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九 (自动笺注)
華西先生文集卷之九
 書
  
公元1849年
與金穉章(己酉六月九日)
國哀天下寧有如此事乎。
罔極罔極
伏聞英宗玄孫入承大統
宗社安如泰山
神人永有依歸矣。
記末承聞㐫音
初擬奔哭成服闕下矣。
添病未果
欲依退溪行書堂之例耳。
程書箚疑。
已至幾編耶。
此事决不可少緩。
幸加勤工。
千萬切仰。
向來理氣體用云云
恐無甚礙處。
體用二字
遞換迭用
動靜陰陽一定不易自不同。
朱書亦多如此分屬處。
故欲改舊見。
幸更熟思卒敎。
如何如何
纔覺有未安。
則不敢不仰告耳。
答金𥠧章(己酉八月八日)
多少經義
吾輩伏在僻處
無可開口事。
只此一事
極意硏究
私相講明
可幸無過者。
爲其不犯世人雌黃
不干是非得失
惟其毫忽可否同異之間。
仔細商質
許多意味
許多畏忌
從前親熟如賢者。
則不固陋寡聞之誅。
相反復。
葢爲不如是則無以發病而求藥也。
何嘗一毫自主張之意乎。
竊覸座下諸賢謂如愚略有一斑見處
吹噓太過
未免
虛謗
虛謗比之虛譽
則雖爲大幸
而其無實則一也。
無實虛文
畢竟成就甚事耶。
從此只用口講
不登文字
稍待所見進而畢說。
似稍近實。
未知座下以爲如何
幸毋謂拙法太陋也。
  別紙
所詢心性理氣等說。
不敢便謂賢者不知此說。
不敢便謂賢者已知此說。
至於如愚蒙然不知其面貌語意
此則自知甚審。
略陳之。
惟明者察焉。
愚本固陋鈍滯
不識心性理氣名目頭面
家有朱書一部
病廢中。
時略繙閱
此等去處
則以其全不曉解之。
故旋思扣質於人。
此亦誠力不篤。
克遠出廣資。
座下親熟者。
幸不棄外則便敢質問
質問之際。
時或自發無向迷誤之見者。
以爲如是
則如諱疾謁醫。
不可發病求藥故也。
然此特其字義訓詁名目音讀而已
設有已解者。
不足爲貴。
有未解者。
不足爲病也。
此理甚明。
而便以異端陸王之流斥之則大不倫焉。
陸王之說差與不差
知見言耳。
若謂全然不識名目
降同愚輩。
陸王豈不寃甚。
愚則斷知其不倫也。
朱子訓心性。
有以二物言者
有以一物言者
此皆有義。
朱子之訓明德
不過曰天曰心
曰性曰情。
而又曰心統性情
則心爲性情之主。
而其原則出於天也。
其下卽着然字但字。
纔說氣拘欲蔽一脚
可見上面所云非氣也。
說理後說氣者。
非謂各在一處也。
時分言則不得不如此也。
其下嫌理氣相混
疑於無別
則又着本體字初字而言之。
本體字卽太極動而陽。
靜而陰之本體也。
初字卽小學題辭凡此厥初。
學而首章註復其初之初也。
果以氣言無疑乎。
孟子盡心章註。
心者人之神明
明德虛靈也。
所以衆理而應萬事者也。
明德註以具衆理萬事者也。
性則心之所具而天又理之所從出者也。
明德所謂人之所得乎天也。
一字一句無不相符
則不可謂不同也。
而章下註
必引程子曰心也性也天也。
一理也。
自理而言謂之天。
禀受而言謂之性。
自存諸人而言。
謂之心之說。
及張子由太虛有天之名。
氣化有道之名。
合虛與氣有性之名。
合性與知有心之名之說以結之。
小註朱子曰。
四句只是一箇太虛
漸細分說得密耳。
此皆果可以氣看却而無疑乎。
此等可疑處。
於經於傳於古人說。
不一而足
曾子傳之曰顧諟天之明命
克明德。
克明峻德。
則此皆斷以氣看無疑乎。
文王之止於仁
於敬止於孝止於慈止於信。
明德至善註脚也。
曰孝曰悌曰慈曰讓曰仁曰以義爲利
明德之决案也。
果皆以氣斷無疑乎。
子思中庸
卽受曾子之所傳也。
天命之謂性。
專主理言
何也。
若曰大學以心言。
中庸以性言。
不同則又有可疑
朱子張敬夫中和說。
專以心爲主
此又何也。
太極通書神妙萬物非靈不瑩註。
皆以理言
此又何也。
至於我東諸先生之說。
雖未能一一得聞。
參考同異
聖學輯要之首。
盧玉溪本心一句
單訓明德
本心二字
出於孟子
所謂仁義之心也。
仁義之心。
朱子同列於夫子所謂與天以下九目
此果以氣說無疑乎。
尤菴曰。
德心性情總名
又曰。
心性情微有賓主之分。
此卽於張子心統性情之說也。
而張子此說。
朱子已取之。
則心統性情之心。
果可斷以氣看而無疑乎。
渼湖曰。
明德豈可全以氣看。
吾於主氣。
改之已久。
(大旨如此
)此是成德後末年書也。
此亦本出朱子神字不可全屬氣之說。
斷之以氣而無疑乎。
近齋初年
力主明德不可屬心之論。
屢屢就正渼湖
末乃改從主心之論。
此則與朱子之旨相契
而其屬氣之論。
略與渼翁已改之定本有異。
後學於此等處。
商略其初晩同異
有何未安之嫌。
斷之以氣無疑乎。
象山曰此心此理。
朱子亦曰此心此理。
此則同也。
孟子良知天理也。
陽明良知天理也。
此則同也。
然則此爲正學
彼爲異端
何故也。
此等去處
正好着眼分別
朱子所謂此心。
一一辨別一邊
挑出其純然不與氣雜底理一邊而言之。
象山所謂此心。
不分理與氣欲而言之。
故大不同
孟子所謂良知
一一揀去食色臭味屬於形氣之欲。
指出愛親仁敬兄之義而言之。
陽明所謂良知
不分形氣性命人心道心之體而混言之。
故大不同
此等處。
正是講質緊要眼目
愚所疑晦者。
千條萬端
而此大綱也。
胷中本自迷暗
旣有此疑則向朋友親知時。
質問講去其非。
有何未安之端乎。
向也任友容叔相別後幾年。
瞥過此中。
未暇講質。
謂將謁拜山丈席云。
吾對之曰。
此丈於尊初無雅分。
而險𡾟危亡之地。
加扶護。
可感公心厚德
而尊則可謂負難報之恩也。
又曰。
質問明德之說而就正大君子之前
吾對之曰。
此則姑置之。
加工夫。
識見稍進然後
質問未晩也。
此友不以不然
故以一得之見
或有補於賢者之也。
不謂徑先質問
鄙言如此也。
向聞朴友善言容以此之故。
大承責敎。
新學淺見
說心說性。
大是未安云。
此卽夫子罕言訒言之旨。
嘗見渼翁答雪下南丈書。
亦有初學說心說性之責。
此皆有所受之訓也。
竊想賢者習聞此訓而苦不懲止。
有此云云何也。
非獨爲容叔之藥石
吾輩藥石
無出此也。
此後斷當服行此訓。
故原書已有云云
夜枕更思之。
座下必致疑於有問無答。
不得已畧傾底蘊
重犯長者之嚴戒。
尤覺縮縮不寧也。
此紙覽卽裂去。
用九逢時
亦致不欲登文講說之意。
至望至望
○愚聞尊畏先輩講明道義兩行而不相悖
朱子宗師程氏之學。
至於講理一字一句
不爲苟同
觀於易傳本義章句集註書可見。
勉齋朱門高弟
而致疑於師說者非一。
觀於勉齋可見
吾東前輩亦然
不能一一歷數也。
非獨講明道義如此
堯舜之心一也。
論其迹則堯官四㐫
舜誅四㐫不同
湯武堯舜一道也。
揖遜干戈不同
孔孟一學也。
尊周勸齊不同
道學尙矣勿說。
馬交契。
不以鍾律異同而少替。
際遇
不以征吳異同而少變。
皆公大眼
靑天白日
磊磊落落
無些蔽隔者也。
苟於講質之際。
有些疑難
便生未安之慮。
則未論其得失如何
氣像䂓模何如也。
孔子曰。
侍於君子
未及之而言。
謂之躁。
言及之而不言
謂之隱。
未見顔色而言。
謂之瞽。
座下前段
當更玩味
後段
加密察焉。
此愚之願也。
公元1850年
答金𥠧章(庚戌八月二日)
程書邵錄一條
忙未重檢
姑依盛說強解斤正
是幸。
徽宗之於哲宗
屬則兄弟也。
分則君臣也。
序則昭穆也。
元祐皇后孟氏位號復之前。
三者以此以彼。
俱無復之禮。
但以太后之命行之。
名正言順
伊川所以先疑後喜
各有攸當。
至若嫂叔之稱。
擧其本屬而言。
廟號祝辭自不干也
今夫所後於人者。
譜屬正名
不可偏闕。
何可執一相證耶。
恐慮之太拗也。
李參議禮說。
嘐丈付來。
之如何。
公元1852年
答金穉章(壬子八月七日)
謹按朱子曰。
釋菜之禮。
猶摯也。
婦見舅姑
其摯腶脩
廟見釋菜
弟子見師。
其摯束脩
若禮于先師釋菜
其禮比釋奠爲最簡。
不酌鬯不列饌。
不作樂不授器
(朱子說止此。
見性大全通書三十九章小註
)註釋奠。
山川廟社學宮統言之。
唯宋以儒立國
獨先聖之祭曰釋奠
所以別羣祀也。
朱子滄洲釋菜儀。
採用五禮新儀
而無酌鬯。
遺集釋奠儀。
亦以奠幣代酌鬯。
以此攷之。
