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自动笺注)
性齋先生文集卷之三
 經筵講義
  
公元前1070年
中庸(辛未二月十四日)
上御延生殿。
中庸六章九章
臣讀之並註釋義訖。
上讀十遍
因問惡者可懲。
而反隱之何也。
臣對曰此所謂惡。
卽是言之不善而已
非罪惡之惡也。
罪惡則豈或隱之乎。
四罪天下咸服。
所以懲惡也。
至於語言過則掩覆之。
大聖山藪之量。
含垢匿瑕之道也。
故人盡言無諱
樂告以善也。
虞書曰闢四門明四目四聦
又曰敷納以言。
嘉言罔伏
此是好問察言
以來天下之諫者也。
仍奏曰中庸一書
始言一理
中散萬事
復合一理
理卽天所賦也。
性卽人所受也。
性統於心。
故篇中雖言性不言心
朱子之序。
必先堯舜相傳心法之者此也。
大學正心
修齊治平之本。
亦此也。
盡其心則知其性。
知其性則與天理爲一。
中庸之道
不勉而自中矣。
伏惟念哉
又曰此書三十三章之中。
天德王道下學上達之義。
無不備盡
而爲大節者六。
大支者四。
各有綱領條目
其義詳見於卷首讀法及每章章下之註。
 留心省察焉。
中和位育之。
功不難致矣。
伏願 懋哉懋哉。
中庸(三月初四日)
上講中庸十九章二十章
 上問爲政固難矣。
而以蒲盧譬之
何以若是其易也。
臣對曰 殿下知政之難。
此 宗社生民之福也。
書曰后克厥后
臣克艱厥臣。
政乃乂。
傳曰爲君難。
爲臣不易
此皆思其艱。
以圖其易之謂也。
若其敏政之道則上文言文武之政。
下文所言修道以仁是也
孟子文王之德。
必曰發政仁者此也。
率天下以仁則民之從之也易。
故其化甚速也。
 殿下勉勉行仁。
則於爲政乎。
何難之有。
 上曰道與仁。
無異義。
曰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有若言者何也。
臣對曰此道字。
首章所言率性之謂道之道。
道卽理也。
理卽性也。
中有仁義禮智四德
而仁爲四德之元。
修其仁則四德備矣
道言其綱。
仁言其目。
實非二致也。
 上曰郊祀宗廟
誠敬何以享祀乎。
臣對曰以仁孝爲本。
行之以誠敬則天神可格。
人神可饗。
仁孝誠敬
非但享祀爲然
治天下之道。
皆本於此
故曰治國其如示諸掌。
 上指哀公問政子曰云云曰。
臣答君之辭。
不當如是
况魯父母國之君也。
此則引用他書。
如是耶。
臣對曰 聖學高明如此
欽仰萬萬矣。
論語則於哀公問處。
必言孔子對曰。
孟子齊王之問。
亦曰孟子對曰。
而此不然者。
當時直書君臣問答
子思家語文故也。
 上曰得人然後可以爲政
若不
身以道。
雖有其人。
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臣對曰下文尊賢二字
得人要道也。
生知之聖。
及其至也。
亦有所不知焉。
所以聖人皆有師友
 上曰孔子問禮老子矣。
 又曰人性本善
雖或有過
改之亦復可用也。
臣對曰此天地包容盛德也。
天賦之初。
均是性善
豈有君子小人之分乎。
特爲氣質不同
習於惡則爲小人
習於善則爲君子。
聖人在上小人
亦皆從化矣。
中庸(四月十九日)
上講中庸二十一章二十三章
臣先讀釋義訖。
 上問自誠明自明誠
反覆換言之何也。
臣對曰非反覆互換也。
自誠明與自明誠
指意各殊。
自誠明者。
誠實之理而明無不照也。
此則聖人之德。
與天道合一者也。
明誠者。
由明其善而後乃可合於誠實之理也。
賢人之學。
人道造極者也。
 上曰與天地參聖人之德。
廣大博厚矣。
臣對曰首章云天地位萬物育。
卽此意也。
故曰高明配天
博厚配地
此皆言聖人與天地同其軆用也。
夫天在上在下
人在其中
藐然一身
參之爲三才者。
卽是而已
誠者眞實无妄之謂。
而理之純一不貳者也。
故易曰天行健
君子自強不息
天之運行
若有一息間斷
何以一日一周
而與日月度數
一毫差錯
萬古如一乎。
至如花果之類。
一禀於理。
黃者黃紅者常紅。
莫非誠實之道也。
後章云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
盖曰天之所以爲天也。
於乎不顯
文王之德之純
盖曰文王所以爲文也。
純亦不已
文王不已
天道之誠一無貳也。
欲望 殿下以至爲主
學問思辨政令敎化之際。
純亦不已
可以天地化育與天地參矣。
中庸(四月二十九日)
上講中庸三十三章
臣讀之並註釋義訖。
 上問尙不愧屋漏
不動而敬。
不言而信。
此非愼獨之工。
何以致之。
臣對曰 聖敎至當矣。
屋漏者。
室中之最幽隱處。
而人所不見。
己所獨知之地也。
首章所云戒愼其所不睹。
恐懼其所不聞。
所以天理本然也。
此章所言。
人事用工之效也。
衛武公年九十有五。
作懿戒以自警。
使人日誦於其側。
卽此抑詩也。
故稱睿聖武公也
 上問奏假無言。
時靡有爭。
註義欠詳。
臣對曰此謂祭祀之始。
無言而肅敬
無爭齊一
極盡誠意
感格神明之義也。
神且感格
况於人乎。
故不賞而民勸。
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亦言愼獨之效也。
臣仍奏曰中庸三十三章
今旣畢 講矣。
始言天命之性。
終言上天之載。
卽是上達之事。
中間多少節目
無非下學之要。
一一玩味
首尾貫通
然後聖人極功
致也。
伏惟 念哉念哉
詩召南(五月十四日)
上講詩召南鵲巢采蘩二篇
 上問南國諸侯
文王之化。
正心修身
以齊其家。
女子亦被后妃之化。
而有專精純一之德。
此是文王修身齊家之化也。
臣對曰 聖敎至當矣。
文王德化
實本於正心修身
修身齊家
大雅亦曰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孟子因此以贊文王之德曰擧斯心。
加諸彼。
盖心者。
一身之主。
萬化之原也。
大學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齊。
