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自动笺注)
華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雜著
  
溪上隨錄二
孔子戰國以下人。
皆曰誦法孔子
體驗孔子之言而得之於心。
爛熳受用者。
孟子一人而已
不信孟子
無以孔子
至善
合明明德新民而言。
建中立極同意
會其有極。
歸其有極。
亦合內外彼此而言。
詩云邦畿千里
民所止。
與商邑翼四方之極同意
此釋止至善之傳也。
用此意看。
分明
哀公問政章。
果能此道之果字。
着意看。
非不知有人一己百
變化氣質之道。
不能無他焉。
病在不果
栽者培之
傾者覆之。
此理儘分明
不須他求。
只於自家心上體驗
可見惺惺
便是栽培時。
放下照管
便是傾覆時。
人謂盛怒性發
此最有理
須看性發何等烈烈剛猛
一毫閒雜得否。
一毫昏惰得否。
性發如此
則性未發時。
奚獨不然
然則一直柔荏閑雜昏惰時節
便是那喪性時節
未起時。
雖無許多光焰
熱赤自如也。
若並與其熱赤者而消了。
只得火滅死也。
天將生一富家翁
必先使之窮乏啙窳
身親經歷
深察其所以致之由。
眞知不可堪之情。
察之深知之眞。
念念相續
爲之不息
至於誠而致有。
有而致多矣。
天下事皆然。
五倫
天下萬古大事也。
舜之命契。
五倫最初頭也。
天將使舜而當其任焉。
故先使身從這裏經歷過。
以瞽爲父。
以嚚爲母。
象爲弟。
歸妹貴賤殊而二女情意睽也。
以堯女爲妻。
受堯之天下而使其子臣之。
天下不成之事也。
雖賢難其無怨。
丹朱乎。
丹朱不奈何
九男乎。
所居成聚。
三年成都
天下之士歸之。
畎畒之時。
則位不正當而處極危疑
且成聚成都
之者未必人人臯陶稷契八元八凱也。
其智未必盡知舜之心也。
尊卑相等之勢。
天下有萬不齊之人。
而處不正當極危疑之地。
天下所不成也。
使舜處於其間
一一經歷
深察眞知之。
是以後來得位治天下也。
便以百姓不親五者之不遜爲憂。
而首命契敷敎焉。
父子之無親。
敎之以親。
君臣之無義。
敎之以義。
夫婦無別
敎之使別。
長幼無序
敎之使序。
憂朋
無信
敎之使信
向使瞽愛舜而已矣。
象敬舜而已矣。
堯臣而已矣。
夫婦無謨治朕棲之禍。
朋友無巧令孔壬之難。
雖以舜之大知
未必深知其病之所由
汲汲救治之。
天下萬世慮。
如是其深且遠也。
余故曰。
不病不醫。
人皆饕利喜市易
其所有贏。
莫不歡喜競榷。
錐刀不捐。
獨有大贏不可貲計三事
而莫思交易何哉。
以圍博奕之隙。
易討經籍
以養妾媵之費。
養賢士。
餙外物之心。
治內工。
必無折閱之理矣。
君子學道
不要利己
不要害己。
只要全性
不計不計死。
只是盡性
非獨君子爲然
人皆能之矣。
特不推廣耳。
今有人叱打其親而與之千金
必不受矣。
虎攫其子。
必不奔避而趍救之矣。
非不利也。
不受性發故也。
避虎非不可生之路也。
不避亦性不奈何故也。
然則利害死生
只是做性不篤時閒漫說
凡物之成。
判决死生以後做事
不打過此關。
只是不成漫說
西施
非不美也。
不潔掩鼻而過之。
掩鼻烏有美者乎。
人持華美之物。
鮮不驕吝
驕吝大不華美
之物也。
與其華美者而喪了。
良悶。
公元1836年
一簞一豆羹。
得之則生。
不得則死。
不義得之
則不受而死。
孟子一生用功得力處。
用功得力
至精至篤。
及至齊卿萬鍾容易打疊了。
今人初無根脚
合下微細處。
已打不過
容易萬鍾辭受
不到面前
故全不理會大開說話而已
(丙申。)
伊尹幡然一改
便以天下爲己任
陶鑄乃已。
何等器局
何等力量
細究其立本處。
不過非其義也非其道也。
一介不以與人
一介不以諸人
繫馬千駟
不視也。
祿之天下
不顧也。
千古聖賢喫緊得力處。
孟子身親經驗來。
深知伊尹如此
公元1845年
子思之不受鼎肉
程子之不受金楪。
朱子之不受生日饋遺
及至我東先輩
退翁之投墻外
翁之兒時不喫隣食。
(乙巳小人
)尤翁之雪中却米。
前聖後賢
其道一也。
不過乞人行路之人。
不食呼爾嗟來之類耳。
聖賢終身不失此心。
而無細大緩急之間爾。
周公之治天下
一毫自私處。
亦無一毫與人處。
此是聖人大操大力量。
今夫乞僧立人門外
擊鐸誦偈。
此乃禪家誦佛之法敎也。
其意只在要得人粒米分錢而已
學者說道
德。
纔有求之之心。
則與彼乞僧身分何異
古人譬之穿窬
此非刻核之論也。
閭閻匹夫匹婦
用人一文錢一溢米。
不能趁日償還
必遭催迫窘窒之患。
小則臨門叱喝
大則訴官刑囚。
此則理勢之所必至也。
至於不得相較。
不敢相抗
則口雖不敢言
理勢之所必至者卽天也。
天豈爲小大強弱寬假推遷之乎。
是以積厚債負於仍循尋常之中。
終至不可遏處發之。
必至滅身覆家乃已。
此亦理勢之所必至也。
至此而後
雖欲追報
其可得乎。
悲夫
君子所居之室。
當使伯夷築之
不可使盜跖築之
君子所食之
當使伯夷樹之。
不可使盜跖樹之。
聖人開物成務
敎人以必生之路。
授人以必生之業。
以爲士而使之食祿
不及焉則敎以爲農而使之食力
不及焉則敎以爲工爲賈而使之食功食利
雖其大小貴賤不同
所以爲生之道則一也。
捨此正當路脉
求生路於四民外者
雖有千蹊萬徑
邪曲迂僻去處
存心於此以爲生。
迷不覺悟
便是無根脚人。
治人不可不使人執恒業
自治不可不定恒業
工賈勝似無根脚底人。
求乞至賤也。
求乞亦有求乞之道。
乞人身被襤褸
執一槖。
立人門下
巽辭直說
與則恭受之。
不與無辭而退。
人必哀恤而亦無執此罪之之理。
無他
得其道也。
若使乞人着明鮮衣冠。
車馬僕從
橫馳入人上堂坐。
恠誕妖妄之說。
甘美諛悅之辭。
或怵之以禍福
或啗之以利害
或示之以約信
百方得主人。
奪取小貨物。
小間必敗受罪不小。
又必受鬼誅
乞則一也。
無罪而此爲罪何也。
不得道故也。
聖人敎人學道
宜若渾厚寬平巽順和悅之辭。
誘掖勸導
使人悅樂歆動
競勸爭進不暇
而必說出一死字。
如曰守死善道
殺身成仁
朝聞夕死
至死不變
見危授命
能致其身。
又曰捨生取義
又曰死而後已
每每一箇死字。
立箇標的
使人驚怯畏怵。
不敢向前直覷何也。
是必有說焉。
看他天下萬事小大難易
不辦一死字而有能做得成者乎。
傭人爲人耕耘
所求不過三盂飰耳。
熱土如釜。
熯日灼背。
不敢言熱。
楚茨鑽股。
淤泥沒脛
不敢言勞。
盡日力乃罷。
不然
不得售焉。
此時不拚一死則不能也。
良弓敎人射。
矯揉其肩臂。
縛束腰膂
強壯筋脉
變化氣血
風雨赴湯火而不知其冷熱
劒戟矢石
不覺其怵㥘然後
方始言射。
不辦死心而能之乎。
章邯之戰河北也。
秦之暴虐日甚
已失天下之心。
土崩瓦解之勢。
兵人人已自知之。
天下蠭起之將。
卛血寃骨讎之兵以赴之。
破敗摧陷
大勢已判矣。
項籍船破釜甑廬舍
三日糧。
示無一生還心
然後方始掃蕩了。
不然
成敗未可知也。
天下之事。
何事不然
不竇細行也。
子羔之不出衛城
拚死心也。
跪坐小節也。
管幼安之穿榻。
盡死力也。
子路結纓
曾子易簀
不以死異視也。
故自一粒一文錢
以至萬鍾之祿四海之富。
不辦一死。
