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经山集卷十二 (自动笺注)
山集卷十二(東萊鄭元容善之)
 書
  
竹石徐尙書(榮輔)書
園綠敷陰。
伏惟體度毖衛。
家君莅寧郡。
先察補役庫之病于民者。
革罷之。
宿逋萬金
不撓民而民之大瘼祛。
政旣暇。
公廨之廢者。
倉舍之圮者。
樂育養士
兩齋新成。
西塘小亭又新成。
向在永柔。
鑿池種魚
官道植樹
民種
此家君性所好也。
昨夕獲衙書曰郡齋之西可五里
有小塘周可數百武。
有嶼起于中。
堙蕪久不治。
榛莽之所翳。
蛙蛇所處
邑人村士之過是者。
莫不睥睨而歎其埋沒也。
余乃謀於衆。
無不喜者。
遂揀日疏其塞築其缺而完之。
於是乎成。
新水白紅兩蓮。
環嶼花木
四旁剪伐惡卉。
只存佳木脩榦。
以爲來往休息焉。
乃與郡之客。
登斯亭而落之。
閭閻撲地
雲靄變態者。
亭之東也。
堤水平流
波光相接者。
亭之西也。
羣山秀色
皆可指數者。
亭之三面也。
日將夕。
坐軒上以須月之至。
水色樹影
相與徘徊
所見朝晝尤奇。
亭之勝。
於是乎具矣。
夫是亭之起。
二月廿日
其日雨。
農夫
與言曰二月廿日雨。
其徵爲大有
亭之始。
在於是日而得是雨。
豈以斯亭之遂民願歟。
亭之成在三月十三日
其前日穀雨日也。
其日又雨夜至朝。
農夫相與言曰穀雨日雨。
其徵爲大有
亭之成在是日而得是雨。
豈以斯亭之遂民願歟。
斯亭偶與雨始終
其雨可喜
遂用東坡故事
名斯亭曰適成。
亦志其喜也。
是役也。
不勸而來相之。
可見也。
設宴較士藝。
與共也。
用日二旬
稱其役也。
財費百金
稱其亭也。
亭之制六楹
稱其嶼也。
嶼之廣二畝
稱其塘也。
花朝月夕
扶杖步往。
倘徉池亭之間。
則少忘簿領墨綬之勞。
而惜不得汝曹登之也。
古人作亭輒爲記。
爲記必求當世文章之文。
葢爲亭名文益彰。
而亦爲使後來者。
藉重而無廢觀也。
衰懶甚。
年來米鹽事。
久廢著述
汝曹無足爲也。
今世如求文章之文。
可使亭名而後無廢觀。
則獨竹石文丈爲然
欲書請而轉便也未。
爾當待官褫。
剞劂甚急
汝須往告請記文。
文就雖卽日委伻賷送
扁額三字
亦受付爲可。
朝欲躬進而適冗撓。
玆敢具由仰聒。
如蒙許可
俾副家君作亭求文之盛意
則何感如之。
不備白。
石太史
冬旭晴佳逾秋
詹慕冞切
伏承下書
體度保釐萬安
伏庸欣喜
彥友擧女。
固有如此者乎。
令人茫然思量也。
誌文草讀之未半。
不覺有物濕眶而已
邦彥墓誌
已行於世耶。
昔者此友嘗出示秀軒公,永川公誌文
相語碑板文字
非止爲當第一
古亦罕儔
得此兩世垂後之托。
可謂樂有賢兄
此語未已
又令此友墓中又埋此文。
三世一文
哀者益哀。
邦彥得此。
傳名無疑也。
冥冥有知
庶亦悲感
昨夕另邀平昔所從諸公
銜悲輪讀。
皆曰謹嚴而持體。
懇怛而逼情。
當使後之人。
有知邦彥而爲之悲者矣。
仍憶此友生時。
得一文字
輒相邀論賞。
今此文勘了此友平生
而可使此友托名此文。
不可得與此友共論此文。
寧不悲哉。
僕之忝錄友列。
還愧還愧。
不足以爲邦彥友。
然曰不知邦彥則未也。
其於生死存沒之際。
不可一言識之。
盖哀不可不紓。
不可自已
文之不足有無
顧何可論哉。
答桐漁李相公(相璜)
伏承俯問求言相助
哲人之詢于也。
繡被者必資縷線。
穹宇不棄瓦礫
敢貢愚說。
冀槪盛聽。
相業之盛。
漢之魏,丙。
以持體習故名。
唐之姚,,房,杜。
善謀善斷應變守正聞。
而傳不悉紀。
制亦多異。
宋朝䂓模
於我爲近耳。
賢碩相望
功業可述。
前有王,李。
後有韓,富。
李文靖出入兩府
始終如一
名德俱完。
傑然可稱。
今以閤下
求方宋賢則其庶幾乎文靖矣。
端凝似之。
妄言似之。
不喜事似之。
自奉甚薄似之。
有才識而至公取信似之。
愼重雅量似之。
先知明慮事之遠又似之。
性之所近。
學易爲力
閤下李文靖爲何如人。
相如文靖足矣
善乎文靖之言曰沆居重位。
實無萬分
中外所陳利害
一切報罷之。
惟此所以報國耳。
朝廷䂓制
纖悉備具
金條玉。
無以加焉。
不更法度
可爲今日相業要道也。
宋仁宗富弼前在政府甚好。
今來恐多顧慮
人情亦焉能無顧慮
不若前志不變也。
旣而竟以多顧慮見重
如上所料。
盖屢顧則入畏。
過慮害事
苟吾守吾志。
直行不苟
則雖欲中傷者。
未敢猝加輕侮
守志不變
可爲今日處世要道也。
王元之之子嘉佑寇萊公丈人負天下重望。
相則譽望損矣。
閤下負重望。
其未相也。
若將有特異表章之事。
而居之有日矣有月矣。
其臥閤鎭重
雖如
泰山不見運動
無事可尋。
無說可傳
譽望之損。
能不萊公所不免乎。
浮說橫議
必至之勢。
而惟預知然後可以不動吾心矣。
凡玆三條
先有所定於吾志。
然後可以應之有裕
大抵古人臨事
雖奇變百出
電掣風馳
要之不失舊步。
竟成吾志者。
亶以有先定故也。
呂尙鷹揚
管仲九合
韓信之出井陘
武侯之借荊州
皆非猝然之者也。
閤下以此言爲不妄。
銘心嘉納
受賜多矣。
左丘明子皮子產爲忠。
子產是以能爲鄭國
今世亦或有知閤下
以爲忠者乎否乎。
至於成敗利鈍
非僕之所能逆覩
然不古法
不變前志
不爲浮說所動。
則雖敗亦成。
雖鈍亦利。
以爲如何
洪侍郞(敬謨)書
石谿吏部侍郞執事
自投荒陬以來
朝廷公卿
里社故舊
平昔之所綰帶論交
杯酒之歡者。
未肯以一書見及。
執事繾綣不置
屢賜簡牘
存撫備摯。
忻躍怳惚
不知所喩。
執事不以窮達而易其交。
如僕之無所取焉者。
而尙如此
執事之於友道誠厚矣。
不意僕之述懷詩。
偶塵崇眄。
勞奬太過
直擬以唐宋品家。
愧甚愧甚。
執事包蒙之道。
誘而掖之。
引而至
於道耶。
仁矣。
知則未也。
執事曾知僕可與爲詩耶。
謬矣謬矣。
若然則僕其亦聖兪鳳矣。
兒時讀書長者側。
見長吟詠詩詞
悅之以爲可能也。
後取古人詩讀之。
悅之
以爲可及也。
費工若干年。
不就
多事拋却之。
及乎知思漸開。
見識稍進而後
乃知古人之邈不可及
而往日之自以爲可能可及者誠妄矣。
譬若村傖野儂。
皁隷庸賤
大人君子折旋拱揖升降趨拜之狀。
問焉曰禮之數也。
聆緩暢鏗鏘節族之音。
問焉曰樂之聲也。
乃自曳履摳衣
踉蹌蹩躠然曰是亦禮而已矣。
瓦缶土鐺
啾啁嘔啞然曰是亦樂而已矣。
及知有泰著敦彝琮璧琰之所以昭。
衮芾珽珩幅舃衡綖之所以度。
藻率鞞鞛鞶纓所以數。
龍藻火之所以象。
五路九旗所以章。
經天緯地皇極所以文。
