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自动笺注)
華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書
  
公元1862年
穉程(壬戌四月十二日)
向詢浩然章記疑。
有以氣言。
亦有以理言
質疑心當以理看云云。
明白無疑
而但蹶者趨者反動其心之動字
孟子本旨
恐不相符
一時疑問同異
有如此者
不須深究
後學敷衍支蔓
不能無差。
則所係不細。
幸加一番理會
如何如何
動是疑惑恐懼意思
而與動靜之意。
初不相涉
而今運用之意看了。
故連下文反字之本旨而幷差。
以此推究細硏。
自有落着矣。
同異得失毫忽之際。
正好咀嚼分析
草草籠罩涉獵
如何得其本旨所在邪。
此是前賢之所樂。
非在禁切
尊畏先輩
講明文義
兩行不悖
朱子書可見。
何嘗一毫遮護處邪。
此心至公
理至直。
至虛至靈爲主
無緣及此耳。
稺程(壬戌四月二十二日)
象數未形
其理已具。
形器已具。
其理無眹
二句通天人物未生已生而言。
如春生時無秋肅之形。
秋肅之理已具。
如未見孺子入井之形。
怵惕惻隱之心。
具在腔子裏。
及其見孺子入井
怵惕惻隱時。
怵惕惻隱
亦無形色臭味可以摸捉。
本旨如此
認作天地人物未生以前說。
不知貫通前後說。
種種窒碍
是可悶也。
愚見如此
向時發端
更加玩索何如
稺程(壬戌五月一日)
李元履編其本生父克省齋遺稿
要弁卷端
觀其淵源出於驪江,性潭。
議論則主明德有分數之說。
以愚觀之。
朱子注釋
已極分曉
理言無分數。
合氣言則有分數。
無分故人皆可明。
有分數故不學則不明。
此理甚明。
何故致此紛紜耶。
稺程(壬戌七月五日)
俯詢朱子未發已發說前後同異
賢友攷出甚精。
此果有三層同異
當以最後說爲定本矣。
同異差處。
又好咀嚼反復
動中有靜。
靜中有動。
不害爲兩立一貫
大分小分
無時無處
同一理致
以此意更玩如何
心與政。
譬則本末也。
萬事大本原。
一事各有一切要。
一心一理也。
近日問者多而不能詳說
故欲聞盛說如何耳。
說者皆以經費不足爲憂。
以爲天下國家經費
孰有大於活民御寇也耶
不此之憂而切切於他。
可謂小功之察矣。
此最緊要思之
也。
𥠧程(壬戌七月十日)
俯示三政策一閱
不覺斂袵興敬也。
李提督疑我東不競
將欲回軍
望見三角山光。
大喜王氣尙旺。
留兵相助
今日國有此等議論文字。
令人增氣百倍也。
以爲大學一篇
說天下國家之政。
無所不備
而必本之於誠正
推誠正而必本之於格致。
捨此則天下事更沒着手處故也。
如今日三政。
是有大政
而釐正此三政者。
非此心爲主而何哉。
心一也。
由此則治。
由彼則亂。
此必有說。
若不從頭分下。
得不補失
益不償損。
商鞅桑弘羊之徒。
足以亡人國耳。
治國以前說化
平天下章以下
方說絜矩
葢化者不待敎而也。
程子所謂雖周官法制。
有關麟趾之化。
方行得者。
眞至論也。
穉程(壬戌七月十一日)
政策草。
不可不使後輩一講
屬書齋分謄一通耳。
愚意則結布亦非法意
何也。
唐之租庸調
田則有租。
有身則有庸。
有戶則有調。
三者雖有古今沿革不同
不可倉猝增刪者也。
不責庸於有身者。
一切移徵於有田者而已
則以今抵死逃役趍末
輕本之習推之。
則寧棄田土
樂耕稼。
歐逐農民
奔競末利之弊。
從此法而靡靡成風矣。
所以難愼者在此也。
向見洛中一策
專以用人爲主
而引其人存則其政擧。
其人亡則其政息之文以證之。
愚意則其人之人。
卽指文武德行而言也。
文武之德然後
方行文武之政云爾
非謂有此軀殼形體可以行此許多節目約束也。
蓋說到肯緊切要地頭。
不肯說破
糢糊抹過
何補於事乎。
貴策本末該備
華實俱到
極可欽歎
但結布一段
愚慮小異
更爲示破。
如何如何
朱子心性三層同異
從當仔細條禀矣。
𥠧程(壬戌七月十二日)
示唐之三稅
本於周之三征者。
誠如盛敎矣。
更張二字
天下通義
爲政不可講究也。
施措之際。
須先量度大小緩急本末先後之宜。
展縮早晩利病久速之節然後。
可以收功
如今日三政之弊。
不可不急更張
愚意以爲法之未備。
事之未遑者。
固宜追改
而其不必改者。
不必汲汲也。
如査丁之法。
官親捧疤則黃口白骨
何從淆雜
每年逃故則虛簿闕案。
何從而仍循。
按籍考帳冒稱僞名
何從錯亂
春秋點考則異色殊面。
何從欺罔
考績恬嬉廢弛
何從隱匿
此法不行云爾
何嘗不善乎。
苟以仁民奉公爲心。
則百有序
苟以忘公循私爲心。
則百病俱興。
故曰從心理會則可得。
從政理會則不得也
來示云査丁之法行不去
此則然矣。
何以見他法獨可以行得去乎。
愚所未解者。
專在此一句
幸須深思而終敎之也。
此是屋下私講。
不厭其煩耳。
謹按朱子心性說有三層同異
性屬未發。
心屬已發。
最初一層說也。
性與心同前說以已發未發爲未安。
中間一層說也。
心之體爲性
心之用爲情
最後定本也。
愚欲後學分作三層門部。
朱子心性處。
各以類從年月可考者。
一一懸註其下。
反覆通檢
仔細玩繹
庶有昭㫼呈露之日。
不至錯糅紛紜如今日也。
稺程(壬戌八月四日)
夜來重省萬安
离象已復淸明否。
惟憂漸向輕好否。
勞祝無弛。
今番愚之厄。
出於欲已而不得已
右之行。
出於可已而不能已。
其勇㥘相去
不翅三十里也。
宜有勉策之語。
而反加慰諭之辭。
非所望於左右也。
朱子說初晩三層同異
中時耿耿在心
驅遣不去。
左右加意而終此說也。
因便付候。
𥠧程(壬戌閏八月九日)
示心說提要絜綱。
使聽之者言下灑然
甚慰所望
來諭所謂下得一語足矣者。
語或傷快也。
自知者言之。
語貴該備縝密
不可如此輕快也。
自不知者言之。
格致涵養
自有次第
何可一聞頓悟
釋氏所云耶。
孔子兩段說心處。
極爲該備縝密
更加玩味如何
操則存捨則亡一節
說心之體段
神妙不測
復其見天地之心一節
說心之貫徹古今
不可移易
於此二節
看透養厚
則自有進步
未知如何
理氣不離一說
理統陰陽一說
雙下理會然後
可見全體
不然則心屬於一邊
屬於靜一邊。
轉動一髮不得
奈何奈何
心統性情四字
極有發明性屬靜情屬動。
心是靜其動。
而動其靜之樞紐綱領
太極兩儀一句
發明天下萬理。
而更無不足處矣。
以是玩味如何
紙盡而止。
來諭凡人性情有理爲主宰者。
有氣爲主宰者。
兩句愚意未安。
何也。
性情主宰者心也。
心得主宰則理明而氣不亂矣。
失主則氣蔽而理不行矣。
安有爲主宰之時乎
主宰二字
不當移用於氣字上矣。
主宰者一而已
安有主宰主宰時乎
愚意如此
幸更商敎
也。
葢理有能主宰不能主宰之時矣。
氣有拘蔽不拘蔽之時矣。
理與氣互相勝負者恐如此
未知如何
𥠧程(壬戌閏八月十三日)
主宰說。
急於質疑
不憚煩
方切悚息
承此來敎
不惟不吝於舍己。
又引程朱訓。
發明無二帝心無二君之義。
與夫天理人欲之判。
在心之宰與不宰
仰見高明心體眞無拘蔽一端
何幸何幸
葢心爲主宰有三說
爲主一說也。
爲主一說也。