終無可辭之地也。
一坐一行一動一靜
以至衽席几案之上。
玉帛俎豆之所。
刀鉅鼎鑊之間。
干戈矢石之衝。
不辦一死心。
則終無安身立命之地。
故以可東可西之心。
半間不界之見。
一向尋覔穩便快樂之地者。
只是弄得虛僞
决無有成之理。
非惟大事如此
小小匹似閒事。
如此
聖人苦心血誠
敎人貨色
洋學苦心血誠
使人通貨色。
純金不着些兒鐵。
熱火寧容點子冰。
異端邪說禍人家國
毒箭中人
雖卽拔去。
毒烈深入肌膚湊理筋骨血脉之間。
逐旋爛毁逬裂
不可復救。
豈不可哀。
若不急下秦緩,華陀倒倉刮骨之方。
怎生奈何
古之學墨者
薄葬其親。
今之學墨者
厚葬其親。
以掩其跡。
古之學禪者。
剃頭凈髮
今之學禪者。
簪髮加冠以諱其形。
能辨魚藏之匕鯗遮之塩也哉
西洋之學。
以不樂死
爲渠學之極致
而以通貨通色爲當然。
此乃夷狄禽獸所不屑爲。
而亦夷狄禽獸所不容有者也。
聖人設敎立法
奸色盜貨之罪。
殺人傷人同科
奸色盜貨。
雖非本欲殺傷人物
而其禍必至於害生戕生
無有噍類乃已。
故斷之以償命之重律。
是卽天討
王章國法炳如日星者也。
如古之聖人
不制婚姻之禮。
而繼之以分別之敎淫宮之辟。
以防其禍者。
人不知父子久矣。
如古之聖人
不制四民生養之業。
而繼之以廉耻之敎盜賊之律者。
人之類滅久矣。
然古之爲是說者。
不諱樂死
故易得而誅之。
今之沉淫陷溺者。
掩其名以匿其形。
故人不得以辨之。
後世之誅禪學者。
不必問其剃頭凈髮
凡爲外倫理廢事務之說者皆禪也。
說性說心而淪入虛無空寂者皆禪也。
後世之誅洋學者。
不必問渠讀何書渠修何行
陰主貨通
無分無義之說者。
西洋也。
此非其人慕悅學而効法之也。
如死虎之鬼。
爲虎之倀而迷不覺悟
悲夫
處獨。
倦於對衆者。
敬天。
不如敬人也。
居家
怠於供職者。
愛親
不如愛爵也。
講討
緩於供獄者。
惡惡
不如惡死也。
君子緩急巨細死生之間而已矣。
知人妙法
莫神於孔子
其所以。
其所由。
其所安之三言
孟子聽言觀眸
恐易踈漏
不如孔子精密
萬無一失
大抵欲知人善惡
先視其所爲之事是何事
爲善也則善人也。
不善之事也則不善之人也。
然雖爲譱事而未知其所以爲善者。
何所爲而爲之則善惡未可知也。
詳觀其所以爲善者何爲而爲之。
無所爲而爲之則善也。
所爲而爲之則非善也。
然不出於天性自然
則亦安能久而不變也。
故必察其心之所安者在何事
果安於爲善不安於爲惡。
則斯善人而已矣。
反是則所行雖善。
所由雖善。
未可知也。
山禽野獸馴於家久則雖若自然
然終不若居山居野之爲樂也。
此處最宜着眼
一言一事迎合意者
斷斷判决其人之是非賢否
矣哉
亦異乎聖人之觀人者矣。
若不所爲所由所安者。
而只以一言一事偶然近似者。
而判其人之賢否
娼家之容。
有時乎美於烈婦矣。
屠兒之仁。
有時乎賢於頭陀矣。
獵者其知萬物之情乎。
釣綸機檻者。
必以香餌
鹿雉者。
吹筩作牝雌聲以引之。
葢非食色之欲。
不足以動得其忘死涉危之心也。
故人物之致命
由於食色者。
十常八九。
機檴檻穽
物之所畏者也。
飛走飮啄
物之所安者也。
然不於此則必無入彼之理。
刀鉅鼎鑊
人之所畏也。
苟且因循
人之所安也
不失於此則亦無陷彼之理。
然則可畏不在於機檴(一作擭)檻穽
在乎飛走飮啄之間也。
可畏不在於刀鉅鼎鑊
在乎苟且因循之地也。
君子所畏者天也。
不以彼此異視而已矣。
堯舜梗化者。
共鯀苗也。
子時道者楊墨也。
程朱時亂道者佛老也。
今之西洋
楊墨佛老
禍速而害深何也。
許多機巧方術
而陰以貨色之欲。
誘陷衆生
沉漬頗僻
可救回。
若使孟朱當之。
如何闢距也。
舜之側微
耕稼陶漁
傅說之居傅巖也。
胥靡
伊尹之處莘野也。
躬耕
孔子少時
必親鄙事
其他
王佐賢輔
必從賤業中起成名者極多。
其故何也。
此其人才德有所不逮而然耶。
故爲詭異之行以自隱卑耶。
不過口生活。
如是拙澁勞苦
苦無推遷變通之道。
而後治人治天下。
却乃容易展布
何故耶。
豈拙於爲一己工於天下耶。
孔明三代第一人物也。
隻手隆中
三分天下
割據荊蜀
手握重兵
與吳魏爭衡
恢復漢室
在其掌握
事之不成天耳
非人之無才耳。
何等才局
何等籌畧
及考其自家爲生之道。
則不過曰躬耕種桑耳。
其所自養者曰澹泊耳。
何其才智優於爲國而短於爲家也。
事事物物上。
自有天然不易之中。
非人力所可安排着。
安排時便非天然之中。
只得依着䂓矩準繩行去行來
不着人私意曲見。
久久自有得。
戒懼愼獨
入道之近徑。
天地之道生成而已
之者善。
之者性。
不曰之者善而曰繼之者善。
此指生而又生而言也。
生生不已之謂繼。
非中不能庸。
過不及則安能常。
非庸不得中
有時而息。
偏倚而何
中庸二字
大學之止至善相表裏
至善卽中之所在也。
止字是庸字意思
惟精惟一亦然
所以得中也。
一所以致庸也。
興亡成敗
驗於心足矣。
無他虛實之道也。
孟子曰。
能言楊墨者。
聖人之徒也。
此據孟子時而言也。
今之學者
能知西洋之禍。
則猶爲善邊人也。
西洋之說。
雖有千端萬緖
只是無父無君之主本。
通貨通色之方法
邪說染人
時氣之輪行。
人雖百方畏避
不得免焉。
慕嚮悅樂之乎。
陷溺死亡而已矣。
不亦慘乎。
充塞仁義
惑世誣民之說。
何代無之
未有西洋之慘。
中國之害。
莫大於河。
大禹以下
歷世帝王
盡力防築其隄堰
然猶不免於潰缺橫流
况欲撤去隄防乎。
於此去一掬土。
害及於萬物者。
不知幾萬畒也。
是可忍爲乎。
不思而已矣。
禮義廉耻防遏人欲
奚翅堤防洪河乎。
於此毁了一分
禍及於生民者。
不知幾萬家也。
是可忍爲乎。
不仁而已矣。
無禮無義之事。
所得幾何
不足以補所失之禍。
仁者不忍由。
知者不敢由。
敲冰打魚
至危之事也。
爾魚我魚之分。
不可易也。
不然
不能濟危也。
紙牌賭錢
至貪之戱也。
爾贏我輸之別。
不敢亂也。
不然
不能終局也。
何也。
無分則亂故也。
欲爲家爲國而惟亂是長。
不亦惑之甚乎。
通貨通色。
禽獸之道也。
然非禽獸之性然也。
不能達也。
則不然。
知足以及之。
仁足以守之。
足以達之。
而反欲爲禽獸所不欲爲。
不亦異乎。
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
實理也。
君子非惟可畏者在此。
亦可樂者在此。
纔有一物則已具背面
纔有一事則已含終始
背面之間。
四方已分。
始終之中。
四段(生長遂成
)已備。
此理之本然也。
至於全之說。
偏勝者言之耳。
如天非無順德而健爲之主。
故曰乾。
地非無健而順爲之主。
故曰坤。
若曰天只得健之性而地單具順之性焉。
則豈爲知道之言乎。
人物不同類此
故謂之全則無不全。
謂之偏則無不偏。
自其偏者而觀之。
則陰非陽陽非陰矣。
自其全者而觀之。
物物各具一太極
人物同異之辨。
不須多言
蓋窮格之工。
比類之工。
各是一項工夫
各就一事一物上。
窮究十分盡頭
方見其理。
窮究多後。
事事物物
不待比類
而自有貫通不礙處矣。
不從一物上窮到底
先將他事他物。
比並參較
彼此連累
支離繆舛
都無一處通曉
愈多愈窒。