與夫扶徠下謀莖英之大其制。
緹素之玅其本。
五音八風淸濁長短之應其氣。
郊廟邦國萬民遠人動物之各諧其和。
然後始乃滉洋悠蕩
自視其管於霄而蠡于海也。
自是不敢復言聲數之事。
然亦有時正冠而趨。
擊壤而歌曰非敢爲禮爲樂也。
足以吾分而宣吾氣也。
今僕之爲詩。
何以異是哉。
僕聞文者禮樂之類也。
詩者文之餘也。
勑天之歌淸廟之什。
如天之麗日月而皷風霆。
梁栢臺
布鼏而樿杓
朱絃疏越
隆唐李杜集成制作
能事畢具
明堂玉藻
章煥然
合管祝敔
百獸率舞
經其戶而窺其室
雲罍在阼。
犧象在右。
縣鍾在西
應皷在東。
三千三百。
各得其序。
綴兆疾舒。
咸底厥和。
先宋之蘓黃諸公
亦皆攷同辨異
典章一代
夏忠殷質之同歸於禮。
唐和宋安之同致於樂。
其於作者
紛紜不可記。
而列於始宗名響之林者。
亦皆足以章甫而相二君之好。
竽瑟前王者之席矣。
間或粉飾畫蘆剽竊比擬者。
亦何異於齊管氏之鏤簋藻梲
三家佾舞雍徹
烏得免君子譏笑乎。
詩雖小技。
不可
非才足以濯雲。
足以枯海。
足以橫空
足以排奡
變化神施鬼設
容態春姸秋肅
霧霞之蒸鬱
花卉繁細
鳥嚶獸嘷。
山蟠水縈
未可與唐宋諸子
方駕爭衡矣。
僕審於自量
近又疾病侵尋
精思蕭索
並與邯鄲舊步而失之矣。
夙知執事淹博之識溫雅之才。
好學又篤。
其進何可量也。
早晏解官
擬築茅屋於漢南林泉之間。
稚子童孫
徜徉以老。
淸日閒朝。
朝廷高文大策
盥露而讀之。
必曰非他人
執事作也。
于時
不勝大喜
三杯徑醉。
草履而揖黼黻之手。
土缶雲門之音。
執事以爲如何
上荳溪朴尙書(宗薰)書
荳溪尙書閤下
執事別。
閱序且三四矣。
每便使自京至。
未嘗不獲執事所賜手書
抽繹以還
頓首欣躍
書中輒問僕近作多少
抑勸之歟。
其將憫之也。
竊以平日之思欲一質者罄布之。
執事可否焉。
僕自少喜爲詩。
及長欲肆力而旋廢已之。
然亦有時吟哢不掇。
執事嘗責僕以勿多作。
督僕以必致工。
僕曰詩之本言也。
言可已乎
何傷
詩之所由出情也。
情可飾乎。
工奚求。
執事曰言多則煩。
曷若簡。
情放則蕩。
曷若修。
無以應之。
則曰簡與修。
皆有意而之者也。
曷若之無所事用意之爲高也哉
醇煕厖樸。
莫尙於堯舜之世。
而堯之民。
耕食鑿飮而樂。
樂之則歌。
虞之百工
見景卿雲而和。
和之則歌。
是豈致意於工與玅而然哉。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言之長短而有曲有節
則其言也歌。
其歌也詩。
非惟喜樂和悅爲然
憂愁哀傷離別行役怨恨思慕宴遊佚欲贊美頌祝感歎凡人情之所流動者。
皆發而爲歌詩
列國之風。
村巷里閭相與歌謠者。
邇之彝倫
行。
遠之草木鳥獸
凡思之所發。
言而爲詩。
詩之爲句。
有三四五六七言。
不待梁栢臺韋孟谷永夏侯諶而各體已具矣。
沈約庾信徒尙聲韻屬對
宋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
句準篇。
盖詩變爲律。
近也非古也
李杜製作集成
不敢擬議
其餘諸子摛藻咀英。
軼駕並驅
窮枯海之思。
排奡之力。
必欲高其韻如嶧桐泗磬。
古其氣如商彝夏鼎
麗其色如彤蜺頳霞
妙其態如時女美花。
飄逸如神鬃籋雲絳節御風
奔放急潮風檣萬幕鐵騎
淸絶洞庭葉下湘江鴈叫
悽恨如秋吟蛩閨怨婦。
虛誕如䕺祠鳴鈴仙島求藥。
浮誇如于髡籠鵝優孟抵掌
甚至於閉門蒙被
嘔心擢腎。
一字之安一韻之病。
視若淮陰輕重
荊州得失者。
豈不癡且惑哉。
視詩之所由本。
則亦豈不乎哉
是以雖若賈韓李之名家
不能寒瘦巧艶之譏。
天性蘇李
自得曹劉
超然陶謝
淡泊韋柳
然後可謂深得風騷之體。
而此數子者。
豈待工而後能之哉。
鞏仲至古人平淡
朱紫陽非之曰古人詩。
豈有意於平淡哉。
但對今之狂恠雕鎪則見其平。
對今之肥膩酸苦則見其淡。
先生之意。
謂其古人不置意於平險
淡。
發言自如此者也。
僕常以是自解
不致意於爲詩焉。
則人又或疑之曰詩不以意則從何成聲韻
此非曉僕意者也。
所謂意。
不可求工而反害眞意也。
詩出於意。
豈有無意之詩。
然則杜子美之敍實事史體者。
白香山之如農桑言言皆實者。
豈皆廢之乎。
風騷言語之外。
多可以觀其意者
緇衣弊改。
羔裘素紽。
只言其容飾衣服之美。
人君好賢大夫節儉之意。
可以見矣。
露菊英。
桂舟玉車
只言其餐飮乘御之華。
忠直潔身憂讒畏譏之意。
可以見矣。
此皆卽諸事物。
接乎耳目
隨思而言。
而言自成文。
有無盡有餘之意者也。
僕之詩。
主於寫意
不意於工不工
故每於司省郡縣
寺觀郵堠
亭臺山水
古今事蹟
行邁遊玩
思懷之間。
發於意者
未嘗不形之於詩。
或就或半就而止。
意止則詩亦止。
不以詩害吾意而已
故亦不以執事之精焉華焉而退避三舍
出言無節
執事不見夫春風和百鳥各鳴其音乎。
枋鷃泥鷰
亦不因丹穴九臯之音而廢其鳴也。
執事以爲如何
此言可與相知者道。
幸恕其愚而詳敎之焉。
不備
淵泉洪相公(奭周)書
閤下之進秉國匀。
朝士野人
加額相賀
是豈皆有私於閤下而然哉。
誠以朝野之望已久矣。
閤下篤行厚德
經術學古道。
眞是淸廟瑚璉之器。
明堂棟樑之材。
若得施布之地。
則必致君澤民
太平之盛可見矣。
未敢知閤下將使中外之望者。
不至落莫乎否。
中書百責之所萃。
大綱用人
顧念急務在於吏術
非惟漢唐宋少康
職由此道。
堯舜典。
可知三代治本亦在是矣。
字牧旣不得人人必擇。
則擇一監司
便是擇衆字牧矣。
宋蘇軾元祐之至治
以溫公擇監司當之。
後之議者曰治天如斯而已
公用監司或非其人。
崔公孺面折之。
兩公豈不治理哉。
近年以來
奔走四方
目見生民日益困瘁
如欲使安業而舒力。
不必由於家衣而戶食也。
亶在莅其上者之爲之所耳。
其本在廟堂
敢進䂓勉之言。
猥濫是悚。
爲公之喜雖同。
而抑獨有私自恨者。
每擬乞休占閒。
時造屛下。
經論史。
詢古訪今。
獲藉緖餘。
少豁荒。
從今山野之性。
不宜曳裾潭府
此恨諒不少耳。
不備
答荳溪相公
當宁釋褐秉軸者。
閤下始耳。
中間公卿
公元前1875年
庸者相望
而僅得其一。
此官之難如此矣。
自宣明旨
歡然相賀司馬相矣。
諭批特重。
安石蒼生之望待之
上下所期望者。
若將有太平之責。
未知何所展布而副其任耶。
固知閤下練古諳今。
其於科條典章規度名例
無容加勉。
知閤律己飭躬
其於雅量鎭俗
端委矜式
不待相勖