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
董仲舒正心正朝廷。
正朝廷以正百官
百官以正萬民
聖人之化。
專以正心
修齊治平之本。
伏願 殿下正心之工。
懋哉懋哉。
 上曰南國文王之化。
侯夫人
能盡誠敬
奉祭祀。
文王之前
不能誠敬祭祀耶。
臣對曰必是化於德以後之事。
詩人之如此也。
祭主誠敬
苟非誠敬
何以感格神明乎。
非獨祭也。
萬事萬物
不以誠敬
成其始終也。
 上曰蘩爲祭事也。
而註云以供蠶事
何義也。
臣對曰蠶亦爲祭事故也。
禮曰王后親蠶
供祭服。
此與帝王親耕籍田
以供粢盛同義
而亦所以女工農工艱難也。
 上曰此與周南葛覃同耶。
臣對曰大軆則同。
葛覃婦職而已
采蘩
兼爲祭事也。
 上曰召公爲誰。
臣對曰燕世家云與周同姓
皇甫謐云文王庶子。
此在此篇小註
而未知孰是。
 上曰又出於他書耶。
對曰臣愚未之詳也。
臣仍奏曰二南詠歌文王德化
文王所以致此德化者。
亦由周召之臣爲之輔相宣布故也。
聖人必有賢臣而後
可以相須成敎化也。
公元前1068年
詩小弁章(癸酉五月十五日)
上御慈慶殿。
講詩小弁章。
君子無易由言
耳屬于垣
此君子。
指君而言也。
爲人君者。
不可易於其言。
兩句後世人主鑑戒也。
臣對曰屬垣則其窺伺觀望之態。
極爲陰秘。
而如見其肺肝也。
 上曰小人情狀也。
臣對曰人主虞舜明四目四聦
左右前後
無非正人
而賢士大夫日與之相接
討論治亂
辨別忠邪
小人自除矣。
上曰唐德宗將廢太子而立舒王
李泌諫之。
何如人也。
臣對曰父子之間。
所難言也。
苟非忘身殉國之忠。
豈能以死諍之。
至以家族保之
感悟人主
眞知宰相之職者也。
 上曰李泌所謂還宮勿露此意者。
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之意也。
深憂遠慮
可謂至矣。
臣對曰言若漏洩則姦人必有乘機讒譖之患。
 上曰唐德宗何如主乎。
臣對曰唐之中主也。
大學之道。
國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而德
不能自修而然也。
 上曰家齊而後國治。
豈有不能齊家而能治國者乎。
講官之言。
誠是也。
 又曰犬戎幽王而立平王
實平王必復之讐。
而乃忘其讐。
非贒君也。
臣對曰平王非但不思討賊
反爲申侯屯戍
朱子譏之曰平王只知有母。
而不知有父
知立己爲有德。
而不知弑父爲可怨也。
仍復啓曰有天地
便有夫婦
夫婦
便有父子
夫婦父子也。
人倫之本。
親親之極也。
然而猶或有離間骨肉之情。
如此詩之所言者
噫。
浸潤之譖。
膚受之愬
可畏也。
然苟能聽之聰而察之明。
則雖百舌之長。
以售其奸而爲厲階乎。
廢立
大擧也。
一女子所可獨辦。
有奸比周
表裏和應
潛圖不軌
褒姒虢石父爲黨。
以行其計。
小人不可近。
有如是矣。
晉有申生之禍。
里克與謀
漢有戾太子之變。
江充爲亂
可勝歎哉。
關雎麟趾之化。
興周之本。
而後不能仰法聖祖
以致小弁之變。
平王東遷而遂衰不振
君子焉耳
大東章(五月二十六日)
上御慈慶殿。
講詩大東章。
臣先讀一遍釋義訖。
 上讀十遍
問曰周道一也。
盛時君子履之
小人視焉。
及其衰也。
公子行之。
人心病焉。
時移事變
人心所感不同
可見於此矣。
臣對曰文武之時。
在位君子
行此大道
在下
小民
視而效之矣。
今則時事一變
公子之貴。
不耐苦於行役之勞。
人心豈無所感乎。
 上又問其時東國
於役而傷於財。
譚大夫作此告病
贒可知。
而苟能用似此之人則豈不善哉
臣對曰由不能用贒
民困賦重。
至於如此也。
 上又問民情如此
其時可知矣。
臣對曰政繁賦重。
民不堪命
他可推也。
 上又問故曰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又曰君以民爲天。
民以食爲天
國非民。
何以爲國乎。
臣對曰唯唯
 上又曰君民譬於舟水
至愚而又可畏者。
其非民乎。
盖君之於民。
非必有所與而爲惠。
使之各得其所安生樂業而已矣。
臣對曰 聖敎至此
萬民之福也。
先王之政。
制民之産爲先務
而制産之法。
以井田爲本。
八夫各受百畝
皆食八口五口
其中百畝公田
八家同治
供王稅。
爲什一也。
夏之五十而貢。
殷之七十而助。
周之百畝而徹。
什一之賦也。
如是民生安樂
所以三代治也
 上又曰井田之規。
於何時乎
臣對曰秦孝公商鞅之術。
决裂阡陌
太半之賦。
民不聊生
未幾嬴氏之祀絶矣。
 上又曰通鑑亦有之矣。
臣對曰又見於史記矣。
 上又曰漢時不能復此法耶。
未及對。
 上又問以大國之廣。
何不井田法耶。
臣對曰當時君臣
無有三代君臣
因循秦俗而不能改也。
以至
富者田連數郡。
而貧者無立錐之地
雖以文景之盛。
未做三代之治者。
以此也。
 上又曰然則頒祿不敷而然耶。
臣對曰古人什一
天下中正也。
度官祥制。
公用適足
無餘欠也。
豈有不足之患耶。
若不用之於當用之處。
而或宮室衣服輿馬侈汰
賦役日加而猶不足矣
孔子百姓足。
君誰與不足
盖財者聚於上則易散。
在於民則國賴以裕矣。
仍奏曰夫講學者。
非但誦讀課程
而軆之於身。
驗之於心。
見之於施措之間。
然後講學功效矣。
詩者所以勸懲人之心志
聖人採而垂敎
今 殿下旣讀此章。
於斯民之困於役傷於財。
念念軆驗焉。
 上曰講官之言誠是也。
軆驗之言。
尤好矣。
詩小明章(六月十一日)
上講詩小明章
問曰此章大夫行役
雖爲勞苦
戒其僚友無恒安處
可見詩人忠厚之至也。
臣對曰此行役之大夫
二月至于歲暮不得歸。
則其勞苦困極如此
而但自咎不能見幾早退
更無怨尤之辭。
又以正直之道。
勉勵僚友
眞賢大夫也。
 上又曰凡人勞則宜有怨言
而此詩則哀而不傷
怨而不怒。
可見忠厚之心也。
臣對曰此幽王之時也。
政事昏亂
雖有如此之贒者。
不用於朝。
任以國政
使之獨贒遠方行役
至於眷顧畏罪而不自安
豈非後王鑑戒者乎。