愈詳愈昏。
今之學者
不如逐一一物上。
專心究核。
見那天理備足
無復餘欠。
加些不得
减些不得
此卽所謂萬物各一太極也。
逐一理會後。
又合而觀之。
則其有萬不同者。
合爲一理
合成一片
而亦自有多些不得
少些不得處矣。
所謂萬物摠一太極也。
若不求一物之極。
而泛以比類想像
其所謂異者。
非見其眞異也。
其所謂同者。
非見其眞同也。
特是緣文生解之言也。
性本非有餘不足之物也。
爲物於天地間者
只當順天樂天爲心。
若萌一毫違天勝天之心則此逆勢也。
遏絶則其勢必至於不天而乃已。
爲子於父母者。
只當以得親順親爲心。
若有一毫不是底心。
則潛滋暗長。
必至於爲悖子乃已。
爲人臣。
若有一毫不忠不敬之心。
則此乃犯上之兆也。
聖人之書而好別立己見
則此乃侮聖之漸也。
萌芽長成之間。
遲速緩急之勢。
雖或不同
履霜堅冰
自然不易定理也。
可不愼哉。
君子之戒
謹獨
不容已也如是
不易而陰易。
河洛之數。
一三五生數不易
七九成數也易。
八卦乾坤坎離陽也不易
震兌艮巽陰也易。
(以反對言。
)以此推之。
物物皆然。
大而言之。
古今因革
卽此理也。
父子易姓
姑婦易姓
亦此理也。
至於草木
根榦不易花葉易也。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道一而已矣。
陰陽以氣言。
柔剛質言
仁義以心言。
三者之不同何也。
所乘之器不同也。
推之物物皆然。
理本純善
理本分明
氣本於理之善。
故其本亦無不善
氣生於理之明。
故其靈亦無不明
仁義禮智。
本於人心立名
其餘推類而言。
水陸接界
不能以分也。
水之物置陸則死。
在陸之物沉水則死。
犯分故也。
頭尾一體也。
倒懸則死。
逆勢故也。
分與天理也。
傭人爲人力作一日
一日雇直
直之爲言直也。
一邑之事者。
當受一邑之養。
一州之務者。
當享一州之俸。
功被一國者。
見報一國
德覆天下萬世者。
當得尊親天下萬世
此亦直理也。
力薄而利
厚。
效小而報大者
非直理也。
人如知此則自無怨天尤人之處矣。
凡人怨天尤人者。
皆有求於外而不得者也。
或求其不可得者。
或求之不以道。
非得之之道也。
不得
天與人乎。
何㤪何尤之有。
纔有一物
便有始有終
有頭有尾
有鬼有神
有生有死。
有順有逆。
有聲臭味
向背去就
天於氣上具。
地於質上具。
人於心上具。
萬物各於形形上具。
草木亦有生氣
生氣上具。
枯木死灰亦有形質
形質上具。
其局處氣質也。
其通處理也。
天下無無性之物。
無有不足之性。
仁義求於物。
猶以靑黃赤白醎酸苦辛求之於人心
葢其理則一也。
後人之身。
學古人之道。
假借東家之器。
傳瀉西家之饌相似
合下中有許多滓穢腐醜。
當一一湔雪潔凈
方能盛住美饌
全得本來色味
若留一點滓濁在內
和他美饌壞敗了。
把來一束薪木。
傳來一點火爇在上
便是火自燧人始鑽之火。
至于萬古家家日用底火
只是這火。
但這火寓此薪木上發用活了。
今人血肉之身。
盛住道理在裏許。
久之淹漬融合
更無內外方是活。
古人今人更無分別
人禀天地之理以爲性。
天地之氣以爲身。
一人之心。
何理不具
一人之身。
何氣不備
但因其所所養者而長焉。
養公平正直之氣。
公平正直之氣。
日日長長
養汚曲偏私之氣。
則汚曲偏私之氣。
日益汚曲偏私
剛毅方嚴之氣。
剛毅方嚴之氣。
日日長長
懶惰解弛
日益懶惰解弛
寬厚和順之氣。
寬厚和順之氣。
日日長長
殘刻忮害
日益殘刻忮害
詳緩縝密之氣。
詳緩縝密之氣。
日日長長
鹵莾粗卛
鹵莾粗卛而已矣。
惟在人致知涵養如何
大人無不周。
故氣無不盛。
其次當視其所偏而治之。
凡人無所見。
所用只是自家伎倆而已矣。
自家伎倆
雖或偶有長處
只是濟其自私之見而已矣。
君子不貴也。
俚語俗說
有理會處。
人事之善者曰着。
(方音)不善者曰不着
葢當着事物之理。
爲善出則爲不善
如孝爲事親之理。
事親不着於是理。
則非善事親者也。
爲事君之理。
而事君者不着於是理。
則非善事君者也。
事事物物
不有本然理當行之路。
只在
公元1838年
依傍襯貼而行之耳。
故人善不善。
只是不着之間而已
世人問人契活。
必曰生理
凡物生理爲之本。
而其爲生之道。
亦莫非是理之發用也。
是理充足生道盛大
是理消亡生道窮縮。
然則天下之生。
曷嘗有捨是而爲之地者哉。
莫不尋常口說而未必其如是也
且人罵詈無道
愚夫愚婦莫不驚怒。
窮天極地大㐫極惡底斥之。
不過無道
過此則無可加之辭。
然則道之於天下
大小大事。
人生日用
不可須臾無者也。
茫然不知所以之而不以爲憂何哉。
程子曰。
易於近者。
知言者也。
此類之謂也。
(戊戌以後。)
好善惡惡情實
則計較利害之私輕。
人於物之全體
只是見了半截
半截常隱在不見處
向南而坐則東西半截以後隱而不見
見處一方西之東之半。
天一半在地上
一半在地下。
晝見一半
宵見一半
一半常隱。
草木之長。
枝葉居半。
根柢居半。
枝葉見而根柢隱。
明而禮樂
幽而鬼神
亦非異物
禮樂見而鬼神隱。
著者象而至微者理。
象見而理隱。
自今日以上是往。
自今日以下是來。
往見而來隱。
未發是性而已發是情。
情見而性隱。
善於見者。
其所見而知其所未見。
其所不隱而信其所隱。
若離其顯而索其隱。
滯於偏而迷於全。
豈善說道者哉。
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
志求之也。
據有之也。
一之也。
遊從涵泳之也。
是人當行之路。
德是行道有得於心。
仁是德之骨子
藝是天理之寓於日用事爲間者也。
志以心之所之者言。
德以心言。
仁以性言。
藝以事物言。
志之不篤。
則道自道我自我。
不足以據而有之於己也。
據之不固。
則德或二三。
有時私欲之而天理不明矣。
惟依而不違
然後理與我爲一而無內外本精粗之間也。
然於事物儀節之間。
有所未達
應有所不盡。
用有所不周。
非德性之全體也。
故以遊於藝終之。
孟子曰。
仁義行。
非行仁義也。
依於仁。
猶由仁義行底意。
據於德。
猶行仁義底意。
志可奪。
非志也。
據則守之勿失無所事。
志矣。
依則無時離違
而據不足言
德仁一也。
但漸鞭辟近裏說。
道之得於心謂之德。
之裏面骨子是仁。
藝是道理之散在日用事物者。
遊比志據依
則雖有出入進退之意。
而其沉潛涵養從容自得之竗。
則又見其不
然而然。
此成於樂之也歟
俗語水波水决
木紋謂木决。
情動處謂之性决。
决是分明之意也。
水之波流
知水爲趍下之物。
木之紋理
知木爲曲直之物。
觀人之情發。
惻隱辭讓羞惡是非爲本有底物事决然如此
丈夫做學問
諉以貧困多務
婦女要治紡績
諉以舂炊無暇
牛馬要裝載物事。
諉以鞍韉之重。
是皆不誠底說話
世間豈有無事底人。
豈有舂炊底家。
豈有鞍韉馬牛
老子曰。
數車無車葢裝載轉運
是車之全體
若分言則載物軫也。
轉者輪也。
挽者轅輈也。
數了此數者。
則更無所謂車者矣。
心亦如此
仁之愛。
禮之敬。
義之裁制
智之知覺
卽心之全體大用也。
若數了此數者之外。
無所謂心者矣。