凡禮先師
無降酹酒無疑
今日國內通行之䂓。
亦必據此而爲定矣
釋菜儀節
詳在素王事紀。
而未見此書。
更求耳。
累蒙盛問。
而偶見及此
仰備博考
答金𥠧章(壬子十二月二十二日)
伏聞梅山國老捐舘舍
驚愕何言。
竊想座下出入門墻
周旋几案
歲月旣深。
情義俱篤。
何以慰此心而寬此悲耶。
僕病蟄窮山
未獲一供灑掃
薰炙德厚
矯革魯莾之質。
禀質疑晦
蕩滌草茅之塞。
豈獨爲拙者不瞑之恨。
當爲千古無窮之歎也。
始暖終寒。
冬候不協
伏惟侍歡百福
滫瀡難充。
晦翁盛德
不免慨然興歎
賢友所處
古人比哉。
朋友
未嘗不憂歎及此
向日善卿斷之以貧不能死人
此固快活
愚則未能信得及此。
老去不強故耶。
程書輯解。
非賢友重道尙賢至性
理辨惑之苦心
出等夷。
誰肯忍飢呵凍
旁搜博採
一字拾零金。
一句如採遺珠
輯合成器
如是之勤耶。
以爲此註與朱箚梳櫛凈盡
後世心學陸象山王陽明陳白沙百輩復作
不足以亂其說也。
賢友以爲如何也。
汩汩病憂。
行中無本
未暇檢看
此間有金石樵
兢。
卽沙翁門庭也。
方講此書。
一校得出矣。
師服亦欲煩贒友與𥠧程輯古事師服考一件。
非獨便於考檢
亦欲曉薄俗師道之重也。
前詢影幀釋奠降神有無一節
因此沿溯上及天地當祼與否及社雩學校祀土地當祼與否。
石樵合力考檢
迄未斷手
逶迤圜丘祀天郊祀五帝同異得失
問答麻列
未得要領
甚矣禮訟之難竟也。
大學正心章四有之病。
本言體不立也。
其體不立之故。
無它用之累也。
若非用之累體。
則體豈有不正之體乎。
是猶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若執此而謂中亦屬已發得乎。
况此四有。
當就四無上。
求見正心本面
不當就四有後
只見不正面目
如何如何
心性體隱而用著。
故因用明體之外。
無他方法
况此去用之累而存體之本。
則舍四用之有而何以明四無本體也哉
愚雖迷暗
何嘗喚四有爲心體也哉
有則病也。
無此則無病。
無病時喚做體得乎。
喚做用得乎。
請更評示耳。
素齋論心
因示得其一臠
何幸何幸
但得此而主宰一身謂之心。
朱子得天地之心以爲心之訓推之。
卽此主宰
便是天地上面來。
不是人得此而主宰一身然後喚做主宰也。
此理甚微。
請更商敎
也。
朱子語類
中立不倚許夷齊
而又嘗有夷齊不是庸之訓。
分說中庸
果如盛說所疑。
然如不念舊惡
就養西伯
又却扣馬而諫。
此類可見其不倚一偏處。
然比之孔子仕止遅速之時。
則又見其倚於一偏不可萬古通行常法也。
以此推究如何
損末偶來山中
阻雪未歸。
酸白倍前。
不足言也。
貴兒善養。
自能食。
須敎以小學方法也。
念念
成而強同苦。
臨歲作覲。
謂晉拜故付此。
紙盡語未盡。
默會
金德三聞親病。
雪中催還。
不能釋。
向後收聞寄示也。
公元1853年
答金𥠧章(癸丑十一月三十日)
承讀秋枉後路中惠字。
定計移宅入壽春山中
未收嗣音
心甚糾結矣。
裵雅同李英來訪云歷扣仙扉則昨已行矣。
而巷無居人
深爲舊隣悵而爲新隣賀也。
承前後二書。
細審搬移後諸節萱闈萬康
寶眷一安
仰慰亡喩。
移居艱難
是以書中盤庚三篇
詰屈聱牙
碩鼠采菽等詩。
盡人情物態。
雖以孔孟大聖力量
大國諸侯禮聘
無所難。
而猶未免有七日闕食戒心防冦之患矣。
况於今日財竭民窮。
到處嗷嗷
勿問新舊。
主客無可資之力。
無可恃之勢。
是以愈往愈艱。
愈久愈窘。
此則理勢之所必
至也。
無異死中求生
來敎所謂盡其在己以俟命者。
實爲第一義諦
所謂在己者。
未易卒乍可盡。
更深省而加之意也。
小學公父文伯退朝章。
葛覃之類。
不可一日不講。
學問則當以寒暄自稱小學童子而勿點檢他人事爲法門
孔子鄕黨恂恂如也。
不能言者
此實正當道理
愚意如此
未知高明以爲如何
是在己之急務
故仰及耳。
下詢洞人山川
按禮諸侯百姓立社國社
諸侯自爲立社侯社
大夫以下成羣立社置社註。
羣衆也。
大夫以下庶人也。
大夫不得特立社。
民族百家以上
共立一社
今時里社是也
郊特牲曰。
唯爲社事單出里註。
天子諸侯祭社則用籍田之穀。
大夫以下無籍田。
祭社丘乘之民共之云云
觀此則洞里百家以上
共置一社
非禮之所禁。
但其儀文節度
類多鹵莾苟且
此則任之庶人
而士與大夫不親事故也。
文中子親行里社之祀。
致恭致誠
朱子社會詩中引用此語。
可考而知也。
愚於檗社。
亦有一冊所錄。
他日當奉質也。
吊禮主人拜。
兄弟拜禮也。
俗習有難猝變。
可歎
父母同日行虞。
無所碍。
朱子翌日行母虞之說可疑
先父後母大義
同日
異日
非可拘者耶。
不敢質言
心經容俟後日仰對耳。
縗服人姑無他
今月初旬
同裵君入洪峽。
求葬兒地。
風雪未歸。
加平友抄出華東史。
成六七分。
坯墣老人精力及此
可喜也。
任容叔不淑
悲痛何極
若人文學
窮阨以死。
無所發明
何哉。
未得一面
更扣舊學
此恨尤耿耿耳。
用九未忘舊業可喜
舜九近接安信否。
不能忘。
紙盡而止。
默會
公元1854年
答金穉章(甲寅十二月十二日)
 語類科擧一處云。
孔子今世
亦須做及第
一處云若第一等人
它定不肯就。
二說牴牾
未知何者定論
孔子無可無不可大聖也。
第一等人
超出一世豪傑也。
語類所論。
恐無矛盾
 程子曰。
本朝大綱云云
(葉氏曰。
大綱綱常
)沙溪先生曰。
得國不正
何以大綱正。
謹按沙溪此論甚正。
乃若程子則於得國正處
在所當諱。
自守以後
君臣父子夫婦之倫。
大故議處
故曰大綱正。
此恐無可疑者。
程子此言。
旣出於諱之。
要之未可定論
朱子編入近思錄何也。
乞垂誨諭
程子之言。
孔子昭公知禮之語。
沙溪之論。
陳司敗昭公失禮之譏。
不可相病。
與金𥠧章(甲寅十二月十九日)
說理說氣。
作上兩段
說理心與性情界限分明
說氣則聖賢愚層級分明
又其說學則遍觀博攷反復參驗爲要。
捨此則恐無入道之方。
未知講得如何
向詢語類其體則謂之易。
在人則心也一段
明白無疑
葢易是兩儀四象八卦之體。
其所生之原。
與其所具之蘊。
太極之道也。
故易有以言者
有以德言者。
如以乾坤二卦言之。
則天地其象也。
乾坤其德也。
不可天地是易而乾坤非易也。
在人則心是血肉火臟之名。
氣質其體也。
性情其德也。
故心有以言者
有以德言者。
不可氣質是心而性情非心也。
是以說易者。
論象不論德
大原不明
論德不論象。
吉㐫不判。
說心者。
論氣不論德
本原不明
論德不論氣。
善惡不分
所以對擧而不遺。
分說不雜
以此例更商而示敎也。
公元1855年
答金穉章(乙卯五月二十五日)
太極說下蔡節齋陰陽生云云。
果如所疑。
然細察節齋語脉
非謂一等無陰無陽之時也。
似曰陰
未生之時。
陰之理已具。
陽未生之時。
陽之理自在云爾
下語差未精耳。
近思末卷闢異端明道統之義。
無可疑。
而葉氏有補世敎云云
似亦未盡。
上篇闢其異端之大差也。
下篇明其道學之微差也。
上篇譬則孟子之斥楊墨也。
下篇譬則孟子之論淸和也
所說愈精而所明愈的。
未知無悖否。
亦賜反復
答金穉章(乙卯十二月二十六日)
明德說。
別紙錄疑。
今無餘力。
不能條陳
然愚輩所講。
不過小兒問字辨句之類。
高明話頭太高。
所以瑟縮不安
不敢縷縷
偏信先入之故也。
朱子易簀前一日。
手改誠意章註。
退溪奇高峯書。
格致說。
亦在臨終時。
何敢以老死爲托而緩於講質可否
但恐昏窒愈固。
終無一斑覺悟
以貽朋友之憂耳。
胎呈瞽說
第賜回敎也。
蓋愚之所疑。
一言可破者。
是人身上一物而爲萬善主宰者也。
是物也必有爲是物之理矣。
有爲是物之職矣。
所謂心之道也。
若曰是有氣之物。
非有理之物。
則更無可疑矣。
若曰亦有其理亦有其職。
所謂明德非心之理而何哉。
非獨此也。
言德者。
皆指其人之道理而言之也。
所謂道理者。
所該甚廣。
無些虧欠
請更入思也。
  別紙
 語類五卷第一板。
(唐本下同
)○性卽理也。
在心喚做性。
在事喚做理。
謹按形而上者也。
形而下者也。
此條性與理作一串說。
心與作一串說。
事字不成形而上
心字可謂形而上耶。