先王之時。
任贒使能
各得其職。
如正小雅采薇出車六月等詩。
皆上所以下情慰撫之者
故役戍之卒。
出征之帥。
無不樂事而趍功。
以此詩較看則周家之盛衰
可以知矣。
大抵此詩之大義
在於章首明明上天照臨下土二句
夫至高在上者天。
而非明明照臨
無以成位育之功矣。
人主軆天明明
然後衆贒畢擧
庶績咸煕。
故易曰大人日月合其明。
書曰厥后明明
是以虞帝協重華之德。
明目達聰
元凱禹臯之贒。
濟濟登庸
文王日月照臨
光顯四方
則閎散,南泰之臣。
彜敎
至今聖帝明王
欲望 殿下以是爲鑑法焉。
詩瞻彼洛矣章(六月二十二日)
上講詩瞻彼洛矣章。
問曰此詩天子諸侯東都
講武事。
諸侯美天子之詩也。
此時天子行善政。
諸侯講武事。
諸侯向上之誠又如此
其時安樂之像。
可見矣。
臣對曰此章則諸侯歸美天子
下章則天歸美於諸侯。
君臣同心同德
當時上下間氣像。
可以想見矣。
盖此詩之編於甫田大田之次者。
必有聖人深意存焉。
豐之餘。
民生安樂
故以農隙詰戎講武矣。
 上又問曰民或有怨上之心。
何以如是乎。
臣對曰自古未有民心不和
擧大事者也。
一張一弛
文武之道也。
太平之世。
武備不可不修
然其本則在於文治
虞舜誕敷文德而頑苗來格
周武偃武修文庶殷丕作。
文者敎化德政總稱也。
孟子曰施仁政於民。
省刑薄稅斂。
深耕易耨
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可使制梃。
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上曰旣文治而又兼武備
可好也。
創業之初。
不得不用武
治平世則偃武脩文
不可廢也。
必也尙文乎。
臣對曰 殿下旣知尙文之道。
念念體察
終始懋哉。
 上曰此詩作宣王之時乎。
臣對曰先儒有言時世未詳
然以章內瞻彼洛矣。
君子至止之語觀之。
似是西都而至東洛也。
平王東遷以後常在洛邑
至洛二字
似不襯當。
與車吉日同意
宣王之時也。
 上曰人君能行仁政民心悅服
自至不用矣。
不然而專事戎政則人心反是矣。
仁政豈有人心感服者乎。
臣對曰衆心成城則雖無兵革之利。
可以無虞矣。
 上曰以文爲質
以武爲用。
是爲治國之要也。
臣對曰文武並用
長久之術也。
而文爲本武爲末。
 聖敎至當矣。
 上曰文敎固以禮爲主
凡百事爲
何可捨禮而行乎哉
臣對曰禮者理也。
天下萬事
無適非理也。
孔子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
 上曰講官年今幾何
臣對曰犬馬之齒
七十七歲矣。
 上曰大耋之齡。
筋力如是強健
殆若六旬上下之人也。
臣對曰臣本賤品
狗馬不若
狗馬之病亦不來
故僅具形殼矣。
 上曰筋力如是
雖勞勿爲辭遞。
若無實病。
頻登經筵可也。
臣對曰臣本愚駑
無學術。
少壯之年。
猶懼不堪
况今昏耄時乎
數次侍講
分義所在
不敢偃處私次。
鞠躳盡瘁而來詣矣。
 上曰講官文學
予已聞知矣。
老而不倦
手不釋卷
臣對曰臣萬無其實
而 恩諭及此
誠惶感激
罔知所措也。
 上曰無其實豈有聞望乎。
臣對曰誠是過情之聞也。
 上曰講官家在城中乎。
臣對曰家在敦義門外。
俗稱新門也。
 上曰今自門外來耶。
臣對曰然矣。
早朝入來乎。
臣對曰然矣。
 上曰此闕比舊闕稍近。
詣闕不甚難矣。
鴛鴦篇(八月二十六日)
上講鴛鴦篇。
問摧字之音。
諺解則有異。
予以音讀之矣。
講官所讀亦然矣。
臣對曰莝音是矣。
古經作莝字者有之。
諺音則頗多謬處。
孟子鶂鶂之音。
本是鷁鷁
而諺音櫱櫱
如此之類。
惟科儒應講者從諺音也。
 上曰此章。
下禱上之詞。
不敢議其德云者。
何義也。
臣對曰凡詩頌禱者。
極其頌禱之情而已
不及於他。
然有言外之意
又有包在一言之中者。
此詩之福祿二字中。
有德字之義。
書之洪範一篇
三言福字。
而其九五福章曰攸好德。
五皇極章曰皇建其有極。
敷錫庶民
庶民汝極
錫汝保極
假樂之詩曰宜民宜人
受祿于天。
夫德者福之本。
福者德之效。
故曰求福不回
又曰干祿豈弟
此皆修德以致福之謂也。
誠願 殿下懋昭大德
建極于民。
福祿自至矣。
盖此詩舊以爲幽王
朱子諸侯頌禱之詞也。
 上曰本末辭意誠然
而更無外他深意乎。
臣對曰俄與儒臣商確此章。
而別無異見矣。
 上曰無病之時則頻登講筵意言之矣。
不辭遞而入來矣。
臣對曰猥承隆眷
冒居至今
而 恩敎至此
不勝惶悚
莫知攸措矣。
 上曰卿早朝入來耶。
臣對曰然矣。
 上曰以賓對之故。
已晩矣。
家雖近。
老人無勞且飢乎。
老人少年有異。
必是難堪也。
臣對曰 聖眷若是愛戀
慈父之於弱子
惶感無以仰答矣。
臣自少時薄於居養
善耐飢寒
無所難也。
 上曰筋力強健之致也。
詩賓初筵章(九月初一日)
上講靑蠅賓之初筵篇。
問曰觀此詩。
時君之信讒。
可知矣。
靑蠅汙穢
小人變亂
人君信聽讒言則其國之不治
亦可知矣。
如用直言極諫之人則讒人何以間之。
臣對曰此詩必作於衰周之時。
幽厲之際也。
小人之巧
如簧
明君猶或難察。
闇主乎。
左右前後無非正人
小人不敢售其奸矣。
 上曰君子誠心小人
使化於善。
小人則必欲陷害君子
心臟可惡矣。
臣對曰 殿下辨別君子小人若是嚴明
 宗社生民之福也。
 上曰小人私慾交蔽。
忌嫉有德之人。
勝己者厭之。
必讒乃已也。
臣對曰君子在朝小人退。
小人在朝君子退。
君子難進而易退。
小人進而無饜
 聖明在上
任贒勿貳。
去邪勿疑。
孔壬無足畏也。
 上曰小人君子退而國不亡者。
未之有也。
臣對曰虞書曰朕堲讒說殄行。
聖如帝舜
讒人無所容矣。
 上曰大奸似忠。
故易眩難辨。
昏惑者有之矣。
臣對曰忠詐之辨。
亶在人君則哲之明。
任之以職。
其所行
不肖自見矣。
最可戒者。
浸潤之讒膚受之愬也。
浸潤如水漸漬
膚受如芒刺切身。
潛滋暗長於不知不覺者也。
魏王遺楚美人
王悅之
夫人鄭褏愛之甚於王。
鄭褏知王以爲不妬。
美人王愛子。
然惡子之鼻。