凡看文字
須先看通篇命意所在
字字有着有意味。
告子主義外之說。
孟子四端明之。
端字若不對着義外看。
便無意味。
有性惡無善無不善之說。
孟子性善明之。
若無性惡等害道說話。
不言性善可也。
萬章伊尹割烹要湯。
孟子便說他非其義也非其道也。
一介不以與人
一介不以取人
無要湯之疑。
則亦不必發明伊尹一介之與取。
浩然之氣亦然
公孫丑王覇事業
看作力量大事
孟子疑懼動心發問
故通篇主意
只在發明不動心之故。
知言則理明知至
天下之事。
無所疑惑無可動心
養浩然之氣則氣盛體充。
天下之事。
便打疊得過
不足動心
浩然二字
只是盛大充滿
不衰低弱底貌㨾。
不然孟子只說一氣字體段。
喚做正氣亦得。
喚做生生之氣亦得。
塞乎天地之間。
亦有照應發明
公孫丑王覇事功發問
王霸德業遍覆天下者也。
須有塞天地氣量
方能做出覆天下事業
孟子塞天地之語。
王者事業
卽其分內
不足言
下文伊尹伯夷
亦發明其皆能以朝諸侯天下
不以伊尹伯夷自居者乎。
孟子不動心知養氣之說。
只是孔子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二句註脚
聖人之學。
一以天理準則
而心是該貯天理之器。
身是藏心之具。
天地之間。
是身所居之地也。
聖人之道。
自本而末。
自內而外
周遍條暢
無滲空闕處。
才出一言
自性情。
外而家邦
精粗首尾該擧無遺
他人內則遺外
擧大則略細。
孟子不然
千萬人
往。
塞乎天地之間。
諸侯天下
廣大䂓模
自反而不縮。
知言集義
行有不慊於心則餒。
細密工夫
告子初無廣大䂓模
又無細密工夫
一向主張私意
不肯屈己受人以自高而已
公元1842年
君子最惡無功而食。
仁義禮智孝悌忠信
生民之道也。
一動一靜一語一默
有益生民者。
其功可以食。
功大則仁四海
澤及萬世
天必餉之以無窮之祿。
有功一代者。
餉之以一代之祿。
有功一時一物
亦必有報。
以德之大小功之高下澤之遠近
福祿隨之隆殺
所謂天命天爵是也
不仁不義
無禮無智
無功生民
有害生物者。
灾害並至。
刑戮隨之。
所謂父不父子不子
不君不臣
雖有吾得而食諸者此也。
至於小民作力以食者。
作有益於生民作用之具。
耒耜釜甑衣服飮食之類者。
足以聊賴自活
奇巧奢靡翫戱淫技之屬。
有百害無一益者。
雖饕十倍贏利
快活目前
鮮有久長支活者。
小民執業
不可不擇也。
孟子曰。
矢人豈不仁於凾人
矢人惟恐傷人
凾人惟恐傷人
不可不愼
此之謂也。
(壬寅。)
工賈
生民所不可無者也。
工賈所以賤於農
桑者
亦有故焉。
農桑之利。
生物之本也。
無此事則無此物。
有此事則有是物。
生生之道也。
工賈之利。
消物之具也。
天地間元有之物。
本有定形
本有定數
不在於此
在於彼。
不用於今
必用於後。
視其有無
搬運交博。
量其貴賤
積貯斂散
足以便民之用。
濟民之窮。
然只用已生已成之物。
糜費消耗而已
終非生長養就之事也。
得利雖贏而終不能御乏。
收效雖速而終不能支遲。
不可不知也。
君子謀道謀食
道不離物。
但得道在物。
無不成物
非徒物必有道焉。
苟於道無所不明
事物之來。
無小無大。
無精無粗
而其本末表裏
終始首尾
先後緩急
遅速輕重
是非得失
利病成敗
一一呈露
無復隱晦
惑亂處之有。
方行之無疑
則天下之能事畢矣。
人於事物
道有不明
義有不精
故或遺本趨末
重表而輕裏。
或先其所後而緩其所急。
一切顚倒錯亂
紕繆乖背
故雖有小得。
得者恒小而失者恒大。
成者甚輕而敗者甚重。
得不足以補其失。
不足以贖其敗。
是以以之謀身愛一指而喪肩背
以之謀家則坼毁棟樑而致餙墻垣
以之理財貪饕枝葉剗削根柢
以之謀國先功而後廉耻
以之謀天下
則尊霸詐而卑王道
如是則何往而不病。
何施而不敗乎。
孔子曰。
謀道謀食
聖人豈欺人哉。
有恒言。
一飽食亦有數。
也者
氣勢往來消長進退饒乏分限節度也。
有自然不易昭然不亂之定數
如種下一粒糓。
滋潤萌芽
必有抽茁發生之限。
亦有發達長養之限。
亦有花實穎栗之限。
亦有大小多寡之限。
今日種下。
决無明日結實之理。
種下一粒
决無收斂一斛之理。
豆不生
不結
定理定數也。
氣有微著。
物有大小
故數亦有微著大小
小數小數推之。
大數大數推之。
如一斗之贏九。
不能萬斛之欠。
力士排山
不能一溜之穿石。
小數不能大數
暫數不能常數也。
故察於細而蔽於大。
溺於近而忽於久者。
知數者也。
用小敵大。
用寡御衆
皆有法焉。
不過曰幾也預也。
合而言之誠也。
一蟻之蹊。
足以黃河之築。
防之於蟻孔之初則不一擧而已
及其旣潰則糜天下之財。
天下之力。
而尙難其遏止
洪爐熾熱
大釜熬赤。
可以溪壑之水。
而退薪則止沸。
萬木之架。
不足以橋過一川
一葉之小。
足以滄海之大。
其故何也。
事硏其幾則成而不勞
道立於預則用之不窮
易所
知微知彰
此之謂也。
周以一片邠岐榛荒之地。
殷紂天下大富盛之際。
而彼日以縮。
此日以昌何也。
此則后妃采葛采蘩
彼則婦人休其蠶織
此則養鷄豢狗。
養耆耉。
彼則肉山脯林
以飫逋逃
此則一獻百拜
終日不醉。
彼則酒池牛飮
迷亂酩酊
此則陶復陶穴。
彼則瓊宮瑤臺
此則讓路讓畔
彼則攘奪盜竊
此則菲食惡衣
彼則玉食珠衣
此則匏尊萑筐。
則象玉杯
物物相反
事事相背
推厥所由
則消長興表之分可知也。
非但天下大勢如此
閭巷編戶
存亡起滅之形。
如此
孟子齊梁之君。
塗炭之民。
不過曰制民之産。
産之爲言
生子之名也。
財亦有母有子。
養其母而節其子則財恒足。
濫其子而傷其母則財恒渴。
如一井之田。
一夫百畒母也。
稼穡出子也。
五畒樹桑母也。
摘葉養蠶子也。
五鷄二豚母也。
卵育長子也。
無根柢則必無條花實之繁。
無源泉則必無盈溢波瀾之盛。
必然之勢也。
善治天下者。
必制天下之財母。
善治一國者。
制一國之財母。
善治一家者。
制一家之財母。
司馬遷貨殖所謂戶字。
亦略
得此意。
凡事不善於緩其本而急於末。
繁其花而弱其根。
語云一年之計莫如種糓。
十年之計莫如種樹
百年之計莫如種德
今日種穀。
明日求食。
今年種樹
明年求實
必無是理。
種德如此
故先其事而後其得。
正其道而不計其功。
入德要法。
凡事切切計功謀利
則欲速之心勝而事必不達矣。
七月篇是周公所作。
纖悉該括
無所不備
葢預勤儉三字爲之經緯
忠孝二字爲之根本
有德無欲。
纔應一事
便添一德
纔接一物
便添一德
有欲無德。
一事
便損一德
一物
便加一罪
欲心不存
凡事無其本而有其末者。
未之有也。
關雎人倫之本也。
葛覃后妃之本也。
籍田公蠶井田
治天下之本也。
關雎不講。
夫婦壞而人倫斁。
葛覃不講。
蠶織賤而衣章缺。
籍田不脩
則天下之人。
棄本趨末
公蠶不修
則天下之人。
不愛土物貴遠物。
井田不修
則天下之人。
兼幷掊克
而慾熾奢極。
民窮財竭。
不伏兵於農。
則猶盛水虛空
終無翕聚停駐之理。
無以滲漏潰涸之患。
人有一身
身有耳目口鼻手脚
有心以統之。
心不失統
而使耳盡耳職。
目盡目職。
口鼻盡口鼻之職。
手脚手脚之職焉。
一身之上。
