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性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自动笺注)
性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諡狀
  
星湖李先生諡狀
公元1681年
先生姓李氏
字子新
其先驪興人。
高麗仁勇校尉仁德肇祖也。
八世祖諱繼孫。
文學起家
官至兵曹判書 贈左參贊諡敬憲
嘗爲北道觀察使
始興儒敎
其人建院。
以先師之禮。
曾祖諱尙毅。
政府左贊成 贈領議政諡翼獻號少陵
 宣廟名臣
祖諱志安
憲府持平 贈吏曹參判。
眉叟許文正公遊鄭葱山之門。
道義相推詡。
考諱夏鎭。
憲府大司憲
當 肅宗時
力扶淸議
士流歸心
前妣 贈貞夫人龍李氏
留守後山女。
貞夫人安東權氏。
大後女也。
先生生于 明陵辛酉
二歲而孤。
夫人憂其淸秀羸弱。
不使早就傅。
稍長受學仲兄剡溪公。
專心劬業。
博覽羣書
剡溪罹世𥚁。
無意當世
第三玉洞從父兄素隱先生遊。
慨然求道志。
取經傳及有宋程朱東退溪書
俯讀仰思
毫分縷析
探賾窺奧。
以立其本。
然後遍讀天下書。
凡於宇宙三才所屬事物之理。
靡有不竆
靡有不達
深造獨得
發前未發。
其所以繼往哲開來學者。
不可僂指也。
槩以其所作爲文章者言之。
其論河圖洛書則曰河圖之數。
奇耦者爲
先天圖。
配合爲後天圖
生成者爲洛書
洛書演而洪範作。
其二五事之肅乂哲謀聖。
互見於八庶徵
洛書中二八交換
箕子豈欺我哉。
其論三代井地則曰一井九田。
一田四區
區方五十步。
夏時一夫一區
一夫增受二區。
一夫增受四區
夏殷周之自五十變至七十。
自七十變至百畝
孟子豈欺我哉。
其論三代正朔則曰考之詩書易。
分明不改時月
時月東遷以後末失也。
有能於東遷以前得改時月之文者哉。
其論王風則曰風雅自有軆裁
不係興衰
周業方隆。
亦有風。
二南是也
諸侯之微而亦有雅。
抑詩是也
王澤竭而變雅作。
王縱卑弱
不得廁於變雅之末乎。
季札觀周。
王在衛下。
邶鄘衛王
東都也。
東都王城也。
天子諸侯之所。
後乃遷居
大都會不有詩。
觀民風。
前焉則豳周有風。
後焉則王城有風。
王風云者王城之風。
非爲平王故也。
其論管仲不死則謂管仲之不死。
無愧召忽
宗祧將絶。
無論公子之孰兄孰弟。
各自奉出。
以待事功之立。
未爲不是
及君弑而賊不討。
諸公在外者。
固當乘機返國。
圖存舊業
此實被髮纓冠之急。
奚暇論其長少哉。
縱使糾兄而桓弟。
當時無主半歲
小白先入
名位已定
則糾不過諸公子。
豈可年紀稍長之故而爭國耶。
桓公以兄入。
國有
主矣。
事亦正矣。
於是自靖勿與之爭。
天地大經不可易者也。
其中一事
卽仲之專於所事
麤心肆行
其罪不可掩。
過而改之
君子所取。
豈可因其始之不是故
終亦遂非而同死乎。
其論衛輒拒父。
則謂胡氏雖云辭其位以避父。
則衛之臣子拒聵而輔之
利位而拒父。
則衛之臣子爵祿而去之。
此說未可曉。
使眞有避父之心。
而羣臣拒其父以輔之
也其可從乎。
如是而從之。
便是眞無是心也。
安有父來爭國
子居宮中
羣下之拒父哉。
喪服爲君之父母祖父母期。
先儒以爲繼軆之君。
其父若祖有廢疾不得立。
今君受國於曾祖也。
其卒君爲之服斬
而羣臣從服期
靈公逐其子而立孫。
則是孫受國於祖也。
蒯聵而在。
宜與廢疾同科
夫子爲政
使克盡子道
迎其父入。
遜讓而不受。
然後祇慄承奉
務殫其驩心。
曉告於聵。
安享國君之養。
而息爭位之志。
君臣子之間。
庶幾兩得
所謂正名者。
必指此也。
夫子此書。
其在新立之際耶。
世子
石曼姑圍之。
聖人無奈何矣。
若夫四端七情理氣之辨。
發揮晦庵之旨。
羽翼退溪之說。
爲四七新編
易書詩孝經論中庸大學小學近思心經
皆有疾書
疾書者。
盖取張橫渠妙契疾書之義也。
序始孟子
謂以世則後。
以義則詳。
後則
近。
祥則著。
欲求聖人之旨。
必自孟子始。
有家疾書家禮翼,禮式喪威錄等書。
本之三禮折衷歷代諸儒之說者也。
尊慕退溪
無異朱子
言行之著於遺集及門人所記者
編輯之如近思錄例。
名曰李子粹語
又於遺集中抄出論禮書札。
名曰李先生禮說。
使後學得有誦法焉。
有自卜編,觀物篇,百諺解,海東樂府等書。
先生雖處𤱶畝之中。
未嘗果於忘世
嘗曰我 朝惟李栗谷,磻溪識務之最。
而或抑而不試
蘊而未顯。
是爲可恨
於是作藿憂錄。
其目十八。
經筵育才立法治民生財國用曰捍邊曰兵制學校崇禮曰式年試曰治經入仕貢擧錢幣均田朋黨論曰科擧之弊。
皆是治平之術也。
僿說者。
天文地理人道之大。
以及草木禽獸昆蟲之微。
醫藥卜筮巫覡之術。
老佛仙道方技之異。
經史百家賦疏詩歌之類。
無不辨析
總之爲書數百餘卷
別有文集百餘篇
東方人疎於本國事。
乃考文獻
證其譌謬
正其義例
以授門人安鼎福
卒成東史綱目一部
著述之富。
未有盛焉。
致知格物之精。
未有盛焉。
見道燭理之明。
未有盛焉。
中庸所謂盡其性。
盡人性盡物之性。
可以天地化育者。
先生庶幾矣。
入德之門則主乎敬。
嘗曰未發有靜時敬。
已發有動時敬。
動時之敬。
亦本於
公元1835年
靜時
若靜不能主敬
如何持守得正
敬齋箴圖若說。
動靜不違
表裏交正爲節度
若其進道之序則先自下學
至於上達
審問明辨
力行實踐
一出戒懼愼獨
工夫始於銖累而寸積。
終於地負海涵
範圍大經綸之密。
使之展布於世。
堯舜君臣
何有哉。
迹其內行至孝天植
幼時每事順適母夫人之心。
無違拂。
乙未丁母憂
三年之內。
只食疏食苦塩
衰絰不去於身。
以不先考顔範爲至痛。
語及輒泫然出涕
