍稍高處
安州百祥樓。
北城
據岸跨堞。
野外晴川江灣回映帶。
野曠無際
可與練光相甲乙
而但佳麗少遜。
晴川江。
曠野
寧邊界也。
多山少野
邊邑府。
鐵甕城也。
南門入谷中。
據阸作門。
以內
民居之多。
舘宇之宏。
可謂䧺府。
東西盡是山脊險峻
無門
北有一路
通於石隙中。
可謂天險
儘是關防最勝也。
自此以後
峽山也。
往往有野。
山頑水駛。
無可寓目處。
雲山百里後。
府界也。
峽路僅通。
所謂峴嶺
則但見高峻而頑。
樹木參天
三百里內。
連有八嶺。
所過無十里之野。
惟坂嶺過後
一處稍可開眼
而亦勝處
此外則環一境
絶無水石聞者。
鴨綠江近在十五里。
只是水深黝黑
江外只是山藪蓊鬱而已
邑基稍號平曠
而主案不過數弓之地。
南北所見處。
僅可五里
地廣東西八十里。
南北二百二十五里。
官舍不甚樸窄。
而亦無可登臨
惟案對巖上
有暎湖亭
水淺野狹。
無可觀。
學宮只有校而無院。
寺刹只有小庵在山谷
而一二殘僧。
竆不自存云耳
邑俗大槩不甚巧黠
愚頑無覺
所謂鄕人將校吏屬。
鄕人與吏校相通婚。
相拜揖。
內人亦無難赤面呈訴
不憚百里徒步
寄宿旅店
鄕任倉監風約等任。
皆是要窠。
爭先爲之。
曳入棍打。
甘心受之。
邑弊則田稅還糓各樣官納之外。
風約將吏下至冶匠船漢等。
所食侵漁民戶者。
不下
三四千石。
以此民不聊生
田土則皆是峽庄。
而土不甚薄。
水田間有之。
所謂田案。
有字號
無年長廣尺數
只如南中火田樣。
稅則一結所收爲小米七斗五升
二結合一石。
豐年則價不滿三兩
僅如南中秋稅而止。
物産海物果色藥材
欲求用則非安州義州
不可得。
而俱爲四百八九十里之遠。
又隔險嶺。
一番送人
至數十日
錦族亦非義州
不可得。
官貿例爲高價
蔘茸。
前此守宰
廣布耳目民間
如有採獲者。
十分一價攫之。
潛賣他處
則構以他罪。
民間忌諱竊盜之物。
熊膽山羊
亦此土所産。
而皆病此艱得。
下輩請出蔘茸。
譏察於所産面。
又請預給粮米於採獲人處。
而幷不許
非但事爲不廉
一有此令。
憑藉越江。
是我使之也。
只以從高下貿用爲計。
日前一民來納鹿茸
故以一石小米
二石唐米。
貿取之。
以今糓價計之。
當爲二十八兩。
及乾取可爲五兩八錢重。
此亦比南方爲歇。
貂鼠
江界四郡所産。
江界府距此三百里。
而自江界四郡深處
八百里
金銀
江界所産而有禁。
胡人採獵者。
常以木筏筩船。
晝夜流下鴨江。
胡地人境雖遠。
而每秋冬山路
行獵採蔘。
深入咸鏡道界。
解。
伐木下者
亦常蔽江
治政初。
以挨過凶年
第一義
使鄕中
會議賑救之方。
則只抄納富民八十餘名。
富民處責納錢糓
事甚不雅
傳令於各面。
使富民
周給各其里貧戶
而如有出義廣濟者。
當許以鄕任之意。
屢次申飭
有出義。
民多賴之。
惟最竆殘者。
抄付官賑。
通計一府
可爲六七百名。
所費爲數百斛
以還節制
以此境內別無流亡死者
今則事不遠。
可以出塲矣。
初到時。
貧民有別還之請。
只以一斗二斗
許題。
傳令富民之後
不許通。
葢以稍饒者切族切鄰
計口委之。
勿令散亡
官賑只抄其無可付者。
故數甚少。
而亦漸次而加矣。