有理爲主宰者。
有氣爲主宰者一說也。
三說之中。
又各微有不同
幸更推究
極其趣。
則自有進處。
義理昭㫼
雖欲移易不可得也
鄙說中性靜情屬動。
心則主宰性情而靜其動。
動其靜之樞紐綱領云云
語涉生疎
俟斤正。
反加印可
自幸迷見偶不醜差也。
𥠧程(壬戌閏八月二十四日)
記示八段乍看
一一精細詳密
甚慰所望
以爲凡聽說話
無全然不是者。
九分是而一分不是者。
一分是而九分不是者。
分數多寡
隨而相互
讀者若不分其是非得失
妄行扶抑。
幾何顚倒錯亂
不能辨人之惑。
並與自家見解
連帶累。
遂成平生難醫之痼瘼也。
告子食色性也。
此則是也
但不知仁義是性則不是。
如說生之謂性。
此則是也
但只知知覺運動之氣是生。
而不知知覺運動之理是生也。
然則其所知者
禽獸之所能知也。
所未知者。
吾人之所當務也。
自信偏見曲解狂叫亂呼。
不知有眞指妙訣
爲人實體
則烏在其知也耶
所謂詖辭
其所蔽也。
聽人說話
不問賢愚優劣
詳觀血脉條理所在
而無一毫係累偏任之所掩然後
始乃語此也。
聖說太極
近眞境。
可喜可喜
稺程(壬戌南至翌)
思伯德問目。
收拾不上
或在那中否
理有一原萬殊
氣有一原萬殊云云
此是受病托根
如何說破使人易曉耶。
以爲天地人物本原
太極也。
太極而已
故曰一原
若曰理有一原
氣有一原云爾
則物皆有二原矣。
可謂一原耶。
理通故一原萬殊
氣局萬殊不一
理之所乘者氣也。
氣必有始有終
始與終相對而爲陰陽
氣必有表有裏。
表與裏相對而爲陰陽
往來也。
消長也。
上下也。
本末也。
如此
是以無往不兩者。
氣也。
無往而不一者
理也。
陰陽之外。
更有何非陰非陽底一物
一原而與理齊頭並立也耶
此理甚明。
太極圖說。
分明界破
姑勸他熟讀。
未知如何
穉程(壬戌十一月九日)
洪雅德問目。
搜終未出。
有難逐條講義耳。
來諭雙頭兩根本之喩。
令人灑然
深庸欽歎
太極所乘之氣。
陰陽而已
互相進退
互相消息
然方生之陽。
與已消之陽相接
方生之陰。
與已消之陰相接。
實無一刻孤立之陰獨行之陽。
觀於剝,復,夬,姤之間可見
陽主陰主克。
欲與不欲。
各以類應。
故復喜姤愕。
是亦天地之心也。
非但兩儀一刻不兩之時。
五行循環
亦無一氣截斷之時。
愚於五行圖。
已說此意。
須入思還示如何
無不一。
無不兩。
無處不然
無時不然
故純坤之月。
喚做陽月
實理如此
假借之語。
純乾之月。
未甞無陰。
不言耳。
此是緊要
故仰扣其可否耳。
穉程(壬戌)
易繫曰。
見乃謂之象。
形乃謂之器。
朱子本義釋之曰。
見象形器
生物序也
見象理言
形器氣質言。
有此理之體。
故有此理之用。
有此用故有此氣。
此氣故有此質。
此則自然序也
又曰。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朱子本義釋之曰。
卦畫陰陽
形而下者。
理則道也。
按此一形字。
兼陰陽道理而言。
分截上下
一屬之理。
一屬之氣。
合一形字則明理不離之妙也。
分截上下明理不雜之界也。
上下二字
含蓄多少意思
自此物未生之前而言則其理已具。
其曰上下者。
先後之意。
自此物方生之時而言則理爲氣帥。
爲理役。
其曰上下者。
尊卑之意。
自此物已盡之後而言則氣有成壞。
通古今。
其曰上下者。
存亡之意。
合此三意看了。
未知如何
形而上之而字。
有相繼之意。
相反之意。
與以字之字不同
與直形上形下不同
盖釋以以字。
則屬上則屬下之意。
屬下則無屬上之意矣。
釋以之字
則形在上下之外。
而上下二無與於形字矣。
是故愚欲釋之曰形이오上을謂之道。
形이오下을謂之器。
蓋攷前人用而字之例。
無極太極費而隱直而溫之類。
而或其如此也。
今承來諭
依張子形而後有氣質性之例。
欲釋以形헌上。
形헌下。
其意非不精詳
愚意以爲賺連後字意太多耳。
穉程(壬戌十二月二日)
示諭直方說。
令人發省多矣。
竊見講說類多外求方。
方外求直。
如椀外覔飯。
撈攘無得
令人憂懣
承緖餘。
從一直字上面做箇骨子
左右推演。
爛熳發揮
極慰所望
猶有餘蘊。
請更玩索
地方立方之譬。
施之於積累之序則可矣。
無以迭用之竗。
改以橫竪上下
揆以一直之意則似稍平實
一直字運之則成圓。
立之則成方
此乃乾道坤道之分也。
君子體乾之圓。
知欲其周。
體坤之方。
行欲其恒。
夫子所以上律天時
下襲水土者。
正指此也。
敢陳一斑
仰博好問
穉程(壬戌十二月十六日)
直方說。
承蒙印可幸幸
示心說。
字學極有條理
恐無改評。
神明靈妙
皆指心之本體而言。
其所舍所乘之器。
喚做心字
致得許多疑難
消却許多艱苦
此亦不可不省點檢也。
比來所見
頗覺較前親切
而非面陳
不可悉也。
葢心者只是一箇活理之主於我者也。
是故若不道字繩墨準尺。
無以見此心之本然權度
以此意玩究如何
穉程(壬戌十二月二十六日)
來諭形字。
極精微而窮究到此。
殊深欽歎
葢形是有有氣之物也。
故言理言氣。
俱無不可
如乾品物
流形之形。
指亨而言。
邵子性者道之形體之形。
指仁禮義智而言。
仁是慈愛惻怛道理
禮是恭遜辭讓道理
義是裁制斷割道理
知是知覺分別道理
視諸道字之無形可指。
則此性猶有名目
猶有向方之可徵。
故謂之形體
朱子心比性微有迹之迹。
指心之神明知覺而言。
無不體。
無不燭。
無不達
無不寤。
視諸性字之無質可執。
則此心猶有動靜
猶有體用
故謂之微有迹。
此類皆以理言者也。
張子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
朱子利心生於物我相形
此類皆以形質言者也。
讀者當隨語分釋
不當泥着一邊
未知如何
雨村之轍無向方
能作指南鐵耶。
新昌無所聞矣。
若如所傳。
黜榮於陞矣。
稺程(壬戌十二月)
書齋諸益。
假造璿璣一本
草卛殊甚
仍念北辰些子不動處。
貫却南辰
車軸之貫轂。
車葢達常
(上貫部下貫程。
名曰達常
)居中而不動。
所謂人之秉彝執中建極云云
皆指此命名
所謂未亡也。
宜書所謂崩中守中
同一理也。
以此推究示破如何
朱子論火臟曰。
一塊非心云云
語類幾板耶。
塡補心性說抄耳。
稺程
心與相對
則心是理之主於我者也。
理是心之散於物者矣。
其實一也。
但在己在物有異耳。
程子在物爲理處物爲義之訓。
朱子心雖主於一身
而其體之虛靈
足以管乎天下之理。
理雖散在萬物
而其用之微妙
不外一人之心之訓。
則其爲一理之中。
有在己在物之分可見矣。
意雖如此
語似生受
故仰扣。
公元1863年
稺程(癸亥正月八日)
昨書辭不達意
恐難理會迷見矣。
愚意以爲說理字。
橫看則萬理一時都具一處
合在無先後偏全之異矣。
竪看則已往者爲跡爲故。
方來者爲妙爲新。
考其跡而驗其妙。
按其故而知其新。
已往有限方來無窮
有跡者易見而無跡者難尋。
是以聖人罔念作狂之戒。
有日新又日新之工。
以此推究鄙說明敎得失如何
盛諭所重只在本然二字
愚意只當理會本然何物