愚疑性與理同一理也。
心與事同一物也。
分內外而言。
心爲物之義。
大學或問格致條。
 第三板。
○心之理是太極
心之動靜陰陽
謹按卷首條。
分別天命性理四者名目
而曰理則事事物物
各有其則者言之。
據此此段理字。
盖亦指則而言矣。
今就心上所具之則而謂之太極
未肯直喚心爲太極何耶。
疑心一也。
而分太極陰陽而言之。
故有謂心爲理者。
有謂爲氣者。
更攷如何
朱子啓蒙
直指心爲太極
盛說未肯之云。
恐失照檢。
 第五板。
○心屬火。
緣是箇光明發動底物
所以具得許多道理
謹按曰屬火曰發動底物
則似不是形而上底貌㨾。
上文恁地說出。
而下云具得許多道理
則這具字。
不得冲漠無眹萬象
然已具。
及性是太極
其中含具萬理之具一例看。
此又如何
愚按此段
明此心此理不舍肝腎肺脾。
而獨藏於火臟之由。
其故何也。
火是天地明章光輝照燭發揚之物。
所以許多道理燦然畢具於此云爾
火之光明發動
亦理也。
以此之故。
具得許多者亦理也。
何也。
理與氣無間故也。
 同板。
○問人心形而上如何
曰。
肺肝五臟之心。
却是實有一物
今學者所論操舍存亡之心。
自是神明不測云云
如此則心之理乃是形而上否。
曰。
心比性則微有迹。
比氣則自然又靈。
旣以形上形下爲問目。
而所答不明言是形而下
不明言是形而上何故
且比性微有迹者。
喚做形而上
可保無疑乎。
愚按心上理氣之界。
理中心性之分。
莫詳於此
心一而已矣。
旣有肺肝五臟之心。
又有操舍存亡之心。
有此兩㨾何也。
彼以氣言。
此以理言故也。
却是反語辭。
自是本然辭。
語意主客可知矣。
神明不測屬之理說
一非再。
孟子盡心集註
旣以人之神明心字
下斷案以心也性也天也。
一理也結之。
通書物則不通神妙萬物之義。
曰神屬形而上
(見小註。
)如此甚多
高明豈不見及乎。
恐急強辨
未能舒究也。
如此則心之理乃是形而上否。
曰心比性則微有迹。
比氣自然又靈此二十七字。
字字有下落
如此之此。
上文神明不測也。
心之理之心。
上文五臟之心也。
謂如先生所云則神明不測者。
方寸所具之理也。
乃是形而上也。
果然如此否乎。
觀此問意則認神明形而上
此則然矣。
和性一般看了。
無復分別
此則先生之所深病也。
(心性分辨
大全章句頭頭發明
次第玩繹
)故答之曰。
所謂神明不測之心。
比諸性字。
則微有形迹之可言。
不似性體冲漠無眹之云也。
所謂有跡云者
卽見孺子入井自然怵惕
過墟廟則自然肅敬之類也。
旣曰微有迹。
則又怕他誤認神明爲氣
故曰比氣則自然又靈。
所謂氣者。
人心所乘之機也。
所以感動靜者也。
比之於此神明自然
而氣者蠢然也。
神明者有靈覺。
而氣者無靈覺。
此則神與氣之分也。
以爲此段問答
爲理心性繩墨準尺。
高明以爲如何
自然又靈。
當分二句讀。
亦示之。
 第十四板。
性情字皆從心
所以說心統性情
體用而言。
性是心之理。
情是心之用。
據此心性三字之中。
專以理當之者
一箇性字。
此又何也。
愚按此一段
心性三字
皆可從理言也。
何也。
性卽理也。
情乃性之發也。
性情爲字皆從心
可知當初造字時。
先製心字爲母。
旋次成性情字。
張子心統性情之意。
良有以也。
心兼體用而言。
性是心之理。
情是心之用。
互文
於性言理則情亦爲理矣。
於情言用則性自爲體矣。
若如盛說所疑。
則釋曰心情皆氣也。
性獨理也。
似暢矣。
實不如此
奈何
 
原書夾紙裁成未發。
偶看太極圖說。
又有疑處數段。
條列如左。
幷望剖誨。
圖解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所謂人○者。
於是乎在矣。
謹按靈者卽是太極無疑
則此不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則是乃人○也。
顧乃於是乎在何也。
於是乎在四字
則恐非直靈字太極說。
伏未知如何
愚謂所謂人極者。
如下文所云中正仁義許多道理
其所蘊也。
直指一靈字而曰此卽是太極云爾
豈不疎脫乎。
明德之釋。
只曰虛靈而無具衆
以下層節可乎。
盛說每多如此徑略處。
幸更照檢。
 圖說解小註。
朱子曰性卽太極全體
先生元亨利貞句解後語。
一性字似不足太極全體
必也揷入心然後爲足。
朱子云然何也。
此必有同得失
敢請。
譬則天下億兆之衆也。
一物不具
一事不足
譬則生育治敎之政也。
無一務可闕。
無一時可曠。
譬則聖人君師之位也。
居則統卛天下許多之衆。
動則敷施天下許多之政。
由其道言之則如此
由其氣而言之。
則有能如此者。
不能如此者。
不能者。
非道之病也。
乃氣之病也。
此似不難知。
高明之如此者
豈非淺見未至故辭不達意耶。
亦何言心是無氣之物耶。
不過曰心自有德有職。
故以理言心者多矣。
又曰古人亦有以理言心者云爾
 洛中之意以爲形而上下者
理氣大綱分說
勉齋形氣神者。
形而下一邊細密分說
而神者乃原頭靈處。
與理渾融無間者也。
夫旣渾融無間
時或理言之。
(如心太極妙用
理言之類。
)然窮本極源
尋討界分
則理畢竟形而丄
畢竟形而下
安可以一原無間之故。
幷謂之形而上乎。
雖謂
形而下
而旣曰本體則不雜於氣質自如矣。
本體之所具者。
乃理之實體
本心明德
初不害其純於天理之正也云云
妄意此等說話
亦當更入思量
不可揮斥不省也。
譬如攻業程文者。
今日出楚題。
須是設以身爲楚。
而楚人情狀
描寫出來
無令有差失。
明日出漢題亦如之。
如此然後
彼此同異得失
可以究竟
而吾之名論
庶乎不見正於後世程朱矣。
又未知如何
承誨幾多年
尙未有定見
鈍根如此
何事可爲。
乃若區區之心則一言以蔽之
無所適莫
惟是之從耳。
伏乞深原而卒敎之云云
形而上下。
非獨大綱分說如此
毫釐分析如此
其所急。
在於隱微
今來如此
此所疑也。
所謂神者。
太極之神上帝之神。
陰陽五行人物草木禽獸之神。
同一神也。
何待源頭而後有是神耶。
此所疑也。
無間云者
至著之象。
至微之理。
本自無間
天地之間。
形形色色
無大無小
無精無粗
無非道體之著形。
何待推到源頭然後無間耶。
此所疑也。
神字亦指氣而言則形而下也。
鬼神之類是也
指理而言則形而上也。
妙用之類是也
正以其理氣渾融無間之故。
分別
之而曰上曰下也。
可以無間之故。
形而上
形而下乎。
此所疑也。
雖謂之形而下
而旣曰本體則不雜於氣質自如矣此一節
愚所滋惑。
本體二字
陰陽二氣所生之原。
太極也。
每事每物。
各具一理
以爲之本。
故名之曰本體
指氣之本以爲本體者。
終似未安。
若言氣之本。
則陽之本陰也。
陰之本陽也。
陰根於陽。
陽根於陰。
循環不息
故曰陰陽無端
動靜無始
若其陰陽大本太極也。
人心之極。
如此
陰陽二氣之外。
又有不雜一氣
上段高明之辨。
無可疑。
若曰至精粹之不雜陰陽云爾
太極圖陰陽動靜之外。
更無此一段圈子何耶。
公元1856年
答金穉章(丙辰正月十九日)
向覆疑義
幸加釐正否。
削可存。
毋我以也。
義理至公之物也。
朱子孔子曾子之言孝經。
尙闕所疑。
無少回互
吾輩先通義然後。
方是大開說話
不然
欝欝悶死矣。
一一付標以示至懇。
公元1861年
與金𥠧章(辛酉正月)
心字不如性字之的。
性字不如心字之全。
何以言之。
性單指理而言。
該理氣通能所體用內外而言。
故性字的而心字全。
心氣也物也。
但此物此氣上面
指其德則曰理也。
聖賢所謂心。
葢多指此也。
孔子曰。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截斷上下分明
以此觀之。
則天下焉有非理非氣底物也哉
舜禹所謂人心道心
孔子所謂克己復禮
孟子所謂大體小體
皆指此而言也。
朱子最喜橫渠心性情之語。
統有二義
統攝兼統也。
若認心爲氣而已
則氣統攝乎理矣。
所謂上下之分。
安施也哉
答金穉章(辛酉四月十七日)
高明之言。
則我心欲灰淪楊䧺太玄
高明之問。
則我口欲破犯韓非說難
如之何則好耶。
洪秀高明之書。