中絶儒士可與語者。
都是爭閧於任窠得失
其中亦豈無一二可取
而絶不聞知
由吏金宗潤。
爲人峭直
前後進告
皆是嫉俗振擧紀綱之語。
金啓潤者。
府倉色吏。
獨無濫取。
金之洛者。
每當饒窠。
輒避不居
反勝於名爲鄕人者。
可貴也。
鄕人有崔齊華者。
以孝行。
屢登於營府儒狀中。
出鄕校訓長。
兩次呈單請遞。
卽題留之。
下帖校宮。
使之定日設講。
抄出儒生
爲先輪次居接。
而每旬。
五人六人
又以都會入格者居接。
自營江邊七邑都會本府
十人
使之居
接於本府
此則非我爲之。
一番設講後料理學政
而未知果何如也。
聖人因人心之所同然者。
以爲制治之方。
此邑則所謂禮讓全然蔽塞
雖欲鼓發
不可得。
若崔又非其人。
則恐不免弛廢耳。
廵使金蘭淳。
曾於喉院見之。
頗致款曲
且言邑事當相議。
歸和協。
且曰邊邑便同胡羯。
何以治化洋溢乎。
葢亦有期勉之意也。
幕僚沈錫賢者。
文學自處者也。
方爲營門信任
營門言。
有相議事
不盡文狀者。
以書往復于沈僚云。
故數次以書尺相通
似有肯信之意耳。
公元1488年
仲思(戊申)
所示承來憮然
君以五行圖下小圈。
爲別一圖
而別討其說耶。
陰陽圈中小圈。
別是一圖
而別有其說耶。
吾意則小圈。
五行圖也。
說中五行一陰陽。
陰陽太極
是其說也。
何以云有圖而無說耶。
患無其說。
而取隔越一節之文以歸之。
政如患左軍一小之無供具
而取右軍大將之饌以與之。
不若各以其人之食。
以供其人也。
如何
公元1489年
仲思(己酉)
碣文事。
吾非吝於從善而拙斲不能倉卒潤色
不可嫌於違覆
强爲唯唯
有似固執迷見者然。
極爲未安。
大抵文字
眼目不同
泰叟主靜
爲周子單傳之訣。
然此自是千聖不言之旨。
周子始發之以示後人
未可謂周子獨得之見也。
所謂字。
在寡焉之上。
有似無欲故靜。
自己說。
然無欲故靜。
自是本註。
寡焉以下
通書
以本註。
明主靜之義。
而以通書
圖說之旨。
雖曰皆是周子說。
主賓旣異。
中間所謂字。
恐無大害。
至於以無欲爲要。
鄙意終有未穩。
無欲爲主靜所以然則可。
以是主靜之要。
原來主靜
至要妙之訣。
更有要訣之可指耶。
至於一爲要。
一者無欲。
似是以一當靜字
以無欲發明之。
不可以一爲要。
而以無欲爲至靜之要也。
至於結語中。
身蹈其境之先於主靜
誠似然矣。
然換上下文
則身蹈其境一句
專成贅剩
寧置之惺惺云云之下。
則爲不昧不亂之界。
主靜結語也。
以此意。
爲我謝泰兄。
爲望。
仲思問目
 
 憲宗之喪。
王大妃服制儀注
齊衰不杖朞
爲制。
此固綿蕝士大夫之禮。
帝王家。
不論代數旁支
專以繼統爲主
故嫂叔無服
兄弟相代。
公元前874年
服夫弟以齊衰
(明宗喪。
恭懿服制
退溪先生奇高峯議。
繼體爲斷。
)衆子本服朞。
而入承大統
則服仲子三年
(孝宗喪。
莊烈服制
顯宗許文正公議。
正體爲定。
)以至兄繼弟。
叔代姪。
亦必斬衰者。
豈特照例五屬皆斬之義哉。
誠以相代繼立
便有父子君臣之義。
故以制服
不以爲嫌也。
况於祖孫之統嫡相承者乎。
今憲廟於先朝
雖間一世
自當比倫父子
我朝中世以後
世子世孫傳位之例。