譬如匠人終日所用
不出規矩準繩而已
䂓矩準繩
只是一箇直字在我之目。
巧在物之䂓矩
只是一箇直字而已
是故聖人用心動與不動。
只是一箇是字而已
千萬
安排布置
只是成就一是字。
夾雜一毫氣欲不得
所以難也。
請更思敎。
曉起追白。
𥠧程(癸亥正月)
 言道不遠人則道重於人。
言人之爲道則人重於道云云
朱子曰。
道外無人
人外無道
按道是爲人骨子
人是行道形體
來諭隨地輕重恐得。
 易有太極云云
易與太極分言。
則易如心字。
太極如理字。
 朱子吳德夫書曰。
而此理已具。
而此實行則易也。
若其所具之理。
行之用
合而言之。
則是易之太極者也。
南軒太極所以動靜之蘊。
得之矣。
又答楊子直書曰。
若謂太極便是動靜
則是形而上下者不可分
而易有太極之言。
亦贅矣。
愚按易者動靜也。
合理氣之目也。
道與神太極也。
就合理氣者而專指其理一邊也。
若謂動靜之外。
別有太極
則是固判在兩處
不足爲所蘊之實矣。
又謂太極便是動靜
則是亦合爲一物
無以上下之別矣。
就此心流行之體。
求見性情之實。
則其分固若是矣。
動靜裏面
分說理氣可也。
若求理於動靜之外則不可。
 妄竊以爲心之神明一也。
有以行之體而言者
有以主宰之妙而言者
流行言則動而靜靜而動。
爲性情之田地
兼指理氣者也。
孔子所謂出入無時
莫知其鄕。
朱子所謂釋氏豈不識此心者。
政謂此也。
主宰言則動其靜靜其動。
爲性情之頭腦
專指其理者也。
孔子所謂復其見天地之心。
朱子所謂釋氏不識此心者。
政謂此也。
君子之於心。
有以見夫流行之體。
故精以察之。
惟恐其或入於邪妄
有以識其主宰之妙。
故敬以守之。
必使其常立乎正中
蓋亦不可以闕一而不講也。
來諭以爲心一也。
有以流行言。
有以主宰言。
恐已得之。
朱子有以心與理對言者
有以自然主宰對言者。
有以無心有心對言者。
有理與義道與德誠與性對言者。
一意也。
朱子所謂會得時好則劇者。
此等之謂也。
來諭中自以流行言則動而靜靜而動。
爲性情之田地
兼指理氣者也二十四字。
恐失朱子之意。
朱子曰。
天道流行
何嘗一毫形氣
而言之乎。
先有此理。
故必有此氣。
有此理而無此氣者。
未之有也。
故曰理氣不離
自理氣自氣。
不相夾雜也。
故曰理氣不雜
竊觀朱子之訓。
字句句。
無非發明不離不雜道理
不離不雜
分爲兩段則不是。
流行道言
主宰以心言。
道外無心
心外無道
若言理氣之分。
道字有理有氣
心字有理有氣
終不得以離也。
亦終不得以雜也。
更加細硏如何
精言反惑
粗言則易見。
大小精粗
本無二致故也。
 語類人傑云就天地言之。
天命流行
所以主宰管攝是理者。
卽是心也。
又㽦錄云天流行
所主宰。
便是天地之心。
此數條說心最盡。
先言流行
所以指視體段也。
後言主宰
所以發明骨子也。
流行主宰
同在一理上分說。
萬物具備於此
大分一體一用而已
所謂體用互換無定。
細究可見
 語類又云胡五峯云。
人有不仁
無不仁。
先生曰。
下句有病。
若云人有不仁
無不仁。
心有不仁
心之本體無不仁則意方足耳。
按人與心相對。
人爲統體而心爲骨子
故人不仁
無不仁。
心與
本體相對
則心爲統體本體骨子
故心不仁
心之本體無不仁。
葢隨其所指而泛切不同也。
朱子修潤五峯之言。
其義以爲人則一也。
有仁與不仁之異者。
由於氣禀也。
其所得於天之心。
未嘗不同
論厥初則赤子之心
何嘗不善
但心有盡與不盡存與不存之異。
然其本心則又未嘗不同也。
本心卽指仁義之心惻隱羞惡之心也。
如此解釋
尤似端的
未知如何
 心統性情
統字有兼該之意。
有主宰之意。
孟子指性而言曰仁義之心。
指情而言曰惻隱之心羞惡之心。
程子曰。
心一也。
有指體而言者
有指用而言者
兩訓所以明心兼該性情
而其於主宰之意則少欠發揮
朱子論心性情之語曰。
孟子心許多。
未有似此語端的
又曰。
二程却無一句似此切。
按張子心統性情之訓。
朱子晩年受用
專在此一句
觀於明德盡心之釋。
可知矣。
然統字出自彖傳
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
統天
統之意義
淵源於此矣。
孟子曰。
志氣之帥也。
氣體之充也。
氣者陰陽行之氣。
充塞百體之中而流行天地間者也。
是氣之
動靜作止進退向背
都係於一心指揮號令
而雖蹈火赴湯
所不避也。
是故謂之帥。
帥字實與上帝天君宰字互相發明
而帥字之意。
似尤精切
 太極一動一靜
流行也。
主宰也。
但分言則動極而靜流行
靜極復動屬主宰
一而字一復字。
可見其意矣。
在人則衆人動靜之理。
而常失於動者流行而不知返也。
聖人動靜之德。
而常本於靜者主宰而立其極也。
以爲流行主宰
皆兼一動一靜
然分言則流行屬動。
宰屬靜。
一物而分言者如此
來諭恐已得之。
但說未快耳
 心之流行。
生則存死則亡者也。
狂愚所已能也。
心之主宰
敬則存肆則亡者也。
君子之所當勉也。
來諭謂心之流行。
生則存死則亡者。
狂愚所已能也云云
以爲非心也。
乃氣也。
若夫之流行。
指天之流行而言。
何嘗指氣耶。
請更思之。
 心之有知覺。
耳目之有視聽也。
天理觀之則知覺視聽
是皆天理之流行者
自知視聽言之則其所運行
未必天理本然也。
如知此理覺此道。
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
固是天理
而知寒煖
覺飢飽。
視邪色聽淫聲
亦可謂天理乎。
不論公私邪正而槩謂之理。
其所謂理者。
驟看宜若不害爲半理半欲之物。
其實終歸猖狂自恣而無一點可恃之地矣。
設令有一二分不甚醜差者。
此亦出於氣禀偶然
而非君子之所據以爲安也
象山所謂目能視耳能聽
手能執足能行。
更說甚道。
大慧所謂着衣喫飯
弄子抱孫
便是道。
郭忠孝所謂易卽道也。
王陽明所謂心卽理也之類。
失政在於此。
此亦不可以不之檢也。
此段正好紬繹。
葢卽理而論事。
二氣五行男女萬物
無不在理內。
就事而觀理。
則已成者爲物。
方來爲理
若有一毫恃倚之心。
便落在形氣分上
聖人所以戒愼恐懼
小人所以怙恃無忌
正分於此
幸更思示。
來諭精細未及於此
故畢陳迷見
非謂來諭不精細也。
 語無曲折
則曰心是氣者。
無以本原之正。
而曰心是理者。
亦無以辨眞妄之別。
必曰心合理氣兼正變
而其理之正者。
乃是心之本體云爾
庶或近之矣。
退溪心圖曰該理氣。
尤菴曰。
有以理言
有以氣言。
理與氣合然後有心之名。
然操則存之心。
單指火臟中理一邊而言也。
一本字儘分明
 心未可遽言是理也。
本心眞心乃理也。
知能未可遽言是理也。
良知良能乃理也。
言行未可遽言是理也。
善言善行乃理也。
若此數者。
卽便是理。
大舜只言惟一足矣
何必言惟精。
夫子只言固執足矣
何必擇善耶。
良知良能乃理也之下。
當補入曰良知良能非理也。
愛親敬兄乃理也一句然後義始足。
未知如何
 心如官人
性如官法
心能盡性
性不知檢心。
如人能行法
不能管人