寂寞之扉。
日講孔曾朱宋之緖餘。
而曰同曰異。
殆忘病之在身而死之將至矣。
謹審肇夏。
侍體百福
旅食不闕。
胤君無病。
父講格致
兒習灑掃
賢路崎嶇
得此亦幸矣。
雖百黑鬼子。
無如我何矣。
何憂之有。
盛說以愚蠡測
可謂一頭太白
一頭太黑。
未知此何故耶。
豈怕觸先輩說耶。
竊念先輩之心。
專以發明朱子準的
見愚之篤信則必喜之。
高明疑惑則必憂之矣。
我知先輩之心明如此
高明
以慮我爲也。
然心也性也情也。
理言則堯與我同。
以氣言則堯與我異。
今日所講。
蓋欲革其異而復其同也。
大義如此
微言如此
天下豈有二道哉。
朱子家奴復起面命
此言不可易也。
此則愚陋固滯之病也。
然窃觀朱子宋子告君告人。
痛快
略無忌諱
今愚則開口便含吐
庸醫命藥。
却怕殺人
不敢峻劑
擇溫平可口之物而下之。
如何得好。
古之名醫决不如是也。
明德疑義
艱辛屬草
洋說無餘力。
未得寫納。
自家屋裏
自己一箇心性
不能理會是理是氣。
何暇去萬萬里外
理會黑鬼心膓
分劈得黑鬼是非也耶
人必不信矣。
亦何用。
好呵好呵。
  別紙
 下敎心之爲物。
有爲是物之理矣。
亦有爲是物之職矣者。
聞命矣。
明德是心之理者。
聞命矣。
但以朱子之訓仔細攷證。
則心之理每每仁義禮智之性當之。
未嘗便以虛靈字當之。
(如曰心是氣之靈。
性是心之理云云
可見
)故積年兢兢
不免更質。
人心覺道無爲八字
朱子之定訓。
則有覺而弘道
謂心之職則可。
若便把覺底。
喚做心之理而無疑
朱子所謂所覺者心之理能覺者氣之靈。
無乃相戾乎。
愚按以朱子之訓攷之。
則心以虛靈知覺當之。
(曰神明主宰
曰涵藏敷施
曰妙曰統曰以。
一意
)性以仁義禮智當之。
情以愛恭宜別當之。
(曰四端七情
一意
)分言則三者皆有所指。
合言則三者同爲一理
渾然無間
(觀朱子太極可見
)然三者語其所主。
則心爲性情之主。
性情爲心之體用
此皆以理言者也。
形氣言則心之所舍火臟也形也。
陰之魄也。
心之所乘精爽也氣也。
陽之魂也。
火臟與精爽
陰陽之器也。
而亦謂之心者。
以其神明之所舍所乘也。
故亦謂之心。
(愚前日朝廷之譬。
高明今日簋饌之喩。
施之於此則或無妨
)若夫神明
卽指心之當體也。
何可喚做陰陽也耶
在下
人心有覺。
指天理之存乎我者而言。
一己之活本也。
道體無爲
指天理之通乎萬物者而言。
萬古公物也。
是故從道之責在心
治心之法在道
心與對言
莫詳於中庸
曰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
至德以心言。
至道理言
以此類推究。
未知如何
朱子大學或問
有曰心雖主乎一身
而其體之虛靈
足以管乎天下之理。
理雖散在萬物
而其用之微妙
不外一人之心。
自釋其說曰。
是以身爲主。
以物爲
客。
如此說。
要之理在物與在吾身。
一般
愚謂心與理雖有在己在物之不同
其實只是一理而已
朱子定著章句晩年
而或問又在章句之後
講說或問疑義
又在或問之後
此段云云
不可謂未定之論也。
所覺能覺之說在下
 不得不依昔哲之意。
以性爲理全體
以爲衆理萬事之實。
虛靈爲性之存主。
以爲衆理萬事之器焉。
(是器也非自辦底器。
乃此性之器。
則雖曰形而下
明德爲理固自如矣。
)合而觀之則所謂職者。
不外乎是矣。
伏未知如何
愚按朱子明德釋之曰。
虛靈不昧
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
孟子盡心章釋之曰。
心人之神明
所以衆理而應萬事者也。
虛靈神明曰以曰具曰應。
所以釋心也。
非所以釋性也。
大學序。
仁義釋性字。
聰明睿智心字
以此類推觀。
未知如何
自辦之器。
是出何書。
不敢強解。
雖曰形而下
而非形而下
愚終不能悟其意也。
 又按虛靈雖曰氣也。
而乃是氣之一本
則旣不可氣質雜糅者混而言之。
理氣帥役。
扶此抑彼。
固所當嚴。
然亦不可執此而幷與其所謂器者
謂之理也。
高明所謂氣之一本
指二五之精耶。
陰陽氣質之氣。
氣屬陽而質屬陰矣。
陰陽而何哉。
氣之極精者亦陰陽也。
氣之極粗者亦陰陽也。
可以靜也
故名之曰一氣
而極粗也。
故名之曰二氣也耶
太極圖說曰無極之眞。
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
又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以此觀之則氣精粗本末
太極之所乘也。
萬物之中。
瓦礫沙石之類。
其所乘之氣。
比於遊氣則猶爲精也。
草木所乘之氣。
精於瓦礫
禽獸所乘之氣。
精於草木
衆人所乘之氣。
精於禽獸
聖智所乘之氣。
精於衆人
雖以人之一身言之。
耳目所乘之氣。
精於手足
心之所乘之氣。
精於耳目
是乃所以能載得神明之理。
發揮生色也。
雖曰精之又精。
其爲陰陽一也。
太極分而爲二。
自爲理。
自爲氣。
不相夾雜一也。
愚謂至淸粹之氣。
理氣之界。
愈益分明
愈益嚴截。
未知高明以爲如何也。
 前敎性與理同一理也。
(止)或問格致云云
聞命矣。
然則如補亡章衆物表裏精粗
吾心之全體大用
衆物非理表裏精粗乃理也。
吾心非理
全體大用乃理也。
全體性之四德
大用情之四端
若吾心則氣虛靈也。
伏未知如何
此段與愚所聞
全然不同
如以形而下者言之。
衆物表裏精粗
吾心之全體大用
字字皆器也。
形而上者言之。
衆物表裏精粗
吾心之全體大用
字字皆道也。
高明以爲如何
愚讀或問格致章。
而意其如此也。
 據昔賢說則光明發動者氣也。
所以然者理也。
今下敎直以光明發動爲理
終未知如何
敢復申敎。
愚按如此
語勢無可指摘
古人說理
却不著所以然字。
橫却在上面。
如說乾坤之理。
直曰健順。
說震艮之理。
直曰動止
水火之性。
直曰潤下炎上
而不著所以然字。
朱子最忌如此說。
此意恐亦不可不知也。
 前敎太極圖云云
若如此則朱子太極圖解之釋。
不免䟽脫不得定論也。
如此斷定
不亦重乎。
朱子雖有平生精力
大學啓蒙之語。
而亦太極圖說。
分明別出許多節次出來
皆有依據之語矣。
要當無所適莫
使彼此互相發明
不相
牴牾可也。
豈可一歸定之論。
一歸定之論乎。
乞更仔細也。
僭易及此
死罪死罪
大抵只以朱子文字觀之。
往往如此
小子所以尤合而言之之說。
以看心爲太極之訓者。
爲此故也。
又未知如何
愚按朱子說如太極圖解,章句或問,易本義啓蒙之類。
積久用功
豁然貫通以後文字也。
何敢一毫移動
但其議論未定時。
容有異同處。
(如未發已發皆有未發之說。
日月右旋說之類。
)則當從定本云耳
見上明德之訓。
朱子曰。
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
(心)以具衆理(性)而應萬事(情)者也。
(以上三者。
皆以理言
)但爲氣禀所拘。
(氣之軆。
)物欲所蔽。
(氣之用。
)則有時而昏。
(拘蔽之害。
)然其本體之明。
未嘗息者云云
先生曰。
明德本心也。
本心孟子
仁義之心惻隱之心而言也。
尤菴先生曰。
明德心性情之總名
又曰。
心與性情
微有賓主之分。
卽橫渠心性情之意也。
先生釋明德
以心言則一也。
主理言則一也。
所謂同條而共貫者也。
仔細玩味
則三先生言氣䂓模
又各不同
朱子之釋。
條暢縝密
盛水不漏
谷之釋。
通透灑落
的見本體
尤翁之釋。
範圍力量
廣濶直方
一枝足以桂林之香。
足以九鼎之味。
卽此一言而亦足以聖賢氣像䂓模大綱也。
至若名言之際講論之間。
小小異同
不可曲意苟同
朱子之語。
(如語類四端理之發。
七情氣之發之類。
)谷論之。
谷之禮。
(如要訣家禮不同之類。
)尤翁改之
未嘗以是前罪後。
此心至公
理至直。
未易口舌旣也。
高明益加磨礪如何
公元1862年
與金𥠧章(壬戌二月初吉)
向呈愚說。
心太拙直
辭不條暢
反致盛惑。
愧歎何極
辭不達意
有由焉。
以爲朱子之初晩同異
皆所當講而决末折衷之要。