豈有不了底事
天下豈有不可底事
人有一家
家有多少人。
人各有四體百能
主其家者。
不失其道。
使人各盡其四體百能
一家之事。
豈有未了底事
葢心爲一身之主。
故心有計較利害之私。
偏倚蔽錮之病。
耳目口鼻手脚從而失職
一身之事未了矣。
主一家之人。
蔽於慾而昧於理。
一家之人。
廢其職而家道窮矣。
主一國主天下
如此
公元1846年
理言道心固理之發也。
人心亦理之發也。
以氣言則人心固氣之發也。
道心亦氣之發也。
其所主。
道心主於理。
故謂之理發
人心主於氣。
故謂之氣發。
(丙午)
東北之氣主陽主義。
西南之氣主陰主利。
方陞之日。
明在木上
將夕之日。
明在木下
朝日曰杲。
日在木上
夕日曰杳。
日在木下
東方方陞之氣者。
上達性命之善。
西方將夕之氣者。
下達形氣之私。
至昏至貪之物。
必於下達處。
一兩通人所不知事
如烏是至昏之鳥。
先見惡穢
鼠是至貪之虫。
能測知藏秘。
凡人下品昏貪之性者。
類多形氣利欲一邊
通人所不能通。
測人所不能測處。
然於上達仁義禮智上。
愈益昏塞不通
是以灾必逮身。
禍必及人。
不可不審也。
草木禽獸之類。
至味者。
必帶至毒。
平和之氣者。
平淡之味。
滋益深遠
慾火同體
一點承接膏油焰硝蘊之屬。
旋旋引着
始自烱烱。
終至炎炎
燎原爍金
不可救止
若去薪止燎。
則不須焦爛之勞而火自息焉。
人之嗜欲如此
甘脆少艾華彩奢麗哇淫奇羡之物。
一切引着嗜欲之具也。
故欲養其德性
莫如先節其嗜欲
欲節其嗜欲莫如禁絶其外誘之屬也。
物之有至貪之性者。
必有至毒。
不可不察
熱火一過後。
宿灰寂寞
人慾大熾後。
百害並至。
理氣對言
故曰理無爲而氣有爲
然氣之所爲卽理之所爲也。
單言凡氣所爲者是理也。
人皆以充足其所欲爲命脉
然旣充足其所欲之時。
大禍立至。
可哀矣。
古之人所學者無他
人欲天理而已
今之人所
學者無他
人欲而勝天理而已
君子於義
小人喩於利。
以其心之所向不同故也。
惟其所向專一
是以深喩
惟其深喩
是以篤好
今人纔見深喩形氣上事則便以爲賢。
殊不知所以不賢也。
七情人心道心心字也。
豈可分屬一邊
四端亦情也。
豈有人心道心之分。
孟子所從言者
指道心也。
非指人心也。
如言本心卽指仁義之心也。
固有不同
而蓋有四等。
形體不同一也。
氣禀不同二也。
情欲不同三也。
習俗不同四也。
形體不同
人物禽獸草木是也
氣禀不同
如聖凡智愚是也
情欲不同
如君喩義
小人喩利是也
習俗不同
如習於善則爲善
習於惡則爲惡是也
是豈所禀之理不同也哉
草木禽獸與人不同
謂之局於形氣可也。
若謂理本不同則不可。
夫厚蔽梏喪之人。
酷似全無良心
謂之不禀天性可乎。
草木禽獸有生之初。
局於形質
雖與禀生之後梏喪者不同
然其理則未嘗不同也。
所以一日得生天地間者
以其有天理也。
公元1847年
天理人欲而已
然則人欲只是害生之物也。
何貴於是而爲之也。
(丁未。)
道不外於五倫
而傳道者師也。
敎不出於五典
而立敎者師也。
倫各其一。
而師包其五道所在
卽師之所在也。
道在於君則臣師君
道在於臣。
君可師臣
推之皆然。
父之所師。
子亦師之。
君之所師。
臣亦師之。
非但可以上下貴賤
亦可以通古遠近
犯上作亂
不順之病。
巧言令色
順之之失。
不順之病。
與仁相反
所易知。
順之之失。
與仁彌近。
所難辨。
聖賢敎訓
每擧兩端而理自明
禮之用和
有分違禮時。
便覺不和
所謂和當於上求
大丈夫一言作一事。
便當思質鬼神無疑
百世以俟聖人不惑
君子確乎不拔之強。
不足以當大事重任
遯世不見知而无悶之塞。
不足以感鬼神動天地。
尊中攘夷狄。
窮天地之大經
己私奉帝衷。
聖賢之要法。
心者。
人之神明合理氣包動靜者也。
性則心之體而理之乘氣而靜者也。
情則心之用而理之乘氣而
公元1848年
動者也。
(戊申。)
理言則心猶太極之統四悳
性猶利貞
情猶元亨
利貞萬理之歸藏也。
太極之體也。
元亨萬理之發施也。
太極之用也。
以氣言則心猶元氣之統四時
性猶秋冬
情猶春夏
秋冬萬物成終也。
春夏萬物之生始也。
分言則心者萬理之總會主宰者也。
性者寂然不動而萬理咸備者也。
情者感而遂通而萬理發用者也。
各有所指。
不可混淪看。
合言則心也性也情也。
一理也。
渾然彼此內外終始本末之間。
此理之全體也。
理言則聖凡之心一也。
舜蹠之性一也。
堯桀之情一也。
同故也。
以氣言則天下之心。
有萬不同也。
天下之性。
有萬不同也。
天下之情。
有萬不同也。
異故也。
所謂理者。
是氣之本體準則也。
所謂氣者。
是理之形體器具也。
理外無氣。
氣外無理
天下無有理無氣之物。
無有無理之物。
雖曰一物可也。
聖賢立敎
分別言之。
猶恐其分之未精。
認之或雜。
何故也。
此處最當玩索
理者是物當然之則也。
所謂形而上之道也。
氣者是物能然之具也。
所謂形而下之器也。
物之爲物。
不可闕一。
然纔曰循理無往不順
纔曰任氣無往不礙
其故何也。
此處最當着眼
理本尊而無對者也。
氣本卑而有對者也。
無對兩在不測
而體萬物而不遺。
有對故一定不易
而局一方不通
周子所謂物則不通
神妙萬物
所謂通氣是也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以其理而言則陰陽柔剛仁義也。
一理也。
以其分而言則陰陽氣也。
柔剛質也。
仁義心也。
三才也。
天地人合一物則見其不可闕處。
分爲三物則見其不相通處。
天地至大。
鬼神至微
若不可以究。
然其感通之妙則自人心至近至切處始。
故孝爲達道之首。
人心之悳。
仁爲長。
仁發爲愛而愛莫先於愛親
不盡愛親之道而能感天地鬼神者。
未之有也。
中庸八悳之方有三。
生知安行也。
學知利行也。
困知勉行也。
大舜生知安行也。
顔淵學知利行也。
子路困知勉行也。
此知仁勇之等也。
行道之人有三。
大舜也。
文王也。
孔子也。
大舜
道德功業
備於一身
無以尙矣。
文王
合數世而備成
孔子
無名位而行於天下萬世
大舜文王
哀公三章
是也
中庸鬼神以上
惟見其塞。
鬼神以下
惟見其通。
默究所以然之故。
只是一箇誠之道也。
此乃天地本性
鬼神良能也。
非人力所能安排措置而致之也。
道者於此默觀可也。
人之爲學
心與而已
心以主本全體言。
理以發用零碎言。
中庸所謂大本達道至德至道與道大德小德大道小道至聖至誠
皆指此也。
是故
言心遺理
言理而遺心
善言也。
有以理言者。
有以言者
二者。
不可合而爲一
譬如性一也。
本然之性。
有氣質之性。
雜而言之不是
心本氣也。
本理也。
理氣不離
故亦可互言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古今理氣之別。
此語最盡。
一形字上
一上下字而已
上下含蓄得無窮。
而字只是語辭
與以字意義不同
乾健坤順
震動巽入。
坎陷離麗。
艮止兌悅
形而上之道也。
乾天坤地。
震雷巽風
坎水離火。
艮山兌澤
形而
下之器也。
二者不可不分
不可不合
形者理氣合一之物也。
觀理者當於此求之。