廊廟高矣
窮蔀遠矣。
出臨四方
親近民事之時有異。
故雖日接事務。
而以盡心民事
自任者盖少矣。
宋朝名相
從事於斯
民望所係。
獨溫公爲最。
相位一年
疾病半之
則此豈以事爲施措
求悅於民而然哉。
特以其心其言之無一時一事不在於民。
故民遂信之耳。
聞再辭之疏。
盛言民事
憂虞形於辭外。
有識相謂參政知所本矣。
自甚可喜
因此仰勉焉。
不備
荷屋金相公(左根)
今此嶠南民擾。
非朝夕猝發者也。
積怨畜怒
萬心如一
一唱萬應。
如隄始潰。
遑汲之勢。
一時爲悶。
不可只付之廵宣之地。
使之鎭安之也。
民若有騷動訛譁之時。
遣使啣賷綸言宣諭
仍詢其疾苦
採其弊瘼。
使之恃而無恐。
安集整頓
列聖朝已行之例也。
民戶三四百水火
猶有慰諭之使。
况今南民萬億
號咷丐
生之時乎
另擇宰臣堂上解事務有忠慮者。
綸音馳往嶺南
其中動之大邑幾處。
聚會有衆。
上德音。
如古之慰撫宣撫之啣。
而仍詢瘼後。
與道伯邑守。
商議其矯捄之策。
條條具成冊。
歸奏前席
廟堂講究施行
則保制于未危難之策。
恐無逾此者矣。
恭承俯問。
不敢隱。
深諒處之。
以此議。
及僚席及諸公如何
山集卷十二(東萊鄭元容善之)
 序
  
寶鑑總敍
公元前1857年
純宗十九年
玉堂趙庭和上疏。
請纂正宗寶鑑
上詢大臣
右議政南公轍曰臣嘗欲仰請者也。
請卽開局
上許之。
未遑焉。
今上十二年丙午秋七月
上謂大臣國朝寶鑑
正宗以後
尙未續纂。
未遑也。
純宗翼宗寶鑑
今宜同編。
議政權敦仁曰實爲闕典
纂成宜也
明年丁未春二月
上又召見原任大臣
敎曰寶鑑今當續纂。
領中樞府趙寅永繼述揄揚聖意
臣誠欽仰
上命諸臣輪覽寶鑑首卷
寅永曰十二朝寶鑑撰次時。
抄出史庫實錄
三朝事實
不必考實錄。
內閣日省錄,政院日記司掌故。
考閱搜集
上可
公元1788年
之。
命文苑諸臣。
纂輯堂上兼知春秋舘事,郞廳兼編修記注記事
仍以寅永摠裁之。
判中樞府鄭元容校正之。
書成合十四卷
續原編爲一統書。
上親撰序文。
附編於正宗御製序文之次。
至翌年戊申秋九月工告訖。
如儀進書
上祇受告獻于太廟
奉藏各室。
如上冊寶之禮。
是書之成。
自聖衷。
義例儀節
遵正志事
光前裕後
以爲萬世監法者也。
送桐漁李尙書(相璜)入燕序
公元1032年
上之在位十二年壬申十二月
勅使上國至。
奉詔元良
明年癸酉二月
遣使稱謝
判樞李公實充其選。
將行
索余以言。
余何言以贈。
公才足以幹事
足以有受。
蘊而爲文章。
發而爲辭令
屛藩于外。
境寧而謐。
籌謨于內。
務獲而理。
國有事。
咸畀焉。
今使也何職。
揭咨旅實。
有故常存焉。
公雖有才器文辭
無他施其用矣。
公行矣。
余何言以贈。
今公之行。
度遼野轉碣石
陟金臺歷長城
望巫閭之色。
溟渤之濱。
登臨賞眺
可以觸之境而爲懷。
不待言者道也。
况公之性。
不喜登臨賞眺乎。
公行矣。
余何言以贈。
余自幼時拜公。
知公平日用心
公之憂國甚于己。
旱澇盜賊一切病于民者。
輒憂形乎色。
不于言而卽之貌可尋也。
比年旱饑。
八路同病
西之維甚焉。
公亦常以爲憂。
然今有人病病。
㱡㱡然幾殊矣。
以是諸人
聞者未嘗惕然而驚。
蹙然而悶。
猶緩焉耳
及其猝然而當之。
其狀宛轉然。
其聲呻楚然。
則自不覺其怛然惻然遑遑然有急救之心。
若知其所以醫之之方。
則輒爲之殫其技而濟之矣。
此聞與見間也。
曩者奉使于西。
歸言于公。
公爲之惕然而驚。
蹙然而悶矣。
今復猝然而當之矣。
必復爲之遑遑然有急救之心。
而且若公者。
其所以醫之之方者也。
公歸之日。
進而奏於廈氈之上。
退而講於廊廟之中。
使西之人幾殊之病。
得以復蘇
則後之論者曰此判樞李公使燕之力也。
豈不乎哉
今使也無甚爲職。
才器文辭
公有無所施焉。
登臨賞眺
公有而性所不喜也。
余獨以西事聞於公者。
深知公平日用心者也。
於是乎可以言乎。
鐵北拾錄序
豐沛販屠。
公侯之相。
南陽織屨
將相之貴。
帝王之將興。
精聚而氣鍾。
金玉在山。
沙石草木
皆被其光輝也。
朔方一道
我國之豐沛南陽
余以官踰
鐵嶺
峰嶂矗列。
川江縈紆
飛騰奔瀉
接應不暇
如入公侯將相之村。
而日與貴人遊也。
國初佐命俊傑
不可以得見。
山川靈淑之氣。
猶不變改
屹然而秀。
汪然而深者。
固已鎭方州而列誌圖
雖餘麓派流之無名稱者。
亦皆秀拔靈異
超凡常庸陋之品。
譬若豐沛南陽之子故人
不得鐵券之誓雲臺之畫。
而亦皆可歌大風白水
依於風雲日月之光者耶。
所過輒錄所見聞。
特表著之。
以備他日北遊者之攷。
北畧擬議
見龍塗山則知夏禹恤民之勞。
洞庭荊門則思苗蜀征服之功。
余之關北
然後尤以識聖祖濟時安民之業也。
勝國之末。
北鄙尤亂。
太祖一擧而金酋遁。
再擧島夷平。
三擧而蕃胡降。
又有哲輔碩弼協力經理
今四百年之間。
邊境寧謐
一塵不動。
民生不見外事
生長且老於其間
爲吏者亦因循暇豫
苟安無事
且與京師絶遠
帷幄廊廟之臣。
罕至是方。
朝廷之上。
北事疎畧
山川雖有誌圖
田民雖有版籍
足履目擊
然後因勢而知長。
觸類而慮集。
酇侯收籍
光武披圖
可一按該暢
金城方略
必待充國之馳至。
隴右形勝
必須馬援指畫
此盖嘗險阻知情僞。
然後便宜可講而籌策無遺也。
余居玆土且經歲。
採訪翫覽之暇。
謹錄關防形便
軍民事情
彙編爲書
又敢附一二管見
非不知猥妄。
然聞古禮近臣之使於外者歸。
輒以土風民事條奏
名之曰北畧擬議
其目有十。
其議三十。
枕談錄序
公元1829年
余以己丑十月初。
會州官。
歲儉民窮。
徵索日繁
淸市支應
簿牘旁午
及歲翻而晷舒。
公事簡。
與景執始圍碁吟詩
歡笑諧適
不知日之將夕。
夜以燈油不繼或早臥。
臥或卽眠。
轉輾不能眠。
不能眠則輒相與談古論史。
旁及野乘俗諺
或一語而一已眠。
或語未竟而兩俱眠。
朝而思之。
不省爲何語。
初夏雨夕
相對寂然
景執忽謂余曰昔吾在家
一吟一言
弟兄未嘗不共
今分居二千里之外。
家中羣弟兄
欲知吾二人所爲事。
詩藁可以携示。
碁與談無蹟可攷。
余曰越人趙瑟
唐世誦晉談。
文字也。
盍記之以示。
遂爲圍棊聯句
又錄枕上所與語者若干條。
藏諸篋。
他日春草池塘之畔。
披讀逍遙堂風雨談話
則亦可以亞塤箎之吹矣。
讀易日錄
公元1856年
在家
兒子請所讀書
曰讀易。
兒難之曰無以解。
讀史
余亦無以爲授。
任之
居官而閒。
取易讀之。
余於丙辰冬
從長受學