不可不察也。
當依尤翁箚疑凡例
其於議論參差處。
則必以章句折衷歸正
此恐是不易之法也。
論及明德
晦翁尤兩先生之釋。
以爲同條共貫云爾
非謂與愚說同條共貫也。
未達意。
反致盛惑一也。
對門內兄弟
說及祖先事。
則辭不得不微婉遜順
其故何也。
尊敬爲主故也。
兄弟說話過差
則必激切痛快
其故何也。
切磋損益重故也。
愚說設有微疑。
不過如此
而反致盛惑二也。
至若同異之例。
非但朱書時當用此法。
後賢文字
亦當用此法然後
始得其意之歸宿也。
此說甚長。
不敢以拙辭提起也。
愚說大槩如此
斷斷
他。
俯察如何
答金穉章(壬戌五月十九日)
來諭循理循氣之判。
非不嚴切快活
上文所謂吾心之心。
是指理而言耶。
是指氣而言耶。
愚竊以爲朱子張南軒中和第三書。
曰比看舊說。
却覺無甚綱領
因復體察
見得理須以心爲主而論之。
性情之德。
中和之妙。
皆有條而不紊也。
此與序文一朝怳然得其要領
一欵事也。
後學用力
只在看得其舊說無綱領者指何而言。
說有綱領者指何而言。
所謂理須以此爲主云者
又指何而言。
一一博攷通檢
必有歸宿
不至如此支離也。
朱子自言新舊有同異
座下則必欲合而爲一
無問得失如何
恐非仔細讀習之方。
幸更思之也。
向書中所謂所以然三字
所是虗字
然是氣字。
一字正是字眼目。
就物上尋見其所以然者。
理氣之界分明
就理上別尋其所以然者。
則是爲頭上覔頭。
朱子所謂釋氏橫却所以然在上面者此也。
愚所云云如此
辭不達意
益致盛疑。
可愧恧。
今日講質所讀同異
分內事也。
若過此而論事。
則非愚拙所及也。
目前熟讀句語
不能辨得黑白
何况大談天下事耶。
呵。
與金𥠧章(壬戌九月十四日)
向日故紙堆中。
南八灘,李禮山西學辨。
見其謬處。
不識太極萬物根原
形氣當之。
乃其所從起處
然亦從中國異論而轉輾至此耳。
竊欲錄出迷見
呈禀斤正
而適擾未暇
後當錄呈也。
答金𥠧章(壬戌十一月二十七日)
示諭愚說。
畧有一斑可採。
幸莫大焉
吾輩一線命脉
常在發憤忘食四字上面
而承此不復置疑之敎。
心如有失。
惟知者知此耳。
思伯付書。
疑問數條。
而其一卽理有一原萬殊
氣有一原萬殊說也。
愚欲反詰然則物皆有二原矣。
何以謂之一原耶。
太極圖無二云云
何故云云
而無便未付。
須入思示破如何
洋學南八灘所辨艾儒略萬物眞原一冊。
四庫全書目錄中。
中國見行者也。
其說以爲理弱。
不能轉運天地之大。
須有一物造成天地
轉運天地
而此非理非氣。
非鬼非神。
而名曰亞黨。
又曰耶蘇云耳
安順菴列其七禁之目。
只設貨食一目
盜竊之科都沒。
周官八刑不孝不悌以下大罪節目
其與吾道相反處也。
而諸辨未及道破
是未
可知耳。
理弱云云
殊不知陰生陽生陰。
而以陰生陽。
陽生陰者卽理也。
父母生子女亦如此
生子女者父母一人而已
使父母生子女者卽理也。
此是理氣界分切要處。
故錄質。
商示切懇。
公元1864年
答金穉章(甲子四月九日)
恒老知未至而耄先及。
㿗猛奔豚。
急流箭。
抵敵不過
得符到便行。
意外濫叨天恩
圖報無路。
感極而涕。
無以爲心。
帶職名。
宛轉床笫
覺未安。
卽托吏。
吏合三呈旬。
計已遞解矣。
盥讀來敎
勉以晩修。
此係息黥補劓之要法。
愚雖昏頑
寧不知感
吹噓揄揚
太過本分
愚之愧赧姑捨。
或慮傍人議賢友之淺深也。
子貢善爲說辭
而乃夫子之求之也。
諸人之求之也。
夫子之求他人之求。
求則一也。
所以不同之實。
後之讀此者
不可熟講
又曰不患無位
所以立。
中庸鬼神章。
前面說塞底工夫。
惟恐其不確。
後面說通底驗迹。
惟恐未達
此必有說。
兩面究極
分寸積累
不至東倒西墮空落虗。
實所懇懇於諸賢也。
顔子論其塞則簞瓢屢空
常居陋巷
不錄一爵
壽僅三十二。
可謂窮之極也。
論其通則爵躋乎上公
謚稱乎復聖
位加萬鍾之上。
而人不爲
僭。
孝逮啓聖之地。
而人不爲懈。
學顯乎一間
德師萬古
可謂達之至也。
夫以窮之極變爲達之至也。
而求其所以得此之實焉。
則不過曰克己復禮
伐善無施勞。
有若無實若虛之類而已
此吾固有之性也。
吾當爲之職也。
初無高遠奇異之難知。
亦非假借干囑而可得也
但於可以求者。
竭力盡誠。
不得不措。
其於不可求者。
斬釘截鐵
至死不變
非獨顔子用此法也。
孔子如此
孔子曰。
君子求諸己。
小人諸人
此實君子小人所分之界也。
求於天而不得則必㤪天。
求於人而不得則必尤人。
必至之勢也。
若無求於無求於人。
則亦豈有怨天尤人之理乎。
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
幸勿以人而廢言也。
言不知裁
惟恕覽。
與金𥠧章(甲子四月十八日)
瞽說幸蒙印可
書燕說
亦不害爲相長一助也耶
日前安城汝章來訪
與同志修石潭鄕約
以爲聖世新化一助
而錄示其一通云。
故已託士友一兩人。
各力刪潤
玆以仰報。
採輯刪節
寄示一本如何
蓋此事本出周禮讀法之制。
朱子修整藍田舊規。
至於我朝。
谷行海西
純祖初年
八路
令甲章章
不過修擧廢墜而已
然從朱子家禮刪節古禮之意。
寬其科法
疎其節目
使人易知易從。
眞諺兩謄。
以便大小民輪讀恐宜。
幸入思下手也。
河淸源委
姑未攷出。
史錄灾祥
若一一證討以爲某祥是某應。
某灾是某驗。
則不亦鑿乎。
以子事父母
愛不敢忘。
不敢怨之意推之。
可見敬天之實。
未知如何
災祥不可不從實書之。
而有恐懼修省弭災
怠惰忽略而損吉。
不可一定說也。
與金𥠧章(甲子八月八日)
向拜若夢遇。
秋氣崢嶸
伏惟侍學淸謐
諸百均佳。
恒老如坐霧中
無生物意思。
遣墣辭免
已遞付司。
直數日矣。
脫落自由
秋毫國恩也。
玩味古人文字
理氣雙立一說也。
爲氣主一說也。
已自分明
孟子義亦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也。
此則雙下說。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取義
此則致一說。
古人見道分明
故便說話得出
以此推究如何
詖辭决不能成一事
疑辭决不能成一事
此是機要故仰禀耳。
所欲言者何限
力疾止此。
答金穉章(甲子十二月十六日)
承讀俯敎。
滿紙諄諄
無非辭受之正得失之幾。
足令
喚醒
但穉程云職雖已解。
則不刊。
不容無辭
愚意一身辭受
猶爲細故
堯舜人心道心
實爲天理人欲之界。
不言則已。
言之則不得不因此辭爵
陳所聞
凡此三段
往來心曲
伏望入思更敎也。
起力疾。
不成倫脊
默會不宣
公元1867年
答金穉章(丁卯五月六日)
承伏審侍驩衛重。
何慰如之。
愚病符到當行
更何疑焉。
將來執事
又有穉程。
惟是之恃耳。
鄙文何足有無耶。
不宣
公元1862年
答金舜九(益成○壬戌十二月二十四日)
程書難讀。
如來諭。
朱子編集
辨別內外
極有次第
且看書窮理之序。
先從明白易知處精思熟玩
自見意趣
何必務看其難理會處。
重見疑晦困苦也耶
葢理無精粗難易
平淡易知處。
自有無限意味
自有無窮見解
第依此下工如何
公元1865年
答金舜九(乙丑十月二十六日)
向日臨時
仕學相資仰陳。
而猶有未盡之懷。
葢仕而不學
則所行者只是私意臆見
無以考見古人已成之法。
學而不仕。
則所學者只是紙上空文
而無乳入相資之力。
是以古人學而優則仕。
仕而優
則學。
優之爲言
猶云餘力也。
爲學者每患空寂無實
爲仕者每患倥偬無成
二者初不相資
不及古人
可惜也。
漫告已聞之語。
可謂豬肉於食龍肉之家矣。
公元1833年
與任曾叔(孝直改名孝準癸巳七月二十四日)
勖學勉進。
左右似爲剩語
而就讀甥舘
此亦丈夫出脚之初。
勤慢專分。
實兆於此
人心不竪則倒。
工夫不進則退。
是以逆境中做去易。
順境中做去難。
幸隨境密檢。
日益堅。
日益長。
如何如何
願拭眸而見彩翮冲霄軒翥也。
老病矣。
無以下風也。
公元1838年
李聖三(達會○戊戌十月二十九日)
晨謁當否。
間閱禮書
得此一證寫呈。