無不善。
有善惡。
(此八字朱子語。
)如法無不是。
有得失。
兩說各有攸當。
不可廢一而不講也。
觀此朱子心如官人性如官法
心能檢性性不知檢心之訓。
則心爲一身之主。
萬化之宰。
一而不二
命物而不命於物之義。
可以驗之矣。
若有他物點檢其心。
運用其心。
則孰謂之主宰乎。
曰帝曰君曰主宰者。
皆一義也。
天無二日
無二王。
人無二本
惟一心字爲主宰。
而他不得與焉。
是以本之立與不
達道行與不行
氣質之拘與不拘
物欲之蔽與不蔽。
一切皆統於一心
心得主宰則爲存。
失主宰則爲亡。
得失存亡之幾。
由於理氣互相勝負之界。
此則只爭毫髮
此最緊要
請更潛心
 理氣本以帥役而得名
故主二字
卽是理之當職也。
要見主宰之實。
須就大化行之中。
看出過不及
適當恰好
决然無心做他不得者。
便是天理主宰處。
程子天地生物爲心。
以爲天地生物之心。
貫却萬古
物物皆得此天地生物之心以爲心。
若無此心。
則天人物
何以生乎。
程子曰心生道也。
稺程(癸亥正月二十六日)
心性說。
非不萬事本原
然其下工事事物物上。
分別理氣
此其大分也。
理上有表裏精粗
氣上亦有表裏精粗
不宜揀別
到底窮格。
推類而以盡其餘。
則自有物格知至
豁然貫通之日。
而亦非盡窮天下之物而後得之也。
不肯一事上窮究其易知之理。
而遽語心無跡難知之全體
則不差錯者鮮矣。
偶然不甚醜差
亦非實見也。
𥠧程(癸亥十一月)
來錄細密精詳
非不敬玩。
但所可疑者。
朱子訓說
同異踈密
正好玩索咀嚼
得其歸趣
而察之未詳
以有賺連錯互處。
思之未熟
先立自家議論
似欠次第耳。
愚意窃欲盡錄其前後同異
(心與性同以理說一部
心氣性理一部各以類附。
)看去看來
有以究見其同異得失疎密淺深耳。
竊見尤翁箚疑凡例
一以其末後定本爲斷。
新安陳氏將改本。
考見踈密
前輩眞實用力
亦可見也。
非面講則辭不達意
故姑俟拜質耳。
前後異同博約極備。
而後學先從一說
入頭定脚。
却將其異處合爲一說
牽挽穿鑿
不恰好
與其左右彷徨迷於從違
曷若備見其初晩同異
同者爲同。
異者爲異之脫灑耶。
南塘同異攷。
亦出於尤翁之意。
而攙入自家意見
似亦未盡耳。
補亡章所謂用力之久。
一朝豁然貫通之訓。
中庸所謂沉潛反覆
盖亦有年。
一朝怳然似有得其要領之訓。
豈可一時意見得之者哉。
公元1864年
𥠧程(甲子三月六日)
瑣瑣擾惱。
人生此世之滋味也。
今承隨分應過不敢厭避之敎。
令人喚醒也。
夫子之訓。
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
一日之近。
天下之遠。
親切
又有朝聞夕死之訓。
則又分一日兩片對說。
而又擧人
始終
可謂無餘蘊矣。
發憤忘食樂而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之語。
反以體驗
則不翅悠泛。
此實聖凡不同處
循省愧懼之餘。
偶承來敎
足以頂門一針也。
賤疾如周末形勢
潛消暗削。
只得符到則行耳。
梁侯如使島氓蘇瘼則幸矣。
新昌去思
可徵其有實惠也。
○尊外姑夫人壼範
合有遺事
與其胤哀錄出一通
藏之巾笥
未知如何
稺程(甲子七月二十一日)
示意愛不知惡處
時或有之。
然可鞭辟近裏
日進未已
欽歎欽歎
詩書糟粕云云
此在讀者用力勒慢。
下工深淺
不可捨此糟粕而別求眞銓於言語文字之外也。
偶讀序卦只是一反一因而已
反如朝暮。
因如昨今。
天地之間。
止有一反一因兩端而已
然周易之序。
恐與夏商不同
易之序。
有序雜卦不同
雜卦之末八卦則又無次序。
可見一卦六爻之中。
各具一反一因之序而無不足。
此又不可不講也。
以此意求之如何。
穉程(甲子十月)
說中聖賢說話
有理氣合一時
有理不從氣時。
有氣應理時。
逐一各自理會之云。
兒輩錄入休紙。
座下經眼而有未甚印可底意。
愚請畢其迷見而求藥焉。
所謂理氣合一時。
夫子從心所欲
不踰䂓。
先天而天不違
後天奉天時之類也。
所謂不從氣時。
殺身成仁
無求生以害仁之類也。
所謂氣不應理時。
如必待孩笑而後能愛其親。
必待長而後能敬其兄。
非謂未孩笑時不禀此愛親之理。
未長時不禀此敬兄之理。
特以氣有所未充而理有所未形也。
愚意欲於理氣合一之時。
要見其不離之妙焉。
欲於理不從氣時。
要見其克己省察之功焉。
欲於氣不應理時。
要見其涵養成就之業焉。
然非敢斷自信也。
要得理到之論而歸一也。
朱子理氣决是二物之訓。
分明的確
穉程(甲子十一月十日)
承抵仲兒書。
謹審初寒
侍體支福。
又承內列績車。
外列書卷
夜以繼日之敎。
此恐是究竟法門
所謂回頭是岸
定指此也。
凍餒死甚輕。
犯義犯分甚大。
凡人於此不到
取中穩便住脚
選擇一箇爲惡毋近刑。
爲善近名半間
不界以爲命脉
故做俗不成
做道不成。
可以爲戒不可以爲法也。
滿腹憤悶
爲此事。
際承此報。
不勝釋然
有此汗漫
耳。
朞服人將此軀殼
付與閻羅老子已久。
却無多少事。
然朝聞道夕死可矣之訓。
耿耿在心耳。
穉程(甲子十一月)
朱子曰。
踏翻了船。
通身墮在水中
方是大海無邊
所恃只是一船而已
幷與此而踏翻。
則更有何所信乎。
朱子何故發此危語
怕死人爲哉。
葢不如是
無以此外死生榮辱之境也。
友話未了
已發歸興
黯黯
他日蛩駏
不能無望左右雨村也。
公元1865年
稺程(乙丑正月)
聖人說話
叩其兩端
竭盡無餘。
如曰知之者不如之者
之者不如樂之者。
一字聖人最後歸宿處也。
是以聖人千言萬語
無閒淡平穩處。
如曰發憤以至于忘食
樂而忘其死之將至。
是皆聖人道語也。
以此意入思示破也。
格致章程注釋同異
政好咀嚼
然先出者難定。
後出者易工。
程子表章之功。
不可不知也。
格物致知
分爲兩節
朱子精密之訓。
不可不詳也。
𥠧(乙丑五月二十一日)
旬講方在朱子百選。
誤字本文改讀。
有何可疑
况此一字(不字)利病所關不淺。
當位筵啓改正
不可已。
今於書頭改從本文
不致誤人眼目
合十分道理。
如何如何
楊子直書。
太極動靜則可。
(朱子自註云以本軆言。
)此橫說也。
太極動靜則可。
(朱子自註云以流行而言。
)此竪說也。
太極圖說。
分陰分陽。
兩儀立焉。
橫說也。
太極動而生陽。
動極而靜
靜而生陰。
靜極復動。
竪說也。
一則朱子所謂太極動靜之說也。
一則朱子所謂太極動靜之說也。
直指動靜便是太極云爾
則是何異不分上下道器之界。
直指交易變易者而謂之太極乎。
愚謂易有以理言者。
有以言者
如心字之形而上下。
皆可言心也。
且謂使字是主宰字註釋
若於主宰之外。
復覔其使之者
如椀外覔飯。
百方勞攘
其可得乎。
程子易傳云云
只是釋一太極
熟玩可見也。
李士賓父子旬講必參。
有如此心力。
萬事可濟。
不覺起敬也。
稺程(乙丑五月二十六日)
公元1854年
有正廟御定時朱書百選甲寅活字一本
此本無不字
但刪朱子自註
紙頭添入睿定註說
則此爲定本無疑
今於紙頭不字釋以。