今三十有五年矣。
一二悟解
似異曩時
然矇於微奧一也。
日月運行之理。
聖人知之。
就日則溫。
就月則凉。
婦孺亦可以與知
山川融結之理。
上智知之。
至樵者于山。
漁者于水。
下愚亦可以與知
易之書。
萬理備萬象具。
漢儒剛柔往來
宋儒主義理性命。
邵氏言象數。
朱子卜筮
此皆本諸天地陰陽之道。
而若玩爻推象。
體於身而驗諸事
所以取舍從違
則是亦婦孺下愚之可與知也。
乃於一卦中取一爻
係之以史書中古人行事。
使其成敗得失
瞭然於心。
而知所以如此則吉。
如彼則吝。
亦可謂淺學
然苟能玩索體行
則其於居官治家
持身處世
待人應物之方。
不無少補。
書贈兒子曰讀易如讀史
內子貞敬夫人六十壽序
性拙
夫人性又拙。
好儉
夫人好儉
余喜靜。
夫人尤喜靜。
結髮餘四十年而性相近也。
故唯隨如一日。
居平無厭色忤言之相加。
怡怡與與如也。
近余衰
倦甚。
憚煩釋務。
二間房於夫人室之側。
書數十種
庭階列植花竹雜卉。
暇作詩文以自娛
一日友人壽序
夫人至而問。
余擧以對。
夫人曰古亦有是文否。
余曰自明代時
盛行天下
各省同其俗。
而自四十以上
或以起一。
或以躋十。
而敍其行美。
祈祝之辭。
此盖贊頌之體也。
夫人曰我於夫子
遇之久而知之深。
不讓朋儕契分
今年爲三百六十六甲子
攷諸序法無舛
惠君一言
俾光閨閤
奚啻茝蘭瑱瑭之飾乎。
余曰世之笄珥衿帨之行。
不章於閾外。
故雖古之賢婦人。
得傳者無幾
在昔芣苢之樂。
蘋蘩之敬。
小星之惠。
詠歌江漢之間。
之國風。
被之管絃
以爲天下萬世敎。
見於史則如德曜擧案
少君提甕
翟氏之抱薪。
與夫熊丸斷織截髮之慈。
或因其夫德子賢而並耀于後。
其餘嵬嶻炳烺之行。
多出於窮阨疾患艱難之域。
今子早從夫貴。
門堂雍睦
不操井臼汲舂之勞。
繅機纂組之巧。
而日不過調蒜葱烹餁
持針刀供裁縫而已
有何彤管繡史可紀之言可載之行乎。
夫人夫子不識風人之義乎。
彼弋鴈之婦所稱道者
只是飮酒宜琴瑟之御也。
特以與之偕老而不忘其相警。
詩人美之
今我雖乏容
德功言之可述。
與君子偕老何不若弋鴈之婦哉。
夫子不靳相警之詞。
則安知不使來世讀其文而稱我爲賢婦乎。
余笑曰君亦解詩家語乎。
君之求警於余。
所以警余也。
兩人受氣甚薄。
淸脆猶人
兩髩星星老人
此豈喣吸導引之術所能致此哉。
拙故不勞
靜故無妄作。
全氣蘊。
外疾不乘
此無待加勉。
而惟儉則耳目之所狃。
四體之所佚。
易爲華艶所奪。
余藉先蔭主恩。
致位兩府
俸祿益厚。
若見一衣一食之踰於前。
則輒心不怡而體不寧
勉强也。
素性然耳。
君亦夙宵兢懼
薄於自奉
安貧素如白傅之妻。
藜藿如歐公之婦。
樸質之容。
澹泊之味。
遠勝於錦繡瓊玉靡侈之具。
可以養諸福延壽命
持此而爲傳家䂓範
以詒余子孫。
則是由君壽而壽吾之門戶矣。
夫人起而拜曰敢不勉諸。
古人云讀鷄鳴星爛之詞。
使人意好
不覺手舞足蹈
誠以閨壼之內。
氣像和平
言辭之間。
戒其逸怠也。
逸則入奢。
勤則由儉。
今夫子之言。
其亦鷄鳴遺意歟。
請書言以爲序。
屐翁集序
虞舜氏以繪象絺繡之采。
五聲六律之音。
臣工
以汝明汝聽。
聖后禮樂之治
必資臣以爲助。
商之訓命誓誥
成周雅頌詠歌
率皆灝噩渢泱。
皇猷經國體。
人神而孚上下
朝廷尊之日月
號令渙如風雷
穠郁宣朗
贊襄四之化。
人文之得與天地之文者也。
我正宗道洙泗
崇尙儒術
菁莪芃棫。
皷動一世
思導時俗委靡之體。
就正始醇眞之風。
遂擢公蔭籍中。
高科處之中秘
好學天性也。
天祿石渠爲居。
羣玉圖書爲業。
六藝九流
無不硏究
隱牒奧簡。
無不旁搜
窺遐貫而繹希音
溯源委而探蹊逕
上自皇儀帝容政典
以至世敎汚隆
人物良楛
理平陂。
指類籠罩
採摭旣富。
故操管伸紙。
沛然莫御。
思不踰格。
氣不累調。
不以襞積幋(一作鞶)帨爲工。
不以粉澤香茝爲巧。
颼颼萬竅之吹。
滔滔三峽之源。
雨雹烟雲
迭發而並作。
蛟螭虎豹
飛騰而迅躍。
萬象幻現。
端倪莫測。
而及其句櫛字比
左規右矩
譬如齊魯宿儒
獻酬交錯吻合儀節
幽幷老將
介甲疾馳不失部伍
古律不以機杼雕鏤
而因物賦形
抒寫襟靈
得之談笑盃樽枕席之間。
蒼然彝鼎古器
泠然嶰管嶧桐。
悠然鳧鴈游泳
藻荇騈儷
紆餘豐縟
深得皇宋館閣之法。
上而昭
公元1838年
托契
下而作者推轂
傑乎冠冕詞林
大鳴國家之盛。
此豈公崛起而猝據之者哉。
公先祖月沙公以鴻匠鉅工
戊戌辨奏
動天下。
白洲雙溪兩公
繼主藝苑
光大其世。
古人瑯瑘王氏之七葉有名德有文集
歷代族閥未有
公門庶乎其匹美歟。
偉榦美髯
德充於容。
直諒光明
府奧洞達
音響鬯亮疏緩
吟誦金石節奏
論者曰儀度張九齡
風流謝安石
淹博虞世南
課誨如丘仲深
余竊以爲公生而襲家庭詩禮之訓
仕而遭遇正純聖朝
詞命榮名
時則有若金楓臯,徐竹石,沈斗室太史
聯芳。
相與遊戲唱醻
雋采逸韻
輝映煥燁。
此固古今文人未易遘之盛會至樂也。
公家居着屐。
上賜木屐一緉。
銘詩以寵之。
公因自號曰屐翁
詩文多不留藁。
伯氏健公
收巾簏之餘。
裒輯二十卷
今公之孫文化守世翼直學士
相與繡梓
請序之。
元容嘗承咳唾
慕公特深。
遂不敢辭
書之簡端
噫。
後之讀公文者。
有以知公之文之足以天地之賁。
而煥一代聲明者。
實有資於公之如是夫。
文獻撮錄
三王不同禮。
五帝同樂
與治同道
不治
不曰周監二代
而殷之監。
夏后之世乎。
不曰柯之則不遠。
而車之戒在前乎。
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
在先哲之多蓄前言往行
以之處大事大疑者也。
前代損益沿革
互相千百。
亦莫不有有度有章
歷代之事。
一統之書者。
唐有杜氏通典
宋有馬氏通考
皇明有王氏續考。
余於公暇
聚閱而旁校。
又參搜史志及黃氏典彙而補徵之。
採揀爲六編書。
今以盈數十百槖之富且博者。
約之藏片笈。
簡畧矣。
繁縟難於記誦
槪則便於考據
書雖小。
亦庶爲居官師古一助
余老矣。
不能與聞於政。
而兒方策名于王廷
書以授之。
泊翁集序
公元1830年
近代雨念,泊翁,東樊三世
詞章聲詩
大噪於世。
藝苑鉅匠聞其至。
倒屣迎欵。
一篇出。
操觚家播寫渢賞。
隱然名動京師者。
上下有餘年。
雨念,泊翁兩文入禁中。
正宗御覽
又命畫進泊金浦居庄。
草野布衣之榮。
梅鼎臣魏野等矣。
翁自雨念庚寅事後
痛父志未暴。