子見王必掩鼻
美人從之。
王謂鄭褏美人掩鼻何也。
對曰惡王之臭也。
王曰悍哉。
劓之。
尹吉甫有子伯奇
事後母孝。
後母蜂去毒。
於衣上。
伯奇切欲去之。
後母大號伯奇牽我。
吉甫見疑
伯奇自死。
以楚王之明吉甫
猶惑於讒間之說。
疑其愛妾慈子。
則况不若
王吉甫者乎。
 上曰賓之初筵
衛武公飮酒悔過所作也。
君德之美。
於斯可見矣。
武公年壽幾何
臣對曰九十五歲矣。
 上曰在位幾何
臣對曰五十五年矣。
 上曰武公何君之子
臣對曰釐侯之子
 上曰何爲稱侯耶。
臣對曰衛本侯爵
侯者五等第二位。
平王始命武公爲公也。
 上曰武公在綱目乎。
臣對曰朱子綱目
始於周威烈王時
而衛武則平王時
故不載綱目
史記世家有之矣。
 上曰曾見內閣三編綱目
伏羲以來著者也。
玉堂亦有之乎。
武公事或載於此詳考進可也。
臣對曰 聖敎及於綱目
敢進一言矣。
經書聖人大道大法所載。
史書古今治亂得失所載也。
故曰經經史緯。
伏願 殿下法講則以經爲主
頻 命召對。
討論綱目史記等書。
以爲致治之資焉。
 上曰當留念矣。
 上曰酒之爲物悅口
故人或嗜之。
其害至於禍人家國
可不戒哉。
大禹聖明
知其害之深。
故惡旨酒也。
臣對曰古人謂惡旨酒之功。
大於平水土
 殿下此敎。
尤大於大禹矣。
隰桑篇(九月十一日)
上講隰桑篇。
臣先讀一遍
仍釋大文傳註之義訖。
 上曰此詩喜見君子而作。
以隰桑枝葉之美。
比君子容貌威儀之盛。
詞意果與菁莪相類
可以想見子之容儀也。
臣對曰容貌云者
非必謂容顔貌色也。
動靜擧止之著見者皆是也。
德性蘊乎中則光輝發乎外。
一章言其美盛
二章言其光澤
三章言其德之固。
四章則言誠心愛之之意。
愛之不足而懷之。
懷之不足而愈久不忘。
此與緇衣之好贒。
相類也。
所謂君子
雖不知其何所指。
然盖詩人之言君子者。
或有臣頌君者。
亦有君稱臣者。
上下交相忠愛之意也。
此篇之君子
當以人君愛贒爲主意。
 殿下愛君如此詩。
用人之際。
必擇君子
爲輔佐。
三代之治可致矣。
 上曰非但臣事如此
用臣亦當以此道。
講官之言甚善矣。
講官文章
人皆知之。
而每於入對之時。
詳說文義
理明而易曉。
心甚豁然
博學之致也。
臣謝曰膚淺之言。
不足啓沃
而 聖心寬容
虛己以受之。
欽仰萬萬。
而誤加 恩諭。
不勝惶悚矣。
 上曰君子小人
亦難辨別
君子必薦君子
小人必薦小人
子之小人
小人之薦君子
理之必無者也。
臣對曰君子小人
相反如氷炭。
各以其類引進
 聖敎及此
無彊之休也。
然而 殿下深居九重之中。
雖有君子
疎逖之臣山野之人。
未易登 聞。
必也左右輔弼之臣。
先用君子
使之薦進
每於朝會講筵
 下詢而採用之。
薦引之外。
又開推讓之法。
使任官辭職者。
勿爲空言謙遜
而必指名推讓某人
舜典九官濟濟相讓
則二八元凱之倫。
列於庶位矣。
參贊官淇澳之詩。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瑟僴恂慄也。
赫喧威儀也。
有威而可畏曰威。
有儀而可象
臣奏曰參贊官所引詩切實矣。
其詩之末句曰有斐君子
終不可諼兮。
正合此詩之義也。
 上曰何日之者
與終不可諼兮之意。
相似也。
大明章(癸酉十月二十七日)
上講大明章至第二章
問遺字德字是(維德之行) 太宗表德
而維與遺音相似
讀之則得無未安乎。
臣對曰禮云詩書不諱
臨文不諱
又云嫌名不諱
二名偏諱
(程子講筵說論三復白圭處。
內臣貼却容字云是舊名
先生請只諱正名
不諱嫌名舊名
)至於表德則元無諱法。
周頌克昌厥後
駿發爾私之句。
中庸子思稱仲尼
漢諱呂后不諱治字。
後世諱名甚苛。
唐李賀進士
時人賀之父名晉肅譏謗
韓愈作諱辨以明之矣。
 上曰予固疑之。
今聞講官之言。
予甚開悟矣。
講官之爲世推譽
由於文學見識宏博也。
臣對曰惶懔震越
無以容措
上曰天之所以難諶者。
可知不易爲君也。
苟使殷商修德行善
則豈至於挾四方乎。
人君無令德則民生困瘁
難免矣。
臣對曰 聖敎如此其盛。
社稷生民之福
也。
 上曰若使殷商
世有哲王
則亦可期享國無彊
以迄于今可也。
夫民者天也。
苟究其本。
不可一毫或忽也。
臣對曰書云天佑一德
維民歸于一德
上曰周家之德政莫盛。
民庶向上之誠。
當是時也。
天立厥配。
王季太任
生此文王
以是觀之。
千有餘年積德篤慶。
其所由來者遠矣。
臣對曰周自后稷
歷公劉,太王王季
至于文武而有天下
歷年八百。
樹德保民之效也。
上曰小心翼翼
敬德之要。
不可須臾少懈。
而非敬則無以成德
聖人專心於此
上協天眷
下副民心
厥德不回
自求多福
莫切於敬字之義
臣對曰者德之輿也。
程子涵養須用
主一無適
成始成終者。
而已也。
 上曰自太任有身
大邦有子。
推以見天有周
降福無竆
文王太姒之聖。
宜其篤生武王
臣對曰 聖學高明
貫徹奧旨
至以主樹德保民之本。
無容更達矣。
 上曰卿之奏對文義
詳明易辨。
故每見卿之登筵
予心充然矣。
臣對曰陳腐之言。
少無啓沃
而 恩諭如天。
惶懔震越矣。
因奏曰明明二字
亦是軆驗處也。
書曰維天聰明。
聖時憲。
又曰視遠維明
聽德維聰。
中庸自誠明謂之
明誠謂之敎。
則明矣。
明則誠矣。
至誠無息明明之德。
自在其中矣。
 上曰誠敬二字
修德之本。
無以
無以
予之以誠軒爲號者。
用寓警省之意。
守之則難。
是所慥慥也。
臣對曰非知之艱。
行之惟艱。
而 殿下旣知之。
又行之。
書諸軒楣。
常目在之
 聖工以是自勉
欽誦萬萬。
臣每自筵席而退。
老少儕友。
在家待之
必問 聖學何如
臣答以日就月將
今日則 筵敎尤爲高明
當出宣布矣。
 上曰以卿文學
尙未得通文任。
而差講官
予意有在矣。
因命承旨書 傳敎曰知經筵許傳
文提學除授
命書 傳敎曰弘文提學許傳
講官差下。
俯伏惶懔。
不覺感淚被面
因奏曰臣以早孤餘生。
晩始通籍
遭遇 聖明
厚被拂拭之 恩。
常懷移孝爲忠之心。
未有毫絲之報。
至於今日
有此曠世之眷不敢當之任
卽欲鑽地以入也。