大全本及正廟親定本改正之由恐宜。
不合仍訛襲謬。
新學眼目也。
此必登梓時偶失校讎也。
使字正是太極
然之妙。
若無此一字
何以太極陰陽五行氣化形化底主宰耶。
孟子曰。
天之生物也。
使之一本
陽不生陽而必生於陰。
陰不生陰而必生於陽。
此則一本也。
而若無使之如此者
便非太極也。
太極妙用
專在使字。
入思示破如何
公元1865年
穉程(乙丑七月十五日)
不撤講究
所望賢友
惟有此事而已
更何求哉。
鄙說安處
一一修改如何
病隙。
羅整庵困知記。
有象已成則無可免之理。
一段
聖人作易本意不同
無可禀質處。
悶悶
冲漠無眹
萬象森然已具。
以此推之。
無象未成之時矣。
易曰。
不遠復
無祗悔。
遏惡揚善
順天休命
聖人作易敎人大業也。
而困知所記如此
心甚欝欝
𥠧程(乙丑陽月六日)
高論以爲聖人文字
無非發明道字
的論也。
理所發明其本也。
言氣所以發明其驗也。
此以往。
一字發明本末
良然良然
中庸首章發而皆中節之皆字。
上文七情而言也。
下文中和之致字。
方始物物如此事事如此之義。
一分爲七。
不見多。
七合爲一。
不見少何也。
一則無以見其大本
非七則無以見其達道
一非少而七非多也。
多少缺闕。
氣質聞見之病。
天理全體
安有此乎。
乾坤坎离四卦正對
震艮巽兌四卦反對
正對天行地勢
明兩作曰水荐至。
先體後用。
反對荐雷兼山
隨風麗澤
先用後體。
此必有說。
入思如何
乾坤一卦也。
乾動坤靜。
坎离一卦也。
坎下离上
震艮一卦也。
震動艮止
巽兌一卦也。
巽散兌聚。
不過一箇動靜
此皆前說未了
故仰煩耳。
穉程
中庸曰。
則明
性也。
明則誠
敎也。
大學
卽敎之之書也。
是以叙自明誠之道。
三綱八條目。
皆說明則誠之序。
大有功於入德之門矣。
特以格物致知傳見缺。
朱子補之
一依經文次第
可質神明無疑矣。
中國學問之差。
傅會則明一句語。
毁斥明則誠許多實學
由其心量狹窄
學問差錯
以爲爾從吾說則積累分寸之勞。
收頓悟立見之效。
於是乎擧世波奔而莫之障回。
噫。
其初則由不知明則誠一句語也。
公元1866年
稺程(丙寅七月二十八日)
西洋不祭之由。
難以口舌說破
須抄輯古今祭說。
作一處。
不得不上自天文地理
下及人事
如禮易詩書論孟史記
不可闕。
名以祭祀考可也。
天文器府天厨之屬。
地理㺚祭
豺祭獸之類。
目錄部居
極其詳備
不可草草放過也。
穉程(丙寅八月十日)
昨日提出一樂字說。
令人發省矣。
以成於樂。
樂而忘憂
樂在其中
不改其樂。
之者不如之者
之者不如樂之者等語。
把來相證。
亦可以無疑矣。
但樂字爲首領
故有許多病痛
般樂燕樂之類。
不可不省
須知七情不可闕一。
成就一樂本旨矣。
相反處。
不可不知也。
崔贊謙(益鉉)
 家禮序。
有本有文云云。
論語立於禮集註
只曰禮以恭敬辭遜爲本。
家禮愛敬之實上。
名分之守四字
立於禮註。
只曰有節度數之詳。
家禮則儀章度數之上。
加冠昏喪四字何耶。
立於禮之禮。
身上說禮本末
家禮之禮。
從家上說本末
故訓不同
朱子文字。
逐物明理
造化隨物賦形
此最可玩處也。
 旣曰。
遺其本而務其末。
又曰。
緩於實而急於文云
云。
本末
上文名分之守冠昏喪祭
實文。
上文愛敬之實儀章度數。
未知然否
 班祔章。
○婦未廟見而死則亦祔廟否。
亦當祔廟
公元1848年
崔贊謙(戊申夏)
 太極圖說。
語類曰。
若無太極
便不翻了天地
或云不字恐誤錄。
云若太極
便翻倒天地也。
妄意抑又有難曉。
有理然後有氣
故有太極則有天地
太極無天地。
安有翻倒了不翻倒之可言乎。
翻字開闢成造之意。
 小註黃勉齋曰。
生生不窮之理。
冲漠太極之先。
成象成形化生之際云云
竊疑天地只有一箇道理而已
徹上徹下
亘古亘今
流充滿。
本無內外彼此之可言。
生生之理便是太極
太極便是生生之理。
何以先後彼此言之乎。
勉齋太極先之說。
不可曉。
渾然一理之中。
有節先後之序。
不可不知也。
 小註陳北溪曰。
太極渾淪妙用
自無而入於有。
自有而復於無。
只是渾淪無極云云
竊詳太極之說。
出於易繫本傳
無極之說。
出於周子二說
名雖殊而理則一也。
但以其無形無聲臭故。
謂之無極
以其無形象聲臭而實爲萬化樞紐萬物根本故。
謂之太極
本無先後彼此之可言焉。
有自有入無自無入。
有之可言乎。
自無入有。
自有復無之未詳
指物聚散始終而言。
非所以言太極妙用也。
崔贊謙(戊申冬)
 孟子
公孫丑四端章。
語類曰。
四端是理之發。
七情是氣之發云云
退溪先生語類四端理之發七情氣之發之說。
著心統性情圖。
先生以爲四端七情
皆氣發而理乘也。
尤菴先生以爲四端七情中節者謂之理發
不中節者謂之氣發。
先生之說。
第各熟玩而各極其趣。
則其義自可見矣。
且其得失有在毫釐之差。
初學不可淺見麤識
容易辨說也。
 嫂溺則援之以手。
或問執中無權之權。
與嫂溺援之以手之權。
不同否。
朱子曰。
援之以手之權較重。
執中無權之權稍輕。
亦有淺深也。
(朱子說止此。
)執
無權之權。
只是義字。
子思所謂時措之宜是也
嫂溺援之以手之權。
是對經之權。
但有偏全之不同
可以輕重淺深論之乎。
權一也。
執中無權之權。
低仰變遷之義。
嫂溺援之以手之權。
變常暫用之義。
故其淺深不同
一則終日行用之權。
一則不得已一用便止之權。
二者大不同
玩索
 大學六章
章句曰。
以爲云云
上文所謂自欺
學者精細工夫
此段小人閒居。
大故無狀小人事。
本自不同
而但不謹於彼則亦自至于此耳。
故尤加愼焉。
重字去聲
申申重複之義。
厚重加戒之義也。
崔贊謙(戊申)
 浩然章。
饒雙峯曰。
無是餒也。
是無氣則道義餒。
行有不慊則餒。
無道則氣餒。
所指不同
或曰二餒字。
皆以氣不充體言之云云
二餒字。
朱子皆以體不充釋之。
經文氣體充之義也。
然上餒字。
充字下着則字。
而有不免疑懼以下一轉語而以矣字結之。
下餒字。
充字下更無一轉語而以矣字結之。
則二餒字所指亦不同
饒氏道義
餒之說。
雖欠曲折
而活看則亦有所明。
不可不知也。
 語類曰。
人生時無浩然之氣
只是有那氣質昏濁頹塌之氣。
浩然之氣
方始養得恁地
孟子只謂此是集義所生
未須別說云云
此說與集註所謂本自浩然
失養故餒云云
大不相近
乞下指敎
本自浩然
窮源本之說也。
養得恁地
今下工之說也。
一則可見人人皆有此體也。
一則可見不養則只是血氣也。
 曾西之所不爲。
孟子言此是貶之之說乎。
尊之之辭乎。
西之所不爲也。
孟子亦不欲以是爲願。
可見好古自謙之實矣。
何嘗有卑之之意乎。
 經界章。
○五十而貢。
七十而助。
百畒而徹。
夏殷田制五十七十百畒。
世各不同
則勞衆壞業。
毁畛改溝。
極煩擾。
然當革舊更新之際。
不將舊底都變了。
無以萬民耳目而定一代法制
天時三統迭更
人事三尙不同
官職異名
禮樂異章。
冠服異制
牲幣異數
事事物物
無一不新。
以是推之。
田畒係治地之大政
養人本業
宜其削