薦藁不換衣者五十年。
鄕黨稱其孝。
純祖己巳事得白。
信使日本
故事選文
士以從。
使臣强與俱。
於是亦世也。
還補衣緋衣。
壽八十七。
爲人亢介不俗
有奇危行
輪囷卓犖不可磨泐之氣。
困隘落拓
放浪自豪
幽鬱牢騷慨慷之所發。
混以酒而寓之詩。
天分家學也。
才性超越秀雋
近體不致工於格律調響之間。
奔放激迅。
神機活動
往往造境。
多人所不至。
如嗔如笑如躍如舞。
嗚咽欷歔悽慘之音。
空谷層樾。
飄風急雨驟至也。
又如擊金臺之筑而悲歌相和也。
方其酣嬉淋漓顚倒之頃。
公卿大人之貴。
不合則不少屈。
靑霞長虹
蟠結胷中
頓挫不遇
未有一節一義之卓立者。
自托麯蘖翰墨之塲。
悲夫翁也。
石曼卿蘇子美窮而爲詩。
而有歐陽揚厲之。
今世孰爲翁之歐陽子乎。
宋方匀之言曰昌黎悲詩
哭泣爲三十。
香山多醉詩。
飮酒爲九百。
今東樊拾遺稿登梓。
未知集中泣詩爲幾。
飮詩爲幾。
讀卷上悲咜酩酊之詩。
何以知翁之人奇于詩哉。
翁數過余
輒與酒。
酒後口吟不上毫。
相視而笑。
今思之。
人與境。
風烟渺茫矣。
而使我悠然而思翁者。
於荷雨竹雪香酒闌時也。
東萊鄭氏派譜序
生民以來
今有吾身。
吾身有所自出之祖。
吾祖生生繼繼
至于吾身。
有身而不知所自出。
則是忘其本也。
人道乎哉
程子子孫源流之長。
由得姓之祖受氣之盛。
我鄭肇於東漢建武間
羅六部賜姓
而系代始東萊安逸公。
今至三十世。
世次名字
官位生卒
配匹子孫
邱墓所在
可以擧其槪。
僕射公。
兩世始振。
其後有名顯達
國史家乘
朝結城公薦德行蔭補
公之厚德仁聲
直學公之學行志操
東萊君之文武全才
文翼公社稷柱石
江華公之孝謹篤學
林塘公之文章風度
水竹公之守正完節
谷公秉義勇退
季弟谷公弘毅力量
坡公輔相三朝
仲弟棊洲公之明粹簡嚴
季弟益庵公聰明長才
從弟南谷公之峻偉平正
俱耀赫於縑簡圖贊鼎彝碑碣之上。
侑享太廟
俎豆祠宇
非後孫所可私也。
安逸公恭謙持身。
人稱以正考父之恭
子孫世繼祖範。
世比之老氏退讓
石家謹愼
吾祖躬行心傳者。
實行屛華文。
無黨論恪職事
循義而不計功。
尙節不居名。
敦愨質儉
貞勤簡約
如顔氏家訓李宗諤家法
遺之以此
守之以此
先祖有善而不知則是不明也。
稱其美而身
比焉。
則是先祖之使子孫其所爲也。
詩書追述先美。
太史自敍其世。
敎人以尊尊親親之義。
使人不忘其先也。
率親而等而上之
率祖而順而下之。
自正至傍。
由本達支。
卽推孝爲友。
推友爲睦之義。
蘇子所稱觀吾譜則孝悌之心油然而生者也。
若吾譜系之前詳略
俱著於凡例
不復爲說。
特爲吾宗所當勉者。
由此而相守焉。
則吾譜之傳可久也
斗室集序
公元1856年
我正宗道君師
彙迪英材
世閥家子弟之俊秀者。
自玅歲揀貯圖書鍾磬之府。
朝夕資顧問
皇王天人之理。
贊禮憲章之具。
如顔琴點瑟
濡染杏壇時雨之化。
有若李屐翁,金楓臯,徐竹石南思潁,沈斗室
契哲眷。
出入言議
時人望之若麟鳳之游苑囿
璆璧之列東序也。
純祖御扆。
公次第樹幟詞壇
宣彰洪猷
模楷士林
世謂天生太史
以膺鴻隆昌煕之運。
癸甲間。
印正御製
書局東禁內閣
相工諸公
穹秩卲德。
五日一赴
余備直殿末僚
緖論牙籤之間。
今想其風韻光儀
如古史傳中所照映
邈乎其不可攀矣。
余於斗室公。
心識敬服之。
溫潤圭璋
精剛金錫
幾决疑。
燭照筭計
臨利害。
毅然不可奪之色。
幼時穎悟絶倫
遊嬉
家人尋覓書樓中。
潛心尋數。
不省景晷移也。
旣長博極籍囿。
過覽强記
酉藏汲冢
蟠菀穠郁
發而著言。
經榦子。
其中獨得
暢其意所欲言。
事理該而旨義精切
夐越峭莊。
紆徐旁達
流宮刻羽。
自合律呂
追電籋雲
不失軌範
不施粉澤幋(一作鞶)帨之工。
自成一家體裁
有韻近體舂雅警拔
輝采自發
長篇嵂𡵉蕩漣。
奇變迭出
以至濡削寸畫。
皆如吉光片珍。
余綰藥山符。
承公旌節
劒亭雪月之夕。
香岳泉瀑之朝。
刻燭擊鉢
颯如飄風急雨之至。
而逸倡絶調
炫矚竦聆。
茫然自語曰神才也。
學而工而能之者也。
然此在公特小技也。
公自近著。
聖上察其材可屬大用
使欲堅其質而完其氣。
怒譴斥。
風霜以震剝之。
公亦感激殊遇
動心增益
忠誠直諒之操。
經濟謨猷之術。
懇懇乎導主德也。
惓惓保民生也。
理財以益下爲本。
論事以立綱爲先。
浸功闓澤
煥乎銘鼎彝而有餘光矣。
存稿十八卷
對策奏議章疏詩文具在
之者庶各有所得
其非扶世敎而裨人治者乎。
箕城酒席
公向余說平生
悽然握手
申之投契
嗚呼
何可忘也。
蘇子瞻未及遊范
文正公門下爲恨。
而以托名簡端自幸。
元容子瞻
爲幸也固多矣。
袖香編序
仕宦于朝者五十餘年矣。
朝廷之典章儀則。
身所經閱者也。
私門德美治行
先輩長德文章議論
目所覩而耳所聆者也。
公退閒居之時。
或惜其遺忘
隨思隨錄。
藏之箱篋中。
養于湖南藩司
霖雨晝永無事
搜檢片楮寸墨。
移謄成四卷
凡三百九十五條。
其書也異於著述
不以羣類
不以次序
異於論辨
朝廷得失
人物雌黃
不及焉。
所錄多朝退之時。
故名之曰袖香編。
兒孫其典之。
䂓制考据之資。
不無少補云。
女兒尹氏婦六十一壽序
顔氏家訓曰兒生一期。
新衣粧飾
男用弓矢紙筆
用刀鍼縷
加食寶玩
于兒前。
觀其發意所取。
以驗其來。
名之爲試周
此風自唐爲然
近俗歲紀周而親在者。
衣斑爛設諸物。
一如初朞試盤。
以其希有之慶。
親表聚賀。
女兒尹氏婦。
今歲仲秋四日設是筵。
老父欣然引爵而言曰汝前。
吾語汝
豈意吾今爲麥邱翁壽。
而見二十三歲所生兒之爲
周甲老乎。
觀者稱汝爲貴。
而稱吾爲尤貴。
吾何修而致此。
皆吾父母敎誨祈祝至誠之獲神佑也。
人之生。
莫不願壽。
壽者久也
久於世而無孤獨憂患廢疾之嬰其心。
然後始有久世之樂。
汝自有知以後
幸免三苦
本純貞柔和。
及長幣見于詩禮之門。
無非儀而不至父母詒罹
敬戒而爲舅姑夫子所重。
三子擢科
名通官籍
其仲金紫乘軒
八孫男女
有笄者冠者挾冊者操鍼者扶床學語者。
從父與夫與子而食官廩者。
幾遍八路
又以夫子之治增秩
從授夫人誥牒。
此皆鄕里之所光艶稱美者也。
亦何修而致此。
汝生而爲吾母所養
吾母賢德
淑女無過也。
姻戚俱言之。
吾何敢私也。
惠而及物
慈之至也。
薄奉而節度
儉之至也。
道諧而事集。
勤之至也。
汝自孩提時。
朝夕所濡涵者也。
結褵初。
隨余之藥山官府
三載而還
侍側而所受誨者。
汝皆銘心體行
何須女誡女典之爲學哉。