怡怡之暇。
一上下也。
尤庵曰。
揆以生時諸子晨昏
各自如儀
家禮
諸子出入告廟
一如長子
但不開中門爲異。
據此則獨於晨謁
所不敢者。
未知其義也。
又曰。
諸兄出入必告之文觀之。
晨謁之禮。
不係主人有無矣。
公元1864年
穉孔(重學甲子七月十二日)
侍郞丈視我猶子
令弟視我如至親
左右有聯槧同苦之舊。
我於左右
憂樂休戚
安得如是之恝乎。
爲左
熟計之。
稱貸必報。
理之當然
有過速改。
人道本然
較其本末先後
則報債固急。
改過尤不可緩
合下左右不禀於父兄
不詢於朋友
行己意。
便宜從事
已是大錯
成敗勿論
不可不速改。
抑末務本
君父之命。
服勤尙儉。
父祖之訓。
竭力纘述
猶懼失墜
何可捨此他求哉。
所貴於桐栢山人者。
以其能晝耕夜讀也。
晝耕所以養父母之口體也。
夜讀所以養父母之心志也。
二者固不可偏廢
近古惕齋相公所謂人生事業兩其端。
於讀於耕一難之句。
大義如此矣。
然二者之間。
先後輕重之序。
不可不知。
必如夫子所云小人樊須也。
焉用稼之訓。
然後理足而語周。
可以下手
立脚其實而收其功也。
不然所謂兩端者。
觸事爭頭
逐物成歧
弄去弄來。
得一左右無當之人也。
十三國之風。
邪正淑慝
存亡興替
無一不備
而必終之以匪風下泉者。
爲其有悔意思也。
苟能擴充得此一字
時節雖有萬失。
次第歸正之路矣。
匪風下泉之後
乃結之以豳風七月
悔悟之實。
專在勤儉
夫子眷眷之意。
不可不熟講也。
窃觀德門仁儉立家
左右剛斷不足慈惠有餘
明睿不及渾厚太過
有遷善化吉之望。
怙終拒諫之慮。
竭愚衝擋。
庶或善恕也。
公元1862年
答朴景胄(夔祐○壬戌十二月)
承熟讀郕公傳道之書。
俯誦仰思
孜孜矻矻
不得不措之勢。
令人興感
頓忘沉疴之在躬也。
下詢云云
天之生民
各與仁義禮智之性。
無智愚賢不肖之殊者。
理通故也。
氣有淸濁
質有粹駁者。
氣局故也。
理是命氣之帥也。
不通無以統下。
氣乃載理之器也。
不局則無以承上。
然則理氣通局。
不得不然也。
聖人主理
凡人主氣。
此則大人小人之別也。
聖人以敎爲職。
凡人以學爲職。
聖人廢其職則敎不明
凡人廢其職則學不行
無以參贊天地生物之心。
幸須依此玩繹
隨得下示如何
公元1844年
𥠧善(重鎭甲辰十一月二十七日)
 君子日乾乾。
夕惕若。
小註龔氏說云云
三居內卦之終。
有終日之象。
又有夕象。
葢終日乾乾。
擧其全體說。
夕惕
指其加意而言。
夙興夜寐箴通篇。
無非日乾乾之意。
至日暮人倦。
昏氣易乘。
齋莊整齊
振拔精明
又却一番加意警勵
卽夕惕之意也。
本非疊床。
見其加意喚惺處。
如是如何
 乾道變化云云
元亨利貞
本是一氣終始之間。
有此四段界分
而非有彼此截然不通之限也。
上文元亨時曰。
大明終始
終非利貞而何
下文利貞時曰。
乾道變化
變化元亨而何
通言分言。
無所妨矣。
性命元亨利貞之德也。
大和元亨利貞之氣也。
周子所謂無極之眞。
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
卽此意也。
分屬利與貞。
無意味。
穉善(甲辰十二月十五日)
俯詢元亨利貞
以四德言則同具一處
不可分
占法則元亨只作大通
利貞只作利於正。
有兼此二義者。
有但該一義者。
此則卦各不同
爻各不一
逐一理會
不當牽合
至若乾卦純陽至健。
剛健中正之德。
故占得此卦者
其占爲大通利正而已
六爻之義。
又當逐時別論
以此推究如何
但有一說焉。
乾爲六十四卦之首。
用九是一百九十二陽之凡例也。
而其占不過曰无首吉。
所謂无首
恭遜抑之說也。
然則卽此恭遜謙抑
天理之原。
人事之本。
循此而往吉。
違此而往㐫。
理則包括流行上下兩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中。
不待分掛揲扐而定其吉㐫之斷也。
學易者不可先識此義。
座下幸察焉。
公元1846年
穉善(丙午正月)
 孟子梁惠王篇首集註
仁者心之德愛之理。
義者心之制事之宜。
仁體義用之說。
仁義各自有體用之說。
彼此不相妨而各有發明
切勿滯泥看可也。
集註仁者心之德愛之理。
義者心之制事之宜。
對擧則心之德愛之理爲體。
心之制事之宜爲用。
單擧則心之德心之制爲體。
愛之理事之宜爲用。
各擧而分言。
則心之德也該體用
愛之理也該體用
心之制也該體用
事之宜也體用
以此推之。
得失可見
朱子所謂心之制是說義之體之體字。
體用之體。
 觳觫仁術
集註曰。
術謂法之巧者。
又曰。
兩全無害
所以爲仁之術也。
葢見牛而不忍者。
仁之端也。
不殺而亦得以釁鍾者。
是仁之術也耶
牛觳觫不忍
仁之端也。
以羊易之而終不殺牛。
爲仁之術也。
釁鍾仁術初不干涉
字指不忍牛之心。
爲仁之爲字。
指行此不忍牛之心也。
字指以羊易之而終不殺牛之巧也。
 交鄰國章。
潛室陳氏謂智者自知不能敵大。
此句恐未是。
如其言。
小可敵大。
亦將不事矣。
非功利之見耶。
仁者智者之別。
固有大小深淺
然以小事大。
亦天理之當然也。
計功謀利而爲之也。
𥠧善(丙午十月二十日)
此間朋友一安可喜
第一可敬畏者李景尹也。
昨夕自京製來冬衣
而聞卽褁還。
面詰其由。
對云洋物非寒士所宜服。
故使之改縫以來
十四歲。
兩程夫子周濂溪時節也。
識見超絶如此
豈不壯乎。
又適有客在座
戱嘲少年衣裳之不楚楚
答以士之可恥
不在衣服
書堂爨婢
朝夕兩饋之外。
慮其頻飢。
別具貳食。
則輒却不進曰。
何以異於人。
因是心而充擴之。
與義不可勝用矣。
喜甚不覺娓娓及之耳。
穉善
 易變化見矣。
○有變化然後吉凶也。
今先說吉㐫而後變化何也。
變化二字
本義訓以陰變爲陽。
陽化爲陰。
胡雲峯則曰。
陽變陰陰化陽也。
葢變屬陽化屬陰。
則胡氏說恐亦平順
然與本義不同
可疑
吉㐫
卦爻之辭也。
如乾元亨利貞
初九勿用之類也。
變化
蓍策之數也。
老陽化爲陰。
老陰變爲陽之謂也。
吉㐫者體也。
變化者用也。
今云有變化然後吉㐫
恐未安。
自陰而陽謂之變。
自陽而陰謂之化。
葢變者有萌芽生長之義。
化者有消盡精潔之義。
故自柔而之剛則言變。
自剛而之柔則言化。
朱子解如此。
胡氏之說不如此
 摩盪
○摩與盪之別。
剛柔相摩
八卦相盪
雖同是加倍之說。
而細分則剛柔相摩
三畫卦。
八卦相盪
六畫卦。
相摩
謂如二片磨子相磨
如以剛柔爲盤不動。
却以剛柔磨轉於其上則四象生焉。
又以四象爲盤不動。
却以剛柔磨轉於其上則八卦生焉。
相盪
謂以八卦爲盤
八卦一番圓轉
六十四卦一傡出來
磨與盪。
略有遅速之分。
細察可見
 易則易知。
○此節及下節
是屬人身上說
而此節以進修工夫言。
稱賢人之德業
下節則以成功地位言。
故曰天下理得成位其中耶。
易則易知以前
乾坤之道。
易則易知以後
言人法乾坤之道。
衆人而爲賢。
自賢而爲聖。
亦自有序
故又有二節之異。
 
陰陽不測
○張子曰。
一故神。
兩在不測云云
一與兩在
指道而言。
答朴五汝(中鉉丙午正月十九日)
俯詢蠱象振民育德大學明德新民異序者。
此主壞亂有事之象。
先言振民
彼主修己推人之序。
首言明德
是以不同
且卦自下起。
巽風居下。
振民之象。
山居上。
育德之象。
不得不如此
如山水蒙。
果行象水居先
育德象山居後。
推此考之。
可知也。
答朴五汝(丙午正月二十三日)
示心之官思。
思則得。
不思則不得。
孟子敎人要語也。
所謂曰睿
睿作聖。
孔子所謂未之也。
夫何遠之有。
子思所謂有不
思之不得不措。
程子所謂讀書㝡怕尋思者。
只是一法也。
近見凡留意讀書者。
不過眼頭口頭而已
全不著心思索。
是以只覺其苦。
不見其樂。
雖粗有心力者。
童時被父兄敎督
不敢不讀。
而或以冠爲限
或以有室爲限
或以科宦爲限
過此則如距斯脫。
如熱斯濯。
之而不復念到於此
無他
思故也。
苟能思之。
中有無限道理
有無意味
天下之樂。
窮天下之物。
豈有以易此者哉。
能過限而不棄舊業
有意問辨講討