 上曰何爲過謙也。
科榜幾許年。
對曰三十九年也。
 上曰特差講官
常常見卿。
公元前1067年
文王有聲篇(甲戌四月二十六日)
上御重煕堂。
講詩文王有聲篇。
問曰遹追來孝。
謂其成先人之道也。
然則作豐先王之志。
文王成之耶。
臣對曰周自太王王季
肇基王迹
積德累仁而後
文王興。
能成先王之業。
此其孝之大者也。
大學文王之孝曰爲人子止於孝。
中庸言武王之孝曰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
人道莫大乎孝。
自古聖王
未有不以孝爲治化之原也。
 上
曰烝字何義也。
亦有詳見於他書者乎。
臣對曰王后烝哉之義。
王者追稱
而謂其成王業也。
后者只是人君之稱也。
烝哉者。
言其信乎其克君
盖兼贊美之意也。
 上曰果歎美之語也。
 上又曰旣曰築城伊淢
又曰維豐之垣。
城與垣。
其義或有異乎。
臣對曰垣卽城也。
詩經例有音韻
此亦變文叶韻也。
所謂一節深於一節者也。
仍奏曰文王有聲之聲。
令德之聲著聞者也。
大禹聲敎訖于四海是也
小雅云鶴鳴于九臯
聲聞于天。
又云鼓鍾于宮
聲聞于外。
指誠感動之義也。
聖人德化宣著。
而其聲聞天下
奚啻鍾鶴之聲而已哉。
玉堂云云
承旨云云
臣奏曰文王作豐
非欲大其城都也。
岐邑近峽而民歸如市。
不能容衆
有此遷都之擧。
豐非大邑
武王又作鎬京也。
 上曰文王非爲廣其土地也。
庶民自歸
至於三分天下
有其二矣。
臣對曰儒臣所奏帝王之孝繼述大者
此言甚善矣。
聖學言之。
晝夕三講。
自有 列聖成憲
又有夜對召對之規。
今我 殿下頻御講對。
則亦是繼述之孝也。
帝王之學。
俗士有異。
不必字字記誦
只宜領會一篇宗旨有益於治道者而已
萬機至繁。
聰明有限
臣愚見。
淸燕之暇。
繼覽史策
頻接筵臣。
使之講讀討論而 垂聽焉。
大有所補於廣聰之
道矣。
詩經進講
今已經年
尙未訖工
一㬥十寒。
聖人有戒。
繼自今孜孜致勤。
少間斷。
是臣區區之望也。
 上曰其間有事
未卽開講
而今旣爲始。
則當不間斷而連爲之矣。
乃 下詢曰今朝霧氣甚乖。
得無有害農耶。
臣對曰麥秀時大霧。
農家大忌也。
 上曰雨亦支離
雨餘有霧。
可望霽云矣。
臣對曰霧乃陰陽不和之氣也。
陰陽不和則不能成雨。
似有開霽之望矣。
 上曰雨多則亦爲妨農。
雨暘適中爲好矣。
臣對曰洪範云極備㐫極無㐫。
又云曰肅時雨若。
曰乂時暘若。
聖時風若。
天人感應之理如此矣。
講畢
 上曰講官家。
距此闕比舊稍遠。
無勞乎。
臣對曰不甚遠矣。
臣每於前席
輒蒙 眷愛
不勝萬萬感激惶懔之至。
 聖恩天地生成之澤。
未知何以報答矣。
 上曰講官近讀何書。
對曰臣今昏耄
不能讀書矣。
 上曰必有所讀。
而讀能記憶否。
對曰雖或有所披閱
掩卷輒忘。
且無冊子之專看者矣。
臣曾聞長老之言。
每勸少時多讀。
以臣驗之則詩經今日記者
亦是二十前所讀之效也。
至於衰境所見則全不記得矣。
誠願 殿下迨此春秋鼎盛之時。
益勉進修之工焉。
 上曰近亦有著述乎。
臣對曰以若昏憒
何能有所作乎。
 上曰年雖已老。
蘊抱贍富
必當沛然有裕矣。
臣對曰何敢如是乎。
生民篇(五月初二日)
上講生民篇。
至取蕭祭脂
問曰以腸間膟膋
合蕭爇之。
臭達墻屋何也。
臣對曰神道以氣相感者也。
故取氣之最香者。
使之達於墻屋
求神於陽也。
又用鬱鬯以祼地。
求神於陰也。
此卽於此乎於彼乎之義也。
古無焚香之法。
而蕭是草之最香者。
腸間之脂。
亦脂之最香者。
故用以燒之也。
 上曰軷祭何義也。
臣對曰古人必有祖道之祭。
將行飮餞曰祖。
死者將行而祭。
亦曰祖奠
 上曰祭禮今皆從古否。
五禮儀或有不遵者何也。
臣對曰事不師古而能永世者。
未之有也。
三代之禮。
相因而有所損益者。
古今異宜者存故也。
木豆瓦登。
是從古尙質之義。
後世非無金銅之器。
如今大饗必用籩豆者。
愛禮存羊之義也。
夫禮者。
天子不制
周公相成王
禮儀大備
戰國以後
無復古禮
漢高時
叔孫通雖有所爲
然魯有兩生
知通不足興禮
終不肯往。
則通之所謂禮。
不過糟粕
後儒不能無譏焉耳
先王之禮。
廟有定數
天子七廟
諸侯五廟
大夫三廟
二廟
庶人無廟。
只祭禰於寢。
祭饌有數
鼎俎奇而籩豆偶。
五禮儀亦因古禮廟制
祭饌。
六品以上
不過魚肉餠麪脯醢一器
果至數品。
庶人則只用菜果
古者
大夫圭田則祭。
庶人稷饋
今東俗雖庶人
皆用大夫之禮。
必祭四代
饌品無數
汩董雜陳
而曰家家禮。
僭於上無度
此皆由於侈靡之風盛。
時王之制亦不行也。
聖王作則古禮可復矣。
仍復奏曰盖生民之詩。
專頌后稷功德
而其功德無他
務農養民
肇基王業
以迄于八百年。
此詩與七月公劉之篇。
雖少異。
而其爲後王之監法則同也。
爲人主者
必知稼穡艱難
節用崇儉
然後可以保民而王矣。
假樂篇(五月初九日)
上講假樂篇。
宜民宜人之宜字。
何所指也。
臣對曰詩所言宜字之意甚廣。
如宜其家室宜其家人之類。
和順無乖戾之謂也。
有令德則於民於人。
無事不當
無理不適也。
 上曰小註所釋心愜人愜云者亦可矣。
臣對曰尋繹及此
欽仰萬萬矣。
德之所推。
上下不愜心矣。
 上曰舊章
先王禮樂刑政也。
繼述之志。
常存乎心。
則寧有愆忘之理哉。
臣對曰古人云欲法堯舜
法祖宗。
人君所宜遵守者。
祖宗典章也。
書曰監于先王成憲
其永無愆
孟子曰遵先王之法而過者。
未之有也。
 上曰欲法堯舜
法祖宗。
嘉言也。
臣對曰禮樂刑政
莫盛於周。
世世遵守
故歷年長久而陵夷
至於末後
廢壞已甚
遂以微弱
秦漢以降
未有不遵先而興。
廢舊而衰者也。
我 國
家 列聖朝。
經國大典及通編五禮儀等書。
而今多廢而不行者
民人顒望於今日矣。
 上曰民人所望何事耶。
臣對曰迫猝不可一一枚陳。
而最急之務則今我民無恒産而豪富兼幷
所謂農者
豪富人之佃客也。
一遇饑歲
顚連溝壑矣。
 上曰井田三代美法。
而世級漸降。
此制遂廢矣。
臣對曰戰國之時。
干戈相尋
先王典章
日墜於地。