人之受福祿由乎天。
而天之所與者。
以其德也。
德之厚薄
而福之多少應焉。
此理如執契相授
持秤以相稱
以吾慈愛之心。
爲汝祝壽福祿
則當以天理之所必然者告之汝。
一言一事
每思昔日所承覩者而克繼之。
德種善積則
必有繁衍昌大之慶。
自今日伊始矣。
家弟判書回巹序
世俗祝願
先願三回
一回甲也。
降生歲之一周也。
一回巹也。
牢酳歲之一周也。
一回榜也。
唱名歲之一周也。
生歲之周。
已躋六袠可謂壽矣。
况巹與榜。
自周甲而又進幾年乎哉
人生孰不願之乎。
吾兄弟俱以脆羸之質。
爺孃祈祝蔭佑
余過三回有年
卯君少吾十餘歲。
過回甲而今又届巹歲。
非惟親黨鄕里之所稱述艶羡而已
吾兄追感對歡之情。
可形於言哉。
人之五倫之中。
相處之日最長者
兄弟爲然
盖以自襁褓竹馬
鮐背鶴髮
同處共居者也。
余嘗愛法昭禪師偈云同氣連枝各自榮。
些些言語傷情
一回相見一回老。
能得幾時弟兄
詞意藹然
足以啓人友于之愛矣。
又嘗愛宋時周益公太傅
與其監丞公。
年皆八十。
退休林下
詩酒相娛
明時胡忠安濙年八十二。
其弟克恭年踰七十。
蒼顔皓髮
燕樂一堂
遂扁曰壽愷堂。
古人人世至樂之事。
人間希有之蹟也。
古今獨稱兩人者。
以其兄弟之同躋卲齡。
而其貴其賢。
亦可傳故也。
吾兄弟其賢雖不及古人
上相八座之貴。
八旬九袠之壽。
古人不若哉。
吾兄弟何修而致此。
吾祖積累所由發。
適丁於吾身也。
吾兄和厚謹愼
敦睦慈惠
克體家行門範
遺子孫。
則子孫之享有福祿
又將紹美而迓慶。
吾兄弟之所共勉一言行一事爲間者也。
錄相勖之語。
以爲席之敍。
長子金氏六十三壽序
長子金氏週甲之日。
在干庚支午之孟旬有二日
而今二週歲矣。
余曾見諸弟與女與婿之週甲
而每書祈祝之辭于屛以贈之。
耄聵甚。
何能致意筆硯間。
諸孫輩自其母週甲日
請余爲文以序之。
盖爲稀有之事也。
欲以識喜而傳後。
則敍其實斯可矣。
奚以文爲哉。
諸孫曰汝慈卽吾佳婦也。
舅姑常洞屬盡其誠。
以至娣姒妯娌族戚姻黨之間。
其遇之咸盡其道。
無不得其歡心焉。
齊莊內行備。
勤儉家事治。
入吾門五十年。
整飭如一日。
旣貴且尊矣。
而衣未嘗薰香
未嘗安逸
見者不知其爲尊貴焉。
是皆由善心德性天賦然也。
夫善者必慶。
德者必祿。
卽理之常也。
今汝慈之膺吉慶而享茀祿者。
以是也歟
舅爲元輔
夫躋貳相
子卿秩。
次子上庠
快婿緋玉。
幼孫迎婦
莫不艶稱其諸福。
門闌
太盛。
吾甚懼焉。
使汝曹效汝慈之善心德性
勉焉進修
恒存持盈之戒。
餘慶後祿
可以永緜。
吾之所祈祝
豈有於此哉。
且汝慈得有人之所未有者。
我朝五百年來
相臣三百六十餘人
享九十壽者二。
而汝慈之王父敬獻相公居其一焉。
今余亦爲九十歲矣。
汝慈嘗服事獻公
又以我爲舅。
左右服勤
此豈人家之所常見聞者哉。
玆庸紀實
亦以備閨閤稀有一美事也。
山集卷十二(東萊鄭元容善之)
 記
  
採藥重修
蓬萊來仙之間。
有採藥塢。
塢有小亭
遊客之常聚於來仙蓬萊也。
未嘗過是亭。
椽汚欄壞。
石圮而草茂
余遂歎其華麗艶冶者之取憐于人。
幽靚閒澹者之未有遭也。
艤船而上之。
楣有詩文三板
徐文忠李及健,南思潁作也。
三公以聖朝元輔。
忠節德望文章之盛。
傑然一代
微物得此三公之言則可有名。
况玆亭乎。
余始喜其玆亭之未始不有遭也。
遂乃正方礎列嘉植
易椽欄以丹雘之。
池水環島平。
花汀月尤映發
余於三公
雖無足並美。
謂此亭之更有遭。
過語也。
仁賢書院書記
平壤外城府治十里
院宇
箕子像。
院之名曰仁賢
壇臺宮室井田之基尙宛然
先儒東國人奉箕子當如孔子
外城東魯闕里也。
士大夫相與聚居
桑麻長于野。
機杼鳴於室。
男子峨冠博帶
絃誦籩豆
不爲外事所遷。
選士之明經行義者。
置諸院而藏修之。
余嘗與諸生
鄕飮鄕於是院。
陞降揖讓之容。
粥粥可觀
東魯之士。
天性好禮歟。
不才居重任。
今將辭而還矣。
更恨余以簿書倥傯
不得時至是院。
而從諸生遊。
習爲絃誦籩豆之事也。
用錢四萬。
院門外田二區。
院宇修葺之費。
又藏經書通史儀禮小學八家文。
凡人生日用。
禮爲大。
修身之道。
小學始。
經緯經史而發輝文章
學者之事備矣
諸生游焉而求之。
不其有餘師乎。
余將見諸生無窮之用矣。
山楸重建
公元1849年
正宗己酉秋
襄王考贊成公廣州東客山之下。
先人湖西徐儀鳳而相之者也。
南漢淸凉山
盤據支布。
逶迤東行十餘里而突然挺秀者曰客山
言過者望見
欣迎如嘉客臨止也。
岡壠左右拱焉。
生峴
公元1841年
其前如帶
其外佛巖道峰
羣巒競聳。
雲霞點綴
如淥墨濃畫。
晴旭照映
亭亭矗矗
如搢象笏而建羽節也。
先人每與二弟
步往上墓
栽杉松楸
草廬五間
以爲齋居之所。
後先祿仕
基於舊廬數十步地。
建屋二十間而瓦覆之。
間爲風雨所撓頹。
辛丑小子忝相職。
壬寅乞恩省視之。
內房若干楹。
完緻如舊
外廊及庫廐
扉扃皆圮毁
只有礎柱而已
怵惕久之
所以構塗。
癸卯木瓦
明年月正二十有一日始役。
三十日而上樑。
又五十餘日而工告訖。
凡新建者爲二十三間。
房軒之制。
栱椽之具。
比前有加。
非敢侈於前也
事力難易耳。
乃刻先人所述慕軒客山幽居種樹之記以揭之。
老婦與諸兒。
居處數旬而安之。
語諸兒曰吾與若曹何修。
而吾致位公卿
若曹科名仕籍
以爲門戶光寵乎。
皆吾父祖積累所由發也。
父祖之深仁厚德。
所以庇賴子孫者。
世世尤何可忘也。
若曹若曹之孫。
他日鄕居者。
何必別區而之他哉。
弊廬薄田
足以棲身食力
又况瞻石而寓追遠之誠。
桑梓而思遺後之澤。
豈可盤谷靈壁比哉。
遂爲之記。
水落峰山遊記
公元1852年
王京三十里。
環而山曰水落道峰也。
以巖石泉洞壑寺刹之勝最有名
春秋芳麗之辰。
都人士委巷子弟
錦囊歌板之遊。
簇簇也。
少壯時。
一躡而竟未焉。
壬子九月十三日
家弟李尙書玄甫趙侍郞伯泳,尹承宣綏甫,韓同福周卿,皮主簿宗舜
具遊櫜晨發
過余告之。
余曰行矣余未也。
坐吃朝飯
從弟有之謂余曰以吾輩老未能耶。
往須往。
誰能障之。
能否
欣然許之。
卽起乘二肩之輿。
二儓隷二驅史。
持一貼枕一襆被一筇酒壺一菜缸隨之。
從弟及季兒基命,辛老儒,卞老醫宗浩從焉。
於是城東門向水落
日已斜。
行三十里。
由蘆原提燈
踰林嶺數里。
興國寺
俗稱德寺。
宿西別堂。
晨興飯。
辨色
山門
大霧山谷
行五六里。
對岸蘚壁
微辨玉流洞。
憇石烹茶