暴慢侵割之餘殘。
刱開公平均一新䂓者。
不可已。
此等事。
無可考文字。
姑當闕之。
崔贊謙
 前日下敎中。
發氣用事
發氣不用云云
無論發未發。
分別理氣分明然後
始可語其用事不用事矣。
蓋理無氣不行
無理不生。
理氣有則俱有。
無則俱無
非相離之物也。
但於動靜行之間。
有理爲主爲主之別。
而理之爲主
正理順勢也。
氣之爲主
悖理也逆勢也。
是以有善邪正之判焉。
其未發之際。
所謂用事不用事者。
無他驗也。
只觀其有一毫昏惰之未凈。
則是昏惰之氣用事也。
一毫忿懥之未凈。
則是忿懥之氣用事也。
一毫喜獵之根。
則是喜獵之氣用事也。
一毫怒妓之餘。
則是怒妓之氣用事也。
此以究。
所謂不偏不倚極致可知也。
其已發之後
所謂用事不用事者。
無他驗也。
只觀其有一毫退托之意。
則是柔陰之氣用事也。
一毫張皇之意。
則是強陽之氣用事也。
一毫乙之意。
則是怒甲之氣用事也。
一毫薦擧之意。
則是戀馬之氣用事也。
此以究。
所謂過不及極致可知也。
是以未發也氣不用事
則其已
發也氣不用事可幾也。
已發也氣不用事
則其未發也氣不用事可推也。
氣之用事如此
辨別分曉存養精密
未易及此
第更玩索體驗
只此談說不干事也。
公元1849年
崔贊謙(己酉正月二十日)
得手字。
審慰侍安。
存心明理四字
不須準擬標揭
但當着實下功。
存心只在默默體認
不容問人。
理則逐字逐句
仔細究解。
不通與人問質。
如是兩進而已
豈有奇方也耶
此讀易繫未了耳。
不具
  別紙
 
以張子所云心盡性
性不知檢其心者觀之。
則心之知覺
智之知覺
似有分域
朱子廖子晦曰。
智主含藏分別
有知覺而無運用
以此觀之。
分別與知覺。
皆智之事也。
農巖先生分別屬智。
知覺屬心
尋常玩究而未能破疑矣。
但心之知覺智之知覺
通言則一也。
分言則有大小
此意不可不知也。
 章句曰。
人物之生。
各得其所賦之理。
以爲健順五常之德。
所謂性也。
此說與孟子生之謂性章集註不同何也。
人與物之生。
自理而言則理同而氣異。
自氣而言則氣不同
故理亦隨而不同
二說兩行不相悖也。
 戒愼不睹。
恐懼不聞。
○此兩句
動靜看可乎。
但以靜時工夫看可乎云云
戒懼統體工夫
愼獨硏幾工夫
戒懼愼獨相對說。
一屬一屬用。
不可不察
 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
小註朱子曰。
五者無先後有緩急
旣曰無先後而又有緩急何也。
五者廢一則非學也。
然不可道今日博學
明日審問
明日愼思
明日明辨
明日篤行
所謂無先後也。
雖曰無先後。
我所在學之不博。
則當用力博學
所急在問不審
則當用力審問
所急愼思愼思
所急明辨明辨
所急篤行篤行
不可道我未博學未暇問。
未審未暇思。
我未愼思未暇辨。
我未明辨未暇行也。
所謂緩急也。
若道博學凈盡然後始可問。
審問凈盡然後始可思可可行云爾
無時可着工夫矣。
可乎。
公元1850年
崔贊謙(庚戌八月四日)
宗廟兄弟昭穆
朱圖退議之不同
各有攸當。
葢雖正當道理
其言之則各有時分地頭
譬如孔子入太
問禮之時。
先正魯祭郊禘之失。
則其可得乎義之當否言之先後
自有正法
不可一毫差錯
以此意究會爲宜。
昭之祧主
藏于昭世室之夾。
穆之祧主
于穆世室之夾。
子孫主藏祖廟
不可藏于子孫之廟。
至若壓尊之疑。
昭穆之祧不分東西夾之疑。
此亦尋常疑之。
而尙未證正。
愚意正廟昭穆有序
夾室藏祧。
卽祔位之類也。
不可以壓尊言。
祭禮孫祔於祖。
而容有先父而食者。
以此傍照則恐不可以壓尊爲嫌
東西夾分藏昭穆祧主
未得其證。
不敢臆說
他日博考示之也。
公元1851年
崔贊謙(辛亥八月二十日)
俯詢禮說。
伏枕昏昏
未能詳對。
所謂禮者。
在事者言之。
則天理之節文度數卽其本也。
不可一毫差錯
以在人者言之。
人心之恭敬辭遜卽其實也。
不容一刻間斷
豈不大小大事。
其中緩急先後之序。
若或捨其近而騖於遠。
忽其卑而悅於高。
則鮮不顚倒猖狂
與禮益遠矣。
豈不可懼。
禮雖直截
自有當言當默處。
有當諱當遜時。
許多曲折
沉潛精愨。
不可究見。
以此意求之。
則其得失是非
自可見矣。
學貴點檢自家得失
何暇照管他人分上也耶
試將居是邦不非其大夫與默而識之等文句
繹思索。
如何如何
公元1857年
崔贊謙(丁巳上元)
公元1854年
親年益高
生事寥落
晦翁尙未免。
慨然爲之代悶。
然今面承固窮之誨。
不以口體之養爲榮。
惟恐素履之或渝。
左右養志之道。
又何可切切小節耶。
左右釋褐之日。
卽移孝事君之日也。
父子主恩。
君臣主敬
一語一默
一出一入
得失可否
關係家風盛衰
豈可容易放過耶。
幸勿以一番誦過禹貢爲了債。
收拾精力
益讀七書及朱宋書。
以爲仕學相資
毋負治經之實。
如何如何
鄙意見奉丈語中。
過庭之暇。
經眼則可悉也。
公元1862年
崔贊謙(壬戌)
聖上發策廣詢。
跛躃瘖聾
有少須臾無死之願矣。
如賢霑恩當職
夙夜靡懈者耶。
愛君如父視民如子八字
內根天性
達政事。
只是一貫道理。
幸望仕優則學。
學優則仕。
交修互進。
必有所至
孜孜用工
如何如何
梁甲山仁民有聲
令人耳醒也。
公元1863年
崔贊謙(癸亥七月二十五日)
梁君至。
細述晩炎侍體百福
解紱首尾頗詳。
雖在拭
待盡
欣然動之思也。
朱子曰。
士大夫出處辭受
非獨其身之事而已
關風俗之盛衰
司馬溫公每詢士大夫私計足否曰。
衣食不足
安能爲朝廷去就耶。
竊念賢友奉老挈幼。
三旬九食。
非但私計不足而已
乃能輕去就
可謂不枉朱子書矣。
朱子亦云衰世易高。
險塗難盡。
切願及此閑暇
益讀朱宋書。
玩索精義妙用如何
恒老疝泄垂盡。
無復餘念。
但未聞道而死爲恨。
力疾艱草。
不宣
公元1852年
答吳張學(煜○壬子四月十日)
菽水屢空之示。
不勝悶隘也。
然若以是歸咎於耕讀書而切切追悔
則似亦太過
廢學而耕。
未必不餒。
况今大同之憂。
豈有獨免之理乎。
耕讀兩全
古人所患
盛問及之。
愚亦不敢畫一仰對。
孔子曰。
君子謀道謀食
耕也餒在其中
學也祿在其中
君子憂道。
不憂貧。
朱夫子釋之曰。
君子所以爲學者。
所憂在道耳。
非爲貧而學也。
由此觀之。
敎人取舍
大煞分明矣。
又有一說
近古惕齋李相公詩曰。
古有斯人何不學。
唐之董子漢兒寬
此則勸人並行也。
二說也。
君須審擇行之
反以敎我。
我亦於此尋常疑之。
不敢說破者久矣。
適因君說及。
不覺支蔓
還甚瑟縮
緣飢鬼癘鬼逐散書齋朋友
離索塊坐
尤增愆咎
答吳張學
 孝悌章註云性只有仁義禮智四者云云
總言則曰性。
分言則曰仁義禮智。
非謂性是器。
仁義禮智是器中所盛之物也。
明德註。
虛靈不昧
以具衆理萬事之義。
如此
 爲政以德之德。
大學所謂明德
同是一德
朱子所釋不同何歟。
德則一也。
所用地頭不同
故隨而異釋。
譬如風則一也。
聲隨谷變
月則一也。
隨物異。
此等玩索儘好
 
爲政之德與明德之德地頭不同