至於商鞅决裂阡陌而極矣。
良相遇。
然後古制可復。
而或有君而無臣。
或有臣而無君。
或時勢有不及
仲舒之賢孔明之才。
未得行其志。
惜乎。
我 太祖朝欲行授田之制。
不悅者衆。
不能推闡 聖意
其議遂寢。
識者恨之。
 上曰我國則地不便
井制不可行乎。
臣對曰山川險阻陿隘
不一一畫井
能因量度
折長補短
準古百畒之數。
均分於民。
而定爲什一之稅。
則井法自在其中矣。
 上曰古制民皆百畒
至於卿大夫
田祿各有差等矣。
臣對曰雖燕齊小國
卿相之祿至於萬鍾
三代之時。
庶人在官者。
其祿皆足以代耕
稅雖薄而用有裕者。
節用尙儉之致也。
則不量入爲出
奢汰無度
故稅益重而用益絀矣。
况今經界紊亂
良田美土。
太半豪富吏胥私占
國家有土之稅。
小民徵無土之稅。
民國俱貧者以此也。
 上曰隱結之弊。
予亦聞之。
改量則此
公元1832年
弊可革也。
臣對曰吏輩本無廩料。
以資生者。
惟是偸竊田賦
故有此弊。
設有 朝廷差遣使臣
土着奸猾
百計欺罔
難以査實
其要在於得人也。
承旨曰我國井田
惟在平壤
箕子遺制也。
 上曰曾已見之耶。
承旨對曰臣之先父庶尹時見之也。
臣奏曰箕田乃殷制七十畝也。
非如周制百畝
什一稅則助徹一也。
 上曰講官亦見之乎。
臣對曰見則未也。
而臣之九代祖吏判臣筬有箕田圖說
故略知其制。
畫以四區
兩兩相比矣。
 上曰講官先祖曾往箕城耶。
對曰昔在壬辰
扈從龍灣
伊時似見之矣。
 上曰扈從則錄勳封君乎。
對曰當時封君者。
始終扈從之人。
而臣之先祖旋差江原道召募使。
故未得封君也。
玉堂云云
承旨云云
臣奏曰子思子深得此詩之意。
故作中庸十七章曰舜其大孝也與
德爲聖人
尊爲天子
富有四海之內。
宗廟饗之。
子孫保之
大德必得其位。
必得其祿。
必得其名。
必得其壽。
末乃因此詩曰嘉樂君子
顯顯令德
宜民宜人
受祿于天。
保佑命之。
天申之。
下章又曰武王周公
達孝矣乎
夫孝者。
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
盖德莫大於孝。
莫大繼述
求祿干祿之道。
不外是也
 出降沒階
而 上使司謁傳 命曰箕田圖說覔納。
退家新作小冊子
使從子模寫
而冊末書曰右箕田圖說
故吏判臣許筬所撰。
九代孫曰講官臣傳敬奉 敎模寫
拜手稽首以 進。
(外封封皮
上書 上前開坼
下書臣謹封。
着啣。)
公元1874年
詩板章(甲戌十一月初二日)
上御政堂
詩板章。
臣讀新受音一遍
釋義訖。
 上讀十遍
問曰价人大邦宗宗子之義。
皆有註釋
而獨不言大師何也。
臣對曰鄭箋曰大師三公也。
孔疏曰大師三公大臣
而此註釋云師衆。
未知孰是也
 上曰前章我師師衆也。
此章註亦言師衆
誠可疑也。
臣對曰謂之民衆亦可也。
大師二字
价人大邦之間。
必是尊大之稱。
恐與我師之師不同矣。
 上曰天不可不敬
而敬天之渝則如近日冬雷之變。
敢不警省哉。
臣對曰此章小註朱子迅雷風烈必變。
亦是此意。
至於時氣失節
陰用陽事
則變之大者也。
上天仁愛
先以災異戒告之。
人主正當恐懼修政
勿以空言文具視之
而以實心行實政。
然後方可爲敬天之實矣。
 上曰講官之言善矣。
予欲務實也。
臣奏曰 殿下雖欲務實
深居九重之中。
左右前後無正人。
則羣臣贒否
小民疾苦
何由而得聞乎。
小人詭隨夸毗
以邪爲贒。
以危爲安。
以亂爲治。
姑以悅人主之心也。
 上曰無敢馳驅者。
何事耶。
臣對曰如孟子所云流連
亡。
伊訓所謂三風十愆
無非馳驅之類也。
 上曰以此詩觀之。
其時紊亂
何如哉。
臣對曰此厲王之時也。
百姓呻吟疾苦
莫敢揆度
以至喪亂滅亡
無有惠其衆者。
其時可知也。
 上曰此非但人主鑑戒
人臣亦當勉勵者也。
臣對曰君臣上下
相戒無忽
至治可做矣。
因奏曰序以此爲凡伯刺王之詩。
盖凡伯者
周公之胤也。
與周同宗
价人一章
哀痛憂歎之意尤切矣。
 上曰凡伯爲周公幾代孫耶。
臣對曰世代未有所考。
厲王成王七世孫。
則或可推度也。
又奏詢于芻蕘之句。
亦當體念矣。
採薪之人。
至微且賤。
所易忽。
天賦之性則與人同耳。
故其言亦有中理者。
聖人所以必詢也。
 上曰詢于芻蕘則其不耻下問
博採無遺
可知也。
臣奏曰開言路。
帝王急務也。
古有敢諫之鼓誹謗之木進善之旌。
四方之言。
得以上達
雖有逆耳之言
恕其忠懇容受之矣。
講畢
 上曰講官未入侍矣。
今爲幾個月乎。
臣對曰五月 經筵以後
今始來詣矣。
其間數月。
雖未開講筵
臣固知自內溫習。
不至一曝。
而外間之悶鬱則極矣。
夫不學則無異面墻
古今治亂得失
昧然無見。
何以施措乎。
年至耄耋
實無一毫榮塗之念。
而 殿下特授講官之任
繼而頻頻登對之 命。
感激于中。
朝聞夕死之心。
思見 聖學
將就
則死無餘恨矣。
強策疲鈍
叨陪前席
竊覸 殿下今日講討
微辭奧旨
無不融會
欽仰萬萬。
以 殿下如是聰明如是睿智
加日月之工。
則何書不通乎。
舜禹大聖也。
雞鳴孶孶
寸陰是惜。
今歲之攸邁。
豈非可憂哉。
誠願 殿下自今更勿停講。
逐日開筵
詩經一帙
畢講於三餘
是臣區區之祝也。
 上曰間者予果自內讀之矣。
今旣開講
此後當不間斷
溫繹之暇。
亦不入禀之意。
分付矣。
臣又曰帝王之學。
儒生尋章摘句有異。
擧其要領
辨其義理
則道與治其中矣。
豈必字字誦念
費神萬機之間乎。
日與筵臣講論經義
不拘限節
審問明辨
則雖巨篇連章
無所難矣。
每日講章
不由 上敎
自下定數
極爲惶悚矣。
 上曰依前自下定章
限以十有餘行可也。
玉堂曰旣承 下敎。
溫繹之禀。
謹當停止矣。
 上曰講官尙在新門外耶。
對曰今秋徙居崇禮門內水閣橋之北矣。
 上曰此闕相距稍近耶。
對曰然矣。
又問曰去景福宮與此闕。
何者爲近耶。
對曰景福宮稍近矣。
又問曰予聞尙今手不釋卷云。
眼精不耗耶。
對曰非眼鏡則不黑白
故莫嚴之前
不敢不承 命而着之矣。
詩蕩抑二篇(十一月初四日)
上念臣眼昏。
登筵開卷
 命着眼鏡。
是日特 命曰自
以後
勿復待命