乃擧孟子此語而服膺之。
亦可謂得讀書之要矣。
人一己百
不足則千之。
不足則萬之。
豈有得之理乎。
君其勉旃
孟子盡心篇末
歷叙羣聖相傳之統。
離婁論語所云。
詳略不同
讀此讀彼。
互相發明
何必從頭至末。
歷數枚擧
如印一板然後爲可耶。
立言之體。
或綱擧而目張
沿流溯源
向背詳畧
各有攸
不可一法膠固泥滯也。
答朴五汝(丙午二月十九日)
 未濟上九剛明之才云云
其時未濟之極也。
論其理則物極必反而將可以濟之時也。
論其才則剛明可以有爲之才也。
本義自信自養
以俟天命
則爲无咎之象。
強進不反。
如狐之涉水濡首
過於自信而失其義矣。
本義字字有照應解釋
剛字釋九字
明字離德
未濟之極釋上字
時將可以有爲
釋卦極則反。
陽老則變之義。
自信釋有孚
自養飮酒
縱而不返。
如狐涉水。
濡首之義。
過於自信而失其義。
釋有孚失是。
本義解易凡例
本自如此
一字無着落。
想象揣摩懸空擬議之言。
以此仔細點檢
自當有見也。
 
顯諸仁藏諸用云云
顯諸仁藏諸用此二句難看
盖顯諸仁。
下文盛德
藏諸用。
下文大業
顯諸仁。
造化流行之迹也。
藏諸用。
造化運用之妙也。
忠恕費隱大略相似
要不出於體用一原之妙。
體用有以先後說者。
元亨利貞未發已發寂感之類是也
有以表裏說者。
費隱忠恕與此章之類是也
潛玩程子朱子之訓。
可見
公元1845年
與金𥠧中(在龍○乙巳十二月十七日)
掘井雖百尺
及泉
棄井也。
掘之又掘。
雖穿盡九地
不見一道飛泉踴躍出來
决不已焉。
豈有得之理乎。
非不勤讀。
但口讀而心不思。
故如喫木札相似
不得滋味
不得滋味
則其厭倦之意。
不期而自生也則宜然
聖人不曰困而得勉而至乎
厭倦時。
猛省回頭轉身
復向書冊上用工曰。
吾生地也。
如此不已
必有好消息矣。
近見兒輩讀書時睡。
作戱時。
欣欣踴躍
心甚憤悶之際。
作此書。
故其言如是拕長
君無曰老妄也。
公元1846年
答金穉中(丙午十月二十一日)
來諭涓涓滴滴
豈掘井鑿土。
牽動泉脉消息耶。
箇中一字
㝡是喫緊眼目
不耻問及。
可謂
得其要矣。
以愚所聞略陳之。
願更思之。
箕子承舜司徒五敎之緖。
來敷吾東。
實吾東道學之祖也。
傳道武王也。
首陳五事
五事之中。
以思爲作聖之要。
孔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
又曰。
未之思也。
夫何遠之有。
又列九思之目。
以揭爲學之要。
孟子曰。
之官思。
思則得之
不思則不得。
程子曰。
讀書
㝡怕尋思
朱子論學讀書要法。
亦惟曰眼頭過。
口頭轉。
心頭運。
以此觀之。
讀書求學
捨思曷以哉。
盖人之有身也。
目職其視。
耳職其聽。
鼻嗅口食
手執足奔。
各有所司
亦不相通
惟心爲百體之長萬事之主。
奉承上帝明命
經綸天下大經
照檢五官得失
酬酢萬品變。
所謂天君
而問其職則思而已矣。
是以目雖司視。
天君不裁。
南北燕越
安適從。
耳雖司聽。
天君不制
韶頀鄭衛
吾何揀別
口雖司舌。
天君不監
則堯桀戎好
吾何擇焉。
顯民彝。
炳如日月
而不思則不見也。
春秋衮鉞
如喬泰。
而不思則不著也。
墮坑落塹。
在目前。
而不思則不覺也。
天飛淵淪
判在毫忽
而不思則不分也。
天君一失其職。
仰面看鳥。
回頭應人
所謂魍魎癡獃漢矣。
耳目不明
手脚不仁
形體之病也。
華扁能治之矣。
藥石
鍼灸所及也。
至若思之不睿。
非己則不察也。
思之不勤
非己則不治也
是豈他人所可得以助力者哉。
觀同硏諸賢。
咿唔𠲳喃。
不絶於口。
可謂口勤矣。
𪑜𪐴點𪑮。
不絶於笔。
可謂手勤矣。
跋躧彳亍
登山臨流。
非不輕矣。
唱喏唯諾
隨響輒應。
非不聰矣。
至於思則全未責勞。
獨何哉。
聖賢之書。
一點一波
一折一轉
造化之施物。
細之則蠶絲牛毛
巨之地負海涵
近之則呼吸瞬睫。
遠之塵刹古今
始則怳如惚如。
可驚可愕
可恠可訝。
中焉犂然斑然
可喜可樂
可舞可蹈。
終焉豁如渙如。
鵠白烏黔。
絃直鉤曲
自有定形
非人力之所推移無事思索矣。
此皆思之力也。
然思者心之用也。
無思者心之體也。
天下之物。
無無體之用。
無無用之體。
故敬而存之。
養其體於寂然不動之中。
敬而思之。
致其用於感而遂通之際。
一動一靜
交須互養。
一體一用
各致其極。
以至靜無一理不具
動無一理不周
則思之功。
至此無以復加矣。
初學之士。
不可以遽語於此
凡有一物
必有表有裏。
有頭有尾
有背有腹。
所從來。
所從往。
一一反復尋繹
如績婦之繅絲
如釣者之鉤深
如金工之淘沙
如玉人之開璞。
勿憚其勞。
勿厭其細。
未得也。
如渴者之求泉。
幸而得之
如飢者之得食
日引月將
加年益。
如此而未得者。
不信也。
願君思之也。
崔童請聞是說。
未暇書示。
今見君書。
不覺信笔胡寫。
言雖不中
不害爲思辨一端也。
公元1847年
答金𥠧中(丁未六月二日)
逐物照管云云
可見文字事物之外。
有用一段事在。
何如也。
此箇消息
黑漆漆無底洞裡。
遇着一點火光
接續吹起引上。
寖盛寖猛。
雖至光澈宇宙
明配日月
亦不難也。
若任其起滅以爲當然
吾知夫石火光景
無足以補冥擿貿貿也。
豈不可懼。
此在自家點檢如何
不容傍人幫助耳。
公元1855年
與金穉中(乙卯八月八日)
公元1174年
昨書緣悤說未盡。
夫婦伉儷之義。
至重且大。
一與之齊。
終身不改。
男女宜無異同
但陽則一而陰則二。
故婦守貞爲道
無夫改適之義。
夫以制義爲正。
而有婦死復續之路。
然禮以婦死三年然後始許焉。
服止杖期而必待三年者。
伸其子之志也。
然有或年晩無嗣
父母篤老
情勢甚急
則朞後許呈曹禀命而行之。
禮與律如此其重也。
故尤翁爲其孫續絃於朞後。
而猶禀命於禮曹。
先輩守法之嚴可知也。
是以
朋友以是相商
愚必引是說而對之。
至有一二家信而行之。
此則君之所知也。
今也君爲墣兒憂。
憂之誠是也。
但爲之謀者未也。
渠之初與之醮者。
孝順勤壹
不幸有疾無育。
旣又不淑
伯季俱夭。
父母衰暮
母病又如此
朝暮就盡。
年過古人授室之期已四歲矣。
億孫冠室之前
助祭養老
幹蠱治事
擔着在身
不可一日無相
若待服闋慮無窮時。
曷若從權迎相。
以慰病母之心也。
不告而娶。
非禮也。
而舜行之者
無後也。
故君以爲猶告也。
迫於不獲已一時用權
何害於理。
言之大意如此
非不惻怛也。
非不周詳也。
愚則曰否否不然也。
夫經則人人可及
而權非聖人。
可用
君與我皆非聖人也。
何敢容易說權。
且以情理切近知者言之。
則旣曰新迎之人其急如此
則舊迎之人其重又當如何
吉㐫相錯
哀樂無漸
又非天理之正人情之常
且道前日有疾也無育也。
豈是不能從權之致。
今日終鮮也色憂也。
亦皆不能用權之故耶。
與其犯禮徼福故自胡亂
曷若守正俟命內省不疚乎。
愚意斷斷不可復亂。
又有一說
如有同好之家嗣講兄弟之意。
自當考之於筮以决其疑。
擬之於禮以俟其期。
成之於信以畢
其親。
則屯之六二。
漸之九五。
不害爲從正獲吉。
何必苟且胡亂而後可耶。
火跋止此。
公元1861年
答金穉中(辛酉二月六日)
尊令丈孝廉卓絶
登薦剡。
年德崇高
霑恩爵。
婚姻朋友
莫不榮感。
况在房下紹武纘光。
有繼述之職者乎。
繼述有道焉。
孝與而已矣。
孝根於仁。
廉出於義
二字人之生道也。
以此自強
以此敎子敎孫
是乃孝之大者
願君之加意也。
答朴善卿(慶壽)
 中庸
朱子旣已分作四大節。
讀法又有六大節之說。
何以不同耶。
分作四節
章句定之旨。
分作六節
恐是初年定之論。
公元1174年
 追王太王王季
○此云周公追王太王王季不及文王
文王之爲文王
何時耶。
小註陸氏云上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王之義。
文王與焉故也。
說則不甚分曉
王氏云追王之禮。
未有
武王只追文考
周公
追王太王王季也。
未有之禮。
武王何以追王文考
旣已義起。
則又何止文考不以推上耶。
廟制言之。