少焉高昇
稍稍捲散。
峰巒呈露
頭頭頂頂。
挺秀聳拔
頹嵐斷霞
點綴之。
墨水潑染之繪畫相類
奇觀也。
兩岸擘開
石以之底。
水以之布。
廣濶曼衍
平平層級
間流淺狹如帶
想雨眺爲快也。
傍流之石。
盤陀可席。
或突而爲几榻
或窪而爲盆臼釜鐺。
水聚而渟澄可鑑
自此懸磴危棧
曲折偪仄。
鳴筇移步
而後蹈。
公元1831年
陡截。
至脊愈滑。
斧銜以受履。
惴栗益謹。
循級尋跡
若肆采節。
趍窮而息稍定。
西岸石壁斗疊而長亘者曰三瀑洞。
行數里。
望見林樹間。
人衣袂隱映未已
前行伴宿內庵回路也。
及相遌互叫奇。
從者安遠吹笙簧。
淸韻飛越
約午炊長水院。
少進內庵。
磬聲到矣。
盤石寺樓前。
圓闊鑱磨。
若神斧劈斲整齊
高可數十仞。
水勢雖不飛舞噴激
轉輪曳縠金晶可愛
至底不作淵潭
漩洄久之
急溜而去。
嵌崖叉麓。
楓林雜樹。
新霜丹黃色。
紅葉或墜揚於疊石洑流之間。
錦紋眩纈。
寺正宇曰極樂寶殿
金字碧紗
門楣內院庵。
楓臯金太史筆。
對樓曰知足
海居洪都尉筆。
樓南金洞上流
石刻金流大字
尙書周壽筆。
僧言堂宇辛卯回祿重建
樓西數十步。
新構七星閣。
內揭光膺殿金字板。
閣門傍獨蹲踞
云龍角石
出洞門。
松山行二十里。
長水店舍
前伴先在。
飯將熟。
孫範朝來昨夜鍾時。
高陽還。
行信曉發至德寺
且問且趕遂到此。
笑不嗔。
又行十里
入道洞口
近寺益崎嶔
多舍輿。
望月寺之樓軒。
家人酒麵至。
欣然共醉。
東臺
隆然起平阜。
百人坐。
東眺墟然莽然無涯際。
天寶
公元1852年
山狀㟝嶁。
峀巒纍纍鬟䯻
斗湄下大江
微茫溪澗流也。
西望峰嶂森列
骨而少膚。
層疊或抱對或瑰特
僧指最絶頂曰義相臺大師說法塲也。
傍列一行石枚。
長短間之。
樹木列植旐旟位置
云名羅漢峰。
夕氣蒼凉
下臺而樓會飯
是夜籟寂境淨。
長空無點翳。
圓月輪益大。
輝益揚。
皓潔晶澈。
不可名狀
玆山之峻極而樓據山之巓。
諸勝聚焉。
望覽豁濶無障
尤與月色相宜
樓名良以哉。
更深煖酒相屬
四韻詩
安生吹笙簧。
皮生拍扇而歌。
與淙澗摵葉相和然。
懸燈和衣睡。
十五日朝將發。
問僧天竺路。
僧云由洞口逶迤二十里路多夷。
山間稍險可十里
諸伴奮躍而前曰山行便佳。
余獨後焉。
西嶺數十武。
左右眄。
惟黝壁頑嶝。
橫亘縈絡。
爲巘者磈硊峍屼
爲峽者碨礧嶇巇。
穿線徑。
筇響硠硠
石側倚而罅。
礓礫堆以縫腹綴石。
而僂腰㑋足以度之。
又踰懸厓
鼯緣猱攀以上
始見前行魚貫鴈序而進也。
萬丈峰。
高可百尋
緣趾至巓。
純石爲質
一似爐之鐵鑄造。
風雷之所剝蝕
雨雪之所礱鐫。
鮮瑩章絢。
奇不一狀
三峰長第植立
前後拱趨者。
若抗若墜若壓者。
如仆如倚如伏者。
相搏者。
騫騰者。
旄幟槊
戟之井井者。
詭異相讓
峰底谽谺成小窟。
云高讀經舊址
往往土汰成堆磧。
一跌如氷坂之走。
小駐顧笑
且隥斷崿缺者。
數攀超竇。
或縮跬或跂𧿹或手代蹠而尻代趾。
行險者所倚仗手足
而目以督之。
盖與視爲謀而定。
然後升則指。
降則踵也。
若偕盤山導僧。
不知發送幾聲笑也。
(袁宏道盤山
先與導僧約。
遇險處當大笑
每聞笑聲
膽掉
)徑窮而有大樹倚巖敷蔭。
喘定且飮茗。
相顧爲快。
然當存咋指戒耳。
入寺。
寺扁曰天竺
萬丈峰。
至此正面
潤滑淨拭。
碧綠玲瓏
坐樹下飯
洞口
家弟一行北漢
一行還入城。
華山多石。
廬山多瀑。
非踰絶險無以探其勝。
靈區奧址之爲空門受用久矣。
公侯貴達彤轂綠鞅之所得躡者哉。
兩山拱都而近。
秀潔晦明朝夕之狀。
可以供衆矚而名益顯。
豈非山之幸歟。
如余老且癃焉。
而獲涉遊。
又非余之幸歟。
御書經山老人四大字記
上之三年壬子九月
上齋宿摛文院。
御日講于小酉齋。
先是臣等請依皇朝講䂓日行之。
欣然從之。
課朝爲常。
前夜讀音聞於外。
近臣衛士聳聽相慶。
筵上臣御四句
命臣記之。
令諸臣賡進。
又命諸閣臣會講。
臣候召坐玉堂
上書賜經老人四大字。
閣吏賷宣
長子直學基世從齋班隨至。
頓首跪受。
敬展而玩之
體勢閎麗粹正
龍騰虎躍
鳳翥鸞翔
天縱之能而肆筆而成者也。
唐文皇宋仁宗藝於翰墨
燕閒揮染
或分賜從列
片紙若璆璧希珍
撰述鋪張夸耀之。
至於室齋扁牓之賜。
惟有宋之范石湖楊誠齋
而迄于今爲世所榮艶者也。
臣以愚魯
事我三聖朝曁東朝慈聖。
前後眷注
天高海深
非臣埃露所可酬報
而今日所蒙。
曠代徽數也。
第臣以耄癃告退之踪。
何以宣力而仰裨乎。
惟當南榮疏楣。
陪護宸藻
朝依慶雲薰風之光。
夕瞻珠星璇月之輝。
燒香齋誠
頂祝心禱者。
聖上日進德日躋。
得乎民而享乎天。
月岡陵。
子孫千億
洪基泰山磐石
寰區春臺壽域
于斯時也。
臣以退老三朝閣臣
皓髮黃冠
茅簷之下。
蓬萊之闕。
援筆聖德四重耕鑿河淸詞。
贊揚詠歎之。
被之管絃
刻之琬琰
臺史氏。
特書不一書之。
此臣所以奉塵刹心而報佛恩者歟。
三思樓記
公元1822年
生我父母也。
育我者父母也。
欲報其德。
昊天其有極乎。
純祖壬午仲秋
先大夫疾亟
小子手授之以三言
避榮勢。
愼交結。
養精氣。
小子泣而受之。
小子玅年貴顯
亨衢在前
本質脆弱
疾病易嬰。
世路嶮巇
榮觀駘蕩
牙錦或引風浪
金反招雲雨
紈玉必壞鼎丹。
爲此終身可行三言以遺之也。
及呼門造朝以來
名位日盛
遇境値事
憧憧是思。
夫心之所存
思必從之。
一有不思。
是不存心
何敢一日而心不存而思不至乎
鍾鼎鑾駟之尊則思所以恬退
車笠膠漆之托則思所以澹虛。
翠黛珍之麗則所以節嗇
上下馳騁平陂升沈之塗者四十有餘年。
中書廿四。
入耆社且一紀矣。
身名倖完。
退休丙舍
筋力不至癃痼。
每嘗步阡岡梓栢之間。
思而復思
小子識與力可致也。
是我先大夫三言之賜也。
吾子孫永世相傳之家訓
在斯乎。
山集卷十二(東萊鄭元容善之)
 跋
  
文苑黼黻續編
公元1847年
正宗丁未
文苑黼黻四十卷成。
文苑
舘閣詞命之出也。
黼黻
后服繡之章也。
今上初。
又命揀聚丁未以來公朝撰製續原袠而書之者
爲卷且十。
內閣
掌是役。
命臣以記載之文
臣謹稽邦國之有文。
星斗之經乎天。
河嶽之緯乎地。
經緯綜錯
以成其文。
贊嘆誦詠
朱絃筦磬之迭奏者。
郊廟之文也。
簡登錫封
器車服之竝陳者。
朝廷之文也。
羽籥簠豆鼎彝之列。
秩然粲然有倫有序者。
禮樂之文也。
關石典紀綸綍之宣。
春溫秋肅
風行雷動者。
敎令之文也。
雅頌於周。