觀氣者當於此求之。
八卦橫圖。
當觀生出先後次序
圓圖當觀流行之消長循環
方圖當觀方體之中外遠近。
先天當觀天道自然
後天當觀人道當然之用。
易者天地之眞像。
聖人神器也。
自未畫之前觀之。
則非天下神聖
不能形容發揮
自已之後觀之。
則使天下萬世之人。
無上智愚
得以酬酢需用
此之謂成器也。
成器者。
耒耜舟車䂓矩準繩
非聖人之神智
不能刱始營造
旣成之後
人人得以受用不匱亹亹不倦也。
由是觀之。
賢者與能不肖不可能則非常器也。
智者與能而愚者不可知則非常道也。
卦者體也。
者用也。
一體一用
相待合一然後
成全器。
若兩者闕一。
則如廢輪而轉車
毁帆而運船
終莫之成也。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
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易之用有此四者而已
四者相合爲一。
非四各一道也。
方其觀象也。
辭與占在其中矣。
方其觀變也。
象與辭在其中矣。
至誠卽眞實無妄之謂也。
天地之道。
本自眞實無妄
故皆有積漸
如一陽始動於冬至盛陰之下。
逐旋長養
二陽三陽四陽五陽
至于夏至
極乎六陽
則其長也非一朝一夕之事也。
陰之消也亦如此
一株於此
甲坼生芽生葉生枝生花生實。
許多節次
許多時節
此皆實理也。
如或有朝生暮拱。
冬華春結之木則非常道也。
滄海雖廣。
原其生則涓涓之會也。
泰山雖高。
究其微則塵塵之多也。
文武之興。
實根於藝糓。
赧王之亡。
實兆於下堂
是豈無漸而偶然得之者哉。
是故培根則繁實。
履霜堅冰
小兒皆知之。
以其至誠無妄故也。
前知之道。
豈有外此者哉。
易曰。
卑高以陳。
貴賤位矣。
天下之物。
未有不自至卑而萌。
未有已萌而不極乎至高者。
善念一萌於至隱之下。
而積達乎至顯之上。
惡念一萌於至微之中
而積發乎至著之外。
非人之所能爲也。
天地至誠無妄之道。
本自如此
易曰。
日往月來
月往日來
屈伸之道也。
天下之物。
未有此往而彼不來
彼往而此來者
如有得則必有失。
有失則必有得
得失一原也。
有利則必有害
有害則必有利
利害一事也。
故君子之屈伸以道
小人屈伸以物。
晝夜一日之數也。
日月一朔之數也。
物有大小
有遅速。
道者觀則可見
易曰。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陰陽以氣言。
晝夜之說也。
柔剛質言
生成之說也。
仁義以心言。
愛敬之說也。
三說理則一也。
各有所司
不可相推也。
墨氏。
知仁而不知義
非道也。
楊氏
知義而不知仁。
非道也。
老氏
仁義而尙玄虛
非道也。
佛氏
仁義而說輪回
非道也。
仁義
人之道也。
人而廢人之道。
猶天不能寒暑
不能長養也。
心之爲職。
虛靈知覺也。
所謂虛靈知覺者。
天下萬理無所不具
天下萬事無所不管也。
是物存主於一身而統該萬化
實爲一身生道
不可頃刻不存
毫忽不察也。
之者存心之道也。
之者明理之道也。
學之爲道
惟此兩段而已
若夫聖人
不待存而自存
不待明而自明
天淸而寒。
地濁而溫。
故去地遠則溫濁之氣漸薄。
天近寒淸之氣漸盛。
水流就下
水源發於高山
終會於深谷。
是以源發處必多寒者
地高故也。
合處必多溫者。
地低故也。
高山雪後消。
平地後雪
先消。
以此
我國濟州南海中。
南極不遠。
多暑少寒之地也。
然而漢挐山頂
五月雪尙不消者。
山高而去地絶遠故也。
西蜀在西南之隅。
宜其不寒山高五月有雪者。
地勢占高故也。
水出自蜀境。
二廣二浙而流入于海。
其高下之勢甚相懸
其多寒可知也。
淸寒之氣。
自天而下降。
溫濁之氣。
自地而上升。
寒氣遇溫則融而生水
溫氣薄寒則蒸而生雲
雲合雨下
天氣下降地氣不應則霧作而不雨。
地氣上升天氣不應雲興而不雨。
易曰。
密雲不雨
往也
地氣上升爲雲而尙往者
天氣不應故也。
口噓凍石生水
火蒸寒物則生霧。
一理也。
燥濕二氣
充塞兩間
高而顯者。
爲日爲月爲星爲辰。
降而濁者
爲山爲澤爲土爲石。
薄則爲雷。
撓則爲風。
蒸則爲雲爲雨
凝則爲霜爲雪。
莫非陰陽變化之迹也。
易曰。
知變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爲乎。
所謂變化者。
陽變爲陰。
陰化爲陽之謂也。
天地良能如斯而已矣。
變化皆有漸。
特地陡絶之事。
今日流金爍石。
明日折膠皸皮。
無不病之物。
然而病者
變化
迹。
極微有漸而使之不知不覺也。
禽獸羽毛
熱則希革
寒則毨氄。
草,木根枝。
熱則發生
寒則堅實
變化之迹。
循環不息
乃至無僞之道也。
事事物物上。
自有天然不易道理十分恰好
纔着一分私意曲見安排穿鑿
便破碎滅裂
譬如一株樹。
有時節萌芽蓓蕾開花結子
自然完美
若着些一智巧
催促推遷
便不完全
百工執事
也有䂓矩繩墨
不循那路子
而好自用奇巧者。
便不天然
易曰。
君子所居而安者。
易之序也
序也者。
先後尊卑之等也。
太極兩儀
陽儀居上
陰儀居下。
四象老陽一數九。
少陰二數八。
少陽三數七。
老陰位四數六。
八卦乾一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先天圖陽則始於震
上極乎乾。
陰則始於巽
下極乎坤。
後天圖則始終艮。
男位北而面南。
女位南而面北。
上下六十四卦序之類。
皆有尊卑之等先後之次而不可易也。
所謂易之序也
人事推之。
父子尊卑之倫。
君臣貴賤之等。
兄弟先後之次。
夫婦內外之別。
朋友親踈之分。
易之序也
細推則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無非易之序也
至於萬事萬物
序則亂而不理
危而不安
故曰君子所居而安者。
易之序也
易曰。
所樂而玩者。
爻之辭也。
何謂也。
曰。
聖人旣立象設卦。
卦有六爻
爻有尊卑貴賤得位失位有應無應或動或靜之象矣。
旣有象矣。
則不能無愛惡取舍去就誠僞之情矣。
有情矣。
則其吉凶悔吝憂虞休咎之驗。
各以類應者。
自然不易之理也。
聖人於是逐卦逐爻之下。
繫之以辭。
如乾卦之下。
繫之以元亨利貞
坤卦之下。
繫之以元亨利牝馬之貞。
初九之下。
潛龍勿用
初六之下。
履霜堅冰至之類也。
天地幽隱之情。
鬼神湮欝之心。
於是乎著明宣發
天下之人。
貴賤賢愚
而咸得以易知易從。
譬如瞽矇開眼
乃睹日月之明。
聾聵醒耳。
得聽鍾鼓之音。
其驩虞快樂
如何也。
故曰鼓之舞之以盡神。
又曰鼓天下動者存乎辭。
其樂可知也。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
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何謂也。
曰。
此言君子易之道。
動靜全之不同也。
無事無爲之時。
觀象玩辭
易中何所不備
沉潛反復
潔凈精微之體。
於此得之矣。
及其有事而問焉。
極其數通其變。