依例着鏡。
臣對曰雖承 命而着之。
不勝惶懔。
敢自恣乎。
 上曰曾已屢命。
何用更煩。
尤異數也。
感隕無極
於是講蕩抑二篇
 上曰衛武公年過九十。
不荒湛于酒。
以此自警何也。
臣對曰小雅賓之初筵之詩。
亦以酒之害。
重複言之。
盖衛之妹邦。
商紂舊都也。
其俗染於𨠯酒。
武王之封康叔也。
酒誥敎戒之。
武公之以酒爲戒
實遵先王先公之意也。
 上曰耽飮則果失其本性
喪敗者多矣。
臣又曰是以先王謹酒政。
惟祀饗用酒。
鄕飮之禮。
一獻百拜
所以酒禍也。
 上曰古者無酒之世。
何以祀饗也。
臣對曰有玄酒者。
所謂井華水是也
又有明水者。
蚌珠取水於月也。
 上曰蚌珠取水如何
對曰月者。
太陰之精也。
蚌珠亦是水精也。
盈虧月相應。
故照而生水
相感之理也。
非惟取水爲然
陽燧取火於日也。
 上曰取火如何
對曰以如今所謂火鏡者。
日照之。
下置熟艾則火自燃矣。
以此作明燭照祭饌。
具在周禮禮記
蚌珠方諸也。
陽燧曰鑑也。
 上曰今四時出新火
如此耶。
對曰四時改火春取之火。
夏取之火。
秋冬各取所宜木。
(季夏桑柘
柞楢
槐檀
)皆應天時五行之道也。
主一政。
不與天地合其德也。
又奏曰殷以不舊章老成之故。
以至大命
傾覆
謝枋得所論商周之事。
極爲切當矣。
竊稽稷契四岳
堯之臣也而建事帝舜
伊尹仲虺
湯之臣也而建事太甲
周召毛畢。
文王之臣也而建事成王
其爲老成
可知矣。
非但有其才德
其於先王舊典
習見熟聞者也。
書曰監于先王成憲
詩曰率由舊章
又曰圖任舊人
惟我 列聖典章法度
無不大備
可以三代比隆
而今廢格不行
生民不得被其澤者。
由於耉德之不降也。
 上曰先王典章
老成之人。
則何能詳知而遵行乎。
雲漢篇(十一月初十日)
上講雲漢篇。
羣公正則則不我助。
父母先祖則曰胡寧忍予。
以其輕重不同
父母則望之以恩。
故其言益切耶。
臣對曰親疎輕重
各有不同
孟子所謂貴戚之卿。
異姓之卿。
亦此義也。
夫人倫之至。
親親爲大。
親親之道。
父子爲本。
恩之至矣。
情之切矣。
平時孝養
出於恩情
至於疾痛
必呼父母者。
愛之而欲生者。
莫如父母之心。
故望生於父母呼之也。
是以宣王之遇災。
疾痛在身
必呼父母而訴之。
此其迫切誠意也。
又奏首章天降喪亂
饑饉荐臻之句。
一篇大戒矣。
民之喪亂
甚於饑饉
而其曰荐臻則非止一歲可知矣。
爲邦本。
而以食爲天。
荐饑而無食。
靡有孑遺
何以保邦乎。
是故先王
公元862年
制。
三年一年之蓄。
九年三年之蓄。
三十年餘十年之蓄。
以備匈荒兵亂
故堯湯之水旱
國無捐瘠
戰國之世。
亦必曰十年
國中以前
有常糶糴之法。
與今還上之弊不同
常有蓄積
壬辰冦亂
龍灣回 鑾之後
猶有軍資監六萬餘石。
以救亂餘之民。
此皆爲法也。
崧高篇(十三日)
公元868年
上講崧高篇。
問戎有良翰
以汝良翰
汝者何所指也。
有者誰所有也。
臣對曰翰者。
屛翰之謂也。
屛翰非民之所可有也。
國家所有也。
則戎字似指王也。
古人尙質稱君之際。
曰爾曰汝者。
見於詩書矣。
 上曰戎者必指宣王也。
對曰然矣。
承旨首章周之翰
與此良翰之翰
無異義。
 聖敎至當矣。
 上曰以峙其粻。
使之式遄其行。
宣王之待申伯
恩意周浹
綜理微密也。
對曰上句徹字。
尤當深察也。
夫徹者周之稅法也。
貢殷助周徹
什一之法。
天下中正也。
厲王之時
經界必紊。
賦稅必濫。
宣王之封申伯也。
必曰土田
又曰土彊。
丁寧申複
使民豐足
乃積餱糧
務本之意。
亦可見矣。
又奏厲王之時
權柄在下
禮樂征伐制度法令
不能出自天子
宣王反正之後
命爵封侯
皆由王命
故此所以美之也。
 上曰厲王時號令出於下。
所以衰也。
宣王時號令
公元前834年
於上。
所以興也。
臣對曰宣王內修政事
外攘夷狄
文德武功
兼用並行
故稱申伯之贒
亦必曰文武是憲。
又曰柔惠且直。
柔善不直剛則弛而不張。
不能爲政矣。
 上曰宣王南征北伐
皆有成功
以其德隆政治也。
臣奏曰聖王必得贒臣
然後成功
宣王之時
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虎之倫。
輔佐致治
申伯亦以其贒而用之。
非但元舅而已也。
 上曰用賢臣。
所以中興也。
 上掩卷後。
 下問講官彼其老。
應有而亦不少也。
臣對曰有子矣。
 上曰年今幾何
臣對曰五十一歲也。
 上曰爲進士否。
對曰爲小成矣。
 上曰年過五十。
纔爲小成耶。
何年爲之耶。
對曰丁卯式也。
 上曰名則何字。
對曰𨙒字也。
趨進翼如之翼。
音義俱同也。
 上命承旨使書曰日講官許傳子𨙒。
近參作窠
令該曹口傳擬入。
 上仍 下敎曰講官年近八十。
其子又五十餘。
故特敎耳。
臣謝曰如臣微賤
偏蒙 恩遇
濫叨 經筵
而今又推 恩於豚犬之兒。
惶隕感激
罔知措躳之所。
年迫耋嗟
死期將至。
天地大德
無以報答
卽欲鑽地以入也。
 上曰講官之子
人品何如
講官敎之則又善爲學耶。
年紀多則善學可知也。
臣對曰爲人
愚魯質實而已
文學不足稱也。
 上曰有子幾人。
對曰臣無所生。
族人子之矣。
 上曰幾寸乎。
對曰臣
無至親。
取諸二十餘寸矣。
 上曰年幾何而卛來耶。
對曰十九歲率來也。
公元868年
烝民篇(十五日)
上講烝民篇。
昭假下者
謂下之誠假天耶。
此有可疑
臣對曰 聖工深究及此
誠爲欽仰矣。
臣亦有疑於下字
嘗細考詩經註疏周王政敎光明
至于下民
與此傳似無異意。
豊城朱氏釋之以格天
故我東諺解襲其誤而重誤之也。
 上曰若假天則當曰格于上。
而反曰格于下。
于下之意。
未可詳也。
臣奏曰此傳以築城于齊爲大旨
城齊特其一事耳。
舊序美宣王任贒使能
周時贒能之臣。
莫如仲山甫
首章稱其德。
德之本。
彜倫爲重。
彜倫之重則父子之君臣之義最大。
下章纘戎祖考
王躳是保。
此謂移孝以爲忠。
資父以事君也。
內侍抱 元子至
 上下敎曰講官顧視元子
內侍抱 元子坐。
擧首仰瞻而曰天表日角
克岐克嶷。
臣民之慶也。
 上又曰撫視之。