至老亦然
當先不諱之歲。
追服斬衰
乃曰退翁亦如吾幼而孤。
然莫之行。
吾何敢過也。
終其年齊素以居。
哀慕袒括時。
日必晨謁家廟
遠代之墓。
皆置祭田
刱立八世祖敬憲公廟于宗子家。
宗人歲一祭之。
著說曰國朝以來
勳臣之外。
無立宗之文。
庶姓大族無統屬。
然据王制別子爲祖。
繼別爲宗。
註曰雖非別子
始爵者亦然
疏云異姓大夫者。
亦得爲太祖
此爲庶姓立宗之驗也。
姊有殤死者
庶母乳母無子者。
高祖之側室
不令絶祀
閨門之內。
斬斬如也。
子姓親族
不許無故入內易之家人嗃嗃
未失也。
婦子嘻嘻
家節也。
子姪之經宿私室者。
必令拜見
雖少出拜辭
返必拜見
故居門下者。
朝廷官府之禮。
出而與人亦然
之者不問知其爲先生門人子弟也。
家儉而有制
嘗著入儉說。
諷世好羞闇飾者。
歲饑則設豆粥一杅。
豆漿一盃
黃卷一盌
族人終夕驩然。
名曰三豆會
又作半菽歌以自娛
其於婣戚
飢則周病則藥。
死則賻襚之。
嫁娶失時者。
辦其具。
俾不廢倫焉。
子孟休爲南邑宰。
有所送餉。
先生却之。
寄書戒之曰凡斂於民者。
八九非理
以此奉親可乎。
其記身後定禮則不用大斂布及柩衣。
如衾旌之類。
亦皆以紙爲之曰周太祖世宗曰斂以紙被
不然吾不福汝。
近世成牛溪自誌曰衣以布衣
斂以紙衾
無違我志。
其言善矣。
今俗生不崇養。
死必飾塟。
可異也。
子之答子游曰有毋過禮
苟亡矣。
斂手足還塟
縣棺而
豈有之者
子之作家禮也。
曰畧浮文本實
竊附於從先進之意。
先生之訓。
深得孔朱之心也。
又嘗竊歎曰百世善治
由於三孽
尊君抑臣。
嬴政始。
不能革。
用人尙閥。
自魏瞞始。
不能革。
文辭科試
楊廣始。
不能革。
三孽不去。
不足以語治。
三者之中。
科擧尤害。
若曰善於此則楊綰所論孝廉科。
 國朝趙靜庵賢良科。
其次也。
莫非眷眷憂患斯世之意也。
先生之學。
軆用具備
本末兼該
放之可以六合
卷之則藏於密
天地不悖
鬼神無疑
聖人不惑是也
朝廷聞其名。
繕工監假監役不就
大耋
通政僉知
公元1463年
樞府事。
 英宗癸未十二月十七日
微疾啓手足正寢
壽八十三。
𦤎復而卽設餘閣之奠。
前朝夕饋。
斂用平日所定。
棺不塗漆而用松脂
門人弔服加麻以至期。
族人袒免之外。
布巾布帶。
塟而除。
廣州瞻星里北負壬之原。
先生所居也。
學者稱星湖先生
稟賦剛健中正
純粹而精。
性峻而貌潔。
氣淸而神朗。
眼光炯然欲射。
須髯下垂至帶。
天之篤生
固異於衆矣。
自少至老。
早起盥櫛
整衣危坐
終日至暮。
夜分乃寐。
用工無一時間斷
平居儼然人望而畏之。
及與士友相見
拜揖必恭
溫氣和。
酬酢如響。
論道講義
揚搉古今
諸生正則神疲氣乏之時。
脫然若沉痾去軆。
亹亹不倦
無斁於人。
或一日不講則惕然爲憂。
所以從學者衆。
各隨其才而施敎
其所成就
雖有淺深不同
亦莫不飮河而充量矣。
緫以論之。
先生以上智之姿。
兼至誠之學。
凡於性分之所固有
一理不究
職分之所當爲
一事之或遺。
明睿所照。
精神所到。
洪纖巨細
包括無餘。
若其操履之嚴則䂓圓矩方也。
性度美則玉色也。
行可通神明。
可以王佐
時運不齊
道不行于當世
後人之所可見者。
紙上空文
有識之恨。
容有極哉。
樊巖蔡文肅公先生之墓曰抱道不能致澤。
一時不幸
著書而亦足嘉惠。
百世之幸也。
天之意
無乃在是歟。
一時百世永。
樊巖親炙當時
形容萬一也。
今 上四年丁卯。
右議政厚祚從多士之議。
稟于筵前曰故監役李瀷
貫天人。
識淹今古
踐履造詣
經術文章
命世大儒也。
著述甚富。
嘉惠後人
當洋書之始至。
痛辦詖邪
劈破源頭
學問之正。
見識之明。
大有功於闢衛。
合施褒尙之典。
超 贈正卿
賜以美諡
允合樹風之政。
 上允之
追爵吏曹判書
配 贈貞夫高靈申氏。
正言必淸女。
无育。
繼配泗川睦氏。
進士天健女。
子男孟休。
文科壯元。
官止正郞
傳家業。
早卒。
衛率李克誠。
孟休男九煥生員
盖自道之出于天。
惟靈之靈者。
繼天立極
開物成務
而上有位者其事行
下而無位者其說長。
迹雖不同
道則無貳
何嘗墜於地哉。
兩程夫子生于鄒孟千有餘載之後
繼其不絶之緖。
程子之後
晦庵朱夫子繼以大成之。
我東自退溪李子以後
非無儒賢輩出
而其儀文度數之詳。
先生而益入備焉。
先生之門。
高第弟子順庵安氏
河濱愼氏。
邵南尹氏
卓然出類者也。
河濱邵南
竆餓而死。
順庵屢徵爲東宮官
或仕或不仕。
卒業林樊
以是道傳之下廬黃氏。
下廬歿于玆五十有餘年。
若是其近而無有乎爾
則亦無有乎爾
先生從子休號貞山
親被先生敎育
文學行誼
先生門子也。
行之文。
出於其手。
一毛不似者。
於斯先生道德光輝矣。
以後末學之如不佞傳冗愚耄荒者。
先生盛德大業
何能以橅像彷彿也哉
士林不佞傳於先生之書。
多蓄而多讀。
猥以請諡之誄命之
先生族孫九來不已
故謹齊戒盥手
略序大槩。
奉獻太常氏。
所以易名者。
大山李先生諡狀
公元1831年
先生諱象靖字景文
韓山之李。
自文孝公稼亭諱糓
其子文靖公隱諱
文章節義
爲麗季名儒
當我 朝開國
 太祖賓友待之
五傳至諱允蕃吏曹參判。
二世諱希伯弘文舘應敎 贈吏
三世諱弘祚縣監號睡隱
遭値光海
隱於安東
外祖西厓柳先生家。
是爲高祖也。
曾祖諱孝濟。
祖諱碩觀。
考諱泰和
俱不仕。
載寧李氏
密庵先生諱栽女也。
典訓婦道
以 明陵辛卯正月二十九日戊午
先生于蘇湖私第
穎悟出人
五歲學文字。
識別點書
六歲喪母。
哀哀不忍見。
七歲讀書不倦
十二三遍讀四畫
十四就學于密庵。
氣化形化之異。
自是輒往質太極圖西銘朱子近思錄。
同門諸賢皆推服焉。
聦明特絶
於書無不強記
至如律呂筭數璣衡之類。
通曉無遺