而玩其吉凶悔吝之占。
則專
一卦一爻而已
動靜體用分合全之妙也。
大德敦化德川一般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何謂也。
曰。
天地前之易也。
乾坤畫後之易也。
天高地卑
乾上坤下。
不用比較安排自相脗合
一定不易之理也。
所謂易與天地是也
曰卑高以陳。
貴賤位矣。
何謂也。
曰。
此言形質也。
形質屬陰。
逆行自下達上。
草木生長土木成造之序則可知也。
卑高以陳。
指事物而言。
貴賤位矣。
指卦體六位而言。
事物無不先卑後高
卦爻亦自下上生也。
葢天地乾坤。
統體言。
陽也。
高貴賤。
一物言。
陰也。
故言天地
則先言天後言地
言卑高。
先言後言高。
動靜有常
剛柔斷矣。
何謂也。
曰。
動靜
陰陽實體也。
剛柔
奇耦兩爻也。
方以類聚
物以羣分
吉㐫生矣。
何謂也。
曰。
方物實體也。
吉㐫占辭也。
水之所向在下
天下之水。
同聚于海。
雲之所往在上
天下之雲。
同會于天。
所向善則天下善人皆來聚。
所向者惡則天下之惡人皆來聚。
方以類聚也。
男女同出一母
內外異宮。
豆萁同出一根
貴賤異器
物以羣分也。
凡有聲色貌象而盈於天地間者
皆氣也。
自存諸人而言之。
一動一靜
一語一默
無非氣也。
若執此而證之曰此氣也。
此言非不的當
非不分明矣。
雖然
若但如此而已
則聖所謂微。
所謂隱。
所謂無聲無臭
所謂形而上
所謂無極太極
所謂見聞所及
何事也。
所謂理也。
此雖無形。
實爲有形之主。
此雖至微
實爲至顯之體。
此雖無爲。
實爲萬化萬事根本也。
聖人明見其如此。
而悶衆人懵然無覺
汩沒馳逐形氣作用之中
不得不指出明示之。
指出其所不可見者而使之見。
指出其所不可聞者而使之聞。
指出至隱至微者而使之著顯。
其勢顧不難歟。
是以言之不足則畫之。
畫之不足則歌之。
歌之不足則註之。
前聖後聖所以指出發明者。
無所不用其極
可謂苦心血誠矣。
然後隱者顯微者著。
靑天白日光明
使天下萬古之人。
得以同賭而同聞。
聖人之功。
亦可謂神矣。
奈之何理氣一物
太極之說。
駸駸熾盛
使旣睹之靑天掩翳不見
旣升之白日薄蝕不明
曷故焉。
此必億兆生靈不安之兆。
思之及此
不勝浩歎
非人力之所及
奈何奈何
道體浩浩
極廣極大
上際下蟠
若不可以方向摸捉。
自存諸人具於心者而言之。
則其未發也。
一毫偏倚累然後謂之體。
其已發也。
一毫前却之差然後謂之用。
得失存亡
有在造次須臾之頃。
間不容髮
則所占地界。
可謂至狹而至窄矣。
是以動不動
臨深履薄燭微硏幾之工。
則體倚不立。
用窒不行
天壤倒置
燕越背馳
道不與我相干矣。
凡有一物
必具形氣神理
然其可見形氣也。
不可見者理也。
可知者理也。
不可知者神也。
理氣合而爲人
故人之中
只有此二者而已
更無他物。
但理爲主而氣爲之役則無往不善
爲主而理反爲役則無往而非惡。
譬如一家之中
只有奴主兩人
爲政則治。
爲政則亂。
興亡得失
皆由此兩人而已
爲政爲政之間。
有自然如勉強如此之別。
善惡大小深淺之別。
有理氣兩物。
養其理則理強。
任其氣則氣強。
物亦有理形兩面
所窮者在理心與理會日就高明
所究者在形則心與物化而日溺汚下
讀書利病
如此
也者
萬物非人所爲者也。
如一之中
能視遠。
能聽德。
鼻辨臭之善惡
舌辨味之善惡
口辨事之善惡
誰使之然也。
所謂神也。
乃理之妙用也。
未發之性。
以不雜氣者言之則堯桀一也。
已發之情。
以不雜氣者言之則堯桀一也。
同者理也。
不同有氣故也。
學者要在化其不同者。
歸于同耳。
其要只在妙敬致知兩事
通貫發未發。
恭敬知覺
心之全體也。
恭敬主一
知覺該萬。
通貫動靜之道也。
動時恭敬靜時恭敬
靜時恭敬動時恭敬
恭敬與心爲二物
動時有知覺而靜時無知覺。
靜時有知覺而動時無知覺。
知覺與心爲二物
體用二字
本出佛書
儒家借用之說也。
體用本末之意。
內外之義。
先後之義。
能所之義。
故有動靜分體用者。
有以性道分體用者。
有以費隱分體用者。
有以理象分體用者。
有以物理分體用者。
文異義。
不可混淪推遷
如執靜體動用之說。
疑費屬動隱屬靜則不可也。
理體象用之說。
疑理屬靜象屬動則不可也。
此等處當活看也。
仁義相對
仁體義用之說。
有義體仁用之說。
是則仁義互換體用也。
陰陽相對
陰體陽用之說。
陽體陰用之說。
是則陰陽互換體用也。
理氣相對
有理體象用之說。
物體理用之說。
是則理物互換體用也。
以此推之。
則隨文異可見
朱子以太極爲動靜爲用之說。
爲未安而改之者
慮誤看者認太極靜陰陽爲動故改之
太極本然之妙。
動靜者所乘之機。
此語極精
其實則曰體曰用。
亦無分屬動靜之嫌也。
知體用之不可偏屬動靜之義。
則理爲體氣爲用。
亦無不可也。
道理本也。
氣數末也。
本末固出於一原
則亦非二事也。
以道爲主
則貫乎進退得失消長之中
無時不全。
無處不行
氣數盛衰長短
不足以問矣。
氣數爲主
則進不知退。
得不知失。
消不知長。
所謂道理者。
已不與我相干矣。
然則所謂氣數者。
亦墮空落虛而無所用矣。
是以君子之學。
講道理之當不當而已
不問氣數之如何。
天以主宰言則謂之上帝
妙用言則謂之神。
自存諸人者而言其主宰則曰心。
言其妙用則謂之神明
言其禀受則謂之性。
言其發用則謂之情。
是皆指理而言。
然氣亦不外是矣。
葢天無無氣之理。
亦無無理之氣。
欲擇無氣之物
而名之曰理。
則終無言理之地矣。
欲指無理之地而名之曰氣。
則亦無言氣之地矣。
所謂理氣
只在分合看。
理上自有體用
如仁爲體義爲用之類也。
氣上亦有體用
陰爲體陽爲用之類也。
以理與氣相對說。
則理爲體氣爲用。
指道德爲本體
動靜日用之類也。
以物與理相對說。
則物爲體理爲用。
人身爲體而仁義爲用之類也。
不可滯泥看。
堯曰允執厥中
湯曰惟皇上帝
降衷下民
箕子曰皇建其有極。
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孔子中立而不倚。
子思子曰中也者天下大本也。
朱子直上直下
又曰如通天柱。
深衣負繩
易曰敬以直內
九容頭容直。
小學肩背竦直。
者天所以生人之德也。
人得此中而生。
體不立則無以爲人之道矣。
主敬然後體直。
直然內直
內直然後可以天下大中
天下大中然後
事事物物之中
得以行矣。
之德其盛矣乎
言者心之聲也。
幾之動而吉㐫先見者也。
故聽其言而細究其所從而所從而往
則其得失吉㐫
影響符契相合
差錯逃遁處矣。
月受日光而成其明。
日資月精而生其明。
然月受日光易見。
日資月精難知。
水火互根之理也。
體用一源
當就太極圖第一圈上。
看下面許多物事已具於此
顯微無間
就陽陰靜以下圈上。
須觀物物各具此。
自理觀物。
則理如此故神亦如此
如此故氣亦如此
如此故形亦如此
物觀理。
形成故氣聚。
氣聚故神會
神會理具
人心道心
合亦不得
離亦不得
合不得也
無時照管
離不得也。
無處省察
人心分上
聽命道心則危者安。
道心分上
不雜之以人心則微者著。
虞書
須觀大舜四門明四目四聰