誓誥夏商
詔制典冊兩漢
和平雅正之音。
敦博莊重之辭。
以之格神明而孚民庶
羣工而弼五敎
政化流通
而參中和位育之功。
及夫詞章學起
摛藻啜英。
夸競奇麗
靑赤組織之美。
未嘗彪炳可悅。
而比諸玄酒質布帛之致夫用者。
何如哉。
本朝翼經衛道
儒藝彬菀。
宥密贊猷謨者。
崇德義而宗識度
制作發揮之盛。
庶繼三英二京之風。
時代登降
世敎文數之隆汚醇漓
相爲之應。
正宗君師
通人天之理。
所以振興挽回之。
使之源深根厚。
正軌而返希音
與之以規矩
授之以埏埴
猶懼夫學者之泥於迹而不師其心。
親敍卷首諄諄詔勖之。
聖上監法於斯
光前而啓乎後。
士大夫敢不胥訓以告。
對揚休徽。
推本之則亦惟棫樸作成之化興。
而治效所
覃。
不但在於淬礪琢磨之工而已
虞舜氏欲觀古人之象。
絺繡采色彰施
責難於其臣隣
而繼之以勑天之歌。
若臣臯陶賡載
乃求美於君上而又責難之。
上下交勉以德。
有以星雲文明之治者。
在斯乎。
御賜千字文
公元1875年
男子初度
必授千字文何也。
敎讀書也。
敎讀書何也。
敎爲男子事也。
余今以是文授兒。
而是文也。
得之爲身榮。
其傳之爲世寶何也。
上所賜也。
上之七年南至月二十七日。
余以左史講筵
以是文賜臣曰此內府舊板而親搨裝耳。
領命雙擎。
退藏于室。
仍竊有祈祝于心者。
越八年甲戌南至月七日。
擧子
明年乙亥月日
初度也。
爰以授之。
盖敎之讀書
欲以昭身榮而託世寶也。
凡士之於書五經百家
無所不讀。
而其爲字亦不啻屢萬。
要之體行
一字終身行之有餘也。
是文不曰資父事君云耳乎。
孝與忠之事也。
以此推之。
可以男子之所當爲也。
勉之哉。
爲吾之子若孫。
御書天保詩八帖屛跋
公元1910年
庚戌三月二十日
侍講于煕政堂
講訖。
上命
挾侍持紙一封授臣。
使展視
天保章楷書八幅也。
上曰此予近日所書。
賜卿
稽首曰字劃勁正圓美
藝之超詣至此
盖天縱之能也。
臣特恩榮
當奉爲傳世至寶矣。
上笑曰予書何足爲寶。
臣曰羲畫禹書之爲世所寶。
聖人所作也。
出而詑耀。
家人工裝爲屛。
心祝之曰我聖上惠賜老臣之心。
推以加諸百姓
如此詩中羣黎百姓
爲爾德。
壽考福祿之盛。
如日月如岡陵
又必有詞臣象德詠歌之。
如此詩者矣。
臣攢手以待之
王考遺稿
五代祖知敦寧公。
門戶盈盛之會。
恒存戒懼
季子上庠不獲年。
惕然憂恐
諸子孫勿求榮進
諸子守訓科擧者且數世。
進士公我高祖也。
再傳而爲我祖考大諫公。
公又懼門戶不振
率諸從兄弟倡詩文爲業。
自是科甲蟬聯
公力學冠儒列。
而晩始由蔭途甲科衣緋
同朝咸以舘閣屬望
潛光聲勢
堂內有邇密貴顯者。
公尤斂跡關戶
披案書而已
博儒高士有或過從
談頃酒半
相與唱酬
而亦不以著述自命
雖有作不曾留稿。
少習帖括體。
墻屋
爲衿巾所莊誦。
製及殿試魁選
士林
以爲近古罕覯
筆藝有高才
李圓嶠一見亟稱之曰少致意
當列名家
公亦不屑爲也。
盖公所有者才與學。
所不欲居者名與榮也。
以公醇學淹識
薄施於州簿書之末。
而終不克大用
子孫之爲私恨而已哉。
今公之子孫曾
圭組相承
門戶榮寵
宗族光艶
子孫相語曰此皆吾祖之旣有之而啓之又遺之者也。
詩文遺佚
先君收草得若干首。
手謄藏諸篋。
今又附功令若干體。
繕寫一卷
零金片羽之爲珍寶者。
豈以其多乎哉
先考遺稿
公元1560年
此吾先大夫都正府君詩文遺集也。
先大夫好書
少貧無所畜。
見書愛不釋
衣食力聚
架藏且數千卷
且看且讀。
未嘗一日自閒。
於功令文益篤
弱冠國庠
操觚家莫之或先。
正宗樂育人材
時降御題頖宮諸生
先大夫㝡後一再應擧
上擢之高等
召見以奬之。
未幾庚申之慟。
廢擧補蔭籍。
少選七經百家諸篇。
至老不撤。
就養藥山
春秋已七耋。
睡覺至明如課。
嘗諭小子曰少宜多誦古文
可資眸昏睡減時也。
又曰經以建本
以達故實作家
以尋軌範
漫書不須觀也。
詩文
積而自
發。
不致工於撏撦繢鏤。
敍意暢情而已
遺稿散佚
收手草本唱酬諸作
兼附賦儷科體。
凡六卷
子孫寶藏而世守之。
楓臯集跋
忠文公詩文集。
後公二十三年而板行于世。
嗚呼
公豈以文章自命者哉。
特積諸中而發之爲言也。
古今爲文章者。
其始未嘗各自寶重
傳之有久近何哉。
德行功業
名節識見
魁梧傑特
卓犖不羣之氣。
川嶽星辰
然後精靈之所蟠。
芒角之所爍。
可以窮宙而不弊矣。
詩禮世也。
忠貞性也。
偉榦峻標
冲襟汪度
龍虎變化之莫測。
持心麟鳳祥和也。
泰運用之不見
宰物雲雷經綸也。
議論馳驟衡縱。
曲折有根據。
長江浩浩不窮
風流映發
餘韻弘長
冠冕瑲玉。
揖讓罇罍鍾磬之間。
凡人士之所夸美名世者。
於公無一不具
正宗時公年未高位未顯。
則哲之明。
知公於衆所不知之中。
正直謹愼
可屬大事
遂定渭梁之祥。
執手托純宗曰此人必不以非道導之。
及純宗三十餘年之間。
謙虛畏約
若不事物經心
至若靖朝象保世臣困窮寬刑獄之大政
密贊樞機
外廷所不知。
大官所難行者
炳然丹心
非惟堯舜君民之願。
常思景命洪祚萬億之基。
金石至諴
神明鑑臨
所謂社稷臣者。
其如公之謂乎。
公生而英粹秀穎
於文有靈悟神解
自少業耽書
上閣直手編對官燈
往往不覺紅旭之照窓。
上窺下逮
浸泳汎濫。
制作本經籍而得諸子力爲多。
雄博茂。
騫然有特立之勢。
郊廟朝廷之用。
典雅舂容
玉管絃之和鳴也。
有韻古體尤長。
薈蔚奫泫。
遇硬愈肆。
奔放無涘。
三軍朝氣
介馬飛騰狹束之谷。
風電熌掣。
奇變如神。
律絶雋逸高邁
悠遠而有音。
論者或疑蘓黃
常言聚零羽片錦以自耀者。
曷若布帛全疋之裁成哉。
此公之不以剽襲尋撦爲工。
自成一家語也。
羽儀斯文
元龜人治。
八方衿紳
翕然而宗之。
賁闡我昌煕聲明之運者。
其功亦豈可易言哉。
書藝遒健高致
寫妙長篇
余藏山寺
余之燕。
携至上京
名士聚觀
驚顧襄陽之書山谷之詩也。
願留草。
與天下人寶之
不過公信濡毫
而爲知音者所重乃爾耶。
季子相國
元容一言簡端
豈謂余能發揮公文哉。
其以余之薰德染誨於藝苑觚翰間者
于今人有久也歟。
何足知公文哉。
惟知公德業
學識間代之器。
不以存沒而有顯晦
况此卷公咳唾談笑精神之所注乎。
宋金華題歐文公卷公文霄壤中。
上之爲卿雲
下之爲醴泉
光景常新。
千古如一日。
余每誦斯語。
又恨世之無可當斯語者。
今可爲公書之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