留意文章
亟被師門奬詡。
而卒引之以眞
公元1835年
正法門。
時年未及弱冠
冬至五箴
竆理主敬
發師門之旨。
而益之以謹獨篤志日新三者。
以自警省
庚戌密庵喪。
痛失依歸
不懈益勤。
一日喟然文章小技
器數則末。
非道之至者。
乃作屛銘八帖。
讀書篤志愼思師古謹獨省身日新力行
遂捐去雜書
從事經傳洛閩書。
日夜俯讀仰思
反之於心身日用之間。
 元陵乙卯上庠
登第
是爲親屈也。
不汲汲於進取
綱目
考究歷代治亂得失
有所論著
丙辰啓蒙
旣已歎曰以朱子之上智
足跡常接於先生長者之門。
論辨不絶於朋友之間。
吾輩乎。
於是交當世賢者。
以資益焉。
戊午除連原丞。
雖以祿養黽勉而赴。
踰年卽辭歸
行槖蕭然
舊有書室大山下。
先生居之。
定省視饌外不出衡柴。
有詩曰觸境盡是意思
妙處須用工夫
左右圖書
講究軆驗
愈精愈密。
携數三冠童。
嘯咏於小塘。
發舒精神
休養性情
遠近學者聞風負笈至者甚衆。
辛酉除 徽陵別檢辭免
壬戌還付承文院正字
丁卯典籍遷禮兵郞。
以親益老。
未嘗歲月淹。
戊辰丁憂
三年不懈
辛未拜禮曹佐郞不就
癸酉延日縣監。
爲政勤敏
選邑之秀才
月朔課講
不期治化大著
乙亥海禁微事罷還。
戊寅 上特命正言
言者沮之。
壬午除司憲府監察
公元1831年
謝病不就
至是從遊之士。
百舍重繭而至。
一時之英。
先生自少以興起斯文己任
勉勉循循焉。
辛卯除康翎縣監。
稱病免。
 正宗丁酉正言辭遞。
庚子復除曹佐郞
上有嚮用之意。
大臣合辭薦達
晉秩通政兵曹參知
拜禮曹參議
辛丑遷刑曹參議
上疏辭職不許
 上眷方隆。
必欲致之。
先生行止之義。
自有定筭
乃以古人言事君之義。
陳章勉進君德
其目有九。
立志明理居敬軆天納諫興學用人曰尙儉。
推衍九條之義。
凡萬餘言。
末乃引年致事
 上賜若曰九條萬言
言言眞切
庸替座右之銘。
要作觀省之資。
不許休退
先生復伸乞骸
始蒙 允。
乃語子弟投分農畝
名實相稱
但 聖恩無路報答涓埃耳。
十月寢疾彌留
請業求文之士。
戶屨恒滿
酬接平時
敬愼威儀
儼然可則
季氏小山公光靖泣而請敎
命之曰隨分收拾
勉進後學
諸生入。
語之曰著實用工。
侍者新衣
扶起易處。
翌日恬然而終。
十二月九日也。
東府鶴駕山負亥之原。
弔奠相紼者千四百餘人
先生資稟明粹
才氣英邁
孝友之行。
不學性之
以幼失慈顔爲至痛。
每當忌日
致哀袒括之初。
祖母夫人年近九十。
坐卧須人。
先生侍側
則曰矣。
事父愛敬備至
先意承順
無聲而聽。
無形而視。
處晜
季之間。
相好無相猶。
相對講辨之際。
未有一言相持
宗族諸父兄年雖相若
必致盡禮
閨闥之內。
肅雍成規
婢僕之賤。
恩信周洽
是其內行也。
先生之學。
察於彝倫之近。
至於竆神知化
本之日用之常。
至於盡性知命
規模弘大心法嚴密
地步平正造詣深微
戰兢惕厲之心。
無間造次顚沛之際。
涵養操存之工。
若是矣。
嘗曰道之軆用隱顯
莫非精微之極。
所以求之之序。
自有次第也。
不必上達用力
必於下學
且當循蹈規矩繩墨之中。
游泳平易明白之處。
平日踐履
未嘗幽深玄竗艱難阻絶之事。
驚世眩俗。
眞積力久。
自底乎高明遠大之域。
沛然莫之御矣。
又嘗以爲也者
原於天而具於心。
著於事物之間。
不依文字而立者。
聖人全體是理。
筆之於書。
以垂後世
學者當因其言。
以究聖人之心。
因其心以見天地之理。
軆之久而得之深。
實軆洋洋事物者。
不外於此心也。
是皆先生躳行心得
而發前人奧旨
後學正路者也。
先生纂述
有曰敬齋集說
朱子所作敬齋箴而集諸儒論敬之說。
逐句類附。
復以用工之方。
隨處提說
凡其脉路之先後
節度徐疾
毫髮畢見
而敬之爲義。
無復餘蘊矣。
曰制養錄者。
程子制於外養其中之義也。
曰約中篇者。
程子覺者約其情。
使
公元1816年
合於中之義也。
理氣彙編者。
以先論理氣者。
採摭彙分。
各有條目
本源深微
極其指歸也。
朱子節要者。
語類門人爲學大方
節爲二冊也。
退陶書節要者。
退陶全集而倣朱子書節要爲五冊。
而學之爲道
悉具矣。
曰屛發揮者。
鶴峯所受乎退陶者。
而附以本文及諸儒要旨
以明師道之所傳也。
至於文集五十二卷
有如化工之妙著於物。
心法精妙
盡在矣。
所以羽翼經傳
扶植斯文
爲何如哉。
先生襟期灑落
氣像發越
一點塵。
瀅澈若氷壺秋月
安重山岳
靜深如淵泉。
謙恭謹約
溫然乎其色辭也。
大直方。
栗然乎其容儀也。
眞可見道德積於中。
光輝發於外矣。
盖其一生用工
灑掃應對
至於精義入神
誠意正心
至於治國平天下。
無一滲漏
雖澹若無意於世。
所以自任成己成物大者
未可以易言也。
一時英材咸萃而師事之。
心悅誠服
成就者衆。
至今有餘年。
遺風餘韻。
尙有存者。
猗歟盛哉
 純祖丙子
門人曹參金㙆上疏褒異之典。
追 贈吏曹參判。
因應李泰淳疏。
印進文集敬齋集說
以爲召對進講之資。
今我 聖上十九年
下加贈吏判賜諡之命
崇儒重道之義。
至矣盡矣
長水黃氏。
翼成公喜之后混女也。
 贈貞夫人。
子男弘文館校理
孫男秉運縣監,
秉進,秉遠縣監。
孫女進士柳晦文,魯文。
秉運男秀應僉樞,秀戇,秀憼。
秉進男秀億,秀懋。
秉遠男秀德
曾玄以下內外孫不錄
 贈諡命下之後
先生玄孫判敦禹。
使其子重明致書於不佞傳。
請狀德之文。
鹵莽滅裂
加以耄荒
何能模寫先生學問事業之萬一。
而惟以平日景仰之忱。
托名於誄末爲幸。
謹稽先生曾孫判致明所撰行狀草本
述而不贅
用告太常氏。
以竢節惠焉。
禮曹判書韶亭趙公諡狀
公元1819年
公諱性敎字聖惟。
自號韶亭
姓趙氏
漢陽之世。
始大於高麗
僉議中書事諱之壽爲上祖
五世左贊成諱溫。
佐我太祖
開國勳封漢川府院君諡良節