聞命矣。
然旣曰德則得於天而存於心。
無不同矣。
今於明德之德則說其得乎天。
而於爲政之德則却爲行道有得於心。
前則似乎元來元有之物。
由後則似乎隨時得之物。
未知何故而有此不同耶。
行道之道得於心之心。
非元有之物耶。
明德上加明字
非有失有得之義耶。
中看其異。
中看其同則可見矣。
 妄因前批所云二德地頭不同之訓而推明之。
明德之德。
三綱八條之宗。
則其爲地頭儘至
大至
不得不並擧源委體用而言。
爲政之德有北辰居所之象。
則其地頭至要至約。
不得不單擧其躬行心得而言。
明德之德。
旣別有上明字
則明之之意。
不在德字之內。
故只言德本體
爲政之德。
更別無明字。
則明之之意。
在德字之內。
故却言德之行得。
所以隨地異解者也。
如此看。
未知不悖否。
大學
先言而後新民
由體而及其用也。
論語
先言後言德。
由用而原其體也。
故德字之訓。
一順一倒
或詳或略。
極有條理
廣大要約
果如盛說。
此則同中看其異也。
得於心之得。
卽得乎天之得也
行道之道。
卽具衆理萬事也。
心卽所謂虛靈也。
無明字。
故亦無不昧之意。
此則異中看其同也。
以此例推而觀之。
則凡訓釋精微亭當之妙。
可以窺見一斑
異說窒碍纏繞者。
不待辨說自明矣。
 忠質文云云
文質總言也。
質文分言也。
質對言。
則忠以心言。
質以體言。
文質對言
則質以本質言。
文以文章言。
答吳張學
天地而言則曰功用
造化而言則曰迹。
功用
迹。
初非二物
中庸兩端
論語兩端
兩端一也。
但竭以言言
執以行言
叩而竭焉則該其萬而不遺。
執以用中則擇其一而極精
熟玩可見
費隱理言
不可以氣言。
但於氣上。
認取所以然與所當然者是理也。
答吳張學(壬子)
天地日月
寒暑風露
山川人物
鳥獸草木
皆鬼神之所爲也。
實理也。
鬼神所謂實理功用
無處可見
若無天地日月寒暑風露山川人物鳥獸草木
許多往來消長
亦無以尋鬼神之驗迹。
程子所謂天地功用造化之迹也。
其所功用驗迹。
亦非安排勉強而爲之者也。
天理自然如此
所謂良能也。
張子之訓是也
其所良能者。
二氣之靈也。
所謂靈者。
生活不窮
神竗不測之妙也。
二氣之靈。
非有兩箇物。
只是一物兩在不測也。
朱子章句兩說是已。
合此四說仔細玩繹
自可見。
公元1854年
答吳張學(甲寅正月二十八日)
語類心說。
有以理言處。
有以氣言處。
可以交互發明
有何可疑耶。
或問格致條心之爲物以下一段
說理說氣。
體用本末
一齊俱到
分明歷落
於此看得仔細
則可得以隨處推究
不見窒碍也。
公元1860年
答吳張學(庚申)
天寧窮我。
我不自窮。
人固侮我。
我不自侮十六言心訣。
有以仰見足下不挫不畫之大槩。
甚慰所望
鄙心竊有所未安者。
不敢相隱。
足下察焉。
天與一理也。
天尊而我卑。
人與我一氣也。
人公我私
不敢以卑抗尊者禮也。
不敢以私干公者義也。
是以君子事天也敬。
接人也忠。
不敢萌計較怨尤之心。
於張西銘之作。
可見也。
竊觀來示四句
嚴畏寬恕之意。
豪健粗厲之色。
不問得失何如
此何語法
此何辭氣。
足下洗濯此等爭心勝氣
古人所以天禮人之訓。
潛心玩索
反躬體驗
積之之久。
至於感天諴人。
悔禍降祥
化戎爲好。
亦有日矣。
此出於斷斷赤心
庶或諒之耳。
公元1863年
李敬甫(秀仁○癸亥正月)
聞秀直言左右勤讀小學
此是爲人坯墣
得一句。
一句受用
一行一行受用
不如他書汎說統論
年晩失學之士。
尤好咀嚼
勿以貪多爲務。
實體驗。
常常奉持勿失
當得力也。
公元1853年
李景尹(定稙○癸丑二月)
細審來敎
踐位行禮
繼述大目
樂節禮樂
學問要旨
至若收拾先稿。
晦翁所以戒後承者。
賢友專意此事。
可謂詩禮高門
克紹前烈
若後輯續用功
勿渝此志。
區區之望。
練後祥前。
常侍几筵之意自如
則變哭爲拜。
似涉義起。
陶菴未能從退翁之訓。
而晨夕灑省視之節。
是乃所以常侍之義也。
此則何可懈也。
居憂若不一從禮節
止哭之後
全然無事
無寧朝夕展拜
猶爲有事
賢友自量行之如何
愚則居憂時。
謹從陶菴之訓耳。
公元1865年
李景尹(乙丑十月六日)
筮仕君權輿。
承家緖業
聖人言孝曰始於事親
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然則君子之始中終
同一理也。
念昔夜遊潛江也。
座下年尙幼。
耐寒相從
後又同苦山中也。
甥舘送衣。
褁還洋布
及其搬還京第也。
見輕變爲重。
薄化爲厚。
此皆心不能忘也。
學者仕之體也。
仕者學之用也。
是以仕學相資
蛩駏不可闕一。
願察此理也。
公元1852年
李殷慶(壬子十二月二日)
承讀曾傳。
八德第一門也。
其德在我方寸
其說在
冊子
亦非遠事。
亦不難知。
病人高着眼大着胷。
仔細爛熟思耳。
賢友眞實用力
無徒寂寞空山
酸白苦淡爲也。
公元1864年
龍瑞(雲成○甲子二月六日)
承讀羲經
此書深奧
初學未易領會
天下之物。
只有道理形氣二者而已
卦必有形
是謂之象。
卦必有理
是謂之德。
如乾爲天坤爲地之類以象言也。
乾爲健坤爲順之類以德言也。
德之捴名太極也。
太極之所重以其中也。
中吉得失
不過一中字爲準。
如應乎中則吉。
背乎中則㐫。
聖人所以敎。
衆人所以學。
不過一善字爲萬事基本
以此究索如何
書室一絶儘佳。
不勝贊誦
公元1851年
南魯瑞(泰元辛亥十二月二十八日)
賦別如飢。
獲書如飽。
屢遷朝昏
重省百福
自送君。
夜讀稍减。
可知爲我益友也。
聞君反面
尊丈解顔
益喜其在塾不浪遊也。
若又他日出門
朋友刮目
莫掩其在庭不放過也。
小學坯墣
大學精采
君旣讀此二書
勿問在庭在塾。
日日誦讀得。
字字響亮
句句味暢。
當得力也。
餘祝德文年同新。
公元1864年
答洪汝章(大憲改名大心甲子正月)
承與書室諸益。
月講白鹿洞規。
何等盛擧
當此道微俗頹之日。
孜孜用力於明倫復禮之學。
救援一箇半箇
豈不盛事
此是區區所望左右也。
小學近思二書
尤係人道切急之務。
而凡讀書無疑
便是難醫之病也。
左右節節生疑爲患
如是也。
賢友可謂讀書矣。
程子曰。
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五者。
廢其一非學也。
切願左右深思而加之力也。
下詢疑義
謹陳愚見
錄在別紙。
示其得失如何
公元1866年
答洪汝章(丙寅二月十四日)
朱子語類
不可不熟精思
鄕曲借看極難。
承買得一部。
有數同業之士晝宵矻矻
當此異說行之日。
朱書宋書之聲。
洋洋盈耳。
何等樂事
直欲蹶然振衣而起耳。
與朴儀卿(濟鳳○丙寅五月二十日)
公元1819年
僕於先府君
側日久。
知其平生心力
在敎後嗣
如陽智老人松山斯文
迎接醻應
竭力疲神。
原隰晝夜
不用極。
蓋謂己卯名賢
白後孫。
孝友傳家
磊落相望
而特以子姓零滯。
門戶不振
專由敎導失方。
於是用力
不幸蚤世
子孫
其可須臾不念乎。