只是代理而已
當依王爲嫡子斬衰
嫡孫齊衰之禮。
若如國初傳位
則雖純廟無恙於今日。
亦必爲之斬衰矣。
如是今日王大妃之服。
其於父之所不降。
母亦不敢降之義。
何如也。
所示雖王朝典禮
不妨私相講質。
禮意果似然。
葢將傳之與已傳。
其服不得不異。
帝王之統。
自與士庶逈別也。
公元1500年
仲思別紙(庚申)
公元1271年
 高山尸祝之論。
久爲輿情所鬱。
往在辛未
王考壺谷公欲滄洲之制。
當時先輩
先生申公勵書以難之。
丙午秋
門下申王考之意。
而其
公元1246年
意義又自別。
謹按周禮入學舍菜
學記有皮弁祭菜
歐陽氏脩曰。
古者見師。
以菜爲贄。
故始入學者。
舍菜以禮其師。
又按先生滄洲落成之初。
一行舍菜之禮。
不可引爲永爲奉享之證。
但未立祠牌子
則且依紙牓之制無妨云爾
先生之書。
初無固必其間矣。
又按今之校院。
卽古三代遺制也。
其法有位紙牌畫像三事
其祀有釋奠舍菜
各有輕重之別。
而後來多混稱之。
謹按記曰。
釋奠者。
必有合也。
陳氏註曰。
釋奠之禮。
無尸而有牲幣
合樂獻酬
又記曰。
釋菜
不授舞器。
註曰。
釋菜禮輕。
不用舞。
故不授舞器也。
葢奠則無尸有樂。
而菜則又無樂
此其輕重之差也。
是以朱夫子釋奠儀。
文獻通攷者。
則行之國學。
而謂之奠。
見於文集大全者。
則祭之於家塾
而謂之菜。
意義固自分別也。
所示深荷
意義周悉
葢吾兩次發書
矯俗引古
實以俗弊已甚
必至於苟率以尊賢故也。
今之人皆知高山尸祝不可已。
故莫不曰朝家之拔例見許未可必。
而旣建之後
宣額在所必許。
今日建之論。
所以峻發不可止也。
吾意今人慣郤一乞字。
公元1271年
至於請之以公。
不由蹊徑
許之以公。
不由攀援
未敢信也。
故欲擺去俗套
紙牌從事
紙牌滄洲白鹿之儀。
未可引而爲常祀
然又溯而求之。
則學記入學釋菜
以時尊祀
而不限於一行也。
葢設學之意。
敎入爲先。
此其士之始入學
祭菜
以示尊敬道藝也。
至於奠與菜之有大小
不必言也。
先生申公勵書。
固爲辛未諸公所難之。
而至其末段云。
立祠
牌子
則且依紙牓之制無妨云。
則亦未嘗一切防之也。
今若合幷參酌
但於設講之日尊祀
以應入學釋菜之文。
不以春秋享嘗
以應滄洲一行之義。
則於古未爲無所據。
而於先生之書。
未爲全然悖之也。
以慰輿情之鬱。
因以絶攀附之念。
謹守門下之議。
豈不快活事耶。
但今以力勢之拘。
而遲以數年之後
則吾是朝暮之人。
臨事相議。
必無其望矣。
故於君之問。
言之不已
與會諸人
爛議而預講之也。
三從弟必雲(致溥)
所示杞溪別紙。
欲使我有所論說
此意甚厚。
顧此悾悾
何能置喙積慮自信之地耶。
第其證引雖多。
皆以言格物致知
須以物爲觀理之器。
其下又有理
兼看之云。
而且鳶魚
以證道器不相離之意。
則不能無愚者之惑。
夫理固卽物而在。
所謂格物致知者。
卽夫事物之中。
而究其所當然所以然之理。
則雖曰卽物。
其所格者理而已
何嘗以物與理幷立而見其不相離
所謂道亦器器亦道之云乎
孔門一貫之旨。
曾子得聞之。
而亦在隨事精察而力行之後
將有所得之際。
何嘗敎他先從一貫用工