奕葉簪組
 恭僖王朝有諱光祖
大司憲王佐才
自任堯舜三代
己卯士禍起。
被誣有後 命。
伸雪爵秩
 贈領議政賜諡文正
陞享 聖廡。
學者稱靜庵先生
四傳至諱松年郡守
是生諱渭叟府使。
是生諱十朋無子。
伯兄翊贊百朋第二男濟普爲后
是生諱思近 贈吏曹參議
是生諱秀仁文校理 贈吏曹參判。
是生諱亨晩早卒。
 贈吏曹判書
俱以公貴推恩三世
淸州韓氏。
兵曹判書致應女也。
無育。
三從兄亨觀第二爲后
卽公也。
公以 純祖戊寅生。
五歲韓夫人養之
愛之如己出。
公事之如因母
公元1846年
承順愉婉
愛敬備至
母夫人以爲能子也。
性聦敏。
八歲讀書
疑難處。
審問甚解。
不明不措也。
及長學博士弟子業於沈承宣啓錫。
科程各軆。
必以省試爲式。
劬勤經籍
旁涉子史。
詞藻日就
華聞大噪
丙午司馬
戊申筮仕 溫陵參奉
庚戌陞義禁府都事
辛亥轉 靖陵直長
壬子除掌樂院主簿。
癸丑由 徽陵令出監河陽
其治以振文敦禮俗爲先。
月朔諸生鄕約
丙辰遷守沔川
己未增廣文科
例付成均典籍
尋移司諫院正言
辛酉弘文館校理
壬戌全羅道暗行御史
旣復 命。
陞副應敎
癸亥用 景陵酌獻禮執尊勞。
通政分兵曹參議
俄授同副承旨
七月丁母憂
易而戚踰於禮。
服闋參議水部
又爲同副至右承旨
丙寅大司成
除吏曹參議
丁卯左承旨
以擧冊寶勞。
進秩嘉善
因授同知禁府事兵曹參判。
生進及講經覆試
皆爲知貢擧
同知 經筵事。
特差進講官
連除都承旨同知成均館事,吏戶曹參判。
謝恩副使如京。
戊辰復 命。
侍講 上問中國時俗
對曰奢靡之習。
瑰詭之觀。
可謂竆心所欲。
國之罷弊
由於此。
可戒而不可法也。
所謂蒙古樂。
又非先王之樂。
我國無此等淫哇之音。
 列聖盛德事也。
復授知申。
連除刑曹參大司憲
己巳復以知申。
扈駕 健元陵
開國勳裔
公元前231年
嘉義
士禮圍。
掌樂提擧
庚午擢資憲。
復拜大司憲
政府提調兼知 經筵春秋舘事都摠都摠管
遂除大宗伯弘文舘提學
間兼內醫提擧
辛未製進孝昌墓表石陰記。
尋除漢城府判尹。
庭試謁聖應製宗親科。
主文
移拜議政府右參贊
製進 宗廟太祖樂章
壬申弘文館提學,藝文舘提學,知成均館事
例兼承文院公提調
製進 璿源譜略跋。
癸酉主文覆試
復爲大宗伯大司憲
未幾特授羅監司
至則恤漂戶减社倉糓價。
治尙廉平
試士
考藝公明
民樂士時。
一省賴以安業
乙亥瓜歸。
丙子復拜大司憲
五月六日微疾卒。
享年五十九。
訃聞輟朝二日
弔賻如禮。
後月塟龍仁駒興面上葛川負乾之原。
貞敬夫人靑松沈氏。
參奉雯之女也。
二男
鍾弼今校理
鍾翼藝文館檢閱早夭
鍾弼二男一女
鍾翼一男皆幼。
內行純至
孝友天植
夫人年至大耋
公亦近五十。
服勤致養
其宰嶺湖
板輿侍奉
親戚交慶焉。
叔父直學無異嚴君
事無大小
咨稟
始終如一
從弟議命如同氣。
遇事輒誨。
循蹈規矩
同室四十年。
絲粒共之。
紅緦以上乏祀者。
擇其近族爲之立后
悉力全保
奉公至誠盡忠
經幄十數年。
論思啓沃
明白剴切
知無不言
屢長銀臺
出納惟允
以此眷遇
隆。
內都淸顯
外鎭藩臬
二子連年擢第
深以盛滿爲懼曰童子備官而未之聞。
得無過福之災歟。
自此吾終老於家。
庶幾免夫
公之平生
循循退讓君子也。
處心恬約。
持身莊敬
辭氣雍容
慮思精密
與人談古得失
輒與之。
不善微哂之。
有問者。
徐爲之辨理
故交無相失。
事亦辦洽。
知縣按藩。
居官如家。
寒素本色
待下一以誠愨
吏民不忍欺
嗚呼
公以大賢之後
世業位。
通顯十五年。
可謂久否而泰。
然豐其賦而嗇其壽。
由我者吾。
不我者天。
知不知嗟惜之。
詩曰如圭如璋。
令聞令望
書曰惟孝友兄弟
公其有之矣。
傳與公十世通家
知公終始深。
故公從弟參議君授以家狀曰捨子無以吾兄行也。
不可辭。
按其奉先事君修己治人之著顯可述者。
最其蹟以序之。
用告太常氏。
有以易名者。
( 賜諡文憲)
吏曹判書 贈左參贊權公諡狀
永嘉權氏。
其先新羅苗裔也。
新羅末。
太師諱幸
高麗太祖
賜姓權氏
子孫貴大稱名家。
忠宣王時
侍中諱溥,子煦。
寵賜宗姓
封雞林大君
孫府尹諱肅
本朝 命復姓
三傳至諱齡參議
參議生諱弘大司憲
文章直節名。
無子以弟牧使博之長子德裕爲嗣
 宗廟署令左參贊
寔公之皇考
妣 贈貞夫人昌寧曺氏。
貳相昌寧
公元1831年
商女也。
以嘉靖辛卯九月十一日生公
公諱克禮字敬仲
幼有器度
九歲讀書不倦
旣成童。
刻意劬勤
習經史。
無所不通
至孝
二十二丁母憂
廬墓終制
戊午別試文科
分隷承文院權知副正字
己未副正字
庚申以次正字著作
辛酉博士
未幾選爲藝文館檢閱
壬戌待敎
父憂廬墓如前喪。
毁幾滅性
因下血爲終身之疾。
子服闋。
奉敎成均典籍
乙丑拜司諫院正言
當路戚臣。
直聲
還爲典籍
歷禮兵曹佐郞
丁卯除工刑戶兵曹正郞
尋除司憲府持平記注官
復爲典籍兵郞。
戊辰還爲持平
直講
還兵郞兼知製敎
己巳陞掌令。
直講
俄拜弘文舘副修撰。
還爲直講
宗親府典籤
尋陞宗簿寺僉正。
庚午移成均館司藝。
四爲副修撰。
一爲副校理
二爲直講
二爲典籍
辛未除掌令。
直講記注官
尋除司成春秋編修官
移掌令。
又爲副修撰。
連移直講司成軍器寺僉正。
壬申以掌令欲糾柄臣
遂爲所擠。
出牧原州
奸猾不刑而慴。
逋租匿繇。
不罰而完。
癸酉移拜義州
臺諫以不習戎務。
仍任故官
乙亥謝病歸。
丙子拜司藝司諫編修官
復爲直講
陞秩通政吉州
義州饑。
所屬難其人。
朝議以爲莫如權某。
易之
公至則罷橫斂宿弊
一州大濡
己卯以 上國爭疆罷歸
公元前221年
護軍
拜掌隷院判决事
訟案積滯數十年。
公未十日
剖决無寃。
庚辰承政院同副承旨陞右副。
移兵曹參參議
忠淸道觀察使