擧手撫 元子天庭耳輪兩手而告曰今纔十朔。
壯大克實
如此夙成
果與常人殊矣。
 上曰暫時不在房內
每抱出外而見書冊則如有好之之意。
仍 命侍者抱入。
 上掩卷謂臣曰官服若是麤弊
而長時見着。
必是單件而然矣。
臣對曰衣取蔽軆
古人所訓。
此則常服尙儉之謂也。
大禹之聖。
惡衣服而黻冕致美
近君公服
固當致美
適然服此矣。
 上曰官服之資。
已有留念
當出送。
製以服之。
頻頻登對
又曰早朝詣闕
日已至昃。
必有餒矣。
當 賜酪粥
退而少俟。
臣對曰食有餘飽矣。
 上曰老人安得無飢。
臣謝曰軆下之 聖眷
猶己飢之。
若是隆重
不勝惶恐矣。
退至閣門外。
(協陽門) 上令司謁追召臣還入坐之。
傳 命司謁房。
卽召入司謁。
司謁卽奉一大白封而至。
封皮紙面書曰粉紅雪漢緞,藍雪漢緞,藍鼎紬,玉色鼎紬,土紬,白細木各一疋。
拜受之。
又卽召司謁入武監奉盤。
司謁隨而至。
擧盤致之前
酪粥淸蜜大羹菁葅正果五器
司謁致 上敎曰命小人監食入告
拜受之。
俯伏而食。
旣飽而歸。
公元前827年
常武篇(甲戌十一月二十日)
上講常武篇。
三事就緖三事
臣對曰此集傳釋以上下農夫
周禮註則以平地山澤原隰上農夫
 上曰莫大者農事也。
征伐之時。
戒飭之。
不至擾民
農事就緖
可見先王德化也。
臣對曰師旅妄動
又無紀律
荊棘生於原野
必致饑饉
而惟聖王仁義之師不然
故民不失農也。
 上曰如飛如翰。
旣曰飛。
又曰翰。
何意也。
臣對曰詩經文軆
盖多重複之者
一節深於一節
公元868年
此句則一字深於一字
下句之如江如漢。
亦此意也。
大臣講官引喩江漢甚切矣。
 上曰首章王命卿士
全篇之中。
無天親征之語。
未知此章註釋何以自將也。
三代之時。
亦有天子親征乎。
且兵者不可妄動
後世秦皇漢武之專事武功
不可矣。
臣對曰兵者匈器也。
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豈可妄動乎。
親征尤爲重大
宣王北伐玁狁
南征蠻荊
西平羌戎
命將出師
出車六月,采芑之詩。
而獨於淮夷親征
未知何故也。
其或畔逆不服
有甚三方而然歟。
一章王命大師皇父
整我六師
二章曰命程伯休甫
我師旅。
此亦命將之辭。
未必的指爲親征也。
毛萇王肅以爲不親行。
鄭玄云王自親行。
大臣未必天子親征
王猶允塞
子之功等句語
歸功天子矣。
 上曰王猶之猶字。
註釋則曰道也。
而亦可謂謀猷之猷。
臣對曰猶與猷義亦同。
毛傳云猶謀也。
 上曰經傳不可不信
血流漂杵等書。
不足信也。
臣對曰孟子盡信書
不如無書。
吾於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
 上曰命皇父而特言南仲大祖者。
欲示其世臣之有異也。
臣對曰南仲大將也。
皇甫承其世業
特擧其祖而稱之。
欲其追孝無忝也。
又奏詩經皆取篇首二字名篇
而此篇則篇首無常二字
而以常武之者
舊序曰
常德以立武事
以爲戒。
孔疏曰戒王使有常也。
盖戒者戒其武事不可黷。
而勉其文德之必可修也。
宣王內修政事
外攘夷狄
威德並施。
所以美之也。
領相曰講官所釋常武之義。
甚善矣。
臣又曰篇末所言徐方不回者。
贊其王道所化
無有回邪反覆也。
王曰還歸者。
旣平旣庭
則遽命凱歌
此是帝舜班師文德
武王干戈弓矢之義也。
 詣閤時。
相問于余曰 主上連日開講
實爲欣忭
余曰前月侍講時。
以勿復間斷之意。
冒悚仰達。
 聖心容納
自強不息
曰進高明
不勝慶賀
領相曰九卷垂畢。
若以溫繹之暇。
依例取禀則恐復停講。
余曰大監登筵仰勉好矣。
領相曰是講官之事也。
余曰小人前旣仰達蒙 允。
今若更提則不無未信 上敎底嫌。
大監無他嫌矣。
領相曰講官先發其端則吾當繼達矣。
入侍講畢
余先啓達。
相隨而啓曰溫繹曠日
則第十卷歲前似難了矣 上曰講官至誠陳勉
大臣之言又如此
當繼講不間斷矣。
周頌(十一月二十六日
二十二日
日講停。
晝講
余以特進入侍。)
上御政堂
晝講周頌
嘻噫至潛五篇
 上曰潛章大旨
月令季冬
漁師云云爲是耶。
臣對曰舊序曰季
薦魚
季春薦鮪。
季冬魚肥充。
季春新來
故以其時物之美。
薦其宗廟
以致孝心也。
集傳必引月令薦廟者。
致孝之義也。
此爲大旨也。
 上曰此云萬萬曰億。
而亦或言十萬曰億。
何者爲是耶。
臣對曰十百爲千。
十千爲萬。
十萬爲億。
此則小數之稱也。
大數則以萬萬爲億。
至有恒河沙無量數也。
秭者毛氏以爲陳糓
而鄭氏以爲億億
以美糓數之多也。
 上曰應田縣皷之田大鼓云。
而鄭氏註曰小鼓
何鼓爲是耶。
臣對曰以田爲大鼓者。
毛氏之說。
而鄭氏以爲當作朄。
(羊進切)周禮鼓朄註朄小鼓也。
先擊小鼓
乃擊大鼓
小鼓大鼓先引
臣奏曰上下四篇文義
諸臣皆已陳達
無容更陳。
豐年允宜諷誦軆念者也。
周之基業
后稷本於稼穡
稼穡者。
民所資生之原也。
爲邦本。
民足則君與之足。
故多
大有之慶。
而於秋冬烝嘗
報祭宗廟
故曰烝卑祖妣
胡氏濮氏皆以爲報祭宗廟也。
集傳所云盖祀田祖先農者
劉氏疑其爲初解後改者。
得之矣。
 上曰烝卑祖妣
果祭宗廟之辭也。
公元前826年
魯頌(乙亥十二月十二日)
上講魯頌駉有駜二篇
一遍
問糓字之義。
旣曰善也。
又曰祿也。
何者爲是
臣對曰善與祿。
兩義通看似好矣。
中庸
大德必得其位。
必得其祿。
德者善也。
必得祿。
人君大善享有天祿
人臣大善保有官祿也。
 上又問思無邪之義。
臣對曰思無邪者。
性之正。
而無一毫偏頗之謂也。
舜禹傳受心法則曰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子之武王無偏無黨
王道蕩蕩
無反無側。
王道正直。
戴記曰天無私覆。
無私載。
日月無私照。
王者三無私。
此皆思無邪之道也。
 殿下軆念焉則正心百官萬民之效。
不難致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