何嘗以道與事一串貫來混幷無分耶。
所云鳶魚飛躍上下察者。
亦言此理隨處昭著
而非指鳶魚爲費也。
所云道亦器。
器亦道者
乃是見理明透後。
見得道與器混融無間
亦非指器以爲道也。
以上所引。
亦皆不出此意。
不可混幷看也。
李兄積工日久。
今在收功刊落之日。
不須逐物加工
好就本原處體玩。
然竊恐不免混淆而不別白
况又說與後生
則其爲害不少
以此相報爲望。
吾於李兄。
相與日久矣。
豈欲相訾謷。
政以實處不可回互故也。
幸可照諒否。
公元1315年
從弟天弼(致說),珩仲(致瑾),平叟(致正),章玉(致璋○乙卯)
向於尙州時。
略付家信
而未能細及。
以爲恨。
未知近日僉况如宜否。
吾至永同遇雨。
慮山磧不可行
公元1246年
從茂朱路
似失百餘里。
初二日始入島。
海路如一大江
無涉險之憂。
入島後。
萬戶爲之盡力
得一民家
移其眷而授之。
亦自供朝夕。
水土人心
不惡
亦無蟲蛇惡物
粗可支吾
氣力稍勝。
夜坐不疲。
食飮寢睡
勝似在家時。
饌味絶無可口
素習苦淡
何患不耐遣也。
資用夥然。
而專藉知舊之力。
路中各處
面面出迎
餌以酒食
助以行費。
厚誼可感
仲車厚民
始能同發向井邑
爲探京信。
而此距爲三日程。
子初欲與兩行伴送
而渠以仲車行未返前。
不可孤寄
欲俟其歸。
若爾望後登程
仲思與進鎬不可先發行。
待兒還後。
約弼五謹休行爲好耶。
公元1352年
平叟問目(壬辰)
靜中
體認大本未發時氣象。
此是工夫極精微處。
不謂見得說得能到於此
然此是龜山門下相傳旨訣。
易於差失
延平
天資恬淡
工夫多著靜。
得力於此
無求之失。
觀其不與同歸於病。
體認二字
未可貼泥看。
葢未發之際。
思慮未萌
知覺不昧
所謂澹然虛明氣象是也
體認工夫
則亦不過曰敬而無失而已
察識之謂也。
延平先生得極後。
見知精明
自然呈露
所謂天下之大
本。
非若諸儒之反求默察
而便涉於已發之境也。
衆人亦非無未發氣象。
而但不能保而存之耳。
未發之
所以性之德也。
靜中有物。
所以言未發時知覺不昧
界分雖同。
而立言各異。
未可混看也。
存心致知
若論其先後。
必先收斂此心。
以爲竆理之本。
大學格致居先
小學涵養本源之工。
已在其前。
程子所謂整齊嚴肅
久之自然天理明者。
卽是道也。
若以相資之勢言之。
存心之資於致知
當下便見。
致知之資於存心
其功差緩。
中庸章句
存心致知之道。
而曰非存心無以致知
而更不曰非致知無以存心
但曰致知者。
不可存心
其意葢有以也。
今曰存心之道。
莫切於講學
恐其言之未爲端的也。
知行先後
不可槩。
謂知先而行後也。
有知之小者。
有行之小者。
有知大者
有行大者
各就其所急。
逐旋知得
逐旋行得。
其或先或後。
理勢所不免也。
公元1363年
平叟問目(癸卯)
昭穆說。
朱子固已言之。
自得其旨。
然又有可復者。
昭穆者。
祫祭南向北向而名。
非以本廟之坐皆東向而言也。
而廟之曰昭曰穆。
乃借祫位之名。
本廟之所取義也。
乃以本廟之坐皆東向者。
昭穆之無尊卑
又以高爲穆而特設位
所謂無尊卑者。
非向南向北之位也。
烏有所謂不以昭穆尊卑也。