貪墨望風脅息
一省澄淸
辛巳病遞爲判决事。
奉使如京賀聖節
復命除刑曹參議
壬午左副承旨右承旨
連爲右副左副右承旨
癸未復爲右承旨
左承旨
北鄙有警。
加以饑荒
 上以公治人將兵。
無所不可
特授咸鏡監司
公與都廵察公彦信。
可否相濟
兵粮田器農牛。
調發轉輸
北路賴以完。
不悅者誣以事削秩
甲申筵臣有申其枉者。
 上因命啓北路調畫方略兵粮之數。
公開錄一冊上之。
特命還職牒。
引敍上護軍
已而拜慶尙道觀察使
乙酉任滿
入爲刑曹參判大司諫吏曹參判。
丙戌同知 經筵同知敦寧府事。
連除大司諫大司成大司憲
法官玩愒
宿寃滯獄
逐日坐臺
疏决無留
丁亥復爲吏曹參判。
戊子同知禁府事拜都承旨
己丑復爲大司憲曹參判。
 特旨陞資漢城府判尹。
俄除吏曹判書
銓注之間。
不拘時論
甄拔才器
門無私謁
時人韙之。
戶曹判書政府左參贊
 特旨授禮曹判書
庚寅拜 宗廟提調中樞
五月因旱承命禱雨于紺岳。
痢疾終于正寢
八月十五日也。
訃聞 上輟朝二日
弔賻賜侑如禮。
其年十一月
楊州泉川
公元1831年
玄石子之原。
明年光國功臣原從。
 贈正憲大夫政府左參贊弘文舘提學文舘提學,知 經筵,義禁府春秋成均舘事世子左賓客
貞夫人大徐氏
曹參議固之女也。
柔嘉溫惠
生三一女
守己庶尹正己得己出后季父監役克寬
女適直長成澳。
內外子孫
代遠不盡記。
資稟坦易
器量宏深
喜慍不形
崖岸邊幅
不爲細苛
待人接物
寬而有容
和氣藹然
及其臨大事大義
斬釘截鐵
霜凜壁立
不可犯之色。
不形直以干名
奔人之急。
不避危險
心知無辜
雖在禍網。
未嘗利害屈其志。
爲政務持大軆
不事更張
所居事理
所去而人懷
黨議橫流
士論分裂
公曰東未必君子
西未必小人
務在和平
期於保合。
其爲選部
注擬以正人。
或疑模稜
未幾朝象大變
人始服公之先見矣。
嘗於 筵中啓曰憲府故事
風聞獄。
臺官率任私意
一人之言逮繫
一人之言放釋
惟事傅予
甚非審愼之道也。
宜革之。
 上嘉納焉。
己丑之獄。
鄭相國彦信崔徵士永慶具被誣連逮
禍機甚急
莫敢相問
公以舊交之誼。
送酒慰之。
徵士寒衣
其弟餘慶殞於杖下
公爲之營塟
嘗曰好善惡惡
人之常情
然好而知其惡。
惡而知其美。
然後好惡不畔於人矣。
修身處約
待祿而食。
案無兼味
取適軆。
華奢
所居湫隘
小屋數間。
門庭十步
不喜飮。
好酒
暇日芳辰
便服相羊于郊。
嘯咏醺醉而歸。
識者知非耽麯味也。
友于因心
老而彌篤。
弟克智爲慶尙監司
公念之輒潸然衰暮分離
非好事。
不喜交遊
不事干請
公退却坐一室
門無車馬
嗚呼
公之德之行。
以後愚陋
何敢一筆形容哉。
謹按 宣廟朝致侑文曰天資醇厚
氣宇通濶
從事藝業
篤志力學
惟淸惟愼
左應右酬。
參贊廟謨
方期大用
何遽告訃。
月沙李公廷龜記公之碑云出入門下。
父事師敬之。
服仁言薰德宇
西厓柳公成龍云公持一深知
朝班痛失棟樑姿。
梧陰尹公斗壽云中流誰一柱
擧世孤忠
白沙李公恒福牢落違時用。
孤危忌衆趍。
蘭谷姜公磊落襟懷不愧人。
公私切云亡痛。
 大聖人憗卒之文。
知臣深矣。
不敢論。
至若君子足以知公
而斷非阿好也。
謹撮其略。
附諸狀末。
以備太史氏採擇
太常氏之議諡焉
吏曹判書華陰李公諡狀
公諱明迪字洵甫。
自號華陰
李氏唐中郞將諱茂
蘇定方百濟
仍留籍延安
高麗有諱副使
是生諱係孫典書諡文昌
生諱亮入 本朝判典醫監事 贈戶判
三傳諱淑琦戶曹判書
敵愾佐理勳。
延安諡靖襄
公元1830年
諱世範弘文舘校理
敢言聞。
 贈左贊成。
無子以伯父直講諱淑璜孫國柱爲嗣
縣監 贈領議政延善府院君
以第四子提學好閔貴也。
三傳至諱海賚。
至行
與兄花谷公山賚受業眉叟許文正門。
寔公之五世祖也。
高祖諱濟相 贈吏議
曾祖挺 贈吏參。
祖諱徵大以耆壽秩資憲。
 贈吏判。
考諱鼎運刑曹判書五沙諡貞敏
文學執義理。
受知 正廟。
契會昭融
嘗下 華衮襟懷曠然
無所碍滯。
疎宕士君子也。
時人榮之
模範儀度
爲世推重
前妣 贈貞夫人林川趙氏德民女。
承旨仁賢后也。
靜順和婉
甚得婦道
妣貞夫人韓山李氏
亨年女。
禮判基祚后也。
賢淑女士行。
公以 正廟乙卯正月十二日生。
姿貌端秀
才質聰穎
六歲判書公見背。
季父靖肅公撫育敎導之。
始授書。
見解敏悟
鍾愛之。
丁丑靖肅公捐舘
哀慕親喪
自念孤苦
慨然有成立之意。
謹身飭行
未嘗或忽於跬步之間。
勵志勤學
經史子集
無不探賾
嫺習功令
精於騈儷
常與之子月巖南鍾玄肄業
文詞華贍
如韓甹山致應,洪芷泉命周諸長老器之。
期以遠大
 純廟庚辰發庠解。
壬午司馬
丁亥增廣文科
分隷院。
己丑丁母憂
以祿不及養。
終身痛。
辛卯制闋。
侍講說書
壬辰以政注陞六品
仍拜司諫院
公元1833年
言。
癸巳司書
甲午除文兼司憲府持平
選入瀛舘
乙未連除副修校理
仍差 純廟實錄記注官
又除獻納
鞫獄問事郞。
丙申屢除舘職
每於 經筵講義
反覆敷進。
啓沃弘多
掌試湖西
張公正
一榜碩儒
復入玉署
兼帶訓局從事
丁酉 翼宗追崇陳賀
以宣敎官通政
拜刑曹參議
承政院同副承旨
右承旨
戊戌 廟剡爲東萊
廉明誠信
舘倭慴服
開市不敢易貨物。
府有平林津。
水悍行旅病涉
公爲築堤堰。
費民力而成坦路。
下遂得水田數百頃
民賴以業。
立石頌之。
庚子遞歸
右承旨曹司衛將。
壬寅連入銀臺
癸卯拜大司諫右承旨
甲辰復爲諫長移左副。
乙巳連除右承旨分兵曹參議
丙午爲左副出爲靈光郡守
剛以服奸。
廉以化民
勸課諸生
儒風大振。
亦有遺愛碑
戊申再入銀臺
己酉連除諫長承宣
參贊官入侍
 上講小學謹身節用養父母。
公啓曰天之生物有限
人之用度無限
有限之物。
應無限之用。
常患未裕。
治國之道。