聞尊又入鄕薦
不薦
本無輕重於尊。
鄕中
甫之期待
烏可曰淺乎。
爲尊計。
莫如謹守先志
讀書績文。
逐日夙興
拜謁祠板。
正坐對書。
日以爲常焉。
僕知先丈用力
全在此事。
不得不一言之。
公元1851年
答愼天甫(鶴仁○辛亥十二月二十九日)
被二堅魔戱。
放過三餘工課
此殊可惜
幸望安心善攝
不至久貽惟憂。
勇猛奮迅
思述家學
使白淵淵源緖業
勿墜於地。
千萬之望。
疇昔王尊丈謂余曰。
非不欲歸老海山
但爲敎養子孫
不能遠去畿輔絃誦之鄕。
君當服此遺訓
仡仡孜孜也。
僕老且病矣。
惜乎無以下風也。
公元1854年
李伯(晉辛酉冬)
 朱子曰。
心之虛靈知覺
而已
又曰。
其主伊何
神明不測
虛靈知覺神明
亦有分別否。
心之虛靈知覺
合理與氣而言也。
神明不測
指理之竗用
乘氣而出入者也。
其實一也。
 能言楊墨者。
聖人之徒
徒是扈從侍衛之稱。
以距楊墨爲心。
豈非聖人從衛乎。
倡爲不必距之說者。
其爲邪說卒徒明矣。
 家禮中夕奠與夕哭不分言。
備要則分言何也。
家禮略而備要詳。
恐當從詳。
 曲禮曰。
死而不吊者三。
畏厭溺云云
情厚之人遭此變。
則依禮不吊甚難安。
情厚者何可不吊。
國家厲祭之義推之。
則尤在當恤。
曲禮云云
恐當別論
 陶菴曰。
今人例於遣奠前。
先行上食
遣奠時兼設上食。
葢爲路中難於設食。
然奠與上食
自有先後之序。
發引條。
明言食時上食
則不從俗行之云云
按發引前。
無論時之早晩
陶菴不行上食可乎。
奠時設奠
食時上食
自如平日
載柩後設遣奠
自是遣奠
不可合而爲一
李伯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云云。
按離一字
實爲中庸一篇眼目
不可不講也。
然其離與不離
將以何驗知而自省乎。
敬與不敬愼與不愼
卽離與不離之驗跡也。
何也。
葢人之一心
覺於道理者。
謂之道心也。
覺於形氣者。
謂之人心也。
戒愼恐懼
主敬之事。
道理之綱。
安肆怠惰
不敬之事。
形氣之生也。
是以君子之心。
常存戒懼
以養其道體
密察隱微
以達道用
養其體而至於致中之極。
達其用而至於致和之極也。
是乃人心極功
天理極致也。
是故敬與不敬
實爲離與不離之驗跡也。
此乃合內外始終之道也。
 責難於君謂之恭。
善閉邪謂之敬云云
恭主貌。
敬主心。
責難外面言。
閉邪從中心言。
細察可見
 題王後
家禮焚香斟酒。
返魂
五禮儀。
題主奠。
今俗依此盛設。
以爲大禮
頤菴甚非之。
然今若只焚香斟酒則無乃駭俗耶。
家禮
有何駭俗
 沙溪曰。
膏煎之物。
不用儀禮
今俗必用蜜果油餠
不合古禮云云
據此則不蜜果油餠
乃是古禮也。
先賢有用之者何也。
自宋以下
祭物易以時饌。
時饌從俗
不可已。
故然歟。
 大祥網巾
沙溪曰。
白黑麤騣雜造。
尤庵曰。
笠旣白則巾亦白無妨
陶菴曰。
白布爲之。
騣網非古也
陶菴替布之論。
猶爲近古也歟
 陶菴曰。
祧主安時
子孫擧哀之文。
而今俗多
有行之者
情禮俱得云云
按以忌祭逮事祖考
當哭之文推之。
親盡祧主
恐當無哭。
同春上遠祖墓亦哭。
以此推之。
則子孫臨埋主擧哀
無害理。
 時祭餕條。
族中最尊者一人就坐
衆男叙立再拜云云
祭則宗子宗婦爲主
餕則門長爲主
自是正禮
何疑之有。
 忌祭出主時。
再拜之節。
備要入云云。
忌祭。
質明祠堂
奉出當祭神主
不可先行晨謁
備要添入以是歟。
 墓祭進饌侑食二節
愼齋歲一祭笏記。
補入此二節
愼齋笏記。
不可不從
 孟子格君心章云云
格是物來取正之器。
非物來取正然後謂之格也。
揚雄所謂䂓矩準繩
先自而後治人是也
 仁之實事是也云云
孟子所謂仁義禮樂
皆言實理之在我者也。
非意揣度之言。
程子所謂子思喫緊爲人處。
活潑潑
是也
反身體驗
頻自提撕警覺
以至接續間斷
則斯可以見之矣。
 土神祭。
古禮天地不灌之文觀之。
當無灌。
然則亦無焚香之節耶。
備要塋域山神
焚香灌酒之文。
天地不灌是古禮。
焚香時制
先賢參酌而用之。
不可容易立說
 家禮墓所土神祭。
只言三獻而無細節
祭酒與否不可攷。
妄意祭酒是不忘始造飮食者之意。
宗廟之禮。
事死如事生。
故代先祖行之也。
至於天地之神則恐不必行此禮。
朱子曰。
五祀
略如宗廟之禮。
略則未必節節盡同。
 先生家祭土神
定日行之
家禮時祭行之之例不同
何意
外神先祖
各是一事
則別定日行禮無妨
 沙溪曰。
祖父母與妻喪。
豈有不去吉冠之理。
尤菴以爲而吉冠似駭俗
無寧從俗去冠。
陶菴曰。
去冠於禮旣無明文。
雖哀遑之中。
頭上無冠。
亦甚無義云云
陶菴先生之言。
理或似然。
 備要塗棺用黑繒
便覽云塗棺只爲入棺時觀美。
糊塗則易生蟲
不用亦可云云
糊塗生蟲
或用㓒。
或和煎藥末。
俾絶生蟲之患。
 斬衰條。
父爲適子
喪服䟽。
祖禰通已三世
卽得爲斬。
本適子死而論其服之之禮也。
字指其爲適子之父可知也。
 服制令。
適子未終喪而亡。
適孫承重
亡在小祥前則小祥受服
小祥後則伸心喪
幷通三年而除。
沙溪曰。
亡在練後。
只伸心喪云者
未知恰當否也。
尤菴曰。
父喪成服後。
卽服祖服得也
陶庵曰。
不可一日無主
其子爲父代服。
不可已。
按諸賢說與服制不同
何爲得耶。
先生皆主受服代喪之說。
不得不從。
 陶菴曰。
心喪三年之說。
家禮所無而備要添入。
婦爲夫之本生父母
古禮無見。
備要有之。
凡婦之服。
皆從夫降一等
而於心喪則必令比同於其夫。
不亦過乎云云
婦從夫服。
從服本服
不容無差。
故降一等耳。
行心喪。
而婦全無事。
則失從服之義。
不能無降殺。
致喪方喪之類。
備要入心喪之意。
不可不知也。
 陶菴曰。
出月晦而成服於次月者。
大功以下除服月數
以死月計
不以成服云云
陶菴之言。
得禮意。
 喪中遇亡者生朝
事死如事生。
生朝設饌。
何乖之有。
李伯(壬戌十月二十六日)
俯詢忌祭單設並設同異源流
來諭已備。
惟在自家參酌
從違何可問人爲之耶。
伊川並設之文。
見何書耶。
愚則只見伊川答人曰某則只祭單位
備要所錄程氏並祭。
伊川也。
更爲攷示如何
人家受用三說
單設一說也。
並祭而各設一說也。
並祭而並設一說也。
三說之中。
單設正義也。
並祭二說
權宜也。
若以夫子答冉有及子路之意則可以商定也。
如何如何
李伯(壬戌冬)
 論語首章註曰人性皆善。
又曰。
可以明善
又曰。
及人。
三善字。
一篇骨子何也。
易曰。
元者。
善之長也。
大學曰。
止於至善
中庸曰。
明善擇善
孟子曰。
性善
爲善者。
聖學心法也。
故今於此篇首章。
一善重言複言云云
一善字爲骨子
果如盛說。
 程子曰。
天地無心成化
朱子曰。
天地生物爲心云云
天地無心
無私心也。
天地有心
有主宰也。
互言發明
熟玩之。
 文王之治云云
厲禁萬物遂其生。
同利萬人被其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