天子旣是
廟。
則恐當以后稷太祖
高圉亞圉以下
當入七廟之中矣。
雖未追王
而祀則用天子之禮歟。
固自太王王季以下而祀之。
來世而始準七廟之制耶。
武王文考王號
周公又推文武之意。
追尊太王王季
書考之則武王已稱太王王季
史臣追改之歟。
古文不無可疑者歟。
周爲天子則當立七世之廟。
追王立廟
又自不同。
 詩思齊
無射亦保。
小註嚴氏,朱氏二說不同
小註嚴,朱兩說不同
然嚴得朱子之意。
葢顯與臨字相應
射與保字相應
若以人之厭斁於我之意看。
保守之義。
全無意味
不顯亦臨。
其外言。
無射亦保。
其內言。
 大學氣質之禀。
○人之不能全其性。
其病盖緣氣禀拘之於有生之初。
物欲蔽於之已生之後
而此獨言氣禀
不及物欲何也。
大學序言聖凡之別。
故只言氣禀。
然分言則氣拘欲蔽固不同
單言則氣質人合而爲一
公元1844年
答朴善卿(甲辰十一月十日)
時薦。
承欲設行
可謂承述黎湖先生家法
其爲孝享
尤當如何
此等禮法
先從大家模範
化成俗。
豈非美事
甚盛甚盛。
家舍狹隘
共卓合設。
竊聞同春陶菴如此
不患無前證。
至若山丈以爲夫婦合卓。
與古鋪筵同几之相合
則與左右地狹權行之意。
又自不同矣。
愚意以爲朱子家禮
明是各設。
而尤翁力主是說。
左右又有前定家法
何可動遷一毫耶。
至於家舍
實難卒乍開廣
昔見竹村李丈架三間屋子。
覆以草茅
經紀設享
以此爲法
不患無地矣。
又聞本菴之先有以綱目地設饌。
若用此法。
不患無床卓矣。
又聞重峯,愚伏,愼齋石魚粟飯享之。
若用此法。
不患饌具矣。
所患誠敬禮矣
左右不患無其本。
幸集其長而成其全。
如何如何
又有一說焉。
左右若行是禮。
竊欲同修歸胙之儀。
如何
幸更示也。
公元1845年
答朴善卿(乙巳正月二十八日)
公元1174年
承將以仲春中丁
行時祭儀
甚善甚善。
竊念座下家無廩祿
犠牲不充矣。
僑寄江湖
室屋備矣
藐孤當室
䂓模初刱矣。
淸羸多疾。
筋力未盛矣。
離遠宗族
尸祝曠員矣。
庖湢鼎俎
簠簋籩豆
尊彝井爨之屬。
又無使令足以執其事而供其役矣。
乃能出意見絶商量
而行之不疑。
非知之深好之篤。
安能如是
俯詢家禮設饌。
不具淸醬
葢有其義。
周禮天官膳夫醬用百有二十甕註。
醬。
醯醢也。
曲禮毋歠醢註。
醢。
肉醬也。
韻會肉醢醬菜茹。
通謂之醬。
以此觀之。
則旣設脯醢三品
所謂醬者。
已具於其中
無別設之義。
且東俗凡設饌。
必具淸醬一鍾
今不設淸醬爲未安。
則當於脯醢菜蔬六品之內。
添减用之恐宜。
寒岡脯醢幷器之誤。
尤翁已辨之。
不須更贅。
葢脯有牛脯鹿脯田豕脯麋脯麕脯之屬。
用䱟鱐。
鳥獸魚鰕乾腊
皆脯之屬也。
醢有醓醢蠃醢蠯醢蜃蚳(一作醢),兎醢魚醢鴈醢之屬。
天官醬用百有二十甕之屬。
皆醢之類也。
蔬菜之屬亦然
家禮脯醢三品蔬菜三品酌定
不言名物者。
蓋從簡約
有無之意也。
环珓
南溪韻書二尺
不可攷。
古者以玉爲之。
或用兩蚌殼
或用竹根
蓋以投擲卓上而視俯仰
占其吉㐫
二尺之珓。
不便投擲
而太涉冗長
無乃尺是寸字之訛耶。
座下旣擧其大而不略其細又如此
可謂得孔夫子所謂三樂之意矣。
病蟄呻囈之中。
好問盛意
覼縷至此
公元1845年
答朴善卿(乙巳九月十八日)
知赴圍。
區區期待不在有得
只在無失
今承讀惠帖。
先以紛擾躁競
做自警之題目
覺得如此
已自不易
又以作之之難解之之易爲懼。
則其踏實幾之工。
可以仰窺
私心喜幸
不可一解得失輕重
於是乎座下無所失而有所得也。
幸望勿失此心。
接續進工。
久久不撤。
則重者日重。
輕者日輕
自有不待較量不可易之日矣。
拜書有日
震燁乖令。
伏惟庭闈康寧
啓處益衛。
祭饌醋醬位置
承欲一從晦翁
而又欲先禀大宗改換舊規。
亦可見好古敏求
婉轉有漸。
兩行不悖美矣
然此非大節
改不改。
恐皆無害大義
未知如何
公元1847年
答朴善卿(丁未)
 論語志學章圈下註
胡氏曰。
一疵不存
萬理明盡云云
敢問一疵不存
人欲凈盡也。
萬理明盡。
天理流行也。
或曰
一疵不存
屬行之極。
萬理明盡。
屬知之極。
果若如是
則今曰一疵不存
萬理明盡云者
反爲倒說也。
未知如何
人欲凈盡天理流行之云得之
分屬知行
未然
 溫故知新
妄意溫習舊聞
則知新一節
不消下工夫
今見朱子溫故而知新。
味其語意
爲溫故而不知新者設。
(朱子說止此。
)竊有聽瑩。
若不知新。
惡足謂溫故者耶。
溫故然後知新。
然亦有溫故而不知新者。
誦詩三百。
授之以政不達
使於四方
不能專對
雖多亦奚以爲之類是也
且如上蔡玩物喪志之譏亦此也。
 攻乎異端
斯害也已
異端之說。
聖人之道。
大小邪正之分。
天地陰陽相懸
不待辨白而人皆知之矣。
然人或留意非聖人之道而爲之者
以爲有益於己也。
一向專治。
愈精而愈有害焉。
終未見其所益也。
聖人深斥異端
使人警省之意。
深切著明
以此意究之。
未知何如
 避嫌之事。
賢者且不爲云云
○此謂賢者之於處事
看理之當否。
不以爲其避嫌顚倒含糊也。
非謂賢人則本無所以避嫌者否。
若曰本無避嫌之事云爾
則窃有所未解者。
公父文伯之母。
不哭於夜。
雲長秉燭達夜。
抑何義耶。
避嫌之事。
亦有公私
來說已得其大槩甚善。
可更玩索
 仁而不佞章註。
全體不息云云
全體
字之訓
有蔡,眞,,饒四家異說
而旣有雲峯新安按說
則固不敢卛爾妄論。
以愚觀之。
全體之體字。
必以陳饒所訓體仁之體字讀之。
乃可成文理。
全體不息之而字。
不歸虛字
乃爲繼上起下之義也。
淺見不至大悖否。
仁道至大。
仁道本體也。
全體不息者。
說人之體仁也。
陳饒之說果精密
然蔡氏眞氏之說。
恐亦非離人懸空說仁也。
活看似無害也。
 孟武伯章
不知其仁。
朱子曰。
夫子不言三子之無仁。
但言不知仁則無在其中
又曰。
全體有虧
一事上。
不能云云
所謂無者。
無全體之仁也。
非謂全無。
未盡分之仁也。
若使人全不仁
非所謂人也。
何知與不知之有。
但於未盡分之中。
分數淺深多寡
不可不知也。
葢準之以全體之仁。
仲弓三子
雖曰皆謂之無可也。
以未盡者言之。
則又有高下
不可臆料也。
 語類文章處。
卽是天道
曰此學禪者之說云云
○竊疑朱子答因文章悟性天道之說。
則曰文章亦性與天之流發見處也。
又曰。
性天只在文章中。
今又答文章卽是天道之說。
則曰此
學禪云云者何也。
文章卽是德之見於外者
文章卽是天道云云
有何不可之有哉。
不言與天之流行。
直說如此
未免玄空
而恐有以文章以爲性天道之敝。
故以學禪之說拒之。
而必如朱子兩答之說。
然後完備否。
文章有好文章
不好文章
夫子文章
果是與天之流發見外者也。
他人文章
亦皆性與天道之發見者乎。
語類說文卽是天道之病。
與佛者作用性之一般
朱子斥之。
此等仔細着眼儘好
 
子産章。
使民也義。
或問使民也養。
敎民以義。
朱子以爲然。
又於本章註。
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溝洫廬井有伍釋之。
是果敎民以義之事也。
至若義字有剛斷之意云者如何
可以見敎民以義之意歟。
都鄙有章之類。
若謂之以其䂓模條理有合於義則可也。
何以謂之以剛斷耶。
豈其剛斷二字
明子産之政。
不專在於寬惠而已者耶。
伏惟裁敎。
都鄙有章
上下有服
田有溝洫
廬井有伍之類。
所難不患䂓模條理
在上之人不能剛制。
故行姑息
仍循之弊政而已
橫渠議行井田遺法
以亟奪富人田爲患。
亦可見剛制之難也。
 語類三仕三已
所以不得爲仁云云
○三仕三已之果合於當否。
則固不可知
其所處者。
雖云高大
若非雍容中道之人。
則終有似乎柔荏無骨意思
故謂之以三仕三已所以不得爲仁云云歟。
語類所謂三仕三已
所以不得爲仁云云者。
三仕三已者。
當於理而無私心則是仁也。
三仕三已者。
不當於理而有私心則非仁也。
不可以此三仕三已
遽定其仁與不仁也。
盛說非是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