節用爲本。
崇儉節用之本。
 上深然之。
是冬右承旨陪從 景陵因山
嘉善階拜漢城府右尹副摠管
庚戌進香副使拜戶曹參判赴燕京
還行蕭然
惟唐詩數匣而已
復命左承旨
選 經筵特進官。
辛亥連除同義同春秋。
壬子拜吏曹參
公元1853年
兼司甕副提調同知 經筵內資提調
左承旨
旋授禮曹參判。
癸丑復爲諫長
甲寅除刑曹參同春秋。
乙卯復爲諫長左承旨
復拜吏曹參判。
丙辰左尹
特授承旨
丁巳復爲知申。
戊午己未除知申。
庚申以內提調
換太常提調
廟薦分司沁都。
壬戌副摠管召還。
拜兵曹參判。
癸亥子源珪宰金城
公喜曰一見楓岳。
可遂宿願
脫屣塵臼。
飄然啓駕。
公素志不欲覊絆名利也。
是年冬 哲宗昇遐
奔赴哭班。
甲子子源侍從推恩
進秩嘉義
乙丑復爲太常提調
尋除藝文舘提學
製進景福宮重開舊基告由文
同春秋同中樞弘文舘提學
丙寅以 哲宗祔廟終獻陞資憲。
刑曹判書都摠管
入耆社。
追念鶴麓公入社
感而有詩。
連除知義禁知 經筵春秋
公以五 朝耆舊
每登 講筵
惓惓典學之本致治之要。
嘗奏曰 殿下丕膺天命
明正闢邪說。
治敎休明
駕軼唐虞
日新之工。
終始如一
無疆曆服
可期時萬時億之效矣。
 上虛受而稱善。
戊辰拜議政府右參贊
己巳大司憲
庚午兼 經筵拜禮判書
辛未吏曹判書
十二月四日卒。
壽七十八。
訃聞朝市二日
弔祭致賻如禮。
衿紳咸曰賢宰相逝矣。
塟抱川延陵先壠癸坐之原。
初娶贈貞夫人安東權氏。
通德應銓女。
承旨坪之孫也。
無育。
夫人原州金氏行女
斗巖相國南后也。
生一男源珪前承旨
側室男源玉武科
公幼而孤。
奉養偏親
怡愉順志
定省告面。
終始不懈
二妹友愛益篤
其季早寡無依
爲定繼子
營生理。
終妹之身。
庇覆如一
誠於奉先
祭必躳行
年至大耋
力未能與。
正衣冠跪而待撤。
得時物。
不薦不先嘗。
春秋乞暇。
哀省先墓。
霜露之感
整飭成規
閨門齊如也。
自奉甚薄。
衣取完潔
不飾華靡
夫人嘗以一襯衣進。
公却之曰慈親在時。
寒衾薄。
欲得襯衣未能焉。
隱痛也。
不忍加諸身。
子姪輩或有不稱之服。
警責甚嚴。
位躋八座
淸素寒士
家計澹泊
不以爲意
性又疎朗
吟弄
時時騷人逍遙林皋
詩韻淸逸
有唐人格
散稿若干卷藏于家。
嗚呼
公之孝友
出於天賦
忠義得之家法
恬雅之志。
堅確之操。
憂國之心而無憂國之言。
移治家之法而爲治民
當官盡職
奉公惟謹
不忮不求
無怨無惡
豈弟君子
神所勞矣。
非不顯。
非不尊。
不能嘆惜者。
以若蘊抱
一未展布於時耳。
傳自少小
公交遊。
志同誼合。
至老如蚷蛩。
今已矣。
公之胤承宣狀公之行治歷官終始
泣語曰知先人平生
夫子若者
乞爲請諡之文
於邑而謝。
序次其槩。
用告太常
以請易名之典。
( 賜諡文靖)
吏曹判書拙翁李公諡狀
公元前171年
公諱文馨號拙翁
姓李氏
其先全義人
遠祖諱棹。
高麗太祖時開國勳。
官至太師三重大匡
子孫世爲將相
曾祖三奇
司直 贈承政左承旨
祖諱義錫。
義禁府都事贈戶曹參判。
考諱完。
 贈吏曹判書
三世皆以公貴推恩
本生考諱寶亦 贈工曹參判。
本生李氏
縣監遂之女。
以正庚午八月十一日甲午生公
四五歲。
能通詩。
七八歲讀小學
十二歲而孤。
奉養兩母爲事
至十六。
志于學
未幾文理大通
金慕齋安國京師年少能文者試其藝。
號大同接
公裒然爲首
年纔弱冠
由是知名當世
肆力性理之學。
潛心玩賾。
亹亹不厭
庚子別試文科
四舘中有忌者。
不入院。
癸卯敎授坡州
甲辰入爲成均學諭學錄
乙巳薦入藝文舘
檢閱待敎
丙丁間長在史職
巨奸有執國柄者。
直筆書其惡。
欲開見地庫。
士禍將不日大作
人皆危懼敢言
獨倡一二同僚上箚。
力陳其不可開。
 明宗大王是其言。
於是奸謀不售
然大啣。
以中考遞。
尋復奉敎陞禮曹佐郞
乞養爲長連縣監。
縣承積弊
邑里蕩析
公莅任四年
流民盡還。
倉庫盈溢
俗好巫覡
招諭父老
申以禮律
民風一變
辛亥本生內艱而歸。
立石頌之。
癸丑服闋
成均典籍
屢遷郞署
公元1863年
丁母憂
乙卯服闋
拜刑曹正郞
丙辰拜司憲府持平
獨持風裁
敢言不諱
廷肅敬憚之。
遞付典籍
尋除工曹正郞
所在盡職
其在刑官
致心慮。
明辨曲直
訟者感悅
丁巳拜司諫院獻納
選入弘文舘
副修撰修校理
薦銓郞擬入再三
 上曰李某學問精詳
善於進講
勿擬他職。
眷遇如此
戊午己未
長在玉堂
直陞應敎典翰。
連除議政府檢詳舍人,司憲府執義弘文舘提學
通政階。
由同副承旨歷左副右副。
庚申除都承旨
久在近密
奉職惟謹
靡有一遺。
赴公每先於人。
 上時昌德宮。
曉聞呵辟聲。
左右何承旨每自東早來若此
對曰李某在泮村。
此必其人也。
自是 上聞呵辟聲。
輒嘆李某之勤也。
進階嘉善
拜戶曹參判。
副提學
 上愛公淸忠直
賜酒果及珍味
時時夜對。
白蠟燭以歸。
辛酉大司憲
極論元衡之罪。
成均大司成
李樑又以戚里威權日盛
不與士類齒。
乃欲深自結納于公。
先造公門而公絶不往謝
樑啣之。
壬戌秋
公出爲全羅監司
簡莊嚴。
貪吏先自畏㥘。
解去者多。
半年樑嗾言官
先遞公。
後使其黨劾公交結朋類。
譏訕朝廷
請削其官爵
其辭有曰李某奇大升尹斗壽朴素立,尹根壽許曄
日夜相聚
號爲六君子
樑輩雖意在誣公。
其所六君子者。
實錄
公元前236年
也。
樑旣逐。
 上大𤕻(一作悟)。
復用公等。
屢遷公同中樞同義禁,禮曹參判,都承旨
甲子拜禮同義禁。
乙丑連除兵刑判。
丙寅又爲副提學
冬除曹參判兼同成均同義禁。
丁卯除工曹參判。
戊辰復拜吏
以 聖節使朝京
及還槖中一物
己巳復拜都憲
轉漢城府右尹同春秋。
又移副提學副摠管
庚午復爲禮都憲
辛未連爲都憲,戶兵刑禮判。
癸酉平安道觀察使缺。
臺官本道凋弊日甚