何等氣象
悻悻自用
方命圮族
何等氣象
天理人欲存亡得失之判在此。
讀書講道
得一說。
便自主張。
不樂與天下古今人通共講討
以求眞是所在
守一己私見。
黯黯終身
自誤誤人者。
視闢四門底氣象。
何如也。
智屬水。
有分解開釋之妙。
天下膠漆膩垢
難解釋之物。
涵水中。
則莫不分別爲二。
融釋潔凈
已。
水之妙用如此也。
是故智之用。
最盛於分別是非而已
知覺分別是非之具也。
知有分解之義。
覺有開釋之義。
孟子是非心智也。
朱子知覺智之事也。
其實一也。
理與氣不相雜也。
故以爲主而卛其氣則無往不善
以氣爲主而反其理則無往而不凶。
理與氣不相離也。
故以爲主而明之養之則能變化氣質
以氣爲主而循之培之則能移易性情
理通故該動靜
氣局故動非靜靜非動。
心能虛靈不昧者理也。
雖曰虛而今不能無塞。
雖曰靈而今不能無頑。
雖曰不昧而今不能免乎有時而昧者。
有氣故也。
心能具衆理者理也。
雖曰具衆理而今不能得一理者。
有氣故也。
心能應萬事者理也。
雖曰應萬事而今不能應得一事者。
有氣故也。
是故不可不先明其理。
當以十分無欠者。
爲之本爲之準。
以爲嚮望恢復之地。
不可密察其氣。
當以一毫凈者
爲之病爲之闕。
以施克治變化之功。
是故一心字。
兩邊分說
惟恐其或雜之而不明也。
惟恐其或離之不察也。
說理而遺氣。
執氣而爲理
大失本文之旨矣。
有恒言。
皆曰堯舜與人同一心也。
同一性也。
同一情也。
此則以理言也。
雖曰理同而彼實無所不知
而我實有所不知。
彼實無所不能
而我實有所不能。
彼實參天贊化育。
而我不能參天贊化育。
彼實爲法天下萬世
而我不能爲法天下萬世者。
其故何也。
烏在其心同同情也哉
無他焉。
氣爲之拘。
欲爲之蔽也。
不見理之本體
而但以治氣制欲爲道。
則如釋氏絶倫
陸棠主敬之類也。
不見氣之所在
而但以靈覺作用爲理
告子說性。
管商尙功之類也。
說道理。
有正說有倒說。
如說仁心之德愛之是正說。
如說愛之理心之德是倒說。
說天命之謂性卛性之謂道是正說。
如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是倒說。
說明虛靈不昧
衆理萬事是正說。
如說這箇道理在心裏。
光明照澈是倒說。
旣曰理則理中何所不具
何所不有
但以文字求之。
文字亦有未及說者矣。
事物求之。
事物亦有未及見者矣。
但得其理則無古與今。
無人與己。
格物窮理
穿貫竹管
有未透些子處。
便通不得呼吸
凡有一物
必有一理
十分格得九分九釐。
格者只有一釐一毫
亦與全未格物無異
大學經。
旣曰。
格物致知
又必曰。
物格知至
傳補亡章。
旣曰。
卽夫事物
因其已知而益窮之。
以求至乎其極。
又必曰。
用力之久。
一朝豁然貫通
葢雖用力格致
勤苦千百。
而若未至一豁然貫通處。
則不可曰物格知至
知法天禮法地
日月星辰雖高而附麗天內
土石水泉雖深而含載地上。
更無高於天之物。
更無深於地之物。
萬物涵育生長其間
若使天有覆燾不盡
地有持載勝處
則天不足天地
萬物不得萬物
學者致知
當以無所不周爲心。
致禮
當以無所不敬爲心。
以此意存諸胷中可也。
聞一過僧來住懸燈寺。
每夜五鼓
一高榻於中堂
升坐說法
使緇徒圍坐而聽之。
不許疑難問辨交相取正
不論其說有理無理
只此一事便大錯誤。
衆人差處。
我喜正之。
我有差處。
則却畏忌䂓正
此實天下暗之見。
此實天下至危之道。
不自覺悟。
哀哉
學者不可深省痛懲之。
說得失。
不足辨也。
未發者已發之體也。
已發者未發之用也。
所謂體立而用行者
譬如立標於中。
而影隨日照東西南北矣。
非標之轉移搖易也。
若使標之立於中者。
有些
右偏左倒東倒西之時。
則其影之發於外者
一切差繆而皆失其方位分限矣。
蓋按標之偏與不偏倚與不倚。
而推其影之差與不差也。
視影之過與不過及與不及
而驗其標之中不中也。
是故體不立則用不行
不行則體不立。
豈可二之也哉
體用一原之妙至矣哉
善卿曰。
譬如洪鍾懸空
小撞則小應。
大撞則大應。
其所撞。
發音不差
洪鍾未嘗移動
亦此理也。
𥠧程曰。
若於喜時
化喜而外馳。
則更安能應得怒事無差。
若於怒時。
化怒而外馳。
則更安能應得喜事無差。
大學所戒四有五辟
正亦爲此故也。
天下大本
謂立之於而外應。
四方八面
均齊方正
其未發也。
只如此。
其已發也。
只如此。
但有寂感動靜之異耳。
非謂未發在內而已發出外也。
譬如一枚蠙珠頓放在此。
初無五采之可言。
及其照物也。
紅物渾身發紅
照靑物則渾身發靑
黑白如此
物去則亦復如初
無他
珠之爲質
淸極粹。
故應得五采。
隨應百化
珠之本體固自如而未嘗變也。
天下至精
安能如此
酈生勸立六國後。
以爲羽翼
其計似矣。
漢高一聞
侯之言。
便促銷印。
石勒一聞其說。
而便知其爲失計
此必有得較著之筭。
此等思量
一格致之端也。
上九不可復上。
則此便是一陽生於下之幾。
不遠復是也
至誠之道。
可以前知
不能前知者。
非知道者也。
得其道則吉。
失其道則凶。
夫何疑之有。
美之反則必爲至惡之物。
至馨之物敗則必成至穢之物。
大利之中
必藏大害。
至卑之中
必含至高。
道者默識可也。
萬物不問美惡
皆有要用處
天地大化觀之。
則少一箇不得
治病養生
非蔘朮。
不能補元。
非黃硝。
不能去疾
天地功用如此
至毒之物。
其用甚緊
劣下之物。
其用亦不歇
天地之心孔仁
發生萬物
成就萬物
雨露
不能生物
霜雪
不能成物
霜雪之非殺物而爲生物之本者。
其知天地之心者乎。
和風甘雨
鼓發萬物而莫不生養。
惟向死之物。
得是氣而尤速其腐敗衰亡矣。
天道栽者培之
傾者覆之。
如此
數者乘除加减而已矣。
物之將興也。
其數乘而加。
物之向衰也。
其數除而减。
凡看一字一物
看之應之者
心也神也。
一字一物
理也道也。
不可言有理而彼無理
彼是道而此非道
此合內外之道也。
之者在外則應之者在內
之者在內則應之者在外
雖有內外彼此之分。
其實皆理也。
理一也。
不會神字意思
鈍滯了理字。
天下至仁
不能成天下之大業
天下之至貪。
不能天下大業
天道循環不息
譬如軠車反覆翻轉
上者反下。
下者復上。
左者居右
右者在左。
暫停息。
膠着一邊
便缺裂破碎而行不去矣。
不通天理膠固人欲如此
愛人者人恒愛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侮人者人亦侮之。
奪人者人亦奪之。
明白易知之道也。
太極圖第一圈。
而已矣。
於此可見天下萬物
只是理之所爲
更無他物也。
陰陽圈。
居中在外
可見是理不離是氣之中
五行圈。
理圈內着五行字。
可見物物在理內也。
男女圈。
乾男坤女分對左右
可見男女同一理也。
萬物圈下。
終書萬物化生
可見物物具理全體也。
以心之靈。
鑑物之理。
譬如止水照物之形。
若有些波動
則便自昏亂
失物正形
講說帶些爭心勝氣
則便已昏蔽
轉益迷亂
更安能照察精微
切可戒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