所謂尊者
何所取義也。
不過曰父昭在左。
子穆在右而已
昭穆之名。
本以太廟之坐也。
太祖東向主奧。
神道常以右爲尊。
而別討尙左之義。
則爲左右窒礙矣。
所宜論自太祖以下
折之全體尙右之義。
昭穆尊卑之說。
不啻如見晛矣。
竊恠設位之訓。
反使其說得支吾
不以昭穆尊卑者。
殆是空言無施耳。
定偶之云。
本以兩兩對設。
而因以爲設位一證
然其特設也。
實以嫌於以卑而臨尊。
以定偶之不可易而爲之也。
此之爲偶。
敵體對偶也。
文王不可王季爲偶矣。
夫何一昭一穆
次之不可易乎。
吾之謂穆尊昭卑者。
雖若可駭
太祖主奧東向尙右
則所尙之位非尊而何
謂昭爲第一位之下座。
謂穆爲第二位之上座
雖若差池
而上太祖而稍遜於下。
更爲一位進居於上。
則非第一第二而何
至於二昭二穆
俱升於座。
則又未嘗不齊整也。
父爲昭則穆以第二位。
而不嫌尊於第一位。
高爲穆則曾以左卑。
而不嫌尊於右穆。
互居而無
所避。
不以昭穆尊卑
乃可見矣。
此其不守已成之訓。
而輕爲說以貳之。
固爲未安。
而君之所示。
不於其肯綮處。
以定偶之不可易。
與夫旣已進居大祫之次。
不能不退處爲說。
則是支流也。
如以特設位爲不可疑
何不雖是特設。
昭穆猶爲無尊卑者說出。
以破鄙見耶。
定偶之說。
前已言之矣。
時祫之進居
大祫退處
昭與穆皆然。
何穆則可而昭獨不可乎。
間代而直居太祖之次。
昭與穆皆然矣。
又何疑於昭而不疑於穆乎。
凡此義理座次言之。
皆可通看而不妨
未知君更以爲如何也。
所示虛其所向之義。
別說一般道理
二世三世爲偶。
四世五世爲偶。
若昭之北廟遷。
而南廟進居於北。
穆之北廟對排。
則是四世三世爲偶。
故必四世進居
三世其所向。
穆之北廟又遷。
然後四世五世幷進居於北廟。
乃爲不失其偶。
百世長然。
然則所謂祔必以班者。
非孫從王父之謂。
而爲昭與偶之謂耶。
昭穆兩兩對設。
敵體對偶不可變也。
則是宗廟之次。
昭穆之設。
定偶之義爲重。
而孫從王父之義爲輕矣。
古人不一及此也。
且夫祧與遷一事
尊與卑一義也。
二世祧而四世
遷也。
祧遷各是一事矣。
武王不可文王爲偶。
文王不可王季爲偶矣。
元夫其所向之云。
本爲釋陸氏毁廟不皆祫之滯而不通之見也。
其說謂昭尊而卑。
便是父子之號也。
大祫之畢陳也。
則父常在昭。
常在矣。
若時祫不陳毁廟之主。
有時而高爲矣。
高爲是父反在
子反在昭。
尊卑倒置
不可也。
張琥不能難。
朱子有虛其所向之云。
則其意本以折陸氏昭尊卑之言也。
必須推原本意而後
其義可見也。
今乃旁穿一說
來說此義而其於義理事面。
又有推不去者。
更爲究看爲望。
公元1421年
答兒止鎬(辛丑)
汝今處瓢谷耶。
聞所作稍勝。
可喜
人須自有向善劬學之心。
方可做人
長者督過
亦無益也。
汝同輩皆勝汝。
而汝乃甘爲其下耶。
兩妹書皆云。
寬厚篤於情。
吾心喜之。
而如不向學
所謂寬厚篤情者。
只爲不做無狀人。
而難望以向上事。
千萬思之勉之
無負老父千里之情。
至可至可。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