極選慈詳豈弟之人。
朝廷遂以公擬以爲首。
旣至卽與營下官約先减自捧之需。
蠲其賦斂之無名者。
去其冗費不急者。
三歲戶口增倍
乙亥秩滿
遞授同樞。
漢城左尹
復除
丙子遞授禮
又爲都憲
除拜都憲
前後五次
一以振肅紀綱爲意
凡百彈論
不至當。
以是公所啓辭。
必皆允下。
是時國計不足之論起。
 上曰國計不足
在於度支
不可不極擇。
大臣議薦。
皆以公爲可。
擢拜戶曹判書
秩資憲。
都摠管
度支專以征利爲事
多損國軆
公調均平
處事詳密
自然裕足。
時有量田之論。
惟以主管難得其人。
遲延時月
朝論以爲非公莫可。
以爲三道廵察使
將次第行之。
歲饑未果
己卯移拜吏曹判書
朝論携貳
進退之間。
多有不公
獨堅不撓
惟以人器之相適爲用。
庚辰遞付知中樞
兵曹判書
公元前220年
辛巳拜議政府右參贊
壬午左參贊
六月瘧疾不起
初四日也。
壽七十三。
訃聞 上傷悼不已
乃下 敎曰吾今失棟樑賢佐
朝市二日
禮官弔祭
賻贈特有加。
士大夫嘆息正直之人亡矣。
九月
塟于豐德祖先塋左寅坐原。
夫人李氏
寧城君守敬女。
臨瀛大君曾孫也。
婦德
克配公美
生三五女
質敏通政軍資監主簿
質粹通政溫陽郡守
質薿。
女適判閔汝慶郡守李久洵,李自強,金壽鐵,觀察使申涌。
內外孫以下
至十一世二世
繁昌不盡記。
公早涉淸途
直道而行
輿望藹蔚。
雖歷躋通顯
欲以權要自累
東西之目起。
朝論日岐。
士類公有宿望
援引爲重。
不合或疑朋比
竟起訾謷
然公之所相忤者。
李芑尹元衡李樑也。
足以信公之心矣。
洪相國奭周銘公之碑曰 宣廟時命大臣朴公淳,金公貴榮擧可爲輔相者
二公所擬凡五人
李文成珥,林塘鄭公惟吉,鄭公衍,朴公大立及李公。
國家得人之多。
莫尙於 穆陵晠際。
卿大夫相接于朝。
廊廟之選。
先及於公。
公之所以見重於時可知也。
又云李文成 經筵日記一時人物
少所詡可。
嘗稱拙翁李公爲士林所許。
百載之下。
先輩尙論如是
則不佞更何敢贅也。
傳之十世祖草堂先生嘗與公友善
上所稱六君
子之一也。
今公之後孫邦遇。
世好來乞易名之文。
謹敍其大略
用告太常
以爲節惠焉。
吏曹判書霞隱申公諡狀
公元前207年
公諱涌字季達
初諱渫。
號霞隱
姓申氏
高靈之世。
上祖諱成用。
高麗文科軍器寺正
其後有諱德隣
寶文閣提學號醇隱
鄭圃隱李牧隱諸賢爲道義交。
世稱六隱
隱生諱包翅。
文科參議左贊成號壺村。
是生諱
仕我 朝集賢殿提學號巖軒
文章名筆載箕雅及文獻錄。
巖軒生諱叔舟。
相 光廟封高靈府院君諡文忠
經術勳業
爲國名臣
是爲公五世祖也。
高祖諱泂
內資寺正 贈右議政靈城君。
曾祖光潤漢城參軍
嘉善 贈左承旨
祖諱潊。
秉節校尉 贈吏曹參判。
考諱仲淹
蔭同中樞左贊成。
貞敬夫人文化柳氏
司䆃寺正渰女也。
以嘉靖庚申生公
異質
五歲遭母喪。
哀哀不忍聞。
八歲讀書
不釋冊。
成公慮其受病
呵止不能禁。
九歲仲氏判書拙齋公湜。
受學退溪李先生
三年先生歿。
卒業而歸。
成公通判尙州
公年纔十餘。
適倭使到州。
公儀秀朗
之前稱賞
使製詩。
應口扶桑三島外。
華岳五雲中。
兩國千年好。
孤舟萬里通
倭使大驚。
自是知名當世
十六魁鄕解。
戊子上庠
辛卯文科丙科
公元1832年
院。
弘文舘副正字
壬辰倭冦猝入陷東萊
府使宋公象賢死之。
宋公夫人公三從姪女也。
公方立慬
修書於公托其妻子
公見書泣曰女必死矣。
存其孤在我。
遣人取其子。
撫養視以親子
公遂募兵擧義
湖南金忠烈千鎰,高文烈敬命
嶺南郭忠翼再祐。
傳檄約誓
旗號淸東忠義軍
號令明肅
部伍嚴整
軍聲大振。
不敢近境。
淸州以下數郡之獨不刳於兵者。
公之力也。
癸巳 上還都
以弘文正字召公
史局
甲午移藝文舘檢閱
俄拜侍講說書
乙未承政院注書。
倡義功錄宣武第二等。
待敎司書
丙申連拜司諫院言弘文舘修撰
丁酉連除副校理吏曹佐郞
倭冦再猘。
西厓文忠公成龍開軆府。
辟公從事
戊戌由吏曹正郞出爲監軍督粮御史
廵察海路
天將萬經理世駐兵海西
兵粮不繼。
督責甚急
始公之行。
成公出家資米三百斛。
克期船運。
公入海西境
行且招募
諭以大義
使之入粟
以時日矣。
及到天將所駐。
家舶已到三日
得民八千斛。
經理執手曰如公之才。
可謂國器
 上聞嘉之
廐馬
兵罷除安山郡守不赴。
庚子陞掌令。
連除司諫兼弼善。
辛丑連除檢詳舍人應敎輔德
通政承政院同副承旨
壬寅右承旨出爲黃海道觀察使
癸卯遞拜刑曹參議
甲辰
公元1847年
丁外艱
丁未服闋
歷兵吏禮三曹參議
戊申左承旨
賀至正使京師
復命 上特拜長子得沛翊衛司副率以奬之。
寒岡鄭先生逑所薦也。
光海朝䟽斥三昌弄權之漸。
以刑曹參議出補平海
辛亥補公州。
壬子順天
癸丑永昌獄起。
公嘆曰不斬爾瞻造認。
國不爲國
履霜之憂。
必有大於此者。
上章劾之。
瞻聞而恚之。
禍將不測
梧里李文忠公元翼力救。
出補金堤
甲寅竟爲監司所搆拿罷。
民立生祠
丁巳公見政亂
副護軍上疏堯舜之道。
孝悌而已
 殿下必稱堯舜之治
不行孝悌之道。
何以有辭天下後世乎。
尺布斗粟之謠。
臣固知已往之不諫。
而今玆 西宮處分
寔綱倫之所關。
爲朝廷臣子者所不忍聞不忍言之事也。
又曰臣竊伏見諸大臣收議。
則領中樞李恒福事君無隱之義。
爲國盡瘁之誠。
於忠赤。
明義扶倫。
蔚然有古大臣戇之言。
以 殿下天縱之姿。
性之善。
淵然深省
則必不以李某之議爲深惡大非。
而見誤於前後左右作威福之人。
有此遠竄之命。
臣實痛焉。
於是臺啓峻發
置重律。
光海曰申戇直
予自東宮時已知之。
此時此論。
豈可人人罪之。
放逐田里
盖公侍講時。
直言不諱
爲光海素敬憚故也。
自是念絶名途。
絜家㱕淸州
 仁廟改玉後。
延平公貴昇平金公
公元1867年
鎏欲引用公。
勳臣中有不悅者沮之。
甲子公在鄕廬。
聞逆适之亂。
 車駕播遷公州。
公卽赴行在
在都軆察使梧里李公元翼營中
 上命軍職
同參機務
亂平後李公白上曰申經學材器
大用
勉留之。
公上固辭㱕鄕
錄扈 聖原從勳第二等。
丁卯憂急
封章極論時事千言
 上嘉納之。
辛未十月十九日
壽終
享年七十二。
比塟 上遣官致祭
贈資憲大夫吏判書兼知 經筵禁府春秋成均舘事弘文舘提學文舘提學世子左賓客,五衛都摠都摠管
 肅廟己亥
湖嶺章甫建院於淸州鳳溪
俎豆享之。
 贈貞夫人全義李氏
判文馨女。
生三二女
男得沛經學開城都事
游文科注書。
女適相禮崔始量,輔德姜與載。
繼配夫人南陽洪氏。
吏判可臣女。
二男一女
得洪文科都事
得溟早夭
女適李麟昌。
資性粹美
事親孝。
自幼至老。
承順如一日。
辛丑贊成公陞嘉善秩。
優老之典也。
公與仲氏慶壽宴。
邀耆社諸公公卿飾喜
斑衣爲戲。
盖亂後初有之盛事
一代名公樂爲之歌詠
輯成卷軸
丁憂廬于墓側。
不離苫塊
晨夕哀省。
不食與菜。
衰絰終制
伯兄渚早卒。
恩養諸孤
敎訓成就
無間所生
庶妹之子兩親
撫恤以誠
畫給田財
敦睦如此
少有禮學
與拙
公元1832年
齋公講論質疑
所著有儀禮考覽六卷五服通考二卷
申義慶所撰喪禮通載。
修潤增補一百二十條爲二卷
自爲序跋
刊行于世。
經史子集無不旁搜遠紹以自樂。
不以外物嬰其心。
嗚呼
風神淸爽
見識精該。
夙抱經世之才
遭時邅迍
位不稱德
壬辰倡義
戊戌監軍
甲子執靮
癸丑丁巳之疏。
奮發忠義
扶植綱常
可以耀國垂光後世
而尙闕太史氏採擇
節惠之典。
至今朝野之所共嗟嘆。
謹按家狀松谷李公瑞雨所撰碣銘。
略敍其德業行治赫赫者。
告于太常
所以諡焉
負暄吳公諡狀
公元1855年
公諱祥字祥之。
號負暄堂
吳氏其先海州人也。
始祖諱仁裕
檢校軍器監
奕世顯達
世祖諱延寵
判三司事諡文襄
世祖諱潘
門下左贊成事諡文敬
世祖諱冲守
司僕寺正
高祖諱霖御侮將軍
曾祖諱仲富。
司直 贈戶曹參判。
祖諱淳。
生進俱中 贈吏曹參判。
考諱禮孫。
曹佐郞製敎
 贈禮判書
厚德重望早世
妣 贈貞夫安東盧氏。
縣監佑賢女也。
以正七年壬申十月二十六日
擧公于崇禮門外私第
天姿卓異
髫齔篤學
與兄慶受業慕齋金先生之門。
治功令。
年十三選陞補殊等
所作悲硎谷賦。
膾炙人口
二十升上庠
越四年甲
公元1841年
午擢大射別試丙科
不受四舘玩侮之戲。
先進目之以剛正
分肄承文院。
辛丑成均典籍
轉刑禮佐郞
壬寅江原都事
癸卯 賜暇讀書堂。
侍講司書
屢除司諫院言司憲持平
甲辰差選修廳郞廳。
十一月 恭僖大王昇遐
充告訃使如京。
丙午軍器寺副正。
戊申司諫
陳復昌輩所中。
遞授內贍寺副正。
冬出羅州使。
興學校倡弦歌
旣歸其民立祠享之。
壬子弘文舘修撰
俄除校理
會 上選朝臣廉謹者。
公在選中。
 賜衣一襲以寵之。
癸丑丁母憂
乙卯制闋。
校理應敎典翰直提學
進秩通政
承政院同副承旨
轉右副左副承旨
丁巳江原道觀察使
戊午入爲戶曹參議
己未左承旨特加嘉善階。
副提學
庚申爲冬至使
辛酉復 命。
大司憲
連除大司諫大司成曹參判。
選授文舘提學侍講院左副賓客
癸亥南方有憂。
 朝廷擇公爲慶尙道觀察使
甲子以病辭。
還拜曹參判。
戊辰秋西鄙有虜釁。
公有文武才
 陞資憲。
平安道觀察使
之任
邊警遂息。
己巳兵曹判書召還。
銓注公平
人咸稱服
庚午連除禮刑判書兼知 經筵春秋舘事都摠都摠管
遂拜吏曹判書辭遞。
漢城府判尹。
壬申 穆宗皇帝崩。
進香使赴京。
癸酉還拜大司憲
三月八日以疾卒。
訃聞
公元1873年
震悼講筵三日
禮官侑祭。
祭文略曰稟精河岳。
識量宏冲。
得賢師。
大義斯通。
俯拾科第
登顯仕。
峨笏獬觸。
直聲在履。
承寵渥。
昵侍經帷
觸忤奸佞
南郡把麾
政拙催科
敎敦彝倫
旁迎善士
日事談論
民懷簡靜
士樂謙遜
先考詢黃。
復置鑾署。
擢司喉舌
惟允斯譽。
敎胄虞庠
樂育誠多。
爲長諫掖。
領抽鑾坡
器業有裕
人論非頗。
爰陞亞卿
累長烏府
振綱不擾。
人期大受
逮予嗣服
西鄙啓釁
咨僉大臣
任卿西鎭
責重當崇。
因斯進秩
曾未及瓜
西土寧謐
部决長。
乃膺僉擧。
主兵重任
非才不許
綢繆慮遠
湔滌煩苛
于勤國耳。
奉公無佗
乃長天官
任專通塞
居要守約
桃李無客。
以文以德。
不忮不求
允孚輿望
屢膺咨疇
將陞貳公
俾爾弘化
 賜塟于楊州陶山瓦谷負卯之原。
平山申氏。
士人玧女也。
同塋異墳。
有子五人
男以和承義郞
以順郡守
以寬 贈承旨
女適判書士雄,注書宋惟健。
內外曾孫以下不盡記。
聰明過人
學有淵源
文章金澍,閔箕,鄭惟吉沈守慶等齊名。
時號八文章。
才德俱負當世之望。
卿大夫士咸推以爲重。
與東𦤎李相公相信
故其挽詞曰功在宗祊在民。
全終始獨斯人
不待百年公議定。
是非何累地中身。
東𦤎身後有被誣之事。
故末云耳
常因使事閭陽
有賊侵其城。
民皆危懼
公登城吹笛
賊聞之。
卽解而去。
後再至其城。
父老持酒而來前事以謝之。
盖其精氣足以感人有如是矣。
當官盡職
所在公平正直爲本。
故雖暴慢畏服之。
出入內外
竭忠盡誠。
由是爲 聖明委任
朝暮將大用
年壽不延。
位不稱德
朝野嗟惜之。
嗚呼
今距公之世數百年
尙闕節惠之典。
以其屢經兵燹
子孫微弱不振故也。
之后孫基卨以家藏遺事若干及古判書吳載純所撰行狀示余曰。
願得子之文文之。
以告太常
不佞耄矣。
何能以推衍增益形容大君子盛德至行之萬一哉。
謹稽前人信筆
略述其槩。
奉獻太史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